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不是有至仁爱的牧人
既温柔,又甘甜,
身为救主祂愿我和你
齐来聚绕祂脚前。
N三个失丧的比喻
这是整本圣经中,最为人熟知、最受人喜爱的篇章之一。三个比喻使人明白,当失丧的罪人被寻回时神的喜乐。头两个比喻中的主角积极地寻找失落之物,这个事实可以很恰当地强调这个真理:神并不是消极地等候罪人来到祂面前,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他们。
1. 罪人聚集
众税吏是不被人看重的人,因为他们既帮助可恨的罗马人治理征服来的领土,又以民脂民膏来中饱私囊;他们被许多人排斥,也被宗教人士遗弃。罪人则是那些不道德的,或从事宗教人士视为不见容于律法之职业的人。法利赛人和文士「不住唧唧咕咕地彼此议论」(Fitzmyer,参,吕译),因为耶稣竟然接待这种人。SB 引用一则古老的规定:「一个人一定不可以与不敬虔之人交往。」并且指出:这个规定被人非常认真地遵行着,以致拉比们不愿与这种人交往,甚至连教他律法也不肯(参,。与这些人一起吃饭,更被视为比仅仅与他们交往要严重得多,它暗示着欢迎与认可。这个人是轻蔑的语气(「强烈地嘲弄」,Marshall)。耶稣并没有让法利赛人的非难妨碍祂的事奉,祂来了就是为要帮助罪人,但是如果没有与他们相交的话,几乎就不可能帮助他们。我们不应该让现代圣经中的章节划分,使我们忽略一个重要的论点,耶稣刚刚在说明跟从祂究竟是甚么意思时,曾毫不妥协地提出全心的要求,退出时且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路加紧接着就立刻告诉我们:这些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k(和合、思高、现中皆加上「讲道」)。无论法利赛人与他们的同伙如何反应,这些罪人都接受了耶稣的挑战,他们知道门徒的意义是甚么,他们蒙召来听,也听见了。
2. 失去的羊
一个伟大的犹太学者孟德菲(C. G. Montefiore),在此看出一个截然不同的、革命性的特色:神主动地寻找罪人,带领他们回家。拉比同意神会欢迎悔改的罪人;至于神是一位寻找的神,一位采取主动的神,却是一个全新的观念。
3~4.耶稣诉诸惯例。若有一只羊走迷了路,任何牧羊人岂不都会把这九十九只安全无虞的羊撇下,去寻找那只迷失的羊吗?这九十九只羊没有危险,们是被找着的了;但是安稳地拥有九十九只羊并不能代替迷失的那一只。所以牧羊人就继续找,直到找着了。他的寻找并不是象征性的形式,他要他的羊,所以他寻找,直到找着了。
5~6.发现迷失的羊是个喜乐的经历,牧羊人欢欢喜喜地把羊扛在肩上,回到家里。牧羊人毫无怨言地背负这只羊,他是欢欢喜喜的。找回他失丧的羊的喜乐,胜过其它的一切。他的喜乐洋溢,所以他请别人来分享他的喜乐。
7.这比喻的应用说明U在天上,因着一个悔改的罪人而欢喜。艾德轩引用一个犹太人的话:「当激怒神的人从世界上灭亡时,神就有喜乐。」184但耶稣对神有非常不同的概念,祂因罪人悔改转回而欢喜,要比教会中许多安全无虞的人欢喜更大;祂也因这些人而欢喜,但因这悔改的罪人欢喜更大。
3. 失落的钱
这里,我们再次看见有两个相似的比喻放在一起。在这第二个故事中,耶稣说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这个钱币是希腊文的 drachma (在新约圣经中只有出现在这里,是一个工人一天的工钱。这十块钱可能是代表一个贫穷妇人的积蓄;或者,就像有些人所认为的,它们可能是用一条细线串在一起,当作装饰品。这一点显然并不重要。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对一个贫穷的妇人而言,失落一块钱一定是件严重的事,所以她下定决心要找到它。东方的屋子是没有窗户的,就算有,也非常小,所以甚至连白天都得点上一盏灯,利用灯光来仔细寻找。这妇人打扫屋子,细细的找,直到找着了。就像牧羊人一样,在成功的时候,她就与人分享她的喜乐。这一次,耶稣说的欢喜是在神的使者面前(上一个比喻用的是「在天上」),但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在拉比的著作中,也有失钱的主题,但用法却是非常不同。拉比说:如果一个人继续不断地寻找失去的钱,他岂不更该寻求律法吗( Canticles Rabbah I. i. 9)?在拉比的言论中,没有可堪与神寻找罪人相比拟的。
