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士师记 第6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耶和华就把他们交在米甸人手里七年。」

一个世代过去了,时间再次冲淡了人的记忆,「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这样一再软弱、跌倒的经历,在我们身上也同样真实:我们多少都知道属灵的道理,知道自己软弱的原因,也知道什么能让我们重新刚强起来,还知道这种反复会一再地出现。但却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要软弱的时候还是会软弱。
神从一开始就知道祂所拣选的「是硬着颈项的百姓」()),决不可能谨守律法,但神还是容忍他们一再地落在软弱里、又一再地施行拯救。因为神要我们从他们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罪人本相:人的天然生命是如此地悖逆,以致亚当的后裔完全没有办法胜得过自己:「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生在亚当里的人唯有认清了自己的罪、痛恨自己的罪,才有可能甘心地活在基督里,不脱离基督里的地位:「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

2「米甸人压制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因为米甸人,就在山中挖穴、挖洞、建造营寨。」

3「以色列人每逢撒种之后,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东方人都上来攻打他们,」

4「对着他们安营,毁坏土产,直到迦萨,没有给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驴也没有留下;」

5「因为那些人带着牲畜帐棚来,像蝗虫那样多,人和骆驼无数,都进入国内,毁坏全地。」

6「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缘故,极其穷乏,就呼求耶和华。」

神对百姓的第四次管教,使用了近处的堂兄弟:约旦河东的「米甸人、亚玛力人」()),主要受威胁的是所有平原附近的支派。「米甸人」是亚伯拉罕与基土拉所生的后代()),曾与摩押人一起聘请巴兰来咒诅以色列人());「亚玛力人」是雅各的孪生哥哥以扫的后代());「东方人」指东方沙漠的游牧民族。
「撒种之后」()),指阳历的十月、十一月之间。此时刚刚完成一年的收割,也撒下了大麦小麦的种子,百姓正在打谷。仇敌此时前来攻击,目的是抢夺粮食。他们从耶斯列平原向西,然后向南顺着沿海平原「直到迦萨」()),抢劫了所有的平原地区,应验了神的咒诅:「他们必吃你牲畜所下的和你地土所产的,直到你灭亡。你的五谷、新酒,和油,以及牛犊、羊羔,都不给你留下,直到将你灭绝」())。
本章是在军事上大规模使用「骆驼」())的首次记录,「骆驼」指米甸的特产「独峰驼」()),可以用做骑兵,也可以用来驮走粮食。
神已经警告过,百姓若离弃神、拜偶像,神「就使天闭塞不下雨,地也不出产,使你们在耶和华所赐给你们的美地上速速灭亡」())。但神并没有立刻实行最厉害的惩罚,还是继续降下秋雨春雨,让地有出产。百姓本来指望靠拜巴力())获得丰收,但神却允许他们的收成一次又一次地被仇敌抢走,以致白白劳作、无法享受()),变得「极其穷乏」())。我们若离弃真神、追求各种财神,神必然会让我们「将工钱装在破漏的囊中」()),结果是「极其穷乏」、一场空。
「七年」())表示完全,神给以色列人这样恩典的提醒,他们居然等了「七年」,变得完全彻底地穷乏,才明白过来「呼求耶和华」())。

7「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缘故,呼求耶和华,」

8「耶和华就差遣先知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我曾领你们从埃及上来,出了为奴之家,」

9「救你们脱离埃及人的手,并脱离一切欺压你们之人的手,把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将他们的地赐给你们”;」

10「又对你们说:“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你们住在亚摩利人的地,不可敬畏他们的神。你们竟不听从我的话。”』」

百姓前三次悖逆,只要「呼求耶和华」()),神的拯救马上就显出来。到第四次呼求的时候,神却没有立刻施行拯救,而是先赐下话语,「差遣先知」())来指出百姓的愚昧,呼吁他们回转悔改。
神对百姓祷告的回应,并不是百姓所要的。百姓所关心的,是尽快脱离苦难、不再「极其穷乏」()),而不是听神的教训;而神所关心的,却是百姓与神之间恢复正确的关系。当我们祷告的时候,也常常只关心怎样尽快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是听神的话语;但神所关心的,却不是立刻挪去我们的难处,而是让我们的生命在难处中被神改变,长成神儿子的样式。

11「耶和华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亚比以谢族人约阿施的橡树下。约阿施的儿子基甸正在酒榨那里打麦子,为要防备米甸人。」

12「耶和华的使者向基甸显现,对他说:『大能的勇士啊,耶和华与你同在!』」

虽然百姓听到了先知的责备,却仍然舍不得离开巴力()),但神还是凭着恩典和信实再次显明了拯救,主动呼召玛拿西支派的基甸出来作士师。
当以色列人都去拜巴力的时候,神就从拜巴力者的儿子())中兴起基甸作拯救。「基甸」())这名字的意思是「砍伐者」,他属于玛拿西支派「亚比以谢族」())。
「耶和华的使者」())是代表神说话的天使,所以本章中的「耶和华的使者」和「耶和华」可以互用。「俄弗拉」())的地点不能确定,可能位于米吉多和摩利冈之间。
「酒醡」())是在山坡上挖成凹陷的岩石坑,面积很小。打麦子通常是用牲畜拉着碌碡,在平坦宽敞的禾场上进行。基甸害怕米甸人来抢,收成可能也不多,所以只敢躲在狭窄的「酒醡」里手工打谷。因此,基甸一出场,就不是一个「大能的勇士」())的形象。
「大能的勇士啊,耶和华与你同在」()),原文是「耶和华与你同在!大能的勇士啊」(英文ESV译本))。基甸本来不是一个「大能的勇士」,他之所以被神幽默地称为「大能的勇士」,是因为神已经与他同在,只是基甸现在还不明白。
上图:拿撒勒村的打谷场。基甸本来应该在这样开阔的地方打麦子。
上图:以色列的古代压酒池遗迹。酒醡分上下两层酒池,中间有一条通管相连。酒池可能是一块凿空的石头,也可能用砖石砌成。葡萄放在位置稍高的上层酒池中,工人用脚踹葡萄,汁液透过通管流到下层的酒池中。在这种地方打麦子,只能用手工打少量麦子。

13「基甸说:『主啊,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我们何至遭遇这一切事呢?我们的列祖不是向我们说“耶和华领我们从埃及上来”吗?祂那样奇妙的作为在哪里呢?现在祂却丢弃我们,将我们交在米甸人手里。』」

基甸的语气里带着讽刺,他说出了一半的事实,却没有说出另一半的事实,就是先知责备的:「你们竟不听从我的话」())。当我们落到属灵的黑暗里时,遇到难处也会象基甸一样,第一反应就是怨天尤人,抱怨神「丢弃我们」()),抱怨神「奇妙的作为」())只是历史()),而不是省察自己在神面前的亏欠。
基甸并不知道「耶和华的使者」())是谁,他所说的「主啊」()),原文「אָדוֹן」是尊称,可以译为「先生」(英文ESV译本))。

14「耶和华观看基甸,说:『你靠着你这能力去从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吗?』」

15「基甸说:『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玛拿西支派中是至贫穷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

16「耶和华对他说:『我与你同在,你就必击打米甸人,如击打一人一样。』」

人若自认为是「大能的勇士」()),就堵住了支取神大能的管道;人若承认自己是「至贫穷的、至微小的」()),自己那点微薄的能力反而能「从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因为不是人自己的能力够用,而是因为有神的差遣())和同在())。
今天,每一个新约信徒都被主差遣、有主的同在())。因此,当我们承认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能的时候,我们手里的那点「五饼二鱼」())就可以被主大大使用,成就祂的大使命。
基甸已经听出了神话语中的权柄()),所以改变了称呼,此时他说的「主啊」()),原文「אֲדֹנָי」是对神的尊称,可以译为「上主」(英文ESV译本))。

17「基甸说:『我若在祢眼前蒙恩,求祢给我一个证据,使我知道与我说话的就是主。」

18「求祢不要离开这里,等我归回将礼物带来供在祢面前。』主说:『我必等你回来。』」

19「基甸去预备了一只山羊羔,用一伊法细面作了无酵饼,将肉放在筐内,把汤盛在壶中,带到橡树下,献在使者面前。」

20「神的使者吩咐基甸说:『将肉和无酵饼放在这磐石上,把汤倒出来。』他就这样行了。」

21「耶和华的使者伸出手内的杖,杖头挨了肉和无酵饼,就有火从磐石中出来,烧尽了肉和无酵饼。耶和华的使者也就不见了。」

22「基甸见他是耶和华的使者,就说:『哀哉!主耶和华啊,我不好了,因为我觌面看见耶和华的使者。』」

23「耶和华对他说:『你放心,不要惧怕,你必不至死。』」

24「于是基甸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起名叫『耶和华沙龙』(就是耶和华赐平安的意思)。(这坛在亚比以谢族的俄弗拉直到如今。)」

基甸不是没有信心,而是因为谨慎,所以要求「一个证据,使我知道与我说话的就是主」())。有信心的人不可试探神,但「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而自称「我不试探耶和华」())的亚哈斯王,实际上才是对神没有信心、没有兴趣。
基甸求证据是付出代价的,「一伊法细面」())有22升,再加上「一只山羊羔」()),这在他们「极其穷乏」())的时代是一份厚重的礼物,表明基甸求证据的态度非常认真,并非找理由推辞。而神也用火烧尽礼物()),显明了祂的悦纳())。
基甸认出神以后,第一反应不是哈利路亚赞美神,而是惊呼「哀哉!主耶和华啊,我不好了」())。因为基甸知道神是可畏的,曾对摩西说:「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但神却用恩典从他里面挪走了惧怕,使他心里重新有了平安())。人只有认识神的可畏,才能有真正的平安。每一个敬畏神的人,神都会「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借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基甸筑了一座坛叫「耶和华沙龙」()),「沙龙 שָׁלוֹם」原文的意思是「平安」。基甸在神面前恢复了平安,神的百姓也将在神面前恢复平安,这是神拯救的开始。

25「当那夜,耶和华吩咐基甸说:『你取你父亲的牛来,就是(或译:和)那七岁的第二只牛,并拆毁你父亲为巴力所筑的坛,砍下坛旁的木偶,」

26「在这磐石(原文是保障)上整整齐齐地为耶和华——你的神筑一座坛,将第二只牛献为燔祭,用你所砍下的木偶作柴。』」

27「基甸就从他仆人中挑了十个人,照着耶和华吩咐他的行了。他因怕父家和本城的人,不敢在白昼行这事,就在夜间行了。」

用于献祭的祭牲,最小年龄是生下「第八天以后」()),但并没有最高年龄的限制,可以从「吃奶的」())、「三年」())一直到「七岁」())。神在这里指明要「七岁」的牛,可能因为这牛见证了百姓在七年里变得彻底穷乏,此时要代表百姓归向神。「坛旁的木偶」())指亚舍拉。
虽然神按着基甸软弱的本相悦纳了他,但神却不会让他继续停留在软弱里。当天晚上,神就开始对付基甸的软弱,首先从他家里开始。以色列人有那么多巴力的祭坛,但神却偏偏要基甸去拆毁他「父亲为巴力所筑的坛」,还要用他父亲的牛献祭!
虽然基甸的信心还很小,所以「不敢在白昼行这事」()),但他并没有不顺服神,而是「在夜间行了」())。信心是有生命的的种子,不在乎大小,只在乎是否真实;只要我们迈出信心的第一步,神就能用恩典带领第二步、第三步,让我们的信心不断长大。正如主耶稣所说的:「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

