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在那里有一个园子,祂和门徒进去了。」
主耶稣在十四31对门徒说了「起来,我们走吧」之后,可能就出了最后晚餐的楼房,路上讲了十五至十六章的话,又在圣殿山上做了十七章的祷告,此时才离开圣殿山。
「汲沦溪」是耶路撒冷东城墙和橄榄山之间小山谷里的旱溪。
这「园子」是一个橄榄园,名叫「客西马尼」,位于汲沦溪对面的橄榄山畔,离耶路撒冷城墙约一点二公里,是主耶稣和门徒常去之处(
)),据说此园是马可家的产业。
上图:客西马尼园。
2「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
3「犹大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
「一队」原文是「一营」,按罗马编制约有六百士兵。这营兵未必全部都来,但因有「千夫长」在场()),可能人也不少,这些罗马士兵应该是犹太公会向罗马巡抚彼拉多借来的。
犹大带来捉拿主耶稣的人包括祭司长、守殿官并长老()),法利赛人的差役,千夫长和一队兵()),大祭司的仆人()),一些闲杂人())。
「灯笼」是置放油灯的陶制器物,「火把」是浸含油脂的木块,都是当时犹太人的夜间照明器具。
4「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
5「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卖祂的犹大也同他们站在那里。」
6「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
7「祂又问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
8「耶稣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
9「这要应验耶稣从前的话,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
10「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
11「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
12「那队兵和千夫长,并犹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稣,把祂捆绑了,」
13「先带到亚那面前,因为亚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
14「这该亚法就是从前向犹太人发议论说『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
15「西门·彼得跟着耶稣,还有一个门徒跟着。那门徒是大祭司所认识的,他就同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子。」
16「彼得却站在门外。大祭司所认识的那个门徒出来,和看门的使女说了一声,就领彼得进去。」
17「那看门的使女对彼得说:『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他说:『我不是。』」
「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可能这使女知道约翰是主耶稣的门徒,所以顺便问彼得是不是也是,未必怀有恶意,却使彼得变得手足无措。一个凭着血气跟从主的人,经不起一个弱小使女的一句话。所以自己以为站立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
这是应验主耶稣预言彼得将不认祂三次())中的第一次(、、))。
18「仆人和差役因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里烤火;彼得也同他们站着烤火。」
19「大祭司就以耶稣的门徒和祂的教训盘问祂。」
20「耶稣回答说:『我从来是明明的对世人说话。我常在会堂和殿里,就是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训人;我在暗地里并没有说什么。」
21「你为什么问我呢?可以问那听见的人,我对他们说的是什么;我所说的,他们都知道。』」
22「耶稣说了这话,旁边站着的一个差役用手掌打祂,说:『祢这样回答大祭司吗?』」
23「耶稣说:『我若说的不是,你可以指证那不是;我若说的是,你为什么打我呢?』」
24「亚那就把耶稣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仍是捆着解去的。」
25「西门·彼得正站着烤火,有人对他说:『你不也是祂的门徒吗?』彼得不承认,说:『我不是。』」
「有人」原文是复数,当时有一班仆婢围着火堆谈话,极可能有几个人同时发出同样的疑问,所以马太说是另一个使女问这个问题()),马可说是同一个使女()),而路加则说是另一个男人())。
这是应验主耶稣预言彼得将不认祂三次())中的第二次(、、))。
26「有大祭司的一个仆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属,说:『我不是看见你同祂在园子里吗?』」
27「彼得又不承认。立时鸡就叫了。」
这是应验主耶稣预言彼得将不认祂三次())中的第三次(、、))。
神安排环境,叫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受试验,而且越来越厉害,直到我们完全认识自己的软弱而不再信靠自己为止。主允许彼得跌倒,但却不允许彼得失落,所以安排了环境来挽回他,借着鸡叫来唤醒他。今天,主耶稣也经常借着我们的遭遇和环境,提醒我们对祂的不忠和亏欠。
28「众人将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那时天还早。他们自己却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
约翰福音没提主耶稣在大祭司该亚法所主持的公会前的审判(、、、)),直接就说「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
「衙门」原文指军事总部,「天还早 prōi」原文按罗马时间指四更(清晨三点至六点))。
根据对观福音书,主耶稣是在吃过逾越节的筵席后被捉拿的()太二十六17-21;可十四12-17;路二十二14-21),而这里却说「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很可能主耶稣是按国历守逾越节,正月十三日晚上「吃逾越节的筵席」,而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是按巴比伦历守节,正月十四日晚上「吃逾越节的筵席」。
以色列立国后使用国历,可能从日出前旧月牙消失时开始新的一月,日出到日出为一天。主耶稣时代的撒马利亚人、一些爱色尼人、奋锐党人、加利利人,都可能使用被掳前的国历。约雅敬王在臣服于尼布甲尼撒之后,犹大国开始使用巴比伦历(、)),从日落后看到新月开始新的一月,日落到日落为一天。
29「彼拉多就出来,到他们那里,说:『你们告这人是为什么事呢?』」
30「他们回答说:『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祂交给你。』」
31「彼拉多说:『你们自己带祂去,按着你们的律法审问祂吧。』犹太人说:『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
32「这要应验耶稣所说自己将要怎样死的话了。」
33「彼拉多又进了衙门,叫耶稣来,对祂说:『祢是犹太人的王吗?』」
34「耶稣回答说:『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
35「彼拉多说:『我岂是犹太人呢?祢本国的人和祭司长把祢交给我。祢做了什么事呢?』」
