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约书亚记 第22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当时,约书亚召了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来,」

2「对他们说:『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遵守了;我所吩咐你们的,你们也都听从了。」

3「你们这许多日子,总没有撇离你们的弟兄,直到今日,并守了耶和华——你们神所吩咐你们当守的。」

4「如今耶和华——你们神照着祂所应许的,使你们弟兄得享平安,现在可以转回你们的帐棚,到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在约旦河东所赐你们为业之地。」

5「只要切切地谨慎遵行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你们的诫命律法,爱耶和华——你们的神,行祂一切的道,守祂的诫命,专靠祂,尽心尽性事奉祂。』」

6「于是约书亚为他们祝福,打发他们去,他们就回自己的帐棚去了。」

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支派在进入迦南之前,已经定居在约旦河东。但他们信守诺言()),派四万人())渡过约旦河,顺服地与其他弟兄一起在迦南征战七年()),没有任何怨言。他们忠心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在河西一直「等到耶和华使你们的弟兄像你们一样得享平安」()),所以约书亚就「为他们祝福,打发他们去」())。
这两个半支派虽然忠心履行了争战的责任,但在临别之前,约书亚也提醒他们属灵的责任:还要「切切地谨慎遵行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你们的诫命律法」())。因为人很容易在事奉上尽力,但却用事奉代替了爱神的心。神的心意不但要我们「尽心尽性事奉祂」()),而且要「爱耶和华——你们的神,行祂一切的道,守祂的诫命,专靠祂」())。

7「玛拿西那半支派,摩西早已在巴珊分给他们地业。这半支派,约书亚在约旦河西,在他们弟兄中,分给他们地业。约书亚打发他们回帐棚的时候为他们祝福,」

8「对他们说:『你们带许多财物,许多牲畜和金、银、铜、铁,并许多衣服,回你们的帐棚去,要将你们从仇敌夺来的物,与你们众弟兄同分。』」

过约旦河的人与留在河东的人平分战利品,「一半归与出去打仗的精兵,一半归与全会众」()),这在人看是不公平的。但神的百姓与世人不同,因为替百姓争战的乃是神自己()),战利品乃是神白白的恩典。百姓若知道自己都是不配的,就不敢提「多劳多得」,而是「上阵的得多少,看守器具的也得多少;应当大家平分」())。
同样,教会的事奉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事奉的果效只在乎神自己。属灵的争战表面上是人的努力,实际上是神为我们争战,又借着争战白白赐给我们恩典:「祂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这恩典不是让我们自己独享的,而是「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

9「于是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从迦南地的示罗起行,离开以色列人,回往他们得为业的基列地,就是照耶和华借摩西所吩咐的得了为业之地。」

10「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到了靠近约旦河的一带迦南地,就在约旦河那里筑了一座坛;那坛看着高大。」

11「以色列人听说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靠近约旦河边,在迦南地属以色列人的那边筑了一座坛。」

12「全会众一听见,就聚集在示罗,要上去攻打他们。」

「那坛看着高大」()),很容易让人误会是为了与「神帐幕前的坛」())竞争,或者是用来拜偶像。
「属以色列人的那边」()),可能是建在约旦河西的迦南地()),目的是让河东支派的子孙将来能在对岸望见他们的祖宗在河西所建的坛,以证明他们与河西众支派拥有同一位神())。
这一代的「全会众」())亲身经历了38年的旷野飘流,见证了神的所是和所作,所以非常敬畏神,对干犯神的罪非常敏感())。他们知道,即使是部分人不跟从神,也必然会连累全会众());因此,虽是立下战功的弟兄,也必须放下属地的感情,照着律法所吩咐的())「上去攻打他们」(12节)。

13「以色列人打发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往基列地去见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

14「又打发十个首领与非尼哈同去,就是以色列每支派的一个首领,都是以色列军中的统领。」

以色列的领袖们并没有贸然行事,而是先差派「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与「十个首领」())去了解情况。教会的肢体之间若出现了问题,不应该在背后议论、传话、揣测,而应当凭着爱心和诚实当面交通,正如主耶稣所教导的:「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
非尼哈是神所指定的大祭司接班人()),他非常适合负责这次使命,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为神有忌邪的心,为以色列人赎罪」())。这个代表团的规格之高,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

15「他们到了基列地,见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对他们说:」

16「『耶和华全会众这样说,你们今日转去不跟从耶和华,干犯以色列的神,为自己筑一座坛,悖逆了耶和华,这犯的是什么罪呢?」

17「从前拜毗珥的罪孽还算小吗?虽然瘟疫临到耶和华的会众,到今日我们还没有洗净这罪。」

18「你们今日竟转去不跟从耶和华吗?你们今日既悖逆耶和华,明日祂必向以色列全会众发怒。」

19「你们所得为业之地,若嫌不洁净,就可以过到耶和华之地,就是耶和华的帐幕所住之地,在我们中间得地业。只是不可悖逆耶和华,也不可得罪我们,在耶和华——我们神的坛以外为自己筑坛。」

20「从前谢拉的曾孙亚干岂不是在那当灭的物上犯了罪,就有忿怒临到以色列全会众吗?那人在所犯的罪中不独一人死亡。』」

非尼哈用百姓共同经历的两次失败,劝告河东两个半支派不可「悖逆耶和华」()):

21「于是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回答以色列军中的统领说:」

22「『大能者神耶和华!大能者神耶和华!祂是知道的!以色列人也必知道!我们若有悖逆的意思,或是干犯耶和华(愿祢今日不保佑我们),」

23「为自己筑坛,要转去不跟从耶和华,或是要将燔祭、素祭、平安祭献在坛上,愿耶和华亲自讨我们的罪。」

两个半支派连呼两次神的三个名字「大能者、神、耶和华」()),表示非常震惊。
神吩咐百姓不可效法迦南人随处筑坛献祭()),只能到神「选择何处为立祂名的居所」())求问神。因此,河东的支派不可私自筑坛献祭,而应该到河西的会幕那里献祭。

24「我们行这事并非无故,是特意做的,说:恐怕日后你们的子孙对我们的子孙说:“你们与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有何关涉呢?」

25「因为耶和华把约旦河定为我们和你们这流便人、迦得人的交界,你们与耶和华无分了。”这样,你们的子孙就使我们的子孙不再敬畏耶和华了。」

26「因此我们说:“不如为自己筑一座坛,不是为献燔祭,也不是为献别的祭;」

27「乃是为你我中间和你我后人中间作证据,好叫我们也在耶和华面前献燔祭、平安祭,和别的祭事奉祂,免得你们的子孙日后对我们的子孙说,你们与耶和华无分了。”」

28「所以我们说:“日后你们对我们,或对我们的后人这样说,我们就可以回答说:你们看我们列祖所筑的坛是耶和华坛的样式;这并不是为献燔祭,也不是为献别的祭,乃是为作你我中间的证据。”」