28「城里的人清早起来,见巴力的坛拆毁,坛旁的木偶砍下,第二只牛献在新筑的坛上,」

29「就彼此说:『这事是谁做的呢?』他们访查之后,就说:『这是约阿施的儿子基甸做的。』」

30「城里的人对约阿施说:『将你儿子交出来,好治死他;因为他拆毁了巴力的坛,砍下坛旁的木偶。』」

31「约阿施回答站着攻击他的众人说:『你们是为巴力争论吗?你们要救他吗?谁为他争论,趁早将谁治死!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毁他的坛,让他为自己争论吧!』」

32「所以当日人称基甸为耶路·巴力,意思说:『他拆毁巴力的坛,让巴力与他争论。』」

众人只在意「巴力的坛」())被拆毁,却不在乎为神「新筑的坛」())。巴力的信仰跟一般民间信仰一样,并不介意出现一个新神。
巴力是迦南人掌管农业的神,在拜偶像的人看来,基甸拆毁巴力的坛,就是妨碍他们养家糊口、发财致富。但他们却没有去思想,为什么敬拜这个巴力的结果,还是变得「极其穷乏」())。
基甸迈出了信心的第一步,神就借着改变他的父亲来印证神的同在())。约阿施从基甸的行动中看穿了巴力的虚假:一个不能救自己的神,并不值得去敬拜。因此,约阿施在众人面前竟然比基甸还勇敢。而众人也一下明白过来,回转归向神()),成为「耶和华沙龙」())的开始。
有时我们也象基甸一样,「因怕父家和本城的人」()),所以不敢明明地向他们传福音;但我们若能活出见证,神必然会改变我们的家人,就像祂改变基甸的父亲约阿施一样。

33「那时,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东方人都聚集过河,在耶斯列平原安营。」

34「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他就吹角;亚比以谢族都聚集跟随他。」

35「他打发人走遍玛拿西地,玛拿西人也聚集跟随他;又打发人去见亚设人、西布伦人、拿弗他利人,他们也都出来与他们会合。」

「耶斯列」())就是「神栽种」的意思,「耶斯列平原」是迦南北部的肥沃平原,平原的北面有拿撒勒和加利利山地,东北是他泊山,东南是伯善和约旦河谷,南面是米吉多和基利波山,西面是迦密山。这里是以色列人的粮仓,也是一个重要的古战场,古代国际贸易路线「沿海大道」经过这里。底波拉和巴拉打败西西拉的基顺河之战就在耶斯列平原。
「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原文是「耶和华的灵将自己穿戴在基甸身上」,表明神完全地占有了人。一个能被神使用的人,不是因为他自己大有能力,而是因为他被神完全占有。基甸的顺服预备了神做工的道路,让圣灵能完全地占有他,从他身上显出了神的大能。因此,之前反对他拆毁巴力祭坛())本族亚比以谢人率先回转跟随神,然后整个玛拿西支派也回转过来,整个以色列也回转过来,连基顺河之战时「在海口静坐」())的「亚设人」())也回转了过来。
在旧约时代,圣灵暂时降在人的身上,是为了赐给人特殊的事奉能力,完成工作之后就会离开,所以并不能改变人的生命。而到了新约的时代,圣灵就「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不但赐给我们事奉的能力,也能改变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心意更新而变化」())。
上图:耶斯列平原自古就是以色列的粮仓,正常情况下,以色列不会缺乏食物。「耶斯列」就是「神栽种」的意思(何二22)。

36「基甸对神说:『祢若果照着所说的话,借我手拯救以色列人,」

37「我就把一团羊毛放在禾场上:若单是羊毛上有露水,别的地方都是干的,我就知道祢必照着所说的话,借我手拯救以色列人。』」

38「次日早晨基甸起来,见果然是这样;将羊毛挤一挤,从羊毛中拧出满盆的露水来。」

39「基甸又对神说:『求祢不要向我发怒,我再说这一次:让我将羊毛再试一次。但愿羊毛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

40「这夜神也如此行:独羊毛上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

虽然「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但只是赐给他事奉的能力,并没有改变他的生命。基甸并不是天生的领袖,当发现这么多人出来跟随的时候,心中一下就没有了底气。我们有时会升到信心的高峰,有时却怀疑是出于自己,有时甚至陷入低谷。这并不表明我们没有信心,而是显明我们不是自信。只要是神所赐的信心,祂必然会赐下凭据来坚固我们。
神满有恩典地迁就基甸的要求,两次显明了凭据,「因为祂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悦纳我们向祂呼求「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今天,神用更大的恩典「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凭据」()),在天路上一路带领我们、陪伴我们,最终使我们的行事为人能「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米甸的抢劫者

士师记的下一个主要部分包括了第六至八章,而第九章有关亚比米勒的事则好像附录。开头一段分为两部分:一至六节与七至十节。

(一 )

起先的六节有关米甸的故事,从头到尾几乎完全是公式化。第一节提及以色列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接下去是他将他们交在米甸人手里。除了米甸成为士师记里新摧毁力量之外,惟一改变方式的是神将以色列‘付与’,而不是‘售与’强权手中。然后是第六节的结尾──以色列人呼求耶和华──同一反应出现在,十五节

在此陈辞老调的骨架里我们找到新引言(2-6上节 ),它的开始和结尾处理平稳,是圣经中所罕见的。第二节提及米甸人的权势(希伯来文是oz、中文和合译本译作‘压制’──编注 ),而第六节下半说以色列在相比之下显得软弱无法抵抗。希伯来文dal在许多处的经文里意义重大而且有不同的英译。作为形容词时,译为‘穷乏人’,而则译为‘穷人’及‘贫民’。总之它是形容以色列的箴、先知书及摩西五经所指神必在他们贫穷中施救的应许。这正是今日拉丁美洲及其他地方‘解放’神学家对圣经的基本领悟。

插进的几节经文生动的描述这种威胁──米甸人像蝗虫那样多,抢尽所有。我们不住在那里,对中东的边缘及沙漠地带会有罗曼蒂克的概念。我们以为沙漠是全然的纯净,是高贵的别得温人居住之地。我无意对自己不太了解的文化和曾经有机会享受其殷勤招待的民族加以抵毁。事实上,定居在那里的农人和地中海东岸的城市居民,对别得温的看法与我们不同。这里有个传统的描述说,多年来,以色列人所定居之地根本无法摆脱这些沙漠劫掠者。他们来自东方,沿途洗劫至迦萨境界;迦萨是在巴勒斯坦的西南角,现在埃及国境由此开始。以色列人的惟一希望得到保护的,是找洞穴躲藏性命和财物,那地方的洞穴很多。参观过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的人,当然记得几个属于古代最引人入胜的陈列品,都是最近数十年间在洞穴里发现的,且都是战乱期间收藏在那里才得避过浩劫的。其中尤以库姆暖的死海古卷最著名,此外还有从稍为南面的‘文件洞’所找到的各种文件。这些文件及许多其他数据都清楚地描述了以色列人在米甸人手下的困境。

最后一点,在第三节,我们第一次看到整个基甸故事中令人感到困惑的特写。敌人大多数是指米甸人,有些地方却记载着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东方’人。后面的两个民族几乎可以肯定是后来加上,使读者对以色列所面对的来自各方威胁有个一般的印象。

(二 )

在第十一节拯救的故事开始之前,七至十节指出以色列人受苦是由于自己的失败造成的。这信息本身是具有权威性的,读起来就像申命记七至八章摩西的冗长警告文的简写。以色列从神领受了所赐的新土地及境内的一切,惟独不可敬拜当地居民的诸神,但她却要那样作了。信息是熟悉的,但是带来信息的方式较第一次更令人惊异。

这是士师记两次提及‘先知’的第一次;整卷约书亚记完全不提先知(不过在讨论时、我们留意到呼召约书亚有点像呼召耶利米和以西结的情形 )。在我们已经看到底波拉被冠上‘女先知’的称号;但那可能是因她唱了一首著名的歌。在这里介绍这位先知对故事的发展颇有影响。这样做是有意去解答下一段出现的两个问题。(甲 )它有意指在本章下一段与基甸谈话的‘耶和华的使者’实际上是先知。(乙 )为基甸无法解答的这一个问题──‘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我们何至遭遇这一切事呢?’(13节 )作出正统的反应。

指向这四节经文的每一件事都是后来加进去的,是从先知传统立场写成的。导致后期的会堂传统将约书亚记至列王纪等卷标明为‘前先知书’的,正是这种兴趣。

基甸被召从军

(一 )

在继续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排除一个完全自然的错误观念。它影响这段经文的翻译。英文与许多其他现代语文有好几个专门字眼用来代表使者。政府派出的使者我们称他为‘大使’,天上神的使者称为天使。‘天使’只是代表使者的一个希腊字angelos。而这个希腊字,像代表使者的一个普通希腊字一样,是用来形容供差遣的僮仆以至皇室甚至神的全权大使。在希伯来文里也没有特别一个字代表‘天使’或‘大使’。

还有一件休戚相关的事情,就是当我们提及‘天使’时,我们不但是指使者的主人是神,连使者本身也是非人类。这种假设,使我们与圣经中谈使者的故事及使者的思想方法,距离越远。对使者来说,重要的只是他们与他们的主人神之间的关系。国际法中有关大使的重要性不在他本身是谁,而是代表了谁。旧约中一些神的‘使者’很显然是天庭的成员;其他的很清楚是人的身分。其中的不同可能引起我们的兴趣,但这一点与我们了解特使的功能无关。当某一位新大使到达伦敦时,报纸的闲谈专栏就会报导他是多么高贵或者平平无奇,其实特使的身分乃取决于派他们的人的身分。

在旧约圣经最后的三卷先知书里,哈该书与玛拉基书是被指明为‘耶和华使者’;事实上玛拉基名字的意义是‘我(就是主 )的使者’。但是插在二者间的撒迦利亚书,前六章提及异象中的‘一人’或物,很明显是从天而降的天使。举了这许多人,那么我们又要推测送食物给以利亚的使者,或送他去见亚哈谢王的使者又是怎么样的人。中古时代的部分犹太解经学者认为,出埃及记的话是指着摩西说的:‘看哪,我差遣使者在你前面,在路上保护你,领你到我所预备的地方去’。我们可能问,所指的‘从吉甲上到波金’的使者又是谁?其实这不是一个需要答案的问题。

(二 )

耶和华的使者向基甸显现;当时他的心情很不好过。在酒醡那种狭窄的地方当然不适合于打麦!访客用一句十足打趣的话跟他打招呼──‘耶和华与你同在。’波阿斯去田间对收割的人也说完全一样的话。在说英语的社会,‘再见’(Good-by )只是类似‘神与你同在’(God-be-with-you )这句话的缩版。可能是使者加上‘大能的勇士’那么一句话刺痛了基甸的心──躲在酒醡里打麦不算是勇士的行径!