36「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37「彼拉多就对祂说:『这样,祢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
38「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说了这话,又出来到犹太人那里,对他们说:『我查不出祂有什么罪来。」
「真理是什么呢?」彼拉多只是随口一问,并不是在认真探问,所以未等答案就离开了,表明他对此问题并不太关切。
「我查不出祂有什么罪来」是宣告主耶稣并不触犯罗马法律。这是彼拉多第一次宣告主耶稣无罪(、、))。
39「但你们有个规矩,在逾越节要我给你们释放一个人,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
40「他们又喊着说:『不要这人,要巴拉巴!』这巴拉巴是个强盗。」
在园中被捕(Ⅰ )耶稣与门徒吃过最后的一顿饭,说完话,也和门徒一起作过祷告之后,就离开阁楼,向客西马尼园走去。他们出了门,走下陡峭的山谷,过了汲沦溪的沟渠,看到一件象征性的事:逾越节的羔羊都是在圣殿杀的,羔羊的血则倒在祭坛上献给神。逾越节宰杀的羔羊,为数甚多,在耶稣升天之后三甚多,在耶稣升天之后三十年,有人统计,逾越节宰了二十五万六千只羔羊,你可以想象倒在祭坛上的羊血如注的情形。从祭坛有一条沟渠通过汲沦溪,羊血就从那里流走。耶稣行经汲沦溪时,必然还清楚地看见羔羊的鲜血,因此他代死的景像便在脑中浮现出来。走过汲伦溪的沟渠,他们来到橄榄山。小小的客西马尼园就位于山坡上。客西马尼是榨油的池子之意,把山坡所出产的橄榄榨出油来。那儿的许多有钱人都拥有私家花园。耶路撒冷的地有限,不可能让私人开设花园,因此私家花园都设于山坡的顶方。再者,犹太仪礼禁止在圣城的地上施肥,因此富裕的人家才在城外橄榄山斜坡设立私家花园。朝圣者今天仍能看见山丘旁边的客西马尼园。由圣方济修会的修道士管理着,内中有八株毛橄榄树,莫顿说它们不像是树,而像是岩石。它们非常老;据说在同教徒征服巴勒斯坦以前就已存在。但不可能是耶稣当时就已栽植的;然而我们确知橄榄山上交织的小路都曾经留过耶稣的脚印。耶稣就是走进一个花园。某一个富有的市民──可能是一个我们所不知名的耶稣的朋友──把花园的钥匙交给他,让耶稣来耶路撒冷的时候有权使用它。耶稣和门徒常常到那里去默想、休息。犹大知道耶稣到那里去,因此他认为在那里捉拿耶稣最为方便。使我们震惊的是,捕捉耶稣的兵力非同小可。约翰说犹大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差仗就是圣殿的警察。圣殿当局设有警力以维持圣殿治安。犹太公会也设有警察,以执行法令。因此,差役是指犹太的警察。另外也有一群罗马兵。数目以speira来形容,这个字有三个意思。(1 )它若相当罗马编制里的cohort,即指六百人。(2 )它若是cohort的辅助部队,则有一千人,其中有二百四十个骑兵和七百六十个步兵。(3 )有时这个字是指古罗马的步兵中队(maniple ),兵力则为二百人。就拿人数最少的步兵中队来说,罗马当局派出二百名兵力去应付一个手无寸铁的加利利木匠,也未免小题大作。在逾越节期间,耶路撒冷的兵力往往增加,这些额外的部队驻守安东尼亚塔,严密监视圣殿的秩序,这些兵力可动用来捉拿耶稣。派如许庞大的兵力去捉拿一个人,对耶稣无异是一项恭维!犹太当局决定捉拿耶稣时,他们几乎动员了全军。在园中被捕(Ⅱ )(续 )圣经很少有像这一段在园中被捕的记载那样向我们显示出耶稣的性格。(一 )它显示出耶稣的勇气。逾越节期间正是月圆的时候,晚上几乎亮得一如白昼,为甚么捉拿耶稣的一群人还拿着灯笼与火把呢?如果这些是用来作行路的照明,其实是多余的。他们拿着照明工具的理由是认为必须在树林之间,或山丘旁的隐蔽处或岩石的缝洞里寻找耶稣。没料到耶稣非但没有躲藏,在他们到达时,他自己竟走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这些人认为必须从隐匿处去寻找耶稣,不料他竟满有荣耀毫无畏惧地站在他们面前。耶稣是一个有勇气面对现实的人。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有一个城被围攻。有些人准备投降,却有一个领袖起来说:“与其腼颜无耻的跪地求生,不如顶天立地的为国捐躯。”(二 )它显示出耶稣的权柄。他是手无寸铁单独的一个人;而捉拿他的那一群人有好几百人,都带着兵器和装备。但是他们面对着耶稣,却退后倒在地上。耶稣身上所发出来的权柄,使得他独自一人竟比一大群的仇敌更坚强。(三 )它显示出耶稣的死是出于自愿。如果他想逃生不是没有可能,他可以趁他们不防时逃逸,但他不愿意这样做。他甚至还帮着敌人来捉他。他的死完全是出于自愿的。(四 )它显示出耶稣卫护的爱。他所想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门徒。所以他说:“我就是你们所要捉的,你们捉我吧,让其它的人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许多不朽的事迹,在塔拉瓦(Tarrawa )传道的英国宣教师阿尔弗雷·沙德(Alfred Sadd )的英勇表现是令人怀念的。日军来到这个岛上,命他和另外二十个人排成一列,那些人多半是纽西兰参加游击队的军人。日军放一面英国国旗在地上,叫沙德在上面走过去。当他走到国旗面前,忽然转向右边。日军命他必须践踏国旗,这次他竟转向左方。第三次日军强迫他在国旗上走时,他竟把国旗拥在怀里吻它。日军把他们带出去枪毙时,这些年轻人心里都很沉痛,只有沙德鼓舞他们。他们排成一列,沙德排在当中,但是他站了出来,对大家说些安慰的话。说完之后,就留在排前,愿意作第一个捐躯者。沙德不考虑自己的安危,而只想到别人的愁苦。耶稣卫护门徒的爱也在客西马尼园明显地让我们看见。(五 )它显示他完全的顺服。他说:“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因为是神的旨意,这就够了。耶稣是信实顺服至死的。在这段记载中,有一个人──彼得──拔刀反抗好几百人,我们应以公平的态度来看他这个人。像麦考雷(Macaulay )所说:“一个人从容就义岂不比面对惧怕更胜吗?”彼得不久就要不认主,然而在这个瞬间,为了基督的缘故,他准备单独一人和那好几百名士兵拼个死活。我们常常提到彼得的懦弱和失败;但也不可忘记他在这个瞬间所表现无比的勇气。耶稣在亚拿面前受审为了使亚拿审问耶稣的故事前后连贯,我们谨将这两段合并研究;以后我们也要把两段有关彼得的记载合并研究。只有约翰福音告诉我们,耶稣首先被带到亚拿面前。亚拿是一个声名狼藉的人。艾德歆(Eders-heim )描写他:“在当代犹太史上,没有人比亚拿更出名;没有人比他更幸运、更成功,同时也没有人像这位大祭司更受人咒的。”亚拿在耶路撒冷很有势力,他本身在主后六年至十五年担任大祭司。他的四个儿子也都当过大祭司,该亚法是他的女婿。有一个时期,犹太人还享有自由,大祭司是终身职;罗马政府统治犹太人时,这个职位成为众人角逐、密谋、贿赂、腐败的职位。如今这个位子落人最大的阿谀者、出价最高者、最愿效忠罗马官员者的手里。大祭司是最大的通敌卖国者,他藉着贿赂,以及密切与当政者合作换来舒适、安逸、声望、和权力。亚拿一家家财丰厚,他的儿子一个接一个密谋、贿赂抢到了大祭司的职位,而亚拿则于幕后操纵大权。亚拿生财之道也是最卑鄙的。在外邦人院有人专门贩卖献祭所用的牲畜,这些人曾经受到耶稣的赶逐。这班人并非诚实的商人,而是一群勒索者。我们知道献为祭物的牲畜必须是没有斑点、没有瑕疵的。圣殿里有检验官专司合格验收的工作。在圣殿之外买来的牲畜十分容易挑出毛病。于是指示犹太人在圣殿内购买已经检验合格的,免得冒拒收的危险。这对献祭的人来说虽然很方便,但是其中却大有文章。在圣殿外一对斑鸠不过卖四分钱;圣殿里的售价竟高达七十五分。这种买卖纯粹是一种剥削的行为;这隀售卖献祭牲畜的商号就叫作亚拿商品陈列所。这些商号都是亚拿家族的财产,由于剥削敬拜神的人,售卖献祭的牲畜,亚拿大发横财。犹太人对亚拿这一家恨之入骨。他勒目有一段话说:“亚拿的家有祸了,他们那如蛇般的嘶嘶声有祸了!他们都当了大祭司;他们的儿子是管库房的;他们的女婿是圣殿的监守人;他们的仆役仗势用棍打人。”