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当下,嫩的儿子约书亚从什亭暗暗打发两个人作探子,吩咐说:『你们去窥探那地和耶利哥。』于是二人去了,来到一个妓女名叫喇合的家里,就在那里躺卧。」「窥探那地和耶利哥」原文是「窥探那地,特别是耶利哥」(英文ESV、NASB译本))。此时以色列人安营在约旦河东岸的「什亭」(
民二十五1 、
三十三49 )),对岸不远处就是耶利哥城。耶利哥是人类最早的城镇,扼守约旦河谷和中央山地之间的东西战略要道,因有泉水灌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以色列人过了约旦河,首先就必须攻克耶利哥。
古代中东经常使用「探子」来搜集情报。探子假扮成逃兵或难民,侦察敌方的防御设施、粮食储备、水源供应、军队人数和战备状态。其中最重要的是水源资料,若能破坏敌方的水源供应,围城的胜算就会大增。所以约书亚打发探子「窥探那地,特别是耶利哥」,是正常的战前准备。
三十八年前从加低斯打发十二探子,是大张旗鼓的公开行为(
民十三4-15 ));但这次约书亚却「从什亭暗暗打发」探子,可能是不想让探子的报告再次节外生枝,所以要对以色列人保密。其中一位探子可能是犹大支派的族长撒门(
太一5 ))。
妓女喇合的家可能兼作小酒馆和客栈。当时这种地方是往来商队歇脚、过夜的地方,经常有陌生人进出,比较不容易引起怀疑;又位于城墙上,易于逃走。
上图:苏丹废墟(Tell es-Sultan)就是耶利哥古城,位于死海以北9公里、约旦河西7公里,是约旦河谷Qelt旱溪(Wadi Qelt)旁的一个绿洲。当地冬天温暖,夏天有棕树遮荫,有以利沙泉水(王下二19-22,现代名Ein as-Sultan)可供灌溉,附近的约旦河又可以长期涉水渡河,所以成为数条古代商道的交汇点,扼守从约旦河谷到中央山地的战略要道。古城的遗址位于在海平面以下250米,是全世界最低的城市,占地十英亩,城内大约可以容纳两千人。
2 「有人告诉耶利哥王说:『今夜有以色列人来到这里窥探此地。』」
3 「耶利哥王打发人去见喇合说:『那来到你这里、进了你家的人要交出来,因为他们来窥探全地。』」
4 「女人将二人隐藏,就回答说:『那人果然到我这里来;他们是哪里来的我却不知道。」
5 「天黑、要关城门的时候,他们出去了,往哪里去我却不知道。你们快快地去追赶,就必追上。』」
6 「(先是女人领二人上了房顶,将他们藏在那里所摆的麻秸中。)」
7 「那些人就往约旦河的渡口追赶他们去了。追赶他们的人一出去,城门就关了。」古代迦南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自治的城邦组成。每个城邦包括一个设防城和周围的农田、乡村,拥有独立的首领和军队,有时成为埃及法老的藩属。「耶利哥王」(2节 ))是耶利哥城的首领,他们已经知道以色列人要来,所以严阵以待。 喇合是道德败坏的迦南人的一员,她用撒谎的方式来保护探子(4-5节 )),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喇合勇敢地用行为表达投靠神的信心(12-13节 、雅二25 )),神悦纳了她的信心,而不是她的说谎(来十一31 ))。神也是这样按着我们的本相接纳我们。当我们初信的时候,里面也满了肉体的软弱和无知;但我们「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十10 )),神必然会引导我们在「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彼后三18 )),越来越认识神,逐渐成长为只倚靠神、不靠肉体的人。 迦南地的房顶是平的,旱季可以用来存放或晒晾东西,天气炎热的晚上,也可以作为乘凉的地方。「麻秸」(6节 ))原文是「亚麻木头」,可能是晒干的亚麻茎。亚麻是古代中东制造细麻布、绳索的原料,亚麻茎长约一米,晒干后可以当燃料使用。此时正是逾越节前夕(五10 )),也就是「收割的日子」(三15 )),当地的大麦和亚麻同时成熟了。屋顶摆放「麻秸」的细节,不了解当时、当地情况的人是很难编造的,佐证了圣经的可靠性。 「约旦河的渡口」(7节 ))在耶利哥城的东方,是可以长期涉水渡河的浅滩,河东就是以色列人的营地,所以渡口是探子最有可能逃跑的方向。 「城门就关了」(7节 )),表明此时已经是黄昏(2节 ))。
8 「二人还没有躺卧,女人就上房顶,到他们那里,」
9 「对他们说:『我知道耶和华已经把这地赐给你们,并且因你们的缘故我们都惊慌了。这地的一切居民在你们面前心都消化了;」
10 「因为我们听见你们出埃及的时候,耶和华怎样在你们前面使红海的水干了,并且你们怎样待约旦河东的两个亚摩利王西宏和噩,将他们尽行毁灭。」
11 「我们一听见这些事,心就消化了。因为你们的缘故,并无一人有胆气。耶和华——你们的神,本是上天下地的神。」
12 「现在我既是恩待你们,求你们指着耶和华向我起誓,也要恩待我父家,并给我一个实在的证据,」
13 「要救活我的父母、弟兄、姊妹,和一切属他们的,拯救我们的性命不死。』」9-13节是圣经所记载最长的妇女独白之一。喇合对耶利哥王使者说的「不知道」(4 、5节 )),与对以色列探子说的「我知道」(9节 ))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谎言,后者是实话;前者是凭着肉体解决问题,后者是用真诚的祈求来寻求救恩。 耶利哥城人心涣散,「心都消化了」(9节 ))、「并无一人有胆气」(11节 )),印证神就已经把这地赐给以色列人了(9节 、一3 )),正如祂在出埃及时所应许的(出十五15-16 、二十三27 ))。但耶利哥人听见了神大能的作为(10节 )),只是恐惧、抗拒;只有喇合超越了恐惧,选择离开自己敬拜的假神,凭信心投靠真神。这并不是因为喇合比别人更有勇气、智慧或洞察力,而是因为神已经拣选了她。同样听见一个见证,有人不以为然,有人认为只是巧合,唯有神所拣选的人,才能用信心回应见证的呼召。正如主耶稣所说的:「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约六65 ))。 「父家」(12节 ))指迦南地由最年长的男子所主管的大家庭,家中成员的住处通常都连在一起。
14 「二人对她说:『你若不泄漏我们这件事,我们情愿替你们死。耶和华将这地赐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必以慈爱诚实待你。』」「情愿替你们死」(14节 )),意思是以性命作担保。 在第一章中出现了七次的动词「赐给 נָתַן」,在本章中又重复了四次(9 、12 、14 、24节 )),不断强调、印证神的作为。
15 「于是女人用绳子将二人从窗户里缒下去;因她的房子是在城墙边上,她也住在城墙上。」
16 「她对他们说:『你们且往山上去,恐怕追赶的人碰见你们。要在那里隐藏三天,等追赶的人回来,然后才可以走你们的路。』」喇合的「房子是在城墙边上,她也住在城墙上」(
15节 )),因为当时筑在城墙边上的房屋十分普遍,这样做既可增加城墙的厚度,又能支撑房屋。耶利哥遗址的城墙有内外两层,1900年代,德国考古学家在北端内外墙之间挖掘到了房屋,屋背倚着外墙的内侧。
耶利哥古城的西面是山区,山上布满洞穴,适合藏匿。所以喇合很有智慧地让两个探子「往山上去」(
16节 ))隐藏三天。
上图:耶利哥古城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城市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扼守迦南中央山地入口的重要堡垒。由于附近的Ein as-Sultan泉水可供灌溉,当地的人类活动遗迹始于主前1万至9千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镇。城墙内的区域很小,只能居住大约2000人。因为当时的城市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防御。大多数人住在城外,战时进城躲避。耶利哥城有内外两层城墙,两墙中间距离4-5米,有储藏区和房屋,喇合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已发现的城墙有1.5-2米厚,3.7-5.2米高,围绕着城墙的是一圈宽8.2米、深2.7米的护城河。绕城一圈约600米。
17 「二人对她说:『你要这样行。不然,你叫我们所起的誓就与我们无干了。」
18 「我们来到这地的时候,你们要把这条朱红线绳系在缒我们下去的窗户上,并要使你的父母、弟兄,和你父的全家都聚集在你家中。」
19 「凡出了你家门往街上去的,他的罪(原文是血)必归到自己的头上,与我们无干了。凡在你家里的,若有人下手害他,流他血的罪就归到我们的头上。」
20 「你若泄漏我们这件事,你叫我们所起的誓就与我们无干了。』」
21 「女人说:『照你们的话行吧!』于是打发他们去了,又把朱红线绳系在窗户上。」朱红色是当时十分贵重的颜色。「这条朱红线绳」(18节 ))可能不是探子们带来的,而是把探子们缒下来的那根绳子(15节 ))。 攻城的以色列人凭「朱红线绳」记号不毁灭喇合屋里的人,正如出埃及时,神的使者凭着涂在门楣上的羔羊的血而不击杀屋中的长子(出十二21-23 ))。而将来新约的信徒,也要凭着基督宝血的遮盖得拯救和洁净(来九14 ))。 喇合的信心不但救了全家,后来更嫁入犹大支派,成为波阿斯的母亲、大卫的太祖母(得四18-21 )),名字列在基督的家谱上(太一5 )),在新约中被列为信心的榜样(来十一31 、雅二25 ))。我们都像喇合一样,本是败坏、不配、必死的迦南人,但神却借着喇合向我们显明了得救的出路:「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十9 ))。
22 「二人到山上,在那里住了三天,等着追赶的人回去了。追赶的人一路找他们,却找不着。」
23 「二人就下山回来,过了河,到嫩的儿子约书亚那里,向他述说所遭遇的一切事;」
24 「又对约书亚说:『耶和华果然将那全地交在我们手中;那地的一切居民在我们面前心都消化了。』」这两个探子的眼光与三十八年前的十个探子完全不同(
民十三31-33 )),他们看到的不只是耶利哥高大的城墙和追赶他们的敌人,更看到神「使天下万民听见你的名声都惊恐」(
申二25 ))的应许已经应验。所以他们确信过去显大能的神,如今「果然将那全地交在我们手中」(
24节 ))。
三十八年前,「没有专心跟从」(
民三十二11 ))神的百姓要求摩西打发十二个探子窥探迦南(
申一22-24 )),导致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三十八年。现在,「专心跟从耶和华」(
