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这事以后,到了犹太人的一个节期,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
2「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希伯来话叫作毕士大,旁边有五个廊子;」
「羊门」(
))位于圣殿东北角,献祭用的羊都由这门牵入。
「有」字原文是现在式,表示在写本书时,那池子还存在。
「毕士大」意思是「怜悯之家」。
「五个廊子」很久以来一直被认为不符合历史,但现在已被考古发现所证实。
上图:耶路撒冷的毕士大池遗址。
3「里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动)。」
4「(因为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就痊愈了。)」
5「在那里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
6「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
7「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8「耶稣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
9「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
10「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犹太人对那医好的人说:『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
摩西律法禁止人在安息日做工,并没有禁止人在安息日拿褥子走路()出二十10-11;三十一13-17)。
当时犹太拉比们定下三十九种工作不可在安息日做:「撒种、耕田、收成、绑稻禾、打谷子、簸去糠皮、清理稻谷、磨东西、筛东西、揉面、烤东西、剪羊毛、洗或打或染羊毛、纺线、织布、做两个圈、织两条线、将两条线分开、打结、解开结、缝两针、拆线以便缝两针、猎鹿、杀鹿或剥鹿皮或腌鹿或腌鹿皮、刮鹿或切成块、写两封信、擦掉以便写两封信、建筑、拆毁、熄火、点火、用槌子敲东西和将东西从某处拿到另一处」。在安息日拿着褥子走属于「将东西从某处拿到另一处」,所以被人责备。
11「他却回答说:『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罢。”』」
12「他们问他说:『对你说“拿褥子走”的,是什么人?』」
13「那医好的人不知道是谁;因为那里的人多,耶稣已经躲开了。」
14「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他,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
15「那人就去告诉犹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稣。」
16「所以犹太人逼迫耶稣,因为祂在安息日作了这事。」
17「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
18「所以犹太人越发想要杀祂;因祂不但犯了安息日,并且称神为祂的父,将自己和神当作平等。」
19「耶稣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惟有看见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
20「父爱子,将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给祂看,还要将比这更大的事指给祂看,叫你们希奇。」
21「父怎样叫死人起来,使他们活着,子也照样随自己的意思使人活着。」
22「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
23「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差子来的父。」
24「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
25「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
「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这句话表示基督不仅是在将来会叫死人复活,并且祂现在就能赐人生命。
本节的「死人」是指灵性的死,就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的人());而不是指肉身已经死了的人())。「活了」是指灵性活过来())。在神看,世人的光景都是死的,身体虽然活着,灵魂却已死了。但他们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因为生命在祂里头,接上了祂就得着生命。
26「因为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祂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
27「并且因为祂是人子,就赐给祂行审判的权柄。」
28「你们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祂的声音,就出来:」
29「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
本节包括了主耶稣的两种权柄:赐人生命和执行审判。这里不是说「得生」是靠「行善」,而是说那些行善的人是已经得着永生的。得永生是靠着信耶稣(、)),人若得着神所赐的永生,自然就会行善()),因为外面的善行乃是里面生命的流露。因此,接受定罪的都是没有得着生命的,得着生命的就不会被定罪。
本节中「行善」的「行 do」字和「作恶」的「作 practice」字,在原文是有分别的,「行善的」有可能偶然会犯罪,「作恶的」是犯罪习以为常。人若按照自己天然原有的生命行事为人,对犯罪就会习以为常。
30「我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我怎么听见就怎么审判。我的审判也是公平的;因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来者的意思。」
31「我若为自己作见证,我的见证就不真。」
32「另有一位给我作见证,我也知道祂给我作的见证是真的。」
33「你们曾差人到约翰那里,他为真理作过见证。」
34「其实,我所受的见证不是从人来的;然而,我说这些话,为要叫你们得救。」
35「约翰是点着的明灯,你们情愿暂时喜欢他的光。」
施洗约翰是「明灯」,但他不是那本身就能照耀的光()),主耶稣才是「真光」())。古时犹太人家庭所用的油灯,要靠不断添油才能点亮,所发的光虽可照明,但非自发的「光」。
「暂时喜欢他的光」指在施洗约翰服事的早期,「众人都去受洗」()),包括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但主耶稣盼望他们现在能接受施洗约翰所见证的那位「真光」。
36「但我有比约翰更大的见证;因为父交给我要我成就的事,就是我所做的事,这便见证我是父所差来的。」
37「差我来的父也为我作过见证。你们从来没有听见祂的声音,也没有看见祂的形象。」
38「你们并没有祂的道存在心里;因为祂所差来的,你们不信。」
39「你们查考圣经(或作应当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
40「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
41「我不受从人来的荣耀。」
42「但我知道,你们心里没有神的爱。」
43「我奉我父的名来,你们并不接待我;若有别人奉自己的名来,你们倒要接待他。」
44「你们互相受荣耀,却不求从独一之神来的荣耀,怎能信我呢?」
一个受人荣耀的人不能信主,一个不求从神来的荣耀的人也不能信主。信徒说话行事,应该是怕神不喜悦,而不是怕得不着人前的荣耀。一个人若是介意别人对他的观感,过于神对他的看法,恐怕他还未与主建立起正常的关系。
当时「官长中却有好些信祂的,只因法利赛人的缘故,就不承认,恐怕被赶出会堂。」())。
45「不要想我在父面前要告你们;有一位告你们的,就是你们所仰赖的摩西。」
46「你们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因为他书上有指着我写的话。」
47「你们若不信他的书,怎能信我的话呢?』」
上图:耶稣受洗、受试探和传道早期:1、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到约旦河东的伯大尼,接受施洗约翰的洗(太三13-17,可一9-11,路三21-22,约一29-34);2、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传统认为在耶利哥附近),受魔鬼四十天的试探(太四1-11,可一12-13,路四1-13);3、耶稣回加利利传道,途中收安得烈、西门·彼得、腓力、拿但业为门徒(约一35-49);4、耶稣到迦拿参加婚宴,使水变酒,是第一件神迹(约 2:1-11);5、耶稣第一次去迦百农传道(约二12);6、耶稣去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第一次洁净圣殿,并与尼哥德慕谈道(约二13-三21);7、耶稣到犹太地居住和施洗(约三22-四2);8、耶稣在去加利利的路上,特意经过撒马利亚的叙加城,在雅各井旁与撒马利亚的妇人谈道(约四3-42);9、耶稣回到加利利,在迦拿医好大臣儿子的重病(约四46-54);10、耶稣回拿撒勒传道被拒(路 四16-30);11、耶稣再到迦百农传道(太四12-16);12、耶稣在加利利海边传道,再次呼召西门、安得烈、雅各和约翰跟随祂(太四18-22,可一16-20,路五1-11);13、耶稣到加利利全地会堂传道,名声传遍了叙利亚,许多人从加利利、低加坡里、耶路撒冷、犹太、约旦河外来跟着他(太四23-25,可一35-45,路四42-44);14、耶稣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在毕士大池治癒瞎子(约五1-47)。