但是基甸的名字令希伯来文读者期望他会有所行为。这名字的意思是‘砍伐者’,或‘耙锄者’。这位满脸不高兴的年轻勇士在这问安的话上找碴子──如果耶和华与我们同在,我们怎会陷于这种困境?我们不是也常不接受别人对我们作早晨问安吗?这位年轻砍伐者的另一典型行动,是使自己远离父亲的宗教。耶和华的声望是与出埃及的事分不开的。基甸至少知道已往的事。如果像那样的奇事不再发生,耶和华又怎样会与我们同在?

这年轻人很不安地听到他就是解救以色列的人──‘你靠着你这能力去从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么?’(14节 )我们不是常说现在再没有大人物出现吗?每一代的人都这样说。其实以前的人并没有甚么不同,只是我们将他们理想化甚至偶像化了。当然其中会有自保护的成分,因为我们认为无法与他们争胜。基甸有两个好借口:(甲 )他家在玛拿西支派中是至贫穷的(标准修订本用‘弱’字、含有‘很低微’之意 );(乙 )他自己在父家又是最年轻的人。

(三 )

然而,基甸现在知道与他说话的是谁了。对着一位特使说话就等于对着他的主人说话。他认得出耶和华有权威的话:‘不是我差遣你去的么?’因此,他回答时对来客的称呼就不同了(按标准修订本的十三节用‘先生’、十五节用‘上主’ )。

基甸有了这种认识,现在改用的称呼,令我们想起摩西在有火焰的荆棘丛前会见神(出三章 )。第十六节的另一译法:‘但那自有的与你同在,你将击败米甸人……’,就像耶和华对摩西所说的,‘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与基甸同在这位神,祂是那一位伟大的‘自有者’,祂怜悯祂所怜悯的人,祂的恩典无限量;但祂也能够不与人交往。基甸像摩西一样,听到这一切,心里害怕,要求有一个证据以证明所听到的确实可靠。

令人有点奇怪的,是这段经文为我们提出另一次认识耶和华的场面(新英语译本22节 )。基甸去准备食物,显然是为了表示款待。但在食物献上时,使者伸出手里的杖触了那肉和饼,就像献祭时一样,食物烧尽了。那客人跟着也不见了,这样的在眼前消失几乎是太奇妙、太戏剧化了。基甸现在才知道他是献祭给耶和华,不是献给一个普通人,他因面对过神而担心自己的性命难保。在这方面,神要他放心不必害怕,且对他说‘平安’──沙龙,沙龙(Shalom, Salaam )。这是一种惯用的问候,含义丰富而且带着安慰,基甸于是为所建的祭坛取名为‘耶和华沙龙’,为记念他非自发献祭的地方。

行动开始

在第六章这段经文中,我们看见行动已在两战线上开始:对抗巴力和对抗米甸人。

(一 )

对抗巴力的行动使基甸曾得到新的名字。然而,这段经文的第一部分也能够使读者明白基甸取第一个名字的原因。前面已经提及这名字的意思是‘砍伐者’。那正是耶和华要基甸对付巴力的祭坛及竖在祭坛旁边的木偶所采取的方式。他还要为耶和华神筑一座坛,将砍下的木偶作柴烧,祭物则由基甸父亲的牛群供应。(按经文记载是用他父亲的第二只牛、可能是表示取祭品不太带强制性。 )基甸因为害怕,把这些事都留在夜间做。

约阿施的处境与许多父亲一样,面对着儿子虽长大了却仍未能独立生活。城里的人追迫着要他交出任性又反叛的儿子;而他为儿子新建立的原则已丧失了一只七岁大的牛。家人团结一致的信念迫使他采取了成功的策略。绝望的驱策力可以媲美灵感。约阿施坚持说受审的是巴力不是基甸。一个愤怒的神,能够用自己的办法去处理蔑视祂的人,才能称为神。让巴力以神的身分为它自己争论罢!这种对巴力的嘲笑──‘由它自卫吧!’本身就成为一个别名,附加给砍伐者或劈砍者。

放下二十五至三十二节之前,还有最后一点必须说明。基甸为耶和华筑新祭坛以取代巴力祭坛的故事,接在十九至二十四节之后,读来有点古怪,因谈建新坛的事已告一段落。读了十四至十八节的场面之后,跟着又读到类似的场面(22节 ),令人觉得希奇。类似的重复常出现于流传民间的口头传统。但是,令笔者对这两个不同祭坛故事感兴趣的,是两者都豫期到后来发生的重要事件──耶和华与巴力的争胜。这种对抗包括了以利亚与巴力诸先知在迦密山的对抗在内(王上十八章 ),主要在证实谁的神才是真神,能挺身为自己争论。这种对抗也藉着看谁的神能降火烧祭物来实际解决。

(二 )

东方的劫掠者越过约但河,离加利利海南面几里的地方,靠近古代和现代的城邑伯示麦,在肥沃的平原扎营,此平原从伯示麦向东北展开,直达位于地中海海岸的现代城市海法,是个肥沃的平原,看它的名字耶斯列──神的苗圃──便可以知道。此平原将北面的加利利山地,与位于中部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山地心脏区分开来。这是神亲自迎击。‘灵’字的希伯来文与‘风’为同一个字,而风是强劲有力,不是静悄的东西。第三十四节的希伯来文比中译的‘降在’或临到更显著,字面的意义是‘耶和华的风或灵包裹基甸’。集合的角声吹响了,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东方人的三军,由基甸号召的本族(34节 ),玛拿西全族(住在平原南部 ),及北部加利利山地紧密连接的三邻族(35节 )出来迎战。引言中提的可能是‘以色列人’,但在战事发生时,是整个地区集合参与。就像以笏‘在以法莲山地吹角’的情形一样;在底波拉之歌里,我们也留意到这种宗族性的情况(第五章 )。

(三 )

基甸的名字有一种听起来好像‘劈砍者’那样果断不屈;敢与神祇对抗的人。他得到耶和华的恩待,公然污辱了巴力的祭坛而不受惩罚。他成功地从以色列四支派中集合了一支部队。但是他也为疑虑所困扰(36-40节 )──我被迫去写:‘他甚至也有疑惑的困扰’;但是这是许多领导人物的体验,他们内在感觉没有外表那样坚定。他们之中只有小部分的人承认,是一种超然力量驱使他们继续下去的。然而,他们个人真是痛苦,而且疑惑不减──甚至,可能增加──因为没有得到承认。这一点也许是对个性较为软弱的人的一种安慰。

想将旧约圣经中有关试探神的经文作有系统的陈述是不容易的。出埃及的时代常不断指责在旷野试探神,而亚伦(民二十章 )与摩西(民二十七章及申三十二章 )都因卷入这种对神失去信心而受神惩罚。在另一方面,以赛亚实际上是将耶和华的兆头摆在亚哈斯王面前,要他自己选择一个显在深处或显在高处的兆头。这对亚哈斯王来说是一个多么好的机会,但他或者因信仰虔敬或者因信心不足而加以拒绝了:‘我不试探耶和华’。照这里的经文看,神对基甸显出特别有耐性。也可能我们这位年轻的英雄,就像当日那个患病的孩子的父亲对耶稣所说的那样:‘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士师记第六章

G基甸及米甸人

有关基甸及参孙的故事,均远较其他士师的记载更为详细;基甸的故事占了三章篇幅(100节),记载参孙的则有四章篇幅(96节)。大部分学者同意基甸的故事有两条编纂主线,虽然一般学者均承认难以区分,却无人对此提出异议,因为著作及编辑同时都是神的默示,故编辑亦可视为原著。士师记的编者若就相同事件有两种不同来源时,可能会将互补因素并列,却不至于愚拙到采用互相矛盾的资料。然而我们不应因它与我们所公认的文学传统有明显出入,便轻易认为它源于两条线索。在底波拉之歌中,曾注意到它以平行对句的方法来讴歌;在一诗句后面,以同义诗句或加入新的细节润饰的重复句,然后继续另一诗句。诗歌无可避免地会在散文中出现,可能就是这种情形导致有些人以为有双重起源。可惜的是,许多对旧约文学结构的批判研究,常是闭门造车:常囿限于经文的范围,却未将同时代之其他民族的文学范畴考虑在内,以了解是否有相同情况出现。

.米甸人之欺压。西西拉及迦南人的溃败彰显了耶和华的作为,无疑也振奋了以色列人之信心。但是随着时光飞逝,冲淡了对神大施拯救的记忆,新的一代又退回到模棱两可的、变了质的宗教之中,使以色列人特有的宗教面临消灭的威胁。作者看到耶和华管教的手,兴起了一个可怕难敌的新欺压者,以与以色列人有血缘关系的米甸人为首。米甸人位于以东以南,在阿卡巴海湾(Gulf of Aqabah)的最北端,乃半游牧民族。与米甸人共同袭击以色列人的还包括亚玛力人(占领犹大南方地区)及东方人(来自叙利亚沙漠的游牧民族)。他们使用一种新的「秘密武器」骆驼来进行劫掠:本章是有关大规模使用这种动物进行军事行动的首次文献记录。其快速、长程的战斗力量使米甸人及其联军占极大优势,显然这种庞然大物的攻击使以色列人心中畏惧。若按地图来看,便可清楚看到这种劫掠的范围:玛拿西人为主要受害者,但是亚设、西布伦、拿弗他利及以法莲的地界也受到牵连,甚至远至非利士(Philistia)南方的迦萨。最后的大战是在耶斯列平原(valley of Jezreel进行的。以萨迦的地界必定也受到影响,未被提及颇出人意外。在米甸人欺压的七年中,上述这种入侵显然是一年一度,按照他们传统的游牧方式,入侵者带着骆驼帐棚而来(5节),进驻应许地。以蝗虫(RV、RSV)来比喻他们颇为贴切,显示这群贪婪的游牧民族蜂拥而至、横行霸道时,为该地带来绝对的毁坏。这种劫掠带来的后果颇为严重:所有的农收都受到影响,以色列人的牲畜、谷物、果实被抢,必然带来漫长而贫脊的冬天。不仅如此,农村甚至是乡镇都变成危险不可安居之处,因为那些都是侵袭者劫掠物资的显著目标;因此以色列人被迫退守至较难攻入的山区,过着较原始的生活。

