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听见约书亚夺了艾城,尽行毁灭,怎样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照样待艾城和艾城的王,又听见基遍的居民与以色列人立了和约,住在他们中间,」
2 「就甚惧怕;因为基遍是一座大城,如都城一般,比艾城更大,并且城内的人都是勇士。」
3 「所以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打发人去见希伯仑王何咸、耶末王毗兰、拉吉王雅非亚,和伊矶伦王底璧,说:」
4 「『求你们上来帮助我,我们好攻打基遍,因为他们与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立了和约。』」
5 「于是五个亚摩利王,就是耶路撒冷王、希伯仑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矶伦王,大家聚集,率领他们的众军上去,对着基遍安营,攻打基遍。」「耶路撒冷、希伯仑、耶末、拉吉、伊矶伦」(
5节 ))都位于基遍的南方。基遍离耶路撒冷只有13公里,扼守从约旦河谷经中央山地向西到沿海平原的东西大道,不但控制着迦南地的东西要道,而且直接威胁到耶路撒冷,所以耶路撒冷王必须联合南方诸王「攻打基遍」(
5节 ))。
在这五城中,耶路撒冷地势最高,其他各城位于较低的示非拉丘陵,所以耶路撒冷王说「上来帮助我」(
4节 ))。「亚摩利」(
5节 ))有时指亚摩利人,有时是迦南人的统称。这五个城可能都是亚摩利人,而基遍人是「希未人」(
九7 )),属于不同的民族。这五个王的名字在主前第二千年古代中东的文献中也出现过,表明这些名字都很古老。
九至十一章原文都以「听见」(
九1 、
十1 、
十一1 ))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结构,描述了以色列人横扫整个迦南地的争战。
上图:南方五王都位于基遍的南方,其中耶路撒冷离基遍最近,直接承受压力。耶路撒冷王选择希伯仑、耶末、拉吉和伊矶伦这四个南方城市结盟,因为耶末所在的梭烈谷和以拉谷是耶路撒冷西边的主要防线,而从伊矶伦、拉吉、希伯仑到耶路撒冷,是从沿海平原通往北方示剑的中央山地南北大道。以色列人占据了艾城、基遍一线,就切断了南北交通,使耶路撒冷岌岌可危,所以南方诸王若不帮助耶路撒冷王挡住以色列人,他们自己也将唇亡齿寒。
6 「基遍人就打发人往吉甲的营中去见约书亚,说:『你不要袖手不顾你的仆人,求你速速上来拯救我们,帮助我们,因为住山地亚摩利人的诸王都聚集攻击我们。』」
7 「于是约书亚和他一切兵丁,并大能的勇士,都从吉甲上去。」
8 「耶和华对约书亚说:『不要怕他们;因为我已将他们交在你手里,他们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基遍人先是骗以色列人与他们立约(九22 )),接着又来求援(6节 )),在人看是典型的「猪队友」。但百姓却活出了信实的见证,既没有发怨言,也没有推卸责任,而是来寻求神。所以神和每次争战之前一样,勉励约书亚「不要怕他们」(8节 、八1 ))。因为人的顺服预备了神做工的道路,神必能让仇敌「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8节 ))。 基遍人来求援(6节 )),表面上是把百姓拖进了战争,实际上是帮了他们的大忙。正因为南方五王联军离开了自己「坚固的城」(20节 )),以色列人就可以在野外决战,而不需要逐一攻打他们的坚固堡垒。所以神命令「约书亚和他一切兵丁,并大能的勇士,都从吉甲上去」(7节 )),抓住机会将五王联军全部歼灭。 从基遍人求和(九4 )),到五王联盟(5节 )),再到基遍人求援(6节 )),表面上是人的谋算和失误,其实都在神手的管理之下。我们若学会不让抱怨蒙住自己的心眼,就能和以色列人一样清楚地看到:神必让「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 ))。
9 「约书亚就终夜从吉甲上去,猛然临到他们那里。」
10 「耶和华使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溃乱。约书亚在基遍大大地杀败他们,追赶他们,在伯·和仑的上坡路击杀他们,直到亚西加和玛基大。」
11 「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正在伯·和仑下坡的时候,耶和华从天上降大冰雹(原文是石头)在他们身上,直降到亚西加,打死他们。被冰雹打死的,比以色列人用刀杀死的还多。」「被冰雹打死的,比以色列人用刀杀死的还多」(
11节 )),表明决定争战胜败的是神,而不是人。从吉甲到基遍大约38公里,上行1000米,需要急行军9个小时。虽然神亲自为百姓争战,完全可以只使用「冰雹」作武器,但祂却乐意让百姓「终夜从吉甲上去」(
9节 )),尽最大的努力参与争战。人负责顺服权柄,神负责施行大能;人负责尽本分,神负责工作的结果;这是与神同工的原则。
虽然以色列人一夜急行军,已经非常疲惫,但由于他们在夜间突然出现,神就使迦南人「在以色列人面前溃乱」(
10节 )),让疲惫的以色列人仍然能「大大地杀败他们,追赶他们」(
10节 ))。
从海拔250米的亚雅仑平原沿着山脊上到海拔770米的基遍,被称为「伯·和仑的上坡路」(
10节 )),「伯·和仑」隘口扼守在这条古道中间。这是当时从沿海平原通往中央山地的必经之路。「正在伯·和仑下坡的时候」(
11节 )),原文「正在伯·和仑斜坡的时候」,意思是五王联军沿着「伯·和仑的上坡路」往下逃跑的时候(英文ESV译本))。
上图:伯·和仑的上坡路(Ascent of Beth-horon),是古代从沿海平原(如港口约帕)到中央山地(如耶路撒冷、伯特利)的必经之路。照片摄于1955-197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12 「当耶和华将亚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的日子,约书亚就祷告耶和华,在以色列人眼前说:『日头啊,你要停在基遍;月亮啊,你要止在亚雅仑谷。』」
13 「于是日头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这事岂不是写在雅煞珥书上吗?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
14 「在这日以前,这日以后,耶和华听人的祷告,没有像这日的,是因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
15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吉甲的营中。」从基遍到伯·和仑大约10公里,约书亚追赶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黎明,站在伯·和仑隘口的山顶可以看见东面基遍初升的太阳,也可以看见挂在西面亚雅伦谷上空的下弦月。所以约书亚祷告之后,就向百姓宣告神要让日头「停在基遍」(
12节 ))、月亮「止在亚雅仑谷」(
12节 ))。
许多人想用自然现象或科学理论去解释这超长的一日,但并没有必要,因为神迹就是神超自然的介入。以色列人从基遍向西沿着「伯·和仑的上坡路」(
10节 ))追赶五王联军到亚雅仑谷,再向南经过「亚西加」一直追到「玛基大」(
10节 )),全程大约80公里,光行军就要17小时,加上争战、休息,需要将近两个白天的时间,所以神要让「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
13节 )),才能「将亚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
12节 ))。这「是因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
14节 )),成就祂自己所定意的计划。
「雅煞珥书」(
13节 ))可能是古代以色列的诗集(
撒下一18 )),现已失传。
9-15节是概述南方战役,16-43节是详述南方战役,两者都是以回到吉甲(
15 、
43节 ))为结束。
上图:连接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的高速铁路桥穿过亚雅伦谷。
上图:基遍之战的路线和地形。以色列人从基遍向西,沿着伯·和仑的上坡路向下追赶五王联军到亚雅仑谷。五王联军从亚雅仑谷一部分跑到耶末附近的亚西加,全程大约55公里,行军需要12小时;一部分跑到伊矶伦、拉吉、希伯仑附近的玛基大,全程大约80公里,行军需要17小时。因此,以色列人需要超长的一天,才能全歼敌军。
16 「那五王逃跑,藏在玛基大洞里。」
17 「有人告诉约书亚说:『那五王已经找到了,都藏在玛基大洞里。』」
18 「约书亚说:『你们把几块大石头滚到洞口,派人看守,」
19 「你们却不可耽延,要追赶你们的仇敌,击杀他们尽后边的人,不容他们进自己的城邑,因为耶和华——你们的神已经把他们交在你们手里。』」
20 「约书亚和以色列人大大杀败他们,直到将他们灭尽;其中剩下的人都进了坚固的城。」
21 「众百姓就安然回玛基大营中,到约书亚那里。没有一人敢向以色列人饶舌。」「不容他们进自己的城邑」(19节 )),是因为敌军主力如果「进了坚固的城」(20节 )),攻城作战就会旷日持久,所以约书亚要求尽可能在野外歼敌。「坚固的城」(30节 ))原文是「有堡垒的城」。 百姓既然知道神已经让「日头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13节 )),并且「已经把他们交在你们手里」(13节 )),但「却不可耽延」(19节 )),反而要更加努力地「追赶你们的仇敌」,「不容他们进自己的城邑」。这正是与神同工的原则:把一切交托给神,不等于人可以推卸责任;既然知道有神的预定,人就更加不可懒惰懈怠,反而要更加勇敢地传福音(徒十八9-11 ))。
22 「约书亚说:『打开洞口,将那五王从洞里带出来,领到我面前。』」
23 「众人就这样行,将那五王,就是耶路撒冷王、希伯仑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矶伦王,从洞里带出来,领到约书亚面前。」
24 「带出那五王到约书亚面前的时候,约书亚就召了以色列众人来,对那些和他同去的军长说:『你们近前来,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他们就近前来,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
25 「约书亚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应当刚强壮胆。因为耶和华必这样待你们所要攻打的一切仇敌。』」
26 「随后约书亚将这五王杀死,挂在五棵树上。他们就在树上直挂到晚上。」
27 「日头要落的时候,约书亚一吩咐,人就把尸首从树上取下来,丢在他们藏过的洞里,把几块大石头放在洞口,直存到今日。」「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
24节 ))是古代中东的战争惯例,表示得胜者制伏了俘虏。
神勉励约书亚「不要惧怕」(
8节 、
一9 、
八1 )),约书亚也勉励部下「不要惧怕」(
25节 ))。一个属灵的领袖,应该借一切机会把从神而来的信心传递出去,帮助同工的眼目转向神、「刚强壮胆」(
25节 ))。
「日头要落的时候」(
27节 ))指这超长一天的傍晚。即使是在欢庆得胜的时候,约书亚也没有忘记顺服神的命令,吩咐人「把尸首从树上取下来」(
27节 ))。
上图:吾珥出土的主前2110年宁吉尔苏(Ningirsu,即尼努尔塔Ninurta)神像,现藏于卢浮宫。这座雕像的底座反映了当时的习俗:胜利者把脚放在他的敌人的头上(书十24;诗一百一十1)。
28 「当日,约书亚夺了玛基大,用刀击杀城中的人和王;将其中一切人口尽行杀灭,没有留下一个。他待玛基大王,像从前待耶利哥王一样。」
29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玛基大往立拿去,攻打立拿。」
30 「耶和华将立拿和立拿的王也交在以色列人手里。约书亚攻打这城,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没有留下一个。他待立拿王,像从前待耶利哥王一样。」
31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立拿往拉吉去,对着拉吉安营,攻打这城。」
32 「耶和华将拉吉交在以色列人的手里。第二天约书亚就夺了拉吉,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是照他向立拿一切所行的。」
33 「那时基色王荷兰上来帮助拉吉,约书亚就把他和他的民都击杀了,没有留下一个。」
34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拉吉往伊矶伦去,对着伊矶伦安营,攻打这城。」
35 「当日就夺了城,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人。那日,约书亚将城中的一切人口尽行杀灭,是照他向拉吉一切所行的。」
36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伊矶伦上希伯仑去,攻打这城,」
37 「就夺了希伯仑和属希伯仑的诸城邑,用刀将城中的人与王,并那些城邑中的人口,都击杀了,没有留下一个,是照他向伊矶伦所行的,把城中的一切人口尽行杀灭。」
38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底璧,攻打这城,」
39 「就夺了底璧和属底璧的城邑,又擒获底璧的王,用刀将这些城中的人口尽行杀灭,没有留下一个。他待底璧和底璧王,像从前待希伯仑和立拿与立拿王一样。」「拉吉」(
31节 ))是迦南地南方的主要堡垒,最为坚固,所以「第二天」(
32节 ))才攻取。其他各城大都是「当日」(
28 、
35节 ))攻取的。
「基色」(
33节 ))扼守亚雅仑谷西面的入口,并不在约书亚进军的路线上。基色王前来帮助拉吉,所以约书亚就消灭了他们,但并没有立刻前去攻占他的城市(
十六10 ))。
在28-39节的战役清单里,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了「尽行杀灭」(
28节 )),表明约书亚和百姓不折不扣地遵行了神的命令(
九24 ))。顺服神的权柄,正是神的百姓得胜的保证。
「希伯伦王何咸」在五王之战中已经被杀(
26节 )),在南方战役中被杀的希伯仑王可能是继任者(
37节 ))。
上图:约书亚南方战役(书十)的路线图。
40 「这样,约书亚击杀全地的人,就是山地、南地、高原、山坡的人,和那些地的诸王,没有留下一个。将凡有气息的尽行杀灭,正如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所吩咐的。」
41 「约书亚从加低斯·巴尼亚攻击到迦萨,又攻击歌珊全地,直到基遍。」
42 「约书亚一时杀败了这些王,并夺了他们的地,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为以色列争战。」
