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约书亚记 第8章


圣经综合解读

1「耶和华对约书亚说:『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你起来,率领一切兵丁上艾城去,我已经把艾城的王和他的民、他的城,并他的地,都交在你手里。」

2「你怎样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当照样待艾城和艾城的王。只是城内所夺的财物和牲畜,你们可以取为自己的掠物。你要在城后设下伏兵。』」

百姓从他们中间除掉了「当灭的物」()),神就负责除掉他们的「惧怕、惊惶」())。除罪只是恢复的开始,得胜才是彻底的恢复。人与神的关系恢复了正常,神就可以继续作我们的元帅;神所允许临到我们身上的每一次失败,祂都会用更大的得胜来恢复我们。
耶利哥是神在迦南地赐给百姓的第一个得胜,所以一切财物都必须当作初熟的果子献给神())。艾城也是神赐下的得胜,但神却允许百姓将艾城的「财物和牲畜」())留作战利品,作为恩典的供应。神的恩典总是够我们用的,我们若多一点专心信靠、多一点耐心等候,就不会像亚干一样偷窃神的物了。
探子向约书亚建议「众民不必都上去」()),但神却指示他「率领一切兵丁上艾城去」())。人把攻打艾城看作一项工作,只需要完成任务就行了;但神却把攻打艾城看作一次恢复,以色列人既在「当灭的物」上同受连累()),就当在得胜中同得恢复,这就是团体的见证。因此,人少未必能表明信心,第一次攻打艾城就是出于肉体的自信和热心;人多也未必会倚靠势力,第二次攻打艾城就是与神同工、靠神得胜。
「在城后设下伏兵」()),是神所指示的谋略。属神的人诚实、但却不傻,因为圣灵是使我们「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从上头来的智慧」())必能使我们「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在耶利哥赐下得胜的是神()),百姓只需要「绕城、呼喊」());在艾城赐下得胜的也是神()),但百姓却需要「埋伏、诱敌」())。神做工的原则永不改变,但方式却非一成不变,祂总是用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来训练、造就我们:神使用红海和东风来摧毁埃及军队()),却使用约书亚的刀去对付亚玛力人());神使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来见证福音()),也借着「教会大遭逼迫」())将福音传开。因此,我们不能把人的教条套到神的身上,把无限的神想象成有限的人。无论是「绕城、呼喊」,还是「埋伏、诱敌」;无论是「一切兵丁」()),还是只留下「三百人」());只要是根据神的旨意,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的事奉。

3「于是,约书亚和一切兵丁都起来,要上艾城去。约书亚选了三万大能的勇士,夜间打发他们前往,」

4「吩咐他们说:『你们要在城后埋伏,不可离城太远,都要各自准备。」

5「我与我所带领的众民要向城前往。城里的人像初次出来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他们面前逃跑,」

6「他们必出来追赶我们,直到我们引诱他们离开城;因为他们必说:“这些人像初次在我们面前逃跑。”所以我们要在他们面前逃跑,」

7「你们就从埋伏的地方起来,夺取那城,因为耶和华——你们的神必把城交在你们手里。」

8「你们夺了城以后,就放火烧城,要照耶和华的话行。这是我吩咐你们的。』」

9「约书亚打发他们前往,他们就上埋伏的地方去,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就是在艾城的西边。这夜约书亚却在民中住宿。」

艾城位于中央山地的丘陵地带,西边有一条比较深的旱溪(Wadi Sheban)),可以埋伏军队。以色列人从东面来,「城后」就是「城的西边」())。这「三万大能的勇士」())是第一支伏兵,负责夺城放火。
「在民中住宿」()),指约书亚没有参与埋伏,而是留在约旦河谷带领百姓。
倚靠神,不等于人什么都不做。约书亚与神同工,反而要更加殷勤做工,「夜间打发他们前往」());既然知道「神必把城交在你们手里」()),就更加不可懒散,而「要照耶和华的话行」())。约书亚这次不再轻敌,即使对付一个小小的艾城,也要认认真真地照着「耶和华军队的元帅」())的安排去尽本分。
上图:从北向南鸟瞰艾城遗址和古战场。

10「约书亚清早起来,点齐百姓,他和以色列的长老在百姓前面上艾城去。」

11「众民,就是他所带领的兵丁都上去,向前直往,来到城前,在艾城北边安营。在约书亚和艾城中间有一山谷。」

12「他挑了约有五千人,使他们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就是在艾城的西边。」

13「于是安置了百姓,就是城北的全军和城西的伏兵。这夜约书亚进入山谷之中。」

「五千人」())可能是第二支伏兵,负责阻击来自西边不远处伯特利的敌人援军())。
约书亚「在艾城北边安营」()),可以清楚看见整座城,并让城西的伏兵看见信号。「在约书亚和艾城中间有一山谷」()),可能是中央山地南北城邦之间的分界旱溪(Wadi el-Gayeh))。「约书亚进入山谷之中」()),可以引诱敌军居高临下追击他们。
上图:Khirbet el-Maqatir废墟位于耶路撒冷以北约30公里,迦南中部南北大道的东侧、东西大道的南侧,很可能是艾城的遗址。以色列人的伏兵可能在西边的Sheban旱溪,而约书亚率领主力进入东北的e-Gayeh旱溪诱敌。传统认为艾城是位于Khirbet el-Maqatir东面约1公里的et-Tell,但考古发现该城被毁的年代比约书亚进迦南更早。传统认为Beitin是伯特利,但也有人认为El Bireh更有可能。

14「艾城的王看见这景况,就和全城的人,清早急忙起来,按所定的时候,出到亚拉巴前,要与以色列人交战,王却不知道在城后有伏兵。」

15「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在他们面前装败,往那通旷野的路逃跑。」

16「城内的众民都被招聚,追赶他们;艾城人追赶的时候,就被引诱离开城。」

17「艾城和伯特利城没有一人不出来追赶以色列人的,撇了敞开的城门,去追赶以色列人。」

约书亚的诱敌之计并非天衣无缝,他把军队部署在不利的地形,一方面可以诱敌追击,一方面也可能引起怀疑。但「艾城的王看见这景况」()),却毫不怀疑地「急忙起来」()),轻率地离城追赶,甚至「撇了敞开的城门」())。因为百姓若完全「照耶和华的话行」()),神就负责让「艾城的王」只看见约书亚所要他看的「城北的全军」()),却看不见约书亚不让他看的「城西的伏兵」())。人若忠心顺服神的权柄,神就按着应许施行大能,这就是与神同工。
「按所定的时候」())原文意思是「指定的地点、指定的时间」,这里应译为「指定的地点」(英文ESV、NASB译本)),指上次打败以色列人的地点。
「出到亚拉巴前」()),意思是「出到面向亚拉巴的路」(英文ESV译本))。「亚拉巴」())指约旦河谷,约书亚所在的山谷在艾城东北、通往约旦河谷的东西大道北侧。「通旷野的路」())是迦南地的东西大道,向东沿下坡通往约旦河谷。
伯特利与艾城相距约3公里,位于中央山地的南北大道上,与艾城同属南方城邦联盟。约书亚攻克艾城后不久,也攻取了伯特利())。

18「耶和华吩咐约书亚说:『你向艾城伸出手里的短枪,因为我要将城交在你手里。』约书亚就向城伸出手里的短枪。」

19「他一伸手,伏兵就从埋伏的地方急忙起来,夺了城,跑进城去,放火焚烧。」

20「艾城的人回头一看,不料,城中烟气冲天,他们就无力向左向右逃跑。那往旷野逃跑的百姓便转身攻击追赶他们的人。」

21「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见伏兵已经夺了城,城中烟气飞腾,就转身回去,击杀艾城的人。」

22「伏兵也出城迎击艾城的人,艾城人就困在以色列人中间,前后都是以色列人。于是以色列人击杀他们,没有留下一个,也没有一个逃脱的,」

23「生擒了艾城的王,将他解到约书亚那里。」

24「以色列人在田间和旷野杀尽所追赶一切艾城的居民。艾城人倒在刀下,直到灭尽;以色列众人就回到艾城,用刀杀了城中的人。」

25「当日杀毙的人,连男带女共有一万二千,就是艾城所有的人。」

26「约书亚没有收回手里所伸出来的短枪,直到把艾城的一切居民尽行杀灭。」

约书亚「没有收回手里所伸出来的短枪」()),就像四十年前他与亚玛力人争战时,摩西没有放下向天举起的手一样())。他们都是用完全的顺服来支取神的大能,直到彻底胜利。本书从18节之后,以色列人便无往不胜。
艾城人并没有激起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而是「无力向左向右逃跑」()),这也是因为神让他们丧失了斗志())。
「刀」())原文是「刀口」,以色列人进迦南时使用的刀不是两刃的,而是镰刀形的埃及牛腿刀(Khopesh)),只有一面有刃,用于劈、砍。
上图:牛腿刀(Khopesh)是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埃及军队的标志性装备,也是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与亚玛力人争战、征服迦南时也使用这种刀。牛腿刀的形状像牛腿,适合劈砍,主前2500-1300年在埃及和迦南地流行,早期用青铜制作,后期用铁制作。

27「惟独城中的牲畜和财物,以色列人都取为自己的掠物,是照耶和华所吩咐约书亚的话。」

28「约书亚将艾城焚烧,使城永为高堆、荒场,直到今日;」

29「又将艾城王挂在树上,直到晚上。日落的时候,约书亚吩咐人把尸首从树上取下来,丢在城门口,在尸首上堆成一大堆石头,直存到今日。」

「高堆」())、「荒堆」())、「山冈」())和「乱堆」()),都是指中东常见的一些山丘状废墟,希伯来文是「Tel」。这些废墟原来是古代居民点,历经天灾人祸,几经摧毁、夷平、重建,逐渐堆高,最后被放弃,成为无人居住的土堆。今天以色列有很多Tel开头的地名,表明这里有古代高堆。圣经中的许多城市,如夏琐、米吉多、基色、亚西加、拉吉等等,都以高堆的形态存留至今,考古学者按层挖掘,甚至能挖出二十多层文化遗迹。
将战败者的尸首悬挂示众,是古代中东战争的惯例。经历了第一次攻打艾城的失败教训,约书亚处处谨慎,即使是这个细节,约书亚也没有忽略顺服,在日落的时候吩咐人把艾城王的尸首取下来,因为「尸首不可留在木头上过夜」()),乃是神的命令。
亚干被埋在石堆下,「直存到今日」());现在艾城王也被埋在石堆下,「直存到今日」()),神用得胜给艾城的功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此,百姓从约旦河谷进入了中央山地,切断了南北大道,可以各个击破南方(九至十章))和北方(十一章))的迦南诸王。

30「那时,约书亚在以巴路山上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筑一座坛,」

31「是用没有动过铁器的整石头筑的,照着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话,正如摩西律法书上所写的。众人在这坛上给耶和华奉献燔祭和平安祭。」

