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耶稣带着十二个门徒,对他们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写的有关人子的一切都要应验。他将要被交给外邦人;他要被戏弄和凌辱;人要吐唾沫在他脸上。他们要鞭打他,杀害他,第三日他要复活。’这些事他们一样也不懂得,这话乃是隐藏的,他们不晓得所说的是甚么。(巴氏译文 )
有两种勇气。一种勇气是人在猝然间和毫无警告底下,面对着一些急变或危机,而毫不犹疑的,甚至是不顾后果的,猛然投身其中。一种勇气是人明知前路危机四伏,除了逃之夭夭,便无法可以避免,而仍然坚定不移的继续前进。这两种勇气无分轩轾。许多人在一时冲动之下,可以作出英雄的行径。但要面对一些萦绕心怀,摆在前头的危难,而这些危难只要背转身来便可避免,那就更非有超越常人的勇气不行了。在一本小说里头,一位作家描绘出一幅图画,有两个小孩子边走边玩着他们孩子的游戏。其中一个说:‘当你走路的时候,你曾否假装在前面转角处,有一些可怕的事情等待着你;而你又必须面对它呢?这是多么刺激的一回事。’在耶稣并没有假装这一类的游戏,而只有无情的现实等待在前头。祂明白钉十字架是甚么一回事;祂曾目睹这一切;但祂仍在高视润步。即使耶稣不算甚么,至少也该是一位划时代的英雄人物。既然耶稣已不止一次的提到,在耶路撒冷将要发生在祂身上的事,有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为甚么在十字架来临之际,竟然会对门徒产生这样大的打击。事实是这样的,他们根本不能接受耶稣话里的意思。他们满脑子都是征服万邦、君临天下的意念;他们仍旧紧抱着一个希望,希望祂在耶路撒冷施展大能,消灭世上一切的仇敌。这是向每一个人发出一个严重的警告。人只想听他所喜欢听的东西。这再没有比掩眼不顾事实的人更为盲目。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那就是相信不愉快的事情绝不会成真,以及认为不想它发生的事情便不会发生。人要不断努力,抗拒这种听所欲听的倾向。还有一事是要我们注意的。耶稣每一次提到十字架时,祂必定提及复活。祂晓得祂要面对耻辱,但祂同样的肯定,荣耀已为祂摆在前面。祂知道人会对祂下甚么样的毒手,但祂同样深悉神的大能。在确信最后胜利里,耶稣面对着那必然失败的十字架。祂深知没有十字架,便没有冠冕。难以缄默的瞎子有一点在故事中颇为特出的,这就是瞎子那份无可比拟的坚毅。耶稣正在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在这段期间,朝圣者纷纷结伴而行。拉比最常用来教训人的方法之一,就是边走边说。耶稣也就是这样教训众人,朝圣的群众围拢着祂,不愿错过片言只字。像这样的朝圣队伍穿村过市,那些没法前去过节的,便会齐集路旁,看着他们经过.并且祝他们一路平安。瞎子就是坐在这些列队两旁的群众当中。当他听见队伍的声音越来越接近,就间是甚么事。在旁的人告诉他,耶稣正要经过。他立即大声叫喊,求耶稣帮助他和医治他。当时每个人都叫他不要作声。因为他大声的叫喊,在耶稣身边的人听不到耶稣说的话。但这个瞎子却不肯默不作声,他再大声呼叫。喊叫一辞,在三十九节所用的,与三十八节的意思截然不同。在第三十八节里头,这只是普通要吸引人的大叫。而三十九节的喊叫,乃是出于不可抑制的情绪的本能的呼唤,是一种刺耳的尖叫,差不多像野兽的咆哮。这个字充份表达出这个人陷于完全的绝望。因此耶稣便停下来,而这瞎子便得着了他热切期待的医治。这故事告诉我们两件事。(一 )告诉我们一些有关瞎子的事情。他定意要面对面的见到耶稣。甚么事情也阻止不了他。他拒绝闭口不言,拒绝为人所制止。他迫切的需要驱使他来到耶稣的面前。人若需要神迹,他必须表现出这种精神来。温柔伤感的期望,永远触摸不着神的力量;但是从心底里涌流出来激情热切的盼望,却永远不会失望。(二 )告诉我们一些有关耶稣的事情。在那一刻,耶稣正对着群众讲话,就像任何一位拉比所作的一样。但因着瞎子的呼声,祂停了下来,谈话便告中断。在耶稣而言,行动往往此说话重要。说话经常是屁居行动之后。这里有一个人的灵魂极需帮助。要停止说话,展开行动。有人说过,许多老师的说话,就好比对着在怒海中快要淹死的人,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评论。耶稣决不是这样;祂的救助是及时而至。不少人虽然辞不达意,却赢得众人的爱戴,原因是因为他仁慈。人或会尊敬一位演说家,但他们爱戴乐于助人的人。人会对聪明智慧的人表示欣赏,但却敬爱古道热肠的人。1. 不义的官
耶稣当然不是在把神比拟成不义的官,这个比喻是属于「岂不更加……」的变化,如果一个恶人有时还会做点好事(甚至是出于不好的动机),那么神岂不更会做合宜的事吗? 1.这里没有说明时间,但「对他们讲」(吕译、现中)可能是指前一章中的同一批听众;在末日来临之前的这段过渡时期,他们应该要奋力祷告(在也有祷告与主的再来之间的类似关联)。当祷告的人没有看见他们所切慕之答复的任何迹象时,他们就容易灰心沮丧;但他们必须继续祷告,不可灰心。耶稣的教训超越了犹太人的教训,他们限制祷告的次数,免得惹神厌烦197,充其量可以接受的是一天三次(根据的模式)。 2~3.一个既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人的官(与反向),是只被他自己的观念与喜好所控制的。寡妇差不多是无依无靠的象征,她没有甚么地位可以贿赂审判官,也没有任何保护者可以向他施压。她一无所恃,除了这个事实之外,那就是正义是站在她这一边(她要求的是伸冤,而不是报复),以及她自己的坚持不懈。 4~5.但她却用尽她所拥有的。最后,她的坚持不懈劝服了审判官,他终于照着她所要求的去做了,其动机并不崇高,只不过是想要摆脱她的纠缠罢了!他不要她常来缠磨(现中:「纠缠不休」),这个动词很逼真,字面的意思是:「给一记黑眼圈」!在这里显然是隐喻用法。 6~7.既然连一个不义的审判官有时候都还会作点公平的事,我们岂不更当盼望公义的神会为祂的选民伸冤吗?这个字所强调的是祂的拣选,虽然我们应该紧记在心的是:选民是蒙召来服事的;而通常我们说到这个词时,却好像这个词只关乎被拣选的特权。这些选民昼夜呼吁祂,他们不厌不倦、奋力不懈地向祂祷告,他们知道自己有极大的需要,并且领悟自己唯一的盼望是在神里面,地上的来源不能做甚么。现中与RSV译作「祂会延迟援助他们吗?」可能是对的;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选民将会很快地获得伸冤。但这句话的希腊文很难翻译,可能还是应该照着和合本、吕译本,及AV的译法来解释:祂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根据这种解法,神延迟伸冤,有可能是为了怜悯的意图叫祂的选民在忍受艰难中可以得着刚强。有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指逼迫的人,如摩法特:「难道祂会容忍他们的仇敌吗?」较为合理的观点是:这些话是一段闪语的翻译,这段闪语的意思是「祂把祂的忿怒延后了」,也就是说:神之所以延迟为选民伸冤,目的是要给人有机会悔改。无论如何,这延迟都该解释成神怜悯之旨意的一部分,但这个旨意究竟是要刚强选民,或是要给恶人悔改,我们却无法确定。 8.伸冤将会快快的进行,但我们应该是根据神的时间来了解这一点(在神看来,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耶稣是在说:当时候来临时,伸冤的行动一定很快速。当祂问人子是否能遇得见世上有信德时,祂不是在提议说地上不会有信德;祂是在说:那时世人的特性将不会是信心。世人永远不认识神的道路,他们也不会看见神为祂的选民伸冤。2. 法利赛人与税吏
