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榄山那里。」
上图:主耶稣骑驴进京的路线,从右向左依次经过伯大尼、伯法其、客西马尼园、圣殿。
2 「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必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驴驹同在一处;你们解开,牵到我这里来。」
3 「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你们就说:“主要用牠。”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
4 「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
5 「『要对锡安的居民(原文作女子)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
6 「门徒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去行,」
7 「牵了驴和驴驹来,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
8 「众人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
9 「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称颂的话)!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10 「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合城都惊动了,说:『这是谁?』」
11 「众人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
12 「耶稣进了神的殿,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
上图:主前18至主后69年在耶路撒冷铸造的推罗舍客勒。推罗舍客勒的含银量是94%,而罗马银币只有80%含银量,所以圣殿里有兑换银钱的人(太二十一12)。罗马帝国后来在推罗停止铸币,允许耶路撒冷自己铸造推罗舍客勒,图案和含银量相同,但在鹰的右边刻有「凯撒」的希腊文缩写字母KP或KAP。犹大卖主所得的价银很可能是用推罗舍客勒支付的。
13 「对他们说:『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
14 「在殿里有瞎子、瘸子到耶稣跟前,祂就治好了他们。」
15 「祭司长和文士看见耶稣所行的奇事,又见小孩子在殿里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就甚恼怒,」
16 「对祂说:『这些人所说的,你听见了吗?』耶稣说:『是的。经上说“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你们没有念过吗?』」
17 「于是离开他们,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里住宿。」
18 「早晨回城的时候,祂饿了,」
19 「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20 「门徒看见了,便希奇说:『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
21 「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
22 「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23 「耶稣进了殿,正教训人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问祂说:『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
24 「耶稣回答说:『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若告诉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25 「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他们彼此商议说:『我们若说从天上来,祂必对我们说:“这样,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
26 「若说从人间来,我们又怕百姓,因为他们都以约翰为先知。』」
27 「于是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耶稣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
28 「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做工。”」
上图:古代以色列人收获葡萄的艺术想象图,右边是瞭望台,左边是压酒池。
29 「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
30 「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他回答说:“父阿,我去”,他却不去。」
31 「你们想,这两个儿子是那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说:『大儿子。』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
32 「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
33 「你们再听一个比喻:有个家主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就往外国去了。」
上图:今日以色列的古代压酒池遗迹。
上图:古代以色列压酒池的示意图。
34 「收果子的时候近了,就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
35 「园户拿住仆人,打了一个,杀了一个,用石头打死一个。」
36 「主人又打发别的仆人去,比先前更多;园户还是照样待他们。」
37 「后来打发他的儿子到他们那里去,意思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
38 「不料,园户看见他儿子,就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占他的产业!”」
39 「他们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
40 「园主来的时候要怎样处治这些园户呢?』」
41 「他们说:『要下毒手除灭那些恶人,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
42 「耶稣说:『经上写着:“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
43 「所以我告诉你们,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
44 「谁掉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
45 「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听见祂的比喻,就看出祂是指着他们说的。」
46 「他们想要捉拿祂,只是怕众人,因为众人以祂为先知。」
剧终之始(二十一1) 我们从这段经文中,进入耶稣生平之戏剧的最后一幕。这的确是戏剧性的一刻。正当是逾越节的时期,耶路撒冷与所有邻近的地区都挤满了朝香客。三十年后,一位罗马总督计算在耶路撒冷所杀的羊羔,总数近乎二十五万头之巨。照逾越节的规定,至少十个人需要一只羊羔,假使这是一个正确的数宇,就表示在逾越节的期间,拥挤在耶路撒冷的人数竟达二百五十万人以上。律法规定凡住在耶路撒冷周围二十英里以内的成年男子,必须前来守逾越节。其实不仅是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世界各处的犹太人都尽量设法来守他们国家最大的这个节期。耶稣不可能再选择一个更富于戏剧性的时刻,祂所来到的城市,挤满了受宗教的盼望所鼓舞的人们。这并不是耶稣突然做的决定;而是祂早已准备好的一件事。整个故事趋势表明祂是在实行祂早已豫定的计划。祂差祂的门徒到村子里去牵一匹驴驹。马太提到伯法其这个村庄,可是马可祇提到伯大尼(可十一1) 。这村庄无疑就是伯大尼。耶稣必定是早已安排好驴与驹在等祂,因为祂在伯大尼一定有许多朋友。这句‘主要用牠们’( 编者注:英文标准修订本是多数‘牠们’,中文和合本用单数‘牠’是一个口令,使牠的主人知道耶稣所安排的时间已经来到了。于是耶稣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这只从来没有人骑过的驴驹,特别适合于神圣的用途。在洁净礼中所使用的纯红的母牛犊,一定是‘未曾负轭’的(民十九2、 ,申二十一3) ;载负耶和华约柜的牛车必须是从来未作别用的牛车(撒上六7) 。这场合特别神圣的气氛,藉着这从来未有人骑过的驴驹表明出来。群众接待耶稣犹如一位君王,在祂面前铺上衣服,正如耶户被立为王的时候,他的朋友们所做的事一样(王下九13) 。他们割下棕树枝,不断地挥舞,正如西门马加比在一次最大的凯旋之后进人耶路撒冷所作的事(马加比前书十三章五十一节 ) 。他们是以对香客的致敬,向祂致敬道:‘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诗一一八26) 。这是对香客来守逾越节的敬意的称呼。他们喊着:‘和散那!’我们一定要小心留意这个称呼的意义。‘和散那’意即‘现在拯救吧!’这是在病苦之下的百姓向他们的君王或神求救的呼喊。百姓在这里的呼喊,实际上是引用诗一一八篇二十五节 :‘耶和华啊!求你(现在 )拯救。’‘高高在上和散那’,意思是‘惟愿在高过诸天之上的天使,来向神呼喊现在拯救。’这里的‘和散那’可能已经失去它原来的意义,祇是变成一种欢迎与类似‘万岁’的喝采与呼喊;但它主要的是人们在艰困的日子、求拯救、求帮助的呼喊,是受迫害的人民向他们的救主与君王所发出的呼喊。耶稣的心愿(二十一1) (续 ) 我们可以认为耶稣在这件事上所采取的行动,是有计划的特意的安排。祂所采取的行动是仿效一种深植在人们的心灵中,先知们以前曾用来唤醒人心的方法。在以色列的宗教史中,一次又一次记载,每当一位先知感到所传讲的真理无法抵御不关心或不理解的障碍时,他就把他的信息放在一幕戏剧性的表演之中,使人无法不了解。我们可以在旧约的许多例子中间,选出两个最明显的例子。当全国的人无法忍受罗波安的奢侈与放肆,而耶罗波安崛起一股新的势力的时候,示罗人先知亚希雅就选择一个戏剧性的方式来预言将来的事。亚希雅穿上新衣,到外面去,单独遇见耶罗波安,他就把新衣撒成十二片,给耶罗波安十片,留下了两片。他藉着这戏剧化的行动,清楚的表明在十二个支派中,有十个支派将支持耶罗波安背叛,祇有两个支派仍旧忠于罗波安(王上十一29) 。这是以戏剧性的行为来传递先知的信息。当耶利米确信百姓们不论多么乐观,巴比伦终要征服巴勒斯坦的时候,他把绳索与轭送到以东王、摩押王、亚扪王、推罗王、西顿王那里,并将轭放在自己的颈上,使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他藉着这戏剧化的行动,清楚的表明放在前面的祇有奴役与服事(耶二十七1) ;而当哈拿尼雅这个假先知以错误的盲目乐观,希望去表明他认为耶利米阴暗的预言都是错的,他就折断了耶利米颈上的木轭(耶二十七10) 。当先知们认为他们所讲的话不够表明信息的意思时,他们惯常是用戏剧的方式把它表明出来。当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城的时候,情形正是这样。在耶稣戏剧化的行动后面有两幅图画。(一 )撒迦利亚书九章九节 的图画,在那里先知看到君王谦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铺上衣服的驴驹,进入耶路撒冷城。因此耶稣戏剧化的行动,第一乃是按照弥赛亚要求。耶稣在这里向从世界各地各方来到耶路撒冷的人们,宣称神受膏者的身份。我们将要继续研究耶稣的宣称是甚么意思,但祂在那里作了这个宣称,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二 )也许在耶稣的心中还有另一个目的。犹太人历史中最大的灾难之一,是主前一七五年安提阿哥占领了耶路撒冷城,决意要除灭犹太教,将希腊的生活方式与崇拜带进巴勒斯坦。他故意污秽圣殿,在祭坛上献猪肉,向奥林皮乌山的丢斯神献祭,其至把圣殿的会所改作公共的妓院。后来马加比起来反抗,收复了他们的国土。在耶路撒冷收回的时候,那被污秽的圣殿再一次得蒙洁净,重新奉献。在马加比后书十章七节 我们可以念到这伟大日子的欢乐:‘所以他们带着树枝、大树枝、棕树枝,唱诗赞美那使他们顺利达成洁净圣殿之工的神。’在那一天,百姓们带着棕树枝,欢唱他们的诗歌;这几乎正是当时群众欢迎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实际描写。耶稣知道至少这事是可能的,而他进入耶路撒冷时带有洁净圣殿的计划,正与犹太马加比在两百年前所做的事一样。耶稣就是这样做了,祂在戏剧化的预表之下……不但表明祂是神的受膏者,祂也要来洁净这被糟塌与污秽的神的家。玛拉基岂不是说:‘耶和华……必忽然进入祂的殿吗?’(玛三1) 以西结在审判的异象中,岂不是看到那可怕的审判是从圣所开始吗?(结九6) 王的宣告(二十一1) (续 ) 请我们来看在这背景衬托之中的耶稣,作为我们研究这件事情的结论。它告诉我们三件与耶稣有关的事:(一 )它告诉我们耶稣的勇敢 。耶稣十分知道祂是进入一个敌对的城市。不论群众们是多么热诚,有权势的人却恨恶祂,并且一致发誓非要除灭祂不可。任何人在这种情形之下,一定会想到最好是逃走;如果祂要上耶路撒冷,一定得在夜晚的掩蔽下溜进去,小心地到后街去找一个可藏身的地方。