人的弱与基督的大能犹太人有三个节期一定要过的,即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律法规定凡是住在耶路撒冷二十哩以内的成年男子都要守这些节期。如果我们认定第六章应在第五章之先,我们就可将这节期当为五旬节,因为第六章的事迹发生时逾越节已经接近了。逾越节是在四月中,再过七个星期才是五旬节,约翰时常记载耶稣守那些大节期,因为耶稣从不忽视犹太人崇拜的义务。对于耶稣这不是一项责任,而是喜悦于能和他的同胞一起崇拜。耶稣到达耶路撒冷时他显然是独自一人;这段经文没有提到他的门徒。他走到一个著名的池子里去,这池子的名字叫毕士大(Bethesda ),意思是怜悯的屋子;或更有可能的叫做毕兹大(Bethzatha )意思是橄榄的屋子。所有较好的手稿都有第二个名称,约瑟夫(Josepbus编按:主后一世纪犹太史家 )指出耶路撒冷确有一处地方名叫毕兹大,池子的希腊字是Kolumbethron这字是来自动词Kolumban意思就是潜水。那池子的深度是可以游泳的。我们用括号(编按:和合中译本以小字作注。 )标出的一段在最重要最好的手稿中都是没有的,可能是后人加上以解释人们在池里做什么。在池子底下有一个地下泉,每隔一会泉水就喷出泡沫,搅动池里的水。一般人相信是一位天使在搅动池水,而在天使搅动之后第一个下到池子里的人,不论他患的是什么病就可治好。我们听起来这像是迷信。但在古时这一类的信仰普及全世界,至今仍然有些地方相信。古时候人们相信各种幽灵鬼怪,并且充满天空,这些幽灵鬼怪有他们的家,住在某些地方。每棵树,每条河,每条溪,每座山,每个池子都可能是幽灵鬼怪的家。再者,古时的人们极重视水的神圣,特别是河水和泉水。水是这样宝贵,河水变成洪水时其威力是那样巨大,水也具有这样的危险性,无怪古代的人印像深刻。在西方,我们可能认为水就是由水龙头流出来的东西而已。但在古代,甚至现今仍有许多地方,水是最宝贵的东西,水也可能是最危险的东西。傅里莎(J. G. Frazer )爵士在旧约民间传说(Fol祂-lore in the Old Teetament )中引述许多例证是关乎水的。希腊古诗人海希奥德(Hesiod )说当一个人要涉水过河的时候,他应祈祷和洗净双手,否则会引起诸神的愤怒。当波斯王薛西斯(Xerxes )在色雷斯(Thrace )来到斯特鲁马(Strymon )河边时,他的术士们献上白马,举行仪式,然后大军才能渡河。罗马将军卢古鲁斯(Lucullus )献上一头牛给幼发拉底河然后才敢过去。时至今日,东南非洲有些班杜(Bantu )部落仍然相信河是有鬼怪或邪灵居住的,在过河时必需撒一把榖或其它祭品。人被河水淹死,就是“被邪灵召去”。中非洲的百千达(Baganda )人不会救一个被溺者,因为他们相信是鬼灵把他带走的。在耶路撒冷等待池水搅动的人是当时的人,相信那时代的东西。耶稣在耶路撒冷走动的时候,可能有人向他指出这是个久病的,最可怜的一个病人,因为他衰弱,不可能在水搅动之后第一个下到池里去,也没有帮他忙。而耶稣常作没有朋友者的朋友,他帮助世上没有人帮助的人,耶稣不必向那人演讲,对他说等池水搅动是无用的迷信。耶稣的唯一愿望就是帮助他。就这样耶稣医好那等了这么久的人。在这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耶稣要施行的力量的条件。他向人发出命令,按照他们服从的程度,能力就临到他们身上。(一 )耶稣开始时问那人是否想要医好。听起来那似乎是个愚蠢的问题,其实不然。那人已等了三十八年,很可能希望早已死去,留下的只是空虚的绝望。很可能在那人心灵的深处他满足于做个病人,因为如果他被治好,他就要自己肩负谋生的责任。有些病人认为患病并不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因为有别的人替他做工作和担忧。但这个人的反应是迅速的,他想被医好,虽然他看不出可能性有多大,因为没有人帮助他。接受耶稣力量的第一要素就是一个强烈的愿望,耶稣来对我们说:“你真的要改变吗?”如果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满足于现状,就不会有改变临到我们身上。(二 )于是耶稣叫那人起来,彷佛耶稣对那人说:“你要下定决心,你和我一同去做这一件事。”神的力量不能没有劳力。当然我们要认识自己的无能,但当我们的意愿与神的力量合作时神迹就会发生,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三 )事实上耶稣是命令那人尝试那不可能的事,耶稣说:“起来!”他的床可能就是一个轻便的担架似的东西──希腊字是Krabbatos,一个口语化的名词,事实上是一种简陋的草席──耶稣叫他拿起来把它带走。那人原本可用受伤而带有愤懑的语气说三十八年来是那床载着他走,叫他带着那床走是没有什么道理的。但那人努力和基督一起做,那事就如此成就了。(四 )这就是到达成功之路。在这世界上有这么多事情打击我们,挫败我们;假如我们有强烈的愿望,有决心去努力,则虽然是看似无望的,但基督的力量因而便得机会,和基督一起,我们可以战胜那长久以来战胜我们的东西。内蕴的意义(续 )有些学者以为这是个寓言。那人代表以色列人。五个门廊代表五本律法书。在那门廊里卧着的都是病人,律法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罪,但永无办法补救。律法可以暴露一个人的弱点,但却不能医治它。律法像门廊那样可以遮蔽有病的灵魂,但不能医治。三十八年代表犹太人在未到达应许地之前,三十八年在旷野漂流。或代表人在等待弥赛亚所需的世纪数目。水的搅动代表洗礼。事实上在早期基督教的艺术中,人时常被勾画成背着一张床从洗礼的水里上来。我们现在有可能在故事里面读到所有这些意义,但约翰不可能把它当作寓言来写。整个故事都有生动的事实,但我们不妨记着这点──就是任何圣经故事都有比事实更多的意义。在表面之下有更深刻的真理,就是最简单的故事都是要我们面对永恒的事物。医治与憎恨一个人患了看来是不可医治的病,却被医好了,任何人都会认为这是件值得高兴和感恩的事,但有些人却用阴沉的面色看这件事。这个被医好的人正背着他的床褥子在街上走,正统派的犹太人制止他,告诉他安息日背东西犯了律法。我们在上面谈过犹太人将神的律法搞成什么样子。律法原本是很大很宽广的原则,适合所有人去应用的;但经过若干岁月之后变成了几千条琐碎的规则。律法只是说安息日应该有别于其它的日子,人和他的仆人并牲口都要停止工作;犹太人就定出三十九类不同的工作,其中的一类包括背东西。他们特别以两段经文为基础,耶利米说:“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谨慎,不要在安息日担什么担子进入耶路撒冷的各门;也不要在安息日从家中担出担子去;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只要以安息日为圣日,正如我所吩咐你们列祖的”。尼希米担心在安息日做工买卖,又派出仆人在耶路撒冷的各门前,不许人背着东西在安息日进出各门。尼希米写得很清楚,有问题的是在安息日做买卖如同在平时一般,但耶稣时代的拉比们却严厉地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安息日在衣服上带一枚针都是犯罪。他们甚至为了一个人可否在安息日戴假牙和木脚而争论一番。无疑,任何别针都不可在安息日戴上。所有这些细节对于他们都是生死攸关的事──当然,这个人在安息日背着他的床褥子是犯了拉比的律法。那个人的答辩是说医好他的人叫他这样做,而他不知道那人是谁。后来耶稣在圣殿遇到他,他立刻去向当局报告此事。他不是想耶稣有麻烦,但律法是这样写着:“任何人故意在安息日背着东西从公共场所到私人住宅就要被石头打死。”那个人只是想解释他犯法不是他自己的过失。所以当局就将这罪控告耶稣。十八节的动词是未完成式的,它描写的不是过去的一次,而是过去的无数次。很清楚地这件事只是耶稣惯常做的事中的一个例子。耶稣的答辩是惊人的。神在安息日没有停止工作,所以他也不停止。这项答辩是任何一个有学问的犹太人都会见到它全部力量的。斐罗(Philo )曾经说“神永不停止工作,正如火的特性是燃烧,雪的特性是发出冷气,神的特性就是要做事。”神不停止地做工,正如另一位作家说:“太阳照射,河水倾流,生死的程序继续,在安息日如同其它日子,这就是神的工作。”不错,根据创造的故事神在第七日休息,但他只是休息不创造,他更高的工作如审判、怜悯和爱仍然继续。所以耶稣说:“即使在安息日,神的爱和怜悯仍然工作,所以我也如此工作。”就是这末尾的一段话使犹太人震惊不已,因为这正意味着耶稣的工作和神的工作是一样的。在他们看来耶稣是看自己与神平等,耶稣实在要说的是什么,我们在下一段将会讨论;现在我们一定要注意一点──耶稣的教训是,人类的需要一定要经常加以帮助,没有一件工作大于解救人类的痛苦忧伤。基督徒的怜悯应像神的怜悯──永不停止。其它的工作可以放在一旁,但怜悯的工作不能放下一旁。这节经文里还可以看见另一个犹太人的信仰。当耶稣在圣殿里遇到这人时,耶稣告诉他不要再犯罪,否则更坏的事将会临到他身上。对犹太人而言,罪和痛苦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有痛苦,他一定犯了罪,除非他的罪被赦免,否则他不会被治好。拉比说:“人生病不是由疾病引起,直至他的罪被赦免,他才可以好过来。”那个人可以辩论说他曾犯罪,但被赦免,然后可以说是逃脱了。他更可进一步说因为他已找到一个人可以解救他脱离罪的后果,他大可以继续犯罪而不致受罚。在教会里有人以他们的自由作放纵情欲的机会,也有人犯罪而深信恩典够用。时常有人用神的爱,宽恕和恩典作为犯罪的借口。我们只要想想神宽恕的代价,我们只要看看各各他的十字架,就知道我们应该全心憎恨罪恶,因为每一次犯罪都重新叫神伤心。伟大的宣告现在我们读到第四福音长篇的谈话中的第一段,当我们读到这些经文时我们必须记得,约翰立意告诉我们耶稣讲道的用意多于告诉我们耶稣实在说的话。他在主后约壹百年写这本书。七十年之久他想念耶稣和他所讲过的伟大教训。有许多事情,当日他听见由耶稣的口中说出来常是不明白的,在圣灵引领之下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思想,约翰明白耶稣的话含有更深的意义,所以他为我们写下不只耶稣说了些什么更而说明其意义是什么。这段经文是这样重要,我们首先应该全面的研究,然后把它分成几个较短的段落,逐一探讨。我们先看全段。我们不止要想想这些经文在我们听起来时觉得怎样,而且还要想到犹太人第一次听起来时觉得怎样。他们有许多思想观念为背景,有神学和信仰的背景,有文学和宗教的背景,这些都与我们的背景距离很远。如果我们要明白这段经文,我们必需设想自己站在一个犹太人的思想角度,第一次听见这段经文。这是段惊人的经文,因为它由许多思想、和表达的方式编织而成,旨在宣告耶稣自己为应许的弥赛亚。这种宣告对我们来说也许不甚了然。但在犹太人看来却是非常清楚的,而且会叫他们大大的吃惊。(一 )宣告中最清楚的一点就是耶稣是人子。我们知道这奇怪的称号在福音书中是十分普遍的。它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最初出现于。钦定本把第十三节的“人子”(按:钦定本用大写、修正本用小写。 )翻译错了。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但以理书是在恐怖逼害的日子里写成的。但以理所写的是一个光荣的异象,终有一天会代替人民正在经历的苦楚。在那见异象的人将当权的异邦帝国描写为兽类。鹰翼的狮子代表巴比伦帝国。有一头熊咬着三条肋骨正在吞吃死尸,代表玛代帝国。有一只四翼四头的豹,代表波斯帝国。又有一只大而可怕的兽,牠有铁牙和十角代表马其顿帝国。所有这些可怕的强权都会成为过去,所有权柄和国度都会交给一位像人子的。