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你已经征服,啊!苍白的加利利人,
从你底呼吸世界渐成灰色。’
路加可能是把一些筵席故事一起放在这里,就像一些学者所主张的一样;但若说他是在叙述一次筵席中所发生的事,而不是经常发生的一些筵席,那也不是绝无可能的。
1. 医治患水臌的人
我们再次读到在安息日治病的记载(见及下的注释)。就像枯干了一只手的那个人的故事一样及下),耶稣先问在安息日治病究竟可以不可以,将他们批评的武装给解除了。
1.这里既未说明地点,也没记载时间(除了是安息日以外)。请耶稣吃饭的主人是个重要人物,希腊文的意义可以是首领(可能是议会的一员,参,吕译),他也是法利赛党的一份子(RSV及中文译本都是如此),或者也可以表示一个居领导地位的法利赛人(NEB);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重要人物。安息日的晚餐似乎都是比较特别的一顿饭(食物已经全部事先预备好了),邀请客人也是常见的事。耶稣的敌人也在场,非常有势力,他们就窥探k。他们显然是希望发现祂所做的一些事,可以因此而控告祂。
2~4.这个患水臌的人所以在场,可能是敌人预设的陷阱,他们希望耶稣会因此违背律法。使用动词「回答」( apokritheis ;AV是正确的;RSV及和合本U对……说;参,吕译:「应时对……说」)就可以支持这个看法。没有人说甚么话,所以耶稣所回答的,可能是敌人的动作,也可能是他们的意念;或者,这人可能是进到屋子里来寻求帮助的,所以他的出现就是一个无言的恳求,耶稣所「回答」的就是这个人的祈求;事实究竟如何,路加并没有明说。他只是记载说:「看哪,有个人在那里。」(和合:「在他面前有个……人」)当然,我们必须记住,有时在希伯来文含义里,「回答」这个词只是在开始一段叙述。但似乎较有可能的,耶稣在此所「回答」的是敌人的反对。在采取行动以前,耶稣问在安息日治病究竟可以不可以(。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棘手问题。根据拉比的规定,这当然是不可以的,只有在有生命危险之时,才可以在安息日治病。在这件事中,就算拖到日落之后,这个人也不可能会死;若同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治病,他们一定会受指控为在运行律法上过于「宽大」。但是,在另一方面,可以(思高:「许」)的意义有可能是指「包含在摩西律法中」(参,现中:「我们的法律准不准许……」),在圣经中从未禁止人这样治病,这禁令的来源是拉比对圣经的解释,公开坚持这种解释可能会被指责为对人类的痛苦漠不关心。所以他们却不言语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他们在神迹之前的沉默,就使他们难以在事后再埋怨。耶稣医治了那人,叫他走了。
5~6.祂接着就诉诸他们自己的处理方法,来证明祂的行动是正当的。我们无法肯定耶稣所提到的究竟是「儿子」(思高、吕译注、RSV)或是驴(和合、吕译、现中、RSV边注),抄本分作两种读法。如果我们接受后一个读法,耶稣是在诉诸于他们对待动物的行为。的确,至少昆兰群体的人在某些情形下,是拒绝在安息日把动物从坑里拉上来的181;但这似乎不是一般犹太人的习惯,他们比较是以关心动物而出名的。我并不知道有任何的规定是特别处理耶稣所提的案例,虽然可以证明在安息日可以把床或类似的东西丢到坑中,使动物能以攀爬上来( Shabbath 128b),也有人在讨论在安息日如何把某些动物拉出来才是正当的( Shabbath 117b)。耶稣的意思可能是:没有规定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找到某种方式来证明他的处理方式是正确的,他一定不会在安息日把动物留在坑里。但整体说来,经文的要点似乎是支持儿子的,这时这句话的意义将会是:「你们中间谁有儿子,什至牛……?」若一个人的儿子不小心在安息日掉到井里,即使是昆兰群体的人也不会教导人任凭儿子留在井中。这一切的含义很清楚:怜悯的作为在安息日是合理的。批评耶稣的人不能对答这话。想象中,他们可能会辩称,耶稣正在谈论的是不寻常的紧急事件,而他们所抗议的却是例行的医治,但他们可能已经领悟到祂的情形是以这个事实为基础的:安息日是为了人的益处而设立的,他们的紧急事件处理方式正是为这个作见证,正如耶稣怜悯的工作所作的一样。