但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时候,却故意把祂自己安置在舞台的中心,故意让众人的眼睛注视在祂身上。耶稣在世最后的一段日子,祂的每一个行动都带有一种庄严与崇高的反抗;祂是以挑战来开始最后的行动,故意向权威的最卑劣的手段挑战。(二 )它告诉我们耶稣的宣告 。的确它是告诉我们耶稣宣称为神的弥赛亚。神的受膏者;它也可能告诉我们祂宣称为圣殿的洁净者。如果耶稣祇自称先知,可能祂就不需要钉死。但是除了最高的地位以外,耶稣不会满意。在耶稣说来要就是全部,否则宁可甚么都没有。人必须把祂当作君王,或者根本完全不接受祂。(三 )它也同样地向我们显示耶稣的要求 。祂所宣称的并不是宝座上的王位,而是心中的王位。祂谦和地骑着驴驹而来,我们要仔细来看其中真正的意义。在西方驴子是受藐视的动物,但在东方驴子可能是一种高贵的动物。君王时常骑着驴子;每当他骑驴而来,就表示他是为和平而来 。马是战争所骑的,驴是和平所骑的。所以耶稣宣称自己为王的时候,祂宣告为和平的君王。祂表明祂的来到并不是要毁坏,而是要受顾;不是要定罪,而是要帮助;不是使用军队的武力,而是使用爱的力量。因此,我们同时看到基督的勇气,基督的宣称与基督的爱。祂向人最后所要求的不是他们的王宫,而是他们的心。圣殿的光景(二十一12) 如果进入耶路撒冷有过反抗,这就是对反叛的反抗。为了了解这一幕,我们必须看看圣殿的图画。在新约中有两个字译成圣殿 ,这是对的,但在两者之间却颇有区别。圣殿本身称为naos ,这是一个小型的建筑物,其中有圣所以及只有大祭司在赎罪日才能进入的至圣所。但是在naos 的四周环绕着广大的地区,由互相接连、逐渐上升的庭院占据着。首先就是外邦人的院子 ,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超过这范围再往里进的外邦人要被处死。然后来到妇女的院子 ,凡是以色列人均可自圣殿的‘美门’进入。下一个就是以色列人的院子 ,从尼加诺尔门(Nicanor's Gate )进入。这是一扇大型的哥林多铜门,需要二十个人才能够开启与关闭。百姓们就是在这个院子里集合举行圣殿的仪式。最后就是只有祭司可以进入的祭司院 ,其中耸立着献祭的大祭坛、香坛、七个灯台、陈设饼的桌子,铜的洗濯盆。其后就是noas 的本身。整个范围,圣经里也都称为圣殿 ,希腊文是hieron 。为了把这两个字区别清楚,最好把圣殿的本身称为圣殿,即naos ;而整个的范围称为圣殿的区域,即hieron 。这事件的背景是在人人都可以进入的外邦人的院子发生的。这是经常拥挤忙碌的地方,在逾越节的时期,世界各地的朝香客更是拥挤到了极点。由于耶路撒冷的圣殿闻名于世界,因此随时都会有许多外邦人在那里,即使罗马的作家们,都描述这是世界上最惊人的建筑之一。在外邦人的院子里进行两种买卖。一种是兑换银钱,每一个犹太人必须付半个舍客勒的圣殿税,必须在接近逾越节时缴付。在一个月以前,就在各乡镇支搭一个棚,钱可以在当地交;过了规定的日子,就只能在圣殿付了。所以有一大群来自各地的犹太朝香客在那里付钱。虽然在一般的情形之下,各种货币都可以在巴勒斯坦流通,但是税金必须用某种钱币缴付。不能用银块付税金,必须用打过印的货币来付;也不能用劣质的合金或被剪的货币付,一定要用高级的银币付上。可用圣所的舍客勒,加利利的半舍客勒以及标准极高之推罗银币来付。兑换银钱的功用是要把不合适的币制,换成正确的币制。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完全必需的功用。困难就是在这些兑换银钱的人,在换钱当中另要收取一便士手续费;若是货币的价值超过半舍勒,他们还要为超额的兑换再付上一便士。也就是说,有许多朝香客不但要付上他的半舍客勒,约为七便士价值,还要付上二便土换费,这笔钱若以工人每日工作仅得三便士的工资来计算就相当可观了。这超额的规费称作qolbon ,并不是全部落在兑换银钱之人的钱包里;有的作为自由奉献,有的归入修理道路的费用,有的用来购买金片准备装饰圣殿,有的归入圣殿的司库。总而言之,这笔钱必不可乱用,而问题是它可能导致乱用;它很适合于剥削前来敬拜的朝香客,而圣殿中兑换银钱的人,从中却耶得极大的利益。卖鸽子的事情更坏了。多数来拜访圣殿的人,必须带某种祭物。例如妇人在生产后要洁净自己,或者一个患大痲疯的病人要获得治愈的证明时(利十二8 ,十四22 ,十五14、29) 就必须献上鸽子。在圣殿外面买一只祭牲是十分容易的事,但是献祭用的祭牲必须毫无瑕疵。有正式的检验宫来查验祭牲,他们自然拒收从外面来的牲畜。如果在圣殿内外的价格一致,倒也没有甚么妨害,但是在圣殿外面只要付四便士就可以买一对鸽子,到圣殿里面就要卖到七十五便士之多。这是一种老毛病,有一位拉比迦玛列子西门(Simon ben Gamaliel )得到人们感恩地纪念,因为‘他使得鸽子可用银币,不必用金子来买。’他一定攻击过这个弊端。更有甚者,这些卖祭牲的畜棚称作‘亚那的义卖所’(Bazaars of Annas ),就是大祭司亚那家族私有的产业。这也是不必要的弊端。在那里一定有许多诚实、富有同情心的商人,但是舞弊的事毕竟十分迅速而轻易地蔓延。以致伯尔基特(Burkitt )能够说:‘圣殿成为无赖汉集会的所在’,最坏的商业垄断与暴利。佐治亚当斯密斯爵士(Sir George Adam Smith )写道:‘那时候的每一个祭司,必是一个生意人。’如此不知羞耻,无良心的剥削那贫穷与谦卑的朝香客,是极其危险的一件事;引起耶稣忿怒的就是这种剥削。忿怒与爱心(二十一12) (续 ) 在福音书中,很难得再有像这段经文那样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努力研讨,以求得正确的见解。我们很容易把这段经文当作对于整个圣殿敬拜定罪的基础。但有两件事需要提及:在圣殿里面有许多惟利是图的人与做生意的人,但也有许多一心归向神的人,若以任何组织系统最坏的表现,作为判断它的标准是不公平的。亚里士多德在许久以前曾说,判断一个人或机构,必定要根据其最好的,并不是最坏的为准则。还有一件要说的,就是那个人或教会无罪,谁就可以先扔第一块石头。所有的买卖者并不都是剥削者,甚至那些抓住机会图谋利益的人,也不全都是单单捞钱的人。伟大的犹太学者以色列亚伯拉罕(Israel Abrahams )为了表示他本国信仰的尊严,对于过份随便处理这段经文的基督徒说了一些评语,并且论及在今日耶路撒冷圣墓的基督教会前面所发生的事:‘耶稣在圣殿中推翻了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赶出卖鸽子的人,乃是祂对犹太教的一种服务……难道兑换银钱与卖鸽子的人是惟一出入圣殿的人吗?去年复活节,我在耶路撒冷圣墓教会的一旁,看到有摊贩在叫卖各种圣物、彩珠、刻字的带子、颜色腊烛、镀金十字架、盛满约但河水瓶子。在纪念耶稣的圣教会面前,竟有一大群生意买卖的人,而那些基督徒正在喋喋不休地挥舞着手臂,讨价还价。我想但愿耶稣像祂在许久以前,在以色列推翻祂弟兄的桌子那样,再来推翻祂的假仆人呢!’这件事向我们显明了某些与耶稣有关的事:(一 )它告诉我们,祂最厉害的一次忿怒,是向着那些剥削同胞的人,尤其是那些利用宗教的名义剥削人的人而发作的。耶利米曾说,人们把圣殿当为贼窝(耶七11) 。耶稣无法容忍百姓被人为私利的剥削。教会常在这些事上采取静默的态度:教会有责任在经济剧烈的竞争之下,保护那些无法保护自己的人。(二 )它告诉我们,祂的怒气是特别向着使单纯的人不可能在神的家中敬拜的人而发作的。以赛亚曾说,神的居所是万民祷告的殿(赛五十六7) 。外邦人的院子,是惟一许可外邦人进入的地区。我们不能以为每一个外邦人都是来观光一番。有的人至少内心饥渴,要到这里来敬拜、祈祷,希望或者可以找到神。但是在这买卖、拍卖的喧嚷声中,简直就不可能作祷告。那些寻求神的人,被在神家中的人所阻挡。神决不会容许那些阻碍别人敬拜神的人为无罪。这种情形在今日仍可能发生,一种苦毒的争辩的精神可能会进入教会,使人不可能敬拜神。会众与负有职位的人可能对于他们的是与非,他们的尊严与声誉,他们的实施与步骤过份地关心,以致于到最后没有人能够在这种气氛之下敬拜神。甚至神的仆人也可能对于强迫会众接受他们的针与做事的方法,比对传福音更为关心,到最后他们的崇拜气氛是那么坏,使实真实的敬拜竟变为不可能了。敬拜神与人的争论决不能放在一起。我们要记得,耶稣向着那阻碍人们亲近神的人,是怎样发怒。(三 )还要提到一件事,这段经文是以耶稣在圣殿里医治瞎眼与瘸腿的人为结束。他们还在那里,耶稣并没有把所有的人全部赶走,只有那良心上有罪的人逃避耶稣的怒目,而凡需要祂的人就留下来。耶稣不会使有需要的人空手的回去。要注意的是耶稣的怒气永远不是祇有消极的一面,它决不会停止在攻击错误的事上,却时常继续积极地去帮助那需要的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他的怒与爱常常合并在一起。对于剥削单纯者,阻碍追求者的人有怒;对于大有需要的人有爱。忿怒毁减的力量,必须常与爱心医治的力量携手并行。内心单纯者的知识(二十一15) 有些学者在这段经文中发生困难,说在圣殿的院子里有孩子是很不可能的一件事,即使有孩子,圣殿的警察也会对于这些呼喊的孩子们加以迅速有效的处理。在这段故事以前,路加曾叙述门徒如何向耶稣欢声呼喊,有权势的人如何想要制止他们(路十九39) 。拉比的门徒常被作他的孩子。又如我们在约翰所写的书信中看见使用:‘我的小子’。所以有人解释说,路加与马太是记载同一件事,实际上小孩子就是耶稣的门徒,并不是真正的孩子。这样的解释是不需要的。马太引用诗八篇二节 ,很清楚的显明他的头脑中所想到的,是真正的小孩。无论如何,那日在圣殿的院内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事。并不是每天都有做生意买卖的人、兑换银钱的人被撵走,也不是每天有瞎子、瘸子得到医治。小孩子们在平时要如此欢呼也许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这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当我们按照这故事所说的来接受,并再一次听到小孩子们清脆悦耳赞美的声音,也使我们看到一个重要的事实。有的真理祇有心灵单纯的人才能够看见,在聪明、有学问、固守世故的人面前,反而被隐藏起来。许多时候小孩子比最智彗的人,更加接近天堂。据说伟大的雕塑家狄伐尔生(Thorwaldsen )有一次雕刻一尊耶稣像。他盼望凡看到这塑像的人,内心能够引起正确的反应。他带了一个小孩子来,要他看这尊塑像,问他说:‘你认为这是谁?’那孩子看了以后回答说:‘这是一位伟人。’狄伐尔生知道他这次失败了,因此他把第一尊塑像刮掉,再重头做起。完成以后他又去找那个小孩,要他再看,并且问他说:‘你认为这是谁?’孩子征笑着回答说:‘这就是那位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的耶稣。’于是狄代尔生知道他这一次终于成功了。他把他的塑像,于在孩子的眼光中作试验。这并不是一个坏的试验。麦克唐纳有一次曾说,如果孩子不敢在某人的门口,或花园的门口玩耍,那人所信仰的基督教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一个孩子认为某人是好人,这人多半是一个好人;如果孩子看到一个人就畏缩不前,他可能是一个伟人,可是他一定不会像基督。拜里(Barrie )在某处画了一幅图画,一位母亲在晚上把她的孩子于在床上,在他快睡着的时候俯视着他,从她的眼睛和心灵中流露出这无声的问句:‘我的儿啊!我今天做得可好?’凡是经得起孩子清楚的凝视与孩子单纯考验的良善,才是真正的良善。这样看来,学者盲目不见耶稣,孩子却认识耶稣,倒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无花果树的道路(二十一18) 有些诚实的圣经读者会认为,本段经文也许是新约圣经中最难于令人舒服的经节。如果完全按照逐句来接受它,我们所见的这个行动,会使我们对于耶稣的观念发生动摇。所以我们在接近这段经文的时候,一定要存着发现其中蕴藏真理的盼望,而且鼓起勇气去彻底的思想。首先要注意的,马可福音在十一章十二至十四节 ,二十章二十一节 ,也记载了这个故事。但与这里的记载有不同之处。马太的记载是说无花果树的枯干是实时的,马上就发生。中文译本说:‘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希腊字是parachrema ,即立刻的意思。另一方面,在马可的故事记载中,当时那棵树并没有甚么两样,祇是到了第二天早上,他们在同一条路经过的时候,门徒看到那棵树已经枯干了。由于这故事两种记述的存在,显然一定曾有某些发展,因为马可是最早的一本福音,它的记述一定与真正的史实较为接近。为了要了解这个故事,我们首先必须明白无花果树生长和结果的习性。在巴勒斯坦所有的树木中,无花果树最受人的喜爱。应许之地的图画乃是:‘那地有小麦、大麦、葡萄树、无花果树……’(申八8) 。探子为显示该地的富庶,带回来的一部分宝藏,是石榴与无花果(民十三23) 。旧约的许多地方,那幅象征和平与繁荣的图画,通常都是说到了时候,每一个人将坐在自己的葡萄树与无花果树底下(王上四25、 ,弥四4、 ,亚三10) 。描绘神震怒的图画,就是击打并毁坏无花果树的日子(五33、 ,耶八13、 ,何二12) 。无花果树乃是丰富、和平与繁荣的象征。这树的本身十分俊美,树干直径可达三呎,高度可达十五呎到二十呎之间,浓密的树枝可以扩展到二十五至三十呎,因此极富有遮荫的价值。在居比路的农舍门口都有无花果树,游客脱哀斯催姆(Tristram )述说他如何经常在无花果树下得到荫蔽,在最炎热的日子寻到阴沾。无花果树普通是栽在井旁作为遮荫,像这样一处地方既有遮阴又有井水。一个人默想与祈祷的私室,常有无花果树的遮荫,这也是拿但业希奇耶稣竟会注意到他站在无花果树下的原因(约壹48)。无花果树结果子的习性与我们所研究的这件事颇有关连,惟独无花果树一年结两次果子。第一次是长在旧的树木上,一年之初在树枝的尽头出现小小绿色的苞蕾,被称为Paggim ,它们以后就变成了无花果,这些萌芽的果实产生在四月,可是很不好吃。然后叶子与花朵一点一点的伸展出来,无花果树最令人希奇的就是长满的果实,长满的叶子,和长满的花朵中都在同一时候出现。时间是在六月。无花果树不会在四月结果子,这个时间还太早。这整个的过程又在新的树木上重演一遍,第二次的收成是在九月。这件事最令人希奇的有两方面,第一,它说在四月里有一棵无花果树长满了叶子,耶稣那时候是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逾越节是在四月十五日,这件事发生在逾越节一周以前。第二方面也十分明显,耶稣竟在不可能结出无花果的树上找无花果。