意思就是那些当权的帝国是这样野蛮、残忍、狂暴、破坏和可怕,惟有用野兽来形容他们;但将会有一种力量来到世界,那是这样温柔、仁慈,以致他只可以是一种人性的力量而不是兽性的力量。在但以理书“人子”这名词是描写将要统治世界的力量。一定要有人带来这力量,行使这权能。犹太人便把这称号给予神所拣选的一位,他有一天会带来温柔、仁爱与和平的新时代,因此他们叫弥赛亚做人子。在旧约与新约之间兴起一批文学描写将要来临的黄金时代。其中一本最有影响力的书叫做以诺书(Book of Enoch ),书中再三出现一个伟大的人物称为人子,他在天堂等着神差遗到世界来统治他的国度。所以当耶稣自称为人子时,他无异是称自己为弥赛亚。这个宣称是十分清楚而不会被误会的。(二 )神的弥赛亚这称号不止是用这么多字句来描写与暗示,单是发生在这瘫子身上的奇迹,已足以成为耶稣是弥赛亚的一个表征。以赛亚描写神的新时代为“那时瘸子必跳跃像鹿”。耶利米在异象中看见盲眼的和瘸腿的人都齐集起来。(三 )耶稣一再声称能使死者复生,然后做他们的审判者。在旧约中只有神能使死者复生,只有神有权审判。“我,惟有我是神,在我以外并无别神,我使人死,我使人活”。“耶和华使人死,也使人活”。当亚兰人乃缦来求治他的痲疯时,以色列王在困惑的绝望中说:“我岂是神,能使人死,使人活呢”?生死之权只属于神,审判也是如此。“审判是属乎神的”。较后期的思想认为使死人复活,然后又有审判的权是被拣选者的一部分责任,那时他带来了神的新时代。以诺讲到人子时说:“所有的审判都归给他”(以诺 )。在我们这段经文中耶稣讲到做好事的人复活得生,做坏事的人复活定罪。巴录启示书(The Apocalypse of Baruch )写出当神的时代来到“那些现在行为奸恶的人境况会更坏,因为他们要忍受苦楚。”那些信任神律法并照着行事的人将会穿上美丽与荣华的衣裳(巴录 )以诺说那日:“整个地面都被撕破,地面的一切都要灭亡,人人都要受审判。”(以诺 )便雅悯遗训(The Testament of Benjamin )写道:“所有人都要起来,有些被高举,有些卑屈蒙羞。”耶稣的这一段谈话,是他最特出而勇敢的行动。耶稣一定知道这样说话在当日正统的犹太领袖们听起来简直是亵渎神而且必招致杀身之祸。听到这些话的人只可能有两个反应──若非接纳耶稣是神的儿子,就必恨他是个亵渎者。现在我们要逐节细看这段经文。父与子(续 )这是耶稣对犹太人控告他把自己与神同等看待的答辩的开始,在这节经文里耶稣指出他与神的关系的三件事。(一 )他指出他与神相同。一个至为显著的真理就是在耶稣里我们得以到神。如果我们想知道神对人的感觉,如果我们忌见到神对罪的反应,如果我们明白神对人类处境的看法,我们一定要看看耶稣。耶稣的心思就是神的心思,耶稣的话就是神的话,耶稣的行动就是神的行动。(二 )这同等不是基于平等,而是基于完全的顺服。耶稣从来没有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去做事,而是常做神要他做的事。正因为耶稣的旨意完全降服于神的旨意之下,所以我们就在他身上见到神。(三 )这顺服不是基于对权力顺服,而是基于爱。耶稣与神的合一是爱的合一。用人的言语来说,我们有所谓两颗心一同跳动,产生一个相同的思想,这是神与耶稣关系的最完美的写照。父与子之间的心与灵与旨意都这样完全相同,以致父与子是合一的。但言节经文还告诉我们更多有关耶稣的事。(一 )它告诉我们耶稣完全的信心。他十分肯定人所见到的只是个开始。在纯粹人的基础上耶稣可以期望的一件事就是死亡,犹太正统派的力量正集合对抗他,结局是十分清楚的;但耶稣更肯定知道未来是在神的手中而不是在人的手中,没有人能阻止神差他做的事。(二 )它显明耶稣的无畏精神。无疑,他会被人误解。他的言谈只会使听者心里光火因而危害到他自己的性命。没有人为的处境会眨低耶稣的宣告或改变真理,不论人怎样恐吓他,他都要发出他的宣告,讲出他的真理。对他来说向帝真诚是比惧怕人重要得多。生命、审判与尊敬(续 )我们在这里见到耶稣作为神儿子的三大职责。(一 )他给予生命。约翰的意思是双重的,他的意思是在时间上,没有一个人是完全活着的,直至耶稣基督进入他里面,而他也进入耶稣基督里面为止。当我们在音乐、文学、艺术或旅游上有所发现的时候,我们会说一个新世界向我们开启。一个人有耶稣基督进入他的生命就发觉生命是全新的,他自己有所改变,他的个人关系有所改变,他对工作、责任和娱乐的观念有所改变,他对神的关系有所改变。约翰的意思是在永恒中,当这生命结束之后,接纳耶稣基督的人会展开一个更完满更美好的生命;对于拒绝接受耶稣基督的人,生命结束之后就有死亡,那就是与神隔离。耶稣基督在今生与来世都给予我们生命。(二 )他带来审判。约翰说神将整个审判的过程都交给耶稣基督。他的意思是这样───一个人的审判决定于他对耶稣的反应。如果一个人发觉耶稣是他应该去敬爱和跟从的,那个人就在生命的路途上。但如果他只见到耶稣是个敌人,那人就定了自己的罪。耶稣是每个人的试金石,对他的反应如何就决定了人是否受到审判。(三 )他接受尊敬。新约最令人鼓舞的一件事就是它那不可抑止的希望和不能推翻的确定。它讲述基督被钉的故事。但它从不怀疑最后所有的人都会被吸引而归向他,所有的人都会认识他,承认他,敬爱他。在逼害和轻视之中,尽管人数少影响弱,面对着失败和不忠,新约和早期教会都永不怀疑基督的后胜利。正当我们被试探,要灰心的时候,我们最好能记着人的得拯救是神的计划与目标,最后没有什么能挫折神的旨意,人的恶意可能延迟神的目标,但绝不能战胜它。接纳意即生命(续 )耶稣很简单地说接纳他就是生命,不接纳他就是死亡。听他的话而相信差他来的父是什么意思?有三个最简单的意思:(一 )意即相信耶稣所说的神;这就是说相信神是爱,因而进入与他的新关系之中,恐惧从此消失。(二 )即接受耶稣提供给我们的生命之道,不论是如何困难,要作怎样的牺牲,接纳这道就是通往平安与快乐的最终道路,不接纳必引至死亡与审判。(三 )意即接受复活的基督所给我们的帮助,接受圣灵给我们的引导,因而有力量走基督的道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进入三种新关系之中;(一 )我们进入与神的新关系之中。审判者变成父亲,距离变短了,陌生变成亲密,恐惧变成爱。(二 )我们进入与他人的关系之中。憎恨变为爱,自私变成服务,苦恨变成宽恕。(三 )我们进入与自己的新关系之中。软弱变成力量,挫折变为成功,紧张变成平安。接纳耶稣基督所给予我们的就是寻到生命。每一个人在某一个意义上说都是活着的,但很少人可以说是真知道生活。当格林菲尔写信给一位謢士讲到她决定来拉布拉多帮忙他在那里的工作时,他告诉她他不会给她很多钱,但她会发现,在服务基督和乡村居民的工作中得着生命的意义。布朗宁描写两个爱人相遇,他们彼此对望,然后“忽然地生命苏醒过来”。某近代小说家描写一个人物,对另一个说:“我从来不知道生活是什么,直至在你的眼中见到它为止。”接受基督道路的人就出死入生,在今世生活变成一件使人兴奋的新事,在来生与神共享永恒的生命,这是肯定的。死与生(续 )耶稣在这段文中宣称为弥赛亚这事是最清楚不过的了。他是人子,他是生命的给予者,他带来生命,他会使死人复活,当他们复活后,他会作他们的审判者。在这段经文中约翰用死这个字似乎有两个意义:(一 )用它来描写灵性上的死亡。对那些灵性上死亡的,耶稣会带来新生命。这是什么意思?(1 )灵性上死亡就是停止尝试。认定所有过失是不能革除的,所有美德是不可能获得的。然而基督徒的生活是不能静止的,而必然是不进则退。停止尝试就是后退到死亡。(2 )灵性上死亡就是停止感觉。有许多人曾经一度对世界的罪、忧伤和痛苦都有很深的感受。但慢慢地他们变得感觉迟钝,他们看见罪恶而不感到愤怒,他们看见忧愁悲伤而无动于衷。当同情心消逝的时候人的也死了。(3 )灵性上死亡就是停止思想。芬特黎(J. Alexander Findlay )引述他的朋友所讲的一段话:“当你得到结论时你就是死的了。”他的意思是这人的心是如此关闭,不可能接纳新的真理,即使他的肉体生存,但精神灵性上是死亡的。当学习的愿望离开我们的那一天,当新的真理,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变成骚扰,而使我们厌烦那一天,就是我们灵性上死亡的一天。(4 )灵性上死亡就是停止悔改。当人可以平安地犯罪的那天就是他灵性上死亡的一天。我们第一次做错事的时候带着惧怕与后悔,做第二次的时候就容易些了,做第三次就更容易些,如果再继续做就几乎不必思想就做了。为了要避免灵性上死亡,人必需对罪敏感,对罪要敏感必须对耶稣基督的同在敏感。(二 )约翰在这段经文里也照字面意义用死亡这个字。耶稣教训人说将来必有复活,而来生发生在人身上的事与他今生所做的事是密切联系的。今生的极端重要性是在乎它决定永生。我们今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使自己适合不适合来世;也就是说是否适合神的同在。我们可以能选择通到生命或死亡的道路。真审判在前面的经文里耶稣已宣称他有权审判。人若问他凭什么权柄审判他人,也是很自然的事?耶稣的回答是他的审判是真实而最后的,因为他除了按照神的旨意做事,他不凭自己的意思做事,耶稣声称,他的审判就是神的审判。人很难公平地审判他人,如困我们诚实坦白的检查自己,就会见到很多动机影响我们的审判。我们的审判可能因我们的骄做受了伤害而不公平,可能因偏见而盲目,可能因妒忌是而含有苦毒,可能因藐视而傲慢,可能因缺少容忍而苛刻,可能因自义而判罪,它可能受自大的影响,可能基于妒忌,它可能是不合理的,因为对受审判者的处境一无所知。只有心地纯洁而动机丝毫不含糊的人才能公正地审判别人,那就是说,没有人能审判别人。另一方面,神的审判是完全的。只有神是圣洁的,所以只有他知道审判人的标准。只有神是完全仁爱的,所以只有他的审判带有慈悲,那是真审判所必需有的。只有神有完备的知识,知道一切情况和处境。这样,审判才有可能完全。耶稣审判的权利是建基在他具有神至善的心思。他不会以人类不可避免的混杂动机来审判,他以神完全的圣洁,完全的爱,完全的同情来审判。对基督的见证耶稣又一次答辩他的敌对者的控告。他们追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所声称的属实?”耶稣的话是拉比所明白的,他用他们的辩论法。(一 )耶稣一开始就用那公认的原则,只是一个人的见证不足以成为有力的证据,至少要有两个见证人。“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将那当死的人治死,不可凭一个人的口作见证,将他治死”。“人无论犯什么罪,作什么恶,不可凭一个人的口作见证,总要凭两三个人的见证,才可定案”。当保罗说要带着责备及教训来到哥林多时,他说他要凭两三个人的见证指责他们。耶稣说一个基督徒对他的弟兄有合理的控告时他一定要带些人来证实那控告。早期教会规定不能控告长老,除非有两个或三个见证人。耶稣一开始就承誋犹太人有关证据的律法。再者,一般人都认为一个人对自己所作的见证不能被接纳。米示拿(Mishnah )(编按:犹太律法遗传集。 )写道:“人讲到自己时他是不足信的。”希腊伟大的雄辩家狄摩西尼(Demosthenes )为公正写下一项原则:“法律不能容许人对自己作见证。”古时的律法知道得很清楚,维护自我利益影响任何人对自己的供述,所以耶稣接受犹太人公正的标准与规则,同意他自己若没有足够支持的见证,他的见证就不是真的。(二 )但他有别的见证。他说另有一位是他的见证,这另外一位指的就是神。他会再回头来说明这点,但暂时他先引述施洗约翰曾多次为他作的见证(约壹19)。然后耶稣向约翰致敬,而责备犹太当局。他说约翰是点着的明灯,这是对约翰的完美称赞。