.先知的责备。以色列人似乎是在山穷水尽、无处求援时才转向耶和华,这完全不意味他们真正对神有信心。一位无名的先知向他们解释遭此噩运的原因,他的话语与耶和华使者在波金所说的话及下)十分相似。以色列人最根本的失败在于他们对于与神立约的重要性十分健忘,神曾经为他们大行奇事,要求他们忠实顺服,他们却未尽心遵守神的吩咐。他所提到的亚摩利人之神(10节;参看之注释〕,可以印证他们受逼迫的地方乃在中央山地一带。

.基甸蒙呼召。由耶和华的使者及耶和华之同义交替使用,可以知道造访基甸的就是神自己。神以人形显现,一如旧约较早期所常见的情形,所用的形容词也极度拟人化,使得神带有完全的人性。俄弗拉(11节)的正确位置不详,但由描述细节可推测其与便雅悯支派地业中的俄弗拉并非同一地点。橡树(或「圣树」),通常是颁布神谕之处(。基甸之父约阿施乃玛拿西之子亚比以谢的族人,其支派地业位于约但河以西。基甸正在m酒池那里打麦子,可见米甸人劫掠的影响。m酒池通常是在挖成凹陷的岩石中进行,有一管子通向较低的沟槽。葡萄被放在凹陷处用脚踩踏,其汁液沿着管子流至较低的接收槽中。打谷通常是用牛拉着打谷的辊子,在宽敞的空地上进行,以便风将麦糠吹开。但是,基甸却为了逃避敌人掠夺而在m酒池里打麦子;这也显示其收成之少,竟可在一空间有限的地方以棍子或竿子来打麦子。

在耶和华的使者与基甸之间的对话,带有许多幽默成分。基甸被称为大能的勇士40(12节),是神所拣选要用来拯救他同胞的人,他却提出抗议,显出他的软弱及无能。然而,当一个人完全知道自己的软弱及环境的艰难时,耶和华神才可以得到他,并使用他。一个倚靠自己内在力量的人,不可能向神支取恩典,也不会因有任何成就而归荣耀与神。同样的,耶和华神并非只看人的现况(胆怯、软弱),而是看人可以发挥的内在潜力(强壮、果决、勇敢)。

13~16.基甸的抱怨显然反映出当时代大部分人共同的心声:耶和华丢弃了我们;祂大能的作为已成历史,不再是发生于现在的事实。基甸也不因为耶和华的保证(14节)而相信拯救即将成就。反向的,他将自己形容成最不可能接受如此重大任务的人。他的话语可能指出他本身谦卑,也可能反映出当时环境的艰难。基甸只知道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刻,他的父家确实又贫穷、又可怜。耶和华第二次的保证(16节)对基甸的影响显然较大。顺便在此一提,所有蒙神呼召作神事工的人都应当注意,第14及16节的保证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其应许是给每一个事奉神的人的。知道神的差派已经带有能力(14节),知道神的同在(16节)则带有更大的能力。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吗?及我必与你同在与相似,对许多如基甸一般蒙神呼召作神事工的人而言,那是他们得力复兴的来源。

17~24.基甸并未完全看出那差派他的人之身分,但他却觉察到那人有些特别,因此他要求一个证据,并且献上礼物(希伯来文: minḥâ ),此字通常是指以色列人献祭制度之下的自由奉献,也可以指献给王或高位者的贡物(参看之注释〕。由他准备此餐所需要的时间可以看出东方人悠闲的习性(参:及下)。光是一伊法细面(19节)便重达34至45磅,在当时物资短缺的时代,这的确是一份厚礼。基甸按照耶和华的使者之吩咐(20节)处置了那些食物,放置食物的岩石可能是压酒池的一部分。有人认为那是一块古代的岩石祭坛,有杯型凹陷处以便奠酒;这种祭坛虽然是古时通用的,不过,不见得是这里所用的祭坛。当那些食物经使者的杖碰触被火烧尽后,使者本身立即消失(21节),以致基甸惊觉到造访他的就是神(22节)。以色列人相信,没有人能够面对面见神后仍然可以存活。基甸得到他的性命不会有危险的保证后,立即起了一座祭坛,并按着神应许的前几个字,将之命名为「耶和华沙龙」(RSV,耶和华赐平安之意)。基甸大获全胜后,这个祭坛显然成为献祭的重点,在编者的时代仍然存留;而且,其中显然经过了一段颇长的时间,否则这一注解便不具意义。

.基甸的第一个使命。基甸蒙召,以及其接受第一个使命之间的时间并不长,几乎立即发生。他要卸下米甸人加在以色列人肩上的轭,将以色列人带回真正信靠耶和华神的境地,就必须先处理好他自己家中的状况。此叙述显示一些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反映出约阿施一如当时世代的风气一样,视耶和华为巴力诸神中的一位。约阿施自己的名便有耶和华于其中的意思(意为「耶和华已赐给」),但是他儿子的别名却为耶路巴力(意为「让巴力与他争论」),则包含了巴力的名字在其中。后来此名被特意修改成为「耶路比设」(Jerubbesheth;,其希伯来文为 bosheth ,意为「羞耻」,用以取代巴力;以色列人因敬拜迦南神巴力而走上歧路(另有相似的例子,例如依施巴力〔Ish-baal〕=依施波设〔Ishbosheth〕;米利巴力〔Merib-baal〕=米非波设〔Mephilbosheth〕)。神圣的橡树与坛旁的木偶(亚舍拉柱像〔Asherah〕;AV作树丛〔 grove 〕;参看之注释〕成为对比,后者乃一木制的柱子,代表神圣的树,为迦南文化之一部分;基甸所建的祭坛则与他父亲所建的巴力祭坛成为对比。甚至基甸用来献祭的牛都与此模式相符,因为牛是崇拜多产仪式中的神圣动物。迦南众神之首伊勒(El)本身,通常便用「牛」这个绰号。基甸所用的那只牛,原来可能是要献给巴力作祭物的。

基甸在神显现之处所建的祭坛(24节),与他现在「在耶和华指定的盘石上为神建的坛」(26节,AV),不可混为一谈。此盘石并非压酒池的岩石,而是一个保障( stronghold ,RV、RSV)或是「要塞」,可能是一个天然的防守据点,例如一个不易进入的危岩,成为米甸人进攻该区时约阿施及其邻舍退守掩护的地方。在指定的地方乃指建立祭坛的地方,应当整整齐齐(RSV)建造。所提及的牛以及那十个仆人,均显示基甸的家境并非如他在第15节所说的那么贫穷。实际上约阿施显然是该地区全区之巴力圣所的负责人。基甸完全按神的吩咐行事,却并非在白天实行,因为当时以色列人如此敬畏巴力,不但惧怕该城中其他的居民,甚至连对他自己家中的人都怀有恐惧之心(27节)。由城里的人发现巴力的坛之下场时立即的反应(28节),可知基甸的恐惧不无理由。他们的调查立即水落石出(十个人都知道的秘密实在不算是秘密),跟着便要求处理基甸,约阿施却义正词严地晓以大义。若巴力真是神,则这个羞耻已足够导致他亲自出手处死当事人(31节);真神是能为自己辩护的,不需要人来越俎代庖地插手。若世界上许多的宗教人士(其中不乏自称为基督徒者)听取此建议,则这个世界必会减少许多折磨、流血、惨不忍睹的苦难。约阿施为他儿子所作的辩护,可能是他自己灵性复兴的前奏。

.基甸对米甸人入侵之回应。这里所指出的米甸人及其同盟一年一度的入侵,连续八年不断越过约但河,在以斯德伦东部的耶斯列平原扎营;该地区不但物产特别丰饶,同时也是他们劫掠四邻的基地。基甸的弟兄们在本地区的他泊被杀,但我们无法确知这是否就在这次入侵事件中发生。当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34节)时,他成为一位典型的、充满神所赐恩典的领袖。这个动词很生动,意为「穿戴」(参看 RV 经文旁注):「耶和华的灵将自己穿戴在基甸身上」,显示完全的占有(相同的动词出现于;参看之注释〕。麦尔斯(Jacob M. Myers)说过:「耶和华的灵藉基甸而显现,使他成为耶和华的代表。」41基甸受到这种装备,已准备好面对面前艰巨的任务,便将召集令传遍各支派(35节)。基甸之本乡亚比以谢族的人首先回应跟随他,这对他来说显然是一种鼓舞,显示他先前果决的行动并未造成长久的裂痕。他自己所属的玛拿西支派也同样起来支持他,亚设、西布伦及拿弗他利的代表也很快地起而追随(参看之注释)。然而,这些支派大部分的人可能是在基甸一战功成之后,后来才加入战场的(。众支派中最强的以法莲支派未被提及,可能显示基甸的胆怯。可能他的惧怕是出于自己既是较不强盛的一族,却自立为领袖时,不知以法莲支派的领袖会如何反应。观其结局及下),未召集以法莲支派的后果颇为严重。

.羊毛为证。基甸的信心并不稳固;有达到信心高峰的时候,也有犹疑不决之时。基甸在此段经文中,为摆在他面前的挑战两次要求证据,耶和华的忍耐在此尽显无遗。耶和华满有恩典地迁就基甸的要求,因为祂完全清楚人性的软弱(参:。基甸改变证据细节的原因,很可能是他发觉羊毛较禾场之地更易吸收大量的露水,因此在日出之后也较难干燥。他要求反向的证据,知道那是更大的神迹,也清楚知道他的小信很可能会激怒神,不过,他迫切需要神印证的应许。事实正如他要求的发生了,因为耶和华对祂的儿女,比世上任何父亲对自己的儿女都有更多的温柔及恩惠。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耶和华就把他们交在米甸人手里七年。」

“米甸人”。参看的脚注。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米甸人」:为游牧民族,居于死海东南摩押地至以东地一带的沙漠边缘上。

──《串珠圣经注释》

米甸人原属亚伯拉罕后裔,住在以东地之南和阿卡巴湾北面一带,为游牧民族,后来日趋强大,住进约但河东,常趁西岸以民将收割之时(参11节 ),倾巢而出,四处掳劫。受米甸人影响较大的支派有玛拿西、亚设、西布伦、拿弗他利和以法莲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再次重复堕落、惩罚、救赎的恶性循环。虽然只有7年,却痛苦万分。米甸人掠夺以色列的农产品,导致以色列人难以维持生计。食物缺乏使以色列人倍受肉体上的折磨,甚至使属灵信仰也很难继续。不可忽视健康的信仰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众士师中,对基甸的记录最详细、篇幅最长(6、7、8章 ),蒙召的基甸(6章 )→基甸的三百勇士获胜(7章 )→完成征服米甸的任务(8章 )。本章分为三大部分:①1-10节记录以色列百姓的堕落和神的惩罚;以色列百姓的呼求和神差遣先知责备。米甸人是神惩罚以色列的工具,他们联合亚玛力等外邦势力,在以色列全地不时进行掠夺。引人注目的是,神在拯救向自己呼求的百姓之前,先强烈指责他们拜偶像的罪。面对患难,灵性暗昧的百姓,并未省察悔改,而是大大抱怨神(13-14节 ) ;②11-32节系统地说明基甸蒙召作以色列士师的过程。基甸第一次与耶和华使者相遇,信心不足,不敢带领人参与耶和华的救赎事工。他已对以色列未来失去盼望,内心充满挫败感与屈辱感,在暗地里打麦子。正在此时,神呼召他作以色列的拯救者,他没有立即顺从,而是充满怀疑、向神求证据。摩西也痛感自己无能,试图回避神赋予的使命。但基甸的问题不属谦卑,他深深疑惑神的话语。这证明当时以色列社会已全面堕落。当他得到神以忍耐赐下的确凿证据,便深深痛悔,愤然兴起甘愿顺服神的命令;③33-40节描述基甸的军队与入侵势力直接交锋前的情况。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米甸人压制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因为米甸人,就在山中挖穴、挖洞、建造营寨。」

