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在祂里面处处是真心,
契合无间的相交,
祂的照顾如金线,
紧紧系住每个人。
在基督里东与西相接,
在祂里南与北相联,
凡属祂的灵魂在祂里面合而为一,
纵横整个大地。’
过了不多日,耶稣又出发去巡回传道。周游这个动词「含有继续不断游走服事的意思(未完成!),而不是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旅程」(Marshall)。这里没有提到会堂,很可能是因为会堂组织方面的敌意逐渐增加,使祂专注在露天的讲道与教训上。祂并不缺乏听众,因为前后经文均重复提及群众(,、40、45)。这一次,与祂同行的有十二个门徒和祂已经治好的几个妇女。拉比拒绝教导女人,通常都给予她们非常低微的地位;但耶稣却自由地容许她们进到团契中,并且受她们的服事,就像这一次一样。首先提起的是称为抹大拉的马利亚(抹大拉是地名,意思是「塔」)。基督徒的想象力自由驰骋于抹大拉的马利亚身上,大部分人都认为她是个漂亮女人,是耶稣从不道德的生活中拯救出来的。但在这点上,并无任何资料可循。路加说曾有七个鬼从她身上赶出来,这证明耶稣曾救她脱离非常痛苦的生活。但却毫无理由可以将鬼魔与不道德的行为联想在一起,们较常与心智上或身体上的混乱有关。在又提到一次约亚拿,但除此之外,我们对她一无所知;这里只有提到她的丈夫苦撒,他是希律的家宰,证明他是个资产家,虽然我们不清楚他职务的主要性质。译作家宰的这个字,意思可以是希律财产的经理,或者可以指政治上的职务。郭得特(F. Godet)猜想,这个人可能是耶稣曾经医治他儿子的那位官员及下);若是如此,就可以解释约亚拿何以会列在跟随耶稣的人当中,并且在这次旅行中允许她与祂同行。我们对苏撒拿一无所知,路加并未提到进一步的细节。另外,有好些别的妇女,他只附加了一句,说她们都是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这句话很有价值,使我们对耶稣在服事期间需要获得供应的方式有些许认识。我们读到使徒团队有一共有的钱袋,用来购买食物、Q济穷人,但却没有提到钱袋中的钱是怎么来的。在此我们看见:这些妇女用爱和感恩来回应耶稣为她们所做的事(参,。敬虔的妇女帮助宗教教师,似乎也不是不常见的事;耶稣提及有些法利赛人显然是十分贪婪的。读到这群支持耶稣的妇女,是件相当温馨的事。值得深思的是:福音书没有记载一个女人是用行动来反对祂的;祂的仇敌全都是男人。
P灯与遮盖物
16~17.点灯的目的是要照明,所以,灯不是放在器皿底下(或床底下。跟随耶稣的人必须让他们里面的光照射出来,照亮众人。这导向了这个思想:在适当的时候,所有隐藏的事物都要显露出来(。在审判之日,没有一件事可以被隐藏的。
18.这句话与撒种的比喻和交银的比喻连在一起。正确的听是很重要的,别像比喻中那不结果实的种子。凡有的还要加给他,也是提醒我们同一个功课,这当然不是个鼓励有钱阶级的信息,它是与听神的道有关的。如果我们使用神所赐的,就有添加。后面的话强调反面的真理:如果我们不用,甚至连我们自以为有的也会失去。
R平静暴风
有许多接受医病神迹的人(可能是觉得这些神迹切合于我们在机能失调上的知识),发现难以接受大自然的神迹,而寻求其它的解释。举例来说,在现在这个故事上,他们喜欢主张耶稣所平静的是门徒们的心,而非海浪,这种解释方式绝对是主观的。我们的资料清楚证明:耶稣的确于某些时候在自然界中施行神迹。道成肉身是大神迹,神既然在耶稣里成为人,我们就不需对像这类的故事畏缩不前。如果祂不曾如此,那才会发生问题呢!