亚拿和他们一家人是声名狼藉的。现在我们知道何以亚拿特地安排让耶稣先带到他的面前受审。耶稣曾经伤害到他的权益;他洁净圣殿把售卖祭品的人赶出圣殿,损及亚拿的收益。亚拿要以幸灾乐祸的态度来看这个骚扰的加利利人被捕。在亚拿面前受审,对司法界来说无异是一大讽刺。犹太律法规定不得对犯人质问会使他陷入罪状的问题。中世纪犹太学者迈摩尼得斯写道:“我们的律法的本意不是从罪人口供中来判他死罪。”亚拿审问耶稣此举已违背犹太司法的原则。耶稣说:“你为甚么问我呢,可以问那听见的人。”也等于是说:“请按照法律正规的程序提出你的指控。你有权利查验你的证据;却无权质问我任何问题。”耶稣提醒亚拿无权审问他。耶稣说了这话,旁边站着的一个差役,用手掌打他说:“你这是教大祭司怎样审理案件吗?”耶稣回答:“我所说或所教的若不合法,你可以指证我的不是,我既然按照法律说话,你为甚么打我呢?”耶稣对司法界不存任何盼望。亚拿和他的同僚的私利既然受到损伤;因此在审判之前就定了耶稣的罪。一个人若走入迷途,他会除灭任何反对他的人。假如他不能以正当的方式这样做,必然就会采取肮脏的手段来达成他的目的。英雄与懦夫(Ⅰ )其它的门徒离弃耶稣逃逸,彼得却不愿意这样。他跟随耶稣,甚至在他被捕之后还跟随着他,因为他不愿意离开主。所以他跟到大祭司该亚法的家;彼得是随着另一个门徒去的,那个门徒和大祭司相识,因此能进到他的家里。另一个门徒是谁?有种种的猜测。有人以为只是一个我们所不知名的门徒。有人以为是尼哥底母或亚利马太的约瑟,因他们都是犹太公会的议员,必然和大祭司很熟。也有人以为是加略人犹大;犹大为了安排出卖耶稣,在大祭司家里进出,和大祭司以及看门的使女很熟。但这个猜测很难成立。耶稣被捕之后,犹大出卖主的角色已很清楚,相信彼得必然不齿再与他为伍。传统的说法认为不知名的门徒仍是约翰本身;这个传统的推测普遍被人接受。问题是加利利来的约翰如何和大祭司如此熟稔呢?有以下两个说法。(1 )后来有个名叫坡里克拉特(Polycrates )的人写书;评论第四福音书。他确信约翰是这本福音书的作者,也就是那位称为耶稣所爱的门徒的。他指出约翰出身自祭司的世系,因此他戴上刻着“归主为圣”字样的金带子(Petalos );大祭司的前额就是戴着这样的饰物。假如此说属实,那么约翰就是大祭司的亲戚;事实上这个说法很难采信,约翰不大可能出身自祭司的世系,因为圣经明明记载他是一名加利利的渔夫。(2 )第二个说法比较可信。显然约翰的父亲西庇太在“捕鱼的事业颇有成就,始可能请得起雇工”。加利利的主要事业是腌鱼。由于运输不便,鲜鱼是一项奢侈品。腌鱼则是主要的食品。约翰的父亲显然主要是贩卖腌鱼,并经常以腌鱼供应大祭司和他的仆役,所以和大祭司很熟。莫顿写道,他在耶路撒冷参观后街的一个小建筑物,如今是一家阿拉伯人经管的咖啡室。室内有一些属于初代教会所有的石块和弯曲的东西,这店的地点相传以前是西庇太的家。因此圣芳济修会的修道士相信,这一家人是加利利的渔民在耶路撒冷所设置的一个分店,好供应大祭司该亚法腌鱼,所以约翰能自由进出大祭司的家。姑且不论此说是否属实,彼得算进了大祭司的庭院,并且三次不认主。有趣的是,耶稣预言彼得在鸡叫之前会三次不认主,似乎有点奇怪。根据犹太仪礼法的规定,圣徒是不准养鸡的,当然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遵守这项律法。再者,罗马军队有一个习惯,他们把晚上划分为四更──即六时至九时,九时至午夜,午夜至三时,三时至六时。卫兵在三更之后换班,换班的时间是凌晨三时,准时吹号。拉丁文吹号是gallicinium,希腊文则为alektorophonia,这两个字也都含有鸡叫的意思。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解释耶稣的话是说:“彼得,今晚在卫兵换班的角声之前,你会三次不认我。”耶路撒冷的居民都知道角声在凌晨三时吹奏,因此当晚彼得听到角声就想起了耶稣的话。英雄与懦夫(Ⅱ )(续 )就在大祭司家里的院子,彼得不认主。传道人或解经家对彼得不认主的行为都持有偏见,总是强调他的失败和耻辱。不过我们应记住另一些事实。我们不要忘记,除了约翰(如果他就是那个不知名的门徒 ),其余的门徒都离弃耶稣逃逸,而彼得如何呢?只有他在客西马尼园拔刀来对抗仇敌,只有他跟随耶稣到最后。我们首先想到彼得的,不是他的失败,而是众人都逃逸之际,惟独他有勇气跟随耶稣。惟独具有最高勇气的人,才可能遭遇到像彼得那样的失败。不错,他是失败了;然而他失败时所遭遇的情况是其余门徒所不敢面对的。彼得失败,非因他是一个懦夫,而是由于他的勇敢。(二 )我们要记住彼得是多么爱耶稣。其余的人都离弃耶稣时,只有彼得站在耶稣这一边。他极其爱耶稣,而舍不得离开他。不错,他失败了;然而他失败时所遭遇的情况,是只有信实热爱耶稣的人才会碰到的。(三 )我们不要忘记彼得后来的改变。一时突发的情况,使彼得失败了。彼得不认主的事件很快地传开了,因为人总是幸灾乐祸喜欢谈论别人不光彩的事。传说后来彼得走到那里,都有人学鸡叫的声音来取笑他,这很有可能。然而彼得有勇气改过,从开始的失败而达到极高的理想。在楼房勇敢作见证的是真实的彼得,月光之下在客西马尼园单独拔刀对抗顽敌的是真实的彼得。不忍让主单独,紧紧跟随耶稣的,是真实的彼得。在一时紧张之下不认主的,并非真实的彼得,这一点正是耶稣清楚知道的。耶稣的奇妙是他能在我们所有的失败之下,认识我们真实的本性。他清楚地认识每一个人。无论我们做甚么,耶稣仍然爱我们,他不是看我们一时的表现,而是看我们真实的本性。耶稣宽恕的爱非常之大,他看的是我们真实的本性,不是看我们是否信实,而是看我们本性是否忠心;不是看我们被罪所击败,而是知道在我们达到良善之后仍会失败。--《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约翰福音第十八章 E 受难故事 i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出卖与捉拿 作者在描述完耶稣在最后晚餐所给的临别赠言,和祂为自己以及门徒祷告后,就开始提供耶稣被捕、被审、被钉十架和埋葬的实情。 1-2. 作者先将祂被捕的时刻写出: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耶稣说完了临别赠言的前半段后,在对门徒说:“起来,我们走吧”,然后接着记录临别赠言的后半段,一直要到,耶稣和门徒才真的越过汲沦溪山谷。有不同的方式解释这事(注释),其中一个提议是,当耶稣说:“起来,我们走吧!”祂和门徒真的起身上路,临别赠言的后半段,是当他们走在耶路撒冷街上时说的。果真如此的话,的祷告就是在圣殿山上说的,则标明他们离开圣殿山、过汲沦溪的时刻。汲沦山谷位于耶路撒冷城和橄榄山之间。 作者描绘当时被捕的情景:在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进去了。在对观福音书中,指出这橄榄园“名叫客西马尼”;。作者接着说,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只有从第四卷福音书,我们才晓得耶稣和门徒常去这地方,因此犹大知道该去哪里找耶稣。 3. 写完时间和场景后,作者开始描述被捕的情形:犹大领了一队兵(speiran),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hypēretas)。在新约圣经里,包括第四卷福音书,speira一定指罗马士兵,hypēretēs则多半指犹太圣殿的差役。因此得到犹大将出卖耶稣密报的这些大祭司和法利赛人,不仅派了圣殿差役,还向彼拉多要了罗马士兵来捉拿耶稣114。他们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需要火把和灯笼,是因当时是夜晚时分,虽然那晚是逾越节,正月十五皓月当空,应当看得见一些东西。罗马兵丁通常都随身携带兵器,万一耶稣和门徒拒捕,刚好也派得上用场。 4-5. 作者然后说,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我们看到耶稣在此采取主动,祂不是环境的受害者。祂的被捕和接下来的受死,都没让祂惊惶失措。实际上,祂坚持说祂甘愿舍下性命,没有人能夺去祂的命。 