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约翰福音 第13章


圣经综合解读

1「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祂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

「逾越节以前」就是快要接近吃逾越节筵席的时候;按犹太人的计日法,逾越节是从那天黄昏日落时分才开始算起的())。
「爱他们到底」可以有两种解释:1) 指主耶稣将祂的爱全部向他们显示(如英文NIV版));2)指主耶稣对他们的爱会持续到祂在地上的最后一刻(如英文KJV版))。
「时候到了」是在一连串有关主耶稣的「时候」的句子中的第七个()),指主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复活得荣耀的时候。前三个说主耶稣的时候未到,后面六个则说祂的时候已到。

2「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

3「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祂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又要归到神那里去,」

4「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

5「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

主耶稣现在「要归到神那里去」()),留下门徒在地上,所以就示范了洗脚的举动,让门徒将来一思想到主,就同时想到他们必须谦卑自己、彼此服事())。主耶稣知道自己的权柄何等无限,自己的源头何等神圣,并自己的去向何等荣耀,但仍然谦卑自己,洗了门徒的脚。人却常常明知自己算不了什么,却仍自高自大。
古时犹太人外出,一般都穿无鞋帮的拖鞋,只要走一段路,脚上就免不了沾染灰尘,所以一进门后,就要脱鞋并洗脚。最低微的奴隶所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替他的主人或来客解鞋带、脱鞋并提鞋,然后拿盆水来替他们洗脚。「拿一条手巾束腰」是仆人的动作。
创造宇宙万有的手,竟然洗涤门徒的脏脚!这告诉我们,甘心乐意替人洗脚的手,乃是宇宙间最尊贵、最有能力的手。

6「挨到西门·彼得,彼得对祂说:『主啊,祢洗我的脚吗?』」

7「耶稣回答说:『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祢洗我的脚吗」())意思是说「祢竟然要洗我的脚」?
彼得只知道主耶稣所做此事的表面意思,却不明白洗脚的属灵意义,但后来「必明白」())。我们对临到自己的事,往往当时不明白其所以然,等到事过境迁,才能从经历上学到功课,才发现万事都是为着我们的益处())。

8「彼得说:『祢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

「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指彼得若不接受「洗脚」所象征的属灵意义,就无法与主相交。主耶稣谦卑自己替门徒洗脚,是象征祂谦卑自己,愿接受死在十字架上的羞辱,使人类的罪孽得以洗净。人若不接受主耶稣在十架上为他们成就的救恩,就与祂无分。
「有分」直译是「共享事物」,意思是与主耶稣有团契。

9「西门·彼得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

10「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

古时犹太人赴宴时,先在自己家里洗澡,抵达主人家后只须洗掉脚上的灰尘,便全然干净了。另外,在庆祝逾越节前,犹太人已在耶路撒冷接受洁净礼()),只需洗脚就可以了。根据这些背景,洗澡是比喻彼得因接受主耶稣的道已得洁净()),只需要再接受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做的事,就不再需要别的洁净了。
「干净」指罪得赦免,只有当罪得赦免后,人才能与主耶稣有分,也才有资格来到神面前,留在神的家中。

11「耶稣原知道要卖祂的是谁,所以说:『你们不都是干净的。』」

12「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

13「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

14「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

15「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

「夫子」())指教导别人的人,「主」())指拥有主权可以指挥和使用别人的人。
「彼此洗脚」())就是「彼此服事」,是「彼此相爱」的表现()),是合一的见证。

16「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

17「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主耶稣的脚踪是门徒追随的榜样,跟随主的人必须效法主,走十字架的道路、舍弃自己服事人的道路,「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信徒「知道」属灵事物的目的,乃为着「去行」,这样才是「有福」的。知而不行,「必多受责打」())。知行合一,就是「把房子盖在磐石上」())。

18「我这话不是指着你们众人说的,我知道我所拣选的是谁。现在要应验经上的话,说:“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

19「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

20「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

21「耶稣说了这话,心里忧愁,就明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

22「门徒彼此对看,猜不透所说的是谁。」

23「有一个门徒,是耶稣所爱的,侧身挨近耶稣的怀里。」

古时犹太人坐席的姿势是围着马蹄型桌子斜躺着用餐,左手肘支撑着身体,头部靠近桌子,脚部伸向后边。使徒约翰原就斜卧在主耶稣的右边,他将身子稍向后挪移,便有如挨近主的怀里。
本书四次提到「耶稣所爱的门徒」()),本书也是他写的见证()),一般认为这门徒就是使徒约翰。
上图:耶稣时代犹太人的逾越节筵席落座方式示意图,他们都斜躺着,表示脱离埃及奴役后的自由。

24「西门·彼得点头对他说:『你告诉我们,主是指着谁说的。』」

25「那门徒便就势靠着耶稣的胸膛,问祂说:『主啊,是谁呢?』」

26「耶稣回答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耶稣就蘸了一点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

「蘸了一点饼」())犹太人的逾越节晚餐是大家共享羊肉、饼、苦菜等食物,吃时有一盘用水果、醋等熬成的调味酱,各人拿一小块饼蘸着盘里的调味酱吃,蘸饼递给别人是友好的表示。主耶稣早已知道犹大蓄意卖主,但祂直到最后,仍是对敌对祂的人满了慈爱,为他洗脚()),并且蘸饼给他。
「耶稣回答说」()),可能只是悄悄地告诉了身旁的使徒约翰。

27「他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稣便对他说:『你所做的,快做吧!』」

28「同席的人没有一个知道是为什么对他说这话。」

29「有人因犹大带着钱囊,以为耶稣是对他说:『你去买我们过节所应用的东西』,或是叫他拿什么周济穷人。」

30「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

31「他既出去,耶稣就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

32「神要因自己荣耀人子,并且要快快地荣耀祂。」

33「小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

34「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这是主耶稣两次())吩咐门徒要「彼此相爱」的第一次。旧约命令以色列人要「爱人如己」()),但主耶稣的「新命令」里所要求的是「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不是以爱自己的标准去爱别人,而是以主耶稣爱我们的舍己之爱去彼此相爱())。
「彼此相爱」是主给我们的「命令」,命令不需要我们赞成、拥护,也不需要我们研究、分析,只需要我们绝对顺服。我们若没有彼此相爱,或者没有用舍己之爱去彼此相爱,都是违背了主的命令。

35「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36「西门·彼得问耶稣说:『主往哪里去?』耶稣回答说:『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

37「彼得说:『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祢去?我愿意为祢舍命!』」

38「耶稣说:『祢愿意为我舍命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忠诚服事(Ⅰ )

我们要从好几方面来研究本段经文,但首先我们要从整体来看这一件事。

在福音书所记载的事迹当中,很少像本段经文这样把耶稣的性格显明出来,表现出他那完全的爱。我们见到耶稣所做的,正好和我们想象中他的性格、他的举止相符。

(一 )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他知道受苦的时刻到了;同时知道得荣耀的时刻也近了。这种意识很可能使他的心里充满了骄傲。然而即使知道权力和荣耀都属于他,还是谦卑地为门徒洗脚。在原可能极骄傲的时刻,他卸有最谦卑的表现。爱永远是像这样。比方说,某人患病,那爱他的人极乐意为他代劳作一切事,因为爱原就是这样。有些人自认他们很尊贵,不能做卑微的工作;自认高贵得不能作低贱的事。耶稣决不是如此。他知道他是万有之主,然而他还为门徒洗脚。

(二 )耶稣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又要归到神那里去。他的心里可能对人类和这世上的事,抱着轻视的态度。也许想到他已完成了这世上的工作,现在正要归到神那里去。就在这个越接近神的时候,耶稣越发表现出他服事人的深度和极限。在筵席上为宾客洗脚,这是仆人的工作。拉比的门徒习惯上都要为拉比代劳,为他们做许多个人的事,可是拉比却不曾梦想别人来替他洗脚。耶稣的奇妙就在于他越接近神时,与人分离得越远,却比以往更亲近世人。

我们可以确定,只有与神更亲近的人,才表现出他更接近人。格洛弗(T. R. Glover )提到有些聪明的知识分子说:“他们以为很敬虔,其实他们不过是吹毛求疵的。”有关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St. Francis of Assisi )的传奇说,他是个贵族,在年轻时非常富裕;所有的东西都是用最好的;然而他讨厌安逸的生活,心灵里总览得没有平安。有一天他独自骑马,行经城外时看到一个痲疯病患者,全身都已溃烂,看起来真是可怕。若按圣弗朗西斯惯有的吹毛求疵的个性,面对这个丑恶的可怜人,他会怕得畏缩不前。然而在他心里有一股力量推动他;便自马背上跳下来伸开双臂拥抱那个痲疯病人;经他一抱,那个病人竟露出了耶稣的像貌。因此我们知道,凡越接近苦难中的人,就越接近神。

(三 )耶稣也知道这一点。他深知被人出卖的时刻到了。按理说他知道别人会这样待他,心里一定会痛苦、怨恨;可是他却表现出更大的爱心。令我们惊奇的是,人越伤害耶稣,耶稣却更爱他们。人恨恶不对的事,受人伤害或侮辱时感到痛苦,这原是很自然的反应;然而耶稣却不是这样,面对最大的伤害和最深的背叛,他反而以最谦卑,最有爱心的态度来对待人。

忠诚服事(Ⅱ )(续 )

这一件事的背景约翰完全没有提到。如果我们参阅路加福音对最后晚餐的记载,就会注意到一句很可悲的话:“门徒起了争论,他们中间那一个可算为大”。十字架已摆在前面,门徒还在为地位和声望起争执。

