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马太福音 第17章


圣经综合解读

1「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的上了高山,」

上图:从耶斯列平原远眺他泊山。传统认为他泊山就是主耶稣登山变像的地方,现在山顶有纪念教堂。

2「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

3「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

4「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

5「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祂!』」

6「门徒听见,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

7「耶稣进前来,摸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

8「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

9「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

10「门徒问耶稣说:『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

11「耶稣回答说:『以利亚固然先来,并要复兴万事;」

12「只是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将要这样受他们的害。』」

13「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所说的是指着施洗的约翰。」

14「耶稣和门徒到了众人那里,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跪下,说:」

15「『主啊,怜悯我的儿子!他害癫痫的病很苦,屡次跌在火里,屡次跌在水里。」

16「我带他到你门徒那里,他们却不能医治他。』」

17「耶稣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吧。』」

18「耶稣斥责那鬼,鬼就出来;从此孩子就痊愈了。」

19「门徒暗暗地到耶稣跟前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赶出那鬼呢?』」

20「耶稣说:『是因你们的信心小,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

上图:中东的芥菜树Salvadora persica,种子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但长成后高度可达5米。

21「至于这一类的鬼,若不祷告、禁食,牠就不出来(或作不能赶牠出来)。』」

22「他们还住在加利利的时候,耶稣对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

23「他们要杀害祂,第三日祂要复活。』门徒就大大地忧愁。」

24「到了迦百农,有收丁税的人来见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丁税约有半块钱)?』」

上图:主前126至主后65年在推罗铸造的推罗舍客勒。鹰的右边没有字母KP或KAP。

25「彼得说:『纳。』他进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

26「彼得说:『是向外人。』耶稣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

27「但恐怕触犯他们(触犯原文作绊倒),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上图:彼得从鱼口中得的「一块钱」,就是这种古希腊银币斯达特Stater,一个斯达特折合两个第徳拉克马Didrachma,可以支付两个人的丁税。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登山易容

在该撒利亚腓立比重大的事件之后,紧接着就是登山易容伟大的时刻。我们首先来看在这荣耀的时刻临到耶稣和祂所拣选的三个门徒的光景。有一种传说认为登山易容是在他泊山,但是这种说法似乎不可能。他泊山顶是一个军事要塞和一座大城堡,在一座原为要塞的山上易容,简直不可能。易容的地点很可能是在黑门山上,黑门山与该撒利亚腓立比相距十四哩。黑门山是一座很高的山,高达九千四百呎,距约但河谷海拔一万一千呎,在一百哩以外巴勒斯坦的另一端死海那边都可以看到它的雄姿。

因为这座山实在太高了,不太可能发生这件事。推斯权姆会吏(Canon Tristram )述及他与同伴们如何爬上去的经过。到达山顶上需要花费五小时,而且在山顶上不容易从事任何活动。推斯权姆说:‘我们在山顶消磨了大半天,但很快就受到空气稀薄的影响。’

登山易容的事迹是在黑门山壮丽雄伟的斜坡上发生的。时间一定是在晚上,路加告诉我们门徒们都在打盹。第二天耶稣与祂的门徒回到平原,发现患癫痫病孩子的父亲正在等着他们。当时大约是在太阳下山,或黄昏,或晚上发生这惊人的异象。

我们一定会问耶稣为甚么要到那边去?祂为甚么要退隐到这寂静的山坡?路加给了我们一点线索,因为路加告诉我们耶稣正在祈祷

我们要尽量地设身处地去想,那时候祂正往十字架的路上走去。祂感到十分的确实,祂一次又一次地告诉门徒十字架的道路。在该撒利亚腓立比我们看到祂面临一个困难,处理着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看到,祂寻找门徒中间有谁认识祂。由于彼得领会了惟有耶稣是神的儿子,这个问题已经得到可喜的解决。但在耶稣动身走上这段最后的路程以前,祂必须要解决一个更大的问题。

祂必须确定,祂是在做神要祂做的事情。祂必须确定,到耶路撒冷去接受十字架,实在是神的旨意。耶稣到黑门山上去求问神:‘我走向耶路撒冷是不是你的旨意呢?’耶稣要到黑门山上去听神的命令与声音。在耶稣没有与神商量以前,祂决不采取任何的步骤;祂怎么敢在未与神商量以前采取这决定性的一步呢?耶稣在每一件事上,都会问:‘这是不是神对于我的旨意?’这就是祂在寂静的黑门山坡上,所发出的问题。

这是耶稣与我们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耶稣之所以成为耶稣的重要因素之一,耶稣总是在问:‘神要我做的是甚么?’我们几乎经常都是在想:‘我要做的是甚么!’我们常说耶稣独一的特性就是祂是无罪的,这是甚么意思?准确的意义乃是:耶稣以神的旨意为旨意。每一个基督徒必须经常唱这一首圣诗: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七章

iii. 耶稣登山变像

在三部福音书中,“耶稣改变形像”均和彼得的宣言,以及随后耶稣第一次宣布祂将受苦蒙难之事密切相联。这样的排列顺序很有启发性。门徒们得知耶稣就是基督后欢喜快乐,耶稣却告诉他们,作弥赛亚会给祂自己和跟从祂的人带来灾难,这个打击也非同小可;现在,一个超自然的景象出现在他们眼前,历历可见,表明那将要受难的耶稣真真实实是神的儿子,是神所拣选的弥赛亚,这在圣洁和荣耀中已充分显露出来,又给他们以如释重负的感受。在基督教神学中,苦难和荣耀是两个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概念。

门徒所经历的(如9节所说)就是见了异象( horama ),这个名词在新约使徒行传中用来描写一种清晰的“内心”感受。我们也不必深究其“确凿程度”如何了,反正彼得见了这个景象之后便要求要建造小棚呢!整个画面确实神圣非凡光、亮、云(见5节的注释)、自天而降的声音、门徒们的惧怕、古人的显现及隐去。福音书中再无第二处有过类似的情景(就连耶稣复活后的显现也不是这样);这可算是对幕后的唯一一瞥了!