29「我们在耶和华——我们神帐幕前的坛以外,另筑一座坛,为献燔祭、素祭,和别的祭,悖逆耶和华,今日转去不跟从祂,我们断没有这个意思。』」

「并非无故,是特意做的」())原文是:「是出于忧虑的缘故」。
河东的两个半支派不但忠心履行了争战的责任,也愿意忠心履行约书亚所提醒的属灵责任:「切切地谨慎遵行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你们的诫命律法」())。他们知道自己的产业是神所赐的,所以盼望子孙后代能敬畏神、继续活在这产业里。他们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子孙离弃神,另一方面也担心河西支派的后人指责他们「与耶和华无分了」())。
「耶和华坛的样式」()),可能指「不可用凿成的石头、不可用台阶」())。
上图:约书亚进迦南后在以巴路山所建的祭坛(申二十七5;书八30),既没有用「凿成的石头」(出二十25),也没有用「台阶」(出二十26)。河东两个半支派在约旦河边照「耶和华坛的样式」(书二十二28)的坛,可能就是这个样式。

30「祭司非尼哈与会中的首领,就是与他同来以色列军中的统领,听见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人所说的话,就都以为美。」

31「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对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人说:『今日我们知道耶和华在我们中间,因为你们没有向祂犯了这罪。现在你们救以色列人脱离耶和华的手了。』」

非尼哈此行的目的是为了神在地上见证的合一,而不是为了自己。全会众「聚集在示罗,要上去攻打他们」()),是为了维持见证的合一;而看到河东两个半支派「没有向祂犯了这罪」()),则证明了见证的合一。因此,虽然调查的结果证明是全会众错了,但他们还是「都以为美」())。
真正的主内弟兄姊妹,不会对肢体的过错幸灾乐祸、百般挑剔,因为我们知道,「神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

32「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与众首领离了流便人、迦得人,从基列地回往迦南地,到了以色列人那里,便将这事回报他们。」

33「以色列人以这事为美,就称颂神,不再提上去攻打流便人、迦得人、毁坏他们所住的地了。」

34「流便人、迦得人给坛起名叫证坛,意思说:这坛在我们中间证明耶和华是神。」

河东两个半支派用心良苦地用「证坛」来「在我们中间证明耶和华是神」()),其实是多余的行为。因为神已经吩咐「一切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见主耶和华」()),也安排了利未人分散在河东的支派中,以维持神的百姓与神、与人的合一。「耶和华的律法全备」()),人若觉得神的安排还不够,想在神的话语之外再加添什么,即使是出于好意,也是无知而危险的。因为人所加添的,必然会越走越偏;正如中世纪的教会想用画像、圣物来纪念基督和圣徒,结果却陷入了偶像崇拜。
神与人的关系并不能倚靠人所建的「证坛」来维持,只能倚靠祂自己的话语。人若里面没有神的话语,外面的「证坛」再高大,也不能让人生发爱神的心;人若不肯付代价好好读圣经,即使把儿女送去主日学、教会学校,也不能带领儿女跟从神。事实上,河东两个半支派的子孙后来还是得罪神,随从偶像,以致被亚述掳去()),成了最早被掳的支派。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约书亚记第二十二章

Ⅲ结论:对神应有的敬拜

最后三章,每一章都讲到一个事件。乍看之下,这些事件仿佛只是随便收集的剩饭剩菜:众支派对一座坛的争论、临别演说,和又一次的立约典礼。不过,细究之下,这些事件都有同样的一个焦点,就是对以色列之神应有的敬拜当如何向神献上敬拜,而如果没有这样行,会发生什么事。由此观之,祭坛之律所要教导的是,团体的敬拜应当使众支派合一,不是造成分裂。约书亚的临别演说,提及他身为摩西接班人的角色与权威,并警告百姓,切勿违背神的命令。在示剑的立约更新大典,最后一次将所有的百姓聚在一起,各支派都服在同一个政治和宗教的领导之下,承认他们要向神效忠,接受祂的约。约书亚和以利亚撒的逝世与埋葬,以及约瑟遗骸的下葬,象征以色列的合一。

A祭坛之争

这里的记载是要让读者了解,在肯定以色列人已经完成了神的旨意之后,向这句话挑战的第一个事件。约书亚给约但河以东的支派奖赏,让他们回去(1~8节),于是他们便回到自己的家园,并且在边界上筑了一座坛,是按以色列的样式作的(9~10节)。这件事让其他的以色列人非常忿怒,甚至准备要去打仗,不过他们先派代表去,看是否能化解冲突(11~14节)。代表们提醒约但河东的各支派,过去以色列人不顺服的后果(15~20节),而约但河东的支派向他们保证,这座坛乃是他们与以色列合一的象征,不是为了要分开来献祭(21~29节)。这个答案令代表们相当满意,于是他们便回去了(30~33节)。约但河东的支派将他们的坛按使用的目的起名(34节)。约伯林(Jobling)看出,第10~34节为交错式结构。651

约但河东的人筑了一座坛(10节)

约但河西的人威胁要去攻打(12节)

约但河西的人派代表团前往(13~15a节)

代表团责备约但河东的人(15b~20节)

约但河东的人誓言无辜(22~23节)

约但河东的人解释所筑的坛(24~27a节)

约但河东的人解释所筑的坛(27b~28节)

约但河东的人誓言无辜(29节)

代表团接受约但河东之人的解释(30~31节)

约但河西的代表团返回家园(32节)

约但河西的人收回打仗的威胁(33节)

约但河东的人为祭坛取名(34节)

有些人辨认此段为祭司来源,目的是要保存宗教的合一,在一个地点敬拜,或在吉甲,或在示罗,或在耶路撒冷(参:申十二章)。652布特尔(Butler)指出,这件事和被掳到巴比伦的人有关。他们可以学到,复制耶路撒冷的敬拜是件危险的事,但同时,即使处在被掳的状况,仍然必须维持对神的忠诚。653

过去在文学方面的研究,则强调约书亚记二十二章对以色列人身分问题的重要性。波尔金尤其认为,描述以色列的词汇,和过到的邀请,使得约但河西的耶和华之地(19节)及住在那里的十个支派,和约但河以东的人截然不同。654因此,约但河西所差遣、以非尼哈为首的使团,是代表耶和华的全会众(16节)、以色列全会众(18、20节),以及以色列每个支派(14节)。而在约但河东的支派给予满意的答案,说他们是忠心的以色列人,要忠诚的事奉神之后,经文只称这十个支派为以色列人(30~32节)。这意味,现在东边的支派也算作以色列的一部分了。

