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人人畏惧鞭鞑,人人畏惧死亡;
设身处地,不杀人,亦不引起凶杀。
人人畏惧鞭鞑,人人贵重生命;
敢作敢为者,不杀人,亦不引起凶杀。’
‘我们是神所拣选的少数,
其它的人都被定罪;
天堂没有你的地方;
我们不能使天堂过于拥挤。’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
论断(krino )常含有“定罪”的意思,这里用的正是这个意思。在这里用了被动语态(“被论断” ),其暗含的意思大概是被神来论断。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这是无可更改的原则,基督不是只这样说得真实,实在是将真实的道理说出来。至少有这生命的原则三种不同的表现。有的人给予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有的虽然给予,却以最微小的量器,也有的却很慷慨地大量的给予。如果他给予,尽他所有的力量;如果他爱,一定全心全意地爱;如果他赦免,也以恩慈的态度;如果他要作什么服事的工作,必用尽他的恩赐、财力及舍己的精神。
也许有人以为这样岂不完全破产而致贫乏吗?为了有这样的顾忌,而不敢采取这样原则。他们或不给予,或给得很少。其实当一个人用大的量器量给人,必得着大量的赏赐。他们量出爱与奉献,必得着他们所付出的。多给的多得,少给的少得。
神的儿女啊,你对父神必须忠信。奉献不是希望得回什么,但必得着的,上尖下流,连按带摇的多得有余。奉献不只是金银,而是爱、温和以及同情,使人得着神丰富的泉源,你的动机若是纯正,一切必偿还给你,神看你得着丰富的赏赐。
──迈尔《珍贵的片刻》
【】
眼中有刺(karphos 指一小片木屑或一茎草 在世俗希腊语里用来比喻微小的东西 )和有梁木(直译为梁或椽 )的说法还发现在两个拉比文献里(Arakhin16b BB 15b ),可能都是来自耶稣的例子。这里的假冒为善的人是唯一一处指门徒,而不是指敌视耶稣的犹太人。AB 把它译作“诡辩家!”,其实英语里的hypocrite(“假冒为善的人” )和这里所要表示的“前后矛盾”的意思差不多。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圣物指的大概是祭物,只有祭司及他们的家人才可以吃,,,而狗被看作是不洁的动物,应喂以不洁之食,故把圣物喂狗,是难以想象的事。把珍珠这类贵重物品扔给猪这种不洁的动物,也同样不可想象(参 ,也把猪、狗并提以示轻蔑 )。
──《丁道尔圣经注释》
【】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牠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这里是说我们对人传福音,应该要有常识和机警,留心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真的有心要接受,或者有兴趣地听你说,你才继续下去。如果对方存心反对,你就应当避开,多多为他祷告,免得招来的结果是害处多而益处少。
――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读经拾遗第一题 圣物.狗.珍珠.猪】
主耶稣说,「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牠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问】
到底这里所说的圣物,珍珠,狗和猪是指甚么?这个教训的真义是甚么?
【答】
一 圣物
(一 )经上告诉我们,神是圣洁的,,,,所以祂要蒙召的人也成为圣洁归给祂,,,,。
(二 )凡是属于神的,或是圣别出来归给神的,都是圣的。诸如:圣言,圣殿,,圣城,圣所,,圣山,圣宝座,圣名,圣民,,圣徒,,,,,圣衣,圣冠,圣职,圣物,,圣命,圣洁的装饰等等。其他尚有;叫金子成圣的殿,叫礼物成圣的坛,初熟之物也不可归给别人,因为是归耶和华为圣的,素祭…是至圣的,赎罪祭既是至圣的,这是献与耶和华火祭中为至圣的等经节。
二 珍珠
(一 )伊甸园的河道流经之处有珍珠和红玛瑙,表征是生命活水流通而产生之物。新耶路撒冷城的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每门是一颗珍珠,说出十字架的救赎,是进到神宝座前,享受神的生命和救恩必经之门。
(二 )珍珠是蚌类受砂之伤后,由于蚌流出之分泌物变化而产生的,象征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肋旁受扎伤,引出血和水,产生教会。
三 狗
(一 )「凡走兽分蹄不成瓣,也不倒嚼的,是与你们不洁净」。狗既不倒嚼又不成瓣,是表征行为没有分别,也不会反复思想神的话,不寻求祂的旨意,是里外不洁净,沉沦于罪恶中的罪人。
(二 )「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这里狗是豫表与神的救恩无分无关的外邦人。
(三 )「城外有那些犬类,行邪术的,淫乱的,杀人的,拜偶像的,并一切喜好说谎言,编造虚谎的」。这一节说出,凡习惯于犯罪,不知悔改的人,他们就是属于与神的救恩无分无关,结局是被扔进圣城外火湖中,是罪人,也就是犬类。
(四 )「我的神,我的神,为甚么离弃我…犬类围着我,恶党环绕我,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求你救我的灵魂脱离刀剑,救我的生命脱离犬类」。这一篇说出,那些出卖主,把主钉在十字架上的恶党,就是犬类。
(五 )「应当防备犬类,防备作恶的,防备妄自行割的」。这一节说出,犬类就是那些混乱纯正信仰的人。
(六 )「但这些人好像没有灵性,生来就是畜类…他们晓得义路,竟背弃了传给他们的圣命,倒不如不晓得为妙。俗语说的不错,狗所吐的牠转过来又吃…这些话在他们身上正合式」。这一段经节说出,不随从灵,只随从肉体情欲的人,他们胜不过金钱,世界,罪恶的诱惑,虽然嘴巴里定罪神所厌恶唾弃的东西,却行出自己所定罪的,如同畜类;这样的恶人就是狗。
四 猪
(一 )「猪因为蹄分瓣却不倒嚼,就与你们不洁净」。这一节说出光有外表没有实际,里外不一致,假冒为善的人,假信徒,假先知,假使徒,他们与法利赛人和文士是同类,能说不能行,所以是猪。
(二 )「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辊」。没有圣洁的生命,本性喜欢肮脏污秽,自然就回到污秽的生活环境。
五 结论
