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那时,耶稣在安息日,从麦地经过。祂的门徒饿了,就掐起麦穗来吃。」
2 「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说:『看哪,你的门徒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
3 「耶稣对他们说:『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饥饿之时所作的事,你们没有念过吗?」
4 「他怎么进了神的殿,吃了陈设饼,这饼不是他和跟从他的人可以吃得,惟独祭司才可以吃。」
5 「再者,律法上所记的,当安息日,祭司在殿里犯了安息日还是没有罪,你们没有念过吗?」
6 「但我告诉你们,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
7 「“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
8 「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上图:一位哈雷迪犹太人穿着安息日的Bekishe黑丝长外套,在哭墙祷告。作为已婚男人,他在小圆帽Kippah之上又戴了Shtreimel大毛帽,表示对神特别尊重。
9 「耶稣离开那地方,进了一个会堂。」
10 「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有人问耶稣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意思是要控告祂。」
11 「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它抓住、拉上来呢?」
12 「人比羊何等贵重呢!所以,在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
13 「于是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和那只手一样。」
14 「法利赛人出去,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
15 「耶稣知道了,就离开那里。有许多人跟着祂,祂把其中有病的人都治好了;」
16 「又嘱咐他们,不要给祂传名。」
17 「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
上图:1947年昆兰洞穴发现的死海古卷以赛亚书卷之62章1-2节。以赛亚书卷包含了希伯来圣经中的66章,抄写于主前125年之前,是死海古卷中最古老的一卷书,主耶稣时代的以赛亚书可能就是上图中的样式。原件存于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
18 「『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拣选、所亲爱、心里所喜悦的,我要将我的灵赐给祂。祂必将公理传给外邦。」
19 「祂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祂的声音。」
20 「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等祂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
21 「外邦人都要仰望祂的名。』」
22 「当下有人将一个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带到耶稣那里,耶稣就医治他,甚至那哑巴又能说话、又能看见。」
23 「众人都惊奇,说:『这不是大卫的子孙吗?』」
24 「但法利赛人听见,就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阿。』」
25 「耶稣知道他们的意念,就对他们说:『凡一国自相纷争,就成为荒场;一城一家自相纷争,必站立不住。」
26 「若撒但赶逐撒但,就是自相纷争,牠的国怎能站得住呢?」
27 「我若靠着别西卜赶鬼,你们的子弟赶鬼又靠着谁呢?这样,他们就要断定你们的是非。」
28 「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
29 「人怎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抢夺他的家财。」
30 「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
31 「所以我告诉你们:“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惟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
32 「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惟独说话干犯圣灵的,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
33 「你们或以为树好,果子也好;树坏,果子也坏;因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树。」
34 「毒蛇的种类!你们既是恶人,怎能说出好话来呢?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35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
36 「我又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
37 「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
38 「当时有几个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愿意你显个神迹给我们看。』」
39 「耶稣回答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
40 「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
41 「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约拿更大!」
42 「当审判的时候,南方的女王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她从地极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
43 「污鬼离了人身,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寻求安歇之处,却寻不着。」
44 「于是说:“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到了,就看见里面空闲,打扫干净,修饰好了,」
45 「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这邪恶的世代也要如此。』」
46 「耶稣还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不料祂母亲和祂弟兄站在外边,要与祂说话。」
47 「有人告诉祂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
48 「祂却回答那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49 「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
50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
危机 在马太福音第十二章中,我们要读到耶稣生活中所发生的一连串重要的事件。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决定性的时刻,他整个的生命都维系在那个时间和事件上。这章圣经告诉我们耶稣有关这方面的事。我们在本章圣经中看到当时正统犹太宗教领袖,对于耶稣终于获致了最后的决定──弃绝祂。这种弃绝不但表示他们与祂断绝来往,而是非将祂完全毁除不可。我们在本章经文中看到第一个确定的步代,它的终点就祇有是十字架。其特征已经清楚的描绘在我们眼前。一方面就是代表正统宗教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耶稣恶意的敌对行为逐渐增强的四个步骤:(一 )一至八节,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怀疑在增长 。文士和法利赛人对于容许门徒不顾安息日律法细节的老师,采取怀疑的态度。这是一动不被允许,不能不加检控而让它任意发展的事件。(二 )九至十四节,记载安息日在会堂里医治枯干手的人,我们可以看到积极和敌意的侦查 。文士和法利赛人在那个安息日都在会堂里,并不是巧遇。路加说他们要在那里窥探耶稣(路六7) 。从此以后,耶稣的工作始终是在正统派领袖恶意的眼光之下进行。他们尾随着祂,如同私侦探一般,为要找凭据来控告祂。(三 )二十二至三十二节,论到正统派的领袖控告耶稣如何用魔鬼的力量施行医治,耶稣对他们说有一种罪是不能赦免的,我们在此地看到肆意和偏见的盲目 。从此以后,耶稣所作的事,没有一件是他们看得顺眼的。他们向神闭眼,以致看不见祂的荣美和真理;他们的偏见弄瞎了他们的心眼,把他们驱往一条完全不知回头的歧途。(四 )我们在十四节看到邪恶的决定 。正统派的人士不仅要窥探、批评祂,而且预备采取行动。他们在一起聚会商议,如何将这扰乱人心的加利利人置于死地。怀疑,调查,盲目已走向公开敌对行动的途径。在这些事上,耶稣的回答是很清楚的,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应付这逐渐增强的逼迫的五种方式:(一 )以勇敢来应战 。在医治枯干手的事件中(9-14节 ),我们看到祂公开故意地向文士和法利赛人挑战。这事并不是在角落里,而是在拥挤的会堂里;也不是当他们不在场的时候,却是当他们在那里故意要找错来控告耶稣的时候做的。耶稣并不逃避,祂迎面接受挑战。(二 )祂警告 他们。我们在三十二至三十三节看到耶稣给予最可怕的警告。祂警戒这些人说,如果他们坚持要向真理和神的启示闭上眼睛,就是自动把自己关闭在神的恩典以外。此处不但有防守,也在进攻。祂很清楚地说出,他们的态度将会把他们引到甚么地方。(三 )祂用一连串使人惊讶的宣告 来应付挑战:祂比圣殿更大(6节 )──圣殿是世界上最神圣的地方;祂比约拿更大──从来没有传道人像约拿那样令人惊奇地领人悔改(41节 );祂比所罗门更大,所罗门是绝顶智慧的化身(42节 )。祂宣告在属灵的历史中,无论甚么事物都不能比祂更大。在这些宣告里面没有丝毫歉疚的意味,这是基督宣告的声明的最高峰。(四 )祂声明祂的教训是重要的来应付挑战。空屋比喻的重点(43-45节 ),是说律法可能消极的除掉人的邪恶,惟有福音才能使空屋中充满良善。律法只能留给人一个虚空的内心,招致一切的罪恶都来居住。福音用积极的良善充实他的内心,使邪恶无隙可乘。耶稣在此地声称福音能够做律法永远也做不致的事。(五 )到最后,祂以邀请 来应付挑战。四十六-五十节实际上就是一个邀请,他们受邀请,藉着顺服神的旨意而与祂发生亲属的关系。耶稣在这些经节中,并不是要否认自己的亲属,而是邀请所有的人,藉着接受神的旨意,与祂建立亲属的关系。这几节经文邀请我们放弃自我的偏见和自作主张,接受耶稣基督为主为王。如果我们拒绝了祂的邀请,就会与神日益疏远;如果我们接受,我们就可以进入神的家庭,和神的心里。打破安息日的律法(十二1) 当耶稣的时代,巴勒斯坦的麦田和耕地均呈长条形,在两个长条之间经常有一条行人的小路。当上述事件发生的时候,耶稣正与祂的门徒行走在麦田之间的小路上。在这里并没有任何暗指门徒偷窃的意思。律法上规定饥饿的旅客有权作门徒所作的事,只要他们是用手去掐麦穗,而不是用镰刀去割就行了。‘你进了邻居站着的禾稼可以用手摘穗子,只是不可用镰刀割取禾稼。’(申二十三25) 汤姆逊在圣地与圣书中提及当他在巴勒斯坦旅行时,依旧保留着这个风俗。旅客在晚餐时所喜爱的一样菜式就是烘麦穗,汤姆逊写道:‘每当在收割期间旅行,我的骡夫总是在帐篷搭好以后,为晚餐烤麦子,掐摘这些绿色的麦穗,那并不算为偷窃……。当我们经过麦田的时候,我也看到我的骡夫摘下麦穗,放在手中搓揉,然后吃生的麦粒,正像圣经上曾说使徒们所作的一样。’在文士和法利赛人看来,门徒的过错并不是他们摘下或吃了麦穗,而是他们竟在安息日 做这样的事。安息日的律法极其繁杂琐碎,诫命中禁止人在安息日工作;可是解释律法的人对这简单的禁令并不满意。他们首先要替‘工作’下一番定义,因此定下了三十九种安息日所禁止的基本活动,其中包括有收割、簸谷、打谷,准备饭食等。解释的人仍然不肯就此罢休,又在每一项禁止的工作之下,列出详细的规范。例如,禁止挑负担子 ,那么甚么叫做担子呢?与两颗干无花果重量相等的,就是担子。甚至连暗示性的工作亦在禁止之列,与任何象征性的工作有关的亦一并禁止。后来有一位伟大的犹太教师迈摩尼得斯(Maimonides )说:‘掐麦穗就是一种收割’。门徒的行为远比一次破坏律法更算为有罪,由于掐麦子他们犯了收割 的罪;由于在手中搓揉他们又犯了簸谷 的罪;由于把麦子和糠分开,他们又犯了打谷 的罪;更因为这整个的程序,他们犯了在安息日准备饭食 的罪──因为凡在安息日所吃的东西,都必须在前一天准备妥当。