「以巴路山」())在艾城北方大约33公里,位于示剑城北。圣经没有提到示剑的争战,可能当地的迦南人已经闻风而逃。
以色列人进入中央山地的第一件事,不是趁热打铁、扩大战果,而是照着摩西的吩咐到以巴路山为神筑坛()),重申圣约。因为耶利哥和艾城的经历已经告诉他们:有了神,就必有得胜;没有神,到手的得胜也不能长久。因此,应当让神「在凡事上居首位」()),不可以看重神所赐的应许过于赐应许的神。
上图:1980年,考古学家在以巴路山发现了一座主前15-13世纪的祭坛,这祭坛不是迦南人的样式,而是用「没有凿过的石头」(申二十七6)砌成,里面填满灰和泥;没有用「台阶」(出二十26),而是有一条坡道通往顶部。这座祭坛包括两层,上层是方的,根据陶片被鉴定为主前1250年;下层是圆的,根据一个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主前1479-1425年)时期的圣甲虫(Scarab),被鉴定为主前1405年,也就是约书亚进迦南的年代。下层的祭坛被认为就是约书亚进迦南后,在以巴路山所建的祭坛(申二十七5;书八30)。

32「约书亚在那里,当着以色列人面前,将摩西所写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

33「以色列众人,无论是本地人、是寄居的,和长老、官长,并审判官,都站在约柜两旁,在抬耶和华约柜的祭司利未人面前,一半对着基利心山,一半对着以巴路山,为以色列民祝福,正如耶和华仆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

34「随后约书亚将律法上祝福咒诅的话,照着律法书上一切所写的,都宣读了一遍。」

35「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话,约书亚在以色列全会众和妇女、孩子,并他们中间寄居的外人面前,没有一句不宣读的。」

「石头」())指「墁上石灰」())的几块大石头,上面可以写字。
示剑位于迦南中央山地的中心,「基利心山」())在示剑的南边,「以巴路山」())在示剑的北边。以色列人的祖先从美索不达米亚来到迦南,示剑是最早的落脚点())。亚伯拉罕在这里为神筑了第一座坛()),雅各也在这里筑了第一座坛())。因此,对于以色列人来说,来到示剑筑坛,才足以表达对神带领他们进入迦南的感谢和赞美。
根据摩西的吩咐()),以色列六个支派的人要站在基利心山上为百姓祝福,另六个支派的人则站在以巴路山上宣布咒诅。约书亚顺服神的旨意,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摩西的吩咐。「以色列全会众和妇女、孩子,并他们中间寄居的外人」()),凡要活在神的应许里的人,都必须聆听并且同心「阿们」()),立志忠心顺服圣约、一生活在神的话语里。
上图:「示剑城」位于迦南地中部、以巴路和基利心山之间的隘口,主前2500-2250年的叙利亚埃勃拉泥版(Ebla Tablets)和主前1880-1840年的埃及Sebek-khu石碑(Sebek-khu Stele)中都提到过示剑城。示剑城位于南北和东西贸易干道的交叉口,是一个商业中心,交易葡萄、橄榄、小麦、牲畜和陶器。该城因有许多泉水,土地很肥沃,所以物产丰富。现在这里是一个巴勒斯坦城市Nablus,郊区的Tell Balata遗址被认为就是古代的示剑城。
上图:示剑在迦南地的位置。亚伯兰可能是从约旦河东进入迦南地,第一站到了「示剑」。「示剑」位于迦南地中央、以巴路和基利心山之间,是迦南地南北道路和东西道路的十字路口。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石头废堆

虽然这段经文已经够长了,笔者仍建议在细节上作一些简短的评论,然后提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次行动的核心实际上是伏兵击败敌人。留心观察的读者设法重新编排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时,会感到难于处理。即使在古代,也已经有相当不同的译文出现。

(一 )

值得留意的是士师记二十章以更长的篇幅,报导相当类似的攻打同一地区的另一城镇所用的伏兵计。那里的卫城者不是外人而是便雅悯支派,至于攻城者则代表以色列的其他支派。那个城镇不是艾城而是基比亚。伏兵诡计之筹划规模不可以太大。打过胜仗的军队会因成功而跃跃欲试,准备给敌人再来个迎头痛击。同类的伏兵诡计施行在同一地区内,可能已不止一次。成功的统帅也常是好的历史学家。但是士师记二十章与约书亚记七至八章的最后连系,令偶然的巧合显得牵强了:两处的记载中都有轻蔑存在,这种轻蔑对整个群体造成威胁。

的记载,我们看到神主动地对约书亚施发命令,且许下战胜的诺言。与第七章开头二至五节比较,约书亚在那里显然是凭自己的权力打发探子窥探艾城,而探子带回来片面的报告,竟说艾城不足为患,经不起一击。可能是神不让以色列人从耶利哥城的错误行为上得到满足,因而亲自作重新安排。另一种可能性是的经文含有评击的意思,说约书亚在没有事先征询神的许可。好像约拿单犯了扫罗起誓的错误,当扫罗征询神旨意时问题出现了

初读第十八节约书亚向艾城伸出手里的短鎗,会以为是预作安排军队进攻的信号。但是在第二十六节说:‘约书亚没有收回手里所伸出来的短鎗,直到把艾城的一切居民,尽行杀戮’,令人不期然的想起出埃及记十七章的记载,说约书亚率领以色列军队在旷野对抗亚玛力人,但他当时只是一名助手。因为要以色列军得胜,摩西就必须举起手;当他疲倦的时候,他的随从就要设法稳住他的双手。约书亚的短鎗有能力转移战争的局势,就像约柜或以利亚的斗蓬能克制约但河的浪潮一样。

此段经文用一个可怕的双关语来做结束。约书亚没有收回手里所伸出的短鎗,直到把艾城的居民尽行杀灭。获取战利品是经过耶和华批准的。第二十八节说将艾城焚烧,使它永远成为荒场,加强了艾城这个名字的意义。除了战利品得保留之外,艾城经历了所记载的勾引居民变节的城镇所面对的歹运。第二十九节不但‘挂’talah字与‘荒场’tebl配搭得好,在尸首上堆成一大堆石头,也成为艾城垃圾堆的简化形象。内容叙述详尽,连王的尸首在日落之前从树上取下埋葬的事也提及,这是根据申命记的记载

(二 )

最后的注释很自然地将笔者的观点带出来了。而读者对以色列军队具有高效率和英勇的印象,也因细心构想结尾几节而完全改变了。那些认为杀尽灭绝是一种技巧的人,是不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抱歉或懊悔的。笔者在谈及考古学及以色列人定居迦南的较早记述中说过,发掘所得,证明约书亚记上半部所谈的以色列人在迦南定居的事,可能没有发生过。那些感到尴尬的圣经读者可能松了一口气,他们不再为以色列已往进占迦南地的流血事件感到负累,认为那不过是虚构的历史故事。但在要删掉这传统故事加以彻底忘记之前,有两点必须指出。

(甲 )第一,在我们较早的记录中,引证在耶利哥、艾城和基遍遭遇历史性困难时,也提出它充分证据,说明了当时在此国境之内其他地方也遭受毁灭。即使定居的情况或不像约书亚记所记述的残酷,也可能是充满血腥的。

(乙 )更重要的是:那些抱持着圣经时代的信念与标准的读者,最后必须更留意圣经的记载,事件的编排,以及圣经的价值,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重编可能发生的事。如果我们对两者间的不同加以辨识,那么,影响历代以来的思想与人生态度的,是约书亚记,而不是真正发生在主前十三世纪(或任何时代 )的事实了。

令人稍感宽慰的是,以色列在约书亚领导之下,并没有使用摧毁艾城的方式去对付艾王。读完约书亚记八章,看到许多无辜者在神名下被击杀,他们的惨叫令任何欣慰的心情消逝得无影无。在英国史上(只从十七世纪摘取例证 ),克伦威尔的拥护者与斯图亚特王室用的,带着比旧约更黩武色彩的军事行动,很值得我们闭目深思。

以巴路山上的祭坛

这段简短的报导显然是后来加上的。它将有关艾城命运的报告与当地各不同身分的人的反应分开来。事实上在这经卷的古代译本中,此六节排在之后,而不是接在第八章的末了。但这说法在解决一个问题同时产生另一个问题:于是诸王的联合行动对诡诈的基遍人不再直接形成背景(编者注:参考第九章的注释──劈柴与挑水的人 )。

这段有关以巴路山上的建筑工程,据说是依照摩西的吩咐进行的。在继续谈论之前,值得引用申命记二十七章的一部分作为参考。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约书亚记第八章

G第二次进攻,第二部分:在艾城的胜利

i. 耶和华对约书亚说……

第一次进攻艾城的时候,没有神的引导。在耶利哥,争战的是神,以色列人只是在仪式上参与,并在争战得胜后进入耶利哥。耶和华对约书亚的吩咐,头一句话是一道命令: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第一部分,不要惧怕,在 MT 里面出现了三十九次。有时候,在可怕的环境下,神再次用这句话向人保证,如:透过神的来访,或命令人进入一块未知之地时。在面对争战时,祂也要人不可惧怕。本书后面也有同样的例子。通常在这类情况下会提到仇敌,也会应许神的同在与扶持。320但是又加上不要惊惶,这在希伯来圣经中只有三处相同:。历代志上的经文是在讲大卫交代所罗门要为耶和华建殿。则是向以色列人说的,提醒他们神要他们去得应许之地为业。这与相似,因为这里正是要进一步执行当时的吩咐。这些经文都与要去完成神所命令的大事有关,而这些任务都与圣约的完成有关,或是应许将迦南地赐给亚伯兰(创十七章),或是应许建立大卫的王朝(撒下七章)。虽然在约书亚记第八章中,得地的应许很清楚,不过由于圣约对另一个问题的关注,这里便用到此一片语。亚干的罪和当灭之物都已经除去了,以色列人可以再度出发,去征服这地了。

给约书亚的吩咐,和第七章探子的建议完全不同,所有的兵丁都要出动,不是单单少数人而已,约书亚也要参与,要率领军队上战场。耶和华所讲的话,,类似,应许约书亚能征服这地。这里另外提到艾城的地,或许是指后来以色列人可以在那里定居。这里不像耶利哥,以色列人若住在那里,会招致约书亚的咒诅,但是神容许以色列人住在艾城,和其周围之地。艾城的王要归给神,城本身亦然,但其他东西都不再算是当灭之物。其中的财物和牲畜可以归给以色列人。这是大半战争的规矩,不过这里特别声明,显示和耶利哥的掳物处理截然不同。在耶利哥的战役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要归给神。这道神的命令显出灭绝令的意义是有弹性的,由神按着百姓的特定需要来诠释,321凡所夺来之物都属于神,所以祂可以从中拿出一些来给以色列人。

你要在城后设下伏兵,这句话仿佛是临时想到而加上的。这些吩咐的实现,却与1~2节中颁布的次序正好相反。伏兵与胜利最先出现,然后以色列人才去抢夺,最后,王被杀死。这样,约书亚顺服了神每一道命令,而这些命令也成了整件事的大纲(次序正颠倒)。

古代近东的战争中会用到伏兵。322主前第十世纪,一位亚述王讲到他用的策略,和约书亚的办法很类似:323

我留在帕欣底(Parsindi)城的前面,同时派骑兵和前哨部队作伏兵(在城后)。我在郊野杀了五十队人,都是阿米加(Ameka)的战士。

以色列设伏兵的作法,是神头一个设计的。所以,约书亚首先使用这个办法之说,无人有异议。耶稣也知道他的门徒将从事的任务充满危险,因此他忠告他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320 参 E. W. Conrad, Fear Not, Warrior. A Study of ~al ti^ra{~ Pericopes in the Hebrew Scriptures (Scholars Press, 1985), 6~17页。然而,他对的分析,和这里的看法不同,并没有考虑整个句子“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的重要性。他主张第八章是侵犯式的举动,而第十、十一章则是防卫性的举动。
321 这是较佳的解释,优于 Polzin, 82页所提“暂时停用”神的命令,或 Fritz, 91~92页所提,与神的命令相违。
322 A. K. Grayson, 'Ambush and Animal Pit in Akkadian' in R. D. Biggs and J. A. Brinkman (eds.), Studies Presented to A. Leo Oppenheim June 7. 1964 (Chicago: 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64), 90~94页。我要感谢 D. J. Wiseman 教授提到这个参考资料。迦南地的埋伏,在主前十三世纪埃及的蒲草文献(Anastasi I)里面也有提及。参 E. Wente, Letters from Ancient Egypt , SBL Writings from the ancient World Series (Atlanta: Scholars Press, 1990), 108页。Fritz, 90页,提到一个类似的方法,把敌人引诱出城,然后将城烧掉,是古典时期汉米卡(Hamilcar)所用的。