基督徒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故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弃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圣洁的生命,需要有圣洁的生活环境。因为义和不义有甚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甚么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么相干呢;神的殿和偶像有甚么相同呢。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要我们成为圣洁。若是你信主之前的工作,是赌场,酒吧,风月场所,或是容易引人犯法犯规的场所,在你信主之后就必须更换。若是你信主之前是住在偶像庙宇里,信主之后就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迁出。神呼召我们要从巴比伦出来,免得与它一同灭亡,。主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你们要逃避淫行」,;「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你们要逃避拜偶像的事」;「但你这属神的人,要逃避这些事,追求公义,敬虔,信心,爱心,忍耐,温柔」。
基督徒必须先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也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惟有那愚拙无学问的辩论,总要弃绝,因为知道这等事是起争竞的。不要尝试和那些讲异端的,敌基督的,假先知,假使徒辩论神的话,因为这种情形,就如同把圣物给狗,也如同把珍珠丢在猪前,恐怕牠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经上说,「恨恶责备的却是畜类」;「指责亵慢人的,恐怕他恨你」,就是这个道理。也不要为着拯救人,传福音给人,故意去和不信的人结婚。恐怕不但无法把福音传给人,反而自己遭受败坏,如同被猪践踏了珍珠一般。
── 黄共明《读经拾遗》
【不要把珍珠丢在猪前有何教训?】
答:耶稣说:「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他们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这是主所讲的一种比喻,如圣物是指旧约壹切分别为圣献于坛上的祭物,狗是表示被人轻看藐视反对真道的人,,,,猪表示污秽不洁,愚蠢顽固,无法感化之不信的人,,珍珠是极为贵重之物,。这些圣物和珍珠是代表最宝贵的圣经真理宝藏,若将圣物和珍珠丢在猪狗之前,对于他们是无动于衷,没有辨别审美的能力,毫无价值,不但不能领受,反而把他们践踏,转过来误以为是恶意的在捉弄牠们而咬你们了,如此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不要将基督的真理和属灵的奥秘之事,对那些无知冥顽不灵属乎血气的恶人讲论,因为属血气的人不会领会神灵的事,即使在他们面前讲了,也如同是对牛弹琴,没有感触,反而会使他们发生误解,反唇相讥,缪用圣经真理来作抵挡,则使主的道被毁谤,神的工作受亏损,那就得不偿失,一无是处了,。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求必得着「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感谢主,给我们有这极宝贵的应许,不然我们就完了。许多的事是我们力所不及,自己办不到的,属灵的事更是如此,若不是神的怜悯、施恩、拯救,我们就什么也办不到、不能成功、毫无希望。各种问题都不能解决;只有艰难、困苦、软弱、失败。
感谢神,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还有一条到神那里去的路;无门可进的时候,还有一个通天的门;没有任何方法的时候,还有最后的一个办法就是祷告祈求。无论困难多么大、问题多么严重、心灵多么痛苦、自己多么软弱,只要祈求、寻找、叩门,祂必定要叫我们得到,寻见, 并为我们开门,不必怀疑、不必灰心、不必惧怕,有一位全能的神,慈爱的父,信实的主,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难处不能应付,什么需要不能得到呢?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自己先挣扎。设法,努力,直到精疲力尽,一无所成的时候,才来到神面前。祈求祷告,仍不专心倚靠神,相信神的应许;或者只祈求,没有寻找,只寻找没有叩门,只叩门没有等候,不久就灰心了。让我们听主的话说,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181 ),这样祷告祈求绝不会落空。
──《每日天粮》
【】
这两节包含三个句型相同的短句,规劝人要坚持不懈地祷告,是十分有力的劝诫。寻找和叩门都比喻祷告,并不是不相干的教训(“叩门”在拉比的说教中也比喻祷告 )。第7节里三个动词用的都是现在式祈使语气,表示祷告要坚持不断,长久不懈。这样的祷告必能得到回答(参 ,。耶利米亚(PJ- pp.159~160 )称之为“乞丐的智慧”:“一个乞丐,即使先遭到了严词拒绝,但他知道,不停地求告定能张开那铁石心肠之人的手,何况你们,你们该多么确凿地相信,你们祷告的恒心定能张开你们天父的双手啊。
”──《丁道尔圣经注释》
【】
之所以有此信心,就是因为知道他是父亲。儿子要食物时(饼和鱼是加利利海周围最普通的食物,就连一个世间的父亲也不会拿不能吃的东西或有害的东西给他的儿子。(圆饼本来就像石头 蛇也可能被当成鱼 特别是加利利那种像泥鳅似的?鱼 Clarias lazera。 )──《丁道尔圣经注释》
【怎样待人「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怎样对待人实在是一件重要的事,神很重视我们的行事为人,别人对我们的行事为人,也会有强烈的反应, 并且关系到我们将来所要受的报应。然而人有各样的性情、存心、好恶,我们很难讨所有人的喜欢,也常容易犯错误,对人对己都造成不好的后果。
我们需要神给我们智慧,如同箴书上所说的,好知道怎样与人交往,应付不同的人。主耶稣在这里的教训是很基本的,祂给一个原则.可以应用到对待人的各方面,而不必考虑其后果如何。那就是你愿意人怎样对待自己,就怎样去对待人。你愿意人不恶待你、藐视你、恨你、背后说你、对你不客气、无礼貌、发脾气……你就不要那样对待人,你愿意人对你有同情、爱心、帮助、安慰、尊重等……你就那样对待人好了。对人作任何事,先这样考虑就不会错了。
──《每日天粮》
【,14走什么路】
永远的前途是由今生这几十年决定的,将来的分别极大无比,绝不能听任不理,等闲视之。为此圣经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教训与警告,不但一般人需要有一次彻底的选择,要悔改信主走永生的道路,而对信徒来说也要作这样的选择,要走主的道路。因为有偏离正路,远离主,失去所应许福分的可能。
我们天天都在走路,所走的究竟是什么路呢?是走灭亡的路,或永生的路?是宽大的路,或窄小的路?是人多的路,或人少的路?是走神旨意的路,或是走自己的路?是跟从主或者随从人?是天天舍己背十字架,或者要求自己满足,让肉体有所得着呢?这不仅是外面走什么路,也是里面走路的问题,我们的心究竟愿意走什么路,愿意向那个方向去,是随从圣灵走属天永生的路,或是随从自己肉体的生命,仍走一条世俗的路呢?