在山中……建造营寨: 使人看到米甸人残酷频繁的掠夺。摩西时代,以色列按照耶和华的命令,征伐米甸人并使他们臣服。但现在,情况完全相反,以色列人因米甸人而蒙羞抱辱。圣徒与神脱离正常的关系,就会被四围仇敌困住。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米甸人与以色列人有无亲缘关系?他们的祖先是谁?】

米甸人是亚伯拉罕的第二个妻子基土拉所生的儿子米甸的后裔,住在旷野;他们的祖先是由此而来,所以就常与以色列人冲突。在士师时代之前多年,以色列人仍在旷野飘流的时候,就曾经与他们争战,几乎把他们全部消灭。因为没被灭尽,这民族的人口又增多起来,到这个时代,再一次前来欺压以色列人。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每逢撒种之后,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东方人都上来攻打他们,」

“亚玛力人”。参看。“东方人”包括叙利亚沙漠地区其它游牧民族。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亚玛力人」:原居于犹大南部,但此时似乎向以法莲山地扩张势力,占有据点。

「东方人」:为叙利亚沙漠之民族,即今日的阿拉伯人。他们协助米甸人每年侵入以色列境掠夺土产。

──《串珠圣经注释》

亚玛力人为以扫之后,住在犹大业地南方,现在和米甸人连手欺压以色列人。

“东方人”指东北方叙利亚旷野的游牧民族。米甸人由于人数不多,故常与他族连手攻击以民。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每逢撒种之后: 巴勒斯坦地区,整个夏天(4-9月 )几乎都不下雨。到10月,雷鸣大雨,滋润因夏季干燥变得坚硬的土地。是撒种期——最关键繁忙的时期。亚玛力人: 以扫儿子以利法和妻子亭纳所生的亚玛力后裔。他们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后,曾攻打过停留在利非订的以色列,被约书亚带领的军队击败。当时,神命令在全地剪除亚玛力人,从天下全然涂抹他们的名号。直至希西家时代,他们才被西缅的子孙灭绝。士师时代,他们仍然是敌挡以色列的荆棘(3:13)。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对着他们安营,毁坏土产,直到迦萨,没有给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驴也没有留下。」

「迦萨」:位于沿海非利士地南端。

──《串珠圣经注释》

迦萨在以色列地西南方海旁,属非利士境。米甸人的攻袭从北方开始(33节 ),下到迦萨,可见影响范围之广。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因为那些人带着牲畜帐棚来,像蝗虫那样多,人和骆驼无数,都进入国内,毁坏全地。」

作者把这些在不同季节偷取以色列人之农产品的侵入者比作“蝗虫”——数目众多,而且破坏力极强。由于他们懂得利用“骆驼”,所以能进行长途的袭击。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把敌人比喻作蝗虫,不仅表示他们数量之多,更指其为害之大。敌人又带来骆驼无数。人类自古即畜养骆驼,但到主前十二世纪才用作运输工具,士师时代更用于军事上。米甸人有了骆驼才能统治东至外约但、西至地中海的广大地区。

──《串珠圣经注释》

这是圣经上首次记载在军事上大量使用骆驼,当为运输掠物之用。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带着牲畜帐棚来: 仇敌使用骆驼,可以长距离迁移。他们四处游走掠夺财物,到特定场所支搭帐棚居住。作者用“蝗虫群”来比喻掠夺者,圣经中蝗虫象征由神审判而来的灾祸。本节用这个比喻,强调仇敌数量极多,以色列因此遭到重大损失。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缘故,极其穷乏,就呼求耶和华。」

呼求耶和华: 丧失信仰也就失去独立;若想重新恢复独立,只有再次恢复信仰。依靠耶和华是争取与恢复独立的道路,这是既适于个人,也适于家庭或国家的真理。以色列百姓陷入悲惨困境,才认识到自己的过犯,才会悔改、重新信靠神的全能膀臂。“呼求耶和华”意味向神彻底悔改,祈求神施行拯救。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缘故,呼求耶和华,」

】神的膀臂,并非缩短不能拯救,耳朵并非发沉不能听见。只是因着以色列的不顺从的罪恶,神收回了权能之手。先知敦促在水深火热中呼求神的百姓,纪念从出埃及到定居迦南,神所彰显的权能(2:1-3)。以色列百姓身陷患难,才呼求耶和华的帮助,可谓不幸中的万幸。但他们并没有真诚悔改,而是再次陷入罪孽,藐视神的恒久忍耐。神不喜悦恶人消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乐意悔改。预防陷入罪、积极增长信心,比悔改更有价值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耶和华就差遣先知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我曾领你们从埃及上来,出了为奴之家,」

】「救你们脱离埃及人的手,并脱离一切欺压你们之人的手,把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将他们的地赐给你们。’」

】「又对你们说:‘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你们住在亚摩利人的地,不可敬畏他们的神。你们竟不听从我的话。’”」

敬畏亚摩利人的神即拜巴力(参25-32 2:11-13)。

──《串珠圣经注释》

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 神应许摩西“我要以你们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们的神”。只要坚信耶和华的应许,积极跟随他,他们就是祭司的国度,是神可贵的产业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耶和华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亚比以谢族人约阿施的橡树下。约阿施的儿子基甸,正在酒醡那里打麦子,为要防备米甸人。」

“耶和华的使者”。神另一次的显现。参看的脚注。亚比以谢是玛拿西的儿子。基甸“在酒榨”(而不在露天的打谷场 )打麦子是一种失意绝望的表现,他恐怕少得可以在酒榨打的麦子也会给米甸人发现和抢夺。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俄弗拉」:确实地点不详。

「橡树」:通常与神谕有关(4:5)。

「酒醡」:为挖空之石块,凹处盛载葡萄;葡萄由人践踏后流出葡萄汁,这汁沿着与凹处接驳的沟道往下流,滴进装葡萄汁的糟中。

通常打麦子是在露天的地方,10:11),要是麦子的数量不多,可以在隐蔽的地方用杖打。

──《串珠圣经注释》

“亚比以谢族”为玛拿西的后裔,住在河西地。基甸为玛拿西支派的人。耶和华的使者来时,他在酒醡那里打麦子。酒醡通常都在山穴或地下。这是收割季节,基甸害怕米甸人来抢,不敢在禾场上打。“为要防备米甸人”亦作“免得给米甸人取走”。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正在酒醡那里打麦子: 基甸将要蒙召作以色列的伟大救赎者,此时却躲在暗处打麦子,使人想到:①当时,以色列百姓似乎受到非常严重的压迫。他们本可在院子或宽广的野地,用马或牛打麦子,基甸却躲避米甸人的眼目,躲在酒醡那里打麦子;②基甸打麦子的行为,暗示将要成就的大事。耶稣呼召渔夫跟随,要叫他们“得人如得鱼”,神拣选打麦子的基甸攻打仇敌米甸。当今信徒要同基甸那样,从忙于生计到认识神的使命。时代虽不同,神的事工尚未完成。基督徒要在世界每一寸土地辛勤耕耘,断不可离弃这世界。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甸看见的是神的使者还是神自己?】

旧约有好几次记载耶和华的使者向人显现:计有;22章11节;31章11节;;14章19节;;13章3节; 6节。每次显现的使者是否同一位,我们并不清楚。这一节提到,向基甸显现的这位使者,在此处(6:12)看似与神分开,而在另一处(6:14)则又是神自己。所以有些解经者相信,这位使者就是新约所记的耶稣基督在降世为人以前的特别显现。作为神的专使,有可能有特别的权柄为神发言。不管怎样解释,神差派一位特别的使者将重要的信息告诉基甸,这是毋庸置疑的。

──《灵修版圣经注释》

那时的人通常怎样打麦子?】

打麦子是将麦粒与它外面的谷壳分开,无用的空壳就是糠秕。农夫通常在山坡上宽大的禾场上打麦,把麦子高高扬起,藉风把糠秕吹去。不过,如果基甸这样做,就容易成为匪徒的目标,所以他被逼要躲在酒醡里打麦子,那可能是别人看不到的一个地窖,人不会怀疑有农夫的谷物藏在那里。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和华的使者向基甸显现,对他说:“大能的勇士啊,耶和华与你同在!”」

大能的勇士啊,耶和华与你同在: 面对个人与民族的暗淡现实,基甸已失去抱负。却听到耶和华与他同在的惊人宣告。但基甸只看到眼前的光景,反而质问神(13节 )。以色列人的可憎罪恶,招来患难,基甸却试图把患难的责任推给神。面对逆境,信徒常常会发出这种抱怨,陷入失意和沮丧,远离神的旨意,为自己选择安逸自私的生活找出合理的解释。但以马内利的神应许,断不会漠视顺服祂旨意的人,祂必使仇敌衰败,139:9-10)。因此,无论怎样的光景,神的百姓都要与神同行,不可停止与神同行的脚步,把患难当作操练和悔改的机会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甸说:“主啊,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我们何至遭遇这一切事呢?我们的列祖不是向我们说,耶和华领我们从埃及上来吗?他那样奇妙的作为在哪里呢?现在他却丢弃我们,将我们交在米甸人手里。”」

耶和华……我们何至遭遇这一切事呢: 软弱的圣徒及信仰年限颇长的圣徒都会存有这种疑问。当人目睹罪恶势力猖狂,信实之人则陷入困境,就可能认为跟随至纯的真理极其愚拙、鲁莽。但神却废掉人类的奸诈,看重默默无声的顺从之人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耶和华观看基甸,说:“你靠着你这能力去从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吗?”」

】「基甸说:“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玛拿西支派中是至贫穷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

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 诚实地承认自己的无能,是获得神伟大恩典、能力的前提,4:10,。只有正视自己的腐败、软弱,认识到在神里面的坚定异象和具体计划,才能成为建设伟大天国的生力军。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耶和华对他说:“我与你同在,你就必击打米甸人,如击打一人一样。”」

】「基甸说:“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给我一个证据,使我知道与我说话的就是主。」