第二个比喻使人明白应该用甚么精神来祷告。它也对任何主张所有人都可以因善功而得救的看法,提出强烈的驳斥。法利赛人论到他自己的话都是真的,他的麻烦不是说他在路上走得不够远,麻烦的是他根本就走错路了。 9~10.路加并没有确认这个比喻之受众的身分,但所抨击的错误却是法利赛人的典型(虽然绝不是局限于他们)。公开的祷告是在殿里进行的,但人们可能也在那里私自祈祷,这显然正是这个比喻中的情形。这法利赛人是个宗教人士,人们可以预期会在这些环境中看见他从事这个活动。税吏就不一样了,因他经常都是不诚实的,同时也是出卖自己同胞的人;这种人可不大像是会从事宗教行为的人。 11~12.法利赛人站着,这是常见的祷告姿势;。他的祷告是从骄傲的灵发出的,但这种祷告似乎也不是不为人所熟知的;在这之后不久,拉比倪户尼亚(R. Nehunia)经常如此祷告:主我的神啊!我感谢你!你使我能有分与那些坐在 Beth ha midrash(学习之家)里的人同列,你没有把我列在那些坐在(街道)角落的人当中;因为我很早就起来,他们也很早就起来,但我是为了妥拉(Torah,即律法)的话而早起,他们却为了轻浮的谈话而早起;我劳苦,他们也劳苦,但我劳苦并领受赏赐,他们虽然劳苦却得不着奖赏;我奔跑,他们也奔跑,但我是跑向将来世界的生命,他们却是跑向毁灭的陷阱198。
在这比喻中的法利赛人,首先说到自己禁戒的一些恶行,然后又说到自己从事的一些虔诚的行为。律法规定的禁食,一年只有一次,就是在赎罪日的时候,所以,他一个礼拜禁食两次是超出要求范围的行为,虔诚人禁食的习惯经常都是超过律法所要求的,可证实的是在每个星期一与星期四禁食(如: Taanith 10a , 12a )。这法利赛人在什一奉献上也是超出律法的要求,律法规定某些b物必须奉献十分之一,但法利赛人的习惯甚至是连所栽培的植物也献上十分之一。这个法利赛人论到他自己的这些话绝对都是真的,但祷告的灵却完全错了,其中既没有罪恶感,也没有需要感,更没有谦卑倚靠神的感觉;这法利赛人只差没有祝贺神仆人的卓越表现,不过也相去不远了。「他对神幌眼一瞥,却凝视着自己」(Plummer),除了一开始时提到神以外,他再也没有提及,但他自己却从未离开整个画面。 13.那税吏显然是在极大的悔罪感之下。在祷告的时候举目望天是很正常的,但他不配的感觉却使他无法抬起头来。他一直不断地捶着他的胸膛(这动词的时态表示持续进行的动作)忧伤的象征。他的祷告很简短: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开恩可怜这个动词是 hilasthēti ,「与……和解」、「让你的忿怒挪开罢!」。甚至当他祈求赦免的时候,都承认自己应受的刑罚,他不是称自己为「一个」罪人,而是「这个」罪人,他把自己也放在他自己的类别上,这跟法利赛人有何等大的不同啊!他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要求减轻刑罚,他只能投靠神的怜悯;「这个税吏是个无赖汉,而他自己也知道;他祈求神的怜悯,因为他敢要求的就只有怜悯了」199。 他的恳求蒙了悦纳。税吏回家去算为义了,被当作义人看待,「他被宣告无罪」(NEB),这是保罗常用的伟大字眼,这里却出现在耶稣的教训中,其背后的整个原则是:凡自高的,必降为卑。在神面前,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任何可夸的;反向的,自卑的,必升为高(。那谦卑寻求神怜悯的悔改罪人,必能找到。T耶稣与孩童
从起,有很长的段落,实际上是没有与马可福音平行的经文;现在,路加又有了与马可平行的段落。
15.路加没有告诉我们是谁把这些孩子带来的,我们通常假定是孩子们的母亲,但译作那些人的代名词却是阳性的,可能包括父亲们在内。我们必须将摸他们的意义解释成「为他们按手」(现中),是祝福时一个自然的动作。我们并不明白门徒为甚么要责备那些带孩子来的人,他们可能是认为耶稣太忙碌、太疲倦了,不能被孩子们打扰;或者,他们也可能是认为孩子们没有甚么重要,不值得主的重视,毕竟,世界上伟大的宗教教师很少对孩童表示极大的关切,但耶稣却是截然不同的。
16~17.主叫孩子们来,对他们表示欢迎之意。祂接着就指出U神国是属于像孩子一样的人(不是属于那些以自己的德行为傲的人,像法利赛人,11~12节),要紧的是像孩子那样全心的信靠。反面也是真的,除非一个人像小孩子一样接受神的国,他就永远不能进去(吕译:「凡不像小孩子接受上帝国的,一定不能进入」,参,思高、现中)。孩子们的绝对倚靠、毫无侩气、完全的信靠、敞开,皆向我们指出这条进入神国的道路。
18.只有路加告诉我们这个人是一个官,这个词非常广泛,「指罗马人与犹太人的各种官职」〔戴宁(Gerhard Delling)200,他认为在本福音书中的官,是与长老、文士、祭司长有别的一群人〕。我们无法确知他的职务,而提议(举例来说)他是一个管会堂的(无论如何,这说法不像,就像马太所告诉我们的:他是个年轻人);但至少他是置身在管理阶层的。他所用的问候U良善的夫子,在拉比当中没人使用,因为它赋予人只有神才拥有的属性(根据蒲隆模的说法,在整个他勒目中,找不到一个例子是用这方式来称呼一个拉比的;费兹梅则找到一个例子,但它的日期是在第四世纪),这是一种冒失的谄媚。他接着就问:他必须做甚么事才可以获得永生?他假定永生必须是赚来的,需要做某种事,是他现在没有做的。
19.耶稣开始指出这年轻人的立场的缺点。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不是要否认这年轻人所加诸祂身上的形容词良善的,如果这是祂的意思,耶稣一定早就清楚表明祂是一个罪人;反向的,祂是在邀请这个官来思想他自己所用字词的意义,他刚刚所说的这些话,是暗示了耶稣的位格,如果祂是良善的,而且如果只有神是良善的(这是所有拉比的教训都一致同意的,见18节注释),那么这个官所说的,就是关于耶稣的某件重要的事。这句话非但不是在否认耶稣的神性(像有些人所主张的),反向的,这个问题似乎是要邀请这个年轻人来思想它。
在耶稣的问题中可能还有更深的含义(就如盖德与埃利斯这些学者所主张的),耶稣邀请这个年轻人来思想他为自己所问的问题。他所寻求的永生,是在神那可畏之纯净同在中的生命,一旦他深思这个含义,一定会发觉自己全然配不过他所寻求的这个福分,那时,他将会呼求怜悯,而不是骄矜自满地要求赏赐。这个年轻人的悲剧是:他没有看出这个解释的要旨,更遑论要对它有所回应了。