43 「于是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吉甲的营中。」「全地」(40节 ))指迦南地的南方,这些地方后来成为犹大支派的产业。「山地」(40节 ))指南方的犹大山地。「南地」(40节 ))指犹大山地南边的干旱旷野。「高原」(40节 ))原文是「低地」,特指犹大山地和沿海平原之间的丘陵地带「示非拉 Shephelah」,是后来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长期争战的地方。「山坡」原文是「低地、狭谷」,指犹大山地与非利士地之间的平原和坡地。 「没有留下一个。将凡有气息的尽行杀灭」(40节 )),这是强调百姓向神的顺服。但神并没有要用火焚烧这些城市(十一13 ))。 「从加低斯·巴尼亚攻击到迦萨,又攻击歌珊全地,直到基遍」(41节 )),是南部战役攻取之地的大概范围,正符合迦南地的南方边界(一4 ))。「加低斯·巴尼亚」是旷野的边界。「迦萨」是从埃及顺着沿海大道进入迦南的第一个城市。「歌珊」不是埃及的歌珊,而是迦南南部的地名(十一16 ))。 16-42节详述南方战役的各个阶段,所有的争战都结束以后,百姓才同心合意地回到吉甲(15 、43节 ))。每次争战结束,他们都是全体回到吉甲的约柜面前,然后再从吉甲重新出发争战。每一次属灵争战的开始和结束,我们都应该像约书亚那样「回到吉甲的营中」(43节 )),回到神面前,才能靠神迎接更大的得胜。
约瑟与北方居民(十六1 ,十九51) (一 )十六至十七章是将有关以法莲及玛拿西的主要数据,分别记载于十六章五至八节 及十七章七至九节 (十六9 ,十七10) 。但是有关权利的细节及部分承诺,现在只成为约瑟家族更大画面的中心部分。十六章一至三节 所描述的架构,是以南面的一条基线形式的,而下面的经文指出约瑟包括了两个宗族,不是一个。接下去是约瑟家族的代表与约书亚之间的谈话,解释了这独一无二的分配原因是约瑟家族庞大(十七14) 。新的经文的中间部分(十七1) 也不是典型的:为玛拿西在约但河东及河西的分界作轮廓式的解释(民二十七1) 。(二 )第十八与十九章里的画面有了突然的改变。吉甲一直是本经卷所描述的一切行动的基地,它的地位早在十四章六节 已获加强。当时犹大在此地将迦勒的请求提交约书亚。现在我们是在地处中部山地的示剑与伯特利之间的示罗,此地将继续成为重要的中心点,一直到第二十二章末了,然后在士师记的末了重新出现,可能因它是圣经中最为人共知的撒母耳看到异象和以利家灭绝的地方(撒上一至六章 )。与此同时,这也是重新强调拈阄分地的方法(十八1) 。这一段(书十八至十九章 )对北方支派所得之地的介绍与前面一段(书十六至十七章 )配合,是发生在约瑟新的架构中,前面已经提及:约瑟家分得北方土地(十八5) ,但必须努力工作才能完成(十八3、 ,十七15、18) 。这些连系令笔者相信,以法莲与玛拿西合为一家是土地分配传统的新措施:在两个阶段、两个地方、两个时间和使用两个方法。这里只在十八章一至十节 及以下七处的详细描述中清楚的指出分配土地的方法。便雅悯分得的土地(十八11) ,,,和十九章一至四十八节 其他六支派分得的土地,只是提纲挈领的描述,与有关以法莲(十六5) 及玛拿西(十七7) 的原来数据不同,那里是这个传统较为简短的初稿。约瑟家的合一,犹大与约瑟家与其他家族的对比,以及对‘拈阄’的强调,都是这较为大纲式资料中有关扩展与重组的主题。拈阄并不是把事情的决定任由命运安排,而是在‘耶和华面前’的一种神圣行动(十八1、10) 。这原则在箴十六章三十三节 及十八章十八节 里表达得最清楚。百姓的首领住在耶路撒冷,其余的百姓掣签,每十人中使一人来住在圣城耶路撒冷,那九人住在别的城邑。凡甘心乐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为他们祝福。
使徒行传第一章的结尾有另一个好例子,那里记载在祷告祈求神的指示之后,众人摇签选出马提亚来取代了卖主之犹大的职位。所有这些比现代社会上在桌上滚钱币或抽签以定胜负的方法更‘由天定命运’。本段的结束和上一段一样,谈及约书亚得到以法莲山地为自己的产业,正如迦勒取得犹大山地为业。--《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约书亚记第十章 K胜过耶路撒冷王和南方联盟(十1~43) 这段经文接续前面几章叙事的文体,追忆从前发生的事。约书亚和神又再度说话,他们和以色列的军队一同争战,并且得胜。第十章记载了敌人的话,这是自第二章以来的头一次。对他们的计谋、失败和死亡,都记述得很详细。尽管加入这些细节,但全文的进度仍然很快。基遍之役只用二十七节就交代完毕。文中没有费笔墨讲以色列人的准备,也没有提到全营是否曾犯会导致失败的罪。这则故事用到一连串的“画面”,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当时的行动,就像描写过约但河的情形一样。这里也是用重复的字和片语,将各个画面连结在一起,并藉此透露各自的重要性。本章的下半段,进展的速度更快。七座城一座接一座被攻破。每一次叙述的细节虽然有差别,但大半为重复语,这是本书下半段的主要特色。 在神学上,和约的义务性质有了改变,从不杀基遍人(第九章),进到积极参与拯救他们的战役(第十章)。圣战是这里最重要的主题,所用的词汇更是独特。神为以色列人争战,保证他们得胜,就像在耶利哥和艾城一样。约书亚的领导,在战争中愈发巩固,因为神回应他的祈求。因着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的顺服,戏剧化的神迹出现了。以色列人不是主动出击,而是应同盟者的请求出兵,这还是第一次。 亚摩利诸王的攻击(1~5节),促使基遍人要求协助(6节)。以色列人的胜利,首先是摘要记载(7~10节),然后才循三个“画面”发展:神的帮助(11~15节)、约书亚和以色列人击败敌军(16~27节),以及南方诸城的连串摧毁(28~39节)。最后是战役的总结,以色列人回到出发之地,就是吉甲的敬拜中心(40~43节)。 i. 亚摩利人的战略(十1~5) 1. 亚多尼洗德听见的消息,是以色列人不但胜过了艾城和耶利哥,并且将其尽行毁灭( h]rm )。359 这里的焦点是在这位盟军的领袖,文中提到他的名字,也提到每一个城首领的名字。亚多尼洗德不仅财产受到了威胁,连性命也可能不保。而以色列人对基遍的态度,则与对耶利哥和艾城截然不同。360 基遍人立了和平之约,这个词汇与后面亚多尼洗德传达给盟友的信息相同,同时也暗示他们得享平安,与另外两个城市尽行毁灭的情形正好相反。由此可见,亚多尼洗德所听见的报告,将以色列人的威胁表达得十分清楚,这种威胁让人必须作出决定。亚多尼洗德若抗拒,就是抗拒神所定规以色列人的进展,如此则必然和耶利哥与艾城一样,落入神的审判之下;他若向以色列人求和,与以色列人和以色列之神站在同一边,就能在以色列人当中存活,只不过必须成为奴隶。 2. 以色列人控制了便雅悯高地,就是山地到犹大旷野的必经之地。由此再通过伯和仑隘口,可达沿海的平原和西边的低地。南方诸王深恐失去这个险要的中心,因此一同商议,要攻打基遍。耶路撒冷与基遍相邻,因此等于以色列人已经威胁到亚多尼洗德的边界。基遍人之地十分具策略性,而伯特利与艾的失败,使以色列人完全掌控了北方与中央一带,因为他们获得了具关键性的便雅悯高地。现在只剩下南方还属于耶路撒冷王。361 基遍显然从前是他们的盟友,如今却背叛,转向敌方。这里用四个子句描述基遍的强大: (1) 基遍是一座大城,曾像尼尼微一样是大城(拿三3) 。 (2) 它如都城一般,“都城”一词曾用来描述迦特,就是非利士的首领亚吉所住之地(撒上二十七5) ,因此是指一个可以抵挡强敌的中心。 (3) 比艾城更大,以色列人没有攻破艾城的城墙,而基遍比它更牢固。 (4) 城内的人都是勇士。这里的词是指可以当兵的成年男子,与约书亚记七14~18 的意思相同。这几句话突显出这座城对以色列人的价值,也刻划出亚多尼洗德所感受到的极大威胁。亚多尼洗德必须重新控制基遍一带,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3. 这里用四个相似的子句,讲到亚多尼洗德邀请的四位首领和他们的军队。这些王的名字和亚多尼洗德一样,都可以在约主前一五五○~一一○○年巴勒斯坦一带的文字记录和人名中找到,就是约书亚记自称各样事迹所发生的时期。362 希伯仑和拉吉已经可以证实就是鲁美德废丘(Tell er-Ruemideh)和杜伟废丘(Tell ed-Duweir)。考古学家在鲁美德废丘还没有发现晚铜时期(主前1550~1200年)有居民的遗迹,这与耶利哥的情形相仿。363 不过,那里曾发现晚铜时期的墓,也曾进行挖掘,找到一些陶器,日期可以定在十三世纪末叶。364 另一方面,约书亚记内的希伯仑,可能在另一个地方。主前十三世纪有位埃及法老兰塞二世,他的旅行记述中所提到的,或许是希伯仑。365 杜伟废丘所发现的晚铜时期遗物,证实那地当时有迦南人居住。366 耶末的遗址,已经证实为克贝叶雅木(Khirbet el-Yarmu祂),就是雅木废丘(Tell Yarmut),位于耶路撒冷西南十六哩处,在沙斐拉(Shephelah,是非利士平原以东、犹大高丘陵地以西的低丘陵区)。在晚铜时期和铁器时期,这里都有人居住。367 伊矶伦最可能是艾顿废丘(Tell `Aitu^n),也就是伊通废丘,Tel `Eton),“位于由拉吉、经艾吉撒耳溪(Wa^di el-Jizair el-Jiza^~ir,就是亚多拉音河谷,Nah\al Adorayim)往希伯仑的路上”。368 对耶路撒冷王而言,选择这四个城市颇具策略性。369 与北方即使可能结盟,路也已被切断,所以亚多尼洗德选择了耶末,这地方有梭烈(Sore祂)和以拉(Elah)两条溪谷构成跨状,在耶路撒冷西边可以构成一道主要的防御。换言之,耶末是耶路撒冷的西邻。拉吉、伊矶伦和希伯仑,是横越南沙斐拉与山地的一系列城市。有人形容从拉吉到希伯仑的通路为,“整个地带上到高地最重要的一条登山之路”。370 伊矶伦将希伯仑与迦萨和埃及连系起来。它也使拉吉和地中海通往亚拉得(Arad)与阿拉伯商业道路的几个港口相连。371 这些城市都因与耶路撒冷作生意而获利,因为耶路撒冷有路可以通往北方。如果埃及当时仍旧掌握沿海平原,便雅悯高地对这些城市便非常重要,是它们通往北方市场的主要管道。以色列的胜利切断了这条管道,使耶路撒冷也岌岌可危,因此南方诸城的首领一定要出兵帮助他们的盟友。以下所披露的故事,正符合“骨牌理论”。这些首领知道,倘若不能在耶路撒冷挡住以色列人,他们自己的城也会随之被毁。 4. 整本约书亚记只有在这里提到,有一位迦南王派人到其他王那里去。在主前十四世纪,耶路撒冷王至少曾写五封信给法老,谈及他的城和其安全。这些信包括在现今所称的亚马拿书信中,与当代其他巴勒斯坦诸王的书信比较,其内容较长,文笔也较优美。372 大部分书信的末尾,都有一句向法老的文士所说的话,这位文士负责读信,并向首领传话。耶路撒冷王要求文士善用动听之词。这些信十分讲究修辞,所有的要点都以三个重复语来加强。 第4节的信息却不像来自耶路撒冷的亚马拿书信,它短得令人惊讶,在希伯来圣经中只用了十三个字。或许这只是该信的摘要,不过也可能实际上它就是如此,以简短来强调事情的紧急。所提出的要求是用两个三叠重复语来表达,以三个不同的动词陈明收信人当作的事(上来,帮助,攻打),又以三个名词来识别敌人(基遍,约书亚,以色列人)。译为“立了和约”(希伯来: s%lm )的字,在亚马拿书信中也出现过。373 耶路撒冷王两次如此使用这个字,而且两次都表明这是出兵的原因。374 第4节的用法亦相同。 5. 第4节期待诸王的反应。375 第5节说明,他们如何上去,与基遍人作战。这个动词与亚多尼洗德在第4节所用的第一个动词相同。诸王接受了他的要求。亚摩利王一词出现在约书亚记五1~ 九10 。约书亚记五1 是指约但河西的诸王,就是这里的这些人。约书亚记九10 是指西宏和噩,约但河东的亚摩利王。除了约书亚记五1 和第十章的故事之外,圣经所有提到亚摩利王的地方,都是指约但河东的两位王。“亚摩利王”一词只在第十章讲到这些王的所在地,其余的都是指西宏和噩,暗示他们是被毁灭的人。这里重复提到诸王的名字,强调所有的王都回应了亚多尼洗德的要求。第3节和第5节的清单,成了第4节之要求的框架,突显出那里所讲的行动,就是要攻击基遍和以色列。 这几节开头语陈明了敌人的行动,以及行动背后的理由。这件事可以总结为三个要点: 第一,焦点是亚多尼洗德的盟军,和他要阻挡以色列人进一步扩张的计划。这就成了以色列所以参战的理由。 第二,这些王的清单说明了南巴勒斯坦的势力,那里整片地方都将联手作战。以色列人若能得胜,就可显明他们更是不可轻忽的。 第三,盟军的第一个目标是基遍,这就将约书亚记九章和十章连在一起。如果没有前面的和约,盟军就不会向基遍宣战,基遍也不会将以色列拖入这场战争中。
359 这些王的名字,请参导论:“古老性”。
360 E. Noort, 'Zwischen Mythos und Rationalita/t. Das Kriegshandeln Yhwhs in Josua 10, 1~11' in H. H. Schmid (ed.), Mythos und Rationalita/t (Gu/tersloh, 1988), 149~161页。
361 在主前十四世纪亚马拿书信,和约书亚记第十章中,耶路撒冷都居于领导地位,而相形之下,它在铁器时期第一阶段与士师记一8 和撒母耳记下五6~9 中,则不具太大的重要性。因此,约书亚记第十章所记载的一座都市国,是相当独特的,也是可认证的,它掌握便雅悯高地,而且对犹太地的沙斐拉诸城颇具影响力。参 Z. Kallai and H. Tadmor, 'Bi{t Ninurta = Beth Horon - On the History of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 in the Amarna Period', EI , 9, 1969, 138~147页, 尤其145页, 希伯来文;B. Margalit, 'The Day the Sun Did Not Stand Still: A New Look at Joshua X 8-15', VT , 42, 1992, 466~491页, 尤其486页,小注45。
362 这些王的名字,请参导论:“古老性”。
363 A. Ofer, 'Excavations at Biblical Hebron', Oadmoniot , 22, 1989, 88~93页(90),希伯来文。 364 同作者,'Tell Rumeideh (Hebron)', Excavations and Surveys in Israel , 6, 1987~1988, 92~93页。
365 C. R. Krahmalkov, 'Exodus Itinerary confirmed by Egyptian Evidence', BAR , 20/5. September/October 1994, 60~61页。 366 D. Ussishkin, 'Lachish-Key to the Israelite Conquest of Canaan?', BAR , 13/1, January/February 1987, 18~39页。
367 P. de Miroschedui, ABD , III, 644~646页。
368 A. F. Rainey, 'The Biblical Shephelah of Judah', BASOR , 251, 1983, 1~22页 (10)。Rainey 介绍了从前对 Tell el-Hesi 和 Tell Beit Mirsim 的辨认,并证明它们不符合约书亚记第十章所描述的地理特性。有关视伊矶伦为特艾顿的原始辨认资料,请参 Noth, 95页。 369 第3、5和23节的清单中,它们的顺序与地理无关,但31~37节则相关,那里攻击的顺序十分合理。这里的顺序似乎是按字母排列的。