十四8 ))的约书亚同样打发两个探子窥探迦南,结局却完全不同。人的心若不对,怎么事奉都不对;人的心若对了,事奉才可能对。
我们若只站在地上,看到的只是探子们碰巧来到喇合的家,喇合勇敢地做出了信心的选择,而这两位探子比他们的父辈更有属灵的眼光。但我们若站在天上,就能清楚地看到「耶和华的手大有能力」(
四14 )):是神的手引导探子们来到喇合的家,又是神的手预备了喇合的信心,更是神的手打开了探子们的心眼。神在天上的一切带领,都是为了让地上的百姓能看清这场争战的属灵真相(
24节 )),预备他们过约旦河的信心(
三13 ))。
今天,神也要借着这段历史向我们显明祂工作的法则:凡是神所定意的工作,祂必用自己大能的手来成就(
诗一百三十六12 ));凡是神所赐的信心,祂必用自己的右手来坚固到底(
诗十八35 、
林前一8 ));因为祂是「独行奇事的耶和华」(
诗七十二18 ))。
上图:耶利哥古城西面是山区,山上有许多洞穴,适于藏匿。中间那座山被认为就是撒但试探主耶稣的高山(太四8),所以被称为试探山(Mount of Temptation)。
不贞洁的女人?(二1) (一 )统帅约书亚解决了军力调配的问题之后,现在进行侦察工作。我们假定两名探子在军队作准备的同时,已在执行他们的任务。(一22、 ,二23 ,三2) 耶利哥王也有自己的情报人员,他们早已把两个探子夜间规探耶利哥的事向他禀告。许多读者可能没有想到会在这样‘神圣的著作’里遇到猥亵性的幽默。(这一点可以说明某些读者对圣经的期望 )为了对一般读者表示公正,英文译本故意将希伯来文的影射性含义冲淡。第一节末了的‘躺卧’一辞(英文是Lodged、意思是住宿──编按 ),不太像第三章第一节 末了译作‘住’。这是一个不含确定性过夜的字眼。现代希腊文的旅馆一辞便是由此产生。但是在第二章开头的希腊文动词,是指在妓女之家‘躺卧’或‘睡觉’,其含意就极不相同了。还有一点是当耶利哥王亲自去站在喇合的门前时(编者注:英文二章三节 含有王亲自去之意、与中文和合本译作‘打发人去’不同 ),他喊着对喇合说那两个进入她家里的人,他的话一点也不客气。王有意讥笑她死心蹋地只顾自己的‘职业’,以为探子是来帮衬她的顾客。殊不知他们的目的是来打听消息,窥探全地。(二 )我们对这故事的阐释可能表明了我们的偏见。有些解经家与译者为了保全喇合的声誉,而深思熟虑地去修改一些字眼,说她是旅馆的老板,若嫌此名衔太夸张太高贵,就称她为无给床铺和早餐的月房东。将故事所表达的意思修改,那样做是好意的,但伤害了原想藉以表达的计划。世人会立刻指出他们所听见有关低级旅社和公寓的情形。很多喜爱有关昏暗的世界在小说或电影中提供服务的人,会耸一耸肩膀承认那是龌龊的勾当,但也无法避免。因为一切见不得人的事是在床上学到的。总之,一个陌生人还能够期待着不顾廉耻的贱人作出卖国事?对社会实况有多少了解的读者,可能说喇合是个寡妇。在某些社会里,女人死了丈夫,再加上失去了社会地位,既没有入息又没有人保护,她就不能不去满足男人对女人的需要。这些读者也可能会怀疑喇合以异邦人的身分,拥有极有限的公民权利,在谋求居屋及职业方面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只能靠自己。(三 )既然有这么多臆测,最她还是把握原文。有关两个探子在耶利哥城夜宿的地点是十分清楚的,不清楚的只是耶利哥王到访之前,喇合与两个探子发生了甚么事。耶利哥王与喇合之间下流的,但却不友好的谈话,可能是第一次透露了有关顾客的身分,也多少反映了喇合本身在耶利哥城的名誉,他们听信她的话,并且没有搜查她的房子;门口也没有肩荷武器的警察站在那里。她迅速地把探子藏起来,可能是因为东方人款待客人的律法要求,也可能是为了顾全职业道德令她这样做。总之,耶利哥王的话令她迅速地为自己的长远利益做决定,两个探子也因此能继续躲藏在她家中不为人发觉。危险过去了,她上房顶去探望他们,说些很倾向于他们的话。她说‘耶和华’已经把这地赐给他们,并且因为他们的缘故令这地的一切居民都惊慌,锐气尽失。她知道当日以色列离开埃及时,耶和华怎样使红海的水干了,也知道他们怎样对待外约但的两个国王。她作了衷心信服的表白之后,还进一步重复以色列人对神恩待他们的传统信念,要求神恩待她父家,因为耶和华他们的神‘本是上天下地的神’。换一句话说,耶和华是众神之神,也是地上全人类的真神。(四 )下一段我们会进一步思想喇合所表白的心意。我们应以另外的两点作为本段的结论。即使我们同意了喇合的妓女身分,是圣经中一个不可靠的人物,但她不是惟一的坏人,因为她有好多陪伴,与她认同,其中包括了欺诈的雅各,犯奸淫罪的大卫,还有亚伯拉罕也曾经准备以妻子交换自己的性命,圣经中还提到许多类似的人。从他们的例子,我们看到神怎样处置我们的刚愎顽固,并因此得到安慰。喇合的故事也提醒读者,新约圣经中耶稣对那女人问题的处理。他接纳了女性,使饶舌的毁谤者有机可乘。这些妇女之中有一个曾打断款待他的宴会(可十四3) ,吻他的脚又用香膏浇在他头上。他比喻此女人是他安葬预先将香膏浇在他身上,且预示普天之下无论在甚么地方传扬他,也不会忘记这女人的作为。喇合的情形正是一样。喇合的信心(二12) (一 )喇合故事的第一段,在她宣称以色列的神是上天下地的神时进入高峰。她接待以色列代表,也表白了她对他们的使命所抱持的态度。截至这里为止,她确实做到尽其所能。但是现在,她求得到他应得的代价。从某一角度看,这种以不走漏风声来保全性命,以保守秘密交换安全通行证,是信誉不好的典型交易。喇合和她的客人在耶利哥取得了协议。但是其中的毛病是不容否认的,他们的交易有两点值得以同情心详加考虑。第一,喇合并不单是救了她自己。研究有关喇合与她的家人的关系太浪费时间了。譬如说,他们是不是靠她的入息去维持生活?她是不是耶利哥城边惟一赚钱的人家?又或者她对父家的关怀是否反映了约瑟故事的一部分?她把握着机会去决定大事,姑不论这机会是多么短暂。她会不会像约瑟一样,抓紧机会用来造福不值得她关怀的家人。她与家人的日常关系是亲密的或者根本无关,按理是家人照顾她,而不是她去照顾家人。未婚女性,无论婚前或离婚之后,她的父亲都有责任照顾她的。喇合越过对自己家人的关怀,去表达她直觉认为对以色列人是重要的事。她不仅能讲出神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和以后在旷野为以色列人做的一切事情。她与探子的协议所用的字眼,回响在几本经卷中,这些字眼表达神及他的忠实仆人的特征。不幸这段经文的英译本对此关键词语处理久公允,英文的‘恩待’,在希伯来文是hesed ,在圣经里是个意义深厚的字眼,主要包含着忠诚与坚定不移的成份。这一词语在约书亚记及旧约其他译本中受了钦定译本神圣化了,可能四百年前的用法较为合适。但在较为现代化的英文中,恩待一辞却又不足以形容一个支持你及随时履行诺言协助你对抗一切困境的人。若将它与信实一辞连在一起,它需要有含意更深的翻译。英文的标准修订本改用‘坚定不移的爱’来翻译此希伯来文‘恩待’。(二 )诗有好几处以‘慈爱’与‘信实’去总括神的本性。诗八十九篇希望耶路撒冷的君王有同样的本性。箴三章三节 劝谏我们说:以色列人因着信,围绕耶利哥城七日,城墙就倒塌了。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来十一30)
这里没有谈及约书亚的名字,却提了喇合。雅各在他的书信中也发挥了他的洞察力,说‘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二17) ,他只引用旧约圣经中的两个人物去说明他的观点。先引用亚伯拉罕,后来谈及喇合:--《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约书亚记第二章 B喇合与探子的任务(二1~24) 喇合的故事,在约书亚记中有几种作用。从文学的角度而言,它刻划出迦南人的情形,正如第一章刻划出以色列人的情形。第一章,将焦点放在一位人物上。从这方面看,喇合正对应约书亚,成为该民族中的信从者,蒙拣选,引导他们得救,至少她曾向有兴趣者提供拯救。约书亚记第二章也成为第六章征服耶利哥的前奏。若将范围放宽,从摩西五经来看,它显然与民数记十三~十四章所记,从加低斯巴尼亚打发探子,而结局悲惨之事有关;申命记第一章也提到此事。把这件事和约书亚记第二章对照,更突显出约书亚的角色,表明他是跟随神的人,足能带领百姓。因此,约书亚记第二章刻划出约书亚具备领袖气质,因为他关怀百姓,在带领他们进入敌境之前,先派人去侦探虚实。这章也说明,约书亚如何给喇合和她的家人机会,救自己脱离未来的毁灭。这一点由故事中两则冗长的独白显明:喇合的信仰告白和请求(9~13节),以及探子有条件的应许(17~20节)。这两段合在一起,陈明了战争的理由、因怜悯而设的救法,和以色列人的期望。 这个故事的结构引起很多讨论。有一种看法为:它是一则故事,与以上所提的两段话交织在一起。它的开始和结束,都是讲约书亚与探子在约但河的东岸。中间部分则为探子进入耶利哥,又出来,进到山区,又离开山区,最后渡过约但河,回到约书亚那里。虽然探子在山区中三天,却只有两节简短地提及。全章的焦点为他们在耶利哥的时间。除了两段独白之外,还有很长的一段描述对探子的追逐,和喇合怎样成功地将他们隐藏。有些句子专门记载喇合为他们的脱逃所作的准备。故事中某些重复的成分,皆以这一点为中心。这些事件有其重要性,原因有二: (1) 它们说明了喇合保护探子,是冒着很大的危险; (2) 她的行动,加上她的信仰告白,构成充分的理由,让喇合的家人和朋友得到拯救。 喇合的故事证明神接纳所有的人,无论他们的背景为何。基督为全世界的人死,凡凭着信心到祂面前的人,即使是罪魁祸首,都有机会得救(提前一15) 。喇合也像保罗一样,流露出信心,知道拯救她的神是谁。她成为耶稣家谱中的一员(太一5) ,是所有基督徒信心的榜样(来十一31) 。 i. 约书亚打发两个探子(二1) 这章是由约书亚的行动开启。他打发探子,并吩咐他们。他讲话时所用的动词,都是命令式,去,窥探。探子的反应符合第一个命令,他们去了。因此,这头一句话又加强了约书亚的领袖地位,他诚然是未来一切军事行动的总负责人。什亭是民数记二十五1 以色列民扎营的一个地方,可能是约但河东正对耶利哥的一处,或许是哈曼废丘(Tell el-Hammam)。154 探子一字(希伯来: m#ragg#li^m )最早出于约瑟之口,他斥责哥哥们,说:“你们是探子(和合:奸细)!来窥探这地的虚实。”(创四十二9) 。大卫差遣探子,去查明扫罗的行踪(撒上二十六4) 。在撒母耳记下十五10 ,这个字出现的情境却不一样。押沙龙差遣“密使”到全以色列,去通知他的盟友,何时当拥他为王。因此,探子除了指收集敌情的人之外,也可以指秘密传递消息的人。约书亚记第二章的探子,似乎兼具这两种功能。 一方面,约书亚命令他们要窥探那地和耶和哥。155 这当然可以解释为去探测该地的虚实,但从故事本身,或从他们向约书亚头一次的报告中,都看不出他们发挥了这项作用。耶利哥的征服故事并没有用到这次窥探可能曾提供的资料。而且,按民数记十三~十四章平行的记载来看,那里并没有用窥探一词来描述当时去侦察的十二个探子。