20~21.这个官问他应该做甚么事,所以耶稣就从做的角度来回答。祂将他导向诫命,如果他不会深思神的良善的含义,或许他会想到自己是如何违抗了律法的要求。当一个人认真地面对律法的要求时,他就在走向基督的道路上。耶稣引用了五条诫命,都是与我们对同伴的责任有关的,但没有一条是与对神的责任有关,祂将会以另一个方式说明这一点。这年轻人在这些诫命中找不到甚么新鲜的,并且有把握自己从孩童时期开始就一直遵守它们了。拉比主张律法可以完全遵行,举例来说,以利以谢拉比(R. Eliezer)可以问:「亚基巴!我曾忽略整个妥拉中的任何一件事吗?」( Sanhedrin 101a )所以,这年轻人的声言即使很肤浅,却不奇怪,这证明他并没有真正深思遵守诫命是甚么意思。
22.这个官并未深思神的良善是甚么意义,也没有仔细地衡量自己违反神诫命的情形,以致看见自己无法达到神的标准。现在,耶稣提出一个挑战,证明他并没有达到所要求的。这个挑战含有呼召他来相信的意思,因为若不是全心地信靠祂,这个人就不可能做到耶稣的要求。耶稣呼召他把一切所有的都变卖掉,这不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挑战,更是证明这人还不了解他自认为已经遵守了的诫命,这些诫命的头一条,是吩咐人敬拜一位神。但是当他面临抉择的时候却发现:如果事奉神的意义是要把他的钱财分给穷人的话,他就不能事奉。在他内心中真正居首位的并不是神。
23~25.实际上,路加并没有说这个年轻人拒绝了,只说他就甚忧愁,但却暗示他不肯答应耶稣的挑战。耶稣接着指出: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难的。富足的人总是想要倚靠属地的事物,不认为自己倚靠神的怜悯是容易的(与第13节成对比)。那些在物质之外富足的人当然也是一样,无论是在知识上杰出的人,或者是在道德上、在艺术成就上富足的人皆是如此,这样的人总是认为,倚靠神要比倚靠自己的努力难。有许多人努力尝试要解释耶稣所说的骆驼与针的眼,或从骆驼曳足穿过一道狭窄的便门的角度,或者是把 kamēlon 「骆驼」读作 kamilon 「粗索」;这类的「解释」会误导人,他们忽略了一点:耶稣是在使用一个幽默的例证。
26~27.这一切都代表着相异于一般所公认的观念。一般人都认为财富是神赐福的象征,所以富足的人有最好的机会,可以获得未来世界的美物,就像在这个世界上一样。所以耶稣的听众会问U这样,谁能得救呢?他们不是问:「在甚么事上富足的人?」而是问:「谁(无论哪一种人)?」如果富足人拥有他们一切的优势,尚且难以得救,那其它人还有甚么希望呢?耶稣清楚地说明没有人可以,但人所不能的,在神却能。对富人或穷人而言,得救永远是神恩典的一个神迹,永远是神的恩赐。神「不只比人们所要想的更为苛求,也比他们所敢希望的更为慷慨」(Richardson, p.31)。
28~30.这就引发彼得开口说U我们已经撇下「我们的家」(现中、RSV)跟从你了。有些人认为耶稣的答复是幽默的口吻:「耶稣古怪地应许说:那些为了国度的事奉而撇下房屋与家庭的人,将会发现自己正在照顾的,是一个远比他们所撇下的大得多的家庭」(Caird);然而,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话的意思是:神并不对任何人负有义务。如果有人为了神而舍弃任何东西,神会在今世偿还他们百倍(吕译、思高、RSV:「许多倍」),更遑论会在来世赐他们永生。我们若以为,这些话的意思是,人可以抱着获得属世利益的念头来跟从主,那就误解整段经文的意思了。如果他们的动机是要获得,那么他们就根本还未开始了解门徒的真义。他们必须要放弃所有属世的事物。但那并非意味着神吝于赐福给他们,在哪里有真诚舍己的灵,神就会在那里供应祂仆人一切所需的(参,。赖尔认为,我们应该从属灵的含义来解释这些话,因为「神的智慧,有时也喜欢容许一个归正的人因着他的归正,而失丧短暂的事物」。
200 TDNT 1, p.489.
这段经文经常被人说是耶稣第三次预言祂的受难;但事实上,它是路加所记载的第七次,前面六次出现在,~45,,,。
31.路加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话是在甚么时候说的;他只记载了预言,并且包括一个保证,就是「所记述关于人子的每一件事」(现中、RSV)都必应验。神的旨意必要成就;在末了的时候必要完成的,不是人所喜悦的事,而是神所喜悦的事。
32~33.耶稣说祂将要被交给外邦人,我们是第一次听见这类的话。祂并未特别指明被钉十字架,但祂的确提到会受侮辱、受伤害,并要受死;然而,祂并没有停在这里,接着就说到祂第三天要从死里复活。受难并不是挫败,而是得胜。
34.在还没有抵达十字架之前,这类的话一定是非常难以明白的,门徒们一样也不懂得。耶稣说过许多似非而是的话,他们可能会推论:「祂不可能是指祂要照着字面的意义去受死,并且复活;这一定是类似于祂要求我们要死才能得生」(,必须藉着十字架与空坟墓才能使他们明白。就着现在而言,「这话对于他们」(吕译、思高、现中)乃是隐藏的,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指他们受了拦阻、不能明白,若是这样的话,他们无法了解这话,在神的旨意中是有其地位的。
马太说当耶稣出耶利哥的时候,有两个瞎子得了医治(关于这一点,发拉尔的意见是:一个瞎子好像不大可能会单独行动)。马可却说是一个瞎子,并且说他的名字是巴底买,是在耶稣出城的时候得医治的。路加并没有说明这个人的名字,并且说这个神迹的位置是在耶稣将要进入耶利哥城的时候。无疑的,这三卷书所提及的,全都是同一件事;但根据我们现有的资讯,或许不可能对这些差异之处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有些人认为是有两个瞎子,而巴底买在教会中较为重要或较为人所知;并且也指出:有两座耶利哥城,就是在旧约圣经中很有名的旧城,以及新近才由大希律所建造的新城;有些人认为医病是发生在耶稣离开一座城,进入另一座城之时。
35~37.耶稣往耶路撒冷的旅程经过耶利哥,一座接近约但河,约低于海平面七百尺的城。当祂将近这座城的时候,与祂同行的群众引起了一个瞎子的注意。他查问他们如此兴奋的原因,有人告诉他说U是拿撒勒人耶稣经过。
38~39.路加并没有告诉我们说这个瞎子何以会希望耶稣来帮助他,显然耶稣的名声已经在祂之前传抵这里了。这个瞎子捉住了他的机会,呼叫耶稣为大卫的「儿子」(思高、RSV;和合本、吕译、现中皆作子孙;这个名称也出现在;马可也用了类似的词句,但这个名称较常用在马太福音),这是弥赛亚的头衔,而耶稣医治了这个人以回应他所用的这名称,看来好像是接受了它的含义。在这里,祂承认了祂弥赛亚的命运,这时祂正上耶路撒冷去,祂就快要在那里以弥赛亚的身分而受死(及下)。这个瞎子坚持不懈,因为当别人要他不要作声的时候,他却越发喊叫。他是认真的,他不容他的机会消逝。
40~41.耶稣没有忽略他的吁求。祂叫人把这个人带到面前来,问他要甚么。到目前为止,这个人都只是祈求怜悯,而怜悯却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耶稣要求他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愿望,这人具体地说明了他的渴慕U主啊!我要能看见。