动词过到(=渡过河;希伯来: `br ),在约书亚记前五章中经常出现,但却从未用来描述约但河东的支派回到他们在河东岸的家园。这个字只用在非尼哈对他们的劝勉中,要他们回到约但河西的耶和华之地。波尔金也注意到,在非尼哈和约但河东支派各自发言时,有时态的改变。有些是指现在,如,今日,这日(希伯来: hayyo^m ),有些是指未来,如明日,日后(希伯来: ma{ha{r )。655约但河东的支派,在第一、四、六、十三章已经可看出,他们代表以色列当中有一些人,虽血统为以色列人,也完全按照律法行事,承受神的应许,不过他们的产业是在应许之地以外。约但河东的支派也像喇合、基遍人、迦勒等人,代表可以成为以色列人的“外人”。他们亦代表以色列人并未完全取得该地,无法实现神应许的理想。神的应许仍然存在,也会实现,不过乃是因着神的恩典,超越了蒙召要顺服之人的失败。

对基督徒而言,阅读约书亚记二十二章,让人想起耶稣对教会管教方面的教训。为要维持神子民的合一,在有争议的时候,必须循一定的过程来寻求和好,在整个团体参与之前,先要派代表去和触犯的一方沟通。在约书亚记二十二章,神子民的代表顺利解决了问题。从更深一层的角度而言,这一章是在质疑怎样才算神的子民。合一的关注(十七章),与在圣洁的神面前保存圣洁的子民的必要,中间是有张力存在。最后,在成为神子民的资格上,以色列能够分辨什么是核心问题(对神正确的敬拜),什么是周边问题(在应许之地上得产业)。在分辨什么人是信徒,可以互相交往的事上,基督徒所得的吩咐,也是要分辨哪些为信仰的基本要素(约贰7~11),而哪些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林前三、八章)。

651 D. Jobling, The Sense of Biblical Narrative: Structural Analyses in the Hebrew Bible II , JSOT Supplement 39 (Sheffield: JSOT Press, 1986), 98~99页。
652 例如,J. S. Kloppenberg, 'Joshua 22: The Priestly Editing of an Ancient Tradition', Bib , 62, 1981, 347~371页;N. H. Snaith, 'The Altar at Gilgal: Joshua xxii 23-29', VT , 28, 1978, 330~335页。
653 Butler, 243~244页。
654 Polzin, 134~138页。
655 前书,139~141页。参 D. Jobling, The Sense of Biblical Narrative: Structural Analyses in the Hebrew Bible II , JSOT Supplement 39 (Sheffield: JSOT Press, 1986), 103~106页。
i. 约书亚对约但河东之人的吩咐

1~4.约书亚向约但河东的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说话。他提到他们的忠心。此处重复用到他在所吩咐他们的话,因此,一如约书亚对他们的交代,他们已经作到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的(如一切事。约书亚又提到,我所吩咐你们的,你们也都听从了,所用的词汇,正是约但河东支派应许要顺服的话。如今耶和华你们的神……使你们弟兄得享平安,这句话不单延续了的应验,也让人想到约书亚在和15所说的话。约书亚如今实现了他当时给他们的应许,当以色列得享平安,不受仇敌侵扰时,约但河东的支派便可以回到他们的家园去。这样,在约书亚开始担任领导时,神所作的应许和约书亚的应许都实现了。

5~8.约书亚在第5节的劝勉,重复了申命记前十一章摩西对以色列的劝诫。这里所关注的,要爱耶和华你们的神……尽心、尽性事奉祂,是最核心的告白。656约书亚祝福这几个支派,把掳物分给他们,这些举动都显示,他承认他们乃是以色列立约团体的一部分。不过,提到玛拿西支派分为约但河东与河西的两半,意味以色列整体潜在的不合问题,657为以下的纷争铺路。

656 Woudstra, 317页,加上:等。参 Boling and Wright, 509~510页。
657 Hawk, 120页。参 Fritz, 226页,他揣测这一段的起入,是由于第二十二章的背后有一古老的资料来源,其中认为约但河东的支派只是流便与迦得。
ii. 约但河东之人回到家园

这段叙述开始讲到约但河东的诸支派如何离开……回往,所用的动词与约书亚吩咐他们“回……去”相同(8节)。这便显示,他们的回去,亦是对约书亚的顺服。这里所强调的,是他们离开了以色列国(离开以色列人)、以色列的宗教(示罗),和所应许赐给以色列的地(迦南地),这也预示了未来几节将出现的纷争。

iii. 祭坛

基利绿在是便雅悯边界的一部分。它也可能是一个通用语,指约但河一带。由第10节看来,祭坛是建在迦南地,而且是高大的坛,就实际而言,这乃是指约但河东的人可以在他们的家园看到这坛。用来形容祭坛的字(希伯来文 ga{d[o^l l# mar~eh ),和形容焚烧之荆棘的字很像,因此它必会吸引路过之人的注意。在迦南地边界设立祭坛,在以色列后期并非罕见的事,耶罗波安一世在北国以色列境内,但和伯特利的边界上,都设立了有祭坛的圣所

iv. 约但河西之人威胁要打仗

第12~15节讲到众支派的反应,以及代表团的组成。十个支派回到“战争预备状态”,预备从事圣战,要制止合一的破坏,就是不在单一的圣所敬拜独一之神

13~15.因为此事有关敬拜的正确与否,以色列人便拣选一位祭司作代表。虽然在分配地业的时候,是由以利亚撒出面(,但这次使团的召集人却是他的儿子非尼哈。这或许是因为以利亚撒已经年迈,不过非尼哈在约但河东时就已是出名的祭司,他曾在巴力毗珥阻挡了以色列人去拜偶像。因此,倘若约但河东的宗教出了偏差,他能够面对这样的挑战。而这件事既与以色列的合一有关,其余十个支派便各自派代表一同前去。658

16~20.这里举出巴力毗珥和亚干的罪(书七章),以为前车之鉴。这两件事都使以色列的前途蒙上阴影,神的审判临到,整个国家都面临毁灭的威胁。转去不跟从和悖逆两个词,过去曾用来形容以色列对神的不忠,包括约书亚记第七章亚干的罪。659在这两件事之间,则是两度提到悖逆神的危险(18~19节)。在18节,代表团再度声明,由于恐怕神发烈怒,他们很在意维系全国的信仰。19节则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让约但河东的人到河西来得地业。在那里,河东的诸支派可以参与以色列人的敬拜,在神所指定的地上敬拜真神。十个支派的人担心,约但河东的支派所盖的坛有竞争意味,要向别的神o献祭。660他们用以色列从前悖逆的罪为例,劝导约但河东的人,不要走上那条路。

658 有关“家室”和“宗族”的用词,的讨论。
659 参该处对 m`l 的讨论注释)。参这个词在~31和的用法;Woudstra, 324页;Fritz, 223页。
660 Hawk, 126页。钥字 m`l (“不忠”)和 mrd (“悖逆”)不断出现在12~20节中,描述出十个支派对约但河东之人看法。参 Michell, 110页。
v. 约但河东之人解释筑坛的目的

21~22.约但河东之人的回应,是以一段信仰告白开始,显示出他们对以色列之神的信心。他们反覆声称大能者,神,耶和华!这个说法可以用最高级来翻译,即,“耶和华是最伟大的神”。他们用最强烈的誓言,声明他们绝对无意在这坛上敬拜另外的神o。

