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士师记 第1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基列人耶弗他是个大能的勇士,是妓女的儿子。耶弗他是基列所生的。」

2「基列的妻也生了几个儿子:他妻所生的儿子长大了,就赶逐耶弗他,说:『你不可在我们父家承受产业,因为你是妓女的儿子。』」

3「耶弗他就逃避他的弟兄,去住在陀伯地,有些匪徒到他那里聚集,与他一同出入。」

「耶弗他」())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他开路」,虽然他是妓女所生的私生子,按照律法,也有权承受父亲的产业())。但他的兄弟却拒绝接纳他,家乡的人也都藐视他())。
耶弗他在众人眼中是不配的人,不但不配承受产业,也不配在百姓中间活着。但他虽然被百姓驱逐,却比百姓更加信靠神());当那些活在平安中的百姓「离弃耶和华,不事奉祂」())的时候,反而是住在偏僻艰苦的陀伯地的耶弗他继续敬畏耶和华())。因此,无论是原生的家庭、还是生活的压力,都不能成为我们离弃神的理由。
「陀伯地」())位于基列的拉抹东北约24公里的偏僻地带,在以色列的东界与亚扪的北界之间。陀伯人后来曾与亚扪人连手对抗大卫())。耶弗他可能在陀伯地当雇佣兵。「匪徒」())原文是「无用的男人、空虚的男人」,可译为「一无所有的人」(英文ESV译本))。

4「过了些日子,亚扪人攻打以色列。」

5「亚扪人攻打以色列的时候,基列的长老到陀伯地去,要叫耶弗他回来;」

6「对耶弗他说:『请你来作我们的元帅,我们好与亚扪人争战。』」

7「耶弗他回答基列的长老说:『从前你们不是恨我、赶逐我出离父家吗?现在你们遭遇急难为何到我这里来呢?』」

8「基列的长老回答耶弗他说:『现在我们到你这里来,是要你同我们去,与亚扪人争战;你可以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

9「耶弗他对基列的长老说:『你们叫我回去,与亚扪人争战,耶和华把他交给我,我可以作你们的领袖吗?』」

10「基列的长老回答耶弗他说:『有耶和华在你我中间作见证,我们必定照你的话行。』」

当自以为配得产业的以色列人不肯顺服神、也不配求神拯救的时候,神就从产业之外兴起百姓眼中看为不配的耶弗他作拯救()),来拯救弃绝神、也弃绝耶弗他的百姓。神从来没有因为人的不配而放弃自己的信实和选召,神的救恩都是人不配得的。
耶弗他被基列人弃绝,却在外面建立起了「大能的勇士」())的声誉,所以走投无路的基列人只好迫不得已地求他。虽然耶弗他的话中带刺,长老们也得忍气吞声,先是许以「元帅」())之职,接着诱以更高的「领袖」())地位。而耶弗他也点到为止、见好就收,顺水推舟地接受了这次重返家乡的机会。在人看来,这是耶弗他与基列人之间的一场交易,一点也不像神的呼召。但实际上,这正是神「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11「于是耶弗他同基列的长老回去,百姓就立耶弗他作领袖、作元帅。耶弗他在米斯巴将自己的一切话陈明在耶和华面前。」

耶弗他只是要求神赐他得胜后才作「领袖」()),但百姓却先立耶弗他为领袖()),表明百姓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利用他。以色列人「遭遇急难」())时,被迫去求告神,基列的长老「遭遇急难」())时,也被迫求耶弗他;而耶弗他对长老的回答()),与神对百姓的回答())也相似。这让我们也体会到神「被弃绝、被利用」的感受。
虽然耶弗他与基列的长老们还带着肉体的软弱,但圣灵却用三次提到「耶和华」()),指出了他们的长进:百姓已经「除掉他们中间的外邦神,事奉耶和华」()),所以他们不但承认得胜在乎神()),也呼求与以色列立约的神作为他们立约的见证())。

12「耶弗他打发使者去见亚扪人的王,说:『你与我有什么相干,竟来到我国中攻打我呢?』」

13「亚扪人的王回答耶弗他的使者说:『因为以色列人从埃及上来的时候占据我的地,从亚嫩河到雅博河,直到约旦河。现在你要好好地将这地归还吧!』」

「从亚嫩河到雅博河,直到约旦河」()),指约旦河以东,「从亚嫩河到雅博河」之间的全部土地。「亚扪人的王」())要求归还这些土地,并没有事实根据,因为在以色列人出埃及、进迦南时,神不允许以色列人与摩押人和亚扪人争战()),所以百姓绕过了摩押和亚扪人的领地,并没有侵略他们。
「从亚嫩河到雅博河,从旷野直到约旦河」())原来是亚摩利王西宏的领土()),南起「亚嫩河」,北至「雅博河,西起「约旦河」,东面与「旷野」的亚扪人接壤。这些地方原来是亚摩利王西宏从摩押人手中夺来的())。而以色列人又从西宏手中夺得这片土地,所以无论是摩押人还是亚扪人,都没有权利索回这片土地())。
上图:亚嫩河谷非常深。这条河从海拔900米一直到海平面以下400米的死海,1,300米的高度落差结合来自谷地7条支流的常年流水,使得这里有超过300种植物、10种肉食动物,以及许多永久性与季节性鸟类。

14「耶弗他又打发使者去见亚扪人的王,」

15「对他说:『耶弗他如此说,以色列人并没有占据摩押地和亚扪人的地。」

16「以色列人从埃及上来乃是经过旷野到红海,来到加低斯,」

17「就打发使者去见以东王,说:“求你容我从你的地经过。”以东王却不应允。又照样打发使者去见摩押王,他也不允准。以色列人就住在加低斯。」

18「他们又经过旷野,绕着以东和摩押地,从摩押地的东边过来,在亚嫩河边安营,并没有入摩押的境内,因为亚嫩河是摩押的边界。」

19「以色列人打发使者去见亚摩利王西宏,就是希实本的王,对他说:“求你容我们从你的地经过,往我们自己的地方去。”」

20「西宏却不信服以色列人,不容他们经过他的境界,乃招聚他的众民在雅杂安营,与以色列人争战。」

21「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将西宏和他的众民都交在以色列人手中,以色列人就击杀他们,得了亚摩利人的全地:」

22「从亚嫩河到雅博河,从旷野直到约旦河。」

23「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在祂百姓以色列面前赶出亚摩利人,你竟要得他们的地吗?」

24「你的神基抹所赐你的地你不是得为业吗?耶和华——我们的神在我们面前所赶出的人,我们就得他的地。」

25「难道你比摩押王西拨的儿子巴勒还强吗?他曾与以色列人争竞,或是与他们争战吗?」

26「以色列人住希实本和属希实本的乡村,亚罗珥和属亚罗珥的乡村,并沿亚嫩河的一切城邑,已经有三百年了;在这三百年之内,你们为什么没有取回这些地方呢?」

27「原来我没有得罪你,你却攻打我,恶待我。愿审判人的耶和华今日在以色列人和亚扪人中间判断是非。』」

28「但亚扪人的王不肯听耶弗他打发人说的话。」

「基抹」())是摩押人的神,米勒公或摩洛才是亚扪人的神())。可能以笏制伏了摩押人之后()),亚扪人已经与摩押人融合,所以也拜摩押人的神。「你的神基抹所赐你的地你不是得为业吗」()),意思是如果「基抹」是真神,他应该当时就帮摩押人从亚摩利人的手中夺回他们的地,而不应该等三百年后到以色列人手中来夺。
「审判人的耶和华」()),原文是「士师耶和华」,这是士师记原文唯一一次使用「士师」这个名词,表明神才是真正的士师。
表面上,耶弗他是进行外交谈判,据理力争;实际上,耶弗他是按着神所定规的原则,在争战之前先与仇敌「宣告和睦的话」())。他知道这些话说了并没有用,因为「亚扪人的王不肯听」()),只是在找战争的借口。但耶弗他只关心在神面前做得准确,并不关心做这事的结果。耶弗他也借着这番话数算神的恩典,他四次提到「耶和华」()),提醒自己和百姓,只要自己站在神这一边,神必为他们争战。
上图:雅博河就是现代的哲卡河(Zarqa River),从约旦高原向西流经基列地,在死海和加利利湖的中间汇入约旦河。

29「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他就经过基列和玛拿西,来到基列的米斯巴,又从米斯巴来到亚扪人那里。」