2. 受邀参加筵席
筵席中客人的行为,给了耶稣一个机会,教导有关谦卑的功课。
7.筵席中基本的摆设是三面的卧榻( triclinium )。许多的三面卧榻( triclinia )都是环绕一张矮桌摆设成U字体。客人靠在他们的左手肘上。最尊贵的位子是在U字体底部卧榻的中间位置。第二与第三位是那些在主客左边(也就是说,躺在他后面的)与右边(也就是说,头部靠在他怀中)的人。然后,似乎是先安排左边的榻(位置的安排跟第一张榻一样),接下来则是第一张榻右边的那一张,依此类推182。许多解经家采纳蒲隆模的观点,认为根据犹太人、希腊人、罗马人,和其它人非常不同的习惯,我们无法确知座位的安排。当然,有所不同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对于拉比资料所叙述之犹太习俗,就算比我们研究的这个时期要晚,我们却毫无理由可以怀疑这些资讯的准确性,不容置疑的,一个居领导地位的法利赛人也应该会依从犹太人的习俗,而不是外邦的习俗。在这次特殊的筵席中,发生了争坐最高位的不光彩事件,耶稣就对此提出解释。
8~9.祂开始时提及受邀请去赴婚姻的筵席,这可能是比大部分的正餐还要更为正式,但这些话语也可以应用到任何的筵席上。耶稣指出争夺高位的危险。当任何人坐在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尊位上时,他就冒着一个危险,就是一个后来的客人比他更有资格坐在上面;然后当主人坚持他应该让出他的座位时,他可能会发现其它的座位都已被人占去了,甚至只有一个地方可供他去坐的,那就是去坐在末位上,这意味着羞愧与失面子(参,。
10.较好的方式是先去坐在最低微的座位上,上到顶部去的道路是从底部开始的。如果一个人选择最低微的位子,他唯一可能的就是上升。据报导,拉比亚基巴(R.Akiba)建议客人坐在次于指定之座位二或三个位子上:「最好是让人对你说:『上座,请上座。』而不是对你说:『下来,快下来。』」( Leviticus Rabbah I. 5);但耶稣并不是给人属世的建议,祂是在教导众人真心的谦卑。祂提醒我们:真正谦卑的人必要完成他该完成的工作,接受他所配得的尊敬。郭得特指出:依从耶稣的建议,「除了被高举以外,我们不会冒其它的险」。
11.应该控制我们行为的原则,以略有不同的形式出现许多次;;参,;。自高意味着终必被降为卑,真正升高的道路是谦卑。
12.耶稣对主人提出一些建议:不要把宴客名单局限在自己的朋友、亲戚和富足的邻舍;如果他慷慨宴请的对象就只有这些人,他将会接受回请,而这是可怕的命运,因为会得了报答。耶稣并不是在禁止正常的社交生活,这是差不多不需要指出的;但祂是在强调:施恩给那些会回报你的人,并不是慷慨。
13~14.反向的,应该邀请的是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这些人不能报答他们的主人,为他们摆设筵席才是地道的慷慨。这种事将会在义人复活的时候获得赞赏,而不是在富裕的同伴间互相庆祝宴乐时。
3. 借口
这个筵席的故事所强调的真理是:人之所以得救,是因为回应神的邀请,而不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反之,如果他们失丧了,那是因着他们自己的过错。可悲的是,人是有可能拒绝恩典的邀请的。这个比喻与大筵席的比喻有些类似的地方,有些人认为这是那个故事的变体;但是差异之处与类似之处同样的显着,更好是把这两个故事看作不同的来处理。
15.耶稣提起复活,激发同席的一个客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虔诚的话语U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无论其它人的命运如何,他显然对于自己会在那里毫不置疑;耶稣的比喻向他的纯真发出挑战:当那重要的时刻来到时,他真的会接受神的邀请吗?或者他会太过忙碌于一些直接与他目前利益有关的活动呢?