副主题则应该是展示耶稣即新摩西了(见前面注释),因为这里不只一处反映了出埃及记第二十四和三十四章,摩西在山上与神见面的景象,第5节也影射了的描述。详见后。

1.过了六天,如此精确的计算是少有的。这样它便将这次事件与所发生的事连接起来了,同时也反映了摩西在山上的经历。彼得雅各约翰再次以门徒中的“核心人物”出现,耶稣在与神单独交通时往往亦同,参,挑选他们三人与祂作伴。摩西在山上也有三个伴。这次事件发生在耶稣退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之后;故高山便设想是指邻近黑门山脉上的某一荒凉山峰,不过传统看法早已把事件的发生地点定在加利利地区的他泊山上了(尽管那山并不偏远,顶上还住有村落)。

2.变了形像英文 transfigured 是借用拉丁语动词的传统译法,在其他地方还译作“变化”或“变成”。它的具体内容由下面的句子予以解释。祂的脸色明亮如日头的描述,使我们联想到里摩西的形像;衣裳洁白如光更使人想到天使(;同时请看“义人”在世界的末了所享的荣耀。

3.对摩西和以利亚在这里显现的意义理解很不一致,现归纳为以下几种: (a) 因为他们代表律法和先知(旧约里没有以利亚写的先知预言书,于此观点不利); (b) 因为他们是旧约记载三个未死神人中的两个(第三个是以诺;按照申命记第三十四章所说,摩西是死了,但是是耶和华埋葬的,到公元一世纪,人们已深信这意味着耶和华将他提上天去了); (c) 因为他们是两个在西乃山上与神说过话的伟大领袖(甘德里的观点); (d) 因为他们是人们期望在弥赛亚时期将要“再来”的两个人196。最后一点认识与这段话似乎最一致,因为他们二位在这里的显现更进一步强调了耶稣就是弥赛亚,当然其他各点认识也不应因此而被否定。还有一点相关之处,是摩西和以利亚在行使神赋予他们的使命时,都曾遭厌弃和蒙苦难,而耶稣则更要最彻底地表现旧约神仆所走过的道路的最终实现。

4.彼得为对当时发生的事情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便建议为耶稣和耶稣可敬的客人们搭棚;这也许是他一时冲动之下的建议,因而显得不合时宜,也许是他想把这短暂的显现“定住”(像摩西支搭会幕那样,如果真是如此,那他又一次没有理解,耶稣的使命不是待在圣山上,而是走向十字架。小棚(意即“帐篷”)是用树枝搭起的临时遮蔽处所,像人们为住棚节支搭的那样,当然这段上下文并未说事情是发生在住棚节期间。

5.在旧约,一朵云彩常常是神临在的征兆(如:,马太加上光明的几个字,更加强调这不是一朵普通的云彩,而是显现神荣耀的舍吉拿〔( Shekinah NBD , pp.1101~1102〕。正像一样,神从云中说话。话的前一半与完全相同,请看那节的注释。后面加上的你们要听k应看为的重复,那时耶和华要求以色列人听预定的先知摩西的话。这里恐怕也暗含有责备彼得,刚才不领悟耶稣有关弥赛亚使命的教训之意。

6~8.门徒见到这种超自然的景象极其害怕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种惧怕慢慢地便消失了,因为他们听见耶稣亲切的声音:不要害怕,看见“只耶稣自己在那里”,即看见了他们平日所熟悉的耶稣。

9.关于耶稣吩咐他们不要说的事,见的注释。这回他们可谈论(甚至夸耀)的,已不仅是一个口头上的宣言了。现在的事讲出来能叫听者瞠目,可是群众对弥赛亚的一股激情,也会由于摩西和以利亚的显现而处于更大的危险之中。缄默也只须保持到耶稣复活为止,因为一旦祂受厌弃而且死去的预言成了现实,耶稣的自宣便再也不可能解释为与民族政治运动沾边,祂也不再可能去领导什么起义了。

10.以利亚的显现已使人提出了问题:他预定的再来和耶稣是弥赛亚有什么关系?字起着衔接本节与上一节的作用(和合本未译);如果以利亚已经来了(刚才我们已亲眼看见),那我们为什么还不能宣布叹褪敲秩亚呢?也可能在他们看来,以利亚“复兴万事”(11节)与耶稣说的死而复活没有关系吧。总之,他们末日时期的时间表已经乱了197

11~13.耶稣肯定了文士所讲的话(11节),但祂接着指出,现实与他们想像的有千里之距,所以他们不认识k(12节)。是要复兴万事(动词的将来式表示文士们的盼望,不应理解是耶稣预言说以利亚将来要来)反映,指“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看第10节的注释便知以利亚担负着“复兴”宇宙间万事的责任。所以现在他们也未能认出,施洗约翰就是再来的以利亚(见注释),他的命运预表人子将遭同样的厄运,因为二人都不能按照世人的期望所指出的道路行事。

196 有关以利亚的这一点,见前面和后面第10~12节的注释;有关摩西请看,神要兴起一位“像摩西的先知”的应许,另外请看 TDNT , IV, pp.856~864,那里引用的证据说明后来犹太人有此信念;对摩西和以利亚将要一同再来的预期可见于 Deuteronomy Rabbah 3:17 ,虽然它的成书晚于新约时期。
197 关于以利亚再来的预言,请看的注释;Ecclus 48:10 说他要“复兴雅各的各族”,至于文士的说法,请看如 Mishnah, Eduyoth 8:7和 BM 3:4~5,那里说以利亚的作用特别在解决各种立法问题。
iv. 信心的能力

摩西下山后,面对的是以色列人的背叛(出三十二),耶稣也是同样,当祂从山上下来,便立即卷入了与魔鬼的争战(18节)并经历着人们的不信(17、20节)。马可以生动跌宕的笔触描述惊人的治病故事,到了马太的笔下已被删汰得只剩下最精髓的部分了(相比之下已显得平淡)。可是,这样,马太却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他所点的主题上面,那就是门徒们的不信和耶稣说的有信心的人才有能力的话。马太连对那位父亲犹犹豫豫地表现出信心的精致描写也删去,而把门徒们的不信赤裸裸地暴露在耶稣的权柄之前198