正统派的犹太人把安息日的律法守得十分严谨。禧年之书(The Book of Jubilee )有一章(第五十章 )论到有关于遵守安息日的事。凡是在安息日与妻子同寝,或计划在该日作任何事情,或计划出门旅行(甚至连考虑工作也要禁止 ),或计划买卖,或取水,或担起一个担子都要被定罪。若有人在安息日作了任何工作,或出门旅行,或耕种田地,无论他在家里或任何其它地方工作,或点火,或骑上任何牲口,或乘船在海上旅行,或有人击打或杀害任何东西,不论是杀掉一只野兽或禽鸟,若有人捕捉一只牲畜,不论是一只鸟或一条鱼,或有人在安息日禁食却引起战争──凡作这些事的人,应该死亡。遵守这些诫命,就是遵守神的律法;反之就是破坏了神的律法。无疑按照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观点,他们责怪门徒破坏律法,以及耶稣即使没有鼓励他们,也容许他们,这是完全正确的。人类需要的声言(十二1) (续 ) 耶稣用以下的三个辩白来对付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批评:(一 )祂引证了大卫的行动(撒上二十一1) 。当大卫与他的少年人极其饥饿时,他们走进会幕──而不是圣殿,因为这件事发生在建造圣殿之前──吃了惟有祭司才能吃的陈设饼。有关于陈设饼的说法记载于利未记二十四章五至九 ,共有十二个面饼,分作两排,每排六个,每礼拜陈列在圣所之中。这是对神所作的一种象征性奉献,为要感谢祂赐下养生食物的恩典。这些饼每周要撤换一次,旧的饼属祭司所有,而且只有祭司才能吃这种饼。但在这一次,大卫和他的少年人在饥饿中拿了这些圣饼来吃,并没有人去责备他们。人类需要的满足比任何的传统上的惯例都更重要。(二 )祂引证安息日在圣殿中的工作。圣殿的仪式总要包括着许多工作──燃点烛火,宰杀并准备牲畜,把祭物抬过来放在祭坛上,还有一大堆其它的事情。这一类的工作在安息日其实还要加倍,因为在安息日的祭物是加倍的(民二十八9) 。任何并通人若在安息日从事类似的工作都是违法的。点火,宰杀牲畜,把牲口抬起来放在祭坛上,都是破坏律法并亵渎了安息日。可是祭司们作这些事却完全合法,因为圣殿中的崇拜必须继续进行。这就是说:向神的敬拜比一切安息日的规则、条例更为重要。(三 )祂引证神对先知何西阿所说的话:‘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何六6) 神喜爱良善尤胜于祭祀的仪式,人的心灵除了必须响应人类的需要外,对律法并无所知。在这件事上耶稣表明了人类的需要,必须放在一切其它的要求之先。敬拜的要求,仪式的要求,礼拜仪式的要求是重要的,但人类的需要却比其中的任何要求更为重要。有一位现代神的圣人,就是安立甘会的坡特尔神父(Father George Potter ),他把披克罕姆(Peckham )被弃置的圣屈梭多模堂(St. Chrysostom ),变成为基督教的敬拜与服务发出灿烂光辉的地方。他为了要推广圣工,创办了‘十字架兄弟会’(Brotherhood of the Order of the Holy Cross ),其标记就是耶稣基督给门徒洗脚时所佩用的毛巾。弟兄所供献的服务没有一件被视为过于卑微的。他们为被逐的有犯罪记录或无可归家的孩子们所作的工作,真使人称羡不已。坡特神父极重视崇拜,但是当他阐明弟兄会的工作时,他写出凡愿加入者要发誓进入贫穷、贞洁与顺服三合一:‘如果他不能在圣特热摩吉尼节(St. Thermogene )参加晚祷课,他不可脑怒。他可能正在警察法庭等候着他的“委托人”……他也决不是那种因为缺乏香烛而跑到厨房去哭泣的人……我们把祷告和圣礼放在首要的地位上。我们知道此外我们就不能有最好的工作成效,但是事实是我们必须在变相的山下,比山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他提起有一次他正拿着一杯可可茶给他的孩子们喝,一面把他们安置在床上的时候,有一位新想加入的人来到,‘于是我说:“趁着洗澡间还是湿的,请你把它弄干净好吗?”他惊骇地站着,讷讷地说:“我并不是奉献来给这些脏孩子打扫清洁的。”算了罢!算了罢!他奉献服务赐福之主的生命,大约只维持了七分钟,连行李也没有打开就走了。’女宣教士学院伟大的校长娥尔秀恩(Florence Allshorn )论到候选者的难处,就是她屡次发现,当她没有热水却要洗濯油腻盘子的时候,正是她需要安静祷告的时候。耶稣坚持最重要的服务仪式,乃是对人类需要的服务。很奇怪的,除了可能一次在拿撒勒会堂之外,我们在耶稣的一生找不到祂曾经主领一次教会崇拜的证据,但我们却有充分的证据,知道祂曾使饥饿的人得到饱足,使忧伤的人得到安慰,使患病的人得到看顾。基督的服务并不是任何祈祷或仪式性的服务,而是针对人类需要的服务。基督徒的服务并不在于退到一所修道院去,而是在于进入了人类所有的悲剧,难题和需求之中。威提尔(Whittier参见普颂修正本三一八首──编者注 ),说得很对:--《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马太福音第十二章 iv. 反对耶稣对安息日的随便态度(十二1~14) 对耶稣的传道活动有各种各样的人持反对的态度(见前面E段的引言),在本章将集中讲法利赛人的反对态度。这紧接在十一28~30 后面是十分恰当的,因为刚刚谈完负耶稣“容易的轭”便得享“安息”,这点正与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相悖。文士和法利赛人反对耶稣,本已表现得很明显了(九3、11 、34),现在在守安息日的问题上,他们违抗神旨意的态度更是暴露无遗了。对犹太人来说,守安息日并不单是礼仪上的规定,它还是对神创造宇宙万物的一个见证,是以色列人与神订有特别的约的标记,是神赐给以色列人的恩典,使它更为圣洁,又是对未来世界享喜乐的应许。因此,在理论上,它是一个福份,绝不是负担。可是,法利赛人费尽心机制订了许许多多宗教事务方面的繁琐细则,本来这些规定是为那良好的目的服务的,可是他们却将其本末倒置了,而且已到了危险的程度。关于安息日活动的规定已经繁琐到如此程度没有相当的学问就无法得知哪些是可以进行的活动,哪些是不可以的,简直已没有丝毫个人判断的余地了161 。这段话反映对安息日戒律的对立的解释,其实矛盾的实质还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谁掌握解释权的问题;基督论才是一切道德标准、伦理原则的中心。 1~2. 掐麦穗 本身并不违法(见申二十三25) ,可是这种实际做法又可归于收割庄稼项下,根据米示(Mishnah Shabbath 7:2的规定,收割庄稼是安息日绝对禁止的三十九项活动之一。用法利赛人的话说,这是不可做的事 ,但耶稣却从未认为门徒们的这一行动不可为。有人说,马太加上他们饿了 这一事实,以求证明这一行动的合法、需要,可是能压过守安息日规定的唯一条件是,人已处于濒死的境地,而此处并无人将饿死的迹象。这里马太所以提到饿,还不如说是为他第3节要讲大卫的行为作准备。 3~4. 下面提出四条论据来反驳法利赛人的态度,这第一条引的是撒母耳记上二十一1~6 所记述的一件事,在那里并未说明事情发生在安息日,后来犹太人评释圣经时说,应该是发生在安息日,因为提到了更换新饼(撒上二十一6 ;参,利二十四8) 。固然这有可能属实,且还有饥饿的因素,但仍不足以说明,把这两件事等同起来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大卫的“违法”,完全是另一种性质的。除非这个论据的含义简单得像:既然法律可以破坏一次,那为什么不可以破坏第二次恐怕很少有人满足于这样的解释吧!这一论据的力量在于事情发生在谁身上。好,大卫可以违法,因为他是大卫,这里暗含的意思是:“这里有一人比大卫更大!”(参6、41、42节,便可清楚地看到论据的关键)。若不是因为这条论据的关键是宣布弥赛亚的权柄至少与大卫的权柄一样大那么这条论据的说服力是不足的(参看拙着 JOT , pp.46~47)。 5~6. 第二条论据提得更直接,它涉及旧约批准的一种可以违背守安息日律法的行为。一般以为,祭司在安息日应做的就是献祭(民二十八9~10) ,或许还有更换陈设饼(利二十四8) ,仅此而已;其实不然,圣殿里还有其他的事,做了就会违背守安息日的规定(见 Mishnah, E!rubin 10:11~15, Pesahim 6:1~2)。列文(E. Levine)162 一直认为,有一种类似的事很清楚是法利赛人认为安息日可以做而撒都该人禁止做的,那就是收割第一批为献祭用的庄稼(Mishnah Menahoth 10:3、9)。这条为法利赛人增光的论据按说该是十分有力的,可惜论据的关键又不是为门徒的行动寻找先例,而仍是权柄问题。如果圣殿的事奉都可以使安息日“做事”合法化,何况“那比殿还大的”呢。 Something (希腊文中该词为中性)不一定指非生物的“东西”(如神国),而更应看成是指耶稣本人,因为在十二41、42 相同的句式里,耶稣拿这个中性词来与旧约里的人 相比。神通过耶稣及其传道活动已开始了祂的新工,这新工是超越旧约的圣殿仪式的。圣殿本是神在祂的人民中间的地方,现在则要在耶稣里面,在耶稣新组成的社团中来找到神163 。这种预表性质的对比是本章的一个特点,在希伯来书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其含义并不在于否定圣殿,而是说圣殿起着先行的作用,预示神在弥赛亚中将有更伟大的显现(弥赛亚的作用还包括重建圣殿:见二十一12~13 ,二十六61 注释)。 7. 第三条论据重复何西阿书六6 的话,这句话在九13 已出现过了。这句话的目的绝不是来贬低礼仪,而是来确立神的优先次序。不理解就开始谴责,不考虑就先提出要求,这种态度岂能引用神的话来予以支持呢!“神已不再只是一位严厉的神,而是一位仁慈的神、施恩的神”( TIM , p.83)。这样,马太这段经文论据与马可福音二27 的宣言“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完全一致,也赢得了同样的效果。门徒们之所以无罪 ,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违犯文士的法规,而是因为他们这样做是靠着他们主的权柄;因为 二字正用来连接下一节以作出解释。 8. 第四条论据道明了第一、二两条论据的含义:耶稣是弥赛亚,祂有支配安息日的权柄(见导论ⅣB“基督论”第 (ii) 段对“人子”的注释)。有人说,人子 是“人”的讹译,这样看或许使人觉得本节与马可福音二27 的话更接近一些,但是这种看法却拿掉了基督论的全部意义,也割断了马太论据的一致性。耶稣是人子,祂并不废除守安息日的律法,不过宣告祂有解释律法的权力,而且祂的解释总能有效地削弱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 9~10. 第二次冲突发生在犹太人的会堂 里,使用他们的 一词(参四23 ,九35 ,十17 ,十三54 ,二十三34 ;和合本中均未译出译注)是来强调耶稣与犹太会堂之间日益加深的鸿沟。枯干的手 是说那只手已q痹而无知觉,恰好说明那人并无生命危险,按照米示(Mishnah, Yoma 8:6)的规定,如果一个人有死亡的危险,在安息日那天救治他是合法的,所以,这个人本可以等到第二天再治。法利赛人马上就这件事发出了质问。照马太的记载,问题的措辞平常,但实际是直接发起挑战(马可和路加的记述不同,在耶稣点出他们内心的思想之前,问题没有明朗化)。根据法利赛人的律法,答案只能是一个。 11~12. 耶稣这次的回答既不直接强调自己的权柄,也不引用旧约的例子,只是指出了他们行为的反覆无常。对医治一个病人,他们百般阻挠,但为了拯救自己的财产,他们却可以不顾一切。昆兰教派曾严格禁止在安息日把掉在坑里的一只羊救上来( CD 11:13~14),不过,一般而言,在实践中要自由一些。后来拉比们就这种情况进行过讨论,但众口纷纭,有的认为可以往坑里扔根木竿之类的东西,好叫羊自己爬上来,有的认为可以丢下一些饲料,等过了安息日再把羊救起;他勒目法典最后的决定是,为避免动物受罪,这种情况可以不顾律法的规定( Shabbath , 128b)。但是,对于一个人 ,他们却还死守他们的规定不放!(参六26 ,十31 ,耶稣如何看待人和动物的价值。)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 ,这就是结论;伯纳德(Bonnard, p.175)说:“这条结论影响太大,如果把它普及,那么井然有序的教会生活即将不复存在:总会有些更重要的‘善事’要做,而使得宗教事务被搁置一边。”可是,如果我们不把这条原则作实用主义的普及,那这条原则确能很好地体现何西阿书六6 的信息。宁可在“做善事”时出点小错,也不要冷酷无情地一味坚持死的规定。 13. 与故事所要强调的重点相比,医治简直是次要的了。不过,耶稣命令他伸出本不能动弹的那只手,清楚地表现了一个人的信心和耶稣治病能力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 14. 对文士的法规有一两次违犯,不足以构成除灭耶稣的正当理由,可是这一件一件的小事却已反映出一种不可调和的分歧了。耶稣对顺从神的旨意这个问题有祂独特的态度和看法,而犹太国教则被规章条款所捆绑而坚持律法主义,分歧就在于此。这里第一次提到法利赛人策画杀掉耶稣,表明裂痕已无法弥补。
161 请看 Mishnah Shabbath and E!ubin ,便知公元二世纪的各条规定,有许多都是在耶稣的时候便已实行了的。
162 NTS 22(1975/76), pp.480~483.
163 请看 B. Ga/rtner, The Temple and the Community (1965), pp.114~116.
