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耶稣出了圣殿,正走的时候,门徒进前来,把殿宇指给祂看。」
上图:大希律扩建的第二圣殿的模型,位于耶路撒冷博物馆。
2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不是看见这殿宇吗?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
上图:西墙隧道中第二圣殿地基的巨石。根据《犹太古史记》卷15第11章记载,圣殿以白色且坚硬的石头建造,每块石头长25肘,高8肘,宽12肘。新约时代一肘大约是55.5厘米,因此这些石头都是13.8米x4.4米x6.7米的巨石。第二圣殿的石头已经拆毁,但埋在地下的地基已经被挖掘出来,一部分开辟为西墙隧道供人参观,可以想象第二圣殿之宏伟。
上图:西墙隧道中最大的一块石头,长13.6米,高3米,宽约3.5至4.5米,重约520吨。尚不确定当时的犹太人是用什么建筑工艺搬动、安放这些巨石的。正如当日门徒所说的:「这是何等的石头,何等的殿宇」(可十三1)。
3 「耶稣在橄榄山上坐着,门徒暗暗地来说:『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些事?祢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
4 「耶稣回答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
5 「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并且要迷惑许多人。」
6 「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总不要惊慌;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只是末期还没有到。」
7 「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地震。」
8 「这都是灾难的起头(灾难原文作生产之难)。」
9 「那时,人要把你们陷在患难里,也要杀害你们;你们又要为我的名被万民恨恶。」
10 「那时,必有许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恶;」
11 「且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
12 「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
13 「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14 「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
15 「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
16 「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
17 「在房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
18 「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
19 「当那些日子,怀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祸了。」
20 「你们应当祈求,叫你们逃走的时候,不遇见冬天或是安息日。」
21 「因为那时必有大灾难,从世界的起头直到如今,没有这样的灾难,后来也必没有。」
22 「若不减少那日子,凡有血气的总没有一个得救的;只是为选民,那日子必减少了。」
23 「那时,若有人对你们说:“基督在这里”,或说:“基督在那里”,你们不要信!」
24 「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显大神迹、大奇事,倘若能行,连选民也就迷惑了。」
25 「看哪,我预先告诉你们了。」
26 「若有人对你们说:“看哪!基督在旷野里”,你们不要出去!或说:“看哪,基督在内屋中”,你们不要信!」
27 「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28 「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那里。」
29 「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日头就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天势都要震动。」
30 「那时,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31 「祂要差遣使者,用号筒的大声,将祂的选民,从四方(方原文作风),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招聚了来。」
32 「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
33 「这样,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
34 「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
35 「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
36 「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
37 「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降临也要怎样。」
38 「当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
39 「不知不觉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40 「那时,两个人在田里,取去一个,撇下一个。」
41 「两个女人推磨,取去一个,撇下一个。」
42 「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哪一天来到。」
43 「家主若知道几更天有贼来,就必警醒,不容人挖透房屋;这是你们所知道的。」
44 「所以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
45 「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为主人所派,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呢?」
46 「主人来到,看见他这样行,那仆人就有福了。」
47 「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
48 「倘若那恶仆心里说:“我的主人必来得迟”,」
49 「就动手打他的同伴,又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
50 「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时辰,那仆人的主人要来,」
51 「重重的处治他(或作把他腰斩了),定他和假冒为善的人同罪;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将来之事的异象 我们早已经看到马太写福音书有一个重要的特征,他把耶稣的教训按照不同的主题,归纳成几个大类。在马太二十四章搜集了耶稣有关于将来之事的言论,他还在其中给予我们将来之事的异象。在这一章圣经里面,马太把耶稣论及将来不同方面的事交织在一起;如果我们把这些不同的绳股解开,然后逐一分开来看,就会使很难解的经文易于了解。马太所编织的这篇耶稣的话,是从本章的一节到三十一节。请读者首先把这段经文当作一个整体读一读,然后我们要把它分为几种不同的方面,最后将每一段落列入不同的模式。我们无法确定或者定局我们所得的模式,但一般的图画将变为清晰。我们首先确定节,把它们编号,使得较容易标出在模式中的位置。未来的异象(二十四1) 1 耶稣出了圣殿,正走的时候,门徒进前来,把殿宇指给他看。2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不是看见这殿宇么,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3 耶稣在橄榄山上坐着,门徒暗暗地来说:‘请告诉我们,甚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甚么预兆呢?’4 耶稣回答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5 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并且要迷惑许多人。6 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总不要惊慌;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只是末期还没有到。7 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地震。8 这都是灾难的起头。(灾难原文是生产之难 )9 那时,人要把你们陷在患难里,也要杀害你们;你们又要为我的名被万民恨恶。10 那时,必有许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恶。11 且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12 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13 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14 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15 “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 )16 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17 在房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18 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19 当那些日子,怀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祸了;20 你们应当祈求,叫你们逃走的时候,不遇见冬天或是安息日;21 因为那时必有大灾难,从世界的起头直到如今,没有这样的灾难,后来也必没有。22 若不减少那日子,凡有血气的总没有一个得救的;只是为选民,那日子必减少了。23 那时,若有人对你们说,基督在这里;或说,基督在那里;你们不要信。24 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显大神迹,大奇事;倘若能行,连选民也就迷惑了。25 看哪,我预先告诉你们了。26 若有人对你们说,看哪,基督在旷野里,你们不要出去;或说,看哪,基督在内屋中,你们不要信。27 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28 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那里。29 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日头就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天势都要震动。30 那时,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31 他要差遣使者,用号筒的大声,将他的选民,从四方,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招聚了来。’交织的绳股 这三十一节是马太为我们搜集而混合的关于将来的远象;我们现在要设法把其中多种的绳股解开。现在的步骤祇是把绳股指明出来,而不整个的详细地注释。(一 )一些经节预言耶路撒冷被罗马提多将军围困的可怕情形,这是有史以来,最可怕的一次围困。十五至二十二节是属于这一条绳股。(二 )还有一部分论到耶路撒冷完全彻底的毁灭,变成了一堆废墟;一至二节是属于这一绳股。(三 )有些画面来自犹太人对耶和华日子的观念。我们已经在前面提到这种观念,现在我们还要简单的稍为提到它们。犹太人把所有的时间划分为两个时代,即现在的时代和将来的时代。现在的时代完全是败坏的,毫无改造之盼望。惟有神直接的介入才能使它改善。当神来干涉的时候,就是将来黄金时代的来临。可是在这两个时代之间,耶和华的日子 将要来到。这是一个惊险、恐怖、激变的时代,如同新时代的生产之苦一般。旧约圣经本身对于耶和华的日子有许多描述,犹太人在新旧约之间所写的书,更进一步的描述这些景象,而且更为生动,更为可怕。它实在是一个恐怖的时候。‘那日是忿怒的日子,是急难困苦的日子,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番一14) 。这些恐怖的景象,越来越凄惨可怕。它将要在突然间临到 :‘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帖前五2) 拉比说:‘有三件东西是突然的──弥赛亚的来临,一种发现,和一只蝎子。’在那时整个宇宙要被打得粉碎 ,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珥二30 ,赛十三10) 。它将是一个道德混乱 的时代,道德的标准完全颠倒过来,即使自然界也互相矛盾,战争与暴力,仇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家常便饭。