4. 失丧的儿子
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出色的故事是所有比喻中最优美的,它当然是列在所有比喻中最受喜爱的排行榜上。它如此明白地说出人心对神赦罪大爱信息的回应。这并不就是意味着有些人的说法也是对的,他们说:这个比喻既然没有说到献上赎罪的祭物,所以就不需要赎罪;这种说法一定是一种瞎猜的推论,因为耶稣在此所处理的,并不是整个的福音信息,而是一个伟大的事实,就是父神赦罪的大爱。用曼松的话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完整的神学纲要」,更进一步地说,「如果神旨意的实现是指向十字架(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那么基督徒们务要将十字架包括在神的旨意内,并且要竭尽所能地来思想基督的死如何包含在神拯救罪人的旨意内」185。这并不是要缩小这个比喻的重要性,而是要把它看作是有力地说明了神对罪人的爱,这是福音的主要原因。
有时候,有人会辩称应该将结尾的段落(25节及下)删除掉,不把它当作是原始比喻的一部分,但他们却没有提出甚么好理由来,反倒有许多理由是可以用来反驳这种说法的。没有丝毫证据可以证明这个比喻曾以没有这个段落的形式存在,而这个段落的论点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十分可能可以主张:这个比喻主要的目的是要将父亲对浪子的反应,以及长子对浪子的反应作个对比。而在耶稣自己当时所处的情境中,指出神欢迎罪人的论点是很重要的,而强调那些弃绝悔改罪人的人是违背父神的旨意,也同样重要。这个比喻是针对「众税吏和罪人」说的,但它也有信息是为了「法利赛人和文士」而预备的。
11~12.我们不应忽略开头时提及的两个儿子。从一开始的时候,长兄就出现在故事中。小儿子要求说U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戴斯曼将这句话解释为法律上的惯用语句,在蒲草文献中用来指「世袭的产业」186。一个人可以用遗言与遗嘱将他的财物留给他的后嗣(参,,在这种情形下,他是受着律法的规定所约束的,这意味着长子可以继承所有财产的三分之二。但他也可以在他死前来赠与,这就使他拥有较大的自由(SB)。处理财产的规定列在米示中(Baba Bathra 8),一个人如果要施行赠与,他通常是把资本给出去,但却将定期收入保留下来,这样他就可以不再处理资本,只需要处理定期收入的利益。但直到赠与者死前,接受者都不能再获得甚么,除非他选择把资本给变卖掉,在这种情形下,买主在赠与者去世前都不能得到他所买的产业。我们在长兄的身上看见这件事,父亲显然是保留了财产的经营权以及收入的使用权,但他却可以说:「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31节)西拉(Sirach)之子认为太早把财产分出去是不智的,他反对人这么做(《德训篇,但他的警告反倒可以证明有这种作法存在。这个小儿子的要求非比寻常之处,是他想要立刻获得资本的使用权,这是可以给他的,而这个比喻中的确也是给他了,但这是极少见的。
13.小儿子没有说明他之所以如此要求的理由,但是当父亲应允后,原因很快就显明出来了。他一把产业处理好了,很快就出发去见识一下这个世界。他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他没有留下任何在他回来时足以仰赖的东西。最初,他拥有充裕的现金,有太多东西要见识了,他就浪费赀财,和合本与RSV都说这是任意放荡,但译作放荡的这个形容词可能应该理解成「不顾一切的」,腓利蒲的译法表达出这个意思:「他在挥霍无度中,浪费他的财富」。
14.两个灾祸同时击打着他他把钱用光了,又遭逢饥荒。头一个灾祸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不需要太多的经验就可以知道:血本无归地花掉本钱,最后一定会花得清洁溜溜地。饥荒不是他的过错,却增加他的困难,那些可能会帮助他的人,发现他们自己的处境更为拮据了;食物短缺,结果就变得价钱昂贵,使得众人有充分的借口可以拒绝帮助他,所以这个年轻人就穷苦起来,他甚至连生活必需品都缺乏了。