被捕是一种羞辱,可是耶稣的采取主动,显示祂不接受这羞辱。祂走上前问道:“你们找谁?”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拿撒勒人耶稣”直接翻译应为“拿撒勒来的耶稣”,也是同样的形容祂。拿撒勒来的也是拿撒勒人,所以两种译法都可接受。 当兵丁和圣殿差役说出他们要找谁时,耶稣回答说:“我就是”(egō eimi)。第四卷福音书用了egō eimi这字许多次,NIV版认为它是指“我是〔他〕”,可是耶稣只是说祂就是那人。作者插进一句话说,此事发生时,卖他的犹大也同他们站在那里。作者没记录犹大出卖耶稣的细节,例如犹大与祭司长、法利赛人事先所做的交易;;,或犹大像黄鼠狼给鸡拜年那样,以亲嘴的动作向来捉拿耶稣的人指出该捉拿哪一位;;。 6. 当耶稣表明身分后,人们对祂的反应透着十足的戏剧性: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从这相当剧烈的反应看来,耶稣使用egō eimi这字,不仅说出祂就是他们要找的人(“我是〔他〕”),或许还将神的名字用在祂身上――宣称祂与神原为一(见增注:我是)。无论罗马兵丁和圣殿差役当时晓不晓得耶稣话里的这意思,显然从祂身上散发出一种金石气魄,令他们不自觉地后退倒地。 7-9. 耶稣又采取主动:他又问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又再度表明祂的身分,耶稣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egō eimi)”从祂对来捉拿祂的人下命令这事中,再次显出祂在掌控局势: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耶稣不接受被捕的羞辱――让别人左右祂的人身自由,相反的,祂掌控全局。祂命令带着火把和兵器的罗马兵和圣殿差役说:“让这些人去”,这是指门徒。作者添上一句说,这要应验耶稣从前的话,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当耶稣为门徒向父神祷告时曾说:“我与他们同在的时候,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了他们,我也护卫了他们;其中除了那灭亡之子,没有一个灭亡的,好叫经上的话得应验”;,作者认为耶稣避免让门徒被捕的举动,是应验这段话。 10-11. 眼看耶稣就要被捕了,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说到门徒有两把剑,现在作者说,彼得拿着一把剑站出来,护卫他的老师不受被捕的羞辱。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耶稣不认为即将发生的被捕是祂的羞辱,祂已显明局势在祂的掌控之下。祂问彼得说:“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这是指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时,祈求父神祂是否可不接受的这苦杯,可是父神的旨意毕竟会实现;;。祂不需要门徒为祂的荣耀而战(36节),因为祂已下定决心现在要“喝这苦难之杯”。 其他三卷福音书也记录门徒中的一位,用剑将祭司长仆人的耳朵割下;;,可是惟有第四卷福音书指出是西门彼得这位门徒的义举,而惟有路加福音记录耶稣医好了那人。 ii 耶稣被带去见亚那 12-14. 耶稣已定意喝下父神赐给祂的苦杯,就拒绝了门徒对祂的保护。那队兵和千夫长,并犹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稣,把他捆绑了,先带到亚那面前,因为亚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千夫长”的原文是chiliarchos,NIV版翻为‘commander'。千夫长是指罗马军队的那一阶层军官涉入此事,并不是说有一千位士兵参与此举。当他们将耶稣交给亚那之后,就打道回到安东尼亚堡的军营去。 虽然该亚法是那年的祭司长,可是他们先将耶稣带到该亚法的岳父亚那那里。亚那曾在主后五至十五年作过大祭司,随后他的五个儿子和女婿先后接掌此职。虽然罗马人指派和更换了大祭司的人选,可是犹太人仍认为大祭司是终身职。该亚法是在主后十八至三十六年作大祭司。路加在描述施洗约翰的事工时,当时虽是该亚法在任,路加却说那事工是:“亚那和该亚法作大祭司”时开始。亚那卸任后,仍被尊为大祭司,实际上也执行大祭司的职责,许多犹太人确实如此认为115。作者提醒读者说,这该亚法就是从前向犹太人发议论说“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这是回头指向,当时犹太公会不知该如何处置耶稣,该亚法就对他们说:“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 iii 彼得第一次不认主 15-16a. 当耶稣被捕后,被带往大祭司亚那家时,西门彼得跟着耶稣,还有一个门徒跟着。这“还有一个门徒”没说出是谁,可是在惟一的另一段经文中,作者说“还有一个门徒”是指“耶稣所爱的门徒”。耶稣所爱的门徒常与彼得在一起的事实,支持这说法,,。那门徒是大祭司所认识的,他就同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子。彼得却站在门外。“认识”(gnōstos)这字并非泛泛之交,而是熟朋友(参:,。这“还有一个门徒”肯定与大祭司家很熟,才能不受拦阻地立即进入院子。耶稣是被带到亚那的家里(不是圣殿),“院子”是指他家的前院,后来说到“看门的使女”(16节),而不是圣殿差役,就证实这点。 如果“还有一个门徒”是指耶稣所爱的门徒,而这所爱的门徒又是西庇太的儿子约翰的话,怎么能解释身为加利利渔夫的他“认识”大祭司呢?犹太社会并不像希腊社会那样,将劳工阶级和士大夫阶级划分得泾渭分明,犹太拉比都应当练有一门手艺,使徒保罗就会织帐篷。因此从事渔业之人也可有大祭司这样的朋友。此外也应当记得,西庇太的打渔事业相当兴隆,除了两个儿子做帮手外,还请了雇工(参:,表示这个家庭相当富有。 16b-17. 当另一个门徒进入院子后,彼得仍被拦在院子外面,大祭司所认识的那个门徒出来,和看门的使女说了一声,就领彼得进去。这证明另一位门徒与大祭司家的人很熟。当他领彼得进去时,那看门的使女对彼得说:“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NRSV版将这节翻译得较恰当:“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是吧!”意指她知道另一个门徒是耶稣的门徒,现在问彼得说:“你是不是也是呢?”这不见得是个怀有恶意的问句。可是彼得立即变得手足无措,他说:“我不是。”彼得为何在此时否认他与耶稣有关系,很难令人理解。另一个门徒虽然被人知道是耶稣的门徒,可是毕竟也没受到什么刁难就进入院子,而且是他把彼得带进来的。或许因为彼得用剑砍了大祭司的仆人,心中觉得有罪和心虚(10节)。这是耶稣预言彼得将不认祂三次(17、25、27节)中的第一次。 18. 彼得第一次不认主之后,就被允许进入院子。仆人和差役因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里烤火;彼得也同他们站着烤火。逾越节期间(三四月的春天),白天还算暖和,晚上气温仍很低。因此彼得和仆人差役一起围着炭火烤火。 iv 大祭司审问耶稣 19. 彼得和另一个门徒留在院子里,大祭司就以耶稣的门徒和他的教训盘问他。当耶稣被捕时,对来捉拿祂的人说,让祂的门徒走,所以门徒没有与耶稣一起被捉拿。现在大祭司审问耶稣关于门徒和祂的教训的事。 20-21. 耶稣没有回答亚那所问关于门徒的事,只是义正辞严地回答有关祂的教导之事:耶稣回答说:“我从来是明明的对世人说话。我常在会堂和殿里,就是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训人;我在暗地里并没有说什么。你为什么问我呢?可以问那听见的人,我对他们说的是什么;我所说的,他们都知道。”