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约书亚记 第7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以色列人在当灭的物上犯了罪;因为犹大支派中,谢拉的曾孙,撒底的孙子,迦米的儿子亚干取了当灭的物;耶和华的怒气就向以色列人发作。」

「当灭的物 חֵרֶם」原文是「被奉献的东西、完全献上」,特指必须被奉献给神的东西,这是在本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犯了罪」原文是「行为不忠、行为奸诈」。亚干偷窃了应当全然奉献给神的东西,就是「在被奉献的东西上行为奸诈」,向神犯了罪。
「犯了罪」原文由三个希伯来字母「מָעַל」组成,而这三个字母也按同样的顺序出现在前一节「约书亚的声名传扬遍地」())中。这是一种刻意对比的文学手法:一面是约书亚因着耶利哥的得胜,声名远扬;一面是亚干贪恋耶利哥的战利品,惹动了神的怒气,埋下了艾城失败的破口。当我们属灵争战得胜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跌倒的时候;当我们胜过试探诱惑的时候,也是最容易犯罪的时候。因为人得胜的时候,也是肉体最容易出头的时候,所以越是得胜、越应当警醒,免得在得胜中失败。
在约书亚记里,只有亚干如此详细地列出了四代家谱。家谱本是亚干承受产业的依据,现在却成为神定罪他的根据())。亚干与喇合形成鲜明对比:亚干因为背叛神的命令,被从犹大支派中剪除());喇合却因为投靠神,被接纳进犹大支派());亚干连累了神的百姓,喇合却给神的百姓带来了祝福。
一个「亚干取了当灭的物」,在神眼中却是「以色列人在当灭的物上犯了罪」。因为在神的旨意里,以色列是「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要在地上成为神团体的见证,而亚干的犯罪使团体的见证出现了破口。同样,新约信徒已经「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所以对软弱的肢体不应当指责、轻视,而应当劝勉、扶持,因为「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

2「当下,约书亚从耶利哥打发人往伯特利东边、靠近伯·亚文的艾城去,吩咐他们说:『你们上去窥探那地。』他们就上去窥探艾城。」

3「他们回到约书亚那里,对他说:『众民不必都上去,只要二三千人上去,就能攻取艾城;不必劳累众民都去,因为那里的人少。』」

4「于是民中约有三千人上那里去,竟在艾城人面前逃跑了。」

「伯特利」())字义是「神的殿」,位于耶利哥西面的中央山地,是神第一次向雅各显现的地方())。「伯·亚文」())字义是「虚华之家、罪孽之家」,地点不确定。「艾城」())位于从耶利哥前往中央山地的路上,在伯特利东面约3公里,亚伯拉罕曾在伯特利和艾城中间支搭帐棚())。当时从耶利哥前往中央山地有三条路线,约书亚选择进攻艾城,可能因为艾城位于中央山地南北大道的中央,可以切断南北大道,有利于控制南方和北方的山地。
艾城的人口「连男带女共有一万二千」()),但探子们太自信了,低估了该城的防御能力,认为「只要二三千人上去,就能攻取艾城」())。而约书亚可能也被耶利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兴奋之余没有寻求神的旨意,就像今天许多人觉得「小事不必麻烦神」一样。
三十八年前窥探迦南的十个探子过于自卑,认为「自己就如蚱蜢一样」());现在这些探子却过于自信,认为「不必劳累众民都去」())。人若凭着自己,不是自卑、就是自信,在事奉神的事上毫无益处;人只有注目神,看自己才能「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上图:从1995年开始挖掘的Khirbet el-Maqatir废墟,位于耶路撒冷以北约30公里,迦南中部南北大道的东侧、东西大道的南侧,海拔890米,很可能是艾城的遗址。这个堡垒位于南方耶路撒冷城邦与北方示剑城邦之间的边界el-Gayeh旱溪的南侧,在耶路撒冷的视距之内,可以作为耶路撒冷和伯特利的预警要塞。传统认为艾城是位于Khirbet el-Maqatir东面约1公里的et-Tell,但考古发现该城被毁的年代比约书亚进迦南更早。
上图:Khirbet el-Maqatir废墟出土的古埃及圣甲虫护身符,很可能是阿蒙霍特普二世时期(Amenhotep II,主前1427-1401在位)的作品,与约书亚进迦南的年代一致。这个废墟被烈火烧毁,印证了「约书亚将艾城焚烧,使城永为高堆、荒场」(书八28)。

5「艾城的人击杀了他们三十六人,从城门前追赶他们,直到示巴琳,在下坡杀败他们;众民的心就消化如水。」

位于中央山地的艾城海拔890米,而位于约旦河谷的耶利哥在海平面以下250米。艾城守军居高临下追击以色列人,一直到「示巴琳」。「示巴琳」的意思是「缺口」,正如以色列人中间也出现了缺口「缺口」。
一场战役损失了「三十六个人」()),本来并不算什么重大损失。但新一代的以色列人从何珥玛开始()),就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他们击杀了河东的二王,击败了米甸人,渡过了约旦河,攻取了耶利哥,越来越有自信。没想到竟然阴沟里翻船,在小小的艾城吃了败仗,踌躇满志的百姓一下子自信心崩溃了,「众民的心就消化如水」())。
人若是靠着肉体争战,自信心来得快,去得也快;自信时看环境都是蓝天白云,自卑时看什么都是豺狼虎豹;得胜了容易自傲,失败了容易自卑。只有倚靠圣灵的争战和事奉,才能胜不骄、败不馁:「似乎要死,却是活着的;似乎受责罚,却是不至丧命的;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

6「约书亚便撕裂衣服;他和以色列的长老把灰撒在头上,在耶和华的约柜前俯伏在地,直到晚上。」

7「约书亚说:『哀哉!主耶和华啊,祢为什么竟领这百姓过约旦河,将我们交在亚摩利人的手中,使我们灭亡呢?我们不如住在约旦河那边倒好。」

8「主啊,以色列人既在仇敌面前转背逃跑,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9「迦南人和这地一切的居民听见了就必围困我们,将我们的名从地上除灭。那时祢为祢的大名要怎样行呢?』」

「撕裂衣服、把灰撒在头上」()),是古代中东人表示痛苦的方式())。
约书亚的祷告,表面上与从前以色列人听了十探子恶言后所发的怨言相似()),但他们的心思却完全不同。约书亚完全不知道百姓中间有人犯罪,还以为他们都很顺服神。神曾应许「要使你一切仇敌转背逃跑」()),如今却是「以色列人在仇敌面前转背逃跑」()),似乎神违约了,所以他不知所措,痛苦地求问神「为什么」()),和摩西一样担心神的名、神的荣耀受损())。
神允许失败临到祂的百姓,并不是为了败坏人,而是为了造就人。耶利哥的重大胜利,使约书亚大意轻敌;艾城的小小失败,反而使他灵里苏醒过来,立刻认清了危机。表面上,艾城之战只死了三十六个人,可以增兵再战,但这一战所传递的信息却是致命的:它会让百姓以为「神不一定时刻保护百姓,为百姓争战」,或者「神的带领是不确定的,甚至是不可捉摸的」;它也会让迦南人认为「以色列的神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因此,这一战不但会破坏百姓的信心,而且会激发敌人的勇气。迦南人若倾巢而出围困他们,以色列人退路已断,必然会被除灭。

11「以色列人犯了罪,违背了我所吩咐他们的约,取了当灭的物;又偷窃,又行诡诈,又把那当灭的放在他们的家具里。」

12「因此,以色列人在仇敌面前站立不住。他们在仇敌面前转背逃跑,是因为成了被咒诅的;你们若不把当灭的物从你们中间除掉,我就不再与你们同在了。」

神用两个「站立不住」())来显明以色列人的光景,又用两个「起来」来指示约书亚()):第一个「起来」())是让他停止悲伤,认识百姓不蒙福的原因,第二个「起来」())是让他立刻采取行动,除掉百姓不蒙福的根源。
神早已提醒百姓:「务要谨慎,不可取那当灭的物」()),亚干却明知故犯,违背了神的约,这罪就如神所说的「连累以色列的全营,使全营受咒诅」())。神说:「以色列人犯了罪」()),因为「身体只有一个」()),在神的眼中,与祂立约的乃是一个团体的以色列())。
以色列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罪,还认为自己很顺服神,所以不理解神为什么让他们遭遇失败。神在11节原文用了5个连接词「并且 גַּם」,耐心地指出他们中间的罪:

13「你起来,叫百姓自洁,对他们说:“你们要自洁,预备明天,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这样说:以色列啊,你们中间有当灭的物。你们若不除掉,在仇敌面前必站立不住。”」

14「到了早晨,你们要按着支派近前来;耶和华所取的支派,要按着宗族近前来;耶和华所取的宗族,要按着家室近前来;耶和华所取的家室,要按着人丁,一个一个地近前来。」

15「被取的人,有当灭的物在他那里,他和他所有的必被火焚烧,因他违背了耶和华的约,又因他在以色列中行了愚妄的事。』」

神允许罪出现在祂的百姓,并不是为了让百姓跌倒,而是为了让他们对罪更加敏感、以后走得更稳。因此,神不会让百姓在黑暗中去猜测、摸索,而是清楚指出了百姓的罪()),并且提出了除罪的方法()),更指示了具体的步骤())。
「取」())原文是「捕捉、取得、抓住」,这个词重复了8次()),表明神定意要从祂的百姓中抓出犯罪者,方法可能是抽签。
「支派 Tribe」())指以色列人的十二个支派。「宗族 Clan」())原文是「部族、家族」,是十二「支派」与各个「父家」之间的单位,由长老领导,分配土地是按「宗族」为单位的()),同一「宗族」的土地形成一个行政区。「家室 Family」())指「父家 Fathers’ houses/Bet Ab」()),由同一个大家长掌管的几个家庭。「支派」、「宗族」、「家室」()),是以色列人最基本的三级社会结构。
「愚妄的事」())原文是「令人感到丢脸的愚蠢」。
神并没有让约书亚立即行动,而是他先宣告百姓中间「有当灭的物」()),「到了早晨」())才抽签,给了人主动认罪的机会。但亚干却没有主动认罪,显明罪必然会使人心刚硬,罪人总会存着侥幸不被发现的心,也总会以为别人也在同样犯罪。
上图:古代以色列人的家族大院,被称为「父亲的家室」(Bet Ab)。Bet Ab由同一家族的一些房子和一个公共空间组成,每个房子居住着一个家庭。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土地,但所有的家庭听从同一个大家长。Bet Ab是古代以色列社会的基础单元,可能几代同堂,居住着家长夫妻、儿子、儿媳、孙子、孙媳、未婚子女、奴仆、雇工、寄居的客人、寡妇、孤儿。其中雇工、寄居的客人属于「外人」。主耶稣说:「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约十四2),意思就是把教会聘为新娘,然后要回到「父亲的家室」去准备建造新的房子,迎娶新娘。