15.他必须得到一份工作,但在遭遇饥荒的时候,是不容易找到工作的。只有这一点可以解释他为甚么要去投靠一个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的当地公民。对犹太人来说,再也找不到一个职业是比这个更不是滋味的了,有位拉比说:「愿咒诅归与那放猪之人」( Baba Kamma 82b)。猪是不洁净的,犹太人在正常的处境下根本就不会与有任何瓜葛;这个年轻人一定是陷于绝望的困境中,甚至连这个工作也列入考虑了。
16.我们并不清楚他吃甚么,耶稣说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这些豆荚是角豆树的种子)。但他吃了吗?也没有人给他,似乎是说他并没有吃到豆荚,尤其是当我们把这句话理解为没有人给他任何豆荚时(GNB 就是如此)。有些人猜想:既然没有人给他任何吃的东西,他一定曾经偷过东西才能维生,若是如此,他就沈溺在道德与身体的堕落中了。但这是错误的,他的主人很可能会供给他每天的口粮,若不然,可就奇怪了。没有一个人帮助他,证明他已经落入极低的评价中了,连猪都比他有价值。
17.觉醒临到了,这年轻人「醒悟过来」(NEB)。艰难有奇妙的方法,可以带领人面对事实。浪子想到他正在经历的饥馑,和他父亲、哥哥,甚至连他父亲的雇工都在享受的丰富和充足,两者正好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连那些雇工,都是「食物充足而有余」(吕译)。
18~19.这年轻人下定决心要回家去。如果他开始时动机不是特别高尚(想要得到较好的食物,17节),他计画要作的忏悔却是值得称许的。他表示后悔,不是为着他所失去的,而是为着他所做的;他犯了罪。他承认他的罪,首先是得罪神;天是对神的名字表示崇敬的迂回说法(除非我们将 eis ton ouranon 的意义解释为:他认为自己的罪高高堆起,上达于天,参,。在得罪任何人之前,总是先得罪神;但是这个年轻人也得罪了他的父亲,他了解这一点,虽然他并没有特别说明是如何得罪的。有可能他认为自己把一切所有的都花得干干净净,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可以在他父亲年老的时候奉养他,是错误的;或者也有可能他认为自己的整个态度都是错误的:他没有照着诫命孝敬他的父母。他承认自己已经丧失了可以被当作儿子看待的所有资格,他只希求一个可能,就是把他当作一个雇工,也就是说,他要求一份工作,这样,他至少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获得养生的工资。
20.所以他就回去了;很有意义的是,耶稣不是说他就回自己的家乡,或甚至他的家去,而是说往他父亲那里去。这个老人家显然引颈企盼这儿子的归来。耶稣强调父亲给他不配的儿子的欢迎。当他相离还远的时候,他父亲看见了,就动了慈心、跑去(这在古代的东方是个惊人之举)连连与他亲嘴(参,大卫饶恕押沙龙的亲嘴,。最后这个动词, katephilēsen 的意思可以是「亲了好多次」或「热切地和他亲嘴」(吕译、思高),就算复合句不附加甚么特殊意义,这个动词至少就说明了热诚的问候,而非敷衍式的礼貌。
21.我们不清楚,这儿子不能说出「把他当作一个雇工」这句话(19节),是因为时间不够,或是因为他父亲极想表达他的欢迎,以致不容他把话给说完。可能是后者吧!但无论如何,儿子已经说出了一些话,表达他的罪恶与不配的感觉。
22~24.父亲打发他的奴隶急忙去办事。那上好的袍子是地位的象征,戒指也是,尤其是指图章戒指时更是如此,就像许多人所主张的一样(参,;,;这种戒指含有权威的意思。在他穷困的时候,这儿子是赤脚走路的,但是只有奴隶才是如此的,鞋凸显出他是一个自由人。那肥牛犊显然是经过仔细照料、为特殊场合而预备的牲畜。现在就把牵出来宰了,证明父亲感觉几乎不可能再有比这更特别的场合了。从这位老人家那值得纪念的用辞死而复活,以及失而又得的对比充分表达出他那洋溢的喜乐。在筵席中,他们就快乐起来,儿子可能在这筵席中发现了某种真正的喜悦,是他在远方百般尝试,却遍寻不着的。
25~26.无疑的,在父亲对小儿子的欢迎中,耶稣是在教导人明白天父对回转之罪人的欢迎。当耶稣转而叙述大儿子的时候,我们应该可以看出,祂对法利赛人以及和他们类似之人的关切。这国家的宗教领袖们,对悔改罪人丝毫没有表示来自于神的同情;对于耶稣所要教训的完满的功课而言,这一段是需要的。当这一切正在进行的时候,祂将大儿子描绘成正在田里,显然是在工作。当他回来离家不远的时候,听见庆祝的声音,令他感到困惑,就询问一个仆人。作乐跳舞一定是由筵席上的表演人员所作的,而不是由参加筵席的客人。