(1 )一盏灯是借来的火。它不会自动着火,它要被点着。(2 )约翰有温暖。他俴的不是冰冷理智的信息,而是从火热的心燃烧出来的信息。(3 )约翰有亮光。光的作用是引导,而约翰引导人走上悔改通向神的道路。(4 )一盏灯要燃烧自己,它一面发光,一面消耗自己。约翰要衰微,耶稣要兴旺,那真见证者为神燃烧自己。在称赞约翰的同时,耶稣责备犹太人。他们暂时以约翰为乐,但他们从不认真听取约翰的劝告。像有人说过,他们“像蚊虫在阳光中飞舞”,或像儿童在阳光下游戏。约翰是个可爱的人物,只要他说些他们喜欢听的事物他们就听他,他一旦变得笨拙他们就舍弃他。有许多人听神的真理也是这个样子;他们欣赏讲道好像欣赏表演。一个著名的讲道家讲到他怎样在讲完一篇有关审判的,阴沉的讲章之后,有人感谢他说:“这讲章真有趣!”神的真理不是使人觉得有趣的,不是拿来享受的,而应该是在谦卑与悔改中被接受的东西。但耶稣连约翰的见证都不引用,他说他不引述人的证据来支持他的宣称,因为人的见证容或有错。(三 )所以耶稣引用他的工作做见证。约翰从监狱中派人来问他是否弥赛亚,抑或要等另一位的时候,他已经引用了他的工作。他告诉约翰打发来的使者回去告诉他,他们所见到的事实,,耶稣引述他的工作为见证,不是指向他自己,乃是指向神的权能如何在他里面透过他工作。因此耶稣至高的见证就是神。神的见证这段经文开始的部份可从两方面去了解。(一 )可能是指神看不见的见证在人心中。约翰的第一封书信写道:“信神儿子的,就有这见证在他心里”。犹太人会坚称没有人能见神。甚至在赐下十诫时“你们只听见声音,却没有看形象”。所以这意思可能是:“真的,神既是不可见的,他的见证也是如此;因为那是人遇见基督时内心所起的反应。”我们遇见基督时见到在他里面有纯全的爱与完全的智慧,这个信念就是神在我们心里的见证。斯多亚派认定最高的知识不是由神而来,而是由他们所谓“被吸引的印像”而来。信念临到人的心里捉着他,就像有人用逮捕的手捉住他的肩膀。耶稣在这里的意思可能是指我们心中对基督至高无上的信念,就是神在我们心里对基督的见证。(二 )可能约翰真的认为神对基督的见证要在圣经中找到。对于犹太人,桯经就是一切。“得到律法的人訧得到永生”,“有律法的人在今生与来世都有一条恩典的带围着他”,“谁说摩西是用自己的知识写一句律法的人,谁訧是藐视神”,“这是神的命令和律法书,是存到永远的。紧守的人要获得生命,离弃的要死亡”。“如果食物养活你的生命一小时,在食前食后都要祝福,那整个世界都要倚赖的律法岂不更要祝福吗?”犹太人查考律法,然而当基督来的时候,他们不认得他,有什么不对呢?世界上最好的圣经学生,最小心劝奋不断地读圣经的人,竟拒绝接受耶稣基督,怎么会这样子呢?有一件事是至为清楚的──他们用错误的方法读圣经。(一 )他们用关闭的心来读圣经。他们读圣经不是为要寻找神,而只是寻找理论去支持他们的地位。他们并不真爱神,他们只爱他们自己关于神的见解。神的道进入化们的心里像水进入三合土那么难。他们没有谦卑地向圣经学神学,他们利用圣经为他们自己创造的一套神学辩护。读经的危险就是利用圣经去证明我们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去考验我们的信仰。(二 )他们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他们以为神给人一个写出来的启示。但神的启示是在历史上的启示。启示不是神讲话,而是神行动。圣经本身不是神的启示,而是神启示的记录。但他们崇拜圣经的字句。读圣经只有一个方法──把圣经作为完全指向耶稣基督的书去读它。然后许多使我们迷惑,使我们失望的事都清楚地被视为必经的道路,这道路指向耶稣基督,他就是最高的启示,藉着他的亮光其它的启示都受到试验。犹太人崇拜一个写经的神而不是行动的神,因此当基督来到时他们不认识他。圣经的作用不是给人生命,而是指向他,唯独他能给人生命。(一 )第三十四节耶稣说过怹讲这些话的目的是“为要叫你们得救”,第四十一节他说:“我不受从人来的荣耀。”也就是说:“我不是为了要赢得辩论,我这样说不是要折服你们以便赢得人的赞赏,而是因为我爱你们,想你们得救。”这点非常重要。若有人反对我们,我们又回驳,我们会有什么感觉?是骄傲自大受了伤害吗?是失败的烦恼吗?是否要将我们的意见强逼他人接受,因为觉得他们愚蠢?耶稣只是像他所做的那样谈话,因为他爱世人。他的声音可能严肃,但在严肃中仍然有爱的声调。他的眼睛可能有闪着的火焰,但那火焰是爱的火焰。(二 )耶稣说:“若有别人奉自己的名来,你们倒要接待。”他犹太人有过不少假冒的弥赛亚,每次都有人跟从他们,为什么人要跟从这些骗子?因为冒名的弥赛亚“自称是与人们的愿望相符的人”。他们应许带来帝国和胜利,共物质的富足;耶稣来了所呈献的是十字架。假冒者的特征就是向人提供易走的路,耶稣以神艰难的道路应许人;假冒者灭亡,而基督依然活着。最终的定罪文士和法利赛人想得到人的赞美。他们所穿的衣服使每一个人都认得出来,他们祈祷时使每一个人都见到,他们在会堂里坐在最前面的位置,他们爱在路上受人恭敬的招呼,正因如此,他们听不到神的声音。为什么?一个人若只与他人较量,他便很容易满足,问题就是我们不应问“我们是否像邻舍一样好?”而是“我是否像神一样好?”“在神看来我究竟如何?”我们只要以与人比较来量度自己,就有很多自满的余地,而自满是损害信心的,因为信心由需要而引起。但当我们与耶稣基督比较,我们就会谦卑得无地自容,信心由此而生,因为除了信任神的慈悲以外再没有别的事可做。耶煣用一个正中要害的挑战作结束。犹太人相信摩西给他们的书是神的话语。耶稣说:“如果你们读得对,你们会见到这书都是指向我的。”他继续说:“你们以为因为有摩西做中保你们就安全,正是摩西要定你们的罪。也许不能期望你们听我的话,但你们要听你们所珍惜的摩西的话,而这些话都是指着我写的。”这里就有个大而可畏的真理,犹太人最大的权利变成他们最高的定罪。尚未有机会的人不能被定罪。知识已给了犹太人,他们不善用那知识就定了他们的罪。权利的另一面就是责任。--《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约翰福音第五章 I 耶稣在毕士大池医治长期病患 作者在记录了耶稣所行的第三个神迹,即医治毕士大池旁的一个病人,本段由六幕短剧组成。 i 场景 1. 作者开始描述当时的情形。这事以后,到了犹太人的一个节期,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此神迹是何时发生的不能确定,但本福音书记载它是在耶稣第二次去耶路撒冷时所行。祂去的原因是参加“犹太人的一个节期”,作者没说是哪个节期,我们就无从知道这神迹发生的确实时间。(此处描述那是“犹太人”的一个节期,显示这卷福音书也是为外邦读者而写)。 2. 接着描写神迹发生在何处: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希伯来话叫作毕士大,旁边有五个廊子。羊门位于耶路撒冷旧城的东北角,除了此节之外没有别的新约经节提到它,可是在描述耶路撒冷城墙重建时提到了它。 毕士大池(怜悯之家)在别的手抄本被称为毕彩塔(Bethzatha,橄榄油之家)或伯赛大(渔夫之家),由两个池子组成,通常被认为是从现今耶路撒冷城司提反门内、靠近圣安妮教堂(St.Anne)旁边挖掘出土的池子,每个池子都是梯形,两个池子从南到北全长约叁一百一十八尺,在北边的较小池子北岸约有一百九十七尺宽,南边较大的池子南岸约有二百五十尺宽。五个有顶盖的走廊是双子池四边每边一个,然后在两池当中还有一个走廊横着分隔着。 3. 作者在此节将场景描写完毕:里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有些手抄本在还加上“他们等候水动”,另一些手抄本更加上“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就痊愈了”(4节),现有最佳的希腊文手抄本并没这些字,可是第7节可证明有此传说(注释)。 ii 耶稣医治长期病患a) 5. 作者将镜头集中在一个病患身上:在那里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他喜欢抱怨的个性可从清楚看出,因无人相助,他就无法自己去到池子――已瘸腿三十八年。耶稣神奇的医治必定能给如此长久的病痛带来极大解脱。 6-7. 本福音书的头两个神迹,都是耶稣应别人的要求而行,可是这次却是耶稣主动去做: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 NIV版将“知道”(gnous)翻译为“learned”,可是应当翻译为“knew”较佳(如NRSV版)。一如在拿但业和撒玛利亚妇人的事件一样,耶稣有超自然的能力知道这人的病况(。耶稣看见瘸腿者躺在那里,且知道他已病了许久,就问他:“你要痊愈么?”此处并没用心理学,耶稣没暗示那人不想改善他的状况,或想要激发他得医治的意愿。从文体上看,这问句只是加强这卷福音书读者的期望,知道某件神奇的事要发生了。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当时的人相信当池水被“搅动”时,只有第一个跳入池子的人才能得医治,稍后时代的人认为池水是被天使搅动的,此点可由后加的看出。其实水动很可能是因地下暗流的流动而造成的。 当时有许多病人在池旁等候天使来搅动池水,这显示曾经有人在毕士大池得医治。古代还有些其他的神龛能治病(例:哥林多的亚克里比阿〔Asclepios〕神龛),且有证据显示有人确实在那里得到医治。对基督徒而言,这些医治都是撒但的“欺骗奇迹”,主耶稣在和说到假基督和假先知,他们能行了不起的神迹奇事欺骗人,甚至连有些基督徒也被蒙骗了。 这位病人称呼耶稣为“先生”(kyrie,是“主”的意思,但在此只是个尊称而已),且将他的难处说出来:当池水动了之后,他无法第一个跳入水中。或许他希望耶稣能助他一臂之力,帮他最先进入池中。无论如何,此人似乎不知道耶稣曾在耶路撒冷行过神迹,,也没迹象显示他相信耶稣能医治他。 8-9a. 耶稣不在乎他没有信心,就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耶稣要他做的正是他做不到的事,可是当神的命令一发出时,医治的能力就立即产生: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耶稣吩咐病人的话,与神当初在创造世界时所说的话一样,话一发出,事情就成就。那人一定觉察到身体发生变化,且觉得自己痊愈了,“就拿起褥子来走了”――证明他完全康复。这是耶稣所行的许多医病的神迹中的一个,受惠人对祂并没一点信心(参:;,这提醒现代读者,并非病人一定要有信心才能得医治。 iii “犹太人”与得医治之人b-13) 9b-10. 当a节描述完那人得医治,然后拿起褥子走了,我们或许认为故事到此该结束了,可是在b节情节却有了新发展。作者告诉读者一件他们不知道的事(可是耶稣和那人都知道):那天是安息日。那人听从耶稣的吩咐,在安息日拿着褥子在耶路撒冷的街上走,也许还走到圣殿区,所以犹太人对那医好的人说:“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旧约圣经禁止人在安息日工作(例:做平常的工作),包括在安息日背担子:“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谨慎,不要在安息日担什么担子,进入耶路撒冷的各门;也不要在安息日,从家中担出担子去。