370 D. A. Dorsey, The Roads and Highways of Ancient Israel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195页。
371 前书,196~197页。
372 R. S. Hess, 'Hebrew Psalms and Amarna Correspondence from Jerusalem: Some Comparisons and Implications', ZAW , 101, 1989, 249~265。
373 名词是众所周知的 shalom ,“平安”。严格说来,这并不是相同的动词,不过亚喀得文与希伯来文动词的同源字,都来自于字根 s%lm 。希伯来文用使役式 Hiphil stem,而亚喀得文用基本形 G stem,配上独特的亚马拿“迦南”形式。
374 经文为 EA287第12行,和 EA288第27行。参 W. L. Moran 的翻译, The Amarna Letter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328页;那里的三座城为基色、亚实基伦和拉吉:愿〔王〕知道,所有各地都平安〔相安无事〕,但我在争战。愿王为他的地提供援助。例如迦色鲁(Gazru)、亚斯卡伦纳( As%qaluna )、和拉吉斯(L[akis] I)。他们已经给了他们食物、油和其他各样需要。因此,愿王供应弓箭手,差派弓箭手去与反对我主我王的人争战。”在主前十四世纪的亚马拿时期,拉吉与耶路撒冷不睦,不像约书亚记时作他们的盟友。
375 它与第6节也有文字上的关联,参下文。
ii. 基遍人的反应(十6) 第6节与3、4节的类似,在于用了相同的动词:基遍人打发人去传话,说明他们的需要。不过,亚多尼洗德求助的对象是几个城市及其中的王,而相反的,基遍人只向一个人求助,就是约书亚。因此,约书亚成了与整个南方势力打对台的人物。他的所在地,吉甲的营,与第3节的各城平行。这个词也将以色列人介绍出来。他们与南方联盟作战之后,回到的地点也是用同一个词来形容(15、43节),就是基遍人初次和以色列人会面的吉甲之地(九6) 。 基遍人的请求一开始便说,你不要袖手不顾(原文为“将你的手抽离”)你的仆人。“手”代表以色列的军事力量,正如约书亚记八18 所记,约书亚伸出手为攻打艾城的标记。动词“抽离”(希伯来: rph )出现于约书亚记一5 ,在那里神应许约书亚,神的扶持总不离开他。这应许的情境是表明神的信实,这里亦相仿,基遍人期待约书亚忠于他们的和约。用你的仆人一语显示,在和约关系中,基遍人是藩属。所提的要求,求你速速上来……帮助我们,动词与亚多尼洗德所用的完全一样(4节),强调两者的冲突。不过,与亚多尼洗德还有一点不同,基遍人在要求以色列人前来帮助的话中插入了一个词,拯救我们。这似乎是要取代亚多尼洗德的帮助我们攻打,强调两者动机的差异。一方是要攻打、毁灭基遍;另一方则是来拯救它。 基遍人埋怨道,他们被住山地亚摩利人的诸王围攻。诸王一词的意思: (1) 或许是基遍人的夸张语,要表达他们的灾祸很严重;376 (2) 或许这些是南巴勒斯坦的主要政治中心; (3) 或许亚摩利人是一群特殊的人,分布在这五个地点,别处则没有这族人。 第 (3) 个说法缺乏证据。第 (2) 个说法有可能,但从第28~39节看来,却不足以成立,因为那段讲到用兵的范围,不止这些城而已。第 (1) 个说法最有可能,其作用是突显出这次冲突的重要性。所有亚摩利人都聚在基遍,他们最能干的王和最勇猛的战士都集合起来了。 对基督徒而言,这些经文让我们想起诗中的哀歌,诗人被仇敌环绕,因此向与他立约的神呼求,要祂来拯救。377 基督徒因着基督,与神建立了约的关系。在有需要之时,祈祷就成了向父神呼求的途径,正如这里一样,基遍人以传递信息为求救的途径(太六9 ,二十六41 ;可十四38 ;路十一2 ,二十二40 ;林后十三7 ;弗六18 ;西一9 ;雅五13~16 ;启五8 ,八4) 。
376 请注意前面对以色列人的要求,要他们“速速”上来。
377 S. Mowinckel, The Psalms in Israel's Worship , 1,翻译者 D. R. Ap-Thomas (Oxford: Blackwell, 1962), 194页,提出诗十二,十四,四十四,五十八,六十,七十四,七十九,八十,八十三,八十九,一四四等篇。
iii. 胜利(十7~43) 本章余下的篇幅详细描述了以色列人如何得胜。记载的方式是一连串的“画面”或图画,在时间上有所重叠,但是却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刻划胜利。这种技巧在喇合的故事、渡约但河的事件、击败耶利哥与艾城的记录中都曾用过。第一幅画面(7~10节)将胜利作了摘要,接着再细述这场胜利中耶和华的作为(11~15节)。接下来则是以色列与诸王争战的细节(16~27节),和征服诸城的细节(28~40节)。最后再摘要式地回顾得胜,及凯旋回营(41~43节)。 a. 摘要(十7~10) 7. 南方诸王响应了亚多尼洗德的呼求,都上去了,同样,约书亚也回应了基遍人的请求。虽然动词“上去”(希伯来: `lh )可以指出现在现场中,但基遍和附近的拿比山韦(Nebi Samwel)是该区山地的最高点,因此对峙的双方可能都需要登山。这里对回应者的描述与第5节一样,首先是一般的称呼(五个亚摩利王),接着则是细述盟军的每一个成员,第7节也相仿,先是概称回应者为约书亚,接着便说明参与的人,即,约书亚和他的军兵。约书亚代表以色列的军队。这种称谓也带出后面的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的说法,这词汇在全章中共出现七次。每一场战役都以此开头,而43节讲到整件事的末尾,也以此作结束,与第7节构成一个框架,显明了以色列人的参与。因此,第7节为本章中所提的以色列众人下了定义,就是指约书亚所指挥的一切兵丁。他们是大能的勇士,这句话让人想起基遍的勇士(2节),也预告了他们会胜过南方联盟,因为文中从来没有用这类话语来形容对方的军队。古代近东的文献中很常见的题材,便是多国联盟与一支孤军作战。378 在约书亚记中即是如此,一个敬拜一神、满有秩序、团结一致的国家,由一个人领导一支同心的军队,在争战中占了上风。而教会亦是合而为一的,是基督的身体,由祂作头带领(弗一22 ;西一18) ,这是耶稣(约十七)和祂的门徒(徒十五;林前三)都强调的重点。 8. “不要怕”的命令,让人想起约书亚记八1 。这个命令之后同样提到了仇敌,和神同在、扶持的应许。基遍人在第6节要求伸手(希伯来: yad[ )支援(直译:不要抽出你的手;NIV: Do not abandon)。约书亚在19节要军队追赶敌人时,也重复用到这个字。它是指以色列摧毁敌人、保全盟友的军事力量。在这一切的背后,乃是神的恩典所加添的力量,是祂使以色列人能够得胜。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的应许,用了一个动词,“站立”(希伯来: `md ),这个字重复出现在两个重要的地方:13节,太阳和月亮“站住”,及19节,约书亚再度向他的军队说话,要他们不可站住不动,要去追赶仇敌。这个动词每一次出现时,主词都不同,分别提到神、约书亚和仇敌的动作。 9 ~10.整个晚上行军的策略,一方面回应了基遍人所要求的尽速支援,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神的意旨,因为他们在清晨薄雾中骤见以色列人,必然阵脚大乱。旧约另外还有地方记载神使仇敌混乱,所用的动词亦相同(希伯来: hmm )。379 古代近东的战争记录中常用到这个字,描述敌军陷于惊恐、害怕当中。380 这里则成为本段的结语,并预告了11节,就是第二个“画面”的开始。大大的杀败他们总结了约书亚出兵的结果。在第三个“画面”也用同一个词汇开头,描绘仇敌的失败(20节;NIV:destroyed them completly)。赢得这场大胜利的是约书亚,第20节和第10节的下一句都这么说。因此,这场战役的得胜,神和约书亚都有份。 这段共出现四个地名。基遍是开始作战之处。或许以色列人是从东边来,切断了盟军的后路,使他们不能再从耶路撒冷撤退。以色列人向西追赶盟军,直到伯和仑,位于山地通往沙斐拉和西方平原的路上。他们继续向南,在沙斐拉一带追赶,直到亚西加。这个地点很靠近耶末,可能那些军队想躲到那里去。玛基大最可能是现今的孔母废墟(Khirbet el-Qom),位于沙斐拉之内。381 盟军剩余的部队可以由此向东撤退,进入伊拉谷,然后向南,从疏割到亚杜兰,在那里便可进入沙斐拉两条南北向的主要大道之一,玛基拉就位于其中之一的路上。382 玛基拉既在柯贝叶孔,就是在拉吉、伊矶伦、和希伯仑的中间。到了这里,盟军的残余部队可以躲进他们自己的家乡。亚西加和玛基大这两个地名为这场战役作了总结,并预告了以下两幅“画面”,就是更详细描述整个经过的图画(11、16节)。383 b. 神在战争中的角色(十11~15) 11. 在伯和仑下坡,神帮助以色列人作战,从天降下大冰雹在敌人身上。主前二千年左右的赫人文献,和主前一千年左右的亚述人文献中,都曾提及神o用“天上的石头”来与敌军作战。384 敌军阵脚大乱,也常以此为解释的理由。冰雹可能出现在春天。385 而冰雹也预示了后来用来封住盟军首领洞口的大石头(18节,希伯来文为同一个字)。 12. 第12a与14节构成框架,中间是这段的重心,就是日月停住的神迹。这两处都提到神为以色列争战的特殊之日,伯和仑下坡向西进入亚雅仑谷。在此战争激烈地进行,约书亚要日头在东边的基遍停住(希伯来: do^m ),要月亮在西边的亚雅仑谷停住。386 由这些天上光体的位置看来,当时正是一清早,太阳和月亮同时可以看得见。 13. 第12节的话应验了。这个记录的真确,可以在雅煞珥书中找到,这是第13b节的注明。最后,第14节对这件事的重要性作了评注。当时确实发生了什么事?所求的事是让日月都停住,而这是第12节所用的一个动词( do^m )的翻译。在第13节,同一个动词用来描述日头的状况。第二行则描写月亮的状况。两行构成交错结构(A - B - B' - A'): A. 停住B.日头 B'.月亮A'.止住 如此,两个动词互相对应,两个名词亦然。 至于当时的实况,有三种解释:第一,传统的看法,视日头和月亮停在天空的原处,直到战争结束,不再需要亮光。从约书亚记所载终夜从吉甲行军到基遍的事来看,可以支持这个说法。如果当时是满月,月光可以确保行军的安全,也可预期神藉月光和日光行神迹。在《伊里亚特》( Iliad )和希腊古典文学中,有类似的祈求。387 不过,太阳的位置既在东方(或即使日正当中),约书亚的请求必是在下午之前,而一位将军在这个时候就可预见需要更长的日光,时间似乎太早了一些。 第二种解释,是认为这个祷告在求日蚀出现。天空变暗会使敌军恐惧,因此更容易击杀他们。这种含义出现在哈巴谷书三11 ,那里所用的动词也类似。388 不过,第一个动词可以有好几种解释,变暗只是其中之一。此外,敌军阵脚已经混乱。如果这里是指日蚀,或某种天际的黑暗,那只能妨碍追逐敌军。因此,约书亚不太可能是在求这样一种神迹,何况天上已经降下大冰雹,早已达到了这个目的。 第三种看法,是将新亚述的天文学列入考虑,主张这些经文暗示,若在每个月十四日之外的日子,同时可以看到日头和月亮,就是坏兆头。389 因此,约书亚的祈求,或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军队求好兆头,或许,若是不想将约书亚与星象学拉上关系,他就可能是求让坏兆头临到迦南人身上,因为他们相信星象之说。390 这个解释无法说明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一语。从本章其余部分看来,追杀的过程花了许多小时,甚至几天,才完成。但新亚述的兆头并不会持续展示,直到所预警的事发生为止。那么,在约书亚记中,为何兆头会停留在空中?雅煞珥书的解释也暗示,日头停留在天空不寻常的长。因此有些注释家认为,雅煞珥书的说明,反映出一份晚期的来源,要为不明究里的后人解释从前日月停止不动之事。391 以上几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或许这永远是个谜,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了解主前二千年左右的人如何看星象。当然,运用兆头,或以神力胜过兆头,或许能够说明某些经文。392 也许日与月留在原处不动,正成就了这事。这个神迹也像天降大冰雹一样,显示出:在打败以色列仇敌的事上,神作了特别的事。在雅煞珥书上的记录,可能表示这个神迹别具意义。这份资料可能是记载国家大事的诗歌,例如:撒母耳记下一19~27 ,或列王纪上八12~13 ,但却无处可查。393 14. 这节与12节形成 A - B - B' - A' 交错式的结构: A. 耶和华将亚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12节) B. 约书亚就祷告耶和华(12节) B'.耶和华听一个人的祷告(14节) A'.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14节)。 这个故事的重点也像天降大冰雹一样,是强调神如何帮助以色列。地上的战争有天上的一幕作背景,约书亚得胜是出于神的旨意。 15. 这句话在第43节又出现,成为下一幅“画面”的结束。若参照这场战争记录的一开始,第6节,这句话表明,以色列每次作战,都是在吉甲神的圣所之前开始,也在那里结束。394 第43节同样说,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营中,言下之意为,以色列人在争战中没有损失一兵一卒,也没有产生内讧。 以色列的战争故事中一再提到神迹的出现,对基督徒而言,在每一天与罪恶的属灵争战上何尝不是如此,这场争战也有灵界能力的参与。虽然不一定常是明显的神迹,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弗六12) 。 c. 以色列人在战争中的角色(十16~43) 16 ~17.这里的“画面”和前一幅一样,一开始便用动词“逃跑”(希伯来: nu^s )。此处不是讲所有的军队,而是指他们的五个首领。玛基大让人想到第10节,就是三个主要战场之一。其中两个出现在11~15节的“画面”。如今第16节出现了所余最后一处的地名。同一句话,藏在玛基大洞里,出现了两次。动词“藏”(希伯来: hb~ )在本段落的最后一节中再度出现,将整个故事框住。第16、17节也重复提到五个王。这件事预告了28~40节的事每征服一个城,便将其中的王处死。这些本来领先全军的王,如今躲了起来。以色列的军队有神的能力帮助,便能如此。 18. 大石头,请参第11节的注释。在约书亚的指挥之下,以色列人仿效神的作为,也用到圆形大石。而洞口的大石头,在第27节又再度提及。以大石封住的洞,先成了这些首领的监牢,后来又成了他们的坟墓。 19. 这一段话有三个目的。第一,它与11~15节描述的行动类似,是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而不是从神的角度来看。约书亚命令以色列人,不可“耽延”(或译“停住”;希伯来: `md ),所用的动词与神在第8节给约书亚的应许相同,无一人能在以色列人面前站立得住。这个字也与日头和月亮在空中“停住”有关(13节)。描述日头不急速下落的同一个动词(希伯来: labo~ ),在此则指以色列人不容仇敌进自己的城邑。天上的星体、地上的军队,都听从了约书亚的命令。