16「于是约书亚清早起来,使以色列人按着支派近前来,取出来的是犹大支派;」

17「使犹大支派(原文是宗族)近前来,就取了谢拉的宗族;使谢拉的宗族,按着家室人丁,一个一个地近前来,取出来的是撒底;」

18「使撒底的家室,按着人丁,一个一个地近前来,就取出犹大支派的人谢拉的曾孙,撒底的孙子,迦米的儿子亚干。」

19「约书亚对亚干说:『我儿,我劝你将荣耀归给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在祂面前认罪,将你所做的事告诉我,不要向我隐瞒。』」

神不是立刻抓出亚干,而是费时费力地按着支派、宗族、家室、家庭四层审判,好让全体百姓在每轮审判过程中都有感触和体会,亲身经历神「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结果报应他」())。
「我儿」()),意思是以父辈的身份劝喻晚辈。「将荣耀归给耶和华」()),意思是亚干若认罪,就是承认神的审判是公义、诚实的;而「我们若说自己没有犯过罪,便是以神为说谎的」())。

20「亚干回答约书亚说:『我实在得罪了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我所做的事如此如此:」

21「我在所夺的财物中看见一件美好的示拿衣服,二百舍客勒银子,一条金子重五十舍客勒,我就贪爱这些物件,便拿去了。现今藏在我帐棚内的地里,银子在衣服底下。』」

亚干的回答原文用「阿们」开始,表示承认「得罪了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见证神所说的是真实的,就是把荣耀归给了神())。亚干全家被神管教,丧失了地上的生命和应许,但圣经并没有说他失去了永恒的救恩。
亚干把属于神的「当灭的物」())称为「所夺的财物」,表明他错误地认为:耶利哥的得胜是人争战的成果,而不是神自己的得胜;这些财物是人赢取的奖品,而不是神的当得之物。
「示拿」())就是巴比伦,可能是巴比伦进口或本地仿制的。这种样式的衣服可能非常名贵,所以亚干一眼就能认出来。这里用「示拿」来称呼巴比伦,用「条」())来描述金子,只在主前第二千年的文献中出现,表明本书的第一手资料很古老。
「二百舍客勒」的银子重2.28公斤,大约是当时一个雇工17年的工资,而「五十舍客勒」的金子重0.57公斤。这些财物都是奢侈品,没有一样是生活必须的,即使能吃用一辈子,价值也比不上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产业。但罪会使人盲目、不计后果,亚干抵挡不住眼目情欲的诱惑,结果得到的只是心里的重担,失去的却是应许之地的永远产业。
亚干的认罪是彻底的,他犯罪的四个步骤和每个罪人都差不多()):

22「约书亚就打发人跑到亚干的帐棚里。那件衣服果然藏在他帐棚内,银子在底下。」

23「他们就从帐棚里取出来,拿到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那里,放在耶和华面前。」

24「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把谢拉的曾孙亚干和那银子、那件衣服、那条金子,并亚干的儿女、牛、驴、羊、帐棚,以及他所有的,都带到亚割谷去。」

「放在耶和华面前」()),意思是「倒在耶和华的约柜面前」。
律法规定,「不可因子杀父,也不可因父杀子;凡被杀的都为本身的罪」())。亚干的儿女一同受罚,是因为他们共同参与藏匿了「当灭的物」()),所以他们都成了「当灭的物」。

25「约书亚说:『你为什么连累我们呢?今日耶和华必叫你受连累。』于是以色列众人用石头打死他,将石头扔在其上,又用火焚烧他所有的(原文是他们)。 」

26「众人在亚干身上堆成一大堆石头,直存到今日。于是耶和华转意,不发祂的烈怒。因此那地方名叫亚割谷(就是连累的意思),直到今日。」

「亚割 עָכַר」原文意思是「搅乱、麻烦、灾难」。「连累 עָכוֹר」原文意思是「找麻烦、打搅、灾难」,两个词的字根相同,是双关语。罪总是让人因小失大、累己累人,亚干不单是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也给全以色列带来了灾难;因为一个人不肯放下一点「当灭的物」()),差点叫全体以色列人失去应许之地。但神既然允许这事发生,就会阻止这事的恶果,暴露并除掉百姓中的罪;而神允许这事发生,更是要让百姓认识到罪的可怕后果,也认识到人肉体的败坏,因此能时时警戒自己、遵守圣约。
亚干的教训是惨痛的,但神允许这事发生,又让「亚割谷」这个名字世代流传下去,最终是要使人归向祂:「亚割谷必成为牛群躺卧之处,都为寻求我的民所得」()),以后神将领回从败坏中回转的百姓,「又赐她亚割谷作为指望的门」())。
约书亚记所记述的大部分都是得胜,但本章却特别记载了失败。作者是要提醒本书最初的读者:当他们在蒙福的路上跌倒的时候,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忠实地遵守了圣约;恢复蒙福的唯一的出路,就是除掉「当灭的物」,恢复与神的正常关系,才能用顺服来支取神的大能。圣灵也借着本章提醒历世历代神的百姓:当我们得胜的时候,尤其要保持警醒,不要让我们的属灵生命被隐而未现的罪「连累」,以致失去神的同在。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以色列人的丑事

如果耶利哥居民及他们拥有之物注定是要‘归于耶和华’,下一章以色列人在迦南的故事也要如此。以色列人遭遇到罕见的逆转:在战场上败于艾城居民手下。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探子的侦察不尽不实(2-3节 ),轻视艾城的实力,说‘不必劳累众民都去’。这种情形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得意之后逆转接踵而至。

(一 )

以色列完全陷于窘境:‘众民的心就消化如水’,正像喇合所说她的人民在以色列人面前心都消化了。约书亚感到绝望,他担心这种逆转使迦南人恢复了以色列人过约但河时所失去的勇气。他在面对大灾难时感到无话可说之后,立刻又采取了明智的步骤,将耶和华的名誉与以色列联系起来:如果敌人将以色列人除灭,耶和华的名会因此受损,毕竟是耶和华率领以色列人过河的。出埃及记三十二章及申命记九章的记载说,耶和华因为百姓铸造金牛犊,威胁着要将他们灭绝的时候,摩西也采用类似的机智说法。民数记十四章用更多的篇幅作类似的讨论。在那谈判之中,神要挟着要与摩西订新约,使摩西的后裔成为他真正的子民。

约书亚记七章是全体卷入的原则的最显著的例子,开头的第一句便是‘以色列人在当灭的物上犯了罪’,虽然接下去立刻标明那是某一个人的行为。在偿还代价的时候(24-26节 ),这个人的全家因他的命运受苦。在某种程度上,这正说明了我们所熟悉的一句话──‘没有人能离群独立’,我们所作所为,常会牵连到别人,而我们当时没有留意到,事后知道了却已是后悔莫及。

至于约书亚自己在这件事上的牵连多大,圣经上倒没有详细说明。当神对这位俯伏在地的领袖说:‘起来,你为何这样俯伏在地呢?以色列人犯了罪’,是他在暗示任何建议,包括祈祷在内,都于事无补,重要的是先纠正民众的行为表现?如果这就是本故事的目的,那就与反对狂热信仰的呼吁相符了,正如说,在大堆祭礼与节期上加了祷告也是无效的,必须在神面前先将百姓的犯罪行为除去。

圣经所持的观点常与我们的观点发生冲突,这一点我们是不能欺骗自己的,行为一定产生后果,如果伤害已成事实,就要采用合适的补救方法去阻止灾害的蔓延。在夺取了耶利哥城时已发出这警告:不可触摸已经归于耶和华的任何东西,包括人在内,拿了,就会连累(希伯来字achar )全营的人,给全营带来灾祸、灭亡。

(二 )

‘连累’("trouble" )是约书亚记七章的关键词,而且都是语气温和无法表达其中全部的含意。我们谈论许多种类不同的连累,因而可能听不见这个圣经中不常用的字眼所引起的回声。本章的末了部分(24-26节 ),记载这个违背禁令的以色列人显然在亚割谷留下了臭名。当日在场的民众可能也听到这个不幸的英雄取了当灭之物也记载了亚干在当灭的物上犯了罪,本章的希腊译本也称他为‘连累人的人’。

简捷地看一看圣经上有关这个词的用法,就能洞悉其中的部分含意。在本卷书的后部,耶弗他看到来迎接他的竟是他的女儿时的痛苦表情说:‘你使我甚是愁苦,叫我作难了,因为我已经向耶和华开口许愿,不能挽回’。‘作难’(英文"trouble" )在向神许愿中跳出来,它牵涉到将女儿献做活祭。约拿单没有听见他父亲所发的誓──‘凡不等到晚上向敌人报完了仇吃甚么的,必受咒诅’,而径自蘸蜜吃。知道事情真象之后他说:‘我父亲连累你们了’(29节 )。这位得胜的青年王子得免死亡,仅因百姓坚定地将他们的英雄‘救’了(43-46节、编者注:英文译作"ransom"、即‘赎回’之意、中文和合本则译作‘救’ )。

以利亚与亚哈王在迦密山相遇时,互相指控对方是‘使以色列遭灾(受连累 )的人’:以利亚的控罪是他的话令以色列人遭遇三年旱灾;亚哈的控罪是‘离弃耶和华的诫命去随从巴力’。雅各埋怨两个儿子为了报妹子底拿受污辱之仇,在示剑家里的报复行动,令他有了臭名,也用‘连累’一词

当然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理论的得力实例在箴书里最多──保罗对此教训有他自己的说法:人种的是甚么,收的也是甚么几乎将亚干所犯的罪行完全纳入:

沙仑平原必成为羊群的圈,
亚割谷必成为牛群躺卧之处,
都为寻求我的民所得。

‘当那些日子,人不再说,
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酸倒了。
但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凡吃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

违背命令的人全家,连人带牲畜,都被民众用石头打死,又用火焚烧,这件事令我们产生了怜悯之情。我们必须记得在旧约时代,圣洁与污秽一样的被认为容易传染。亚干与凡接触过他的人都受染污,就像处理瘟疫一样,必须采取严厉及坚决的措施。较为同意这种论调的读者这样想会感到宽慰:比较以为处死亚干一家人才能恢复神圣的平衡──亚干的违令已令三十六个以色列人在艾城门前丧生(4-5节 )。

读过新约使徒行传的读者,一定记得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歹运。这对夫妇把卖田产的钱留下一部分,欺骗了初期的教会。他们的死不是由人操纵的。亚干也是同样无可避免的。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约书亚记第七章