属灵的路不会是白走的,也不是一直走的,不久会来到终点;那时分别就大了,永远的得失荣辱都因之而定。在世上短短的几十年,却决定了无穷的幸福与痛苦,关系是太大了。那时再想回头来重新走路是不可能了。现在仍有一点时间,末后一段路可走,应当抓紧这时机走永生的道路。
──《每日天粮》
【窄门小路「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我们一生到世界上,就开始走路了,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路虽然不同,但方向和终点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引到灭亡,一个是引到永生。引到灭亡的路,门宽路大,找着的人多,非常容易。但引到永生却门窄路小,找着的人也少。走灭亡路的人不必去寻找,顺众人走大路就是了,但永生之路却要寻找,是要从原来的路上止步,跟主耶稣另走一条新路。
这条路首先就是进一个窄门,那不是别的,就是相信主耶稣基督,祂就是门(约109 ),在祂以外别无拯救(徒412 ),祂是到神那里去的路,若不借着祂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然而这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我们必须将一切都放下,将一切都撇弃,来跟从主。不能带着别的东西进主的门,走主的路。一进窄门就将别的东西都隔离在外,不再爱世俗。既然走的是一条小路,那就不能随便了,这也不是轻松愉快的,乃是须要舍己背十字架的,跟从主就不能再走自己的路。
然而要进入永生,这条路就非走不可;走什么路有什么结局。
──《每日天粮》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
他们像旧约中的假先知一样,会告诉人们,不必走作基督门徒的窄路,还有更容易的路可走,所以说这一节和前面第13~14节在思想上也有联系。他们的教诲可能听起来有理,于是他们就取得了真门徒(羊 )的称号,但是事实上他们是狼,有着很大的危害作用(参 ,那里也用豺狼来比喻会众中的假教师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
什么果子,没具体说,但意思很清楚:言论要通过行动来检验。这一比喻大约来自里所说的长在神葡萄园里的野葡萄(参 。
──《丁道尔圣经注释》
【】
第16a节所提的原则(20节里又重提 ),将决定人的最终命运。门徒单凭声明是逃不过将来的审判的。耶稣在这里重申施洗约翰对表面悔罪者的攻击。马太福音屡次强调单单作一名有名无实的门徒十分危险,并警告说到末日必有自称为门徒的人被排拒在天国门外,,。
──《丁道尔圣经注释》
【遵行神旨「凡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称呼主阿,主阿的人不少,甚至有许多人奉主的名传道,赶鬼,行异能,却不能都进天国。因为有人没有遵行神的旨意,作神的工作,不遵神的意思也不行,在神的国里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按着神的旨意行,不遵行神的旨意那是混乱、错误、罪恶,是神绝不允许的。不遵行神的旨意就与神没有正当的关系,只能遭到神的弃绝和刑罚。
神的国的特点是行祂的旨意(太610 ),在神的家中也是这样,作儿女也必须遵照父的意思。所以主耶稣说,「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太1250 )所以基督徒和神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就是遵行神的旨意,这是现在属灵生命维系的所在,是唯一当行的道路,也是将来得着应许和赏赐的根据(约434 来1036 )。
因此,我们必须不再顺从人的情欲,乃是立志遵照神的旨意行(约717 ),度余下的光阴(彼前42 来1321 )。神的旨意可以借圣经的指示和圣灵的引导而晓得。所以我们无论作什么事,都要先考虑是不是神的旨意,而不是考虑事情的好坏,或对自己是否有利。
──《每日天粮》
【】「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
当那日(那日常常用来表示最后审判的日子,,,,参旧约里“耶和华的日子” )几个字里看得更清楚了。自称是门徒也好,甚至以耶稣的名义行异能也好,却不足以证明这个人是真正的门徒。参看及以下,便可对非门徒圈内之人以耶稣的名赶鬼的事有更好的认识。
──《丁道尔圣经注释》
“许多”,英文是“许许多多”,这顶传神,可见将来有许多人不能进天国。
──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
。这里说到有一些神的仆人,奉主的名传道、赶鬼,行了许许多多的异能。到了将来神自己家里审判的时候,神对他们不满意。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做得不好,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上没有见证,不能够荣耀神。
『不认识』在希腊文另有一个含意是『不满意』,『作恶的人』原意是『不守法的人』。
另外一种解法,是说一些假冒耶稣的名去传道、赶鬼和行异能的人,将来到主的面前,主根本就不承认他们。
――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因信得救】
问:得救的人,若绝对不凭行为,只以其是否信为条件,则:「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阿,主阿!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么?我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这里的人已传道矣,医病矣,大慨必已认识主耶稣矣(如保罗说心信口认便得救 );何以被逐呢?