14~15.假如第1节所说的山是黑门山脉的话,众人就不可能在场。是不是耶稣和祂的三个门徒分别回到了加利利,发现其他门徒已身临困境了呢?抑或是这次事件尽管与第1~13节的荣耀恰成对照,但在时间上并非是一先一后呢?害癫痫的病译自一个不常见的动词 sele{niazomai (原意“受月亮影响的”,按通俗希腊语,通常应译作“精神病”)。照这里钍龅闹⒆矗马可的钍龈完全)我们也会称之为癫痫病,可是第18节表示这实际上仍是一次被鬼附的事例199

16.门徒们本应有能力去处置这个病人。他们的失败表明,他们虽然具有神给的权柄,却缺乏行使权柄所必备的信心,这种情况发生得太频繁了。

17.请看的注释,以理解耶稣对“这世代”的谴责,因为他们不响应祂使命的呼召。在摩西也斥责他的同代人,两处有着不明显的联系。是门徒们的“小信”(20节)才引出了病人父亲的这场抱怨,其实他们是代人受过,他们几个并不是整个不信的世代。但是,就连门徒也受了“这世代”不信的影响。在这次实际的考验中,他们的不信靠神,正代表了耶稣那世代的人所具有的典型态度。耶稣大声疾呼地表达祂对麻木不仁的世界的气愤和失望。

18.见14~15节的注释,以理解病的性质。显然病人是被鬼附的,但加上孩子就痊愈了说明病人除被鬼附之外还有身体上的病痛(可能是癫痫病);一般来说,赶鬼不应算在治病的范畴之内(参看第16节的“医治”,与本节为同一动词)。

19~20.关于小信,请看\cf4的注释。这里的小信,正像耶稣的话指明的,不是说无信心,只是不够;而是指根本没有信心。因为,哪怕有最小的一点信心(像一粒芥菜种那么小,见的注释以理解比喻的重要意义)也能把山挪开(指做出不可能的事;见,参 Baba Bathra 3b)。在耶稣又一次作出同样的许诺,即有信心的人能做出无限的事。按耶稣的看法,信心绝不是在头脑里相信即可,而是要在实践中表现出对真神的信靠。例子是十分鲜明的。能否使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不取决于信心的“大小”,而决定于有“最小”信心的人也能得着的神的力量。领悟到这点是多么重要啊200

198 见 H. J. Held, TIM , pp.187~192,那里详细钍隽寺硖这个故事的写作过程。
199 进一步请看 ISBE , Ⅰ, p.959.
200 不少晚期抄本取作为这里的21节,以示对问题的回答,其实在马太福音的20节中已经回答了;很清楚这节不属于马太的原稿,也不在最早期的文本之中。
v. 第二次宣布耶稣将受难

这短短的几节介绍耶稣教训的新内容,与放在一起,说明这一内容被一再重复和强调,随着故事的进展,它不断增加着紧张的气氛,直到在耶路撒冷的最后对抗。聚集一词不大常用(和合:住在),表明这是一次集合,也可能是那几个人从山上下来以后,但更可能是更多的门徒集合起来,准备一起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那里将是耶稣的预言实现的地方,在耶稣又进行了一些教训之后,他们将登上旅程)。耶稣预言的内容与同(见那节的注释),不过这里还包括了被交的思想。后面在钍鲇檀蟮某雎粜形时、21等)也使用了这同一个词,在整部新约里,当描述耶稣受难的使命时等)都往往这样用。这个词可以用来表示世人的行动(如,但这里用的是被动式,可能仿照旧约里的被神交在敌人手里的思想、34;等),这也就解释了“必须”的含义:神让祂受苦,祂就必须受苦。

vi. 圣殿税的问题

无论是居住在巴勒斯坦还是其他地方,犹太成年男子每年都要缴半舍客勒的税银(基于,虽然那里并未规定须定期缴纳)以维持圣殿的礼拜之用。这和向罗马人缴税将讨论)不同;这样作,表现一种爱国主义的自豪感。不过这中间也存在矛盾:撒都该人不同意缴这种税,昆兰人一生只缴纳一回。那么,耶稣抱什么态度呢?祂是否也要像对待其他事情那样,采取一条特立独行的路线,从而脱离广大的犹太爱国群众呢?耶稣的回答确实独特,但又不冒犯别人祂表示祂没有纳税的义务,但情愿这样做,为的是避免“冲突”,因为起了冲突,就可能给祂的使命带来不必要的危害(进一步请看 Banks, pp.92~94)。

公元七十年圣殿被毁之后,罗马人规定把这笔圣殿税改为缴纳给罗马犹皮得神庙,从此以后,纳税便失去了爱国主义的意义,反倒成了犹太人屈从异神权力的标志了。马太记述这事,至少为马太福音成书于公元七十年前作了旁证。

24.这是耶稣最后一次造访迦百农了,显然,祂和门徒都住在彼得的家里(25节;见注释),所以收税的人自然来找这家的主人彼得,虽然他们也知道耶稣是他们这些人中的头儿,是他们的先生。拉比在当时是不须纳税的,耶路撒冷的祭司也照样免税;耶稣是否也会要求免税呢?问题本身就表示祂是按期缴税的,彼得也予以肯定。这笔税银可以由缴税者本人在耶路撒冷欢庆逾越节时纳上(所以才有的兑换银钱之人的摊柜之说,因为只有那里才接受不在面上流通的一种推罗货币),在巴勒斯坦境内的其他地方及境外地区则于一个月前即开始收缴,故这里的事件必是发生在逾越节前一个月左右。