F第二次进攻,第一部分:艾城的失败和其结果

这次的失败可分三部分:亚干的罪、神的忿怒,和以色列遭审判。接下来则是寻找原因,以及判定犯罪者当处死。这一章显示了以色列人在执行使命时,会出现罪的问题。这件事记在征服耶利哥之后,因为所犯的罪是在夺取该城之时发生的。记载这事用了很多篇幅,因为以色列是在神面前蒙洁净的国家,所以头一次的违规,招来极严重的审判和刑罚。这件事也成为面对未来试探的警诫。

i. 在艾城的失败

这一段也分为三部分:使命与探子的回报,以色列的攻击与失败,百姓的反应。

1.第一句话总括了以下将发生的事,但以色列人在当灭的物上犯了罪。这里是用犯了罪(希伯来: m`l )之动词字根。279它的名词总是描述对神的不忠。这三个希伯来字母也出现在前一节的他的声名传扬遍地一语中。在那里,希伯来文的 m ` l ,顺序也相同。这是刻意的对比。虽然约书亚因为耶利哥而威名远播,但以色列的不忠却惹动了神的忿怒。尽管不忠的只是一人,所有以色列人却同样有责任。所以,因着一个人的罪,所有以色列人都受到刑罚。

讲述犯罪者的家谱,便暗示集体的惩罚。在约书亚记中,除了亚干之外,再没有如此详细地列出某个人的家庭背景。这里共列了四“代”。亚干犯罪,是不忠的“以色列众子”恶行的一部分。这些细节成为辨识亚干的伏笔,16~18节那一段则是由反方向列举(从共同的祖先犹大,讲到亚干)。280亚干的父亲是迦米,这个名字的字根意义为“葡萄园”。281再上一代的人物,在 MT 的约书亚记第七章是撒底,其字根 zbd ,意为“给礼物”,其他希伯来名字内也出现过。282撒底在被称为“心利”。撒底的父亲是谢拉,这名字的意思是“明亮,日出”。中记载有一位谢拉是犹大的儿子。辨认出亚干之后,就以说明他犯的罪为结语。NIV 的翻译取了其中一些东西,没有清楚讲出亚干是从当灭绝之物( h]e{rem )内取的,就是从耶利哥城里应当归与神的东西中拿的。

2.约书亚准备进行下一步,就是攻打艾城。经文提到三个新的地名:艾、伯亚文和伯特利。艾城应当就是艾特(et-Tell),伯亚文应当是玛严废丘(Tell Maryam),伯特利则是巴勒斯坦贝丁(Beitin)镇的古迹。283这些地点的辨认,都符合圣经所描述的地理和地形,而特玛严和贝丁还有考古的遗址,日期与这段时期吻合。艾城的考古困难,请参增注。艾城在伯特利东南东方1哩,伯亚文则在艾城南边3.3哩。

约书亚为何选择艾城?如果约书亚要寻找一个战略地位,留在约但河谷便没有什么好处。山地则是安全的基地,埃及人和迦南人的马车都派不上用场。示罗和耶路撒冷之间的地区,是进入高地最直接的路线,那里还没有迦南人的坚固城。多尔西(D. Dorsey)辨认出铁器时期三条主要的路线,可由耶利哥通到山地。284南边一条通到耶路撒冷,这个地点约书亚一定会避开,他要先找到一个稳定的基地,再从那里展开攻击。北边的那条通到圣经所提的俄弗拉,中间的一条则经过艾城,通到伯特利。选择经过艾城的这条路,或许是因为伯特利有一条南北向的要道。到伯特利之后,便可以很容易的进入后来属于便雅悯的地区,就是耶路撒冷和伯特利当中的那一带。这个地区是具策略性的中心,可以控制北边和南边的山地。非利士人一直想控制这一个地区,扫罗在此建都,后来尽管北方脱离王国独立,南朝却因这个地区而仍能维持。这条路线实际上是两条;从耶利哥开始,平行通向西方的山地,北边的支道经过艾特。

这里下达的命令为,上去窥探(希伯来: `alu^ w#ragg#lu^ ),去耶利哥那两人,所得到的命令却为,去看(希伯来: l#k[u^ r#`u^ )。探子的反应和报告显示,他们对任务的看法并不相同。若说第一组人的任务,是回报当地居民的状况,寻找支持者,第二组人则似乎是在评估反对的力量、衡量是否容易征服。艾城任务的目的,与摩西给最初那群探子的吩咐十分类似。或许这种类似,也成了失败的预表。285

3.探子的回报表达出根据人判断的军情。这报告不像派去耶利哥探子的回报,而像摩西所派大部分探子的回报,其中没有提到神的应许,只是按敌人的力量评估作战得胜的可能性。探子建议的二、三千(希伯来: ~@la{p[i^m ),应当解释为两、三队(希伯来: ~@la{p[i^m )兵,正如等。286探子说明,他们不想劳累以色列众民。从耶利哥的征服看来,这想法有点奇怪。那次的胜利,军队并不劳累,直如探囊取物,他们只需要进城便够了。这一点显示,他们离开神而作的计划何等愚昧,也证明他们缺乏信心。287在民数记中,那些探子缺乏信心,认为自己的力量不足;但这些探子缺乏信心,则是因为他们认为以色列人非常强,一座小城算不得什么。“劳累”(希伯来: yg` )动词字根的形式,只出现在,那里说,愚味人连进城的路也不知道,正可以作约书亚记这一段的写照。

4~5.约书亚记前十二章的战争记录中,对这场战役的描述,可谓独一无二,只有这里没有提到约书亚在率领。这并不是要免除约书亚的责任,而是要说明,就以色列人而言,这次战役是很不合常规的。他们没有寻求神明确的带领,就作出了决定;在执行时,也没有约书亚清楚的带领;这些都是失败的因素。讲完失败之后,经文精确地说出死亡的人数,也陈明,攻击转成了羞惭的溃逃。三十六人,这数目有何重要性,并不清楚。既有三队人出去争战,或许这个数目表示,每一队都有相当大的损失,即:每队十二人。若是如此,这数目或许预示了艾城的一万二千居民,后来全都丧命了。攻击的人被赶到示巴琳,或采石场,由此可见,他们是沿原路撤退回来,约向东南东方跑了三哩半,一直到陡峭的伊玛库克溪谷( wa^di el-Makkuk )。288重复出现的艾城的人和动词杀,强调出敌人的大获全胜。这种重复在希伯来圣经中可以看出,但 NIV 却没有。结果,众民的心就消化,这句话在都曾出现,那里是指迦南人,这里则是指以色列人。加上如水两个字,将这个意象更加突显,甚至超过迦南人的感受。叙事者用短短五节,把前面连串胜利的气氛完全翻转过来。

对基督徒而言,艾城的失败乃是讲到罪的危险,和破坏力。若有人误以为,和罪恶与试探争战很容易得胜,这个故事就是最强的提醒。要胜过罪,就像要克服毒瘾一样,不单需要自律,还需要倚靠神的恩典。亚干的罪影响了整个团体,他们对艾城第一次的进攻失败了,而他们不可一世的威风也丧失了。亚干的悖逆,就像教会刚成立时,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犯罪一样,要立刻辨识出,而且断然处理,以免神的子民落入更大的失败、更多的死亡中。

279 和直接受格同时出现,拼音也是同样的字母。这称为同源受格。Boling and Wright, 220页,注解道:“动词+同源受格的结构,是通俗故事十分爱用的笔法”。
280 “亚干”之名,在七十士译本的约书亚记第七章、MT 和七十士译本的,结尾不是 n,而是 r。这种差异的理由,乃是因为把这个名字与亚割谷相连,圣经在中,提到这两者的类似。这个名字以 r 结尾,有一个希伯来字根意思是“灾难、不幸”。对这名字进一步的研究,和其他地方的证明,参 R. S. Hess, 'Achan and Achor: Names and Wordplay in Joshua 7', HAR , 14, 1994, 89~98页。
281 同一个字根出现于主前十三世纪乌加列的一个人名中, kar-mu-nu 。参 D. Sivan, Grammatical analysis and Glossary of the Northwest Semitic Vocables in Akkadian Texts of the 15th-13th CBC from Canaan and Syria (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 1984), 236页。
282 撒底(Zabdi)是便雅悯族示每一个儿子的名字,大卫一个官员的名字,还有一个利未人也是同名。这里文字游戏的成分,参 R. S. Hess, 'Achan and Achor: Names and Wordplay in Joshua 7'。
283 有关艾城,请参 J. A. Callaway, 'Ai' in ABD , I, 125~130页。有关伯亚文,请参 Z. Kallai, 'Notes on the Topography of Benjamin', IEJ , 6, 1956, 180~183页。有关伯特利,请参 A. F. Rainey, 'Bethel is Still Beitin', WTJ , 33, 1971, 175~178页。
284 D. A. Dorsey, The Roads and Highways of Ancient Israel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201~206页。亦参 A. Mazar, D. Amit, and Z. Ilan, 'The "Border Road" Between Michmash and Jericho and Excavations at Horvat Shilhah', Eretz Israel , 17, 1984, 236~250页,希伯来文。
285 Boling and Wright, 221页,提出约书亚接受任命时,曾领受吩咐,在作战之前要求教于乌陵。他既然没有向神求问,就必败无疑。
286 参针对民数记数点百姓的大数目所作的探讨;G. E. Mendenhall, 'The Census of Numbers 1 and 26'. JBL , 77, 1958, 52~66页;G. J. Wenham, Numbers .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Leicester and Downers Grove: IVP, 1981), 62~64页。不过,约书亚记第七章的论点,还不需要用到民数记里对数点百姓数目字的解释。
287 Butler, 79页。
288 B. P Irwin, 'Ai' in ABD , V, 1171~1172页。
ii. 以色列人的俯伏

约书亚和以色列的长老以悔改来面对失败。他们最关注的,是神的荣耀。

6.撕裂衣服、俯伏在地、把灰撒在头上,多半是为死人哀哭的表现。289本章中,约柜在此第一次出现。它既是神同在和以色列过去胜利的象征,而前面五节并没有提到它,因而显出该次行动缺乏神的支持,难怪会遭惨败。290

以色列的长老在此首次出现于约书亚记中。291以色列也像其他部落一样,由长老带领,来作政治和军事的决策,他们也代表整个部落和其他国家打交道,并参与立约或签定和约的大典。292

7.哀哉!(希伯来: `@ha^ )在旧约圣经另外还出现了14次,总是呼号或埋怨的一部分,通常是先知说的。最值得注意的是的例子,这两位先知也像约书亚一样,向耶和华呼号,生怕神的子民即将灭绝了。下面的埋怨有三个要点:

(1) 其中不断重复使用“过”的字根(to cross over;希伯来: `br ),表达想要把整个过程倒转过来;

(2) 它很像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时的埋怨;

(3) 最后一句话与摩西为以色列人向神提出的理由十分类似。

第一点强调埋怨的情境。就文笔而言,这个埋怨与约书亚记前面所有的事件都连在一起,因为这些事件都用到动词字根“过”字。就政治而言,它意味约书亚对自己在带领方面的才能起了怀疑。就神学而言,它质疑神的引导究竟是否有智慧。

约书亚的埋怨很像。那两次以色列人都为当前的问题所苦恼。他们的埋怨如出一辙,用虚词“不如”(希伯来: lu^ ),下面接着表达死了还好些。民数记十四章的经文,是讲探子回报之后立刻发生的事。在约书亚记七章,这项埋怨也发生于探子回报之后。不过,他们不是希望死掉,而是希望留在约但河东。这三个事件都质疑神的引导。约书亚记第七章最大的不同,乃是对神引导的怀疑问题,列在不如……的埋怨之前。