323 这段文字出现于亚述拿瑟帕(Ashurnasirpal)的年记中。参 A. K. Grayson, 'Ambush and Animal Pit in Akkadian', 91页。
ii. 作战的指示

这一段话的结构枢纽是:神给约书亚有关短枪的吩咐,和他的反应(18节)。约书亚预备上战场(3~13节),伯特利和艾城的军队也出动了(14~17节)。接着,以色列人征服了艾城,将它焚烧(19节),打败了伯特利和艾城的军队,抓住他们的领袖,瓦解了一切的抵抗(20~27节)。故事从艾城外面开始,移向城中,然后又移到城外,描述最后怎样大获全胜。以色列军队像前一次一样,从耶利哥的营地向西前进。他们引诱敌人离开艾城时,是朝东走,而伯特利和艾城的人追赶他们。当埋伏的人进入艾城,他们是从西边来,往东走。他们继续往东,便追上艾城的军队,这时以色列人便以钳形的两队夹住艾城的军队,把他们困在谷中。在18节,约书亚从最东边的以色列队伍中,向最西边的那一队发出信号,把两队结合起来,完成夹攻的策略。

伏兵的记载与士师记二十章所记,以色列人在基比亚埋伏攻击便雅悯人,相当类似。324相同的地方有三处:

(1) 以色列人头一次在神面前的失败,却成为后面的祝福。和约书亚记不同的是,在基比亚,神允许他们两次攻击都失败(18~23节)。

(2) 以色列人引诱便雅悯人出城,那时埋伏的人从西边进城,把城焚烧。

(3) 以色列人把所有的敌军都杀光。

与约书亚记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杀人,连牲畜也杀尽了。在以色列的战争里,惟有第2点是约书亚记第八章和士师记第二十章的特色。不过以色列人不是藉诈败引诱敌人出来,而是便雅悯人太专心作战,不断追赶撤退的以色列人,不知不觉离开了城。也许它与约书亚记的战役最重大的相近之处,便是伏兵有机会藏在近处。艾城和基比亚都有这种可能,因为是丘陵地形。

在开头的摘要说明(3节)之后,便是约书亚对以色列的吩咐(4~8节)、战争的准备(9~13节)、艾城的反应(14~17节)、以色列人的胜利(18~22a节),和神在第1节中所命令之事的完成(22b~27节)。

3.约书亚顺服了第1节的命令。他和一切兵丁都起来,要上艾城去。他选了三十个三千(意即:三十队人马:的注释)……夜间打发他们前往。下面则是说明这些事的细节。在古代近东很少有晚上作战的,夜间可以伪装、突击,在以寡敌众的时候,是最佳的办法。以色列的军队常常少于敌军,所以圣经中便有几次夜间争战的例子。325这一节重复了第1节神的命令中所用的动词,显示约书亚非常仔细地遵照神的话去做。被选上的三十队人,包括去埋伏的兵和主力队伍。12节指出五千人派去打埋伏仗,还有二十五个单位作主力。约书亚打发军队的夜间,是指第9和13节所说的“之夜”(亦可能为复数)。事实上,第3节的最后一句,夜间打发他们前往,过了一段之后,在第9节内重复使用。这样,它形成了一种叠句,再过一段,在形容以色列军队的布置之11~13节时,又再出现。

在第4~8节中,约书亚把作战计划告诉以色列人。这一段是由动词“吩咐”和“看”作勾勒的轮廓,这两个字都出现在开头与末了(和合本未译出“看”,NIV 只译 orders,也不清楚)。约书亚吩咐以色列的兵丁按照神所命令他的话去作。“看”的吩咐,将约书亚透露以色列如何克敌的秘密计划框了起来。第14、20节也用到同一个动词,显示敌人“看”到的并不是真情。以色列人要“看”明真实的状况,却不要让敌人“看”清,这样才能击溃他们。

4~6.伏兵要埋伏在艾城西边,但要尽量靠近城墙。主力由约书亚率领,从正面接近艾城,细节要到11节才讲到。约书亚估计艾城之人的反应,假定他们会像初次一样,他们以为以色列也会像初次一样(5~6节)。这里两次提到敌人会出来攻击以色列人,三次说以色列人在艾城的军队面前逃跑。所用的描述语,是和一样的动词,就是讲到前一次以色列人从艾城逃跑。有人或许觉得奇怪,为什么约书亚认为,艾城的军队会相信他两次都采用同一个方法。答案或许是在两次的规模不同,第七章为三千,而这里是二十五“千”。艾城的军队会以为,约书亚想用更庞大的军队,以同样的办法来进攻。无论如何解释,约书亚是奉命行事,因为第1节中,神给了这样的命令。

7.一旦计策奏效,军队被诱离开要塞,伏兵就可以出来,占据该城。第八章只有这里用到动词“夺取”(希伯来: yrs% )。这个字代表前面神圣约应许的一部分(,即,以色列人要得迦南地为业。在向埋伏的部队讲的一番话中,这个字可以提醒他们,此一冒险将实现上天的旨意,使以色列能拥有这地。在第1节中,神应许要将艾城交在约书亚的手中,或“权”下。

8.约书亚的这个应许不单是向伏兵说的,也是向所有以色列人说的。放火烧城的命令,让人想到耶利哥城的命运。这一段话的结构为 A - B - A',一开始是讲以色列军队如何布阵(4b~5a),接着讲艾城军兵的反应(5b~6),然后又回到以色列军队的责任(7~8a)。耶和华的话都要实践(8节)。这节经文也在约书亚吩咐百姓要看的那段话之内。前面提过,以色列要看明这个秘密的计划。因此,这里最中间的一句,乃是第6节:直到我们引诱他们离开城,整个讲话都以此为中心。第4~6a节,约书亚的一切命令都是要促成艾城军队产生这个反应。接下来6b~8节的话,则假定诱骗的招术已经成功。“引诱离开”的这种动词形式(Hiphil,使役式),只出现在这里和,那里是讲羊前去被屠宰的动作。这个动词的被动形式(Hophal)出现过一次,在,前面曾经提过,那段故事与约书亚记第八章很相似。在那里,这个字描述便雅悯人在作战时如何被引诱,去追击以色列人。这个字出现的所有情况,都是在描写受害人经由何种途径进入灭亡。

324 参 A. Malamat, 'Israelite Conduct of War in the Conquest of Canaan according to the Biblical Tradition' in F. M. Cross (ed.), Symposia Colobrating the Seventy-Fif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ASOR (1900-1975) (ASOR, 1979), 49~51页。Malamat 引述了更多埋伏的例子,取自希腊-罗马的资料。
325 前书,53~54页。Malamat 从;士七,举出例子来。
iii. 准备工作

这几个动词描绘出以色列军队实际上如何布阵,不过是否按照时间顺序,却不明确。这里也像前面所记耶利哥的探子(二章)、过约但河的事(三、四章),和以色列与便雅悯争战的记载(士二十章)一样,重复使用钥句,包括时间的说明(如,那夜和清早),目的是 (1) 指出各个不同群体的位置; (2) 藉重复与扩张来发展主题。326伏兵的位置提了两次,在9和12节。约书亚和其余以色列部队的布局,记在10~11节,两者又在13节作了摘要。主题为:所有以色列的部队都照约书亚的意思各就各位。第9和12节,描述伏兵怎样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艾城的西边埋伏,所用的字几乎完全相同。12节加上一项资料,即,约书亚选了五千人作伏兵。

第10~11节讲约书亚如何在艾城北边和山谷地带布置主力。所提到以色列的长老或许是指各支派的首领,他们在作战时担任军官。

希伯来圣经中有两点很值得注意:

第一,艾在9~12节出现了五次,但在12节的最后一句和13节里有两次,则变成城。

第二,第9节最后一句,但约书亚那夜却在民中住宿,在希伯来圣经中,和第13节那夜约书亚进入谷中,几乎完全一样,只是译本有所不同。惟一的区别是最后一个字,百姓和谷中。在这两个例子中,差别都只是希伯来文的一个字母。艾加上一个 resh (译注:希伯来文第二十个字母),就变成城。百姓加上一个 qoph (译注:希伯来文第十九个字母),就变成谷。

这两处的改变既类似,可能是作者有意的添加,而不是文士的误抄。用意是在战争开始时,将这两个主力部队按其位置并列。艾城的军队乃是在城中(或要塞中,参\cf4 耶利哥与艾城的注释)。以色列的军队,就是第3、10、11和13节所说的百姓,则在艾城北边的谷中,当晨曦出现的时候,艾城的领袖应当可以看得见他们。

326 Soggin, 103页,和 Fritz, 87~92页,认为这种文学手法是合式经文的证据。
iv. 艾城的反应

陷阱已经设好了。艾城的王和军兵的反应,显出这一招奏效了。艾城的王看见这景况一语中,含有动词“看见”。这个动词在约书亚吩咐以色列人的话中,出现在开头与结尾中(4、8节),在那里是勉励以色列人,倘若按照计划,必会发生什么事。在14节,艾城的王看见以色列人在城外聚集,但他却没有“看见”要伺机行事的伏兵。因此,他看见了约书亚所要他看的。艾城的人清早急忙起来,要与以色列人交战,这句形容之语套用了前面的话,因此显示,艾城军兵的反应正如约书亚所料。首先,他们清早便这样行,第10节也用这个词描述约书亚的动作,两者成为对比。约书亚前一天清早打发军队去布阵。艾城的王则用和早先同样的策略,约书亚对他的反应已有了准备。第二,此处提到对方前去与以色列人交战,所用的话和第5、6节一样,显出约书亚在那里的预测十分准确。第14节是行动的摘要,详情则记在15~17节。这一节的结尾告诉读者,约书亚的策略成功了:王却不知道在城后有伏兵。这句话的下半和第4节的用语一模一样,那里是约书亚第一次提到伏兵;不过这句话的前半重点为不知情,这才是策略成功的要素。

15~17.他们逃跑(15节)、被引诱离开城(16节),和出来追赶(17节)等描述语,也用到第5~6节约书亚在计划时所说的话。327第16~17节三次用到动词“追赶”,让人想起所记第一次出征失败时的情景。因此,往旷野的方向表示这路线和上一次以色列军队逃跑的路线一模一样(的注释)。第16~17节所要强调的是,艾城再没有军兵,所有士兵都去追赶以色列人了。因着全军急着要追击以色列人,以至于“撇下”城门,让它全然敞开。在,神曾应许不离弃约书亚,所用的动词乃是相同的。艾城的撇下,暗示军队连自己的主要任务也不顾了。城门大开的情形,与第二、第六章耶利哥城门“紧闭”的状况正好相反。因此,这地方现在已不堪一击。