42~43.马太告诉我们说耶稣摸了这人的眼睛,但路加却没有记载这个动作,他只提及医治的话,然后耶稣又加上一句U你的信救了你了;这并非意味着是这个人的信心创造了痊愈,而是说他是用信心来接受痊愈的。当他可以看见之后,就跟随耶稣,归荣耀与神。耶稣并没有使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祂自己身上,而是使人转向父神,这也再次表现在那些看见这个神迹之人的反应上,他们也赞美神。
【】「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
「要人」:对着一个目标,让人知道该目标是必要的。──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祷告照字面上说,就是向前期许。
──《摩根解经丛书》
【不可灰心「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
我们凭着自己的努力,一生成就有限,而且许多事情是非人力所及;只有神是掌管一切的,智慧、能力、荣耀、福乐,无一不是在神手中。祂要赐给谁就赐给谁,祂要叫谁一无所得,人是无法抗拒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除了祷告,祈求神之外,无路可走,想撇开神而靠自己的智力要得什么,毫无把握,与人竞争也没有用处。当遭到困难、打击、冤屈、痛苦的时候,只有祷告是唯一的出路。
这是神的应许,人可以借着祷告解决一切问题,可以向神祈求恩典和拯救,但是许多人对于祷告没有信心,也可能作过不少的祷告,而没有得到应允,因而灰心放弃了。这是非常可惜的,其实不是神没有垂听,也不是不肯应允,而是要等到时候才成就,要到什么时候呢?要到我们信心坚定,忍耐到底,事情成就对我们最有益,神所预定的时候,如果太早的成就,时机 并未成熟,或者事情虽得到解决而我们自己却不得造就。
因此,如未蒙立即应允,祷告越长,等候越久,所求的越会成就,而且得的更完美。但若灰心,中途停止,那就会使已经在成就途中的事停下来。虽然已经赐给我们了,我们却没有准备好去领受,所以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
──《每日天粮》
【】「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
我们如果看以前许多祷告都得不着答应,因此就有点灰心,我告诉你,那就不是信心的祷告了。信心的祷告看以前没有得到的祷告是一种鼓励,一种证据,暗示我们,神答应的来到是更近了,就在前面了。从起初到末了,主的教训和榜样都告诉我们:应当常常祷告,不可灰心。恳求的祷告若是没有得到答应,就该集中以前所有的力量,继续求神,直等到神给你应许或是成就。如果神已经听了你的祷告,这并不是说,祷告可以中止了,仍该继续,只是恳求的祷告应当改为赞美和感谢的祷告。─ 亚塞
【】祷告生活中最普通的失败就是缺少恒心。我们开始为某件事祈求,祈求了一日、一周、一月,如果一无所得,我们就灰心,认为无望了,于是在祷告中再不题它了。这是最大的错误。有始无终的人,无论在甚么事上都是无结果的。有了「有始无终」的习惯,就是有了失败的命定。半途而废的祷告也是如此。灰心生失望,失望生不信,不信生失败─这都是祷告的致命伤。
有人问说:「我们祷告,应该到甚么时候为止呢?难道不能把事情交在神手中,而停止祷告么?」只有一个答复:祷告到你已经得着你所求的,或者到你心中已有确实的把握─信神必为你成就─的时候为止。只有这两处,我们可以停止我们的祷告,因为祷告不只是呼求神,也是抵挡撒但。神常用我们的祷告来使我们制服撒但。所以只有神,不是我们,能使祷告停止。但愿我们不敢随意停止祷告,除非答应已经来到了,或者已经有把握了。在第一处我们可以停止祷告,因为我们看见了。在第二处我们可以停止祷告,因为信心的眼睛也已经看见了。
─《祈祷操练》
【】「说:“某城里有一个官,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
「某城里有一个官」:直译是「有一个审判官在某城里」。──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那城里有个寡妇,常到他那里,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伸冤。’」
「伸冤」:指「执行公义,保护某人不受另外的人之伤害」。──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那城里有个寡妇,常到他那里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伸冤。」
你所爱的人在哪里,那里就变成可爱的。你所爱的人在哪里,那里纔是乐土。祂不在这里了,所以,我的心是一个寡妇的心,这世界于我,不过是一个空白了。所以我们能不被世界吸住,并非因为世界不可爱。
在稠人广众中,我感觉孤单,因为祂不在这里了。在离群独处时,我心情火热,因为我想念到有祂。当我徘徊海滨,观浪花,听涛声,我不孤单,我不岑寂,因为祂安慰了我。弟兄姊妹们,在这世界,也许是许多东西会吸住你,但主若充满了,那些就算不得什么了。
祂在这世界,是被人杀死,祂所留下的,不过是一个十字架,一个空洞的坟墓。我的主已经死了,所以我是一个寡妇。这世界不是不好,也不是不可爱,乃是因为祂不在这里了。弟兄姊妹们,我们在世上真是一个寡妇的地位。我们的主,不在这地上了,所以世界于我,就成为不可爱的了。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他多日不准。后来心里说:‘我虽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
「不准」:原文的时态显示这官「继续的拒绝」、「继续的不允许」。【】「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伸冤吧,免得她常来缠磨我!’”」──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只因」:是一个强烈的语助词,表达内心强烈的感触。 「这寡妇烦扰我」:直译是「这寡妇把麻烦加给我」。 「缠磨」:「使难过」、「使丢脸」的意思。──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听这不义之官所说的话。」】
这比喻有一连串生动的对比,有惊奇的高峰。
不义的官——他既不怕神,也不顾念人。他唯一的心思是怎样括钱,来接受贿赂,让囚犯出监,或是屈枉无辜的人受冤狱之苦,但是神是我们的父,祂是完整的圣洁,只为求我们的福祉。
无利可图——当寡妇来求他,对他毫无什么可以考虑,他要的是钱,但是寡妇没有钱拿得出来。所以寡妇来找他,真是使他不胜困扰。我们在神面前却不然,因为我们是神所拣选的,祂关怀我们,他不是在创立世界以前,在荣耀中拣选我们吗?