23~26.燔祭、素祭、平安祭的清单,即是利未记一~七章首先提到的三种祭(,这几项祭代表在坛上可以献的一切祭。约但河东之人这样的说法,便是否认他们要用这座坛来献祭。

27~29.这座坛乃是要用来作证据(希伯来: `e{d[ )的,也是一个复制品(希伯来: tab[ni^t[ )。证据一字,和法庭中的见证人是同一个字,而两方定出边界后所立的纪念碑,也是这字。在约书亚记中,这个证据是立在两类支派的边界上(约但河东与河西),以提醒西边的团体,他们与东边的团体乃是相同的。以色列人不可以敬拜任何受造物的复制品,不过,神曾显示会幕的复制品(NIV:样式),让以色列人去建造。在约但的基利绿之祭坛,是所有以色列人在真祭坛之敬拜的复制品,它本身是按照神启示的样式建造的。因此,这座坛是要提醒所有以色列人,他们的身分为何,以及他们在敬拜上的合一。约书亚记中曾经出现过这类纪念物。以色列人从前经过的旷野里,古人也用立起的石堆等类似的标志,来作宗教性的纪念碑。661

661 U. Avner, 'Ancient Cult Sites in the Negev and Sinai Deserts', Tel Aviv , 11, 1984, 115~131页;同作者,'Ancient Agricultural Settlement and Religion in the Uvda Valley in Southern Israel', BA , 53, 1990, 125~141页。
vi. 使团接受其解释,返回家园

这一段的特色,是以冗长而重复的话指认双方各是哪些人。这种说法暗示是一种法定的正式声明,慎重地列出双方的参与者。使团的满意,意味后来十个支派也会接受。非尼哈宣布被控诉者无罪,以在这事上你们没有向耶和华犯罪一语,撤销了16节的指控。而你们救了以色列的声明,在约书亚记中,同样的动词形式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喇合在所说,拯救我们性命不死。在这两处,神的审判都有性命的威胁,而能让人不至于被毁灭的,乃是这句话发言的对象。摩西在吩咐以色列人,要为所得的美地赞美神。在,以色列人为着流便和迦得人之地有平安而赞美神。约书亚记中虽讲到许多毁灭,但最普通的毁坏一字,却仅在这里出现,让人感到意外。

vii. 约但河东的人为祭坛取名

一个物件的命名,通常是在它完成之后。第10节记载两个支派筑这座坛。中间穿插的事,则成为取名字的背景,这坛在我们中间证明耶和华是神。这是以色列人的信仰告白。对基督徒而言,正如前面所提,祭坛让人想到,我们需要维持真正的信仰,但不要使信仰告白变成纷争与争闹的原因。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当时,约书亚召了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来,」

当时: 指迦南地分配结束的时候。摩西称此时为“等……那地被耶和华制伏了”,“等到你们弟兄在约但河那边,也得……地”。据两个半支派所许之愿,此时为“以色列各承受自己的产业”之时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这两个半支派的人住在约但河东之地,但他们的勇士四万人随其他支派渡河,在迦南地征战许多年。现在任务完成,约书亚差遣他们回去。圣经说他们“没有撇离你们的弟兄,直到今日”,又守了他们在摩西面前向神作的承诺,确为一代好榜样。他们在渡河前,筑了一座“证据之坛”,作为河东与河西两地以色列人中间的证据,要他们的后代记住,约但河并未将以民分开,都要敬拜同一位神。此举为其他支派误会,以为另行筑坛要拜他神,触犯律法;虽建有大功,也要群起而攻。后经说明,误会冰释(21~29-33节 ),反传为美谈。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河东二支派半谨守诺言:(见民32章 ),帮助了他们弟兄夺取河西之地,如今约书亚给他们祝福,打发他们回去。

――《串珠圣经注释》

约但河东的支派还乡: 在与家人阔别数年的状态下,两个半支派履行对神的应许而英勇奋战在征服战的第一线,如今,他们终于成功地完成其使命,得以回到深深怀念的家人身边。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约书亚恳切地劝勉他们当将信仰生活放在首位。虽然他们结束战争而踏上回家的旅程,但事实上,为了迎接属灵争战,必须不断地装备自己。因为,随着战火的消失,他们很有可能灵性懈怠,忽视敬虔生活。最可怕的仇敌与其说是在身外,不如说是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二支派半立证坛。

――《串珠圣经注释》

对两个半支派的误会: 本章描述了以色列分配好迦南地后,在迦南征服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两个半支派的勇士返乡的过程。约书亚对他们诚实地履行誓言表示深深的称赞,并将所夺来的钱财分给他们,让他们带着返乡。他们在转回的路上,筑一个坛以象征与约但河西同胞的联合。但是,因为事前未经商讨,这一举动引起了约但河西支派的严重误会。两个半支派为了不远离对神之信仰而筑了坛,而约但河西的支派则为了守护信仰而欲争战。如此看来,双方心中都有对耶和华的牢固信心。尤为注目的是,当他们因误会即将导致自相残杀之际,满有智能地展开对话,不仅消除了误会,还使他们之间的纽带更加坚固。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对他们说:“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遵守了;我所吩咐你们的,你们也都听从了。」

“摩西所吩咐你们的”。参看民数记第三十二章的脚注。另参看他们的顺从:至18节至14节。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两个半支派在以下两个方面配得称赞:①即使是在摩西去世后他们也守了与摩西所立之约 ;②对他们而言,爱国之心既是对神信仰的表现。当信仰与爱国心融为一体时,他们便甘愿献身作英勇无比的壮士。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你们这许多日子,总没有撇离你们的弟兄,直到今日,并守了耶和华你们神所吩咐你们当守的。」

】「如今耶和华你们神照着他所应许的,使你们弟兄得享平安,现在可以转回你们的帐棚,到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在约旦河东所赐你们为业之地。」

】「只要切切地谨慎遵行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你们的诫命律法,爱耶和华你们的神,行他一切的道,守他的诫命,专靠他,尽心尽性侍奉他。”」

两个半支派完成他们在军事上的承诺后,约书亚提醒他们,他们在属灵上仍然有一定的责任。我们不要以为这些支派定居在约但河东并不是神的旨意。神已经把那地赐给他们,而那地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约但河东的基列众山(而不是约但河 )是巴勒斯坦的东界。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只要切切……事奉他: 两个半支派的壮士久经疆场,必经历了许多危险与苦难,并且在那些逆境中经历了神的大能,因此得以拥有更加火热的信心。约书亚恳切地嘱咐那些结束漫长的军旅生活而还乡的壮士,不可懈怠属灵的追求,当更加大发热心,继续信心之旅。本节中的“切切”具有“尽力”、“深思熟虑”等含意。“尽心尽性”则指投入全身心。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于是约书亚为他们祝福,打发他们去,他们就回自己的帐棚去了。」