第17节提到伯特利人也参与攻击,而第9、12节也提到他们,这不必视为是后期的插入,或是指艾城内有一座圣堂。328其实,这不过是暗示,艾城的角色乃是伯特利坚固城的一个外围堡垒(参增注:艾城的考古)。事实上,伯特利的军队参与追赶以色列人,是这个故事的重要成分。倘若伯特利的军队留在原地,就会看到以色列人攻击艾城的伏兵(从贝丁可以看到艾特),这样,他们一定会立刻前去攻击。如此一来,以色列人就无法用伏兵来毁灭艾城、阻断敌人的退路。

第14~17节回应了第9~13节。在前面,约书亚尽到了责任,将进击的工作准备妥当。在后面,艾城(及伯特利城)的领袖和军队则吃了败仗。这里所描述为战争作预备的细节,被耶稣用来说明作门徒的代价。他提醒门徒,若要跟随祂,必须先计算代价

327 Boling and Wright, 240页,观察到这几节停下来,以重复第14节的行动,因而增加了悬疑性。
328 前书,240页。七十士译本删去未提伯特利。
v. 在艾城的胜利

这场战争中发生了四件事:第一,伏兵摧毁了艾城,又从背后攻击艾城的军队,造成东西夹击的成功(19节)。第二,艾城的军队看见城内起火,就知道这场仗已经打输,不存希望了(21节)。第三,以色列军队的主力见此状况,便击杀敌军与艾城的居民,抢掠财物(21~27节)。第四,约书亚下令焚烧全城,处死艾城的王(28~29节)。第18节成为整个战争和整个故事的转捩点。在这节之前,外表看来艾城的军队似乎又击败了以色列人。但从这节之后,以色列军队便无往不胜。

18、26.这里有三点: (1) 神的话,因此以色列的胜利全是靠耶和华而得; (2) 约书亚的成功,是因为他相信并顺服神的话; (3) 虽然这场战争和胜利的情形,都是用人的言语来形容,也归功于良好的策略,但以色列的胜利仍然是一个神迹,不亚于早先耶利哥的得胜,或前一代在红海边胜过埃及人。这件事在四方面可以与过红海相比: (1) 提到了同样的命令; (2) 这两段中,领袖所得的吩咐都是伸出(希伯来: nt]h )他手中所持的物件; (3) 当他这样作,以色列人便得救,敌人便被击败; (4) 两个事件都强调能力,以手或手臂作代表。所不同的是,摩西是用杖(希伯来: mt]h ),而约书亚则是用一枝短枪(希伯来: ki^d[o^n ;NIV:javelin)。杖是摩西在旷野中带领他们的标记,而约书亚则以武器作战争的标记。仔细阅读经文,会发现,神的吩咐:你向艾城伸出手里的短枪,和约书亚的顺服很相近:约书亚就向城伸出手里的短枪。329这种完全按照神的话去行的态度,便是达成任务的关键所在。这两句话之间,为神的应许:因为我要将城交在你手里。约书亚的手在这几行里出现了三次,代表他在主导着一切事。330所以,在艾城还没有被击败之前,神就已经确立他的领导权了。

19.艾城的人曾急忙起来(14节),抓住眼前的机会,而埋伏的以色列一看到约书亚的信号,也急忙(19节,用了两次)行动。331描述他们动作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与约书亚在第7~8a节所给他们的命令中,第一行与最后一行互相对应:伏兵就从埋伏的地方急忙起来,并且放火焚烧。这里所用的动词,显出行动的急迫。这里的希伯来经文当中有一个短语:他一这样作,也就是,当他一伸出他的手。332

20~22.艾城和以色列的军队都有所反应。台面翻转过来了,前面用来形容艾城人的胜利、以色列人的失败的话,现在则用来强调,在约书亚的领导下,表面的失败如何成了胜利。这里突显出的另一点,是神的话语,因着启示,也因着以色列人对启示的顺服,神的话便产生能力,击败了以色列人的仇敌(参:

艾城的军队又有所看见,不过先前他们只见到一半的状况(14节),现在才恍然大悟是怎么回事(20节)。艾城内烟气飞腾。动词“升起”(希伯来: `lh )在第3节是形容约书亚“上到艾城”的举动,不过用在这里,则与燔祭(希伯来: `o{la^ 来自 `lh )的献上相似,两者的烟都升上空中。这里与21节的描述,暗示将这座城献给神,作法与献祭相仿。艾城的军兵没有机会逃脱(直译),这个说法又让手在这段中另有一番意义。艾城之人的力量消化如水,而约书亚和以色列军队的力量却大增。“逃脱”一字,与描述以色列人从艾城军队面前逃跑(5~6节)的动词完全一样。它出现在20节的第二行,指那些原来逃跑的以色列人,如今转过身来攻击敌人。现在,轮到艾城的军队设法逃跑了,但却跑不了,因为他们没有力气。这里与以色列从前的失败,还有更多的对比,约书亚从前描述失败的动词,这里也再用。虽然以色列人在他们面前转背(希伯来: hpk )逃跑,现在他们则转身( hpk 的另一个形式)攻击敌人。于是,被追击者成了追击者。

若说艾城的军队看到自己的失败(20节),约书亚和以色列人则见到他们的成功(21节)。这里又从以色列军队的角度,再复述了一遍艾城的获取与焚烧。艾城既毁,伏兵便向东而去,袭击艾军。而艾军刚刚离城去与以色列人作战(6、14节),这里又用同样的话描述伏兵离城,去与艾军作战(22节)。当然,这样一来,艾军就被以色列两面的军队夹在当中。他们大肆击杀,战场上没有留下(希伯来: s%~r )一个艾军,也没有一个逃脱的,正如前面所说,艾军没有一人( s%~r )不离开艾城出来(17节)。

第23~29节详细描述以色列人如何执行神在第1~2节的吩咐。以色列人向艾城的王、百姓、城市和土地的作法,与向耶利哥的作法一样,都照 h]e{rem (灭绝令)行。在耶利哥,是事后放火焚烧;在艾城,则由伏兵烧城,而那里的描述暗示是向神献上的祭(的注释)。

23.虽然耶利哥的首领是如何处置的,经文并没有交代,但是他可能也与其他人一样。在艾城,王被带到约书亚面前,约书亚下令将他处死,并在埋葬的地方立石为念(29节)。

24~25.艾城和其中的居民都灭亡了,经文中提到连男带女,就是能负自己责任的人。至于这场战争中所杀死的一万二千人,或其居民,可能的解释,请看的注释。

27.以色列人将掠物据为己有。为什么这里可以,而耶利哥不行?或许因为耶利哥是在迦南地所攻下的第一座城,具有代表性,所以要将一切都献给神,一旦完成了这个动作,便可以取掠物了。第二个理由,可由亚干的罪推想。第一座城的毁灭,以及其中的掠物,成了神给以色列的测验,看他们是否顺服神。攻击艾城的人通过了这项测验,因此便不需要禁止他们得战利品。另一方面,这里提到牲畜,让人留意以色列人当时危急的景况。神已经不再像在旷野时一样,供应他们吗哪,现在以色列人要自己找食物了。然而神在这里还是供应他们:将牲畜赐给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

28.约书亚记描绘艾城的毁灭是永为高堆。这个词只在(希伯来圣经17)出现过。艾城的刑罚像耶利哥一样,完全摧毁(参:的注释),因它不要敬拜以色列的神。直到今日的格式,是向作者当代的人传讲艾城故事的警告包括以色列人最初的失败,和艾城人对以色列信仰的拒绝。(参增注:来历语)。

29.将艾城的王挂在树上,与所记亚摩利人的五王类似。杨格指出,约书亚记第十章记载,他们是将那些王的尸首挂在树上(26节),这与古代近东其他的征服记录很接近。这并不是一种来历语,或将记录改写,以证明约书亚作到了申命记式的规定,即的命令。333亚述王西拿基立讲述自己如何处置战败的艾克隆(Ekron)众首领:“我把他们的尸首挂在城四围的杆子上”(Prism, Col. III 8-10)。提到将战败者的尸首悬挂示众,也可以视为在描述战争行为,和一种宣传伎俩,并不是直接根据申命记第二十一章,因为那里乃是指对犯罪者的刑罚。不过,展示尸首不过夜的原则,对罪犯和以色列的战争行为都适用。城门口,就是最初与艾人争斗的地方,成为敌军首领的葬身之地。在,亚干是被埋在石头以下,此处亦相同,以石堆作为艾城从前首领的纪念。(请的注释)。最后一句成为整个事件的结语,并将它与前一章攻城失败的事相连,补足了其遗憾。

从文学的角度看,与前一则故事有三方面的关联:

第一,其中对剧情的总结、对动作的重复叙述,以及焦点人物不断变更的笔法,十分接近喇合与探子的故事、渡河的记载,和耶利哥的攻击记录。

第二,它的动词与摩西在红海边的动作相关,如此,便将这件事与前一代人靠神迹击败敌人的事衔接起来。

第三,第二次对艾城攻击的成功,将约书亚记第七章的失败故事“画上句号”。所关注的事,虽然因将亚干纠出来惩罚而稍得纾缓,但若要全部解决,以色列人必须要在战场上得胜。第八章便成为其答案。

这场争战的重要性在于:以色列不再只停在迦南地边界上的耶利哥平原,而进入了中央的山地。伯特利和艾乃关键地域,从这里,以色列人可以应付未来北方,十一章)和南方(书九~十章)的挑战。

对基督徒而言,艾城的故事足以说明神如何赦免悔改的百姓,而恒常的顺服则必得奖赏,能胜过人生的波涛与试炼。我们会像约书亚一样,认识到顺服本身就是神的恩典。(参:

329 M. Anbar, 'La critique biblique a la lumiere des Archives royales de Mari: Jos 8', Bib , 75, 1994, 70~74页,发现这与主前十八世纪出自马里的信有类似处,尤其是 J. M. Durand, Archives e*pistolaires de Mari I/1, Archives royales de Mari xxvi (Paris: E*ditions recherche sur les civilisations, 1988), text 169, lines 6~12。这段文字提到,在一场武装叛变中挥舞一把短枪。约书亚的动作和这个动作,以及和摩西的动作比较像;有人尝试将约书亚的动作比为埃及神o在胜利时举剑,但两者并不类似。参 O. Keel, Wirkma/chtige Siegeszeichen im Alten Testament , (Freibourg: Universita/tsverlag, 1974), 34页。

330 在“因为……交在你手里”( ky bydk )一语中,可找到这几个字母。只是在子音经文中,最后的字母 nun 是指“剑”( bkydwn ,前置词不可分割)。
331 O. Keel,前书,11~83页,尤其34, 51~76页;Boling and Wright, 240~241页;Buttler, 87页;Fritz, 93页,都指出“短枪”是一种镰刀式的剑。他们主张,它代表神的权柄。因此,约书亚的动作并不是向伏兵发信号,因为他们看不见他。他的动作乃是象征神要击败艾人。不过,第19节的结构假定约书亚和伏兵之间有关联。如果约书亚离伏兵太远,以至他们看不见他发的信号,其余的以色列军队还是看得见。当他们看到约书亚挥动兵器,就会停住不跑,转身回头反击。一看到这个局势,伏兵便会采取行动。
332 在 NIV 里,这句话放在这节的开头。
333 参 Younger, 222~223页;M. Noth, 'Die Fu/nf Ko/nige in der Ho/hle von Makkeda', Pala/stina-Jahrbuch , 33, 1937, 22~36页;M. Fishbane,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in Ancient Israel (Oxford: Clarendon, 1985), 148页。
H在以巴路山立约