v. 耶稣对反对派的回答(十二15~21) 这里有马太从旧约引用的最长一段引文,引自以赛亚书四十二章,用来强调法利赛人的强暴和主的仆人的善良。这位神所拣选的耶稣温柔谦卑,对无依无靠者关怀备至,而在这些品质中又体现着祂真正的权柄和确定无疑的最后胜利。 15~16. 参看四12 的注释,以理解耶稣“战术上的撤退”。这里是因为祂已经知道法利赛人商议要除灭祂。这点只有马太提到,为的是强调耶稣采取守势(19节)来控制局势。马可对耶稣治病活动的概述(三7~12) ,到马太这里被大大地压缩,只用了15b~16节的篇幅,但马太把马可的“许多人”(10节)换成了“都”,更突出了耶稣的能力。耶稣要求人们不要张扬,等于给下面以赛亚书的引文埋下了伏笔。这段引文是要说明,弥赛亚之所以不公开(见八4 注释),并不是因为祂胆小怯懦、软弱怕事,“守密”是表示在完成神仆的使命时,祂既审慎又有权威(ordered 一词口气很重,应理解为警告或制止;和合:“嘱咐”)。 17. 以下八16~17 在概括耶稣的治病活动时,用了一个“公式化引文”的格式,引出以赛亚书中描绘神仆形象的话语。请看八16~17 的注释,以理解谈论神仆主题时所使用的不寻常的提法。如果说这两处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那里应验体现在治病的活动中,而在这里则体现在治病者本人的品质(仁慈,19节;善良,20节)和他使命的最终目的里面(将公理传给外邦,18节最后,20节最后,21节)。这段引文的文字与所知各版本的均不相同,所选用的词句是为强调,耶稣的传道活动已完美地成就了神仆的使命。这些语句首次出现在以赛亚书四十二1~4 里,看来这段话是直接从希伯来文翻译过来的。 18. 对耶稣是神的仆人 的提法,还只见于使徒行传三13、26 和四27、30 ,虽然新约也一致认定祂应验以赛亚书第四十二和五十三章所提的。马太版本中的第二句我所亲爱,心里所喜悦的 正是耶稣受洗之后天上声音的回响(见三17 的注释,另参十七5) ,下一句我要将我的灵赐给k 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联想。那时所交托的使命现在已在完成。 19. 第19~20节里的一些动词多用于否定语气,即:什么是耶稣所不做的。众人所期望的弥赛亚是个积极进攻型的,可是这里偏偏用耶稣不做的事来显示祂使命的特色。耶稣传道的谦逊本色,与祂在十一29 里形容自己“柔和谦卑”是一致的。争竞 是马太对希伯来语“大声抱怨”一词的翻译,形容对不公之事的抱怨时常用此词;法利赛人密谋除灭祂时,祂并没有“大喊大叫的回击”他们。 20. 软弱的人(将残的灯火 即属此类,有可能一下子完全熄掉)是祂行使使命的特别对象,祂用全部的柔和来对待他们,就像对待十一28~30 里担重担的人一样。祂非但不叫他们折断、熄灭,还要引领他们得胜利 ,因为在祂里面,他们将找到公理 。公理一词在旧约的理解不仅是“在法律上承认正当”,更是纠正所有的不正当,“完全建立神的旨意”( TIM , p.141)。马太的引文道出了一个看似矛盾实则确凿的事实:谦卑柔和的(还有马太遗漏了的以赛亚书四十二4 前两部分的“不灰心”、“不丧胆的”)神的仆人必定胜利。 21. 这句话来自以赛亚书四十二4 ,意在阐明神的仆人的使命广及万民万邦,这点在第18节里已经说到。为理解马太强调向外邦人传福音的情况,请看 Davies, p.327ff。 vi. 耶稣遭指责与恶鬼勾结及祂的回答(十二22~37) 上面几节介绍了耶稣得到神灵的赐予(18节),而行使祂医治病人的使命。下面这段,是要展示当时的旁观者如何看待耶稣的治病活动,也显示神的灵在耶稣传道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段话和马可、路加所用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说清的,看来,这里是把耶稣不同场合下有关赶鬼和依靠神灵的话汇集到了一处,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里面分为若干部分。对各个部分的解释都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举例来说,若把第31~32节从马太所安排的语言环境中拿出来单独理解,就很有形成误解的危险了。 22. 对耶稣治病的钍龊捅鹑硕哉庖换疃的反应(22~24节)与九32~34 十分相似,故请看那几节的注释,也请注意看既被鬼附又有病痛的不寻常现象的注释。与九33 不同的是,这里说“医治”不说“赶鬼”,可是“赶鬼”却成了下面对话(24~28节)的基本话题。所以,虽然从表面看,是对体内疾病的医治,但是,耶稣也好,旁观的众人也好,都清楚地知道,造成该人生病的根本原因是鬼魔在作怪。 23. 马太仅在本节里用了惊奇 一词,比用于九33 里的常用词“希奇”要重一些,它表现了公众对耶稣富有权柄的行动的强烈反应。正因反应十分强烈,那些不承认耶稣是大卫的子孙 的人便认为应站出来作另一种解释(见24节)。普遍认为,大卫的子孙 ,简言之,就应是以色列人理想的王和解放者(见导论ⅣB“基督论”第 (i) 段),马太也指出祂是治病者(见九27 注释)。耶稣是实现了治病者的角色,但显然不是公众所期待的那位征服者、统治者弥赛亚;于是群众困惑不解,用反问的口气提出了问题,这种问题一般期待否定的答案,但也有可能是肯定的(参二十六22、25 ;约四29 等处也有同样的用法)。 24. 耶稣的能力有目共睹,不容否认,那么能力的来源究竟何在呢(九34 亦然)?法利赛人诬蔑说这能力来自巫术,对耶稣的这种控告,直到后来犹太人的大论战时仍未中止。这个罪名可非同小可,因为实行巫术是该当死罪的(Mishnah, Sanhedrin 7:4)。有关别西卜 ,请看十25 的注释,那里直接指向耶稣本人,这里的目的无疑亦同。在这段里(见26~27节),它是撒但的同义语。马可福音三22 里文士们控告耶稣说,因为祂本人被别西卜附着,所以才能靠别西卜的力量赶鬼。马太福音也保留了这一控告,但马太不愿重述其原因,因为觉得太令人气愤了。 25~26. 这一控告不仅令人气愤,而且荒谬绝伦,这点已被耶稣指出。假设撒但 (见四10 注释)和其他鬼怪联合起来,形成敌对神的统一战线,那么其中任何一鬼的失败都必削弱撒但自己的势力,所以怎么可能是撒但本人来赶鬼呢?!耶稣的论点十分有力,头脑里的概念也十分清楚,知道魔鬼的恶势力已经联合起来,在这件被鬼附的人得医治的小事中,邪灵无非作了一次小小的表演罢了。神的国存在,撒但的国 也存在;这段话表明,这两个国在耶稣的传道活动中将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法利赛人的错误犯得可太大了。 27. 论战的第二个焦点涉及犹太赶鬼的人(你们的子弟 泛指“你们的人”),这方面我们有记载可循,如使徒行传十九13 (参,可九38 ;Josephus, Ant. viii.46 ~48; BJ , vii.185,参 Tobit 6:7, 16~17; 8:2~3)164 。犹太人念咒赶鬼确实存在,也有效果,法利赛也接受这一事实。下一节要宣布耶稣赶鬼的特殊意义;耶稣赶鬼的办法不同,不靠一般使用的念咒语或行法术,只靠祂无可抗拒的权柄。有关耶稣传道活动中的这类赶鬼行动记载甚多,与非基督教的犹太文献中寥寥无几的赶鬼记录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过,既然赶鬼是为犹太社会所接受的,那耶稣赶鬼又有什么可值得怀疑的呢? 28. 耶稣赶鬼行动(见上节注释)的特殊之处,是它依靠的是神的灵 ,而非任何鬼魂165 。人们可以从耶稣救世的工作中看到神战胜魔鬼。这里没有用马太惯用的“天国”,而特别用了神的国 ,不仅是为了和“神的灵”相呼应,而且还为了与“撒但的国”形成对照(见26节注释)。耶稣在其传道工作中已宣告说,旧约与犹太教所盼望的事已经来到了,它已经出现在眼前( ephthasen “临到”,使人联想到三2 ,四17 ,十7 等节所用的 e{ngiken ,见三2 注释),但其性质并不如众人所期待的那样;这是灵的胜利,不是民族或政治上的胜利敌人是撒但,不是罗马。 ephthasen 故而可能有出其不意地临到的意思(参,帖前二16) 。因此说,法利赛人没有意识到新的时代已经来临并要求他们迅速作出决定。耶稣警告他们,他们所采取的立场已使他们处境危险;第31~32节将要指出其后果之严重166 。 29. 所以说,耶稣除灭撒但的国并不是从内部下手(像法利赛人所说的:见25~26节),而是用直攻壮士 的办法。壮士这个形象可能是从以赛亚书四十九24~26 来的,被解救的“掳掠之物”就是神的子民;所以,这里的家财 则代表在撒但控制之下的人民了。然而,家财更有可能只是征服和抢夺的一个比喻而已。“捆绑撒但”本是犹太启示中的希望(Testament of Levi 18:21;参1 Enoch 54:3~5, 69:27~28),后也成了基督教末世论的一部分(启二十1~3) 。先 这个字可能指以前耶稣对撒但的捆绑(如四1 以下所说的撒但的失败),不过,也是为了衬托整个的比喻罢了。神的国在耶稣救世的传道工作中胜利的来临,撒但在这个胜利面前束手无策。 30. 在这场争战中采取中间立场是不可能的。反对耶稣(如法利赛人)就是站在撒但一边。收聚 和分散 并非指具体的行动(如聚敛神的子民伯纳德的观点),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说法,用来加强本节前半句话的意思。马可福音九40 是把这里的前半句反过来说的(那里没有争论的气氛),也同样排除了中间立场的可能性。 31~32. 这里的两个说法,一个出现在马可福音三28~29 ,另一个在路加福音十二10 ,而马太把这两句既相关又费解的话放在一处,使它们相辅相成,易于理解。马可福音把亵渎圣灵 (不可赦免)和一切其他的罪和亵渎的话(可以赦免)对立起来;路加福音特别提出说干犯神子 的亵渎话 也可得赦免。