27.仆人将事情的经过作个简洁扼要的报告,只局限于弟弟的回来和肥牛犊的宰杀,并且为后者加上了理由说:因为父亲得他无灾无病的回来。
28~30.大儿子的反应是生气。他不愿与这一切扯上甚么关系,就不肯进去。这个模样像极了法利赛人,我们能轻而易举地想象大儿子对他父亲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2节)但父亲却没有虚假的骄傲,他已经出到外面去迎接一个儿子,现在又出去劝另一个儿子;但他却听到大儿子连珠炮似的话,将压抑多年的感觉一下子通通都倒出来了。大儿子感觉他自己是正直的,其实,他是一个彻底自义的人,认为自己是个模范儿子;但他所用的动词 douleuō (「像奴隶一样地服事」,参,现中:「你看,这些年来,我像奴隶一样为你工作」)却泄露了他的心态,他并没有真正了解作为儿子是甚么意思。这可能也是他何以不了解作父亲是怎么一回事的原因,他无法了解他父亲为甚么因着浪子的回来而充满了喜乐。他埋怨父亲从来不曾给过他一只山羊羔(比起那肥牛犊来,价值少得多了),让他与他的朋友(他们一定是受人尊敬的人,不像另一个儿子所交的朋友)一同举行筵席。骄傲而自义的人总是感觉他们没有受到他们配得的待遇。他提及浪子时,甚至不能称他为自己的弟弟,反倒称他为你这个儿子。如果父亲愿意的话,就让他去欢迎他吧,作哥哥的可不承认他跟自己有甚么关系。他说这个年轻人把父亲的钱尽耗在娼妓身上,是言过其实了,因前面并没有这么说,这可能是他自己捏造出来的。他说父亲倒为他宰了那肥牛犊,表现出他整个抱怨的高峰。
31~32.父亲对这个儿子或对另一个儿子所说的话都是柔和的;他们俩人都是他的儿子,他也都爱他们。他明白表示他赞许这个儿子一直在他身旁,也清楚地说明产业的安排并没有更动U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他并没有想要用任何方式来干涉这位忠心的大儿子的权利与所有权。这儿子说他从未得着一只山羊羔可以用来招待他的朋友,照理说,这句话是错了。他拥有一切,但他却像法利赛人一样,并没有体认到他权利的范围。但说完了这一切之后,这父亲丝毫没有放弃欢迎小儿子的主张。「应该的」(现中)不足以表达他所用的字 edei 的力量,这个字的意思是「必须的」(和合、吕译U理当),对小儿子的欢迎不只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好事,它是正确的事,父亲必须如此做;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合适的反应就只有喜乐了。注意他并不是说「我的儿子」,而是说你这个兄弟;大儿子可以试着忽略这个关系,但关系仍在,作父亲的必定不让他忘记。他退出时重复那已经发生的奇妙之事:死了的人复活了,失丧的人又被寻回了。
耶稣并没有进一步告诉我们这个大儿子有没有回答,祂也没有说小儿子如何生活,以回应他父亲欢迎的爱。祂留下这些没有解开的点,以向祂的听众发出一个挑战:他们是像大儿子呢?或像小儿子?我们易于把自己看作是浪子,因着神欢迎的爱而欢喜快乐,这是好的;但我们若能对这爱作出适当回应的话,就更好了。另外,除非我们是非常不凡的人,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是大儿子来思想,这样的深思是有益处的。人类的通病是:我们认为自己没有受到该得的赏识,人们并不认为我们所做之事是我们的功劳;无论我们是虔诚的或不虔诚的,我们经常都多少会对那些没有照着我们的标准而生活的人吹毛求疵(即使是我们的标准,而不是他们的标准)。耶稣留下大儿子的反应给听众去思考,是具有鼓励性的,我们仍然可以继续做正确的事。但对于我们所有的利己主义,神的爱是个持续的挑战。
184 LT 2, p.256.
185 SJ , p.286.
186 BS , p.230.
主耶稣爱祂的每一只羊,在一百只羊中,失去一只,祂也不肯放弃,一定要去寻找直到找着,然后为它的欢喜是非常大的。我们每个信徒都是主一个一个找回来的。因为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赛536 彼前225 )。主将我们领回到祂的圈中,但还有羊迷失,分散,容易成野兽的食物(结345 ),即或是一只,也应当去寻找,有谁去寻找呢?