这段经文,在死海古卷的一残篇中,是在之前。334

约书亚记之中的故事,外在事件(如进攻耶利哥和艾城)与内在事件(如:庆贺逾越节、惩罚亚干,和立约庆典)交替出现,内在事件成为外在事件的属灵要素。以巴路山立约的记载,更可以显明这一点。首先,约书亚记第七~八章讲到圣约所关注的事,即“灭绝令”和对它的触犯,接着,这里藉着立约典礼,重新建立以色列和神的关系。335这段经文有三个神学主题:约书亚对神命令的顺服、以色列人的参与,和大典中摩西之命令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约书亚出现在开始与结束时。他建立了祭坛,336凡摩西所吩咐的,一样都没有疏漏,他也将摩西所写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32节),并且照着律法书上一切所写的,都宣读了)。他最初与最后的行动,正是照着摩西的吩咐而行。第31a节记载,约书亚照着摩西所吩咐的,也正如摩西律法书上所写的去行。第35节将约书亚当时的作法,与摩西从前的角色对照来看:337

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话

约书亚没有一句不宣读的

33~35.这里提到以色列众人,并且列出各式各样的人,清楚说明了参与者是谁。带领的人中有长老、官长并审判官,还有祭司和利未人。338而本地人、寄居的,是摩西五经中常出现的词汇,指所有住在以色列当中的人。339第35节最后,提到了最无力保护自己权益的妇女、孩子,并寄居的外人。摩西的律法论及所有人的权利与责任,包括各个民间、宗教、社会团体,和他们所关注的事。

30~33.摩西的律法(希伯来: to^ra^ )源自于耶和华神,透过耶和华的仆人摩西之手,传给以色列人。应验了,那就是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因此,约书亚在以巴路山上,用没有动过铁器的整石头,筑了一座坛,献上燔祭,和平安祭。约书亚将摩西所写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

与此相仿。为了要宣告祝福与咒诅,以色列人一半对着基利心山,一半对着以巴路山。申命记还加上一些细节,诸如,在石头上墁上石灰,以便写字。340这与楔形文字的石版不同,那些字母是印在黏土上的。而在约但河谷中的戴尔阿拉废丘(Tell Deir `Alla)所发现,覆在墙上、记载巴兰事迹的石灰文字,与此比较类似。341

更新圣约的典礼,是在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之后、预备进行征服之前举行的。基利心山在示剑的南边,以巴路山则在北边。示剑是在中央山地的中心,以色列人最初就在这里定居下来。由于约书亚记没有提到以色列人攻击示剑,所以或许是透过和平占领,或是透过结盟(请注意:两次提到外人)。342以色列的先祖,尤其是亚伯兰和雅各,都曾到过示剑。在这里,亚伯兰筑了第一座坛,雅各为自己的帐棚购了第一块地。先祖们从老家叙利亚迁徙过来,最早是在这里落脚。由于它在山地的位置,可以作为整个迦南居民的代表。先祖们到示剑住下来,就表示真正进入了迦南;约书亚记中的以色列人也相同。尽管士师记和列王纪中提到此地发生了一些残暴的事,为它蒙上一层阴影,不过约书亚记第八章与二十四章都将它描述为与神合一之处。至于圣约的背景和神学性,以及咒诅和祝福的功用,请看约书亚记第二十四章的注释。对基督徒而言,圣约的更新提醒我们,要定时聚集在一起,更新我们对神的委身,及对神旨意的顺服(参:

334 参导论:“卷名与经文”第六段开始(原书第20~21页)。
335 Butler, 91页。Butler 说明,这些经文皆是由申命记中所取出。
336 至于未完成式(字首)用作过去时态,如30节“那时”( ~a{z )之后,参 B. K. Waltke and M. O'Connor,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 (Winona Lake, Indiana: Eisenbrauns, 1990), 514、558页。
337 在 MT 里面,这个比较很明显,两行字的结构类似,代名词相同,后面是动词,人名则放在最后。
338 长老曾出现在。官长,请注释。
339 参:、49;
340 申命记另外还有一项细节,就是以色列人要按支派分成两边,六个支派(包括约瑟支派)在基利心山,六个支派在以巴路山。
341 Boling and Wright, 248页,亦把西乃北边 Kuntillet Ajrud 的文字与此作比较。
342 这个解释没有将创三十四章的事件放到迦南地的征服时期。有些人想要以某种方式将它放到这个时期,他们的解释为:示剑是用暴力征服的。
增注:约书亚的祭坛是否在以巴路山?

古示剑的遗址是巴拉他废丘(Tell Balatah),在那里挖掘的人最初发现圣所、一座坛和一块立起的石头时,认为这便是等经文所记的。但是,若说他们的发现与圣经的经文有关,比较可能的是巴力比利土之庙。343在以巴路山上研究与挖掘的人,也找到一处遗址,在第三高的山峰,挖掘者认为,那或许是约书亚的祭坛。344有一些细节支持这个建议:

第一,占领迦南的日期。这个遗址有两个层次。根据埃及的甲虫形宝石,就是一种小小的、加装饰的石灰石“图章”,以及陶器等研判,较早的一层大约为主前一二○○年,而较晚的一层则至主前一一五○年为止。后来这个地方便荒废了。

第二,据挖掘者泽塔(Zertal)解释,在遗址中央的石头结构,是一座坛。它是由未凿过的石头筑成,后期作了一道斜坡向上,通到他认为是游廊的地方,环绕着祭坛,中间则有烧过的灰烬。

第三,在这个结构所发现的骨头,都是适合以色列人献祭的动物之骨,如,绵羊、山羊和牛等。

第四,这遗址没有任何小雕像,因此有些考古学家怀疑它是否具宗教意义,有人建议它原来是一栋房子,或一座塔。但是,若有一种信仰在敬拜时不许有雕像存在,自然就不会有雕像。这个发现究竟是否可以与约书亚记相连,仍在辩论中。345这是以巴路山上惟一发现的主前十三至十二世纪的建筑物。

343 参 A. Mazar, Archaeology and the Land of the Bible: 10,000-586 BCE , The Anchor bible Reference Library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90), 251页。
344 参 A. Zertal, 'Has Joshua's Alter Been Found on Mt. Ebal?', BAR , 11/1, 1985, 26~43页;作者,'How Can Kempinski Be So Wrong!', BAR , 12/1, 1986, 43, 47, 49~53页;同作者,'An Early Iron Age Cult Site on Mount Ebal: Excavation Seasons 1982-1987', Tel Aviv , 13~14, 1986-1987, 105~165页。
345 参 R. S. Hess, 'Early Israel in Canaan: A Survey of Recent 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s', PEQ , 126, 1993, 135~137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耶和华对约书亚说:“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你起来,率领一切兵丁上艾城去,我已经把艾城的王和他的民、他的城并他的地,都交在你手里。」

率领一切兵丁: 当时,渡过约但河的以色列兵丁有来自两个半支派的4万“兵力”(4:12-13)和来自其余支派的“后队”(6:9)约16万名。本节似乎并不是指20万兵丁,乃是指来自两个半支派的先锋队3万或4万兵丁(3节 )。本节使用“一切兵丁”,似乎是为了与探子“只要二、三千人上去”的轻率报告(7:3)进行对比。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神鼓励约书亚再次攻城,而这次进攻有特别策略。

――《串珠圣经注释》

再次攻打艾城: 以色列借着处死亚干,再次受到全能之神的保护与引领。这次征服艾城,神指示使用埋伏战术(2节 )。此战术在攻打艾城之时最为有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①艾城居民自取得了上次胜利之后,心便因胜利而骄傲、轻浮起来。因此,他们很轻易被以色列主力部队的假败而逃所迷惑(7节 );②因为艾城位于高地,若正面对决,以色列军队即使获取了胜利也难免严重的死伤,埋伏是最为妥当而有效的战略战术;③艾城周边是地形崎岖不平的山区,易于埋伏(13节 )。神的帮助、约书亚卓绝的用兵以及军兵们纹丝不乱的埋伏,使他们之轻松地拿下艾城。约书亚占领艾城之后,照着摩西的命令(申27章 ),将百姓分成两半,一半对着基利心山,一半对着以巴路山(30-35节 )。那时,站在基利心山上的人象征顺服律法的人,站在以巴路山上的人则象征不顺服律法的人,并宣告了神将以祝福报应顺服的人,以咒诅报应不顺服的人。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你怎样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当照样待艾城和艾城的王。只是城内所夺的财物和牲畜,你们可以取为自己的掠物。你要在城后设下伏兵。”」

这次以色列人可以自己保存战利品。亚干怎么不多忍耐一点呢。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你……取为自己的掳物: 在尚未开始争战之前,神就指示得胜后如何处理艾城,使约书亚对胜利充满确信。占领艾城之后的处理方法与对耶利哥城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掳来的物品与家畜皆都归给了以色列百姓。事实上,若要继续争战,就需要重新使用掳掠之物。只因耶利哥城是第一个征服的城邑,所以特意分别为圣归给了神。 设下伏兵: 在人类战争史中,埋伏术是不可遗漏的基本战术,虽然在具体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伺机袭击对方而隐藏在隐蔽之处等待的战术,在现代战中也广为使用。在旧约圣经中,;;;;等处都记录了埋伏战术。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于是,约书亚和一切兵丁都起来,要上艾城去。约书亚选了三万大能的勇士,夜间打发他们前往,」

约书亚顺服了第1节的命令。他和一切兵丁都起来,要上艾城去。他选了三十个三千……夜间打发他们前往。下面则是说明这些事的细节。在古代近东很少有晚上作战的,夜间可以伪装、突击,在以寡敌众的时候,是最佳的办法。以色列的军队常常少于敌军,所以圣经中便有几次夜间争战的例子。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三万”。若是进行埋伏,这人数似乎太多了。有人认为“三十千”应作“三十个首领”。若是这样,约书亚就是差遣了三十个首领进行一种突击埋伏。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约书亚第二次进攻艾城,不但先求问耶和华,也未轻敌,且运用诱故之法,令对方大军中伏尽歼。他派出军队两批,一批三万人(或为三千人之误 ),夜间行军,埋伏城后,介乎伯特利与艾城之间;另一批五千人也在城后,作第一批部队的掩护或增援,(若三万人数字无误 此五千人或为自三万人中派出 为伺隙攻城的主力 其余为增援之需 )。他自己率军自东面掩至,在城北扎营。次日清晨攻城北面,敌人应战,即佯作不敌向东方退却,引艾城和伯特利的精壮军队出城追赶。埋伏的部队乘机攻入城内,火光烛天。约书亚的军队也回戈反击,与城中杀出的以军两面夹攻,杀得敌军片甲不留,并活擒艾城的王,悬尸树上示众。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授作战计划:3节与12节记载的伏兵数目大有出入,学者对此有两种解释:

1这是文士手抄之误,三万(3 )这数字太大 , 伏兵的数目应是五千(12 )。

2这是指两队兵士,分别在艾城之西南 (2「城后」 ) 及西面(9 )埋伏。后者帮助拦截从伯特利而来的救兵。

――《串珠圣经注释》

】「吩咐他们说:“你们要在城后埋伏,不可离城太远,都要各自准备。」

“在城后”。即在城的西面(9节 )。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约书亚非常详细地制定了埋伏的地点,并明确地告知若被人发现埋伏在城后,就有被断绝后路的危险。然而,若能成功,就可以突然袭击敌军,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伏兵的地点不可离城太远的原因在于,伏兵可以继续察看城内的情形,若有适合的时机就能迅速攻城。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我与我所带领的众民要向城前往。城里的人像初次出来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他们面前逃跑。」