许热尔(Schurer所著基督时代之犹太人下集一五四页 )总结那充塞在犹太文学作品中,并在耶稣当时每一个人所知道的关于耶和华日子的观念,说:‘日头和月亮要黑暗,在天空显出刀剑,马匹在云间不断奔驰。自然界的每一样东西,都发生动摇与混乱。夜间有日头,白日有月亮,树木滴血,石头发声,清水中有盐,撒种的地方如同未曾撒种,丰满的谷仓竟然变空,涌流的水泉停止。人间所有规律的限制,都将消失;地上为罪恶与无神者所管制。人们疯狂地自相争斗,朋友与朋友为敌,儿子与父亲为敌,女儿与母亲为敌。国要攻打国,民要攻打民,还要加上战争、地震、火灾与饥荒,那时人将被这些灾难卷去。’这些都是耶和华日子可怕的景象。本段经文之六至八节,以及二十九至三十一节,是属于这条绳股。(四 )有的经节是论到基督的跟随者将要忍受的逼迫 ,即九至十节。(五 )有的经节是论到反对教会生活与洁净的威胁 将要发展起来,即四至五节,十一至十三节,二十三至二十六节。(六 )最后还有那直接论到基督第二次再来 的经节,即三节,十四节,二十七至二十八节。因此这一章前面的三十一节,是令人惊骇、又困难重重的,它给了我们关于将来情境的六方面的异象。我们在考虑这些异象的,并不按照这章经文的顺序,而要将每一条绳股的经文放在一起考虑。现在我们就先从耶稣预言耶路撒冷的命运开始吧!圣城之命运(二十四1) 也许在门徒中至少有几位很少到耶路撒冷来。他们是加利利人,是高地与乡村的人,是对湖边的情形比城市要熟悉得多的渔夫。有的人就好像乡巴佬进城,对于所见的东西不免大惊小怪;其实也难怪,因为在古代的世界中,没有甚么东西可以跟圣城相比拟。在锡安山的山顶,挖掘成一片一千平方呎的高原,在其上有圣殿本身。它是用白色的大理石,贴上了金子建造的,在日光之下光彩夺目,使人无法正视。在低下的城市与圣殿之间,卧着提若坡阳(Tyropoeon )谷,有一座巨大的桥梁横越此谷,它的弓架每一个有四十一英呎半的墩距,在它起拱点的石块长二十四英呎厚六英吋。圣殿四周环绕着巍峨的门廊,所罗门廊与王廊(Royal Porch )。支撑这些门廊的柱子,是整块的大理石所雕刻出来的,柱子高达三十七英尺半,三个人手牵手还难以围抱一周。圣殿的各种角石长达二十至四十英尺,重达一百吨以上。至于怎样雕刻,怎样安放这些石块,实在是古代工程的秘密。怪不得这些从加利利来的渔夫,看到这些石头和神奇的建筑,要呼唤耶稣注意它们。耶稣回答说,有一天将要来到,这些石头没有一块留在另一块上。耶稣说得不错,在主后七十年,被犹太人不妥协的背叛所触怒的罗马人,终于放弃了一切和约,转变成毁灭,耶路撒冷与圣殿被蹂躏、劫掠、确实证实了耶稣的预言。耶稣在此以先知的身分说话。祂知道武力政治的道路祇能招致恶运的结局。凡是不遵行神之道的,不论是国家或个人,将要招致灾难,即使在物质方面也是如此。他们若拒绝神的计划,终必发现他们自己的计划也破碎。残忍可怕的围困(二十四15) 耶路撒冷的围困是有史以来最恐怖的围困之一。耶路撒冷是在一座高山上面,而且受着狂热宗教信徒的护卫,显然十分难以攻取,因此提多决定用饥饿政策来攻城。没有人确实知道:‘那行毁坏可憎的’是指着甚么。这句话来自但以理书十二章十一节 ,在该处是说那可憎的,在圣殿施行毁坏。但以理所指的很清楚:约在主前一百七十五年,叙利亚王伊皮法尼安提阿哥决意除灭犹太教,他将希腊的宗教与实行介绍到犹太。他攻陷了耶路撒冷,在圣殿的院子里给阿林坡山的丢斯筑了一座坛,并且用猪肉献祭,使圣殿蒙受不洁。他又把祭司的房间与圣殿的会堂,作公共的妓院。这完全是故意要消灭犹太教的尝试。耶稣的预言是说同样的事将要再度发生,这神圣的地方将要再一次被玷污,事实的确是如此。耶稣看见耶路撒冷将要再一次面临着两百年以前曾经发生过的灾难。可是这一次再也不会有犹太马加比兴起,这一次没有拯救,也没有重新洁净的机会,除了完全毁灭,别无他途。耶稣预言除非缩短围困的日子,否则就没有人能够得救。希奇的是耶稣留下了很切实的建议,可惜他们不接受这建议,因而他们的灾难就加倍的。耶稣说,到了那一天人应当逃到山上,他们并没有如此行,反而拥进城里,从各城各乡拥进耶路撒冷的城墙,这愚蠢的行动使围困的饥荒更增加百倍的恐怖。我们查看犹太的历史家约瑟夫所记载的史实,就可以看出耶稣对将来的灾难说得多么准确。约瑟夫述及那段围困与饥荒的日子:‘饥荒越来越蔓延扩展,吞灭了整个房子,整个家庭的人口,楼上的房间充满了饥饿垂死的妇女和孩童。城里的小巷堆满了老年人的尸体,孩童与青年人如同影子一般地在街市上游荡,大家都因饥饿而浮肿,人们随时都可能倒地死亡。至于他们的埋葬,生病的人不能做,健康的人因着大批埋不尽的尸体,以及不知道自己在甚么时候亦将死亡而不去做。因为有许多人在埋葬别人的时候死去;还有许多人,在他们最后的时刻尚未来到以先,自己走到他们的棺材里去。没有人再为这些灾难悲叹,悲恸的哀号都听不见,因为饥荒的惊惶淹没了一切人性的爱顾。那些将要去死的人,祇是以干涩的眼,张开的嘴,凝望着在他们之前安息的人。一种深深的沉默,和一种死亡之夜,紧紧地抓住了这个城……他们每一个人死的时候,眼睛都凝视着圣殿。’(约瑟夫着、犹太战争、五卷十二章三节 ) 约瑟夫述及一则可怕的故事,有一位妇人,在那个时候真正宰杀、烹煮并吃了她正在哺乳中的孩子(六卷三章四节 ) 。他告诉我们,甚至罗马人攻陷了这座城以后,本来准备进城掠夺,却因为看到这幅可怕的景象而惊惧得垂手不知所指。‘当罗马人到屋子里来掠夺战利品的时候,他们发现全家都死人,楼上充满了尸体……他们站在那里吓得呆住了,甚么东西也没有碰,就走开了。’(六卷八章五节 ) 。约瑟夫亲身经历这恐怖的围困,并且告诉我们,被掳为奴的有九万七千人,死亡的有一百一十万人。这都是耶稣预先看见,预先警告的。我们决不要忘记,不仅是个人,国家也都需要基督的智慧。国家的领袖若不是受基督的引导,就难免不把人带往属灵的和属肉体的灾难中。耶稣并不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家,祂定下的原则,凡遵从的国家必将兴盛,疏忽的将要招致灾难。耶和华的日子(二十四6) 我们早已经看见,犹太人所想到的将来,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耶和华的日子 ,就是神直接进入历史进行干涉的日子,到了那个时候,无法驱除邪恶的现在世界,都将改变为将来的世界。新约的作者很自然地把耶稣的再来,与耶和华的日子当作是同一件事。他们把一切与耶和华的日子有关的幻想与画面,都用在主的再来上。这些图画没有一幅是可以按字面来接受;它们是图案,是异象,它们想要把那无法用人类的言语描述出来的,并为将要发生的。用一些人类的言语说出来。但从这些画面之中出现了一些伟大的真理。(一 )它们告诉我们,神并没有放弃这个世界。世界上虽然充满了罪恶,但它仍是完成神旨意的所在。神的期待并不是放弃,神必要干涉。(二 )它们告诉我们,即使到了罪恶的顶点,也不要灰心失望,犹太人想象中耶和华的日子主要的部分,是首先必发生一切道德标准的崩溃与世界明显的瓦解。可是这一切并不是毁灭的前奏,而是再造的前奏。(三 )它们告诉我们,一定会有审判与新的创造。它们告诉我们,神对现在这个世界是既公义又怜悯的。神的计划并不是除灭这个世界,而是创造一个更符合祂的心意的世界。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些画面的价值,并不是在它们的细节,细节祇不过是一些象征,祇用于人类的头脑所能想象到图画;其价值却在于它们所保存的永恒的真理。这基本的真理乃是:不论世界到甚么地步,神不会把它丢弃。将来的逼迫(二十四9) 这一段经文表明耶稣的坚定的诚实,祂从来没有应许祂的门徒走一条轻易的道路。祂所应许他们的是死亡、痛苦与逼迫。从某方面说来,一个真实的教会,祇要它是存在于一个非基督教的世界之中,永远是一个受逼迫的教会。这些逼迫是从那里来的呢?(一 )基督给人的是一种新的忠诚 ;祂一次又一次的声明,这新的忠诚必须超越世上所有的关系。在早期教会的时代,憎恶基督教最大的原因,就是每当家庭中的一份子决志归主,其它的人却不信,就引起了家庭的分裂。耶稣徒是把耶稣基督放在他的生命中首位的人,许多人间的冲突就是由此造成。(二 )基督把一种新的标准 提供给人。有许多世界认可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如果用基督教的新标准来衡量,就无法站立得住。有许多人对基督教发生困难,是因为基督教对他们、他们的事业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人际关系等等,加上审判。基督教使人难堪的地方,就是由于凡不愿接受她改变的人,一定会憎恨、厌恶她。(三 )一个基督徒,若是真实的基督徒,就会带给世个新的榜样 。在他每日生活中所显示的荣美,使别人的生活显为丑陋。基督徒是世上的光,这并不是由于他批评别人或定别人有罪,而是由于他在自己的生活中所彰显的那充满基督生命的荣美,因此使那没有基督的生命更形丑陋。(四 )这一切都是说,基督教带进世界一颗新的良心 。基督徒和基督教都决不会胆怯地隐藏,或胆怯地沉默。教会与每一位个别的基督徒,必须随时建造基督教的良心──而许多时候,人的特性是宁愿使良心静默。信心的威胁(二十四4) 耶稣看到将来有两种威胁教会的危险:(一 )假领袖 的危险。假领袖就是一个要宣扬他对真理的说法,而不是宣扬耶稣基督的真理的人。他所传布的祇是他自己的观念,而不是神的真理。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把人吸引到他自己跟前,却不是吸引人归向耶稣基督。结果,一个假领袖散布纷争而不建立合一。一位领袖的试金石就是在于是否像基督。(二 )失望的威胁 。有许多人因世界的不法而爱心渐渐冷淡。一个真实的基督徒,是一个在最艰难的时候坚守他信仰的人,并且在最令人灰心的环境之中,相信神的膀臂永不缩短,或能力永不减少的人。王的再来(二十四3、14) 耶稣在此地直接说到祂的再来。新约中并没有用‘第二次来’的字句(编按:指一个词组、如英文的the Second Coming )。用以描述基督在荣耀中再来的,是一个很有趣的字,就是parousia 。这个字译作英文是第二次再来,在新约 各书卷中常常提到这个字。可是在福音书中,祇有这一章经文有这个字(3、27、37、39节 )。有趣的是,这是一位总督回到他的辖区,或一位君王回到他臣民之中所用的字。通常是形容带着权柄或荣耀之来临。本章经文其余的部分告诉我们许多基督再来的事,但在目前,不论关于第二次再来的教义为何,它至少包含两个重要的事实:(一 )它包含了基督最后得胜的事实。那为人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有一天将要成为万民之主。耶稣基督的结局是确定的──祂的结局就是普世的王权。(二 )它包含了历史向一定的方向前进的事实。人们有时会认为历史越来越混乱,历史祇不过是‘人类罪恶和愚蠢的记录’而已。有时候人们认为历史祇是在兜圈子,同样的事令人厌烦地发生了再发生。斯多亚派相信会有固定的周期,在每段时间的末了,世界将在大火中消灭;然后那整个的故事,都要重新发生一遍。正如屈西坡(Chrysippus )曾说:‘然后世界再一次,像以往所安排的那样,极准确地恢复过来。星球再按它们的轨道运行,每一个星球都是按照以前的样式,毫无变更地循环运行。苏格拉底与柏接图,以及每一个人将要再活过来,他们所有的朋友与同胞,也与以前一样。他们要经历着同样的经验与同样的活动。每一个城市、乡镇、田地,将会像以往那样地恢复原状。宇宙中的这种恢复,产生不祇是一次,而是重复了又重复,直到永远无穷无尽。’这是一种晦暗的想法,认为人必永远过着推磨式的生活,丝毫无进步、也没有逃避的余地。可是耶稣再来的真理乃是:‘整个的创造是向着一个神圣,遥远的目标移动。’并不是溶化了,而是神普世性、永远的管辖。王的降临(二十四32) 很少有经文会使我们遭遇到像这段经文这样大的难处。它有两个段落,可是每段经文似乎彼此矛盾。第一段似乎表明人既可以藉着自然的现象知道夏天的来临,他也可以藉着世界的现象,知道耶稣再来的时候临近。然后它似乎是说第二次的再来,将要在耶稣当时听众的那个时代发生。第二段十分确定的说,没有人知道再来的时间,连天使、耶稣自己都不知道。祇有神知道,它的来临犹如晴空万里突然有暴风雨来到。这是一个非常实在的困难,我们虽然不能够把它完全解决,仍必须勇敢地面对它。我们先以三十四节作为我们的起点:‘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这句话可能有三种解释:(甲 )如果认为耶稣是指祂再来说的,那就说错了,因为祂并没有在祂听众的那个时代再来。有许多人接受这个观点,相信耶稣在人性中受到知识的限制,祂的确是相信就在那个时代,祂将要再来。可是在如此重要的属灵真理上以为祂竟会发生错误,实在是令人难以相信。(乙 )也许耶稣说了某种相类似的话,在传递之间有了更改。在马可福音九章一节 ,耶稣是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未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这是一个充满了荣耀和得胜的事实。神的国度的确就在那个时代,大有能力地发展,直到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基督徒。早期的基督徒们的确盼望第二次的再来要实时实现,在他们受痛苦,受逼迫的情形之下,他们切切盼望他们主的来临所带给他们的释放,因而他们有时把耶稣所说的一些论到天国的话,跟另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即第二次再来,联在一起;这大概是在此地所发生过的事情。耶稣可能是说,在这世代还没有过去以前,祂的国度将要大有能力地临到。(丙 )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耶稣在这段经文中,或者根本就没有提起有关于第二次再来的事。‘这些事都要成就,’可能原来与第二次再来并没有关系,是指这章经文首段预言。这样,它们所论的是耶路撒冷的遭围困与被攻陷。如果我们接受此看法,就毫无困难了。耶稣所说的是:那些与耶路撒冷命运有的冷酷的警告,一定会在那个时代应验──它们的确是在四十年以后应验了。这好像是最好的解释,即认为三十二至三十五节所指的,并不是耶稣第二次再来,而是耶路撒冷的恶运,这样所有的难处都除掉。第三十六至四十一节才是指着第二次的再来,其中告诉我们一些最重要的真理:(一 )祇有神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所以想推测第二次再来的时间,显然就是亵渎了神,因为凡从事这种推测的,就是在寻求祇属于神的秘密。人的责任并不是推测,而是准备自己并且儆醒。(二 )这个时候会在突然间临到那些沉溺在物质之中的人们。在古老的挪亚的故事中,他就是在晴朗的气候为将要来到的洪水作准备;在洪水来到的时候,他已经准备好了。可是其它的人却在吃喝、婚嫁中丧亡,在不知不觉之中完全被扫除。这经文是警告我们不要太热衷于这个时代而忘却永恒,世俗的事虽然须要关心,但是过份的关心,会使我们忘记还有一位神,生命与死亡都在祂的掌握之中,无论是早上、或中午、或晚间,祇要祂的呼召临到,我们就必须准备妥当。