也许正是门徒争大的言论,促使耶稣为他们洗脚。巴勒斯坦的路并没有铺上柏油,因此是很脏的。在干旱的日子,路上的灰麈有数吋之厚,遇上下雨天则又泥泞不堪。当时的人都是穿着一种由一个鞋底和几根带子系着的便鞋。这种鞋子既不能防灰麈,也不能防泥巴。因此每一户人家,都会在门口摆着大水缸;仆人随时为来访的宾客洗脚、擦脚。在耶稣这个小团体里头,并没有谁是仆人。因此仆人的工作就得由大家轮流担任。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一起吃最后的晚餐时,开始为身分地位起了争执,没有人愿意担任为人洗脚的工作;结果耶稣以既生动又富戏剧性的行动为门徒洗脚,作这没有人愿意作的事。

耶稣作了别人不愿意作的事。然后说:“我向你们所作的,你们明白么?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知道学生不能大于老师,仆人也不能大于主人。我既然这样作了,你们也当照样去作,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知道彼此应该怎样行。”

这使我们想起,教会里往往因为某一个人得不到他想要的地位,就产生问题。甚至常常有教会中居领导地位的人,由于没有得到他们的职务所应得的地位,而有被人冒犯的感觉。耶稣的这个教训指出,世上伟大的标准只有一个,亦即是做服事工作的伟大。世上有许多人,在他们应该跪在同胞手足面前时,竟高高在上。在人生的每一层面,由于人竞争崇高的地位,不愿意屈居次要地位的心理,而使得好好的工作计划无法推动。一名球员在一场球赛中被漏掉,就拒绝再参加任何球赛。一位胸怀大志的政客未被托付以他自认应该担任的职位,就不肯接受较次的职位。一个圣歌队队员没有获得独唱的机会,就不肯再参加圣歌队。在任何社会我们都能看到,某人受到无心的轻蔑,不是大发雷霆,就是事后好几天都郁郁不乐。我们若只想到本身的尊严、声望、和权利、就让我们看看人子,腰间系着毛巾跪着替门徒洗脚的这一幕吧。

耶稣有君王的身分,却很谦卑;他在世人当中既是仆人也是君王。汉琪(Donald Hankey )在亲爱的陆军上尉(The Beloved Captain )一书,有一段描写这位陆军上尉怎样在旅次行军之后,照顾他的弟兄。“我们都知道他是我们的长官──在各方面都比我们强,是他同僚中的一位‘绅士’,我倒觉得奇怪为甚么他那么谦卑却不失去尊严。如果谦卑这个字适用于他的话,我敢说他是一个谦卑的人。他关心我们身上的任何事。比方说,我们若开拔作旅次行军,起初脚都会发酸起水泡,可是你会觉得他把别人的脚当作是自己的。在每次行军过后,他都照例检查大家的脚。虽然这是例行公事,但他可很认真,绝不当作一项例行公事。他走进寝室,如果发现谁的脚发酸,就跪在地上,像医生一样的细心检查那人的脚。然后指示随行的士官赶紧施药救治。如果发现水泡,他就亲自用消过毒的针代为刺破,免得细菌进入人体。他这样做并不是虚情假意;不是故意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只是觉得我们的脚极其重要,而我们都不大会照顾自己,因此他认为最好是亲自检查我们的脚。在我们看来,他这样作真像是宗教的行为,因为他怀着基督的精神,我们也更爱他,更敬重他。”令人惊奇的是,像耶稣那样蹲在门徒面前的人──结果竟被人尊为君王,而人们对他的怀念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基本的洗(续 )

我们已经知道约翰福音的记载都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表面的;另一个是里面的。无疑地,本段记载也有第二个含义。在表面上,我们看见这是一个教人谦卑的功课。然而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这是一段十分难解的经文。起初彼得不容耶稣洗他的脚。耶稣告诉他除非他接受洗脚,否则他就与主无分了。后来彼得要求不但是脚,连头和手也要洗。耶稣回答:“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这是一句难明的句子,同时也含有弦外之音。

耶稣的洗,无疑是与洗礼有关。“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

耶稣的意思是指:一般人在参加筵席之前,总是先洗好澡,所以他们来到主人的家,就不用再洗澡;最多只要把脚洗一洗就行了。所以,洗脚乃是到人家家里作客,在登堂入室之前的礼节。也可称为入室的洗礼。耶稣像是对彼得说:“你要求我替你洗澡,洗澡是你自己能做的,不用我代劳,你现在所需要的乃是那象征你进入信仰之家的洗。”这又说明了另一件事。彼得起初不肯让主洗他的脚。耶稣说,如果这样的话,他就与主无分了。耶稣像是对他说:“彼得,你是不是骄傲而不让我为你洗脚!你若是骄傲的话,就会失去一切福分。”

不论是古今的教会,洗礼仍然是入教的一个方式;洗礼也可以称为入会的洗礼。然而这不是说,没受过洗礼的人就不能得救;而是说一个人若能接受洗礼,他却骄傲得不肯从这个门进来,那么骄傲就把他关在信仰的家庭之外。

现在的情形不同了。初代教会只有成年男女接受洗礼,因为他们直接从异教进入基督教。今天有许多的教会也容许孩童受洗。但在这一段经文,耶稣把这基本的洗当作进入教会的表象,并告诉我们说,一个人不可骄傲得不肯受洗。

不忠之耻与忠贞之荣

本段经文强调三件事。

(一 )本段经文对犹大不忠的残酷行径,可谓描述得十分生动,以致东方人读这一段记载莫不对他恨之入骨。耶稣曾引述诗的一句经文:“连我知己的朋友,我所依靠吃过我饭的,也用脚踢我”。东方人认为跟一个人一道吃饭是一种友谊的象征,也是忠贞的表现。及十三节记载,米非波设是扫罗的孙子,大卫原可除灭他,结果反倒常常和他同席吃饭,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说,事奉巴力的先知和事奉亚舍拉的先知,都是耶洗别所供养的。一个人誓言效忠某人并在某人那里吃饭,结果竟叛逆他,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诗人认为背叛朋友乃是最令人伤心的事。“原来不是仇敌辱我,若是仇敌,还可忍耐;也不是恨我的人向我狂大,若是恨我的人,就必躲避他。不料是你,你原与我平等,是我的同伴,是我知己的朋友。我们素常彼此谈论,以为甘甜,我们与群众在神的殿中同行”

朋友变节背叛乃是世上最可耻,最残酷的事。耶稣说:“他用脚踢我”,心实在是令人心碎的一句话,本来用以形容“残酷的暴行”。经文中并没有愤怒的意思,只是忧愁而已;耶稣对犹大的最后规劝,只是表现他内心的伤痛。

(二 )本段经文也强调这幕悲剧是在神的旨意之中,所以耶稣完全的,没有质问原由的接受神的安排。正如圣经所记载,救世的工作会使神心碎。耶稣知道神的救世计划,他知道所必须付上的代价,也诚心愿意付上。他不希望门徒误解他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捉,而无法逃逸。他不是被动的受到杀害;而是主动的从容就义。虽然目前门徒看不出,也不明白;但他希望有一天他们回顾起来,就记得主所说的话,也了解这话的意思。

(三 )本段经文强调不忠的耻辱,同时也强调忠贞的荣耀。有一天,这一群门徒要把耶稣的信息传给世人。他们若这样做,就等于作了神的代表。一位大使或外交官员在外面,并不是代表自己或只具个人的资格。他乃是代表国家,带着国家的尊贵与荣耀。他乃是代表国家说话;尊重他,就是尊重他所代表的国家;欢迎他,就是欢迎那位差派他的统治者。忠诚的基督徒的荣耀和使命就是在世上代表耶稣基督。代表基督说话;代表基督行动。在我们手中享有永恒的尊荣。

爱的最后规劝(Ⅰ )

我们若稍微想象这一幕的情景,许多戏剧性的因素就会浮现出来。

犹大背叛的表现是最糟的、也是最丑的。他可以赢得最佳演员和十足的伪善者的街头。我们敢断言;如果别的门徒知道犹大所作的事,绝不会让他活着离开屋子。犹大老是表现他爱耶稣,向他忠贞,来欺骗其它门徒的耳目,然而却瞒不过耶稣。他是一个厚颜无耻的恶棍;也是一个滑头的伪善者。从这里我们获得一项警告:我们表面的行为纵然骗得了人;却瞒不过基督的眼睛。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我们若充分地了解这件事的始末,便会发现耶稣曾三番四次地规劝犹大。第一,在他们吃饭的时候席次经过特别的安排。犹太人不是坐着吃饭;而是半卧着。桌子是一张坚硬低矮的石桌,旁边摆着一些长椅。形状呈U字形,主人就坐在正中央。他们斜卧时倾向左方,由左肘支撑着身子,让右手可以自由拿取食物。依这种安排来看,一个人的头部会靠着坐在他左边的人的怀里。耶稣大概是坐在主人席,亦即是正中央的席位。耶稣所爱的门徒必然是坐在他的右边;因此他以左肘撑住身子时,他的头就挨近耶稣的怀里。

耶稣所爱的门徒,并没有指明是谁。有人推测是拉撒路,因为耶稣爱拉撒路。有人推测是年轻富裕的官,因为耶稣爱他;据说他后来抛弃一切所有的来跟随耶稣。有人推测是一位特别受到耶稣钟爱的年轻门徒,不过他的名气不大,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更有人推测主所爱的这个门徒是无血无肉的,只是一个假想的理想门徒。然而,多数人都猜测主所爱的门徒就是约翰自己;我们也十分同意这个见解。

引起我们兴趣的是:犹大到底坐在那里?因为耶稣假如能够和他私下交谈,而不叫其余的人听见,按理说,只有一个位置是可能的,那就是紧挨着耶稣左侧的席位。所以,约翰的头挨近耶稣的怀里;耶稣的头则挨近犹大的怀里。由此我们了解到,主人在侧的席位最为尊贵,是专留给主人最亲密的朋友生的。在吃饭之前耶稣可能对犹大说:“犹大,今晚你坐到我旁边来;我有话要对你说。”耶稣请犹大坐到他旁边,这是一种规劝。

