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约翰福音 第20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从坟墓挪开了,」

犹太人的历法是一周七天,以第七天为安息日,就是今天的星期六。「七日的头一日」是一个新的开始,就是现在的星期天,也就是基督徒所称的「礼拜天、主日」。主耶稣在「七日的头一日」复活,祂的复活带来一个新的开始,「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所以新约信徒在星期天「聚会擘饼」,敬拜主、记念主耶稣的复活。
这「七日的头一日」正是逾越节后的「安息日的次日」初熟节())。初熟节所献的是第一天的收割,主耶稣是初熟节第一个复活「初熟的果子」());五旬节所献的是第一茬的收割(夏收))()),教会是五旬节第一批「初熟的果子」())。逾越节叫我们看见羔羊的死,但是只有死去的羔羊复活了,那救恩才有把握;如果没有初熟节的复活,逾越节的果效就没有保证。
主耶稣复活的第一批见证人都是妇女()),从反面证明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在当时犹太人的社会里,妇女是不可以作见证的。
当时富贵人的坟墓是一个由巨岩凿出来的石洞,有如一房间,内有石床、石桌、石椅;洞后方有一低矮长方形凹槽,供存放用香料熏过的尸身;石洞的入口处用圆石挡住,大石底部嵌放在轨槽内,身强力壮的人才能把大石滚开。
上图:拿撒勒村凿在磐石里的坟墓。

2「就跑来见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

3「彼得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

4「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的更快,先到了坟墓,」

6「西门·彼得随后也到了,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

7「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着。」

8「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

9「(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

10「于是两个门徒回自己的住处去了。」

11「马利亚却站在坟墓外面哭。哭的时候,低头往坟墓里看,」

12「就见两个天使,穿着白衣,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着,一个在头,一个在脚。」

13「天使对她说:『妇人,你为什么哭?』她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

14「说了这话,就转过身来,看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是耶稣。」

15「耶稣问她说:『妇人,为什么哭?你找谁呢?』马利亚以为是看园的,就对祂说:『先生,若是祢把祂移了去,请告诉我,祢把祂放在哪里,我便去取祂。』」

马利亚没有立即认出主耶稣,也许是因为热泪盈眶,看不清楚是谁,况且主耶稣是她最没料到会见到的人,也许是因为主耶稣复活的身体与原来的身体有些不同,使她一时认不出来。
马利亚说:「你把祂放在那里,我便去取祂」,她没有想到自己的力气够不够大,也没有想到距离有多远,而只想到要去取祂。「爱」是不知道「难」的,什么地方有爱,什么地方就不觉得有难处。

16「耶稣说:『马利亚。』马利亚就转过来,用希伯来话对祂说:『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牧人一叫羊的名字,羊就能认出祂的声音())。主耶稣一叫「马利亚」,她就立刻认出祂来,不但身体「转过来」,灵里也转过来了。
「拉波尼」是比「拉比」更尊贵而亲密的叫法())。「希伯来话」指亚兰文。

17「耶稣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

「摸」原文有「紧抓住不放」的意思,表明马利亚爱主心切,看见祂复活显现,恐怕祂再失去,因此紧紧抓住祂不放。
「我弟兄」,是主耶稣第一次称门徒为「弟兄」。在十五章里,门徒和主的关系从仆人被提升为朋友;而在复活的主里,门徒与主的关系更从朋友被提升到弟兄,「是神家里的人了」()),「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
复活的主使神当初的心意成就在人的身上:「原来那为万事所属,为万物所本的,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并且「那使人成圣的,和那些得以成圣的,都是出于一,所以祂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我们成为神的儿子,是因为神收养了我们()),也是因为神生了我们()),里外都成了合法的儿子。但若是没有死而复活的主,收养与生都没有可能。

18「抹大拉的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我已经看见了主。』她又将主对她说的这话告诉他们。」

19「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

虽然彼得和约翰已见过空坟墓,「抹大拉的马利亚,和约亚拿,并雅各的母亲马利亚,还有与她们在一处的妇女」已见过复活的主()),但门徒们仍然不能相信主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
主耶稣突然出现在躲在门户紧闭房里的门徒面前,表明祂复活以后的身体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
主耶稣问安说:「愿你们平安」,表明祂未责怪门徒们的胆怯和小信。

20「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

21「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

22「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

23「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

24「那十二个门徒中,有称为低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

25「那些门徒就对他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多马却说:『我非看见祂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我总不信。』」

26「过了八日,门徒又在屋里,多马也和他们同在,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

主耶稣再一次在门窗紧闭的屋里找到门徒,也许他们仍然「怕犹太人」()),所以祂也再次以「愿你们平安」和他们打招呼。
犹太人在计算天数时,通常将首末两天也计入,所以「过了八日」是指第二个七日的第一日(主日))。

27「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原文是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

28「多马说:『我的主!我的神!』」

凡真正遇见主显现的人,都不能不衷心俯伏下来尊荣祂。多马不再需要将手指探入主耶稣手上的钉痕、用手探入祂的肋旁了,只要看到主就已经足够了())。
「我的主!我的神」,是约翰福音中最后一次对主耶稣的信仰告白())。使徒约翰记录这个告白,就将读者带回到本书的第一句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一1)。

29「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30「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

31「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约翰福音精选这几个神迹的主要目的,是叫散居罗马帝国的犹太人相信拿撒勒人耶稣就是「基督」(弥赛亚)),是神的儿子。全书都指向这方向,所以再三记录人们作这告白的例子:拿但业())、撒马利亚人())、生来瞎眼的人())、马大())、门徒们())和多马())。
「基督」是主耶稣的职分,「神的儿子」是主耶稣的身份。祂是神的受膏者基督,来成全神的旨意,完成神的计划;祂是神的儿子,来显出神自己,表明神自己。
「名」代表了祂的本性和祂的一切。
「信」有些抄本的时态是不定过去式,有些抄本是现在式。有人认为不定过去式表示最初的相信,而现在式则表示持续的相信。但希腊文的动词时态不支持如此的分歧,因为约翰福音中「信」的不定过去式既表示最初也表示继续的相信()),而现在式也同样表示这两种相信())。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警奇的爱

没有人像抹大拉的马利亚那样爱耶稣。耶稣为她做了别人所做不到的事,使她一生永难忘怀。传统说马利亚是一个罪恶深重的人,耶稣感化了她,赦免了她,洁净了她。亨利金士里(Henry Kingsley )有一首可爱的诗写马利亚的:

我敢说,诚实的怀疑,
比不完全的信仰,有更多的信心。

一个人若坚持务必把信仰的疑问先弄清楚,可以说比那些喜欢高谈阔论却不曾思索,也许并不真正相信的人,有更多终极的信仰。因为当他把疑问弄清楚后,就肯定了所信仰的。

(三 )多马的另一大优点是,一旦他肯定了所信的,就全力以赴。因此他说:“我的主,我的神!”多马不愿意走折中的路线。他表示他的怀疑,非为了表现他熟练的心智技巧,乃是为了寻求肯定。一旦被他肯定之后,他对肯定的降服是很彻底的。一个致力于从怀疑到确信耶稣是主的人,其所得的肯定,是一个未经思索就接受的人所无法得着的。

日后的多马(续 )

我们不太清楚多马在以后的经历。但有一本叫作多马行传(Acts of Thomas )的次经谈到他的一些经历。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有些则相当接近多马的性格。以下是该书中所提到的片段。

耶稣死后,门徒把世界分为好几个地区,以便分头前往某些国家传扬福音。多马抽签抽中印度(印度南部的多马教会就是根据他的名字而命名的。 )起初多马拒绝前往印度,理由是认为自己健康情况不佳,不宜长途跋涉。他说:“我是个希伯来人,如何能在印度人中间传扬真理呢?”当晚,耶稣向他显现,说:“多马,不要害怕,你就去印度传道吧,因为我的恩典与你同在。”不过多马仍然执意拒绝,说:“除开印度,任何其它地方你都可以差我前往。”

碰巧在那时候,有一个印度商人阿巴尼斯(Abbanes )来到耶路撒冷,他是奉宫达弗拉斯(Gundaphorus )王之命前来寻觅一位手艺高超的木匠,带回印度去。多马正好是个木匠。耶稣到市集里找到了阿巴尼斯,问他:“你要买一个木匠吗?”阿巴尼斯说;“是的。”耶稣说:“我有个奴仆是个木匠,我打算把他卖了。”他指着在远处的多马,于是议定价格,把多马卖了。契约上写着:“我,耶稣,木匠约瑟之子,承认把我的奴仆多马卖给你──阿巴尼斯──印度国王宫达弗拉斯的商人。”契约立好之后,耶稣便把多马找来交给阿巴尼斯。阿巴尼斯问:“他是你的主吗?”多马说:“是的。”阿巴尼斯说:“我从他那里买下你。”多马没说甚么。但第二天清晨,多马很早起身祷告,祷告后他对耶稣说:“我愿意到任何你要我去的地方。主耶稣,愿你的旨意成全。”多马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肯定得慢,顺服得慢,然而一旦他顺服了,就非常彻底。