16~17.耶稣的故事是关于一个人,他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他们似乎都接受了邀请,无论如何,这里没有说他们有哪一个谢绝了邀请。当筵席预备好了的时候,一个仆人奉差遣去传达这个消息。在一个没有手表的时代,时间相当有弹性,花费了很长的时间预备筵席后,事前的通知一定会对所有人有帮助。我们在旧约圣经中可以看见两次的邀请,;而在米大示的杰里迈亚哀歌注释中有一段评论,证明很久之后耶路撒冷人仍非常慎重其事:「除非接到两次的邀请,没有人会参加筵席」注释)。
18.但这些预请的客人都开始借口推托(希腊文的意思可以是一口同音的或「马上」),耶稣举出他们所说的一些借口。头一个人说他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看。这借口显然是造的,没有人会在事前不经过仔细的视察就买下一块地的;万一已经买了,也不急于一时,那块地明天还会在那里。显然是这个人不想要来。
19.第二个人也是如此。他买了五对(RSV:「五轭」)牛,他说必须去的意思是「刚要去」(现中)、「我正在途中」,他所用的动词试( dokimasai ,RSV:「检查」)可能应该解释为「要试验们」或「要检验们」)。没有人买牛,是不先证明们能作令他自己满意的工作的。他若已经买了,试一试也不急于一时呀!牛可以留着以后再试。
20.第三个人的借口显然是独创一格的,他可以诉诸圣经来支持它,因为旧约圣经明文规定:结婚的第一年间,一个人应该留在家中;但这个规定的目的是豁免他服兵役的义务,而不是让他断绝社交生活、离群索居。这个托辞跟其它人的一样容易被识破。婚姻当然涉及新的义务,但并不是把其它义务给删除掉了,尤其是那些已经有过适当通告的事。
21.主人对他仆人的报告相当忿怒,他显然决意要如期举行他的筵席,不容那些托辞不来之人破坏他的计画,所以他就打发他的仆人出去,到城里的贫民区去,把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这正是第13节所列举的那些人)领来。
22~23.但找遍了整座城,却找不到足够的客人;仆人照主人所吩咐的办妥后,回来报告说还有空位;所以他的主人就打发他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也就是城外的主要道路,以及沿着路旁的篱笆(被遗弃之人可能会在那里找到避风雨的地方)。在那里一定不容易找到人,因为分布的地区太过广阔了;将寻找的范围扩展到这种没有甚么希望的地方,正可以证明主人是当真的;用勉强( anagkason )这个字也是如此,它并不是鼓励人使用武力,他只有吩咐一个仆人去,不可能用武力把人带来;用这节经文来证明「逼迫是正当的行为」,是不合理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些地方的流浪汉,一定得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说服他们相信自己真的受邀参加城里的筵席,仆人得到的答复不能是「不」,屋子必须要坐满。几乎不容置疑的是,我们可以用这段话来论及教会的使命,神的邀请曾经藉着先知送达给人,现在在耶稣里面发出第二次的邀请,当那些宗教名流拒绝这邀请时,教会要把那些在城里的人(犹太人)和那些在城外的人(外邦人)都带进来。这里没有说这仆人已经完成了把那些在城外之人带进来的托付;当耶稣说这段话的时候,在外邦人中带领人仍然是将来的事;当路加写这些话的时候,在大部分地区正在进行这件工作。
24.这比喻的退出,是针对先前所请、却借口推托的人发出严肃的判决,这些人再没有第二次的机会了,他们已经浪费了他们的机会,不会再有另一个机会了。我们再次看见耶稣强调处境的急迫;神是恩慈的,愿意接纳所有就近祂的人,但人却不可以吊儿郎当地浪费时间。那些先前所请的人可以不接受邀请,但其它人却愿接受,无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神的旨意可以被拒绝,但却不能被推翻。
181在大马色(或撒都该)文件中,见 T. H. Gaster, The Scriptures of the Dead Sea Sect ( London , 1957), p.87.
182SB 4, p.618.