这两者的背后乃是神的应许,祂已经将仇敌交在以色列的手中(8、19节)。而以色列人相信了神的应许,便得到了胜利。以色列人大大的杀败他们(10节),这句话在20节又重复了一次。 20. 第二,在19~21节,约书亚用了一个策略,使以色列人赢得了更大的胜利。战役从玛基大扩散开来之后,剩余的迦南人都向各城里逃。他们的王和各个城都孤立起来,于是就更容易拿下了。 第三,这几句话预告了这幅“画面”的第二部分(28~40节),就是从各城的征服来描述以色列人所扮演的角色。读者了解到,以色列人已经移至南边的沙斐拉,其中剩下的人(希伯来: has*s*i^ri^d[i^m )都进了坚固的城。与此相反的是,没有留下一个( s*a{ri^d[ )一语,在28~40节出现了五次,显示以下诸城的毁灭,乃是前面这一场争战的延续。从前在与西宏和噩争战时,以及与艾城人争战时,也都曾将剩下的人杀尽。395 这一点证实,以色列人在这类战争中完全顺服了神的命令(申二十10~18) 。 21. 这几节所讲的,是南方一场大战的某个阶段,因此,军队是回到玛基大,而不是到吉甲;等到所有的战争都结束了,他们才回到吉甲(15、43节)。以色列人的成功,使他们更加团结。第21节没有记载任何怨言,与先前百姓发现领袖们和基遍人立了和约,而大发埋怨的情形,成为对比(九18) 。396 22 ~27.这一段总结了盟军首领的悖逆(3~5节)和他们的下场(16~18节)。首领的清单重复了第3、5节的清单。这些领头悖逆的人被带到约书亚面前,遭受处决。全军对约书亚的顺服,可以从他在22、24节下的命令,和23、25节的逐字照办中看出。约书亚对神的顺服,由处决迦南人的首领一事可以看出,以色列的众军长和全军都可为此作见证。虽然是众军长将脚踏在这些俘虏的颈项上,不过下令执行的人却是约书亚。397 行刑并不是庆典的结束,他们又将尸首挂在树上。艾城的王尸首也曾被挂在树上。398 后来,这些尸首又都被埋起来。以色列这番夸耀胜利的举动,也是要吓唬旁观的迦南人,或许他们在邻近的玛基大可以看得到。 25. 这一段的中间,是约书亚对军长所讲的话,宣告神必要击败所有以色列的敌人。头一句话不要惧怕,和第8节神在战争之前对约书亚所说的话十分接近。约书亚把争战的责任交付给全军。约书亚记一9 很像这里约书亚所发的命令:应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在第十章,约书亚把神的这道命令交代给他的军长。当时所要办的事,是处决迦南人的王。他以神拣选以色列和他们的领袖为理由,言下之意为,神已经弃绝了反对以色列的人,而对盟军首领尸体的处理,象征了神的咒诅。 27. 最后一句话提到,从前那些王所躲藏的洞,如今成了放他们尸首之处。把几块大石头放在洞口,这句话与这段故事起头用的字很接近(18节)。这种作框架的技巧,显示整个故事非常看重秩序与凝聚力,这与以色列军队的秩序与合一相互辉映。 对基督徒而言,这些残忍的场面似乎与我们所敬拜的和平之君(赛九6) 大相迳庭。可是耶稣曾亲口告诉跟随祂的人,作门徒意味带来争战(太十34~39 ;路二36) 与逼迫(太二十四)。可怕的争战对基督徒并不陌生,而圣经也不否认,那为和平而来、并为此受苦的基督,将会带着剑重返这世界(启十九~二十章)。 28 ~39.以色列在那个地区征服了七座城,其中的迦南王都被处死:马基大、立拿、拉吉、基色、伊矶伦、希伯仑、底璧。事实上,第四座城,基色,这里没有说已被征服,只说它的王,荷兰,和其军队与约书亚作战,被击败了。惟独这件事比较特殊,其他各城则都如出一辙,每一座城都是用类似的片语描述。(表一)将这些句子在各个征服记录的出处,作了摘要整理(未区分单数和复数动词)。 表一:十28~39 之清单中,形容征服的片语 片语 城名 玛 立 拉 基 伊 希 底 他夺了 X X X X X 他对着安营 X X 他攻打 X X X X X 耶和华将城交在 X X\cell 它的王 X X X X 它的诸城邑 X X 用刀击杀 X X X X X X 尽行杀灭 X X X 其中一切人口 X X X X X X 没有留下一个 X X X X 他待某某正像待某某一样 X X X X X X
附注:玛=玛基大;立=立拿;拉=拉吉;基=基色;伊=伊矶伦; 希=希伯仑;底=底璧。 由约书亚记十一13 看来,这些南方的主要城市都没有用火焚烧。根据约书亚记十五13~16 ,希伯仑和底璧仍有人居住。或许,(1) 该经文的时期与来源不同,因此事实上矛盾并不存在;也可能,(2) 约书亚记十五13~16 是以色列最初征服之后,当地又逐渐有人迁入居住;又或许,(3) 约书亚记十五13~16 和第十章是讲同样的事。不过,(1) 的看法最合理,因为这个问题是任何一个明眼的编辑都看得出的,他们大可在第十章中把希伯仑和底璧删去不提;(2) 的看法缺乏经文的支持;(3) 的看法也可能成立,不过第十五章的位置暗示,当时是在分配地业,而第十章则是在此事之前。杨格指出,在古代近东其他的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以马尼他石柱为例,上面写着,“以色列被灭尽,不再有后代”,又举主前第九世纪的摩押石柱为例,米沙王(Mesha)说:“以色列从今以后彻底灭绝了。”399 但在这两个案例中的句子,都不是讲以色列人已被完全杀绝,只是一种夸胜的说法,让人感受到他们已全然征服了对方。 虽然这些战争记录有些地方为对称形式,但整体却缺乏一致性。或许这是一种刻意的笔法,暗示他们虽然节节取胜,但每一阶段的胜利都采用不同的战技。这种笔法也意味,这里并不是套用一个公式,只换上不同城市的名字,构成一个虚拟的故事。这种编年史的风格,在赫人和亚述人的战争记录中十分常见,整个模式大致相仿,但却根据征服每座城所遇到的独特事件,插入一些特殊的记录。这里每一个地方的结局都相同,因为每次征服记录的最后都有一段话,与前面的记录作比较。这种文学体裁有两重目的:第一重,它显示以色列的军队一直得胜,凡抗拒他们的,都毫无指望。这让人彻底明白,以色列军队的神是全胜的神;第二重,编年史的形式很符合我们所知道的历史背诵篇,所有古代近东征服记录也都尽可能如此写。这种形式比较有规律,不像前面几章故事的叙述那样流动,但又比第十二章所列的征服清单个别化,因此它保留了官方记录的形式,却又未遗漏每次事件特殊的细节。 文中所提在玛基大和伊矶伦的当日,以及拉吉的第二天,是指征服各城所用的时间。拉吉是这些城市之中最大的一座,也许花了最长的时间才攻取。从证据看来,许多城市并没有像晚铜时期的那种坚固城墙,因此比较容易拿下。 整个征服过程的当中特别提到基色的王,显出他的重要性。虽然这座城没有被以色列人攻下(书十六10) ,但它的军队打了败仗,首领被杀,也是一件大事。基色是在耶塞废丘(Tell Jezer),这地点可守住亚雅仑谷西方的入口,就是往耶路撒冷的通道。或许以色列人在追赶敌军时,绕过了这座城。亚马拿书信和马尼他石柱都曾提到这座城。石柱记录亚实基伦的法老马尼他征服了基色和叶诺(Yenoam,约主前1207年)。因此,这城位置险要,它有晚铜时期的坚固城。400 它的王名叫荷兰,这是西闪族的名字,而亚马拿书信中,基色王的名字亦然。401 或许,在埃及的控制之下,像基色这样的城并没有护卫耶路撒冷的义务。不过,埃及的驻军也不愿见到像以色列这样的军旅,在那一带任意出没。对约书亚而言,打败这支军队是南方战役中的一个高潮。 这里各城的记录是按照地理位置的顺序,从玛基大开始,它位于其他各城的当中。横扫当地的军队采弧形前进,从西北角的立拿(波拿废丘,Tell Bornat = Tel Burna)402 向南,通过拉吉和伊矶伦,然后再往北到希伯仑,就是弧形的东北角。从这里,军队再朝南行,沿着山丘的分水岭,直到底璧,就是现今的拉布德废墟(Khirbet Rabud),即希伯仑以南山地最重要的晚铜时期遗址。403 40. 这段冗长的记录,以三个重叠的摘要来作结束:地区(40节)、疆界(41节),和所花的时间(42节)。地区是从山地开始,包括了耶路撒冷、希伯仑和底璧等城。在以上的城市清单中,南地并不在内,不过征服伊矶伦之后,以色列人便可以控制通往南地的商业道路。此外,第十二章所记被征服的城市清单中,包括了何珥玛和亚拉得,这都是南地的重镇。沙斐拉或西方高原,是其他各城的所在地。山坡似乎与沙斐拉衔接,或许是指从沿海平原上到山地所经过的山谷和通道。这个摘要的结语,和前一段所特有的话相同:没有留下一个,和将凡有气息的尽行杀灭。本节末尾的说明,请参:约书亚记九18~19 ,那里提到,以色列人忠于向神所起的誓言。这里则是以争战表明向神的顺服。 41. 南方一带正符合约书亚记一4 所记的南方边界。加低斯巴尼亚是和西乃旷野交界之处。它是以色列人最初想进入迦南的地点,但他们却在那里遭逐回(民十四)。迦萨代表和埃及在西边的交界。在历史上,一离开埃及之后,头一个碰到的迦南人之城,就是迦萨。404 歌珊并不是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之前所住的那片地,而是约书亚记十一16 的歌珊,,,和十五51 相关。如果这城是指边界,可能是指东南方朝向死海和南地的界线。最后一座城,基遍,是指山地一带,就是战争开始之处。 42. 约书亚杀败(希伯来: la{kad[ ,这动词出现在约书亚记十1 ,指艾城的夺取)一语,成为第十章事件的结尾语,把它与前一次的胜仗连接起来。这节前半的语法和其结构,很像对约书亚征服玛基大的描写(28节)。在那里是当日征服,这里则是一次战役就全胜。这便强调出该场战争结束得很快,因为神为以色列人争战。14节用同一句话讲到日头和月亮的神迹,因此,42节把击败南方所有城市的功劳,都归于神奇妙的工作,一方面祂使天上出现明显的奇迹,一方面又帮助他们连连征服各城。 43. 最后一个“画面”用到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一语,这个片语曾出现在15节,暗示一个画面的结束。以色列人是从吉甲出发的(6节),因此,现在他们返回圣所所在之地。南方之役既已全面胜利,便在此划上句点,全国和其领袖都回到了圣所,来到神的面前。 总结而言,第十章在文学上有四重目的: 第一,它使以色列人离开了中央山地; 第二,它鸟瞰了南方的征服,所用的方式与前几章所讲夺取中央山地的笔法相同; 第三,画面的运用,使作者能在神的作为和以色列人的行动之间来来回回地描述; 第四,整个事件的结构,显出行动在加速进展。描写一大片地带和其中许多城邑的征服,所用的篇幅比前面少得多。这种加速进展的模式,在第十一章仍然持续,到了第十二章更形成高潮,因为动得太快,那里只是记下地名而已。 对基督徒而言,这段经文,以及下面北方之役的故事,可以代表门徒的生活。每天我们都面对压力和挣扎,以弗所书第六章的属灵争战,有一部分便是指我们要作的决定:是否真正跟随基督,以谦卑与相爱来生活。战士的得胜必须有神的帮助,而若不断行在神的旨意之中,有神话语的知识为亮光,又藉着祈祷与神交谈而得到力量,便能支取这种帮助。
378 Liverani, 'The Ideology of the Assyrian Empire,' in Power , 297~317页,尤其31页。
379 出十四24 ,二十三27 ;申七23 ;士四15 ;撒上七10 。H. P. Muller, TDOT , III, 419页,认为这是描写圣战的术语。
380 参 Younger, 73~74页和133~134页,其中提到亚述和赫人的事。古代近东常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使得敌方惊恐的,经常是王,而不是神o。约书亚记则不然,惟独神是主词。
381 D. Dorsey, 'The Location of Biblical Makkedah', Tel Aviv , 7, 1980, 185~193页。
382 同作者, The Roads and Highways of Ancient Israel , 152~153页。
383 倘若细心观赏这个故事的结构,就可以消除像 B. Margalit 在 'The Day the Sun Did Not Stand Still: A New Look at Joshua X 8-15', 470页中所提出有关经文的疑问:“我们可以花很长的篇幅,介绍从古至今各个注释家精彩的解经本领,他们用文学、历史或天文学的词汇,尝试说明这几节的含意。但倘若根据10~11节,战争的场景已经转到拉吉一带,我们何必再花力气去证明太阳在基遍停住?当然,Noth 等人在这几节中将此事转到亚西加和玛基大,不过他们这样作,乃是因为若非如此,整个故事在地理上就毫无意义了。”像这类问题,以及15节回到吉甲的问题,并不需要用 Margalit 等人所提的双重文学来源来解决。其实,这里所呈现的,乃是一系列的“画面”,或场景,每一景都是从其独特的角度来描述这场战役,所强调的重点各自不同。
384 M. Weinfeld, 'Divine Intervention in War in Ancient Israel and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in HHI , 140~141页;Younger, 208~211页。例如,Younger 翻译了撒珥根给神的一封信,论到敌军的联盟,其中有一段与此相关:“我使(他们)战士的尸体遍布在上坡和下坡。经过六个‘双倍时间’,从乌斯山到西木山,就是碧玉山,我举枪追赶他们。其余的人皆抱头窜逃,他已经丢弃他们,而亚述尔,我的主,你荣耀的大能得以彰显,亚达,那大能者,勇士亚努的儿子,大声斥喝他们;加上浓密的乌云和大冰雹(直译“天上的石头”,NA4AN-e),他彻底灭绝了剩余的人。” 385 R. B. Y. Scott,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and Terminology in the Old Testament', ZAW , 64, 1952, 19~20页;Butler, 116页。
386 J. G. Taylor, Yahweh and the Sun. Biblical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or Sun Worship in Ancient Israel , JSOT Supplement 111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114~118页;认为耶和华与基遍的日头是相同的。在约书亚记中,日头是耶和华神的象征,不是另一个神o。约书亚向基遍的太阳说话,就是向耶和华说话(12节)。同样,耶和华也听一般人的祷告(14节)。
387 M. Weinfeld, 'Divine Intervention in War in Ancient Israel and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147页。在《伊里亚特》II第413~415行,Agamemnon 请求宙斯,“不要容日头落下,黑暗临到,直到我将普利安人的城堡攻破……。”参 W. H. D. Rouse(译), Homer, The Iliad (Edinburgh: Thomas Nelson, 1938), 30页。 388 B. Margalit, 'The Day the Sun Did Not Stand Still: A New Look at Joshua X 8-15', 480~481页。如果采用这个看法,认为是指日蚀,那么便可以将日期定在主前1131年9月30日。参 J. F. A. Sawuer, 'Joshua 10:12~14 and the Solar Eclipse of 30 September 1131 BC', PEQ , 104, 1972, 139~146页;F. R. Stephenson, 'Astronomical Verification and Dating of Old Testament Passages Referring to Solar Eclipses', PEQ , 107, 1975, 117~120页。