还有一点要在这里交代的:主人时常会从菜肴中拣一块上好的,为客人布菜,这也是友谊的象征。波阿斯为了表示关怀路得,邀请她过来并把饼蘸在醋里,然后给他。劳伦斯(T. E. Lawrence )说,他曾在阿拉伯人帐蓬内接受款宴,阿拉伯酋长常常把羊肉的脂油取下,当众递给他,以示尊敬(对西方人来说、这真是一个困窘的情况、因为不管合不合口味都得吃下去、才不会辜负主人的一番盛情 )。耶稣为犹大布菜,这也是爱心的象征。我们发现尽管耶稣这样做,也没有引起其余门徒的注意,足见这是耶稣习以为常的一个动作,因此没有甚么不寻常之处。犹大大概常常受到耶稣特别的宠爱。

这实在是一个悲剧。尽管耶稣再三的规劝,犹大被蒙蔽的心始终不为所动。神要拯救我们,免得我们的心麻木,以致不为他的爱所动。

爱的最后规劝(Ⅱ )(续 )

这出悲剧终于继续发展下去。耶稣再三地对犹大表现慈爱,想叫他回心转意放弃原来的计划。

现在忽然来到一个重要的时刻,耶稣承认他所表现的爱失败了,于是他说:“犹大,你所作的快作罢。”因为实在没有再拖延的必要。为甚么要让无效的奉劝增加紧张气氛呢?犹大若执迷不悟要这样作,那就干脆快作罢。

门徒仍旧不明白耶稣所说这句话的意思。他们以为耶稣是差他去买过节所应用的东西或是叫他拿甚么去赒济穷人。习惯上,逾越节是一个有无相通的节期,凡有的人要帮助那没有的,是一个赒济穷人的节期。一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教会取出圣餐时所捐出的奉献来赒济穷人。其余的门徒以为耶稣差管钱袋的犹大拿些去赒济穷人,好让他们欢度逾越节。

犹大一领受了饼,魔鬼就入了他的心。爱心的规劝竟然化为仇恨的动力,这实在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只有魔鬼才会出此下策,把一件极美的事经过扭曲终而变成促使人下地狱的媒介物。魔鬼把爱变为情欲;把圣洁变为骄傲;把惩戒变为虐待;把爱心变为自满。在生活上,我们必须小心,免得魔鬼把美好的事物变成遂其目的之手段。

犹大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约翰很喜欢一字两用。白天的反面是夜间;不过还有另一种夜间,就是指人离开耶稣基督去走自己的道路。一个人若不听良善的呼唤,而听从邪恶的特使,就是一种夜间的光景。一旦仇恨的心把爱的烛光熄灭时,夜间就到了。一个人若离开耶稣就是进入夜间了。

假如我们顺服基督,就是行走在光明中;若离开主,我们就进到黑暗里。在我们面前有光明之路,也有黑暗之路。神赐给我们智慧去作正确的抉择,因为在黑暗中,人会全然迷失。

四重的荣耀

本段提到四重的荣耀。

(一 )耶稣的荣耀已至;他的荣耀乃是十字架。紧张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存疑也已经澄清了。犹大终于出去采取行动,十字架的来临已成定局。每一个人也都必须经历人生的经纬,无法逃避。生命中最大的荣耀就是牺牲所带来的荣耀。任何战役,最高的荣耀并不属于生还者,而属于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宾勇(Laurence Binyon )说: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约翰福音第十三章

Ⅲ 耶稣回到父神那里去

十三章开启本福音书的第二主要部分,即耶稣回到父神那里去/荣耀之书,它以最后晚餐掀开序幕

A 最后晚餐

在最后晚餐时,耶稣教导门徒,为祂的离开作些心理准备,或许至少在最后晚餐时已开始作这教导。祂在逾越节前六天来到伯大尼(位于耶路撒冷东方约贰一哩处),马利亚在那里“为祂安葬之日”膏抹祂,次日祂去到耶路撒冷,群众沿途手拿棕树枝高声向祂欢呼“和散那”。后来在祂被出卖和钉十字架的前夕,在逾越节宴席上坐在首席位上,那就是祂与门徒共进的最后晚餐。

i 耶稣洗门徒的脚

1. 最后晚餐开始时,耶稣洗门徒的脚。本福音书的作者先将洗脚的场景安排好,逾越节以前,当时是在吃逾越节晚宴时洗的脚(2节)。为了强调这时刻的重要性,他加上一句说,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耶稣的时候/时辰是本福音书的显著主题,早先作者说事情没发生是“因为祂的时候还没到”,从和后来的经节我们晓得“时候已到”。那时刻是指耶稣透过祂的受死、复活和升天之后,离开人间回到父神那里去的事。当耶稣为门徒洗脚时,心中完全明白这些事。

当耶稣替门徒洗脚时,心中不只想到这些事: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耶稣的爱不仅从洗脚这奴仆的工作上表现出来,也从这举动所象征的意义上表明出来:祂在十字架上屈辱的死,会让属灵的洁净成为可能(当故事发展下去时,此点会越发显明)。作者描述耶稣的门徒为“属祂自己的人”,这是取自耶稣所说,听祂声音的羊是“祂自己的羊”。他们虽然并不“属于这世界”,可是此处描写门徒仍在“世间”活着。

作者说耶稣爱他们就爱“到底”,可以有两种解释法:(1)是副词,意味无以复加,或如NIV版所说,“祂将祂的爱全部向他们显示”;(2)暂时地,意指到祂生命的末了,亦即耶稣对门徒的爱地老天荒,会持续到祂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此处或许特意模棱两可,因为耶稣确实显出祂完全的爱,且爱到祂咽下最后一口气。

2-3. 作者再多描绘一下当时耶稣作这恩慈举动的情景,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耶稣早就知道谁会出卖祂),当祂晓得撒但已掌握犹大的心时,不久之后就会派他去做他已计划好的事(27节)。耶稣心中完全了解这些事,祂就替门徒洗脚,包括即将出卖老师的那位。然而还有一件事我们需要明白: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又要归到神那里去。耶稣是因知道父神已将掌管万有的权力交在祂手中,并且祂是从神而来,现在要回到父那里去,才洗门徒的脚。知道这些事,并没拦阻祂不放下身段做奴仆的工作。耶稣清楚知道自己是谁,但仍洗了门徒的脚。

4-5. 现在作者描写洗脚的事: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耶稣的举动是史无前例的,妻子也许替丈夫洗脚,儿女或许替父母洗脚,学生也可能替老师洗脚,但这些都是出于极度的尊敬。通常洗脚是仆人的事,不是正在享用饭食者的工作,更不会是坐在首席的人的职责。根据犹太人稍后的传统,连犹太仆人也不做洗脚的事,而是交给异族仆人去做。或许那天耶稣与门徒吃逾越节宴席时,没有仆人在场。当门徒们觉察到没有仆人做这工作,自己也不愿为别人做这低下的工作时,也许有一阵子尴尬。当他们察觉耶稣准备亲自做这低贱的服事时,他们的惊愕是可想而知的。可是仍然没人移动身子,他们只是坐在那里,当耶稣洗完一位门徒的脚,擦干,又替另一位洗且擦干时,屋里肯定是鸦雀无声。当祂来到彼得面前时,沉默就被打破了。

6-7. 彼得说出了所有门徒心中所想的:挨到西门彼得,彼得对他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在这问句中,彼得强调耶稣的举止与祂的身分不合:“你洗我的脚吗?”耶稣不仅坐在宴席的首位,还是他们的老师!学生本当服事老师,不是倒过来。耶稣回答说:“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彼得只知道耶稣所做此事的表面意思,不明白耶稣替他们洗脚这谦卑举动所代表的象征意义。耶稣告诉他,当时他虽不明白,可是后来(直译则是“事后”)会明白。

8. 彼得仅仅想到耶稣这举止不合体统,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一如其他门徒,彼得不愿替别的门徒做这低贱的事,可是若让耶稣做洗脚之事,简直不可思议。其实他是在命令老师不可洗他的脚。可是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耶稣这话若只与洗脚有关,就解释不通了。实际上,彼得拒绝接受此事,是值得褒奖的,至少他晓得弟子不应当让师傅洗他的脚。因此,耶稣的这回答应当从深一层来解释。耶稣谦卑自己替门徒洗脚,是象征祂谦卑自己,愿接受死在十字架上的羞辱,使人类的罪孽得以洗净。在这点上,彼得与其余门徒必须接受耶稣替他们做的事,否则,他们就与祂无份。“与耶稣有份”直译是“与耶稣共享事物”,若不是直译,则指与耶稣有团契。耶稣在此是说,除非彼得愿意接受祂在十架为他做的事,否则他与祂没有关系。

9. 彼得虽然还不明白耶稣所做之事的象征意义,可是他晓得耶稣所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这话的意思。西门彼得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彼得急欲与耶稣有份,就对耶稣说:“若一定要洗了才与你有份,那么全身都洗了好了!”彼得以为耶稣是将梳洗这事作为能与祂有关系的条件,可是他搞错了,重要的是洗脚这事所象征的意义。

10-11. 耶稣对彼得热忱但无知的回应回答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此话有两种解释法:(1)耶稣从当时的习俗所得的一个教训,主人会为来参加宴席的客人,提供洗脚的礼节,这是因为在离家前,客人已洗过澡,在赴宴途中,黄土路使他们脚上蒙了灰沙,因此在用餐前先洗个脚,提提神清爽一下;(2)这意指庆祝逾越节前,犹太人在耶路撒冷所受的圣浴。在此情况下,耶稣是对彼得说,他不用像洗脚一样洗头洗手。彼得已接受圣浴仪式,只需洗脚就可。这两种比喻都暗示,彼得因接受耶稣的话已得洁净(,并且因着祂即将替他在十字架所做的事,就不再需要别的洁净。