30「耶弗他就向耶和华许愿,说:『祢若将亚扪人交在我手中,」

31「我从亚扪人那里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无论什么人,先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就必归祢,我也必将他献上为燔祭。』」

32「于是耶弗他往亚扪人那里去,与他们争战;耶和华将他们交在他手中,」

33「他就大大杀败他们,从亚罗珥到米匿,直到亚备勒·基拉明,攻取了二十座城。这样,亚扪人就被以色列人制伏了。」

在旧约时代,圣灵暂时降在人的身上,是为了赐给人特殊的事奉能力,完成工作之后就会离开,所以并不能改变人的生命。而到了新约的时代,圣灵就「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不但赐给我们事奉的能力,也能改变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心意更新而变化」())。
耶弗他在战前的许愿,可能是因为信心的软弱。虽然「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但只是赐给他事奉的能力,并没有改变他的生命。耶弗他敬畏神、有热心,但却缺乏真理,所以鲁莽地许了一个没有必要、也不准确的愿。「无论什么人」())原文是「无论什么」。神只悦纳祂所指定的祭物,绝不能「无论什么」都献作燔祭,尤其是「使儿女经火」()):「我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我的长子吗?为心中的罪恶献我身所生的吗」())。但耶弗他却用热心代替了真理,居然许愿把「无论什么人」都献上为燔祭。
神所悦纳的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的事奉,只有动机出于神、方法根据神,才能把结果献给神。人若出于自己的热心或爱心、按照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想做、爱做的事硬塞给神,并不是事奉神,而是在满足肉体。

34「耶弗他回米斯巴到了自己的家,不料,他女儿拿着鼓跳舞出来迎接他,是他独生的,此外无儿无女。」

35「耶弗他看见她,就撕裂衣服,说:『哀哉!我的女儿啊,你使我甚是愁苦,叫我作难了;因为我已经向耶和华开口许愿,不能挽回。』」

36「他女儿回答说:『父啊,你既向耶和华开口,就当照你口中所说的向我行,因耶和华已经在仇敌亚扪人身上为你报仇』;」

37「又对父亲说:『有一件事求你允准:容我去两个月,与同伴在山上,好哀哭我终为处女。』」

38「耶弗他说:『你去吧!』就容她去两个月。她便和同伴去了,在山上为她终为处女哀哭。」

39「两月已满,她回到父亲那里,父亲就照所许的愿向她行了。女儿终身没有亲近男子。」

40「此后以色列中有个规矩,每年以色列的女子去为基列人耶弗他的女儿哀哭四天。」

「撕裂衣服」())是古代中东人表达极度悲痛的方式。
一年一度为「为基列人耶弗他的女儿哀哭四天」()),在圣经的其他地方并未提及,可能只限于基列地区。
耶弗他的女儿敬畏神、孝敬父亲()),勇敢地为父亲鲁莽的许愿作出了牺牲,神对她必有最好的安排。她唯一的遗憾是「终为处女」()),也就是没有后代。对古代以色列妇女来说,最大的羞辱就是没有后代,以致在神的应许上不再有分。而因着耶弗他的女儿「终为处女」,以为自己从此可以做基列人「领袖」())的耶弗他也断绝了后代,乐极生悲。
犹太传统())和早期教父们都认为,耶弗他的女儿是按照字面的意思被献为燔祭,所以并不蒙神喜悦。神并没有阻挡这个悲剧的发生,一面管教了耶弗他,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人若不照着真理事奉,只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爱心或正义感,也会成为一个鲁莽「耶弗他」,给自己和家人都带来伤害。
上图:士师睚珥和耶弗他:1、基列人睚珥作以色列人的士师二十二年(士10:4-5),之后亚扪人欺压基列地的以色列人有十八年之久,以色列人安营在米斯巴,但没有领袖,就去陀伯地请回耶弗他,立他作以色列人的领袖(士十6-11);2、以色列人攻击亚扪,制服亚扪人(士十一32-33)。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士师记第十一章

.耶弗他被弃绝。此处以附注形式介绍了耶弗他,主要的叙事自才恢复。他身世的阴影比亚比米勒还严重。他是基列之子(基列之名与玛拿西之孙同名,是此支派之创始者),但是他的母亲却是一个妓女(1节),是一个异国女子(2节,AV),可能不是以色列人。因他身分不合法,以致在他父亲家中生活时被剥夺了在家中的权利;耶弗他与亚比米勒不同之处,在于他在母亲家族中也没有地位。他终于被同父异母的弟兄们赶了出去,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因此成为一群匪徒及不见容于社会之败类的首领;这方面有一点像塑造大卫生平的因素。大卫因扫罗的嫉妒被赶到旷野,有一群受窘迫的、欠债的、心里苦恼的人群聚集在他身边,而变成一股强大力量。后来因扫罗穷追不舍,他又不放心自己的同胞是否能忠诚以对,大卫到非利士人那里作佣兵首领,因此学会了打仗的技术,这对他后来的长期统治大有帮助。耶弗他也是这样受人鄙视,经历坎坷遭遇,却因此受到装备,得以对那些赶逐他的人施行拯救。陀伯可能是现代的 el-Taiyibeh,在基列的拉抹东北东约十五哩的偏僻地带,正好位于以色列边境东界及亚扪边境北界之间。

.耶弗他被呼召。亚扪人的入侵导致基列长老迫不得已地寻求耶弗他的帮助;耶弗他流亡在外的时间,必定已经建立起了相当的领袖声誉。他的回复暗示当他被手足赶出家门时,他们也应当负某些责任。虽然他话中有刺,但是却没有他在所显出的定罪口吻。耶弗他可能体验到社会的传统使他别无选择,只能对他弟兄们的恶行默默忍受。非婚生子女至今仍无辜受苦,被迫承担父母所犯的罪。基列的长老们忍气吞声地求他帮助,他也颇识时务,并没有因为骄傲而关上自己可以上进、重入正常社会的大门。他确定在他攻打亚扪人之时及之后都会被接纳为领袖的身分后,心头疑虑很快便消失了。元帅(RSV:领袖;希伯来文: qa ̄ṣîn )一字有一阿拉伯文同义字,指一个运行司法职位者。他们对耶弗他的邀请,实际上是保证他终其余生都能作一个地方性的独裁者。虽然他自私自利的本性明显可见,然而他对耶和华坚定的信心也很明显。他说耶和华是真的拯救者(9节)。耶弗他与众长老隆重的立约仪式,乃是在米斯巴的一个地方性圣所中举行的,几乎等于一个加冕仪式。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乃是呼求与以色列立约的神作为他们立约的见证(10、11节)。

.控诉及分诉。自古以来,为了地界或是以前曾经拥有的地产而导致国与国之间相争的事件层出不穷,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以战争的手段来解决争议。耶弗他出任政治家的第一件任务,就是控诉亚扪人干犯他的地土(12节)。亚扪人对他的控诉加以分诉,宣称该地原本属于他们,因此有权采取行动索回(13节)。他便报之以详细的历史事实,I卫以色列人对约但河以东土地之所有权,并企图证明以色列人从未干犯摩押人或亚扪人的土地。他提到摩押人,为的是要显示摩押人比亚扪人更有权要求得回那块引起争论的土地,因为由亚嫩河到雅博河的地区,原是亚摩利王西宏自摩押人手中抢去的及下)。当然,有可能西宏扩张自己的国度时,不仅买了亚摩利人的地,也同时买了摩押人的地,因为有些约但河东的支派地业是从亚扪人那里得来的则显示以列人似乎完全未干犯亚扪人的境界)。耶弗他在资讯退出时,指出在各支派进占地业时,摩押王并未宣称任何地土曾经是他的,言下之意是他虽然有更多的权利去争取,但却一直保持沈默,而亚扪人则是直至那时为止完全无权争取的(25节)。