389 参 H. Hunger, Astrological Reports to Assyrian Kings , State Archives of Assyria 8 (Helsinki: Helsinki University Press, 1992)。许多段话都可作这种信念的例子。其中之一为 no. 25, lines 6-10: “如果在第十六天,月亮和日头一起出现:一个王〔会把有敌意的信〕送达第一位;那位王〔将被禁闭〕在宫中;仇敌的〔步伐〕〔将朝向他的领土〕;仇敌〔将在他的领土上〕胜利地〔绕行〕。”这段文字的重塑应当是正确的,因为这个信息重复出现过几次。
390 J. S. Holladay, Jr., 'The Day(s) the Moon Stood Still', JBL , 87, 1968, 166~178页。
391 同一处; P. D. Miller, The Divine Warrior in Early Israel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126页;B. Halpern, 'Doctrine by Misadventure: Between the Israelite Source and the Biblical Historian' in R. E. Friedman (ed.) The Poet and the Historian . Essays in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Biblical Criticism (Chico, California: Scholars Press, 1983), 41~73页 (55)。
392 这是 J. H. Walton 的看法,'Joshua 10:12-15 and Mesopotamian Celestial Omen Texts', FTH , 181~190页。
393 后者在七十士译本中,是取自“诗歌之书”中。“诗歌”和“雅煞珥”,都是由三个相同的子音拼成,但次序不同,是 s%yr ,而不是 ys%r 。
394 在 Mitchell 的书中,99页,提到营的经节,乃是约书亚记一至十二章的架构之一部分。而 Y. Kaufmann 在 The Biblical Account of the Conquest of Palestine 一书92页中,认为回到营中,是要让因作战而疲乏的以色列人,不致过早进各地去定居。不过,这几处提及回到吉甲的营中,或从那里出发,给人最强的感受,是百姓在神面前同心合一,遵守命令。
395 民二十一35 ;申二34 ,三3 ;书八22 。
396 这乃是假定该动词的主词为以色列人,即,是他们在埋怨,而不是他们被埋怨。参:出十一7 ,同一个片语和类似的语法结构。
397 把脚放在敌人的头上,作为击败对方的象征,不仅圣经中有,古代近东的文献中也有,参 H. W. Lay and R. W. Vunderinck, 'Foot,' ISBE , I, 332~333页。
398 参:书八29 的注释。“木头”和“树”是同一个希伯来字, `e{s] 。它的复数,子音与27节内的“正是”(英文 very)一字( `s]m )相同,“直存到今日”。这个片语可作为作者亲身经历的证明,有关这方面的说明,请参第三章有关来历语的解释。
399 Younger, 227页。
400 W. G. Dever, 'Gezer', ABD , II, 998~1003页。基色的外城乃是“晚铜时期所盖的,是惟一当时设计的防御系统,并不是早先的时期已经用过,现在重新又用的”(1001页)。见同作者,'Further Evidence on the Date of the Outer Wall at Gezer', BASOR, 289, 1993, 35~54。
401 R. S. Hess, 'Non-Israelite Personal Names in the Narratives of the Book of Joshua', CBQ ,待出版。
402 W. F. Albright, 'Researches of the School in Western Judaea', BASOR , 15, 1924, 2~11页,尤其第9页;A. E. Rainey, 'The Biblical Shephelah of Judah', 11页。
403 A. F. Rainey, 'Debir', ISBE , I, 901~904页。若接受这些遗址,便没有理由认为约书亚是走“Z字形路线”。参 J. Barr, 'Mythical Monarch Unmasked? Mysterious Doings of Debir King of Eglon', JSOT , 48, 1990, 33~49页,尤其60页。倘若任何一位作者,无论是在写历史,或只是假装在写历史,文中显示他对读者所住的一带地形毫无所知,那位作者必然不会被人接受。需要提出证明的,乃是现代的鉴别学者,他们必须说明这里的地理如何不准确。Barr 很清楚现今对一些遗址的辨认,如伊矶伦(前书, 67页,注7)。不过,他偏爱一个已饱受鉴别的地点,那地点则显示这里的记录较缺乏一致性。 404 C. J. Bergoffen, 'Overland Trade in Northen Sinai: The Evidence of the Late Cypriot Pottery', BASOR , 284, 1991, 59~76页,尤其61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书十1 】「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听见约书亚夺了艾城,尽行毁灭,怎样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照样待艾城和艾城的王。又听见基遍的居民与以色列人立了和约,住在他们中间,」
亚多尼洗德听见的消息,是以色列人不但胜过了艾城和耶利哥,并且将其尽行毁灭(h]rm )。359 这里的焦点是在这位盟军的领袖,文中提到他的名字,也提到每一个城首领的名字。亚多尼洗德不仅财产受到了威胁,连性命也可能不保。而以色列人对基遍的态度,则与对耶利哥和艾城截然不同。360 基遍人立了和平之约,这个词汇与后面亚多尼洗德传达给盟友的信息相同,同时也暗示他们得享平安,与另外两个城市尽行毁灭的情形正好相反。由此可见,亚多尼洗德所听见的报告,将以色列人的威胁表达得十分清楚,这种威胁让人必须作出决定。亚多尼洗德若抗拒,就是抗拒神所定规以色列人的进展,如此则必然和耶利哥与艾城一样,落入神的审判之下;他若向以色列人求和,与以色列人和以色列之神站在同一边,就能在以色列人当中存活,只不过必须成为奴隶。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遍城在南方,以色列人和基遍立约媾和,在南方山地取得了军事上的立足点。南方诸王大起恐慌。耶路撒冷最近基遍,以色列人南下,该城首当其冲;因此与四王连手,一则讨伐基遍降敌,惩其不忠;同时可以抗以军自保。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亚多尼洗德」:意即洗德是主。
――《串珠圣经注释》
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 在南部耶路撒冷地区拥有最强大的势力,属于耶布斯族。他被包括在亚摩利五王(5节 )之内,这并不是因为他属于亚摩利族,乃是因与他们毗邻而居。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1~5 】
同盟国对基遍之背叛的决意: 像基遍这样强大的国家竟与以色列缔结和约并成其奴隶的消息,给迦南同盟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听到此消息后,迦南同盟国一面甚感惧怕(2节 ),一面又下定决心惩罚背叛他们的基遍。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1~6 】
基遍人跟以色列人立和约的消息促使亚摩利人的五个王联合起来攻击基遍人,于是基遍人寻求约书亚的帮助。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书十1~43 】
于基遍附近战胜五王:这五王联盟是由耶路撒冷王发起,他们来自南巴勒斯坦五个重要的城,这次联合攻击基遍,是要惩罚该城居民与以色列人立和约壹事。基遍遂请求以色列人来帮忙抵挡五王的攻击。以色列人亦乐于乘机争取对中央山地及通往海边大路的控制权。
――《串珠圣经注释》
征服南部迦南: 以色列军队以吉甲为根据地,依次占领了耶利哥(6章 )与艾(8章 ),以此截断了最强的迦南势力,如今又击破了亚摩利联军(1-27节 ),并且开始征服南部地区。借着出现在本章中的战争场面,我们可以注意到以下两个事实:①神激励约书亚(8节 ),再一次证明神“为以色列而争战”(14节 出14:14 ,申1:30) ,降冰雹击杀仇敌,并使太阳停住(11-13节 );②约书亚不愧是卓越的战略家,使用袭击战术,令敌人魂飞魄散,一举攻破敌军(9节 )。始于伯和仑上坡的战争很快就扩散到南部平原。通过这场战争,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南部的主要要塞立拿、拉吉、伊矶伦、希伯仑、底壁等地。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2 】「就甚惧怕,因为基遍是一座大城,如都城一般,比艾城更大,并且城内的人都是勇士。」
以色列人控制了便雅悯高地,就是山地到犹大旷野的必经之地。由此再通过伯和仑隘口,可达沿海的平原和西边的低地。南方诸王深恐失去这个险要的中心,因此一同商议,要攻打基遍。耶路撒冷与基遍相邻,因此等于以色列人已经威胁到亚多尼洗德的边界。基遍人之地十分具策略性,而伯特利与艾的失败,使以色列人完全掌控了北方与中央一带,因为他们获得了具关键性的便雅悯高地。现在只剩下南方还属于耶路撒冷王。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大城: 基遍不仅比伯特利或艾城大,而且离耶路撒冷更近。以色列借着占领伯特利、艾并与基遍缔结同盟,将迦南划分为两半,确保了重要中央根据地。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自然感到危机,为了抵挡以色列,只好与所有迦南列族握手联合。据推测,他似乎对周边的几个民族行使着政治上的宗主权。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2 基遍的战略性地位】
山地和平原之间的主要通道之一,是伯和仑和亚雅仑谷之间的山隘,这是基遍所控制的地区。加上已经击败耶利哥、艾城、伯特利,以色列如今控制了横贯巴勒斯坦(从约但裂谷前往海岸 )的主要道路。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3 】「所以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打发人去见希伯仑王何咸、耶末王毗兰、拉吉王雅非亚和伊矶伦王底璧,说:」
这里用四个相似的子句,讲到亚多尼洗德邀请的四位首领和他们的军队。这些王的名字和亚多尼洗德一样,都可以在约主前一五五○~一一○○年巴勒斯坦一带的文字记录和人名中找到,就是约书亚记自称各样事迹所发生的时期。
──《丁道尔圣经注释》
「希伯仑」:在耶路撒冷西南以南三十一公里(十九英里 )。
「耶末」:在耶路撒冷以西二十六公里(十六英里 ),可眺望沿海地区,占有军事优势。
「拉吉」:为一要塞,位于希伯仑以西二十三公里(十五英里 )。
「伊矶伦」:接近拉吉,确实地点不详。
――《串珠圣经注释》
希伯仑: 位于耶路撒冷南部约26.6公里处的山地,是迦南列族的王都。 耶末: 是位于迦南平原的城(15:3),就是今日的格木(Jarmuk )。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4 】「“求你们上来帮助我,我们好攻打基遍,因为他们与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立了和约。”」
整本约书亚记只有在这里提到,有一位迦南王派人到其他王那里去。在主前十四世纪,耶路撒冷王至少曾写五封信给法老,谈及他的城和其安全。这些信包括在现今所称的亚马拿书信中,与当代其他巴勒斯坦诸王的书信比较,其内容较长,文笔也较优美。372 大部分书信的末尾,都有一句向法老的文士所说的话,这位文士负责读信,并向首领传话。耶路撒冷王要求文士善用动听之词。这些信十分讲究修辞,所有的要点都以三个重复语来加强。
──《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5 】「于是五个亚摩利王,就是耶路撒冷王、希伯仑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矶伦王,大家聚集,率领他们的众军上去,对着基遍安营,攻打基遍。」
五个亚摩利王: 统治着位于南部山区的主要城邑。居住在山地的亚摩利人与居住在海岸线的迦南人有着明显的区别。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6 】「基遍人就打发人往吉甲的营中去见约书亚,说:“你不要袖手不顾你的仆人,求你速速上来拯救我们,帮助我们,因为住山地亚摩利人的诸王都聚集攻击我们。”」
你们的仆人……攻击我们: 基遍人所传来的信息很好地表明了事态的紧迫性。它首先强烈地呼求以色列派援兵,之后才说明了其理由。因为以色列与基遍人签署了和约,因此基遍的灭亡就是意味着以色列的失败。然而,以色列出去攻打迦南同盟国,并不只是为了履行与基遍签署的和平之约。以色列早晚要与他们决一死战。从吉甲到基遍约有40公里,地形是险恶的山丘地带。以色列夜行这险阻地带抵达基遍之后,立即突然袭击敌军的事件(9节 )告诉我们以下事实:①他们相信神与他们同在;②因为求援要求非常紧迫,约书亚为了严守和约,不辞艰辛地行军;③约书亚的袭击战极具成效。迦南同盟国没有预想到以色列会如此迅速地袭击他们,约书亚正是利用了他们的这个弱点。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6~9 】
基遍人向驻在吉甲以军总部求援,约书亚依约有保护属地的责任,驰援。趁黑突袭五王联军,大败敌人。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书十7 】「于是约书亚和他一切兵丁,并大能的勇士,都从吉甲上去。」
南方诸王回应了亚多尼洗德的呼求,都上去了,同样,约书亚也回应了基遍人的请求。虽然动词「上去」(希伯来`lh )可以指出现在现场中,但基遍和附近的拿比山韦(Nebi Samwel )是该区山地的最高点,因此对峙的双方可能都需要登山。这里对响应者的描述与第5节一样,首先是一般的称呼(五个亚摩利王 ),接着则是细述盟军的每一个成员,第7节也相仿,先是概称响应者为约书亚,接着便说明参与的人,即,约书亚和他的军兵。约书亚代表以色列的军队。