求你给我一个证据,使我知道与我说话的就是主: 神应许基甸将轻松击败威震以色列全地的米甸军队。在人看来,这是极为荒唐的事情。基甸意识到惟有耶和华神能完成此番伟业,就向神祈求证据。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求你不要离开这里,等我归回,将礼物带来供在你面前。”主说:“我必等你回来。”」

将礼物带来供在你面前: “礼物”的希伯来语意为“素祭”。基甸带来的礼物,是款待贵客的食物。基甸似乎要看对方如何处理这礼物,从而把握其身份。耶和华的使者看出基甸的心理,用最恰当的方法彰显神的能力。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甸去预备了一只山羊羔,用一伊法细面作了无酵饼,将肉放在筐内,把汤盛在壶中,带到橡树下,献在使者面前。」

「一伊法细面」:约叁一十六公升。

──《串珠圣经注释》

】「神的使者吩咐基甸说:“将肉和无酵饼放在这盘石上,把汤倒出来。”他就这样行了。」

盘石充作祭坛。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的使者伸出手内的杖,杖头挨了肉和无酵饼,就有火从盘石中出来,烧尽了肉和无酵饼。耶和华的使者也就不见了。」

“火”。神接纳基甸之献祭的标记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火将基甸献上之物烧尽,表示神的悦纳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基甸见他是耶和华的使者,就说:“哀哉!主耶和华啊,我不好了,因为我觌面看见耶和华的使者。”

“耶和华的使者”。参看的脚注。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见他是耶和华的使者: 基甸明白显在自己面前,赐下安慰(12节 )、呼召(14节 )、确信(16节 )的“耶和华的使者”,即是“耶和华”。如同往以马忤斯去的两个门徒,没有认出走在他们身旁的就是耶稣,待后来“眼睛明亮”,才明白一切。哀哉: 希伯来感叹词,表示对已经发生或将要面对的灾祸感到恐惧。基甸认识到自己不仅亲眼见到耶和华,甚至还试探他,因此大大惧怕(13:22,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甸为甚么怕看见耶和华的使者呢?】

以色列人相信,人若看见神的面就不能存活,神对摩西所说的话 )。基甸一定把这句话也用在天使身上了。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和华对他说:“你放心,不要惧怕,你必不至死。”」

】「于是基甸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起名叫耶和华沙龙(就是“耶和华赐平安”的意思 )。这坛在亚比以谢族的俄弗拉,直到如今。」

“沙龙”的意思是“平安”。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耶和华沙龙: 意为“耶和华赐平安”。耶和华安慰恐惧战兢的基甸“放心”(23节 ),原文“沙龙”即“平安”之意。基甸所筑之坛是与神和好、救恩之坛。保罗阐明平安是神国的主要属性之:17),耶稣基督也被称为和平之君。“平安”作为神宝贵的恩典,贯穿整本圣经。在充满不安与混乱的现代社会,要使个人、家庭、甚至全世界享有和平,最重要的就是与神和好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26】

看见异象而不违背――借着献祭,答应主的呼召:当把微小的自己献上,交在神的手里。看自己大和看自己小,而不把自己交在神手里的,都是同样没有用处。所有合乎神旨意的活祭,神都悦纳。得胜者,是神呼召的。

——无名《士师记简介》

】「当那夜,耶和华吩咐基甸说:“你取你父亲的牛来,就是(或作“和” )那七岁的第二只牛,并拆毁你父亲为巴力所筑的坛,砍下坛旁的木偶,」

律法没有规定燔祭祭牲的岁数,这里指明要七岁的牛,可能与以民受米甸人欺压七年有关;现在,他们要归向神,不再受米甸人的欺压了。

「坛旁的木偶」:指亚舍拉(3:7)。

──《串珠圣经注释》

“第二只牛”的意义不明。有的解经家说或为“第二次生齿的牛”之误。乳齿已脱,新齿长齐,乃壮实成熟了的牛。“坛旁的木偶”指亚舍拉女神像。基甸的父亲约阿施很可能是巴力庙宇的看管人。基甸作耶和华勇士的第一件工作是拆毁巴力的坛,去除民间的偶像,除掉以民招祸之因。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你取你父亲的牛来,就是那七岁的第二只牛: 许多解经家把本节的“就是”(希伯来语 )理解为“而且”,认为祭物有两只牛。TEV(Today's English Version )根据这观点,把本文译为“取你父亲的牛和七岁的另一只牛”。似乎神吩咐基甸取两只牛,一只为自己和家庭,另一只为所有百姓,献作赎罪祭。七岁的牛,象征要使百姓脱离米甸人长达7年之久的压迫。拆毁你父亲为巴力所筑的坛,砍下坛旁的木偶: 拯救以色列脱离仇敌之前,神首先吩咐他们要除掉偶像。不能从荆棘上摘得无花果,以色列百姓既然已彻底陷入偶像崇拜,就无法过上选民的得胜生活。当时除去偶像需要勇气,将生死置之度外(30节 )。关于迦南地诸神,请见王上绪论“古代近东诸神”。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七岁的第二只牛】

经文中提及的可能有两只公牛(NIV 没有 但见 NASB 与和合本小字 )。献为祭的是第二只,有人相信用来拆毁祭坛的是第一只。由于只需几只公牛便能繁殖牛群,公牛不少幼时已被宰杀。只有最优良的品种才会留下来供繁殖之用。故此,七岁的公牛必然是上佳的种牛,献之为祭亦必然是极为重要的大事。有些公牛也会留作役用,但通常都经过阉割使之驯服易驾驭。本节的公牛若是两只,第一只则大概是去势的役畜。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巴力的祭坛】

这坛虽说是基甸的父亲所有,镇中居民的反应却显示这是公用的神庙。以色列境内好几处地方(夏琐、拉吉 ),都发现了这时代迦南人的庙宇,或露天崇拜场所;多坍东面几哩外的「公牛场址」(Bull Site )就是一例。然而在这些遗址中找到的,大都是直立的石头(masseboth 和香台,没有什么祭坛。现存最早期的以色列祭坛,是来自主前十世纪,位于亚拉得的粗石祭坛。这坛八呎见方,高度几乎有五呎。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木偶】

(英文作「亚舍拉柱」 ),「亚舍拉」一词可以是指丰饶崇拜女神的名字,也可以一如本节,是指某一种祭仪圣物(和合本「木偶」 )。这女神在以色列偏差的多神观念中,是很多人崇拜的神祇,有时甚至被视为耶和华赐福的中保。孔蒂拉特阿吉鲁和科姆废墟所发现的碑文,都反映了这种信念。在迦南神话中,亚舍拉是主神伊勒的伴偶。早在主前十八世纪,她已经在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中出现,作为亚摩利神祇阿穆鲁的伴偶。这支作为祭仪象征的柱子不一定有神明的肖像,它可能代表人工树木,因为亚舍拉经常和圣林有关,并且以一棵规格化的树木作为代表。祭仪圣物有时是制造或建造的,但有时亦可能是种植出来的。至于这些柱子在仪式中的用途,却没有什么现存资料。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信靠顺服】

基甸蒙召的当晚,神给他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拆毁巴力祭坛,为耶和华筑一座新祭坛。我们信靠神、顺服神,不要只在言语上,神要基甸做这件艰巨的事,先从自己的家开始。他若在这件事上尽忠,神才可以把更大的事交托他。听从神命令的人,神会在适当的时候,为他解除一切障碍,而这些障碍,在先前看来是似乎无法消除的?验证神的应许(33~40 ),神使用基甸,赐给他力量。

——《新旧约辅读》

】「在这盘石(原文作“保障” )上,整整齐齐地为耶和华你的神筑一座坛,将第二只牛献为燔祭,用你所砍下的木偶作柴。”」

“木偶”。参看的脚注。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盘石上的祭是为个人,祭坛上的祭是为众人。

——无名《士师记简介》

】「基甸就从他仆人中挑了十个人,照着耶和华吩咐他的行了。他因怕父家和本城的人,不敢在白昼行这事,就在夜间行了。」

巴力、西舍拉等偶像与生计有密切关联。偶像被毁,无疑会激起信奉之人的愤怒。基甸躲开家人的眼目,摧毁了偶像。使人联想亚伯拉罕离开拜偶像的迦勒底吾珥,需要多么坚定的信仰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城里的人清早起来,见巴力的坛拆毁,坛旁的木偶砍下,第二只牛献在新筑的坛上,」

】「就彼此说:“这事是谁作的呢?”他们访查之后,就说:“这是约阿施的儿子基甸作的。”」

】「城里的人对约阿施说:“将你儿子交出来,好治死他,因为他拆毁了巴力的坛,砍下坛旁的木偶。”」

这些人极度沉迷于拜偶像,以至他们要把那“拆毁了巴力的坛”的人治死。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圣经记载,坚守耶和华信仰和公义的先知,受到各种逼迫,22:26-27,。当时,巴力是迦南地的主要偶像,迦南人认为巴力是掌管富足和丰产的农神。 因此,在拜偶像的人看来,基甸拆毁巴力之坛,直接威胁他们的生存。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约阿施回答站着攻击他的众人说:“你们是为巴力争论吗?你们要救他吗?谁为他争论,趁早将谁治死!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毁他的坛,让他为自己争论吧!”」

约阿施的逻辑辩证是不能反驳的:一个不能救自己的神并不值得去敬拜。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巴力……让他为自己争论吧: 城里的人对基甸拆毁巴力之坛极其愤怒,要求基甸的父亲约阿施处死基甸。约阿施不仅没有斥责儿子,反而为基甸辩护。神的灵光照基甸,似乎也感化他的父亲。基甸原以为父亲会站在仇敌一边,不料却帮助自己,想必他内心非常感激。由此可知,为神的真理而战,总能经历到神的帮助。不义和邪恶比我们想象的软弱,公义和真理却如钢铁般坚强。约阿施等于向城里的人指出分辨真神和偶像、真理和谬误的方法。真神会降下惩罚,偶像却不能。真理诚然会证明自己。受人尊崇的法利赛教师迦玛列,也用同样方法,为耶稣的门徒辩护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约阿施的辩护】

基甸的父亲约阿施向试图为被得罪之巴力复仇的村民抗辩,指出这种案件不是社会能够刑罚的,必须由巴力亲自报仇。因为一旦受到亵渎,神明必须负责审判。约阿施宣称任何私自复仇的人都要被宗族审判,受全族所处分。在古代近东神明亲临保护自己的庙宇和偶像,是更为常见的事。例如魏德内尔编年史(Weidner Chronicle ),就记载玛尔杜克神如何报应执行仪式不合格的人。同样,自己的偶像被以拦人夺走后,玛尔杜克又设法把它归还给巴比伦。然而这些报应都是自称为神复仇器皿的人所执行的。约阿施希望能够避免的,正是这种托词。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所以当日人称基甸为耶路巴力,意思说:“他拆毁巴力的坛,让巴力与他争论。”」