(三 )基督的再来将会有一个分别与审判的时间,在那时耶稣基督要把属于祂自己的人聚集在一起。除此以外,我们不能够再说甚么,因为神将这最终极的知识,保存在祂自己和祂的智慧之中。预备迎见王(二十四42) 这是由前面说的话产生出来的实际结果。如果基督再来的时间,任何人都不知道,祇有神才知道,那么,所有的人一定要继续不断地要来临的作准备。这样看来,这里就有一些基本的罪恶存在。(一 )不儆醒的生活招致灾祸。做贼的人决不会送一封信来,说明他在甚么时候要偷盗那一家;他主要的武器就是在人意想不到的时候,蛮横地夺取。因此一位家中有贵重之物的家主,必须时时保持警戒。为了使这幅画的意义正确,我们一定要记得基督徒并不是以恐惧、战栗的儆醒,等候基督的再临;而是在热切的盼望中,儆醒等候祂荣耀和喜乐的再临。(二 )导致灾祸的精神状态,就是常说还有许多的时间。在第二个比喻中,仆人称心如意的误以为在主人回来以前,他会有充份的时间来纠正一切。有一则寓言述及有三个小魔鬼要到世界上来实习,他们与魔鬼的头目撒但谈起如何引诱并毁灭人类的计划。第一个说:‘我要告诉他们没有神。’撒但说:‘不可能使多数人都有这个错觉,因为他们明知道有一位神。’第二个说:‘我要告诉人没有地狱。’撒但回答说:‘你无法欺骗人,人早已知道为犯罪的人有一个地狱。’第三个说:‘我要告诉人不用着急。’撒但说:‘去吧!你可以毁灭千千万万的人。’最危险的自欺,就是以为还有充份的时间。人生最危险的时候,就是他学到‘明天’这个词句的时候。有许多事不能拖延,因为没有人会知道他到底有没有一个明天。(三 )被弃绝是由于不尽忠职守,得奖赏的原因就是忠于职守。凡是忠于职守的仆人,将要赐给他更高的地位;凡是不负责的仆人,要受到严厉的处分。结论必然是,当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我们再没有更大的任务,比尽忠职守更为重要。有一位黑人的诗人作家写道:--《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 D耶稣讲论未来(二十四1~ 二十五46) 这是第五部耶稣教训集锦,或说是耶稣最后一次伟大的“讲道”,也像七28、 十一1、 十三53、 十九1 和二十六1 等处一样,用一句固定的句式作为该段结束的标志。这两章的主题是讲耶稣的传道工作在以后的影响,以及天国最后的至美至善,其中心又是审判,包括:对耶路撒冷的审判二十四1~35 ;基督再临时的审判二十四36~51 ;两个有关审判的比喻二十五1~30节 ,和最后审判的场面二十五31~46 。只因审判的主题在第二十三章也是关键,故有人认为第二十三至二十五章应归入一个论审判的单元。其实不然,固然主题往往有其延续性,从对二十四1~2 的注释可看到对此点的阐释,但两段话的构思与安排均不相同。在第二十三章是向众人讲述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罪过,而第二十四至二十五章则是私下教训门徒。二十四1~3 说出讲话的地点和对象均有了变化,说明马太至此结束了耶稣对众人的公开教训,而把第二十四至二十五章看作是专为培训门徒而作的另外一次讲话了(五大段教训除第十三章外均同此)。 第二十四章的释经有极大的困难。它始于耶稣预言圣殿被毁(事件发生于公元七十年,是罗马人镇压公元六十六年犹太人叛乱的结果),而到本章结束时,话题显然又转到了基督复临,或称人子的最后“降临”上面。门徒们在第3节提的问题包括两件事:圣殿的被毁和基督的复临,亦即世界的末了。他们的问题无疑是耶稣后面整段讲论的引子。那么,两个事件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我们如何判断本章中哪一部分是谈甲事件,哪一部分是谈乙事件呢?预言本世代(34节)之内发生的事到哪里告一段落,而哪些话是预言事物终了的呢?难道说二者真是关联得如此紧密,以致我们不得不作出结论说,耶稣错了,祂怎么认为祂的降临和“世界的末了”将发生于“这个世代”之内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是下面详释的内容,但在开始逐节注释之前先谈几点总的意见,会有助于对这段经文的全面理解267 。 (a) 既然圣殿被毁和“世界的末了”可以放在一章里来谈,就说明它们之间必有密切的神学联系 。它们各从一个方面表明,耶稣的传道工作已圆满完成,同时又各意味着一次审判,证明耶稣是神向其子民显示的最后的真道。迄今我们已注意到,来自但以理书七13 有关“人子降临”的不同说法,往往用于表示耶稣完成使命的不同阶段(见十23 ,十六28 和下面二十六64 的注释);这就是说我们也应承认,不同的历史事件,会以不同的方式具体表现人子耶稣已逐步完成使命,而用来描述这些事件的语言可能是很近似的。 (b) 本章一个明确的目的是防止对基督复临产生过早的兴奋和激动。这一思想在第4~5、6b、8、14、23~28、36节里多次出现,显然是在力图压下而非煽起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信念。若说对这点的反覆强调与宣布基督复临必定 发生在这个世代的说法相合一致,那不是太奇怪了吗。 (c) 公元七十年的事件与世界的末了固然有神学上的联系,但不等于说两者定要发生在同一时间。“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就……”(29节)和“这世代还没有过去,……就要……”(34节)之类的话,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时间上的接近。这些话(如将它们理解为指基督复临的话)和我们在上一段提到的全章反覆强调的意思背道而驰,即使有如释经者通常的解释,说那是把远景事件与近景事件套在一起述说的“预言”,也丝毫不能减轻这意思的分歧;如果耶稣真的指出了公元一世纪是基督复临的日期,再多的预言也无法令人接受一千九百年的迟延啊。我们读到第36节耶稣明确宣称“那日子和那时辰”他不知道时,才会怀疑耶稣是否确曾 指出过一个特定的日子。 (d) 从以上几点(以及更多论点)都可以看出,第29和34节所说的时间(以及介乎其间各节的内容),都不是(如一般的推断)指基督复临,而是对耶路撒冷的审判。我曾在《耶稣与旧约》( JOT , pp.227~239)一书中论及这个问题(也涉及马可福音中的对观部分),在下面的注释中我将进一步详述。简言之,我的看法是,第36节标明了主题内容的明显改变,耶稣从回答门徒的前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有这些事(指圣殿被毁)?”)转而回答他们的后一个问题(“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所以,从第4节到35节告诉他们圣殿在“这个世代”还没有过去就要被毁掉,但那事不应被看作是基督复临;反之,第36节表示,基督复临的日子连耶稣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才号召大家时时作好准备。尽管两事件之间有着密切的神学联系,但是从历史角度看 ,它们是完全不同 的两件事,这个观点并非暗含于字里行间,而是十分刻意指明了的。 (e) 这一整章深受旧约语言的影响,直接的引文并不多,但却多次使用旧约的用词,特别是有关启示的部分(尤其是但以理书)。有时一些语句明显暗指旧约某段经文,更多的情况是其中的用语令人记起旧约有关启示的题旨。解释本章时,认识这些用语之间的因袭关系至为重要,对上下文中那些已被公认具有象征意义的用词,断乎不可试图从字面上来理解或解释,特别是解释第29~31节时,更应将此原则铭记在心268 。 第4~35节应为一个整体,自始至终谈的是耶路撒冷将要接受的审判,但为方便起见,这一段将会划分为几个部分来论述。
267 某些释经者对我的观点持有不同的见解,欲详请看温翰(D. Wenham)之论文,载于 H. H. Rowdon 编篡的 Christ the Lord : Studies in Christology presented to Donald Guthrie(1982),看第127页以下,特别是138~142页。
268 不少人认为本章的大部分并非源于耶稣,而是出自非基督教的犹太启示文献,被马可(加上基督教的成分)收入了自己的福音书,后又为马太袭取,进一步加进基督教成分并作了精心的修改;这样推断的根据是其使用的语言是典型的犹太文献的语言。其实,为什么耶稣就不能用标准的启示语言说话呢,何况若按启示学理论的要求,本章的内容绝不完全与犹太启示文献所论的正式内容一致,为此请看 Jeremias, NTT , pp.125~126。欲详知本章的起源请看 D. Wenham, The Rediscovery of Jesus' Apocalyptic Discourse ( GP , Ⅳ, 1984).
i. 预言圣殿被毁(二十四1~2) 从第二十三章38节 里即可看到,耶稣走出圣殿,就象征圣殿从此与神的目的无关了。耶稣从那里上了橄榄山(3节),可能是继续反映以西结书十一23 的话,那里说“耶和华的荣耀”离开了城中的殿,停在该处。门徒全神贯注地欣赏殿宇的建筑 ,绝不单纯是从一个旅客观赏的角度出发(这批建筑物实在值得欣赏,请看 Josephus, Ant . xv. 392~402, 410~420中的描写),同时还因为他们难以相信,耶稣竟能放弃这座奉献给神以荣耀祂的尊贵神圣的建筑,何况它的建筑还日臻完善。可是,耶稣的回答不仅否定圣殿,而且预言它将被彻底毁掉。弥迦书(三12) 和耶利米书(七12~14 ;参看该书二十六1~19) 曾对所罗门的殿作出类似的预言,他们的预言且在公元前五八七年应验。可是耶稣时代犹太启示学的信念是:圣殿是不可能被毁的。耶稣的预言不胫而走,当祂受审讯(二十六61) 和判罪(二十七40) 的时候,这话被人歪曲诽谤。祂的话充分表现祂排斥犹太民族主义和掌管圣殿及礼仪大权的宗教领袖。 ii. 告诫门徒不要过早期待(二十四3~14) 3. 根据马可福音十三4 的记述,门徒们的问题仅限于圣殿被毁的时日。可是在马太福音里,问题不仅包括这些事 ,还有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的预兆 。在希腊文里,后面这个片语之前用了一个单数定冠词,表明“降临”(基督复临)和“世界的末了”指的是同一件事。其作用就是让耶稣在本章里回答时,有足够的篇幅把这末世的事件与圣殿被毁的事件区别开来,耶稣一直是这样作的,而门徒们仍难以把两件事分开;这表明在他们心中(无疑也在所有听见耶稣如此预言的人的心中)圣殿被毁意义之大重于泰山,他们无法不认为它标志着世界末了的开始。耶稣要努力来扩大他们的眼界,使他们明白,就算没有圣殿,“世界的末了”还可能有一段时间才到,圣殿的结束(以及犹太教失去特殊地位)不一定就是一切的结束。基督复临 ( Parousia ,即“降临”)一词在四部福音书中只在本章(3、27、37、39诸节)里出现,但在使徒书信中曾多次用来讲耶稣在荣耀中降临。该词本意为“临在”(如:林后十10 中的意思),但多用来指达官贵人的探访,君王或皇帝的巡视,也指神灵的降临;这里则专指耶稣最后一次的“降临”。世界的末了 ( synteleia tou aio{nos )在二十八20 里还要再出现,严格地说它可以指任何一个时代(不一定是最后时代)的结束,于是有时被人认为是指“犹太时代”的结束,即指神的子民已从单一民族的时期,变成为万国万民的时期。不过,在启示文献中,一般来讲,这种说法是指“最终的”结束(欲详请看 Gundry, p.477),而且在十二39、40 、49等节中,这个意义已出现过多次了。 4~5. 耶稣一开始回答,就提出了一个主要的问题:被迷惑 ,过急地作出末世的结论是危险的。冒我的名 不是带着耶稣的权柄而来,或宣称有耶稣的权柄,而是要篡祂的位。祂是独一无二的基督 ,任何自宣为基督者都是冒名的骗子。在犹太战争爆发之前几年,曾有不少民族主义的领袖们,聚集起一帮民众附从他们(徒五36~37 ,二十一38 只提到了其中的几个),虽然记载中没有说他们自宣为弥赛亚,无疑他们的附从者是那样看他们的(见 Bruce, pp.320~322)。 6~8. 同样,在古代社会,战争和自然灾害时常也被解释成“末期的预兆”。可是,这类事情在人类历史中始终存在,它们在神运筹一切的计划中是必须有 的,与末期 并没有特别的关联。第7节重述以赛亚书十九2 的话,是为了指明这类事情在旧约时代就已经提到了。灾难的起头 (本意为“产前的阵痛”,是启示文学中的一个术语,用来指新时代来到之前的灾难阶段)表示,这些现象固然最终将与末期的结束有关联,但绝非其临近的预兆,故不能用它们来判断末期的远近。由此看来,第5~8节中所提及的各种现象,明确地讲并不是 “末期的预兆”。 9~12. 这几节也是一样,只一般地谈到将有灾难发生,多半指耶稣的门徒要经历患难,并不涉及整个世界。正如耶稣所预言,门徒要被恨恶,遭杀害(参十17~22 ,那段经文与此关系密切,在表达形式上与马可福音十三9~13 的对观段落更为相近。这里说对门徒的迫害来自万民 ,不光来自犹太人;十5~6 和23节还说门徒的使命仅在犹太人中间,但到这几节他们的传道使命已扩大到万国万民中了,到二十八18~19 这一使命将更明确提出)。迫害定要付出代价,必有许多人 因此而跌倒 (即“被绊倒”,与五29~30 ,十三21 ,十八6~9 等章节中所用的动词同;这里的用语特别回应但以理书十一41 所言),在门徒群体中间也会发生陷害、恨恶、假先知和不法的事情 ,而不法的事又会使爱心 冷淡,要注意这之间的联系。许多人的爱心 本意为“对许多人的爱心”,即门徒“对许多”外人的爱心;若从这几节的思想发展来看,因为门徒群体是受逼迫的一方,所以这话的意思还是说“大多数”(门徒)对神对人的爱心都会冷淡。这是一幅教会走下坡的阴暗图画。上下文表示,这一切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在“末日”来到之前必须如此自然地发展,它却没有表示这些现象和“末日”在时间上的关系怎样。 13. 忍耐是启示学中的一个主题(例如:但十二12~13) 。当大多数人都“冷淡”了的时候,只有忍耐到底 的必然得救 ,换言之,只有他们才能享受新时代的福分。到底 的意思是“过去”,并不一定指预言中说的末了(不然在那之前活着的人不是就不能得救了吗?而且在希腊文里,要表示第6节和14节所说的“末期”必须前面加个冠词,这里都没有)。本节重复了十22 的话,那里清清楚楚指的是当时门徒向以色列人传道的遭遇,并非“世界的末了”。 14. 有关天国的福音 请看四23 的注释传道的概述(四23~25) >。第9节(“被万民”)已经暗示门徒们的使命将超越十5~6 和十五24 所定的界线。这里耶稣清楚地指出了一个时间,到那时以色列的特权地位将要失去,以色列(及其宗教领袖们见第二十三章)所坚决抛弃的福音将要向外邦人广为传布。