但是,耶弗他的回答并不只是温文的推理,从后文可得知他所强调的第一点是,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一直对以东及摩押保持克制及礼貌的良好关系。此二国家乃于以色列人入迦南五十年之前建国的,在当时他们的疆界已经建立,并且设有坚垒。虽然以色列人绕过他们的堡垒必须多走很长的一段路,却未干犯他们的土地。此处的红海(16节)指阿卡巴湾,加低斯指加低斯‧巴尼亚(Kadesh-barnea),是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时最主要的地方。流览一下地图,就会发现若以东人答应让他们过境的话,会大大缩减以色列人的旅程。他们向亚摩利王西宏作出同样要求时,不但被断然拒绝,还敌对相待。以色列人及亚摩利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以色列人与以东人及摩押人则有血缘关系(参:。以色列人对于此次进入应许之地的旅程所遇上的障碍,断然处理;雅杂( Jahaz ,20节)暂时被视为是现代的 Ja ̄lu ̄l 或是 Khirbet et-Teim,均距希实本以南约七哩之处。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地的第一场主要军事胜利便是击败西宏。耶弗他强调乡村的地是由亚摩利人得来的(并非亚扪人,这是第21节结尾所见证的,;第22节所提的边界,则与第13节亚扪人的控诉相符)。真正出问题的是东方的边界,被称为旷野(22节),与亚扪王国有关。政客很少将自己推向争议的核心;但是,耶弗他却将自己推向问题的焦点,宣称引起争议的边界从未属于亚扪人,而是单单自亚摩利人手中夺来的。

在此提及的基抹( Chemosh ,24节)令人不解,因为基抹是摩押人的神,米堪才是亚扪人的神(参:。有些人根据此节,再加上本章其他经文对摩押城市及诸王的重视,猜测耶弗他的战役乃是针对摩押人,而非亚扪人;但这种猜测十分混乱,似无可能。较少令人反对的另一个猜测是,认为摩押人与亚扪人在此次战役中关系密切;也有人认为对不同神只的敬拜流传极广,但在这些小国建国之初的早期历史中,这极不可能发生。西元前第七世纪时,摩押及基列之一部分土地曾被亚扪人占领,导致宗教的交流;不过,在这个时候,受影响的土地已经丧失其先前的生产力。第四个可能性则是第21~28节乃是西元前第七世纪写成的,当时这种宗教的互换很普遍,后来的作者在此宣称约但河东之土地乃属于他的国家;但此说很少人支援。

第五个可能性是耶弗他本身搞错了。这引发的问题是,我们能否由耶弗他的角度准确地看历史及宗教的层面。耶弗他是一群土匪的首领,他们可能因劫掠而进入以色列、摩押及亚扪人的境内。由他后来的作为可以看出,他对神向所属子民之要求十分不熟悉,在这里也可能犯错。我们必须避免将耶弗他对亚扪王的资讯看为现代世界强国的政治家,对邻近国家发表有关某些富争论性问题的言论一样。默示的教义,并不表示像耶弗他这种性格及背景的人所说的话一点都不出错。

这里提到基抹,即使耶弗他对耶和华的认识可能仅限于单神崇拜(monolatry;仅崇拜多神中之一神),也不能表示耶弗他或是本书编者,会将基抹及耶和华放在完全一样的地位之上,好像只不过是两个国家的国家性神只一样。反过来说,这也可能是一种以耶弗他的性格、背景和地位所做出的论证。不论如何,这都是一种战略的改变。之前立论的基础是以色列对这块受到争论的土地有绝对优越的主权;现在则是以色列之神的优越性为基础。他更加上另外两点以支持他的论证。首先是在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地时,摩押王迦勒若有任何异议应当可以提出争取,但他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要求交还原属于他的国家之地。其次,以色列人长期以来占有这块土地,从未引起争议,因此在这么多年后似乎没有任何理由来质疑她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希实本及亚罗珥(26节)均在流便境内,座落于贯通南北的通商大道「王道」(King's Highway)上,在死海以东十二至十五哩之间。但是希实本是在流便最北部边境,亚罗珥则在南部边境的亚嫩河边。二城均被西巨集攻取,西巨集以希实本作为首都,但是后来又回到摩押手中等)。

三百年(26节)这个数字,与至目前为止各士师的年数及欺压的年数极为相近,正确的数目是三百一十九年。但是,因为亚扪人可以在他们欺压以色列人之十八年一开始便强夺这地,因此可以减为三百零一年。正如我们在简介中所指出的,52士师时期的整体不可能超过一百八十年太多,由以色列征服外约但到耶弗他的兴起,其间应当不到一百六十年。因此,这里所提的三百年,可能是编者在此句之后增补上去的,可能是七至八个世代的大概数字,也可能是耶弗他的粗略估计,因为他不太可能有机会接触到可靠的历史记录。耶弗他的结论就是自己站在公理的这一边,他并呼求耶和华这位终极的审判官。这是一个古代的外交争论,不过,亚扪人对耶弗他的理论无动于衷,完全不受影响。

.耶弗他的许愿。从这一段经文,可以清楚看这段记叙并非按严谨的时间顺序排列,因为耶弗他的征兵应当可追溯至。这段经文,可以说是在战役记事的摘要,显示口传传统中,当叙事者岔开话题后,想要再接续前一个被岔开的话题时的表达法。耶弗他的军队乃由住在约但河东的以色列人中选取的,驻营在基列的米斯巴那里(参看之注释〕。这一段叙事有两件明显对照的事实。首先,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使他成为一个有神恩赐的领袖,得到神赐予的力量,以达成拯救神子民之任务。但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他对神的本性及要求缺乏认知的弱点,同时对神的帮助缺乏信心,因此草率地许愿,想藉此得到神的眷顾。有人主张耶弗他心中其实想要献上动物为祭,因此当他女儿出来迎接他时,令他十分错愕;但这一假说不能成立,因为他说的无论什么人先从我家门出来(31节)一语,必定是指以人作为祭物。显然耶弗他是想要藉此表示他对神的忠心,以使神藉他所作的来回应他;但他若对摩西律法更多认识的话,一定会知道神不愿人用这种方法来荣耀他。「我身所生的」(或是任何其他的人身所生的),不能够因为我「心中的罪恶」而被献上,也不能够被用来作为我对耶和华效忠的表示。任何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不能够因为个人的好处而退出其他人的生命,不论其目的是多么崇高都是如此。一如哈尔主教(Bishop Hall)所说的:「他许愿是基于他的热忱,但他如此草率的许愿却是犯罪。」53更等而下之的例子,是摩押王在迫切地想要求基抹拯救他们脱离以色列、犹大及以东之手时,将他的长子献为燔祭。以色列的邻国实行献人为祭,但此风俗并不如一般所以为的那么普遍。除了这一件显然是例外,很少有证据证明以色列人行这种恶俗,直到王国后期亚哈斯及玛拿西作王之后才开始有献人为祭的事发生。

.击败亚扪人。以色列人全盘大胜亚扪人,在此却甚少记载其细节,特别是跟基甸对米甸人之役相比,则记载更显简略,但是其功劳却完全被归与耶和华。上面已经描述过亚罗珥之位置所在(参看之注释〕。米匿及葡萄园的平原(AV,最好解为专有名词;RSV、和合本:亚备勒基拉明)二地之位置均不详。我们可以假设亚罗珥乃此战役开始的地点,而那二十座城则在亚扪人境内,在败军撤退之路上。亚扪人在这次战败之后的五十年,又兴起成为以色列人之威胁及下)。

.耶弗他还愿。这位得胜的将军回到米斯巴,心中以为他许的愿会应验在家中众多仆人中的一个身上。但是大出他意料之外的是,女儿却以传统的希伯来方式出来迎接她得胜凯归的父亲(参:。此叙事以极高明的手法说出,没有加入献祭本身的细节,只有细致笔法,低调的、有尊严地带出一个资讯:悲剧已经造成。作者特别强调耶弗他的女儿乃是他独生的孩子(34节),希伯来文可以直译为「她,惟一的,是惟一的孩子」(参:。此外也为她的处女之身而悲叹(38、39节)。在以色列这段早期历史中,支派或群体的团体认同感非常强烈,团体中的个人多少会失去一些个人特色,在这种背景下不太可能接受个人复活的概念。但有一种补救的方法,即认为个人住在他后裔之中,只要他的血脉得以延续,则自己虽然见不到未来,未来却仍属于他。因此在咒诅中,咒诅一个人的后裔及家庭无后(参:都具有吓阻力量。耶弗他之女无后这个事实,比她未过完一生更具悲剧性(这是古代以色列妇女的心态,与现代西方妇女心态大不相同),这代表耶弗他这一谱系的中断,因为她是他惟一的儿女。因此,这个胜利的时刻,同时是悲剧的时刻。