──《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8 】「耶和华对约书亚说:“不要怕他们,因为我已将他们交在你手里,他们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
耶和华……不要怕: 神多次向以色列应许胜利,以此勉励他们(8:1)。值得注意的是,当约书亚听到必胜的应许时,他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具体的安排当中。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9 】「约书亚就终夜从吉甲上去,猛然临到他们那里。」
【书十9~10 】整个晚上行军的策略,一方面响应了基遍人所要求的尽速支持,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神的意旨,因为他们在清晨薄雾中骤见以色列人,必然阵脚大乱。旧约另外还有地方记载神使仇敌混乱,所用的动词亦相同(希伯来hmm )。379 古代近东的战争记录中常用到这个字,描述敌军陷于惊恐、害怕当中。这里则成为本段的结语,并预告了11节,就是第二个「画面」的开始。大大的杀败他们总结了约书亚出兵的结果。在第三个「画面」也用同一个词汇开头,描绘仇敌的失败(20节 NIVdestroyedthem completly )。赢得这场大胜利的是约书亚,第20节和第10节的下一句都这么说。因此,这场战役的得胜,神和约书亚都有份。
──《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9~11 】
约书亚连夜走了二十五英里(40公里 )的山路,终于把五王的联盟打败;耶和华降下“冰雹”,打死更多的人。奇妙地,那些冰雹并没有伤害以色列人。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书十10 】「耶和华使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溃乱。约书亚在基遍大大地杀败他们,追赶他们在伯和仑的上坡路,击杀他们直到亚西加和玛基大。」
“玛基大”:在耶末城(5节 )附近。玛基大不属南方联盟五城中;约书亚既擒了五王(16节 ),乘胜攻袭此城,杀尽城中人口(28节 )。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伯和仑」:有上下两个地点(16:3-),它们之间为一山路。上伯和仑地势较高,距耶路撒冷之西北十八公里(十一英里 ),下伯和仑地势较低,距上伯和仑西北约叁一公里(二英里 )。
「亚西加」:在伯和仑西南之南约贰一十七公里(十七英里 )。
――《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10~11 】
那战事是以色列人的大事。他们整夜前往,然后打历史上最长一日的仗。他们用尽自己的力量,超越平常的限度;但胜利仍属耶和华的。
——马唐纳《约书亚记》
【书十11 】「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正在伯和仑下坡的时候,耶和华从天上降大冰雹在他们身上(“冰雹”原文作“石头” ),直降到亚西加,打死他们。被冰雹打死的,比以色列人用刀杀死的还多。」
在伯和仑下坡,神帮助以色列人作战,从天降下大冰雹在敌人身上。主前二千年左右的赫人文献,和主前一千年左右的亚述人文献中,都曾提及神祇用「天上的石头」来与敌军作战。384 敌军阵脚大乱,也常以此为解释的理由。冰雹可能出现在春天。385 而冰雹也预示了后来用来封住盟军首领洞口的大石头(18节 希伯来文为同一个字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和华……降: 巴勒斯坦地区不常下冰雹,然而,一旦下起来,便会极其严重地损坏农作物。在圣经中,冰雹是神的审判工具(出9:13-34 ,赛28:2-17 ,结38:22) 。有人视今日漫延于世界各地的罪恶是理所当然的,视神的审判与神的圣洁为虚妄。然而神以火焰般的眼目遍查全地(启1:14) ,收割时,必会按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启22:12) 。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11~12 】
从基遍到亚雅仑平原,为一条很长的谷道,称伯和仑上坡。扫罗和约拿单在密抹打胜仗追赶非利士人,也是走此谷道。记在《雅煞珥书》上的约书亚的祷告,表达着以色列人切望天亮前赶到敌营的心情,让对方措手不及。所以有“月亮啊,你要止在亚雅仑谷”的话。
《雅煞珥书》为以色列人歌颂英雄和战迹的史诗集,现已散佚(撒下一18) 。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书十12 】「当耶和华将亚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的日子,约书亚就祷告耶和华,在以色列人眼前说:“日头啊,你要停在基遍;月亮啊,你要止在亚雅仑谷。”」
第12a与14节构成框架,中间是这段的重心,就是日月停住的神迹。这两处都提到神为以色列争战的特殊之日,伯和仑下坡向西进入亚雅仑谷。在此战争激烈地进行,约书亚要日头在东边的基遍停住(希伯来do^m ),要月亮在西边的亚雅仑谷停住。386 由这些天上光体的位置看来,当时正是一清早,太阳和月亮同时可以看得见。
──《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12~13 】
日头啊,你要停在基遍: 因约书亚的祷告,日头停住的奇迹,引来了各种不同的解释:①主张地球真的放慢了旋转速度,因此在地球的日历中完全漏了一天,并试图在埃及、中国或印度的文献中找出其证据;②认为“停住”的希伯来语具有“止住”之意,主张太阳停止发光了。以色列军队因太阳所发的热气而难以争战,此时神用云遮掩其光;③认为日落之后日光折射,依然照亮了战场;④认为这是一首希伯来诗(12节 ),主张诗意地表达了神赐力量给以色列军队而使之获胜,半天就打完了一天的仗。我们无法知晓在上述见解中正确的是哪一个。我们所能确信的是,用话语造天地万物的神,只要他愿意就能成就一切事情。神要借着这件事向全地宣告自己为子民以色列所施的至高权能。并且,也藉此向外邦显明崇拜日月之神可憎行为的虚妄性。雅煞珥书: 字面意义是“义人之书”,并不是正典,未能传到今天。这本书用诗的形式记录了伟大人物或事件,收录了以色列的战争史或古代英雄故事。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12~14 】
有关这现象的观点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的观点假设地球的正常转动缓慢或停顿下来,以至那天有更长的时间(多了12或24小时 )。神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以色列人的仇敌有机会在晚上休息和重组之前,让约书亚的军队把他们彻底打败。“停留”(13节 )在希伯来文是一个表示动作的动词,显示地球减慢或停止它的自转(那并不会影响地球绕太阳转动的运转 )。第14节指出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日子。第二类观点包括了认为地球没有不规则地转动的各种看法。其中一种看法指出当时阳光因某种不寻常的折射而使白天延长了。这样,那天的白天是延长了,但整日的时间却没有增加。另一个看法认为昏暗的时间延长了,好让约书亚的军队免受炽烈阳光的暴晒,而这现像是由于神不寻常地在夏天降下冰雹。这看法认为第13节的“停留”是“静止”或“停止”的意思,指太阳是被暴风雨笼罩,而当天并没有时间的增加。第12至15节是引述“雅煞珥书”,那是歌颂以色列英雄的歌集(撒下一18) 。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约书亚祷告求神使日头停在东边的基遍,月亮停在西边的亚雅仑谷。这祷告可有二解释:祈求日间时间延长,或是夜间时间延长。和合本的翻译属前者;其实13节之「下落」原文也可解作「上升」,「不急速下落」即指太阳迟迟不升起。
――《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12~14 基遍之战
太阳真的停住了吗?是不是夸张的文学手法?】
太阳怎能停住不动?就地球而论,太阳当然是不动的──乃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不过我们不要因为这卷书的遣词用字,就怀疑这个神迹,因为大家都习惯说太阳升起和落下,我们总不至于对地球和太阳的运行混淆不清。这段的重点不在于神使用甚么特别的方法,把时间延长,而是在这一天白天的时间确实延长了。
对这件事有两种解释:(1 )照希伯来文原文,似乎指地球不按正常的情形转动而缓慢下来,使约书亚有更多的时间作战。(2 )太阳光线有一种不寻常的屈折,使以色列人多了争战的时间。不管神用了甚么方法,圣经明确地说明,神用神迹使这一日延长;而祂的介入,也使战争变得对百姓有利。
──《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十12~14 日月如何能在天当中停止?】
答:当亚摩利五王合攻基遍的时候,因基遍人与以色列人立了和约,要求约书亚起来援救。约书亚向神祷告呼求,日头要停在基遍,月亮要止在亚雅山谷。于是蒙神垂听,使日月停留止住,「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因此日子延长,以致约书亚杀败敌人,大获全胜。这样的神迹,是写在已丧失的犹太史记雅煞珥书上。(书十13 ,有人以为这是诗歌书 撒下一18) 。类乎埃及的三天黑暗(出十21) 。日影为希西家王后退十度,(王下二十8 11 ,三十八4 ,代下三十二24) 。明星引导博士拜主(太二2 9) 。并主耶稣钉十架,遍地黑暗之事,(太二十七45) 。这些都是神自己所行的奇妙作为,因神创造日月星辰,就能行出大能止住天体的运行。(创一14 ,哈三11) 。据科学家李梅博士Harry Rimmer证明,犹太历四月十一日(公历七月二十二日 ),如果照人的肉眼看来,日头停在基遍,(北纬31度51分——距耶路撒冷西北约十英哩 是一座大城 ),月亮止在亚雅山谷内,(距耶路撒冷西北39里之一钻 ),非常正确。美国耶鲁大学脱劳德教授C.A Trotter,在1890年曾着一本专书证明。以精密的天文计算,地球按照规律的进行来说,相差24小时。并且他与一些天文学家,因辩论神的话「约有一日之久」,核算在约书亚的时代,只有23小时又20分钟,不是十足的一天。所以再读圣经,得知犹太王希西家病得要死的时候,神听了他的祷告,曾应许为他延长寿数十五年。神给他看一个兆晷上,向前进的日影,往后倒退十度,(王下二十1 ,赛三十八4) ,这里十度恰是40分钟。于此前后所说,计算便是一天的时间,令人相信圣经记载真确无比。
──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
【书十12~14 根据约书亚记十12-14 的记载,「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
,这事怎样解释呢?(D* )】
约书亚记记载了多个神迹,其中最值得讨论及最引人争议的就是在基遍之役中,白昼的时间延长了二十四小时(书十12-14) 。有人题出反对意见,认为若地球突然停止自转二十四小时,整个地球及其表面的各物均会遭受难以想象的灾害。至于那些相信神无所不能的人,便会坚称神有能力防止这些灾害,使自然律暂时失效。然而,根据圣经希伯来原文,我们似乎没有绝对必要去认定地球突然停止自转。第十三节指出日头「不急速下落,约有一天之久」。其中「不急速」的字眼,似乎是指地球的自转速度减慢,以四十八小时作一次自转,而非平常二十四小时。
埃及、中国及印度都记载有一次「长日」,这可支持上述推论。根据严夏利(Harry Rimmer )的报告,有某些天文学家已作出结论,认为在我们的天文历中少算了一整天。严夏利指出,哈佛天文台的白加荣(Pickering )将这少算的一天追溯至约书亚时代,而耶鲁的托顿(Totten C.A. )亦持相同意见(参看芮百纳Bernard Ramm The ChristianView of Science and Scriprure[Grand Rapids Eerdmans-1954] P.159 )。芮氏于其著作指出,他不能使这份报告存入档案,可能是因为大学的有关部门不希望把这类记录存入他们的档案中。
此外,解释约书亚记十12-14 尚有另一可能性,是对dom作出略为不同的解释(dom这个字在KJV中翻译成「你站住」 )。这个字通常解释作静默、停止或止住。因此,格兰威治的莫达斯(E.W.Maunders )及普林斯顿的威罗拔(Robert DickWilson )提出以下解释:约书亚的祈祷是恳求不要让太阳所散发的热力照射在战场作战的士兵身上,使他们在有利的情况下作战。紧接着战争的一场大冰雹,使上述观点获得一些凭据,受到那些向来不提出问题的人士所支持。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第十三节似乎更支持「长日」的说法——「……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
奇里及德里兹(Keil andDelitzsch Joshua-Judges-Ruth-p.110 )则认为,以色列人及约书亚能在「长日」中完成两天的工作,假如对他们来说,是神以超自然的方式令白昼延长,那么,经文所指的就是一个以神奇的方式而导至的「长日」。假如地球自转仍保存其计算时间的功能,那么,奇里及德里兹就难以解释地球是否以一般的速度来自转。他们又题出另一个解释:神以折射的方法使地面保持光亮,当正常的日头下落的时间来临了,神便特别利用光线的反射,使人们仍能看见周围的事物。
白晓则提出另一个解释(Hugh J.Blair "Joshua-"in Guthrie New BibleCOmmentary-p-244 ),他认为约书亚祈祷时,仍是早上,因为月亮还在西边,而太阳亦在东方。冰雹下降时,地面上有一段长时间是黑暗的,使以色列人可以趁此机会来突袭敌人。乘着这个机会,以色列人将敌人完全击溃;那么就应该说约书亚记记载了一个「长夜」,而非「长日」。上述解释,完全是威罗拔及莫底斯的观点。若采纳了这项解释,则地球毋须停止转动。然而,参看约书亚记十13 ,就可知道上述解释无多大真确性。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书十13 】「于是日头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这事岂不是写在雅煞珥书上吗?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
雅煞珥书可指“正直的书”。圣经在撒下一18节 也提到这卷书,可能是以诗体记载的历史文集。圣经有许多地方引用以前的经卷,也引过诗歌、口述和笔录的资料。现今没有以这为名的书,肯定这不是默示的书卷。
——马唐纳《约书亚记》
关于“日头在天当中停注”约有一日之久,解经家有好几种解释:1,这段经文(12~15节 )是引用《雅煞珥书》上的诗句,只应当作比喻看;2,是一件历史事实,地球停止正常转动,给以色列人充足时间追赶敌人,使无喘息机会;“停注”在原文不是指停止不动,而是地球在轴心上的转动减慢,并不影响饶日而行的运动;3,太阳光线的不寻常的反射,使白天的时间增长,但一天的时间仍旧;4,用云彩等遮挡酷热的太阳光线,整日天气降凉,可以一直追杀敌人到下午。天且降冰雹,打死敌人比用刀杀的还多。