答:我们读福音书时,有一件最要紧的事,就是不要将「永生」和「天国」混了;永生和天国不是相同的。永生是因信而得,这是全约翰福音所证明的。天国是因行为而得。永生就是我们的得救,免沉沦。天国就是千年国的属天部分(属地部分是给犹太人和外邦人 );天国就是圣徒与主耶稣在千年国中作王。这是一个奖赏,是应当用功才能得来的。的人并不失去他们的永生,不过他们失去天国──不能与主作王一千年而已。主说不认识他们,因为主在这个「时候」和「地方」不能认识他们。比方:一个当官的儿子犯法,他的父亲审判他时,不能认他作儿子一样。「作恶的人」在原文是「不守律法的人」、「无法者」、「不按规矩而行者」。―― 倪柝声
【】「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在第21~23节里耶稣称自己为“那日”的审判者,而这时祂的听众期待的是听祂提到神的名字。而更令人惊异的是,耶稣的声明毫不含糊,无可争辩。不仅如此,审判的标准还是每个人与祂的关系。我从来不认识你们是一种否认的形式,还见于,并请参看、74,彼得对主的否认。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引自,是一个虔诚的受难者对逼迫他的人发出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意即“我从来不承认说我是认识你”。“认识”还是译作“嘉许”更妥。主所以不称许他们,乃因他们是“作恶的人”。“作恶”二字原文是“越轨”,即不守进天国的规矩而行的人。“离开我去吧”,是荣耀与他们无分,与不同。进入天国普通一的条件,是得放加上遵行神的旨意。
──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盘石上。」
“这话”范围广一点是指山上所有的教训,窄一点即指上文遵行神旨意的话说的。
“盘石”是指实行神的旨意说的,不是指主自己。
──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
两个人都代表凡听见我这话的(这里顺带肯定了耶稣最终的重要意义 如第21~23节一样 ),不同之处在于是不是去行。(poieo “去行”是15~20、21~23、24~27节各段里的一个关键词。 )若实际去行(与21~23节那急切但肤浅的表白忠心相对 ),一个门徒就能战胜水冲和风吹,象征他既能经受世上生活的压迫,又能通过神末日审判的检验〔参,,说神的审判就像大水,只有神打的根基(16节 )才能经得住;再看〕。作个假门徒或是肤浅表面的门徒,只能彻底灭亡。马太在比喻的结尾(亦即宝训的结尾 )用了……倒塌得很大一词(路加亦然 ),对这一警告可实在小看不得啊。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盘石上。」
“雨”、“水”、“风”,指大灾难说的,雨从上头来,风从四周来,水冲根基。“雨”指邪灵的工作。“风”指异端的教训。“水”指邪灵的能力。
──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
“无知”并不是坏人,就是所说愚昧的人,也并非不得救的人。
──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
本节开头所用的格式(“耶稣……完了……就……” )在,,等处也都用了,说明教训到此告一段落。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
希奇的不只是祂教训的内容,而更多的是祂的权柄(这个词很重要 既指耶稣的话语 又指祂的事迹,,,,。
“他们的文士”表明马太在写这部福音书时,已感觉到基督教会与犹太教会之间日益强烈的敌对情绪,,这样用可能还有一层需要,就是把他们与出现在,里的基督教“文士”区分开来。
──《丁道尔圣经注释》
【文学的评论常有错误】
在一八一四年十一月份的爱丁堡日报中,杰佛雷(LordJeffrey )写了一篇关于窝尔咨窝特(Wordsworth )新出版的诗集远足的评论,其中他引用当今闻名或无名的评语:『简直就是不行。』凯兹(Keats )所写的现在尽人皆知的安戴门(Endymion ),该季刊中傲慢的评论说:『其中表示?一点点的天份,但仍需要适当的加以处理。
』──《每日研经丛书》
【不识真才】
佛兰开尤(GilbertFrankau )在他的自传中,述及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他母亲的房子是社会显要集会的沙龙,一切款待贵宾的节目均由他的母亲妥为安排。有一次她邀请一位年轻的澳洲的女高音独唱,她唱完以后,佛兰开尤的母亲说:『多可怕的声音!她应当戴上口罩,再也不淮歌唱纔是。』这位年轻的歌手名叫奈丽梅尔巴(NellieMelba )。佛兰开尤自己想要演出一出戏,他请一位戏院经纪人找一位年轻的男演员担任主角。经过口试与试演之后,佛兰开尤打电话给经纪人说:『这个人绝对不行!他不会演戏,永远也演不来,你最好劝他去找别的职业,免致挨饿。不过请你再把他的名字告诉我,让我可以从名单中删除他的名字。』那位演员名叫劳纳.柯尔曼(RonaldColman ),后来他成为电影界最负盛名的演员。
──《每日研经丛书》
【英雄被误以为懦弱】
诺克斯(CollieKnox )提到他跟他朋友的一段遭遇。诺克斯在皇家飞行队工作的时候,由于一次飞行的意外,曾经被撞重伤。同那一日他的朋友在白金汉宫得到勇敢的勋章。他们脱下了制服,换上平民的服装,到一家伦敦著名的饭店用餐,有一位女孩走过来,交给他们每人一根白色羽毛──懦弱的标志。
──《每日研经丛书》
【因环境遭遇而有不同的表现】