早期注释家及历史家几乎一致认为耶弗他真的献上他的女儿为燔祭;直到中古世纪时,有些人好意但错误试图冲淡此经文平直的意义。启蒙时期后的人,可能会为这种行为大感震惊,特别是因为这是以色列士师中的一位。但是,将死刑改成终身独身的假设无法成立。经文最后提及耶弗他女儿终身为处女,为的是要指出这件事的悲剧性,其完成式时态(perfect tense)最好解作过去完成式(pluperfect),乃是希伯来文常用的方法(RSV)。该句经文平直的意义,父亲就照所许的愿向她行了,不能否认。耶弗他的痛苦(35节)、两个月的哀哭(37、38节)、以色列每年四天的纪念节期之建立,都不可能只是因为她终生独身而产生的回应。

耶弗他之女的高尚品格,一直是历代诗人歌颂的主题;在父亲公开冒然许愿的内容以前,她已在女性的敏锐触角下察觉到事实,然而仍立即顺服于即将发生在她身上的事。耶和华赐下对亚扪人的胜利,若必须付代价,她愿意摆上。现代读者若知道耶和华厌恶以人献祭,这种行为与祂本质的爱是完全反向的时候,更能体会到她这种高贵的顺服之悲剧感。她没有后裔而要面对死亡,失去不朽的盼望,因此她为这即将发生的悲剧哀哭了两个月,却没有试图去逃避。这件事显示在耶和华面前许的愿是何等的神圣(参:及下;,他们虽然所知有限,却情愿付上这么高的代价,使我们不得不为了这个人及他女儿的忠心而尊敬他们。这对现代读者而言,乃是一大挑战;我们对神的认识远超过耶弗他对神的认识,更应当向祂献上可以与之相比的、但更合神心意的忠心。

一年一度为纪念耶弗他的女儿哀哭之规矩,在旧约其他地方并未提及,可能只限于基列地区。此动词带有经常发生的未完成动作,显然此风俗在编者的时代仍有流传。有些人试图将此与古时广为流行的敬拜幽冥世界之风,特别是「为搭模斯哭泣」的风俗相连;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种关联。

52请参阅历史的限制及大事记〔书版第26页〕。

53引自 G. A. Cooke, The Book of Judges (C.U.P., 1913), p. 148.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基列人耶弗他是个大能的勇士,是妓女的儿子。耶弗他是基列所生的。」

由于耶弗他是“妓女”的儿子,所以他丧失了家族的权利。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勇士: 亦译为“壮士”,希伯来语指“勇猛无比的英雄”。妓女: 为金钱出卖肉体的妇女。虽然耶弗他出身如此卑贱,却被立为以色列的领袖,得以排在希伯来书所记信心伟人之列。这表明,无论身份多么卑贱,神都可以借着恩典和权能,使之成为伟人。神不看人的外表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耶弗他作领袖:耶弗他为妓女所生,出身卑微,按风俗不能承受家业,甚至被同父异母的兄弟逐出家门。由于他有领导才能,绿林好汉闻风依附。到了亚扪人犯境的紧张关头,同乡父老始赏识他的才干,邀请他回乡抗敌,作基列地的领袖。

──《串珠圣经注释》

耶弗他因母亲是妓女(可能不是以色列人 ),所以受歧视,被逐出家门,且剥夺了承受产业的权利。他逃到陀伯,成了一群匪徒的首领(3节 )。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介绍以色列新领袖耶弗他的家境及来历。他是基列的庶子,被异母兄弟们驱逐,在陀伯作匪徒的头目(3节 )。基列人面对危机,欲立耶弗他为拯救者,看出大家均承认他的勇武。耶弗他蒙召过程的意义:①耶弗他遭到驱逐,当时,被共同体驱逐是非常残酷的刑罚。一旦被赶逐,就失去衣食住处和生命基本权力。当时,基列人可能袖手旁观。现在,面对危机却请求耶弗他帮助,是非常可憎的行为,等于有福我享,有难你当;②虽然受到羞辱、虐待,耶弗他仍然接受他们的请求。不仅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更是因他对同胞割舍不断的眷恋。耶弗他是有信心之人,他并没有依靠自己的勇猛,乃是谦卑信靠耶和华,甘愿成就神看顾以色列困苦的拯救事工(9节 );③表面上,以色列获救似乎靠人的计划,背后却有神的帮助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继前一章的序论,本章正式展开耶弗他的故事。简要介绍耶弗他在战争中大获全胜的事件(32-33节 ),却生动详细描述他被立为领袖的过程(1-11节 )、与亚扪王的外交谈判(12-28节 )、轻率许愿失去独生女(29-31-34-40节 )。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列的妻也生了几个儿子。他妻所生的儿子长大了,就赶逐耶弗他,说:“你不可在我们父家承受产业,因为你是妓女的儿子。”」

】「耶弗他就逃避他的弟兄,去住在陀伯地,有些匪徒到他那里聚集,与他一同出入。」

耶弗他成为了亚扪以北之陀伯地一带的强盗首领。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陀伯」:为荒凉地方,在基列雅比以东二十四公里(十五英里 )。

──《串珠圣经注释》

陀伯地在基列拉末东北约24公里,位于以色列国境外,与亚扪的北界遥遥相对。陀伯人后来与亚扪人连手对抗大卫王

耶弗他作士师,其势力范围可能只限于以色列东北部和约但河东地区。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匪徒: 无业游民,指一群流氓(9:4,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过了些日子,亚扪人攻打以色列。」

】「亚扪人攻打以色列的时候,基列的长老到陀伯地去,要叫耶弗他回来;」

】「对耶弗他说:“请你来作我们的元帅,我们好与亚扪人争战。”」

作我们的元帅: 基列人想立耶弗他作他们的军事元帅。条件是:耶弗他可以作基列的领袖(8节 )。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耶弗他回答基列的长老说:“从前你们不是恨我、赶逐我出离父家吗?现在你们遭遇急难为何到我这里来呢?”」

】「基列的长老回答耶弗他说:“现在我们到你这里来,是要你同我们去,与亚扪人争战,你可以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

可以作……领袖: 基列众长老的提议极具心计,耶弗他接受这提议,与其说他对此感到满意,不如说因他思念故土。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耶弗他对基列的长老说:“你们叫我回去,与亚扪人争战,耶和华把他交给我,我可以作你们的领袖吗?”」

】「基列的长老回答耶弗他说:“有耶和华在你我中间作见证,我们必定照你的话行。”」

有耶和华在我们中间作见证: 希伯来语“见证”,含有“闻见”、“目击”等意。耶弗他曾遭到同胞冷酷无情的弃绝,无法轻信他们。因此基列人用神的名作立约的见证。当时,以色列百姓真心在神面前彻底悔改认罪,请耶和华作见证,表明他们必履行其所立之约。今日基督徒也当知道自己在神面前,应彼此以诚相待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于是耶弗他同基列的长老回去,百姓就立耶弗他作领袖、作元帅。耶弗他在米斯巴将自己的一切话,陈明在耶和华面前。」

“将自己的一切话,陈明在耶和华面前”。耶弗他严肃地处理自己与基列众长老之间的协议,好让他们立他作他们的领袖。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耶弗他将自己的一切话陈明在耶和华面前,是甚么意思?】

古时人常在神庙里立约,好得到神祇为证,书面的立约也常常存放在神庙里。耶弗他这样行很像是登基为王的仪式。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弗他打发使者去见亚扪人的王,说:“你与我有什么相干,竟来到我国中攻打我呢?”」

】与亚扪人谈判失败:耶弗他先礼后兵,与亚扪人讨论双方争执的领土权。引起争论的土地介乎亚嫩河与雅博河之间。亚扪王以此地区原属亚扪和摩押为理由,声称拥有主权。耶弗他则提出历史上的反驳,声称该地区是以色列人由亚摩利王西宏(而非由亚扪人和摩押人 )手上夺来的。他进一步指出:过去三百年来亚扪人从未提出领土要求,现在始提出,在法理上,未免令人难以接受。雅博河为约但河的支流,上游为亚扪与流便和迦得支派的分界。