1. 作门徒的代价
25.耶稣仍然在祂的旅程途中。有极多的人跟从祂,这可能可以用来支持这个观点,即耶稣的旅行正经过比利亚,照我们所知,祂先前不曾到过这个地区,在那里看见这位从拿撒勒来的教师一定很令人好奇。但路加并没有说这个教训是在甚么地方讲的,只说耶稣转过来(,,,,对群众说话。 26.门徒(discipleship)意味着献上一个人最高的忠诚。在耶稣的教训中,丝毫找不到可以按字面意义来解释恨(小字)的地方。祂命令跟从祂的人甚至要爱他们的仇敌,所以祂在这里不可能是告诉他们,要照字面来恨他们地上的亲人(。但是,恨的意思可以是爱得少一点;,这几处的希伯来文意思是「恨」,而不是「不喜欢」,就像RSV的译法一样)。耶稣的意思肯定是:门徒对祂的爱必须大到一个地步,相较之下,地上最大的爱甚至就跟恨一样(参,;列出至近至亲之人,正是严肃地说明这一点。一个人甚至不该看重自己的性命(参,。奉献给基督,绝不能比全心还少〔「门徒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自己的方便所定下之间歇性的自愿工作」,卡利斯(R. J. Karris),引用于Talbert, p.203〕。 27.关于这句话,请见的注释,那里是以积极的方式,这里则是以消极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背十字架是门徒的精义。 28~30.耶稣不愿门徒们不知道,他们自己要的究竟是甚么。计算代价是很重要的,祂用了两个比喻(这是祂常用的方法)来使他们明白这一点。一个人决定要盖一座楼(这个字的意思可以是了望塔或农家建筑物,BAGD)之前,必须事先考虑,若是除了建地基之外毫无进展,会招惹别人的讥笑。所以,这人必须先坐下(不可匆匆忙忙决定事情)算计花费。只有这样,他才能期望成功。 31~32.第二个例证是取自打仗的国王。用一万个兵是不容易打败那领二万个兵来攻打他的。一个国王落入这种处境,想必相当难堪;就算他觉得不能解决问题,他也不会没骨气地等着被人打败,而会趁着他的敌人还远的时候,赶紧求和。 这两个比喻很类似,但要点却略有不同。盖楼的人可以随自己的选择盖或不盖;但这个国王却是正遭侵略(另一个王来攻打他),他一定得做点事。参亨特(A. M. Hunter):「在头一个比喻中,耶稣说:『坐下来计算,看看你到底能不能付代价来跟从我。』在第二个比喻中,祂说:『坐下来计算,看看你到底能不能承担拒绝我要求的后果。』」183两种计算的方式都是重要的。 33.这个功课很清楚。耶稣不要跟从祂的人一头栽进门徒的行列中,却没有想清楚它意味着甚么。祂对于代价了如指掌。任何一个来到祂这里的人,都必须撇下一切所有的。我们第三次看见这个严肃的叠句:就不能作我的门徒(26~27节)。这些话定罪所有不认真的人。当然了,耶稣并不是在泄门徒的气;祂是在警告门徒,要提防一个考虑不周、懦弱的追随,为要叫那些跟从祂的人可以知道事情的真相。祂要他们计算代价,为祂的缘故算一切为有损的,以致他们能以进入纯正之门徒的喜悦中。2. 盐
耶稣附加了一个小比喻,是关于盐的。盐本是好的,虽然祂并没有说明祂是指哪个性质,解经家指出它具有保存与调味的价值。对盐(氯化钠)来说,当然是不可能会失了味;但第一世纪在巴勒斯坦所用的盐非常不纯,普通用的、不纯的食盐中的氯化钠非常有可能会被溶解掉,以致剩下来的就缺乏盐味。照字面来说,它就是没有用了。它既不能叫田地肥沃,甚至不能用来分解粪堆,只好丢在外面。对门徒素质的要求是严谨的,如果任何人缺少了它,那么无论他可能有甚么别的素质,以门徒来说,他是没有用处的。「水臌」:意思是「里面积水」的意思。──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耶稣对律法师和法利赛人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律法师和法利赛人」:此两名词共享一个冠词,表示在此他们是同一类人,或者具有两种身份。──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他们却不言语。耶稣就治好那人,叫他走了。」
「治好那人」:应该翻译为「扶着他,把他治好」。【】「便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有驴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里,不立时拉它上来呢?” 」──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驴」或牛:有某些抄本写作「儿子」,这是因为原文两字的相当接近。不过似乎仍以「驴」较为可能。──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耶稣见所请的客拣择首位,就用比喻对他们说:」
「拣选」:原文的时态表示「他们为自己选择」。 「首位」:就是席上最尊贵的位置。──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你被请的时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请你的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座。’那时,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