8.约书亚还向神的智慧挑战。读者或许以为,神会发怒,施行惩罚,好像民数记中埋怨的故事一样。可是以下的呼吁防止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个呼吁使埋怨不再只是牢骚的发泄,正如民数记一般,而是关心到神的荣耀。神在立约之时曾应许说,以色列的仇敌将转背(希伯来: `o{rep[ )逃跑。如今仇敌反倒使以色列人转背( `o{rep[ )逃跑了。

9.面对神似乎违约的状况,约书亚表达出他的慌乱。这次屈辱的失败,可能造成以色列人的灭绝,因为其他迦南诸族必定会趁机打击他们。为要强调这一点,约书亚用了一个双关语,借用名(希伯来: s%e{m )一字,在此意为“名声”。以色列的名( s%e{m )若被除灭,以色列之神的名( s%e{m )也连带受损。这个说法让人想起摩西以耶和华的名声为由,替以色列人求情的事,因为以色列人拒绝进入迦南地,神就说要灭绝他们。不过,民数记十三~十四章和约书亚记第七章还有一点不同。在前一处,以色列全国拒绝顺服神,不愿进入迦南地,以致触怒了神。在约书亚记第七章,约书亚和以色列人都以为他们正在顺服神。问题不是故意的背叛,而是不知道有犯罪的隐情。由于这些理由,神并没有要毁灭整个国家,只是警告他们,因为出现问题,所以他们才失去了能力。

289 R. de Vaux, Ancient Israel: Its life and Institutions (Darton, Longman and Todd, 1961), 59页。参:
290 与士师记二十章所记便雅悯人内战的比较,参 Boling and Wright, 223~224页。
291 他们也出现在
292 H. Reviv, The Elders in Ancient Israel . A Study of a Biblical Institution (Jerusalem: Magnes, 1989), 36~39、183~186页。Reviv 将圣经的记录,与主前十八世纪马里(Mari)文献内所提部落长老的角色,作了一番比较。
iii. 找出过犯所在

这一段有三个角色:神解释并引导;约书亚顺服并搜寻;亚干认罪。这又回到了约书亚记处理事件的正常顺序,而对艾城的攻击就缺乏了这个顺序。神在解释和引导之前,首先命令约书亚:起来!第一个“起来!”(希伯来: qum )引出一段说明,指出以色列人落入何等糟糕的景况中。293第二个“起来!”(13节;NIV 译为你去!),说明了以色列要怎样才能解除困境。

10.神命令约书亚站起来。294在障碍未除之前,祷告与哀泣都不蒙悦纳。要约书亚“起来!”的命令,与以色列人无法在仇敌面前站立(12节)成了对比。

11~12.以色列的罪由两个句子描述出来。第一,违背圣约,因此神没有错。动词违背的字根,和的过( `br )相同,使得这次的罪更显严重。以色列不能再过去征服敌人,因为他们在神的圣约上有了过失。下一句话,他们取了当灭的物,强调出违约的行为。在征服耶利哥的时候,当灭的物( h]e{rem )是属于神的、24)。拿了神的财物,便是偷窃,否认这样的偷窃便是欺骗。经文详细说明,是以色列的罪导致他们失败,然后便指出一项可怕的事实:只要以色列人保有当归给神之物,神就不认为他们是归给神的。祂不会去为他们打胜仗,相反的,祂保证他们会失败、灭亡。以色列人若不毁掉那些当归给神之物,就会像当归给神之物一样被毁掉。

13.第二个“起来”(NIV: Go)的命令,从当前情况的严重性,转而说明以色列人怎样可以毁掉当灭之物。首先,所有的百姓都要自洁;其次,他们必须找出是谁拿了当灭之物。第三,拿当灭之物的人要治死。在要以色列人自洁的命令中,再次重复警告说,若不除掉当灭之物,他们还会打败仗。这里没有详述以色列人要怎样自洁,但是利未记十七~二十六章说明了怎样才是圣洁的子民。按约书亚记的情境,和以下几节所用的“战争”用语来看,这里应当是指为打仗而自洁。若是如此,大卫和他的部下禁欲的事或许可以应用到这里。不过,与约书亚记所载其他的战争和事件比较起来,所有的典礼和仪式行为(如割礼),经文都讲得很清楚。这里没有进一步的细节,意味着自洁或许是每一个以色列家庭要自己查验,有谁拿了当灭之物。若是如此,便可以解释:为何24~25节中,亚干的家人和他一起受刑。不过,这个解释和其他说法,都仍属猜测。

14~15.这里吩咐,要检查以色列所有的团体。耶和华要怎样显示那个团体有罪,并不清楚。动词取(希伯来: lkd ),通常是描述捉住敌人(。选取的仪式象征神在与这个国家作战。神用这种方式来捉住(或取出)那偷窃神财物的人。295支派(希伯来: s%e{b[et )、宗族(希伯来: mis%pa{h]a^ )、家室(希伯来: bayit[ )的区分法,构成以色列人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圣经中这些名词的使用,有相当的自由度,尤其是宗族和家室之间,常会重叠。296从考古学可以证实大家庭( bayit[ be^t[-`a{b[ )的存在。在以色列所挖掘出的村庄遗址,如艾和拉大拿(Rad-dana),住屋都是大宅邸,里面有好几栋房子,297每一栋房子可以住四、五个人,就是小家庭的住处。其中有一位人丁(希伯来: geb[er ),就是可以当兵的成年男人,这人会被叫出来,站在耶和华面前。这一类的房屋结构,可以证明大家庭的存在。

犯罪之人的刑罚,是被火焚烧,这句话成为25节亚干之命运的伏笔。这作法是将有罪的人归给神,正如耶利哥归给神而“灭绝”一样

16~18.约书亚领受了神的命令后,便顺服而行。在叙述进行的经过时(16~18节),经文的用词和命令很接近,显示出他们执行命令非常认真。MT 记载,宗族是按着人丁进前来,而不是按着家室,这可能是正确的。每一个男子或是代表一个大家庭,或是代表自己的小家庭。将荣耀归给耶和华的说法,别处从未出现过,不过,有一个类似的句子,那里劝勉祭司要“一心荣耀我的名”,因为神会信守与他们所立的约。前面已经提到,亚干的罪是触犯了神的约(11节)。这时,他惟一该做的事,就是把自己所犯的罪一五一十的讲出来。

19~21.亚干的回答,首先是一句认错的话,然后才详述细节。亚干的罪起于他看见(希伯来: r~h )一件美好(希伯来: t]o^b[ )的东西。在伊甸园,女人犯罪时也是用同一个字描述,她看见一个表面似乎美好( t]o^b[ )的东西。亚干看见所夺的财物,必定是该次战争的掳物。在与米甸人的争战中,也用同一个字描述得来的战利品,这些东西虽然是以色列的战士所拿到的,却是要当作祭物,献给神的。

这里列出三样东西:衣服、银子、金子。这些在古代近东并非罕有之物,许多地方的物件记录,都有这几项,例如主前十四和十三世纪时,西闪族诸城〔伊玛(Emar)、乌加列和亚拉拿〕之文献。298这类东西也出现于十四世纪阿马拿的物件记录中,该记录是记载埃及的法老和米坦(Mitannian)及巴比伦的首领所交换的礼物。这类东西出现在巴勒斯坦的城市,可能是透过交易或偷窃而来,这也不足为奇。

第一件东西,美好的示拿衣服,这里的描述法,与一般物件记录的方法类似:首先列出物件(衣服,希伯来: ~adderet ),接着是物件的出产地(示拿,即巴比伦,希伯来: s%in`a{r ),然后是品质(美好的,希伯来: to^b[a^ )。299米拉德曾注意到,古代好些讲到衣服的记载,都注明其出产地是来自主前十三世纪乌加列的沿海城市,就是迦南地的边界。300他所举一件推罗衣服的例子很值得注意,因为接下去的描述,是讲衣服内所用羊毛的种类。这类加上衣服品质说明的讲法,在乌加列十分常见。301以“示拿”称呼巴比伦,以及用条来描述金子的奇特讲法,也支持这份清单的日期在主前第二千年代内。302二百舍客勒银子大约是2.7公斤(6磅),而五十舍克勒大约是560公克(1.25磅)。因此,这些东西很容易偷偷带走,藏起来。

动词“贪爱”(希伯来: h]md )和十诫中的第十诫用字完全相同,描述对一件不属于自己之物的渴求。这里所讲的细节,以及藏匿的地点,显明了亚干的欺瞒,也刻划出约书亚顺服了神,找出导致以色列战败的那罪。亚干的认罪和约书亚前面的祷告一样,显示出他们对以色列当中未知的罪或隐藏的罪,有一种特别的态度,和其他古代近东的国家不同。虽然其他国家一般都不愿意承认战败,不过赫人的王木西里(Mursili)为瘟疫的祈祷,和米所波大米的“罪过”清单,可以代表在遇到天灾时,想要找出是什么罪触犯了神的怒气。303不过,这些清单的重点,只是列出可能犯的罪,而且常是宗教方面的事。忏悔的人盼望,这样的清单会将特别招致忿怒的罪包括在内。如果还未列入,就可能会通过占卜或异梦来显明。

圣经的记载,却没有使用清单、占卜、异梦,来将罪显明出来,由此可见他们对罪的态度是不同的。约书亚记第七章的事件,重点不在约书亚的话,也不在用什么仪式找出罪人。神对约书亚的话加以批驳,而后来所用的方法,只是要找出犯罪之人,而不是辨认究竟是什么罪。经文所看重的,有两方面:第一,神的话和人的顺服非常重要。约书亚受到指示,当如何去作,他便照着去作。至于整个过程的细节倒属次要,最主要的事实为神的话和人的顺服。第二,这里很着重亚干所讲的话。和其他文化比较起来,这里并没有指出这番话的来源为神,如占卜等。在以色列当中,犯罪的人要认罪,并要承担后果。所以整个重点不在忏悔和仪式,而在顺服和认罪。对基督徒而言,认罪则有赦罪的应许。这件事和祷告生活都应当勉力去行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以色列人在当灭的物上犯了罪,因为犹大支派中,谢拉的曾孙、撒底的孙子、迦米的儿子亚干取了当灭的物,耶和华的怒气就向以色列人发作。」

第一句话总括了以下将发生的事,但以色列人在当灭的物上犯了罪。这里是用犯了罪(希伯来m`l )之动词字根。279它的名词总是描述对神的不忠。这三个希伯来字母也出现在前一节的他的声名传扬遍地一语中。在那里,希伯来文的 m` l,顺序也相同。这是刻意的对比。虽然约书亚因为耶利哥而威名远播,但以色列的不忠却惹动了神的忿怒。尽管不忠的只是一人,所有以色列人却同样有责任。所以,因着一个人的罪,所有以色列人都受到刑罚。