亵渎圣灵的(即亵渎神所指定的活动,如28节所示)比任何其他形式的诽谤和辱骂都严重( blasphe{mia 一词在七十士译本里泛指用话语抨击神,在世俗希腊语里也笼统的作毁谤讲;罗三8 ;林前十30 也都这样用);它表示清醒地拒绝承认神的权能,纯属一种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倾向,正如以赛亚书五20 所言(“那些称恶为善,称善为恶的人”)。法利赛人把耶稣的治病活动说成是撒但力量的显现,他们不正是颠倒了黑与白吗!是不是说人子 低于神,那么毁谤祂就可以平安无事、不受惩罚呢?由于耶稣传道的隐匿 性质,不认识耶稣是谁,尚可原谅(参,徒三17) ,连彼得都曾不认祂(二十六69~75) ,但也得到了宽恕。区别就在于看不见光和看见了却故意不接受它;民数记十五30~31 、27~29说的正是这两种相对的情况,前者说亵渎耶和华不可饶恕,后者说误犯了罪的可蒙赦免。在昆兰社团内,毁谤了自己伙伴的行为,经过苦行苦修可得宽恕,但若毁谤了社团集体,则毁谤者都要遭永远被革除的惩处(1Q.S 7:15~17)。对亵渎圣灵者的惩罚不仅实行在今世,还要延及来世,因为这表明一个明知故犯者的顽梗,其对抗神之心已顽固而不化。 早期基督教认为,亵渎人子的是非信徒,亵渎圣灵的是基督徒,因而受洗之后再犯罪便是不可饶恕的。不过,这样看未免太死板,本段经文也没有作这样的划分。法利赛人终归很难被看成是信徒,何况现在谴责的也正是他们亵渎圣灵的行为呢!这几节的话使一些过于敏感的基督徒产生了不必要的惧怕心理,他们设想自己有“不可饶恕的罪”,其实他们的罪与这些法利赛人清醒地采取的敌对态度并无共同之处。博罗(George Borrow)在他一本书( Lavengro )的第七十五至七十七章里,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归根结蒂,只有神知道哪个人反对、抗拒神的工已到了顽固不化的程度。 33~35. 这几节采用不同的比喻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即你的言行取决于你是什么人,也表明你是什么人。因此,法利赛人对耶稣的侮辱,绝不能被当成未加思索冲口而出的言谈;他们的话表现了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本质。按照第30节的严格划分,他们已被归入了敌对的一边。好 、恶之间也必须严格的划分,七16~20 有关树和果子的比喻已将这点说得很清楚了〔见那几节的注释;这里的以为 (make)一词在原文里是陈述的习惯用法,不应理解为祈使的语气〕。施洗约翰曾骂法利赛人为毒蛇的种类 (参三7 ,同时请看三2 注释,以理解马太是多么精心地把耶稣的讲道与约翰的讲道联系起来),这一称呼在此再次使用,以指出法利赛人根本错误的立场;参看十五17~20 ,那里说恶言恶行的根源在一个人的内心。本节所讲的也就是这条基本原则。这并非意味着一个人不能改变,可是如果不从内心里改变,言行也会依然如旧。 36~37. 前三节的原则,解释了为什么要凭你的话 来审判你,那是因为你的话表现真正的你。这就是为什么凭着法利赛人口出的恶言,他们必受严厉的审判(31~32节),因为他们的恶言已表明他们从根本上与神的目的相对。 argon (“闲的”)直译就是“不干实事”(请看二十3、6 等节)167 。这个词尚有“没用的”之意(参,雅二20 “没用的”信心),所以,“一句闲话,正因为毫无价值,便不如不说”(BAGD, p.104b)。这个词还可以有“不真实的”之意168 ;问题是,有时说的话好像是一句无关紧要的风趣之言,却暴露了说话之人的某些隐蔽的思想,于是这话便成了那人受严重谴责的原因。这指的是第24节,十分清楚,不过这条原则实际用起来涉及的范围要更广。
164 欲得更多的事例,请看 Vermes, pp.63~68.
165 路加福音中有另一个清晰表现超然力量的例子,更为生动,即十一20 的 finger of God(直译为“神的手指”,中文和合译本及其他几种译本均意译为“神的能力”),取自出埃及记八19 (中文和合本译为“神的手段”译注)。欲进一步理解旧约里神的“手”和神的“灵”之间的密切关系,请看 R. G. Hamerton-Kelly 的论文,载于 NTS 11(1964/5), pp.167~169.
166 请看 Ladd, pp.139~145,那里对这关键的一节有很好的解释。
167 请看 G. B. Caird, The Language and Imagery of the Bible (1980), p.22对“闲话”的解释,他说那种话“不是……‘无心而说的信口之言’,好像任意开的玩笑,而是一些废话,地赖子为磨嘴皮子而闲扯的话,许的空愿,赌的浮咒,好像口中说着‘先生,我去’却根本不去一类的空话”。
168 耶利米亚持此说,见 NTT , p.220;另参看 JB ,用的是“没有根据的”('unfounded ')。
vii. 耶稣对“这世代”的定论(十二38~45) “这世代”的说法出现在第41、42、45各节中,且在这之前的第39节里已为“这世代”下了“邪恶淫乱”的定论。这一段的主线就是谴责耶稣同时代的人,特别是他们的宗教领袖所持的敌对态度,对这种态度在前面几节已有突出的阐述了。 38~39. 与犹太领袖的这段对话,在十六1~4 里有更详实的记载。他们要求看的神迹,是比他们熟悉并已否定了的治病赶鬼一类的神迹(见24节)更过瘾的事情,他们要耶稣拿出对所传信息和所作宣言的证明来。在十六1 他们要求“从天上”显个神迹(或译“兆头”),即显一个更清楚证明是神所作的事。参看出埃及记四8~9 ,以赛亚书七11 ,三十八7~8 便知道指的是什么神迹了;根据《巴巴买泽》( Baba Metzia )59b〔叶列泽尔拉比(R. Eliezer),约公元90年〕和《散合俊》( Sanhedrin )98a〔基思玛拉比(R. Jose b Kisma),约公元110年〕的记载,也曾要求过某些拉比显类似的神迹以证明他们的身分。耶稣也是夫子 (见八19 注释),可能已预料到有人会提出这种要求,但是祂否定了这种寻求有形证明的怀疑态度,因为“要求显个神迹看看标示着信心的终结”(Schweizer)。这种要求表明,这个世代不但不能谦卑地响应神的呼召,反而既邪恶又淫乱(旧约对违抗神者就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耶稣谴责“这世代”是马太福音的一个主题,除本段外,还可看十一16~19 ,十六4 ,十七17 ,二十四34 ,特别请看二十三29~36 ,便知道耶稣谴责的就是祂同代的人(“这世代”),不是笼统地指犹太人或世上的人,因为到了这世代,以色列人世世代代的反叛已经达到了顶点,所以审判必要落在这世代的身上了。在马可福音八12 耶稣拒绝显任何神迹,而在这里例外地提出先知约拿的神迹 ;这个神迹,照第40节表明,要留待将来耶稣传道的使命完成之后显现,在那日到来之前,再没有神迹了。 40. 普遍承认,“约拿的神迹”是耶稣这段讲道的主旨。这一解释站得住脚的条件是,不能把本节看成是后来加上的,并赋予“约拿的神迹”以与之毫不相干的新意义(有关这一观点请看拙着 JOT , pp.80~82;有关“约拿的神迹”是否属于讲道的内容,请看同书第44页)。犹太人对约拿书的兴趣全集中在第一、二章约拿被吞进鱼腹的故事上,多数并不关心第三、四章约拿去尼尼微城讲道的事(41节将说到),所以一提到“约拿的神迹”,就会自然而然地像本节要求的那样(参,拿一17) ,理解为约拿的得救,虽然其他福音书讲述同一事件时(如:路十一30) 说得并不明确,理解也仍然不会变169 。关键是,耶稣也将经历类似约拿的事,那将成为祂受神委任的“神迹”;早期教会讲道时恰当地从耶稣的复活里得出了神迹的结论(见徒二22~36 ,四10~11 等)。三天三夜 是犹太人的习惯用法,实际上是三天两夜(请看拙着 JOT , p.81, n.2)。地里头 指阴间,死人所在之处(参,拿二2 ,“阴间的深处”约拿是从死亡的边缘得拯救,耶稣则是从死亡中得拯救的)。 41~42. 这个问题虽也涉及约拿 ,但说的却是另外一回事,它点出耶稣的听众对耶稣所持的怀疑态度,与过去异教信徒对神人讲话的响应,是多么不同。谁也没想到尼尼微城的人和南方的女王(即示巴女王,在南亚拉伯,见王上十1~13) 会严肃认真地聆听一个以色列人的话。可是因为他们听了,悔改了,反过来他们将要定 “这(犹太)世代”的罪 。请参十15 ,十一21~24 所描述的,当审判 的日子来到时,待遇将会多么悬殊。这悬殊还不仅因为异邦人听信了神的使者,而“这世代”未听未信,而是因为这世代拒绝接受比 旧约的先知、智者或王更大的那位 ,他们的罪就加重了。本章第6节说的是有一人比殿更大,而圣殿(及祭司职位)在旧约里是高于一切的;把这三节放在一起读,我们便知道,旧约时期,神是通过这三种人传达自己的话语、旨意的,而耶稣现在比他们更大,因此毫无疑问,神最终是透过祂来显现,不会再有别人了,“比……更大”这个发人深省的公式也就使用到此为止。并不是因为耶稣的外表比圣殿、约拿或所罗门更威严,而是因为祂在行使其弥赛亚的使命中应验了自古以来所有人的期望。 43~45. 这个寓言与前面各节的好几个思想有关:赶鬼的主题使人联想到第22~29节,45节又提到了第39节、41~42节里所说的“这世代”,而寓言的中心思想又可以用第30节的话来予以概括中间立场是不存在的。第45节的最后告诉读者,这是个寓言,不是精神病医生的观察报告。寓言警告说,半心半意地悔改是很危险的:这邪恶的世代 ,因为耶稣在他们中间传道本来有可能得到“洁净”,但是如果悔改不彻底,不能建立起新的忠诚,就会留下空处被魔鬼利用;不实实在在地跟定耶稣,站在耶稣一边的人,最终难免会站到反对祂的一边。 寓言生动幽默地讲了污鬼 的遭遇,和他们被逐出后所施的伎俩,不过,关键还是屋子 的情况。第44节所说,并非污鬼被赶出后的必然结局,这里暗含有虚拟的意思“假若”。假若污鬼发现屋子空着 ,他就会回去;所以千万莫使屋子空着。污鬼需要另外七个恶鬼 (七是个完美的数目!)协同他进驻这干净的“屋子”,帮助他把这块不适于群鬼居住的地方弄脏,好再度安歇其中!