许久以前著名的拉比希列曾说:『在你没有经历他人的环境和遭遇以前,不要论断这个人。』一个人在一种环境中也许既不可爱,又欠文雅;在另一种环境之下,这同一个人可能活力充沛,温文尔雅。罗斯福特(MarkRutherford )在他所写的一本小说中提到一位结婚第二次的男人,他的妻子也曾经结过婚,有一个十多岁的女儿。这孩子乖戾可恶,一点也不给人好感;这位继父真是对她毫无办法。后来想不到母亲生病了,这个女儿马上转变过来。她变成标准的护士,成为永无休止的服务和永不疲倦者的化身。她的乖戾竟发出异样的光彩,在她身上的表现,简直是别人连做梦也想不到的。
──《每日研经丛书》
【角度不同】
有一种水晶称作莱雷多石(LabradorSpor ),初看的时候暗淡无光,可是如果把它转了又转,放在一个角度,又放在另一个角度,突然在某一个位置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因光线的作用使它熠熠的发放,美丽无比。有的人就是像这个样子,他们看来似乎并不可爱,因为我们并不认识他整个的人。
──《每日研经丛书》
【成见影响判断】
据说希腊人审问特别重要与困难的案件时,是在黑暗中进行,法官与陪审员都看不见受审者。这样除了案件的实情之外,就不至受到其他的影响。孟天(Montaigne )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一则阴森恐怖的故事。一个波斯的法官因接收贿赂,不公平地判决一件案子。凯布斯王(Cambysses )发觉此事,下令将法官处以死刑,并将尸体的皮剥下来,包裹法庭中法官的座椅,作为对于以后的法官严酷的提醒,使他们不敢再以成见影响他们的判决。
──《每日研经丛书》
【一般人自己不行却喜欢批评别人】
只有那没有错误的人,才有权在别人的身上找差错。人若自己无准备,或至少在批评的事上有比别人更好的表现,就没有批评别人的权利。每一个星期六,足球场四周坐满了激烈批评的人们;如果由他们自己上场,可能踢得更糟。每一个社团或教会,常常充满了一些对在位者的批评,可是他们从来也不会梦想亲自来担任这个职位。
──《每日研经丛书》
【犹太拉比的古训】
拉比们曾多次在论断他人的事上警戒犹太人,他们说:『凡以善论断邻居的,必蒙上帝的善待。』他们定下了六件可以使人在今生和来世蒙福祉的工作:『勤读,探访病人,好客,虔诚祈求,教导子女律法,想到别人的长处。』犹太人早已知道正确、厚道的论断,是一种神圣的责任。
──《每日研经丛书》
【坚毅致胜】
在我们事奉上帝的工作上,时常会感到气馁,有些人开始「祈求」、「寻找」,但——当难题依然如故时,他们就已经懒得再继续努力了,可惜他们竟然忘记还有一种办法:「敲门」。A.B.Simpson说得好:「上帝真是奇妙,祂总是把最贵重的东西,赏赐给勤奋努力的人,而把失望留下给怠惰的人。珍珠深藏在海涛之下,黄金藏匿在多岩的山中。」上帝最珍贵的宝物乃是为坚忍、信实的人预备的——因为「敲门的,门就为他而开了」。
许多年以前,在苏格兰的一个镇上,一位年经姊妹教主日学的一个班级,全班学生都是穷苦家庭的孩子,其中最可怜的是一个名叫罗勃特的的男孩。接连有二、三个主日他都缺席,于是老师到他家访问。校长虽然送过他一件新衣,但现在已经又脏又破了。主日学校又送他一件新的,请他继续去上课,可是他去了一、二次之后又不去了。老师再到他家访问,发现他的第二件衣服又破了,老师决心放弃这个孩子。校长说,「请你不要作这样的决定,告诉他假使他肯来,我愿意再送一件衣服。」罗勃特果然从那次以后,没有再缺席过。他终于成为一个极敬虔的基督徒,也当起主日学老师。最后他还到中国大陆传教,把圣经翻译为中文,他就是马礼逊牧师。主日学校长的坚毅造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
「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这是无可更改的原则,基督不是只这样说得真实,实在是将真实的道理说出来。至少有这生命的原则三种不同的表现。有的人给予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有的虽然给予,却以最微小的量器,也有的却很慷慨地大量的给予。如果他给予,尽他所有的力量;如果他爱,一定全心全意地爱;如果他赦免,也以恩慈的态度;如果他要作什么服事的工作,必用尽他的恩赐、财力及舍己的精神。
也许有人以为这样岂不完全破产而致贫乏吗?为了有这样的顾忌,而不敢采取这样原则。他们或不给予,或给得很少。其实当一个人用大的量器量给人,必得着大量的赏赐。他们量出爱与奉献,必得着他们所付出的。多给的多得,少给的少得。
神的儿女啊,你对父神必须忠信。奉献不是希望得回什么,但必得着的,上尖下流,连按带摇的多得有余。奉献不只是金银,而是爱、温和以及同情,使人得着神丰富的泉源,你的动机若是纯正,一切必偿还给你,神看你得着丰富的赏赐。
——迈尔《珍贵的片刻》
【面包和黄油“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一个小镇的面包师总是从一个当地的农民那里买牛油。有一天,他把买回来的牛油称了一下,他发现那个农民减少了牛油的量,但让他付了同样的钱。因而这个面包师控告农民欺骗罪。
在法庭上,法官问农民:“你称过牛油的重量吗?”
“先生,我没有秤。”农民回答说。
“那你是如何知道你所卖的面包和牛油的重量的呢?”
农民答:“当面包师开始从我这里买牛油时,我就想,我最好也从他那里买面包。我一直用他一磅的面包作为我出售牛油的称量标准。如果牛油的重量错了,那只能怪他自己。”
以阴暗的心和不公正的标准去判断别人是一种罪。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往往就是如此,他们试图以毁坏和责备他人的人格的方式来高抬自己。这是一种骄傲和自我满足的标志,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肯定也会以相似的方式被判断。耶稣说:“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太72 )。
你用什么方式去衡量?