──《丁道尔圣经注释》

“犯了罪”。直译作:破损信心。亚干的行为是一种违背圣约律法的行为(11节 )。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偷窃属神的圣物是非常严重的亵渎罪,刑罚极重。

艾城战役失败原因有,亚干犯罪连累全民(本节-11节 ,这是主因;2,约书亚见艾城不大,只派遣少数军队攻城(3节 ),犯了轻敌的错误;3,以色列人攻城前,不象在耶利哥战役中寻求神的指引,但凭探子的话作出决定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怒气就向以色列人发作: 亚干之罪使攻打艾城遭到失败,使神的百姓陷入痛苦的挫败中。以色列不仅是血缘的共同体,还是共同侍奉一位神的立约共同体。因此,他们全体百姓在神面前是一个整体存在,一个人便代表着整个民族。与此相同,所有圣徒在基督里面是一个身体,当与痛哭的人同哭,与喜乐的人同乐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当灭之物的意义】

迦南人被除灭,是为了他们的罪恶(今日伦敦大英博物馆中 仍存有迦南古代遗物 显示居民的风习极其堕落 )。神为了向人类显明祂的审判和保全选民的民风,所以消灭他们。今天即使神不再这样作,我们也不可效尤。「当灭之物」即属迦南人之物,代表一切与神旨意相违反的事物。这些事物必须从每一个属神的人身上除去。因为耶和华是圣洁的神。

──《新旧约辅读》

攻打艾城时遭到失败: 因亚干利欲熏心而盗取战利品的事,使以色列百姓攻打艾城遭到惨败。这表明以色列的胜败完全在乎耶和华的恩典,同时也表明了以色列百姓之间的连带关系。待除去这些罪之后,神再一次施行恩典,使他们攻占了艾城(8章 )。本章也描述了将亚干处以极刑的场面,我们可由此深深地认识到神的圣洁。因为,若神容纳或轻责亚干所犯的罪,整个以色列便会沾染这些不义。当人们认为巧妙地满足私欲是种“才华”的时候,神的圣洁就会完全被轻视。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当下,约书亚从耶利哥打发人往伯特利东边靠近伯亚文的艾城去,吩咐他们说:“你们上去窥探那地。”他们就上去窥探艾城。」

“艾城”位于巴勒斯坦山区的中部,在伯特利以东,距离耶利哥约有十五英里(24公里 )。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艾城”有“荒堆”的意思,一说位于伯特利东约1公里半,为迦南山区中部的古城。二十世纪考古学家相信此城在约书亚时代倾毁。(亚伯拉罕来迦南时 曾在艾城与伯特利之间支搭帐棚居住 。亚干及全家为石头打死后,以色列人二度进攻,尽毁全城。艾城后划归便雅悯支派,到以色列人被掳巴比伦回归后始重建。(约书亚所攻陷者是否即此艾城 颇难考证。因考古学研究所得 主前2300年左右此城毁后 直到主前1200年始再有人烟。约书亚占领迦南事发生在后铜器时代〔主前1550至1200年〕 其地应无城市或居民。 )

伯亚文义为“罪恶居所”,可指伯特利或附近的邱坛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伯亚文」:意即「虚空之屋」。日后先知也以此称呼伯特利,10:5,

――《串珠圣经注释》

伯亚文】

名为伯亚文的城镇未有确切的考证。经文提及这城时的语气显示它比艾城著名。玛尔扬遗址(Tell Maryam )经常被提出为可能的地点。考古学家至今仍未在此挖掘,但初步勘测却发现了铁器时代的文物。有人相信何西阿以伯亚文为伯特利的别名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艾城在什么地方?有何事迹发生?】

答:艾--意即一片荒废。艾城又名亚雅和亚叶,后来成为便雅悯之一镇,其他位于伯特利(参18题 )东南约六、七里,亚伯拉罕曾在那里支搭帐棚。约书亚攻克耶利哥城后,又谋攻取艾城,因亚干犯罪,致遭失败。迨亚干伏法,被以色列人用石击打毙命后,始被攻入而焚毁之(七l-3-25,终于成为一片荒土。先知以赛亚曾说亚速王来到那里,屯积辎重军械。以色列民被掳得释,返回故土,稽核谱系时,曾经提到艾人的名数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攻打艾城:表面看来,探子有点轻敌,以致不能得胜。

――《串珠圣经注释》

攻打艾城遭到失败的原因: 本章没有出现神的指示或命令。因此,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①亚干隐藏了在耶利哥战役中所获战利品的罪恶;②以色列百姓陶醉于胜利,骄傲地从战,没有求问耶和华。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他们回到约书亚那里,对他说:“众民不必都上去,只要二三千人上去,就能攻取艾城;不必劳累众民都去,因为那里的人少。”」

“人少”。实际上有一万二千人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只要二三千人上去: 据8:25艾城的居民约有一万一千名,位于海拔约800米之处。耶利哥城位于海拔约270米之处。因此,以色列不论从士兵的数量上,还是从战术布局上,都进行了一场鲁莽的战争。最大的失误是他们违背了神的命令,带着亚干自私贪婪的罪与属人的骄傲攻打艾城,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会遭到失败。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于是民中约有三千人上那里去,竟在艾城人面前逃跑了。」

】约书亚记前十二章的战争记录中,对这场战役的描述,可谓独一无二,只有这里没有提到约书亚在率领。这并不是要免除约书亚的责任,而是要说明,就以色列人而言,这次战役是很不合常规的。他们没有寻求神明确的带领,就作出了决定;在执行时,也没有约书亚清楚的带领;这些都是失败的因素。

对基督徒而言,艾城的失败乃是讲到罪的危险,和破坏力。若有人误以为,和罪恶与试探争战很容易得胜,这个故事就是最强的提醒。要胜过罪,就像要克服毒瘾一样,不单需要自律,还需要倚靠神的恩典。亚干的罪影响了整个团体,他们对艾城第一次的进攻失败了,而他们不可一世的威风也丧失了。亚干的悖逆,就像教会刚成立时,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犯罪一样,要立刻辨识出,而且断然处理,以免神的子民落入更大的失败、更多的死亡中。

──《丁道尔圣经注释》

】「艾城的人击杀了他们三十六人,从城门前追赶他们,直到示巴琳,在下坡杀败他们。众民的心就消化如水。」

众民的心就消化如水: 原想二三千人就足以取得胜利的艾城之战,却以36人被杀的结局遭到惨败,以色列百姓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中。违背神的命令、抢夺神的荣耀、骄傲导致了艾城的惨败,这时以色列百姓才慌张地俯伏在神面前(6节 )。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约书亚便撕裂衣服,他和以色列的长老把灰撒在头上,在耶和华的约柜前,俯伏在地,直到晚上。」

艾城失利关系全局,约书亚知道若无神同在,无法攻取迦南。迦南人一旦发现以军不堪一击,必连手倾巢而出,围攻以民,后面为洪水泛滥之河流,退路已断,只有被消灭。“撕裂衣服”是极其悲痛的表示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撕裂衣服」、「把灰撒在头上」:是悲哀的记号(见串 )。

――《串珠圣经注释》

撕裂衣服: 当希伯来人陷入极大的痛苦与苦恼时,他们便会撕裂衣服并把灰撒在头上,以此表示内心的痛苦。后来这种风俗渐渐流于形式,先知约珥以沉痛的心督促人们悔改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约书亚求告神。

――《串珠圣经注释》

遭到惨败之后约书亚所献的祷告: 约书亚因以色列的惨败而陷入极度的悲伤中,他跪在神的约柜面前终日祷告。约书亚的祷告有抱怨(7节 ),也有呼求(8-9节 )。虽然这些内容体现了人的软弱与不信,但是遇到难处时跪在神面前祷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58:9,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约书亚说:“哀哉!主耶和华啊,你为什么竟领这百姓过约旦河,将我们交在亚摩利人的手中,使我们灭亡呢?我们不如住在约旦河那边倒好。」

哀哉!(希伯来`@ha^ )在旧约圣经另外还出现了14次,总是呼号或埋怨的一部分,通常是先知说的。最值得注意的是的例子,这两位先知也像约书亚一样,向耶和华呼号,生怕神的子民即将灭绝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哀哉……使我们灭亡呢: 这与以色列百姓在旷野向摩西与亚伦抱怨的话相仿,然而约书亚的抱怨不同于以色列当年在旷野从根本上陷入不信而悖逆神的引领的抱怨。因为约书亚还是相信。全能之神必不放弃自己的旨意,他在神面前为此迫切地呼求。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主啊,以色列人既在仇敌面前转背逃跑,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约书亚还向神的智慧挑战。读者或许以为,神会发怒,施行惩罚,好像民数记中埋怨的故事一样。可是以下的呼吁防止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个呼吁使埋怨不再只是牢骚的发泄,正如民数记一般,而是关心到神的荣耀。神在立约之时曾应许说,以色列的仇敌将转背(希伯来`o{rep )逃跑。如今仇敌反倒使以色列人转背(`o{rep )逃跑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迦南人和这地一切的居民听见了,就必围困我们,将我们的名从地上除灭。那时你为你的大名要怎样行呢?”」

面对神似乎违约的状况,约书亚表达出他的慌乱。这次屈辱的失败,可能造成以色列人的灭绝,因为其他迦南诸族必定会趁机打击他们。为要强调这一点,约书亚用了一个双关语,借用名(希伯来s%e{m )一字,在此意为「名声」。以色列的名(s%e{m )若被除灭,以色列之神的名(s%e{m )也连带受损。这个说法让人想起摩西以耶和华的名声为由,替以色列人求情的事,因为以色列人拒绝进入迦南地,神就说要灭绝他们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围困我们”即包围我们。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你为你的...... 行呢」:以色列人若被毁灭会影响神的名声,表示软弱无能,10-13神指出他们失败的原因。

――《串珠圣经注释》

将我们的名从地上除灭: Living Bible译成“攻打并歼灭我们”。这句话表现了以色列心灵深处的恐惧。迦南诸民族本因神的权能而大为惧怕,但他们一旦听到以色列遭到惨败的消息之后,便会重振士气,猛烈地攻打以色列,那么以色列百姓不仅不能占领迦南地,反而连生命都不能保存。 为你的大名: 这句话隐藏着约书亚对神的圣名可能会遭到亵渎的真实忧虑。当初,约书亚若稍加慎重,在完全信赖探子的报告之前,先寻问神的旨意再攻打,或许可以防止这样的不幸。攻打艾城遭到失败的事件及神对此事件的解释(11-15 ),对约书亚与全体以色列百姓而言都是活生生的信仰教育。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耶和华吩咐约书亚说:“起来!你为何这样俯伏在地呢?」

起来: 具有“加油”、“鼓起勇气”的意思。因此,这句话中隐含着神使以色列百姓觉醒、悔改,使他们成为神真正的百姓的心意。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以色列人犯了罪,违背了我所吩咐他们的约,取了当灭的物,又偷窃,又行诡诈,又把那当灭的放在他们的家具里。」