天下 的原词是 oikoumene{ ,本意为“居民区”,原是代表希腊语世界(以示与野蛮人有别)的一个普通词,后来指罗马帝国,再往后指当时人们知道的整个世界;所以说,它不是一个囊括天涯海角的地理专有名词,只表示福音要传遍全世界,给万国万民 ,即超越犹太人社会的范围(扩大范围自然丝毫不意味中止对以色列民的使命;见十23 注释)。然后末期才来到 ,乍看起来好似可以计算出末日的日期,其实这要决定于如何定义“将福音传遍天下”的情况和具体时刻。在某种意义上,保罗早在公元七十年以前就可以宣布,他已在欧、亚广大地区“到处传了福音”(罗十五19) ,从那以后,使徒们又不知有多少次可以作出同样的声明,说福音已传到比耶稣时期所知道的 oikoumene{ (有人居住的地区)辽阔得多的地方。但是,耶稣的话不是测定这样。福音要传到犹太世界以外的遥远地方之后,末期 才来到,我们不能从这话得到任何根据,决定末期何时该 到。 iii. 犹太地危机的到来(二十四15~28) 第4~14节说哪些现象不应 被看作是“末世的预兆”,在某种意义上有点离题。现在让我们来回答第3节的问题:“什么时候有这些事?”15~22节描述将要发生于犹太的灾难,并指出它便是第2节预言的圣殿遭毁的序幕;之后,第23~28节会进一步告诫门徒,即使景况是那样的可怖,也不可过早期待末世的来临即使是那样,“末期也还没有到”。 15. 那行毁坏可憎的 原是但以理书十一31 和十二11 的希腊文翻译,但以理书九27 的说法亦同。在旧约的习惯说法中,“可憎恶的事”就是指以崇拜偶像来亵渎对耶和华的敬拜,但以理书指的是安提阿哥四世依比芬尼公元一六七年,在耶路撒冷圣殿中竖起异教神像,因而破坏了圣殿礼拜的事。耶稣是预料这种亵渎行为在圣地 (通常指圣殿本身,不是指耶路撒冷城,参,徒六13 ,二十一28) 会重演;读这经的要会意 是要求那些读过但以理的话的人扪心自问,衡量衡量自己的行为(参,但十二10) 。马可福音十三14 不顾语法规则的要求,把站在 用一个阳性分词来表示,这样“可憎恶的”便是指人了;马太把它纠正过来,用了中性分词,说明他理解耶稣是指与安提阿哥树立偶像类似的“事”。在圣殿被毁之前的时期,有哪些是属这类“可憎恶的事”呢?有人认为应包括该犹王计划在圣殿里为自己设像(那是公元四十至四十一年间的事,按此处上下文的要求看,作为危机的预兆显得过早何况计划也并未实现);有人认为指公元六十七至六十八年冬,罗马人即将围攻耶路撒冷时,奋锐党人把圣殿里的神物权供俗用的事269 (时间倒正是我们这里所指的时间,但事情并无明显的崇拜偶像的迹象);还有人认为应指公元七十年罗马人毁坏圣殿时树立罗马旗帜的事(犹太人视之为偶像崇拜)。当这最后一件事发生时,从耶路撒冷逃走显然已不可能,但第16节说的不是从城,而是凡在犹太的都应该逃,罗马人一开始围城,犹太全地就都要陆续遭到残酷的蹂躏。 16~18. 这事一发生,就等于提示人们赶快逃走,在犹太城郊的人应当逃到山上,因为罗马人要来洗劫村庄,抢掠农田,在屋顶上悠闲自得的人们将没空回去收敛家财,在田里耕作的人们也无法换下自己的工作服。这幅图画生动地表现了危机来临得很突然。优西比乌的著作(H. E. iii. 5.3)告诉我们,在围攻开始之前,有些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受到“神谕的启示”逃往约但河外的珀拉。耶稣的告诫不可能就是那“神谕”(因为珀拉并不在“山上”,而且当时“圣地”还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但可能对后来的“神谕”起了启发的作用。 19~20. 即使不携带过多的行李,逃难者的景况也已经够艰难的了。冬天 巴勒斯坦的道路泥泞难行270 ,在安息日 城门又紧闭,无法得到任何食物271 。 21~22. 请看约瑟夫的犹太战争 ( Jewish War )第五卷第512~518页,以了解围攻时的恐怖景象。耶稣的话使人忆起但以理书十二1 钍龅哪┦啦易矗耶稣认为那段话至少是这些灾难的预示。但是这场毁灭性的灾难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日子 将要减少 ,为的是给选民 以生还的机会,也许正因世上还有选民,才使神惩罚的严酷性得以减轻(参看所多玛的“义人”,创十八23~32) 。动词“被减少了”的被动语态表示,就连人间争战的恐怖程度,也在选民之神的掌握中。 23~25. 在第5节中提到的那些冒充基督的人们,在这种危难时刻,简直如鱼得水一般地活跃起来了。因为灾难深重时,以色列人就会把他们奉若神明,乐于接受他们的帮助。教会历史上(甚至今天)常有神的子民,在危难当头之时,不加分辨地接受似是而非的假真理,尤其当它伴有大神迹、大奇事的时候。圣经说“神迹奇事”并不都是神的工(参,申十三1~3 ,可能是这几节的根据)。在这种情况下,若要选民避免被迷惑 及过早期待“末日”,就须预先向他们发出警告(25节)。 26. 当时普遍认为基督一定出现在旷野 (这也许正是施洗者约翰引起一些人兴奋的原因,见三1~3 注释),公元一世纪时也确有些起义领袖在旷野里指挥起义(见第5节的注释,并参看 Josephus, Ant . xx. pp.97~99, 167~172)。内屋 (原意“库房”,指一个隐蔽的地方(如六6) ,这种提法可能反映犹太人的思想,他们认为弥赛亚不知藏在何处,随时可能从隐匿之处出来(参,约七27) 。实际上,这种看法很易被人利用,在没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制造一种假的期望;耶稣一再强调,说祂再来(与第一次来不同)一定不会在暗中,他不会在有些人根本辨识不出的情况下出现。 27. 与之相反,耶稣的再临要像闪电 ,清清楚楚,使全世界的人都看见(闪电总是突然的,这也是象征的一部分,但不是主要的;前面几节和本节的从东边直照到西边 ,使人人都能看见就表明了这点)。因此,在这里提到人子降临,正是为了说明不应 从犹太战乱中去辨认耶稣哪时复临,耶稣的复临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28. 这里用的谚语来自约伯记三十九30 ,当然古代还有类似的说法272 。这句话同样表示人子的到来不会有错。看来这里说的是秃鹰而不是鹰 ,因为鹰一般不食腐尸;圣经的作者往往不注意所提动植物的种类,而且亚兰文是一词两用,两类大型肉食鸟都用这一个词表示。正像尸首在哪里鹰也在哪里一样,人子的来临也必同样明显准确,没有到处去寻找辨认的必要。
269 Josephus, BJ , iv 150~157, etc.
270 J. Jeremias, Jerusalem in the Time of Jesus (1969), p.58.
271 请看 Banks, pp.102~103,他这种解释使人明白,耶稣的门徒觉得在安息日不应搬迁移动并不全是受律法主义的约束。
272 A. Ehrhardt, The Framework of the New Testament Stories (1964), pp.53 ~58. iv. “这世代”危机的顶点(二十四29~35) 第15~28节谈到犹大的危机,但并未钍鑫;的顶点即表现在圣殿的毁灭之中。可是耶稣的讲话本是由这个问题引起的(2~3节)。当第29节谈到“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天体便要出现大变化,人们自然会想到,耶稣大概要专门谈圣殿的结局来结束自己的讲话了。岂不知下面仍未明确地提到圣殿,反而在第29~31节把旧约中的许多启示语句汇集一起,使当时的人听起来觉得是在描述“基督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时的情景(即回答第3节后半部分的问题)。而且此情此景的出现,断定要发生在“这世代”(34节),可是基督降临的具体时日又不可知(36节),第27节又清楚地指出基督降临与耶路撒冷被围不是一回事。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再一次认真研究第29~31节的话,看一看究竟如何理解旧约的这些说法才正确273 。 29. 本节一开头的短语就否定了下面的情景可能出现在距犹太战争十分遥远的某个时间,这短语后面所用的话语来自以赛亚书十三10 ,三十四4 。第一句是以启示的形象语言描写巴比伦的败落,第二句是说神要对“万国”,特别对以东,施行审判。在历史上谈到神对城和国家施行审判时,常用类似的语言(如:结三十二7 ;珥二10 ;摩八9 等)。这样的语言固然也可以用来预言世界末日的崩溃,但首先还是指对现世的审判,特别用来描述各种政治势力的衰败。如果这样丰富多彩的语言宜于形容巴比伦那种异教国度的败落,那么用它来描述耶路撒冷的被毁就更为适合了,何况它还包含有对神的子民的地位和命运的重要暗示呢。所以说本节指宇宙的崩溃是不对的。“有人从字面上理解耶稣说的众星要从天上地落,以为宇宙星系要解体,这些人的脑筋多么简单,想像力又是多么贫乏。”274 30. 人子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的说法(“基督复临”一词并未出现),显然是暗指但以理书七13~14 的话,而那里的话,我们已经从前面看到(见十23 ,十六28 注释),不是说“降临到世上”,而是来到神的面前领受权柄和神的承认。“人子驾着天云降临,不应想像是耶稣纯粹在作太空遨游,它是一种标志,象征耶稣在历史上和地上万族中,有扭转乾坤的巨大威力。”275 这节的语言与第29节形容圣殿被毁的语言如出一辙;圣殿被毁是神的惩罚行动,也因此证明耶稣的权柄高于摈弃祂的犹太公会(这就是对圣殿被毁的重要性所应有的认识;参看二十三29~39) 。语言是引喻性的,铿锵有力,对旧约的形象性描述谙练通晓的人体会就更深切,可惜后代读者多不达此! 对人子在天上的兆头 解释各异。最早人们想像是一个十字架的形象显现在空中,不过经文中并未如此说,而且按照第29节的象征性说法来看,此处也不应作直义的解释。有人说“兆头”就是胜利降临的人子;还有人指出,七十士译本中的 se{meion 在旧约的希伯来原文中作“大旗”或“军旗”解,是神的子民聚集起来的信号;可参看以赛亚书十一12 ,四十九22 。在犹太人的礼拜仪式中讲到“从四面八方招聚散居的犹太人”时,把“大旗”和“号筒”(31节中提到)放在一起已成公式276 。无论怎么说,我们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启示文学的象征主义范围,要想对“人子的兆头”来个具体的解释,看来不大可能。 人子胜利降临时万族都要哀哭 ,这在撒迦利亚书十二10~14 已有预示277 。地上的万族 不如译成“那片土地上的各支派(家族)”,因为在撒迦利亚书十二10~14 里,悲哀仅限于以色列地的各族278 。由此可见,这里说的不是世界性的悲哀,而是以色列在看到他们“所扎的人”得到神公义的平反之后产生的一种反应。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里说的悲哀是一种悔罪的表现,耶稣在这里有暗指以色列人将来会悔改的意思吗?还是我们想得过多了呢? 31. 本节的话也很显然是来自旧约279 。请看以赛亚书二十七13 (并看上面第30节有关“兆头”的注释)来理解“号角的大声”,并参看申命记三十4 和撒迦利亚书二6 (七十士译本)来理解以下几个短语。上述各旧约章节指的是散居各处的以色列人的再次聚集,但这里说的是招聚选民 了(参看22和24节,在二十二14 该词译为“选上的”)。“人子的选民”再也不仅是以色列人,而是(如八11~12 所说)来自天涯海角的一小撮选上的人。这就是人子受权的必然结果。 angeloi 一词可译作“使者”(如十一10) ,指在世界各地传讲福音的人,也可理解为天使 (与十三41 ,十六27 等节的词义大致相同),就是指传讲福音背后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十三41 ,“人子的使者”把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去 ,而这里是把选民招进来 。还有一点不同,十三41 说的是最后的审判,这里说的则是普天下教会的增长(参看14节的注释),以色列从圣殿被毁,失去特殊地位之后,这件事才会发生。 既然旧约的形象描述手法受到了如此的重视,那么第29~31节,根据上下文的要求,也应看作是极为形象化地描述了圣殿将要被毁,以及其后果的神学意义。下面四节还要继续强调“这些事”的迫近,清楚地把它们与第36节以下所要说的不知何日何时的基督复临区分开来。 32~33. 巴勒斯坦生长大量的长青树,所以冬天无花果树 的秃枝是很显眼的。这种树不到晚春时节不会长叶,所以一见有大叶 出现,便知夏之将至。这一切的事 (即第15节以下所说的怵目惊心的景象)也是如此,一出现便知日期近了280 。既然耶稣的讲话全是针对圣殿何时被毁的问题来的,这里自然还是指这件事;“那行毁坏可憎的”和随之发生的一切,也必然标志圣殿及它代表的一切的结束。 34. 灾难发生的时间在本节就指得更为明确了。耶稣庄严地宣布我实在告诉你们 ,便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凡把这句话解释为指基督复临的,只能作出这样的结论:或是这话说得不对,或是这世代 不能照正常的意思来理解,例如有人便理解这世代是指“犹太民族”或“不信基督的犹太教”。很难想像这个名词会有这样与之毫不相干,且令那两类人难堪的意义!再说,又不能轻易地说这些事 所指的与前面几节描述的事情无关。按正常的理解,只有两种可能:若非耶稣错了(或者马太错误地理解了耶稣的话),就是耶稣还没有开始回答第3节后半的问题,即“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而仍集中精力在回答门徒问题的前一半,即“什么时候有这些事 (指圣殿遭毁)?” 35. 耶稣的话(和神的话一样,赛四十8) 完全信实可靠;这对那些错误解释第34节意思的人该又是一大难题了!
273 请看本注释二十四1~ 二十五46 引言部分的 (d) 段,我在那里谈到了对马可福音中对观段落的看法,往下的注释即以该看法为基础。
274 D. Lamont, Christ and the World of Thought (1934), p.266.
275 G. B. Caird, Jesus and the Jewish Nation (1965), p.20. 276 请看 T. F. Glasson 之论着,载于 JTS 15(1964), pp.299~300.
277 参看启示录一7 ,那里结合了但以理书七13~14 和撒迦利亚书十二10 以下的话,明确指出,哀哭的人就是那“扎耶稣的”,约翰福音十九37 亦如是。
278 请看拙着 JOT , pp.237, 257.
279 请看拙着 JOT , pp.63~64, 256~257.