故事又说到宫达弗拉斯命令多马建造宫殿,多马自承可以胜任愉快。于是王给他大批金钱作为购买材料和雇请工人之用。但多马把钱全部拿去济贫了,他一直告诉国王宫殿的工程正在进行时,国王甚是怀疑。最后王把多马找来,问他:“你正在为我盖宫殿吗?”多马答:“是的!”国王问:“甚么时候我们去看看那工程呢?”多马说:“你现在是无法看到它的,但等你离世的时候,就会看见。”起先国王十分震怒,多马的性命真是危在旦夕,但后来国王也信了基督,因此多马终能把基督教带进了印度。

有些多马的事迹既可爱又令人钦佩。他永远不把信心当作一件随便的事,他往往不是一下子就欣然顺服的。凡事他都先要求肯定,而且先要盘算得失。然而一旦他肯定了,也盘算好了,他就是一个最有信心,也是最顺服的人。像多马这种信心比高谈阔论的告白都来得坚定;像他那样的顺服,也比未经盘算得失就随意答应,却又懊悔的轻率态度要强得多了。

约翰福音之目的

约翰福音照原先的计划到这里就全部结束。第二十一章彼认为是加添的,而且是事后追想的。

在所有福音书当中,以本段经文把作者写作之目的交代得最清楚。

(一 )显然四本福音书都无意描述耶稣的整个生平。福音书并没有按着耶稣的日常生活,把他全部言行都一一记下来,而只是选择了其中一部分事迹加以记载。因此好叫我们知道耶稣的为人和他行事的梗概。

(二 )福音书不是耶稣的传记,其目的是见证耶稣是救主,我们的主宰。福音书目的不是提供我们一些材料,乃是赐给我们生命。福音书所描写的耶稣,让读者看到他所说的,所教训人的,所行的和他的医治能力,就认出他乃是神的儿子,从而寻见真正人生的秘诀。

我们若把福音书当作历史和传记那便错了。我们不能像历史家寻求数据那样地读福音书,而应该从福音书里面寻见神。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约翰福音第二十章

F 复活的故事

i 一周第一日的清晨

1-3. 耶稣的尸体是在安息日之前的傍晚埋在坟墓里,留在那里过了安息日,然后,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从坟墓挪开了。第四卷福音书没提到坟墓洞口有大石头挡着,可是此处说到石头从坟墓挪开,就表示先前必定有石头挡着。“石头从坟墓挪开了”这被动语态,表示有神的干预。当抹大拉的马利亚看到墓门被移开(并且坟墓是空的),她扑了个空时,简直急疯了:就跑来见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先前已提到过“还有一个门徒”,可是只有此处才说他是“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如前所述,按照教会传统的教导,他就是使徒约翰。抹大拉的马利亚找到这两位门徒后,说出心中的焦虑:“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这里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表示此处虽没提她同伴的名字,抹大拉的马利亚并非独自一人在清晨来到墓地(参:。一看到坟墓是空的,她立刻认为“他们”(或许指耶稣的对头)将祂的尸体拿走了。当时从坟墓偷走尸体,是非常严重的罪行。从拿撒勒挖掘出土的一块石碑上,刻着革老丢皇帝的法令,凡盗尸者必被处死。听到抹大拉马利亚的报告,彼得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

4-5. 他们两人一起出发: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得更快,先到了坟墓。到达坟墓后,那门徒低头往里看,就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只是没有进去。亚利马太人约瑟和尼哥底母用细麻布将耶稣的身体裹好,然后安放在坟墓里。当那门徒往坟墓里看时,只看到细麻布,却没有尸体。不知出于何原因,他没进入坟墓进一步查看。

6-7. 彼得却没这顾忌:西门彼得随后也到了,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着。作者在记录埋葬之事时,没提到裹头巾),可是这在犹太人的葬礼,是很普遍的事。他最主要的目的,是说明细麻布放在那里,尸体没有了,裹头巾却在另一处卷者,不再裹着耶稣的头。显然耶稣的尸体不是被祂的对头偷走,也不是被祂的朋友偷走,因为在这两种情形下,细麻布和裹头巾都不会从尸体上解下来留在坟墓里。

有人认为,耶稣复活的身体只是穿过细麻布和裹头巾走出去,使它们仍维持原来身体的形状,只是较扁一些而已,可是这说法无从得到证实。或许约翰希望较聚精会神的读者注意到,拉撒路和耶稣的复活有些区别。当拉撒路从坟墓里走出来时,“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需要别人替他解开这些布,可是主耶稣从死里复活时,这些裹尸的细麻布和裹头巾都留在背后了。

8-9. 随着彼得的榜样,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当他走近一点看到摆在那里的细麻布和裹头巾,但不见耶稣的踪影,于是看见就信了。这肯定意味着他相信耶稣已从死里复活,虽然如此,作者仍加上一个注语,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即使是这位“那门徒”,仍需花一些时间,才能了解旧约圣经预言了基督的复活。据路加的记载,当复活的耶稣亲自将门徒的眼睛打开后,他们才了解圣经所说的,即:“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上所记”关于祂的话、44-46)。

要紧的是注意到,约翰和其他新约圣经作者都强调空坟墓的重要性。对他们而言,耶稣的复活不仅是死后“灵里的”存在,也包括身体的真正复活。

10-12. 这两位门徒对此事的反应令人不解:于是两个门徒回自己的住处去了。或许彼得还没领会他所看到的景象的含义,可是另一位门徒了解啊!可是出于某种原因,他三缄其口。但能确定的是,他肯定将此事告诉了已接回家奉养的耶稣的母亲马利亚

抹大拉的马利亚像彼得一样,没能领会空坟墓的意义,仍然痛不欲生,所以当两位门徒回家后,马利亚却站在坟墓外面哭。哭的时候,低头往坟墓里看,就见两个天使,穿着白衣,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着,一个在头,一个在脚。马可福音提到“一个少年人坐在右边,穿着白袍”,路加则提到“有两个人站在旁边,衣服放光”,马太则说“主的使者”他们“衣服洁白如雪”,约翰在此节则说“两个天使,穿着白衣”。这些经节给人的整个印象,是有外貌像人的两位天使,停留在曾安放耶稣尸体的地方,一位天使坐在放耶稣的头的那端,另一位在放脚的那端。坟墓里出现天使,证明耶稣身体不见了,不是人的作为,而是神的干预。

13. 两位天使问马利亚说,妇人,你为什么哭?马利亚因为还不明白空坟墓所代表的意义,就回答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她已和彼得和另一位门徒说过话,显然他们不知道有耶稣的任何门徒将耶稣的尸体移走的事,这就肯定了她所说挪走耶稣身体的“有人”,一定是耶稣的对头,因而更加剧了她的哀伤。别的福音书说马利亚(与别人一起)是带着香膏来抹耶稣的身体(可十六l;,期望做尊崇耶稣的事,同时也渲泄心中的伤痛。可是连作这举动的机会,也被那些她认为是将祂的身体移走的耶稣的敌人夺走了。

14. 说完这话,她显然觉察到坟墓外头有些动静,就转过身来,看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是耶稣。她没立即认出耶稣,也许因为热泪盈眶,看不清楚是谁,且主耶稣是她最没料到会见到的人,就没认出祂,另外或许耶稣复活的身体与原来的身体有些不同,使她一时认不出来。

15. 耶稣对抹大拉的马利亚说:“妇人,为什么哭?你找谁呢?”她仍没认出祂来,以为是看园的,就对他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她现在想或许是这位“园丁”将耶稣的身体从这花园坟墓移到别处去了,不是耶稣的对头搞的。她想要知道他把耶稣到底放到哪里去了,好确保耶稣得到适当的埋葬。此处与一样,显示抹大拉的马利亚是个拥有不少资产的人。

16-17. 耶稣回答说,马利亚。她一听到耶稣叫她的名字,立即就认出祂来。牧者一叫小羊的名字,她就能认出祂的声音(。马利亚就转过来,用希伯来话对他说:“拉波尼!”新约圣经惟一使用“拉波尼”这字的另一处经节是,瞎子巴底买对耶稣说:“拉波尼,我要能看见”。第四卷福音书作者对不懂亚兰文的读者解释到,“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耶稣接下来对抹大拉的马利亚所说的话,令人很难了解。耶稣说:“不要摸我。”耶稣为何不要抹大拉的马利亚碰祂呢?这不太可能是拒绝感情自然的表露,因为在耶稣受死和复活以前,祂并不忌讳被人触摸或接受别人感情的表达。祂让马大和拉撒路的姊妹马利亚用香膏和头发抹祂的脚,当祂复活后,也鼓励多马用手指触摸祂手上的钉痕和肋旁的刀痕(27节)。记载道,当耶稣遇到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另一个马利亚”时,她们“就上前抱住他的脚拜他”,当时祂并没有推开她们。