主将这责任托付我们,祂的心在迷失的羊身上,天天盼望有人去寻找救回,可是无人去寻找,因为人只顾自己的安逸,享受,无人体会主的心,怜爱迷失的羊,以至主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赛68 )古时有以赛亚应召,历代也都有人奉差遣去寻找迷失的羊,今天何曾没有这个需要呢?只是有谁愿意撇下别的事,肯为主冒险劳苦呢?
如果到满山满谷去我的话,迷失的羊 并不难找到。坐在家中是找不到的,当找回一只迷失的羊的时候,天上也要大大欢喜快乐。我们如果能使天上的主和天使并其他圣徒快乐,是何等荣耀的事,我们自己也就更快乐了。
──《每日天粮》
【】「或是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地找,直到找着吗?」
「十块钱」:一块钱相当于当时一天的工资。──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 」
「欢喜」:比较好的翻译是「欢喜起来」。──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
「浪费」:是「分散」的意思。
「放荡」:意思是指「无可救药,不能节省,喜欢花钱」。 「任意放荡」:指「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
「穷苦」:「落后」、「晚了」、「入不敷出」。【】「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一个人」:原文是「公民中的一个人」,亦即小儿子投靠的人具有罗马公民身份。 「放猪」:在当时是最低贱的行业,而犹太人又禁止吃猪肉,因此对犹太人而言,这更是一种污秽堕落的工作。──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
「豆荚」:中东和地中海盆地常见的一种常青树所结的种子,多供家畜食用。──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醒悟过来「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许多雇工,口粮有余……」】
世上有许多浪子,但有没有醒悟过来是极大的转折和区别。如果一直迷糊,堕落下去,那要落到何等可耻的下场,今天不知道有多少浪子仍然在远离父家,任意放荡、贪恋世俗、放纵情欲、寻求罪中之乐。将神所赐的宝贵生命、光阴、力量都消耗殆尽,过一种非常空虚的生活,内心中毫无平安喜乐,仍不醒悟。
直到有一天,遭遇饥荒,穷苦起来,投人无着,只有放猪,甚至连猪所吃的豆荚也得不到充饥,环境大变了,遭遇不幸了,快乐过去了,人情不值一文了,他的幻想破灭了,临到非常可怕的结局,他无法生活下去,无力承当得住。在走投无路,求告无门的时候,会忽然转念,想到父亲和父家,外人靠不住,父亲怎样呢?在外面困苦穷乏饥饿难忍,在父家里怎样呢?
他醒悟过来了,父亲是会收留的,父家总比外边好。外边的快乐是暂时的,人情比纸还薄,一切都是如梦如影,还是醒悟过来吧!只有天父是真正爱你的,只有天家是丰富、快乐、永久的,切莫等到像浪子受尽痛苦几乎困死他乡时才醒悟。
──《每日天粮》
【】「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
「袍子」:指精致大方,长度到脚的外袍。「上好的袍子」:原文意义是「最好、最有价值的袍子」。 「鞋」:原意是「穿在底下的」,亦即是指「鞋子」。鞋子和戒指在当时都有特殊意义,穿戴这两样的人是属于「自由人」,当时的奴仆都是打赤脚的。──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
神是太丰富了,所以祂最大的喜乐,就是赐给。祂的仓库太丰盈了,所以当我们拒绝祂,不让祂有机会把祂宝藏淋漓尽致地倾泻到我们身上时,祂的心是何等的痛苦!那位浪子回到家门时,父亲从未因他的浪费而责备他,也未曾查询浪子如何挥霍他的产业。父亲唯一的喜乐,是因儿子回家后,使他有机会可以在儿子身上花用更多的财富!当他看见这一个儿子,还需要袍子,戒指,鞋子和丰富的筵席时,他真是快乐极了!反而在大儿子身上因无用武之地,而感到很难过!当我们想要为神筹措张罗一切时,神的心是很难过的!因我们的神是多么,多么和多么的富足!我们让祂在我们身上不断的赐给,赐给,再赐给时,祂才会得到真实的喜乐。祂要作一个永远的赐给者,祂也要作一个永远的成全者。只要我们能够看见祂是多么的丰富,和多么的伟大,那就好了。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
「肥牛犊」:意思是「用麦饲养的牛犊」。这种牛犊是为了喜庆时食用而特别饲养的。──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