有人曾将(“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解释为基督徒需要接受洗礼,和受洗后犯罪的问题。人们将这两件事联想在一起,是可理解的,可是当初耶稣对彼得说这话时,并没有这意思,也没什么迹象显示,作者希望读者在此有此见解。

耶稣接着说,你们是干净的。耶稣所指的干净是罪得赦免,只有当罪得赦免后,人才能与耶稣有团契,也才有资格来到神面前。在此点上门徒已洁净,因为他们已接受耶稣的话。接受耶稣所说的话就能使人得洁净,因为它是惟一能让人从耶稣的受死中得益的管道。稍后耶稣会对门徒说:“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耶稣虽然对祂的门徒说:“你们是干净的”,可是并非所有的门徒都是干净的。因此祂接着说,然而不都是干净的。作者解释为何会如此,耶稣原知道要卖他的是谁,所以说,你们不都是干净的。当时加略人犹大也在场,耶稣洗了他的脚,他也吃了逾越节宴席,可是不久之后,他会起身离席去将耶稣出卖给要除掉祂的犹太首领。

ii 门徒上了一课

12-15. 耶稣为门徒洗脚的举动蕴涵了一个象征性的信息,即人类需接受透过耶稣在十字架上谦卑自己的举动而得到的洁净。可是耶稣还有别的事要教导门徒,是比较实际的事。作者接着说,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就穿上衣服,又坐下。虽然彼得企图拦阻耶稣洗他的脚,可是最终还是洗了。就我们所知,它是在很尴尬的沉默中进行。然后耶稣穿上外衣,坐回主位,开始教导门徒另一门功课: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显然这是个自问自答的问话,因为无人回话。耶稣接着说,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当初彼得因为尊敬耶稣是他的老师和主人,而不愿让祂替他洗脚。耶稣说门徒尊重祂是他们的老师和主人是对的,祂所做的卑微工作并没改变这关系。祂采取仆人的角色,也没改变祂是他们老师的事实,祂只是另一类的老师。祂谦卑自己替他们洗脚,并没改变祂是他们主人的事实,只是祂不是他们心目中所想的那种主人。

“夫子”(didaskalos)或“拉比”(相当于老师)这头衔,在第四卷福音书中常用来称呼耶稣。施洗约翰的弟子和尼哥底母称耶稣为“拉比”,法利赛人和文士称耶稣为“夫子”,马大称祂为“夫子”,抹大拉的马利亚称祂为“拉比”。耶稣的门徒称祂为他们的老师(13、14),表示他们至少认为祂与以色列其他的教师享有同等地位。

耶稣在第四卷福音书中也多次被称为“主”(kyrios),有时kyrios正确地被翻译为“先生”,是对不认识或还没认出身分之人的尊称,例如撒玛利亚妇人、19)、大臣、毕士大池旁的瘸子、群众、犯奸淫的妇人、生来瞎眼的人和抹大拉的马利亚都如此称呼耶稣。在别处经节,使用这字的人不仅将它当作一种尊称时,kyrios就正确地被翻译为“主”,例如作者自己、彼得(6、9、36、37节,、17、21)、生来瞎眼的人、马利亚和/或马大、27、32、34、39)、门徒们、所爱的门徒(25节,、多马、腓力、不是加略人的犹大和抹大拉的马利亚、18)。当耶稣说门徒称祂为他们的“主”是对的时,是指他们开始觉悟到祂不仅是个值得尊敬的人而已,他们也该服从祂。本着这点祂继续说,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这功课相当简单,身为他们的主和老师的耶稣,尚且不认为替人洗脚是贬低祂的身分,那他们彼此洗脚也没有贬低他们的身分了。当有必要时,耶稣门徒中“最大的”,就要准备好谦卑自己服事他们当中“最小的”。当今的文化与主耶稣和祂门徒所处的时代不同,已不用替人洗脚,可是仍有很多机会让人以其他方式谦卑地服事别人。为了将此功课说得更透彻,耶稣说,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95。

16-17. 耶稣再对门徒说下面的话以强调这教训,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这格言所用的“主人”和“仆人”,不需多加解释,可是所说的“差人”(apostolos)和“差他的人”就需要解说。希腊文apostolos这字是从希伯来文?āl?ah?(使者)这字翻译而来。根据拉比的教导,“被差遣的人就如同差他的人一样”(拉比律法,Berakot5:5),意思是,应当照对待差他之人一样对待被差来之人。差人(apostoloi /??l?h?m)虽然极尊贵,但永不会超过差他来之人。

当耶稣事先警惕门徒他们将遭遇迫害时,也用了同样的格言:“仆人不能大于主人。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参:。祂也用这话向门徒保证,身为学生的他们虽不能大过老师,可是当他们受完训练时,就能指望会像他们的老师一样。然而在这段经文中,格言所强调的是,在效法耶稣的榜样上,门徒不当踌躇不前。身为祂的仆人与使者,他们绝不比他们的主人和差派他们的耶稣大,因此他们没有理由认为,自己不屑于做祂为他们所做的、服事别人的卑微事情。

耶稣用这句话,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结束此教导。在服事别人的事上,与基督徒所有的生活层面一样,知道该如何做是一回事,行出来又是另一回事。福气不是由知道而来,而是由行出来而来。耶稣在“登山宝训”结尾时,也用了一个类似的比喻。祂说到两个建筑匠,一个将房子盖在沙土上,另一个则盖在磐石上。盖在沙土上的房子倒塌下来,就象征那些只听耶稣讲道、但不行出来的人的命运,盖在磐石上稳固的房子,则象征那些照着耶稣的话去做的人所经历的福气

iii 耶稣预知将发生何事

18. 耶稣以“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结束这教诲,显示福气只是为那些顺服祂的门徒存留。可惜的是,并非所有门徒都顺从祂,于是祂加上一句,我这话不是指着你们众人说的,我知道我所拣选的是谁。祂知道他们当中有一人,加略人犹大,会出卖祂(-27),且认为那是应验圣经所说的话:现在要应验经上的话,说:“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96这引言出自,诗作者求神怜悯他的疾病,因为他的敌人对他的可怜遭遇幸灾乐祸,就连他所信任且同桌吃饭的挚友也背叛他。在中东文化里,接受别人款待且亲密到一同进餐的人,若背叛他的主人,会特别遭到别人的责难。当主耶稣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时,与诗作者深有同感,因为十二门徒中与祂亲近的一位,即将背叛且出卖祂。此事虽令耶稣伤心失望,却非始料未及:这原是“要应验经上的话”。

19. 耶稣将祂即将被出卖的事告诉门徒,并非要他们分担祂的忧伤。虽然这是可理解的事,但祂主要的目的是表示对他们的关心: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当他们听到这预告后,祂希望当事情真正发生时,他们的信心不至动摇。这预告虽没能阻止他们陷入绝望,可是最终他们没有失去信心。耶稣门徒的心情可从反映出来。走在以马忤斯路上的两个门徒,当耶稣问他们关于耶稣的事时,他们回答道:“他是个先知,在神和众百姓面前,说话行事都有大能。祭司长和我们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钉在十字架上。但我们素来所盼望、要赎以色列民的就是他。”显然他们对耶稣是基督的信心已动摇。后来耶稣打开门徒的心,明白旧约圣经所写关于祂所有的事,至终他们的信心得以恢复

20. 这节经文,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与前面的经文到底有何关联很难确定。在对观福音书中,耶稣在某些情况中用了类似的话,却为不同的目的。可是第四卷福音书的作者要我们看见,耶稣在这节使用这话和前几节经节到底有何关联呢?这关联或许是,当耶稣从死里复活,且门徒相信祂是基督后,会觉悟到发生在祂身上的一切事,都是为应验旧约的话,然后会负起耶稣差遣他们去世上传福音的使命。当人们接受他们和他们的见证时,也就相当于接受耶稣。凡以此法接受耶稣的人,也就是接受差祂来世上的那位,即父神。

iv 耶稣预言加略人犹大将出卖祂

21. 作者再回头提到耶稣在前一段所说的事,耶稣说了这话,心里忧愁。这是耶稣第三次“忧愁”,第一次是拉撒路去世后,祂看到马利亚和其他没信心的人一样痛哭流涕时,第二次是当祂知道钉十字架的时刻即将来临,想逃避不上十字架时,耶稣第三次“心里忧愁”,是因面对要被自己的一个门徒出卖时。祂就明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这宣告(以“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amēn amēn legō hymin〕这公式作开头),显示被出卖的事虽然令耶稣极度伤心,可却没让祂傻眼,祂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先预告了。

22-25. 耶稣的宣告立即带来一阵骚动:门徒彼此对看,猜不透所说的是谁。他们清楚明白祂说的是什么,叫他们惊恐的是,祂指他们当中的哪一个?然后作者告诉我们,有一个门徒,是耶稣所爱的,侧身挨近耶稣的怀里。当人们围着马蹄型桌子斜躺着用餐时(注解),头是用左手膀臂撑着,坐在右侧的人与左侧之人的胸膛靠得很近。这节包含了四个“耶稣所爱的门徒”经文中的第一个(23节,,本书也是他写的见证。虽然许多人不能确定他就是使徒约翰,然而最公正的办法是阅读这些证据(参[导论 VI 作者]一题 )。西门彼得点头对他说:“你告诉我们,主是指着谁说的。”于是那门徒便就势靠着耶稣的胸膛,问他说:“主啊,是谁呢?”耶稣所爱的门徒很容易利用他坐得靠近耶稣的有利位置,轻声问这问题。