“以色列人犯了罪”。亚干的罪归在全民身上。“行诡诈”表示掩饰,隐瞒。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亚干之罪的严重性不在所窃物件,而在违背神命,不尊重祂的至高主权。他一人犯罪连累全民。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亚干的罪行有五方面。

――《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犯了罪: 神定亚干之罪为整个以色列的罪。这体现了圣约共同体之特点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因此,以色列人在仇敌面前站立不住。他们在仇敌面前转背逃跑,是因为成了被咒诅的,你们若不把当灭的物从你们中间除掉,我就不再与你们同在了。」

】「你起来,叫百姓自洁,对他们说:‘你们要自洁,预备明天,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这样说:以色列啊,你们中间有当灭的物。你们若不除掉,在仇敌面前必站立不住。’」

第二个「起来」(NIV: Go )的命令,从当前情况的严重性,转而说明以色列人怎样可以毁掉当灭之物。首先,所有的百姓都要自洁;其次,他们必须找出是谁拿了当灭之物。第三,拿当灭之物的人要治死。在要以色列人自洁的命令中,再次重复警告说,若不除掉当灭之物,他们还会打败仗。这里没有详述以色列人要怎样自洁,但是利未记十七~二十六章说明了怎样才是圣洁的子民。按约书亚记的情境,和以下几节所用的「战争」用语来看,这里应当是指为打仗而自洁。

──《丁道尔圣经注释》

借洁净的行为“自洁”。参看至15节的脚注。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到了早晨,你们要按着支派近前来;耶和华所取的支派,要按着宗族近前来;耶和华所取的宗族,要按着家室近前来;耶和华所取的家室,要按着人丁,一个一个的近前来。」

“取”的方法是抽签。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取出亚干所用方法可能是抽签,旧约时代常用此法寻求神旨。参注,所用工具或为挂在大祭司胸牌利的乌陵和土明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耶和华所取的: “所取的”具有“选择”、“抓”等意思,使用在掣签之时。掣签是因没有目击证人而无法断案时常使用的方法。在这种时候,人们相信掣签者虽然是人,但其结果却为耶和华所左右。今日不能再使用这种方法。掣签按着支派、宗族、家室、人丁的顺序,目的可能是为了给罪犯提供主动认罪的机会。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这里吩咐,要检查以色列所有的团体。耶和华要怎样显示那个团体有罪,并不清楚。动词取(希伯来lkd ),通常是描述捉住敌人。选取的仪式象征神在与这个国家作战。神用这种方式来捉住(或取出 )那偷窃神财物的人。295支派(希伯来s%e{b[et )、宗族(希伯来mis%pa{h]a^ )、家室(希伯来bayit )的区分法,构成以色列人最基本的社会结构。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找出嫌犯:这里没有说明用什么方法「取出」,可能是用乌陵和土明。

――《串珠圣经注释》

寻求神谕的步骤】

经文并没有说明将家族和个人分别出来的办法。部分译本加上「拈阄」字样,但在以色列拈阄通常是在答案有随机成分之时才用得着。这时他们所寻求的是神谕,向神提出问题,期待得到引导或资料。支派和宗族带到神面前问的问题是「犯罪的人是否属于这族?」所用的步骤若与乌陵土明相同,答案必定要超乎或然率的可能,才升格为神的谕示(例如同一答案多次重复 )。古代近东有时会利用拈阄来寻求神谕,但在大部分情况下神谕都是以占卜的方法求取(例如检验祭牲的内脏以断定吉凶等 )。然而鉴于事先的自洁程序,他们可能不是用任何方法,而是直接领受神的讯息。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被取的人,有当灭的物在他那里,他和他所有的必被火焚烧,因他违背了耶和华的约,又因他在以色列中行了愚妄的事。”」

火刑对希伯来人而言是最重的审判。根据摩西的律法,被处以火刑的有同时娶母女之人、行淫的祭司之女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于是约书亚清早起来,使以色列人按着支派近前来,取出来的是犹大支派;」

犹大支派: 在12支派中处于领袖地位,在出埃及时人数最多的支派,势力强大,在与外邦人的争战中,经常充当先锋。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约书亚领受了神的命令后,便顺服而行。在叙述进行的经过时(16~18节 ),经文的用词和命令很接近,显示出他们执行命令非常认真。MT 记载,宗族是按着人丁进前来,而不是按着家室,这可能是正确的。每一个男子或是代表一个大家庭,或是代表自己的小家庭。将荣耀归给耶和华的说法,别处从未出现过,不过,有一个类似的句子,那里劝勉祭司要「一心荣耀我的名」,因为神会信守与他们所立的约。前面已经提到,亚干的罪是触犯了神的约(11节 )。这时,他惟一该做的事,就是把自己所犯的罪一五一十的讲出来。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使犹大支派(原文作“宗族” )近前来,就取了谢拉的宗族;使谢拉的宗族,按着家室人丁,一个一个地近前来,取出来的是撒底;」

】「使撒底的家室,按着人丁,一个一个地近前来,就取出犹大支派的人谢拉的曾孙、撒底的孙子、迦米的儿子亚干。」

】「约书亚对亚干说:“我儿,我劝你将荣耀归给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在他面前认罪,将你所作的事告诉我,不要向我隐瞒。”」

约书亚称呼亚干为“我儿”,是以父执身分劝谕晚辈。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将荣耀归给 ...... 神」:意即神无所不知,且不说谎,亚干要说真话,证明神是公义的。

――《串珠圣经注释》

将荣耀归给耶和华: 约书亚特别劝告亚干,可能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①若亚干支吾自己所犯的罪,那么以色列百姓对神的信赖就会减弱;②若亚干继续坚持自己无罪,就等于是增加了称神为说谎者的谮妄之罪。若亚干始终都不肯认罪,就会遮掩神的荣耀,同时在以色列百姓的心目中对掣签的结果留下一些疑惑。因此,约书亚再次劝说亚干顺服神的公义。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亚干的回答,首先是一句认错的话,然后才详述细节。亚干的罪起于他看见(希伯来r~h )一件美好(希伯来t]o^b )的东西。在伊甸园,女人犯罪时也是用同一个字描述,她看见一个表面似乎美好(t]o^b )的东西。亚干看见所夺的财物,必定是该次战争的掳物。在与米甸人的争战中,也用同一个字描述得来的战利品,这些东西虽然是以色列的战士所拿到的,却是要当作祭物,献给神的。

动词「贪爱」(希伯来h]md )和十诫中的第十诫用字完全相同,描述对一件不属于自己之物的渴求。这里所讲的细节,以及藏匿的地点,显明了亚干的欺瞒,也刻划出约书亚顺服了神,找出导致以色列战败的那罪。亚干的认罪和约书亚前面的祷告一样,显示出他们对以色列当中未知的罪或隐藏的罪,有一种特别的态度,和其他古代近东的国家不同。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干认罪。

――《串珠圣经注释》

】「亚干回答约书亚说:“我实在得罪了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我所作的事如此如此,」

】「我在所夺的财物中,看见一件美好的示拿衣服、二百舍客勒银子、一条金子重五十舍客勒,我就贪爱这些物件,便拿去了。现今藏在我帐棚内的地里,银子在衣服底下。”」

“美好的示拿衣服”。用金线和丝线织成的长袍。“二百舍客勒”约重五磅(2.3千克 )。“一条金子”。重一又四分一磅(0.6千克 )。这样的金条已经出土,它大概跟亚干所收藏的相同,尺寸为10 x 1 x 0.5英寸(25 x 2.5 x 1.2厘米 )。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示拿衣服,为一种长袍,是当时示拿地的名产,用精细手工编织成。示拿即巴比伦之地,故此袍乃舶来品,价值不菲。这可能是礼拜偶像的衣饰,因此绝对禁止留用。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示拿」:为古巴比伦的别名,其文化对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影响深远。

「示拿衣服」:是远自千哩外的示拿运来的,或是本地仿制的衣服,可见一定十分名贵。

――《串珠圣经注释》

舍客勒: 测量重量的基本单位,1舍客勒约有11.4克,舍客勒后来成为货币单位。 帐棚: 大都用山羊毛织成的有韧性的黑色布作成,外形多样,有圆锥形的、椭圆形的、长方形的等。因为当时的耶利哥城已被火焚烧,以色列百姓依然生活在帐棚里。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亚干的掠物】

迦南城镇的贵金属已经规定属于圣所所有,因此亚干所取的严格而言是属于神的财产。亚干所藏的包括了五至六磅银子,半条金子。这代表一般人工作一辈子的所得。这时代的巴比伦(示拿 )衣服是有缨络的,穿起来披在一边肩膊上,边缘搭在手臂上面。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约书亚就打发人跑到亚干的帐棚里。那件衣服果然藏在他帐棚内,银子在底下。」

】亚干及其家人、一切家业与耶利哥城当灭之物一起被灭:旧约的献祭虽提供赦罪的途径,但擅敢犯罪、故意违背耶和华命令的,断不能靠献祭来赎罪,必须从民中剪除。按,亚干的家人原本不会受牵连,但他们明显是知情不报,甚至有分参与。

――《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就从帐棚里取出来,拿到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那里,放在耶和华面前。」

找回失物,并将其放在耶和华面前,显示在耶和华面前不单要找出人来质询而已。这样作也显明,以色列人将这些东西还给神,要神作见证,以色列人没有保留任何一样属祂的东西。

──《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把谢拉的曾孙亚干和那银子、那件衣服、那条金子,并亚干的儿女、牛、驴、羊、帐棚,以及他所有的,都带到亚割谷去。」

这里提到祖先的名字(谢拉之子 ),也提到亚干的财产和儿女,显示所罚的正是其人,而他所拥有的一切都连带受罚。整个国家若是没有发现有人夺取当灭之物,也没有和这罪划清界线,神便视所有以色列人有如当灭之物(h]e{rem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干的家人必定是他的同谋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亚干的家人一定也参与其事,并代隐瞒,否则不会一起判死刑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亚割」:即「连累」的意思,另见注。

――《串珠圣经注释》

亚干的儿女: 据,父亲的罪不能归到子女身上。但是,亚干的儿女们还是被带到刑场,对此有四种看法:①有人认为亚干的家眷也一同犯了罪,虽然直接偷取的是亚干,但家人明明知道此事却表示默认,因此他们也是罪人;②有人认为只是为了警诫儿女们而将他们带到刑场的,让他们目睹执刑场面;③有人认为亚干的家眷被一些鲁莽的以色列百姓带到刑场的,当时,约书亚根本无法制止他们;④加尔文(Cavin )认为亚干的家族与耶利哥居民受到了同样的惩罚。 亚割谷: 这一名称来源于本节的事件,“亚割”具有遭到“残酷的事”、“遭受折磨”的含意。此谷原用来象征“审判”与“痛苦”,则从末世论意义上指以色列的恢复。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为什么一人犯罪诛连全家?】

为甚么亚干一人犯罪全家都受刑罚?圣经虽然没有说他们同谋犯罪,但是古时把家族当作一个整体。亚干是一家之主,好像族长一样,如果他兴旺,全家也跟他一同兴旺;如果他受苦,他们就一同受苦。因为他的犯罪,有许多以色列人已经在战场阵亡。所以现在要把他全家从以色列人之中剪除。