──《串珠圣经注释》

作为以色列的士师,耶弗他开始就亚嫩河到雅博河的领土权,与亚扪王进行谈判。耶弗他试图用四个事实说服亚扪王:①以色列自出埃及到定居迦南地,从未侵犯过外邦列国,反而为避免冲突多次绕行,21:11-13);②为了征服迦南,以色列曾想和平路过亚摩利,却受到亚摩利人反击,就击败他们占领了约但东部地区。因此,此地是他们从亚摩利人手中夺过来的,与亚扪人毫无关系。亚摩利、亚扪和摩押的领土的确有密切关系,却无法详细了解其中的关系。亚扪王主张约但河东的以色列领土属于自己;③即使这地曾属于亚扪,但如今已事过境迁,沉默300年,又索取领土权是无理取闹(26节 );④耶和华神从亚摩利王西宏手中夺回此地,使它作以色列的基业(23节 )。亦即,并不是单纯的领土侵占,而是神的主权性护理。协商并未取得成功,但应高度评价耶弗他的努力,他想避免流血事件,尽量和平解决问题。律法也规定与仇敌争战,首先要讲和平之言。神不仅喜悦自己与人和好,也喜悦人与人之间彼此和睦。唯有相信甘愿作挽回祭的基督耶稣,才能建立真正的和平。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亚扪人的王回答耶弗他的使者说:“因为以色列人从埃及上来的时候,占据我的地,从亚嫩河到雅博河,直到约旦河。现在你要好好地将这地归还吧!”」

亚扪王阐明自以为是的理由。虽然耶弗他的反驳符合逻辑,但亚扪王断然拒绝。由此可见,他的理由仅仅是挑起战争的借口(17节以下 )。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亚扪人说基列地属于他们;耶弗他根据历史,说明此地原属亚摩利人(19~23节 )。以色列人从未侵犯过亚扪人和摩押人的土地。参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耶弗他又打发使者去见亚扪人的王,」

】关于亚扪人声称拥有那备受争议的土地(13节 ),耶弗他说出正确的事实。以色列人最初占据那地的时候,是属于亚摩利人,而不是亚扪人的。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耶弗他对亚扪人作出的回答,反映出他的哪些特质?】

耶弗他打发人去见亚扪人的王,问他为甚么要攻击基列地的以色列人。亚扪王回答说,以色列人侵占这地,所以他要收回

耶弗他打发另一个使者去见亚扪王,提出三点来反驳他的要求:(1 )因为以色列人是从亚摩利人手中夺到基列地,而不是从亚扪人手中夺得的,所以它从起初就不属于亚扪。(2 )以色列人应当拥有他们的神所赐之土地,亚扪人也当拥有自己的神所赐的领土。(3 )自从以色列人在三百年以前攻占那地以来,没有人和他们争过这地的主权

耶弗他想以不流血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他的好作风,但是亚扪王不理他的解释,准备动武。

──《灵修版圣经注释》

】「「对他说:“耶弗他如此说:以色列人并没有占据摩押地和亚扪人的地。」

】「以色列人从埃及上来,乃是经过旷野到红海,来到加低斯,」

】略述以色列人占地的历史。

──《串珠圣经注释》

】「就打发使者去见以东王,说:‘求你容我从你的地经过。’以东王却不应允。又照样打发使者去见摩押王,他也不允准,以色列人就住在加低斯。」

「加低斯」:即加低斯巴尼亚,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在旷野流浪时,大部分时间在这里渡过。

──《串珠圣经注释》

又照样……他也不允准: 摩西五经没有提及此事。这事可能记录在现已消失的资料中,或借着口头传承保存下来。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他们又经过旷野,绕着以东和摩押地,从摩押地的东边过来,在亚嫩河边安营,并没有入摩押的境内,因为亚嫩河是摩押的边界。」

】「以色列人打发使者去见亚摩利王西宏,就是希实本的王,对他说:‘求你容我们从你的地经过,往我们自己的地方去。’」

希实本: 位于约但河流入死海的入海口,在米底巴北部10km处。是主要城邑之:4,,曾被亚摩利王西宏夺去,后又成为以色列的领土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西宏却不信服以色列人,不容他们经过他的境界,乃招聚他的众民,在雅杂安营,与以色列人争战。」

「雅杂」:可能在希实本以南十一公里(七英里 )。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将西宏和他的众民都交在以色列人手中,以色列人就击杀他们,得了亚摩利人的全地:」

】耶弗他特别突出征服迦南是神的命令,阐明自己拒绝归回圣地的立场。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从亚嫩河到雅博河,从旷野直到约旦河。」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在他百姓以色列面前赶出亚摩利人,你竟要得他们的地吗?」

】「你的神基抹所赐你的地,你不是得为业吗?耶和华我们的神在我们面前所赶出的人,我们就得他的地。」

“基抹”是摩押人的神,米勒公(或摩洛 )是亚扪人的神,但摩洛可能是基抹的名号,那是两个民族都膜拜的神明(因为他们有许多共通的地方 )。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你的神基抹: 基抹是摩押人的神,摩押人被称为基抹的百姓。亚扪人的偶像是米勒公(Milcom )、摩洛。说基抹是亚扪人的神,因为当时亚扪人也狂热地事奉基抹。以色列百姓也曾事奉基抹和米勒公长达数百年。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抹】

基抹以作为摩押人的国神为名。主前九世纪的摩押石碑(Moabite Stone 又称米沙碑文 )形容他带来战事上的胜利,一如耶和华之于以色列。亚扪的国神通常是米勒公,NIV「摩洛」 )。基抹虽被摩押人取为国神,其名字之变体卡米什(Kamish )在埃卜拉神祇名单中出现,并且在当地筑有庙宇,显示远在摩押人之前,于主前第三千年纪的叙利亚,基抹已经在出现在闪族神祇的名单之上。某个亚述的神祇名单显示基抹(卡穆什〔Kammush〕 )亦即冥神匿甲。至于基抹与何种自然现象有关,则仍然未能确定。同样在出土文物中,亦未有公认为基抹的图像。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难道你比摩押王西拨的儿子巴勒还强吗?他曾与以色列人争竞,或是与他们争战吗?」

摩押人直到三百多年之后,才试图取回以色列人从西宏手上夺得的土地。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摩押王巴勒当年曾召“先知”巴兰咒诅以色列民,其诡计失败(民二十二~二十四章 )。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以色列人住希实本和属希实本的乡村,亚罗珥和属亚罗珥的乡村,并沿亚嫩河的一切城邑,已经有三百年了。在这三百年之内,你们为什么没有取回这些地方呢?」

「希实本」:在约但河口以东二十四公里(十五英里 ),位于流便领土的北端。

「亚罗珥」:在亚嫩河上游十九公里(十二英里 )。

──《串珠圣经注释》

此处所记“三百年”,可为士师时代决无410年之久的一个内证。参书前﹤参考资料﹥中的“写作时期”。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以下、记载占领本节所述城邑的事件。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原来我没有得罪你,你却攻打我,恶待我。愿审判人的耶和华,今日在以色列人和亚扪人中间判断是非。”」

审判人的耶和华: 耶弗他断不屈从不义的要求,因他信仰公义的审判官耶和华。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但亚扪人的王不肯听耶弗他打发人说的话。」

】「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他就经过基列和玛拿西,来到基列的米斯巴,又从米斯巴来到亚扪人那里。」

】许愿后胜亚扪人。

──《串珠圣经注释》

耶弗他试图以最佳的礼仪和宽容之心,和平解决纠纷,但他的一切努力成为泡影。不得不进行一场流血之战。亚扪人曾是神惩罚以色列的工具,如今沦为神的审判对象,遭受惩罚。相反,以色列开始执行神摧毁顽梗外邦势力的圣战。下图示出耶弗他的战斗过程:① 亚扪人袭击基列和约但河西。② 耶弗他率师归回。③ 耶弗他军队击溃亚扪军队,直至亚备勒基拉明、米匿、亚罗珥。④ 以法莲人制造纷争,渡约但河而来。⑤ 基列人抢先占据约但河渡口。本文还描述了耶弗他急躁鲁莽的许愿,及由此发生的悲剧。从中得到教训:①信仰的热忱有时会违背神的旨意。耶弗他的动机很信实,就是要讨神喜悦。但是,由于缺乏属灵分辨力,他不得不自食其果;②当时耶弗他似乎深谙外邦文化,以为献人为祭,是对神最大的敬畏,16:3)。他具有纯洁的信仰,清楚战争的胜败全在神,为了谦卑求助,向神许愿;虽然所许的愿关乎独生女的性命,却信实地向神还愿;③在指责耶弗他无知之前,应当首先效法他对信仰的热心——甘愿将自己的至爱献给神。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话语的危险——耶弗他利用神】