动词窥探出现在申命记一24 ,是记摩西对这件事的追忆。在约书亚记七2 ,进攻之前,以及士师记十八2、14 、17节,抢夺之前,提到去侦察时,也用到这字。另一方面,撒母耳记下十五10 用到名词形式,来描述私下传递消息,这与约书亚记二章所描述的实况比较接近。探子悄悄告诉喇合,她和她的全家(及其余人)如何才能避免与耶利哥一同灭亡。156 译为暗暗的字(希伯来: heres^ ),在希伯来文圣经中未曾再用过。马索拉经文的以赛亚书三3 有一个字,拼法完全相同,却是名词,译为“匠人”(NIV、NJPS)或“术士”(RSV),各依据译者偏好的同音异义字根而定。后来的希伯来文将这个字当作暗暗,符合这里的意思,但是七十士译本和叙利亚译本都没有译出这字,显示约书亚记二1 原来的意思可能已经不明。类似“私下”或“巧妙”等的词汇亦可以描述这次的行动,这或许是原来希伯来文的恰当翻译。 探子的回应为:前往耶利哥(Tell es-Sultan),在那里他们来到一个妓女的家。157 经文刻意避免暗示探子与女主人发生过性关系。158 进到一栋建筑物,有一种常用的说法(参:士九5 ;撒下十二20 ;王下十九1) ,这说法并不暗示与妓女发生性关系。如果作者有意暗示性关系,就不会加入一个词汇,如的家;在讲参孙去看一名妓女时,只写到“进去,与她共渡一晚”(士十六1) 。159 此外,这一节的最后一个动词,留在那里,通常不是用来描述性关系,除非加上一个介系词“和”,并接着注明伴侣是谁。那么,探子为何会选择一个妓女的家呢?这个家可能像一个酒店、小客栈或歇脚处,是游客会去的所在,而不像个妓院。160 在主前十四至十二世纪,有证据显示,在迦南的确有这一类过夜的地方,骆驼商队和王室差使都会到那里住。161 古代的耶利哥有这类地方,应是无庸置疑的。新约时代更显然有(路十30~35) 。这类场所自然会招来当地的败类,历史上这种情形屡见不鲜。倘若探子要了解当地的状况,那里的“小酒店”自然是最佳地点。要侦测该地有无第五纵队,找机会与有兴趣的团体沟通,来作以色列人的内应,必然会选这地方。最后,这里可以过夜,不必在荒郊野外担惊受怕,也可免去城里的危险(创十九章)。事实上,第1节所记探子的行动,似乎是下文的摘要。他们住在喇合的家里,可能是原来的计划,而不是后来的实际情形。162 若是如此,NIV 的翻译并住在那里(过去式)或许是正确的。至于喇合的名字,在以色列人出现在迦南地以先,当地就已经有了。163
154 参 N. Glueck, 'Some Ancient Towns in the Plains of Moab', BASOR , 91, 1943, 7~26页;J. M. Miller, 'Moab and the Moabites' in Moab , 27页。
155 P. Wilton, 'More Cases of Waw Explicativum ', VT , 44, 1994, 126页,将这句话译为:“去,观察那地,就是 耶利哥”。这样使用说明性的 waw(waw explicativum),可以解释探子为何只去侦察耶利哥。
156 基于探子有这种正面的功能,加上探子是战前一种很合宜的预备,所以我把约书亚的行动解释成对神命令的忠诚回应。有人认为,约书亚似乎略欠信心,因为他打发探子(如,Polzin, 85~86页),但这看法在这段经文中找不到根据,而在加低斯巴尼亚打发探子的事,经上也没有任何责备的话。该次事件的问题,是多数探子的回报,以及百姓的反应,并不是打发探子本身。约书亚记七2 的状况也相同。探子并未受指责,他们在艾城的失败也不能归咎于探子的报告,经文明说,那完全是因为亚干的罪。
157 H. Schulte, 'Beobachtungen zum Begriff der Zo^na^ im Alten Testament', ZAW, 104, 1992, 255~262页,主张在王国之前,称妓女的字,zo^na^,应当视为指在女人带头的社会中的一名女子,没有男性可倚靠。虽然像约书亚记二章这类的经文,可以将这个字的意思放宽,不单指“妓女”,但是这个观点却必须把创世记三十四章等经文挑出来,说是后人加入的,由此可见,它显然有弱点。要寻找更宽广的语意,较好的办法,是探索找个圣经希伯来文的历史,看它有否用在类似的状况中。D. J. Wiseman, 'Rahab of Jericho', TynB , 14, 1964, 8~11页建议,这个字在这里以及旧约其他地方的意思,或许是指一个与外来之人友善交往的人。他也提出一个比较的例子,古巴比伦的旅店老板, sa{bi^tu ,是“供酒者”之意,而很早的时候就有好些律法,提到有关旅店的事。
158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其他地方提到,以色列人亲近妓女是要被定罪的,尤其是在约但河东的这段时期。参:民二十五1 和耶五7 ;Hawk, 61页。如果探子曾与妓女发生不当的行为,作者一定会清楚交代,后来以色列人也会用这件事作例子。
159 这看法不赞同 P. A. Bird, 'The Harlot as Heroine: narrative Art and Social Presupposition in Three Old Testament Texts', Semeia , 46, 1989, 128~129页;Hawk, 62页。Bird 主张,这是暗示性的用语,而喇合的行为却相反。但这一节并没有暗示性,我已经举出理由说明。另外一处,第4节,那里喇合曾向王家差使坦承探子曾到她那里来,所用的话或许具性暗示,但若是如此,则是她用巧计来误导差使。参第4~6节的注释。
160 P. A. Bird, 'The Harlot as Heroine', 128~129页。参 H. Schulte, 'Beobachtungen zum Begriff der Zo^na^ im Alten Testament', 256页,他在注9中引用其他主张此说之学者的话,从约瑟夫(Ant. I, 2, 7)和他珥根开始。
161 有关经文和探讨,参 C. Ku/hne, Die Chronologie der internationalen Korrespondenz von El-Amarna , AOAT 17 (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 1973), 108~110页,n. 532; S. A. Meir, The Messenger in the Ancient Semitic World , HSM 45 (Atlanta: Scholars Press, 1988), 93~96页。有关约书亚记第二章的历史背景,参导论中的探讨(28~30页)。
162 注释家注意到,在这个故事中,与喇合相较,探子始终居于被动地位。Hawk, 64页认为,从探子“躺卧”开始,他们的角色就是如此。
163 Taanach text no. 4, line 9。参 A. Gustavs, 'Die Personennamen in den Tontafeln von Tell Ta'annek', ZDPV , 51, 1928, 189页;D. Sivan, Grammatical Analysis and Glossary of the Northwest Semitic Vocables in Akkadian Texts of the 15th-13th C. B. C. from Canaan and Syria , AOAT 214 (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 1984), 264页。
ii. 喇合的家(二2~8) 这是一个公众场所,因此当地首领的部下知道有两个人来,以及他们要作什么。他们向首领的报告,指控那两人是要窥探(希伯来: lah]po{r )这地,这个动词通常是描述挖墙。另外一次用作窥探的意思,出现在申命记一22 ,讲到前一次打发探子去侦测迦南全地。这段经文中重复用此字,强调出这个故事的重点。 2 ~3.第一个重复语,是报告的话中提到,探子来是要窥探此地。有人向耶利哥王传报消息,而他差使去向喇合讲同样的话。164 藉这一笔法,经文要读者明白,探子的任务已经被敌人最高的首领得知。帮助这些人,就等于背叛耶利哥和其中的王。喇合帮助的行动,显示她不再效忠迦南地的耶利哥,而愿意接受约书亚和他属下的统治。 4 ~6.第二个重复语,是提到喇合将探子隐藏,这个动作最能突显她向以色列人的效忠。第4节与第6节重复此事,并不是文笔欠佳或编辑的手法,165 而是藉此阐明故事的情节。耶利哥王的差使越接近,紧张的程度就越高涨。首先,他们将信息带给喇合,要她将人交出来。接着,他们在喇合家听她说话,而她用计骗走他们。每一个关口,叙事者都停下来,告诉读者探子当时的情形。起初,喇合把他们藏起来,但当差使来和喇合说话的时候,产生了一个问题:她藏得够妥当吗?等喇合把差使骗走,经文才讲她把探子藏在哪里,如何藏法。那些差使会相信她吗?还是他们会回来搜查,而找出探子?第7节乃是转捩点。按希伯来文,这故事可以译为“而那些人便去追索他们了”。166 单看这句话,尚不清楚其意思是不是指搜查喇合的家。只有在希伯来圣经的第5、6节中,读者才可以看出,那些差使已经离开,往探子可能走的路线去追踪,即:返回约但河。 这故事中第三个重复,是喇合表明不知情,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一次是指探子从哪里来,另一次是关于他们的目的。这个重复强调出她对以色列人和其使者的效忠,因着这份忠心,她冒着生命危险,尝试误导耶利哥王的差使。常有人提起,就道德而言,喇合说谎究竟是否合宜。有人主张,这不算谎话,但是经文明说,这讲法与喇合所知道的实情相反,所以这种看法难以成立。也许有人认为,要是说谎有理,此其时也。约书亚和以色列的整个任务,与最初的侦测成功与否密切相关。耶利哥城的居民已在神的审判之下。此外,圣经从未将喇合定罪,反倒称赞她的信心(来十一31) 。但圣经并不容许因为对方是可责之人,便可向他说谎。我们不能说,叙事者在这点上宽恕了喇合的行为。有些人主张,喇合既是迦南人,又是妓女,对她的行为准则不能有更高的期待,但是经文对这方面也没有任何支持。 最好的办法,不是替喇合的行为找理由,而是不被这件事困扰。尽管这是件错事,叙事者和以色列的读者都能了解,她既被以色列人接受,这个罪就必有赦免之途。伦理的问题并不是这个故事所关注的,它强调这件欺骗之事,不是要定喇合的罪,而是要强化她隐藏探子所冒的危险。167 毕竟,她可以什么也不说,而任凭差使来搜查她的房子。她指向另一个方向,就是甘冒被捕之险,不过,她终于成功地救出了这两位新结识的朋友。 7. 另外一个重复语,是城门关了。喇合声称,在关门之前,探子就离开了。皇家差使去追探子,他们一离开,城门就关了。这个细节再一次衬托出探子的险境,和他们何等倚赖喇合的保护。他们不可能离开那座城。任何时候,喇合都可以通知别人,把他们抓起来。同时,他们现在更必须逃离耶利哥,因为如果差使盘算,自己可能被骗了,他们还留在耶利哥,那么,差使随时都可能再回来。但探子完全无法想出逃离之路,因为城门关了。这也为喇合预备另一条逃亡路线铺路,显明在探子得以脱身的事上,她所扮演的角色何等重要。168 8. 另外一点,到第8节才出现重复,就是喇合家的藏匿处屋顶。这可能是她家中顶层的夹板。第15节说,她的屋子紧临城墙,也许是搭在城墙之上,以色列常有这种防御墙。169 这类顶层或许是住户睡觉的地方。喇合把探子藏在这里,并向他们吐露耶利哥人的惧怕,又为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而求。这个屋顶一定是全家最隐秘的地方,没有旁人出入,无窃听之虞。这个细节突显出喇合如何向探子吐露心声。她把他们带到她家中最隐秘的地方,在那里向他们倾诉她心中隐藏的信念和渴求。