“耶路巴力”。意思是“让巴力(与他 )争论”。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基甸又名耶路巴力,即用此名,与耶弗他、撒母耳等四士师并列。耶路巴力的意思是“让巴力自己去对抗基甸”。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当日人称基甸为耶路巴力: “耶路巴力”意为“对抗巴力”。此名含有讽刺意味,基甸拆毁了巴力,巴力却未能惩罚基甸。可见巴力是虚构的产物、虚妄的偶像。将“耶路巴力”译为“耶路比设”,“比设”是巴力的别称,意为“羞耻”、“耻辱”,“耶路比设”这名暴露了巴力的耻辱。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那时,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东方人都聚集过河,在耶斯列平原安营。」

“耶斯列”是米吉多平原的东部,在历史上是巴勒斯坦的主要战场。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米甸人集结等待再次犯境。

「耶斯列平原」:是个重要的战略据点,方便侵掠邻近地方。

──《串珠圣经注释》

耶斯列平原】

耶斯列平原名字的由来,是平原东端的城镇耶斯列。这个肥沃的平原是迦密山脉和下加利利之间的分界,它由迦密山北的亚柯平原起,沿着基顺河向东南延伸,在摩利冈和基利波山之间穿过,在伯善城旁进入约但河谷。这个全长十五哩(从约念到耶斯列 )之平原的宽度,由五至十哩不等。主要商道经米吉多旁的依朗干河(Nahal 'Iron )进入这个平原,故此这地有时又叫米吉多平原,后称哈米吉多顿。这是一个天然的战场,圣经中有很多战役,如:底波拉和巴拉与迦南人的战争(士四 ),扫罗和非利士人基利波山之役(撒上三十一 ),约西亚和法老尼哥的战事,都在此发生。主前十五世纪杜得模斯三世有名的米吉多之役,也是在此制服迦南。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抢占有利地形是制胜的重要因素,你看──】

米甸人与亚玛力人的军队在耶斯列平原安营,该平原是区内的农产中心。凡是能控制那平原肥沃之地的人,就可以控制住那地和周围的居民。由于平原有丰富的资源,有许多主要的通商大道汇集,因此在那里发生过许多大规模的战争。基甸的军队从这一带的山上攻击敌军,惟一的出路是经小径通往约旦河渡口。这就是基甸吩咐他的军队要守住那渡口的原因(7:24)。

──《灵修版圣经注释》

基甸备军而战。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他就吹角,亚比以谢族都聚集跟随他;」

直译作:圣灵盖在基甸的身上。参看的脚注。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以上的几个步骤都走过了,圣灵就临到他身上。圣灵的充满,不是祷告求能力的结局,乃是人站在合宜的情形中,圣灵就降在他身上。

『吹角』就是招呼人来,同作得胜者。单独的行动,不是得胜者当有的。我们当与失败者分开,却不当与其他的得胜者分开。

——无名《士师记简介》

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 希伯来语“降”意为“使之穿衣”,神的灵使基甸无法抗拒,好像被穿上衣服或被沉重的盔甲所覆盖(11:29,13:25,14:6,。在信仰生活中,被抓住比抓住更重要。不是我们抓住神,而应该让神抓住我们。我们得救不是凭着智慧、能力,信仰也是借着神的恩典结的果子。旧约中,耶和华的灵降临,人就充满智慧、预言能力、惊人体力(14:6-19)。新约时代,圣灵保惠师内住在承认基督的所有圣徒里面。因此,不应使居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担忧,应放下肉体的情欲,努力得到圣灵的引导。因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他被立为伟大领袖,从仇敌手中(33节 )拯救以色列。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士师记中之耶和华的灵】

在士师记中,与耶和华的灵有关的行动,通常都是召集军队。部落社会没有中央政府,因此要其他支派支持遭遇困难的一两个支派,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领袖的尺度是没有正式司令权的他,能否驱使他人跟从。对以色列来说,这是耶和华能力的标记,因为惟独祂才有权柄召集众支派的军队。耶和华是惟一的中央当权者。因此有人召集军队,行使惟独属耶和华的权力,就是明显的证据,证明耶和华的权柄是在这人里面运行。这是以色列士师的特征之一。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打发人走遍玛拿西地,玛拿西人也聚集跟随他;又打发人去见亚设人、西布伦人、拿弗他利人,他们也都出来与他们会合。」

最先聚集跟随基甸的人,是他的家族“亚比以谢族”(34节 。此外玛拿西、亚设、西布伦、拿弗他利等支派也积极响应。他们最先成为选拔对象,因为靠近仇敌入侵的领域。在巴拉之战,西布伦和拿弗他利支派也曾冒死冲锋陷阵(5:18),而亚设支派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5:17)。如今欣然响应基甸的呼吁。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甸对神说:“你若果照着所说的话,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

】在基甸走进战场之前,他渴望得到从神来胜利的保证。第一个保证显于露水只降在一团羊毛之上,而不是四围的禾场。第二个保证在翌日的晚上出现,露水降在地上,而不是羊毛之上。
基甸的羊毛常被基督徒误解。我们必须记着两件事:基甸不是视羊毛作引导,而是一个确据。神曾告诉他要做什么,基甸只是寻求成功的保证。有人说在某些事情上,要搬出羊毛来寻求主的能力,实是错误应用这些经文。第二,基甸要求是超自然的记号,而不是自然的记号。在自然的情况下,基甸要求的事情根本不会发生。除非得到神直接的介入。今天人们也把一些东西当作“羊毛”,但这些东西都可以自然地发生;没有属神的介入。这都是错误应用这个故事。我们在这里看见神,屈尊于人较弱的信心,向他们保证得胜。今天神可以且作了——给予保证来回答祷告。
我们相信主的使者(耶和华 )是主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前的显现。研读记载他的有关经文,可清楚看出他是神。并且他是三位一体神的第二位格。

华富德(由薛弗尔引述 )列出四点来支持这论据:“第一,在新约中,神第二位格是看得见的。第二,在基督道成肉身后,旧约里耶和华的使者不再显现。第三,耶和华的使者和基督都由父神差来。第四,耶和华的使者不是父也不是圣灵。”华富德继续解释第四点,父神和圣灵为人看不见的;并且两者都是非物质的。他总结说:“没有可取的理由否定耶和华的使者是第二位格,每个已知的事实都指出他的身分就是在新约时期的基督。

”——马唐纳《士师记》

基甸向神寻求证据,不是不信的表现。神启示和确定自己的旨意(12-16-23节 ),基甸也遵行旨意,冒死拆毁偶像。而面对米甸大军,他的心似乎变得有些软弱,他希望能够再一次变得刚强。但他并没有自始至终确信神的应许,也没有义无反顾地顺从神,这也体现出他人性的软弱。为了使用极为平凡的人,神存心忍耐、加以锤炼。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我就把一团羊毛放在禾场上。若单是羊毛上有露水,别的地方都是干的,我就知道你必照着所说的话,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

从两次重复用羊毛作的试验中,证明露水的干湿不是受自然的影响,而是神的作为。

神的心意早向基甸显明(14-16节 ),他寻求证据有两个原因:1,加强自己的信心;2,取得凭据,叫以民知道他真是神所差遣。

.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次日早晨,基甸起来,见果然是这样;将羊毛挤一挤,从羊毛中拧出满盆的露水来。」

】「基甸又对神说:“求你不要向我发怒,我再说这一次:让我将羊毛再试一次。但愿羊毛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

基甸清楚知道先前的神迹可能并不是神迹(38节 ),因为地面自然比羊毛干得快。“羊毛”。剪下来的羊毛。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这夜神也如此行:独羊毛上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

【思想问题(第6章 )】

1神如何藉米甸人的手去惩治以色列人?以色列民这次所受的苦比起以前有何不同?

2以色列人面临灾祸的时候,会求告耶和华(7 ), 而神就提醒他们昔日祂如何从埃及地领他们出来,又与他们重温耶和华的诫命。基督徒在接受神管教的时候,应纪念什么东西与经历呢?

3先知的话(8-10 )与上次耶和华使者的资讯(2:1-3)有何异同?由此看来人享自由与顺服神二者有何关系?

4试从11-15节列出基甸素常的忧虑和不满。你今天又有什么忧虑惊恐呢?

5基甸用他的理由去推却耶和华的差遣,今天你又用什么借口,不去作福音的使者呢?基甸和你的这些借口在神面前站立得住吗?

6基甸看见耶和华悦纳他的献祭,为什么惧怕起来?他立刻筑了一座坛,这代表什么?一个人与神相遇之后,正常的反应是怎样的?

7当耶和华要使用基甸时,要求基甸首先作什么事?见25节。同样,神要使用我们时,要求我们作什么工作呢?你有什么偶像或罪行仍未清除呢?

8基甸为什么要在晚上拆除巴力的坛?今天我们若要拆除偶像,也是要付代价,也是要冒险,你肯付上一切吗?你有困难吗?基甸父亲为他解围,这给我们什么榜样和鼓励?

9有人说:属灵的操练是渐进的,人要在小事上取得胜利,然后才能赢取更大的胜利。基甸的经历可否印证这看法?神对基甸的属灵成长有什么帮助?参33-35节。

10当基甸面对真正强敌时,你猜他的心情如何?他为何要求神两次显神迹?由此看来,基甸的性格如何?耶和华如何体恤基甸的境况?当我们遭遇困难或要作出抉择时,可否学效基甸求神给我们一个记号或凭证呢。

──《串珠圣经注释》

基甸击败米甸人:以民再次受到侵扰,这次侵掠者为游牧民族米甸人。受害至深的是玛拿西境,神兴起境内的基甸,号召邻近受害的支派参与反抗米甸的行列,神拣选其中三百人,剿灭敌军十三万五千人。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以色列人这次呼求神的直接原因是甚么?】

以色列人到山穷水尽时再一次回转归向神,假使一直信靠祂,就可以免受许多无谓的痛苦!我们不应当等到穷途末路的时候才归向神,应当每天求祂帮助。这并不是说人生会因而轻松安逸,我们仍然会遇到挣扎,但神必赐我们力量,使我们能在风浪中过得胜的生活。不要等到力量用尽的时候才求告神,在任何境遇之中都要先求告祂。

──《灵修版圣经注释》

神仍同在「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我们何至遭遇这一切事呢?」】

当基甸的时候,由于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神将他们交在外邦人手里,受压制、掠夺、打击,以至极其困苦穷乏,所以他们都认为神已经丢弃了他们,不再与他们同在了,也有人根本就不信神而去事奉别的神。这种悲惨的光景 并不罕见,常有人因为遭受苦难、压迫、贫困而灰心,以为被神丢弃,或者认为神不管什么事,一点都没有显出大能,没有帮助祂的子民,所以就将神放弃了。

他们没有想到是自己的罪恶,使神不能赐福给他们,反而惩罚他们,使人受苦, 并非没有神的目的,乃是叫人醒悟悔改,呼求神的怜悯。让神好转过来施恩给他们。到了时候,神是要显出大能的作为来,拯救祂的子民,显出祂的荣耀,可是到那时,许多人可能已经退后,跌倒了,因为没有信心等候的原故。