终必允诺——他每次坐在法官的席上,她总在那里。多次他不愿听她上诉,她的声音却清晰有力。她多次被赶走,她仍不肯死心,不知道她会失败。最后他不能忍受,干脆允许她的请求。
神在历代的教会中始终这样施恩,教会也似那寡妇一样常被欺压逼害。神听圣徒与殉道者的呼声,长久的祷告:求主耶稣来!是的,祂必快来!对我们来说,也许很久,但对祂来说,千年如一日。
── 迈尔《珍贵的片刻》
【】「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
「昼夜呼吁他」:原文直译是「正在昼夜呼吁他」。──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我告诉你们:要快快地给他们伸冤了。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
“快快的”这个词。神回答祂百姓的呼求时,比闪电还要迅速。祂的回答不一定总是以我们所希望的那种方式临到,但祂一定回答。
──《摩根解经丛书》
【真实信心是罕见的“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么?”】
如果祂今天来,能在我们里面找到信心吗?我们能展示什么信心的果子呢?我们是否视今生不过是通往更美来生的短暂过程?我们是否相信在与耶稣基督一同掌权作王之前必须先与祂一同受苦?我们是否视这世界不过有个骗人的外貌,而死亡乃是通入真实幸福的大门?我们是否凭信而活?它(信心 )是否鼓舞我们?我们是否享受了它所引出的永恒真理?我们是否小心地以那些真理喂养我们的心灵,如同以食物维持肉身生命?我们是否习惯在信心的光中来看一切事物?我们是否以它来纠正我们一切判断?唉!大部分的基督徒所思所为与外邦人没有两样,如果我们以他们的行为来衡量他们的信心,我们不得不下结论说他们里头毫无信心。
让我们害怕神的国会从我们夺去,赐给那能多结果子的人。“神的国”乃是信心在我们里头掌权,并管理我们一切思想。那些看见这国的人有福了,属血肉的人是看不见的。带着兽性的人的智慧使自己看不见它,神内在的运作对它而言不过像幻梦。若要认识神国的奥秘,我们必须重生;若要得重生,我们必须死,而这是世界不会同意去做的。这世界要轻视、非难、定罪真理,就随它去吧!至于我们,主啊,祢吩咐我们要相信,并亲尝祢属天的恩赐。我们渴望列在被拣选的人当中,我们也知道唯有效法祢所教导的生活才能列在其中。-- 芬乃伦《灵思默想》
【】「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
「藐视别人」:「当作无有」、「视为不存在」。──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希腊文直译应该是“藐视其它的人……”,“其它的人”有轻视的含义。
──《摩根解经丛书》
【】「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
两个人,都是凡人。
──《摩根解经丛书》
【】「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
「自言自语」:表达他这样的祷告其实是对自己说的,而不是向神说话。──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捶着」:原文时态显示这是「不断的捶着」。──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这里只用了一个受格的代名词──“我”,一个对“我”的描述──“罪人”,以及对永恒的切望──“开恩可怜”。两个人,一个神;每一个人开头都称呼神。其中一个人只想到自己的义,根本没有提到神;另一个人一心想到自己是罪人,他只能全心仰赖神的慈悲,他连举目望天也不敢。
──《摩根解经丛书》
【】「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今天我们在神面前可以有许多祷告,不一定能摸着神的心,但有一个祷告一定合神心意,就是路加福音十八章那个税吏的祷告。世界上的人,不大轻易求人可怜,人人都是骄傲,自尊心强,我为甚么求人怜悯?我才不哩!是的,你可以不要人的怜悯,但你必须来到神前,求神可怜。神怜悯了你,你才大有盼望;神不怜悯,不管你如何定意,怎样奔跑,也是徒然、枉然。神一发怜悯,你甚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我们都需要神的怜悯。神也满有怜悯的心,你甚么时候真正有求神怜悯的心,甚么时候你就得着神的怜悯,进入恩典之中了。不过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当你求怜悯的时候,要放弃你的理由。很多人因为有理由在,不要神怜悯,好像自己有很多等值的东西,与神交换恩典。错了,恩典是白白得着的。
─ 寇世远《属灵的耳目》
【矛盾“……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路加福音18章存记着一个惊人的矛盾,那个俯首认罪的人竟被称为义,而那自称为义的人却被指责为不义(9~14节 )。
耶稣举这个税吏与法赛人的比喻,其用意是教导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9节 )的人,何谓真正的救赎之道,并要他们了解像那些在祷词中感谢神说自己“不像别人”的法利赛人,事实上他们所拥有的并不是真正的义。
这些法利赛人所需要的,其实就是税吏那样承认自己是罪人,税吏知道他必须仰赖神的怜悯与恩典。耶稣论到他说:“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14节 )
也许你从未思考过这个似是而非的矛盾——像你这样的罪人如何因信称义?若你一直尝试自救,你仍旧深陷在罪中;但只要你承认自己是失落无助,并且信靠基督,神必要赦免你,使你得救(罗1013 )。在神的眼中,任何人都只能因信而称义(罗328 弗28~10 )。
想想耶稣所说的这个比喻,你认为自己是像法利赛人呢?或像那个税吏?
像我这样不被人喜爱的人,
你的宝血却为我而流,
你呼召我向你走近,
噢!神的羔羊!我来就你!我来就你!
我们得救是因着神的怜悯,
不是靠自己的功劳。
──《生命隽语》
【】「有人抱着自己的婴孩来见耶稣,要他摸他们;门徒看见就责备那些人。」
「有人抱着」:原文时态显示这是正在进行中的动作。 「摸」:原文的时态显示这是「继续的摸」或「一个一个的摸」。 「摸他们」:「为小孩按手祝福祈祷」的意思。──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
路加所谓的“有人”是指谁?我们通常说那是指母亲们,但路加可不是这么说。当然他也没有指明是父亲们,但当他述说门徒责备他们时,他用了一个希腊文中男性的“他们”autois。那个字也可以是中性的,然而用来指人时就不可能是中性的了。在希腊文里,可以用男性的形式来泛指男人和女人,因此也可能包括母亲们;但此处很肯定是指父亲们也在场。如果单指母亲,就应该用女性的“她们”。我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犹太人的制度里,父亲要负责孩子们信仰方面的教导。今日教会所以弊端丛生,就是因为作父亲的在这一方面没有尽到他们的责任。
──《摩根解经丛书》
【三卷符类福音对于年青富官的记载有歧异之处;如何能消除这些歧异呢?】
三卷符类福音都有记载基督和年青富官的对话;分别是马,马及路。这三段经文记载了两人对话的详情,有些细节只见于其中一卷福音书,亦有一些细节是两卷福音书均有记载的。无论如何,当我们将三卷符类福音的资料综合起来,就可窥全豹,从而得知这段事迹所蕴含的意义;单靠其中一卷的记载,并不能了解其中的含义。由此看来,我们实在要感激三段记载之间的歧异。
司顿候斯(参Stonehouse Synoptic Gospels pp.95-96 )作出下列统计资料:马可的记载最为详尽,有279个希腊字:马太用了270个希腊字,这节是马太独有的 );路加只有202个。上述用字数目上的比例,颇不寻常,因为照新约圣经学者的研究结果,马可是四卷福音中最早写成的。自由派的圣经批评者所持的观念是,当某卷符类福音的记载比其他两卷为长,那么,较详尽的一段是后来写成的,是将早期的「传统」加以扩充而得的。然则,这个论调不可套用来解释年青富官这段经文。