耶和华神当然有行此神迹的能力,因宇宙在祂的管理中。此事如何发生虽不容易了解,但依圣经所记,明显有神大能的手作用其上(14节 )。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雅煞珥书」:为歌颂以色列古代英雄的诗歌。
――《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13 雅煞珥书没编入圣经中,其权威性如何?】
雅煞珥书(撒下1:18) 可能是以诗体记载的历史文集。圣经有许多地方引用以前的经卷,也引过诗歌、口述和笔录的资料。因为神引导作者选用这些资料,其信息就具有神的权威性。
──《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十14 】「在这日以前、这日以后,耶和华听人的祷告,没有像这日的,是因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
耶和华听人的祷告: 至高之神垂听低微卑贱之人的祷告,这一事实给圣徒带来莫大的确信与安慰。祷告是进入祝福的门,亦是开启神宝库的钥匙。与约书亚相同,以利亚亦是与我们拥有同样性情的人,但他借着祷告可使雨停,亦可使雨降下(王上17:1 ,18:1,雅5:17-18) 。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15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吉甲的营中。」
【书十16 】「那五王逃跑,藏在玛基大洞里。」
【书十16~17 】这里的「画面」和前一幅一样,一开始便用动词「逃跑」(希伯来nu^s )。此处不是讲所有的军队,而是指他们的五个首领。玛基大让人想到第10节,就是三个主要战场之一。其中两个出现在11~15节的「画面」。如今第16节出现了所余最后一处的地名。同一句话,藏在玛基大洞里,出现了两次。动词「藏」(希伯来hb~ )在本段落的最后一节中再度出现,将整个故事框住。第16、17节也重复提到五个王。这件事预告了28~40节的事──每征服一个城,便将其中的王处死。这些本来领先全军的王,如今躲了起来。以色列的军队有神的能力帮助,便能如此。
──《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17 】「有人告诉约书亚说:“那五王已经找到了,都藏在玛基大洞里。”」
藏在玛基大洞里: 玛基大是位于耶路撒冷西南32公里处的城邑,五王为了保住性命而藏在玛基大附近的一个洞穴中。尽管他们以为在安全的藏身之处(27节 )。然而,他们还是被发现了。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18 】「约书亚说:“你们把几块大石头滚到洞口,派人看守,」
大石头,请参第11节的注释。在约书亚的指挥之下,以色列人仿效神的作为,也用到圆形大石。而洞口的大石头,在第27节又再度提及。以大石封住的洞,先成了这些首领的监牢,后来又成了他们的坟墓。
──《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19 】「你们却不可耽延,要追赶你们的仇敌,击杀他们尽后边的人,不容他们进自己的城邑,因为耶和华你们的神已经把他们交在你们手里。”」
这一段话有三个目的。第一,它与11~15节描述的行动类似,是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而不是从神的角度来看。约书亚命令以色列人,不可「耽延」(或译「停住」 希伯来`md ),所用的动词与神在第8节给约书亚的应许相同,无一人能在以色列人面前站立得住。这个字也与日头和月亮在空中「停住」有关(13节 )。描述日头不急速下落的同一个动词(希伯来labo~ ),在此则指以色列人不容仇敌进自己的城邑。天上的星体、地上的军队,都听从了约书亚的命令。这两者的背后乃是神的应许,祂已经将仇敌交在以色列的手中(8、19节 )。而以色列人相信了神的应许,便得到了胜利。以色列人大大的杀败他们(10节 ),这句话在20节又重复了一次。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容他们进自己的城邑: 这是借着封锁敌人的根据地,防止敌军再度连手的战略。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20 】「约书亚和以色列人大大杀败他们,直到将他们灭尽,其中剩下的人都进了坚固的城。」
【书十21 】「众百姓就安然回玛基大营中,到约书亚那里。没有一人敢向以色列人饶舌。」
众百姓就安然回玛基大营中: Living Bible将“安然回”译成尽管他们以为在安全的藏身之处(27节 )“无一人伤亡地回”。因此,这暗示以色列不流血就获胜了。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神对其子民无微不至的照料(诗17:8) 。不管是昨日还是今日,神永不改变,因此,今日的圣徒也当除去一切忧虑,为了完成神所赋予的使命而壮胆奔跑(诗31:4 ,约14:1) 。 没有一人……饶舌: 这是以色列的格言,含意与“连狗也不敢向他们摇舌”相仿(出11:7) 。神将以色列的名声与荣耀高举在万邦之上,使任何人都不能非难或嘲笑以色列。神既可以使人降卑,亦可以把人高举(撒上2:7) 。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22 】「约书亚说:“打开洞口,将那五王从洞里带出来,领到我面前。”」
【书十23 】「众人就这样行,将那五王,就是耶路撒冷王、希伯仑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矶伦王,从洞里带出来,领到约书亚面前。」
【书十24 】「带出那五王到约书亚面前的时候,约书亚就召了以色列众人来,对那些和他同去的军长说:“你们近前来,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他们就近前来,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
“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是完全把他们征服的表示。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指已将敌人完全降伏。考古学在埃及、亚述发现很多古代浮雕,证明古时确有此风俗。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把脚踏在...... 颈项上」:象征把这些王完全制服。
――《串珠圣经注释》
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 约书亚将敌军一网打尽之后,处罚了五王。这亦是践踏掌权的如同踹泥一般(赛41:25) 。令地上的所有君王惧怕耶和华神之惩罚(诗76:12) 。用脚踏颈项就是使之成为脚凳,意味着完全的胜利(王上5:3 ,诗110:1) 。目睹此番情形的以色列百姓会大震士气,亦会提高对罪恶的警觉。使迦南列族依次屈服在以色列面前的神,日子一满,必会使所有生命屈膝在耶稣面前(腓2:10) 。耶稣借着十字架的胜利,践踏了所有敌对神而自高的仇敌(诗91:13) ,并赐同样的权柄给凡相信且顺服他的圣徒(路10:19) 。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24 脚踏在王的颈项上是甚么意思?】
把脚踏在仇敌的颈项上,是古代近东的军事惯例,表示得胜者制伏了俘虏。这些骄傲的王曾经夸耀武力,现在全以色列人都看出,神远超乎世上一切的军队。
──《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十25 】「约书亚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应当刚强壮胆。因为耶和华必这样待你们所要攻打的一切仇敌。”」
【书十26 】「随后约书亚将这五王杀死,挂在五棵树上。他们就在树上直挂到晚上。」
【书十26 曝尸】列王首先被杀,然后才挂在树上。可见本节与处死无关,而是对待尸首的方法(撒下二十一12 ,撒上三十一10) 。很多学者相信它所指的是将尸体插在刑架上,类似后世亚述和波斯的作法。埃及偶尔亦有曝尸的作法。曝尸代表最后一次的侮辱和亵渎(赛十四19~20 ,耶七33 ,八1~3) ,因为古代大部分民族都认为埋葬得体及时,能够影响死者来生的幸福(八29) 。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27 】「日头要落的时候,约书亚一吩咐,人就把尸首从树上取下来,丢在他们藏过的洞里,把几块大石头放在洞口,直存到今日。」
把尸首……几块大石头放在洞口: 巴勒斯坦的地表多由石灰岩形成,自然会有很多洞穴。这些洞穴常用来作坟墓(创23:19 ,约11:38) 、避难所(创19:30 ,撒上13:6 ,王上18:4) 、谷仓或饲养家畜的房子。五王作为避难所躲藏的洞穴竟成了他们的坟墓。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28 】「当日约书亚夺了玛基大,用刀击杀城中的人和王,将其中一切人口尽行杀灭,没有留下一个,他待玛基大王,像从前待耶利哥王一样。」
【书十28~29 】约书亚继续向南方诸城进攻,先取玛基大,尽灭其人口。接上十立拿、拉吉和基色王及随从他来助拉吉的人。( 基色是南部诸城中最强大的城邑,后由埃及人攻取,当作所罗门王的婚礼(王上九16) 。接上攻陷希伯仑,再转西南,攻打底璧,夺取其地。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书十28~40 】
约书亚这时使用闪电似的突袭来攻击死海以西、迦南南部的重要城市。“玛基大”位于耶路撒冷西南面约贰一十英里(32公里 )以外(28节 )。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书十28~43 】
约书亚控制了具有战略价值的伯和仑和亚雅伦谷后,继续挥军攻取镇守南部和海滨低地的要塞 : 玛基大(29 )、立拿(29- 在亚西加以西约六公里--四英里 )、拉吉(31 ),伊矶伦(34 )、希伯仑(37 )及所属诸城邑、底璧(38- 在希伯仑西南十九公里 -- 十二英里 )及所属城邑。至于耶路撒冷及基色(33- 在亚雅仑谷口 )则没有被克服。
――《串珠圣经注释》
迦南南部的地理背景。在征服迦南的这场战争中,基遍之战是决定最后胜利的关键一战。彰显在基遍之战中的神的大能鼓舞了整个以色列的士气,以色列连战连胜。因此,有人说基遍之战是决定人类历史的一场战争。
――《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29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玛基大往立拿去,攻打立拿。」
【书十29 立拿】玛基大前往拉吉路上的小镇立拿,通常被考证为位于泽塔干河(Wadi Zeita )畔的博纳特遗址(Tell Bornat ),其位置是把守希伯仑前往海岸最佳路线的战略性地点。这遗址虽未有挖掘,勘测却发现了一些晚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物。此外亦有其他学者认为东面五哩,拉吉东北九哩外的贝达丘废墟(Khirbet Tellel~Beida ),才是立拿的遗址。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30 】「耶和华将立拿和立拿的王也交在以色列人手里。约书亚攻打这城,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没有留下一个。他待立拿王像从前待耶利哥王一样。」
【书十31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立拿往拉吉去,对着拉吉安营,攻打这城。」
【书十32 】「耶和华将拉吉交在以色列人的手里。第二天约书亚就夺了拉吉,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是照他向立拿一切所行的。」
【书十33 】「那时基色王荷兰上来帮助拉吉,约书亚就把他和他的民都击杀了,没有留下一个。」
【书十33 基色】基色的遗址是哲色遗址(Tell Jezer ),这遗址占地三十三英亩,位于亚雅仑谷西端,距离本段的军队集结地二十五至三十哩。其军队虽失败,城却未被攻取(十六10) 。法老梅雷他攻取诸城的名单中包括了基色。它也是亚马拿书函中最重要的迦南城市之一,文献中有十封信件,是君王雅帕胡写给法老的。这遗址曾经进行大规模挖掘。其中铜器时代的城墙十分厚重,在该时代末期毁于大火(大概是主前十五世纪于杜得模斯三世手下 )。晚铜器时代绕城的墙壁厚十二至十四呎,高度超过十五呎。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34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拉吉往伊矶伦去,对着伊矶伦安营,攻打这城。」
【书十35 】「当日就夺了城,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人。那日约书亚将城中的一切人口尽行杀灭,是照他向拉吉一切所行的。」【书十36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伊矶伦上希伯仑去,攻打这城,」
【书十36 希伯仑被毁】有关希伯仑的一般讨论,可参看十章3节 的注释。由于晚铜器时代的文化层尚未在希伯仑发现,考古学不能提供什么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灭城的资料。由于现代希伯仑市是建于古城原址之上,很多地方都不能进行挖掘。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37 】「就夺了希伯仑和属希伯仑的诸城邑,用刀将城中的人与王,并那些城邑中的人口,都击杀了,没有留下一个,是照他向伊矶伦所行的,把城中的一切人口尽行杀灭。」
“王”指希伯仑城的王。十23 及26节说约书亚杀了希伯仑王(在五王之内 ),此处的希伯仑王是新登位的王储。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书十38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底璧,攻打这城,」
【书十38 底璧】底璧是现代的拉布德废墟(Khirbet Rabud ),占地十五英亩,位于希伯仑西南约八哩之处。这个晚铜器时代迦南人的设防城,居高临下于希伯仑和别是巴之间的希伯仑干河(Wadi Hebron )之上。当地挖掘只限于两壕,因此不能提供什么约书亚灭城的资料。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39 】「就夺了底璧和属底璧的城邑,又擒获底璧的王,用刀将这些城中的人口尽行杀灭,没有留下一个。他待底璧和底璧王像从前待希伯仑和立拿与立拿王一样。」