25~26.料想耶稣已听到了门外的对话,至少祂知道彼得的头脑里又产生了问题。耶稣这样举例,并不说明祂把圣殿税与帝王征收的关税、丁税等同起来,祂只不过是笼统地探究一下税收的基本原则。世上的统治者既然没有向自己家人征税的,这税是神的税,那神的儿子自然不必缴纳,这就是祂论据的逻辑,虽然祂在这里并没有用许多词句来强调祂是神的儿子。祂的论据是以暗含的原则为基础的,那里说圣殿的仪式将要由“大于圣殿的”来取代,也正是根据这条原则,基督徒不久以后就废弃了圣殿的礼拜和各种祭祀,因为他们认为基督代替了这一切。

27.但是耶稣要纳税,祂不想触犯他们。请看前面等处的注释,以理解 skandalizo{ 一词的词意。当问题直接触及祂的使命时,耶稣绝不怕“触犯”人,可是如果时机尚不成熟,就宣布不欲遵守犹太人的礼仪规矩,这是达不到任何有用的目的的。因而彼得就被派去从鱼嘴里找钱了201。下文并未说他如此这般照吩咐做了等等,所以人们认为耶稣只不过是对他们没有现款开个玩笑而已,并没有当真要彼得照祂的“吩咐”去做(见注释,便知有时黑字落在白纸上读起来感到煞有介事,其实同样的话说出来可能语调十分轻松)。犹太文献和异教文献中都有提到从一条鱼的鱼腹中找到财宝的故事202。无论如何,故事的核心并不是“神迹”。我们只须认为,耶稣不管用了什么方法,反正是纳了税就是了。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耶稣愿意遵守祂社会的惯例习俗,并不愿意去惹起不必要的怒气;实际上,贯彻这个原则的范围比这一件纳圣殿税的事要广得多。

201 在当时流通的币制中,一枚古希腊金币(或银币)等于两枚“半舍客勒”。
202 Herodotus iii 41~42; Shabbath 119a; Genesis Rabbah 11:4(可见于 SB, Ⅰ, p.614).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

过了六天,如此精确的计算是少有的。这次事件发生在耶稣退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之后;故高山便设想是指邻近黑门山脉上的某一荒凉山峰,不过传统看法早已把事件的发生地点定在加利利地区的他泊山上了(尽管那山并不偏远 顶上还住有村落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事件以后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登上高山。那高山位于加利利。许多解经家认为“六天”含有特殊意义。例如盖伯林这样说:“‘六’是人类的数字,代表工作的日子。六天之后,即工作完毕,人类已筋疲力尽,主的日子──天国──便来到了。”

路加说“约有八天”以后,主便改变形象。他说的“约有八天”明显包括了最后和中间的日子。由于“八”是复活和新开始的数字,路加以新开始来描述天国,十分合理。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在圣经中,变化山上是一次成功标准的聚会。主耶稣带着彼得(要主 )、雅各(为主 )、约翰(爱主 ),暗暗的上了高山。迦拿婚筵是马利亚作主,主「也」被请去做客,故起头不显荣耀。登山变像是耶稣作主,带着门徒上山,将祂本来的荣耀显现出来,叫他们更深的认识基督。如果在每一次聚会里:(一 )耶稣亲自带领,即给主有优越地位;(二 )话语职事都有属灵丰盛的生命;(三 )新旧约都是丰富解开的。我想大家都要如彼得一样,同声的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但切不可有彼得错误的主张──搭三座棚,要把基督、摩西(代表律法 )、以利亚(代表先知 )当作同等阶级看待。摩西和以利亚是神所用的器皿,被人敬重是应该的,但我们若高举人,神就马上把摩西和以利亚在云彩中提去,因基督是一切,无人可以夺取祂的荣耀。

── 张志新《七筐零碎》

】「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 」

变了形像英文 transfigured 是借用拉丁语动词的传统译法,在其它地方还译作“变化”或“变成”。它的具体内容由下面的句子予以解释。祂的脸色明亮如日头的描述,使我们联想到里摩西的形像;衣裳洁白如光更使人想到天使;同时请看“义人”在世界的末了所享的荣耀。

──《丁道尔圣经注释》

登山易容所以赐给我们,祇是为了把每日工作的力量赐给我们,使我们能够走十字架的道路。韦斯利约翰的母亲苏撒拿(Susanna Wesley )有一个祷告:『主啊!帮助我记得宗教并不是限制在教堂或密室之中,也不单是祷告与默想,而是我无论在何处都活在你的面前。』荣耀的时刻并不是为它自己而存在,它的存在为要使普通的事物罩上一层从来未曾有过的灿烂光辉。

──《每日研经丛书》

「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

路加特别提到摩西与以利亚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即是在耶路撒冷将作成的事。摩西代表律法,使祂知道神的羔羊必须受死,为赎对人的罪;以利亚代表预言的先知,着重在父神的荣耀,这些思想早为主所熟悉,但现在从别人口中说出来,就更增强祂的信心与喜乐。这在主复活的早晨,脱离死亡,就更有荣耀的光辉。

主奇妙的受死与荣耀的复活,实在是最伟大的主题,神的性格已在这些事上表现得最和谐最具体了。人的罪与神的救恩也在这里相遇而得以解决,创造的勤劳也有了关键性的答案。这里有新天新地的胚种,且有公义与和平在其中。所有的时间、年代、世界及人类都得以合而为一。人与天使能合在一起,还有离世的生灵以及灵界的一切,包括彼得、雅各、约翰以及摩西、以利亚。他们都与伟大的神一切,神的声音从敞开的天上发出祝福的话语。

我们也应登变样的高山,我们越走近十字架,越多默想耶路撒冷城成就的事,我们必更接近一切事物的中心,也更融合自己与别人在神的生命之中。

── 迈尔《珍贵的片刻》

】「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 」

小棚(意即“帐篷” )是用树枝搭起的临时遮蔽处所,像人们为住棚节支搭的那样,当然这段上下文并未说事情是发生在住棚节期间。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 」

在旧约,一朵云彩常常是神临在的征兆,马太加上光明的几个字,更加强调这不是一朵普通的云彩,而是显现神荣耀的舍吉拿〔( Shekinah NBD, pp.1101~1102〕。正像一样,神从云中说话。话的前一半与完全相同。后面加上的你们要听祂应看为的重复,那时耶和华要求以色列人听预定的先知摩西的话。这里恐怕也暗含有责备彼得,刚才不领悟耶稣有关弥赛亚使命的教训之意。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只见耶稣「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