这是马可看出来的,他很清楚的说:‘因为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可十一13) 这故事的困难不是在于它的可能性,而是在于它的道德性 。这困难是双方面的;第一,我们看到耶稣竟指责一棵无花果树,因为它没有做它不能做的事。这种树决不能在四月的第二个礼拜结果子,然而我们看到耶稣毁灭它,因为它没有做它不可能做的事。其次,我们看到耶稣为了祂自己,使用神迹的能力。这是祂以往在旷野的试探中,下定了决心决不肯做的事。祂决不肯把石头变饼藉以满足祂自己的饥饿,祂决不会自私的使用祂的能力。最明显的事实就是──如果我们从书上念到任何其它的人,为了一颗无花果树在四月里不结果子而咒诅这棵树,我们一定会说这个人因失望而产生一种意气用事的坏脾气。这在耶稣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所以必定会有某种解释,这解释是甚么呢?有人找出解释如下:在路加福音有无花果树不结果子的比喻,管园的两次为它请求宽免,接受了两次的宽免与延迟以后,到最后仍不结果子就被砍掉了(路十三6) 。希奇的是路加虽有无花果树不结果的比喻,却没有无花果树枯干之事的记载。马太和马可均有无花果树枯干的事,却没有无花果树不结果的比喻。如此看来,似乎福音书的作者认为,如果他们包括了这一段就无须包括那一段。因此有人建议无花果树不结果的比喻被人误解,转变成一件真实的事件,其实应当是一个比喻。某种混乱使人把耶稣所讲的故事,转变为耶稣所采取的行为。这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不过我们认为必须要从别处找出它真正的解释来,现在我们一定要继续把它找出来。不履行承诺(二十一18) (续 ) 我们在研究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故事中,看到先知们常常利用象征性的动作;当他们认为言语说得不够透彻的时候,就做出某种戏剧化的动作把教训弄个清楚。现在我们假定这类似的象征性的行动是蕴藏在这个故事之中。我们假定耶稣是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在路旁看到了一棵长满了叶子的无花果树。如果树上有果子,他摘下来是完全合法的,犹太人的律法准许如此行(申二十三24) 。汤姆逊在圣地与圣书中告诉我们,就是现代路旁的无花果还是可以公开摘取。耶稣走到无花果树前,早已经知道上面不会有果子,也知道这棵无花果树本身有某种根本的毛病。以下两者之一可能发生:这无花果树可能恢复到野生的状态,正如玫瑰转变成野致瑰一般。这种情形有时的确发生。或者这棵无花果树患了甚么病,在四月初竟长满了叶子,一定是一棵有病的树,于是耶稣望着它说:‘这棵树将永不结果,这棵树一定会枯干。’这是一个内行人所说的话;因祂曾与自然同居。果然到了第二天就很清楚地证实了耶稣的专家眼光的判断完全不错。如果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行动,一定是要教导某种教训。那么它所要教导的是甚么呢?它要教导与犹太国──耶稣正与它迎面冲突──有关的两件事。(一 )这象征性的行动教导我们‘无用招灾’。是生命的律。凡是无用的东西,就是正在被排除之中,任何东西或任何人,其存在的价值是以它能否实现创造的目的为判断标准。这无花果树是无用的,因此它遭毁灭了。以色列民族的存在是为了一个原因,也是惟一的原因──神的儿子、神的受膏者,可以从他们中间来到世间。祂已经来了,这个民族反而不认识祂,不但如此,他们还要把祂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个民族既然失去了欢迎神儿子的功能,因此这个民族必要败亡。不实行神的目的,自然会招致不幸。每一个在世界上的人,都是以是否有用的标准受审判。一个人即使没有盼望地躺在床上。他仍可藉着忍耐的楴榜样和祷告产生极大的效用。无论甚么人都不必是一个无用的人,凡是无用的人正是向着不幸前进。(二 )这件事教导我们:‘不履行承诺就要被定罪。’这棵树有叶子,那些叶子就是宣称会有无花果,可是树上却没有无花果,它的宣称就是虚假的,祇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已,因此它注定毁灭。犹太民族承认对神的信仰,但实际上他们却要流神儿子的血,因此非要定他们的罪不可。应承了却不实行,不但给犹太人受咒诅;它也曾经给教会受许多的咒诅。伯勒郝斯(G. T. Bellhouse )从甘地的自传中引证了一个惊人的例子;当他早年在南非的时候,在披雷多里亚(Pretoria ),甘地实在登门求教过基督教,他有好几个礼拜天去参加一个基督教会,可是他说:‘那些会众并没有使我留下特别虔诚的印象,他们并不是以虔诚心灵来聚集。按他们的表现,祇是一群属世的人到教会去找一点娱乐,并履行一种习惯而已。’因此他下结论说:在其督教中没有甚么是他现在所没有的──甘地终于从教会中失丧了,这对于印度和世界,造成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应承却不实行是我们所有的人多少会沾染一点的罪行。它对于教会造成了数的伤害,它的命运就是灾难,因为它所产生的信仰除了枯干以外,甚么别的事也不会做。我们很可能相信耶稣用这种病态不结果的无花果树的功课,教训犹太人,也教训我们:‘无用招灾。’,‘应承却不实行注定要灭亡’。这的确就是这故事所表明的意思,因为我们决不会想到耶稣在不可能结果子的季节,真正地去埋怨一棵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祷告的原动力(二十一18) (续 ) 这段经文末了有耶稣论及祷告的原动力的一些话。我们对于这番话必须要有正确的了解,一旦有了误解,徒增伤怀而已;若有正确的了解,能带来能力。耶稣在其中肯定了两件事,祂说祷告能够移山,祂又说我们祇要凭着信心祈求就必定能够得着。这些应许的意义十分清楚地不是按照自然的法则与字义来解释。无论是耶稣自己或任何人,都从来没有藉着祷告的言词,移过一座地理位置确定的山。有许许多多人曾为着某事的发生或不发生,某东西的赐予,或某人的免予死亡,以热烈的信心祈求,这些祷告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答复。那么耶稣对于我们祷告的应许,究竟是甚么呢?(一 )耶稣应许祈祷会赐给我们实行的能力 。祷告决不是一条方便的出路,祷告决不是单单把事情推卸给神,希望祂会替我们把事情做好。祷告是能力 。祷告并不是求神做某件事,而是请求神使我们藉着祂的能力自己来做这件事。祷告并不是采取一条快捷方式,祷告是接受能力可以走上艰难的道路。祷告是赐给我们力量,使我们藉神的帮助,自己担负并移掉困难之山的一条渠道。如果祷告祇是别人替我们做事的方法,祷告对我们的害处就太大了,因为它的结果会使我们软弱、懒惰、没有效率。我们藉着祷告接受能力,自己去做事。因此没有人可以在祷告以后坐在那里等候;他必须在祷告以后,就起来工作。他一定会发现,每当他祷告定了再工作的时候,有一股新的动力进入他的生命。其实在神凡事都能,在神不可能的会变为可能。(二 )祷告是能够接受的能力 ,而且在接受中加以转变 。祷告并不是为要救拔我们脱离一种环境,而是给我们能力来接受环境,转变环境。在新约中有两个重要的例子:一个是保罗的例子,他恳切祈求除去他肉体上的刺,以及这根刺在身上的苦楚。他并没有从困境中得到救助,却得着力量能够接受,并在这环境中发现神的能力在他的软弱上显得完全,而祂的恩典在凡事上都够用。在那样的力量与恩典之中,他不仅接受了环境,而且把它变为荣耀(林后十二1) 。另一例子就是耶稣自己:祂在客西马尼园祈求撤去祂的苦杯,使祂自己可以从苦恼的环境中蒙拯救。祂的请求并没有得到应允,可是在那次的祷告中,祂找到了接受苦境的能力。由于祂的接受,使环境有了转变。十字架的苦楚引领祂进入了复活的荣耀。我们一定要记得,祷告并不是拯救我们脱离某种境遇,而是使我们能够把它征服。祷告并不是逃避某种境遇方法,而是使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三 )祷告带来力量忍受 。对我们人性的需要,要以我们人的心和人的软弱来应付,一定有些事会使我们感到无法承受。我们看到某些情况的发展,我们看到某悲剧的产生,几乎到了冷酷不可避免的地步。我们看见某种工作出现,它所要求于我们的,显然比我们所有的更多。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免感到这件事情不能够承担。祷告并不是除去悲剧,也不是让我们逃避环境,更不是让我们免除负担,而是叫我们能够忍受那不能忍受的,面对那不能面对的,使我们能超过忍受限度而仍能忍受。我们如果把祷告当作是逃避,祇会产生惊慌、苦恼、失望的结局;当我们把祷告当作得胜的道路与属灵的原动力,自然会实现所求的。权宜的无知(二十一23) 当我们想到耶稣曾做过的这些非常的事,我们对于犹太的权威人士来问祂有甚么权利这样做,就不会感到希奇了。他们问祂有甚么权柄?是从那里得来的权柄?耶稣在这个时刻并不准备直接回答说,祂的权柄是因为祂是神的儿子。这样的回答会加速结局之来临。祂还需要采取一些行动,祂还要给他们一些教导。有时候,必要的等候,比把自己交付给仇敌,引至结局,需要更多的勇气。因为耶稣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在神所定时间;那最后冲突的时间还没有来到。所以祂用一个自己的问题来还击犹太的权威人士,这个问题把他们放在进退两难的地位上。祂问他们约翰一生的使命是来自天上,或来自人间?是由神还是由人所发动的工作?那些到约但河去接受约翰洗礼的人,祇是一种人性的冲动?还是接受了神的挑战?犹太的权威人士感到进退两难的乃是:如果他们说约翰的工作来自神,他们就无法不承认耶稣是弥赛亚,因为约翰为这件事作了肯定而无误的见证。如果神藉约翰说话,耶稣就毫无疑问的是神所膏的那一位。另一方面,如果这些权威人士公开地否认约翰的工作是从神来的,他们就会招致百姓们的忿怒,因为百姓们认为约翰是神的传信者。犹太的祭司与长老们静默了片刻,然后他们说出了这最不中用的答复,他们说:‘我们不知道。’如果曾有人自我定罪,就是他们。他们应当晓得,这是他们的责任。他们都是公会中的会员,而区别真假先知是公会职责的一部分,他们竟说他们不能够区别,显然是陷入羞耻自卑的境地。在这里有一个可怕的警戒,有一种故意假定无知的懦弱。一个看重权宜 胜过原则 的人,他首要的问题并不是:‘真理是甚么?’而是:‘说甚么最安全?’他一次又一次崇拜权宜,将使他有一种懦弱的沉默;他将会不负责任地说:‘我不知道答案。’其实他很知道答案是甚么,祇是害怕说出来。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说甚么话最安全?’而是:‘甚么话是对的?’故意装作无知,权宜懦弱的沉默是令人羞耻的。如果一个人知道真理,他就有责任把真理说出来,即使天会塌下来也不应有所顾忌。在两个坏儿子中较好的一个(二十一28) 这个比喻的意思非常的清楚。犹太人的领袖们就是那嘴里说他们要服从神,后来并没有如此行的人。税吏和娼妓就是那些说他们要走自己的路,后来又走神道路的人。要正确了解这个比喻有一个要点,它并不是真正去称赞甚么人。它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两种极不完全之人的图画,但其中有一种人比另一种人较好。这故事中没有一个儿子会带给父亲完全的喜乐,他们都是不够完全的。可是到最后,那个顺服的儿子比较另一个儿子好得多。最理想的儿子,当然是以顺服和尊敬来接受父亲的命令,而且毫无疑问地、完全彻底的把它们实行出来。可是在这比喻中的真理,要比当初说的时候更要深刻得多。这比喻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之中有两种非常普通的人:第一种人,他们的言论更比他们的实际好很多。他们甚么都会答应,他们专在口头上一派忠贞,可是他们的实行跟他们的承诺想去甚达。第二种人,他们是实行比承诺还要好的人。他们自称为强硬、野蛮、顽固的唯物主义者,可是却在暗中行善事,好像羞于提及一般。他们自称为对教会、对宗教不感兴趣,可是他们所过的生活,比许多自称为基督徒更像基督徒。我们都见过这两种人。即那些其实行远不如其承诺的人,以及那些其实行比他们有时的讥诮、甚至背教,更要积极得多的人。这个比喻真正的要点乃是第二种人虽然的确比第一种人要好得多,可是这两种人都不够完全,真正的好人是那其信仰与实行共同存在与互相配合的人。进一步说,这个比喻教导我们,应承决不能代替履行,美言决不能代替善行。那说了要去却没有去的儿子,具备有一切外表上的礼貌。在他的回答中,他称他的父亲为:‘父阿!’表示对他十分地敬重。可是单说不行的礼貌根本就是虚伪的事;真正的礼貌就是顺服,乐意并慷慨的给予。另一方面这比喻教导我们,人很容易藉他行事的方式,轻易地破坏了一件善行,他可能在作一件善事的时候缺少谦和,缺少愉快的气氛。这样就会把整个事情弄糟。我们在这里知道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是在于实行,而不是在于承诺;基督徒的标记乃是恩慈与礼貌的顺服。主的葡萄园(二十一33) 解释一个比喻通常有一个主要的原则,每个比喻祇有一个要点,祇要把这个要点抓住,其它的细节就无足轻重了。通常要找出每个细节的意义,乃是误将比喻当作预言。可是这个比喻却不一样,在这个比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很清楚的含意,大祭司和法利赛人都知道,耶稣是藉着这个比喻对他们说话。那些初次听见这比喻的人,都可以发现每一个细节的含意,因为所提到的是人们很熟悉的事情。犹太国是神的葡萄园,这是先知们常用的一幅图画:‘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赛五7) 。所谓篱笆乃是指一种稠密有刺的围篱,其所要防止的,既是那要侵害葡萄园的野猪,也是那要进到葡萄园里面来的盗贼。每一座葡萄园都有它自用的压酒池,其中有两只大,是用石头挖空或用砖砌成的,一只比另一只高一些,用一条通渠使与较低的相连。葡萄在较高的中压榨,葡萄汁就流到较低的中。楼有双重的作用,在收割葡萄的时候作为守望台,看守葡萄免得被盗贼窃取,同时也可以作为在葡萄园中工人住宿的地方。葡萄园主的行动是相当正常的。在耶稣的时代,巴勒斯坦是一个多灾多难,少安逸的地方,因此常有园主离开他们的产业,他有兴趣的祇是到一定的时候前来收取收获而已,租金可以用三种方式来偿付:可以用金钱付,也可能以某种固定数量的果实,不论收成如何,都可以按一种彼此间同意的比例数收取。