】攻打艾城的战术: 此处说明了从诱引艾城军队到击破他们的作战战术。古往今来,许多战略家都使用这种埋伏→诱引敌人→进攻的作战计划。 我与……要向城前往: 当时伏兵是由主力部队和初次参战跑得快的士兵组成。若伏兵过早攻打艾城,艾城军兵便会回去守城,若伏兵攻打的时间过迟,逃走的以色列军就有可能被敌军所伤。神直接指示约书亚,帮助伏兵在最合适的时机攻占艾城(18-19节 )。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他们必出来追赶我们,直到我们引诱他们离开城,因为他们必说:‘这些人像初次在我们面前逃跑。’所以我们要在他们面前逃跑,」

】「你们就从埋伏的地方起来,夺取那城,因为耶和华你们的神必把城交在你们手里。」

一旦计策奏效,军队被诱离开要塞,伏兵就可以出来,占据该城。第八章只有这里用到动词「夺取」(希伯来yrs% )。这个字代表前面神圣约应许的一部分,即,以色列人要得迦南地为业。在向埋伏的部队讲的一番话中,这个字可以提醒他们,此一冒险将实现上天的旨意,使以色列能拥有这地。在第1节中,神应许要将艾城交在约书亚的手中,或「权」下。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们夺了城以后,就放火烧城,要照耶和华的话行。这是我吩咐你们的。”」

】「 约书亚打发他们前往,他们就上埋伏的地方去,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就是在艾城的西边。这夜约书亚却在民中住宿。」

战阵】伏兵在黑夜掩蔽之下行军十哩,然后在城的另一面巩固阵地(西面 耶利哥和吉甲在艾城的东面 )。军队的主力于翌日向西沿阿萨斯干河(Wadi el~Asas )行进,到达艾城北面山谷或山坡的营地。艾城士兵出来时,以色列兵团按照伏击计划,向东面的大本营退却。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约书亚清早起来,点齐百姓,他和以色列的长老在百姓前面上艾城去。」

“点齐”指召集。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点齐百姓: “点齐”具有“数”、“监视”、“访问”等含意。在战前点齐百姓的事件很好地体现了约书亚的做事周全、完备。因为,百姓中间或许出现叛徒将伏兵的事通告敌方,以色列便会遭到袭击。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作战经过及最终胜利。

――《串珠圣经注释》

】「众民,就是他所带领的兵丁都上去,向前直往,来到城前,在艾城北边安营。在约书亚和艾城中间有一山谷。」

有一山谷: 艾城周边环绕着深深的山谷,形成了天然要塞。因此,越过这些山谷去攻打艾城,实属不易。约书亚之所以领兵进入此山谷有以下两个原因:①故意进攻敌军战略上的薄弱环节,诱导敌军安心追击他们;②山谷周围的地形不平坦且树叶茂盛,易于埋伏。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他挑了约有五千人,使他们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就是在艾城的西边。」

这第二支由五千人组成的军队被派去预防伯特利人的攻击。约书亚在北部的军队(11节 )主要负责诱骗艾城的人离开他们的城。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于是安置了百姓,就是城北的全军和城西的伏兵。这夜约书亚进入山谷之中。」

】「艾城的王看见这景况,就和全城的人,清早急忙起来,按所定的时候,出到亚拉巴前,要与以色列人交战,王却不知道在城后有伏兵。」

“亚拉巴”指约但河谷。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亚拉巴」:指约但河谷,可能是15节所指之旷野。

――《串珠圣经注释》

艾城的王……急忙起来: 艾城的王察看以色列军队的阵容之后,便立即判断他们是乌合之众。因为,当时的以色列军似乎想要打一场不及初级兵法的战争。然而,若是卓越的战略家看到这种“无理”的布局,便会怀疑内中有诈,而拟定反攻战术。但是,当时的艾城王因过于相信上一次的胜利经验而轻易断定以色列为乌合之众。所以,以色列的失败却成了转祸为福的契机。亚拉巴: 常指死海南部地区、约但河东、约但河西(11:16)或加利利湖下端的整个约但河谷。在这里指约但山谷周边的草原地区或旷野。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在他们面前装败,往那通旷野的路逃跑。」

】「城内的众民都被招聚,追赶他们。艾城人追赶的时候,就被引诱离开城。」

】「艾城和伯特利城没有一人不出来追赶以色列人的,撇了敞开的城门,去追赶以色列人。」

此处提到艾城和伯特利二城连手作战。记有伯特利为以军攻陷的城邑之一。本书除了此处外未再提过伯特利城为以军攻取的事。可能艾城为伯特利的前线基地。二城距离甚近;约书亚攻克艾城后不久也取得伯特利。从考古资料获知,伯特利在主前14世纪末和13世纪初被毁,适在以军进攻迦南的时期。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伯特利城因和艾城很接近,也卷入战事,居民过来帮忙追赶以色列人。

――《串珠圣经注释》

艾城和伯特利城没有一人……: 本节告诉我们伯特利人也参加了这场战争。伯特利是位于艾城西部约3公里处的小城邑。伯特利居民对以色列入侵迦南感到威胁,他们与艾城连手作战。但在艾城被攻陷之时一起被以色列歼灭(12:16)。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耶和华吩咐约书亚说:“你向艾城伸出手里的短枪,因为我要将城交在你手里。”约书亚就向城伸出手里的短枪。」

约书亚伸出的短枪或为装有矛头的标枪,可以投掷,是一种攻击性武器。他用矛头反射日光通知埋伏城后的以军攻城。26节说约书亚一直伸出手中的短枪到杀尽艾城居民为止,令人想起摩西当日战败亚玛力人所举起的手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向艾城伸出手里的短枪: 约书亚顺服神的命令,高举手中的短枪指向艾城,伏兵以此为信号进攻。约书亚高举短枪象征了神与以色列军队同在。因此,直到以色列军队完全获胜之时,约书亚都未曾收回高举的手(26节 )。这场战斗看似靠着人的计划与战术获胜,但是,其背后却有神的大能与同在。“艾城”是巴勒斯坦中部的城邑,位于伯特利东南约3公里处,具有“废墟”、“堆”之意。被掳巴比伦归来之后,便雅悯支派生活在此地。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短枪】

约书亚时代的短枪是金属的枪头,安装在短木杆子上。后世的标枪用绳环辅助,使之螺旋飞行,可以抛掷得更远更准;但在这时代并没有这种记录。很多学者提出本段经文所指的武器并非短枪,而是著名的弯刀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约书亚的短枪用来反射太阳的光,给埋伏的人发信号。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他一伸手,伏兵就从埋伏的地方急忙起来,夺了城,跑进城去,放火焚烧。」

艾城的人曾急忙起来(14节 ),抓住眼前的机会,而埋伏的以色列一看到约书亚的信号,也急忙(19节 用了两次 )行动。331描述他们动作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与约书亚在第7~8a节所给他们的命令中,第一行与最后一行互相对应:伏兵就从埋伏的地方急忙起来,并且放火焚烧。这里所用的动词,显出行动的急迫。这里的希伯来经文当中有一个短语:他一这样作,也就是,当他一伸出他的手。

──《丁道尔圣经注释》

跑进城去,放火焚烧: 这场火向以色列与艾城的军队通报了城已被攻陷。以这场火为信号,逃跑的以色列转换方向开始反攻,而艾城军队既不能继续追击,也不能退回到城中,被圈在原地受到双面夹击,只有面对死亡。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艾城的人回头一看,不料,城中烟气冲天,他们就无力向左向右逃跑。那往旷野逃跑的百姓,便转身攻击追赶他们的人。」

】神作为战略家亲自指挥战斗,并拟定周密细致的战略战术,因此战争必会得胜。本文描述神的战略方法与现实完全符合。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见伏兵已经夺了城,城中烟气飞腾,就转身回去,击杀艾城的人。」

】「伏兵也出城迎击艾城的人,艾城人就困在以色列人中间,前后都是以色列人。于是以色列人击杀他们,没有留下一个,也没有一个逃脱的。」

】「生擒了艾城的王,将他解到约书亚那里。」

】「以色列人在田间和旷野,杀尽所追赶一切艾城的居民。艾城人倒在刀下,直到灭尽,以色列众人就回到艾城,用刀杀了城中的人。」

本节的光景极其凄惨,似乎与神慈爱的属性背道而驰。表明了神是何等厌恶罪与拜偶像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当日杀毙的人,连男带女共有一万二千,就是艾城所有的人。」

】「约书亚没有收回手里所伸出来的短枪,直到把艾城的一切居民尽行杀灭。」

没有收回……短枪: 这令我们联想到在与亚玛力人争战时,摩西何时举手,以色列就得胜;何时垂手,亚玛力人就得胜的事件。象约书亚这般杰出的军事战略家,面对胜利完全可以抬高自己的声望与名誉。然而他为了将胜利的荣耀只归给耶和华,而一直高举短枪,直到完全攻下艾城。这与使徒保罗将自己的工作果效全部都归给神而自取卑微地位的作法是相同的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 惟独城中的牲畜和财物,以色列人都取为自己的掠物,是照耶和华所吩咐约书亚的话。」

以色列人将掠物据为己有。为什么这里可以,而耶利哥不行?或许因为耶利哥是在迦南地所攻下的第一座城,具有代表性,所以要将一切都献给神,一旦完成了这个动作,便可以取掠物了。第二个理由,可由亚干的罪推想。第一座城的毁灭,以及其中的掠物,成了神给以色列的测验,看他们是否顺服神。攻击艾城的人通过了这项测验,因此便不需要禁止他们得战利品。另一方面,这里提到牲畜,让人留意以色列人当时危急的景况。神已经不再像在旷野时一样,供应他们吗哪,现在以色列人要自己找食物了。然而神在这里还是供应他们:将牲畜赐给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

──《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书亚将艾城焚烧,使城永为高堆、荒场,直到今日。」

约书亚记描绘艾城的毁灭是永为高堆。这个词只在(希伯来圣经17 )出现过。艾城的刑罚像耶利哥一样,完全摧毁,因它不要敬拜以色列的神。直到今日的格式,是向作者当代的人传讲艾城故事的警告──包括以色列人最初的失败,和艾城人对以色列信仰的拒绝。(参增注来历语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将艾城焚烧: 从Garstang与Albright在此地区挖掘的陶器块与1928年进行的调查来看,艾城是在耶利哥城灭亡的同时,也就是B.C.1400左右灭亡的。永为高堆: 有些译本将“高堆”译成“废墟”。据考古学资料与圣经的前后文脉来看,被约书亚攻陷之后,艾城很久以来一直处于荒废的状态。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又将艾城王挂在树上,直到晚上。日落的时候,约书亚吩咐人把尸首从树上取下来,丢在城门口,在尸首上堆成一大堆石头,直存到今日。」

将艾城的王挂在树上,与所记亚摩利人的五王类似。杨格指出,约书亚记第十章记载,他们是将那些王的尸首挂在树上(26节 ),这与古代近东其他的征服记录很接近。这并不是一种来历语,或将记录改写,以证明约书亚作到了申命记式的规定,即的命令。