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只要以安息日为圣日,正如我所吩咐你们列祖的”。 犹太学者们为确保人民不犯安息日的规定,就定下三十九种工作不可在安息日做,这些都记在拉比律法中: “主要的四十减一种工作列出如下:撒种、耕田、收成、绑稻禾、打谷子、簸去糠皮、清理稻谷、磨东西、筛东西、揉面、烤东西、剪羊毛、洗或打或染羊毛、纺线、织布、做两个圈、织两条线、将两条线分开、打结、解开结、缝两针、拆线以便缝两针、猎鹿、杀鹿或剥鹿皮或腌鹿或腌鹿皮、刮鹿或切成块、写两封信、擦掉以便写两封信、建筑、拆毁、熄火、点火、用槌子敲东西和将东西从某处拿到另一处,这些都是主要的工作项目,四十种减一种。(?abbat 7:2)。” 这人被指控的罪名(在安息日拿着褥子走)属于将一个东西“从某处拿到另一处”这项,根据拉比律法,拿着褥子在耶路撒冷街上走,自然是当受谴责之举。 11-13. 为了推诿过错,他却回答说:“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吧。’”这话立即引起“犹太人”问道:“对你说‘拿褥子走’的是什么人?”他们必定被弄得七孔冒烟,因为作者说,那医好的人不知道是谁;因为那里的人多,耶稣已经躲开了。虽然耶稣上次来耶路撒冷时行了许多神迹,且有许多人信了祂,可是这病人对祂却一无所知,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这故事到此总该结束了吧!可是耶稣却又主动做了一件事。 iv 耶稣与得医治之人 14. 作者告诉我们,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他。在节庆期间,圣殿周围一定挤满了成千上万的人,耶稣能在那里找到他,也再度显明祂拥有超自然的知识,在第四卷福音书中会重复看见此点。耶稣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此处的“痊愈”(hygiēs)与耶稣问他“你要痊愈么”的“痊愈”是同一字。然后耶稣警告他“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NIV版将否定的现在进行式(mēketi hamartane)翻译成“不要继续犯罪”,有那人在犯某一种罪而耶稣告诉他须停止犯罪的意味。耶稣已解决那人的生理疾病,现在又指出他的属灵状况。那些将耶稣的话解释为“不要继续犯罪”的人,提出他可能犯了下面两项罪:(1)滥用新得的自由,不顾安息日的规矩,拿着褥子在耶路撒冷街上走(此种解释不能令人心服,因为当初是耶稣叫他拿起褥子走的!);(2)他直接去找“犹太人”,告诉他们是谁医好了他(这解释法将那人写得太坏,竟然将医治他的恩人出卖,这点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必要,否定的现在进行式在文法上,不一定要解释为停止做一直在做的事。耶稣说的话应当解释为一般的命令,不要做某一件事,即“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没说那人犯了什么特别的罪,最好将耶稣的禁令解释为一般的犯罪。 耶稣警告他恐怕遭遇更利害的事,也许指会患上比他刚医好的更严重的病。果真如此的话,就会引起一个罪与生理病痛之间的问题。在生来瞎眼的事上,耶稣否定瞎眼与那人或那人的父母犯罪有关,然而并不排除耶稣警告那人说,他若犯罪就可能生病。使徒保罗在,就将犯罪与生病,甚至死亡连在一起。 另一个解释耶稣这警告的方法是,耶稣若指他的属灵状况,祂就是说此人若犯罪,就会被神定罪且失去永生(,他最后的下场肯定比先前的光景更糟。 v 得医治之人与“犹太人” 15. 听了耶稣的警告后,那人就去告诉犹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稣。他肯定知道“犹太人”敌视耶稣,他们想要知道祂的身分,好告祂怂恿人违反安息日的规矩(10-11节)。这人或许受到他们的威胁,或许以为他可为耶稣作些正面的见证――作者并没说他去告诉“犹太人”叫他“拿褥子走”的是谁(这是他们问的问题),而是说“使他痊愈的是耶稣”。可是,若将此人对“犹太人”的态度拿来与第九章里生来瞎眼的比一比,此人的性格叫人真是不敢恭维。 vi 耶稣与“犹太人” 16. 无论此人去向“犹太人”报告的理由为何,现在他们知道是谁治好了他且叫他拿起褥子走。所以犹太人逼迫耶稣,因为他在安息日做了这事。尼哥底母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这些“犹太人”可是不同,只专注在耶稣犯了安息日的事上――其实耶稣本身并没违反他们的律法,只是祂教那人去做。 17. 于是,耶稣就对他们说(直译则为“回答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根据,神在完成创造大工之后,在第七天休息。从此祂就继续守安息日吗?显然不是,因为祂仍然照顾世界,公义地审判世人(有人在安息日去世)且创造生命(有婴儿在安息日出生),这一切都不见减少。犹太学者承认这点,且尽力解释道,神虽然在安息日工作,却没违反安息日的规条。他们的理由是,整个宇宙都是神的家,因此祂将东西从一处挪到另一处也没犯法,因为并没将东西拿到“外面去”。 耶稣告诉祂的对手说,祂的父亲“直到今天”都在做事――连安息日也包括在内,这是他们承认的事。所以耶稣可说,为了照顾宇宙和其它事情,父神也在安息日工作,那么为了照顾和拯救被罪侵扰的人,耶稣也在安息日工作。再者,父神在耶稣里面工作且透过耶稣做事,。 18. “犹太人”立时明白耶稣对他们的批评所做的回应的含义,因而更加气祂:所以犹太人越发想要杀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并且称神为他的父,将自己和神当作平等。神在旧约圣经里有时让人代替祂的位置,例如祂对摩西说:“我使你在法老面前代替神,你的哥哥亚伦是替你说话的”。然而,任何人将自己看为与神平等,则该受到叱责,可是耶稣不同,因为祂是神。 vii 圣子的权柄 19-20. NIV版在翻译此节时以耶稣对他们说作为开头,其实省掉了原文里的一个推理介系词“于是”(oun),原文应当是:“于是耶稣回答他们说”,耶稣是对“犹太人”的愤怒作个回应,祂又用了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amēn amēn legō hymin)这公式,表示祂下面要说的话十分重要且严正: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惟有看见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耶稣并没收回神是祂父亲的宣称,反而强调父亲做什么祂也做什么。可是祂虽宣称自己拥有神的特权,但并不意味着祂不倚靠神或与神竞争。 这些经文也隐含着徒弟的比喻,徒弟通常都模仿师父的作品,古时师父通常是自己的父亲,儿子就是徒弟,父亲爱儿子,就教他该如何做。同样道理,父神就将祂做的事教导圣子:父爱子,将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给他看。然后耶稣继续对“犹太人”说:还要将比这更大的事指给他看,叫你们希奇。耶稣在耶路撒冷已行了许多神迹,医治毕士大池的长期患者算是达到最巅峰,,可是祂预告“还要将比这更大的事指给他看”,叫他们希奇。下面两节就描述到底是何事。 21-23. 耶稣所说祂父亲要“指给他看”的“更大的事”以及祂所要做的事都特别属于神的特权。首先祂说,父怎样叫死人起来,使他们活着,子也照样随自己的意思使人活着。“怎样……也照样”(hōsper...... houtōs)这公式强调父神与圣子之间完全相称。使人起死回生和将生命赐给人,是惟独神才能做的事(参:。其次祂说,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审判是神的专权,可是祂已将审判权交给了圣子,世界末日时,耶稣就会审判所有的人。父神为何会将审判权交给圣子呢?是为了要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神的旨意是要所有人都尊敬祂儿子,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差子来的父。耶稣的对手就在这点上犯了错。 24-25. 耶稣虽然质问对手关于他们不愿尊敬神要他们尊敬的人,可是仍然将称义和生命的福分提供给他们。又用了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amēn amēn legō hymin)这公式,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凡听到耶稣的话且相信差祂来的那位,在末日审判时就不会被定罪,事实上他们已“出死入生了”,已从罪和死亡的领域进入永生的领域。耶稣又用另一个严肃的宣告强化这应许,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amēn amēn legō hymin),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且因而活着的“时候”,将在作进一步的解释,祂在那里说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祂的声音,就从死里活过来。耶稣不仅说那时辰快来到,并且说它“现在已来了”,因为透过祂的生命(和即将来到的死亡和复活),祂已启动了整个事工,在死人复活时将达到最巅峰。 26-27. 耶稣解释祂为何能享有神的这两种特权。在有关赐生命的事上,祂说因为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神没将在自己有生命的能力赐给其他任何人,他们只能透过信耶稣的话而得到生命,可是绝不能自己生出生命。惟有神才“在自己”有生命,说神赐给祂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也就是以另一种方式说祂与神拥有同样的生命。这是耶稣为何有能力呼召人从坟墓中活过来得永生的缘故。 至于审判,耶稣说,并且因为他是人子,就赐给他行审判的权柄。“人子”这头衔的背景源自但以理书七章,带有权柄、能力和荣耀的意味(见增注:人子)。因为耶稣是人子,父神才将审判的权利交给祂。 28-29. …耶稣在一个句子中说到神赐给祂神所享有的两种特权:你们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这是赐生命。然后祂接着说,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这是审判。 耶稣说在末日时祂会将人从坟墓中呼唤出来,这宣称相当惊人,因为它超出所有人的经历。在拉撒路复活的事上作者会对此事作些解说。一个死了且埋葬四天的人,当耶稣发出命令时,就活过来且从坟墓里走出来。拉撒路的复活虽不能算是完全的复活(后来拉撒路又死了),可是那件事预告有一天“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 耶稣说:“行善的复活得生”,作者虽然说到未来的永生好几次,,,可是没解释它是何意。