园户的行为也不足为奇,在耶稣的时代,巴勒斯坦盛行经济不稳定,工人不满背叛,园户杀害园主的儿子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我们已经说过,那些听见比喻的人,很容易就会分辨出其中的含意。在我们详细研究这个比喻以前,我们可以先把它们列出如下:葡萄园是以色列国,园主是神,园户是以色列的宗教领袖,他们代替神谋取国家的利益。不断差来的使者是神所差遣的先知,他们常受弃绝与杀害。最后差来儿子,就是耶稣。耶稣在这个生动的故事中,把以色列的历史与命运也同时列述出来。权利和责任(二十一33) (续 ) 这个比喻告诉了我们许多的事情,可分为以下三方面。(一 )其中论到许多有关于神的事:(甲 )它告诉我们神对人的信任 。园主把葡萄园交在园户的手中,他并没有站在旁边,像警察那样地监视他们。他走开了,留下他们在工作。神也完全信任人,给予他们工作。我们所接受的每一件工作,都是神交给我们去做的。(乙 )它告诉我们神的忍耐 。主人差遣了一位又一位的使者。祂并没有在一位使者受虐待或侮辱之后,马上来一个报复,祂给园户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来响应祂的要求。神对人的一切罪孽表现忍耐,并没有把他们丢弃。(丙 )它告诉我们神的审判 。到最后葡萄园的主人把葡萄园收回来给了别人。神最严厉的审判,就是祂从我们手中,拿走祂要我们做的工作。一个人一旦在神面前无用,就是堕落到最卑下的地步。(二 )它告诉我们许多关于人的事:(甲 )它告诉我们人的持权 。葡萄园里设置了一切需用的东西──篱笆、压酒池、楼──使园户的工作得到便利,也使他们能把葡萄园管理得很完善。神不但给我们一件工作做,祂也给我们作事的工具。(乙 )它告诉我们人的自由 。主人让园户随心所欲地做他们的工作。神并不是残暴的工头,祂好像一位有智慧的司令官,分配了任务,然后让人去执行。(丙 )它告诉我们人的责任 。所有的人都会有算总账的一天,对神交托我们去作的工作,我们用甚么方式实行出来,是我们所当负的责任。(丁 )它告诉我们人犯罪是故意的 。这比喻中的园户向主人使用故意背叛与不顺服的策略。犯罪就是故意与神作对,明明知道神要我们走的是甚么路,却故意走我们自己的路。(三 )它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于耶稣的事:(甲 )它告诉我们耶稣的自称 。在这比喻中很清楚地表明,耶稣祂自己摆在先知以上。那些在祂以前来的是神的使者,没有人能够否认他们的这份光荣,可是他们祇是仆人,祂自己却是儿子。这个比喻包含着耶稣的一个最清楚的自称,祂是独一,跟以往的伟大的先知是不同的。(乙 )它告诉我们耶稣的牺牲 。这比喻很清楚地显示,耶稣深知祂面前的道路。在这个比喻之中,恶人的手杀害了园主的儿子。耶稣对祂前面的遭遇从未存有丝毫的疑惑。祂的死,并不是由于别人的强迫,而是祂甘心乐意去接受的。石头的象征(二十一33) (续 ) 这个比喻是以石头的图画作为终结。这里有两幅图画。(一 )第一幅图画十分清楚,是一幅匠人所弃的一块石头,后来竟成为整个建筑物中最重要的石头。这是从诗一一八篇二十二节 而来的:‘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诗人当初的意思是把它当作以色列百姓的一幅图画。以色列百姓原是受藐视与弃绝的,犹太人为世人所恨恶,他们曾经做过许多国家的奴隶仆役,可是这被万民所弃的百姓,竟是神的选民。人也许抵挡耶稣,拒绝耶稣,并且想要除灭祂,可是他们终必发现他们所弃绝的基督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物。罗马皇帝犹利安(Julian )想要倒拨钟表的时间,他想要除灭基督教,把异邦古老的偶像带回来。他失败了,完全失败了,完全失败了,到最后剧作家竟使他说:‘把基督从最高的神龛中拿走,并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在十字架上的这个人,已经成为普世的审判者与君王。(二 )第二幅石头的图画在四十四节,是一块石头掉在一个人身上,使他跌碎的图画。如果这石头掉在谁身上,必要把他砸得稀烂。这是一幅混合的图画,交织了三幅旧约中有关于石头的图画。第一幅是在以赛亚书八章十四至十五节 :‘祂必作为圣所,却向以色列家作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盘石;向耶路撒冷的居民,作为圈套和网罗。许多人必在耳上绊脚跌倒,而且跌碎,并陷入网罗被缠住。’第二幅是在以赛亚书二十八章十六节 :‘看哪!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根基,是试验过的石头,是稳固根基,宝贵的房角石。’第三幅是在但以理书二章三十四节 ,四十四至四十五节,这是一幅奇异的图面,描绘有一块不是人手所凿的石头,把神的仇敌砸得粉碎。旧约之中这些石头的图画,构成了这个观念的背景,并都在耶稣基督的身上归结起来。耶稣是万物赖以建立的基石,也是联结万物的房角石。拒绝祂的道路,犹如一个人用他的头去冲撞神律法的墙壁一样。反抗祂的结局就是破碎了生命。这些图画对我们可能是奇异的,但是对于每一位熟知先知教训的犹太人却是熟悉的。--《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 B来到耶路撒冷(二十一1~22) 马太福音并无任何耶稣在此之前造访过耶路撒冷的记载,只有两次暗示而已(见二十三37 ,二十六55) ,可是我们从第四部福音书中得知,耶稣在巡回传道的途中曾数次到过这里221 。马太从十六21 就开始告诉我们,这次高潮性的造访已近在眼前,耶稣和犹太宗教领袖之间的对抗已达到了瓜熟蒂落的阶段(参十九1 ,二十17~18) 。现在耶利哥已经过了,耶稣和门徒们已经登上了橄榄山的南端山巅,耶路撒冷城已尽在眼底。他们并非孤军前行,加利利地区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均沿此路线涌往耶路撒冷去欢度逾越节。耶稣在前呼后拥的人群中入城,简直像是一次专门筹划的“示威行动”,一系列象征性的行动,更预计要给那些本已疑虑重重的耶路撒冷官员以沉重的打击(见十五1 注释)。“凯旋的入城式”加上耶稣在殿内的举动,公开向他们提出明确的挑战,看他们如何对待这次弥赛亚以行动而非话语表示的感人至深的自宣。马太在这两次公开的行动之后,还记述了一件门徒耳闻目睹、具有同样象征意义的神迹,和圣殿事件的意义十分相近。这样,二十一1~22 便为即将出现的犹太领袖和他们的弥赛亚之间的对峙布下了定局。
221 请参看 L. Morris, Studies in the Fourth Gospel (1969), pp.40~45.
i. 入城(二十一1~11) 耶稣出了加利利,一路步行,因此并无在离城二哩之处骑上驴的必要 。第2~3节表明,骑驴入城很可能是个事先安排的计划,即便不是,那现在要骑驴(据载,耶稣屡次出门,无不是步行的)也是有意要摆个姿态222 。在第4~5节里,马太会逐步讲出这样作的弥赛亚含义,在以后各节,还要通过故事的许多细节加强色彩,使人知道耶稣就是要告诉大家祂是犹太人的王。 从二十一章直到二十六至二十八章耶稣受难,事件一环扣一环,前后井然有序,但故事的某些细节仍使一些学者推断说,这次事件的实际发生时间是在献殿节223 或修殿节224 。若是这样,我们即将读到的、在“圣周”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实际上是陆续发生在长达数月之久的时间之内了。那么,我们熟悉的对抗场面的戏剧性突然形成,则全要归功于马可的笔下功夫,而不是历史的真实了。幸亏第四部福音书把事件发生的日期记载得很清楚,即逾越节的前一周(约十二1、12) 225 。当然,呼喊和散那,摇摆棕树枝(只见于约翰福音)以及其他举动,在别的喜庆节日也不是不用,不过也没有理由认为只限用于那些节日,在逾越节前,尤与弥赛亚的来临相结合,为掀起“狂欢”气氛而有这些举动亦很合宜。 1. 伯法其 在名义上属耶路撒冷,是它的一个郊区,实际上与耶路撒冷之间隔着汲沦溪的低谷。从东边取道橄榄山 是一条正规的路线;现在耶稣骑驴前行,也很可能是要引起朝圣者对大卫王回耶路撒冷的情景的回忆,大卫王是逃避押沙龙的叛变(撒下十五30) ,骑驴(撒下十六1~2) 翻过橄榄山,胜利平安地回到耶路撒冷的。 2~3. 耶稣怎么知道他们一定能找到驴呢?是否证明祂有超人的智慧,知他人所不知之事呢?抑或祂估计任何村子里都会有驴拴在道边?如属后一种情况,那就须动用王室专有而拉比也自认为有的征用 ( angareia )权226 ,来强征最先遇到的合用驴子了;他们之所以有权提出征用,是因为耶稣自称为“主”227 。此外还有一种解释,那便是耶稣事先已作了全盘的安排,驴已照吩咐准备妥当,只要规定的“口令”一传过去,驴便可以牵走(和为最后的晚餐事先准备地方的方法一样;可十四12~16) ;我们知道耶稣在附近的伯大尼有的是朋友(17节;约十一1~3 ,十二1) 。我们对当时的环境无法作确切的了解,因此,也不能就耶稣特别称自己为“主”有多大作用这点,作更多的评论。“主”的标准意义就是“神”,所以门徒们的回答意思就是“驴要作服事神之用”。但是 ho kyrios 除了“主”的意思之外,还有“主人”的意思,因此它或指耶稣,即驴“实在的”主人(如前面注脚中所引德瑞特之观点),或指驴“眼下的”主人,这人也许正走在与耶稣同行的队伍之中。“那人 必让 你们牵走 ”中的那人或指本节开始时的“有人”(各英译本皆如是),但也可能指“主”(可十一3 的句子含义十分明确:“主……会立刻把小驴送回来”现代中文译本的译法,与英文版本一致,但与和合本的译法不同)。 马太是唯一提到两匹 驴的福音书作者,有人认为他是有意利用下面撒迦利亚书两次提到驴(是希伯来语的双雕法)的引文以便虚构第二匹驴的。很难设想,整部新约的作者中,只有马太识别不出这是希伯来语的一种双雕修辞方法,也难看出硬把那富有诗意的描述中重复一个东西的两句话分开,说成是两匹驴,于他有何益处。不过,如果马太果真有根据说事实上确是两匹驴的话,对那诗意的描述中的重复稍作解释才合乎情理228 。此外,马可告诉我们,驴驹子是从未被骑过的(可十一2) ,可见,把母驴牵来同行,作到在熙攘纷杂的人群中有备无患,实为深谋远虑之举229 。 4~5. 这一“公式化引文”(见导论ⅣA“应验论”第 (i) 点,原书35~36页)中的引文主要来自撒迦利亚书九9 ,不过前半句也来自以赛亚书六十二11 ,那里说有一拯救者将要来到。撒迦利亚书九9~10 应许说那王“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马太删掉了这句),且谦谦和和,与民众想像中弥赛亚那威风凛凛,气势逼人的形象有霄壤之别。马太特别强调谦和 一词(与十一29 的“柔和”,五5 的“温柔”同属一词;参十二18~21 中神仆的形象;进一步请看 TIM , pp.125~131),通过骑驴来表现这一品质;驴无损于耶稣为王的尊贵(见1节的注释),却与军事统帅们的战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马太以此强调,耶稣这象征性的举动确是为了显示祂就是弥赛亚,不过这位弥赛亚的胜利行程不是为了炫耀其威势,等待着祂的将是侮辱和苦难(进一步请看拙着 JOT , pp.105~106)。 6~7. 衣服 搭在两匹驴子上,权作鞍垫之用,但耶稣骑在上面 (这“上面”既可理解为衣服上面,又可说是驴子上面)无须理解为耶稣一会儿骑这匹,一会儿又换骑那匹。耶稣骑的是驴驹子,母驴是牵来从旁管束驴驹的;因为是节日,两匹驴都须加以适当的装饰。 8. 众人多半 不如译作“极大的人群”;马太要我们知道,耶稣并不是在几个人面前匆匆而过,耶稣进耶路撒冷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众人的衣服权作“红毯”铺在路上(参,王下九13 ,那里衣服 的用途同此),标志着尊贵的大王的到达。 9. 在马太福音里,尽管众人没有明确地称祂为王(与可十一10 ;路十九38 ;约十二13 均不同),恐怕因为马太要避免事件的“政治”色彩过浓,但他的热情毫无疑问是因为他们从祂的举动里知道祂就是撒迦利亚书九9 中的“王”,况且称祂为大卫的子孙 ,概念是一样的。无论耶稣多么谨慎地选择祂宣布的预言,也免不了民众头脑中对什么是弥赛亚王的理解迅速的形成。和散那 是希腊语对希伯来词的音译,意为“求祂拯救我们”,出现在诗一一八25 ,在犹太人礼拜时,这句祷告辞早已被用作赞美神的话了230 。在诗第一一八篇26节 更有本节中的下一句话: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诗第一一八篇是赞美诗(一一三~一一八篇)的最后一篇,在以色列每逢盛大节日,人们便用赞美诗来作应答对唱,而这两节更是赞美的高潮。逾越节的朝圣人群用这两节来表现其宗教热情是很自然的。 10~11. 当博士们来寻找犹太人之王的时候,“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不安(二3) 。现在王来到耶路撒冷,合城都惊动了 (原意“震动”,“地震”一词即由此词而来)。究竟是出于激情抑或来自恐慌,不得而知。给人的印象是城里的居民不知该如何应付这次戏剧性的造访;还是随同耶稣一起进城的加利利朝圣者为他们排解了疑难。前几节里对弥赛亚的激情万丈,随之出现的拿撒勒的先知 的称谓,好像是温度猛降(见十六13~16 “先知”的注释和二23 “拿撒勒”的注释),其实这种称谓既向耶路撒冷民介绍了一位他们不熟悉的人,又暗暗勾起了人们对申命记十八15~18 所说的、那位要来的“先知”的希望,因这本是许多犹太人末世期望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参,约六14) 。
222 Mishnah Hagigah 1:1 建议凡能步行进城的朝圣者均应如此作。
223 T. W. Manson 撰文载 BJRL 33(1950/1), pp.271~282.
224 B. A. Mastin 选文载 NTS 16(1969/70), pp.76~82.
225 “洁净圣殿”记述在约翰福音二13 以下,没有算作受难故事的一部分,不过日期记得清楚,为逾越节前(二13) 。
226 Derrett 持此观点,见 NovT 13(1971), pp.243~249.
227 照 Derrett 看, kyrios 词也可理解为“主人”,那么便成了“驴的主人要驴”,而不是“主要用它”了,不过这只是对希腊文的一种可能的理解。
228 Stendahl, p.200;另参看 Lindars, p.114.
229 请继续看 Gundry, UOT , pp.197~199.