每一位符类福音作者,在选材写书时都有自己的原则,这是令人感兴趣的课题,司顿候斯花了很多笔墨来讨论。首先是马太的原则,他的目的,显然是要向犹太人陈明:(1 )耶稣已成就了旧约的预言,他的确是犹太人所盼望的弥赛亚;(2 )耶稣就是那位神圣的「先知」,他亦是「教师」,作出了对神圣生命最具权威的教导(以五段互相关联的教导来陈明 );(3 )耶稣已成就了神向以色列所作的应许,他亦是外邦人的光,神的国将会转至外邦人身上。
至于马可,则专注于基督拯救人类的功绩,而不着意记他的口头教训;马可强调行动过于言谈。因此,马可福音的各处均可见「立时」、「即」等这样的字眼。马可所关注的,是向外邦人解释巴勒斯坦的风俗(偶然会有亚兰语的引述句 );马可借用拉丁语或其概念,故此可能是为罗马人引用的。
路加的与前者不同,他强调主耶稣个人的活力,以及他关顾身旁的每一个人,包括妇女和孩子。然而,引导路加写福音书的原则,是照着研究历史的方法来记录耶稣毕生事迹,由最先前的阶段(耶稣的先驱 即施洗约翰的诞生 天使向马利亚及牧羊人的宣告 耶稣十二岁时上耶路撒冷圣殿 )至最末后的事迹(在橄榄山上升天 )。路加福音记录了有关耶稣的多件事情,以及扣人心弦的比喻,都是马太与马可所没有的。例如完全人,活出爱与神的恩慈,为所有信徒(包括犹太及外邦的 )开启了引往新生命之路。
关于耶稣生平的记述,三卷符类福音各有增删;若我们以三卷福音书的基本原则作为基础,来理解三卷符类福音的歧异,并能融汇贯通,相信会是有益的。纵使三卷符类福音所强调的地方,是稍有不同,着重基督生平及性格的不同方面;然而,三卷符类福音都是可信的,见证了基督的生平。无论如何,我们拥有三份稍有不同的记录,我们可以将这些记录综合起来,得以全面地了解耶稣与周围人物的相处,亦知道耶稣对于他们的需求有何响应。
要比较马太、马可与路加的见证,我们需要将三者的意见组合在一起,才能了解三者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年青富官的提问】
富官来到耶稣面前,他首先询问耶稣,作为没有犯诫命的信徒,他自己在神面前有何欠缺。那富官问道:「良善(路、可 )的夫子,我该作什么善(太 )事,才能得(太 )或承受(可、路 )永生?」耶稣以一条问题回答他,希望藉此启发他理解基督良善的神圣本质,并使他了解何谓良善。耶稣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可、路 ),或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太 ),只有一位是善的(太 ),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可、路 ),你若要进入永生(太 ),诫命你是晓得的(可、路 ),就当遵守(太 )。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基督挑战富官的诚恳】
那富官追问,要耶稣指出是那些诫命。「什么诫命?」
(太 )耶稣指出最基本的——十诫:「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又(太 )当爱人如己。」
那少年人(太 )说:「这一切我从小(可、路 )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呢?。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可 ),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可、路 );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就去(太 )变卖你所有的(太 ),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年青人拒绝,就离开了
他听见这话,就甚忧愁(路 ),就忧忧愁愁的走了(太、可 ),因为他的产业很多(太、可 ),因为他很富足(路 )。耶稣周围一看(可 ),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太 ),财主进天国是难的(太 )。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可、路 )。」门徒希奇(可 )他的话。耶稣又对他们说:「小子,倚靠钱财进神的国,是何等难哪(可 )。骆驼穿过咸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跟从主的赏赐
门徒听见这话,就希奇得很(太、可 ),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看着他们说(太、可 ):「这在人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可 )。」彼得就对他说(太、可 ):「看哪,我们已经撇下(太、可 )自己(路 )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耶稣说:「我实在(太 )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太 ),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只见于马太 )。」请留意,在路下,基督重复这个应许。
接着,耶稣为今世作出应许:「人为神的国(路 ),为我和福音(可 ),撇下房屋,或妻子(路 ),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太、可 );或父母(路 ),儿女田地(太、可 ),在今世必得百倍,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亲、儿女、田地,并且要受逼迫(可 ),来世必得永生。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太、可 )将要在后面,在后面的将要在前。」
将三卷符类福音的记载综合起来,我们注意到三者的用字,严格来说是有所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则一。字眼的不同,有以下例子:(1 ),「凡为我名撇下的」,及则作「没有不在……」(2 ),「百倍」,及则作「许多许多」(译按中文和合本亦作「百倍」 );(3 ),「父母」,及作「父亲,母亲」。在此可能指出,的「房屋」(oikias )是众数,而路加及马可则作单数(oikian )写法。
将符类福音中记载同一事件的经文摘录在一起,使我们了解经文在用语上的不同;三者的记载或许会重复,亦有互补之处。除却抄传上的错误,所用的字眼是'abohe 意即「父亲」 而不是指「父母」 ),基于上述第一及二项的用语,使我们不能肯定耶稣讲论时所用的亚兰文的字眼。然而,当我们追溯原亚兰语时,要考虑到同一个亚兰语可用不同的希腊文来翻译。正如第三项的「父母」与「父亲、母亲」;关于这个用语,在此应指出,时至今日,阿拉伯人亦习惯用「父亲」('abum )的众数('abawani )来指父母。因此,阿拉伯文表达「他的父母」,会写成'abawahu值译是「他的两位父亲」)。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耶稣听见了,就说:“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他缺少的,是一种从外面来的,可以管理他生命的因素。祂要他舍弃那拦阻他的,就是他的财富。那是一个反面的、预备性的命令;接着就是一个正面的、主要的命令,“你还要来跟从我。”祂呼召他放下自己的生命,让祂来管理。
──《摩根解经丛书》
【】「他听见这话,就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