不要对人过于苛刻,
你用于衡量别人的标尺,
有一天也会被用于衡量你;
噢,我的兄弟,仁慈一点,不要判断别人。
我们在他人身上所见的缺点,
可能正是我们自己也有的。
──《生命隽语》
【掩饰自己】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一个万籁俱寂之月夜,天使进入动物园,问他们是否满意自己的面貌,如果不满意可以改造得漂亮些。先问猴子,它说:“我不觉得自己难看,但大象的鼻真丑。”象大声叫道:“我肥头大耳多体面,只是马弟兄的面未免太长呀!”马听了恨不得踢象一脚,立即说:“我脸虽长,却很清秀,熊的脸和眼睛多难看呀!”熊低了头,似乎很镇静,心里却气极了,忽然一只兔子跑了过,它指着兔说:“兔子尖咀尖脸真不漂亮。”兔子怒道:“谁不说我小巧伶俐,你们都瞎了眼吗?这只野猪才是世上最丑的呢!”野猪对天使说:“我们中间算猴子的脸最怪,她为何不要整容呢,”天使说:“你们既都满意自己,都见别人丑,我就不替你们改容了”。说完就走。
我们容易指责挑剔别人,自己即使犯了翻天大罪,也会加以掩饰。就无法改正错误。大卫对拿单说,取穷人羊羔给客人吃的人,没有怜恤的心,必赔偿四倍,想不到他就是这人。──《为甚么要用比喻》
【圆木与灰尘“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
耶稣有时会用幽默的方法来讲述真理。想想今日读经中,他幽默的形容词里严肃的一面。他指责那些宗教领袖,像一个眼中有大梁木的人,却想要去掉他的弟兄眼中的一根小刺(太71~6 ),真是可笑啊!
我们对自己的错误是如此的盲目,我们却自认为能侦测出别人最微小的矛盾失误。我们带着两种度量标准,一种给我们自己,一种给其他人。
我们有两套说词,来说明我们的行为。说别人是“坏脾气”,说自己就是“义愤”。同样的事,别人做就是“吝啬”,我们就是“节俭”。
还有,我们常会把我们的错推到别人身上。有一对结婚20年的夫妻,一天他们开着车,妻子突然提到,“约翰,你知道,你不像我们刚结婚时那么罗曼蒂克,充满爱和热情。以前我们开车时都紧靠在一起,现在你却坐得离我那么远。”丈夫温柔地回答她说:“我亲爱的玛莉,我现在坐的位置,正是我开车时一向坐的地方啊。”
让我们小心批评论断的态度。这不只使我们看不见自己的错误,也常招致反效果。
让我多一点恩慈,对别人的错误少一份苛刻,
让我的赞美多一点,
让我走在完全的降服中,像耶稣一样温柔
祝福所有走过我门口的人。
真有基督徒精神的人,不会为别人的错误高兴。
──《生命隽语》
【圣物和珍珠】
早期的教会对于接纳人来到主的桌前,特别地小心;这节经文与主的桌子相连在一起。在圣餐开始前宣布:『圣洁之物,为圣洁之人而有。』提阿多热托(Theodoret )说他引证一句未经记载的耶稣的话:『我的奥秘是单为我自己与我的百姓。』使徒宪典(TheApostolicConstitutions )规定在圣餐开始以前,执事要说:『唯愿留在这里的,没有一个是接受教理问答者(即仍在慕道班受教者 ),听道者(即对基督教有兴趣而来聚会者 ),不信者,或异端者。』环围这桌子的只是那些立过誓约的基督徒。Didache{正式的名称就是十二使遗训,是主后一百年基督教会最早的崇拜秩序,其中规定:『除了奉主名受洗者以外,无人可吃喝祝谢餐,因为主对此事曾说:「不要将圣物给狗。」』特土良抱怨异端者竟让所有的人,甚至连外邦人士也领受圣餐,这样做就成为『将圣物给狗,把珍珠(虽不是真的 )丢在猪前』(驳斥异端书DePraescriptione41 )。
──《每日研经丛书》
【传讲真理须视对象】
拉比有一句格言说:『律法的言语犹如财宝,若非在适当的人面前,决不能轻易提及。』一套医学的影片对一个人可能是开他的眼界,是一种有启示,有价值、有益处的经验;但是对另一个人,可能同等地产生色情或猥亵的行径。据说有一次,琼森(Johnson )博士跟一?朋友正在高谈阔论,并像老朋友一样地开玩笑,琼森看到一位不愉快的人走快的人走进来,他说:『我们不要作声,一个傻瓜进来了。
』──《每日研经丛书》
【犹太拉比论祷告】
犹太的拉比论及祷告的最可爱之处:『上帝接近祂所造之物,如同耳与口一样的亲近』,『人不能在同时听见两个人说话,但全世界的人若在同一时候向上帝呼求,上帝仍听见他们的呼声。』『人因他朋友的请求而烦恼、忧愁,但对上帝来说,人只要把他的需求放在祂面前,祂会更加爱他。
』──《每日研经丛书》
【得不到所要的,是因为——】
超级市场有一个牌示:「如果你找不到你所要的——请向我们的服务人员查询。」不错,最迅速的求知方法,就是去问那些已经知道的人。雅各书说,「我们得不到所要的,是因为我们没有向上帝求。」圣经常邀请我们大胆地走到主的施恩座前来讨我们所要的。「我的上帝会照着他在基督里的丰富,把你们所需要的一切赐给你们。」
有一个乞丐带着一个空碗走到一个人家的后门,主人听到敲门的声音,把门打开,乞丐提出很简单的要求:「太太,请你借一根针和一些灰色线给我好吗?」好心的太太打量这个乞丐说:「你要做什么?」「我的衣服破了,我想补一补。如果你给我一块旧布,那就更好不过了。」那位太太果真去找了一块旧布来,乞丐看了一眼说,「这块布和我的衣服颜色并不相称,你如果送给我一件你丈夫穿过已经不要的旧衣,也许好些。」那位太太听到这话暗自好笑,她说,「你这个人倒蛮聪明的,好吧,我就去拿。」乞丐看看那位太太送他的衣服说,「这件衣服稍微大了一点,如果你送一碗饭给我吃,穿大一点的衣服也无所谓。」果然他享用了一餐美食。这个乞丐假如一开口就向人讨一件衣服,可能他会吃闭门羹。然而上帝不像世人,祂不希望我们拐弯抹角使用一些手腕,祂要我们大胆地、直接地向祂求讨,「因为天父在我们祈求以前,已经知道我们所需要的。