「问」:原文显示大儿子是「一再重复的问」,显示态度的迫切。──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
「无灾无病」:意思是「身体健康」。──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
「劝他」:「开始、而且继续不断的劝告他」。──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他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
我「服事」你这多年:这字是由「奴仆」变化而来,意思是表明大儿子认为他在家中像奴隶一样的工作。 「违背」:「忽略」或「疏忽」,另外原文的时态显示他是「一次都没有违背」。【】「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儿啊!你」:这几个字有强调的作用,意思是要大儿子思考自己的处境。──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理当欢喜快乐。」
想到这个浪子回头,他的福气是何等的大,就为他快乐。但是,失一子的是谁呢?不是儿子,乃是父亲。是父亲苦,是父亲受亏损,是父亲枉费了心血。所以父亲说,我这个儿子是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我们曾否想到,我们若是有一次的回头,有一次的顺服,会叫神的心快乐呢?福音的最高点,不是给我们看见罪人得着什么,乃是给我们看见神得着什么。
当我每次想我拣选一条道路,顺服神一下,竟然能叫神的心快乐,叫神有所得着,是何等的好呢。神能创造宇宙,神能增加东西与人,唯神对于一个人的心,有失去的可能,神没法勉强一个人的心!我想:像神这样大、像神这样无所不能无所不有、像神这样一位造化的主,竟然要从一个像微虫、像尘土的我有所得着,这是何等快乐呢。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失羊,失钱,浪子三个比喻的要义解法如何?】
答: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耶稣接待税吏和罪人,看见祂,与这些人为友,经常来往交谈,吃喝同住,而生出怨言,,,,以为主必是欢喜他们卑劣的品格,同流相混,因此耶稣就讲了这三个比喻,乃在显明祂是不以接待罪人为耻,反倒是以接待罪人悔改为乐,为要施恩拯救他们,使法利赛人和文士那种自以为义,不存怜悯罪人的心,深能受到责备,应当有所反悟,效法基督的大爱才是。现将主所讲的三个比喻要义解法如下:
1、失羊的比喻——「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这里羊表示罪人,失去一只,乃指一个失丧的罪人,如迷路的亡羊,,,,为了念爱护这一类失之亡羊,要不那还在的九十九只更为宝贵,必须找着牠,显明耶稣寻找罪人之爱,祂是以为好牧人,,。「找着了,就欢欢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到家里。」——表示牧人何等欢欣喜爱和保护,,。「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为他这样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在世上原是没有一个不用悔改的义人,这些不用改的义人,乃是指着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说的,,,,。耶稣并不是轻视这些义人,但对那一个罪人的悔改信主,才能满足祂的心意,得着天父的喜悦。
2、失钱的比喻——「或是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的找,直到找着么。」——圣经注释家认为本章失羊比喻的牧人表示圣子,失钱比喻的妇人表示圣灵,浪子比喻的父亲表示天父,这三个比喻是说明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一真神合一的工作,如此,这一个妇人表示教会被圣灵所使用,圣灵借着教会来寻找人,。银钱,表示世人,是宝贵的,是君王的像,,但钱也是脏污的,表示人在罪中被污秽了,,。点上灯,表示神的道,是人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打扫屋子,表示圣灵寻找人,感动人。「找着了……一同欢喜罢……一个罪人的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意思表示失而复得的,是何等的喜乐,叫那些请看藐视税吏和罪人的法利赛人和文士,知道有一个罪人的悔改,在天上连天使都要为他欢喜,该是多么的看为宝贵。