或许可从找到一些暗示,耶稣在那节祷告说:“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哪裹,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耶稣也说:“作恶的复活定罪”,作者虽提到定罪的事好几次,,,但没明确说明这涉及些什么。 在未来的审判中用来定人得生命或定罪的标准,是今世所行的“善”或所作的“恶”。可是千万得小心不可将新约其他经节所谓的行善和作恶拿来用在此处。行善在本卷福音书中,是指相信神所差到世间的这位耶稣,而罪大恶极的事是不接受被差来的这位,且拒绝相信祂。 30. 耶稣继续说道,我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我怎么听见就怎么审判。我的审判也是公平的;因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来者的意思。祂虽然宣称拥有神的特权,可是一点都没表示祂不靠神独立行事,或视自己是神的对头。特别在审判的事上,祂会依据神的审判而宣判,因此祂的审判最公正,因祂只取悦神。 viii 耶稣的见证人 31-32. 耶稣接着说,我若为自己作见证,我的见证说不真。根据拉比律法,为自己作证,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必须有别的证人才行(Ketubot 2:9:“在法庭上没有人能相信人为自己所作的见证”)。耶稣不接受他们的规定(,可是为了辩论的缘故就接受此条规定,祂说,另有一位给我作见证,我也知道他给我作的见证是真的(alēthēs,指法律上有效)。父神是耶稣的另一个证人,也是祂的主要证人,此外祂还有别的有力证人。 33-35. 耶稣介绍祂的第一个有力证人:你们曾差人到约翰那里,他为真理作过见证。施洗约翰是“犹太人”熟悉的人物,他曾有过公开的服事,根据本卷福音书,那服事主要的目的是为耶稣作见证、15、26-27、29-30、32-36,,,。然而,主耶稣根本用不着施洗约翰来见证祂话语的真实性:其实我所受的见证,不是从人来的;然而,我说这些话,为要叫你们得救。有了父神的见证,耶稣就不需要施洗约翰的见证。祂指出约翰的见证,完全是为听众的缘故,他们若接受约翰所说关于祂的见证,就能得救。耶稣再次提供一个使祂的对头悔改得救的机会。 耶稣描绘施洗约翰的事工说,约翰是点着的明灯。第四卷福音书描写约翰是“灯”(lychnos),不是“光”(phōs),将“光”这字保留着只用在耶稣身上。灯必须连着外来的光源才能点着,作者使用“灯”这字描写约翰,或许是以另一方式说明“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NIV版描写约翰是“烧着”(burned)的灯,可是对原文kaiomenos较好的翻法是“点着”(was kindled),表示约翰的光是衍生而来。耶稣提醒“犹太人”说,你们情愿暂时喜欢他的光。在施洗约翰服事的早期,“众人都去受洗”,许多“犹太人”被他吸引,包括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他们愿意短暂的“喜欢他的光”,意即他讲道的光。耶稣提醒“犹太人”,他们早先接受约翰的服事,为了他们的好处,祂就盼望他们现在能接受约翰所见证的那位。 36. 耶稣现在介绍第二位有力的证人:但我有比约翰更大的见证;因为父交给我要我成就的事,就是我所做的事,这便见证我是父所差来的。比约翰的见证更重要的是耶稣所做的事(是复数,不是NIV的单数),是父神命令祂做的事。耶稣常提到这些事,,和它们的见证价值,也鼓励那些怀疑祂话语的人思想祂所做的事,因而相信祂,。尼哥底母相信耶稣所做的事证明神与祂同在耶稣也说它们能证明祂是父神“差来的”。 耶稣说到父神交给祂要祂“成就”的事,这是祂第二次以这词说到祂的任务,,耶稣在被出卖的前夕向父神祷告说:“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你,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耶稣在世的整个圣工,是以决心“完成”父神交代祂的工作作为标记。 37-38. 接着耶稣说到祂的主要证人:差我来的父也为我作过见证。在对观福音书中,耶稣受洗和在山上变像时,父神都用“从天上来的声音”为耶稣作见证,可是第四卷福音书没记载这两件事。在第四卷福音书父神为耶稣作见证的一个方式,或许是赐下圣灵和约翰对此事的见证:“约翰又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认识他,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另外也有人建议,在救恩历史和神透过先知们从起初所作的全部启示中,都预告祂儿子要来的事。 虽然父神已为祂儿子作证,但耶稣对“犹太人”说:你们从来没有听见他的声音,也没有看见他的形象。你们并没有他的道存在心里。“犹太人”没“听见他的声音”,是因无论在过去和现今,他们属灵的耳朵都不理睬祂的启示。在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中,当然也包括第四卷福音书,,都含有一个公认的真理,即无一人见过神。我们自然能按此真理解释耶稣说他们没看见祂的形象,可是较好的解释应当是引用比喻法。他们“属灵的眼睛”与属灵的耳朵一样,都是闭着的。这是很显然的,因为耶稣说,因为他所差来的,你们不信。他们若听从神,就会接受祂透过圣子传给他们的信息。 39-40. 耶稣介绍祂的第三个有力证人,是“犹太人”非常熟悉的: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旧约圣经在犹太教中占着核心的分量,在耶稣的生活与教导中也一样。“犹太人”相信若勤奋查考圣经就能找到永生。拉比律法说:“多研读律法,就多有生命……人若有好名声,就为自己赚得一些好东西,可是若多得到律法书的经文,就为永世得生命”('Abot 2:7)。藉着研读圣经而追求永生是件好事,可是针对“犹太人”的情形,耶稣说,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他们查考圣经,但不能看出圣经是为耶稣作见证,因而不愿来到祂面前接受生命。对所有只为研究圣经而查考圣经,但没将圣经与它所见证的耶稣连在一起的人而言,这几节圣经有如暮鼓晨钟般的警世之言。 41-42. 耶稣指出拦阻祂的对手来听到这些见证的基本缺陷说:我不受从人来的荣耀。但我知道你们心里没有神的爱。耶稣早先说祂不接受人的见证,连施洗约翰的也不需要(34节),更不用说人的称赞了,特别是若因它而失去神的称许的话。可是“犹太人”却与祂大相迳庭,耶稣暗示他们渴望彼此赞美,对神却缺乏真爱,这些事拦阻他们接受圣经为耶稣所作的有效见证。 43. 耶稣说“犹太人”在不愿接受祂的这事上最大的讽刺是:我奉我父的名来,你们并不接待我;若有别人奉自己的名来,你们倒要接待他。他们随时都愿接受冒牌货,却将货真价实的真弥赛亚拒之千里之外。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常伸开双手欢迎假先知,却迫害神差来的先知。新约时代,丢大和加利利的犹大被尊为弥赛亚,领导人民对罗马人做无谓的抵抗,一百年后,亚基巴拉比(Akiba)将西门巴寇希巴(Simon bar Kosiba)奉为弥赛亚,于西元一三二至一三五年发动悲惨的革命。“犹太人”多次被假弥赛亚蒙骗,却拒绝接受他们真正的弥赛亚。 44. 耶稣现在将祂在对“犹太人”所作的暗示,清楚说出来,祂问道:你们互相受荣耀,却不求从独一之神来的荣耀,怎能信我呢?他们的心思若全放在彼此得荣耀上面,就绝不会得到因接受神所差来的耶稣而有的神的称赞。这张力确实存在在一些有意接受耶稣、但又不愿放弃同僚的称许的犹太领袖心中,若真放弃,制裁是躲不过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此提到“独一之神”,他虽然坚称耶稣与父合而为一,可是却不认为这是对只有独一真神的事有任何妥协。同样的说法也出现在,那里将永生定义为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 45-47. 耶稣在这几节中介绍了祂的最后一位有力证人,他同时也是控告“犹太人”的人,不要想我在父面前要告你们;有一位告你们的,就是你们所仰赖的摩西。耶稣降世不是为定世人的罪,祂告诉“犹太人”不要乱想祂会在父神面前告他们,告他们的反而是他们所信赖的摩西。作者在几处经文中提到他们相信摩西(45,,“犹太人”万万没想到,摩西也是耶稣的证人。因此耶稣说,你们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因为他书上有指着我写的话。当腓力对拿但业说话时也知道这点:“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耶稣复活后也是如此向门徒解说:“于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最后耶稣以对“犹太人”的一句问话作结束,你们若不信他的书,怎能信我的话呢?他们若不了解且相信所信赖的摩西所写关于耶稣的话,又怎能相信他们不相信的耶稣所说的话呢?――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希伯来话叫作毕士大,旁边有五个廊子。」「羊门」:位于圣殿的东北角,献祭用的羊都由此门牵入。
「毕士大」:「怜悯之屋」之意。
「毕士大池」:新近掘出的考古遗迹显示此池是一人工蓄水池,长96公尺,一头宽67公尺、另一头宽50公尺。池在毕士大区圣安妮堂地下。
「五个廊子」:水池四边都有廊子,另有一廊将水池分为两半。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毕士大池子的水有天使搅动能治疾病么?】
答:毕士大意即「怜悯之家」该水池在耶路撒冷圣殿之北面,池长十丈宽一丈,深约贰一丈,成字形,想必是慈善家所建筑,池边有五个廊子,为供病人躺卧休息,等候水动,「因为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就痊愈了。」这一节是小字印的,表示在有些古卷中是有的,但在最完善的古抄本中,均付阙如,因此可能为后世抄经者所添补进去的,用以说明七节水动的缘故。然究竟是否真有天使按时下来搅动池水,病人下去就得痊愈,圣经未有明示,不过犹太人是相信这水能有洁净病人的功效,,至于水动大概是因天使的作为而致。惟据解经家之研究,认为这些池子是有硫磺的,从间歇涌流出来的水,可能是一种医治疾病的温泉,而不是天使搅动水池,但不论怎么样解法,我们对于那些躺卧在毕士大池边等候水动治疾病 的事实,是深信无疑的,尤其是那一个病了三十八年的患者,从遗传说,是成了残废的瘫痪病,他的等候希望最为明显,但却因他能遵行主命,主显神迹在他的身上,使他立刻痊愈而能起来行走了(8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
【毕士大池如果是四方的,只可能有四个走廊,何以圣经记载有五个走廊?】