】「玛拿西那半支派,摩西早已在巴珊分给他们地业。这半支派,约书亚在约旦河西,在他们弟兄中,分给他们地业。约书亚打发他们回帐棚的时候为他们祝福,」

】「对他们说:“你们带许多财物,许多牲畜和金、银、铜、铁,并许多衣服,回你们的帐棚去,要将你们从仇敌夺来的物,与你们众弟兄同分。”」

与你们众弟兄同分: 与弟兄同分战利品对以色列而言是一个原则。战事后论功行赏的对象不仅是在第一线奋战的军兵,还包括在后方支持他们的人,藉此来确认作为神的选民,以色列整个民族心系共同的命运。每个基督徒作为信仰共同体的一员,要彼此补足,以此经历基督丰盛的恩典。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战利品的性质】

成功征服的结果,是从被击败的城邑和居民手上获取大量的各种战利品。按照古代的经济系统和对对象的评价,本段算是颇为典型。分享掠物的命令表示各支派在目标上团结一致,并有助于将来彼此的合作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于是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从迦南地的示罗起行,离开以色列人,回往他们得为业的基列地,就是照耶和华藉摩西所吩咐的得了为业之地。」

】「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到了靠近约旦河的一带迦南地,就在约旦河那里,筑了一座坛,那坛看着高大。」

离开示罗而返回基列的约但河东支派是流便、迦得、玛拿西半个支派。到了靠近约但河一带的迦南地: 两个半支派抵达巴勒斯坦的天然要塞约但河之后深有感触。当年他们把家人留在原地,在以色列军队中最先渡过了约但河,如今却把在战场上同甘共苦的同胞留在河西。筑了一座坛,那坛看着高大: 他们所筑的坛外形虽与当时的坛相同,但其规模却很大。他们使用了“坛”一词,却附加了定语“样子甚大的”,为了尊重原文的语感译成“那坛看着高大”。他们之所以修筑如此高大的坛,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他们所筑之坛,不仅其外型与献祭给神的坛相同,而且其规模更大,成了使其它支派心存疑惑的原因。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这两个半支派不智地,也是无知地,在过河前于约但河西筑了一座坛,以见证他们也分享耶和华的产业。那是不需要的举动,因为神已经规定所有男丁必须每年三次上圣所去,以维持众支派的合一。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误会之源——两个半支派所筑的坛: 两个半支派在约但河东完成任务后归回的途中,在约但河岸筑了一座坛,使迦南地的同胞严重地误会他们。他们筑坛的动机固然是为了坚固信仰和民族的团结,但这种想法却出自没有必要的忧患意识。因为,神命令以色列的所有男丁都应每年上三次圣所,以此来保持支派间的合一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二支派半的人回河东途中,私立祭坛:引起河西其余支派猜疑,恐怕他们偏离神,会招致神的忿怒。

――《串珠圣经注释》

证坛风波的重大意义】

首先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带领与教导之下,非常注意信仰的坚定与忠贞,决不马虎或妥协。他们表明了最坚决的立场:为了保守信仰,不惜一战!这一种表现,对后代任何投机与游离分子,都是当头棒喝!

其次,他们从过去的失败里面,学到了属灵的功课。「拜巴力.毗珥」的惨痛经验,尚历历在目;亚干的鉴戒亦记忆犹新。

最后, 两个半支派的人之所以筑坛,也是为了后代的灵性需要着想。由此可见,当时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地敬畏耶和华。

──《新旧约辅读》

「以色列人听说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靠近约旦河边,在迦南地属以色列人的那边筑了一座坛。

「属以色列人的那边」:原文意思颇隐晦,有译作「对着以色列人的那边」。

――《串珠圣经注释》

】「全会众一听见,就聚集在示罗,要上去攻打他们。」

「要上去攻打他们」:即要惩治背逆耶和华的百姓,免得神降罚消灭全体会众

――《串珠圣经注释》

全会众……要上去攻打他们: 若除了示罗的祭坛之外(18:1)再修筑第二个祭坛,就被视为是偶像崇拜,凡参与的人都要受到惩罚而被歼灭。虽然说是出于误会,以色列会众为了惩罚拜偶像的举动,面对同甘共苦的同胞,依然站起来要去攻打他们。这一事实很好地体现了以色列十支派对神的火热信心。尤其是,带头去攻打的人是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他曾在巴力毗珥事件中因对神的忠诚而领头定以色列的罪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向约但河东的支派宣战攻打以前,以色列人打发一个代表与他们会面,若他们认为他们的境地不洁净,便给他们约但河西的土地(19节 )。在处理筑坛事件中,非尼哈和其它人重提,以色列如何因毗珥的罪孽(17节 比较民二五章 )以及亚干犯了罪而受苦害(20节 比较第七章 )。他们视这坛危害他们的福祉,所以反应十分大。作为百姓,他们学习到罪污损整个营,以及神要国民为个人的行为负责任。

——马唐纳《约书亚记》

准备为筑坛的事而攻打他们的其余支派,精明地首先派遣一个以“非尼哈”(13节 )为首的代表团调查事件。“罪”(16节 )。跟亚干的罪(20节所用的字相同。关于“毗珥的罪孽”(17节 ),即拜偶像和不顺服的罪,参看民数记第二十五章的脚注。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以色列人打发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往基列地去见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

约书亚派了一个极具权威的调查团去查明真相,说明全民乃一体,一人干罪,全体受罚。但听过两个半支派的陈词之后,真相大白,回来向其他支派报告,一场大祸消弭于无形。

“非尼哈”:看《民数记》二十五章,当日祭司非尼哈以清除罪恶得神喜悦。现在他再度立功,使以民误会全释。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因为此事有关敬拜的正确与否,以色列人便拣选一位祭司作代表。虽然在分配地业的时候,是由以利亚撒出面,但这次使团的召集人却是他的儿子非尼哈。这或许是因为以利亚撒已经年迈,不过非尼哈在约但河东时就已是出名的祭司,他曾在巴力毘珥阻挡了以色列人去拜偶像。因此,倘若约但河东的宗教出了偏差,他能够面对这样的挑战。而这件事既与以色列的合一有关,其余十个支派便各自派代表一同前去。

658──《丁道尔圣经注释》

十个支派的愤怒: 以色列子孙先抑制激动的情绪,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而派遣调查团,这是非常明智的决定。虽然本文并没有记录,但此番决定背后必隐藏着以约书亚为首的领袖所付出的努力。因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同一个目标而结成牢不可破的协助关系并同甘共苦的弟兄们竟然背叛的事实令人难以置信。由十个支派的首领与非尼哈组成的调查团,认为两个半支派的行为是偶像崇拜,断然责备了他们,随后含着泪水提出了对策。当时,驱逐外邦人而占据迦南地的以色列百姓惟有对拜偶像行为坚决排斥。虽然如此,他们却接纳两个半支派一时的过失,表明只要他们转意不拜偶像,河西的支派甚至愿意分给他们自己的产业。可以说这种态度才是信仰共同体彼此相爱的关系。为了使两个半支派想到罪会带来的悲惨结局,他们列举了过去的惨痛教训。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又打发十个首领与非尼哈同去,就是以色列每支派的一个首领,都是以色列军中的统领。」