3、浪子的比喻——这是耶稣对法利赛人和文士所讲的第三个最生动而感人较长的比喻,本章的三个比喻,一个必一个重要,失羊的比喻是百分之一,失钱的比喻是十分之一。浪子的比喻是二分之一,都是论到失而复得的喜乐,充分表现了神的怜悯和慈爱,尤以浪子的比喻深刻而显明:
①三个人的代表——大儿子表示法利赛人和文士,就是自以为义骄傲无比的罪人。小儿子乃指税吏和罪人,就是悔改认罪的罪人。他们的父亲是指三位一体的父神。
②小儿的打算——按照犹太人的规矩,承受产业的,次子所得的比长子应该是少一倍的,就是三分之一,本来要到父亲死后才能分得产业的,但这小儿子对于父亲没有爱父感恩之心,,不受他的约束,反而竟随私意打算,请求父亲分给家业,父亲就答应了这事,表明天父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当人不愿意顺从神管辖的时候,就是罪的源头(创三 ),神只有任凭他们而行,人若到了这种光景,就很危险了。
③小儿子的堕落——他的心是先已远了父亲,以后开始偏行己路,带着财物离开家庭,任凭放荡,表示远离天父,逍遥自在,享受罪中之乐,自甘堕落败坏,以致到了财源用尽,苦难来临,走投无路的地步,只好投奔一个地方人家放猪,拿豆荚充饥,过奴仆的生活,,真是作孽自受,罪无可恕,惨到极处。
④小儿子的悔改——这个浪子的回头,是因他能「醒悟过来」如同噩梦初醒,悔不当初,想到父亲家里的丰富好处。「我要起来」——是以立定主意,罪人回归,要向父亲悔改认罪,自认不配称为父亲的儿子,恳求父亲把他当作一个雇工,如此自卑为怀,甘作奴仆,占最下贱之地位。「于是起来」——表示他既立定主意,就已实际行动,到父亲那里去了,他的醒悟,决志,行动,乃为一个罪人悔改归向天父最为可贵的榜样。
⑤父亲的大慈爱——「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显明父亲不等儿子先来认罪求赦,就亲自跑去表示欢迎,不嫌浪子衣服褴褛,身体污秽,蓬首垢面。「连连与他亲嘴」——表示父亲的和好,,,,祂的大爱遮掩了一切的过错,,虽然「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犹太人用天字或主字代替神的名称,是出于恭敬,参七一题 ),岂不知父亲已经饶恕了他,算他为义,看他配为自己的儿子,。「所以就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表示神的义袍,乃为称义的见证,,。「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就是打印的戒指,表示有权柄有圣灵的印记,,。「把鞋穿在他脚上」——表示平安福音的鞋。「把那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表示饱享筵欢乐,满得灵恩,恢复灵力,。「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表示这个浪子从前是在罪上死去,如今已经出死入生,却在义上因信而活,回归父家神的慈怀得救享受福分了,,,。以上这一段叙述父亲对于收留浪子所表现的态度与情节,将父神丰富的怜悯和大爱完全显明出来。
⑥大儿子的自义——他得知弟弟回来,受到父亲热烈的接待,就气愤填膺,不听父亲的劝导,进去与弟兄同席吃饭,十足表现他是自以为义,藐视罪人,不念亲情,不愿因罪人悔改而一同欢乐,他对父亲自表服事多年,一直顺名,自夸功劳不小,且在父亲面前批评兄弟恶行罪迹,倾家荡产,因此妒火中烧,心怀不平,埋怨父亲的亏待,却不能体贴慈父爱子之苦心,怜爱罪人之热切,岂不知他已常和父亲同在享受一切,常蒙爱顾恩惠,而无感恩之心,并未看重他作儿子的地位和当尽人子孝亲之本分,他身为长子,对于兄弟理当负有照顾之责,把这个漂流在外的浪子寻找回来才是,,。由大儿子的一切言行表情看来,他的身虽在家,心却显然已是远离天父慈怀,亦与浪子无异也。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路加十五章的五个「起来」】
(一 )「收拾起来」(13节 ):将神所赐予世人的好处与才能据为己有,作为自己的本领,仅求满足自己的愿望与享受。(二 )「穷苦起来」(14节 ):远离神的结果,必然招致心灵的贫穷、空虚与惶恐。(三 )「我要起来」(18节 ):这是醒悟、悔改的先声;世人的灭亡与得救,系于一念之间。(四 )「于是起来」(20节 ):人若受感而不见诸行动,仍然得不到神的恩典;知罪悔罪,更要紧的是决心离罪归向神,这是得救的不二法门。(五 )「快乐起来」(24节 ):浪子回头,神人同乐
【】