164 NIV 在第3节说,探子的目的是“窥探全地”。“全”,kol,在译本中(七十士与叙利亚)并没有出现,但可能原文中有,因为没有其他理由可以解释为何它只出现在这里。事实上,它可以强调出探子对该地区安危的威胁。我们不妨假定,探子受到指派要“窥探”的地,正是他们去侦测之地。我们不必将这地解作整个迦南地,这个看法与 Mitchell(38页)不同,他尝试在这里,以及约书亚记七2 ,,,和十四7 所提迦勒从前的探险,都加入边界意味。但只有十四7 所提的应该视为整个迦南地,这个判断乃是依据民十三17~25 对该地全面的描述而来。
165 参 Fritz, 33~41页,他认为本章中这类重复语是不必要的反覆和添加。针对第1节与第8节两度讲到躺下的动作,W. Moran 总结了解决的办法,见 'The Repose of Rahab's Israelite Guests', Studi sull'Oriente e la Bibbia. Offerti al p. Giovanni Rinaldi nel 60j compleanno da allievi, colleghi, amici (Genova Studio e vita, 1967), 275页。Moran 认为,第1节很可能是第8节的伏笔。前者乃是摘要,后者才是详述。
166 NIV 这一点并不清楚,它的翻译疏忽了整个故事的张力,用“于是……”( So ...)一字,使得全文显得松散无力。读者很快就得知,那些人接受了喇合的误导。
167 着重这一点,比 Prouser 的看法要好,他认为“当时欺骗是可接受的行为,而且是弱者赢过强者的可佩手腕”。参 O. H. Prouser, 'The Truth about Women and Lying', JSOT , 61, 1994, 15~28页。Prouser 所举的说谎之例,都是在强调个人所冒的危险,并对当事人的大胆予以称许。但这些例子并不宽容欺骗本身。
168 W. Moran, 'The Repose of Rahab's Israelite Guests', 282页,指出第7~9节为中心相同的结构,以城门关闭为中心,作故事前半的结尾,又是新一段故事的开始。
169 参 L. E. Stager, 'The Archaeology of the Family in Ancient Israel', BASOR , 260, 1985, 16页。从考古学而言,炮台式的城墙是以色列晚期才独有的,而非主前二千年迦南人时期的特色。参 Fritz, 37页。但是,不筑城墙,而由“一长条带状房屋”为防御的结构,在其他晚铜时期巴勒斯坦的遗址中有例可寻。参 Z. Herzog, 'Cities in the Levant', ABD , I, 1037页,他提到米吉多和拉吉、特巴塔、特贝米新,而最重要的则是耶利哥。
iii. 喇合的信仰告白和要求(二9~13) 这是圣经故事所记载最长的妇女独白之一。开始的我知道一语,和她对耶利哥王的差使一开始所说的我不知道,成了对比。170 由此可见,这里是吐露实话,而前面则是欺瞒之言。下面第9节接着是三个附属子句,每一个起头都是同样的希伯来分词,即(希伯来: ki^ )。第一个子句将全书的神学信息作了摘要:神已经将这地赐给以色列人。动词“赐给”出现在一2、3 、6、11、13、14和15节(两次),指这地,包括约但河以东和以西之地。第二与第三个用即开始的子句,描述出迦南人的反应。极其惧怕曾是红海之歌(出十五16) 中的预言,讲到迦南地居民会有的心情(两处都用同样的动词和介系词,“临到”)。171 这似乎是立约时神在最后所作的应许,那里说,神将打发“对我的惧怕”(出二十三27) 出去。喇合的信仰告白中则提到,对你们的惧怕,亦即,怕以色列人;迦南地的居民个个人心惶惶。因惧怕而消化在摩西五经的红海之歌曾出现过(出十五15) 。那里的片语与此处完全相同,只是以“迦南”取代了这地。因此,喇合承认,从前出埃及之时那些欢庆之人所说的预言,现在应验了。 10 ~11.第10节说明了这个相同的片语。我们听见中的“我们”,或许可说包括所有迦南地的居民,但耶利哥所有的居民无疑都包括在内,他们已经得知耶和华为祂子民所行的许多事。这些资料可以说明喇合是从哪里认识神的,也成为她会在第9节作出信仰告白的原因。这里所讲的两件事,正是以色列在旷野飘流的头与结尾所发生的事。描述耶和华如何使红海的水干了之字,在圣经中是头一次出现。它在五23 再度出现,意味过约但河与过红海有关联。 动词“忠于灭绝令”(希伯来: hrm )出现在这里,指以色列人如何将西宏和噩尽行毁灭。172 民数记二十一21~35 记载击败西宏和噩的事,其中没有用到这个动词,但他们的作法很接近灭绝令。173 不过,申命记二23 和三6 复述这些争战时,却相当强调这个字。这个字在摩西五经另外几处的使用,乃是确定要如此对待迦南人(申七2 ,二十17) 。 喇合信仰告白的中心,是神在历史上的这些作为。这两件事不仅点明整个旷野飘流的架构,还具有更多的作用。出埃及的事件,主体是使红海变干的耶和华,和离开埃及的以色列人。喇合相信,神为祂的子民显出大能的作为,以神迹奇事救他们脱离强大的埃及。西宏和噩的毁灭,主体是以色列,他们向这些王所作的,是“毁灭/吞并”他们。在此,喇合重新讲述,凡是反对神为以色列所定之计划的人,都遭到悲剧。喇合对历史很熟,而她再度肯定以色列仇敌的恐惧,并承认,惟独以色列的神是掌管世人命运的主。 她的感受在第9节中表达无遗。第11节又复述一次,但顺序颠倒,如此,便成为中间第10节讲述历史的框架。11节的第一个字应当译为“这是我们所听见的”,与第10节头一个字(也是动词)相呼应。这个字表明,现在向探子报告的那些所听闻之事,就是传到喇合与她城中居民的消息。这个字并非11节其余经文的前言,而是第10节报告的结束。因此,这里有一共同中心或交错式的结构: 9b~10a节 A. 耶和华已经把这地赐给你们 B. 对你们的大惧怕临到我们 B. 这地的一切居民都因你们而惧怕消化 C. 我们曾听见…… 11节 C' ……这是我们所听见的 B' 我们的心消化(NIV 小字) B' 因着你们的缘故,并无一人有胆气 A' 耶和华你们的神,是上天下地的神 B 段的动词,“对你们的惧怕落下”(希伯来: na{p[#la^ ,和 B' 段的动词,“勇气不再起来”(希伯来: qa{ma^ ),使得这两半的对比更形强烈。A 段的告白,即:是耶和华神在掌握迦南地,祂已将这地赐给祂的子民,到了 A' 段则更形延伸,描述神是整个宇宙的神。174 不过,第11节宇宙性的告白,也是个人式的告白,因为描述神为你们的神。这一点为喇合下面的要求铺路。因为探子的神是得胜者过去如此,未来亦然,所以喇合希望她的信心成为实际:她要从“得胜的一方”获得保护的应许。 12 ~13.现在既然一语,带出一道命令,正如一2 。撒母耳记二十四21 也有这一插入语,接下来是一道命令,要对方“起誓”。那里记载,扫罗向大卫承认,他明白大卫作王是神的旨意,接着,他要求大卫起誓,不剪除扫罗的后裔。同样,喇合也向探子承认,她明白了神对以色列人的计划。现在她要求他们起誓,不灭绝她和她的家人。当然,就喇合的情形而言,由于她救了探子的性命,她的要求就更有分量。扫罗的情形却恰好相反,当时是他要追杀大卫,但大卫反而放了他。 喇合说,她恩待了探子,这个词汇由动词“作”和一个含义很丰富的名词构成,这名词曾被译为“履约的忠诚”或“委身”(希伯来: h]esed[ )。这个结构头一次出现于亚伯拉罕的仆人求神帮助,为以撒找一位妻子,他求神向亚伯拉罕“施恩”(创二十四12) 。在神的自我启示中也出现这个字,说祂将向爱祂守祂诫命的“发慈爱”,直到千代(出二十6 ;申五10 ;耶三十二18) 。最接近的例子是士师记一22~26 ,那里有些像喇合的情形,伯特利有一个居民帮助了以色列人,而以色列人答应不将他与城一同毁灭;他和他的家人都受到恩待。所以,恩待的意思,是帮助保全一个人的家,能存留到后世。喇合声称她向探子这样行,无疑是指救了他们的性命,她要求探子也要“恩待”她的父家。若从这个词汇的用法来看,便是指保护她的家人,免于一死。175 喇合以下要说的,正是这点。 原文的家字,直译为“父亲的家”,在圣经中,这个词是指由最年长的男子所主管的大家庭。一个家的成员,住处通常都连在一起,巴勒斯坦山丘地带,以色列早期的考古遗址证实了这一点。176 喇合要求要一个实在的证据(希伯来: ~o^t[ ~emet[ ),保证能得到拯救。这个证据乃是她要探子起誓,用性命来担保她家人的安全。视一个家为一个整体的观念很重要,在这件事上,因着一个人相信,福泽与拯救便临到许多人。这个誓言有如立一个约,177 将喇合的家人纳入以色列的团体中。喇合和她的家人从此不再是迦南人,而成为以色列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来基遍人也是如此。喇合是她全家的发言人和代表。178 带领这个大家庭的,是一位女性,而非男性,她的信心拯救了全家。 对基督徒而言,喇合成了一个榜样,她承认神在历史中所行的救赎之工,因而得到拯救。信仰告白成为获得恩典的途径(罗十9 ;约壹四15) 。
170 亦参 W. Moran, 'The Repose of Rahab's Israelite Guests', 283页。
171 这里和出埃及记十五章的“一切居民”,或许应当解释为“统治者”。若是如此,重点就在讲当地的统治者无力对抗。这个解释可以回应五1 和十1~2 ,当以色列打胜仗时,倍感威胁的是那些统治者。参 M. Gorg, ' ya{s%ab[ ', TDOT , 6, 430~431页;Gottwald, 512~534页;Boling and Wright, 146页。
172 参导论对灭绝令的讨论:“神学 (a) 圣战与灭绝令”。
173 几节之前(二十一1~3) 讲以色列打败南方旷野的敌军时,这个字确曾出现。那里是用来解释该地一座城的名字,何珥玛;不过,这个概念是否也延及全章,包括亚摩利的两个王?