169 伯纳德(Bonnard)坚持说马太福音讲的是拘禁而不是得救,是十字架而不是复活;但是,既然提到三日三夜,就表示折磨到时候就要结束;哪位犹太读者能只读约拿书一17 ,而不去想二10 呢?
viii. 耶稣真正的亲属(十二46~50) 46. 马太并未告诉我们,耶稣的亲属对祂的讲道教训人抱着什么态度(与可三21 不同);仅就他们站在外边 ,而耶稣“真正的”亲人形成祂的内圈这点来看,祂的亲属对祂恐怕缺乏全心全意的忠诚170 。 48~49. 有人认为,耶稣的回答表现了对祂母亲的不够尊敬,不过看了十五3~6 ,便知耶稣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里所说的意思与十34~37 一样,即有一种关系比骨肉亲人之间的关系更近。 50. 门徒 (49节)被说成是遵行 神旨意的人 ,这是多么大的恩惠啊。这“遵行神旨意”(七15~27 也如此说)不是什么理智上点头称是,而是在实践中一点一滴的顺服;这才是作门徒的根本,是对和耶稣的关系是否真实的一块试金石(七21~23 同此)。 对耶稣的各种错误态度,在第十一至十二章里已表露得淋漓尽致,这里与之相反,是耶稣所期待的。这样,耶稣虽遭“这世代”大部分人的厌弃,但有祂杰出的门徒们,即k天父 的真正家庭成员在祂周围。这一大段就这样结束了。
170 大多数晚期的手抄本在第47节里加有“有人告诉他说”字样,纯粹是为了给第48节里的那人 有个预先的交代,也是为了尽量与马可和路加的钍鲆恢拢欢阅谌莶⑽奕魏斡跋臁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太十二3~4 】
下面提出四条论据来反驳法利赛人的态度,这第一条引的是撒母耳记上二十一1~6 所记述的一件事,在那里并未说明事情发生在安息日,后来犹太人评释圣经时说,应该是发生在安息日,因为提到了更换新饼(撒上二十一6 ,参 利二十四8) 。固然这有可能属实,且还有饥饿的因素,但仍不足以说明,把这两件事等同起来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大卫的「违法」,完全是另一种性质的。除非这个论据的含义简单得像:既然法律可以破坏一次,那为什么不可以破坏第二次──恐怕很少有人满足于这样的解释吧!这一论据的力量在于事情发生在谁身上。好,大卫可以违法,因为他是大卫,这里暗含的意思是:「这里有一人比大卫更大!」(参6、41、42节 便可清楚地看到论据的关键 )。若不是因为这条论据的关键是宣布弥赛亚的权柄──至少与大卫的权柄一样大──那么这条论据的说服力是不足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5 】
「再者,律法上所记的,当安息日,祭司在殿里犯了安息日,还是没有罪,你们没有念过吗? 」
耶稣提醒法利赛人,祭司……犯了安息日,宰杀牲口来献祭(民二八9-10) 并没有罪,因为他们是在服事神。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太十二5~6 】
第二条论据提得更直接,它涉及旧约批准的一种可以违背守安息日律法的行为。一般以为,祭司在安息日应做的就是献祭(民二十八9~10) ,或许还有更换陈设饼(利二十四8) ,仅此而已;其实不然,圣殿里还有其他的事,做了就会违背守安息日的规定(10:11,6:1)。列文(E. Levine )一直认为,有一种类似的事很清楚是法利赛人认为安息日可以做而撒都该人禁止做的,那就是收割第一批为献祭用的庄稼(10:3)。这条为法利赛人增光的论据按说该是十分有力的,可惜论据的关键又不是为门徒的行动寻找先例,而仍是权柄问题。如果圣殿的事奉都可以使安息日「做事」合法化,何况「那比殿还大的」呢。Something (希腊文中该词为中性 )不一定指非生物的「东西」(如神国 ),而更应看成是指耶稣本人,因为在十二41、42 相同的句式里,耶稣拿这个中性词来与旧约里的\cs9人相比。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5 ,7「你们没有念过吗?……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
法利赛人拘泥在礼仪的行式上,他们的宗教只是外表遵守仪式的重复行为。他们以为这样才可保守古代摩西的法则。他们认为人最大的需要如饥饿或身体的需求,应该是次要的,最要紧的是守礼仪的细节。我们的主则不然。神的律法是写在人性,不只是外表的仪式。祂说的是根据圣经的真理。
研读圣经可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照字句,另一种是以经解经,寻求永恒深切的含义。不要像文士那样,而要像人子那样研读,不只是在外在的礼仪,而是属灵的态度以礼仪来表达。有一位比圣殿大,比犹太人安息日严谨的规条重要,比法利赛派坚持的法规更有价值。
在全部旧约中,你可看见新约的精神。神所喜悦的恩慈,真正会得到我们人性的脆弱与饥渴。新约是依据旧约的,说明人性的需要,以及神创造的初衷。
这是很重要的,神拯救我们,祂以话语创造万物,完全照祂所喜悦的旨意。祂不会自相矛盾,将所造的置之不顾。祂决不会这样,但祂必要除去那破坏祂工作的罪恶。
【太十二6 】
「但我告诉你们: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
法利赛人知道祭司于安息日在殿里事奉,并不算是亵渎神。那么,为何他们却在比殿更大的这位面前,批评门徒的行为?或者,应把“一人”解释为,“在这里有一个比殿更大。”“一个”是指神的国,主以王的身分出现。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太十二7 】
「‘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
第三条论据重复何西阿书六\cs166的话,这句话在九13 已出现过了。这句话的目的绝不是来贬低礼仪,而是来确立神的优先次序。
这段经文论据与马可福音二27 的宣言──「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完全一致,也赢得了同样的效果。门徒们之所以无罪,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违犯文士的法规,而是因为他们这样做是靠着他们主的权柄;因为二字正用来连接下一节以作出解释。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8 】
「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
第四条论据道明了第一、二两条论据的含义:耶稣是弥赛亚,祂有支配安息日的权柄。有人说,人子是「人」的讹译,这样看或许使人觉得本节与马可福音二27 的话更接近一些,但是这种看法却拿掉了基督论的全部意义,也割断了马太论据的一致性。耶稣是人子,祂并不废除守安息日的律法,不过宣告祂有解释律法的权力,而且祂的解释总能有效地削弱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9~10 】
第二次冲突发生在犹太人的会堂里,使用他们的一词(四23 ,九35 ,十17 ,十三54 ,二十三34 ,和合本中均未译出--译注 )是来强调耶稣与犹太会堂之间日益加深的鸿沟。枯干的手是说那只手已痲痹而无知觉,恰好说明那人并无生命危险,按照米示拏(8:6)的规定,如果一个人有死亡的危险,在安息日那天救治他是合法的,所以,这个人本可以等到第二天再治。法利赛人马上就这件事发出了质问。照马太的记载,问题的措辞平常,但实际是直接发起挑战(马可和路加的记述不同 在耶稣点出他们内心的思想之前 问题没有明朗化 )。根据法利赛人的律法,答案只能是一个。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11~12 】耶稣这次的回答既不直接强调自己的权柄,也不引用旧约的例子,只是指出了他们行为的反复无常。对医治一个病人,他们百般阻挠,但为了拯救自己的财产,他们却可以不顾一切。
对于一个人,他们却还死守他们的规定不放!(六26 ,十31 ,耶稣如何看待人和动物的价值。 )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这就是结论;伯纳德(Bonnard- p.175 )说:「这条结论影响太大,如果把它普及,那么井然有序的教会生活即将不复存在:总会有些更重要的『善事』要做,而使得宗教事务被搁置一边。」
如果我们不把这条原则作实用主义的普及,那这条原则确能很好地体现何西阿书六6 的信息。宁可在「做善事」时出点小错,也不要冷酷无情地一味坚持死的规定。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13 】
「于是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和那只手一样。」
与故事所要强调的重点相比,医治简直是次要的了。不过,耶稣命令他伸出本不能动弹的那只手,清楚地表现了一个人的信心和耶稣治病能力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14 】
「法利赛人出去,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
耶稣对顺从神的旨意这个问题有祂独特的态度和看法,而犹太国教则被规章条款所捆绑而坚持律法主义,分歧就在于此。这里第一次提到法利赛人策画杀掉耶稣,表明裂痕已无法弥补。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15~16 】
这里是因为祂已经知道法利赛人商议要除灭祂。这点只有马太提到,为的是强调耶稣采取守势(19节 )来控制局势。马可对耶稣治病活动的概述(三7~12) ,到马太这里被大大地压缩,只用了15b~16节的篇幅,但马太把马可的「许多人」(10节 )换成了「都」,更突出了耶稣的能力。耶稣要求人们不要张扬,等于给下面以赛亚书的引文埋下了伏笔。这段引文是要说明,弥赛亚之所以不公开(八4) ,并不是因为祂胆小怯懦、软弱怕事,「守密」是表示在完成神仆的使命时,祂既审慎又有权威(ordered 一词口气很重 应理解为警告或制止 和合「嘱咐」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15~21 用不成材的东西建造】
在我们今天的经文里,「压伤了的芦苇」是一个象征的说法,无疑的,它是指东方的牧人用河岸边的芦苇来制作乐器。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牧人找到一根修长的芦苇心里会是多么高兴,结果却发现这根芦苇原来是伤残的时候,又是多么扫兴,他大概会把它折成两断,狠狠地丢掉。但是我们灵魂的大牧者主耶稣却不是这样。「当我们还软弱无力的时候,基督就按照上帝特定的日子,为罪人死。」(罗五6) 他不但不折断被压伤了的芦苇,反而愿意代替芦苇接受伤害。(参阅以赛亚五十三章五、十节 )
主没有呼召许多伟大、高贵的人,反而是呼召不成材的人,借着祂的恩典使他们成为「赞美的器皿」。世人只挑强壮的、成功的、胜利的来建造他们的国度;但主专挑不成功的、失败的、忧伤的、痛苦的来拯救他们。没有一根压伤的芦苇主是不能恢复其原来的俊美的。
你曾经被环境压伤吗?你现在正处于失望之中吗?耶稣能加添给你力量,使你能唱出属天的规律。主时常也让我们经历伤心的事,好加强我们的生活见证。没药须经压榨,才会发出香味。不成材的东西正合乎主建造之用。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太十二19 不可争论「他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
这里讲到主耶稣,在世为人的时候,祂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祂的声音,我们作主的门徒,也当像主那样,心里柔和谦卑,学祂的样式(太1129 )。因为争竞、喧嚷、大声喊叫,都是肉体的表现(加520 罗1313 林前33 ),是对己对人有害无益的,更不能荣耀神,就是为正义而发怒、争竞,也不能成就神的义(雅120 ),只能引起更多的纷争扰乱,有正义的感觉和看法是对的,但与人相争是无益的,绝不能借着争竞,使人改正。
圣经中不但有主的榜样,祂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彼前223 ),也有其他圣徒的榜样和明显的教训,以撒就曾躲避争竞,甘受冤曲亏损(创2620 ~22 )。摩西为人极其谦和(民123 ),箴书上也再三教训说,「愚妄人的恼怒,立时显露,通达人能忍辱藏羞。」「喜爱争竞的是喜爱过犯。」「远离分争是人的尊荣,愚妄人都喜爱争闹。」(箴1216 1518 1714-19 203 )但主的仆人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地待众人(提后224 )。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腓214 ),不要为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寻求和睦(罗1218-19 )。