以色列人要把亚干全家用石头打死,不让罪的痕迹存留在他们中间。今天我们处于主张宽容,一人做事一人当的社会,很难理解那样严格处罚的命令,但在古代习俗之中那是普通的刑罚。亚干是罪有应得的,他违背了神的命令,以色列本应毁灭耶利哥城的一切,他既不听,自己所有的一切就要被毁灭。罪既有严重的后果,我们就应采取果断的方法来预防。

──《灵修版圣经注释》

】「约书亚说:“你为什么连累我们呢?今日耶和华必叫你受连累。”于是以色列众人用石头打死他,将石头扔在其上,又用火焚烧他所有的(“他所有的”原文作“他们” )。 」

此处有一个双关语,字根「带来灾祸」(希伯来`kr 和合连累 ),和亚割谷的字根,拼音完全相同。以火焚烧的刑罚,或许是在用石头将犯人打死之后。在战争中,这个作法是要将人与物「献」给神处罚,正如耶利哥一样。在米所波大米,所谓的阿撒古(asakku )与以色列人的「当灭之物」类似。古巴比伦时期,偷窃这种东西的人,似乎要被烧死。307 MT 两次提到用石头打死,中间隔断的句子则描述亚干和他所有的一切都被焚烧。第一次丢石头的动作,受词为单数:他们用石头打死他。第二句的受词则为复数,讲丢石头的动词也不同(希伯来rgm ):他们已经将石头丢在其他的东西上。或许第一次是指用石头将犯人打死,第二次则是描述用石头盖住烧掉的东西。

──《丁道尔圣经注释》

关于用石头打死的刑罚,参看的脚注。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将石头扔在其上」:以志纪念(26 )。

――《串珠圣经注释》

用石头打死他: 当受此刑罚的人,是犯了杀人罪与背道罪,或亵渎、咒诅耶和华之名的罪,或干犯安息日的罪等。亚干之所以受到如此可怕的刑罚是因他的贪心所致(21节 )。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众人在亚干身上堆成一大堆石头,直存到今日。于是耶和华转意,不发他的烈怒。因此那地方名叫亚割谷,直到今日(“亚割”就是“连累”的意思 )。」

这些作法自然让以色列人在亚干的遗体上堆成石堆为念。一大堆石头,是用「圆圈」或堆(希伯来gal )来描述其结构,也许它与早先在吉甲所立的纪念石有些类似。大,或许是为了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盖住,也或许是要它成为日后旅人会注意到的地方(避免接触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割”的意思是“麻烦”。这山谷位于耶利哥以南约壹英里(1.6公里 )。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亚割”与另一个字“殃害”谐音,有“连累”的意思。此谷在耶利哥城以南约1公里半。亚割虽因此事名声受损,但先知书一再预言,此城会成为蒙福的地方;或因耶和华神在此转意,不发烈怒的缘故。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直存到今日: 指记录本书的时间(B.C.12世纪 )。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亚割谷】

亚割谷的位置至今不明。一个看法认为它是位于耶路撒冷东南十哩外,昆兰以西不远南北走向的犹大沙漠之中的布基亚(el~Buqeia )。可惜这地点离开耶利哥太远,并且方向也不对。按照另一处提到亚割谷的经文,此地位于犹大和便雅悯的边界。布基亚的位置太近南面。但另一方面,位于耶利哥、艾城、吉甲一带的地点如努埃玛干河(Wadi Nu'eima )却是太近北面了。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思想问题(第7章 )】

1亚干一人犯罪而影响全体百姓,试列出他带给神及同胞的亏损。这给你什么警惕呢?

2亚干因贪婪而窃取神的物(21 ),违背神的命令。你有否因贪恋世物而偏离神的危机?;

3约书亚为何不求神赦免亚干的罪呢?。他要怎样行才能解决百姓的罪呢?他这样执行刑罚是否过于严厉?这与今日教会执行纪律行动有何异同?;

4艾城一役约书亚遇到意想不到的失败后,立即到神面前祷告,这种与神密切的关系可否成为我们的借镜?他祷告的态度和内容值得我们效法吗?

5为什么神不直接将犯罪者的名字指出,却要约书亚借着判断的方法(14-18注 )查出直相呢?由此看来,神作事的方法是怎样的?

6如果亚干的儿女是因知情不报而遭处分,你对此有何感想?纵容别人犯罪是否该受责罚?

──《串珠圣经注释》

7:1-8:35 挥军取艾城:这里,以色列人初次遇到失败,因有亚干违背了神的命令。当犯罪者受惩罚后,以色列人即转败为胜。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当灭的物”是指所有战利品吗?】

“当灭的物”是指所有的衣服、牛羊及其他可私吞的掠物。因神曾吩咐说,那是他们攻占耶利哥后应当毁灭的财物(6:17-19)。这并不是说,叫他们把所有有用的东西扔掉。亚干直接藐视神明确的命令,这才是最大的罪

──《灵修版圣经注释》
【【【【【【【【【[犯罪的恶果】

以色列人中有人犯罪,失去神的同在,这是以色列人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我们从以色列人的历史中,看见这个原则更加明显;他们敬畏神,神就与他们同在,使用他们。当他们敬拜偶像,犯罪跌倒,就失去神的同在,被外邦人所征服。他们甚至被掳到外邦,成为国破家亡的一群。罪对一个人的属灵生命,如疾病对肉体自然生命一样;又如一个人带病去打仗,他就毫无力量,自身也难保!一个灵里犯罪的人,不肯认罪悔改,他就无法面对魔鬼撒但,更无法得胜!他没有能力服事主,更没有能力作美好的见证!我们看见很多事奉神的人,他们开始事奉的时候神很使用他们;后来因为一些事情犯罪跌倒,结果神就离弃他们,他们也不再为主所使用,听讲有一位事奉神的工人,他犯了奸淫,他在一间基督教学校事奉,每次参加聚会就坐在最后一行之一角,他不是参与聚会敬拜神,而是在翻查阅报纸,他根本无心听道,他与神没有正常的关系,因为他在灵里有罪,后来他就不知去向了。

一个人犯了罪,又不愿悔改对付罪,就必定大大影响他的见证和事奉的能力。最近在美国有几位出名的电视布道家,本来他们都很受人欢迎,使人得到很多益处。可是他们私生活上不检点,令他们失败跌倒;因此使很多支持爱护他们的肢体失望,还给教外的人士有机会藉此毁谤神的名。所以我们每一位愿意事奉,作主精兵的人,必须小心谨慎我们的见证生活!或许我们在事奉上满有果效,有各样的恩赐成就各种事工;但忽略了圣洁的生活,我们就会一方面去建造,另一方却在拆毁!甚而拆毁比建造更大。医生在施手术之前须作好各样准备,进行彻底的消毒,然后进入手术室;而在手术中,也必须严格全面地消毒,使病人不会被任何病毒细菌所感染,因为这是一个拯救生命的工作。传福音拯救灵魂也是关乎拯救生命的工作,这不但关系到人短暂的生命,而是关乎永恒生命的,所以事奉者必须自洁。

「你们扛着耶和华器皿的人哪。」有一个工人不小心把主人心爱的花瓶弄破,他就把裂口补好,若不细察看是看不见裂缝的;可是,这个秘密被一个工人看见,为了遮掩这件过失,他便要替人多做很多工作,以致那人不告发这事情;后来那人更诸多苛求,使他透不过气来,他好像成了那人的奴隶!这是因为他一直没有清理打破花瓶的事。今日若我们犯错,得罪神之后,又不愿意承认,我们就会成了罪恶的奴隶;魔鬼撒但就在我们身上控告我们。我们的把柄也在牠手里,我们就不断受指责,并且慢慢失去力量;神的道不能在我们身上有出路。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些黑市居民,他们被迫要接受很多恶劣的待遇,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在违法进行,时常有被告发的危机,而被解出境。为甚么他们的遭遇那么凄惨!因为他们是非法入境者,所以一天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他们就要悲惨度日。如果我们有罪,被神光照,就要认罪悔改,方能享受正常基督徒生活。若我们继续在罪中生活,不愿自洁,我们必定被撒但所箝制,在罪中被捆绑,神的能力就不能在我们身上发挥,我们亦失去争战的能力。

── 刘承业《属灵的战争》

犯罪使人打败仗,但约书亚知道痛悔,我们呢?】

约书亚和以色列的长老撕裂衣服,把灰撒在头上,是在神面前深切哀恸的表现。他们在耶利哥大获全胜之后,竟然在小小的艾城被打败,所以感到惊恐,于是他们深感痛悔,来到神面前,领受祂的指示。在我们人生遭挫败的时候,也应当恳求神的指示与帮助,并且像约书亚和长老们一样地谦卑下来,好聆听祂的话语。

──《灵修版圣经注释》

“这事自己能办成,不必去麻烦神吧”──可是……】

约书亚初次进攻艾城(7:3),他没有求问神,只倚靠自己的军力,想攻克那小城。只是在以色列人被打败以后,他们才求问神这是为甚么。因为人经常倚靠自己的技巧与能力,尤其是摆在面前的任务看似容易时更会如此。我们只是在障碍大得不能胜过的时候,才会去求告神。不过,惟有神知道摆在前面的事到底如何,所以即使我们胜算在握,也应求问祂,才不至于犯严重的错误,作错误的判断。神会叫我们学习功课,除去骄傲和自大,然后才能借着我们工作。

──《灵修版圣经注释》

怎么,连约书亚这样的属灵领袖也有软弱的时候……】

请你想象一下,遇到怎样的情景你才用这种方式向神祷告?这不是正式的教会祷告,也不是集体的祈求,乃是一个人对所遭遇的事,感到恐惧战兢所做的祷告。你不把真正的需要告诉神,就是轻忽那位惟一能帮助你的神。祂欢迎你诚诚实实的祷告,向祂倾心吐意。基督徒都当切记:神知悉一切,又是全能的,且有永远常存的慈爱,所以要向祂作诚实的祷告。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和华吩咐约书亚说:起来!」】

约书亚跪在那里祷告,是一种很优美的姿态,也有深长的意义。敬虔的人们常聚在一起,面伏于地,令人感动。

心灵的痛悔——约书亚心中忧苦,他求问神,神既是信守圣约的,而且常以大能救助他们,现在怎可使他们战败呢?神放弃祂的子民吗?还是神不能与迦南的诸神竞争呢?在任一情形中,以色列人都有危险,因为他们显然无法战胜那七个国家。如果神不顾他们,他们一定被消灭。但是约书亚最怕的,还是耶和华的名受羞辱。

彻底受对付——有时在我们人生中,也会有这样的经验,神要我们对付百姓的罪,难得遭失败、被弃绝。我们的地位不再在约柜之前,每支派都要省察,究竟是谁应当负责,该被剪除。神的儿女啊,不要只在神面前哭泣哀求,要竭力寻求出神隐面的原因。你若落到撒旦的手中,一定你的奉献有问题,你想从神夺取什么。基督战士必须与日月同光,满有力量勇往之前,驱着战车,朝着东方,向天路的高坡上直奔。