毕士大(BETHEsDA )意即“怜悯之家”,或可译为“善堂”,意即该处为可怜那些有病的人而设立的慈善场所。该水池在耶路撒冷东北,在圣殿之北。所谓“五个走廊”,有人以为是盖在水池之外的五条长廊,上有上盖,以便有病的人在该处躺卧,等候医治。但查该池遗迹现仍存在(笔者于1962年曾在耶路撒冷古城参观该水池 )。该水地为“日字形”建筑物,池分南北两部分,称为北池与南池,两池中有一道桥。因此池的四边与中间的一道桥,共有五条走廊,供求医的人们等候医治(见下图 )。
现在池水已干,但北池之北的地底下仍有水流出。我曾从池中石级走下干池中参观,池相当深,约有二十公尺,南北合计约有五十公尺长,宽约五公尺。天主教人士在池右侧建有神学院一所。
毕士大地,据专家研究,是有硫黄的间歇喷泉,每隔几分钟(或若干时候 )喷射一次,并非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池水(因此 中文圣经将第四节的话用较小的字印出 表示并非原有经文 乃抄经者所加进去的解释 )。硫黄泉水有医病功能,所以许多病人到此求医。
1986年笔者到该处参观时,发现该地已被考古家发掘到面目全非了。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里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 注: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动,」
这些人都是残缺不全的,他们在那里等候一个希望,因为传说有天使按时来搅动池水,水动的时候,谁先到池子里去,谁就可得医治。究竟这传说是否真实的,圣经没有明说,但这传说却是吸引了一大堆这些可怜的人,聚在那里等候机会。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那病了三十八年的老病人患什么病?】
圣经并未宣布这患病三十八年的老病人患什么病。这老病人等了三十八年仍然未得医治,相信病情十分严重。可是等到主耶稣用神迹把他的顽症医好之后,对他这样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14节 )。这就证明他的病和罪有密切关系,他的病是从他的罪来的,虽然有许多病与罪并无关系。
请注意这人患病的时候主耶稣仍未降世为人。
又,他病了三十八年,很可作以色列人因犯罪而在旷野漂流三十八年的写照 )。一切犯罪的人,都时常过着漂流的痛苦生活,等到认罪悔改后,内心才有真正的平安。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
这是神对人的体恤,神的儿子把这体恤显在人的身上,要叫受捆绑的人得释放。
解开了罪的捆绑,人才能有真正的安息。要解开罪的捆绑,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听从神的话,尼哥底母所接受的带领是“信”,叙加的妇人和城里的人所接受的带领也是“信”,这个病人所接受的带领仍然是信,信神的儿子所作的和所说的。不要问有没有可能性,也不要问是甚么理由,只要是神的儿子说的,就毫不犹豫的跟上去。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浸礼与治病】
问::「耶稣看见他躺?,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么?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耶稣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走吧。」
这里的水是否专指浸礼的水?
答:不只不是专指浸礼的水,并且连和浸礼的水一点儿相干也没有。这里并没有丝毫端倪,可以叫我们想到浸礼的水。近来有一般人以为浸礼的水是可以治病的,也许就是以这里为根据。这完全是一种邪说,我们警告神的儿女应当离开这个。圣经中从来没有一处以为浸礼的水是能治病的。没有这样的记载、没有这样的教训、没有这样的榜样,完全没有!一种治病的道,就是以一节误解的圣经为根据,岂不是太靠不住么?―― 倪柝声
【】「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
那就是说,他永远不可能得着他所盼望的。这不单是他的病况的写照,也是人的生命残缺的写照。人不能解决生命上的难处,人自己也不能救自己,历世历代的人都对自己存着希望,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理想的等待中,但是每一个都不例外的,全是带同他自己的希望与理想进到坟墓里去。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
神儿子说的话是带着权柄的,那人听从了,顺服了主所吩咐的,原来他不能作的,要作也作不来的,如今能作了。神乐意作一切叫人得释放的事,但人必须顺从神的吩咐,接受神所要作的,人的捆绑就脱落了。神的儿子是乐意释放人的主,祂要使人从弱变为刚强,从受辖制得了释放。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犹太人对那医好的人说:“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
「今天是安息日」:原文是「那天有安息」(指节期的安息 非每周的安息 )。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他,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
罪是他的病的主要原因,也是使人生命弱的主因。罪引进病来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又是给许多人故意去忽略的,或是存着侥幸的心去犯罪。不管人怎样想,罪一发生,病就有机会进来,生命的弱就亮不留情的现在人的身上。发病的原因一天不除去,生命的弱就天天成了人的缠累。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所以犹太人逼迫耶稣,因为他在安息日做了这事。」
「做了这事」:原文的动词时态有继续进行动作的含意,意味不只一次事件。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
「父」:此字有「同质」,「所从出」的意义。因此犹太人由此字察觉到耶稣有把自己当成神的意味。(可参考18节中犹太人的反应 )而一般犹太人并不称上帝为「我父」,而只称「我们的父」,因此这种宣告是表达耶稣与上帝有极亲密的关系,并将自己与上帝当成同等。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
神是作工的神,祂在这末世所要作的工,没有别的,就是恢复基督丰满的见证。
―― 郑天福《末时见证的恢复》
【耶稣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是指何事?】
答:这是耶稣因在安息日为人治病,受到犹太人的逼迫反对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话,意思是指我父从创世以来,无论是否在安息日,祂是常用权柄作工,统管万有,万物在祂所使日曝,风吹,雨降,繁衍绵延,滋生不息的生长,直到如今,且因人犯了罪(创三 ),神还要完成救赎之工,耶稣也作这事,,在安息日行善事是可以的,如此显明祂是与父同等同工,祂所行的善事,是不受安息日,时间,或其他任何限制的,何况祂也是安息日主呢。——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
【耶稣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到底天父在创造事工完毕后,还作什么事,而且一直作到如今呢?】
天父虽然已完成了他的“创造之工”,但对宇宙仍负责“护理之工”与“统治之工”,使万有在他的权能护理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他还要完成“救赎之工”,正如“创造之工”一样,是父、子、灵三位一元神分工合作的。在创造与救赎这两种事工上,圣父与圣子是同工的,因此主耶稣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主耶稣当时在安息日医好了那三十八年老病人,犹太人反对他在安息日医病,但耶稣认为在安息日行善是可以的。正如天父作事并没有“休息”,直到如今,在安息日一样地出太阳或下雨,他所护理的五谷百果在安息日也一样在生长着。
主耶稣的意思是行善不受时、地、以及任何限制。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子凭着自己不能作甚么,惟有看见父所作的,子纔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样作。」
多少人的工作,是出于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兴奋、自己的热心,不是出于主的引导和爱的催促。出于自己的喜好、兴奋、热心的工作,是叫自己有所得着,有所享受;且只能作那些我们所高兴作的。惟有出于爱的催促,而又顺着圣灵引导而行的人,纔能作那些我们不高兴作的工作,且叫主有所得着、有所享受。主是要我们这个人先让祂得着,而后纔借着我们作祂的工作。多少人去作工、去热闹,是顶喜欢的;多少人在人面前讲道,是顶高兴的;但到底有多少人能在至圣所里亲近神呢?多少人真是怕在黑暗的房间里,真是受不住一个人被关在那里。多少时候我们人虽在房间,而心却早已出去了;不能亲近主,不能安静的、孤单的在神面前学习祷告。这就表明,我们的事奉,不过是一种兴趣式的事奉,并不是真实事奉神。弟兄姊妹,兴趣式的事奉只能满足人,惟有爱主、亲近主的事奉纔能满足神。─ 选
【「父爱子,将自己所作的一切事指给祂看。」】
我的主啊,在这些深切而神圣的话中,天向我开了。从这敞开的门我看见金光的来源,从你地上的生命中照射的光。我也听见这音乐在你的路径响起,是亚伦经过的金铃的音乐。
父神爱你,不仅因为你是祂的爱子,在祂的怀中。你也是祂顺命的仆人。我也要承受祂相同的爱,嗣子的爱,仆人的爱,你说过,「若有人爱我,必遵守我的话,我父也必爱他。」
父神向你启示祂在未见的深处所作的工。你确实专心看那未见的事,多于顾念可见的事。你的眼睛在永恒的日晷上,耳朵听那海岸的潮汛,你从未不作那些未曾蒙神在山上指示的样式,你只遵行神所指示的。求你也教导我也这样活着。
父神领你作最大的工作,先救睚鲁的女儿,然后救拉撒路;先讲山上的宝训,然后末日的预言;先是变像山,,然后是升天山,我被引领从迦南到各各他,从伯利恒到伯大尼,从耶路撒冷到地极。还有更大的事,更深的谦卑,更深的见解。明白你受死的意义,所以我更接近你的十字架,更深更高的经历。
【】这话所指的死人是指那些死在罪恶过犯中的人,他们听信主的话,就得着生命活过来。因为父自己是生命,子自己也同样是生命,生命就是在祂里头,接上了祂就得着生命。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