26-27. 耶稣的回答记在下面:耶稣回答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耶稣就蘸了一点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NIV版将这经节中的希腊字psōmion翻译为“一块面包”其实这字本身只是指“一块”或“一点”,并没说明是一块什么东西,必须加上artou(“面包”),才能让这语意不清的话成为“一块面包”。因此并不清楚耶稣给了犹大一块面包还是别的东西,一个可能性是一点苦菜,是在逾越节的宴席上用来蘸酱吃的东西。此处若真指面包,耶稣的举动就更强调了祂先前所说的话:“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18节)。无论哪种解释,耶稣将一点东西拿给犹大,都是对所爱门徒所发问题的无声回答。从引用的旧约经文来看,耶稣这举动不仅无声回答了所爱门徒的问话,也是祂向犹大所表达的最后慈爱。很难叫人领会在所爱门徒接到这信息后,为何不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出卖的事。或许是因为耶稣本身并没阻止他,反而叫犹大动手去做(27节)。

作者已三次提名道姓地说加略人犹大要背叛耶稣,现在他说,他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犹大接受了那东西,但没接受耶稣所给的爱,然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作者在本章前几节说到“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2节),现在撒但已进入他心中,清楚显明犹大不是单独一人行事。耶稣在说背叛祂的人是魔鬼(“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么?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在又对想要杀祂的“犹太人”说:“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同样道理,当犹大背叛主耶稣时,他执行了魔鬼的意愿。

早期基督徒作者似乎认为魔鬼并不知道耶稣的受死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写道:“神的儿子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也说:“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耶稣〕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魔鬼若晓得基督的死会毁掉它的能力,或许就不会“催促”犹大去背叛耶稣,也不会“进入”他的心将背叛之事确实行出。耶稣知道犹大心中发生了何事,并且他已定意要出卖祂,就告诉他下手去做那邪恶的事吧:你所做的快做吧。

28-29. 显然耶稣对所爱门徒说谁要出卖祂的话,只有所爱的门徒听见,可是祂叫犹大去做他即将做的事这话,所有门徒都听到了。作者加上一句说,同席的人没有一个知道是为什么对他说这话。作者解释说他们认为耶稣是叫犹大去做什么,有人因犹大带着钱囊,以为耶稣是对他说:“你去买我们过节所应用的东西”,或是叫他拿什么周济穷人。作者写道“犹大带着钱囊”,本福音书稍前一点说到,当马利亚以昂贵的香膏抹耶稣的脚时,加略人犹大责怪她“浪费”可以拿去周济穷人的钱财。可是作者在那里解释道:“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犹大是这群门徒中的司库,在他硬下心出卖耶稣之前,早已犯下中饱私囊的罪。门徒看到犹大离开房间,因为没听到耶稣对所爱的门徒说,犹大是出卖祂的人,就以为耶稣差他以司库的身分,去买一点过节需用之物,或者去周济穷人。

有些人争辩道,鉴于门徒认为犹大被差去买逾越节所需的东西,就证明耶稣与门徒共进的最后晚餐,不是逾越节晚餐,门徒认为犹大是去为明天晚上的逾越节晚餐购置用品。然而这说法讲不通,因为果真如此的话,明天还有时间去买,不用如此紧急。门徒认为犹大出去买东西,或许不是为逾越节宴席,而是为当天午夜开始的无酵节所用。拉比律法允许只要不用现款,人们可以在逾越节晚上购买食物,可以挂账,等过完节后再付账(?abbat23:1)。

门徒认为耶稣差犹大出去的另一原因,是去周济穷人。犹太人在逾越节有周济穷人的习俗。的言下之意是说耶稣和门徒常周济穷人,当犹大反对马利亚奢华的奉献举动时,就说可将她用的香膏卖掉周济穷人。

30. 耶稣给了犹大一块东西,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若那其中蕴涵着耶稣对他怀有的最后一点慈爱,也被拒绝了。犹大心意已定,立即起身离席,去出卖耶稣。作者加上一句含义深刻的话,那时候是夜间了。“夜间”这字显然包含它自然的意思(当时确实是晚上),但也具有象征性的意义(犹大离开耶稣,进入属灵黑暗,去出卖祂)。这可从约翰福音中,其他“夜间”这字所蕴涵的负面意义得到支持,有两次说到尼哥底母在“夜间”来见耶稣,夜幕让尼哥底母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来见耶稣,可是那也可象征在见到耶稣之前,他活在属灵的黑暗中。第三次“夜间”是耶稣说祂必须趁着白日做神的工作,因为黑夜来临时就没人能工作,此节的夜晚含有属灵的负面意义。第四处“夜间”是耶稣说,人若没有祂带来的“光”就走在“夜间”,他们必跌倒,因为看不见前面的路,此处的夜间也象征属灵黑暗。第五处“夜间”也带有象征性意义,作者说到,当耶稣在海边向门徒显现且给他们一些指示前,门徒的捕渔之行一无斩获(“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

B 临别赠言前半段

记录完犹大离开房间后,耶稣开始对其余的门徒为即将发生的事件作心理准备:祂的被出卖、被抓、被审和钉十字架,然后接着的复活和升天。经过这些事之后,耶稣就会回到父神那里去。从-这一长段经文,可说是临别赠言,是耶稣帮助门徒对以后祂不在他们身边时所作的心理准备97。临别赠言的前半段是-,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i 耶稣将得荣耀和爱的命令

31. 犹大的离去表示是该对某些事作些解释的时候了:他既出去,耶稣就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耶稣称自己为“人子”,是取自中荣耀人子的典故,这位人子得到“权柄、荣耀和至高无上的能力”并且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在第四卷福音书中,人子的得荣耀除了有至高无上的能力外,还必须涉及受苦和受难――耶稣必须经过十字架才进入荣耀(见增注:人子)。这是为何犹大的离去、出卖耶稣,会引出“如今人子得了荣耀”这句话。然而耶稣的受死不仅是祂进入荣耀的管道,在受死这事上,耶稣也得了荣耀。因为当祂为罪恶的人类舍下性命时,祂恩慈的神性就最清楚地展现出来。可是事情并不止于此,因为耶稣说,当人子得荣耀时,父神也在祂里面得了荣耀。在耶稣为人类牺牲自我的爱中,彰显了神的荣耀,因为父神爱世人,以致愿舍下独一无二的圣子,使一切信靠祂的人,都得永生,从父神愿赐下祂儿子的事上,显出神自己那舍己之爱所表现的荣耀。

32. 由于耶稣在祂的受死中荣耀了神,祂就加上一句说,神要因自己荣耀人子,并且要快快的荣耀他。因为耶稣用自己的死荣耀了父神,祂就知道神必定会毫不迟疑地荣耀祂,这是指耶稣的复活和升天。使徒保罗在也说到同样的事:

既有人的样子,

就自己卑微,

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

又赐给他超乎万名之上的名,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

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

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

使荣耀归与父神。

33. 耶稣再对门徒提到祂即将离去的事,小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时间不多了,犹大已去出卖耶稣,局势发展得很快,没多久就会达到高峰,即祂的被捕、钉十字架、复活和升天。然后耶稣又加上一句,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早先耶稣曾对“犹太人”说:“我还有不多的时候和你们同在,以后就回到差我来的那里去。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他们不能随着耶稣去到父神的面前,是因他们不相信祂。耶稣对门徒所说的信息与此类似,可是有一个重要区别。门徒此时此刻虽不能跟随耶稣去,可是以后能去(36节),但拒绝接受耶稣的“犹太人”,不能去,他们都会死在自己的罪中

34. 耶稣对门徒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这是耶稣两次吩咐门徒要彼此相爱的第一次,可是只在这次说道这是一条“新”命令。旧约命令以色列人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可是耶稣对门徒说,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它将爱的标准提高了许多,他们不再以爱自己的标准去爱邻舍,而是以耶稣爱他们的爱作为准绳。第四卷福音书三次提到耶稣对门徒的爱(1,,这爱导致祂为他们舍命。现在祂说他们需以同样的方式彼此相爱(参:。耶稣说这爱的命令是“新”的,是因它要求一种新的爱,像祂一样的爱。

35. 耶稣再加上一个解释,强调门徒彼此相爱的重要性,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这不是他们相爱的理由,而是相爱的结果。当门徒彼此相爱时,别人就可认出他们是耶稣的门徒。认识有关耶稣的真理是非常要紧的事,可是信徒彼此相爱也同样要紧。这不是情感上的爱,而是真正的舍己之爱,将别的基督徒的需要放在自己之上。信徒之间若没有爱,就会抹煞他们向世界所作的见证,显示他们是伪君子。

ii 预言彼得不认主

肃穆的音符已在十三章奏出:犹大离去出卖耶稣(21-30节),以及关于人子“得荣耀”不可思议的话语(31-33节),现在作者又加上另一桩,记录耶稣预言彼得会不认他的老师(36-38节)。

36. 耶稣之所以会预言彼得不认祂,是因为彼得问一个耶稣先前已说过的事(33b节):西门彼得问耶稣说:“主往哪里去?”耶稣回答说:“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耶稣没回答彼得所问祂要去“哪里”的事,反而告诉他,他现在不能跟去,以后才会去。彼得跟随耶稣去到父神面前的时间尚未来到,并且耶稣必须经过不寒而栗的受苦和受难才能去到父神面前,这是彼得当时还无法承担的事,可是他后来能做到

37. 彼得回应说:“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我愿意为你舍命!”彼得以为耶稣是说,当他面对未来时,没有足够的诚心跟随祂。可是彼得认为自己已准备好愿为耶稣肝脑涂地(参:,事实清楚显明,他不明白那是指什么。他绝对会用干戈奋力护卫老师,在客西马尼园,他的确挥舞着刀剑,砍向大祭司的仆人。但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地跟随耶稣,却不是他当时能担当的。