耶稣说出祂当时不让马利亚摸祂的原因,是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此处有两件相关的事需要解释:耶稣在此说还没回到父那里去是什么意思?和为什么那是马利亚不能摸祂的原因?耶稣在临别赠言中三番四次说到祂要回到父神那里去、11),这些全指着祂需经过受死、复活和升天才回到父神面前。现在耶稣已经过受死和复活,可是祂仍说:“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显然这是指祂还没离开这向门徒显现的世界,最后才回到父神那里去。

为什么那是马利亚不能摸祂的原因?或许可从耶稣接下来对她所说的话中找到理由: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抹大拉的马利亚有紧急任务在身,需去通知耶稣的“弟兄”,即耶稣的门徒(,说祂现在正要回到父神那里去。现在不是逗留在耶稣面前,触摸祂或紧靠着祂的时刻,有个使命该去做。当耶稣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并不意味着就在那时刻,祂会离去见父神,而是指祂在回到父神那里去的过程中。其实那过程是从祂被出卖开始,经过钉十字架和复活,最后在祂升天时达到最高峰。

当耶稣说神是“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时,不仅暗示祂与父神的关系与门徒和父神的关系有些不同,同时也将门徒与祂一样包括在神的儿女之内。

18. 接受了耶稣的吩咐,抹大拉的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我已经看见了主。”他又将主对他说的这话告诉他们。她先将她已看到主的奇妙消息告诉他们,然后传达了祂的信息。在短短的几节圣经中(11-18节),作者描绘抹大拉的马利亚从哀伤化为喜乐的信心。作者没有说门徒以何种态度接受她的信息,可是根据的记载,他们认为那是无稽之谈。

ii 一周第一日的晚间

19-20. 前一段(1-18节)所描述的,是一周第一日的清晨在墓地发生的事情,现在作者开始叙述当天晚上发生的事。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他没说到底有多少门徒在场,可是所说的:“那十二个门徒中,有称为低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表示“门徒”至少包括除了多马和加略人犹大之外的十二门徒。

彼得和“那门徒”已见过空坟墓,抹大拉的马利亚则见到复活的主,且将祂即将回到父神那里去的信息传达给了门徒。可是门徒们(除了“那门徒”之外)尚未领会耶稣已从死里复活,仍然惧怕“犹太人”会因他们是耶稣的跟随者而找他们麻烦,就将自己躲藏在门窗紧闭的房间里。锁紧的门只能挡住“犹太人”窥伺的眼光,但挡不住复活的主: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耶稣突然出现在躲在门户紧闭房里的门徒面前,就像祂从坟墓中出来一样,显示祂在复活的状态中,不再受到人间的任何限制。

耶稣在受死前告诉门徒,他们会作鸟兽散,丢下祂一人,当祂被捕时,要求兵丁放门徒一条生路,祂独自一人被带到大祭司面前,最后被带到彼拉多面前,被处死刑。门徒们,特别是三次不认主的彼得,25-27),肯定觉得在耶稣最需要他们时,弃祂而去,是极羞耻、无地自容的事。现在耶稣穿过紧闭的房门,向他们问安说:“愿你们平安”,显示祂对他们的胆小并未弃嫌,反而是来与他们恢复友谊。

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耶稣将祂手上的钉痕,肋旁的刀痕,显给门徒看,这能将门徒心中对站在紧锁门后的这位,是否真是被钉十架而从死里复活的耶稣这疑虑一扫而空。祂已预言,门徒在祂受死时的忧伤,会在祂复活时化为喜乐,现在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

21. 耶稣又重复一次问安的话:愿你们平安!这次还附带一个使命,祂没有责怪门徒的过失,反而再度指派他们作祂的大使: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作者在此用apostellō描述耶稣被父神差遣,可是用pempō描述门徒被耶稣差遣。用不着在这两个字上大作文章,因为作者在第四卷福音书中,将这两个字以同义字交换着使用,例如父神差派耶稣(例/,耶稣差遣门徒(例/,神差遣施洗约翰(例/,和犹太首领差派不同的人(例/

第四卷福音书常说到父神差遣耶稣来到人间是为:执行祂的旨意、传讲祂的话、做祂的工作,且替所有信祂之人争取救恩。在这卷福音书中,许多处经节预告门徒被差遣做耶稣的工作和传讲耶稣的话:耶稣鼓励他们举目观看禾田已可收割了,告诉他们祂差他们去收取别人劳苦所结的果子,祂说信祂的人会做祂做过的事,且因为祂回到父神那里,就会做比那更大的事。祂告诉他们:“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还说当保惠师来了之后,“就要为我作见证。你们也要作见证,因为你们从起头就与我同在”,当祂为门徒祷告时,向父神说:“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这最后一节经节,与类似,印证了门徒被差“入世界”,是为了在世上完成一个大使命。其他经节显示,这个大使命的主要内容,是透过他们言行所作的见证,和圣灵持续不断的见证,一起为神的国度在男人和女人当中“收取属灵庄稼”。

虽然耶稣所说的父神如何差遣祂,祂也同样差遣门徒,这话主要用在十二个门徒身上,可是就某方面来说,凡是接受了耶稣吹在祂门徒身上的圣灵的信徒们,都有荣幸在这大使命上有份(。身负圣灵所供给的特殊能力,每个人都能在耶稣圣工和见证的传承上,扮演一个角色。

22. 描述完耶稣再度任命门徒的话后,作者说,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在希腊原文没有“向他们”这些字,是NIV版的编者自行加入的。原文只是说:“就吹一口气,说”。“吹气”的原文是emphusaō,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此节,可是在旧约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中出现好几次,是指当初神从泥土造人时,吹了一口气在亚当鼻子里;参:伪经所罗门智慧,当以利亚呼求神使寡妇的独生子从死里复活时,在他鼻中也吹了一口气,LXX),以西结在枯骨山谷也呼唤风来吹气在被杀之人鼻中。因此在加入“向他们”这些字,算是合情合理,或许从其中可看出神在创造宇宙时,将气息赐给生物的典故。

第四卷福音书中许多经节,预言到要差圣灵来人间的应许-14,、26、28,,其中最清晰的是,当耶稣应许要将活水泉源赐给凡信祂的人之后,作者附加一句说:“耶稣这话是指着信他之人要受圣灵说的。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我们看到的,似乎是这应许的实现。

于是,有人认为第四卷福音书的,就相当于五旬节圣灵的降临一样。可是这看法有许多问题。当时多马不在场,此事过后,门徒的行为并没什么大改变――等下次耶稣再向他们显现时,他们仍躲在紧锁的门后(26节)。有人以为,这次是较小规模的赐下圣灵,等到五旬节时,才有一次大规模的圣灵降临作为补充。或者当时耶稣吹给他们的,不是圣灵本身(所应许的保惠师),而是从神来的无形能力或气息。可是第四卷福音书中没有证据支持这些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当时的确赐下了圣灵,但门徒只是经历到祂是保惠师,在耶稣复活后最后一次显现和升天后,祂才取代耶稣在世间的同在。最后一种看法是,耶稣这举动只具象征性,预表圣灵在五旬节时真正的降临。最后这两种说法,产生的问题最少,特别是对那些认为使徒行传所记录的五旬节事迹是历史真事的人而言。

23. 当耶稣向门徒吹了一口气,且说:“你们受圣灵”之后,祂又说,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这句话与马太福音中耶稣的一些教导有密切关系,耶稣对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也与耶稣广泛叮嘱门徒,要对待那些不听从他们劝告的,如同对待外邦人和税吏一样:“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马太福音的这两段经文都有自己的上下文,我们不能妄下断语说,的这经节与它们含有相同意思,必须从第四卷福音书中的上下文来解释。

第四卷福音书虽然好几次说到罪不得赦免,但这是惟一提到罪得赦免的一节经文。罪不得赦免永远与不愿相信耶稣有关,换句话说,只有相信耶稣罪才得赦免。值得注意的是,耶稣所说的“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与(象征性的)赐下圣灵的事息息相关(22-23节),而赐下圣灵的事又与门徒被差入世界作耶稣的见证有关(21-22节;。因此这支持门徒是透过传扬福音且宣告信主(罪得赦免)和不信主(罪不得赦)的后果,而赦免人的罪或留下人的罪这观点。要紧的是注意到,这节中有关赦罪和不赦罪的句子是被动语态,它提醒我们,惟独神才能赦免罪(参:,而耶稣的门徒是宣告神所做的事。

iii 接下来的星期日

24-25. 作者继续写到耶稣复活显现的事,那十二个门徒中,有称为低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多马在第四卷福音书中三次被称为“低土马”,可是对观福音从未如此称呼他。“低土马”是“双胞胎”的意思,表示他有个双胞胎兄弟或姊妹,可是福音书中没提到他/她。作者若没在此节这么说,我们就不知道在前一次事件中多马并不在场。那些门徒就对他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多马却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多马在此用了双重否定语气(ou mē),表示他对此事持坚定不移的立场。在彼得不愿让耶稣洗脚的事上,也用了同样的双重否定语气。乍看之下,多马似乎较其他门徒更不相信,可是实际上并不见得如此,当抹大拉的马利亚告诉他们她已见到主时,他们并不相信她――直等到耶稣向他们显现后,他们心中才充满喜乐(20节)。从早先提到多马的经节显示,多马对耶稣可是忠心耿耿,且老实说出心中的疑问。除非亲眼看到耶稣手上的钉痕和肋旁的刺伤,否则他拒绝相信耶稣已从死里复活。顺带说一句,这显示门徒和作者是说到耶稣身体的复活,不是死后灵魂的继续存在。