280 RSV 译作“人子近了”,是没有必要的。希腊文副词 engys (“近了”)并无性别的标志,动词的主语也没有表现出来。
v. 人子会在想不到的时刻复临(二十四36~ 二十五13) 耶稣从一开始回答门徒们有关“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的问题(3节),就不断强调他不会透露再来的时间,他会在人们最想不到的时刻降临,也就是说无先兆可以奉告。大多数人都会处于未加注意的状态,但是门徒们必须随时随地作好准备。二十四36 的话在二十五13 得到重申,所以这一段应视为一个整体,继续讨论“那日子、那时辰无人知道”的主题;这一段里有明说(如:39、42、43、44、50等节),也有通过各种比喻和警句的暗示,都为阐明这一主题。二十四36、42 的话也出现在马可福音第十三章里;第二十四章37~51节 的大部分内容在路加福音第十二和十七章中也找得到;而二十五1~13 的内容则只见于马太福音(或许路十二35~37 也包含此意)。所以说,这一段讲话很像马太福音中其他大段的讲论,是把耶稣讲的互有关联的话汇集在一起,以强调第36节的意思。 36. 但那日子,那时辰 标志主题的改变,第33~34节所说的“这些事”已不再讨论。对“这些事”发生的时间还可以清楚地划个范围(34节),可是“那日子和那时辰”则没人知道。第3节为耶稣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这些事”,第二是“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现在显然是在谈第二个问题了。第37和39节里两次特别提到人子降临 ,而这个提法在第4~35节里显然没有用过(第27节是个例外,那里正是说,人子降临的时刻与当时谈论的时期是不相干的)。人子降临的日期不仅人不知道,天使 不知道,就连子 也不知道。耶稣的这一自称曾出现在十一27 (见那节的注释);在许多手抄本和各早期版本中,本节的“子也不知道”的句子都被删去了(见 RSV 边注),很可能是因为对耶稣这一无知在教义上实在难作解释,可是这一特点又绝不是无缘无故地吸收进口传经文中去的(在马可福音十三32 的原版本中无疑存在此句)。在新约里谈及耶稣知道的也有限,这是最清楚的一次了,其所以重要因为是在谈到父子关系时提的,这里面包含双重意思,一是父子之间亲密合一的关系,一是子对父的依从281 。 37~39. 时日既然没人知道,就一定会有人没有准备。与挪亚的日子相比,人子降临 的主要目的是要施行审判,虽然祂降临还包括其他用意。正因挪亚及其家人都准备好了,而挪亚同时代的人对审判的警告毫不在意,毫无准备,所以都被大水冲走 了。这里的深意是,准备迎接人子降临不是不可能,但不是靠数算日子,而是要一辈子随时随刻准备好,听从神的各种指示和警告。显然人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有准备的(因而得救),一类是无准备的(因而被弃)。 40~41. 有两个破坏了正常生活的事例,可以用来进一步说明这种划分是多么严酷。两个男人在田里 做着一样的活计,两个女人在磨坊 同样在推磨。所以说,划分绝不是根据不同的工作或环境,而全取决于是否准备好了。(参十三30 以了解最后审判时有人得救,有人被撇的思想。)取去 一词与一20 ,十七1 ,十八16 和二十17 中的动词同,意为把某人带着与你同去,所以这里指的是拯救那“带走的”,而不是将他毁掉。至于把他“带”到哪里去,没有说,强调的只是人子降临必将划分人类。 42. 从36~41节得出的必须随时作好准备的结论,也是本章以下各节以及二十五1~13 的重点,有很实际的意义。马可福音十三35 是一个家主故事的结语,与本节相同,马太把那个故事删去了(这样做并不奇怪,因为那个故事与马太45~51节较长的故事所说的意思一样)。你的主 ( kyrios )在马可福音里是“家主”,为的是与上面的故事衔接;马太把该词潜在的指基督的意思道出来了(参七21 注释)。 43~44. 第36~42节的要点在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路十二39~40 有相同的故事)里点了出来。要是破门而入的贼(破门 实际上是“挖透房屋”,是强进泥舍最简捷的办法)事先发出警告的话,人人便都会警觉起来;人子 就像这窃贼一般,并不告知他来的时辰,所以只有随时戒备才能儆醒预防。道理已说得如此透彻,而有些基督徒仍企图靠计算来数出耶稣复临的日子,这岂不是荒唐吗! 45~51. 这里有个长一点的故事,讲的要点与前一个相同,也是说“作好准备”是有实际意义的。故事讲一个仆人 (原意“奴仆”),主人 给他权柄在主人不在期间管理家业(参,二十五14 以下,一个仆人的责任)。他可以精心管理(45~47节),也可以胡乱应付(48~51节)。这不同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对“准备好”有更具体的理解;准备好并不是静坐干等,而是要负责供给家里的人 食物(45~46节),也就是说要通过服事人来准备迎接人子的复临。反之,“不准备”则包括为谋私利而剥削他人(49节)。所以,“‘照看’是要勤恳主动、尽忠负责地服事人”282 。因尽忠而得的报偿是一个更高的长期负责的位置(47节;参,二十五21、23) ;因不忠而得的惩罚照字面翻译就是“切成碎片”(51节,见 RSV 边注)。这残酷的景象使人想起十八34 里的“掌刑的”(参,撒上十五33 ;来十一37) 。像二十三13 和二十五30 一样,这个故事也有其实际的意义,所以下面说的仆人该受的处治,与前面章节(如:八12 ,十三42、50 等)中恶者的最终结局一样。他的命运将像假冒为善的人的命运一样;在第二十三章里“假冒为善的人”因未尽职而受到谴责,一个不尽忠的门徒也不能企望结果会比他们好。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太二十四1~2 】
我们的主对于世界是何等的冷淡(殿宇可比世界 )!祂毫不在心的经过这世界。门徒则注意及世界的美丽和它吸引人的地方。但是,主的冷淡,究也有因:祂知道它将来必要毁灭。所以,世界「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销化,我们为人该当怎样圣洁、怎样敬虔」(彼后三11) 。恋慕世界者,乃是因为他们以为世界是天长地久的;那知天地都要废去呢?知道(约壹二17) 的人有福了。
―― 倪柝声《读经心得》
【太二十四1~2 】
从第二十三章38节 里即可看到,耶稣走出圣殿,就象征圣殿从此与神的目的无关了。耶稣从那里上了橄榄山(3节 ),可能是继续反映以西结书十一23 的话,那里说“耶和华的荣耀”离开了城中的殿,停在该处。门徒全神贯注地欣赏殿宇的建筑,绝不单纯是从一个旅客观赏的角度出发(这批建筑物实在值得欣赏 请看 Josephus- Ant. xv. 392~402- 410~420中的描写 ),同时还因为他们难以相信,耶稣竟能放弃这座奉献给神以荣耀祂的尊贵神圣的建筑,何况它的建筑还日臻完善。可是,耶稣的回答不仅否定圣殿,而且预言它将被彻底毁掉。弥迦书(三12) 和耶利米书(七12~14 ,书二十六1~19) 曾对所罗门的殿作出类似的预言,他们的预言且在公元前五八七年应验。可是耶稣时代犹太启示学的信念是:圣殿是不可能被毁的。耶稣的预言不胫而走,当祂受审讯(二十六61) 和判罪(二十七40) 的时候,这话被人歪曲诽谤。祂的话充分表现祂排斥犹太民族主义和掌管圣殿及礼仪大权的宗教领袖。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3 】「耶稣在橄榄山上坐着,门徒暗暗地来说:“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 」
在马太福音里,问题不仅包括这些事,还有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的预兆。在希腊文里,后面这个词组之前用了一个单数定冠词,表明“降临”(基督复临 )和“世界的末了”指的是同一件事。其作用就是让耶稣在本章里回答时,有足够的篇幅把这末世的事件与圣殿被毁的事件区别开来,耶稣一直是这样作的,而门徒们仍难以把两件事分开;这表明在他们心中(无疑也在所有听见耶稣如此预言的人的心中 )圣殿被毁意义之大重于泰山,他们无法不认为它标志着世界末了的开始。耶稣要努力来扩大他们的眼界,使他们明白,就算没有圣殿,“世界的末了”还可能有一段时间才到,圣殿的结束(以及犹太教失去特殊地位 )不一定就是一切的结束。基督复临(Parousia 即“降临” )一词在四部福音书中只在本章(3、27、37、39诸节 )里出现,但在使徒书信中曾多次用来讲耶稣在荣耀中降临。该词本意为“临在”(林后十10) ,但多用来指达官贵人的探访,君王或皇帝的巡视,也指神灵的降临;这里则专指耶稣最后一次的“降临”。世界的末了(synteleia tou aionos )在二十八20 里还要再出现,严格地说它可以指任何一个时代(不一定是最后时代 )的结束,于是有时被人认为是指“犹太时代”的结束,即指神的子民已从单一民族的时期,变成为万国万民的时期。不过,在启示文献中,一般来讲,这种说法是指“最终的”结束(欲详请看 Gundry- p.477 ),而且在十二39、40 、49等节中,这个意义已出现过多次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4~5 】
耶稣一开始回答,就提出了一个主要的问题:被迷惑,过急地作出末世的结论是危险的。冒我的名不是带着耶稣的权柄而来,或宣称有耶稣的权柄,而是要篡祂的位。祂是独一无二的基督,任何自宣为基督者都是冒名的骗子。在犹太战争爆发之前几年,曾有不少民族主义的领袖们,聚集起一帮民众附从他们(徒五36~37 ,二十一38) ,虽然记载中没有说他们自宣为弥赛亚,无疑他们的附从者是那样看他们的(见 Bruce- pp.320~322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6~8 】
同样,在古代社会,战争和自然灾害时常也被解释成“末期的预兆”。可是,这类事情在人类历史中始终存在,它们在神运筹一切的计划中是必须有的,与末期并没有特别的关联。第7节重述以赛亚书十九2 的话,是为了指明这类事情在旧约时代就已经提到了。灾难的起头(本意为“产前的阵痛” 是启示文学中的一个术语 用来指新时代来到之前的灾难阶段 )表示,这些现象固然最终将与末期的结束有关联,但绝非其临近的预兆,故不能用它们来判断末期的远近。由此看来,第5~8节中所提及的各种现象,明确地讲并不是“末期的预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9~12 】
这几节也是一样,只一般地谈到将有灾难发生,多半指耶稣的门徒要经历患难,并不涉及整个世界。正如耶稣所预言,门徒要被恨恶,遭杀害(十17~22 ,那段经文与此关系密切 十三9~13 ,不光来自犹太人 十5~6 ,但到这几节他们的传道使命已扩大到万国万民中了 二十八18~19) 。迫害定要付出代价,必有许多人因此而跌倒(即“被绊倒” 五29~30 ,十三21 ,十八6~9 ,书十一41) ,在门徒群体中间也会发生陷害、恨恶、假先知和不法的事情,而不法的事又会使爱心冷淡,要注意这之间的联系。许多人的爱心本意为“对许多人的爱心”,即门徒“对许多”外人的爱心;若从这几节的思想发展来看,因为门徒群体是受逼迫的一方,所以这话的意思还是说“大多数”(门徒 )对神对人的爱心都会冷淡。这是一幅教会走下坡的阴暗图画。上下文表示,这一切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在“末日”来到之前必须如此自然地发展,它却没有表示这些现象和“末日”在时间上的关系怎样。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13 】「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
忍耐是启示学中的一个主题(但十二12~13) 。当大多数人都“冷淡”了的时候,只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换言之,只有他们才能享受新时代的福分。到底的意思是“过去”,并不一定指预言中说的末了(不然在那之前活着的人不是就不能得救了吗?而且在希腊文里 要表示第6节和14节所说的“末期”必须前面加个冠词 这里都没有 )。本节重复了十22 的话,那里清清楚楚指的是当时门徒向以色列人传道的遭遇,并非“世界的末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13 忍耐到底】
问:马太福音二十四章十三节 :「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不忍耐到底者能否得救?并且得救指何种得救?