耶稣声明祂做事一向光明正大,在公开场合有胆识地教学。祂绝不屈服于亚那的审讯,没什么可隐瞒的,亚那若想知道,可问问那些听过祂公开教导的人。其实这是正式审讯至少应当遵守的程序,不是审问被告,而是盘问对被告有利或有害的证人。因此耶稣的回答似乎是在责备亚那,但亚那无言以对。 22-23. 在场的人显然认为耶稣对亚那的回答,是在责备他:耶稣说了这话,旁边站着的一个差役用手掌打他,说:“你这样回答大祭司吗?”这对耶稣具挑战性的反问,再加上打在祂脸上的一巴掌,分明蓄意要羞辱耶稣。可是耶稣再度拒绝屈服于淫威,就质问官员的这举动:耶稣说:“我若说的不是,你可以指证那不是;我若说的是,你为什么打我呢?”后来当大祭司亚拿尼亚下令赏给使徒保罗一巴掌时,保罗是以更强硬的态度回答:“你这粉饰的墙,神要打你!你坐堂为的是按律法审问我,你竟违背律法,吩咐人打我吗?”可是当站在旁边的人说:“你辱骂神的大祭司么?”保罗就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耶稣在此并没侮辱大祭司,而是质问官员打祂,以及祂被审讯而不是证人被审问的合法性――在当时的“法庭”中,似乎没有证人,耶稣要求他们对这些伤害祂的举动作个解释。 24. 亚那对耶稣所提这不合法待遇的挑战,无言以对,于是在这场言辞交锋中,耶稣是赢家――祂没被亚那和他的官员羞辱到。亚那就把耶稣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仍是捆着解去的。这举动仿佛清楚承认,他们找不出祂有罪。 v 彼得第二与第三次不认主 25. 作者将镜头转回院子:西门彼得正站着烤火,有人对他说:“你不也是他的门徒吗?”彼得不承认,说:“我不是。”彼得越来越觉得受到威胁,就第二次否认他是耶稣的门徒。 26-27.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挑战,使彼得受到最大的威胁:有大祭司的一个仆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属,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这次问他的人不仅是逮捕他的官员之一,更是被彼得攻击的人的亲属。彼得又不承认。立时鸡就叫了。马太和马可福音告诉我们,当彼得第三次不认主时,还发誓说不认识耶稣,且是郑重赌咒,若有半句假话,愿天打雷劈;。虽然那天晚上吃饭时,彼得正义凛然地抗议说,他愿为耶稣肝脑涂地,可是恐惧使彼得不认耶稣三次,应验了耶稣所说,鸡叫前他会三次不认耶稣的预言。彼得的门徒生涯并未到此划下句点,因为耶稣复活后,祂恢复了彼得与祂的关系,且重新任命他服事主――这对耶稣所有的门徒都是一大鼓励,即使犯了最严重的过失,他们的主仍愿赦免他们,且重新恢复他们服事的机会。 vi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a) 这一长段首先提供了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审判时的场景,其次以八幕剧的方式,写出当时审判的确实过程。彼拉多来回多次走出衙门对“犹太人”说话,然后又回到衙门对耶稣说话a)。 28.告诉我们,耶稣被亚那五花大绑地送到该亚法那里,可是作者一点都没提耶稣在大祭司该亚法所主持的公会前的审判。其他福音书对此事倒有记载;;、63-71),因此自初期教会起,此事一直被视为问题。有几本手抄本将13-27节移到别处,以化解此问题116,可是最佳的手抄本或大多数手抄本都不支持这作法。 作者没描绘耶稣在该亚法面前的审判,直接说到,众人将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衙门”这字的希腊原文(praitōrion)是将拉丁文(praetorium)直接音译过来,指军事总部,或在彼拉多当时的情形,指三军总司令的府第。彼拉多通常住在该撒利亚滨海府第,可是在重大的犹太节期,都会镇守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衙门的确实地址仍在争议中,也许是毗连圣殿西北角的安东尼堡,也许是位于耶路撒冷城西墙的希律王故宫(在靠近现代雅法门〔Jaffa〕的地方仍可看到它的废墟)。 那时天还早。“天还早”的原文是prōi,根据罗马夜晚的时刻该指四更(清晨三点至六点)。若照罗马时间严格解释prōi ,耶稣是在早上六点之前被带到彼拉多那里,罗马巡抚在清晨开始工作,并非异常之举。 把耶稣解到彼拉多的衙门,对“犹太人”就产生了问题:他们自己却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犹太人相信,进入外邦人的家中,会使他们沾染仪式上的污秽,导致他们无法吃逾越节筵席117。拉比律法说:“外邦人的住处不干净”,在随文注中又说:“因为他们将流产的胎儿丢在水管里”(Ohalot 18:7 )。因此进入外邦人家,可意味着受到死尸的污染,此种污染会让人不洁净七天,这些“犹太人”就无法参与当晚的逾越节宴席,他们为了这原因而没进入衙门。这是个天大的笑话,“犹太人”小心翼翼地不沾染仪式上的不洁净,在那同时却犯下比那糟上几万倍的罪孽:将一个无辜者置于死地。 29-31. 这些经节组成八幕审判剧中的第一幕:彼拉多和“犹太人”。由于“犹太人”不愿进入衙门,彼拉多就出来,到他们那里。他以一个正式问话开始审判的过程,你们告这人是为什么事呢?彼拉多和“犹太人”接下来的言辞交锋,都是以挑战和反驳的形式进行。彼拉多要知道他们控告耶稣何罪,“犹太人”却以反驳的口吻回答:他们回答说:“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他交给你。”显然他们认为彼拉多不用再得到更多明确的指控,该照着他们的决定判耶稣有罪,才以这么傲慢无礼的态度回答他。可是彼拉多不接受这样的态度,反而向他们挑战说,你们自己带他去,按着你们的律法审问他吧。其实他是说,你们已照自己的律法定了祂的罪,不需要我的判断,就自行处决祂吧!彼拉多心知犹太人没有权利如此做,所以在这第一回合他赢了,因为“犹太人”被迫承认,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这规定惟一的例外,是当外邦人,包括罗马军兵,违反禁止异族进入犹太圣殿的女院和以色列院的禁令时,犹太人才有权杀他们(注释)。至于“犹太人”处死犯人的案件,似乎只有用石头打死司提反,和在新任巡抚尚未上任的空档时(在巡抚非斯都和阿比弩斯〔Albinus〕交接的时候),杀死雅各的事。 32. 作者对“犹太人”无权处死犯人这点,发表了一点评论,这要应验耶稣所说自己将要怎样死的话了。若由“犹太人”执行死刑,一定是用石头砸死。可是耶稣已说过祂将被“举起”,这是指被钉十字架,,,只有当罗马人执行死刑时,才有机会用此刑罚。或许“犹太人”想要耶稣被钉十字架,以此证明祂受到神的咒诅。 33-38a. 这些经节组成审判剧的第二幕:彼拉多与耶稣。彼拉多又进了衙门,叫耶稣来,对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故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到正式的控告罪名。彼拉多问道:“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表示“犹太人”已指控耶稣犯了造反罪,即他们将祂说成该撒王的对头。耶稣以一句问话回答:“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耶稣一点都没被来捉拿祂的官兵(4-9节)和大祭司亚那(20-23节)吓住,现在也不屈服于彼拉多的恫吓。耶稣问这位巡抚,他的消息来自何处?因而可见祂是指何种王位。彼拉多的第一个反应显示他鄙视犹太人:彼拉多说:“我岂是犹太人呢?”接着他指出耶稣处在被自己同胞唾弃的羞耻境地:你本国的人和祭司长把你交给我。最后这句话反映出,这是个先认为人有罪的司法系统:你做了什么事呢? 