230 Gundry, UOT, pp.41~43.
ii. 洁净圣殿(二十一12~17) 这段的传统标题“洁净圣殿”固然概括了事件的重要真理,但也忽略了它很大一部分的重要意义。这段是那精心安排、具有象征意义的入城式的结局及高峰,我们在这里看见,弥赛亚在祂人民视为最神圣之地的中央明白显示祂的权力。“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一次‘示威行动’,那在最佳时刻,众目睽睽之下举手打翻正常进行的买卖活动,以出其不意的急风骤雨之势显示了神的统治……它既是力量的示威,又是先知的责备,又是应验的表现,也是未来的征兆”(Meyer, p.197)。 玛拉基书三1 的话已在马太福音十一10 里引用,证明约翰就是那为主预备道路的“使者”,而主要来到自己的殿中洁净那里的敬拜和事奉(玛三1~4) 。撒迦利亚书十四21 应许,那日子来到之时,“万军之耶和华的殿里不再有做买卖的人”。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期望中曾包括这样一个信念,即弥赛亚一定要重修圣殿,洁净圣殿(基于以西结书第四十至四十八章中的异象,聚焦在撒迦利亚书六12~13 的话里),因圣殿已不仅遭异教征服者亵渎(公元前一六七年的安提阿四世依比芬尼,公元前六十三年的庞培),而且被神自己的子民用虚伪的敬拜玷污了。耶稣像圣殿的主所作出的一系列洁净圣殿的行动,又点燃了这一期望,勾起了另外一些希望。祂的示威行动不仅证明,犹太人当时对敬神的态度已到了十分腐化的地步,而且也显示了祂这位弥赛亚的权威。在圣殿的举动和骑驴入城的行动一样,是一个审慎而实在的挑战,何况还发生在以色列宗教崇拜的中心,对它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231 ! 12. 马可福音十一11~15 里记述,耶稣第一次进殿和祂做出洁净圣殿的行动之间有一夜的间隔,马太并不认为有必要提及这点,所以他把第7~11和12~13节的事件连在一起了。不过,马可的记述也很重要,它可以改变人们的想法,以为耶稣的行动不是事先计划而是一时冲动所致。出事的地点并非在圣殿里面,而在圣殿周围的外邦人院内,那是个面积很大的院子,四周修有柱廊进行各种祭祀用品的买卖活动。这个场对远道而来献祭的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可为他们提供祭牲,也可为纳圣殿税的人兑换推罗银币(见十七24 注释)。置场于外邦人院内是由管圣殿的祭司们批准的。至于作买卖的人是否一定利用他们特有的地位谋取了不合法的利润,并不清楚。耶稣的行动不是直接针对作买卖的人而来(不是代表受剥削的朝圣者起来反对他们),而是针对一切买的 和一切卖的 ,既反对前来献祭的,又反对那作买卖的。所以说,耶稣反对的不是一两项不法行为,而是那已经发展成了庞大商业系统的整套献祭和敬拜的制度,特别是圣殿的领袖们,在他们的准许之下,圣殿周围院子里所进行的商业活动,已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事情(见13节的说法)。耶稣这样做,不仅把自己摆在当时掌权的犹太宗教领袖之上,而且申明有权(就是弥赛亚之权)宣布,整套的献祭和敬神制度尽管源自旧约经文,却已发展到神所不容了。 耶稣那戏剧性的行动要让凡有眼的都可看到一个喻意,就是“有一人比殿更大”(十二6) 。这场改革并未持久,推翻的桌子又归回了原处,耶稣也没再采取行动。不过,该表明的观点已经表明,对宗教领袖们也引发了该有的作用。 13. 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 的话来自以赛亚书五十六7 ,那是神的应许的一部分,即当那时刻来临的时候,被赶散的和外邦人都将有一个地方,与神的子民一同敬拜神。马可福音中接着说,“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外邦人院成了作买卖的场,表明耶稣行动时头脑中有这段经文。祂的主要观点是,圣殿应是人们可以专心敬拜神的地方,不是作买卖的地方。耶利米曾把他那时的圣殿说成是贼窝 (耶七11) ,并不是因为人们在圣殿里做的事,而是因为敬拜神的人日常的所作作为。耶利米斥责那靠虚伪的敬拜建立起来误以为得救的信念,并警告说被玷污了的殿必被定罪(七1~15) ,耶利米的话是耶稣预言圣殿将要被毁的坚实依据(二十三38 ,二十四2 等处)。 14. 根据撒母耳记下五8 ,大卫命令瞎子瘸子 不得留在(神的)殿中。可是大卫的子孙(15节)却在殿里 欢迎他们,医治他们。耶稣在殿里治病的这独一的记载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标志着耶稣开创了新的纪元,一切陈旧过时的礼仪障碍必须在神施恩予万国万民的计划中除掉(参看前一节的注释中以赛亚书五十六7 的引文)。 15~16. 在发生了第12~14节的事情之后,若没有欢呼喊叫那才奇怪呢,所以小孩子们 继续第9节众人的欢呼,尽管这些呼喊从神学角度看并没有更深刻的意义。可是参看十一25 ,便知小孩子往往能够领悟学识渊博者领悟不到的灵性上的真理。请看二4 以了解把祭司长和文士 放在一起提的不寻常现象。迄今为止,反对耶稣的人来自文士和法利赛人,可是耶稣在圣殿中的横扫举动,使得祭司长们也和他们联合起来了。耶稣维护小孩子的热情的话取自诗八2 的七十士译本232 。只不过诗第八篇是对神的颂扬,不是对弥赛亚或其他任何人,尤其不是对“世人”(4节)的欢呼。那么,耶稣的回答仅是说小孩子的赞美应该接受呢,还是暗示这里应提出比“大卫的子孙”更高的身分呢? 17. 在逾越节的一周,大多数朝圣者须到城外去找寻住宿,耶稣及其一行人全周都是这样(参,路二十二39) 。
231 请继续看 B, Ga/rtner, The Temple and the Community (1965), pp.105~111对该事件中弥赛亚重要意义的评释;另看 Meyer, pp.197~202.
iii. 无花果树的教训(二十一18~22) 马太加进这个故事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引出关于灵性的教训,也就是第21~22两节的话。很少读者能看出这个故事的价值,而多数人确实不喜欢它,觉得它表现了狭隘的报复思想,因而是无益的。一般来讲,事件应更多的被看作是一次象征性的行动,不光是福音派这样解释,耶稣原本的意图亦是如此。从第1~17节耶稣有过两次重大的象征性举动,这次的举动与前面两者密切相连;马可把耶稣洁净圣殿和咒诅无花果树两个故事交叉编排在一起(可十一11~25) ,使它们之间的紧密关系更为明显。这个故事的象征意义在泰勒佛(W. R. Telford)着的《贫瘠的殿与枯萎的树》 ( The Barren Temple and the Withered Tree ,1980)中阐释得很全面;徒具礼拜仪式的殿与不再结果的果树并无二致,是该毁掉的时候了。马太把马可交叉钍龅牧礁龉适虏鹂了,给人的印象仿佛各次事件都是速战速决(加之第19和20节又两次使用了立刻 二字),反倒使得这个神迹故事更加引人注目了。无花果树的故事就像一幅画,象征圣殿或犹太教,这一象征意义固然未被加重强调,但从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上仍能感觉出来233 。 18~19. 弥迦书七1 有一个不结果的无花果树的形象,像一幅表现以色列人道德败坏、宗教沉沦的图画(参,耶八13) ,必是它启发耶稣以行动表达喻意,指出祂当时的犹太教必定失败。马可福音十一13 提醒我们,逾越节前后通常不是收无花果的季节,但是耶稣很可能希望在那时见到,随着第一批叶子能长出几个酸涩难吃的小果(见 NBD , p.377)。无论如何,用一棵不结果的果树来比喻一个没有敬虔的宗教,是再贴切不过了,所以斩钉截铁地毁掉这棵树的作法,和耶稣洁净圣殿的公开行动,目的是一致的(见13节注释,并参,路十三6~9 对这一对观故事的记述)。 20~21. 门徒的注意力没有放在事件的象征意义上,他们惊讶的是耶稣话语的力量,所以在他们的反应中暗含着一个问题:“我们 也能行这样的神迹吗?”有信心 和不疑惑 是同义词,并不是强调要有加倍的信心,因为在十七20 里类似的回答中已经说明,只要有“最小的”信心就够了。这座山 或指橄榄山或指圣殿山;我们并无根据认为耶稣的话指的就是橄榄山在末世时分裂成两段(亚十四4) ,或指的就是圣殿山将要“移位”234 ;耶稣的话是用移山的比喻以图像生动地说出,在神是无所不能的。 22. 整个教训的寓意概括在本节里,使我们联想起七7~11 的话;但是这种所谓的“全权委托书”只发给有信心的 人,这点至为重要。在马太福音里,“信心”从不是一个祷告者的个人品质,而是在实践中相信他所求告的神的这种关系(八10 ,九2、22 、29,十五28 ,十七20) 。
232 欲知这句话的七十士译本和希伯来文本的关系请看拙着 JOT , pp.251~252.
233 请继续看 NIDNTT , 1, pp.724~725.
234 泰勒佛持此观点,见同书第四章。
C与犹太领袖们论战(二十一23~ 二十三39) 至此,耶稣的入城充满了象征性的挑衅行动 ,现在(23节)祂开始教训人了,而且就在祂刚刚逐出那帮买卖人的外邦院柱廊里。马太不以耶稣直接的教训来飨读者,而是写出耶稣与那些民族领袖们的一连串对话,最终导致祂(在二十三章)大力痛斥文士和法利赛人,那些自诩为民族宗教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卫道之士。自二十一15~16 起,对抗已发展成为双方水火不容的地步,因此耶稣被视为一个治安扰乱者而必须尽快除掉。 在这一大段里,耶稣对手的称谓时有不同,或为祭司长和文士(二十一15) ,或为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二十一23) ,或为祭司长和法利赛人(二十一45) ,或为法利赛人和希律党的人(二十二15~16) ,或撒都该人(二十二23) ,或法利赛人(二十二34、41) 等等。他们是犹太教内不同的掌权组织,在其他方面虽各有主张,难以协调,但在积极反对耶稣这点上,却不约而同地站在一起。不过,说到底他们只不过是一小撮领导者而已,广大的普通百姓已公开流露出反对他们的情绪,他们“希奇耶稣的教训”,以耶稣为先知,令那些官老爷们着实气恼(二十一46 ;参二十一26) 。于二十三1~12 ,耶稣超越众人名义上的宗教导师的地位而直接与众人讲论,更说明与以色列人的弥赛亚发生冲突的是以色列的领导层,而非整个的以色列民族(进一步的解释还请看二十七20~25 注释)。 i. 权柄的问题(二十一23~27) 23. 祭司长和长老 再加上文士共同组成公会,掌管民事和宗教事务,所以这是个高层的管理机构。这些事 大概是指第1~13节里耶稣的行动,可是他们的问题暗指的,则是这些行动所代表的显而易见的思想和主张,因为这些思想和主张才引起群众公开呼喊弥赛亚,令他们大为不满。 24~25. 耶稣对他们的问题避而不答,反用拉比在论战时喜爱使用的反问法来回覆他们。这倒不是一个与谈话毫不相干的“滑头”反问,因为耶稣的权柄本与曾预言有“一个要来的”约翰 的权柄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耶稣也曾当众肯定约翰的使命。相信约翰,就一定会接受耶稣是神所派的观念。约翰的洗礼 不仅是他整个传道活动中最为突出的特征,而且为他表明什么人是真以色列,作了绝对而招人恨的表态(见三5~6 、9注释)。在这一点上,耶稣的态度正与约翰完全一致,下面的几个比喻将对此作清楚的说明。 26~27. 宗教领袖们回答时何以进退两难呢?倒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不知道(他们根本不 信约翰是神差来的),而是想找个圆滑的办法来回答。可是由于他们拒绝“正式”评价这个与耶稣使命一致的约翰,他们也就失去了当众挑战耶稣权柄的权利。 ii. 三个论战性的比喻(二十一28~ 二十二14) 三个比喻各有特色,但马太福音把它们放在一处,能大大加强它们的共同效果,在进行个别解释时注意这点是很重要的。每个比喻都直接针对犹太领袖,也都涉及谁是神真正接纳的,谁是神真正子民的问题。贯穿在这些比喻之中的主题,即以色列的官方领袖们的失败和遭弃,乃是马太福音中反覆强调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在许多章节里已经读到,如:三7~10 ,八11~12 ,十二38~42 ,十三10~17 ,十五1~9 ,十六5~12 等,同时从下面两方面也隐约体会到这点:一方面耶稣和当时掌权者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另一方面,耶稣本人的某些教导也有暗示,祂说现在真以色列人在祂和跟从祂的人里面。这一主题在本章更形象生动地出现在两处,一是耶稣在殿里的行动,另一是无花果树象征性的死亡,在第43节里,这一主题被直言不讳地一语道破,到第二十三章它更在耶稣对其对手的痛斥中以新的威力显示出来,直发展到第二十四章,耶稣预言圣殿将遭毁,这主题更达到高潮。这三个比喻正是这条持续发展的脉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a) 两个儿子的比喻(二十一28~32) 28~31. 故事言简意赅,要旨清晰易懂:有价值的不是口头的应允,而是实际的行动。正像七15~27 ,强调的也是我们如何行 (31节;参七24~27) 。这个故事就是要对比你们 (祭司长和长老们,23节)和税吏、娼妓,而这两类人正是前者所最鄙视的,看作是最不令神喜悦的(见九9~10 的注释)。宗教领袖们对耶稣与那些遭厌弃的人相处极表愤怒,这正是耶稣说这个比喻的背景因素(见九9~13 等处),也是路加福音第十五章里耶稣说另外的两个儿子的比喻的原因。正如八11~12 所说,围桌坐席的人变了,那些不为人喜爱的反被请来坐席,而那些所谓“虔敬的”却被排除在外;这“看似矛盾”的结论是多么尖刻又多么令人难忍啊。(先进 神的国,清楚地指出税吏和娼妓有优先的权利 ,但并未指明,宗教领袖们究竟许不许进神的国;可是比喻中两个儿子截然不同的表现,特别是41~43节的话,表明这个动词不光有先后的意思,而且还表示要取而代之。)这个比喻与第23~27节的对话之间的联系说明,宗教领袖们的失败不单是因为他们在道德方面或虔诚方面有什么且或不当之举,而是因为他们作为神的子民的领导者,未能认识耶稣的传道活动就是神救世的行动并起来欢迎,反之,那些遭厌弃的人们却热情地起来响应。这才是他们之所以被排斥在神的国 之外的原因。(这里和第43节批评宗教领袖们的态度时都用了“神的国”,而未用马太通常爱用的“天国”,恐怕是为了强调他们的态度所针对的是神 ,他们所未能保持的是与神 的关系。) 32. 只要通过两组人对约翰 的不同反应便能作出结论了。犹太宗教领袖们未能识别约翰不仅宣讲而且活出公义之道(闪语为“正直之道”;参,箴八20) ,甚至当 他们看见 税吏和娼妓因接受了约翰的信息而转变,仍是不信。耶稣在第25~27节(另看三2 的注释)坚决肯定了约翰的信息,并表示自己的信息与他的一致。如果他们当时信了约翰,自然也就会接受耶稣了。 (b) 凶恶园户的比喻(二十一33~46) 这个故事一般被看作是个“寓言”,因为它与神在不同阶段与以色列人的交往完全吻合,实际的结局明白地陈述在第43节里。大多数评释家同意,在耶稣原本一个简单的小故事的基础上,人们后来扩充成了各有侧重的不同的寓言故事,有的强调应传福音给穷人235 ,有的攻击奋锐党人的暴力战术236 ,有的赞扬那种随机应变而又当机立断的能力,就像前面故事中那不公平的管家237 ,以及其他种种,都有一定的主观臆测成分。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比喻故事是说以色列人不履行他们对神应尽的义务,所以它必遭危难。杜利灵(Trilling, pp.55~65)认为这该是寓言的原本含义,第43节是耶稣的宣言在逻辑上的必然结论,所以将这节单纯看作是马太的见解是不够的;杜氏的论点很令人信服。多马福音里也有这个故事,尽管记述得极为简略,传达的信息却与之相同,没有任何关于儿子被杀后园主如何报仇的记载。