「末位」:就是最卑微的位置。 「请上坐」:「请到上面的座位来」。不一定是指坐首位,而是指比较尊贵的位置。──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
「义人复活的时候」:这里是指「末世审判时的复活」。
──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耶稣对他说:“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
「摆设」:意思是「正在开始摆设」。
──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众人一口同音地推辞。头一个说:‘我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看。请你准我辞了。’」
我们的主在这里用了一个醒目的词──推辞。这词在希腊原文中的意思是放在一边,辞退,翻译成“推辞”也颇能达意。
──《摩根解经丛书》
【不可推辞「众人一口同音的推辞,头一个说,我买了一块地……又一个说,我买了五对牛……又一个说,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那仆人回来,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家主就动怒,对仆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主耶稣在这里讲请人赴神国的筵席,却被人一个一个地推辞,似乎各有理由。并且也很重要,不得不推辞。然而这些理由,和进神的国,尝天上的筵席,得永世的福气,比起来又算得什么呢?即或有更重大的事,更确切的理由也不应作为推辞的借口。
推辞的人,自以为很聪明,很会判断和应付,不至耽误自己的正经事,不知有多少人就是这样找出许多理由,作借口将福音、天国永生、永福都推辞了。许多信徒也是以各种借口将主的呼召和命令,将来的赏赐,永远的荣耀,轻易地推辞了。他们认为时候未到,现在仍有更迫切的事,例如事业、工作、家庭,爱人等等,总以为须将别的事先办好,才能应神的邀请,追求属灵的事。
结果呢,是没有一个人能尝到天国的筵席,得到永远的福分。到那时,会觉悟到买的地和牛不在了,娶的妻也散了。所有推辞的理由都成了后悔的根源,所有急需的事情都成了得福的拦阻,并不是得此失彼,乃是两面俱失。
当听主的教导说,不可少的只有一件事(路1042 ),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
(太633 )──《每日天粮》
「动怒」:原文时态表示开始生气。
──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耶稣要人恨自己的亲属,就能作祂的门徒何意?】
答:耶稣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自己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这里的爱我胜有小字原文作恨字——( ),,,,就希伯来人和希利尼人的说法,,,,,凡是一切讲到感情或爱情方面的话,都是比较性的,人的天然爱情,若与信徒对于基督的牺牲奉献之意来作比较,则极为有限,我们可从来解释此恨字的真义,「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这话是要我们必须爱主胜似爱一切,好让主在心中占地位,居首位,才不致为家庭或一切担重担,脱去世俗的缠累,而能专心跟从主,在中记载所行的事,确也显明了本节的意思,耶稣在此处所提到用这个恨字的特别字眼(新译本无小字恨字 ),莫非是在让那些和祂同行极多的群众们,能够深深体验十分明白作祂的门徒,不是盲目模糊的跟从,乃非一件容易之事,必须有舍己为主,背主十架,撇下一切所有这些条件,下定决心,和具有这样的信心,才能配作祂的门徒(26-27-33 )。换一句话说,人若先有爱神的心,则必然更会以神的大爱来爱他的父母和所以的亲属,甚至一切世人,试看耶稣对于法利赛人和文士曾经重申诫命孝亲之道,且在十字架上为了顾念亲恩,最后还为我们孝敬父母留下了最好的榜样,尽了作人子的本分,故此可知,主所讲的恨字总归意思,不过是祂教训人要爱祂过于一切,为极深重要的强势语气而已,决不是要我们照着字面字句的去误解祂的意思而已。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27,33「不能作我的门徒。」】
主曾三次重复这样严正的话,也许有些人有心事奉,却省却这些严格的条件,结果只有碍于祂的工作。无论谁愿意来,都可领受。无论谁愿意相信必不灭亡。恩典的门确实是一直敞开的。但是得救的信心仍须经过考验。没有试验过的信心怎么经得起死河涨溢的水流呢?这考验是三项的:
分别——在门徒的生活中主工作的方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却有家庭的问题,那柔和的声音在呼唤,可爱的手伸出来要拉着他,犁头放在田畦里需要使用,在家宅有温和的回忆与联思,在这种情况之中,人只能有一种选择。