耶稣一口回绝彼拉多堆在祂头上的有罪假设,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耶稣继续掌握对话的走向,将话题转回到王位上,且宣称祂的确拥有一个国度,但不是这世界的国度。耶稣在和5节,对尼哥底母说到神的国度,可是在喂饱五千人之后,不愿被民众拥戴为王。由于耶稣的国度不属于这世界,祂就回绝了彼得要助祂拒捕的事(10-11节),祂的王国是从另一个地方而来(原文是“不从这里来”),是神赐给祂的,不是靠人的权力斗争而来。祂的国度在这世界积极活动,有一天会带着大能降临,可是它的能力不出自这世界,而是来自神。 当耶稣继续掌握谈话的方向时,彼拉多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彼拉多抓住耶稣所提“我的国”这话,就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若承认祂是王,彼拉多就有确凿证据办祂。这次耶稣直截了当地回答: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NIV版将此节翻译得少了些力道,若直接翻译应当是:“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是为给真理作见证”。彼拉多要耶稣亲口承认,祂想做这世界的王,可是耶稣拒绝栽在这陷阱中,反而说祂是来为神的真理作见证,为神即将来临的国度作见证,同时也告诉彼拉多,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祂以此向彼拉多挑战,要他不要再听信指控祂的人捏造的罪名,应当开始听祂的话。在这场挑战和回驳的言辞交锋中,耶稣以胜利者姿态出现,彼拉多则坠入五里雾中: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 38b-40. 这些经节组成审判剧的第三幕:彼拉多与“犹太人”。将耶稣留在衙门内,彼拉多说了这话,又出来到犹太人那里,对他们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这件案子应当就此完结,可是彼拉多想放了耶稣,同时又想安抚“犹太人”,就提醒他们说,但你们有个规矩,在逾越节要我给你们释放一个人。只有圣经提到这习俗,其他文献没提过此事。彼拉多在审讯耶稣的第一回合中败下阵来,现在决意不处于“犹太人”的下风,就计划利用在逾越节释放一个犯人的习俗,放掉耶稣,也藉机嘲弄“犹太人”一番,于是问道,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说耶稣是“犹太人的王”,肯定会气炸他们。可是彼拉多想用习俗释放耶稣的计划反而起了反作用,他们又喊着说:“不要这人,要巴拉巴!”作者添进一个批注说,这巴拉巴是个强盗。说,巴拉巴是个“出名的囚犯”(原文是恶名昭彰的囚犯),则说他是“和作乱的人一同捆绑。他们作乱的时候,曾杀过人”。彼拉多或许想群众一定会选耶稣,而不是巴拉巴,他就可以放了耶稣,了结此案。可是和指出,祭司长和长老们煽风点火地怂恿民众要求释放巴拉巴,不是耶稣。这真够讽刺的,照理祭司长和长老们绝不同情造反者,因为他们危害这些人与罗马政府之间的现有状况,可是现在他们却要释放巴拉巴,不要耶稣。在与“犹太人”挑战和反驳针锋相对的这回合中又败下阵来的彼拉多,又需面对耶稣这烫手山芋。――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在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进去了。」
「汲沦溪」:耶路撒冷城以东的谷地。除了雨季之外,其他时候溪水都是干涸的。 「园子」:就是「客西马尼园」,意思就是「橄榄园」。──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
“进去”的字眼。无疑的,那是一个私人园子,而祂有权利进去。
──《摩根解经丛书》
【】「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
“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人们可能对“至圣的所在”十分熟悉,而仍然行出最卑劣的勾当。他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那就是说,耶稣经常带门徒到那里聚集。因此祂所去的地方,是犹大所熟悉的。
──《摩根解经丛书》
【】「犹大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
「一队兵」:原文是指罗马兵的一个兵团,人数大约是六百人到一千人左右。这种兵团是由「千夫长」率领。不过在此可能只是指一个兵团的其中一部份人。 「差役」:相当于公会所派遣的「圣殿侍卫」。 「灯笼」:可以承载家用油灯的陶制器具。 「火把」:绑在一起的含油脂木块。──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
“犹大领了一队兵。”那是罗马兵的一个团(译注约有三百至六百人 ),祂的敌人已经下决心,一次就把事情解决了。他们派了一个团的人,无疑的说出他们预期在捉拿耶稣时,会遭遇困难。他们也带着“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他们是圣殿警卫。约翰点出“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祭司长并非法利赛人,他们是撒都该人。也就是说两个在神学与政治上厉害敌对的党派,在治死耶稣的事上一致的联合。尽管当时逾越节有月亮高悬天空,他们来时还是“拿着灯笼、火把、兵器”。他们想祂说不定在某些地方隐藏避着,而且可能会反抗。
──《摩根解经丛书》
【】“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这一句话非常有意义,证明并强调一个事实:耶稣上十字架的道路,不是牺牲的道路,一路上祂知道一切要临到祂身上的事,一方向祂对这一切知道得清清楚楚,另一方向祂“就出来”,祂很威严的走出来。当祂的眼睛专注在祂的十字架上时,祂所显出来的是再威严不过了。
“衪出来”这一句话的意思乃指祂离开那园子。祂从那园子里走出来。祂出到外面。
祂面对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然后祂说,“我就是!”当祂这样说时,整团罗马军队,圣殿警卫以及祭司长们和领他们来的犹大,全部退后倒在地上。从祂身上猛然发出的威严拦住了他们。可能从祂身上发出我们难以说明的某种力量,如烈焰般的荣耀。我想可能当祂站着面对仇敌时所显出的样子,使他们畏缩而站立不住。他们无法下手捉祂。就在这节骨眼上,祂显明一个祂所一再提及的事实,(这是我们前此在这本福音书里所看过的 ),除非祂的时候来到,没有人能下手捉祂。如今祂的时候已经来到,但即使是这个时候,所有的兵丁,圣殿警卫和长老们根本没有力量来捉拿祂。当祂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耶稣的威严在此显出。
──《摩根解经丛书》
【】「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卖他的犹大也同他们站在那里。」
「我就是」:与 中上帝的自称「我就是『我是』」酷似,暗示他是上帝。也就是因此,圣殿侍卫等会退后倒在地上。──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
主耶稣在去加略的前夕,祂周围的景况已显出全不对劲儿,似乎处处都出现反叛和不息的气氛,有些人匿藏起来,甚或有人为了急于脱身,赤着身子溜走。但主耶稣却很平静的向那些前来捉拿祂的人说:「我就是」。惊惶、慌乱、战栗而倒地的,竟是那些来捉拿祂的人,这种「里面的平安」常是主耶稣身上特别的标记。祂能在风浪打击中的小船上安睡,祂也能在那些熙攘激荡的群众拥挤中清晰的辨认出信心的一摸,并问说是谁在摸祂。祂称这种平安为「我的平安」。