】「他们到了基列地,见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对他们说:」

】「“耶和华全会众这样说,你们今日转去不跟从耶和华,干犯以色列的神,为自己筑一座坛,悖逆了耶和华,这犯的是什么罪呢?」

悖逆: 指对神的叛逆及不顺服,超过一般的罪过。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这里举出巴力毘珥和亚干的罪(书七章 ),以为前车之鉴。这两件事都使以色列的前途蒙上阴影,神的审判临到,整个国家都面临毁灭的威胁。转去不跟从和悖逆两个词,过去曾用来形容以色列对神的不忠,包括约书亚记第七章亚干的罪。659在这两件事之间,则是两度提到悖逆神的危险(18~19节 )。在18节,代表团再度声明,由于恐怕神发烈怒,他们很在意维系全国的信仰。19节则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让约但河东的人到河西来得地业。在那里,河东的诸支派可以参与以色列人的敬拜,在神所指定的地上敬拜真神。十个支派的人担心,约但河东的支派所盖的坛有竞争意味,要向别的神祇献祭。660他们用以色列从前悖逆的罪为例,劝导约但河东的人,不要走上那条路。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从前拜毗珥的罪孽还算小吗?虽然瘟疫临到耶和华的会众,到今日我们还没有洗净这罪。」

“拜毗珥的罪孽”指当日在什亭拜异邦邪神之罪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从前拜毗珥的罪孽」与「瘟疫」:以色列人昔日在毗珥拜巴力及行淫以致遭神击打一事,见民25章。

于该次事件中,非尼哈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难怪在这次「证坛风波」中,以色列人派他跟河东支派交涉。

「到今日...... 这罪」:引致毗珥事件的罪根至今还未完全从百姓心中清除,仍可能造成祸害。

――《串珠圣经注释》

拜毗珥的罪孽: 指以色列住在什亭时,百姓与摩押女子行淫,并拜他们的偶像巴力,因此激发耶和华震怒的事件。当时,非尼哈杀死了将米甸女人带进以色列会众的人与那女人,使因神的震怒而泛滥的瘟疫得以止息。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从哪里我可知以色列人曾拜巴力毘珥?】

对于以色列人偏离神,拜巴力毘珥的事,可参看民数记第25章。

──《灵修版圣经注释》

】「你们今日竟转去不跟从耶和华吗?你们今日既悖逆耶和华,明日他必向以色列全会众发怒。」

】「你们所得为业之地,若嫌不洁净,就可以过到耶和华之地,就是耶和华的帐幕所住之地,在我们中间得地业,只是不可悖逆耶和华,也不可得罪我们,在耶和华我们神的坛以外为自己筑坛。」

「不洁净」:指礼仪上不洁,不配敬拜神。

――《串珠圣经注释》

帐幕: 直到所罗门执政时期被圣殿代替为止,帐幕同以色列的历史一同经历了多次移动与艰难。帐幕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帐幕的设立与奉献:摩西在西乃山从神得到了关于设立帐幕的启示,那时神详细地指示了帐幕的样式。这帐幕在出埃及后第二年一月一日得以完成。当设立好帐幕,所有器具都按部就班之时,象征神临在的云彩遮盖了会幕,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从那时起,表明神临在的云彩就成为神的引领与保护的象征;②旷野中的帐幕历史:在西乃山下约停驻50天之后,帐幕于第二年2月20日开始移动。在旷野生活中,每逢云彩从帐幕收上去,以色列人就起程前进,若云彩不收上去,他们就不起程;③定居迦南后的帐幕历史:以色列百姓在进入翘首企盼的迦南地之后,安营在耶利哥附近的吉甲并设立了会幕(4:19,5:10)。然而,那只是临时地点,待迦南征服告了一段落之后,他们将会幕移到以法莲支派的领地“示罗”。从那之后,会幕开始具备永久性的面貌,亦被称为“耶和华的殿”(Temple of Jehovah ),3:3)。但是,在整个士师时代,以色列百姓不断背道,很多时候只是进行形式上的会幕敬拜。并且,在撒母耳时代,与非利士争战之时,祭司以利的两个儿子试图在形式上利用约柜,而被击打而死,最终约柜被夺,示罗则被攻陷。因着神的大能,被非利士夺去的约柜重新回到了以色列,6:10-11),暂时停放在伯示麦,后在基列耶林人亚比拿达的家中放置了20年;④从那之后,圣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论及会幕,直到大卫王时代,才记录会幕设立在基遍,21:29)。据推测,当时设立在基遍的会幕是摩西在世时所制造的。大卫将自己的宫殿建在锡安之后,把神的约柜也搬到那里,那里已预备好了安放约柜的会幕。因此,当时有两个会幕,一个是位于基遍的拥有祭坛的会幕,另一个是位于耶路撒冷的,用来安放约柜的会幕。到了所罗门王时代,按照神的指示建筑了圣殿,约柜和其它器具也得以从会幕搬到圣殿。至此,长达约五百年的会幕历史结束。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从前谢拉的曾孙亚干,岂不是在那当灭的物上犯了罪,就有忿怒临到以色列全会众吗?那人在所犯的罪中,不独一人死亡。”」

亚干犯罪贻害全会众的经过,见。亚干的例子,足以证明少数人的罪会连累整体会众受罚,而以色列人须除掉罪魁祸首才能在迦南地立足。

――《串珠圣经注释》

亚干……犯了罪: 亚干犯罪的事件(7:1-26)栩栩如生地印在当时所有以色列百姓的脑海之中。那是以色列百姓自进入应许之地后所经历的最令人痛心的事件之一,恐怕对两个半支派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毗珥的事件与亚干的事件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其犯罪结果不仅影响到当事人,还涉及到整个以色列会众。在以色列社会中,个人与整个会众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关于亚干因贪欲犯罪的事,请参看本书第7章。

──《灵修版圣经注释》

】「于是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回答以色列军中的统领说:」

】约但河东之人的响应,是以一段信仰告白开始,显示出他们对以色列之神的信心。他们反复声称大能者,神,耶和华!这个说法可以用最高级来翻译,即,「耶和华是最伟大的神」。他们用最强烈的誓言,声明他们绝对无意在这坛上敬拜另外的神祇。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两个半支派的解释: 两个半支派的代表以同样的诚意回答了非尼哈一行的真挚忠告。他们并没有因自己受到误会和责备而愤怒或抱怨,反而柔和地回答,使对方怒气消退。首先,他们郑重地指出非尼哈一行错误地认为筑坛是为了用来献祭。之后,充分地说明了自己筑坛的真正意图。他们真正惧怕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的子孙是否会逐渐远离对神的信仰,并且失去与约但河西支派的连带意识。追根究底,约但河西的百姓误会了两个半支派与他们相同的信仰热忱。借着本文的事件我们可以认识到误会带来的危险何等可怕。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二支派半立坛的理由:是要给河西支派的后人作证据,表明河东支派同是敬拜耶和华的。他们的解释终为河西支派所接纳。