「死人」:看上下文应是指灵性死亡的人。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这里的死人是指那些已经埋葬了在坟墓里的人,到了那日子,都要复活受子的审判。接受定罪的都是没有得着生命的,得着生命都不会给定罪,因为“若有人的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约翰音如何能与恩典的福音相称?】有如下记载:「你们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时候到了,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假如不考虑上文下理,这节经文似乎带出一个原则——人类因自己的行善而得救,仍伏在律法之下,却不是透过信心蒙神赦罪。但当我们参阅上文下理,就会发觉耶稣在这里的意思,并非靠善行得救;刚刚相反,耶稣是为靠思得救立下准则。在同一章经文的24节,耶稣言明:「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人类希望得救,就必须小心聆听基督的说话,并且相信神;因为神已派下他的儿子到世间来,拯救罪人脱离死亡。
耶稣在这段经文论及行善与行恶,并非由人来衡量,而是由神下判断。假若人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搏取称赞荣耀才做善事,那么,无论他做的事是如何美善,又或者旁人如何欣赏,但在神看来,仍不是真正的美善。指出:「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在神的角度看来,未悔改的人永不能行善,因为他们无法行善。唯有圣灵内住,指挥信徒的心意、头脑与手脚,信徒才能真正行善。信徒之所以能行善,只因为是神自己的工作;是神藉信徒来进行自己的工作。
在此必需指出,纯正信心所结出的果子就是善行;当然不是为求功勋的善行,而是要彰显基督、荣耀基督。正如雅各书指出,假冒为善的信心,在神眼里并没有价值。然而,真正的信心必有良善的行为:「这样,信心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借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
综览四福音,基督的教训都透露出上列原则。登山宝训亦以两种人的对比作结。聪明人听基督的教训就实行,愚拙人听基督的教训却不在生活中实践。在此之前,耶稣描述最后审判时的情况,有些人在他面前,以曾行善为理由要求进天堂;他们说这些善功是奉基督的名而行的。然而,因为他们没有「遵行我父旨意」(21节 ),并没有全心全意归入基督;故此,耶稣对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罢。」(23节 )这些人奉基督的名字而作的工,都只是为要立自己的义,却没有「将肢体作义的器皿具献给神」。
换句话说,耶稣在的意思,是要强调真正而活泼的信心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且在圣灵引导下行义。耶稣曾在指出,他自己将会坐在宝座上,面对由各国各族信徒所合成的教会,(「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 当然不是指审判各国各族 而是来自各方的信徒本身。 )将有信心的,在圣灵引导下行善的信徒分别出来。在耶稣面前的人,都自认相信他,因为他们都称耶稣为「主」,以为耶稣会认他们是属他的。然而,只有那些流露源自神的爱的信徒,曾经使饥饿的得饱、干渴的得滋润、以恩慈款待异乡人、使赤身露体的有衣蔽体,并且为公义的缘故探望囚犯(35、36节 );唯独这等信徒才流露出对主的至诚的爱,因着爱神的缘故而爱弟兄。但那些口称耶稣为主,却没有遵行神的旨意毕生以恩慈待人的信徒(特别是没有怜悯主内弟兄 「弟兄中一个最小的」 ),却只流露出虚假的信仰。故此,他们必被投入永刑里,和那些不信的人在一起,。
依循这个角度,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因为我们众人,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至于哥林多后书这节经文,却不是针对口称耶稣为主而信心虚假的信徒来说的。这节经文指出,基督会衡量每个重新得救的信徒是否忠于其管家职份;要查察信徒是否结果繁多,并且尽忠于神。于是,基督便会按信徒的忠心与热心,来分配奖赏天上的荣耀。
根据所记,白色大宝座的审判亦有着同一原则。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将会在千禧年完结时进行,故此,在千禧年期间出生的,也需接受审判。在千禧年期间,全地均由基督管理;然而,其中有一些口称基督为主,服从基督教的伦理,却仍未重生的人。因此,在基督的眼中,这些人根本没有良善的表现。每一个灵魂来到基督面前受审判时,天上的案卷都会打开,看看上面所记关于这个灵魂的事情。这个案卷记载着每个未得救的灵魂的罪行;另外,还有「生命册」(12节 )记载着千禧年期间每个真信徒的名字。毫无疑问,任何人都会「照他们所行的受审」,但那些真正重生,跟随基督的,天上的案卷才会记载他们的功绩;这些果真是善功,因为是神自己亲自成就而藉信徒实行出来。正如耶稣在马向那年青富官说:「只有一位是善的」;因此,唯独由神藉信徒而成就的,才算是「行善」。
根据上述各段经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或其他相类似的经文,都没有与凭着信心而靠思得救的原则相冲突;问题只是真信心与假信心的不同下场罢了。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另有一位给我作见证,我也知道他给我作的见证是真的。」
「另有一位」:原文是指「同质的另一位」,就是指「天父上帝」而非指「施洗约翰」。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约翰是点着的明灯,你们情愿暂时喜欢他的光。」
「灯」:原文指中东一带使用的「油灯」,须要依赖不断的添油才能发光。这种灯虽可照明,却无法自力长久发光。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
他说约翰是点着的明灯,这是对约翰的完美称赞。(1 )一盏灯是借来的火。它不会自动着火,它要被点着。(2 )约翰有温暖。他俴的不是冰冷理智的信息,而是从火热的心燃烧出来的信息。(3 )约翰有亮光。光的作用是引导,而约翰引导人走上悔改通向上帝的道路。(4 )一盏灯要燃烧自己,它一面发光,一面消耗自己。约翰要衰微,耶稣要兴旺,那真见证者为上帝燃烧自己。
──《每日研经丛书》
【】「但我有比约翰更大的见证,因为父交给我要我成就的事,就是我所做的事,这便见证我是父所差来的。」
「事」:此字也可以译做「神迹」。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毕士大池的光景,多么像我们今天教会的光景:生命是有,却是没有能力。大家没有能力,大家要『躺着』过日子。甚至连读圣经也没有能力,大开圣经就连连打呵欠;祈祷没有能力,一跪下就昏昏欲睡,『魂游象外』;作礼拜没有能力,作礼拜要等人家来抬──牧师来探望,探访队来找人,礼拜日不能不应酬;事奉没有能力,奉献没有能力,精神振作不起来,教会一片『无可奈何』荒凉冷淡的光景。推究其原因,都因我们没有能力。
── 吴恩溥《圣灵充满的真义》
【】
耶稣的答辩是惊人的。上帝在安息日没有停止工作,所以他也不停止。这项答辩是任何一个有学问的犹太人都会见到它全部力量的。斐罗(Philo )曾经说「上帝永不停止工作,正如火的特性是燃烧,雪的特性是发出冷气,上帝的特性就是要做事。」上帝不停止地做工,正如另一位作家说:「太阳照射,河水倾流,生死的程序继续,在安息日如同其他日子,这就是上帝的工作。」不错,根据创造的故事上帝在第七日休息,但他只是休息不创造,他更高的工作如审判、怜悯和爱仍然继续。
──《每日研经丛书》
【】
接纳耶稣基督所给予我们的就是寻到生命。每一个人在某一个意义上说都是活着的,但很少人可以说是真知道生活。当格林菲尔写信给一位謢士讲到她决定来拉布拉多帮忙他在那里的工作时,他告诉她他不会给她很多钱,但她会发现,在服务基督和乡村居民的工作中得着生命的意义。布朗宁描写两个爱人相遇,他们彼此对望,然后「忽然地生命苏醒过来」。某近代小说家描写一个人物,对另一个说:「我从来不知道生活是什么,直至在你的眼中见到它为止。」接受基督道路的人就出死入生,在今世生活变成一件使人兴奋的新事,在来生与上帝共享永恒的生命,这是肯定的。
──《每日研经丛书》
【】
在称赞约翰的同时,耶稣责备犹太人。他们暂时以约翰为乐,但他们从不认真听取约翰的劝告。像有人说过,他们「像蚊虫在阳光中飞舞」,或像儿童在阳光下游戏。约翰是个可爱的人物,只要他说些他们喜欢听的事物他们就听他,他一旦变得笨拙他们就舍弃他。有许多人听上帝的真理也是这个样子;他们欣赏讲道好像欣赏表演。一个著名的讲道家讲到他怎样在讲完一篇有关审判的,阴沉的讲章之后,有人感谢他说:「这讲章真有趣!」上帝的真理不是使人觉得有趣的,不是拿来享受的,而应该是在谦卑与悔改中被接受的东西。
──《每日研经丛书》
【没时间朝见神?】腓立勃洛克(PhillipsBrooks )有一次告诉一个朋友关于到耶稣面前求拯救的必要性。那人回答他(正像许多人都这么说 ):「我真的没有时间研究基督教,你知道我从早忙到晚。假如我不是这样忙,只要我有时间再谈不迟。我现在没有时间搞基督教的东西。」
腓立勃洛克说:「朋友,这就奇了,引擎说容不下蒸汽,树干说容不下汁液。一个人说容不下基督就像那人容不下自己的灵魂一样,那有这样的事呢?这岂不是等于说生命没有时间活吗?基督本身就是生命,他不是你的生命的附加物,人若得不着基督便是丧失了生命。因此,假如有人说:『我的生命太忙了所以容纳不下生命』这种话难道讲得通吗?」勃洛克又用一些话来阐明一个人如果只是存在着并不证明他是活着,因为这种人的心得不到平安,他不了解什么是他存在的理由,对于未来也没有什么希望,因为他没有得着生命(指基督耶稣 )。世上每个人一定要找时间朝见神。
另外有一位像这一类的人去找威尔逊(Dr.WalterWilson )说:「威尔逊博士,你所传的道我无法相信。」「是吗?那么请你坦白告诉我那一点你不相信,也许你还可以告诉我你到底相信什么。」那人说:「我相信人一旦死了,便结束了一切。」威尔逊博士说:「对,我也正这样想,两个人想法不谋而合,让我们来握手。」那人觉得十分惊奇:「什么,你也相信人一旦死了便结束了一切吗?」威尔逊说,「是的,死后你便没有机会再犯罪,你暂时的快乐也告一段落,你对天堂的盼望也不再有了,死对你来说,正是结束了一切;你将进入永恒的黑暗之中。死对我来说,也是结束了一切:它结束了我的摸索、结束了我的彷徨、结束了我的失望、结束了我一切的痛苦!死亡结束了我一切的忧伤和罪过,然后我要进入主的荣耀之内。」
朋友,在死亡结束你所有可能得救的机会之前,何不找时间朝见神呢?
罪人的消磨时间不是谋杀——其实是自杀。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