38. 耶稣知道彼得当时还无法行出他所夸下的海口,就回答说:“你愿意为我舍命吗?”这话让彼得听起来十分刺耳,可是更糟的还在后头呢!“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当犹大去出卖耶稣时,已是夜晚时分,现在耶稣又对彼得说,今夜未结束之前(“鸡叫以先”),他会三次不认耶稣(这三次记录在、26-27)98。――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

「到底」:也可以译为「到最完全的地步」。

「逾越节以前」:逾越节在法利赛人的历法中比祭司(撒都该人 )的历法早一天,因此造成约翰福音与符类福音的差异。──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就爱他们到底”说出,主那长阔高深的爱,永不改变的爱,远超过了门徒们,虽然他们落到了丑恶底点的光景。主那爱到底的爱,完全遮盖了不可爱的门徒们之缺点,绰绰有余,丝毫不受他们的影响。

── 黄共明《约翰福音要义》

也许有人会替犹大辩护说,犹大自己并没有意思要卖主,而是魔鬼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犹大的心里。可是魔鬼为甚么不把卖主的意思,放在彼得、约翰、或其他门徒们的心里呢?可见得是因为犹大在他的心里面,给魔鬼留了一个地步。物必自腐,然后虫生。我们若自己不离开主,心中不给魔鬼留地步,魔鬼是不会把犯罪的意思,放在我们心里面的。

――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又要归到神那里去,」

一个人所以会灰心、软弱、失败,迷失了方向,是因为不知道神将要为我们成就的,是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因此就无法忍受这至暂至轻的苦楚;常发怨言,常软弱,常失败。

但是耶稣知道;祂知道祂所作的是甚么,所以祂不气馁,不灰心。我们该知道,耶稣虽然是“神的儿子”,但祂也是“人子”。照着祂的神性来说,祂是神的儿子,是太初的神;当然祂是无所不能,也是无所不知。可是按着祂的人性来说,既有血肉之体,就有人性的软弱,会受试探,会忧愁、忧伤、难过,甚至也会惊恐起来。祂若非看见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无法轻看羞辱,忍受苦难。所以这里所说的知道,是在祂的人性里知道父神在祂身上的旨意,祂将要成功的救恩,知道万有,特别是知道谁是父所赐给祂的人,这些人是永远属于祂的。祂知道祂是从神出来,把神性带给人,又要归到神那里去,把祂所拣选的人带到神性里,带到荣耀里,叫他们与神合而为一。耶稣知道,所以爱他们到底;因为知道,所以替他们洗脚。

── 黄共明《约翰福音要义》

】「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

神的儿子道成肉身,成为人子,本来就是虚己。祂为此离天庭,撇弃宝座和荣冕。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现在为着祂的门徒们争夺谁为大,更是虚己,祂离席,放下了主人的地位;脱了衣服,脱弃了自己的体面、尊严、身分;用手巾束腰,以谦卑约束了自己。

── 黄共明《约翰福音要义》

,14耶稣为门徒洗脚有何教训?信徒要彼此洗脚么?】

答①在犹太人的习惯,是他行路的时候,多半赤着脚,或只穿上有底无帮的鞋子,好像中国南方脚夫穿着草鞋一样,脚上沾有尘土,到了家中就要脱鞋洗脚。洗脚乃是作仆人的工作,耶稣当祂将要离世归父的时候,曾经从席间起来,脱了衣服腰间束上手巾,然后倒水在盆里,就亲自洗门徒的脚,并用手巾擦,祂这样作,原是取了奴仆的形象,站在奴仆的地位,作了奴仆的事工,为要给门徒一个谦卑彼此相爱,和互相服事的好榜样,也是预表祂要洗去门徒日常在世上所感染一切的罪污,且这一洗脚动作的表现,是给马太和路加所教训的话,作了罪适合解释。

②耶稣对门徒说:「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

按照字面的意思看来,洗脚却是主要门徒去作的一个举动,在那里所提到「洗圣徒的脚,」就是一个事例,是指着穷寡妇接待或谦卑服事圣徒的一种善行说的,行这事的人是主所称为有福的,所以有人以为我们现今信徒,应当照着主的吩咐去行,彼此洗脚,有的教会还定了洗脚礼,视同遵守浸礼和圣餐一样,如真耶稣教会认为受过水浸的人圣职人员要为他行一次浸脚礼,在古时候的英国皇帝,每逢耶稣受难日的礼拜四,为效法耶稣的榜样,就亲自想几个穷人行洗脚的礼,天主教的教皇和希腊教的教长,每到此日也要亲自向十二个穷人行洗脚礼,但主所作的是一件事实是教训门徒常存谦卑的心,趁着机会相互服事,发挥彼此相爱的表现(约是按34-35 ,而他们所行的洗脚礼,是虚有其表,失去了属灵的意义,因为他们所洗的人,都是平素穿鞋袜的人,且是先在家中把脚洗干净了,再去接受这个洗脚礼。考这种洗脚礼是在主后四百年间,才有些教所提倡的,但以后大多数没有遵行,原是是新约圣经各卷并未提到这样的礼节,所以我们现在信徒,不在乎所守的礼节仪文行式,乃在乎领受主所教训的心意而已。——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

】「耶稣回答说:“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主作事的法则不是根据人的明白不明白,而是根据神的定意,祂作事永不受人的限制。只是主也说明,人对主所作的起先不知道,等到以后圣灵在人里光照一下,启示一来,人就会明白过来了。合一是神在人间要作的大事,借着洗脚的事来开始,那是太奇妙,太奥秘了。感谢主,这奇妙的奥秘并没有永远向我们隐藏,主自己在十七章的祷告里就向我们解开了。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后来明白「耶稣回答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我们是渺小、愚昧、软弱、无用的人,在这复杂、混乱、变化无常的世界中,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自己可作各种努力,但结果如何很难逆料。许多事情的发生,变化非常人所能逆料,犹如传道书所说,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能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赀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传911 )。

机会是从那里来的,是完全盲目的,偶然的吗?不是的,我们知道有一位在上的主宰,掌管万事,人的遭遇都在祂手中,所以我们不是面对不可捉摸的机会,不可逆料的命运,乃是面对决定一切的主,有时有许多事情对我们似乎非常不利,甚至难解。主究竟有什么美意?难免叫我们灰心,怀疑。

但是,主在我们身上所作的,我现在不知道,有一件事我们知道就够了,那就是祂爱我们并爱我们到底(约131 )。祂所作的都是出于祂的爱,目的是叫我们得益处,特别是我们若爱神,顺服祂的旨意,万事就更互相效力,叫我们得益处(罗828 ),后来也必明白。

──《每日天粮》

】「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

「无分」:「没有关系」。──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从主说的话来看,洗脚不单是一种犹太人的礼仪,而是主要用洗脚这事来带领门徒认识真理。因为给不给主来为他洗脚,直接关系到他是否有份于主。说得清楚一点,能否享用主,全在乎让不让主来洁净我们生活上的污点。生活上的污点得不到洁净,主的所有是给阻塞住,不能输送到我们身上来。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主这样说了,那维持活在交通中的意义就更明显了。按生活上的实际用途,洗脚是给人干干净净的活在家里。在属灵的含义上,有了儿子的生命才能活在家里,但是因为与世界的接触,常常会沾染了世界的污秽,这些污秽不能带进家里,所以必须要洗脚,因为脚是踏在地(世界 )上的,把世界的玷染洁净了,在家里的交通就畅通了。洁净的结果,使属灵的敏感度提高,分别属地的污秽的效能就更好,交通也就更舒畅。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

「洗过澡」:原文的时态表示「一次完成」的动作。

把脚一「洗」:原文的时态显示这是「从过去到现在不断发生的事情」。──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这话是指着犹大要卖祂说的。没有主生命的人,外面作的洁净并不能使他干净。犹大也是接受主洗脚的,但是他是没有洗过澡的人,所以虽然洗了脚,还是不干净的。犹大跟从主的动机不纯正,他从没有信主,所以是个没有洗过澡的人,虽然他天天的跟从主有三年之久,但是外表的跟随,甚至作了主的财政管理人,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跟随主,所以才会作出卖主的行动。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

这是在爱中的互相建立,因着爱弟兄,不愿看见弟兄在主的丰富中失落,因此就给弟兄洗脚。因着体会弟兄的爱,也就让弟兄洗脚。彼此洗脚是必须是作在爱里,不然就不是挽回在过失中的弟兄,而是要在责备弟兄中显露自己的公义,这不叫作洗脚。洗脚固然是一个生活中的动作,但更重的是在主的心意中的劝勉,在爱心交通中的互相造就,在诚信中的互相赦免。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

当门徒们争论谁为大的时候,主耶稣曾再三的告诫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但是那些被雅各和约翰两兄弟冒犯,而恼怒的门徒们,根本听听不进这些话。

── 黄共明《约翰福音要义》

我想主不是单叫他们学着那个样式去作,也是要他们凭着祂的生命去作,降卑,爱弟兄,进入合一的实际,都不是亚当的生命所能承担得来的,只有主的生命在人里面推动,人才会乐意这样作。体贴自己,爱面子,不顾念别人,……这些都是人天然生命中的弱点,人可以忍受别人受损害,而不能忍受自己有损失。当主的生命在人里面发动,人天然的阻力也就消退,人就能照着主所作的去作。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 」

「差人」:「被差遣的人」。──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我这话不是指着你们众人说的,我知道我所拣选的是谁。现在要应验经上的话,说:‘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

「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引自

「同我吃饭」:表示关系密切。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他用脚踢我”,心实在是令人心碎的一句话,本来用以形容“残酷的暴行”。经文中并没有愤怒的意思,只是忧愁而已;耶稣对犹大的最后规劝,只是表现他内心的伤痛。

──《每日研经丛书》
】「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

「信我是基督」:「信我就是『那一位』」、「信我就是那『自有永有』的」。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耶稣说了这话,心里忧愁,就明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