――《串珠圣经注释》

】「“大能者神耶和华,大能者神耶和华,他是知道的。以色列人也必知道。我们若有悖逆的意思,或是干犯耶和华(愿你今日不保佑我们 )」

两个半支派呼喊神的三个名字(大能者、神、耶和华 )来确证他们的无知,并且两次重复这称谓。事件得到完满的解决(33-34节 )。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这是以民的誓言,所以重复提耶和华的名字,保证决无悖逆干犯之意。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大能者神耶和华: 两个半支派将神的三个名称锐阿、以勒、耶和华结合在一起重复呼求两次,强烈地表现了自己的清白。共同译本将这句话译成“至高之神雅巍”,KJV,LivingBible则译成“万神之神耶和华”(The Lord God of gods )。并且他们满有自信地在无所不知的“神面前”陈述了自己的真意。对神的百姓而言,这种“神面前”的意识是不可或缺的。若不能站立在神的面前,其它一切事都归虚无,这样的信仰正是解决所有人生难题的钥匙。被罪玷污的人原本决不能进到圣洁之神面前,但惟有靠着基督代赎的恩典,我们可时常呼求神的名字,坦然无惧地进到荣耀之神的面前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为自己筑坛,要转去不跟从耶和华,或是要将燔祭、素祭、平安祭献在坛上,愿耶和华亲自讨我们的罪。」

】「我们行这事并非无故,是特意作的,说:恐怕日后你们的子孙对我们的子孙说:‘你们与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有何关涉呢?」

】这段经文体现了两个半支派所关心的三个重大事项:①信仰第一;②团队精神;③子女教育。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因为耶和华把约旦河定为我们和你们这流便人、迦得人的交界,你们与耶和华无份了。’这样,你们的子孙就使我们的子孙不再敬畏耶和华了。」

】「因此我们说:‘不如为自己筑一座坛,不是为献燔祭,也不是为献别的祭;」

不如为自己筑一座坛: 两个半支派所遭到的误会已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决。然而,筑坛的事件本身依然是个问题。从律法的角度来看,神禁止为拜偶像而筑坛。圣经未曾禁止建立胜战碑或纪念神之特殊美意的碑(4:20,。两个半支派考虑到这些事实,明确地解释了自己筑坛的目的,想要消除所有疑惑。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乃是为你我中间和你我后人中间作证据,好叫我们也在耶和华面前献燔祭、平安祭,和别的祭侍奉他,免得你们的子孙日后对我们的子孙说:你们与耶和华无份了。’」

】我们可以充分理解两个半支派有此番忧虑。因为:①他们与十个支派之间横放着约但河这一天然障碍,故不易彼此往来;②事实上,期待没经历征服战的后代拥有同样火热的团队意识是不太现实的。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这座坛乃是要用来作证据(希伯来`e{d )的,也是一个复制品(希伯来tab[ni^t )。证据一字,和法庭中的见证人是同一个字,而两方定出边界后所立的纪念碑,也是这字。在约书亚记中,这个证据是立在两类支派的边界上(约但河东与河西 ),以提醒西边的团体,他们与东边的团体乃是相同的。以色列人不可以敬拜任何受造物的复制品,不过,神曾显示会幕的复制品(NIV样式 ),让以色列人去建造。在约但的基利绿之祭坛,是所有以色列人在真祭坛之敬拜的复制品,它本身是按照神启示的样式建造的。因此,这座坛是要提醒所有以色列人,他们的身分为何,以及他们在敬拜上的合一。约书亚记中曾经出现过这类纪念物。以色列人从前经过的旷野里,古人也用立起的石堆等类似的标志,来作宗教性的纪念碑。

661──《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以我们说:日后你们对我们,或对我们的后人这样说,我们就可以回答说:你们看我们列祖所筑的坛,是耶和华坛的样式,这并不是为献燔祭,也不是为献别的祭,乃是为作你我中间的证据。」

】「我们在耶和华我们神帐幕前的坛以外,另筑一座坛,为献燔祭、素祭和别的祭;悖逆耶和华,今日转去不跟从他,我们断没有这个意思。”」

】「祭司非尼哈与会中的首领,就是与他同来以色列军中的统领,听见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人所说的话,就都以为美。」

】以色列的和解: 非尼哈一行听到两个半支派的解释感到非常满意,同时也为自己误会了他们而深感抱歉。若双方都只顾为神而大发热心,忽视用爱与智慧彼此相处,必会引起一场触目惊心的同族相残之悲剧。最终以色列各支派再次确认对神的信仰,更加加深了彼此的兄弟友爱之情。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对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人说:“今日我们知道耶和华在我们中间,因为你们没有向他犯了这罪,现在你们救以色列人脱离耶和华的手了。”」

】「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与众首领离了流便人、迦得人,从基列地回往迦南地,到了以色列人那里,便将这事回报他们。」

】「以色列人以这事为美,就称颂神,不再提上去攻打流便人、迦得人、毁坏他们所住的地了。」

】「流便人、迦得人给坛起名叫证坛。意思说:这坛在我们中间证明耶和华是神。」

“证坛”的希伯来文是E d,解作“见证”或“证据”(如在27-28节 )。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给坛起名……: 具有“证据”、“证言”之意。他们之所以使坛具有“见证”之意,是为了证明自己确实以耶和华为真神并敬拜了他。约但河东的以色列百姓想要以此坛为媒介,向后人见证对神的信仰与团契的团结。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考查“见证”之意。①见证意味着标志。就如本章,可借着所筑之坛来表明自己从神得了产业。另外石堆或摩西之歌、约伯所得之疾病、约书亚所立之石(24:27)皆可成为见证;②对圣徒而言,终极的证人是神。神是雅各与拉班之间的证人,约伯也曾说自己的证人在天上。并且,使徒保罗也曾坚持神证实自己的真实性;③所有基督徒都当为耶稣基督的受死与复活作见证,3:15)。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思想问题(第22章 )】

1过河帮助其他支派夺取迦南地的二支派半得到约书亚怎样的称赞?约书亚向他们表示欣赏的做法给你什么提醒?他们回去是出于自己的要求抑或是约书亚的主意?他们忍耐顺从的态度给你什么榜样?

2假如约书亚只嘱咐二支派半的人谨守神的律法、尽心竭力事奉(5 ),而没有提醒他们爱神,你想这嘱咐是否完全?人若如此,信仰上会有什么危机?反过来说,若说爱神而不守的诫命,不尽心事奉,又会生出什么问题?

3二支派半的兵丁辛苦参战,所得的战利品按理毋须与河东没有参战的弟兄分享,那么约书亚的教导(8 )有何意义?这对他们与其他弟兄的关系有帮助么?

4二支派半因在河边筑证坛而引起其他支派的误会,甚至要率兵攻打他们,双方在这事上都有错和对的地方,试加以分析。

5十支派把过往失败的历史引为监戒(17- 20 ),警醒服事神。我们读了他们的事迹,觉察到自己过去的失败后,是否如他们那样以古监今呢?