答:自然不能。这里并不是说到信徒灵魂的得救,乃是指?犹太人在灾难中身体的得救说的。―― 倪柝声
【太二十四14 】「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 」
天下的原词是oikoumene,本意为“居民区”,原是代表希腊语世界(以示与野蛮人有别 )的一个普通词,后来指罗马帝国,再往后指当时人们知道的整个世界;所以说,它不是一个囊括天涯海角的地理专有名词,只表示福音要传遍全世界,给万国万民,即超越犹太人社会的范围(扩大范围自然丝毫不意味中止对以色列民的使命 十23) 。然后末期才来到,乍看起来好似可以计算出末日的日期,其实这要决定于如何定义“将福音传遍天下”的情况和具体时刻。在某种意义上,保罗早在公元七十年以前就可以宣布,他已在欧、亚广大地区“到处传了福音”(罗十五19) ,从那以后,使徒们又不知有多少次可以作出同样的声明,说福音已传到比耶稣时期所知道的oikoumene(有人居住的地区 )辽阔得多的地方。但是,耶稣的话不是测定这样。福音要传到犹太世界以外的遥远地方之后,末期才来到,我们不能从这话得到任何根据,决定末期何时该到。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15 】「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 )。 」
“可憎恶的事”就是指以崇拜偶像来亵渎对耶和华的敬拜,但以理书指的是安提阿哥四世依比芬尼公元一六七年,在耶路撒冷圣殿中竖起异教神像,因而破坏了圣殿礼拜的事。耶稣是预料这种亵渎行为在圣地(通常指圣殿本身 不是指耶路撒冷城 参 徒六13 ,二十一28) 会重演;读这经的要会意是要求那些读过但以理的话的人扪心自问,衡量衡量自己的行为(参 但十二10) 。马可福音十三14 不顾语法规则的要求,把站在用一个阳性分词来表示,这样“可憎恶的”便是指人了;马太把它纠正过来,用了中性分词,说明他理解耶稣是指与安提阿哥树立偶像类似的“事”。在圣殿被毁之前的时期,有哪些是属这类“可憎恶的事”呢?有人认为应包括该犹王计划在圣殿里为自己设像(那是公元四十至四十一年间的事 按此处上下文的要求看 作为危机的预兆显得过早--何况计划也并未实现 );有人认为指公元六十七至六十八年冬,罗马人即将围攻耶路撒冷时,奋锐党人把圣殿里的神物权供俗用的事(时间倒正是我们这里所指的时间 但事情并无明显的崇拜偶像的迹象 );还有人认为应指公元七十年罗马人毁坏圣殿时树立罗马旗帜的事(犹太人视之为偶像崇拜 )。当这最后一件事发生时,从耶路撒冷逃走显然已不可能,但第16节说的不是从城巿,而是凡在犹太的都应该逃,罗马人一开始围城,犹太全地就都要陆续遭到残酷的蹂躏。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15 】
没有人确实知道:『那行毁坏可憎的』是指着甚么。这句话来自但以理书十二章十一节 ,在该处是说那可憎的,在圣殿施行毁坏。但以理所指的很清楚:约在主前一百七十五年,叙利亚王伊皮法尼安提阿哥决意除灭犹太教,他将希腊的宗教与实行介绍到犹太。他攻陷了耶路撒冷,在圣殿的院子里给阿林坡山的丢斯筑了一座坛,并且用猪肉献祭,使圣殿蒙受不洁。他又把祭司的房间与圣殿的会堂,作公共的妓院。这完全是故意要消灭犹太教的尝试。
──《每日研经丛书》
【太二十四16~18 】
这事一发生,就等于提示人们赶快逃走,在犹太城郊的人应当逃到山上,因为罗马人要来洗劫村庄,抢掠农田,在屋顶上悠闲自得的人们将没空回去收敛家财,在田里耕作的人们也无法换下自己的工作服。这幅图画生动地表现了危机来临得很突然。优西比乌的著作(H. E. iii. 5.3 )告诉我们,在围攻开始之前,有些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受到“神谕的启示”逃往约但河外的珀拉。耶稣的告诫不可能就是那“神谕”(因为珀拉并不在“山上” 而且当时“圣地”还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但可能对后来的“神谕”起了启发的作用。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19~20 】
即使不携带过多的行李,逃难者的景况也已经够艰难的了。冬天巴勒斯坦的道路泥泞难行,在安息日城门又紧闭,无法得到任何食物。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20~30 】
许热尔(Schurer所著基督时代之犹太人下集一五四页 )总结那充塞在犹太文学作品中,并在耶稣当时每一个人所知道的关于耶和华日子的观念,说:『日头和月亮要黑暗,在天空显出刀剑,马匹在云间不断奔驰。自然界的每一样东西,都发生动摇与混乱。夜间有日头,白日有月亮,树木滴血,石头发声,清水中有盐,撒种的地方如同未曾撒种,丰满的谷仓竟然变空,涌流的水泉停止。人间所有规律的限制,都将消失;地上为罪恶与无神者所管制。人们疯狂地自相争斗,朋友与朋友为敌,儿子与父亲为敌,女儿与母亲为敌。国要攻打国,民要攻打民,还要加上战争、地震、火灾与饥荒,那时人将被这些灾难卷去。』这些都是耶和华日子可怕的景象。
──《每日研经丛书》
【太二十四23~25 】
在第5节中提到的那些冒充基督的人们,在这种危难时刻,简直如鱼得水一般地活跃起来了。因为灾难深重时,以色列人就会把他们奉若神明,乐于接受他们的帮助。教会历史上(甚至今天 )常有神的子民,在危难当头之时,不加分辨地接受似是而非的假真理,尤其当它伴有大神迹、大奇事的时候。圣经说“神迹奇事”并不都是神的工(参 申十三1~3 ,可能是这几节的根据 )。在这种情况下,若要选民避免被迷惑及过早期待“末日”,就须预先向他们发出警告(25节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26 】「若有人对你们说,‘看哪,基督在旷野里’,你们不要出去;或说,‘看哪,基督在内屋中’,你们不要信。 」
当时普遍认为基督一定出现在旷野(这也许正是施洗者约翰引起一些人兴奋的原因 三1~3) ,公元一世纪时也确有些起义领袖在旷野里指挥起义(见第5节 并参看 Josephus- Ant. xx. pp.97~99- 167~172 )。内屋( 原意“库房”,指一个隐蔽的地方(六6) ,这种提法可能反映犹太人的思想,他们认为弥赛亚不知藏在何处,随时可能从隐匿之处出来(参 约七27) 。实际上,这种看法很易被人利用,在没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制造一种假的期望;耶稣一再强调,说祂再来(与第一次来不同 )一定不会在暗中,他不会在有些人根本辨识不出的情况下出现。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27 】「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与之相反,耶稣的再临要像闪电,清清楚楚,使全世界的人都看见(闪电总是突然的 这也是象征的一部分 但不是主要的 前面几节和本节的从东边直照到西边 使人人都能看见就表明了这点 )。因此,在这里提到人子降临,正是为了说明不应从犹太战乱中去辨认耶稣哪时复临,耶稣的复临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28 】「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那里。 」
这里用的谚语来自约伯记三十九30 ,当然古代还有类似的说法。这句话同样表示人子的到来不会有错。看来这里说的是秃鹰而不是鹰,因为鹰一般不食腐尸;圣经的作者往往不注意所提动植物的种类,而且亚兰文是一词两用,两类大型肉食鸟都用这一个词表示。正像尸首在哪里鹰也在哪里一样,人子的来临也必同样明显准确,没有到处去寻找辨认的必要。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28 尸首在那里,鹰也必聚集在那里何意?】
答①这两句话大概是出于古时犹太人的谚语(伯三十九27-30) ,好像中国人所说的成语「如影随形」一样,耶稣引用这「尸首与鹰」并无特殊代表象征的意思,只是作为一种比喻,讲到祂二次降临大灾难时期所要发生的事,意思是尸为鹰食,形容仇敌受到罪恶报应的结局。
②有注释家认为这尸首乃指犹太民族的道德败坏,恶贯满盈的百姓。鹰是指着罗马旗杆上的鹰像,即代表罗马人的国权,神要使用罗马人的权力,来刑罚这些顽梗悖逆的百姓,如罗马提多将军于主后七O年,率领军兵来毁灭耶路撒冷城,屠杀无数的人民,但看上下文与路十七章三十七节 的上文,系未有显示这个意思,只能作为一点参考研究而已。
③按照启示录十九11-17节 ,论到基督降临地上时,祂要审判列国,与仇敌军兵争战,有天使呼唤空中的飞鸟来赴筵席,吃君王,将军,壮士,马与骑马者的肉,并一切自主为奴的,以及大小人民的肉,反对神的沉沦之子(约壹三18 ,帖后二3-12) ,他们被歼灭,尸首被飞鸟聚集所食(结三十九17-22) ,此处所论的事,恰与问题中事件发生之情形相称(太二十四21-28) ,乃为「尸首与鹰」的含意较为明显的注解。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太二十四28 尸首】
问:马太福音二十四章二十八节 :「尸首在那里,鹰也必聚在那里。」是指甚么?
答:当大灾难的时候,基督在半空,敌基督在地上;二者遥遥相对。圣徒们被主接提到主那里;所以,基督的「身体」在半空联合于基督。敌基督也有属牠的人,他们也在地上与敌基督联合;他们就是敌基督的「尸首」。因为他们都是死在罪恶里面的人,与基督的身体是相反;此二者也遥遥相对。鹰鸟指?罪恶或审判。敌基督的伴侣在那里,罪恶和审判也在那里。―― 倪柝声
【太二十四28 尸首与鹰各指何事物?】
要解释这难题时,我们首先要再明白一个解经的原则,这个原则的重要性和上述“口头的豫言与传说”那原则一样重要。那就是圣经?有许多“犹太人的俗语”,正像中国也有相当丰富的俗语一般,这些俗语往往带着隐秘性,时时用普通的事物来表达特殊的教训。比方说:“哑巴吃黄莲”,表示“有苦说不出”。又比方说:“盲吃饺子”,表示“肚子里有数”。
犹太人的俗语也有同样性质,只要一说出来,大家心里便明白。可是外国人如要明白这些俗语,便需要一番解释,有时虽经解释,外国人也不一定明,或兴趣不如本国人浓厚。
“尸首与鹰”便是一例,“尸首在那里,鹰也必聚在那里”,这两句话是非常古老的犹太俗语,因为这两句话源出于约伯记三十九章30节 。该处因为是用希伯来文写的,那稣所引用时是被马太用希腊文写的,所以似乎略有出入。
约伯怎样说呢:“被杀的人在那里,它(指上文的鹰 )也在那里”。被杀的人与尸首同意,而鹰是喜欢吃尸首的残忍动物。关于这两句话的解释共有四种:
一、最合原则的解释法是:这是古老的俗语,是人人皆知的两句话,其含意为“利之所在,人必趋之”,或“落井下石,死后动弄刑”。犹太人在听完主那稣讲述未来世界的转变后,再听这两句古老俗语,大家都很明白,所以那稣不加解释。
二、尸首指腐败的犹太民族,鹰指罗马帝国,因为罗马帝国的国徽是鹰(今日的美国与印度尼西亚亦然 )。主那稣在讲完世界未来灾难之后,加上这两句俗语,是暗指将来罗马帝国的提多将军要带兵来破坏耶路撒冷,用猪血污秽圣殿墙壁,那是纪元后七十年的事,当时犹太人被杀者有三百万之多。
三、尸首指基督徒,鹰指基督。在启示录四章7节 所说的四个活物,都是代表基督的特性,其中有一个活物是鹰。死去的基督徒将来要从坟墓里出来,复活,被提到空中,好像鹰抓住尸首的肉到空中一样。因为主那稣讲完未世的灾难之后,才说这两句俗语,十分可能是暗指基督徒被提而言。
四、尸首指“死海”,鹰指末世要争夺死海的“列强”而言。因为原文“尸首”是单数字,“鹰”是多数字,所以可以说一个死海被列强所争夺。为什么未世的列强要争夺死海呢?原来“死海不死”,战后列强的科学家都研究死海的宝藏,发现死海中有最丰富的铀(即制 原子弹的原料 )及其它原素,任何强国如占有了死海,它将称霸世界。
以上四种解释,各有千秋,以之为研究资料则可,但如强调某一解释为“绝对对的”,则过于主观了。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太二十四29 】「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日头就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天势都要震动。’ 」
马太接受传统的犹太终末思想,天象的剧变是末日来临的征兆(赛十三10 ,三十四4) 。天势包括一切的天体。
──《中文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30 】「那时,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
马太指出人子降临之前他的神秘兆头必先显在天上,且以传统的终末辞语加以述说:(一 )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二 )人子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马太所指虽无法知晓,但是与人子自身相关的标志出现(赛十一12) 而非指天体的震动。大可不必接受初期基督徒的解释,这兆头是伸开着双手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十二2~5) 。
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这是引述先知撒迦利亚的话(十二10) ,但马太把先知原指以色列全民的话应用在世人身上。哀哭原文字kopsontai,比一般哭泣更强烈的用语,指捶胸哀哭之意。
人子……驾着天上的云降临这是引述先知但以理的话(七13~14) 。耶稣指他自己是即将在荣耀中降临的人子。
有能力指和众天使一同来临所显出的雄壮。
有大荣耀描写神的临在所带来的光芒四射。
──《中文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31 】「他要差遣使者,用号筒的大声,将他的选民从四方(注“方”原文作“风” ),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招聚了来。」
用号筒的大声在犹太的终末思想中,以吹角的声音来表达审判日子的来临(赛二十七13) 。新约的作者接受这象征性的语言(林前十五52 ,帖前四16 ,启十一15) 。
──《中文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32 「夏天近了。」】
你说时间已经太晚。风势很紧,早晨的严霜也使菜蔬不能生长,好似夏天永远不会来了,它不再在大地铺上地毯,使溪流、湖泽以及天空洒以缤纷的彩色。其实夏天已经近了,虽然一切情形仍不显著。主已经近了,祂是夏天的王,祂一来就是夏日,要知道祂已经近了,就在门口。
祂常常是在近处,爱能察觉祂的同在,那是永远的夏日,将门打开,祂凯旋的行列已经在望。这世界禧年的夏日来到,长久的冬日早已过去,新妇必听见祂说:冬天已近,白鸟鸣叫的时候已经来到,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来,与我同去!