我们活在人群之中,看见的人太多了,听见人的声音太多了。这一切占满了我们的心,即或不是那么多,可能是少数人,会成为崇敬的对象,心的所爱,将盼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这是我们的错误,不但会失去唯一的目标,那一切也不会使我们得到满足。

在这里我们看见主曾将三个门徒领到高山上,离开了人群、繁杂、纷乱,可是仍显出另几个目标,遂令他们不再愿意失去,而愿意和他们同在了。因为觉得他们可以和耶稣同列,而这另两个目标不但不是反对主的,更是和主站在一起,为主作见证的。他们是摩西和以利亚,是属神的人,所谈的是属灵的事,难道这还不可以吗?有什么不对呢?

可是正当他们要搭三座棚的时候,却出现了云彩,将别的都遮盖了。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祂。」别的任何人,连属灵的人,神的仆人们都不是要听从的对象。最后他们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这也是主要带他们上山的目的,有一天主也要带我们到这个地步,不止离开人群,也要叫我们放下其他所敬爱,倚靠,亲近的对象,直到我们不见一人,只见耶稣,才专一的听祂、仰望祂、亲近祂。

──《每日天粮》

】「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

彼得把主耶稣与摩西、以利亚并列一起,要为他们搭三座棚,每人一座,神却把主耶稣分别出来,对他们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祂」(5节 )。彼得看摩西、以利亚可以与主耶稣并列,神却说,只有主耶稣是祂的爱子,是我们所当听从的。神不喜欢人把祂的儿子与甚么人并列。就是为神所大用、最忠心的人,如摩西、以利亚,神也不喜欢人把他们与祂的儿子并列。神叫我们尊崇、高举的,只有祂的儿子。在祂儿子以外,神不叫我们有所高举,有所尊崇。神不许我们把祂的儿子与人并列,与人同荣。所以,当彼得把摩西、以利亚摆在主耶稣同等的地位上时,神就立时把摩西、以利亚取去,使他们「不见一人,只见耶稣。」

把主耶稣与人并列,是人常犯的一个通病。摩西、以利亚固然有他们的荣耀,但他们不过是神的仆人,惟有主耶稣是神的儿子。摩西在神的家中是尽忠的,以利亚在神的国里也是忠心的。历世历代,有不少忠心、为神所大用的人,就是今日也有。神叫我们尊敬他们。但是,不只我们高举他们过于主耶稣,是神所禁止的,就是我们把他们摆在与主耶稣同等的地位上,也是神所不许的。不只神不许人这样作,就是那些向神真是忠心、为神所大用的人,他们也决不喜欢人高举他们过于基督,或者把他们摆在与神的儿子同等的地位上。

在跟从主的道路上,神叫我们「只见耶稣」。如果我们看人,我们就要跌倒,就要灰心。因为人总是人,总有软弱、总有灰心的时候。如果我们一直看摩西,我们就要像米利暗和亚伦一样跌倒了(民十二章 )。如果我们一直看以利亚,我们就要像他那样灰心了(王上十九章 )。如果我们一直「不见一人,只见耶稣」,我们就不会跌倒,也不会灰心。因为主耶稣是没有软弱的,是不会灰心的。「祂不灰心,也不丧胆」。所以,神叫我们在跟从主的道路上「只见耶稣」。虽然希伯来书第十一章告诉我们许多有信心的人,但神没有叫我们仰望他们,思想他们。那许多有信心的人,对我们不过是见证。神叫我们仰望的,思想的,只有主耶稣。如果我们仰望祂,我们就不会跌倒;如果我们思想祂,我们就不会疲倦、灰心。如果我们仰望甚么人,思想甚么人,我们就要跌倒,就要灰心。但愿我们在跟从主的道路上,「不见一人,只见耶稣」。── 选

你们不要说,听他说吧!这听他或者是指而言。

―― 倪柝声《读经心得》

】「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 」

缄默也只须保持到耶稣复活为止,因为一旦祂受厌弃而且死去的预言成了现实,耶稣的自宣便再也不可能解释为与民族政治运动沾边,祂也不再可能去领导什么起义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门徒问耶稣说:“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 」

以利亚的显现已使人提出了问题:他预定的再来和耶稣是弥赛亚有什么关系?那字起着衔接本节与上一节的作用(和合本未译 );如果以利亚已经来了(刚才我们已亲眼看见 ),那我们为什么还不能宣布祢就是弥赛亚呢?也可能在他们看来,以利亚“复兴万事”(11节 )与耶稣说的死而复活没有关系吧。总之,他们末日时期的时间表已经乱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稣肯定了文士所讲的话(11节 ),但祂接着指出,现实与他们想象的有千里之距,所以他们不认识祂(12节 )。是要复兴万事(动词的将来式表示文士们的盼望 不应理解是耶稣预言说以利亚将来要来 )反映,指“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看第10节的注释便知以利亚担负着“复兴”宇宙间万事的责任。所以现在他们也未能认出,施洗约翰就是再来的以利亚,他的命运预表人子将遭同样的厄运,因为二人都不能按照世人的期望所指出的道路行事。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说:“主啊,怜悯我的儿子!他害癫痫的病很苦,屡次跌在火里,屡次跌在水里。」

害癫痫的病译自一个不常见的动词seleniazomai(原意“受月亮影响的” 按通俗希腊语 通常应译作“精神病” )。照这里述的症状(马可的述更完全 )我们也会称之为癫痫病,可是第18节表示这实际上仍是一次被鬼附的事例。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带他到你门徒那里,他们却不能医治他。” 」

门徒们本应有能力去处置这个病人。他们的失败表明,他们虽然具有神给的权柄,却缺乏行使权柄所必备的信心,这种情况发生得太频繁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稣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吧!” 」