德瑞特(Derrett, pp.286~312)对故事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作了补充,也很有帮助,他说故事中的许多细节都是真实的,不应看作是为迁就寓言的需要而硬加上的,不过他对情景的许多解释也颇令人费解。 33. 栽植一个新葡萄园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和耗费很长的时间,至少四年之内不用想收回什么利润(Derrett, pp.289~290)。园主显然是个财主,又经年不在,园户们是实际的经管者,只须付给园主一定比例的收入便可以了。以赛亚书第五章也讲了一个令人沮丧的葡萄园故事,本节的说法便很像以赛亚书五2 的话,与以赛亚书经文不一样的是:这里葡萄园失败的原因是园户,而不是葡萄本身,任何一个听见这个比喻的犹太人都会意识到园主便是神,这正是描绘神和其子民以色列的一幅图画(参,诗八十8 以下;耶二21 ;结十九10 以下,这几处均有类似的描述)。 34~36. 故事的不同版本在许多细节上都有少许不同,例如派去的仆人有多少,他们受到了何种对待等等,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神曾通过祂许多的先知多次呼召以色列人。 37. 多马福音说园主(宽厚地)把他第一个仆人被杀的原因解释为园户们没有认出他来。但是,他的儿子 却是全权代表他父亲的,也被杀了,又如何解释呢?请参看希伯来书一1~2 ,那里说神继众先知之后又在这末世藉着祂的儿子晓谕我们。有了三17 和十七5 的启示,再加上耶稣在十一27 所说的话,祂讲这个故事时提到儿子 ,纵使没有明说,却不会完全无意表示这就是指祂本人和神的关系。按照马太的记述,这就应看作是耶稣第一次公开宣称祂是神的儿子,这也正是该亚法在二十六63 里指控耶稣的依据。 38~39. 除非园户们相信老园主已经死了(耶利米亚这样推断,见 PJ , pp.75~76),否则他们怎敢认为杀死园主的后嗣就能得到葡萄园呢?德瑞特的论据(Derrett, pp.300~306)则是,一个家主如果连续四年收不了租,就失去了其财产所有权。可是,这个故事与其说是讲述人们的细心斟酌、理智盘算,倒不如说是暴露人们本能的贪婪和盲目的攻击;神的子民拒绝神的权柄,亦即拒绝神的儿子,这完全是“妄动之举”,岂有什么理智的策略可言呢。 40~41. 耶稣的对手们的处境像第31节中(也参25~27节)一样,如果回答向他们提出的问题,就等于宣告自己有罪,大卫也曾被拿单提过这类性质的问题(撒下十二1~7) 。另一些园户 ,在第43节里还要说明,无论是本节还是第43节都强调,他们有没有使用园子的权利要看是否能结果子 ;神的新子民也一样不可自鸣得意而忘记本分(参看保罗在罗马书十一20~22 的观点)。 42. 现在我们从故事中被杀的儿子转到了被弃的石头 ,诗第一一八22~23 的话大概帮助了耶稣利用希伯来文中的两个谐音词( ben 儿子和 ~eben 石头),把两者联系起来(见三9 注释)。诗原本是说以色列人在他们的敌人即将得胜之时得蒙解救,因为神为了祂的选民而施行神迹。耶稣及跟从祂的新约作者们(徒四11 ;彼前二4、7) 都看出这段话对耶稣本人的预示:祂必遭弃而随后被称为义,因为神使祂从死里复活,并叫祂坐在自己的右边238 。这段引文为故事作了圆满的结语,它补充了犹太人杀害耶稣之后将要发生的事,亦即祂受难之后得以称义的事。不知房角的头块石头 应理解为根基上的隅石(弗二20 显然是这个意思)呢,还是墙头上的冠石(请看 NIDNTT , III, pp.388~390),无论如何,它是整个建筑所赖以支撑的那块石头。 43. 所以我告诉你们 ,表示下面的话是一句十分严肃的宣言,在马太福音所有谈到将有神的新子民来取代旧约的以色列这一观点中,这节说得最清楚明白,它用的是神的国 要从一些人转到另一些人的说法,杜利灵(Trilling, p.85)认为特别提出神的身分而不用“天国”(参二十一31) ,是为了表示“在神子民的历史中,在祂宽厚仁慈的拯救工作中都有神的存在 ”,换句话说,我们应期待的神救世的工作领域,已不再是以色列民族而是另外一个国度 (和合:“百姓”)。这个国度也并非专指外邦人(希腊文中单数 ethnei ,而不是复数 ethnesin ),而是指神从各族类中拣选的,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在内的一个“圣洁的国度、属神的子民”(彼前二9 说得清楚),若照出埃及记十九5~6 ,这原本是以色列人所特有的权柄。所以,这里既有连贯性,又有不连贯性;神的统治仍然继续,且仍然统治一个国度,但是“国度”的成分有了变化,还不只是宗教领袖们因彻底失败而被撤换下去(比喻里讲得清楚),而是判断谁属这个国度有了新的原则(三8~10 ,七15~23 ,八11~12 ,十二39~42 ,二十一28~31 等处均有述及):这个国度的百姓必须能结果子,没有人生来就注定是它的百姓的。 44. 本节出现在 RSV 边注,与路加福音二十18 一致,这样便在诗一一八22 有关石头隐喻之外,又提到了另外两段旧约有关“石头”的经文:一处是以赛亚书八14~15 ,另一处是但以理书二34~35 、44~45。正因马太福音的许多早期抄本中都没有这节,人们一般把它看作是根据路加福音的对观部分摘录进来的。彼得前书二4~8 (参,罗九32~33) 有类似专述“石头”的段落,说明在早期以基督学解释旧约时这些章节十分重要。 45~46. 众人对约翰和耶稣都很支持,这令宗教领袖们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参26节)。这个主题在二十六3~5 里(并参二十六55) 还要出现,那时的环境使他们觉得必须收买犹大这个叛徒。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太二十一1 】「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榄山那里,」
伯法其在名义上属耶路撒冷,是它的一个郊区,实际上与耶路撒冷之间隔着汲沦溪的低谷。从东边取道橄榄山是一条正规的路线;现在耶稣骑驴前行,也很可能是要引起朝圣者对大卫王回耶路撒冷的情景的回忆,大卫王是逃避押沙龙的叛变(撒下十五30) ,骑驴(撒下十六1~2) 翻过橄榄山,胜利平安地回到耶路撒冷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2 耶稣在棕枝主日进耶路撒冷,究竟有多少驴子参与其事?一只或两只?】
关于耶稣进耶路撒冷一事,马太二十一2 提及有两只驴,是母驴和它的驴驹。但马可十一2 及路加十九30 的平行经文,就只提及那只驴驹,却没有记载母驴。三段经文并非互相矛盾;因为三卷福音书都指出,耶稣是骑着一只未曾被人骑过的驴驹(Polos )进耶路撒冷;因此,问题只在于那只母驴。马太二十一5 引述了先知撒迦利亚书九9 ,指出基督的象征性行动应验了撒迦利亚的预言,后者记载:「谦谦和和的骑着驴(hamor ),就是骑着驴('a-tono-t )的驹子('ayir )。」马太继续指出,当耶稣骑在驴驹上时,那母驴走在前头(7节 )。
将母驴也包括入这段经文内,有何用意呢?只要稍为思量,也知道个中原因了。一只驴驹从未被人骑过(这样才符合象征意义 ),那么,在它心理或情感上,必定仍然依赖母亲;纵使在那时候,它已完全戒了奶。因此,要使驴驹驯服,最好就是由母驴领路,走入耶路撒冷城。虽然驴驹从未被人骑过,亦未有接受训练沿着路面行走,若母亲走在前面,它必定会跟随。
撒迦利亚书亦没有指明在胜利进城的那一刻,是由母驴担任有象征意义的角色,先知只不过是为符合诗体的平行句法,而指驴驹为「驴的驹子」。无论如何,马太亲睹耶稣进城(马可及路加却没有这经历 ),知道母驴走在前面,领驴驹及耶稣进城。故此,马太与另外两卷符类福音是没有冲突的;上述记载更肯定了马太是当日情境的目击者。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太二十一2~3 】
“主”的标准意义就是“神”,所以门徒们的回答意思就是“驴要作服事神之用”。但是 ho kyrios 除了“主”的意思之外,还有“主人”的意思,因此它或指耶稣,即驴“实在的”主人或指驴“眼下的”主人,这人也许正走在与耶稣同行的队伍之中。“那人必让你们牵走”中的那人或指本节开始时的“有人”(各英译本皆如是 ),但也可能指“主”(可十一3 ,与英文版本一致 但与和合本的译法不同 )。
马太是唯一提到两匹驴的福音书作者,有人认为他是有意利用下面撒迦利亚书两次提到驴(是希伯来语的双雕法 )的引文以便虚构第二匹驴的。很难设想,整部新约的作者中,只有马太识别不出这是希伯来语的一种双雕修辞方法,也难看出硬把那富有诗意的描述中重复一个东西的两句话分开,说成是两匹驴,于他有何益处。不过,如果马太果真有根据说事实上确是两匹驴的话,对那诗意的描述中的重复稍作解释才合乎情理。此外,马可告诉我们,驴驹子是从未被骑过的(可十一2) ,可见,把母驴牵来同行,作到在熙攘纷杂的人群中有备无患,实为深谋远虑之举。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4~5 】
前半句来自以赛亚书六十二11 ,那里说有一拯救者将要来到。撒迦利亚书九9~10 应许说那王“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马太删掉了这句 ),且谦谦和和,与民众想象中弥赛亚那威风凛凛,气势逼人的形象有天壤之别。这里特别强调谦和一词(十一29 ,五5 ,十二18~21 ,进一步请看TIM- pp.125~131 ),通过骑驴来表现这一质量;驴无损于耶稣为王的尊贵,却与军事统帅们的战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马太以此强调,耶稣这象征性的举动确是为了显示祂就是弥赛亚,不过这位弥赛亚的胜利行程不是为了炫耀其威势,等待着祂的将是侮辱和苦难(进一步请看拙著JOT- pp.105~106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6~7 】
衣服搭在两匹驴子上,权作鞍垫之用,但耶稣骑在上面(这“上面”既可理解为衣服上面 又可说是驴子上面 )无须理解为耶稣一会儿骑这匹,一会儿又换骑那匹。耶稣骑的是驴驹子,母驴是牵来从旁管束驴驹的;因为是节日,两匹驴都须加以适当的装饰。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8 】「众人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 」
众人多半不如译作“极大的人群”;马太要我们知道,耶稣并不是在几个人面前匆匆而过,耶稣进耶路撒冷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众人的衣服权作“红毯”铺在路上(参 王下九13 ,那里衣服的用途同此 ),标志着尊贵的大王的到达。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9 】「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注“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 在此乃称颂的话 )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
尽管众人没有明确地称祂为王(可十一10 ,路十九38 ,约十二13) ,恐怕因为要避免事件的“政治”色彩过浓,但他的热情毫无疑问是因为他们从祂的举动里知道祂就是撒迦利亚书九9 中的“王”,况且称祂为大卫的子孙,概念是一样的。和散那是希腊语对希伯来词的音译,意为“求祂拯救我们”,出现在诗一一八25 ,在犹太人礼拜时,这句祷告辞早已被用作赞美神的话了。在诗第一一八篇26节 更有本节中的下一句话: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诗第一一八篇是赞美诗(一一三~一一八篇 )的最后一篇,在以色列每逢盛大节日,人们便用赞美诗来作应答对唱,而这两节更是赞美的高潮。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10~11 】
合城都惊动了(原意“震动” “地震”一词即由此词而来 )。前几节里对弥赛亚的激情万丈,随之出现的拿撒勒的先知的称谓,好像是温度猛降(十六13~16 ,二23) ,其实这种称谓既向耶路撒冷巿民介绍了一位他们不熟悉的人,又暗暗勾起了人们对申命记十八15~18 所说的、那位要来的“先知”的希望,因这本是许多犹太人末世期望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参 约六14)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12 】「耶稣进了神的殿,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 」
耶稣进了神的殿指外邦人院。
兑换银钱之人专门替从各地来的朝圣者兑换他们所带来的希腊和罗马的银钱之人;他们把这些外币换成圣殿用的银钱,以便顾客买他们所需献祭之物,并缴纳半舍克勒的殿税(十七24) 。
──《中文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12~15 】
在新约中有两个字译成圣殿,这是对的,但在两者之间却颇有区别。圣殿本身称为naos ,这是一个小型的建筑物,其中有圣所以及只有大祭司在赎罪日才能进入的至圣所。但是在naos 的四周环绕着广大的地区,由互相接连、逐渐上升的庭院占据着。首先就是外邦人的院子,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超过这范围再往里进的外邦人要被处死。然后来到妇女的院子,凡是以色列人均可自圣殿的『美门』进入。下一个就是以色列人的院子,从尼加诺尔门(Nicanor's Gate )进入。这是一扇大型的哥林多铜门,需要二十个人才能够开启与关闭。百姓们就是在这个院子里集合举行圣殿的仪式。最后就是只有祭司可以进入的祭司院,其中耸立着献祭的大祭坛、香坛、七个灯台、陈设饼的桌子,铜的洗濯盆。其后就是noas 的本身。整个范围,圣经里也都称为圣殿,希腊文是hieron 。为了把这两个字区别清楚,最好把圣殿的本身称为圣殿,即naos ;而整个的范围称为圣殿的区域,即hieron 。
这事件的背景是在人人都可以进入的外邦人的院子发生的。
──《每日研经丛书》
【太二十一12~17 耶稣咒诅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究竟发生在圣殿的银钱兑换者被逐之前,抑或之后?】
根据马太二十一12-17 ,基督于棕枝主日入耶路撒冷,就直往圣殿,将里面的买卖牛羊者(牛羊用作献祭 ),兑换钱银者(朝圣者所携带的金钱 需兑换为圣殿库官所接受的钱币 )悉数赶出去。路加十九45、46 的记述则较为简短,指出耶稣进入圣殿后,就赶出在里面做买卖的商人。但马可十一11-19 却清楚指出,耶稣赶走殿中商人之事,发生于星期一,而在此事之前,耶稣咒诅一株不结果的无花果树(12-14节 )。至于马太福音,在洁净圣殿后才提及咒诅无花果树(二十一18-19) ;路加甚至没有提及咒诅无花果树这事件。因此,我们只需考虑马太与马可的记载。这两段经文,如何能和谐一致呢?耶稣无论如何不会在连续的两天都洁净圣殿,还说了同一句话:「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
设若我们略读马太福音,以了解其记事的技巧,就会发觉马太的作者有时候会将事情按照其性质排列,而没有严格地依照先后次序;但马可及路加的特色,就是按次序来记事。马太五、六、七章的登山宝训,极可能是耶稣一气呵成的宣讲,那时,群众坐在传统上称为祝福之山的山脚,而那山位于加利利海东岸。其实,山上宝训的某些段落,亦有在其他情况下出现,路加六20-49 在平原上的讲论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这意味着耶稣在三年传道的过程中,在巴勒斯坦及其邻近区域,常根据同样主题作出讲论。无论如何,马太倾向于将相同主题的材料放在一起,成为合逻辑的一段段经文;在第十三章有关天国的八个比喻中,马太这种倾向是显而易见的。在展开一个主题后,马太总希望一直承接着,直至有关的事件或讲论结束为止。这是马太福音中常见的情况。