但那些一直相信神的人,借着不灰心的祷告,忍耐等候,最后必要看见神的大能作为,彰显出来,那时要多么欢喜,重新得到力量,起来为神作见证。这一段的时间是不容易过的,是极大的试炼,然而经过之后,信心要变为比精金更为宝贵。

──《每日天粮》

遇到困难时,我是怪神不与自己同在,还是审视自己的行为?】

基甸因自己和民族所面对的问题专一求问神,并寻找神未施助的原因。他并未意识到是以色列人自己招祸:当他们决定不顺服神,不理会祂的时候,灾祸便来到,这不能怪神。人很容易忽略自身的责任,把自己的困难归咎于神与别人。可惜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叫我们与神更为亲近,只会令我们更悖逆神,退到危险的边缘。

在困难来临的时候,要省察的是内心,先向神认罪,因为罪可能是造成困难的根源。

──《灵修版圣经注释》

「你靠着你这能力去。」

从主的眼光中发出力量,基甸自感软弱。他说:「我家在玛拿西支派中是至贫穷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第十五节 )。但是主注视他,又呼召他,他就充满着能力起来,刚强到底。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

期望的眼光——基甸感到主期望他拯救以色列。要使人有希望,这是一件大事。你若期待别人作一些有价值的事,先要点燃一个火花,使他全身发光。对怯弱的人鼓励,尤其重要,这样他人生的发展就可扩张。

鼓励的阳光——这些温和与仁慈的眼光似乎在说:「我与你同在,在你需要的时光中,要坚定地仰望我。」主仍这样看顾我们,使我们经历人生的战场。我们若定睛仰望祂,祂必说:「我的恩典是够你用的,你只管勇往直前!」

加力的眼光——这眼光带着能力。在祂眼光的辉煌中,有新的力量从讲员到听众,从首领至士兵。主荣耀的眼光只一瞥,力量必发生。务要刚强,靠着祂的大能大力,我们就有能力前往。

──迈尔《珍贵的片刻》

神呼召你时,你是否也像基甸那样不自信,以致推辞?】

神对基甸说:“我与你同在”,神也应允赐给他力量,使他胜过敌人。虽然神清楚地应允赐他能力,他还是推辞;他只看到自己的有限与软弱,却没有看到神能借着他做工。

我们就像基甸一样,蒙召以特定的方式事奉神,神也应许要赐给我们所需的装备与力量,我们还是常常推辞。你若提醒神自己不够资格,就是暗示祂不完全了解你的处境,或者在说祂对你的判断并不准确。不要花时间向神推辞,要花时间来做神要你做的工作。

──《灵修版圣经注释》

】「基甸说:“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玛拿西支派中是至贫穷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

认识自己的微小――认识自己:在神面前谦卑顶容易,在人面前,和人比较的谦卑,却是顶难。说我是至微小的容易,说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不容易。说我的父家是贫穷的容易,说我的父家在玛拿西支派中是至贫穷的,不容易。别人看见他面上的光,自己还不知道有光,就是得胜者。凡用镜子看自己面上的光的,都不是得胜者。大卫虽然受膏了,仍看自己是条狗。有得胜者的实际,而不负得胜者的名称的,都是得胜者。

耶和华沙龙(Jehovah-Shalom )】「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起名叫耶和华沙龙。」

神是赐平安的神。但“平安”(Shalom )的意思,不仅是指平顺,安全,还有兴盛,和睦的意思,包括交通和团契。
以色列人犯罪,行耶和华看为恶的事,与外邦假神团契,就失去了与神的交通,蒙福的源头断绝了,各样的灾祸患难,就相续临到。“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缘故,极其穷乏,就呼求耶和华。”
平安与苦难是相对的。受敌人欺压,遭受苦难,才想起在神恩典中蒙福的日子,追溯回到万福之源的神。以色列人在困苦中寻求神,耶和华为他们预备了拯救者。
基甸可能不是理想的拯救者;但谁也不可能是理想的人。神也从来没有寻找理想的拯救者,因为那样的人根本不存在。但神所拣选使用的领袖,具有某些条件:

相信神同在的重要

耶和华的使者向基甸显现,对他说:“大能的勇士啊,耶和华与你同在!”他立刻想到,以色列人目前的景况,不是有主同在的现象;有主同在,必然兴盛蒙福。而且全国没有主的同在,个人也无法例外。“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我们何至遭遇这一切事呢?”作领袖的,必须知道有神同在的要紧;重视神的同在,就会敬畏神。

相信自己的不可信

耶和华告诉基甸,神可以藉他的能力,“从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吗?”神所拣选的领袖,是自己不志愿作领袖的人。基甸承认自己的不能,出身卑微。自知贫穷无有,“我有何能”?是蒙恩的开始。

相信神恩典的可靠

主应许与他同在,“你就必击打米甸人,如同击打一人一样。”基甸到此深信神的能力,所要的只是确实认清耶和华使者的身分证据,和神使用他的证据。神所使用的领袖,必须靠神的恩典,祂是能力的泉源。
今天像在过去一样,不怕仇敌的势力如何强大,只要神的子民悔改归向神,恢复与神的团契。人仰望聪明伶俐的人,作他们的领袖;神寻找合祂用的器皿,就是相信神同在的重要,不靠自己,只靠神的恩典和能力的人。

── 于中旻《圣经研究》

拆掉偶像――在外面作见证:心里已经奉献,外面还得拆偶像作见证。个人当注意,家庭也当注意,和我来往的人也当注意。一切能与神同等的,都当拆掉。看见神的人,才知道甚么是偶像。看见了神的使者――主――的人,才知道在主以外的东西,都是偶像。看见了神的使者,才知道木头并不是神。

遵从神的命令有时会犯众怒,我怕不怕?】神呼召基甸去作以色列人的拯救者之后,立刻叫他砍下木偶拆毁巴力的祭坛。这是对基甸的信心与承诺的考验。迦南人的宗教政治性极强,所以攻击他们所拜的神,往往被视为攻击维护那神的地方政府。如果基甸被他们捉去,就会面对极大的麻烦,甚至要受皮肉之苦(关于巴力与亚舍拉 2:11-15,3:7)。

基甸遵从神不准人拜偶像的崇高律法,甘冒极大的危险,当地的人知道基甸所做的事以后就要杀死他,其中有许多是他的同胞,这说明神的子民道德败坏到何种地步。神说拜偶像的人要被石头打死,但是这些以色列人因为基甸砍下木偶,要敬拜神,反而想用石头打死他!你开始为神工作之时,那些应当支持你的人可能会起来攻击你啊。

──《灵修版圣经注释》

祷告的目的要正确】

「基甸对神说:“你若果照着所说的话,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我就把一团羊毛放在禾场上:若单是羊毛有露水,别的地方都是干的,我就知道你必照着所说的话,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次日早晨,基甸起来,见果然是这样。将羊毛挤一挤,从羊毛中拧出满盆的水来。基甸又对神说:“求你不要向我发怒,我再说这一次;让我将羊毛再试一次。但愿羊毛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这夜神也如此行,独羊毛上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正确的,神的旨意是不怕我们试验,神会应允的。越试验就越清楚,越清楚就越有能力,正如基甸一样。但在清楚神旨意之后,却不当再有试验,若有试验就叫作试探了。

我们的祷告或祈求,不应当只存着主观的态度,希望神的恩典、能力来为我们服务,叫神的旨意,服就于我们的需要,这是不对的,是大大的错误,应当悔改。

我们在祈求祷告后,就应当存着谦卑顺服的心,听候主旨意的裁决,照着他在我们环境中,心灵内所运行的去行,果能这样,我们要蒙主恩待眷顾。

人往往会犯一个大罪,尚不自知,就是以祈求来左右神、来支配神的作为(虽然有时神也喜欢以此来鼓励我们 为他的工作显出能力 ),总是把我们的欲望私意的成就放在首要上,而忽略了顶大的工作。

只有我们凭着信心,去顺服神的旨意,这才是我们祈求祷告的正确目的。

—— 李慕圣《晨光》

基甸求神给他凭证神就照办了,神是否认同这种事?】

基甸是否试验神,或只是求神给他更多的凭证作为支持呢?不管是哪种说法,尽管他的动机是对的(顺服神 打败仇敌 ),他的方法却不够理想。他似乎已经知道,他的请求可能令神不悦(6:39),但他仍然求神行两个神迹(6:37,39 ),并且这是在他亲眼看到盘石上有奇妙的火(6:21)以后才求的。要作出正确的抉择,需要事实根据,这是没错的;然而基甸已经有一切的证据,他仍然犹豫,迟迟不顺服神,还想求更多的凭证。

向神要求额外的凭证就表示不相信祂。在我们应当采取行动的时候,也常常惧怕,想等候更多的证实。如果求眼见的征兆只为再一次证明我们已相信的是真实的话,我们又何需这些征兆呢?

现在神引导我们最伟大的方法,就是祂的话语──圣经,我们有神完全的、默示的话语,如果你想获得神更清楚的引导,不必求神迹,只要查考圣经就够了

──《灵修版圣经注释》

对神的指示我总不能肯定,可不可求神再次证实呢……】

基甸看到湿的羊毛以后,为甚么还要另一个神迹呢?也许他认为第一次试验的结果有可能出于自然现象。太阳晒干了地面,但厚厚的羊毛里面,是可能存有水分的。“将羊毛再试一次”,以此作为抉择的方法不足取。这样行的人是限制神,要求祂照着自己的愿望和方式而行。这样实验的结果,通常不能产生明确的效果,不能使人对自己的抉择更有信心。你应当借着读经与祷告得到神的智慧,不要用“羊毛试验”来取代。

──《灵修版圣经注释》


「让我将羊毛再试一次;但愿羊毛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
基督徒的信心有三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里,我们对于一件事,如果没有看见兆头或者显著的感觉,就不容易相信。象基甸一样,一定要先去摸摸羊毛,如果羊毛是干的,才愿意相信。这种信心常常要在神的话语以外,另外找些感觉和证据。
在第二个时期,我们对于一件事,如果没有感觉,也能够相信。这就是告诉我们说,我们的信心有了显著的进步了。
在第三个时期里的信心和基甸摸羊毛的信心适正相反。第一期的信心,是凭依顺利的感觉来相信的;第二期的信心,没有感觉,也能相信了;第三期的信心,在环境,感觉,外表,世人,理智,都催促你向反面作去的时候,你依旧持守神的话语。保罗在,25节所运用的,就是这样的信心——“太阳和星辰多日不显露,又有狂风大浪催逼,我们得救的指望都绝了。”虽然这样,保罗却说︰“所以众位可以放心,我信神他怎样对我说,事情也要怎样成就。”
愿神赐我们这样的信心,叫我们不看环境,完全信赖神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