26-27. 要过一段时日,多马心中的疑窦才得解除:过了八日,门徒又在屋里,多马也和他们同在,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耶稣再一次在门窗紧闭的屋里找到门徒,也许他们仍然惧怕“犹太人”。祂也再次以“愿你们平安”和他们打招呼。然后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用不着谁打小报告,耶稣已知多马对祂复活的事怀着怎样的态度,就邀请他来摸祂。耶稣复活的身体虽然能穿过紧锁的门,可却是真的肉身。

非要看到证据才能信耶稣,并不是件很好的事。可是“知道人心里所存的”耶稣,照着多马信心的程度来对待他,邀请他来摸祂手上的钉痕和肋旁的刺伤。可是祂同时也责备他:不要疑惑,总要信。照理多马应当听过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同窗好友的见证,可是仍然不肯相信。现在复活的耶稣出现在他眼前,就责备他的不信,且鼓励他要信。耶稣对多马说的话和对从迦拿到加百农来求耶稣医治他儿子的大臣相似:“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

28. 耶稣的话立即产生效果:多马说:“我的主!我的神!”多马不再需要将手放在耶稣手上的钉痕和肋旁,看到祂就够了(。这是第四卷福音书一连串经节中最后一次对耶稣的信仰告白。施洗约翰作见证说耶稣是神的儿子;拿但业宣告说:“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撒玛利亚镇民说:“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生来瞎眼的人说:“这人若不是从神来的,什么也不能做”,后来还敬拜耶稣是人子-38);马大说:“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门徒也说:“我们信你是从神出来的”。多马的信仰告白不仅是最后一个,也是第四卷福音书中最巅峰的一个,他不仅承认耶稣是他的主,也是他的神,这是非常强烈的个人告白。作者记录这个告白,就将读者带回到楔子的头一句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前面提过罗马多米田皇帝要求臣民拜他为主和神(Dominus et Deus),福音书的读者则可从多马承认耶稣是他的“主和神”上,发现它与皇帝的要求有所抵触。

29. 耶稣回答多马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多马来信耶稣,是因亲眼见到复活的主,可是耶稣并没嘉许他的信仰之路,反而赐福给那些没见过复活之主,就相信祂的人,这些人是听到或读到门徒对耶稣所作的见证,然后有圣灵在心中做印证的工作。这是主耶稣在第四卷福音书中,以登山宝训的方式发出的第二个祝福(:“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iv 总结写作的目的

30-31. 多马巅峰式的信仰告白,自然引起作者写出他写第四卷福音书的目的,开始时又先提到耶稣行过许多神迹: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作者在本福音书的前一部分,神迹福音书,记录了耶稣所行的七个神迹:在迦拿将水变为酒,治好大臣的儿子,医好毕士大池旁的瘸子,喂饱五千人,在海上行走,医好生来瞎眼之人,且将拉撒路起死回生。如作者所说,这些只是从耶稣在门徒面前所行的许多神迹中精选出来的几个而已(25节)。

作者虽然只选了耶稣所行的几个神迹,可是他说,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第四卷福音书的写作宗旨,是叫人晓得拿撒勒人耶稣就是基督(弥赛亚),是神的儿子,并且相信k124。其实这整卷福音书都指向这方向,作者再三提供人们作这告白的例子:拿但业、撒玛利亚人、生来瞎眼的人-38)、马大、门徒们和多马

一世纪的犹太人并不常用“神的儿子”这头衔来称呼弥赛亚,可是在某些拉比作品中的确如此使用(注释)。此节是本福音书中一连串明说或暗示、18、35、36,、21、22、 23、26,耶稣是神的儿子经文中的最后一个。

作者写第四卷福音书的目的,主要是让他的同胞犹太人或入犹太教之人/敬畏神的人,相信拿撒勒人耶稣是真的弥赛亚。当然第四卷福音书也是为更广的读者而写,包括撒玛利亚人和外邦人。虽说本福音书主要的目的是帮助人相信拿撒勒人耶稣是弥赛亚,神的儿子,但也不排除有些次要目的,其中主要的是鼓励和装备已信主的人(参[导论 VI A 外证]一题)十三至十七章,包括洗脚的事,临别赠言,和耶稣的祷告,特别具有此目的。

许多人注意到应当是第四卷福音书非常恰当的结尾语,它跟在多马最巅峰的信仰告白后面,是一连串告白中的最后一个,且回头指向神迹书中的七个神迹,鼓励读者思考这些神迹,因而相信耶稣是弥赛亚,神的儿子。于是,认为本福音书最早的版本是在结束,而是后来加进去的尾声,这观点也有些道理。――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从坟墓挪开了,」

「清早」:原文指凌晨三点到六点的时间。

「抹大拉」:位于加利利海西岸的渔村。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她来得很早,圣经上早这个字是用(Proi ),这个字特别用来指夜里四更的最后一更。亦即凌晨三至六时,马利亚来时天还没有亮,因为她已迫不及待。

──《每日研经丛书》
~7】

马利亚“看见”的希腊文乃是blepo,其意思乃是仅仅看见而已,是很普通的字。约翰来到,低头往里看,他的“看见”也是同样的方式,只看到细麻布放在那里。彼得来到时,他看见了一些事。对于彼得所用的字乃是 theoreo。其含义远比仅仅看见还多,其意思乃是他很刻意而细心的看。经文没有说这对他产生了甚么果效。我相信必定是有果效的。约翰受到了鼓励,也进去了,这时候用的字完全不同了。用的字乃是eido。当这个字用来形容到眼睛时,总含着对于所看见之事的了解和明白的意思。约翰进去时,他看见了,意思是说他明白了,因此他就相信了。心智上的了解产生绝对的确信。

──《摩根解经丛书》

彼得与约翰到坟前】

三卷符类福音没有记载这段事迹,但对约翰福音来说,此事有重大意义,故此约翰详加记录。彼得与约翰走近属￿约瑟的坟墓,愈来愈紧张,急欲看清楚里面的情况。约翰先到目的地,当然是由于他比较年青力壮,跑得比彼得快。然而,约翰的洞察力没有彼得那么敏锐;约翰来到墓穴门口,就弯身向内探望,他看见包裹耶稣的细麻布摊在地上(5节 )。彼得胆量较大,亦比较好奇,他走进墓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但彼得立刻注意到细麻布和裹头巾。他看见细麻布毫不凌乱,亦没有被解成长条,「细麻布还放在那里」(entetyligmenoneis hena topon ):还有裹头巾(soudrion )完整无缺地卷着,放在细麻布前端的地面(6、7节 )。

从上述经文看来,当时的情况是极不寻常的。没有人解开细麻布和裹头巾;这些布条原封未动,似乎是尸身自己脱离裹尸巾,让它留在原位。彼得看见如此奇特的情况,就叫约翰进来,指给他看。这情景展现在约翰面前——没有人把尸身移走,是尸身自己穿过裹尸布,离开坟墓,而没有使裹尸布弄得凌乱。约翰完全信服了。耶稣的尸身没有被人挪走,他自己从死里复活了。耶稣自己复活过来!彼得约翰决定立刻离开,赶返门徒聚会之处,将自己所见的一切告诉他们——耶稣已经胜过死亡,他复活了。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低头往里看,就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只是没有进去。」

低头往里「看」:意思是「沈思的看」。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着。」

「看见」细麻布:原意是「不假思索的看」。

「卷着」:「整齐卷起」。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为何主耶稣复活后,他的裹头巾和细麻布(包尸体用的 )没有放在同一地方?】

约翰亲眼所见这种情形,表示主耶稣是由捆绑他尸体的裹头中与细麻布中“脱”出来的,意即,他复活时并未使捆身的细麻布与裹头巾受扰而乱成一团,他也不需要别人替他解开,像拉撒路复活时那样 )。

当时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去谒见彼拉多,请他派兵把守主耶稣的坟墓,因为恐怕他的门徒来把他的尸首偷去 )。主复活后,祭司长和长老们也教唆那些看守坟墓的兵丁说:门徒在夜间把他偷了去

为着要证明主耶稣不是被他的门徒“偷”去,所以主耶稣复活的时候用这种“脱身”的方法。如果门徒在夜间来偷,一定是手快脚快地把尸体搬走,怎能慢慢解开捆身的细麻布和裹头巾,而且细心放回原位,似乎耶稣的尸体仍在墓中呢?

同时兵丁在坟墓外把守着,他的门徒也无可能入坟偷尸;即使兵丁真的都打吨睡了,他的门徒也必须争取时间迅速将整个尸体搬走,为什么要留下这两个“捆尸布”?