174 申四39 有一类似的片语。参 K. A. Deurloo, 'Spiel und Verweis auf Torah -Worte in os. 2~6; 9', Dielheimer Bla/tter zum Alten Testament und seiner Rezeption in der Alten Kirche , 26, 1989/1990, 70~80页。
175 G. R. Clark, The Word Hesed in the Hebrew Bible , JSOT Supplement 157 (Sheffield: JOST Press, 1993), 73~75页,建议喇合并没有充分了解这个“独特的希伯来”字所蕴含的委身之深度,以及所要建立的关系,她以为这只是“以好事换好事”。不过,她的话符合这个字在摩西五经和士师记中的用法。探子并没有指责她,只是更进一步指出,若要保证得救,必须符合某些条件。Clark, 262页说,探子是代表神在作事,而真正拯救喇合和她家人的乃是神,这看法很正确。 176 参 L. E. Stager, 'The Archaeology of the Family in Ancient Israel', 18~23页。
177 这个字在这里的用法,参 F. M. Cross, 'A Response to Zakovitch's "successful Failure of Israelite Intelligence"' in S. Niditch (ed.), Text and Tradition, The Hebrew Bible and Folklore (Atlanta: Scholars Press, 1990), 103页。有人视9~21节为一种古代近东的条约形式,参 K. M. Campbell, 'Rahab's Covenant', VT , 22, 1972, 243~244页。 M. Ottoson 将这个观念再加以发挥,而认为喇合是位“皈依者”。参 M. Ottosson, 'Rahab and the Spies' in H. Behrens, D. Loding, and M. T. Roth (eds.), DUMU-E2-DUB-BA-A: Studies in Honor of A$ke W. Sjo/berg (Occasional Publications of the Samuel Noah Kramer Fund 11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Museum, 1989), 419~427页。
178 D. J. Wiseman, 'Rahab of Jericho', TynB , 14, 1964, 8页,观察到:“她也算是家中的一员,而通常妓女不会具这样的地位”。
iv. 探子对喇合的承诺(二14~21) 本段首度记载探子所说的话。当然,这个故事假定,在此之前他们说过话,只不过经文没有刊出来。事实上,若研读本章的前半段,可以看出探子多半是不采取主动的,而是对环境作出回应。179 他们进入耶利哥,是对约书亚命令的回应。到了喇合的家,他们完全受她指挥,并没有独立行动。 14. 当喇合说完话之后,需要有回应,所以他们便开口。不过,即使在这时候,他们的话也只是回答而已。他们接受了喇合的请求,所用的言词和她刚说的相仿。他们最关心的是保密问题,究竟是什么秘密?耶利哥的首领已经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前来的原因。一旦他们离开了城,喇合再多讲一些细节,也没有什么价值。如果她开口,只会对自己不利,因为这无异于暗示她向差使说谎,又帮助过探子。除非我们假定,叙事者插入了一段矛盾的话,或是想让探子显得笨拙,否则的话,答案必定与探子当时的光景有关。他们想要保密的,是喇合帮助他们逃脱,不让任何人知道他们仍在耶利哥,也要她保证,他们的逃亡亦是一个秘密,直到他们平安渡过约但河为止。 泄露我们在作的事,在这段中出现了两次,各在14节与20节。如上所述,这些重复语乃是叙事者强调故事重点的方式。在这里,这个词表达出探子身处的险境,以及他们完全倚赖喇合的忠心。若没有她的帮助,探子绝不可能离开耶利哥,平安回到约书亚那里。 15 ~16.这个故事在第15~21节的安排,引起很多辩论,就像第3~8节一样。喇合先让探子从窗子逃走,然后才和他们讲到他们的誓言,这看起来似乎不合理。为什么不先说,她和他们讨论了誓言,然后让他们从窗子逃走?为什么他们不先讲,等到挂在耶利哥墙头上,或吊到底下,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才说?难道探子会从地上向喇合喊叫如此一来,他们不是向耶利哥城的人曝光了吗?还是他们一面拉住喇合的绳子下缒,一面起誓?其实,叙事者乃是要强调几个重点。因此,他并不是按顺序来描述这些事件,而一件事也不只提一次而已。有时候,他先作摘要,然后才述详情,而有时候重要的事件会重复。NIV 尝试表达这类意思,因此在16节引介喇合的话时,用了过去完成式,她曾对他们说。如此,那段话便成了在他们离开窗子之前说的。 在第14节,探子发现自己必须回答喇合。那时候如果他们不答应,她再继续帮助他们,就不合理了。另一方面,他们要先清楚知道怎样逃离耶利哥,怎样躲避差使在约但河附近的搜索,然后才会彻底起誓,将来必定帮助喇合。所以,喇合既然确定他们会起誓保护她的家,便克服了两件妨碍探子安全的难事:关闭的城门,和把守约但河的差使。她克服第一个困难的方式,是让探子从她家靠城墙的一个窗口逃出去(参二7~8 注释)。她克服第二个问题的办法,是建议探子躲在山里几天,等到搜索的危险过去,再脱身。 17. 这时候,探子便向喇合起誓,记在17~20节。既然喇合已经提出条款,探子只要再加上详细的条件便可以了。14节已经将这件事作了摘要,15~16节说明了喇合帮助的方法。这时候,探子才可能列出条件,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喇合一切的帮助。这句话是条件,可以从探子在希伯来文圣经中所说的头两个字看出:“与我们无干”。 18 ~20.若要探子保证喇合的安全,她必须作到三件事。180 绑在窗上朱红色的线,可能是已经有的,也许原本就是用来宣传她“家”的目的。181 若是如此,那么,喇合在21节绑绳子的举动,便不至于招惹回转的差使和其他在城墙附近往来之人的注意。182 第二个条件为:她要把所想保护的人,和他们的财产,全都集中到她家。探子继续补充说,如果她的家人在屋外而被杀,就与他们无干。最后,她必须不走漏消息,以至影响探子的安全。这是重复14节的话。不过,这段中所指的秘密,包括他们将藏在山区中几天。 21. 喇合同意了这些条件。她不需要再留这两人,于是便把他们送走。叙事者不在乎他们双方达成协议时,探子究竟在哪里或是仍在喇合的家中,或是在城墙外的地面上,或是在缒下城墙的半空中。按理论说,这些状况都有可能,因为叙事者并没有说明探子的所在地。不过,根据保密性来看,最合理的想法应当是:探子仍然在喇合的家中。若是如此,第15节和21b节所描述的动作,并不是分开的两段,或是前后发生的,乃是同时进行的一件事。第15节讲出即将发生的事,所提供的细节是为了说明18节的缒我们下去的窗户。第21节记载真正发生的事。喇合把朱红线系在窗户上,便作到了第一个条件。
179 Hawk, 64页。
180 第17、18、20节的动词为“你叫我们所起的誓 ”,和“你缒我们下去 ”,但是其主词为喇合,因此这样的形式令人意外。不过这并不是经文的错误,最好的办法,是视之为特殊的文体设计,圣经希伯来文别处亦曾用过,即:虽然发言人改变了,但是动词却仍然用同一个。这些动词亦出现于12和15节,那里的发言人是喇合与叙事者。在17、18、20节,发言人是探子。在这类情况下,一个字的性别形式可以与原来当有的不同,以强调戏剧性,而探子仍在协商有关自己性命的事,正符合这种情形。有关圣经希伯来文证据的收集,参 R. J. Ratner,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in Biblical Hebrew Rhetoric', Maarav , 8 1992, 143~159页。
181 参 P. Bird, 'The Harlot as Heroine', 130页。Hawk, 70页,建议“朱红线”是希伯来文的一个双关语,“两人(探子)的希望”。
182 既然探子进耶利哥城时还没问题,当时这城并不像六1 那样关得严紧。
v. 探子返回(二22~24) 第22节头四个字中,三个动词的顺序显示出探子逃入山区的匆忙,正如喇合所建议的。他们留在山内的三天,有点类似一11 和三2 的“三天”。这三处的三天,也有可能乃是同一段时期。在以色列人准备过河的时候,探子正在约但河的西岸。183 这里再插入一段,讲追寻他们的差使如何行动,由此可见喇合的建议很有智慧:如果探子尝试渡河,很可能会被抓到。喇合继续保护探子。差使回去了,或许以为那两个逃亡者在他们到河边之前,就已经渡河了。一旦差使回到耶利哥,探子便“回到”约书亚那里。现在他们下山、过河,就完全平安了。到了约书亚那里,探子知道喇合已经实践了第二个条件。最后一个条件,就是她和她的家人必须留在她的屋内,要等征服那城时才实现。他们向约书亚的报告,几乎是直接引用喇合在第9节中所说的第一句和第三句。报告的后半,乃是直接的引用之言,共有三个要点: (1) 过红海之后的预言(出十五15) 已经应验,这意味过去显大能的神,如今也要带领以色列人胜利地渡过约但河; (2) 他们的报告,与从前在加低斯巴尼亚所打发的十二个探子中大部分人的报告正相反(民十二26~33) ,从前的报告多半从探子个人的感受出发,这次则是依据一位本地人喇合的信仰告白; (3) 探子完全倚赖喇合,不仅靠她救命,也靠她的话来作报告。 谈到最后一点,究竟打发探子的初衷,是否只是为了探听迦南地可否征服,并不太明朗。他们并没有作到这件事,相反的,他们乃是向愿意接待的人保证未来的安全。从策略上说,这种动作是为了让暗中与以色列结盟的人增强信心,以致破坏敌人的联合阵线。从政治的角度而言,喇合的报告可以激励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因为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之后一连串的胜利,已经消化了敌人的士气。如果有人愿意像喇合一样,或许就可以逃脱未来的毁灭。他们只需要相信,并承认以色列的神是大能的神。可是这样作也意味和他们自己的同胞、自己的神明划清界线。这种结盟的改变,或许会导致很多困难。据我们所知,只有喇合一个人有这样的信心,但是在同样的状况下,也有其他人可能参入以色列的一方,这是无可置疑的。184 在喇合的故事中(第二章),约书亚没有扮演任何角色。这个故事和后面六22~25 的复述大可以省略,并不致影响整卷书的情节,但是,这个故事将焦点从约书亚转到喇合身上。如果约书亚代表以色列的男性,是透过相信耶和华神才得着引导和成功,那么是否可以说,喇合正好成为互补的角色,代表迦南人的女性,也是透过相信耶和华神而得着引导与成功?185 这卷书乃是希伯来圣经中国族主义最强的书卷之一,而在其中把一位军事将领的拣选,和他对战争最初的准备,与一位外邦女子因相信而得救、不经争战与流血的故事并排,岂不更能表明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十二3) ?186 对基督徒而言,喇合的信心成为相信神在历史上救赎作为(无论是旧约的出埃及或新约的十字架)的楷模。她不仅相信,而且坦承自己的信心,并且倚赖此信心来保存神的子民,扩展神的国度(参:雅二25~26) 。187
183 J. A. Wilcoxen,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Cult Legend' in C. Rylaarsdam (ed.), Transitions in Biblical Scholarship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61~62页。不过,Woudstra, 79页建议,这两段“三天”是不同的。
184 参早期拉比文学内的解释。根据 Leviticus Rabbah 17:6,约书亚曾向迦南人提出几种可能性:或逃走,或讲和,或作战。
185 有一种观点,视喇合的故事为圣经的一种风格,就是外邦人以一种“信条”式的告白,承认惟独以色列的神是真神,参 F. M. Cross, 'A Response to Zakovitch's "Successful Failure of Israelite Intelligence"', 100页。
186 这是约书亚记的主题与重点。至于以色列人接纳喇合,是否犯了罪,则是个附带的问题,而若不衡量经文对喇合信心的正面评价,这个问题就很难有答案。喇合的故事和亚干与基遍人的故事不同,其中并没有提到审判的事、军事的损失、或导致追随以色列之神的人有任何分裂。所以,“以色列人有了神,为什么还需要喇合?”这一类的问题并没有对准本段经文的中心。约书亚记第二章并不是申命记二十章的诠释,因为灭绝令在此不适用,所以并没有提及。喇合的信仰告白使她和她的家人不再和迦南人一样,站在对敌 的一方,而成了以色列的朋友 。灭绝令并不适用于后者。
187 A. F. Campbell, 'Old Testament Narrative as Theology', Pacifica , 4, 1991, 165~180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书二1 】当下,嫩的儿子约书亚从什亭暗暗打发两个人作探子,吩咐说:“你们去窥探那地和耶利哥。”于是二人去了,来到一个妓女名叫喇合的家里,就在那里躺卧。」
“什亭”。参看民数记二十五章1节 的脚注。“暗暗”。约书亚既从加低斯巴尼亚的事件吸取了重要的教训(民一三 一四 ) ,便向以色列人隐瞒派探子查探的实情,这样,即使得到不利的回报,也不会让百姓气馁。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三十八年前,摩西初窥迦南地,派出探子十二人,每支派一人,但忠心勇敢的只有二人。约书亚这次只派两人。上次探子走遍迦南地东西南北(民十三17~24) ,这次只窥探即将攻打的耶利哥城。摩西要作的是全局的战略安排,现在局已布好,由约书亚来执行时,采取逐城击破的战术。首一城为耶利哥,位于迦南心脏地带。