──《每日天粮》
【太十二19 不争竞不喧嚷的意思】
马太福音书里面有一句话描写主耶稣说:「祂不争竞,不喧嚷」(太十二19) 。甚么叫做不争竞呢?就是不与人计较、冲突。按理来说,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和谐、和平,纔会有平安、快乐,但我们所看见的却不是这样,竞争、冲突的事情很多。为甚么会有竞争和冲突呢?原因是一个「己」字。我的「己」利益被人占了,因此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很多的计较、冲突,而基督的心是不争竞、不计较、不和人冲突的。「不喧嚷」是甚么意思呢?耶稣每做一些事,总是对人说不要把这件事去告诉人,这就是不喧嚷。喧嚷是把自己的成功说给人听,以自己的成功来高抬自己。所以争竞、喧嚷是因为有「己」;不争竞、不喧嚷是因为无「己」。
── 吴勇《生命之光》
【太十二19~20 】
第19~20节里的一些动词多用于否定语气,即:什么是耶稣所不做的。众人所期望的弥赛亚是个积极进攻型的,可是这里偏偏用耶稣不做的事来显示祂使命的特色。耶稣传道的谦逊本色,与祂在十一29 里形容自己「柔和谦卑」是一致的。争竞是马太对希伯来语「大声抱怨」一词的翻译,形容对不公之事的抱怨时常用此词;法利赛人密谋除灭祂时,祂并没有「大喊大叫的回击」他们。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20 】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
软弱的人(将残的灯火即属此类 有可能一下子完全熄掉 )是祂行使使命的特别对象,祂用全部的柔和来对待他们,就像对待十一28~30 里担重担的人一样。祂非但不叫他们折断、熄灭,还要引领他们得胜利,因为在祂里面,他们将找到公理。公理一词在旧约的理解不仅是「在法律上承认正当」,更是纠正所有的不正当,「完全建立神的旨意」(TIM- p.141 )。马太的引文道出了一个看似矛盾实则确凿的事实:谦卑柔和的(书四十二4) 神的仆人必定胜利。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21 】
「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 」
这句话来自以赛亚书四十二4 ,意在阐明神的仆人的使命广及万民万邦,这点在第18节里已经说到。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22 】
「当下,有人将一个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带到耶稣那里,耶稣就医治他,甚至那哑巴又能说话,又能看见。」
对耶稣治病的述和别人对这一活动的反应(22~24节 )与九32~34 十分相似。与九33 不同的是,这里说「医治」不说「赶鬼」,可是「赶鬼」却成了下面对话(24~28节 )的基本话题。所以,虽然从表面看,是对体内疾病的医治,但是,耶稣也好,旁观的众人也好,都清楚地知道,造成该人生病的根本原因是鬼魔在作怪。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23 】
「众人都惊奇,说:“这不是大卫的子孙吗?” 」
本节里用了惊奇一词,比用于九33 里的常用词「希奇」要重一些,它表现了公众对耶稣富有权柄的行动的强烈反应。正因反应十分强烈,那些不承认耶稣是大卫的子孙的人便认为应站出来作另一种解释(见24节 )。普遍认为,大卫的子孙,简言之,就应是以色列人理想的王和解放者,马太也指出祂是治病者(九27) 。耶稣是实现了治病者的角色,但显然不是公众所期待的那位征服者、统治者弥赛亚;于是群众困惑不解,用反问的口气提出了问题,这种问题一般期待否定的答案,但也有可能是肯定的(二十六22、25 ,约四29)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23~39 ;可八12~13 耶稣当时的人求问弥赛亚的神迹,马可及马太所给与的情节并不相同;二者如何能和谐一致呢?】
马可八11-13 有如下记载:「法利赛人来盘问耶稣,求神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想要试探他。耶稣心里深深的叹息说,这世代为什么求神迹呢。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神迹给这世代看。」
马太十二38-39 却指出:「当时有几个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愿意你显个神迹给我们看。耶稣回答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在马太福音 耶稣接着解释 约拿三日在大鱼腹中 是预表他死后三日复活 期间他被埋在坟墓里。 )在此必须指出,法利赛人要求耶稣显神迹时,耶稣并没有立刻就答允,他复活的神迹也要待被钉十字架后三天才显现出来;故此,耶稣并未显明关于弥赛亚的神迹给他们看,最低限度在求问的当儿并未显明。
有一点值得我们留意,路加十一29 重复了马太十二39 的语句,但没有第40节耶稣解释约拿神迹含义的一段。故此,我们可以假设,马太十二章及路加十一章所记属同一事件,而其中以马太较为详尽。但在另一方面,马太自己也记载了一段事迹,耶稣被问及相同问题,要求他显一个从天上来的神迹。在马太十六4 记载耶稣对这个要求的反应:「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
从上述几段经文可知,耶稣不只一次被要求显从天上来的神迹,数段经文均记载耶稣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因为,他们的动机不正确,并非从神而来。至于马太十六章与马可八章的差异,就在于前者提及约拿的神迹,而后者则省略。论及耶稣说话的详尽与精简之分,则符类福音里的例子,俯拾皆是,故毋须在此叙述。无论如何,符类福音中有关弥赛亚神迹的三段记载,并没有冲突之处。就正如本书前些时屡次提及的,两个学生同时记笔记,所录内容略有出入;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微的差异,就妄断笔记是互相矛盾的。这个原则亦适用于有关弥赛亚神迹的记述。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太十二24 】
「但法利赛人听见,就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啊。 ”」
有关别西卜,请看十25 ,那里直接指向耶稣本人,这里的目的无疑亦同。在这段里(见26~27节 ),它是撒但的同义语。马可福音三22 里文士们控告耶稣说,因为祂本人被别西卜附着,所以才能靠别西卜的力量赶鬼。马太福音也保留了这一控告,但马太不愿重述其原因,因为觉得太令人气愤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25~26 】
假设撒但(四10) 和其他鬼怪联合起来,形成敌对神的统一战线,那么其中任何一鬼的失败都必削弱撒但自己的势力,所以怎么可能是撒但本人来赶鬼呢?!耶稣的论点十分有力,头脑里的概念也十分清楚,知道魔鬼的恶势力已经联合起来,在这件被鬼附的人得医治的小事中,邪灵无非作了一次小小的表演罢了。神的国存在,撒但的国也存在;这段话表明,这两个国在耶稣的传道活动中将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法利赛人的错误犯得可太大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27 】
「我若靠着别西卜赶鬼,你们的子弟赶鬼又靠着谁呢?这样,他们就要断定你们的是非。」
论战的第二个焦点涉及犹太赶鬼的人(你们的子弟泛指「你们的人」 ),这方面我们有记载可循,如使徒行传十九13 (参 可九38 ,Josephus- Ant. viii.46~48 BJ- vii.185 6:7-,8:2)。犹太人念咒赶鬼确实存在,也有效果,法利赛也接受这一事实。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28 】「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 」
耶稣赶鬼行动的特殊之处,是它依靠的是神的灵,而非任何鬼魂。这里没有用马太惯用的「天国」,而特别用了神的国,不仅是为了和「神的灵」相呼应,而且还为了与「撒但的国」形成对照(见26节 )。耶稣在其传道工作中已宣告说,旧约与犹太教所盼望的事已经来到了,它已经出现在眼前(ephthasen「临到」 三2 ,四17 ,十7 ,三2) ,但其性质并不如众人所期待的那样;这是灵的胜利,不是民族或政治上的胜利──敌人是撒但,不是罗马。ephthasen 故而可能有出其不意地临到的意思(参 帖前二16) 。因此说,法利赛人没有意识到新的时代已经来临并要求他们迅速作出决定。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29 】
「人怎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抢夺他的家财。」
耶稣除灭撒但的国并不是从内部下手(像法利赛人所说的见\cs1625~26节 ),而是用直攻壮士的办法。壮士这个形象可能是从以赛亚书四十九24~26 来的,被解救的「掳掠之物」就是神的子民;所以,这里的家财则代表在撒但控制之下的人民了。然而,家财更有可能只是征服和抢夺的一个比喻而已。「捆绑撒但」本是犹太启示中的希望(18:21,54:3,69:27),后也成了基督教末世论的一部分(启二十1~3) 。先这个字可能指以前耶稣对撒但的捆绑(四1) ,不过,也是为了衬托整个的比喻罢了。神的国在耶稣救世的传道工作中胜利的来临,撒但在这个胜利面前束手无策。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30 】
「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 」
在这场争战中采取中间立场是不可能的。反对耶稣(如法利赛人 )就是站在撒但一边。收聚和分散并非指具体的行动(如聚敛神的子民--伯纳德的观点 ),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说法,用来加强本节前半句话的意思。马可福音九40 是把这里的前半句反过来说的(那里没有争论的气氛 ),也同样排除了中间立场的可能性。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31~32 亵渎圣灵的罪】
问:马太福音十二章三十一至三十二节 :「所以我告诉你们,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惟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惟独说话干犯圣灵的,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何解?其故安在?诣详示知。
答:亵渎圣灵的罪,就是主耶稣亲自靠?圣灵赶鬼(28节 ),人们明知之(27节 ),而又硬心,故言其为靠鬼王赶鬼(24节 )。此罪惟有在当日有之。主耶稣来世,原为救人,所以凡得罪祂的,和其他一切的罪,都可赦免。惟亵渎圣灵者,既有如此的明证,而故意不信,说出亵渎的话,其心已达至不能悔改的地步,故罪在不赦。―― 倪柝声
【太十二31~32 】在路十二10 ,不得赦免的罪,和不承认基督是连在一起的。耶稣似乎把抗拒祂自己和抗拒圣灵的罪分别出来。拒绝基督,在祂是在肉身之内,在祂的工作尚未完毕,并在祂的门徒都不明白祂的时候,是可以赦免的。但是到祂的工作完成之后,而且圣灵已经来了,那以后,一切都清楚了,故意地拒绝圣灵所显明的基督,会造成『永远不得赦免』。这是一种的解法。
另一种说法是,若犹太人只是攻击和毁谤当时主耶稣这一个『人』,他们倒是有赦免和得救的机会。可是当主耶稣医治了一个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时,他们就说耶稣是靠着鬼王别西卜来赶鬼。这就是说,他们这一次所毁谤的不再是主耶稣了,而是耶稣里面的圣灵,说圣灵是鬼王别西卜,就等于把神当作鬼王别西卜,你想他们怎么还会有赦罪的希望呢?