「很富足」:「很」的意思是「强烈的」,「很富足」是形容这人相当的富有。──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骆驼穿过针的眼」:可能是当时流行的口语,表示「不可能的事」。当时拉比们常常用「大象穿过针眼」来形容「不可能的事」。──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
「百倍」:应该译为「许多倍」。──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耶稣带着十二个门徒,对他们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写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
「上」:原文的时态表示这是进行中的动作。──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他将要被交给外邦人。他们要戏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脸上;」
【基督究竟治愈了多少瞎子?事情发生于进入抑或离开耶利哥之时?】“祂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同样用这“交”字──“你们就借着无法之人”──就是外邦人──“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
彼得一方面认出耶稣被以色列人出卖了,一方面他采用了“被交与”一词,来描述这项行动乃是“按着神的定旨先见”。当耶稣说祂将要“被交给”外邦人时,祂固然在指明以色列的罪,但也同时表明了祂认识到:临到祂的一切事都是在神的管理下。
──《摩根解经丛书》
马指出,当耶稣与门徒出耶利哥时,有两个瞎子请求耶稣医治他们。至于马,亦记载此事发生于耶稣等人出耶利哥的时候,但经文亦明明提及一位瞎子,并且记载了他的名字(巴底买 是底买之子 )。路则记载:「有一瞎子。(没有提及他是否有同伴 亦没有指出他姓甚名谁 ),他听闻耶稣与门徒等进入耶利哥。第三十六节更指出,正当耶稣等人走过(ochloudiapor-euomenou ),瞎子询问什么事情发生;接着,他大声喊叫:「大卫的子孙耶稣阿,可怜我罢。」(38节 )于是,在前头走的人就斥责他,要他安静。但瞎子越发喊叫,重复自己的请求。第四十节记载耶稣听闻瞎子的呼喊,就停下来,想帮助他。和马太、马可的记载一样,路加亦指出,那瞎子被带到耶稣跟前,请求医治。
比较马太、马可及路加的记述后,我们才能对事情有整体的了解。从路得知,当耶稣与门徒进入耶利哥时,巴底买首次知道耶稣到耶利歌来。正当一千人等走过时,巴底买希望耶稣注意他,就在自己所坐的地方大声喊叫。然而,巴底买的第一次尝试,并未成功。耶稣入了城,获撒该接待,然后向群众讲授了「得银子」的比喻;出城的时候,巴底买的喊叫才吸引耶稣的注意力。很可能是当耶稣出城时,群众比较安静,耶稣才注意巴底买的呼喊。那时
马清楚指出其中的情节:「到了耶利哥。耶稣同门徒并许多的人出耶利哥的时候……巴底买坐在路旁。他听见是拿撒勒人耶稣,就喊着说,大卫的子孙耶稣阿,可怜我罢。」至于47及48节所记载的,我们不大清楚究竟是巴底买的第一次请求(即不成功的那一次 ),抑或是耶稣离开时的喊叫。从马得知,这段喊叫是巴底买在耶稣离城时发出的,因为第29节清楚指出,耶稣与门徒正离开耶利哥。马太指出,巴底买还有一同伴亦是个瞎子。巴底买似乎曾将自己的盼望告诉这同伴,当耶稣从他进城的那个门口离城时,巴底买便再次请求耶稣医治。另一个瞎子似乎不是巴底买的密友,因为巴底买只为自己向耶稣提出请求;最低限度,在首次请求耶稣时,没有为这个同伴代求,。
耶稣出城时,巴底买和那位不知名的同伴尽量移动至群众的前面,一起向救主提出请求。在请求耶稣的过程中,巴底买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因此,耶稣的答话是向他发出的;耶稣接着亦有医治巴底买的同伴。耶稣显然用手触摸他俩已瞎了的眼睛,从而使他俩回复视力。结果,两人重见光明,满有喜乐地随同大伙儿跟随耶稣,向他们所看见的每一个人述说耶稣的恩惠。
马太、马可和路加的三段记载是互相补足的,以陈明当时的事实:(1 )巴底买采取主动请求耶稣,在这过程中,他没有气馁,没有失掉信心。他的同伴就比较被动,默默地认同巴底买所说的一切;(2 )巴底买坚持要达成自己的目的,无论周围的人如何强迫他安静,他仍坚持到底。巴底买甚至在城门附近等待,纵使主耶稣在耶利哥停留多久,巴底买仍苦候。结果耶稣终于离城了,巴底买亦达成目的。
马太所注意的,是要将有关人士都包括在他的记载中。,而马可及路加只提及被群鬼所附的那一个。 )马太刻意记载耶稣医治瞎子的过程,而路加特别留意巴底买在整个过程里的表现,他首次听闻耶稣进耶利哥:路加所关注的,是那瞎子坚持获得耶稣的医治。至于另一个瞎子,马可及路加都认为没有记载他的需要;在两个瞎子之中,匿名的那一位,性格较不突出。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主耶稣在耶利哥医好几个瞎子?是进耶利哥还是出耶利哥时医好的?】
马太福音说:“出耶利哥的时候,有两个瞎子求医”。
马可福音说:“到了耶利哥”,又说:“出耶利哥的时候,有一个讨饭的瞎子,是底买的儿子巴底买”求医。证明这里有两个耶利哥。
路加福音说:“将近耶利哥的时候,有一个瞎子求医”。
可能瞎子有两个,一个有名字,一个没有名字。
耶利哥有新旧二城,二城中有一条马路连贯起来。“出旧耶利哥”,便“进新耶利哥”。世界上有许多地方也有新城、旧城,新镇、旧镇之别,情形正相同。
这两个瞎子可能在两城之间的大路上求医的。
现在只有一个以前的新耶利哥,旧耶利哥早已成为废墟。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他就呼叫说:“大卫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吧!”」
「呼叫」:「大声喊」。──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在前头走的人就责备他,不许他做声;他却越发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吧!”」
「喊叫」:几乎是一种「吼叫」的情况。──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耶稣站住,吩咐把他领过来,到了跟前,就问他说:」
「站住」:「停下来」。──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耶稣说:“你可以看见!你的信救了你了。”」
「你可以看见」:直译是「再看见」。
──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寻找上帝才是上策】
【你常在开会吗?】基督徒不但要常常读经,也要不断祷告。没有人能剥夺我们这份祷告的权利。如果我们在屋顶上,我们可以和彼得就地祷告;如果我们在深海之中,我们就和约拿一齐祷告;如果在麦田上,我们就和以撒一齐祷告;先知尼希米在餐桌上服侍,他可以向上帝默然祷告,别人绝对听不见。
美国南方有一家纺织厂挂着一个告示:「如果遇到线纠缠在一起,赶快通知领班。」有一天,一个新来的工人,发现纺线缠结在一起,她就尽一切可能把线分开,结果越弄越糟。最后她去报告领班。「你是不是自己想办法把这些线分开?」「是的,领班。」「你为什么不遵照厂方的指示?」「我已经尽一切的力量了!」她回答。「没有,你最大的责任就是马上通知我!」当然,在我们生活上遭遇到难题时,我们首先要寻找上帝来帮助我们。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你常在公司开会吗?你曾花费时间在祷告中祈求主指引你吗?我们并不只在遭遇困难或希望得着什么时才跪下祷告。我们清早起来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祷告,求主指引我们在那一天所当走的路。圣经对这事亦曾明确规定,基督徒必须以祷告的心情从圣经中寻求神的旨意之后才「敢」
开始从事他一天的工作。「假使我们不在祷告中把一切问题都交托给主,那么我们便得不到平安,常常要承受那不必要的痛苦。」