祂说:「我把我的平安赐给你们」。祂没有将这平安带走,因祂自己一直在我们中间,并且在我们里面。所以那些从前的殉道者,也都将这一个平安表现了出来。他们可能即将被烈火焚烧或受酷刑,但他们的身上却显出了一种神圣崇高的平安,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事实。是的,在世上我们有苦难,但我们同时也有祂的平安。这平安,保罗强调称之为「超越理解的平安。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你们找谁?”他们重复的说,“找拿撒勒人耶稣!”祂又对他们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这是祂慈爱与威严的美丽揉和。祂十分清楚,如果门徒真被捉拿的话,他们就崩溃得更快,更可怕。因此祂说,让他们去吧,捉我就行了。
于是西门拔出刀来,砍了一刀,要保护耶稣。我很喜欢西门,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我知道他这件事作错了。这是一个出于真诚的热心,但那是一个缺乏见识的热心。别的福音书作者记载,由于一个门徒的冒失热心而使耶稣必须在这最后关头行超然和属天的外科工作。我有时候想,我们的主今天仍然医治那些因我们缺乏见识而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我们的主如何说呢?“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这才是有见识的热心。西门不明究竟的,就砍了一刀。这一刀砍得很糟。当一个人的刀出鞘对准着人的头砍去而只砍到他的耳朵时,他的刀法一定很差。这是热心的举动,但他砍出那一刀时,可能心里很紧张。
──《摩根解经丛书》
【】「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
「刀」:原文是指「匕首之类的短刀」。──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
就对彼得「说」:「喝令」。──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
亲爱的,你可知道,说这句话比平静风和海、叫死人复活更伟大么?先知和使徒能行许多神迹奇事,却不能事事遵行、忍受神的旨意。遵行、忍受神的旨意是信心的最高点,是基督徒所能作到的最高一点。有时候你光明的希望遭受了无法恢复的毁灭;你每天所背负的重担一直得不着轻减;或者竟被身体上不治的病症困倒在病榻上;被剥夺了一切所爱的人,剩下你独自一人孤孤单单的去遭遇一切人生中不幸的打击。在这种种试炼之下,你依然能说:「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这就是最高点的信心!这就是最高点属灵的成功!最大的信心乃是在忍受上显露出来的。─ 巴赫司脱
【】一个没有尝过同样痛苦的心,对于别人不会发生真实的同情。我们自己不出代价,就不能帮助别人,我们的痛苦就是我们所付的代价,叫我们以后能同情于他人的痛苦。要作一个帮助人的人,必须先作一个受苦的人。要作一个救人的人,必须先经过十字架的对付。我们若不喝主所喝的杯,受主所受的苦,就不能享受救人助人的那种人生最高的喜乐。
大卫的诗中最能安慰人的几篇,乃是在苦难中压出来的。如果保罗没有一根刺加在他肉体上,在他的书信中一定会失去多少温柔!
亲爱的,你所受的痛苦,就是父亲用来雕刻你的一件最合式的工具。不要去推开它──恐怕你一动,就会弄坏了父的工作呢!─ 选
【】犹太人算日子的方法是,从晚上算起到次日晚上作为一天。所以逾越节的晚餐是逾越节那一天的开始。他们吃了晚餐之后,出了城到橄榄山半山腰的客西马尼园去祷告。而第十四章到第十六章的临别赠言,是在晚餐之后到被捉拿之间说的。这样看来,耶稣被捉拿的时候,已经夜深了,可能接近半夜,所以门徒们甚是困倦,甚至睡着了,。然而他们就在半夜到早晨之间,短短几个小时内,一共作了三次宗教的审讯。一次是在前任大祭司亚那处,亚那就是现任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另一次是现任大祭司该亚法的审讯;最后又受犹太公会的审讯,,,。他们虽然查不出任何的罪证,却硬着心肠,定祂死罪。“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这一句话把他们想杀人的企图表露无遗。他们没有杀人的权柄,所以他们就逼不想杀人的彼拉多,要判耶稣死刑。若是有权柄,他们早就自己杀了。他们受了撒但的迷惑和蛊动,弃绝,杀害那生命的主。但他们的愚蠢行动,反而成全了神的旨意。
── 黄共明《约翰福音要义》
【】「先带到亚那面前,因为亚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
「亚那」:是公元七到十四年的大祭司,后来被罗马巡辅格拉都革职。不过当时的大祭司是终身职,所以罗马人虽然把亚那革职,犹太人心目中还是把亚那当成是大祭司。──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这该亚法就是从前向犹太人发议论说“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
「该亚法」:是公元十八到三十六年的大祭司,后来被罗马巡辅维大利厄司所废。──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西门彼得跟着耶稣,还有一个门徒跟着。那门徒是大祭司所认识的,他就同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子,」
「那门徒」:指的就是本书作者约翰。──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那看门的使女对彼得说:“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他说:“我不是。”」
「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么」:使女的问话,按照原文的结构,是预期「否定」的回答的。亦即使女并不怀疑彼得可能是耶稣的门徒。──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仆人和差役因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里烤火,彼得也同他们站着烤火。」
「烤火」:耶路撒冷标高约海拔两千六百呎,此时大约是三、四月,所以天气冷须要烤火。──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耶稣说:“我若说得不是,你可以指证那不是;我若说得是,你为什么打我呢?”」
「指证」:原文是法律用语,表示耶稣邀请差役用正当的法律方式行事。──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西门彼得正站着烤火,有人对他说:“你不也是他的门徒吗?”彼得不承认,说:“我不是!”」
「你不也是他的门徒么」:此问句预期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有大祭司的一个仆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属,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
「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么」:此句预期的答案是「肯定的」。──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众人将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那时天还早,他们自己却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