这是合一的关系的初步启示,把门徒与子并与父都联结在一起,合一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犹大可以卖主,犹大可以犯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大错误,但他的失败并没有改变神要作成合一的事。神既是不改变,我们也不该随意改变父的定意。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门徒彼此对看,猜不透所说的是谁。」

「彼此对看」:「困惑」、「面面相觑」。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有一个门徒,是耶稣所爱的,侧身挨近耶稣的怀里。」

「耶稣所爱的门徒」:指使徒约翰。

「侧身挨近」:犹太人宴饮时,侧身向左半卧,面向着桌,脚向后伸。因此使徒约翰是在耶稣的右边,头靠近耶稣的胸前。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25约翰在坐席时,何以会侧身挨近主耶稣的怀里?到底犹太人吃饭时,如何坐席?】

所谓“坐席”,是一般的说法,我们通常在吃饭时,乃是“坐”在椅子上的,可是犹太人吃饭的方法很特殊,并非“坐”,乃是“斜卧”(或斜靠 )。所谓“斜卧”乃是吃饭的人躺在长椅上,“椅”子好像一张床一样,用左手托住左肋,右手取食。坐在对面的人则动作相反。坐席的人是一个一个的“斜卧”着。约翰可能斜卧在主耶稣右边,所以很容易往左一靠,便挨近主耶稣的胸怀。

“侧身挨近”四字原文与“坐席”是相同的,该字为ANEKEIMAI( aoclcetVa小‘斜卧”之意。这句话应译为“斜卧在耶稣的怀里”。

后来在25节说,约翰“就势靠着耶稣的胸膛”,“就势靠着”四字原文乃是“跌入”EPIPIT O(j7tt*穴 m )之意,即约翰此时比在23节所说的更靠近主耶稣。

犹太人在出埃及时,过逾越节是站着赶紧吃东西的 ),后来改为坐着吃。自从犹太人受波斯人统治后,才学会“斜卧”而吃。希腊人与罗马人也沿用波斯人的习惯,犹太人在罗马统治时期,斜卧着吃逾越节的食物,已很普遍了。

犹太人斜卧在“食床”上吃饭,我们就明白路加福音七章所说,当耶稣在法利赛人西门家里“斜卧”(坐席 )时,那女人如何能“挨着他的脚哭”,并用香膏抹在他的脚上,因为主耶稣的脚不是在地上乃是在“食床”上之故。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西门彼得点头对他说:“你告诉我们,主是指着谁说的。” 」

「点头」:可以译作「作手势」、「用操作表示」。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耶稣回答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耶稣就蘸了一点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

「蘸饼」:在逾越节的晚餐中,蘸饼递给客人是友好和尊敬的表示,应该是耶稣对犹大的最后一次呼吁。然而犹大接受耶稣的饼,却不为所动,还是决心要出卖耶稣,于是他便完全受制于撒旦(撒旦就入了他的心 )。而且犹大坐在耶稣可以蘸饼给他的地方,很可能是位在耶稣旁边的首席上。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30出卖耶稣的犹大吃过圣餐么?】

答:耶稣回答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耶稣蘸了一点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犹大受了那点饼,就立刻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解经家根据这两点圣经的记载,咸认为主是在犹大参加了逾越节的筵席,要卖祂,出去以后,才设立圣餐的,且因犹大吃了那点饼以后,撒旦就如了他的心,是不可能再与门徒们一同吃这圣餐的,从,26节的记载看来,是显明主在犹大要出卖祂以后,才设立圣餐,又在指出犹大这事的时候,他就立刻出去了,由上面情形看来,我们是有理由相信,犹大接受了逾越节中主给他那一点饼以后,他看出主明说暗示他所行的事,天良显为亏欠,不能再与主同在,马上就出去了。等他出去以后,主才设立圣餐,他不在其中,是没有吃过圣餐的。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耶稣便对他说:“你所做的,快做吧!”因为实在没有再拖延的必要。为甚么要让无效的奉劝增加紧张气氛呢?犹大若执迷不悟要这样作,那就干脆快作罢。门徒仍旧不明白耶稣所说这句话的意思。他们以为耶稣是差他去买过节所应用的东西或是叫他拿甚么去赒济穷人。习惯上,逾越节是一个有无相通的节期,凡有的人要帮助那没有的,是一个赒济穷人的节期。一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教会取出圣餐时所捐出的奉献来赒济穷人。其余的门徒以为耶稣差管钱袋的犹大拿些去赒济穷人,好让他们欢度逾越节。

犹大一领受了饼,魔鬼就入了他的心。爱心的规劝竟然化为仇恨的动力,这实在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只有魔鬼才会出此下策,把一件极美的事经过扭曲终而变成促使人下地狱的媒介物。魔鬼把爱变为情欲;把圣洁变为骄傲;把惩戒变为虐待;把爱心变为自满。在生活上,我们必须小心,免得魔鬼把美好的事物变成遂其目的之手段。

犹大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约翰很喜欢一字两用。白天的反面是夜间;不过还有另一种夜间,就是指人离开耶稣基督去走自己的道路。一个人若不听良善的呼唤,而听从邪恶的特使,就是一种夜间的光景。一旦仇恨的心把爱的烛光熄灭时,夜间就到了。一个人若离开耶稣就是进入夜间了。

假如我们顺服基督,就是行走在光明中;若离开主,我们就进到黑暗里。在我们面前有光明之路,也有黑暗之路。神赐给我们智慧去作正确的抉择,因为在黑暗中,人会全然迷失。

──《每日研经丛书》

】「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

卖主的犹大到底有没有参加主耶稣所设立的圣餐?】

对于这问题,一般的解经家都认为卖主的犹大并没有参加主所设立的圣餐,因为那是一种非常神圣的礼节,被耶稣称为魔鬼的卖主犹大 ),是不可能参加的。犹大,可能参加逾越节的饮食,与耶稣并众门徒一同吃喝。

中文《四福音合参》一书的编着人,多数按着下列次序来编排主耶稣和门徒吃逾越节与设立圣餐的事。

一、主耶稣与十二门徒一同过逾越节。一l8节 )

马太与马可均有“正吃”二字,表示是在过逾越节的时候吃东西。路加在此加插一段门徒争大的事。

二、主耶稣为十二门徒洗脚。是在吃逾越节中的一项节目,按着犹太人传统的规矩,家主要为客人洗脚,表示友爱。

三、然后主耶稣宣布有一个人要卖他,在这时候约翰详细记载这一幕,并提及犹大接受一饼之后,便出去准备卖主。

四、之后,耶稣设立圣餐,宣布“新约”吃喝的方式,与吃逾越节的情形不同。

五、跟着,耶稣豫言彼得三次不认主。

我们有理由相信,犹大接受了逾越节目中的主耶稣给他一点饼之后,他马上出去;等他出去之后,主耶稣才设立圣餐,犹大不在其中。

另有一些解经者说耶稣与门徒是在逾越节前一天过节,不在逾越节那一天,他自己纔是真正的逾越节羔羊,第二天在十字架上被杀,他被杀的那一天纔是真正的逾越节,因为说那些犹太人控告耶稣的时候,不愿意进彼拉多的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云。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新约圣经中记载有多少个犹大?】

一、卖主的加略人犹大 )。

二、十二使徒中称为达太的犹大 )。

三、主的兄弟犹大 ),亦即写“犹大书一”的那一位。

(有些注经家以为犹大书一的作者是称为达太的犹大 参犹大书一难题研究。 )

四、在报名上册时生乱的犹大 )。

五、住在大马色的信徒犹大l节 )。

六、称呼巴撒巴的犹大 )。

在这些犹大中,必须认清的乃是,主的使徒中有两个犹大,其中一个是卖主的,另一个是称为达太。

此外,主的兄弟犹大与作犹大书一的犹大是否同为一个,注经家时常有不同的意见。

还有,住在大马色的信徒犹大,是否即后来与保罗一同作代表到安提阿去的犹大,也是值得研究。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他既出去,耶稣就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 」

「小子们」:是一个亲密的称呼。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这是生命合一的结果,在生命中活出爱的生活,叫基督显在人的眼前。主爱门徒并不是因他们都是可爱的,他们每一个人在主的眼中都是残缺的,主越过人的残缺而爱他们,为他们洗脚,为他们舍命。能相爱像主的爱一样就是生命的流露,这是里面的光景。主再加上一个命令,叫跟从主的人必须相爱。是命令就必须要跟上,外面是跟上,里面是流出,在爱里活出了合一的见证。这样,主虽回到天上的荣耀里,但地上还是处处满了主的见证。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西门彼得问耶稣说:“主往哪里去?”耶稣回答说:“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

本节中耶稣用的「你」是单数,指「彼得」个人。
── 蔡哲民等《约翰福音查经资料》

「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

愿望天家——我们常这样说,当地上的压力不能容忍;当门开得不够宽,只容我们亲爱的人进入,我们无法跟着入去;当我们要看见亲爱的主;我们会像彼得那样说: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

迟延天家——「你现在不能跟我去。」重点在「现在」不能。主好似说:这阻碍不在神能力的独断,而是神无限的智慧不会错误,彼得不适合去,这是十分重要的功课他必须学习的,他应该认识自己,再认识基督与圣灵的恩惠,当他很骄傲的说,祂愿为主舍命,他实际说明了自己的无知,所以他以为自己已经完成地上的训练以及享受天上的逸乐,是犯了同样的错误,他必须不再自恃地靠自己的努力,他以后还被束上带子,带他到不愿意去的地方,一直到地上的帐棚必须拆毁的时候。