马太及马可均记载,耶稣在棕枝主日入城后,就径往圣殿(太二十一12 ,可十一11) ;两卷福音书的作者亦同意,耶稣当中有进入圣殿,四周细看;毫无疑问,耶稣极不满于当时圣殿的环境,商人叫卖之声,此起彼落,一片嘈吵。情况混乱,一如三年前神往圣殿时所看见的;在那次,耶稣拿着绳子当作鞭子,将商人赶出圣殿(约贰一13-17) 。在那一次,耶稣控告他们将神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马太与马可所记 耶稣在最后一周内入圣殿 赛五十六7) 。
马可接着记载,在当日(即主日的下午 ),耶稣并未公然表示自己的不满。他便前往伯大尼,可能是撒拉路、马利亚和马大那里,在他们家中留宿。我们可以肯定,当晚他曾用一部分时间来祈祷,向天父求问,明天应该做什么。到了第二天,即是最后一周的星期一,耶稣带着门徒返回耶路撒冷:途中,他看见一株没有果子的无花果树,使他记起以色列国亦是不结果子的。于是,耶稣以此树作为实物教材,教导门徒一番。
无花果树只长叶子,却没有结果子的迹象(以巴勒斯坦的气候来说 无花果树当时还未到结果子的季节 但这株无花果树毫无结果子迹象 只是长满了叶 )。耶稣便使这树立时枯干(显然是在当天就落叶了 ),并以此教导门徒凭信心祈祷的能力(因为耶稣是以祈祷来咒诅这棵树 ),甚至可以成就更伟大的事情,就是将大山投往海里也成(太二十一20-22 ,可十一20-25) 。
照着事情的先后次序,马可记载耶稣重返耶路撒冷圣殿;耶稣引用旧约圣经的说话:「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将那些繁喧叫卖的商人、兑换银钱的贩子,全部赶离圣殿(太二十一13 ,可十一17 ,路十九46) 。至于马太福音,则照着一贯的风格,将星期一发生洁净圣殿一事,附加入星期日周围观察圣殿的过程中。与马太的作风不同,马可依照先后次序来记事。在咒诅无花果树洁净圣殿熟先熟后这方面看来,路加福音没有问题,因为此卷书没有记载无花果树被咒诅这件事。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太二十一13 】「对他们说:“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 」
这句引文是由赛五十六7 和耶七11 来的,不过他前者中略去“万国”一词(马可保留这辞语 ),或许是由见耶稣洁净的行动只限于外邦人院,而从后者取用了“成为贼窝了”一语。
贼窝原文是“强盗窝”(二十六55 ,路十30) ,形容圣殿中腐败的情形。
──《中文圣经注释》
耶利米曾把他那时的圣殿说成是贼窝(耶七11) ,并不是因为人们在圣殿里做的事,而是因为敬拜神的人日常的所作作为。耶利米斥责那靠虚伪的敬拜建立起来误以为得救的信念,并警告说被玷污了的殿必被定罪(七1~15) ,耶利米的话是耶稣预言圣殿将要被毁的坚实依据(二十三38 ,二十四2)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14 】「在殿里有瞎子、瘸子到耶稣跟前,他就治好了他们。 」
根据撒母耳记下五8 ,大卫命令瞎子瘸子不得留在(神的 )殿中。可是大卫的子孙(15节 )却在殿里欢迎他们,医治他们。
耶稣在殿里治病的这独一的记载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标志着耶稣开创了新的纪元,一切陈旧过时的礼仪障碍必须在神施恩予万国万民的计划中除掉(书五十六7)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15~16 】
小孩子们继续第9节众人的欢呼,尽管这些呼喊从神学角度看并没有更深刻的意义。可是参看十一25 ,便知小孩子往往能够领悟学识渊博者领悟不到的灵性上的真理。请看二4 以了解把祭司长和文士放在一起提的不寻常现象。迄今为止,反对耶稣的人来自文士和法利赛人,可是耶稣在圣殿中的横扫举动,使得祭司长们也和他们联合起来了。耶稣维护小孩子的热情的话取自诗八2 的七十士译本。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17 】「于是离开他们,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里住宿。 」
在逾越节的一周,大多数朝圣者须到城外去找寻住宿,耶稣及其一行人全周都是这样(参 路二十二39)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18 圣经中时常提及三种树的果子,各有何用? 】
这三种树是无花果树、葡萄树和橄榄树。
无花果可以作日用食物之一,是自己享受的,为个人用。
葡萄可以制酒,用于宴会中,是与人共享的,为社会用。
橄榄可以制油,用于圣殿圣所中的灯台,是为敬神而用的,为宗教用。
哈巴谷书三章17节 ,把这三种树列在一起(可唱天人短歌第二十五首 ),其余各处经节,有提及两种的。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太二十一18~19 】
弥迦书七1 有一个不结果的无花果树的形象,像一幅表现以色列人道德败坏、宗教沉沦的图画(参 耶八13) ,必是它启发耶稣以行动表达喻意,指出祂当时的犹太教必定失败。马可福音十一13 提醒我们,逾越节前后通常不是收无花果的季节,但是耶稣很可能希望在那时见到,随着第一批叶子能长出几个酸涩难吃的小果(见NBD- p.377 )。无论如何,用一棵不结果的果树来比喻一个没有敬虔的宗教,是再贴切不过了,所以斩钉截铁地毁掉这棵树的作法,和耶稣洁净圣殿的公开行动,目的是一致的(见13节 并参 路十三6~9)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20~21 】
门徒的注意力没有放在事件的象征意义上,他们惊讶的是耶稣话语的力量,所以在他们的反应中暗含着一个问题:“我们也能行这样的神迹吗?”有信心和不疑惑是同义词,并不是强调要有加倍的信心,因为在十七20 里类似的回答中已经说明,只要有“最小的”信心就够了。这座山或指橄榄山或指圣殿山;我们并无根据认为耶稣的话指的就是橄榄山在末世时分裂成两段(亚十四4) ,或指的就是圣殿山将要“移位”;耶稣的话是用移山的比喻以图像生动地说出,在神是无所不能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22 】「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
整个教训的寓意概括在本节里,使我们联想起七7~11 的话;但是这种所谓的“全权委托书”只发给有信心的人,这点至为重要。在马太福音里,“信心”从不是一个祷告者的个人质量,而是在实践中相信他所求告的神的这种关系(八10 ,九2、22 ,十五28 ,十七20)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22 「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这是很奇妙的应许,表明主在世上的时候,是信心生活创始成终者,祂并表明无花果树枯萎,是因祂取神的能力,只想给予信心的功课;祂只以信心依靠神,作成神迹,门徒也可以信心成就事情。
我们在祷告方面错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注意自己来祈求,我们整晚坐着,让神在我们思想周围,我们强烈地哭泣、哀号、理论,我们努力增加信心,以为这样相信就够了,我们将心门关住,不肯接受一点建议,其实这只表明我们不信的。所以我们不能移山或使无花果树枯萎。
我们究竟在哪一方面错了呢?这并不难发现。我们有太多自我的成分,以及肉体的力量。我们与神联合,祂的心思与目的就自由地涌入我们里面,我们就知道应祈求什么,使我们明白在神与我们之间有完全的同情与了解,这是我们唯一应该相信的事。信心常常是这样情形产生的,要确实知道你是在神的目的之内。要等候神,使自然的冲动止息了,心灵十分宁静。于是圣灵领导你照神的旨意祈求,圣灵也必在你里面代求,是你立即可以知道的。
【太二十一23 】「耶稣进了殿,正教训人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问他说:“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
祭司长和长老再加上文士共同组成公会,掌管民事和宗教事务,所以这是个高层的管理机构。这些事大概是指第1~13节里耶稣的行动,可是他们的问题暗指的,则是这些行动所代表的显而易见的思想和主张,因为这些思想和主张才引起群众公开呼喊弥赛亚,令他们大为不满。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24 】「耶稣回答说:“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若告诉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以问句反问对方是犹太拉比在争论中所用的惯技,这不见得是为避开对方所提出的问题,而旨在使对方回答他自己的问题(见41 )。
──《中文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26~27 】
宗教领袖们回答时何以进退两难呢?倒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不知道(他们根本不信约翰是神差来的 ),而是想找个圆滑的办法来回答。可是由于他们拒绝“正式”评价这个与耶稣使命一致的约翰,他们也就失去了当众挑战耶稣权柄的权利。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28~31 】
这个故事就是要对比你们(祭司长和长老们-23节 )和税吏、娼妓,而这两类人正是前者所最鄙视的,看作是最不令神喜悦的(九9~10) 。宗教领袖们对耶稣与那些遭厌弃的人相处极表愤怒,这正是耶稣说这个比喻的背景因素(九9~13) ,也是路加福音第十五章里耶稣说另外的两个儿子的比喻的原因。正如八11~12 所说,围桌坐席的人变了,那些不为人喜爱的反被请来坐席,而那些所谓“虔敬的”却被排除在外;这“看似矛盾”的结论是多么尖刻又多么令人难忍啊。(先进神的国 清楚地指出税吏和娼妓有优先的权利 但并未指明 宗教领袖们究竟许不许进神的国 可是比喻中两个儿子截然不同的表现 特别是41~43节的话 表明这个动词不光有先后的意思 而且还表示要取而代之。 )这个比喻与第23~27节的对话之间的联系说明,宗教领袖们的失败不单是因为他们在道德方面或虔诚方面有什么茍且或不当之举,而是因为他们作为神的子民的领导者,未能认识耶稣的传道活动就是神救世的行动并起来欢迎,反之,那些遭厌弃的人们却热情地起来响应。这才是他们之所以被排斥在神的国之外的原因。(这里和第43节批评宗教领袖们的态度时都用了“神的国” 而未用马太通常爱用的“天国” 恐怕是为了强调他们的态度所针对的是神 他们所未能保持的是与神的关系。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32 】「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 」
只要通过两组人对约翰的不同反应便能作出结论了。犹太宗教领袖们未能识别约翰不仅宣讲而且活出公义之道(闪语为“正直之道” 参 箴八20) ,甚至当他们看见税吏和娼妓因接受了约翰的信息而转变,仍是不信。耶稣在第25~27节坚决肯定了约翰的信息,并表示自己的信息与他的一致。如果他们当时信了约翰,自然也就会接受耶稣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33 】「你们再听一个比喻:有个家主,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就往外国去了。」
这有关葡萄园的描述是回响赛五1~7 的话。耶和华是这葡萄园的家主,而以色列被比喻着葡萄园。对耶稣的听众而言,他们对此甚为熟悉。
比喻见十三3 。
周围圈上篱笆为保护葡萄园免受野兽或盗贼的侵袭与破坏。
挖了一个压酒池指将坚牢的岩石凿成一个压酒以及存酒的地方。压酒池分成上下两层,上层为踩压或挤压葡萄之部分;上层岩石设有一小孔可把所挤出的葡萄汁流入下层。
一座楼原文作一座塔,指守望塔。有人经常守在塔上观看四周,以防外来野兽或盗贼的侵入。
租给园户依当时犹太人的习俗,农场主人与工人可有三种交易的方式:(一 )主人雇用工人,将所收获产物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作为工资给工人:(二 )把田地租给佃户,佃户向主人付租金;(三 )把田地租给佃户,佃户同意在收割时将一定量的产物交给主人。这比喻采第三种方式(34、41 )。
──《中文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33~46 凶恶园户的比喻要义解法如何?】
答:这个比喻在可十二1-12节 ,路二十9-19节 ,皆有同样的记载,是耶稣对于犹太人的官长,领袖,和百姓(太二十一23-45 ,路二十9) ,所讲的家主出租葡萄园的一种比喻,耶稣借着这比喻把以赛亚五1-11节 的教训按在犹太人的身上(耶二21) ,论到家主先后打发仆人和儿子去收果子,皆被园户打杀害,及至园户的除灭,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时结果子的园户,以显明神的容忍和对善恶的报应,其要义解法如下:
①比喻中的人物(太二十一33-37) ——有家主——代表神,栽了一个葡萄园——指神的国,或以色列国(太二十一43 ,赛五1-7 ,诗八十8-9) 。租给园户——代表以色列人。打发仆人——代表神的使者或先知(代下三十六15-16 ,耶二十五4) 。打发他的儿子——代表耶稣(来一1-3 ,三5-6) 。周围圈上篱笆——是篱笆围墙为护圈之用(赛五5) 。按地界来看,在迦南地的东边有加利利海,约旦河与死海,南边有旷野,西边有地中海,北边有黎巴嫩,这些险要如篱笆围墙,将以色列人和外邦各国隔绝,神为以色列人所定的礼仪和规条,亦如墙垣将他们和四维崇拜偶像列国分开(弗二14-15 ,利十一44) 。里面挖了一个厌酒池——犹太人的厌酒池多是分两层,是从盘石凿出来的(赛五2) ,上池有斜樔,原是将葡萄放在池里,用脚踹烂(赛十六10 ,六三3 ,耶二十五30) ,葡萄汁便由斜樔流入下池。盖了一座楼——大概是瞭望楼,为警戒防盗贼而设,这一切的设置,乃为显明家主尽其所能,以使葡萄多结果子为目的(赛五4) 。
②凶恶的园户(太二十一34-41) ——园主先后两次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仆人皆被园户杀死,和用石击打死,后来打发他的儿子去,以为必受他们尊敬,不了,园户看见,说这是承受产业的,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这里表明以色列的首领,他们曾经逼迫杀害神的使者和先知(耶二十六21-24 ,太二十三31-37 ,徒七52) ,不接待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弃绝祂,以致陷害定罪,把祂杀了(约壹11,五43 ,太十三57 ,来一1-2 ,十二25 ,太十六21 ,二十18 ,徒七52) 。在此显出神对恶人的容忍和慈悲,但至最后,他们为罪自责,自定己罪(约十六8 ,太二十七25 ,二十三35-38) ,要求神把那些人除灭了,得了应得的报应(罗十二19 ,太二十七4-5) 。