「衙门」:指彼拉多在耶路撒冷的临时官邸,因为当时正值节期,所以彼拉多会到耶路撒冷坐镇。彼拉多平常到耶路撒冷时住在「希律堡」,此时是进驻圣殿西北方的「安东尼堡」。这时希律也到耶路撒冷,就住在「希律堡」。「恐怕染了污秽」:按照犹太人的规矩,进入外邦人的住宅就沾染污秽,而这种礼仪上不洁的人就不能守逾越节。 「天还早」:可能是指「笼统的早」,或是特指晚上三点到六点的时间。──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这样控告固然是无理,接下这样控告的政治领袖也是一样的无理。人对神的憎恶是不必讲理由的,正因着人对神存这样的心思,人就已经落在神的定罪下。
犹太人是以空洞的政治罪名控告主,盼望借着罗马的政权力量置耶稣于死地,彼拉多也就以政治作题目去审问主。“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36 )。罗马人很重视他们的帝国威荣,但是主说这些话,明确的表明属地的国并不在祂的范围内,也不接受祂的管治,祂的国是属天的,祂的国的原则与内容都是属天的,属地的国在主的眼中是太低下了,因为属地的国并不是建立在真理之上。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彼拉多又进了衙门,叫耶稣来,对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
「你是犹太人的王么」:此句原文是含有一种「藐视的态度」。──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不「属」这世界:「来源」,而非「属于」。「争战」:原文的时态显示是「早已经开始争战」。──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彼拉多问耶稣是否王,你这个贫苦、困倦、受人唾弃的拿撒勒人,你是王吗?这与希律所建的审判法庭比较起来,真是十分奇怪!至少你的百姓就不认识你的王权!耶稣却不否认,「你说我是王……」时代过去之后,这些话成为更真实的了。
国度的根源——「我的国不属这世界。」主并非说这个国度完全无关这世界,只是不属这世界。耶稣是王,不是地上继承的王位,或人权促进的,而是父神的旨意。父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然而我的王在锡安的圣山上。
国度的增进——这不是以武力增进的,祂的臣仆不争战。他们是祭司,身穿白色的衣袍,有旗帜写着「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他们像他们的主,为真理作见证。凡行真理的人必到主面前,好似铁被吸石所引。
国度的忠臣——我们谦卑地受主的话,我们为此而生也为此留在世界,使我们没项言行都为真理作见证。我们的忠诚不是出于人,而是主的性情在我们里面。且借着圣灵使人重生的恩典。
【见证真理「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
只有真理是实际的,是永远的,其他一切都要改变,都要过去。虽然科学有些是符合客观的规律,但那是属物质界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对灵界和道德是不适用的,不能解决我们与神的关系,和生命的问题,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不能给以完全的解答。至于哲学,以及其他的思想,理论,宗教等更比不上圣经真理,不能给人以明确的指导。
所以我们若没有真理可遵循,实行,而不过按照人的常识,自己的愿望或其他的目的,来度此一生,就完全错误。因为那一切不符合神的旨意,不会是必成的事实,只是一种自欺、受迷、愚昧的产物,对人毫无益处,以毕生精力、才能,投向无边无际的海洋,归于无影无踪,何等可惜。
要寻求真理,只能从主耶稣那里得到,与真理完全结合,思想,言行都在真理里面。不合真理的完全不作,不爱,不求,这样就不会徒然了。神的话就是真理,基督就是真理,圣灵引导我们进入一切真理,所以我们不能离开祂。
──《每日天粮》
【】「彼拉多就对他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 「这样,你是王么」:可以翻译为「这样,你是王了,对不对?」或「这样你是王了!」。前者比较可能。──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主是以真理来管治全地的,真理就是主自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真相,所以真理就是从永远到永远真实的事。真理是不会改变的,真理是没有不义的成分的,真理又是存到永远的。罗马帝国虽是强盛,罗马也有一个时期称得上是政治开明的,但是在真理的对照下,罗马所有可夸的事物,都成了微不足道,地上的邦国都是一样,在真理的主面前是毫无可夸的。彼拉多所执行的罗马法律,在主面前所显出的,只是有权力而没有真理,这实在是属地的国的真实写照。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这完全是个毫无道理的处置,一个没有罪的人,怎么可以当作罪犯一样呢?怎么可以用他去交换一个犯了该死的罪的强盗呢?在人看来,是完全不合情理的,但是主的遭遇就是这样,不是人要怎样处置祂,而是神要祂作代罪的羔羊,给人看见祂是神的羔羊,是无罪的代替有罪的,叫有罪的因着祂的代替而得了释放。
在神的管理中,主耶稣接受了人无理的对待,却成就了神救赎的方法,显明了神救赎人的事实,也应验了神藉先知所说的预言。“至于祂同世的人,谁想祂受鞭打,从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缘故呢?”“祂也被列在罪犯之中,祂却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犯代求”。祂实在是作了神的羔羊,背负了世人的罪孽。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他们出了门,走下陡峭的山谷,过了汲沦溪的沟渠,看到一件象征性的事:逾越节的羔羊都是在圣殿杀的,羔羊的血则倒在祭坛上献给上帝。逾越节宰杀的羔羊,为数甚多,在耶稣升天之后三甚多,在耶稣升天之后三十年,有人统计,逾越节宰了二十五万六千只羔羊,你可以想象倒在祭坛上的羊血如注的情形。从祭坛有一条沟渠通过汲沦溪,羊血就从那里流走。耶稣行经汲沦溪时,必然还清楚地看见羔羊的鲜血,因此他代死的景像便在脑中浮现出来。
――《每日研经丛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许多不朽的事迹,在塔拉瓦(Tarrawa )传道的英国宣教师阿尔弗雷.沙德(AlfredSadd )的英勇表现是令人怀念的。日军来到这个岛上,命他和另外二十个人排成一列,那些人多半是新西兰参加游击队的军人。日军放一面英国国旗在地上,叫沙德在上面走过去。当他走到国旗面前,忽然转向右边。日军命他必须践踏国旗,这次他竟转向左方。第三次日军强迫他在国旗上走时,他竟把国旗拥在怀里吻它。日军把他们带出去枪毙时,这些年轻人心里都很沉痛,只有沙德鼓舞他们。他们排成一列,沙德排在当中,但是他站了出来,对大家说些安慰的话。说完之后,就留在排前,愿意作第一个捐躯者。沙德不考虑自己的安危,而只想到别人的愁苦。耶稣卫护门徒的爱也在客西马尼园明显地让我们看见。
――《每日研经丛书》
【】
显然约翰的父亲西庇太在「捕鱼的事业颇有成就,始可能请得起雇工」。加利利的主要事业是腌鱼。由于运输不便,鲜鱼是一项奢侈品。腌鱼则是主要的食品。约翰的父亲显然主要是贩卖腌鱼,并经常以腌鱼供应大祭司和他的仆役,所以和大祭司很熟。莫顿写道,他在耶路撒冷参观后街的一个小建筑物,如今是一家阿拉伯人经管的咖啡室。室内有一些属于初代教会所有的石块和弯曲的东西,这店的地点相传以前是西庇太的家。因此圣芳济修会的修道士相信,这一家人是加利利的渔民在耶路撒冷所设置的一个分店,好供应大祭司该亚法腌鱼,所以约翰能自由进出大祭司的家。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