保证天家——后来却要跟主去,那是毫无问题的,耶稣已经说过,而是这些话必说得十分亲切,主对彼得所说的也是祂对众信徒所说的:「后来却要跟我去,到生命的水泉」。

── 迈尔《珍贵的片刻》

】「耶稣说:“你愿意为我舍命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主欣赏彼得对祂的深情,但主不能不让他知道,陪伴主的路不是这样走的,要这样走下去的结果,定然是不认主。犹大的卖主是主动的,彼得的不认主是无可奈何的,但不管是主动或是无可奈何,结果都是相类的。犹大是不能再挽回,主也就随他走自己的路去。彼得却是可挽回的,所以主预先说了他会三次不认主,但不阻止认主的事发生,让彼得经历失败,在失败中认识了自己,也尝到主爱的赦免。有了这些体会,追求在合一的见证中彼此相爱就具备了条件。

──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例证

耶稣的奇妙就在于他越接近上帝时,与人分离得越远,却比以往更亲近世人。我们可以确定,只有与上帝更亲近的人,才表现出他更接近人。格洛弗(T.R.Glover )提到有些聪明的知识分子说:「他们以为很敬虔,其实他们不过是吹毛求疵的。」有关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St.FrancisofAssisi )的传奇说,他是个贵族,在年轻时非常富裕;所有的东西都是用最好的;然而他讨厌安逸的生活,心灵里总览得没有平安。有一天他独自骑马,行经城外时看到一个痲疯病患者,全身都已溃烂,看起来真是可怕。若按圣弗朗西斯惯有的吹毛求疵的个性,面对这个丑恶的可怜人,他会怕得畏缩不前。然而在他心里有一股力量推动他;便自马背上跳下来伸开双臂拥抱那个痲疯病人;经他一抱,那个病人竟露出了耶稣的像貌。因此我们知道,凡越接近苦难中的人,就越接近上帝。

──《每日研经丛书》
蒙福之道】

约翰福音记载:耶稣曾为祂的门徒洗脚。此一谦卑的举动,为我们上了极宝贵的一课。我们也是一样,必须乐意服事主内的弟兄姊妹,因为祂说:「奴仆不比主人大,奉差遣的也不比差遣他的人重要。」

接着祂又说:「你们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假如能够实行,就是有福的了!」明白上帝的道并且遵行,谦卑去服事别人的人必然有特别的福气。

基督徒若不能效法救主服事别人的榜样,我们可以断定他是不蒙福的。有人写了以下的一段话,照着去做保证一定可以使你的人生「痛苦不堪」:「凡事只为自己设想。说话的时候,尽可能多说『我』字。不断地认为你引起别人的注意。不断打听别人对你的议论并期望别人来赞赏你。经常混水摸鱼、逃避责任。事情尽可能少做,处处以爱你自己为第一优先。这份处方保证百分之百灵验!」

作为上帝的儿女,你是否觉得生活在痛苦之中呢?你是否专为自己设想而失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呢?若是如此,请你思想救主的话:「因为人子不是来受人伺候,而是来伺候人,并且为了救赎大众而献出他的生命。」祂又说:「我为你们立了榜样,是要你们照着我替你们作的去作。你们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假如能够实行,就是有福的了。

——R.W.D.——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也许正是门徒争大的言论,促使耶稣为他们洗脚。巴勒斯坦的路并没有铺上柏油,因此是很脏的。在干旱的日子,路上的灰麈有数吋之厚,遇上下雨天则又泥泞不堪。当时的人都是穿着一种由一个鞋底和几根带子系着的便鞋。这种鞋子既不能防灰麈,也不能防泥巴。因此每一户人家,都会在门口摆着大水缸;仆人随时为来访的宾客洗脚、擦脚。在耶稣这个小团体里头,并没有谁是仆人。因此仆人的工作就得由大家轮流担任。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一起吃最后的晚餐时,开始为身分地位起了争执,没有人愿意担任为人洗脚的工作;结果耶稣以既生动又富戏剧性的行动为门徒洗脚,作这没有人愿意作的事。

──《每日研经丛书》

】「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神为祂的儿女特地设立一个学校,而这个学校最好的老师叫做「失望」。他给我们最难学的功课,常常用杖来管教我们,也常常领我们走上荆棘路,有时他会剥夺我们的奢华宴乐,其实,这能使我们的天路之旅走得更自在且更迅速;有时他会领我们走入死荫的幽谷,但是,就在其中我们能用信心的眼睛看主的应许。─《荒漠甘泉》库勒

】「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我们现在所看见神的作为,只是局部的─一个半完成、半发展的计划;到永生的殿完成的时候,全部工程就要清清楚楚的显露出来。

让我们上利巴嫩山顶去看看。在那里有高大的香柏树,它是同辈的光荣,狂风的对手!夏喜欢对着它微笑;夜喜欢用露珠镶饰它的叶子;飞鸟喜欢巢居在它的枝干上;疲倦的旅客、流浪的牧童,都喜欢在它荫下憩息,躲避日中的炎热、狂暴的风雨。虽然这样,有一天,它却被砍倒了;多年在林中享有权利的香柏树,竟死在匠人手下!

当斧子砍下的时候,树枝都从树身上脱下来了,那株高大的香柏树,哗啦一声倒在地上了。那时候,我们禁不住像先知那样喊叫说:「松树啊,应当哀号,因为香柏树倾倒...」

但是等一等,让我们跟着希兰的工人将那株大树运下山来,从那里沿着蓝色的地中海漂去。看啊,这株香柏树最后竟成了神殿中的栋梁─一根荣耀光泽的栋梁。当你看见了它的结局─被安置在至圣所里,万王之王的宫殿里─你会不会再可惜利巴嫩的香柏树被砍倒了呢?

「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

多少时候,我们正像那香柏树!神的斧子将我们剥夺得一无所有。我们看不出有甚么理由叫我们遇见这样神秘的对付,但是神自有祂的目的在:神豫备永远用我们来作天上的栋梁,叫我们「在耶和华的手中要作为华冠,在你神的掌上必作冕旒」。─ 马克特夫

神所作的尽都美好】"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

有一只海船触礁,一位乘客被风打到一个孤岛上,四望海面没有航船,只好拾起飘来的木板,搭一间小屋子居住,天天求神差遣船来救他,一天因不慎将房子烧毁,一点也没有剩下,他绝望痛哭,埋怨神连他仅有一点点也剥夺净尽。当他擦眼泪时,无意中向海一望,不料有一只大船开来,他喜出望外地被救上那船,船主对他说:“我们没有料想到这小岛会有人,因为看到你的烟火信号,才知道有人求救。”这位乘客立刻跪在甲板上祷告说:“神啊!求你赦免我埋怨祢的罪,我的小屋若不被烧掉,他们看不见烟火,就不会前来救我了,这是祢奇妙的救法。”
耶稣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为甚么要用比喻》

】「你们也当彼此洗脚。」

洗脚在这里所暗指的,是为着灵命的更新,这是与罪无关的。尘污沾脚是无可避免的事,这是与罪不同的。可是在尘埃里打滚,那就必然是罪了。今天我们在地上行走,我们的脚总是难免有灰尘。一个弟兄在写字间整天工作,到了下班回家后,难免身体疲乏,或凡事感到不如意。他发觉很难恢复早上在寂静时间里,与主交通的那种新鲜,他身上好像罩上了一层东西,叫他难以立即起来亲近主。

但就在这时候,一个弟兄遇见他,并很自然的赞美主,他立即感到一种提升的力量,这好像有人拿了一把刷子,将那层蒙蔽揩去。于是他的脚又一次被洗净了。「彼此洗脚」的意义,就好像这样的恢复了我们属灵的新鲜。当我们在「彼此洗脚」时,我们自己可能不知道或没有发觉这事实,然而却经常叫在基督里的弟兄因此得到更新和恢复。我告诉你,这是一项有伟大价值的事奉。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汉琪(DonaldHankey )在亲爱的陆军上尉(TheBelovedCaptain )一书,有一段描写这位陆军上尉怎样在旅次行军之后,照顾他的弟兄。「我们都知道他是我们的长官──在各方面都比我们强,是他同僚中的一位『绅士』,我倒觉得奇怪为甚么他那么谦卑却不失去尊严。如果谦卑这个字适用于他的话,我敢说他是一个谦卑的人。他关心我们身上的任何事。比方说,我们若开拔作旅次行军,起初脚都会发酸起水泡,可是你会觉得他把别人的脚当作是自己的。在每次行军过后,他都照例检查大家的脚。虽然这是例行公事,但他可很认真,绝不当作一项例行公事。他走进寝室,如果发现谁的脚发酸,就跪在地上,像医生一样的细心检查那人的脚。然后指示随行的士官赶紧施药救治。如果发现水泡,他就亲自用消过毒的针代为刺破,免得细菌进入人体。他这样做并不是虚情假意;不是故意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只是觉得我们的脚极其重要,而我们都不大会照顾自己,因此他认为最好是亲自检查我们的脚。在我们看来,他这样作真像是宗教的行为,因为他怀着基督的精神,我们也更爱他,更敬重他。

」──《每日研经丛书》

】「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我认识一位在日本的老年姊妹,有一次一个小偷闯进她房子里骚扰,她发现那小偷饥饿极了,于是就凭着她在主里面那单纯而实际的信心,为那不速之客预备饭菜,等他吃完之后,她又把自己的钥匙交给他。小偷看见她的所行而极感羞愧,在那时候,神也借此向他说话。因着这位老姊妹的见证,这小偷今天已是一位在基督里的弟兄了。

许多基督徒的脑袋装满了教义,但他们的生活,却与此大相径庭。举例来说,虽然他们知道以弗所书一至三章所说的,但却忽略了四至六章那实际的命令,就如弃绝谎言,彼此顺服,恩慈,饶恕,孝敬父母,爱妻子,听从主人,宽容,怜悯,儆醒祷告等。如果你的生活,与你所领受的教训有违背,那就比你没有受教更不好。神有没有给你一些命令?若是有的话,你就该将自己投靠于祂,并求祂帮助,叫你起来实行祂的命令。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