亵渎圣灵,只是对当时的犹太人的。至于今天,无论是甚么样的罪,只要你肯悔改,都能够得到赦免的。
――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太十二31~32 】
这里的两个说法,一个出现在马可福音三28~29 ,另一个在路加福音十二10 ,而马太把这两句既相关又费解的话放在一处,使它们相辅相成,易于理解。马可福音把亵渎圣灵(不可赦免 )和一切其他的罪和亵渎的话(可以赦免 )对立起来;路加福音特别提出说干犯神子的亵渎话也可得赦免。亵渎圣灵的(即亵渎神所指定的活动 如28节所示 )比任何其他形式的诽谤和辱骂都严重(blasphe{mia 一词在七十士译本里泛指用话语抨击神 在世俗希腊语里也笼统的作毁谤讲 罗三8 ,林前十30) ;它表示清醒地拒绝承认神的权能,纯属一种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倾向,正如以赛亚书五20 所言(「那些称恶为善 称善为恶的人」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33~35 】
这几节采用不同的比喻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即你的言行取决于你是什么人,也表明你是什么人。因此,法利赛人对耶稣的侮辱,绝不能被当成未加思索冲口而出的言谈;他们的话表现了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本质。按照第30节的严格划分,他们已被归入了敌对的一边。好、恶之间也必须严格的划分,七16~20 有关树和果子的比喻已将这点说得很清楚了〔这里的以为(make )一词在原文里是陈述的习惯用法,不应理解为祈使的语气〕。施洗约翰曾骂法利赛人为毒蛇的种类(三7 ,三2 ,以理解马太是多么精心地把耶稣的讲道与约翰的讲道联系起来 ),这一称呼在此再次使用,以指出法利赛人根本错误的立场;参看十五17~20 ,那里说恶言恶行的根源在一个人的内心。本节所讲的也就是这条基本原则。这并非意味着一个人不能改变,可是如果不从内心里改变,言行也会依然如旧。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36 】
闲话这字原为aergos ; ergon 乃是希腊文中的一种行为,前缀的a意即『没有』,aergos 表示并没有产生甚么的意思。例如它使用在不结果子的树,贫瘠的土地,不能从事任何工作的安息日,一个闲散的人等。
──《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二36~37 】
argon (「闲的」 )直译就是「不干实事」(二十3、6) 。这个词尚有「没用的」之意(参 雅二20) ,所以,「一句闲话,正因为毫无价值,便不如不说」(BAGD- p.104b )。这个词还可以有「不真实的」之意;问题是,有时说的话好像是一句无关紧要的风趣之言,却暴露了说话之人的某些隐蔽的思想,于是这话便成了那人受严重谴责的原因。这指的是第24节,十分清楚,不过这条原则实际用起来涉及的范围要更广。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40 】
「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 」
三天三夜是犹太人的习惯用法,实际上是三天两夜(请看拙著 JOT- p.81- n.2 )。地里头指阴间,死人所在之处(参 拿二2 ,「阴间的深处」--约拿是从死亡的边缘得拯救 耶稣则是从死亡中得拯救的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40 主那稣是否曾在地里三日三夜?】
主耶稣亲口以约拿在大鱼肚腹中比喻自己被埋葬在地里,所以有一派的解经家强调主那稣一定曾在地里有七十二小时之久,而且说主耶稣是在礼拜四被钉十字架的,以便凑够七十二小时。
可是,解经必须根据“以经解经”的原则,而且不能忘记圣经的各种历史背景。
一、犹太人对于日子的说法,与中国人相同,“头尾三天也可称为,“三天”,“三日三夜并不能一定解释为七+二小时,如果该日有一小时,也可当作一日算,主那稣从被埋葬到复活,头尾共三天,是可以作为三日三夜计算的。
二、解经家如果强调这节的三日三夜是不能有其他解释,那么四福音其他所载的“第三日复活”,又如何解释呢?以下是其他各处经文所载有关主埋葬到复活的说法:
①第三日复活(太十六章2 l节 十七章23节 二十章19节 二十七章64节 可九章31节 路九章22节 十三章32节 十八章33节 二十四章7、46节 林前十五章4节 共十一次 )。
②三日内(可十四章58节 太二十七章40节 一20 ,可十五章29节 共五次 )。
③三日后(太二十七章63节 只一次 )。
④三日三夜(太十二章40节 只一次 )。
任何人看完这十八次经文部会明白,既然“第三日复活”一语多次提及,三日三夜只提及一次,怎能断章取义地咬实一定是“三日三夜”而舍弃“第三日”一词于脑后呢?我们情愿以多数取决,相信主在第三日复活,而由埋葬到复活头尾一共三天较为合理。
三、主那稣在这里所强调的乃是“在地里头”,而非强调“三日三夜。正如他降生的事实是重要的,降生的日子并不重要。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太十二41~42 】
本章第6节说的是有一人比殿更大,而圣殿(及祭司职位 )在旧约里是高于一切的;旧约时期,神是通过这三种人传达自己的话语、旨意的,而耶稣现在比他们更大,因此毫无疑问,神最终是透过祂来显现,不会再有别人了,「比……更大」这个发人深省的公式也就使用到此为止。并不是因为耶稣的外表比圣殿、约拿或所罗门更威严,而是因为祂在行使其弥赛亚的使命中应验了自古以来所有人的期望。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42 南方的女王是谁?何以要起来定这时代的罪?】
答①这是耶稣拒绝法利赛人和文士要求行神迹时,所举出一件借着为责备和教训的事,祂这样说:「当审判的时候,南方的女王,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她从地级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个人比所罗门更大。」此节所说的南方女王,乃指古时示巴女王(王上十1) ,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这世代的人,不但没有听从比约拿更大之人所传的道而悔改(太十二38-41) ,并且也藐视比所罗门王更大之人从天上来的智慧话语(太十二42 ,路十一31) 。这里所谓更大之人,乃为耶稣暗示祂自己身份说的,让这一班不信的法利赛人和文士,知道他们对待主的态度和存心,是何等的倨傲和刚硬。
②示巴(Sheba )意誓言,乃古时含族人之后裔(创十7) ,其他大概位于亚拉伯半岛的西南边。示巴人长于经商,以黄金,香料,宝石为贸易,可称为富足之国(王上十2 ,赛六十6 ,诗七二15 ,耶六20 ,结二十七22-23) ,示巴女王从地级(指远方 耶六20 ,珥三8 ,申二十八49) 而来,就带了这些黄金,宝石,香料为礼物送给所罗门王,亲自观见,渴慕聆听王之智慧话,信而有真,称颂上帝(王上十一1-10) ,所以主将此事作为引论也。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太十二43~45 】
本段寓言的中心思想又可以用第30节的话来予以概括──中间立场是不存在的。第45节的最后告诉我们,半心半意地悔改是很危险的:这邪恶的世代,因为耶稣在他们中间传道本来有可能得到「洁净」,但是如果悔改不彻底,不能建立起新的忠诚,就会留下空处被魔鬼利用;不实实在在地跟定耶稣,站在耶稣一边的人,最终难免会站到反对祂的一边。
这里讲了污鬼的遭遇,和他们被逐出后所施的伎俩,不过,关键还是屋子的情况。第44节所说,并非污鬼被赶出后的必然结局,这里暗含有虚拟的意思──「假若」。假若污鬼发现屋子空着,他就会回去;所以千万莫使屋子空着。污鬼需要另外七个恶鬼(七是个完美的数目! )协同他进驻这干净的「屋子」,帮助他把这块不适于群鬼居住的地方弄脏,好再度安歇其中。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46 】「耶稣还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不料,他母亲和他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他说话。 」
这里并未告诉我们,耶稣的亲属对祂的讲道教训人抱着什么态度(可三21) ;仅就他们站在外边,而耶稣「真正的」亲人形成祂的内圈这点来看,祂的亲属对祂恐怕缺乏全心全意的忠诚。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48~49 】
有人认为,耶稣的回答表现了对祂母亲的不够尊敬,不过看了十五3~6 ,便知耶稣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里所说的意思与十34~37 一样,即有一种关系比骨肉亲人之间的关系更近。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50 】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
门徒(49节 )被说成是遵行神旨意的人,这是多么大的恩惠啊。这「遵行神旨意」(七15~27) 不是什么理智上点头称是,而是在实践中一点一滴的顺服;这才是作门徒的根本,是对和耶稣的关系是否真实的一块试金石(七21~23) 。
对耶稣的各种错误态度,在第十一至十二章里已表露得淋漓尽致,这里与之相反,是耶稣所期待的。这样,耶稣虽遭「这世代」大部分人的厌弃,但有祂杰出的门徒们,即祂天父的真正家庭成员在祂周围。这一大段就这样结束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1~2 】
掐麦穗本身并不违法(申二十三25) ,可是这种实际做法又可归于收割庄稼项下,根据米示拏( Mishnah Shabbath 7:2的规定,收割庄稼是安息日绝对禁止的三十九项活动之一。用法利赛人的话说,这是不可做的事,但耶稣却从未认为门徒们的这一行动不可为。有人说,马太加上他们饿了这一事实,以求证明这一行动的合法、需要,可是能压过守安息日规定的唯一条件是,人已处于濒死的境地,而此处并无人将饿死的迹象。这里马太所以提到饿,还不如说是为他第3节要讲大卫的行为作准备。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二2 】
在文士和法利赛人看来,门徒的过错并不是他们摘下或吃了麦穗,而是他们竟在安息日做这样的事。安息日的律法极其繁杂琐碎,诫命中禁止人在安息日工作;可是解释律法的人对这简单的禁令并不满意。他们首先要替『工作』下一番定义,因此定下了三十九种安息日所禁止的基本活动,其中包括有收割、簸谷、打谷,准备饭食等。解释的人仍然不肯就此罢休,又在每一项禁止的工作之下,列出详细的规范。例如,禁止挑负担子,那么甚么叫做担子呢?与两颗干无花果重量相等的,就是担子。甚至连暗示性的工作亦在禁止之列,与任何象征性的工作有关的亦一并禁止。后来有一位伟大的犹太教师迈摩尼得斯(Maimonides )说:『掐麦穗就是一种收割』。门徒的行为远比一次破坏律法更算为有罪,由于掐麦子他们犯了收割的罪;由于在手中搓揉他们又犯了簸谷的罪;由于把麦子和糠?分开,他们又犯了打谷的罪;更因为这整个的程序,他们犯了在安息日准备饭食的罪──因为凡在安息日所吃的东西,都必须在前一天准备妥当。
──《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二5 】
我们若不了解正统派把安息日的律法看得如此郑重,就无法了解他们的态度。安息日律法禁止在安息日从事任何的工作,正统派的犹太人严守这个律法,宁愿死也不破坏它。
在犹大马加比(JudasMaccabaeus )反叛的时代,有些犹太人在旷野的洞穴中避难,安提阿哥(Antiochus )派遣了一队的兵丁去攻打他们。攻击是在安息日发动的,而这些反叛的犹太人竟毫无抵抗地牺牲了;因为抵抗就破坏了安息日的律法。马加比前书叙述安提阿哥的军队:『全速进攻,他们竟毫不还手,连扔一块石块的反抗都没有,甚至也不堵塞他们避难的洞口,却说:「让我们死在无辜之中,天地将要为我们作证,你们如此把我们处死是不当的。」于是敌军在安息日发动战争攻击他们,并且杀害他们的妻子、儿女、牲畜,被杀害的有一千人。』(马如比前书二章三十四至三十八节 )即使当国家在最危险的关头,犹太人也不在安息日争战藉以保存他们自己的生命,或保护他们至亲至近者的生命。