钉死——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十字架,神有一定的旨意,耶稣预表了十字架,要我们拿起背着跟随祂。你可以逃避、离弃与迟延。有人以为没有这些,也照样可以跟随主,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若要跟随主,必须背起十字架,主是被钉过的。我们若是退避,就不能作主的门徒。
否认——我们一切都应摆上,只要顺服主的命令,生命在一边,主在另一边,我们必须权衡。我们只要主,其他应是次要的。不然我们就应放弃门徒的身份。
── 迈尔《珍贵的片刻》
【】「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
在基督徒的路径上,总是会有十字架的影子。有什么理由叫你逃避十字架的责任,而不去背负它吗?你是否曾经决定:无论主怎么带领我,我都愿意与祂同行 ─ 但是当祂带你走向十字架的道路时,你却溜走了?如果你的信仰仍处在这种状况中,那你越早改变越好,主耶稣基督赐给我们的信仰就是十字架的信仰,除非我们背起十字架,否则我们就不算跟随祂。─ 艾特根
【撇下一切「这样,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许多人愿意作主的门徒,但有的人一开始就走不上去,有人中途退后,有人不跟从到底。这是什么缘故呢?最大的原因是如前面主耶稣说的,不能爱主过于爱别的人,或者不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再就是不愿撇下所有的跟从主。因为这两方面有矛盾,不可兼得,必须舍去一方面才能得到另一方面。
作主的门徒要跟从主,主到那里就要跟到那里,不能在自己的家中作主门徒的,舍不得离家和亲人,那能出去跟从主呢?就是离开了家,但是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也不行。因为跟从主 并不是安逸舒适的, 并不是完全合乎自己意思的,会有各种艰难困苦,会有重轭和担子,会遇见一些事,似乎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是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这些就是自己的十字架,必须天天背起。
并且不是一次舍去,放下,背起就好了,完成了,一次撇下,以后还有要撇下的。因为随时仍能再有得着、喜好、与爱恋的,这些东西会抓住我们,吸引我们,使我们不能再跟从主往前走。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跟从主,今天你感到有什么东西必须撇下呢。
──《每日天粮》
【】「或用在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式,只好丢在外面。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
「粪里」:指「垃圾堆」或「粪堆」。
──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伟人所具的性格之一,便是谦虚。当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 )炙手可热的时候,一时洛阳纸贵,任何的报纸都愿出厚酬以取得他的作品;有时候他会投上一篇诗稿,随稿附上的,是一个贴上邮票的回邮信封,以为退稿之用。以他的名气,他仍然谦虚地想到他的作品可能会遭退回。
有许多故事和传说,是讲述克尔恩校长(PrincipalCairns )的谦虚的。他从来不抢先进入房子;他总是说:『你请先,我跟着你。』有一次,当他走向讲台时,一时间掌声雷动,欢迎他的莅临。这时他站在一旁,让后面的人先走,而他自己也鼓起掌来。他从来没有想到这些掌声是为他而发,他以为这一定是给别人的。只有小人物才会自视过高。
──《每日研经丛书》
【】
【塔尖上的讲章】拉斯金(Ruskin ),生长于一个庭训紧严的环境中,讲述他童年的一段往事。有人送他一个玩偶盒作为礼物,一位虔敬的姑妈见到,便把它没收说,这种玩具不是基督徒小孩所应有的。甚至这位伟大、神智清楚而又健康的学者布如司(A.B.Bruce )也谓,你不能想象婴孩耶稣在孩童时玩游戏,在成人时微笑。麦格里各(W.M.Macgregor )在他的华来可讲座中(WarrackLectures ),以一种轻蔑的态度提到约翰韦斯利一个少有的错误。他在靠近布里斯托(Bristol )的京士活(Kingswood )设立了一所学校。他规定学童无论是在学校或在庭园,皆不得游戏,因为『凡小孩子时嬉戏玩乐的,长大了也必嬉戏玩乐。』学校没有假期。核子们在清早四时起来,一天中第一个钟头用作祷告和默想。星期五他们要禁食,直至午间三点。麦格里各点出这套设计的特色是『违反自然的愚昧。』
我们要常记着,耶稣是以宴会来比喻天国的。一个落落寡欢的基督徒,正好与天国的形象相反。大哲学家洛克(Locke )给笑所下的定义是,『突然的荣耀。』只要是健康的娱乐,基督徒皆可参预,因为一个基督徒就像一个常在婚筵坐席的人。
──《每日研经丛书》