──迈尔《珍贵的片刻》

神为甚么因亚干一人的罪,使全族受到咒诅?虽然是一人的过犯,神却看作他们全族人违背了律法。祂要全族甘心承担征服应许之地的大任,所以,一个人犯罪就等于全族人犯了罪。假使对亚干的罪予以姑息,不施处罚的话,以色列人一定会肆行无忌的劫掠,所以整个民族都要负起责任,防止无法无天而违背神。

亚干的罪不单是私自收藏了战利品(有时神许可人这样做 ),乃在于明知故犯,违背神的明令──毁灭耶利哥城中的一切对象。他的罪是对于这城市的邪恶与拜偶像不予理会,不单是贪得金钱与衣物。罪一去除,全军回转、专心一意地顺服祂,神才会保护他们的军队。祂不会因为我们偶然做得对就满意,祂乃要我们一直做得对。祂命令我们,要除去阻碍虔敬事奉的思想、习俗、或财物。

──《灵修版圣经注释》

不要忽视微小的罪和罪的连锁性】

在小事上犯罪,犯罪的胆量就会大起来,逐渐犯上更大的罪。俗语说:「少时偷针,大时偷金」,这是心态上的改变,进而成为习惯。有一个故事,讲及一个中东人,在沙漠中生活,在晚上睡觉时,他的骆驼向他讲话:「主人主人,我在外很冷,恐怕我很快?凉生病,就不能在明天起行!可否让我将鼻子伸入帐幕,好使我不致冷倒?」主人便答应牠的要求。过了片刻,牠又讲话:「可否让我的颈项进入?」主人又答应了。及后牠不断要求,要使前脚、全身和后脚都一同进入账幕里,最后整个帐幕就倒塌下来。这个故事给我们知道,罪恶引诱是会得寸进尺,起初是慢慢地工作,就如罗得往所多玛挪移帐棚一样,是渐进的,后来更住在那里,这是他沾染的过程。我在外国进修时,有一节圣经给我很重要的提醒,那是:「主又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耶稣在彼得未跌倒不认主前曾提醒他,撒但攻击他们如筛麦子一样。若你在农村生活就会见过农夫筛稻米,把榖筛去,留下粗壮的米粒。农夫筛稻米也是慢慢来,就如魔鬼撒但对付我们一样!牠不会一下子叫我们离弃神,或是很大的反叛,而是让我们不自觉时渐渐远离神;牠经常用怀柔手段,开始时影响我们的灵修生活,使我们不重视读经祈祷,又轻看参与聚会,对讲员诸多评价和不满,慢慢我们就会减少参加聚会;或在聚会中心不在焉,最后甚而停止聚会,渐渐地我们的灵性就退步。

我记得在读书的年代是寄宿的,有一年与一位弟兄同房;那位弟兄要负责清洁的工作,有一次有人送他一大罐植物油,他便放那罐油在厨房,给大家共享。在几天前我曾经买了一罐较小的植物油,我那时就起了贪念,把自己的油收起来,单是用那位弟兄拿出来公用的油。在这件小事上,我实在有软弱,晚上灵修时神就责备我,我心里感到很不平安;并感到不能专心读经和祷告,心灵中似乎很不舒服。过了一段时间,当我反省时,神就指出我的贪心,有自己的东西不用,而占人的便宜。那晚我就祈祷认罪,并且在第二天一早起来时,就向那位同学道歉,承认自己的过错。经过这事后,我的灵修就没有甚么困难。回想起来,我深深感到神怜悯我,当我们在思想、态度或行为上有不对的地方、圣灵就指出我隐而未现的罪;除去我与神相交的拦阻,及与其他肢体关系的过失。所以我们不要忽视很微小的罪,并且要正视和对付一切微小的罪。

── 刘承业《属灵的战争》

】「以色列人犯了罪,违背了我所吩咐他们的约,取了当灭的物;又偷窃,又行诡诈,又把那当灭的放在他们的家具里。」

亚干所犯的罪有四:(一 )「违背了我所吩咐他们的约,取了当灭的物」,意思是他犯了违背神命令的罪。在我们行事为人生活中,凡是不法、不义的行为,或触犯神公义的律法(命令 )的,都是犯了亚干的罪。(二 )「又偷窃」,即偷拿也。神原吩咐说「惟有金子、银子和铜铁的器皿,都要归耶和华为圣,必入耶和华的库中」。故指明亚干偷窃神的物。我们若把当奉献给神的物据为己有,就是偷窃神的物。(三 )「行诡诈」。「诡诈」即欺骗。亚干拿了,却伪装没有拿,这是诡诈。比方把手按在奉献箱口上,佯装奉献,这也是诡诈。(四 )「放在家具里」。意即将犯罪的事实,摆在叫人看不见的地方。属灵意思,即遮掩罪恶。

─ 郑天福《往下扎根‧向上结果》

神又让以色列人自洁,看来这蛮重要的──】

“叫百姓自洁”,也可以译作“你们当自行分别为圣,归于神”,这句话指以色列人要奉行洁净礼仪,好像在3章5节所提到的,与准备渡过约旦河以前所行的礼仪(割礼 )相似。这种礼仪使百姓作好朝见神的准备,且叫他们时常想起自己的罪,也想到神的圣洁。

──《灵修版圣经注释》

对神的禁令我有没有轻忽,认为神未必来管教我?】

亚干轻估神,没有认真看待祂的命令(6:18)。在他看来,偷取当灭之物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以色列全族都因此受到牵连,尤其是他的全家都受了连累。我们犯罪时和亚干一样,自己的行为不只损害自己,还会影响更多的人。所以要留心试探,不要找理由去掩饰自己的罪,也别以为这件事太微小,只属个人的得失,不会伤害其他人。

──《灵修版圣经注释》

一人犯罪诛连全家,这是不是太过……】

为甚么亚干一人犯罪全家都受刑罚?圣经虽然没有说他们同谋犯罪,但是古时把家族当作一个整体。亚干是一家之主,好像族长一样,如果他兴旺,全家也跟他一同兴旺;如果他受苦,他们就一同受苦。因为他的犯罪,有许多以色列人已经在战场阵亡。所以现在要把他全家从以色列人之中剪除。

以色列人要把亚干全家用石头打死,不让罪的痕迹存留在他们中间。今天我们处于主张宽容,一人做事一人当的社会,很难理解那样严格处罚的命令,但在古代习俗之中那是普通的刑罚。亚干是罪有应得的,他违背了神的命令,以色列本应毁灭耶利哥城的一切,他既不听,自己所有的一切就要被毁灭。罪既有严重的后果,我们就应采取果断的方法来预防。

──《灵修版圣经注释》
亚割谷】

「你为甚么连累我们?…那地方名叫亚割谷。」

耶利哥的胜利,并不曾如以色列人所预期的在艾城重现。
以色列人轻易的攻陷了耶利哥,士气如虹,没有把小小的艾城放在心上。他们以为乘战胜余威,派三千人去,取之如同反掌。哪知小艾城却是颇为棘手:派去的军队,竟然在敌人面前转背逃跑,而且损折了三十六人。被杀的人虽然不是很多,但对于以色列人所向无敌的声威,却是无情的打击。以色列人的自信,受到严重的伤害;小城都攻不下,怎能希望征服甚么应许之地?
作领袖的约书亚,担心的是更远更大的问题:如果当地的居民,知道了以色列人敌不过艾城,会把他们当作是纸老虎,联合起来,“就必围困我们,将我们的名从地上除灭。”他向神哀求:“那时,你为你的大名要怎样行呢?”
约书亚果然懂得用兵,他看出这一仗挫败的后果,新领袖不愿见到出兵不利的事;只是他不知道失败的前因。
神一再要祂的儿女弄清楚:得胜不是靠领袖的运筹帷幄,也不是靠将士用命,而是因为有神的同在;神是圣洁的神,有神同在的先决条件,必须要圣洁;犯罪违背神,就失去神的同在。因此,不论你怎样奋勇,怎样拼命,还是要打败仗。
奇妙的是,神只指出是有人犯罪,却不指出是谁犯罪。如果你认真想对付罪,要自己去找,自己好好思省:

“以色列人犯了罪,违背了我所吩咐他们的约,取了当灭的物;又偷窃,又行诡诈,又把那当灭的物放在他们的家具里。因此,以色列人在仇敌面前转背逃跑,是因成了被咒诅的;你们若不把当灭的物从你们中间除掉,我就不与你们同在了。”

神把话说得很清楚,如果你要保留罪,就必须失去神的同在,就不必想要得胜。约书亚决心对付罪,叫会众自洁,召开大会,找出了犯罪贪污的亚干,清楚查明,人赃俱获。亚干承认不讳,会众就把他用石头打死,又用火焚烧他一切所有的。这真是除恶务尽。以色列人给那地方起名叫亚割谷,就是“连累”的意思,作亚干犯罪使全体受累的鉴戒。
悔改除罪,神就与以色列人同在,再施恩典,所以“亚割谷作为指望的门”

── 于中旻《圣经研究》

【第七章要点:亚干的罪恶】

这一次不是以色列人信心有什么失败,只是一个隐藏不露的妥协,使得信心暂时失了效能。以色列人在敌人面前逃跑,结果三十六人被击败了;在七年争战中,这是他们唯一的败绩。整个失败的过程描述得很详细,叫我们不得不留意它的教训。以色列人中既有「当灭的物」,以色列人与神之间的热线就中断了,能力之源闭塞了:以色列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埋怨神,他们并不去反省;但不久,隐藏的丑行被显露了,他们便认罪,且确实地对付,执行审判。

──巴斯德《约书亚记研究之三》

【书七章】

耶利哥的得胜,不能用来攻打艾城。不能用昨日的大得胜,来打今日的小仗。已往的经历,不能用来为着今日的需要。信心,是从来不效法已往的。我们不能效法已往信徒信心的行为,只能效法他们的信心。

【书七章 迦南妓女喇合效忠神而得生,以色列人亚干背叛神被处死,两相对照──】亚干犯罪的结果:(1 )使以色列人中有许多人被杀(7:5);(2 )使以色列人畏惧,人心溃散(7:5);(3 )约书亚因此求问耶和华,是甚么缘故使他们战败(7:7-9);(4 )神警告他们,祂不愿意在他们中间(7:12);(5 )亚干和他全家都因此灭亡(7:24-26)。

百姓除灭了他们当中的罪以后,就有以下的结果:(1 )神勉励他们奋勇向前(8:1);(2 )神亲自与他们一同争战(8:1);(3 )有神的引导和得胜的应许(8:2);(4 )神允许他们把战争所得的战利品和牲畜,留归自己。在以色列人的整个历史中,离弃罪的时候就蒙神赐福。在你离开罪,一心一意顺从神的计划时,你也能体验到胜利。

──《灵修版圣经注释》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