庞贝能够攻取耶路撒冷,就是因为犹太人坚持遵守安息日的律法,在古代战争中,攻击的一方常会建筑一个很大的场坝,藉以俯视所园攻的城垛,而且可以从高高的场坝上炮击守城的军队。因此庞贝在安息日筑了一个堤坝,犹太人只是看看而已,并不动手去阻止他们。约瑟夫说:『若不是为了实行我们祖先遗留的习俗──必须要在第七天休息,因着犹太人的反对这道场坝决不可能完成。我们的律法虽然容许我们为保护自己去对抗那攻击与胁迫我们的人(这是一种让步 ),并没有容许我们干涉仇敌所作其他事情。
』(约瑟夫 犹太古史十四卷、四章二节 ) ──《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二5 】
约瑟夫提过希腊的历史家亚迦沙查得斯(Agatharchides )对于拉格斯多利买(PtolemyLagos )攻取耶路撒冷之事的困惑,亚迦沙查得斯写道:『有一种人称作犹太人,住在一座最坚固的城中,该地的居民称之为耶路撒冷城,每逢第七天,有休息的惯例;到了那一天他们不使用武器,不耕田,也不料理日常的杂务,只是从早到晚举手在圣所祈祷。当拉格斯的儿子多利买率领军队进城的时候,这些人正在遵奉他们疯狂的习俗,并不保护他们的城市,把他们的国家交给一位狠毒的君王;他们的律法也公开地证实这是一个愚昧的习俗。这样的事件教训其他所有的人醒悟,却无法让犹太人放弃并产生从律法中自救的梦想。人的理性既然在那样的情况之下,他们实在不知道应当做些甚么才好。』(约瑟夫 对抗亚匹温AgainstApion一章二十二节 ) 。犹太人这种严格遵守安息日的举动,在别的国看来简直就是疯狂,因为这样做将会招致国家的失败与灾难。
──《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二5 ,7】
「你们没有念过吗?……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
法利赛人拘泥在礼仪的行式上,他们的宗教只是外表遵守仪式的重复行为。他们以为这样才可保守古代摩西的法则。他们认为人最大的需要如饥饿或身体的需求,应该是次要的,最要紧的是守礼仪的细节。我们的主则不然。神的律法是写在人性,不只是外表的仪式。祂说的是根据圣经的真理。
研读圣经可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照字句,另一种是以经解经,寻求永恒深切的含义。不要像文士那样,而要像人子那样研读,不只是在外在的礼仪,而是属灵的态度以礼仪来表达。有一位比圣殿大,比犹太人安息日严谨的规条重要,比法利赛派坚持的法规更有价值。
在全部旧约中,你可看见新约的精神。神所喜悦的恩慈,真正会得到我们人性的脆弱与饥渴。新约是依据旧约的,说明人性的需要,以及神创造的初衷。
这是很重要的,神拯救我们,祂以话语创造万物,完全照祂所喜悦的旨意。祂不会自相矛盾,将所造的置之不顾。祂决不会这样,但祂必要除去那破坏祂工作的罪恶。
——迈尔《珍贵的片刻》
【太十二7 】
有一位现代上帝的圣人,就是安立甘会的坡特尔神父(FatherGeorgePotter ),他把披克罕姆(Peckham )被弃置的圣屈梭多模堂(St.Chrysostom ),变成为基督教的敬拜与服务发出灿烂光辉的地方。他为了要推广圣工,创办了『十字架兄弟会』(BrotherhoodoftheOrderoftheHolyCross ),其标记就是耶稣基督给门徒洗脚时所佩用的毛巾。弟兄所供献的服务没有一件被视为过于卑微的。他们为被逐的有犯罪记录或无可归家的孩子们所作的工作,真使人称羡不已。坡特神父极重视崇拜,但是当他阐明弟兄会的工作时,他写出凡愿加入者要发誓进入贫穷、贞洁与顺服三合一:『如果他不能在圣特热摩吉尼节(St.Thermogene )参加晚祷课,他不可脑怒。他可能正在警察法庭等候着他的「委托人」……他也决不是那种因为缺乏香烛而跑到厨房去哭泣的人……我们把祷告和圣礼放在首要的地位上。我们知道此外我们就不能有最好的工作成效,但是事实是我们必须在变相的山下,比山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他提起有一次他正拿着一杯可可茶给他的孩子们喝,一面把他们安置在床上的时候,有一位新想加入的人来到,『于是我说:「趁着洗澡间还是湿的,请你把它弄干净好吗?」他惊骇地站着,讷讷地说:「我并不是奉献来给这些脏孩子打扫清洁的。」算了罢!算了罢!他奉献服务赐福之主的生命,大约只维持了七分钟,连行李也没有打开就走了。』女宣教士学院伟大的校长娥尔秀恩(FlorenceAllshorn )论到候选者的难处,就是她屡次发现,当她没有热水却要洗濯油腻盘子的时候,正是她需要安静祷告的时候。
耶稣坚持最重要的服务仪式,乃是对人类需要的服务。
──《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二27 】
约瑟夫还有一些与犹太人如何赶鬼有关的报导。有一种草根,在赶鬼的场合时常采用,约瑟夫论到它说:『在麦喀拉斯(Macherus )的山谷,有一种同样名称的草根,颜色如同火焰,在黄昏的时候发出闪电似的光辉。它很不容易被人采到,常会从采摘者的手中隐没,除非把妇人的尿或月经的血倒在上面;不但如此,凡是触到它的人就会死去,除非有人替他由根部拿走取来挂在手上带走。另有一个不危险的取摘方法,是在四周挖沟,直到根的隐藏部分变得十分渺小,把一只狗缚在上面,狗跟着缚它的人走的时候,很容易把根拔出来,但是狗立时就会死去,如同牠代替人把这一颗植物拿走一般,此后任何人也不必害怕用手去摸它了。获得这件东西虽要经过许多苦楚,可是它却是一件无价之宝,每逢拿到病人的面前,就能驱除这些所谓的鬼魔。』(约瑟夫着犹太战争七卷六章三节 ) 。犹太人用巫医的方法赶鬼,与耶稣有能力的言语有多么大的区别啊。
──《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二27 】
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个犹太人赶鬼的故事,源自多比雅书。天使告诉多比雅(Tobit ),他要娶拉盖尔(Raguel )之女撒拉为妻。她是一位美丽的处女,带有大量的嫁妆,而且是一位良善的女子。她曾经轮流嫁给七位不同的男人,但他们都在结婚的晚上死去,因为有一个恶魔爱上了撒拉,不许任何人与她亲近。多比雅很害怕,天使告诉他:『你进入洞房的那天晚上,你要用一些香料的灰,撒在鱼的心和肝上使其冒烟,恶鬼闻到了,就会逃走,永远也不回来了。』(多比雅书六章十六节 ) 多比雅依计行事,恶鬼就永远被赶走了。
(多比雅书八章一至四节 )──《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二31 听不见圣灵的声音】
在这里有一个可怕的警告:我们必须终日仰望上帝使我们的感官永不迟钝,我们的知觉永不暗淡,我们属灵的听觉永不失聪。生命之律就是我们只听我们所要听的,我们只听见适合我们自己的声音。有一则故事说到一位乡下人,正在他城市朋友的办公定中,从窗口传来车辆经过隆隆的响声。他突然说:『听!』城里的朋友问:『甚么事呀!』这乡下人说:『一只蚱蜢』。多年听乡村的声音,使他的耳朵适合于乡村的声音,使他听到了城里人决不能听到的声音。从另一方面来说,把一枚银币丢在他上,银子的叮当声,马上就会达到孜孜求利者的耳中,而那位乡下人可能甚么也没有听见。只有那受过训练的专家,才能在一群鸟的鸣叫声中,听出每一只鸟不同的叫声。只有受过训练的专家才能在管弦乐队的许多乐器中间,找出二等提琴手的一个错误的音调。
我们只听得见我们曾经训练自己去听的声音,这是生命的律,我们必须日日听从上帝,使上帝的声音一天比一天更清楚,到最后竟成为超乎我们耳中一切声音的一个声音。反过来说,我们天天的不听从,将会使上帝的声音越来越微小,简直到了全听不见的地步。
──《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二36 】
一个人也许他松懈时候说了一些在公众面前决不会说的粗俗可疑的话。这一类的事情可能使人牢记不忘。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说:『宁可偶然抛掷一块石头,不愿说一句偶然的话。』伤害人的言语或污秽的言语,一旦出口无法收回,途经之处为害匪浅。
──《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二38~39 】
厄德赛恩(Edersheim )从拉比的故事中引证了一段话,说明众人对弥赛亚所盼望的事:『有一位拉比的门徒问他关于弥赛亚来临的时间,他说:「我生怕你也会要求我行一件神迹。」他们答应不会这样做以后,他告诉他们,罗马的城门将要倾倒,再重建,又倾倒,在来不及再重建以前,大卫的子孙将要来到。他们不顾他的抗议,仍旧强迫他行神迹,所给予他们的神迹乃是从巴尼河(Banias )洞穴中流出来的水,变成为血。
──《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二38~39 】
『再有一次,拉比以利谢的教训受到挑战的时候,他就行出一些神迹。第一件神迹是在他的吩咐之下把一棵树挪移了一百肘;有的人认为有四百肘。其次使河床的水倒流,学校的围墙向前倾斜,在另一位拉比的吩咐之下方告停止。最后以利谢喊道:「愿上天证明律法是否与我所教导的一样。」有声音从天上说:「我的教训就是他所说的,你们还要他做甚么呢?」』
这就是犹太人所要的神迹,他们之所以如此行,因为他们犯了一个重大基本的错误,他们要在非常的情形之中看见上帝,他们忘记上帝与我们更亲近,并且不断向我们更多显示的时候,正是在每天的正常生活之中。
──《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二46~50 】
一个人投身进入了耶稣基督的道路,他最亲近的人不但不能了解他,反而加恨于他,乃是常有的事。有一位早期的殉道者说:『基督徒惟一的亲属就是圣徒。』有许多早期的贵格会(Quakers )就有这种痛苦的经验。当爱德华佰柔(EdwardBurrough )转向新的途俓,他的父母不满他这种疯狂的精神,把他从家里赶出去。他谦卑地恳求他父亲说:『让我留下作你的仆人好了,我会像你的雇工一样地做一切你要做的工作。请让我留下吧!』可是他的传记中写道:『他的父亲坚持不答应他的请求,不论这孩子多么热爱他的家,以及他所熟悉的环境,他已经不能再留下了。
』──《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二50 主家里的人──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
主耶稣在地上没有家,却有一个广大的家。祂的家庭观念和一般人不同。 这家的家长是天父。在主耶稣的家里,不像现今有许多所谓“单亲家庭”,也不是像现在有的家里,一家人姓不同;而是“天上地上的全家,都是从祂得名。”(弗三15) 这是说,在这个大家族里的人,都属于同一的生命来源。 这家是一个国度。主耶稣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七21) 。这是说,凡不遵行天父旨意的,都不包括在国度之内。祂又说:“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太一二50) 。这是说,凡遵行天父旨意的,都不排出于家庭之外。这样,这家就是天国。 这家的家园极大。圣经说:“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弗二17) 。“远处”隔哪里远?是指外邦人;“近处”是从哪里算起近?是指犹太人。既包括古今中外,各代各方,所有信从的圣徒,范围真是大极了。 进入这家的资格。圣经说:“我们两下借着祂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弗二18) 所以彼得在五旬节后的第一篇讲章中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徒二38-39) 因为必须有圣灵的大能,“捆绑那壮士”,掳掠那恶者,将人灵魂夺回,被圣灵所感动,悔改归信;重生得救而有新生命的人,才有“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罗八16) 这才是真正进入神家的人。有许多人出入教堂,甚至身任教职的,还不是神家的人,仍然是外人。 属这家人的义务。惟有在神家的人,才会要讨天父喜悦,“遵行天父旨意”。外人不肯,也不能遵行天父的旨意。惟有“靠圣灵得生,就当靠圣灵行事”;是“顺着圣灵而行”(加五16-25) 。显明是同主生命,同主的心,才是主的亲属。 作皇家的人,是很荣耀的事,但必须有皇家的血统。所以我们须要有属天的生命,过与身分相称的属天生活。 求圣灵助我们省察,使我们与主相合,行主所行。
── 于中旻《圣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