【不必伪装】由于许多罪人并不到教会来听道,因此我们只好把救恩的信息带到他们面前(然而 如果他们没有信他 怎能呼求他呢?如果没有听到信息 怎能信他呢?如果信息未经传播 。为了答应主的命令:「你们要往世界各地去,使所有的人都作我的门徒」,初期的门徒遂「出去到各处传福音!」因为人潮熙攘的街头和不正经的地方往往是抢救灵魂的最佳地点。
Charles Trumbull说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拒绝上帝的救恩信息。有一天他的妻子告诉牧师:「金姆是一个好人,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肯到教会来。」牧师说:「请你代我向他问好,我希望改天能喝他谈谈。」某日她告诉牧师:「金姆说如果你想见他,就请你到他工作的地方,因为他不肯来教会听你讲道。」牧师回答说:「好的,我现在就去。」金太太说:「现在有点不方便,因为他正在一个新教堂的塔尖工作。」牧师不顾一切,立刻赶去,爬了许多阶梯,终于在塔尖处找到那人。他就将上帝的救恩和基督为人的罪而死的事,讲解给那人听。过不多久,金姆就接受了耶稣。他的朋友问起他的人生为什么改变得如此之速时,他笑着说:「一个陌生人肯爬二百尺高的塔尖去告诉你耶稣的慈爱,这种诚挚态度,你真是无法拒绝他。」当然,我们不一定人人都要这样做,如果我们走几步路到邻居的门口按铃,向他传递福音的信息,那是最简单的事,我们肯吗。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那个外表褴褛不堪,可怜的浪子,当他醒悟以后,没有先到服装店去买一套新衣、一件新衬衫、一条新领带(当然赊账的 因为当时他已告破产 ),没有刻意打扮,乔装得体面一些。没有掩饰他的一副可怜相,而以现有的本相走到他父亲的面前。因为更重要的是修改他的「内心」,而不是打扮他的「外表」,他没有用任何借口来为自己打圆场,没有编造任何托辞来为自己辩解,完全实实在在的,诚诚实实的对他父亲说:「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换句话说,他承认了错,自认不配再作儿子,而决心当他父亲的仆人其中的一个。
许多人都想用宗教的外衣和表面的善行来装饰自己,而不肯以「可怜、丧失、不配怜悯的罪人」的真相来到主面前。耶稣并不是来救好人,他来是为使罪人悔改。你想想看,假如有一个病人说:「我先替自己看病,等我的病好转以后才去找医生。」你不是要说他发疯了吗?
有个晚上西药店进来一个人,那人说:「我要买感冒药。」药店主人说:「你带药单来了吗?」那人说:「没有,我只带感冒来。」这正是上帝所愿意见到罪人的态度。有药单若不服药,病还是不会好的。罪人啊,你不必假装打扮了,就照着你现在的本相走到主的面前,承认你的罪,主所喜欢的就是这种诚实的态度。
——M.R.D.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 」
「勉强」:意思是「理性的说服」而不是「强迫」的意思。但此字带有「催促」的意思。以往奥古斯丁以为这是「宗教迫害」的意思,于是这句话就变成许多人强迫人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根据,这实在是一个错误。「路上」:在此是与「大街小巷」相对,指的是城里通往外面的公路或主要道路。
──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
很遗憾的,在这比喻中,有一句话长久以来一直被人误用。主人说:『你出去,勉强人进来。』很久以前,奥古斯丁引用这节经文作为宗教迫害的合理辩护。这何话被视作强迫人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命令。并且用来作为宗教法庭、拇指夹、拷问台、死刑和下狱,这些对付异端的借口;而这一切皆是基督教的耻辱。在这节经文的旁边,我们应当放置另一节经文──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在上帝国里头只有一事是强迫的──爱的强迫。
──《每日研经丛书》
【】
基督徒首要之务,便是去计算跟从耶稣的代价。故事中所建造的楼,大概是葡萄园中的楼。葡萄园经常都建有高塔作为监视贼人之用,防止他们偷摘葡萄。一座半途而废的建筑物,是叫人不体面的事。举一个例,在苏橙兰我们可以想起一座名叫『麦格的蠢事』(M'caig'sFolly )的建筑物在奥本(Oban )的后面。
在生命每一个层面,人都要计算代价。根据苏格兰教会的仪文,牧师在婚礼上会说:『婚姻是不可轻率从事的;而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以虔敬的,和敬畏上帝的态度来进行。』无论是男是女,都要计算代价。
──《每日研经丛书》
【】
有一次有一个人对一位大学者谈到一位年青人。他说:『某某人告诉我,说他是你的学生。』这位老师毫不留情的回答说:『他可能听过我讲课,但他并不是我的学生。』教会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有着太多冷淡的耶稣的跟随者,而缺乏真正的门徒。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