耶弗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善于辞令,却被自己的话捆绑了;他是个大能的勇士却被自己的软弱所打到了。但他的遭遇并不是盲目的命运那么简单,乃是在于他想利用“许愿”来与神交易。换而言之,他企图利用神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可以分两方面来看他的问题:1、盲目的耶弗他。耶弗他的许愿是不需要的。因为在他许愿之前神的灵已经降临在他身上,宝石胜利是有保障的。换而言之他的许愿实际打断了神的灵的运行,并且从此支配了故事的发展,直到该愿成就为止。他的许愿表面上看是为以色列人的好处,其实更是为了他自己的好处。胜利与否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必须全力以赴。如果他失败了,基列人会再离弃他,所以他计算神,企图以“献人为祭”的方法来换取神的帮会。一个单单注目自己利益的人,很难看到神已经在他面前。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不能看到神的世界和作为的。2、无根的耶弗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耶弗他的许愿也显示他极度缺乏安全感。这也显示耶弗他属灵产业的贫穷。如果他在以色列的信仰传统上受过足够的教育,相信他不会觉得神是那么遥远,也不会神喜欢“献人为祭”。

── 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

耶弗他献女为祭合神旨意么?】

答:1 耶弗他Jephthah(意失放 ),系基列之米斯巴人,本是一个妓女的儿子,为众子所弃。但倒为神所用的一个大能的勇士,作以色列人第九个士师。—3 34 )。当时他为拯救同胞与亚扪人争战,自己冒险向神许愿,就是神若使他得胜平安回家的时候,先出来迎接他的人,就必归神献为燔祭。结果他是得胜了,回到自己的家里。不料,先是他的独生女儿出来迎接他,使他心里愁苦,作难,但他既已向神开口,不能挽回,只有照着许愿想她行了。试想那时国中无王,各人任意而行,那弗他是自作主张,冒失开口。随意向神许愿,此事并非是神的要求意思,(12 ),且是神所憎恶而严禁的,—5 ),不合神的旨意。所以他也哀叹,甚为遗憾,自证不是出于甘心乐意的献祭。可是他虽然做错了这事,并未受到神的责罚。由于他能制伏仇敌,对神有忠诚的信心,反而受到敬重了。

2 圣经解释者,将,照原文另译。耶弗他的许愿:「无论什么东西(和合本译作人 ),先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我必归你,或者我必将牠献上为燔祭,」这里的意思是一部分把东西归神,一部分是献上作燔祭。耶弗他是将他的女儿归给神,并没有烧她作燔祭。因为燔祭的牲必须是公的才是。而且耶弗他是有神的灵的人,也是被列为信心的见证人。。他决不可能犯罪杀女献祭,违背神的禁令—5 ,如果他真是要将女儿献作燔祭,神在两月之间决不会缄默不行禁令。他之所以心中愁苦,作难,乃是因为她「是他的独生的,此外无儿无女」。把她许愿归给神,终身为处女,他就成为绝嗣无后的人了。以上两项皆有不同的看法。惟我们认为 1 项之解释是为确当的答案。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耶弗他就向耶和华许愿,说:“你若将亚扪人交在我手中,」

耶弗他愚蠢地许了一个愿,为何神容许他依照自己的誓言而行呢?(D* )】

圣经读者对耶弗他誓言的性质理解错误了。根据的记载,耶弗他要对抗强而有力的亚扪人侵略者,就在他与亚扪军兵作决定性一战的前一个晚上,耶弗他向神许了一个庄严的承诺——假如神使他战胜亚扪人,那么,谁人首先从家门走出来迎接,耶弗他必将这人献与耶和华神:「我也必将他献上为燔祭。」

耶弗他所指的,显然是人类,是由他家中走出来的,或是他家庭成员之一,这个人必定非常关心耶弗他,所以会率先走出来恭贺。希伯来经文排除了将动物献为燔祭的可能性,因为翻译作「无论是谁(中文和合本作什么人 ),先从我家门出来……」的希伯来文,从未应用于动物方面的指称(参Keil andDelitzsch JosuhaJudges Puth.P-385 )。

假如将一只动物献在坛上作为燔祭,那当然没有问题(希伯来文燔祭'olah通常有这个含意 )。但在今次的特殊情况下,却是照耶弗他所许的愿,将一个人献为燔祭,因为耶弗他所指的,是第一个从家里走出来祝贺他的人。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神的律法一再严禁献人为祭

在神面前或在他的坛上献人为祭,无论耶弗他或任何以色列人,也无法想象到如此可憎的事情会讨神喜悦。「你们不可向耶和华你的神面前这样行,因为他们(迦南人 )向他们的神,行了耶和华所憎嫌所恨恶的一切事,甚至将自己的儿女用火焚烧,献与他们的神。凡我所吩咐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你们中间不可有人使儿女经火……凡行这事的……耶和华你的神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去。」神已清楚地颁下了上述禁令,这是众人皆知的。从这个角度看来,耶弗他献人为祭,是完全拒绝神的权能,亦破坏了使以色列人成为神的圣洁子民的那个盟约。

同样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神既然预先知道耶弗他会违反他的律法和违背他的盟约,为什么神仍然让耶弗他战胜仇敌呢。要理解这件事,便牵涉到难以解决的神学问题,因为这事件危害了神的整全性(interity of God )。

那么,假如耶弗他的确将自己的女儿献在坛上,又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正如德里兹(Delitzsch )所指出的,耶弗他女儿履行父亲誓言的整段记载,都暗示了她是献身于敬拜耶和华神的工作,在全国性的圣所内,终其一生。根据,她被允许有两个月哀哭的时间,并非因为她即将死亡,却是哀悼她要永远保持处女的身份(betulim ),以及她父亲的谱系无人继承,因为她是独女。当一个女子离开族人而参与会幕崇拜的工作,她就永远不能成为母亲;因为经文强调她「终身没有亲近男子」。假如耶弗他的女儿确实被杀死,上面那句经文便是毫无意义的注脚了。

耶弗他实践诺言,将女儿献为活祭;他表现出尊贵的风范。新约亦有要求每个真正的基督徒都将自己献为活祭。假如耶弗他的确将自己的女儿宰杀了,做出如此可憎的事情,也不会在希伯来书十一章内被列为信心的伟人之一了(读者欲知道有关这条问题的详尽而巧妙的分折 可参看Keil andDelitzsch Ioshua Judges Ruth.PP.384-95 )。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我从亚扪人那里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无论什么人,先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就必归你,我也必将他献上为燔祭。”」

本节的下半部可以译作:“先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若是人 )就必归你,(若是牲畜 )我也必将牠献上为燔祭”。参看第39节的脚注。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无论甚么人」:原文只作「无论什么」。耶弗他实在没料到最先前来迎接他的竟是自己的女儿。

──《串珠圣经注释》

耶弗他所许的愿有好些解释,最合理的应该是:最先出来迎接我的,如果是人,我愿将他归给耶和华;如果是牲畜,就献为燔祭。参39节注。

许愿在以色列人中是很普通的事,不过一旦许了,便必须遵守,不得后悔(35节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无论什么人……就必归你: 有学者主张,耶弗他许愿以牲畜为祭物。但把牲畜当作感恩祭献给神,是常有的事,而且,最先出来迎接他的(31节 ),很可能是不洁净的动物。所以这种观点很难被认可。有学者把“燔祭”解释为“事奉圣殿的人”,认为他将女儿献给神,一生事奉圣殿。这种主张也与本文有所出入。最好还是如实按照经文内容理解 —— 把人作为燔祭献给神。耶弗他的母亲是外邦女子,且他长期流亡于亚兰文化圈,必然深受外邦风俗影响。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于是耶弗他往亚扪人那里去,与他们争战;耶和华将他们交在他手中,」