什亭在摩押地,地理上和约但河对岸的耶利哥遥遥相对,为以色列人旷野行程的最后一站。
喇合是耶利哥城的妓女,早期教会史家也有说她为“客店女主人”非操贱业。她的家在耶利哥的城墙上。两名探子投宿妓女家当为掩人耳目,若为客店则更易解释。事实上,古代也无旅舍设备,他们只可在此借宿,住在城墙上也方便离开。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暗暗」:约书亚秘密行事,可能鉴于以往窥探迦南地的经验(民13:25-14) ,免得不利的情报影响民心。
「耶利哥」:位于约但河注入死海的河口之西北十六公里(十英里 )的地方。由于当地气候和土质适宜农耕,耶利哥是人类最早筑有城墙的城市之一;又因位处东西南北大道的交汇点,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
以色列人日后过约但河,取道耶利哥,进入迦南地,这攻击路线正好将迦南地分为南北两部。探子进入妓女的家,因为这里常有男人进出,可避免城中居民怀疑。
――《串珠圣经注释》
什亭: 位于约但河西约12公里,有两条河,易于驻营扎阵。 妓女……的家里: 各种各样的人聚在这里交谈,因此适合了解军事情报和民心。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1~24 】
神果然要把迦南全地赐给以色列人:约书亚差派两个探子窥探迦南地和耶利哥城,他们从妓女喇合的信心和迦南人的惊慌表现,得知神的应许必定实现。
――《串珠圣经注释》
窥探耶利哥与妓女喇合: 约书亚以以色列百姓的支持(1:12-18)为基础,跨出了征服迦南的第一步。约书亚虽然确信迦南地必被神的大能所征服,但同时也没有忽略人所能作的事。摩西在世时,曾秘密差遣十二个探子窥探迦南,然而除了迦勒与约书亚之外,十名探子都回来报恶信,使征服迦南的计划遭到挫折(民13-14章 )。现在,约书亚再一次差探子窥探耶利哥。耶利哥城位于进入巴勒斯坦中部的路口,可以说是战略上的要地。本章突出描绘了妓女喇合的智慧举止。她相信以色列的神是至高的神(16节 ),她具有卓越的洞察力,认识到耶和华对迦南地的主宰是不可抗拒的事实(9节 )。正因为持有这种远见,喇合才冒着生命危险隐藏了探子,并且告诉他们当地居民懦弱的对战态度,从而为征服迦南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情报(9-24节 )。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2 】「 有人告诉耶利哥王说:“今夜有以色列人来到这里窥探此地。”」
“耶利哥王”。只是耶利哥城邦的首领,而不是整个地区的领袖。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耶利哥”位于约但河西和死海以北,距河十余公里,中隔一广阔平原,称为“耶利哥平原”(四13) 。“耶利哥”有“月城”之意,称为“棕树城”,居高临下;筑有坚固工事,易守难攻;兼之水泉丰富,物产茂盛。主前八千年即有人居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个城市,旧约称之为“棕树城”(申三十四3) 。以色列人进入迦南最先攻入此城,并将人畜完全毁灭。迦南地分布有许多大小城邦,每城有王统治,故这里称“耶利哥王”。参六1 注。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耶利哥王: 指迦南城邦君主之一。在征服迦南时,西部巴勒斯坦处于埃及的统治之下,但埃及的王权未能对此地区行使实际上的权威。因此,在迦南地形成了以民族为单位的诸城邦,各自具备着自律性的统治体制。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3 】「耶利哥王打发人去见喇合说:“那来到你这里、进了你家的人要交出来,因为他们来窥探全地。”」
【书二3~5 】耶利哥王要喇合交出探子,她冒生命危险不说出下落,反救二人脱险;她自己和全家因此在城毁之日得救。据《马太福音》所记耶稣的家谱,她是被提到名字的四位女性中的一位(一5) ,也是路得的丈夫波阿斯的生母,大卫王的太祖母(得四18~21) 。《希伯来书》的作者列她为信心的榜样(来十一31) ;雅各说她是真能用行动见证所信的人(雅二25) 。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书二4 】「 女人将二人隐藏,就回答说:“那人果然到我这里来,他们是哪里来的我却不知道。」
【书二4~5 】虽然喇合的行为不符合圣经禁止说谎的教训,但她显然相信以色列的神是惟一的真神(10~13节 )。圣经所称赞的是她的信心,而不是她说谎的行为(来一一31 ,雅二25) 。我们从神赐给喇合的信心,她的性命得保存,以及她被列入弥赛亚的家谱里(太一5) 等情况,清楚看见神的恩典。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突出了喇合的机敏与勇气。若她坚持没有看到探子,或许其家会遭到搜索。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4~5 神是否赞许喇合撒谎?】
圣经断言撒谎是罪恶。神在利未记十九11 说:「你们不可偷盗,不可欺骗,也不可说谎。」箴十二22 则指出:「说谎言的嘴,为耶和华所憎恶;行事诚实的,为他所喜爱悦。」在新约,保罗劝勉以弗所的信徒:「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上述经文(还有其他许多例子 )清楚显出,人不讲真话的时候,神永不会喜悦。
另一方面,撒谎也和其他罪一样,可以被加略山上基督的血彻底的洗净;只要撒谎者承认自己犯了罪,发自内心地悔改,那就成了。若信徒为自己的罪后悔,求基督代赎,就可以完全被神赦罪。除上述情况外,神还以下列几个原则来处理罪人:(1 )神必定谴责罪,以致神无罪的儿子在十架上为罪人死时,神将所有罪都加在他爱子身上;(2 )神之所以容许罪人享有他的救赎之工,并非因为他们所犯的「罪」,却是因着他的信。亚伯拉罕也曾犯罪,那时他到了埃及,隐瞒着妻子撒拉的身份。虽然亚伯拉罕是被迫这样做,为避免法老因撒拉而杀害他;但他说谎,当然是罪(创十二12-19) 。撒母耳记上二十一2 记载大卫逃避扫罗的追杀,却对祭司亚比米勒说,是扫罗派他往挪伯公干。
在喇合的例子里,我们要考虑当时正影响着她的特殊因素;虽然不能用这些因素作借口而赦免她说谎的罪,但也不可忽略它们。喇合当时的情况颇特殊,这次撒谎意味着她的信仰向前跨进了一步,而她这样做更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其实,她将真相告诉耶利哥的政府人员是最安全的处理方法;喇合可以告诉他们,那两个希伯来的探子正在她家中,躲藏在屋顶的一捆捆麻秕底下。然而,喇合曾庄严地向那两个探子保证,不会向耶利哥王的官员举报他们。在军事学的观点看来,耶利哥是坚固不可摧的,但喇合仍抱着极坚强的信念,认为以色列的军旅必可攻陷耶利哥。「耶和华你们的神,本是上天下地的神。现在我既是恩待你们,求你们指着耶和华向我起誓……」(书二11-12) 。喇合有着恶劣的背境,在异教环境下长大;若与古时族长及摩西所率领的群众比较(他们自小已认识真神 ),喇合能如此真诚地相信独一真神,着实使人有点诧异。喇合背弃同胞及她于其中成长的文化传统,来踏出她信仰的一步,投身于以色列这与神立约之国里。当喇合对那些前来拘捕希伯来探子的官员说谎时,正是为神的缘故而冒杀身之祸的危险。喇合早已知道,只要两个探子打喷嚏或稍微转身,都会为她(亦为他俩 )带来厄运。因此,在我们探讨她说谎这个问题时,必须考虑上述特别情有可原的因素。
喇合信靠神,承认他是主。当以色列人攻陷耶利哥并将这城夷为平地后,使喇合可以加入以色列人当中,成为其中一员(书六17-25) 。后来,她嫁给犹大支派的撒门,生下波阿斯,更成了大卫王的远祖(太一5-6) 。虽然喇合以往生活在罪恶里,但因为对神的信靠,她被算为公义;不单只是神,连神的子民也认为喇合是公义的:喇合更获得作为主耶稣基督的远祖这荣耀的地位。希伯来书十一31 是对喇合的勇敢与信心的颂词:「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在雅各书二25 中,使徒认为喇合的信心是真实而活泼的,因她借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信:「妓女喇合接待使者,又放他们从别的路上出去,不也是一样因行为称义么。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书二5 】「 天黑、要关城门的时候,他们出去了,往哪里去我却不知道。你们快快地去追赶,就必追上。”」
【书二6 】「(先是女人领二人上了房顶 将他们藏在那里所摆的麻秸中。 )」
“麻秸”。长三至四英尺的亚麻草柄;先泡在水中,然后平放在平顶屋上晒干。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麻秸是亚麻的茎,长约壹公尺;高高堆在屋顶上晒干当燃料用。喇合利用它来掩蔽探子。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巴勒斯坦的房顶是平的,在干燥季节可用来存放或晒晾东西,天气炎热的晚上,也可以作为乘凉的地方。
「麻秸」:可用来纺制麻线,须先浸在水里,然后放在房顶晒干。
――《串珠圣经注释》
当时巴勒斯坦的房屋结构是可通过外面的楼梯上到“房顶”。房顶易于通风,适合晾干麻秸。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6 房屋的结构】
四室房屋是典型的以色列房屋,主要出现在主前一二○○年以后。这种由粗石或窑砖建造的房屋,大小约有三十呎见方。它有一个露天院子,四面是房间(有时有两层楼 ),平顶。至于早期的迦南房屋的资料则较为缺乏,只知它也有露天院子,四围亦有房间。外墙用较大的石头迭成(有时厚度只有一层 有时则厚达数呎 ),隙缝用较小的石块填补。墙壁外面通常墁以泥浆,里面则抹以灰泥。门用木造,门枢的插座用石造于地下,往往没有窗户。房间和院子之间通常用一排木柱或石柱分开,并可能挂了帘子充作隔板。屋顶用横放在墙壁顶部的横梁,加上树枝、禾秆,墁以黏土造成。泥地上面有时会抹上灰泥,厨房地区则盖以石板。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二7 】「 那些人就往约旦河的渡口追赶他们去了。追赶他们的人一出去,城门就关了。」
这里是一个重复语,城门关了。喇合声称,在关门之前,探子就离开了。皇家差使去追探子,他们一离开,城门就关了。这个细节再一次衬托出探子的险境,和他们何等倚赖喇合的保护。他们不可能离开那座城。任何时候,喇合都可以通知别人,把他们抓起来。同时,他们现在更必须逃离耶利哥,因为如果差使盘算,自己可能被骗了,他们还留在耶利哥,那么,差使随时都可能再回来。但探子完全无法想出逃离之路,因为城门关了。这也为喇合预备另一条逃亡路线铺路,显明在探子得以脱身的事上,她所扮演的角色何等重要。
──《丁道尔圣经注释》
“渡口”在城的东面。喇合的房子显然在城墙的西面(向山 16节 )。她打发士兵往相反方向走,远离两个探子。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渡口在城的东面,水浅处不过一公尺,可以涉水而过。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渡口」:在城以东,喇合家可能在城西近山之处,因此王的手下与探子向着相反的方向而去(参16 )。――《串珠圣经注释》
【书二7 约但河的渡口】
若是没有桥梁,可以涉水渡河的浅滩便成为了战略性的据点。加利利海南端和雅穆克河之间的一段约但河不容易涉渡。雅穆克河往南到贾卢尔德干河(Wadi Jalud 即哈律溪 )的部分则有好几个涉渡地点,耶斯列谷口伯善地区和对岸基列之间渡口尤多。在这区域的南面群山逼近裂谷,直到与雅博河会合之处为止;亚当渡口在南面不远之处。约但河两岸的地势从这里开始变得崎岖,要等到往南差不多二十哩之后,才到达耶利哥的几个渡口。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二8 】「 二人还没有躺卧,女人就上房顶到他们那里,」
从喇合的话中可知此城人心已涣散,也可以看出她已决定放弃迦南人的信仰,承认耶和华为她的神(11节 ),并且相信祂能拯救她和全家。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书二9 】「对他们说:“我知道耶和华已经把这地赐给你们,并且因你们的缘故我们都惊慌了。这地的一切居民在你们面前心都消化了,」
“因你们的缘故我们都惊慌了”。参看申命记二章25节 的应许。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书二9~11 】
心都消化了: 这是希伯来人特有的表达方式,表明陷入绝望的状态。上天下地的神: 不仅是希伯来人,连迦南人都拥有对神的知识。然而,多数迦南人认为耶和华只是诸神之一,只是希伯来民族的神,因此,他们的神观与希伯来人的独一神观相距甚远。但是喇合的神观大大超越了迦南人,她承认以色列的神是广大无边的最高之神。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10 】「 因为我们听见你们出埃及的时候,耶和华怎样在你们前面使红海的水干了,并且你们怎样待约旦河东的两个亚摩利王西宏和噩,将他们尽行毁灭。」