③结果子的百姓(太二十一42-46) ——匠人所弃的石头——乃指弃绝主的犹太人(徒四11 ,参三十八题 )。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乃指那属灵的以色列人,那圣洁的国度(彼前二9 ,徒十三46 ,十八6) 。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坏得稀烂——乃指这些先弃绝主的人,后是被主丢弃的,意思是厌弃主的人,必定受苦,与主为敌的人,必定要受主的刑罚,以至最后的灭亡(诗二12-9 ,但二34-35) 。耶稣所讲以上的比喻,是针对当时想要捉拿陷害祂的那些犹太人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说的,他们听讲以后就害怕了。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太二十一34 】「收果子的时候近了,就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 」
从这节经文所表达的两因素可见马太加强拯救历史的思想:(一 )指明收果子的时候近了,神与人算账的决定性时候近了。时候近了是福书用以描述神国来临的辞语(可一15 ,太四17) 。(二 )以众仆人替代马可的一个仆人;后者比前者较属当时农业社会的实际情况。但无疑着重众先知在拯救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中文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35 】「园户拿住仆人,打了一个,杀了一个,用石头打死一个。 」
用石头打死一个以石头打死先知,暗示人民把真先知误认为假先知所做的行为。
──《中文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37 】「后来打发他的儿子到他们那里去,意思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 」
多马福音说园主(宽厚地 )把他第一个仆人被杀的原因解释为园户们没有认出他来。但是,他的儿子却是全权代表他父亲的,也被杀了,又如何解释呢?请参看希伯来书一1~2 ,那里说神继众先知之后又在这末世借着祂的儿子晓谕我们。有了三17 和十七5 的启示,再加上耶稣在十一27 所说的话,祂讲这个故事时提到儿子,纵使没有明说,却不会完全无意表示这就是指祂本人和神的关系。按照马太的记述,这就应看作是耶稣第一次公开宣称祂是神的儿子,这也正是该亚法在二十六63 里指控耶稣的依据。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39 】「他们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 」
马太在此修改马可的话(十二8) ,引伸耶稣死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事实(约十九17 ,来十三12) 。
──《中文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40~41 】
耶稣的对手们的处境像第31节中(也参25~27节 )一样,如果回答向他们提出的问题,就等于宣告自己有罪,大卫也曾被拿单提过这类性质的问题(撒下十二1~7) 。另一些园户,在第43节里还要说明,无论是本节还是第43节都强调,他们有没有使用园子的权利要看是否能结果子;神的新子民也一样不可自鸣得意而忘记本分(书十一20~22)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42 】「耶稣说:“经上写着:‘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 」
从故事中被杀的儿子转到了被弃的石头,诗第一一八22~23 的话大概帮助了耶稣利用希伯来文中的两个谐音词(ben--儿子和~eben--石头 ),把两者联系起来(三9) 。诗原本是说以色列人在他们的敌人即将得胜之时得蒙解救,因为神为了祂的选民而施行神迹。耶稣及跟从祂的新约作者们(徒四11 ,彼前二4、7) 都看出这段话对耶稣本人的预示:祂必遭弃而随后被称为义,因为神使祂从死里复活,并叫祂坐在自己的右边。这段引文为故事作了圆满的结语,它补充了犹太人杀害耶稣之后将要发生的事,亦即祂受难之后得以称义的事。不知房角的头块石头应理解为根基上的隅石(弗二20) 呢,还是墙头上的冠石(请看NIDNTT- III- pp.388~390 ),无论如何,它是整个建筑所赖以支撑的那块石头。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42 匠人所弃的石头是指基督么?有何意思?】
答:耶稣说,经上写着:「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作的,在我们眼中看为稀奇。」(太二十一42 ,可十二10 ,路二十17) 。这一节经文是引自诗一一八篇22 ,23节中的话,又说:「谁掉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太二十一44) 。这里所谓「匠人」乃指为弃绝主的犹太人(徒四11) ,「石头」是指主基督自己为盘石(林前十4 ,彼前二4) ,含有三方面显明出来的意思(匠人——新译本作建筑工人 )。
①对以犹太人——基督来到世上,不是威武显要的君王,乃是卑微顺服,取了奴仆的形像(腓二7) ,成为他们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石头(赛八14-15 ,罗九31-33 ,林前一23 ,彼前二8 ,路二35) 。
②对于教会——基督是根基盘石,并为房角的头块石头(林前三11 ,弗二20-22 ,彼前二4-5 ,赛二十八16) 。
③对于外邦世界的国权——基督是一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乃是毁灭砸碎的石头(但二34 ,路二十一24-26 ,路十六19 ,十九19-21) 。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太二十一43 】「所以我告诉你们: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 」
所以我告诉你们,表示下面的话是一句十分严肃的宣言,在马太福音所有谈到将有神的新子民来取代旧约的以色列这一观点中,这节说得最清楚明白,它用的是神的国要从一些人转到另一些人的说法,杜利灵(Trilling- p.85 )认为特别提出神的身分而不用“天国”(二十一31) ,是为了表示“在神子民的历史中,在祂宽厚仁慈的拯救工作中都有神的存在”,换句话说,我们应期待的神救世的工作领域,已不再是以色列民族而是另外一个国度(和合“百姓” )。这个国度也并非专指外邦人(希腊文中单数ethnei 而不是复数ethnesin ),而是指神从各族类中拣选的,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在内的一个“圣洁的国度、属神的子民”(彼前二9) ,若照出埃及记十九5~6 ,这原本是以色列人所特有的权柄。所以,这里既有连贯性,又有不连贯性;神的统治仍然继续,且仍然统治一个国度,但是“国度”的成分有了变化,还不只是宗教领袖们因彻底失败而被撤换下去(比喻里讲得清楚 ),而是判断谁属这个国度有了新的原则(三8~10 ,七15~23 ,八11~12 ,十二39~42 ,二十一28~31) :这个国度的百姓必须能结果子,没有人生来就注定是它的百姓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44 】「谁掉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 」
在诗一一八22 有关石头隐喻之外,又提到了另外两段旧约有关“石头”的经文:一处是以赛亚书八14~15 ,另一处是但以理书二34~35 、44~45。正因马太福音的许多早期抄本中都没有这节,人们一般把它看作是根据路加福音的对观部分摘录进来的。彼得前书二4~8 (参 罗九32~33) 有类似专述“石头”的段落,说明在早期以基督学解释旧约时这些章节十分重要。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45~46 】
众人对约翰和耶稣都很支持,这令宗教领袖们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参26节 )。这个主题在二十六3~5 里(二十六55) 还要出现,那时的环境使他们觉得必须收买犹大这个叛徒。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一12~13 】
去年复活节,我在耶路撒冷圣墓教会的一旁,看到有摊贩在叫卖各种圣物、彩珠、刻字的带子、颜色腊烛、镀金十字架、盛满约但河水瓶子。在纪念耶稣的圣教会面前,竟有一大群生意买卖的人,而那些基督徒正在喋喋不休地挥舞着手臂,讨价还价。我想但愿耶稣像祂在许久以前,在以色列推翻祂弟兄的桌子那样,再来推翻祂的假仆人呢。
』──《每日研经丛书》
【太二十一16 】
据说伟大的雕塑家狄伐尔生(Thorwaldsen )有一次雕刻一尊耶稣像。他盼望凡看到这塑像的人,内心能够引起正确的反应。他带了一个小孩子来,要他看这尊塑像,问他说:『你认为这是谁?』那孩子看了以后回答说:『这是一位伟人。』狄伐尔生知道他这次失败了,因此他把第一尊塑像刮掉,再重头做起。完成以后他又去找那个小孩,要他再看,并且问他说:『你认为这是谁?』孩子征笑着回答说:『这就是那位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的耶稣。』于是狄代尔生知道他这一次终于成功了。他把他的塑像,于在孩子的眼光中作试验。
这并不是一个坏的试验。麦克唐纳有一次曾说,如果孩子不敢在某人的门口,或花园的门口玩耍,那人所信仰的基督教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一个孩子认为某人是好人,这人多半是一个好人;如果孩子看到一个人就畏缩不前,他可能是一个伟人,可是他一定不会像基督。拜里(Barrie )在某处画了一幅图画,一位母亲在晚上把她的孩子于在床上,在他快睡着的时候俯视着他,从她的眼睛和心灵中流露出这无声的问句:『我的儿啊!我今天做得可好?』凡是经得起孩子清楚的凝视与孩子单纯考验的良善,才是真正的良善。这样看来,学者盲目不见耶稣,孩子却认识耶稣,倒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每日研经丛书》
【太二十19 】
伯勒郝斯(G.T.Bellhouse )从甘地的自传中引证了一个惊人的例子;当他早年在南非的时候,在披雷多里亚(Pretoria ),甘地实在登门求教过基督教,他有好几个礼拜天去参加一个基督教会,可是他说:『那些会众并没有使我留下特别虔诚的印象,他们并不是以虔诚心灵来聚集。按他们的表现,祇是一群属世的人到教会去找一点娱乐,并履行一种习惯而已。』因此他下结论说:在其督教中没有甚么是他现在所没有的──甘地终于从教会中失丧了,这对于印度和世界,造成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
应承却不实行是我们所有的人多少会沾染一点的罪行。
──《每日研经丛书》
【太二十一22 】
「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这是很奇妙的应许,表明主在世上的时候,是信心生活创始成终者,祂并表明无花果树枯萎,是因祂取神的能力,只想给予信心的功课;祂只以信心依靠神,作成神迹,门徒也可以信心成就事情。
我们在祷告方面错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注意自己来祈求,我们整晚坐着,让神在我们思想周围,我们强烈地哭泣、哀号、理论,我们努力增加信心,以为这样相信就够了,我们将心门关住,不肯接受一点建议,其实这只表明我们不信的。所以我们不能移山或使无花果树枯萎。
我们究竟在哪一方面错了呢?这并不难发现。我们有太多自我的成分,以及肉体的力量。我们与神联合,祂的心思与目的就自由地涌入我们里面,我们就知道应祈求什么,使我们明白在神与我们之间有完全的同情与了解,这是我们唯一应该相信的事。信心常常是这样情形产生的,要确实知道你是在神的目的之内。要等候神,使自然的冲动止息了,心灵十分宁静。于是圣灵领导你照神的旨意祈求,圣灵也必在你里面代求,是你立即可以知道的。
——迈尔《珍贵的片刻》
【太二十一27 不知与不教──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甚么权柄作这些事。】
自己不知道,才去求教导。如果因为其“不知道”,就“不告诉”他甚么,显然的跟任何教育原则抵触。更何况神的儿子主耶稣基督到世上来,就是要为真理作见证,现在,机会来了,有人向祂发问:“仗着甚么权柄作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岂不是作见证的大好机会吗?(太二一23-27) 主耶稣就遇到了这样的人,他们表面上似乎是有心向道,实在是找机会告祂。主耶稣知道他们的心意,立即给他们一个“入学测验”:“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这个问题的意思是:在谈天国的事以先,要有诚实的心,要准备悔改。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而且主耶稣允许他们,照自己的意见自由选定答案。如果答错了,主也没有说要罚他们。可惜,那些人是要观察环境,而后考虑如何回答。他们彼此商议一番。如果承认约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就难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因为不信他;约翰传讲真理,敢指责希律王的罪恶,一般宗教人哪敢得罪王,而跟他站在一边,作希律的忠实应声虫;而且约翰要宗教人悔改,正是妨害他们利益的事。但如果说:“从人间来”,那显然是违反民意的,因为多数人民以约翰为先知。这是说,他们没有悔改的诚意,也缺乏站起来反对多数人的勇气。如果讲真理要看环境,还有甚么价值? 最安全的办法是不讲话,不表示意见。多讲多错,少讲少错,不讲不错。于是作了不诚实的答案:“我们不知道!” 人以为是最聪明,实际上是最错误的答案。因为不诚实是最大声的宣告:“我们不要真理!”很多宗教人的问题在此。 耶稣当然知道他们的心,也立即排除他们受教的可能:“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甚么权柄作这些事!” 主不向你讲话,是大的麻烦。如果主不向你讲话,而你讲自己的话,是更大的麻烦。 “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三1) ,标识着一个不关心真理的世代,向神心不诚实,更是神的旨意无从推行。人先已决心不行神的旨意了,说有何用?那是主弃而不教的人。“行事诚实的,为祂所喜悦。”(箴一二22) “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诗八五10) 。
── 于中旻《圣经研究》
【太二十一44 】
人也许抵挡耶稣,拒绝耶稣,并且想要除灭祂,可是他们终必发现他们所弃绝的基督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物。罗马皇帝犹利安(Julian )想要倒拨钟表的时间,他想要除灭基督教,把异邦古老的偶像带回来。他失败了,完全失败了,完全失败了,到最后剧作家竟使他说:『把基督从最高的神龛中拿走,并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在十字架上的这个人,已经成为普世的审判者与君王。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