耶稣对他们说出了失羊的比喻以及牧羊人的喜乐。犹大地牧羊人的使命,艰巨并且危险。草原固然稀少,中央的高原亦只有几哩宽,高原之外便是陡峭的悬崖,和可怕的荒凉沙漠。由于草原上并没有栏栅,因此羊极容易走迷。乔治.史密夫(GeorgeAdamSmith )描述这些牧羊人说:『高旷的荒原上,晚间野狼在嚎叫,牧羊人不眠不休,放眼四望,不避风箱,手执武器,斜靠在他的杖上,为四散的群羊彻夜警戒,而每一只羊他都放在心上。这样你便明白为甚么牧羊人在犹太人历史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为甚么他们把这个名称给他们的王,并且把他作为上帝保佑的象征;为甚么基督拿牧羊人作为自我牺牲的典型。
』──《每日研经丛书》【】
在这个比喻中的钱币是一个银达妈,约值四便士。在巴勒斯坦人的农舍失落一块钱币,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若要把这块钱币找回来,那就得要花上一段颇长的时间了。房舍只有一扇圆窗,窗的大小不外乎是十八吋的直径,可以透进来的光极为有限,因此屋子里通常都是一片阴暗。地板是一片压实了的泥土,盖上一些干芦苇和灯心草,要在这样的地板寻索一个钱币,就好比在海底里捞针。妇人打扫屋子,好盼望见到银钱的闪光,或是在碰到它时听见响声。
──《每日研经丛书》【那妇人所失去的一块钱是什么钱?何以她要这样费心去找寻,而且找到后要与朋友邻舍一同欢喜快乐?】
【门开着】这妇人所有的“十块钱”,不是普通的钱,乃是“饰钱”,是在结婚之夜,新郎送给新娘的。这十块钱是排成一行的缝在一条布带上,捆在新娘的头上,别人在她的前额处看见这十块钱,便知道她是一位已婚妇人,不是童女。
日子久了,分别缝在带上的“饰钱”可能缝线断了,便跌在地上。如果不去把它找回,不能把一行的十块钱带在前额上,便觉失礼,所以这个妇人必须设法将它找回。同时她的亲朋如果知道她已经失掉的一块“饰钱”找到了,也一定为她欢喜,而且妇女们的欢喜更大。
这一块钱,原文是一个“都拉黑马”(DRACHMA ),约值美金一角六分。
现在以色列的拿撒勒妇女仍然佩带这种“饰钱”,称之为SEMEDI(闪美钱 )。
多数人解释路加福音十五章的三个故事,比方“圣子”对迷路的羊的寻找,“圣灵”借着教会(妇女为预表 )对迷失的“人性”(钱上有一人像 )的重生,“圣父”对浪子的爱。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华特雨果博士在其著名的讲章「基督是门」
里,提到一个苏格兰女孩偏离主的道和双亲的教诲。有一天晚上她在爱丁堡突萌短见。不过她希望回到儿时的家作最后一次的巡礼。在黑漆漆的夜晚她找到了母亲当时独自居住的小屋,她通过小径进到院子,向这旧屋作最后一瞥。因为时间已晚,所有的景象都很朦胧,她发现前门仍旧开着!她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故,于是喊「妈,妈,你没事吧!」这时苏格兰老妇哭着说,「女儿,自你离家之后,多少天来我一直求主带你平安回来,我向主说『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我要把门开着,让她知道我在欢迎她。』」
朋友,不管你是谁,你做了什么事,你去过那里,你犯罪多久,有一双慈爱的手一直张开着欢迎、等待着你。主耶稣说,「我就是门」,又说「凡劳苦担重担的,可以到我这里来,我要让他得安息。」如果你自私,背离父母、教会、圣经和恩主——回家吧,请你凭信心踏入开着的门。
——R.W.D.——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有一次,林肯被问及如何处置那些反叛的南人,他们最后被打败了,并且被逼回归美国的联邦。发问的人期待林肯会进行极度残忍的报复,但林肯回答说:『我会以他们从来没有叛离般的对待他们。』
上帝爱的奇妙,就在祂待我们如此。
──《每日研经丛书》【「不肯进去。」】
哥哥在暗中,相形之下使回头浪子光耀的画面更加明显。这好似在大礼拜堂里天使的面貌十分光亮,因为建筑的角度显为突出。
我们看罪,不在神学方面,而在日常的生活,可以为它分为两种,身体的罪,还是性情的罪——自私情欲的罪。那哥哥是属性情的罪,而弟弟却是身体的罪,我们可能以为浪子所犯的罪更重,但是以后他不是得着饶恕与复兴吗?那哥哥站在屋外,不参与筵席。耶稣是指法利赛人,岂不比税吏罪人更没有希望吗?我们不能推理至很远的地步,至少要问我们现在的境况,是否像哥哥那样,日日服事好似十分孝顺,却实际只在门外,不肯进去?
再分析这种气忿的话,出自那哥哥的口,其中包括嫉妒骄傲、怒气、不和善、自义、恶毒、残忍。这种话说出来,好似在湖面上有泡沫,证明水底十分污秽。我们总要细心省察自己,不可有这样的精神,当别人欢欢喜喜进入天国,我们却外外面赌气,不肯进去。
── 迈尔《珍贵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