“埃及……亚摩利王……噩”。参看出埃及记十四章19 至22节、民数记二十一章21节 及申命记三章11节 的脚注。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神使红海水干一事,见出14:1-15 :21。以色列毁灭西宏和噩的经过,见民21:21-35 。
――《串珠圣经注释》
【书二10~11 】
第10节说明了这个相同的词组。我们听见中的「我们」,或许可说包括所有迦南地的居民,但耶利哥所有的居民无疑都包括在内,他们已经得知耶和华为祂子民所行的许多事。这些资料可以说明喇合是从哪里认识神的,也成为她会在第9节作出信仰告白的原因。这里所讲的两件事,正是以色列在旷野飘流的头与结尾所发生的事。描述耶和华如何使红海的水干了之字,在圣经中是头一次出现。它在五23 再度出现,意味过约但河与过红海有关联。
动词「忠于灭绝令」(希伯来hrm )出现在这里,指以色列人如何将西宏和噩尽行毁灭。
──《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二11 】「 我们一听见这些事,心就消化了。因为你们的缘故,并无一人有胆气。耶和华你们的神,本是上天下地的神。」
【书二11 喇合的宣言】喇合向以色列的神耶和华表示敬畏,承认祂是诸天全地的神。在古代近东的宗教思想中,这是将耶和华归入宇宙性神明一类,以祂为具有大能的国家守护神。迦南人所听闻的报告显示祂能够影响天气、河海、疾病,和动物世界。她的话虽然反映了耶和华的权柄和能力如何令他们畏惧,却远非一神信仰的表示。她没有宣称放弃旧神,或表达摒弃的意愿,也没有向耶和华表示效忠,只是向祂求助。她对于律法的要求似乎一无所知,也没有证据证明她体会到此时在以色列中孕育的,是个革命性的宗教系统。简言之,她的话显示她并没有摆脱多神观点的桎梏,她只是有认识权能的慧眼而已。当时人相信作为神圣战士的神明会带来神圣恐惧,在强大常胜的军队之前开入战场。埃及杜得模斯三世的碑文将这恐惧归功于亚孟─锐神,赫人、亚述、巴比伦的文献都各自有能使仇敌满心恐惧的神圣战士。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二12 】「 现在我既是恩待你们,求你们指着耶和华向我起誓,也要恩待我父家,并给我一个实在的证据,」
“恩待”(希伯来文是hesed )。这里指人与人之间坚定的忠贞,但这词通常指神与以色列之间的忠贞。参看何西阿书二章19节 的脚注。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恩待”的希伯来文为hesed,愿意为信实,或恩慈,多用以表示神对人永不间断的慈爱或者神的子女对他人应有的爱心。喇合与代表以色列人的探子立约:她既以爱心待人,应该得到爱心的回报。她和全家后来不只得救,她且嫁入犹大支派,名列耶稣的家谱上(太一5) 。从此事可见她所经营的或为旅店,而非淫业。史家约瑟夫便主此说。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指着耶和华……实在的证据: 喇合相信只有神才能拯救她脱离临近的审判与毁灭,她首先想得到的是神的凭据。当时,即使人出示再明确的证据,若不指着神的名字起誓,也不能发生效力。尤其是,在战乱之中有很多人与人之间的誓约被毁掉,喇合不能把关于自己与家人性命的重大事情单单交托在人的应许上。可供参考的是,在古代近东,有着人们指着神的名字起誓的习俗(摩8:14) 。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12~13 】
现在既然一语,带出一道命令,正如一2 。撒母耳记二十四21 也有这一插入语,接下来是一道命令,要对方「起誓」。那里记载,扫罗向大卫承认,他明白大卫作王是神的旨意,接着,他要求大卫起誓,不剪除扫罗的后裔。同样,喇合也向探子承认,她明白了神对以色列人的计划。现在她要求他们起誓,不灭绝她和她的家人。当然,就喇合的情形而言,由于她救了探子的性命,她的要求就更有分量。扫罗的情形却恰好相反,当时是他要追杀大卫,但大卫反而放了他。
喇合说,她恩待了探子,这个词汇由动词「作」和一个含义很丰富的名词构成,这名词曾被译为「履约的忠诚」或「委身」(希伯来h]esed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二13 】「 要救活我的父母、弟兄、姐妹和一切属他们的,拯救我们的性命不死。”」
【书二14 】「 二人对她说:“你若不泄漏我们这件事,我们情愿替你们死。耶和华将这地赐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必以慈爱诚实待你。”」
当喇合说完话之后,需要有响应,所以他们便开口。不过,即使在这时候,他们的话也只是回答而已。他们接受了喇合的请求,所用的言词和她刚说的相仿。他们最关心的是保密问题,究竟是什么秘密?耶利哥的首领已经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前来的原因。一旦他们离开了城,喇合再多讲一些细节,也没有什么价值。如果她开口,只会对自己不利,因为这无异于暗示她向差使说谎,又帮助过探子。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里的意思是:我们若不能信守这协议,就愿我们死去,而不是你们死去。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情愿替你们死”是以性命作保的意思。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我们情愿...... 死」:意即「我们若违背诺言,不救你们,就让我们代替你们死。
」――《串珠圣经注释》
若不……情愿: 在旧约圣经中,人们起誓时常用“我若(不 )……愿神重重的降罚与我”(撒下3:35) 的句式。借着这种誓言,不仅表明发誓者本人的绝对意志,也可以加强所属团契的联合。但若轻率发誓而妄称耶和华的名,便会遭受严重的惩罚(结17:16) 。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15 】「 于是女人用绳子将二人从窗户里缒下去,因她的房子是在城墙边上,她也住在城墙上。」
“绳子”。跟第18节所用的字不同。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从考古学者挖掘耶利哥城所得资料,当地人确有在城墙上建屋居住的事。有的城墙中空,里头且有间隔。喇合的房子可能就是这种城墙的一部分。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明显地本节是记载在16-21节喇合与探子说话后的行动。
――《串珠圣经注释》
【书二15 城墙上建屋】
筑在城墙边上的房屋在这时代十分普遍。这样做能添加城墙的厚度和支撑,有利于城市;又能提供牢固的墙壁来支撑房屋,有利于居民。考古学家在耶利哥挖掘到房屋建于内外墙之间墁了灰泥的护堤上面,屋背倚着外郭的内侧(六1) 。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二15 房屋建在城墙上,是喇合一家呢,还是……】
在约书亚时代,房屋流行建造在城墙上。许多城邑有两道城墙,其间相隔约有3.5至4.5公尺。在这两道墙顶上,可以用木料建造房子。喇合可能就住在这种屋子里,有窗子可以看到墙以外的地方。
──《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二15~16 】
喇合为了使探子们逃走,拟出了周到细致的方法。据Lange的说法,喇合可能是使他们躲在多有洞穴的北部山区。与此相反,有人推测他们可能藏身在位于耶利哥西高约450米的山中。因为,此地有很多岩石,傍晚就有荫凉之处,易于躲藏。 因她的房子在城墙边上: 据英国考古学家贾斯汤(Garstang )所发掘的耶利哥城遗址(1930-1936年 )来看,当时的耶利哥城被相距4-5米的两层城墙所环绕。这些双层城墙使城内的面积大幅度缩小,因此有些人在两道城墙之间放置大梁而建造房屋。喇合的房子可能就是其中之一,窗户刚好在外城墙方向。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16 】「 她对他们说:“你们且往山上去,恐怕追赶的人碰见你们。要在那里隐藏三天,等追赶的人回来,然后才可以走你们的路。”」
【书二17 】「 二人对她说:“你要这样行。不然,你叫我们所起的誓就与我们无干了。」
这时候,探子便向喇合起誓,记在17~20节。既然喇合已经提出条款,探子只要再加上详细的条件便可以了。14节已经将这件事作了摘要,15~16节说明了喇合帮助的方法。这时候,探子才可能列出条件,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喇合一切的帮助。这句话是条件,可以从探子在希伯来文圣经中所说的头两个字看出:「与我们无干」。
──《丁道尔圣经注释》
拯救喇合的条件: 探子们在离开耶利哥之前提出三个条件:①当以色列军队进入耶利哥城时,喇合当将红绳系在窗户上,成为拯救喇合与其家眷的标志。这与出埃及时以色列百姓在自家门框洒羔羊血一样(出12:7) ;②喇合与其家人当守在家中。否则,他们在家外与邻人混在一起,就有可能被以色列军兵杀害。这里的藏身处——喇合之家可用来比喻耶稣基督的身体——教会。除了耶稣基督之外,天下再没有其它的名字可靠着得救(徒4:12) ;③第三个条件重复了14节的上半节,就是喇合不可泄露关于应许的秘密。因为倘若秘密被泄露,以色列征服耶利哥的战争会受到影响,喇合本人也性命难保。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18 】「 我们来到这地的时候,你们要把这条朱红线绳系在缒我们下去的窗户上。并要使你的父母、弟兄和你父的全家都聚集在你家中。」
“朱红线绳”能让入侵的以色列人认出他们要放过的房子。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用朱红线绳系在窗户上,攻城的以色列人凭这记号不毁喇合屋里的人。当年耶和华神的使者看见涂在门楣上的羔羊的血,也不击杀屋中的长子(出十二21~23) 。初期教会以朱红线绳代表基督的救赎。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这条朱红线绳: 有人认为用来缒下探子的绳与作为救恩的标志系在喇合家窗户的朱红线绳并非同一根。而本文并没有说明两个探子给了喇合其它证据,从使用的指示代词“这”来看,这两处的线绳是同一条(5-18节 )。探子们给这条既救了自己的性命,又救喇合一家的红绳赋予了特殊的生命意义。圣经中的红色与基督拯救人的宝血有密切关联(出12:1-13 ,来9:14) 。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18~20 】
若要探子保证喇合的安全,她必须作到三件事。180 绑在窗上朱红色的线,可能是已经有的,也许原本就是用来宣传她「家」的目的。181 若是如此,那么,喇合在21节绑绳子的举动,便不至于招惹回转的差使和其他在城墙附近往来之人的注意。182 第二个条件为:她要把所想保护的人,和他们的财产,全都集中到她家。探子继续补充说,如果她的家人在屋外而被杀,就与他们无干。最后,她必须不走漏消息,以至影响探子的安全。这是重复14节的话。不过,这段中所指的秘密,包括他们将藏在山区中几天。
──《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二19 】「 凡出了你家门往街上去的,他的罪(“罪”原文作“血” )必归到自己的头上,与我们无干了。凡在你家里的,若有人下手害他,流他血的罪就归到我们的头上。」
【书二20 】「 你若泄漏我们这件事,你叫我们所起的誓就与我们无干了。”」
【书二21 】「 女人说:“照你们的话行吧!”于是打发他们去了,又把朱红线绳系在窗户上。」
喇合同意了这些条件。她不需要再留这两人,于是便把他们送走。叙事者不在乎他们双方达成协议时,探子究竟在哪里──或是仍在喇合的家中,或是在城墙外的地面上,或是在缒下城墙的半空中。按理论说,这些状况都有可能,因为叙事者并没有说明探子的所在地。不过,根据保密性来看,最合理的想法应当是:探子仍然在喇合的家中。若是如此,第15节和21b节所描述的动作,并不是分开的两段,或是前后发生的,乃是同时进行的一件事。第15节讲出即将发生的事,所提供的细节是为了说明18节的缒我们下去的窗户。第21节记载真正发生的事。喇合把朱红线系在窗户上,便作到了第一个条件。
──《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二22 】「 二人到山上,在那里住了三天,等着追赶的人回去了。追赶的人一路找他们,却找不着。」
“到山上”。耶利哥以西,布满洞穴,适合藏匿。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耶利哥城西面与北面山岭连绵。探子在山内躲了三天后,把从喇合得来的消息向约书亚报告了。耶和华神的应许得到证实。这次人心涣散的不是新一代饱经训练的以色列人,而是敌方的居民(申一27~28) 。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三天……路找他们: 本节生动地表现出耶利哥王是何等惧怕以色列百姓。从耶利哥城到约但河不过是13公里,走路约用3个小时。经过三天的时间仔细搜索路口的事实表明他们竭尽全力搜捕这些探子。两个探子将迦南居民的失意与恐惧报告给约书亚,鼓舞了以色列的士气。这与十个探子报恶信使百姓消沉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民13:1-14) 。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二23 】「 二人就下山回来,过了河,到嫩的儿子约书亚那里,向他述说所遭遇的一切事。」
【书二24 】「 又对约书亚说:“耶和华果然将那全地交在我们手中,那地的一切居民在我们面前心都消化了。”」
【思想问题(第2章 )】
1约书亚派人窥探耶利哥(1 ),是否显示他的信心不足?人的计划可否与信心配合?