6二支派半并没有因十支派率军大兴问罪而以牙还牙,他们清楚的剖白终使弟兄释疑,这是否处理误会的一个好方法?

7十支派明白了二支派半筑坛的动机后,有否坚持己见来处理这场误会呢?同样我们若发现自己误会了别人,应怎样处理。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你有没有这样对待神的工作?】

攻占迦南地以前,摩西已将约旦河以东之地给了这三个支派。不过他们在那儿安居以前,要先应承帮助其他支派攻占河西之地。他们忠心尽力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约书亚称赞他们言出必行,最后准许他们回去与家人团聚,建造他们的城邑。做神的工作必须要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防备引诱,免得半途而废,误了神的工作。

──《灵修版圣经注释》

我已经参与事奉神的工作了──是尽心尽性的吗?】

约书亚简单复述了摩西在申命记中给百姓的中心信息:应当存心爱神且顺服祂。以色列民虽然完成了军事任务,约书亚却提醒他们,还要尽上属灵的责任。我们有时只想到自己要做的事,忽略了思想自己应当成为怎样的人。我们若看见自己是神的儿女,就会爱祂,欢欢喜喜地事奉祂;不过不要让日常的事奉取代你爱神的心。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他是不是想压我一头?”“他是不是和我作对?”你经常怀疑别人吗?】

吕便,迦得,与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在约旦河东岸建造了一个祭坛,其余的支派以为他们要创立自己的宗教,悖逆神。正在他们想轻率地全面开战以前,大祭司的儿子非尼哈率领一个代表团前去查明真相;这是依据摩西在申命记所教导的原则做的(13:12-18)。非尼哈准备去进行和谈,若非必要便不开战。当他听到这祭坛是作为纪念之用,而不是为异教的献祭,战争就得以消弭,全民又再复团结一致,不至分裂。

无论是民族,或是个人,都应当以类似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追求和睦。如果总怀疑别人存心不良,那就只会带来麻烦。以色列人在开始攻击那两个半支派以前,问明真相,遂免去内战的爆发。在得窥全豹以前,要谨慎小心,不可采取过激的行动。

──《灵修版圣经注释》

子孙信不信主由不得我,我帮得了他们吗?】

在约旦河东的两个半支派担心,如果在这河的两岸没有一个全民团结的明证,子孙后代会产生误解。他们造的祭坛,是按照耶和华祭坛的样式而造,为要使以后的百姓记住,河东河西之民,都是敬拜同一位神的。你以甚么行为向子孙显明你倚靠神,并叫他们想起祂所行的大事呢?你要花时间建立一些可以帮助子孙记念神的家庭传统。

──《灵修版圣经注释》

「为你我中间做证据。」

那两个半支派的错误也是我们教会所重复的。他们要在祭坛建立一个外表的象征,说明合一的意义。他们以为这样作,就可赢得以色列其他支派的联合,而又保持他们的独立。这种合一是人为的,其实以色列人真正的合一,表现在于每年三次到示罗的圣所,在神的祭坛边。

门户或团契?教会的建立,是建立一种系统、一条心条、一套礼拜的形式?还是真正彼此联络,寻求神所赐合一的心?如果自筑祭坛,就在制造分裂。合一只是外表的,不是内里的,只有机械式的组织,没有活泼的属灵团契。

真实的相合——如果我们属于基督,我们就必须相属。教会就成为一颗普通树、一个身体、一个家,合一就自然地成全了。主曾为这事在祷告中寻求:「他们合而为一,正如父在我里面,我在父里面,他们就合而为一,使世人相信你差了我来。」

合一的见证——我们的合一在父神的心意中,在基督的救赎里,有圣灵的同在。我们就与别人合而为一,同情与关怀,相爱与互助,彼此饶恕。避免论断与争竞,得失成败都是大家的,竭力促进教会的合一。这样的见证就使世人相信父神差遣爱子,成就救赎的奇功。

──迈尔《珍贵的片刻》

证坛】

「这坛在我们中间证明耶和华是神。」

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支派,决定不进迦南地得业,安置在约但河东。他们派遣武装将兵,帮助完成以色列征服西岸土地的大业。到一切底定之后,约书亚为他们召开欢送大会,分给他们许多战利品;他们从示罗起行,“离开以色列人,回往他们得为业的基列地”
不久,消息传来,河东的人在那里“筑了一座坛,那坛看着高大”。
以色列人一听到这消息,大家都极为激动:难道这些人才转背走了没有多时,就去建立另外的宗教,明目张胆的跟我们对立?那还得了!那时,经过了七八年的休养生息,旷野飘流的困疲已经过去了,好战的心性和士气又再高涨。于是很多人主张向他们宣战。但有人提议,不问明情节就讨伐,只凭假定有罪,就兴师问罪,绝没有这样的道理;还是该先经过细察。于是决定组成宗教政治联合调查团,由非尼哈率领,因为他不仅是祭司,而且有神忌邪的心,绝对不会容忍异教或与罪恶妥协;又有十个首领跟他同去,每人代表一个支派。
哪知道查问以后,发现他们筑的坛,原来不是出于搞分裂对立的恶意,也不是要在坛上向甚么神鬼献祭;而是特意仿照耶和华坛的样式,作为宗教上认同的证据,成为联结的脐带。恐怕约但河地理的界限,造成你我后代之间的隔膜。
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听来顺耳,非尼哈宣布,接受他们的解释:“今日我们知道耶和华在我们中间,因为你们没有向祂犯了这罪;现在你们救以色列人脱离耶和华的手了。”回去报告以色列人,全体也都满意,称颂神。
这样,把“证坛”合法化了。只是从圣经中,我们没有看见证坛发挥其功能的见证,使人更亲近神。其证未见,成了仅有文化上和形式上的认同。示剑有那么多耶和华的祭坛: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献祭,雅各在那里筑过坛,约书亚也在那里筑坛献祭;而且约瑟和约书亚都在那里埋骨。但这些都不能阻止后人在同一地方大建巴力庙。高大的证坛,像许多高大雄伟的教堂一样,原是帮助人敬畏神的,到现在还不是都成了文化古迹!只有传扬福音,圣灵把神的话写在人的心版上,留心教育子孙,才是可大可久的见证。

── 于中旻《圣经研究》

【第二十二章要点:见证的祭坛】

以色列中祭坛的分离!神岂不曾强调地指出以色列人中只能有一个祭坛?(在示罗的会幕处 ),现今聚居约但河东之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支派为何建筑另一祭坛呢?无怪乎其他九支派半会生疑、忿怒,且要预备联起来对付他们。

但建造祭坛的立刻解释说:「这并不是为献燔祭,也不是为献别的祭,乃是为作你我中间的证据」(第28节 ),原来是为见证用的,见证他们与河西九支派半是源于一流、是合一的。

──巴斯德《约书亚记研究之四》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