主复活后,不受时间、空间与物质的限制。他不需要挣开捆身布可以离开坟墓。门徒聚在一处,门都关了,他也可以进来和出去,不需要开门。他忽然在这里,忽然在那里,也不需要动用任何交通工具。他不需要饮食,但即使吃了东西,也不需要消化。这种难以理解的复活后的生活,也是将来我们可以享受到的。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

「看见」就信了:另一个「看」字,意思是「明白的看」。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马利亚却站在坟墓外面哭,哭的时候,低头往坟墓里看,」

在坟墓外面「哭」:亦即是「沈静的啜泣」。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在哭。此处的希腊文的意思是“饮泣”。不只有眼泪流在她脸上,而且她因为哭泣而抽搐着。底下如何呢?她低头往坟墓里看。希腊原文中,此处没有“看”这字,但却隐含着这个意思。这句话乃是说,她站在那里,弯下腰来,或者往坟墓这里靠过来,显然的是要往里看。彼得进去过,约翰也进去过,但他们出来后就匆匆离去,显然一句话也没讲。而这个饮泣的妇人要亲自看看。我看见站在那里的那个抹大拉的马利亚,祂曾从她身上赶出七个鬼,把她从七个可怕恶鬼的统治下释放出来。如今她失去了祂。她看到那些人钉祂在十字架上。她在坟墓那里待得比任何人更久。别的福音书告诉我们,她在他们埋葬祂的头一晚一直留在那里。她留在墓旁。过了安息日,在第一日的早晨她回来了,因为在安息日那天祂一直在坟墓里。她在饮泣着,在抽搐着,她弯下腰,往里看,“就见”──与彼得的“看见”是同一个字。她看见甚么?“两个天使,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着,一个在头,一个在脚。”她知道身体不在了。她已经看出了这种情形,但是天使正坐在那里。

──《摩根解经丛书》

主单独显现予妇人及彼得看】

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彼得约翰离开墓穴时,没有将他们在墓穴中目睹的一切告诉抹大拉的马利亚;或许他俩不察觉,原来马利亚缓步跟在后面。事实上,彼得约翰离开后,马利亚才重返墓前。她没有立刻进入坟墓里,却独自站在墓前,哀哭了一会。接着,马利亚弯下腰来,满面泪痕,向坟墓内探望。目睹墓穴内光芒一片,使马利亚惊惧不已;有两位天使,衣服雪白得发光,分别在前后两端,坐在耶稣的尸身曾安放的地方上(12节 )。这两位天使,不久之前曾向三位妇女说话,现在问马利亚:「你为什么哭」

。马利亚当天早上来到墓前的时候,天使已向她与另外两个妇人解释,耶稣已复活了;她还不明白吗?马利亚边哭边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里。」天使毋须回答,因为他们看见耶稣站在马利亚后面;天使知道,耶稣的出现,比他们说什么话都来得妥当。

马利亚感到有人站在她后面,就转过身来,泪眼朦糊地,看看是谁。这人并不是同伴,应该是亚利马太约瑟墓穴的看守人罢。就在这时候,耶稣柔声地对她说:「妇人,为什么哭,你找谁呢。」但马利亚还没认出是耶稣,反而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那里,我便去取他。」(15节 )她似乎以为自己有气力将耶稣的尸身移回原位。

就在这时候,那个温柔的陌生人说了一句话:「马利亚」;这声音、语气是何等熟悉的呢!马利亚立时醒觉,站在前面的,就是她正在找寻的耶稣;但不是一具尸体,却是活生生的、有气息的活人——不仅如此,他就是道成肉身的神。马利亚惊喜交集地说,「拉波尼」(意即「夫子」 ),就倒在耶稣脚前。马利亚触摸耶稣只有极短暂的一刻,因为耶稣立时退后,说:「不要摸我(me mou haptou 暗示在前一刻开始的动作终止了 ),因为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当日下午,耶稣在往以马忤斯的路上与两个门徒谈话,傍晚又在耶路撒冷与众门徒相聚;在显现与马利亚之后,以马忤斯路上的事件之前,耶稣做了些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然而,马利亚在早上不准摸耶稣,但晚上耶稣使门徒摸他。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在这段期间,耶稣返回天上父亲之处,作出简短的汇报;然后,耶稣再在地上展开他复活后的工作,历时四十日。

耶稣与马利亚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因为他差马利亚从速返回耶路撒冷,到门徒聚集之处,宣告复活的主会到他们那里;「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这段经文正好成为上文推论的证据:在星期日中午,耶稣曾有短暂时间升上天上;之后才往以马忤斯的路上在革流巴和他的同伴面前显现。

然而,显现予抹大拉马利亚之后,耶稣没有立时升上天上;他还留在地上,等待那两个在清晨时与抹大拉马利亚在一起的妇女。雅各的母亲(或妻子 )马利亚和撒罗米,显然是决定重返空墓,再看过究竟。她俩可能留意到,抹大拉的马利亚在遇到彼得约翰后就离群了,不知走到那里。抹大拉马利亚见到耶稣,接获命令赶回耶路撒冷,她离开坟墓后,另一位马利亚和撒罗米,就回到耶稣的坟前(在离开与到达之间 相距了一段时间 故此她们没有在路途遇上了 )。较早之前,她们首次来到坟墓的时候,看见两位天使

圣经没有指出,那两位妇人是否进入墓穴中,抑或只是在墓前看见主耶稣。然而,耶稣显然是在妇女到达之后,就显现给她们看,招呼她们,希腊文chairete[愿你们平安]可能是代表希伯来文salom或亚兰文的selama'。照字面来看 希腊文chairete是「高兴」 希伯来文salom是「平安」。 )叫看见复活的主,两位妇女的反应和抹大拉的马利亚一样;她们倒在耶稣脚前,吻他,抱着他不放。得睹复活的主,妇女自然会震惊,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于是耶稣安慰她们说:「不要害怕」。接着,耶稣再给她们一个命令(与抹大拉马利亚所接获的相似 ):「你们去告诉(apangeilate )我的弟兄,叫他们往加利利去,在那里必见我。」

从上述几段经文看来,当时的情况便显而易见。耶稣以复活的身体,首先显现给三位妇女;在耶稣生前,她们是跟随者当中的一群。耶稣并没有立刻显现给他的十一个门徒看;这个先后次序可以显出,耶稣认为三位妇女在属灵的领悟方面更有准备,远超过十一位使徒,虽然他们有三年时间和耶稣生活在一起,参与他的传道事工。复活后的耶稣,首先显现给妇女,显然是要使她们获得这份荣幸;妇女得睹复活的主,比任何门徒都早,甚至早于彼得。

现在,我们要推测彼得是否第一个看见复活主的门徒。抹大拉的马利亚第二次来到坟墓,看见耶稣又离开后,西门彼得必曾单独看见复活主。上述推测,有路作为根据。这节经文记载,门徒在耶路撒冷约翰马可的家里聚集,他们知道彼得已看见复活后的耶稣,亦与他交谈;之后,那两个本来计划往以马忤斯的门徒才折回耶路撒冷,向门徒报告他俩看见复活主,还在坐席之时与主一起擘饼。两个门徒怀着兴奋的心情返回耶路撒冷,准备将主已复活并与他们谈话擘饼的消息告知门徒;他们猜想,众门徒必定大为惊讶。然而,门徒的反应出乎他们的意料,因为众门徒满心欢喜,从彼得处已知道耶稣复活了:「主果然复活,已经显给西门看了。」我们据此可以推断,众门徒已从抹大拉的马利亚处得知主复活;,马利亚说「我已经看见了主」 接着便告诉门徒 耶稣要暂时往天上父神之处 门徒亦从另一位马利亚及撒罗米得知,主耶稣命令他们往加利利,在那里与他们重聚。

我们仅知道,耶稣确曾单独显现与彼得,但不清楚这事发生于主升往天上之前,抑或他在当日中午随即返回地面之后。我们只可以确定(但这点或许也是值得讨论的 ),耶稣显现与彼得,是在以马忤斯的路上与革流巴二人谈话之前。在此值得一提,在,保罗也肯定耶稣是首先显现与彼得,然后是其余的使徒。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天使问她一个问题,“妇人,你为甚么哭?”她回答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里。”她早先去告诉彼得和约翰她看见了甚么时,也说同样的话,虽然方式略有不同。她告诉他们,石头已经辊开。她这样说,“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她这句话里面使用了祂的专用名字“主”。在她心中祂已经死了,可是这一点对她关系不大。对她来说祂仍然是她的“主”。这里她用了一个较为个人的字,“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里。”抹大拉的马利亚是直到祂死,甚至祂死以后仍然忠心的人。祂已经死了,祂曾把鬼从她身上赶出去,而这几年来祂一直扶持她,用祂的爱和教训保守她。在那几年祂的确是她的主。但如今祂死了。她甚至连祂的遗体也找不到了。这就是她对祂的想法。她想到的不是一位活的主,她想到的是一个遗体。他们已经把这个遗体拿走;不错,但她还是说“我主”。我每次读到这里,往往会因为抹大拉的马利亚那种爱主的忠诚与热爱,而觉得羞愧。祂可能是死了,埋葬了,但祂仍然是她的主。“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里。