摩西也斥责他的同代人,两处有着不明显的联系。是门徒们的“小信”(20节 )才引出了病人父亲的这场抱怨,其实他们是代人受过,他们几个并不是整个不信的世代。但是,就连门徒也受了“这世代”不信的影响。在这次实际的考验中,他们的不信靠神,正代表了耶稣那世代的人所具有的典型态度。耶稣大声疾呼地表达祂对麻木不仁的世界的气愤和失望。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稣斥责那鬼,鬼就出来,从此孩子就痊愈了。」

病人是被鬼附的,但加上孩子就痊愈了说明病人除被鬼附之外还有身体上的病痛(可能是癫痫病 );一般来说,赶鬼不应算在治病的范畴之内(参看第16节的“医治” 与本节为同一动词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里的小信,正像耶稣的话指明的,不是说无信心,只是不够;而是指根本没有信心。因为,哪怕有最小的一点信心(像一粒芥菜种那么小 )也能把山挪开(指做出不可能的事 ,参Baba Bathra3b )。在耶稣又一次作出同样的许诺,即有信心的人能做出无限的事。按耶稣的看法,信心绝不是在头脑里相信即可,而是要在实践中表现出对真神的信靠。例子是十分鲜明的。能否使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不取决于信心的“大小”,而决定于有“最小”信心的人也能得着的神的力量。领悟到这点是多么重要啊。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稣说:“是因你们的信心小。 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 」

】「你们没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

有了信心,我们就没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只要我们真的相信神有保守和得胜的能力,我们就「能」看见祂所说的话和应许都是实在的。我们「能」天天把我们一切的挂虑和重担卸给神,享受平安和喜乐。我们「能」管辖头脑中的思想,昼夜系念神的话语。我们「能」在每一件事情上清楚神的旨意;不是用叹息,乃是用赞美去接受。我们「能」靠神的恩典刚强;我们以前的软弱,以前叫我们不能忍耐、圣洁、谦卑的罪,今天都能靠着爱我们的主胜过了,使罪完全失去它在我们身上的权势。这些都是神恩典中「可能」的事,如果我们有了这些经历,就会更愿意俯伏在神脚前,也就会更渴慕最高的灵命。我们如果不能每天、每小时、每分钟在基督里,借着圣灵的能力与神同行,我们就不会得到满足。── 慕尔

】「至于这一类的鬼,若不祷告禁食,他就不出来(注或作“不能赶他出来” )。” 」

】聚集一词不大常用(和合住在 ),表明这是一次集合,也可能是那几个人从山上下来以后,但更可能是更多的门徒集合起来,准备一起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那里将是耶稣的预言实现的地方,在耶稣又进行了一些教训之后 他们将登上旅程 )。耶稣预言的内容与同,不过这里还包括了被交的思想。后面在?l述犹大的出卖行为时也使用了这同一个词,在整部新约里,当描述耶稣受难的使命时都往往这样用。这个词可以用来表示世人的行动,但这里用的是被动式,可能仿照旧约里的被神交在敌人手里的思想,这也就解释了“必须”的含义:神让祂受苦,祂就必须受苦。

──《丁道尔圣经注释》

】「到了迦百农,有收丁税的人来见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注丁税约有半块钱 )?” 」

丁税原文字didrachma也就是指半舍克勒(half-Shekel犹太人的银币 ),这金额是二十岁以上的犹太男人(包括在巴勒斯坦之外的犹太人 )每年应缴纳的殿税,作为维持圣殿的经费。既然在耶稣的时代犹太人极少使用半舍克勒的银币,通常两人合缴一舍克勒(希腊字tetradrachma或stater也就是Shekel )作为殿税(见27 )。

──《中文圣经注释》

】「彼得说:“纳。”他进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 」

世上的君王犹太人称呼执政者的惯语

关税原文字 tele 或译作地方税,指间接税。

丁税原文字 kenson 或译作“人口税”,每一家长必须缴纳同等数额的税,指直接税。

自己的儿子应指自己家属的人。以耶稣来说,应包括他的门徒,但耶稣以这例子特别暗示他身为神的儿子,可不必向他父的殿纳税(26 )。

──《中文圣经注释》

】「但恐怕触犯他们(注“触犯”原文作“绊倒” ),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

耶稣和他的门徒是自由的,是可免纳殿税的,但恐怕使他人因而跌倒反不如缴了罢!基督徒生活的原则是,宁可放弃作自由人的权益,也不愿使他人跌倒

一块钱原文字stater也就是一舍克勒(shekel )。

──《中文圣经注释》

】「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主的意思一定是用这个满有恩惠的神迹,犹如比喻一样向彼得说话。「作你我的税银」(可译作「为你、也是为我」 )。有人说,这件事是主耶稣为自己行神迹的唯一例子。是的,但这不过是一半为着祂自己,因为另一半是为着彼得。你我也可以加上去说「为我」。因着恩典,那一块钱应付了两个人的丁税,在此我们很奇妙的看见了主耶稣和祂的仆人那亲密的联结。

那一条成就神迹的鱼又是什么呢?这岂不是向我们保证:当我们站在正确的地位上,顾到神的旨意时,一切的需要,神岂不是全然负责吗?无论何时,爱心的事奉大于本分的要求时,我们可以仰望祂补足那些额外的需要。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耶稣说,一定要付,否则『恐怕触犯他们』。新约之中常以特殊的方式来使用『触犯』这个动词skandalizein与名词skandalon。这动词决不是去伤害或触怒或有损于他人的骄傲的意思。通常的意思是拿一块绊脚石放在某人的路上,使其绊跤或跌倒。在希腊文中,skandalon并不是我们所谓的诽谤或触犯的意思,经常是指使某一个人失足,滑跤或跌倒的东西,因此耶稣所说的是:『我们一定要付税,使我们不致于对别人有坏的榜样。

──《每日研经丛书》

例证

在暗中下工夫】

「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的上了高山。」

在属灵的跟从和追求上,能对主有些超然的认识经历,都是在暗中得到的。那些只在吵吵嚷嚷的群众中,拥拥挤挤的跟随着的人中,是永不可能对主有更深、更超然的认识的。非在暗中下工夫,就登不上属灵的高山,爬灵峰是不大有结伴而行的,也都不是容易被俗人或平常人所能理解的。