】「他就大大杀败他们,从亚罗珥到米匿,直到亚备勒基拉明,攻取了二十座城。这样,亚扪人就被以色列人制伏了。」

「米匿」和「亚备勒基拉明」:可能在亚扪西面边境的一带。

──《串珠圣经注释》

占领的范围】

耶弗他占领的范围包括二十个城市,记名的有三个。考古学家在这地区发现了不少小型的城堡,有圆形的瞭望楼。这二十个城镇可能有不少都是这个模样。有名的亚罗珥城位于亚扪属地的南界,亚嫩河转南之处的峡谷北缘。但本节中的很可能是比较接近拉巴的另一个同名城市。亚备勒基拉明大概是杜得模斯三世城市名单中名叫 krmm 的城镇,但这城镇的位置不明。依照后期的希腊史料,米匿立于希实本和拉巴之间,初步考证为乌姆巴萨廷(Umm el-Basatin )。虽然这些地点仍有不明朗之处,耶弗他却很明显不只把亚扪人驱逐出属以色列的基列境外而已,他实际上是入侵了亚扪,攻取了不少的戍楼,其中绝大部分都在拉巴和希实本之间。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弗他回米斯巴到了自己的家。不料,他女儿拿着鼓跳舞出来迎接他,是他独生的,此外无儿无女。」

在旧约时代,妇女习惯载歌载舞欢迎凯旋的英雄

──《串珠圣经注释》

拿着鼓……迎接他: 欢迎凯旋勇士的习俗。此外无儿无女: 先提到“女儿”,后又强调“此外无儿无女”,借着递增手法,强烈描述了耶弗他内心的痛苦。耶弗他出战之前许愿“先从我家……就必归你”(31节 ),表明以色列社会父权极大,家长掌握家人的生杀权。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军队作战凯旋归来,妇女依俗载歌载舞相迎。耶弗他只此一女,女儿若死,家族后继无人,因此愁苦,心里作难。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耶弗他还愿。

──《串珠圣经注释》

】「耶弗他看见她,就撕裂衣服,说:“哀哉!我的女儿啊,你使我甚是愁苦,叫我作难了,因为我已经向耶和华开口许愿,不能挽回。”」

当耶弗他看见他的女儿,就记起他的誓言(31节 ),那胜利的欢乐顿时变成忧愁。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我已经向耶和华开口许愿,不能挽回: 旧约圣经强调还愿的重要性,认为标志神子民的信实,56:12,。因此,圣经警告人不可轻率许愿。耶弗他因草率许愿,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若不遵守所许的愿,等于妄称神的名;若要遵行,就得杀死自己心爱的独生女。结果耶弗他放弃对女儿的爱,选择顺从神,作出信仰的决断。他的过失为今天的圣徒敲响警钟。今天,神的话语已清楚启示,是耶弗他时代无法比拟的,圣徒可根据神的话语分辨他的旨意。但很多时候却因偏激、错误地解释神的话语,走上颠倒是非的异端道路。圣徒当考察何为圣经的启示,不使纯洁的信仰热忱,沦为盲目、谬误的工具。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他女儿回答说:“父啊,你既向耶和华开口,就当照你口中所说的向我行,因耶和华已经在仇敌亚扪人身上为你报仇。”」

】「又对父亲说:“有一件事求你允准:容我去两个月,与同伴在山上,好哀哭我终为处女。”」

以色列妇女认为一生不嫁和无生育是最大的耻辱。换句话说,耶弗他的女儿可能是把自己视为最光荣的事情献上,终身不嫁,专心事奉神,以完成父亲所许的愿。但这段也可能暗示:耶弗他受了外邦人拜基抹和摩洛的做法影响,将女儿当作燔祭烧给神。

──《串珠圣经注释》

在以色列人社会中,女子嫁不出去或婚后无子,都是耻事。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我终为处女: 以色列女子视结婚生子为最大的幸福。耶弗他女儿之死可说是巨大的悲剧。当时人们对来世的盼望尚很微弱,对死亡的恐惧或许更加严重。如果耶弗他的女儿不是甘愿作祭物,耶弗他或许会在百般矛盾中放弃还愿。耶弗他女儿的高尚质量,对我们是一个挑战。现今圣徒对神国持有明确的盼望,可以享受耶弗他时期无法比拟的丰盛属灵恩赐。应当更加委身于神。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流浪山头两个月】

在乌加列的迦南神话《巴力与摩特》中,身为处女的亚拿特神流浪山头,为失落丰饶悲哀,因为巴力已经死亡。因此为失落丰饶而流浪山头的主题,可能与耶弗他女儿的要求有关。按照早期美索不达米亚的信念,死亡被人哀悼的是「赐腹中胎儿生命」的杜穆齐神(圣经中之搭模斯 )。两个月的时限可能与以色列的一「季」有关。基色历法(主前十世纪 )将一年分为八期,其中四期长两个月,另外四期长一个月。第二个两个月长的期(撒种 )是在丰饶问题最为显著的冬季。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弗他说:“你去吧!”就容她去两个月。她便和同伴去了,在山上为她终为处女哀哭。」

“为她终为处女哀哭”。即她一生不能生孩子。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两月已满,她回到父亲那里,父亲就照所许的愿向她行了。女儿终身没有亲近男子。」

有些人认为耶弗他的女儿只是被奉献终生守独身来事奉神,而不是真的被杀。有些人却认为她是按照迦南人的风俗那样被杀,因为耶弗他也遵照迦南人的做法。

――《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究竟耶弗他所行的是甚么?依照摩西律法,神禁止以色列人献人祭,因此耶弗他不可能杀女儿为祭。献人祭之风到以色列国后期,沾染异教风俗后,才在国内出现。耶弗他可能只是要女儿终身不嫁,永为处女。37~39节所强调的是这女子的不婚而非死亡,故有“好哀哭我终为处女”,“终身没有亲近男子”的话。

此事教训人不可轻易起誓,耶稣且说:“甚么誓都不可以起”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照所许的愿向她行了: 本节有多种解释,普遍主张是献人作燔祭(31节 )。

――《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此后以色列中有个规矩,每年以色列的女子去为基列人耶弗他的女儿哀哭四天。」

这个规矩没有在其他经文提及,可能以后被遗忘了。

──《串珠圣经注释》

圣经以后没有再提到这个规矩,大概只行于基列地。

――《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思想问题(第11章 )】

1为什么耶弗他不能承受父业呢?你认为他同父异母兄弟的做法合理吗?圣经对嫖妓和多妻有何看法?; ; 。另一方面,父母犯错时,子女应否受他人制裁?

2「匪徒」一词应译作野蛮、鲁莽人;此词和「尊贵」一词恰成相反语。耶弗他的「沦落」是否我们社会中一些人物的写照?你有否歧视他人、剥夺他人权利,以致对方不能在社会立足呢?

3你怎样协助社会中被人歧视、遭人剥削的受害者?。你认为基督徒应否参与社会制度的改善?

4耶弗他被立为首领一事,纯粹是群众的意愿,抑或也有耶和华的默许?你何以晓得?受神拣选之人的条件有否出人意料之处?试比较

5关于国界的纷争,耶弗他采取什么途径加以解决呢?参12; ; 20:10-15。

6耶弗他在谈判之前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和勇士风范,不曾立刻组织军队。这样看来,在他心目中,战争是侵略性的,还是消极防御性的?基督徒对战争又应采什么态度呢?

7耶弗他所提出的理由及证据是否充分?使者的言词是否言过其实?你认为言词的真实性重要,还是措词重要呢?;

8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一事和他向神许有没有矛盾之处?「若」(30 )一字显出耶弗他有多少信心?你的信心能否让你经过一切艰难呢?