”──《摩根解经丛书》

】「说了这话,就转过身来,看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是耶稣。」

这里的“看见”,代表惊奇的注视,检查,惊异。“看见耶稣”,但是并不知道是耶稣。

──《摩根解经丛书》

】「耶稣说:“马利亚!”马利亚就转过来,用希伯来话对他说:“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

「拉波尼」:比「拉比」更庄严的叫法,常被用来称呼「神」。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耶稣说:马利亚。」】

许多人叫她马利亚,她一天到晚听了多少次,但只有一位叫她是有特别的音调,在祂口中,这个名字叫起来是含有甜蜜与柔和的成分,以致进入祂的心中徘徊,有特别的馨香,好似玫瑰的山谷香气弥漫,到那里去过的人,衣服上还留有这样的香气。

马利亚的眼光不清楚,可能她看着在墓里天使的容貌突然有焕发的喜乐,使她回头看他们在注意谁。这样提示,她仍旧没有醒觉。但是她的耳朵没有弄错,声音立刻辨认出来。

我们有时也会叹息,因为触摸的手与说话的口静止了,但是我们还要听见这些声音。我们的肉身会照着基督复活的模样,身体方面最熟悉的是声音,这使我们想到作孩子时催催眠的声音,将来在那边还会有这样的声音迎接我们,那声音保证对我们的爱,当我们成年时仍安慰,尤其在最后离世前的低语;我们在过河度到那边去时,这些声音更加响亮了。

主知道我们的名字,也呼唤属祂的人,祂只等我们一个回音,其中综合着一生的爱,这就是像马利亚一样,转过去向祂称呼:拉波尼(夫子 )。

── 迈尔《珍贵的片刻》

、27主耶稣复活后,对抹大拉马利亚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但后来对多马说,可以摸他及探入他的肋旁,到底如何解释?】

这是许多人喜欢发问的问题,有些人这样回答:主耶稣不让抹大拉的马利亚摸他,是因为他还没有升天去见天父,后来就马上到天上去,再下来,然后准许多马去摸他。

可是这种解释并不合神学上的原则。兹解释如下:

一、原文,“不要摸我”的“摸”字是HAPT刀(anr:),有“摸”、“缠绕”、“点灯、“伤害”等不同含意,而“伤害”一意则最重。主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是“缠绕之意,即“不要缠住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即“不要缠住我,我还没有到升天的时候,还有四十天和你们在一起,所以你要放心”。

这种根据原文去解释,比较合理。

至于主耶稣以后准许多马去摸他,并非因为他已经升过天再下来,乃是为着要增加多马的信心,而多马并非“缠绕”他。

主耶稣复活后,有四十天之久与门徒在一起,向他们显现 )。在那四十天之内,他并未升上天去,因为他升天是公开的,是在橄榄山上众目共睹的,不是暗中升天。既然在四十天之后公开升天,因此他对抹大拉所说的话,与他升天毫无关系。

我们在以弗所书的难题中将会题及主耶稣公开升天时,在空中曾与魔鬼有一场恶斗,因此他带着复活之体只有一次升天(参阅以弗所书难题研究 )。

至于复活的主在四十天之内,不向人显现时,他在何处,将属使徒行传难题研究,请参阅。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耶稣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

不要「摸」我:「黏附」、「紧贴」、「拉住不放手」。

「不要摸我」:原文是「放开手,不要抓住我」的意思。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耶稣说,不要摸我(注原意该是“不要缠着我” ),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意思是说,不要乐极忘形,我还不会那么快就到天上去。这里没有意思说,复活的主不能给人摸,事实上马利亚已经摸了主。有人以为主在复活后,要先到天上去见父,然后再到地上来与门徒相会,这是不准确的。

主吩咐马利亚说,“妳要到我弟兄那里去”。这该是主第一次称呼门徒为“我弟兄”。这样称呼的改变,说出了复活的主把人与神的关系带回神当初所定规的光景里。在十五章里,主和门徒的关系,从仆人提升到朋友。在复活的主里,主与门徒的关系,再从朋友提升到弟兄,也就是我们与主在神的家中一同作儿子。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 )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

「关」了:「关锁」。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 」

差遣是为了作主复活的见证,差遣的基础就是复活的主。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

因着主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宝血,门徒们的良心已经蒙洁净了;他们的污秽也因主讲给他们的话已经干净了;现在主又向他们吹一口气,就是把圣灵吹进他们的灵里。借着这样一洗,一进,门徒们的灵(人的灵 )就活过来了,恢复原来受造时的正常功用。不但如此,吹进去的圣灵,就是生命的种子,是神那永远的生命,是从圣灵生的,也就是从神生的(约壹13,,叫他们成为神的众子(约壹12,,也就是主的弟兄了。吹进圣灵,就是保惠师来了;保惠师就是真理的圣灵;祂要引导信徒进入一切的真理。而保惠师的来,也是父与子的来;是三一神与信徒们互住的开始。信徒们和主的关系,如同葡萄树和枝子的关系,从外面的关系,成为生机体,生命联结的关系

── 黄共明《约翰福音要义》

“吹一口气”可以译作“深深的吸一口气”,“你们受圣灵”按原来句子的语气,应当译作“你们要受圣灵”,是一个命令,也是一个宣告。所以门徒接受圣灵还是要等到五旬节,因为主嘱咐他们要在耶路撒冷等候父所应许的,他们要是已经得着了,他们就不必等在耶路撒冷了。并且主明明的说,“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就差祂来”。所以主必须先升天,然后圣灵才来。如今主还没有去,圣灵就没有来,他们也就没有接受圣灵。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137 吹一口气受圣灵何意?信徒有赦罪的权柄吗?

答:这是耶稣复活以后,七日的第一日,于晚上在门徒们住的房子内,向他们显现说话时所提到的两样事可作以下的解释:

①「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这里的「气」字在圣经中是圣灵的一个标记,参十三题 ),主向门徒吹一口气,原是一种表记的动作。下一句的「受」字是一个动词,是今恒时体,暗指门徒要自动而继续的领受圣灵,我们作了信徒,对于领受圣灵是有两方面的性质,一方面是圣灵住在人心里,是当人得救的时候所受的,是受了圣灵的印记,是已经受了圣灵感动,如主在这里所说:「你们受圣灵」,乃是指着圣灵住在人心里而言,是本书十四至十六章中所应许的圣灵,门徒们当时所领受的圣灵,乃是一种证据,或说是一种信而领受的质,使他们预尝到五旬节圣灵降临的恩赐,故此才能有在五旬节以前同心合意的祷告。另一方面是指圣灵降临在人身上,是人得救以后追求而得的,如等主升天以后,必将父神所应许的圣灵降在人的身上,得着能力。到了五旬节时,圣灵「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了」,大有能力,在各处各方为主作见证

②「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得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从上一节的意思看来,本节已很显然的是主对那些接受圣灵,被圣灵感动的众门徒所说的,因他们受了圣灵,就有分辨的能力,能够看出谁是真悔改,罪得赦免,蒙受主的赎罪福气,谁假悔改,罪得不着赦免,并且靠着圣灵的能力和引导,向一切的人传悔改赦罪的道,相信的人,宣告他们的罪得了赦免了,不信的人,宣告他们的罪是留下了,如彼得和保罗被圣灵充满,曾经分别在撒玛利亚的西门身上,和行法术的以吕马身上行过这样的事。但这些不是门徒有直接赦免人罪或留下定人罪的权柄,只是出于神的全能所作的,约壹9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

「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直译是「罪得到你们赦免的那些人,他们早已经得了赦免,罪得不到你们赦免的那些人,他们原本就是未得赦免的人」。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这确是一个难处,人怎么有权柄赦罪呢?从前罗马教以这节圣经为根据,就有了所谓的『赦罪券。』其实这节圣经明明和上文连起来,上文说『你们受圣灵,』换句话说,主将祂的圣灵赐给祂的教会,叫教会在地上代表祂,作祂的器皿来赦免人的罪。这一种赦免,我们可以称牠为『假借的赦免。』比方:我们传福音的时候,有时遇见一个罪人,他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他求神赦免,他痛哭、流泪、懊悔、诚心接受主耶稣,可是他对于赦罪的事还是不知道。那时候如果教会有人起来说,『神赦免了你的罪,』这个宣告就对那个罪人有极大的帮肋。教会所以能定规谁可以受浸,谁可以擘饼,就因为教会接受了圣灵,在圣灵的权柄底下,纔能作一个假借的手,赦免或留下谁的罪。当教会住在圣灵里,呼吸着圣灵的时候,纔能赦免,并不是甚么人可以凭着肉体的地位来赦免。我们若看见这一种的赦免是『假借的赦免,』就没有难处了。

── 倪柝声《读经之路》
没有在一起】

虽是一句简短的经文,但它却指出一个举足轻重的事实。它说明了基督徒和主内同道在一起敬拜、祷告、和传道的重要性。因为圣经上说,当耶稣来的时候,多马「没有」和其他的门徒在一起。结果,他没有享受到主同在的福份。今天有许多基督徒,他们不参加教会的聚会和查经班,也同样不能享受到上帝的赐福。