打仗的风声使列国惊怕,信心与爱心冷漠,福音却要传遍各地。神的选民逐渐归回,这一切都在使新妇等候新郎——无花果树长出嫩芽,主已经近了,我们这些孤寂的等候者只要想起祂的出现,我们聚集在祂面前,就应有勇气,忠勤为王作工。
你的心中有夏天吗?只有一个条件可以实现。你必须离开北方,到热带地区,那里太阳一直在高天的宝座,日头永不西下。
【太二十四33 人子近了「这样,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也该知道人子近了。」】
我们容易想到很多事是很现实,很迫切,应当首先去应付的,即或没有什么很急需的事,也还是觉得主来的日子还远,不是急切要应付的。因为仍想几个月几年,甚至更多年的时间,以为能在世上一直活下去,却不知道有一件比别的事都更近,会更早来到,也是我们应当首先应付的问题,那就是主再来,尤其是当我们看见无花果树发嫩长叶的时候,就知道夏天近了。无花果树所代表的选民不是已经发嫩长叶了吗?以色列人复国了,人子真是近了,正在门口了。
如果一个要来的人已经在门口了,表明是下一步就进来了。所以有的经文说,还有一点点的时候,那要来的就来, 并不迟延(来1037 )。这一点点时候,可能是今夜,下个时辰,下一分钟,忽然来到(可1336 路2134 ),正好是想不到的时候(路1240 )。所以应当认为主能在任何时刻来到,可能就在这时候,现在就是最后的一天,一时,一刻。这样,我们当怎样度这最后的时刻呢?怎样迎见已站在门口的主呢?我们能用这最后的一点点时候来为明天忧虑吗?吃喝醉酒吗?为肉体活着吗?还想贪爱得到世界上好处么?不,都不能了,只有用这最后的一点时候来儆醒预备,认罪悔改,热心奉献,为主工作,成为圣洁,不住祷告,准备见主。
──《每日天粮》
【太二十四34 】「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
灾难发生的时间在本节就指得更为明确了。耶稣庄严地宣布我实在告诉你们,便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凡把这句话解释为指基督复临的,只能作出这样的结论:或是这话说得不对,或是这世代不能照正常的意思来理解,例如有人便理解这世代是指“犹太民族”或“不信基督的犹太教”。很难想象这个名词会有这样与之毫不相干,且令那两类人难堪的意义!再说,又不能轻易地说这些事所指的与前面几节描述的事情无关。按正常的理解,只有两种可能:若非耶稣错了(或者马太错误地理解了耶稣的话 ),就是耶稣还没有开始回答第3节后半的问题,即“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而仍集中精力在回答门徒问题的前一半,即“什么时候有这些事(指圣殿遭毁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34 耶稣在马太二十四34 的意思,是否指他那世代的人尚未逝世之前,他再来的征兆就会应验了?】
主耶稣在马太二十四34 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耶稣所指的,是那些事呢?就是假先知、假教师的兴起,信徒被逼迫而殉道,大灾难恐怖之事出现(9-22节 )。与此同时,还有假基督,以行奇迹来骗人,而且天上还有异象(23-29节 )。接着,「人子的兆头」就会显现在天上(30节 ),全世界的人都会看见他在荣耀与权能中重临;那时候,他还会差遣天使到世界各地召集「选民」。
这种末世的景象以及使举世震动的事件,没有在听取橄榄山讲论的那世代发生。故此,耶稣所提及的「这世代(this genea )」,不会是指他当时的听众。那么,他这个预言是何所指呢?
有两个可能性。其一:「世代」(genea )一语,被用作「种族」、「国度」、「民」(genos )的同义词。从这个角度看来,耶稣是预言在他再来之前,犹太民族不会灭绝。无论其他的种族是否已灭绝,而与拿撒勒人耶稣同时的种族,大都绝迹于地球,但犹太种族却不然。无论受到任河迫害,从一个国家被驱逐到另一国,犹太人亦能存留于世,直等到主耶稣再来。犹太人所经历的迫害、被驱四散、差不多被连根拔起的情况,若别的种族有相同经历,就早已被灭绝了。犹太人必定存留到耶稣再来之时,而且,他们现已在巴勒斯坦复国了。虽然上述对「世代」(genea )所作的这种解释并不常见,但早自希罗多德与荷马,至较后期的浦劳塔斯(P1autarch ),都有将「世代」解释为「国族、人民」。(参H.G.Liddell and R.Scott A Greek-English Iexicon-9th ed[OxfordClarendon-1940」 p.342。 )
至于第二个可能性是,将genea作一般的解法——「世代」,但将此字视为指目睹大灾难初期的征兆的那一个世代。在这些人当中,会有一部分得见主耶稣以得胜者及审判官的身份重临世上。这种解释有其优点,可以保留此字眼的常见含义;然而,亦有不善之处,就是预言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发生的事。无论大灾难为期七年或三年半,一般人都可以目睹其开始及终局。纵使这期间的迫害是恐怖且充满血腥,但七年时间并不长,一般人都可抵受。
假如橄揽山讲论本以亚兰文说出(这情况大有可能 ),而后来才以希腊文写成,那么,我们就难以从希腊译文肯定这个预言的意义。genea与genos是两个息息相关的字,字根相同。从耶稣当时所可能用的亚兰字汇看来(叙利亚文简明译本作Sharbeta' 可解作「种族」及「世代」 ),上述两种解释都可能正确;故此,耶稣当日所指的,可能是犹太「种族」,而不是与他同时代的那一群听众。对于彼得三次不认主的记载,三卷符类福音各有不同,如何能和谐吻合呢?
马太二十六34 记载彼得不认耶稣,引用耶稣前些时所说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马可十四30 把耶稣的话引述得更详细:「我实在告诉你,就在今天夜里,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加二十二34 ,而用字更简 )。上述两段经文,是否一如某些批评家所言,互相矛盾的呢?不!因为公鸡在那晚叫了两遍,那么,它最低限度叫了一遍。
耶稣显然是特别指出,正当公鸡鸣叫第二次时,彼得便会第三次不认他。关于这段记载的重点,并不在公鸡鸣叫多少次,却在于彼得三次不认耶稣,向揭露他身份的人否认自己是属耶稣一伙的,甚至自辩不认识他。某些经节较详细地记载当时的情况,但不能据此说较为简略的那一份是错误的。正如一位讲师授课,多个学生笔录,其中一些学生记录得较详细:但不能因此说这些学生不尽是真实的见证者。
上述关于讲师授课,学生笔录的解释,亦可应用于彼得三次不认主的记载上。各卷符类福音都有记载这件事,但每卷都有记载了一些不见于其余两卷的细节;约翰福音所描写的详情,更是三卷符类福音所缺乏的。然而,四卷福音书所描写的情节,都没有互相冲突之处。将四卷福音书关于彼得不认主的记载并排而列,便可知当时事件的详情;若单看其中一本的记述,都不能得窥全豹。下文组合了四卷福音书关于此事件的记载,以了解当基督在该亚法面前受审时,彼得的恐怖经历。
有守门人看守着大祭司住宅的大门口(守门人 thyroros于此处可能是阳性 译按但和合本则作「使女」 ),约翰和守门人说了一声,彼得就获准进入大祭司的院子(约十八15-16) 。彼得进入院内,就坐在火堆旁取暖,因当晚气温很低(路二十二56) 。但站在门里的一个使女就定睛看着彼得,端详一会,终于认出他来,「你素来也是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可十四67 ,路二十二56) 接着,那个使女就问彼得:「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么。」(约十八17) 彼得慌忙否认:「我不知道你说的是甚么。」(太二十六70 ,可十四68) ,接着更明说:「女子,我不认得他。」(路二十二57)
彼得认为不宜留在院子里,就走进门廊;不过,彼得在门廊内立刻引起别人的注意。有另一位使女,可能注意到守门使女所说的话,就对身旁的人说:「这个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太二十六71) 她更肯定地指出,「这也是他们一党的。」(可十四69)
就在那时,有一个围观者指着彼得说:「你也是他们一党的。」(路二十二58) 彼得已和另一些人站在炭火旁(显然不是院子内的那堆火了 ),他身旁的人也认出他来,就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太二十六73 ,可十四70) 他们更直截了当地问彼得:「你不也是他的门徒么?」(约十八25) 彼得紧张起来,立刻否认:「你这个人,我不是。」(路二十二58) 「我不认得那个人。」(太二十六72)
过了很久,可能是彼得第二次不认主之后一个小时了(二59) 。有一个人,是彼得在客西马尼园斩伤的仆役的亲人,指着彼得说:「他实在是同那人一伙的;因为他也是加利利人。」路二十二59) 旁观的人也附和:「你真是他们一党的,因为你是加利利人。」(可十四70) 「你真是他们一党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太二十六77) 。这时候,彼得已惊惶失措,甚至要发咒起誓地否认,「我不认得你们所说的这个人。」(可十四71)
话一出口,彼得立时听到鸡鸣。就在这时候,彼得记起自己曾对耶稣信誓旦旦,纵使杀身成仁,也不离弃主耶稣。亦与此同时,仍站在该亚法面前受审的耶稣,回头望向彼得。他们四目交投,彼得羞愧满面,自责、悲痛,就匆匆离开大祭司的府第。当时正是黎明前的死寂漆黑,彼得坐下,悲从中来,放声大哭。
总括来说,四卷福音书关于此事的记载没有互相冲突,纵使在细节上有所歧异。正如法庭上的诉讼过程,每个目击者都就自己所知作出供词,而法官和陪审团就要将多位资料组合在一起。每个见证人所作的供词,或许大同小异,而其中一个见证人所提供的资料,是别的见证人所没有的。法庭上的讼诉过程正好作为例子,指出福音书之间没有真正的歧异及不可解决的冲突。只有那些走偏了路的圣经批评者,才会有这种歪曲的论调;他们的立论,是经不起考验的。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太二十四35 】「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
耶稣的话(和神的话一样 赛四十8) 完全信实可靠;这对那些错误解释第34节意思的人该又是一大难题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36 子不知道】
问:马太福音二十四章三十六节 ,主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子与父原为一 )惟独父知道,岂子知道,而不司耶?拟得救数目不足,而父意未满,故那日子、那时辰,需以父满意为定时耶?请示其详。
答:这一句话在四福音书中,实在只有马可福音十三章三十二节 记载(太二十四36 ,施约琴译本小注 )。这与马可福音表明主耶稣为仆人的性质,是完全相合的。主说此语,并非祂知而不言;也非父满意方定时。我们读经最难的地方,就是分别主耶稣的神人二性。有时可以分;有时不可以分;有时若可分,若不可分。在此,就是主耶稣指?祂的「人」说的;表明祂自己是个完全谦卑的仆人,除了接受祂主人的旨意外,祂自己并无所知。我们读四福音书,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记得主耶稣是有神人二性的;有时只说其人性;有时只说其神性;有时说其神人二性。知者,则免去许多误会。―― 倪柝声
【太二十四37~39 】时日既然没人知道,就一定会有人没有准备。与挪亚的日子相比,人子降临的主要目的是要施行审判,虽然祂降临还包括其它用意。正因挪亚及其家人都准备好了,而挪亚同时代的人对审判的警告毫不在意,毫无准备,所以都被大水冲走了。这里的深意是,准备迎接人子降临不是不可能,但不是靠数算日子,而是要一辈子随时随刻准备好,听从神的各种指示和警告。显然人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有准备的(因而得救 ),一类是无准备的(因而被弃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40~41 】
有两个破坏了正常生活的事例,可以用来进一步说明这种划分是多么严酷。两个男人在田里做着一样的活计,两个女人在磨坊同样在推磨。所以说,划分绝不是根据不同的工作或环境,而全取决于是否准备好了。(十三30 ,有人被撇的思想。 )取去一词与一20 ,十七1 ,十八16 和二十17 中的动词同,意为把某人带着与你同去,所以这里指的是拯救那“带走的”,而不是将他毁掉。至于把他“带”到哪里去,没有说,强调的只是人子降临必将划分人类。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40~41 取去一个撇下一个,到底那一个是得救的?】
答:这是耶稣曾经预言祂末世再来时,所提到两等人被分别出来的情形(十三49 ,二十五32) ,「那时,两个人在田里,取去一个,撇下一个,两个女人推磨,取去一个,撇下一个。」圣经注释家对于这里的「取去与撇下」的见解不一,有的人认为「取去一个」是指得救的人,「撇下一个」是指不得救的人;有的人推断却又恰恰与此完全相反。但孰是孰非,似无定论,我们可以作下两点的思想和探讨:(新译本作一个被接去 一个撇下来 )。
①据圣经原文上说,这「取去」一词( )是与一20 ,24字之「娶」字,路九10 ,十八31节 之「带」字并约十四3节 之「接」字等字的原文皆是一样,(英文均译作Take ),因此「取去一个」,按吕振中译作「被接去一个」——乃是指着耶稣二次降临时,那些被接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永远同在得救的真信徒(帖前四16-17) ,如亚当七世孙以诺曾被神取去(犹14 创五24 ,来十一5) ,此为一例。至于「撇下」一词( ),是与十三30节 之「容」字,十五14节 之「任凭」,二十三38节 之「留」字,以及二十六56节 之「离开」等字的原文皆是一样,(鹰译作Let-Lefe-Forsook ),因此「撇下一个」,按吕振中译作「被撇下一个」——乃是被撇在地上不得救有名无实和不信的人,要遭受大灾难的痛苦,留在刑罚之下(太二十四21-22 ,二十五46 ,彼后二9) 。(注 )