主也喜欢把我们带到暗处,向我们显明一点深奥的真理,即他自己。但有多少时候我们是不肯跟从的,总喜欢留恋群众。结果只能活在浮浅的地步,只能认识一些初步的真理,离不开道理的开端,这样的灵性程度,也就很容易受迷惑,走差路。

我们必须学习,被主带到暗处去教导、注意主在暗中对我们所指示所显明的真理。要登属灵的高山,就得被带到暗中。主为了人的祈祷,也是在暗中下工夫。

主在世上的时候,很注重上山的工夫,他每次上山都给人带来属灵的信息和祝福。

一、太五─七章 山上的宝训,又称天国宪法,是在山上宣布出来的。

二、 医治了各样的疾病。

三、 拣选设立十二使徒。

四、 行神迹分饼给五千人吃饱的神迹。

五、 主在山上为门徒祷告,并搭救门徒脱离风浪。

六、 在山上变像显明律法的先知与神子的关系。

七、 在各各他山上,主被钉死,十架高悬,成就了永远的救恩。

八、 在橄榄山上指明末世的景像。

主啊!你也把我们带到山上,好领受你对我们的一切教训,明白当走的道路,阿们!。

—— 李慕圣《晨光》

「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

路加特别提到摩西与以利亚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即是在耶路撒冷将作成的事。摩西代表律法,使祂知道神的羔羊必须受死,为赎对人的罪;以利亚代表预言的先知,着重在父神的荣耀,这些思想早为主所熟悉,但现在从别人口中说出来,就更增强祂的信心与喜乐。这在主复活的早晨,脱离死亡,就更有荣耀的光辉。

主奇妙的受死与荣耀的复活,实在是最伟大的主题,神的性格已在这些事上表现得最和谐最具体了。人的罪与神的救恩也在这里相遇而得以解决,创造的勤劳也有了关键性的答案。这里有新天新地的胚种,且有公义与和平在其中。所有的时间、年代、世界及人类都得以合而为一。人与天使能合在一起,还有离世的生灵以及灵界的一切,包括彼得、雅各、约翰以及摩西、以利亚。他们都与伟大的神一切,神的声音从敞开的天上发出祝福的话语。

我们也应登变样的高山,我们越走近十字架,越多默想耶路撒冷城成就的事,我们必更接近一切事物的中心,也更融合自己与别人在神的生命之中。

——迈尔《珍贵的片刻》
听天上的声音──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如果你我能听到天上的声音,该是多么美好的经验!
其实,寻求这种经验的人,也有不少人宣称,他们听到了天上的声音。他们这样作的原因,是告诉别人他比一般人好,可以超过圣经,甚而不要圣经。
当然,所谓天上的声音,大部分是颇值得怀疑的。原因是那些所谓声音,是与圣经抵触的。可靠的天上声音,则是有圣经证明的。亲自听见天上声音的彼得,在许多年之后,还作了明确的见证:

祂从父神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荣光之中,有声音出来,向祂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我们同祂在圣山的时候,亲自听见这声音从天上出来。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

彼得的见证,当然比谁都有价值,是不容置疑的。他的见证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神从天上说话,是很郑重的事,不是轻易的。在这里,是对祂的爱子的肯定,指明主耶稣远比祂的仆人摩西和以利亚更尊贵,比他们律法和先知的职事更优越。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继续说,在听天上声音的见证之外,还有圣经预言的见证;而且先知预言的见证,是更确定可靠的。
圣经更追述以色列历史上的最大事件:神在何烈山向全民说话,颁布律法,真可说是雷厉风行,极其可怕。但更重要的是,神差祂的儿子基督耶稣道成肉身,到世上来,向人说话:

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因为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

律法的功用,原是为基督耶稣作见证,使人就祂得生命。正如希伯来书所说的:“神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祂儿子晓谕我们。”可见主耶稣不仅是更清楚的启示,更是神本体的真像,将神自己和祂的心意向世人显明出来。主耶稣的声音,是天上的声音,祂的羊必然听从。主耶稣的信息,是天上的信息,我们必须接受。愿主住在我们心里,作我们心中的王。

── 于中旻《圣经研究》

单单看见夫子 】

“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太178 )

当列奥多·达芬奇的那幅杰作“最后的晚餐”成功之后,引起了众人的喝采。大家对这幅画进行仔细的评论:有的说 这个地方最精彩,有的说那个地方最美丽,最后,大家对于所画的那块台布都一致认为最细致,色彩夺目。但达芬奇听了这 些称赞以后,心中极其难过,因为他画的目的,是要使夫子的脸能描摹得最吸引人,最能感动人。但是他们却在夸奖台布。因为台布的美却把夫子的爱脸给遮住了,于是拿起画刷将那幅画中的台布线纹,全部刷掉,好使夫子的脸能得着人的崇敬。

惟愿我们所作的一切工都能使人看见夫子,并单单地看见夫子。每一次讲道,都能刷去那些台布的花纹,叫人能容易看见基督。

── 佚名《喻道小品》

画家与杰作】

经文:弟兄们,从前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传神的奥秘。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21—2 )
当列奥多·达·芬奇的那幅杰作,“最后的晚餐”成功之后,引起众人的喝采。修道士们对这幅画进行仔细的评论,有的说这个地方最精采,有的说那个地方最美丽,最后,大家对于所画的那块台布一致认为最细致,色彩顶夺目。但达·芬奇听了这些称赞以后,心中极其难过,因为他画的目的,是要夫子的脸能突出描绘得最能吸引人,最能感动人,但是他们却去夸奖台布。因这台布的美丽,却把夫子的爱脸给遮住了。于是拿起画刷将那幅画中的台布花纹全部刷掉,好使夫子的脸更能得着人的崇敬。
保罗曾经对哥林多教会信徒说过:“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保罗真的不知道别的吗?不,他是个博学多才,曾经在著名的教法师迦玛列门下受过极严紧律法的教育。但他不宣传律法,因为律法只能使人知罪,律法只能叫人受刑,唯有基督耶稣和祂的十字架,才能拯救罪人,祂才是救恩的核心,“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并没有赐下别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明乎此,所以保罗在任何环境中,那怕失去自由,他也是以耶稣的事劝勉众人。“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
但愿我们效法保罗,在一切工作上都叫人看见主耶稣基督并单单注目在祂。每一次讲道,就要刷去那些台布的花纹,叫人能容易看见基督。
"不见一人,只见基督”。──《为甚么要用比喻》