你是否用种种借口来解释你不到教会去的理由,自我安慰,可是那仅是自欺之词。上帝很清楚的知道谁因为生病,或年纪老迈,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聚会。如果你能够去,却不愿去,就像多马一样,丧失许多福气。甚至当主再来的时候,你竟不在场。这种错误,决不容再犯。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看见了才相信,那叫作接受事实,不叫作信心。没有看见而承认神所应许的,这是信心。主在人中间所要得着的,是这一样的信心,真的信心是不凭眼见的。主给门徒指出准确的信心的路,只凭神说的话,不凭人的眼见并理解,因着神是信实的,就接受祂所说的一切话。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眼见的事物是多么靠不住,所以神必须保守我们在看不见的事物里,这是多么要紧的一回事。如果一只鸟要飞,牠必须离开墙垣和树枝,单独信赖牠的翅膀。如果牠要接近地面,牠就飞不好了。

亚伯拉罕必须先看见自己的力量完了,自己不能再作甚么了,自己已经死了,然后纔肯完全让神来作。当他不看自己,单靠神的时候,他纔能完全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神必须拿去一切我们所倚靠的东西,直到我们能够不凭东西来信靠祂,那时祂就要叫祂的话成为事实。─ 信宣

】提到了真正的信心,圣灵借着约翰说了这一小段话,话虽不多,只是那么一小段,但对建立准确的信心却非常有帮助。神迹是为了印证主的所是,神并不是要我们信神迹,而是信行神迹的主。我们接受神迹的事实,但不把神迹代替主,犹太人是要神迹,但不要行神迹的主,不少人也是跟犹太人一样,要神迹而不要行神迹的主,因神迹而信主的人并不多,圣经的记载是这样,实际的情形也是这样。只有在圣灵的光照下,相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人才找到得生命路。因为生命不是在神迹里,而是在神儿子里。神给我们有眼见的经历,也是为印证我们的信心,但信心必须接上复活的主,才能使人得生命。这就是“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的实况。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神的儿子为要完成神救赎的工作,需要道成肉身,需要成为罪身的形状,需要借着血肉之体,为我们舍命流血,来满足神公义的要求。但若不是借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的献给神,就不能保证祂所流的血有永远的功效。祂若不是长远活着,就不能拯救信祂的人到底。祂若不是神的儿子,是永生神,就不能成为赐生命的灵,叫信祂名之人得永生。祂若不是基督,不是神的儿子,就不能把人带进神性里面。

世人可能认为“人子”有完美的人性,是最大的先知,是伟大的宗教家,是犹太人的民族英雄;但这样的认识,不能叫人得永生。

约翰福音的中心思想和负担乃是要藉这些记载,使人认识隐藏在“人子”外壳里的神性。人必须认识在时间里的道成肉身,成为“人子”的拿撒勒人耶稣,原是太初的神。也必须认识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惟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心才会受祂吸引,被感动,被柔软,愿意向神打开心房,接受祂,因祂的名得生命。

门徒和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主身位的认识上面。那些因吃饼得饱来跟从耶稣的群众,无法接受生命的话,他们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他们不像彼得说:“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灭亡与永生的差别就在此。

因此使徒们传福音的时候,特别注重传耶稣是基督,证明耶稣是基督,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信耶稣是基督。所以要相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就是约翰福音的钥匙。

── 黄共明《约翰福音要义》

“生命”这个词是引人注意的。约翰用以代表“生命”的字乃是zoe。另有其它一些字,也代表生命。灵这个字的原文是pneuma;心思的原文是psuche。另一个很重要的字是bios。但这些字约翰都不采用。还有,所有新约的作者,当他们说到从耶稣来的生命时,都使用zoe这个字。在古典希腊文中,zoe仅代表生命的原则而已。它可以用在昆虫,一般的虫子,也可以用在人或者神身上。Bios常是较祟高的一个字,指更高层次的生命。在英文中biology与zoology就含有以上两字的思想。当我们今天使用zoology这个字时,我们是指动物的生命。另一个字我们用来指人类的生命及更高型态的生命。新约中使用zoe这个字,乃是仅仅指生命而言。在希腊文中,有两个字的意思正好相反,就是zoe与thanatos,即生命与死亡。在全本新约圣经里,只是用zoe来指生命。圣经说死是从罪来的;因此,当罪不存在或被对付并除去时,生命就被恢复,其中再无死亡的地位。因此zoe成了无罪的生命,理想完全实现了的生命,再没有thmatos,也就是没有死亡。这就是耶稣所说,“信我的人……必不死。”因此基督教使用了这个最简单的字,采取了其最原初的意义,又另外赋予最崇高的含义。我们进入的生命是没有死亡的,这就是永生。当我们确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时,我们就进入了这个生命。也就是当我们相信上述信仰所提示的种种意义,并相信其中所含重大和永远的事实时,就有了生命。

──《摩根解经丛书》

例证

从这件事件我们看到爱的力量很不寻常。马利亚深爱耶稣,她第一个来到坟墓。而约翰,这位耶稣所爱,而他也爱耶稣的门徒,第一个信了耶稣复活的事实。这诚然是约翰最大的荣耀。他是第一个了解并相信主复活的人。爱的力量使他看见就了解圣经的启示。

人生之中有一个大原则,无论任何工作,除非我们与别人有着相同的感觉,否则便无法真正去推测别人的想法。我们打个此方,就很清楚了,如果有个交响乐团的指挥,他在指挥乐团演奏的时候,必须和乐曲的作者有着共通的感情,才能把乐曲的精神表现出来。爱心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诠释者。在恩考力未能确定,还在摸索中时,爱心却能掌握真理。一个人在从事某件事的研究而懵然不解时,爱心却能了解这件事的意义。有一回,一个青年画家带着一幅耶稣的画像来找杜雷(Dore{ ),请他品评。杜雷慢条斯理地,最后才道出一句真心话:「你不够爱他,不然你会画得更好。」除非我们把自己的心思,意念都呈献给耶稣,否则我们无法了解他,也不能帮助别人去了解。

――《每日研经丛书》

耶稣的裹尸布】

经文:“西门彼得随后也到,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

意大利的都灵大教堂,因为珍藏有一件绝世圣物而名传遐迩。该圣物,相传是公元第一世纪耶稣遇难后,包裹尸体的布幅。
这块裹尸布用亚麻织成的,长约四米三;供放在一只精致的盒子里,终年摆在教堂的圣坛上。
早在一三五七年,这块裹尸布在法国的一个教堂中展出,轰动了整个宗教界。此后六百多年来,它一直受到虔诚信徒们的顶礼膜拜。后来,才辗转传至都灵大教堂。虽然有不少,包括某些有名的大主教在内,对这块裹尸布先后产生过种种怀疑和提出过许多异议,认为它只不过是一件中世纪时由好事者精心伪造出来的膺品,根本就不可信。但是这块布上印有明显的伤痕,连钉在手腕上的钉子和长矛刺进胁部的地方都留下斑斑的血迹,同《福音》书中所描述的耶稣受难时的情景非常吻合,加上王公贵族一直对它奉为至高无上的圣物,致使许多不有强烈宗教信仰的忠实信徒深信不疑,把它奉若神明,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亵渎和不敬。
读者也许要问多少世纪以来,为什么对耶稣这块普普通通亚麻布织成的裹尸布会这么尊为圣物而名传遇迹呢?
但从这块留在人间的裹尸布,说明我主耶稣基督,甘为罪人舍己流血,受死,埋葬,但三日复活了,祂不在坟墓里,坟墓是空的。世人都是到坟墓前去纪念他们的领袖,他们的教主。但基督徒却纪念坐在天上复活的基督。
亲爱的信徒们,我们若能对主的复活深信不疑,那么一切的疑惑,惧怕,悲哀,全都要立刻消灭在基督复活大能中。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为甚么要用比喻》