」——M.R.D.——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孝思不匮】"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从前有位姓张的农夫,娶妻王氏,只生一子,还有年已老迈的寡母在堂,因家中工作需人,就为儿子娶了一个养媳,好帮理家务。王氏性情凶悍,对这能婉承其意的养媳还不太虐待,但对婆婆则非常不孝,不仅在吃穿方面吝啬苛刻,日常相处时更是常常疾言厉色相向,婆婆年老拿碗不稳,有时打碎好碗,她就为婆婆预备一只破碗。一天老婆婆拿着破碗滑倒了,破碗也跌碎了,战战兢兢的,爬又爬不起来,王氏见状正要怒骂时,养媳大声喊着说:“俺的老妈妈啊!您把这破碗打碎了,将来俺用什么给俺的婆婆盛饭?”一面说着,一面将老嫣嫣扶到屋子里。王氏听后反复思想,到我年老时如果她这样待我,我怎么办呢?于是痛悔前非,对婆婆比自己的独生儿子还好,待媳妇也象对亲生女儿一般,一家人陶陶融融,非常快乐。──《为甚么要用比喻》
【天堂不分宗派】
韦斯利约翰有一次梦见他走到天堂。他问看守的天使:「你们这里有长老会信徒么?」
天使回答说:「一个也没有。」韦斯利觉得很意外,他心想至少该有一些。「你们这里有浸信会信徒么?」天使很迅速地答:「一个也没有」。韦斯利大吃一惊,停了一会儿,他鼓起勇气追问:「那么有卫理公会信徒么?」天使说:「没有。」这位卫理宗的创始者几乎晕了过去。天使说:「我们这里不清楚地上的分门别类,这些事都不能带进天堂来。」韦斯利又问:「那么在天堂里究竟是什么人?」天使说:「只是一大群爱主的人。」
韦斯利约翰又被带到地狱继续参观。他问:「这里头有长老会信徒么?」他急于知道地狱里关了些什么人。守门者回答说:「多得很!」他又问:「有没有浸信会信徒呢?」守门者说:「多得很!」韦斯利决定作最坏的打算,提出了第三问:「那么有没有卫理公会信徒呢?」坠落的天使回答说:「太多了!」韦斯利一时不知所措,后来他才明白,得救不在于参加世上的教诲团体,而在于与基督的身体相结合。天堂的国民只有一类,他们都是真正「重生」的人。
——M.R.D.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就像一棵树】
【根与基──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去。】「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圣经说过好人像一棵树。人怎么会像树呢?他又不像树那么高大,可以活那么久,或是有漂亮的绿叶子衣裳、或是在寒冬可以供人取暖。
圣经是说:「义人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结果子。」是呀!按时结果子,这很重要呢!而且好的树才结得出好果子哟!当然人是不会长出水果来的。葡萄呀、橄榄呀又不会从头根长出来,四肢也不会结出苹果、柠檬来。圣经教训我们义人要像树结出什么树的果子呢?「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些才是美好人生所结的果子。
好人还在其他方面像一棵树的,圣经上说:「园里的树都要鼓掌作乐。」印度的菩提树就会这样,在一个强风的晚上,菩提树叶鼓掌发出沙沙的声音,吓跑了一个做案的强盗哩!圣经上也说:「义人要发旺像棕榈树,像黎巴嫩的香柏树,这些树都是终年长青的。」在日本文化里,树以它们特有的语言,给人们很多启示。竹象征茂盛,松代表长寿,梅花象征勇气——因为它在天寒地冻时开花。而樱桃——他们最喜欢的植物——代表牺牲,因为花落了才结成果。
我曾经看过一棵人造的圣诞树,种在育乐箱里,不时传出「平安夜」的曲调。但是那只是一棵假的树,不会长大,也不结果子。只有上帝能够创造有生命的树。也只有他能够使小男孩和小女孩长大成人。
—— 修·提·卡尔《圣经真道故事》
好树结好的果子。好果子不能使树变好;但能证明树的生命是好的。果子只是生命的表露;主要的在于根本。
有的人出入教会许多年,但缺乏生命的表现,只给耶稣作了些反面的见证,以致“神的名在外邦人中,因〔他〕们受了亵渎”。这诚然是个问题。不过,解决的方法,不只是改变表面上的行为,因为那是不能持久的;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
甚么树,结甚么果子,这是各随其本性;因为从神创造的时候,早就定了规要“各从其类”。人必须蒙恩典,得着重生,“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才可从新生命结出新果子。
有了这个开始以后,并不是就此停步。正确的起始是必须条件,但不是足够条件。自然界告诉我们,不成熟的生命,不能有再生力,所以必须长进。
主耶稣接着讲了个比喻,说明还要再往上建造。建造的永久根基,是主的话。
人生都是在进行建造。不但埃及法老建造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建造万里长城是建造,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也都是建造。不过,建造在甚么样的根基上,有很大的差别:听主的话就去行的,是建造在永久的盘石上;主的话是永久坚定的,可以耐得考验,而不至倒下去。听主的话而不去行的,也不是停止建造,而是建造在人的话,人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上;这样的建造,也可能伟大堂皇,甚至能速成,享大名,但是不能耐久,是在沙土根基上。
“雨淋”是苦难,迫害;“水冲”是各样世俗潮流;“风吹”是异教的风,新奇的思想,都在考验我们建造的工程。
圣经告诉我们,要“在祂里面生根建造”。人“接受了主基督耶稣”得着了新生命,是在祂里面生了根;听了祂的话而接受,并且照著作,是“遵祂而行”,才存到永远。
求主怜悯我们,使我们在祂的真道上站立得住,有了根,还要继续发展,向下扎根,并结出美好的果子;有了根基,就不可再立别的根基,因为错误的根基很多,正确的根基却惟有基督,认定祂,在祂里面,可以进祂的国,得祂的荣耀。── 于中旻《圣经研究》
【踏实走出道路来】
「凡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我们应该明白道路与道理是大不相同的,二者中间有根本的区别。道路是走的,而道理却只重在讲论。今天在一些所谓的传道人中大多是在讲道理,但真正走道路的人实在不太多啊!