这里提到将战败者的尸首悬挂示众,也可以视为在描述战争行为,和一种宣传伎俩,并不是直接根据申命记第二十一章,因为那里乃是指对犯罪者的刑罚。不过,展示尸首不过夜的原则,对罪犯和以色列的战争行为都适用。

──《丁道尔圣经注释》

“挂在树上”。参看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摩西律法规定,悬挂的尸体在日落时须除下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将艾城王的尸首挂在树上,是要进一步的羞辱他,并象征神的咒诅;日落时取下尸首,是要避免玷污地, 见。在尸首上堆石头,好作纪念(7:26)。

――《串珠圣经注释》

挂在树上,直到晚上: 将死者挂在树上,是为了使其蒙羞,并且使看的人引以为戒。然而,禁止使尸体被挂在树上过夜,这是为了不玷污神所赐的圣地。耶稣却代替罪人被挂在十字架上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在尸首上堆石】

主前二○○○年左右在尸首上堆石埋葬是巴勒斯坦常见的作法,南部尼革和西乃的干燥多石地区尤然。这个时代迦南的惯例是埋葬于可多次使用的坟墓。全家人都可同葬在井洞底部的石室中。所有日常用品,墓穴中都一应俱全。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那时,约书亚在以巴路山上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筑一座坛,」

这个守卫以巴路山与基利心山中间之山谷的示剑坚固城,此时可能已经投降,或被攻取,或表示友善。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以巴路山」:位于示剑谷以北,与基利心山相对。

――《串珠圣经注释》

在以巴路山上……筑一座坛: 以色列如此筑坛不仅是遵行了摩西的命令,并且也是顺服耶和华之律法。“以巴路”山位于撒玛利亚,海拔约900米,基利心山位于以巴路山南部对面,之间有重要的东西向道路。基利心山树木茂盛,而以巴路山则是光秃秃的荒山,这两座山被选为宣告祝福与咒诅的场所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坛的作用】

这坛似乎是特别为这一次的庆典筑造,不是作为永久性建筑(这是使用未加工粗石的另一个理由 )。在此所献的祭只有燔祭和平安祭(见利三的注释 ),没有赎罪祭、赎愆祭。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摩西的律法(希伯来to^ra^ )源自于耶和华神,透过耶和华的仆人摩西之手,传给以色列人。应验了,那就是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因此,约书亚在以巴路山上,用没有动过铁器的整石头,筑了一座坛,献上燔祭,和平安祭。约书亚将摩西所写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在示剑城的南边与北边。示剑为迦南中部大城,乃以色列人古代宗教圣地。摩西死前曾吩咐众民过约但河进迦南地后,须在示剑立坛献祭,并重申前约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约书亚遵行昔日摩西的嘱咐(申27 ),于以巴路山(30 )立石为神筑坛,并将律法刻于石上和公开宣读。

――《串珠圣经注释》

约书亚于以巴路山上筑坛,但后来神裁定于「高处」拜偶像者的罪;约书亚此举是否与神的命令互相冲突?】

拜偶像者设坛祭祠假神的地方称为「高处」(bamot )。另一方面,在所罗门建立耶路冷圣殿(约主前九六O年 )之前,以色列人设坛来敬拜耶和华神。神定「高处」拜偶像者的罪,这项命令显然不能追溯至包括所罗门王以前对于耶和华神的敬拜行动。对于「高处」的责难,乃向耶罗波安第一(约主前九三O年 ))所设立的邪恶反叛的祭坛而发。耶罗波安另设祭坛,使他所统治的北国人民不会在每年数次的节期中往耶路撒冷圣殿敬拜神;他这样做,明显是违背了记载于神的命令。根据这段经文可知,神命令以色列人完全清除那些用以敬拜假神的祭坛,还有他们的柱像(massebot )和木偶('aserim ),并把敬拜的事情集中在唯一的全国性圣所之内(2-6节 )。(依照迦南居民的迷信 柱像及偶像分别代表男性神只及它们的女性配偶。 )经文没有指出这所中央的圣所应设立于那个地点。事实上,在攻占迦南至所罗门圣殿建成期间,圣所的位置曾由吉甲迁移至示罗,后来又搬到基遍。然而,会幕及其献祭的坛搬迁到那里,圣所就在那里设立。所罗门的圣殿终于建成了,且在一个全国性的集会中举行圣殿奉献礼(王上八章 )。虽然圣经没有明言,但我们亦理解到一切献祭事宜都在这所伟大的圣殿举行,亦只应在这里举行。

但到了后来,所罗门王受到他那些拜偶像的外族妃嫔影响,允许兴建bamah(或「山顶的祭坛」 ),给予摩押人的神基抹和亚扪人的神米勒公,当然还包括其他神氏,而内中必定有所罗门最喜爱的妻子——当时埃及法老的女儿——所敬奉的假神。所罗门这个败坏的例子使以色列人更忽略的禁令,在各处异教中心设立bamot,包括北国(北国人民效法耶罗波安 )及南国的境界。后来,南国的邱坛、柱像及木偶等曾一度在亚撒宗教改革期间被拆毁,虽然他的改革不彻底 其果效亦不可长期维持 。此外,亚撒的儿子约沙法,还有希西家及约西亚均曾清除敬拜假神的地方。

在南国境内的bamott,其中有些显然是为敬拜耶和华神而设的,目的是方便国内不同省份的居民。无论如何,这些祭坛与申命记十二章的禁令有抵触,因而也受到真正属神的先知所痛斥。指出其中一些祭坛是利未人祭司所供奉的,但这些祭司未被处死(依照申命记十三章 犯拜偶像之罪者必被治死 ),有力地显示他们是在地方性的祭坛敬拜耶和华神。在约西亚进行宗教改革期间,王容许他们仍然存活,且可享用奉献予供养亚伦系祭司的食物。然而,这些在地方性祭坛敬拜神的祭司,不得进入圣殿事奉。

约书亚在以巴路山筑坛,为要使全体以色列人参与庄严的重申与神立约的仪式。较早时,出埃及记颁布筑坛的律法,而约书亚于以巴路山筑坛事情与出埃及记的律法完全吻合:「凡记下我名的地方,我必到那里赐福给你。」纵然在所罗门建成圣殿以后,北国却设立祭坛,但当以色列人面临国家性的危机时,祭坛仍会被神祝福。例子之一是以利亚于迦密山顶筑祭坛来抗拒亚哈王及其军兵,神从天降下神奇的火烧尽燔祭,从而显出以利亚所敬拜的是独一的真神,而巴力只是王后耶洗别的先知幻想出来的假像而已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是用没有动过铁器的整石头筑的,照着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话,正如摩西律法书上所写的。众人在这坛上给耶和华奉献燔祭和平安祭。」

“坛”。参看至26节的脚注。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ockquote >

“没有动过铁器的整石头”:参.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没有...... 筑的」:见注。

「燔祭和平安祭」:献祭的条例和意义,见利1章; 3章及注。

――《串珠圣经注释》

用没有动过铁器的整石头筑的: 这是按照律法书所记录的神的命令,也是摩西的命令。用未曾经过人为雕琢的而以自然状态的石头筑坛的事实,告诉我们坦诚而真实的敬拜的重要性。在这坛上……奉献燔祭与平安祭: 燔祭是为了全然的奉献与赎罪而献的祭,平安祭则是为了与神密切深交而献的祭。当时,以色列百姓暂时休战而向神献祭,表示他们感谢神以往所有恩典并把将要成就的一切也都交托在神的手中。耶稣自己作为挽回祭献给神,亲自完成了旧约的所有祭祀仪式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约书亚在那里,当着以色列人面前,将摩西所写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

“石头”。不是坛的石头,而是一根大柱子的石头。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抄写在石头上的当为律法的精髓。写的方法是先在石头上油石灰,再刻字。由于时间有限,在这次仪式中宣读的律法不会太长,当年摩西在西奈山所宣读的律法,很可能只是载于《出埃及记》二十一~二十三章的那一部分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律法刻于纪念碑】

刻着汉摩拉比法典的石碑,是用闪长岩造成,高达八呎,公开展示以便查阅。王室的碑文通常都是安放在显眼之处。时至今日,纪念碑文也可见于墓碑、建筑物基石,和历史性遗址上。这些碑文的用意是要给人看见、留意、纪念。反之古代近东的条约则经常安置在圣处,一般人无法得见。其用意是将协议付诸笔墨,安放在奉其名立约的神明面前。有关石块用作界石和地契的资料,可参看:的注释。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以色列众人,无论是本地人、是寄居的,和长老、官长,并审判官,都站在约柜两旁,在抬耶和华约柜的祭司利未人面前,一半对着基利心山,一半对着以巴路山,为以色列民祝福,正如耶和华仆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

「一半对着...... 以巴路山」:根据摩西的吩咐,西缅、利未,犹大、以萨迦、约瑟、便雅悯这六个支派的人要站在基利心山上(面对以巴路山 ),为百姓祝福,而流便、迦得、亚设、西布伦、但、拿弗他利六个支派,则要在以巴路山上(面对基利心 )宣布咒诅。

――《串珠圣经注释》

一半……一半: 强调了神公义与慈爱的属性。当我们单方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时,困境便会尾随而来。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这里提到以色列众人,并且列出各式各样的人,清楚说明了参与者是谁。带领的人中有长老、官长并审判官,还有祭司和利未人。338而本地人、寄居的,是摩西五经中常出现的词汇,指所有住在以色列当中的人。339第35节最后,提到了最无力保护自己权益的妇女、孩子,并寄居的外人。摩西的律法论及所有人的权利与责任,包括各个民间、宗教、社会团体,和他们所关注的事。

──《丁道尔圣经注释》

】「随后约书亚将律法上祝福咒诅的话,照着律法书上一切所写的,都宣读了一遍。」

公开宣读】在大部分人都是文盲,(除了基本的家庭记录之外 )几乎没有人家中有片纸只字的文化中,公开宣读有宗教、文化、政治意义的文件,是很重要的。好几个赫人的条约都包括定期公开宣读文约的条款──一个说每年三次,其他的则较有弹性,只说「时常而不断」。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话,约书亚在以色列全会众和妇女、孩子,并他们中间寄居的外人面前,没有一句不宣读的。」

以色列……寄居的外人: 不仅是以色列百姓参加了祝福与咒诅的宣言 ,连寄居其中的外邦人也参加了。表现了神对全人类的普遍救赎计划。之所以使以色列的所有儿女参加此会,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使后裔认识以巴路山与基利心山的圣约。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思想问题(第8章 )】

1约书亚用巧计将艾城攻破,你认为神在这战役中有否与以色列民同在?

2约书亚领导以色列人与艾城居民争战,大获全胜。由此看来,教会领袖在信徒过得胜生活上扮演什么角色?