【书十40 】「这样,约书亚击杀全地的人,就是山地、南地、高原、山坡的人,和那些地的诸王,没有留下一个。将凡有气息的尽行杀灭,正如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所吩咐的。」
「高原」:应作「低地」,即山地与沿海之间的山麓。
「山坡」:指向东对着死海的山坡或向西对着沿海一带的山坡。
――《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40 征服的地区和范围】
本段所述的全部都是山地南部和萨非拉南部的城市。经文没说他们攻打基色、耶路撒冷等城。本节的描述包含了整个地区。控制这地区的诸王既被击败,全区就归以色列所有。在征服的叙述中用夸张的字眼形容毁灭的彻底,是很平常的事。在约书亚记十五13~16 的经文中提到希伯仑和底璧仍有居民,充分显出本节具有夸饰成分。法老梅雷他的碑文宣称以色列的后裔没有一人存留,米沙碑文形容以色列彻底永远灭亡,用的也是这种渲染手法。赫人、埃及、亚述的战役记述中,也有这种形容军事胜利的修辞手法。这并不表示记述有失准、欺骗、误导的意思,因为这种形容战迹的手腕是人所共知的,任何读者都能看出。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40~41 】
加低斯巴尼亚在寻的旷野(距别是巴83公里 ),迦萨在埃及边界上为西南近大海的港口。歌珊不同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以色列人居住过的歌珊地,而是南地东域的统称。自加低斯巴尼亚朝北至迦萨为新土的西疆。歌珊全地朝北到基遍为新土的东疆,本节是说,这一大片南方的山地、平原和高原已尽入以色列人掌握。“一时杀败”为在一次战役中完成此举之意。
“尽行杀灭”为笼统讲法,只在某些城市实行,比较十一16~20 ;二十一44~45 .《士师记》一27~33 载有不少未曾攻陷的城邑。约书亚在中部与南部的战役中已取得军事上的控制,但未完全消灭迦南人。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书十41 】「约书亚从加低斯巴尼亚攻击到迦萨,又攻击歌珊全地,直到基遍。」
南方一带正符合约书亚记一4 所记的南方边界。加低斯巴尼亚是和西乃旷野交界之处。它是以色列人最初想进入迦南的地点,但他们却在那里遭逐回(民十四 )。迦萨代表和埃及在西边的交界。在历史上,一离开埃及之后,头一个碰到的迦南人之城,就是迦萨。404 歌珊并不是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之前所住的那片地,而是约书亚记十一16 的歌珊,,,和十五51 相关。如果这城是指边界,可能是指东南方朝向死海和南地的界线。最后一座城,基遍,是指山地一带,就是战争开始之处。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次进一步向南面和西面进攻。“歌珊”。不是埃及的歌珊,而是迦南南部的一个地区。
――《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这是南部战役攻取之地的大概范围。
「加低斯巴尼亚」:在别是巴以南约八十九公里(五十五英里 )。
「迦萨」:在希伯仑以西约五十公里(三十七英里 )。
「歌珊」:大概指南巴斯坦地。
「基遍」:为北部的界限。
――《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41 加低斯巴尼亚到迦萨】
加低斯巴尼亚代表应许地尼革地区和西乃旷野的边界。迦萨(正北面约六十哩外 )则代表地中海沿岸,巴勒斯坦和西乃半岛埃及属地之间的边界。这两个地点形成应许之地西南方的强界。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41 歌珊直到基遍】
如十一章16节 和十五章51节 所示,「歌珊」不是指埃及三角洲同名的地区,而是犹大山地的一个区域,山地尽南面的遗址都位于此。基遍是南部战役所攻占的地方中,位置最北的一个。这两点合起来,代表了这场战役中征服之地的东界。
——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42 】「约书亚一时杀败了这些王,并夺了他们的地,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为以色列争战。」
约书亚杀败(希伯来la{kad 十1 ,指艾城的夺取 )一语,成为第十章事件的结尾语,把它与前一次的胜仗连接起来。这节前半的语法和其结构,很像对约书亚征服玛基大的描写(28节 )。在那里是当日征服,这里则是一次战役就全胜。这便强调出该场战争结束得很快,因为神为以色列人争战。
──《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43 】「于是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吉甲的营中。」
最后一个「画面」用到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一语,这个词组曾出现在15节,暗示一个画面的结束。以色列人是从吉甲出发的(6节 ),因此,现在他们返回圣所所在之地。南方之役既已全面胜利,便在此划上句点,全国和其领袖都回到了圣所,来到神的面前。
──《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节结束了以色列人南部战役的记录,节节胜利,势如破竹。下一章报导约书亚所率大军北上,在北方的胜利。
――《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思想问题(第10章 )】
1约书亚面对五王联军,心情如何?什么使他胆壮,参8节。当你遇到拦阻属灵生命成长的「劲敌」时,神对约书亚说的话可否成为你的激励?
211节记载敌人如何败亡?对以色列人与五王之役作了什么评注?另参14节。
3约书亚为什么求神干预大自然的规律(12 )呢?你对他的信心有何感受?
4今日仍有人认为星宿的位置操纵人的命运,你对此有什么意见?参13, 14节。
5约书亚谨守神的嘱咐(申7:2) ,将敌人杀得一个不留。今日,罪既然是信的劲敌,约书亚灭绝敌人的做法可否成为信徒对付罪的榜样?
6约书亚对军长的鼓励(25 )曾在本书那处出现?「一句鼓励的话比消极的批评更能产生良好的果效」,你同意吗?参弗4:29 。
7约书亚胜了五王后,是否心满意足?他跟着采取了什么行动?信徒要过得胜的生活是否也该如此。
【书十5~8 坏事也能变好事,五王集结进攻,反而……】
迦南地南方诸王的联盟,实际上是帮了约书亚和以色列军的忙。因为他们合力攻打基遍,使约书亚前往施援,反而不需要将这些王所属的坚固城逐一击破,而可以将他们一举歼灭。他满有把握地与联军对抗,只一仗便打败了他们,因为他信靠神已经使以色列人得胜有余了。
──《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十6~7 受骗后能否不计前嫌?】
约书亚对基遍人的回复,显出他的正直。他和首领受他们欺骗以后,本可以慢慢地前往援救,但是他们仍立刻赶去施援。如果你受到欺骗,对于欺骗你的人你会乐意去帮助他吗?我们应当像约书亚一样信守诺言。
──《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十12 耶和华争战】「日头啊你要停住,月亮啊你要止在亚雅仑谷。」
约书亚帅领以色列人,与五王争战。这是进入应许之地以后,一个有决定性的战役。 南方山地的亚摩利城邦诸王,得知基遍与以色列人媾和,认为对他们将有不利,在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号召之下,发动五王联军,对基遍进攻;一方面是惩膺他们的不忠,并期望获胜之后,高屋建瓴,进而摧毁以色列人。这是以色列胜败的转折点:或进而占有应许之地,或被逐到约但河外,甚至被敌人消灭。 在这紧要的形势之下,约书亚感觉到肩负全民安危的重大压力。耶和华勉励他说:“我已将他们交在你手里,他们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约书亚完全相信神的应许,就刚强起来,不等敌人来攻,主动的彻夜行军;从吉甲到基遍,要走三十多公里的上坡路,接着,就展开拂晓进袭,使敌人溃败,并且追击到伯和仑。掌管自然界的神,使天降冰雹相助,打死更多的亚摩利人。约书亚深知这不是自己领导有方,而是神的大能,为要成就祂信实的应许,所以向神祷告;他在以色列众人面前祷告,显明信心的坚强,显明他愿神得完全的荣耀:
“日头啊,你要停在基遍! 月亮啊,你要止在亚雅仑谷!” 于是日头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到国民向敌人报仇…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在这日以前,这日以后,耶和华听人的祷告,没有像这日的,是因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书一○12-14 )
以色列人渡过约但河,于正月十四日晚上,在耶利哥平原守了逾越节(书五10) ;然后,允许基遍人的求和。那地的诸王,仓皇准备应付。但古时的城邦,多没有强大的常备军,因此要趁农忙季节之前出战;何况以色列已经侵入,他们要紧急动员御敌。当时,大约是二月十七日。以色列军清晨到达基遍附近,正是日月交辉:太阳在东方的基遍上空,月亮在西方亚雅仑谷。可见约书亚有坚强受苦的心志,恳求神给他更长的日光时间,可以遵行神的旨意,完成征服。掌管万有的神,站在属祂的人一边。圣经说:“他曾用手为自己争战,你必帮助他攻击敌人。”(申三三7) 神显大能帮助遵行祂旨意的人。
── 于中旻《圣经研究》
【书十12~13 神干预争战结果的手】
神既向以色列人宣告,祂已经把敌人交在他们的手里,祂就负责干预争战的结果。祂亲自出手对付敌人,使敌人溃败。关于这一点,以色列人已经多次经历过了。「当耶和华将亚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的日子,约书亚就祂告耶和华,在以色列人眼前说,日头阿,你要停在基遍,月亮阿,你要止在亚雅仑谷。于是日头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十12~13) 白天的延长是人不能作得到的事,这事只有神能作。白天的延长是一件事,若是以色列人的体力不支,延长了的白天也无补于事。但神也同时使以色列人有充沛的体力,不致疲乏,直到把五王与他们的军队灭尽,众百姓就安然回玛基大营中,到约书亚那里。没有一人敢向以色列人饶舌。
关于约书亚的长日,好像是好难使人接受。但神作的这事,却不容人置疑,只能信服。英国大天文学家鲍爱文爵士(SIREAWINBALL )查出太阳系的空间内,缺少了二十四小时的时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美国耶鲁大学,有一位教授脱劳德(C.A.TROTTER )在一八九零年写了一本书,这书给这事找出了答案。他笃信圣经,他与一位同事教授讨论圣经的可信性。他的同事是不信圣经的,也是一位天文学的权威学者。他就告诉这天文学者说,缺少了的二十四小时可以在圣经中找到答案。这学者接受这挑战就去查考圣经,结果在约书亚记十章里找到了部份的答案,后来在以赛亚书王十八章中又找到所缺的部份,两部份加起来,正是二十四小时,就这样,这不信的学者也就相信了圣经是神的话。
——王国显《你当刚强壮胆──约书亚记读经札记》
【书十14 「没有像这日的。」】
日头在中天的道上停止,没有落下。没有像这日的情形,你无法让西沉的夕阳停顿。敬爱的牧者、圣洁的父母,以及你所亲爱的人要过世,你也无法留住他们,眶鲁的小女儿,好像折下的鲜花一般枯萎了。拉撒路沉在死亡的睡眠之中,虽然他姊妹立即送信,似乎无法挽救他过来。
生命的日落——你自己的生命也是如此。那会逐渐落下的。趁着白日要作工,黑夜来到,就没有人可以作工了。父神托付你的工必须完成,因为在你生命的年日中,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做完。我们的忧虑只会叫我们不专心,走到歧路,失去祂的恩惠。
公义的日头——有一个太阳永不落下。「你的日头不再下落,你的月亮也不退缩,因为耶和华必作你永远的光。」(以赛亚书六十章十九节 ) 那公义的日头在心灵上照耀,是永不落下的,反而指上而升,越照越明,直到日午。不再有黑夜与幽暗,天空也不被乌云所掩。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么?是困苦么?是逼迫么?是饥饿么?是赤身露体么?是危险么?是刀剑么?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已突破一切进入我们内心。
【书十25 昔日,神助以色列人争战,今日,神为所有基督徒争战─】
以色列人靠神的帮助,胜过亚摩利人的五王。这样的胜利是神大能的彰显,祂要借着百姓得胜。约书亚吩咐以色列人切勿惧怕,因为神要使他们胜过所有的仇敌。祂常常保护我们,为我们争战得胜。过去领导我们的神,必然会帮助我们,供给我们现在与未来的需要。我们要切记,祂过去的帮助,对我们在未来的奋斗,会带来大盼望。
──《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十32 当荣耀来临时,是居功邀赏,还是赞美感谢神?】
请留意圣经的记载,人所有的胜利,都是耶和华所赐的。胜利都是出于神。在成功的时候,会有一种试探,叫我们将一切的功劳与光荣归于自己,好似一切全靠自己的力量而得。其实是祂使我们得胜,独有祂拯救我们脱离仇敌;因祂的良善,我们应当归荣耀与祂并赞美祂。
──《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十40~43 对敌人要一鼓作气地消灭,对罪也是如此──】
神吩咐约书亚领导百姓,除灭迦南地的罪恶,好让祂的子民占领那地。约书亚尽他的本分贯彻使命──率领全军,打击当地人。在神吩咐我们不要犯罪的时候,我们不可停下来争辩,看有无妥协的可能,或者找理由来解释一番。当像约书亚一样,迅速而彻底地响应神。一切能使我们犯罪的人际关系与活动,都要不讲情面地避开。
──《灵修版圣经注释》
【第十至十二章要点:诸王的崩溃】
约书亚里定的战略在这里说得十分明确;他对付迦南七族的方法,首先就是先取得耶利哥和艾两城,对迦南之心脏地区展开了包围的形势,然后在第十章,他挥军南下,十一章则驱兵北伐,三场战争的情况便很清楚了。一是中央之役(六至九章 ),二是南方之役(十章 ),三是北方之役(十一章 )。
至于十二章,只是各场战役之总结,把掳获之诸王,重镇,再说一次。迦南七族本是水火不和的,现在因着以色列人,竟逼使他们要联合起来,昔日以色列人之声威可见一斑了。他们尽管是联合起来,对抗有万军之耶和华同在的以色列,他们仍然算不得什么,五王一个一个的倒下,城池、诸王、巨人、联军全崩溃了,直至以色列人在历史上这样写着:「约书亚照着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一切话,夺了那全地,就按着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将地分给他们为业。于是国中太平没有争战了。
」(十一23) ──巴斯德《约书亚记研究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