②从挪亚的洪水时代的情形看(创七1-24) ,主曾提到「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降临也要怎样……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那时只有「留下」挪亚一家八口在方舟里保全生命(创七23) ,有人以此证明耶稣所说,「取去」的,如同是被洪水冲去,是不得救的未信者,「撇下」的,根据原文所解,亦有「留下」之意(太二十三38) ,如同挪亚一家八口被留在方舟里(创七23) ,是得救的信徒,这种解释恰与前项所论相反,且在其意义上难以想合,因为主降临时是形容得救者提到空中与主同在,与不得救者不能被提的分别,而挪亚时代的人,得救与灭亡,是指肉身还是有人在地上活着的人,所以不能以挪亚时代的人留唉方舟里,与被洪水冲去,来代表主再来时的撇下与取去之含意,只可以说明主再来时的情形,好像挪亚的日子那样,有得救与灭亡这等人的分别情况而已。
注:取去——( ),其字源是( ),又( )在也,和( )收也,接纳,夺去,取去,选取,接待也,相结而成,故有收在身边,接受,心领,承受之意。
撇下——( )其字源是( )由( )离也,相结合而成,其意有使之离去,放去,如散众等意,有容,许,让(让 可十14) ,撇下,遣存等意思。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太二十四40~41 取去一个,撇下一个是何意?主那稣再来时取去的被提,还是撇下的被提?】
这是主那稣豫言他降临的时候的一种情况,“那时,两个人在田时,取去一个,撇下一个。两个女人推磨,取去一个,撇下一个”。又说:“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那一天来到”。很明显的,这是主降临以前要发生的事情。
一、一般的解释是:那时那些信主的“被提”去,那些未信主的的要留在地上遭受大灾难。因此“取去”的,乃是“被提”到空中去的,‘撇下”的是留在地上受大灾难的。两夫妻、两弟兄、两父子、两同学、两朋友,都可能如此,信者被提去,不信者留下来。
二、但另有一派人士解释正相反,他们认为主那稣在讲这些以前曾提到挪亚洪水时的情形,说:“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当时,留下挪亚一家八口在方舟中得以保全性命。这就证明主那稣所说“取去”的是等于被洪水冲去的,那些“撇下”的,根据原文应译为“留下”或“使之走”,等于挪亚一家八口,被留下在方舟中。因此,“取去”的是地上遭受灾难的,“撇下”的是被主提到空中去的。
三、第三派人士主张这两节经文与“被提”毫无关系。这里有“那时”二字,照原文口气是上文之后的另一个局面,应该是主那稣从空中与众圣者降临到大地上为王的时候,那时,他要“取去”个,“留下”一个,即“取去”的是要受审判或在最后哈米吉多顿的人战争中被杀的(启十六章16节 ),“留下”的是在大战争中蒙保守得平安的(启三章10节 )。
全部新约提到信徒被提,只有一次,即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17节 ,因此,主那稣在这里所说的话,是否与被提有关,是值得考虑的。冈为在主那稣的时候,教会尚未成立,是隐藏的,我们不能根据任何一处经义,勉强插入与教会有关的事情中。因此,上述三种的说法,以之为参考资料则甚佳,若坚持某一说法为绝对对的,则不必。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太二十四42 】「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哪一天来到。 」
马可福音十三35 是一个家主故事的结语,与本节相同,马太把那个故事删去了(这样做并不奇怪 因为那个故事与马太45~51节较长的故事所说的意思一样 )。你的主(kyrios )在马可福音里是“家主”,为的是与上面的故事衔接;马太把该词潜在的指基督的意思道出来了(七21)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43~44 】
第36~42节的要点在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路十二39~40) 里点了出来。要是破门而入的贼(破门实际上是“挖透房屋” 是强进泥舍最简捷的办法 )事先发出警告的话,人人便都会警觉起来;人子就像这窃贼一般,并不告知他来的时辰,所以只有随时戒备才能儆醒预防。道理已说得如此透彻,而有些基督徒仍企图靠计算来数出耶稣复临的日子,这岂不是荒唐吗。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45~51 】
这里有个长一点的故事,讲的要点与前一个相同,也是说“作好准备”是有实际意义的。故事讲一个仆人(原意“奴仆” ),主人给他权柄在主人不在期间管理家业(参 二十五14 ,一个仆人的责任 )。他可以精心管理(45~47节 ),也可以胡乱应付(48~51节 )。这不同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对“准备好”有更具体的理解;准备好并不是静坐干等,而是要负责供给家里的人食物(45~46节 ),也就是说要通过服事人来准备迎接人子的复临。反之,“不准备”则包括为谋私利而剥削他人(49节 )。所以,“‘照看’是要勤恳主动、尽忠负责地服事人”。因尽忠而得的报偿是一个更高的长期负责的位置(47节 参 二十五21、23) ;因不忠而得的惩罚照字面翻译就是“切成碎片”(51节 见 RSV边注 )。这残酷的景象使人想起十八34 里的“掌刑的”(参 撒上十五33 ,来十一37) 。像二十三13 和二十五30 一样,这个故事也有其实际的意义,所以下面说的仆人该受的处治,与前面章节(八12 ,十三42、50) 中恶者的最终结局一样。他的命运将像假冒为善的人的命运一样;在第二十三章里“假冒为善的人”因未尽职而受到谴责,一个不尽忠的门徒也不能企望结果会比他们好。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1 】
在锡安山的山顶,挖掘成一片一千平方呎的高原,在其上有圣殿本身。它是用白色的大理石,贴上了金子建造的,在日光之下光彩夺目,使人无法正视。在低下的城市与圣殿之间,躺卧着提若坡阳(Tyropoeon )谷,有一座巨大的桥梁横越此谷,它的弓架每一个有四十一英呎半的墩距,在它起拱点的石块长二十四英呎厚六英吋。圣殿四周环绕着巍峨的门廊,所罗门廊与王廊(RoyalPorch )。支撑这些门廊的柱子,是整块的大理石所雕刻出来的,柱子高达三十七英尺半,三个人手牵手还难以围抱一周。圣殿的各种角石长达二十至四十英尺,重达一百吨以上。至于怎样雕刻,怎样安放这些石块,实在是古代工程的秘密。怪不得这这些从加利利来的渔夫,看到这些石头和神奇的建筑,要呼唤耶稣注意它们。
──《每日研经丛书》
【太二十四2 】
我们查看犹太的历史家约瑟夫所记载的史实,就可以看出耶稣对将来的灾难说得多么准确。约瑟夫述及那段围困与饥荒的日子:『饥荒越来越蔓延扩展,吞灭了整个房子,整个家庭的人口,楼上的房间充满了饥饿垂死的妇女和孩童。城里的小巷堆满了老年人的尸体,孩童与青年人如同影子一般地在街市上游荡,大家都因饥饿而浮肿,人们随时都可能倒地死亡。至于他们的埋葬,生病的人不能做,健康的人因着大批埋不尽的尸体,以及不知道自己在甚么时候亦将死亡而不去做。因为有许多人在埋葬别人的时候死去;还有许多人,在他们最后的时刻尚未来到以先,自己走到他们的棺材里去。没有人再为这些灾难悲叹,悲恸的哀号都听不见,因为饥荒的惊惶淹没了一切人性的爱顾。那些将要去死的人,祇是以干涩的眼,张开的嘴,凝望着在他们之前安息的人。一种深深的沉默,和一种死亡之夜,紧紧地抓住了这个城……他们每一个人死的时候,眼睛都凝视着圣殿。』(约瑟夫着 犹太战争 五卷十二章三节 )
约瑟夫述及一则可怕的故事,有一位妇人,在那个时候真正宰杀、烹煮并吃了她正在哺乳中的孩子(六卷三章四节 ) 。他告诉我们,甚至罗马人攻陷了这座城以后,本来准备进城掠夺,却因为看到这幅可怕的景象而惊惧得垂手不知所指。『当罗马人到屋子里来掠夺战利品的时候,他们发现全家都死人,楼上充满了尸体……他们站在那里吓得呆住了,甚么东西也没有碰,就走开了。』(六卷八章五节 ) 。约瑟夫亲身经历这恐怖的围困,并且告诉我们,被掳为奴的有九万七千人,死亡的有一百一十万人。这都是耶稣豫先看见,豫先警告的。
──《每日研经丛书》
【太二十四2 】
主耶稣在地上工作快完成时,祂预言说:「你们不是看见这殿宇么?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预言果然应验了,殿宇全部完工才八年,罗马将军提多同罗马兵丁,便把它毁坏了。犹太当时的大史家约瑟弗,极生动地描写说:「大火扫荡殿宇,以至毁灭,精金都镕了,金镕液渗入石隙间,一班罗马兵士,因为要取得金子,便把石头一块一块的撬起,直到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的。
」── 陈树祥《喻道故事集》
【太二十四3 末期的预备──甚么时候有这些事?…有甚么预兆呢?】
门徒同主在橄榄山上,听耶稣讲到圣殿的结局,就问起:“请告诉我们甚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甚么预兆呢?”(太二四3) 显然的,他们并不怀疑主的话;但他们为甚么不问,为甚么有这些事,和我们该如何准备? 耶稣如何回答?祂先告诉门徒:“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并且要迷惑许多人。”(太二四4-5) 这是说到如何准备应付,才是最要紧的事;接着,说到要进入一个新世代,必须经过生产的艰难,像妇人要生孩子,必须经生产之难一样。圣徒不是要好奇猜测主再来的时间,而是善尽自己的责任。“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二四13-14) 主告诉门徒,祂再来的征兆;祂确定这些事都要成就,而且说:“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太二四35) 但也同样坚定的说:“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太二四36) 我们真难以了解,为甚么三一真神的第二位,与父同等同荣,会不知道部分父所要作的事。但我们必须肯定主所说的一切话,而且相信主的智慧,知道自己不知道。很多假先知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敢于妄测滥言,说主甚么时候再来,迷惑人而自陷迷误。 其实,还有一件人不能知道的事,就是死的日期;无知的财主不知道(路一二16-21) ,跟主最亲近的门徒,也是茫茫然(约贰一一18-23) 。主再来时见祂,或死时离世见祂,对个人来说,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末世论(Eschatology )是探讨末后的事,包括世界的末了与人生的末了,是以基督为中心。所以主耶稣要我们儆醒预备,作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不可像那恶仆一样,心里以为主必来得迟,虽没有宣扬,但在行动上表现出错误:恨该爱的人,“动手打他的同伴”,没有爱心;爱该恨的人,“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在主回来的时候,受到重重的处罚(太二四37-51) 。所以真智慧不是去推测主甚么时候来,而是忠心有见识,时时准备。可能在主再来时见祂,也可能经过死,在肉身之外见祂,同样的须要准备。
── 于中旻《圣经研究》
【太二十四21~22 】
请看约瑟夫的犹太战争(JewishWar )第五卷第512~518页,以了解围攻时的恐怖景象。耶稣的话使人忆起但以理书十二1 述的末世惨状,耶稣认为那段话至少是这些灾难的预示。但是这场毁灭性的灾难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日子将要减少,为的是给选民以生还的机会,也许正因世上还有选民,才使神惩罚的严酷性得以减轻(参看所多玛的“义人” 创十八23~32) 。动词“被减少了”的被动语态表示,就连人间争战的恐怖程度,也在选民之神的掌握中。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二十四32 】
「夏天近了。」
你说时间已经太晚。风势很紧,早晨的严霜也使菜蔬不能生长,好似夏天永远不会来了,它不再在大地铺上地毯,使溪流、湖泽以及天空洒以缤纷的彩色。其实夏天已经近了,虽然一切情形仍不显著。主已经近了,祂是夏天的王,祂一来就是夏日,要知道祂已经近了,就在门口。
祂常常是在近处,爱能察觉祂的同在,那是永远的夏日,将门打开,祂凯旋的行列已经在望。这世界禧年的夏日来到,长久的冬日早已过去,新妇必听见祂说:冬天已近,白鸟鸣叫的时候已经来到,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来,与我同去!
打仗的风声使列国惊怕,信心与爱心冷漠,福音却要传遍各地。神的选民逐渐归回,这一切都在使新妇等候新郎——无花果树长出嫩芽,主已经近了,我们这些孤寂的等候者只要想起祂的出现,我们聚集在祂面前,就应有勇气,忠勤为王作工。
你的心中有夏天吗?只有一个条件可以实现。你必须离开北方,到热带地区,那里太阳一直在高天的宝座,日头永不西下。
——迈尔《珍贵的片刻》
【太二十四43 】
有一则寓言述及有三个小魔鬼要到世界上来实习,他们与魔鬼的头目撒但谈起如何引诱并毁灭人类的计划。第一个说:『我要告诉他们没有上帝。』撒但说:『不可能使多数人都有这个错觉,因为他们明知道有一位上帝。』第二个说:『我要告诉人没有地狱。』撒但回答说:『你无法欺骗人,人早已知道为犯罪的人有一个地狱。』第三个说:『我要告诉人不用着急。』撒但说:『去吧!你可以毁灭千千万万的人。』最危险的自欺,就是以为还有充份的时间。人生最危险的时候,就是他学到『明天』这个词句的时候。有许多事不能拖延,因为没有人会知道他到底有没有一个明天。
──《每日研经丛书》
【太二十四45 作忠心有见识的仆人】
「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为主人所派,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呢?」
我们事奉主的人,应当学习一个重要的功课,就是“会按时、按需、按量分粮”,这确实是重要的工作问题和工作方法。
许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忠心,而是由于见识不够,所分非所需,结果使真理被糟蹋了、被浪费了,极为可惜!
许多时候,因为我们没有见识,把珍珠丢在猪前,将圣物丢给了狗吃,结果反而带来了对生命的危害,实在令人悲叹!
要记住分粮不是没有原则的,它的原则是:
1、什么时候分什么粮;
2、什么人需要什么粮;
3、多大量需要给多少粮。
若能按这些原则去分,就不致使真理被糟蹋、被浪费、被误解。所以我们应当细心回到主前,去学习、察验、操练,才能作成一个忠心有见识的仆人。
—— 李慕圣《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