2喇合为何善待约书亚的探子?参来11:31 。她的信心源于什么?这信心有感染力么?参24节。你可以怎样在信心上感染别人。
【书二1 以前摩西派探子出了问题,这回可不会吧?】
约书亚为甚么暗暗地打发两个探子,去窥探耶利哥?他心中明白,自己是用常规的战略去攻击一座深沟高垒的坚固城,要攻城就需有战略情报。不过他也知道这事可能引起别的首领抨击,尤其是摩西上次差派十二个探子去窥探迦南地,十个报恶信的探子已使大家灰心丧胆,趑趄不前(民13:1-14) 。无论如何,约书亚不愿盲目前进,但也不愿意让百姓受损,怀疑他领导全族的智慧与能力。
──《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二1 和妓女打交道,如果是我,会不会有不好的想法……】
两个探子为甚么要住在妓女喇合家里?原因是:(1 )这是一个容易搜集情报,不会叫人生疑的好地方。(2 )喇合的家建造在城墙上,易于逃走。(3 )神引领他们去喇合的家,因为知道喇合的心已经归向祂,会成为祂所使用的器皿,助以色列人攻占耶利哥。神常常使用信心单纯的人来成全祂的大计,不管他们过去是何种人,或者目前是怎样微不足道,都无关紧要。喇合没有让自己的过去阻碍自己领受神的新任务。
──《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二1~16 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
按雅各书论及信心,是应该有行为的,否则这种信心是死的。就如喇合的信心,产生出行动,她接待,收留和隐藏以色列的探子,她深信那位以色列人相信的耶和华是神。我们是信耶稣的人,我们有没有见证福音的行为呢?我们的见证有否反映主耶稣的荣美呢?很多时我们信主不是在安舒自由的环境,也许是在逼迫试炼中;无论甚么环境,我们都应为?我们的信仰,有所表现和付上代价。喇合未相信神之前可能私德也是不好,但她竟然有这么大的信心。我如今在事奉的小教会中,有一群年长爱主的姊妹,经常祷告托住教会的工作。他们特别看重周三和周五晚上的祷告会;平时他们在家庭也时常祷告,神就与这间教会同在。在这群姊妹中特别有一位,她没有机会受教育,但非常热爱读经,并且特别有信心代祷;每星期都抽一天禁食祷告,逢主日早上很早就到教会预备各种工作。人未必需要很有学问或恩赐,但神可能给我们很大的信心,激励其他的人,甚而教会的传道人。信耶稣的人不应有自卑感,在神的眼中同样看为宝贵,神乐意使用一切愿意事奉的人。最低限度我们可以祈祷,成为祷告的勇士。
── 刘承业《属灵的战争》
【书二4~5 撒谎不是罪吗,我们应该怎么看这件事?我们可不可撒谎?】
圣经是否赞同喇合以谎言拯救探子的性命呢?圣经对她的撒谎虽未抨击,却言明撒谎是罪。不过,希伯来书称赞喇合对神的信心(来11:31) ,却未提到她撒谎。有人作出几种解释:(1 )神因为她的信心,赦免她的撒谎。(2 )喇合只是欺骗敌人,这是战时所惯用的,所谓兵不厌诈。(3 )喇合不是犹太人,不能按神律法所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4 )喇合违背了讲诚实话的小原则而持定大的原则──保护神的百姓。
她也许有别的方法拯救探子,但是情况紧急,她必须作出抉择。很多人在不同情况之下,都会遇到进退两难的困境。我们不易有解决困难的万全方法。幸而神不是要我们洞察一切才下判断。祂只要我们信靠祂,照自己所知的竭力而行。喇合就那样行了,因她的信心,得着了称赞。
──《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二6 神可使用任何东西保护祂的子民,你看……】
麻秸割下来以后,铺在屋顶上晒干。它的纤维可以纺线织布,做麻绳。麻秸约有一公尺高,放在屋顶上,正好用来掩蔽以色列的探子。
──《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二8~13 “这人准不会信耶稣──”,我们传福音的时候有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喇合是异教徒,又是迦南人,并且还是妓女,许多人会以为她绝不会关心神的事。但是她却甘愿为这位她认识未深的神,放弃已有的一切。我们不可按人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和外貌,来判断他对神的心志,千万不要因为某些原因,使我们怀疑别人的敬虔。
──《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二9 ,18十字架的宝血能力】
妓女喇合是靠血得救,靠主而有生命。十字架的能力,能令信徒得生命,同时却能令魔鬼的心消化。我们在主里的人能令在魔鬼的人心都消化,这一定不是在主里的人自己有甚么能力,乃是靠主伟大的能力,——宝血的能力。
我有一次讲心灵的食物题目,引约翰六章经文,大意是说耶稣的宝血,是我们心灵的食物,她日日带去我们灵性上的软弱,同时亦增加我们灵性上的能力。其实何止灵性?即肉身的软弱,都能带去,肉身的能力亦可增加。聚会中有一姊妹,身子很软弱,头常刺痛,几乎不能赴会。她听见耶稣宝血能使人心灵有力量,身体也有力量的话,即信以为然,乃祷告神说:主的血那么宝贵,既能除去灵性的软弱,也能除肉体的软弱;既能增加灵性的力量,也能增加肉体的力量,那么请主除去我的头痛,使我每日都有力赴会罢!她祷完以后,用信心接受,当时神便医治她,使他头痛停止,力量恢复。她亦起来作见证,大家都赞颂主。
── 何守瑛《信徒灵程》
【书二11 向真神投降不分先后,任何人都有资格──】
喇合对神的认识,比许多以色列人更深──天上的神不是一般的神祇,祂是全能的神。耶利哥城的人听到神以奇妙的大能,打败约旦河东的仇敌后,心惊胆丧。我们现在也可以敬拜这位大能的、行神迹的神。祂能帮助以色列人攻占耶利哥,同样也能显出大能,打败我们强大的敌人,救我们脱离死亡,好像拯救喇合一样。
──《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二14 】
「 二人对她说:“你若不泄漏我们这件事,我们情愿替你们死。耶和华将这地赐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必以慈爱诚实待你。”」
「忘恩负义」是一种十分丑恶的罪行。神的儿女在对人方面,不但应该以恩待人,并且在受人恩惠的事上,应该念念不忘,寻找机会报答。
这个时代,人只晓得趋炎附势,对有钱有势的人奉迎唯恐不及,对那些有恩的人好容易忘记,有时甚且恩将仇报,基督徒应该以此为鉴戒。
── 吴恩溥《没药汁》
【书二16 】
人生之路,不是一条康壮大道;属灵的道路也是如此:是崎岖的,有山有谷,有荆棘,有豺狼虎豹,有仇敌的脚踪,有吼叫的狮子。所以:(1 )先要上山――离开世俗的平原。上山是取木料(该一8) ,上山可以奉献(创二十二2) ,上山为着祷告(路九28) 。上过山的人,面貌皎洁放光;他有能力赶鬼。摩西因着上山,明白了『山上的样式』(出二十五40) 。(2 )隐藏三天――隐藏的生活是最重要的:以利亚曾经藏在基立溪旁;摩西、约瑟、保罗与主耶稣都是这样度过这一段时期的。本仁约翰因入狱,才完成祂的巨著《天路历程》。上山,隐藏是必须有的准备。人生的成就始于良好的修养。三天的隐藏也是与主同死的意义;因为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是一粒,惟有死了才能结出许多子粒来。马利亚名贵的香膏是打破了玉瓶,才发出香气来。人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去耶利哥的两个探子,先因着上山隐藏,然后始能平安回去;他们不但救了自己,也救了别人。
―― 桑安柱《银网集》
【书二18 「这条朱红线绳。」】
这是指基督的宝血。朱红是各各他的色彩。我们借着这事,可以看见仇敌,也可转离死亡的河。基督的宝血解决这些问题,使灵魂得益。瞻望将来,总要记得主的宝血为我们流出,我们就要存心感谢。
全家蒙恩——喇合是外邦罪人的预表,因信可以享受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也与主一同坐在天上。朱红线绳是使探子看见而施拯救的记号。他们就不致灭亡了。基督的宝血也这样,不但使我们得着拯救,也为所有信靠的人,甚至因我们的信心 得恩泽的人们。我们要像喇合那样,使家中父母兄弟姊妹以及朋友们,都蒙受宝血的保护。
信心果效——当然那条线绳只是表记,并无拯救的力量。但是这表记却象征神的信实,使探子的允诺有效。另一方面也表明喇合的信心。在城墙边这一家的真正安全,是系在一个妇人的精神。她信靠神,知道这位天地的神能使红海的水退去。这样的信心使她从羞耻的生活出来,日后成为基督的祖先。基督的宝血也使那些在以色列国度之外的人,都可进到神面前。
【书二18 拯救的红绳】「你要把这条朱红线绳系在缒我们下去的窗户上。」
又是一天的开始,像每天一样。耶利哥城的平静,却是不自然的,有山雨欲来的紧张。天空的阴云,仿佛在聚集着沉厚的不幸;棕树的背后,好像隐藏着危机。 约但河的对岸,出现了许多以色列人。他们的帐棚连结密集,像是连绵的山峦。他们并没有离去的意向,一切的迹象显示,在预备渡过约但河,虽然还未曾立即有所行动。 他们在等甚么?不管怎样,耶利哥城邦的王下令,大家加强戒备。 那天,妓女喇合的家,来了两个陌生人。虽然他们的衣着跟本地人很相似,但他们的亚兰语音,多少有些不地道。阅人甚多的喇合,看来人有点儿岔眼。 喇合知道耶利哥王的命令,发现可疑的人,立即要向他报告,也知道违背那残暴的王,会有生命的危险。但她知道,耶利哥王的权势,只能达到这围城的小小圈子内,而且也不知还能维持多久。同时,她听到了创造并掌管宇宙的神,与以色列人同在,如何摧毁了约但河东的两个亚摩利王,把他们的地赐给以色列人。显然的,这位神有无比高的权威。因此,她下定了决心,不怕王的忿怒;她知道,王的权威和他的耶利哥,不会存在多久: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 喇合改变心意,没有告诉追捕的人,保护那两个以色列探子;并向他们要求得救的保证:
“现在我既是恩待你们,求你们指着耶和华向我起誓也恩待我父家,并给我一个实在的证据要救活我的父母,弟兄,姐妹,和一切属他们的,拯救我们性命不死。”(书二12-13)
那两个探子,就给了她一条朱红色线绳,系在缒他们下去的窗户上为记号,告诉她当以色列人进城的时候,全家聚集那屋子里,就必得保守。这样“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来一一31) 那条朱红线绳,正像逾越节羔羊的血一样,代表耶稣流血的救恩,因信在祂里面,就得拯救,不至灭亡。 喇合本来是不配蒙恩的人,但因着信,就蒙了恩典。后来耶稣基督的家谱上记着说:“撒门从喇合氏生波阿斯…生大卫王。”(太一5-6) 作弥赛亚肉身的先祖,是何等大的福分。
── 于中旻《圣经研究》
【书二18~19 】
红绳子是救恩;红绳子的救恩,乃是救了喇合全家的人,而不止是救她一个人。二章的应许是这样,六章的实行也是这样。神的救恩,乃是为着全家,不是为着一个人。并且不止作家长的人能抓住这一个原则,求神拯救你全家的人,就是另外的人,也能抓住他的父家来要求。喇合不是家长,喇合还有父亲。因为喇合抓住神,所以她的父家能够因着她得祝福,能够因着她得救。
【第二章要点:窥耶利哥】既有神无上的保证(一1~5) ,约书亚很容易会掉以轻心,或在军事策略上不谨慎从事。但第二章告诉我们:真正的信心绝不等于可以放弃责任,鲁莽从事。约书亚遣派两名探子去侦窥耶利哥城,他这样做是极有理由的,往后看就会知道,原来昔日耶利哥位居要塞,在军事上而言,是一个重镇。真正的信心永远不轻看着手的方法,因为信心与臆断相差何止千万哩,妄自以神的应许作为逃避责任的借口者,骨子里就是试探神,耶稣基督受试探时,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个道理。当撒但引诱耶稣从殿顶跳下去时,它的理由就是神曾应许要「用手托着你」,但耶稣回答说:「经上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第二章告诉我们的资讯就是:信心的谨慎。
」──巴斯德《约书亚记研究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