祈祷之手】

经文:“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 )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约2019-20 )
"你看我的手,我的脚,就知道实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无骨无肉,你们看我是有的”(路2439-40 )
在德国纽伦堡陈列室中,有一幅画在威尼斯纸上的世界名画,称为“祈祷之手”。作者是十六世纪艺术大师,阿伯特,丢勒(一四七一年五月二十一日生于纽伦堡 )他是路德马丁好友,支持改革宗教运动。这位杰出艺术大师有许多作品,但没有一幅画能像“祈祷之手”那样感动人。丢勒从小就喜爱画画,很有艺术天才,但因父母负担极重(十八个子女 )无力投师。丢勒十五岁时,他父亲终于设法跟纽伦堡附近的画家迈克尔,瓦原盖杰特签订一次契约,跟他学习。但由于经济困难,生活成了问题,不得不以半工半读来解决困难,由于不能专心,进步很慢。一天那位与他共同学习的朋友对他说:“兄弟,我们一面读书一面工作来维持生活,这样下去我们两人都学不成功,依我看来,不如由一个人先去工作,一个人专心学艺,什么时候画品可以卖钱时,再让第二个人来学习,你看好吗?”
"好极了!”丢勒说:“你年纪大,你先学习,我去作工。”
"不。”他说:“我当先去作工,一来我的力气好,二来我的才能不及你,你当趁机好好学习,况且我已经在个餐馆中找到一个工作。”
虽然丢勒很过意不去,但朋友主意已定,也无法改变。那朋友当天就去餐馆当服务员。为了两个人的前途,他抹桌,洗碗,砍柴挖阴沟等任何粗重的事他都乐意去干。一天到晚忙碌不息,所得的工资,正好可以维持两人的生活费用。
三年过去了。丢勒学习获得成功。第一件作品出售得了一笔款,那时何等高兴啊!丢勒将款放在房间中唯一的桌子上,对朋友说:“你明天就可以去学习了。”我现在画画可以维持你我两人的生活了。
他的朋友离开餐馆的工作,重新握笔划画,谁知多年劳苦,双手已经僵硬,指节变粗,指甲干裂,肌肉紧张,画图运用不灵,虽经长久努力,仍然没有进步!他必须永远牺牲那作为艺术家的崇高愿望。可是这个痛苦的事实并没有使这位朋友发出一句怨言。
丢勒虽然很愿意替他分忧,但却无能为力挽回他所失的艺术技巧,心中为他常怀内疚。一天丢勒从外面回来,近门口时听见房内有祷告的声音,他静静站在半掩的门外,只见他的朋友合举着自己的双手,满脸泪珠,颤抖着咀唇祷告说:“亲爱的主,求祢赐福给丢勒,使他成功,将我终日所盼望的那种艺术,加倍赐给青年丢勒,阿们。”
这幅感人至深伟大情景,怎么能不使丢勒感激涕零。这么大的爱心激发了丢勒的艺术构思,他呆呆地看着看着不由泪水有如断线的珍珠,口中自言自语的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应该怎么办?我要以神所赐的天才,画出这双伟大的手,使一切爱看我画画的人,知道世界上竟有这种无私的爱,使他们晓得他为了我付上了牺牲的代价。
这幅画成功了,命名为“祈祷之手”你看那粗糙的双手,澎大的关节,破裂的指甲,昭示着一个平凡的人发出不平凡的爱。
从这幅画也使我联想到主耶稣那双带钉痕的圣手;祂的手伸向哪里,哪里就有奇异的改变。
是主的手,使瞎眼得看见,使哑吧得开口,使瘸子得行走,使麻疯得洁净,使死人得复生。
正是这双圣手,使“众人分外希奇说:‘祂所作的事都好,祂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吧也叫他们说话’”。也正因为这双救苦救难的圣手,而被人钉在十字架上。直到如今祂一直是伸开带钉痕的双手,召唤罪人悔改离罪,归向真神。──《为甚么要用比喻》

航邮和限时专送】

也许你太年轻,不晓得从前寄一封信只要两毛钱,明信片只需一毛钱!当我寄一封限时信时,忽然想起这件事,现在寄一封快信要五块钱,是从前的几十倍呢!我读过一篇短文把基督徒比喻作邮票。文章里列出一些共同点:①代表自己的国家;②被送到指定的地点;③照所暗示的去做;④执行被交托的任务以底于成;⑤中途绝不放弃或放变主意;⑥肩负一个重要的信息;⑦首先要被加上印记,涂去本身的光采。才能达成使命。除了以上几点,我还要加上我个人的一点观察。基督徒和邮票一样,并不完全相同,他们的票面「价值」并不一样,颜色和大小也不相同。不同的邮票具有不同的目的。有最常见的平信邮票。航空邮票较贵,它也走得快些。限时邮票比平信贵,它所带送的信息也比较紧急、重要。而迟延、耽搁的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

请问你现在是那一种邮票?平信的?航邮的?限时的?或是航空限时的?这要看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上帝的儿女都是基督的大使——但他们并没有完全表现出他们的身价来。我们所持的信息是最最紧急的,它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传出去,难道你竟是一封平信,甚至是一封死信吗。

——M.R.D.——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有一本叫作多马行传(ActsofThomas )的次经谈到他的一些经历。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有些则相当接近多马的性格。以下是该书中所提到的片段。

耶稣死后,门徒把世界分为好几个地区,以便分头前往某些国家传扬福音。多马抽签抽中印度(印度南部的多马教会就是根据他的名字而命名的。 )起初多马拒绝前往印度,理由是认为自己健康情况不佳,不宜长途跋涉。他说:「我是个希伯来人,如何能在印度人中间传扬真理呢?」

当晚,耶稣向他显现,说:「多马,不要害怕,你就去印度传道吧,因为我的恩典与你同在。」不过多马仍然执意拒绝,说:「除开印度,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以差我前往。」

碰巧在那时候,有一个印度商人阿巴尼斯(Abbanes )来到耶路撒冷,他是奉宫达弗拉斯(Gundaphorus )王之命前来寻觅一位手艺高超的木匠,带回印度去。多马正好是个木匠。耶稣到市集里找到了阿巴尼斯,问他:「你要买一个木匠吗?」阿巴尼斯说;「是的。」耶稣说:「我有个奴仆是个木匠,我打算把他卖了。」他指着在远处的多马,于是议定价格,把多马卖了。契约上写着:「我,耶稣,木匠约瑟之子,承认把我的奴仆多马卖给你──阿巴尼斯──印度国王宫达弗拉斯的商人。」契约立好之后,耶稣便把多马找来交给阿巴尼斯。阿巴尼斯问:「他是你的主吗?」多马说:「是的。」阿巴尼斯说:「我从他那里买下你。」多马没说甚么。但第二天清晨,多马很早起身祷告,祷告后他对耶稣说:「我愿意到任何你要我去的地方。主耶稣,愿你的旨意成全。」多马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肯定得慢,顺服得慢,然而一旦他顺服了,就非常彻底。

故事又说到宫达弗拉斯命令多马建造宫殿,多马自承可以胜任愉快。于是王给他大批金钱作为购买材料和雇请工人之用。但多马把钱全部拿去济贫了,他一直告诉国王宫殿的工程正在进行时,国王甚是怀疑。最后王把多马找来,问他:「你正在为我盖宫殿吗?」多马答:「是的!」国王问:「甚么时候我们去看看那工程呢?」多马说:「你现在是无法看到它的,但等你离世的时候,就会看见。」起先国王十分震怒,多马的性命真是危在旦夕,但后来国王也信了基督,因此多马终能把基督教带进了印度。

――《每日研经丛书》


先有信心,后得看见“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神曾经以戏剧性的方式改变过你的生命进程吗?你的生活一直是平静无波的吗!和丈夫威廉(William )一起创办了救世军的西泽琳·布斯(CatherineBooth )曾强调:需要被满足是要凭信心而行的。在她患病的末期,她对一个朋友谈到有关信心与眼见之间的差别。
“我必须学习的最困难功课之一”她说:“就是去分辨信心与实际情况……假如我过去必须借着单纯的信心去克服困难,看得见的祝福随后才会来临的话,那么现在我只能期望会有相同的结果。”
西泽琳那时已准备要靠“单纯”的信心,而非靠着亲眼见到她救主之面,来经过死荫的幽谷。她为保罗在哥林多后书所谈到的信心做了例证,“我们坦然无惧,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58 )西泽琳总结说:“我们必须藉信心来克服我们所有的敌人,而不是靠着眼见。”接着她问说:“在面对最后的敌人——死亡时,岂不也应如此吗?”
今日许多人寻求那种高超的经验来支撑他们的信心,但如同西泽琳所学到的,那些没有看见就相信的人是蒙祝福的(约2029 ),祝福是属于那些单凭神的话就有足够信心的人们。
信靠耶稣真甜美,
只要信靠主恩言,
只要全凭着信心,
信靠主蒙福无边。
在感觉搅乱事情之前,最好用信心来稳定它。


──《生命隽语》

】「但记这些事,是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有一次我在华南一间学院领会,遇见一位当了心理学教授的老同学,因此,在聚会未开始之前,我先去看看他,并向他说到基督。他很有礼貌的听我讲了一会,便含笑的说:「对我讲还是毫无用处的,因为我不相信有神。」翌日,当我第一堂聚会完毕后,令我十分惊奇的是,那站起来见证他已经得救的,竟然就是这位教授!事后,我趋前问他:「这是怎么发生的一回事?」他说:「昨天你离去后,我拿起你留给我的那本圣经,触目见到约翰福音第二章所记载的:次日(29节 ),再次日(35节 ),又次日(43节 )。于是我自己在想,这位作者确实是知道他所说的是什么。他清楚看见了这一切,就如写日记一样。我便想,如果真有一位神,那我将怎么办呢?我如果不信祂,我就是一个愚顽人。你曾告诉我,虽然我对神的存在有怀疑,但也可以向祂祈祷。于是我就跪下祈祷,我不知道我所盼望的是什么,但当我祷告时,我就知道是有一位神。至于我如何知道,我自己也不能解释,我只是知道就是了!以后,那位亲眼见过主的见证人——约翰的话语,便重新进入我的心里。我想既然有一位神,那么救主耶稣就必是祂的儿子——于是我便得救了。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