叫人只看见耶稣】「……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

在我们给人讲道或谈道时,不应该叫人对我们有一个感觉说:这人的口才真不错;也不当叫人认为,我们的知识很丰富;甚至也不需叫人觉得我们对经文很熟悉。或是为道很热心等等。

那么叫人应该有什么感觉呢?应当是叫人听了我们所谈论的以后,即感觉到的确有位神,并且更能感觉到这位神与他有不可解说的关系。对信的人要叫他们深切的感到主借着我们的见证已经活生生的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把我们已经忘了,但主却活画在他们心中,躲避不开、推却不掉,让他们更能背着沉重包袱说:我该如何迎见神呢?这时,我们的见证、讲论,才算达到了,真正的明白了。

若是不能叫人在我们传扬的工作中看见主、遇见主,那我们的一切讲论都是失败的,都是失去目标,毫无意义的。

我们只要把主介绍给人,他们遇见主,就会看见道路,自会有真理,自会得生命。否则,只是一点道理,这对人一点也没有价值,不能救人,不能造就人,所以必须记住我们是为主作见证,看见了主就应当证明这是基督。

经上记着说:“我们传扬他,是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

—— 李慕圣《晨光》


「你们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
有了信心,我们就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只要我们真相信神有保守和得胜的能力,我们就【能】看见他所说的话语和应许,都是实在的。
我们【能】天天把我们一切的忧虑和重担卸给神,享受平安和喜乐。
我们【能】管辖头脑中的思想,昼夜思念神的话语。
我们【能】在每一件事情上清楚神的旨意;不是用叹息,乃是用赞美去接受。
我们【能】靠神的恩典刚强;我们以前的软弱,以前叫我们不能忍耐,圣洁,谦卑的罪,今天都能靠着爱我们的主胜过了,使罪完全失去它在我们身上的权势。
这些都是神恩典中可能的事,如果我们有了这些经历,就会更愿意俯伏在神脚前,也就会更渴慕最高的灵命。
我们如果不能每天,每小时,每分钟,在基督里,借着圣灵的能力与神同行,我们就不会得到满足。——慕尔
在基督里,我们能有神一切的丰富。主已经把神宝库的钥匙放在我们手中了,他吩咐我们去无限制地领取一切我们所要的。若是一个银行的行长,准许一个穷人到银行库中去任意取他所要的;假定那个穷人出来的时侯,只带了一文钱,这是谁的过失呢?基督徒能得到神完全的丰富,而仍过着极穷的生活,这是谁的过失呢?——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马克拉伦

芥菜子】亚力山大东征,他预期一个下午的鏖战,就可以把波斯的主力解决。
波斯王大流士三世,送了一袋芝麻给亚力山大,意思说:波斯的军队众多,难以数计。亚力山大回敬他一袋芥菜子,因为芥菜子更小,所以数量更多;而且芥菜子辛辣。战争的结果胜利归于亚力山大。
主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 于中旻《喻道集锦》

】「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主的意思一定是用这个满有恩惠的神迹,犹如比喻一样向彼得说话。「作你我的税银」(可译作「为你、也是为我」 )。有人说,这件事是主耶稣为自己行神迹的唯一例子。是的,但这不过是一半为着祂自己,因为另一半是为着彼得。你我也可以加上去说「为我」。因着恩典,那一块钱应付了两个人的丁税,在此我们很奇妙的看见了主耶稣和祂的仆人那亲密的联结。

那一条成就神迹的鱼又是什么呢?这岂不是向我们保证:当我们站在正确的地位上,顾到神的旨意时,一切的需要,神岂不是全然负责吗?无论何时,爱心的事奉大于本分的要求时,我们可以仰望祂补足那些额外的需要。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从鱼嘴里找到钱来付税,耶稣是说:『彼得,回到你的工作上去,这是偿还你债务的方法。』同样,打字员可以在她打字机的键盘上找到她的新大衣。汽车技工可以在汽车的汽缸中,找到他自己和妻子以及全家人的食物。教员可以在黑板与粉笔中,找到他的费用。职员可以在他的账簿与账单中,找到他自己和他所爱者所需要的供应。

──《每日研经丛书》

鱼】有一次,主日学老师正在讲授耶稣基督所行的神迹,五年级的同学聚精会神的听得津津有味,因为这位老师每周都花上至少三至四小时准备她的功课,又用很多辅助教材。她说耶稣和门徒没有钱交丁税,于是耶稣叫彼得去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得一块钱,足够他和耶稣二人交丁税。老师问他们为什么这条鱼的口会有一块钱呢?她这一课的目的是要指出什么动物也可以顺服神,被神使用。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说:「这条鱼是从前吞了约拿的那一条,因为约拿被鱼吐出来的时候,约拿太匆忙,将钱留了下来,但钱在鱼腹中很不舒服,没有机会吐出来。现在被彼得钓了上来,它才有机会将钱吐出来,舒服得多了。」

这个学生果然想象力丰富,不过可惜世界上那有条这么长寿的鱼,可以活几千岁,并且可以由地中海游到加利利海呢?不过这一条鱼,正如约拿那一条鱼一亲友,也可以被神使用,随时顺服神的命令。因为神可以用一只动物教训我们。我们身为神的儿女,有了神的生命,岂不更加要体贴神的心意,时刻听从神的命令么?

经训:「一切牛羊、田野的兽、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凡经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脚下。

——苏美灵《故事百感》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