9耶弗他守约的精神与先前示剑人有何不同?参9:22-24。

10耶弗他是妓女之子,离家后又与流氓为伍,本应沦为卑鄙小人,为什么他要坚守向耶和华所许的愿呢?他的道德水平和周围以色列民的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11有人说在危难困苦的时候,人的高尚气节和精神才会表露无遗。若你要在生死之间作抉择,你会以什么原则作决定的依归呢。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选择对生活的态度,看耶弗他就可知──】

耶弗他是基列的一个妾侍所生的,被同父异母的兄弟赶出家门。这并不是由于他本身做错了事,而是别人欺负他。尽管他们弃绝他,神却使用他。假使别人不公平的弃绝你,不要怨恨沮丧。要记住,耶弗他虽然陷于不公平的境地,仍然蒙神使用。你要知道,即使你真的被人弃绝,神也能使用你。

──《灵修版圣经注释》

对人的歧视有没有发生在我身边?我自己做得如何?】

人不能控制的环境逼得耶弗他飘流在外,成为亡命之徒。现今,人也常常会把不合乎社会、群体标准的人逐出群体之外;基督徒也会同样对待教会的人。有许多时候,他们正如耶弗他的兄弟一样,只因为成见,不肯排除先入为主的错误想法,因此失去了可用之材。你要留意,看在你周围的人中,有没有可能成为耶弗他之人,因无法控制的因素而被冷落。基督徒应当知道,每一个人在神家中都各有其分。你能否尽力协助,使他们得蒙接纳,表现特色且发挥才能呢。

──《灵修版圣经注释》

向主陈明】

「于是耶弗他同基列的长老回去,百姓就立耶弗他作领袖,作元帅。耶弗他在米斯巴将自己的一切话,陈明在耶和华面前。」

早晚我们得学一个功课,就是在话语上只能向神说,无法向人说。无论是得胜的话、荣耀的话、软弱的话、失败的话,一切的一切只能在内心里向着神说。因为话一说在别人面前,所得的往往只是不合我们需要的响应;人实在是不能理解我们,也无法帮助我们。

若是我们把我们所喜乐、所荣耀的告诉人,能与我们同乐的人,恐怕很难遇见,往往会得一些不必要的指斥、议论、挑剔等等。若是把软弱失败告诉人,那就更不会得着我们所愿望得到的同情及真实的帮助,反而会把我们的软弱作为与人聊天的资料或讨论、观望的消息。顶好时也不过陪来几声感叹,仍是不能衷怀的为我们解决些问题。

所以说:我们只有更真诚的、更完全的倾向主,向他哀诉我们的心情,就必可得着真实合宜的解决。还要记住一件事,就是不要轻易批评一个人,更不要轻易反对一个派等;因为你这样作往往并不是由于认识正确,只不过是跟在人后面,人云亦云而已,这很容易陷入歧途,甚至被人利用。

听见一些是非之论后,要学习存在心里,直到在心中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清楚亮光之后再下决断。跟在人后面云云,是最不智的举动。

所以,多向神交通、陈明,让神解决问题,不但人能得造就,获灵益,自己的问题也能得着妥善解决。

所以“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 李慕圣《晨光》

「耶弗他打发使者去见亚扪人的王。」

耶弗他在未发兵抵御亚扪人的侵略,先去和谈。这样的步骤是值得称道的。亚扪人不得与以色列人争夺地土,因为这地是耶和华赐给以色列人的。但是耶弗他仍与亚扪人商谈,尽量表明他的立场。

主对那打祂的人也这样抗议:「我若说的不是,你可以指正那不是。我若说的是,你为什么打我呢?」

我们也应该这样行:「你的弟兄若得罪你,就要去与他谈,指出他的过错。他若肯听,你就得着你的弟兄。」

在主的劝导中,过错者对自己的伤害比别人更大。所以我们诚恳的劝告,能帮助他,免至自趋灭亡。

如果我们保持这样温和的精神多好!我们将一切都交给审判的主,事后仍为别人维护权益。

但是耶弗他胡乱地向神应许,求神的帮助是无需贿赂的。神心中乐意帮助与拯救我们,只要我们将案情向祂呈明。「祂曾救我们,现在仍要救我们,祂将来还要救我们。」我们若与人和好,必须仰望大能的帮助。

──迈尔《珍贵的片刻》

耶弗他对亚扪人作出的回答,反映出他的哪些特质?】

耶弗他打发人去见亚扪人的王,问他为甚么要攻击基列地的以色列人(11:12)。亚扪王回答说,以色列人侵占这地,所以他要收回 (11:13)。

耶弗他打发另一个使者去见亚扪王(11:14-27),提出三点来反驳他的要求:(1 )因为以色列人是从亚摩利人手中夺到基列地,而不是从亚扪人手中夺得的,所以它从起初就不属于亚扪(11:16-22)。(2 )以色列人应当拥有他们的神所赐之土地,亚扪人也当拥有自己的神所赐的领土。(3 )自从以色列人在三百年以前攻占那地以来,没有人和他们争过这地的主权(11:25-26)。

耶弗他想以不流血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他的好作风,但是亚扪王不理他的解释,准备动武。

──《灵修版圣经注释》

士师的原意即为“审判者”,但真正的审判者是……】

以色列人在过去这些年中,经历了许多士师的领导,惟有耶弗他承认耶和华是众人的真正审判者(士师 ),是能真正的率领他们、帮助他们打败侵略者的独一真神。

──《灵修版圣经注释》

向神许愿绝非儿戏,因为──】

按照神的律法来说,向祂许愿是向祂作出承诺,人不可以违背。在圣经时代有很多人许过愿,有些人也像耶弗他一样,做得非常愚蠢。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弗他是想把人献为燔祭吗?这……】

在耶弗他许愿的时候,他有否慎重地想过,在他回家的时候,是他家里的人,而不是山羊、绵羊会首先来迎接他呢?学者对这个问题意见不一。有些人认为耶弗他考虑到杀人献祭的可能,理由如下:(1 )他来自异教地区,那里杀人献祭是平常的事,在他眼中似乎并不是罪。(2 )可能出于没有宗教律法的背景,也许不知道神吩咐不准杀人献祭。

认为他不会想到杀人献祭的人,提出以下的凭证:(1 )他既是以色列人的领袖,就必然清楚神的律法,杀人献祭是神明令禁止的,20:1-5)。(2 )如果他把人当作祭物献上的话,没有合法的祭司能帮他还所许的愿。

他究竟将女儿献上为燔祭没有呢?有些人认为献上了,因为他许的愿是把她献作燔祭。有些人认为没有,理由如下:(1 )如果女孩子要死的话,她不会上山去度过最后的两个月。(2 )神不会接受人依据恶俗所许的愿。(3 )39节说她从来没有结婚(终身没有亲近男子 ),并不是说她死了,这句话含有她被分别出来事奉神之意,并没有被杀的意思。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从耶弗他许愿一事上,我得到教训了吗?】

耶弗他冒失的许愿,使他有难以形容的哀伤。人在情绪激动,或是个人心境难平的时候,很容易向神作出愚昧的承诺。我们作出承诺,听起来可能非常属灵,但是我们勉强履行这些承诺,只会产生罪咎与挫折感。作属灵的“讨价还价”只令人失望。神不要人对未来作出承诺,只要人现在顺服。

──《灵修版圣经注释》
勇士的愚昧】

「因为我已经向耶和华开口许愿,不能挽回」

在战争中勇猛的人,不一定可以作好的领袖;好领袖也不一定是敬虔的人;敬虔的人并不等于是智慧的人。
耶弗他是个大能的勇士。虽然他的出身不好,但那不是他自己的错,反而显出他的卓越不群。他同父异母的弟兄为了家产争执,赶他出去;他并没有反抗。人只看外面,在平顺的日子,不须要耶弗他;于是他流落在陀伯地区,像大卫从扫罗面前被逐,逃到亚杜兰洞
亚扪人的侵攻,使耶弗他有发光自赎的机会。基列的长老们承认他的领袖才质,要拥戴他作元帅,率领族人抗御敌人。耶弗他虽然记得,却是饶恕;他奉献自己,庄严的与长老们在神面前立了约,表明他临危受命,毅然接受了领导以色列的重大责任,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为了喜作领袖,而是为耶和华的民争战。
耶弗他果然不负众望。他虽然能战,却不好战黩武;先派遣人去,用外交手段,讲和平。可见他是个能武能文的人。耶弗他覆述三百年的往史,说明以色列人只是得神所赐给的,作神所吩咐,绝没逾越神的界限
耶弗他行在神的旨意中,神就与他同在。“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他不是用自己的计谋和能力,而是倚靠神施展大能,得胜仇敌。可惜,他的热心,作了一件错事:

耶弗他就向耶和华许愿,说:“你若将亚扪人交在我手中,我从亚扪人那里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无论甚么人先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就必归你,我也必将他献上为燔祭。”

其实,照神的旨意,为神的民争战,已经是神所悦纳的奉献,并不是许愿能决定使他得胜;而以人献为燔祭,是迦南的恶俗,是神所憎嫌恨恶的罪
结果,耶弗他孝顺的独生女儿,成了父亲愚昧许愿的牺牲,真是千古遗恨!
耶弗他像其他任何领袖一样,都有人的缺欠。但愿今天的教会领袖,能以此为鉴戒:能力,热心,才干,敬虔,都是重要的质量,但不能忽视对真理的认识,否则得胜的喜乐,会变成悲剧,何况失败呢。

── 于中旻《圣经研究》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