曾有一间大工厂的老板要和厂内的经理谈一件急事,但经理的秘书却阻挡他:「经理每天在这个时候开会,不要别人去打扰他。」老板一听显得有点不耐烦,
「你告诉他我有事找他。」秘书坚持说:「老板,经理交待过,当他在开会时任何人都不许打扰他。」那人听后大为光火,把秘书推到一边就冲进经理的办公室。但瞄了一眼,他很快地就退了出来——小心翼翼地把门关上,说:「对不起,这就是他每天参加的『会议』吗?」「是的,他每天花一刻钟的时间参加这项会议。」那位老板看到经理跪在摊开的圣经之前的那一幕,心里深受感动。
你今天曾与上帝开过会了吗?本文的目的在激励你经常定期和那位万王之王有一个亲蜜晤谈的机会。每天我们都应该有新的指引。祂为每一个人安排着每一天,我们不去找祂还去找谁呢。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
寡妇象征所有贫而无助的人。她一无所有,很明显的她没有可能从这法官身上,取得任何援助。但她拥有一项武器──坚忍。法官在最后所恐惧的,可能是怕挨揍。免得她常缠磨我,这句话可翻成,免她给我一记黑眼圈。要一个人闭上眼睛,有两个方法──一是叫他睡觉,一是打他一拳!总而言之,妇人锲而不舍的精神叫她最后终于得胜。
──《每日研经丛书》
【】「你们听这不义之官所说的话。神的选民昼夜呼吁祂,祂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么?我告诉你们,要快快的给他们伸冤了。」
神的时候是不能听你指挥的。如果第一击不能叫火石发出火来,你就当再击一次。神听了我们的祷告,不一定按照我们所指定的时候答应我们。我们寻找祂,祂必向我们显现,不过不一定照我们所希望、所定规的时间和地点。在远古时代,人想要取得一点火,必须把火石一击再击,击数十次纔能得到;只要能得到的话,就已经满心感激了。对于属天的事情,我们为甚么不能这样坚忍呢?属天的事情比击石取火更有成功的把握,因为我们后面站着神的应许。信徒啊,不要绝望!神赐怜悯的时候快到了。你当用不移的信心呼求,不要因为王的耽搁而停止呼吁。再击一次火石罢!这一次你就会得到了。─ 司布真
【】「神的选民,昼夜呼吁祂,祂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么?」
假定有一个人未经许可就占用你的房屋,你将怎么办呢?你会到地方官那里,请求法律上的保障,并取得一张定罪他的判决书。你带着法庭的公文回来,便能将那霸占者驱逐出去。那时他如果能身免缧绁,就已是他的侥幸了!目前这世界的光景也是如此。神的「判决书」已经宣布要赶出这世界非法的霸占者(撒但 ),它必须出去!虽然天国的法律,对于撒但是一个受反对的法律,但这又何妨呢?加略山上的得胜,已将天国超越的权势建立于地上。在十字架上,基督已将撒但在地上的法律地位完全取消了。教会现在的职责,是要将那另一个律法(天国的律法 )执行在地上。教会像那一位在比喻中的寡妇,向神不断的呼吁:「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伸冤!」(路18∶3 )至终教会要从神那里取得那驱逐撒但的命令,并将撒但赶出去!神正在等候这种的呼吁。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神是听祷告公义的主】
圣经记载所罗门曾经向神求智慧,判定争活儿子的案件,后来隔了两千多年,有一件类似奇案在德国发生。
那是在三百多年前,柏林有位青年女子被人暗杀,当时有两个嫌疑犯,一名亚力非,一名威廉。法官经四次审问都得不到真相。没有办法,最后就把两个骰子掷在皮鼓上,看谁掷的点数多就释放谁。先由亚力非掷,他的心情十分慌乱不安,想不到当两粒骰子向下一掷,竟是十二点,他的脸容转忧为喜,骄气逼人地对威廉说:“难道你能掷得比我更多吗?”威廉立即跪下祷告:“主耶稣阿!祢是鉴察人心之主,祢知我真心爱这位女子,也在前几天与她订婚,现在法官无法破案,而亚力非的骰子又是十二点,我不知怎么办?愿祢显公义。”祷告完毕,他把骰子一掷,两骰虽仍是十二点,想不到骰子破了一片,多一点向上,一共十三点。这时法官受感动,当场释放威廉,确定亚力非是暗杀者。现在这两粒骰子和皮鼓还放在柏林博物院以警戒后人。
耶稣应许祷告之人,神要快快的给他们伸冤了。──《为甚么要用比喻》
【】
他整个态度正好是法利赛主义最乖谬的典型。有某位拉比的祷辞被记录下来,内容是这样的,『我感谢你,主啊,我的上帝,你为我在学院里头安排一席之地,而不是与街头巷尾的人同列。因为我一早便起来,虽则他们也一早起来;我早起研读律法,他们早起只为虚妄之事;我作工,而他们也作工;我作工可得奖赏,但他们作工却不得奖赏。我奔跑,他们也奔跑;我奔跑是奔向来世的生命,而他们却朝向灭亡之地狱。』在记录上拉比西门(RabbiSimeonbenJocai )曾经说过:『如果这世界只有两个义人,那就是我和我的儿子;如果只有一人,那就是我了。
』──《每日研经丛书》
【】
【上帝的复利】真正的祷告,要把自己的生命与上帝的生命作一对比。没错,法利赛人所说的全属事实。他的确禁食;他一丝不苟地献十一捐;他的操守胜于常人;更遑论把税吏与他相比。但问题并不是在,『我是否像我的同胞那样好?』问题是,『我是否如上帝一般善?』有一次,我乘火车到英格兰旅行。正当我们经过约克郡(Yorkshire )的荒原,我看见一所涂上白灰的小村舍,这白色在我来说真个是白光四耀。数日后我转回苏格兰去。雪刚下过,四周积雪颇深。我们再度经过这小白屋,但这一次它的白色看起来不单乏味,并且还有点脏,把它与飘下来的白雪之白相比,简直要变成灰色了。
一切要看我们所比较的对象而言。当我们拿自己的生命与耶稣的生命,和上帝的圣洁相比,我们只有说:『上帝啊!开恩怜悯我──这个罪人罢。
』──《每日研经丛书》
假使我要留一句话给孩子,我会告诉他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更重要的,不仅是种什么得什么,而且所得到的远比所种的还要多得多!撒一把种籽在沃土上,到了秋天,就收割一大车的稻谷!许多人在年轻时胡为,种下了罪恶的种籽,年纪老时就遭遇不幸;但也有些人种了仁慈的种籽,终于丰收了爱心的报偿!
以上的话,德国的洛斯邱先生有亲身的经验。他在年轻时,不像现在这般富裕,一度经济拮据,有位朋友拿一点钱出来借他周转,因为了解他的情况,故不要求他拿什么来作担保。后来他搬得很远,也经过了许多岁月。将近五十年以后,他的朋友到他所经营的慈善院来找他,虽然他的朋友已不认得他,但他却一眼就认出他的朋友,发现他的朋友身体衰弱,穷困不堪。于是他开了一张金额极大的支票给他的朋友,对他说:「你也许不记得许多年前,我曾经向你借过钱,现在我按复利以五十年计算偿还给你,你拿着,不要当作是我送给你的!」这张支票使他的朋友惊奇得不得了。
同样,我们奉主的名行了善事,或说了什么安慰人的话,主耶稣都要报答我们,当然也会按复计利算!上帝的复利也必然高过世界的复利。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
骆驼的希腊文是Kamelos。当时的希腊语文有一种趋向,便是把元音念起来彼此接近。有另一个字念起来与骆驼一字几乎完全一致──那就是Kamilos一字,意思是船上的链锚。可能耶稣所说的,是指以链锚穿过针眼,也要比财主进天国容易。
为甚么会如此呢?因为财富可以把人的思想桎梏于这个世界。他拥有的赌注既然是这样大,他永不会放弃,也不会想到其他的事情。富有并不是罪──但对灵魂来说则是一大威胁,也是一大责任。
──《每日研经丛书》
【】
有一次有人想到李文斯顿(DavidLivingstone )所受的试炼,所含忍的忧伤,亡妻之痛,和健康的受损,曾对他说:『你的牺牲实在太大!』李文斯顿回答谓:『牺牲?我一生人从未曾有所牺牲。』
基督徒所走的路,世界或会认为艰辛,但是,在这一切之外和穿越这一切,有一种平安是世界所无的,也不能挪去;当中的喜乐没有人可以夺去。
──《每日研经丛书》
【】
在一本小说里头,一位作家描绘出一幅图画,有两个小孩子边走边玩着他们孩子的游戏。其中一个说:『当你走路的时候,你曾否假装在前面转角处,有一些可怕的事情等待着你;而你又必须面对它呢?这是多么刺激的一回事。』在耶稣并没有假装这一类的游戏,而只有无情的现实等待在前头。祂明白钉十字架是甚么一回事;祂曾目睹这一切;但祂仍在高视润步。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