3艾城一役后,约书亚将摩西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并向百姓宣读,这给我们什么榜样。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失败后吸取教训,不应影响再次的行动,约书亚的做法是……】

亚干事件处理完毕后,约书亚便准备再攻艾城。这次一定要获胜。他从这事学到功课,那也是我们应当注意的:(1 )在神显明你所犯之罪的时候,要认罪(7:19-21);(2 )失败时,要重新注目于神,对付问题,勇往直前(7:22-25,8:1)。神叫人在犯罪以后悔改,得祂赦免,好得到力量,重新开始。从失败中学到的功课,会叫我们在下次遇到同样的局面时能较好地应付。因为神渴望洁净我们、赦免我们、加力量给我们。除非我们自己放弃,才会失去这福分。

──《灵修版圣经注释》

圣洁的标准】

圣洁是与神保持正常的关系。圣洁是分别为圣──这是本质上的圣洁。以色列人按着神的吩咐,把亚干的事件处理,除去连累他们的罪;神就再一次给予约书亚及以色列民应许,将艾城的王、人民、和地都交在他们手中。并且指示他们作战的策略,要他们在城后设下伏兵。

当我们肯像以色列人一样,愿意认罪悔改时,我们便得到神的教导和指引;我们就知道如何争战,并且经历得胜。大卫虽然犯了奸淫的罪,在诗五十一篇表露他悔罪的心态,他经历神不会看轻忧伤的灵,神就饶恕及再使用他。当教会能全体认罪悔改时,神就赐下大复兴;或者领袖或个人愿意认罪悔改,复兴仍然是可能的。有一间教会的一位信徒,他在崇拜聚会后被神感动,承认自己的罪;并在那时站立向会众承认,他如何假冒为善。奉献时只是空手放进奉献袋中,实在是犯罪;请大家原谅他,并且他亦在神面前悔改。想不到又有一人起来,承认自己同样犯了这罪,再有其他的人就承认所犯的其他罪,又愿意认罪悔改。自此以后,那个教会得到很大的复兴。今天我们从以色列人艾城之役,得到一个得胜的原则,就是我们要圣洁,竭力保守与神的关系,主动的分别为圣,顺服神的主权;愿我们都成为合神心意的子民和教会,得着大的复兴。

── 刘承业《属灵的战争》

攻取艾城(眼目的情欲 )】

艾城是象征眼目的情欲。这次战争,两方面都是上了眼睛的当,这表我们很容易因眼目的情欲而失败。最先除去肉体的情欲,然后可能与眼目的情欲打仗,清除内奸,后可应付外敌。

当眼目的情欲发动引诱我们爱世界的时候,就是魔鬼对我们说:金钱是可爱的,繁华,美色,是人生应有的享乐,那时候你先可对他说,不错,这些确是可看,可爱,但是当灭之物我现在已经属主,我不能爱这些。以后不再与之多谈,魔鬼必知难而退了。在上海地方,常见有些小贩,携些东西,沿街兕揽生意,当他们叫你买的时候,他们必絮絮不休的讲述那些货品怎样价廉物美,你可对他们说:不错,你们的东西真是件件都好,可是我不买,说完,直趋而前,不顾他们,他们必不再追跟你,倘若你不知道,开始即谦他们的货品不好,说他们的价钱亦昂贵,那末他们,将一直纠缠你,使你感觉厌烦,不得不买他们的东西,我从前曾上了他们的当,以后有人指示我用这个方法,果然很收效果。我觉得用这个方法应付我们眼目的情欲,亦很适宜。若魔鬼利用我们眼目的情欲来引诱我们的时候,我们对他说:世界是不好的,……魔鬼则很有理由说明世界是怎样怎样的好,鼓其如簧的舌以引诱你,惟有对他说,世界我知道是好,但虽好,却要过去的我不能爱她,魔鬼便无法了。

我凭着这个方法,行了许多时候的天路,我稍作见证,不是讲我有什么,乃讲述主怎样使用我这软弱的人从前我本想学医,在社会上为一有地位有名望的人,我觉得学医比甚么职业都好,祇有之求他,没有他求人,发财亦较容易。有人问,我学医有甚么目的?我说是要救社会,救人类,答的是堂皇得很,其实不过想得名誉,金钱,地位……而已。再问,学医要用五年的时间,用那么多的时间学医,将来是否要为世界知名的医士?我答不敢有这奢望。再问:是否想全中国的人都认识你?我想一想,还以为不敢。是否想为福建全省最著名的医士?(因我是福建人 )他问。我再想一想,福州的医士,厦门的人不认识,厦门的医士,福州的人亦不认识,故还答个不敢。其后那人说:难道你愿望将来为全福州城的人都认识你为名医士吗?那是何等小的盼望?你在初毕业时,社会人士未必都能信任你,最少要经过十年八年的试验,纔渐渐得人信仰,费那么多的时候,然后达到为福州人认识的目的,岂不是太不值得么?何如把自己奉献给主,为主作工,救多人的灵魂,将来在神国里得高尚的地位,和永远的荣耀呢?奉献给主,不止福州人认你,连从亚当起直至凡在神国里的圣徒城都认识你。从这次谈话以后,则知奉献给主,是最上算不过的事。从前我的耶利哥城与艾城都是很大很坚固的,一旦被打倒了,一切当灭之物,都没有存在了。以后入了神道学校,我的言语,行为,性格,生活统统都改变过来。记得一次放假回家,我兄接我,向我讲笑话说:我这次来接你,以为是接一位摩登的女医生,那知是接个束发为髻的传道婆婆,回家后,有些同学探我,他们的装束很时髦,讲了许多新名词和科学的话。那时候,我心想我的艾城就在我面前,非攻破牠不可。故对那些讽笑我的说,你们不要讽笑我,将来我得与主同在,则今日一切讽笑倒变成赞颂了。

── 何守瑛《信徒灵程》

上一次的战利品要销毁,这次的却可保留,难道神改变了?】

神为甚么准许人从这次战役之中,为自己保留战利品与牲畜?以色列人对处理战利品的条例,是分两种情况执行的:(1 )像耶利哥这样的城市,是在神的咒诅之下(因敬拜偶像而受神刑罚 ),因此不可夺取其中之物。神的子民必须保持圣洁,与一切拜偶像的风气隔绝。(2 )不在神禁令之下的城市,以色列人可分取夺获的战利品,这是战争中的常事,使军队和百姓得到所需的粮食、牛羊,以及补给的武器;而艾城就属于这类城市。得胜的军队需要粮食和装备,由于那时兵士皆无工资,因此战利品是激励他们出发作战的部分因素,也等于是犒赏。

──《灵修版圣经注释》

艾城为甚么这样重要,非攻下不可?】

占领艾城对他们非常重要。它距离耶利哥只有十八多公里,是迦南人的坚城,也是伯特利的屏障(8:12)。迦南地的诸王,若听见以色列人在艾城被打败的消息,就会连手上来攻击,他们不知道神已经重振约书亚的军力,施行保护。我们当完全顺服神、倚靠祂,确信祂的应许能带来胜利。

──《灵修版圣经注释》

同一件事,求不求问神结果大相径庭,这于我有何鉴戒?】

耶和华将这城交给约书亚了。昨日的失败变成今日的胜利。人一旦对付了罪以后,接着就蒙神赦免而得胜。靠神的恩典,我们不再灰心丧胆,或深感罪疚。罪使我们受挫败,但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应当重新振作,遵行神的旨意。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他们要用未经凿过的石头造祭坛,使他们不至于亵渎神。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百姓把祭坛当作偶像来敬拜,也避免人崇拜造祭坛的巧匠,而不敬拜行大事的神。

──《灵修版圣经注释》

约书亚何等重视神的律法!十诫在我心中的地位……】

约书亚吩咐人抄写在石头上的,极可能是十诫,是神全部律法的中心,对现代仍然适用。

(参出20章 )──《灵修版圣经注释》

「将摩西所写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

如果我们看这事以预表来解释,就特别有意义。这些在以色列的史事上预表属灵的实际。迦南是属天的表征,我们在基督里有喜乐与平安,以及属灵的能力。这是在我们领受圣灵的恩惠所享的。也许有人以为在应许之地不必再需要神的律法,好似昔日律法只在西乃山颁发的,而只在申命记重复。其实不然,甚至在天上,律法仍有重写的必要。

耶稣成全律法——主说祂不废掉律法,也不作任何的取替,只以属灵的方法加以充实,并增进内容。主不只指道德方面,也包括礼仪的律法。祂要人们在心中要重视与尊敬。

保罗着重精意——他说律法是圣洁公义与良善的。肉体虽卖给罪,因为肉体也不能满足律法的要求。但是心灵应完全奉献,使圣灵在我们里面成就神的旨意与能力。

律法写在心里——这是新约的含义。神的律法不是写在石头上,而是在心上。这不是用金属凿刻的,可以溶去;也不在记忆中,可以遗忘。这是在心灵上,我们必须珍惜。

──迈尔《珍贵的片刻》

宣读神的话】

「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话…没有一句不宣读的。」

神拣选摩西,也拣选约书亚;但约书亚的工作,跟摩西的工作不同。神只对摩西面对面说话,并没有与约书亚那样的说话;因此,“他要站在祭司以利亚撒面前,以利亚撒要凭乌陵的判断,在耶和华面前为他求问。他和以色列全会众,都要凭以利亚撒的命出入。”
神命令约书亚接替摩西为领袖,并没有另外传律法给他,而是特地吩咐他,遵行所吩咐摩西的律法:“这律法书不可离开你的口,总要昼夜思想,好使你谨守遵行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顺利。”
约书亚不愧为好军人,他的长处,在于会顺服,一切照着神所吩咐摩西的,萧规曹随,绝不违背。当以色列会众北上,来到了示剑附近,在那里,有两座山:基利心山在示剑城的南面(高868公尺 );以巴路山在示剑北面(高938公尺 )。
约书亚在以巴路山上,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献上燔祭和平安祭;又“当着以色列人面前,把摩西所写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然后将会众聚集在约柜旁,一半对着基利心山,一半对着以巴路山。

随后约书亚将律法上祝福咒诅的话,照着律法书上一切所写的,都宣读了一遍。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话,约书亚在以色列全会众,和妇女,孩子,并他们中间寄居的外人面前,没有一句不宣读的。

约书亚不是祭司,照今天的看法,算不上专业传道人;但我们看他的事奉,是多么彻底,认真。
他不像那些讨人欢喜的人,只讲天堂,不提地狱;只讲说神的慈爱,全不提神的严厉,说最后人人都可以得救。约书亚将祝福和咒诅的话,全部宣读。神忠心的仆人,如同保罗,凡“神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
他也传播得普及所有的人。教导全会众,就不应该有性别的不同,男丁和妇女都在内;包括所有以色列人和外人;包括成人和孩子,他不担心咒诅和地狱的话,会吓坏小孩子,使他们作恶梦,只是违背神的话,会使人进入不止息的痛苦,长在永不会醒转的恶梦中。
愿我们都效法约书亚,将神全部的话,教导所有的人。

── 于中旻《圣经研究》

【第八章要点:艾城的掳掠】

在这一章里我们看见信心又重新得力了,他们再战于艾,大获全胜;他们承认了罪恶,审判了罪恶,又除掉了罪恶,热线立刻恢复了,能力便源源而来,万军之元帅再一次向约书亚说:「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你起来率领一切兵丁,上艾城去,我已经把艾城的王,和他的民,他的城,并他的地,都交在你手里。」本章余下的部分是不解自明的,它们要说明的真理,就是罪恶受了审判后,信心就会重新得力。

──巴斯德《约书亚记研究之三》

【计取艾城(八章 )】

一、主的恩慰(1-2 )——罪恶已去,恩慰就来。

二、小题大做的战法(3-29 )

戡把艾城之战和耶利哥之战,作一比较。

耶利哥

艾城

无计划

多计划

简单

繁杂

容易

困难

绕城

举手

靠信心

靠兵力

两者比来,耶利之役为最有价值,因为这役的得胜,是靠信心。至于艾城之役,则须『在城复设下伏兵』,钩心斗角,才能获胜。故这回所走的路虽通,可是不是平坦的大道,而是迂回曲折的小径,无怪其费力大,费时多,而收效倒小了。

── 黄原素《约书亚记的要训》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