许多传道人,口口声声在谈道路,而实际上他们不过是个讲道理的人,真正在实际上踏实对付自己的,也却几乎成了前不见来人,后不见往者,真令人悲叹!
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讲道理非常容易,并且还能名利双收。可是一遇到真实走道路时都畏而退之了,因为这是要付真代价,要实实在在的撇弃世界、对付肉体、抵拒撒但;在这些实际的争战里,要使灵、魂、体都得受苦、被击打、忍受贫穷、孤单、误会、打击、指责,甚至是漫骂、毁谤,还有克己、谦卑、忠诚、仁爱等,都是很难学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上要付的代价是何等大阿!这比起那些活在众人之上,夸夸其谈的讲道理者当然是痛苦的多了。并且虽然付了这许多的代价,未必能得人的赏识,甚或连谅解也难得,像这样的道路,你想有谁肯真的勇敢踏上征途呢?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将来在主面前站稳脚步的,并不都是那些会讲道理的人,而是那些真肯付代价舍掉自己、攻克己身,遵行神旨意的人,13-14,。
请问凡自以为是忠心跟从基督的人们,你是讲道理的人呢?还是个走道路的人呢?你是愿把道讲得好呢?还是要想把路走得正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阿。
—— 李慕圣《晨光》
【行为胜于言语】
基督教的教训传不开的地方,基督徒的行为可以行得通。人可能对于用字句表达的基督徒辩论盲目,无动于衷,但他对于基督徒在生活上的表现却是无话可说。诺斯柯脱(CecilNorthcott )在一个现代的显现(AModernEpiphany )之书中,提到来自各国生活在一起的青年营里,代表们的一次讨论。『在一个潮湿的夜晚,露营者正在讨论传扬基督的各国的方法。他们对一位来自非洲的女孩说:「马利亚,你在你们的国家作些甚么?」马利亚说:「啊!我们没有宣道会,也没有单张送人,我们只有派一两个基督徒家庭,在一个村子里居住并工作,人们看到基督徒是甚么样子了,他们便也愿意作基督徒。」』到最,唯一征服其他辩论的,就是一个基督徒生活的辩论。
──《每日研经丛书》
【尊 严“把房子盖在盘石上。”】
在耶路撒冷,有一个名叫“芬克斯”的西餐酒吧,它只有30平方米,5张桌子,但却三年被评为世界最佳酒吧的前15名内。这里有一段尊严的故事:
70年代,基辛格来到耶路撒冷,他打电话给“芬克斯”,刚好店主罗斯恰尔斯接电话。
基辛格自我介绍是美国国务卿,然后说自己有10个随从,要到他店中用餐,到时希望他谢绝其他顾客。
可是出于基辛格意料之外的是,他听到回答:“您能光顾本店,我感到莫大荣幸。但是,因此而谢绝其他客人,是我所不能做的。”基辛格被激怒了,挂断了电话。 第二天傍晚,基辛格又一次打电话,他真不愧是一位外交家,先向店主道歉,说这一次只有三个随从,明天预订一桌,也不必谢绝其他客人。但是结果又令基辛格失望。
“非常感谢你的诚意,但我还是不能接受你明天的预约。”“为什么?”
“因为明天是安息日,本店例休。”
“但是,我后天就要离开此地,你不能为我破一次例吗?”
“不,作为犹太后裔的您也应该知道,对我们犹太人来说,安息日是个神圣的日子,干犯它,就是对上帝的亵渎。”
基辛格听后,什么也没有说,挂断了电话。
── 佚名《喻道小品》
【】
有甚么字可以把听与行这两个字综合来呢?的确有这样的字,就是顺服。耶稣要求我们绝对的顺服。学习顺服是生命最重要的事。
不久以前,有一篇皇家海军的海员犯规受到严重的处分的新闻报导。某些平民住宅区的人们认为这样的处分过于严肃。一间报社就所给的刑罚征询读者的意见。有一位皇家海军服役多年的先生认为,这样的处分并不算太过严重,因为军人的纪律是绝对重要的。纪律的目的是训练人自觉地,毫无疑问地遵从命令。人的生命就是靠赖这样的顺服而生存。他引证了他自己的一段经历:他的汽艇拖着一只吨数比它大的船,在风浪起伏的海洋中前进。那只船是用一根大铁索系着。突然在风浪声中传来了汽艇上的长官所发出的简单而坚决的命令。他大声喊着说:『卧下!』所有的现场的海员全部卧下。就在那个时刻,大铁索断了,折断的部分像一条疯狂的钢蛇鞭打过来;若有人被打中,一定会当场毙命。幸而所有海员自动的服从,竟没有一个人受到伤害。若有人停下来辩论,或查问原因,他就非死不可。顺服救了性命。
──《每日研经丛书》
【】
一个人当教师不久,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是否适宜于教学的工作。权威就好像是一种环绕在人四周的气氛。他用不着加以申说,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在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Toscanini )领导之下的管弦乐队队员说:当他呶起嘴唇表示演奉即将开始,他们就感受到从他身上所流露的权威的波浪,不断地向他们涌来。德喀特(Julianduguid )述及有一次他与喀伦弗儿爵士(SirWilfredGrenfell )同乘一船横渡大西洋的故事,他说喀伦弗儿走进船舱的公共场所时,他甚至也不必向四围观看便知道他已经进来,因为从这人身上会发出能力与权威的波浪。这种情形在耶稣身上更是如此。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