22~23.路加没有说明这件事的准确时间(马可则说是在耶稣讲撒种比喻的那天晚上)。耶稣邀请门徒们渡到湖那边去。在途中,耶稣睡着了,这跟马可的记载吻合。在一整天教训人之后,祂一定已经非常疲倦了。一场暴风骤起。加利利湖容易有忽起的暴风,因为它位在低于海平面大约七百尺之处,邻接着高山地区,高处的冷空气容易经由陡峭的峡谷向东边扫掠而过,能在短时间内使海翻腾。这一次,船将满了水,旅客落入极大的危险中。
24.门徒用这些话把耶稣叫醒了U夫子!夫子!我们丧命喇!路加省略了马可福音中的责备语气「我们丧命,你不顾么?」和马太福音中的乞求「主啊!救我们。」三卷书全都告诉我们说耶稣斥责那狂风(参,,动词可能暗示在暴风背后有邪恶的势力。结果风浪就止住、平静了。耶稣对自然力的征服是完全的(参,。
25.祂的查问,你们的信心在那里呢?暗示门徒不该惧怕,他们应该信靠祂。他们对这件事的反应,彷佛是见了神的面一样。他们充满了敬畏(惧怕),他们惊奇,他们问U这到底是谁?这是重要的问题,路加不容他的读者忽略它。
1. 赶鬼
这个神迹发生在外邦人占多数的地区;也有些犹太人住在这个区域,但居民大部分是外邦人。 26~27.格拉森人的地方给我们带来一个难题,因为格拉森位在湖的东南方约40哩处。马太福音则说是「加大拉人的地方」,但加大拉离湖约有6哩,并且有雅穆克(Yarmu祂)河谷隔开。这两种异文都曾出现在三卷对观福音书的版本中,并且还有第三种异文「格迦萨人(Gergesenes)的地区」(吕译),这读法为俄利根(Origen)所赞同,他认为另外两个地方都太远了,并且主张说那两个读法之所以产生,只是因为文士不知道小镇格迦萨,所以用他们所知道的地名来代替(见于曼松等人的著作)。现代学者则指向喀尔森(Khersa)谷,认为这地还保留着古代的名字。这可能是对的,但也有人怀疑,这读法之所以出现在抄本中,只是因为俄利根开始了它。如果其它两种读法中的一个是正确的,我们必须了解:这座具争议性的城管理了一片邻接着湖的广大地区。当耶稣抵达这个地区的时候,有一个被鬼附的人迎面而来。这个不幸的人没穿衣服,住在坟墓里面。 28~29.这人非常凶暴。他曾被铁链和脚镣捆锁着(也就是说,手脚都被绑起来),但他竟然把锁链挣断,证明他的力量极大。当耶稣命令这鬼离开他的时候,他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开始像那个被鬼附之人一样的回应,不同的是,此刻是称耶稣为至高神的儿子,而不是「神的圣者」。被鬼附的人回答了门徒的问题(25节)。 30.耶稣问这人的名字,得到的回答是群(吕译:「军团」;思高:「军旅」),这似乎是在说有一整个军团的鬼进到他里面(一个罗马军团约有六千个士兵)。有些人认为这里提及了罗马军团,表示这人的苦境是由于军事作战的受创经验而来的。 31~33.鬼知道们必须离开这人,就不断恳求耶稣(未完成时态)不要吩咐们到无底坑里去。这是拘禁群鬼、甚至撒但的所在及下)163。们央求耶稣准许们进到正在附近吃食的一大群猪里面去,耶稣准了们,鬼就离了那人,进入猪里去。那猪群闯下山崖,投在湖里淹死了。这里有个困难,就是鬼何以能进到猪里去;另一个困难则是猪为甚么会有这种举动。但既然我们对于鬼能做甚么所知极少,我们就不该问类似的问题。进一步的困难是:耶稣竟牺牲猪群的主人来医治这个人。对这个问题,基本的答复应该是:这人的痊愈要比一群猪重要得多。可有任何人当真以为猪应该得救,而这人应该继续留在不得救的情景中吗?同样地,发拉尔指出:「对于全城而言,将邻舍从这野蛮疯子的危险和恐惧中释放出来,这个收益要比损失这群猪更大。」我们也要记得:耶稣既未打发鬼进到猪里去(祂不过是准许们罢了),也没有打发猪投到湖里去(这故事并未说祂愿意猪死亡)。2. 反应
这神迹同时影响了那个得医治的人,以及该地区的人。 34~36.一点也不奇怪,放猪的逃跑了,并且把这消息传开来。然后众人就出来,要亲自看看是甚么事。他们看见从前被鬼附的那人坐在耶稣脚前,穿着衣服,心里明白过来,显然有甚么奇异的事发生了,他们就都害怕。 37.摆在他们面前的事实,证明有个伟大的神迹发生了,这些人开始拒绝他们生活中最伟大的机会,他们非但没有欢迎耶稣那释放人脱离鬼魔的,反倒「被大惧怕所迫」(吕译),都求耶稣离开他们;所以耶稣就离去了。他们的惧怕可能是对如此明显运行之超然能力的迷信反应,也可能与猪群死亡所造成的物质损失有关。若是如此,他们就把耶稣当作惹麻烦的人物看待,祂关心拯救人要比物质财富更甚,求祂离开比较安心。 38~39.那个得医治的人就不同了,他恳求能获准与耶稣同行,他觉得与他的恩主不够接近;但另外有工作要他去完成,耶稣打发他回家去,吩咐他说:传说神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悔改归正带着传福音的责任,Marshall)。那人的反应则是传扬耶稣为他做了何等大的事,耶稣所做的就是神所做的。传说神迹的命令,与别的地方安静的命令反向,或者在这个以外邦人占绝大多数的地区,较不会有激起弥赛亚理论的危险。而且,耶稣既然应众人要求而离去,那么更为重要的就是,在这地区应该有人见证神在他里面所做的事。T睚鲁的女儿
在睚鲁故事的中间,三卷对观福音书全都记载了医治患血漏妇人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形成一个有力的实例,说明耶稣医治人的方式,甚至运用胜过死亡之权柄。
1. 请求医治 42a )
当耶稣回来的时候,有一大群人正等着迎接祂(与格拉森人的态度成明显的对比,37节)。在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名叫睚鲁(在旧约圣经中叫睚珥,,是一个管会堂的,即会堂中负责安排服事的官员,举例来说,他要挑选那些带领祷告、读圣经与讲道的人,所以,他是这群体中地位崇高的人。睚鲁俯伏在耶稣脚前,求耶稣到他家里去,他有一个独生女儿(我们从路加的记载中,得知她是独生女),约有十二岁,快要死了。路加并未提起任何特别的请求,但从睚鲁的话中却清楚暗示是恳求医治;马可说他求耶稣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但真正的难题是在马太福音中表露出来,马太记载睚鲁的话说:「我女儿刚才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并不表示马太的记载与马可和路加相抵触;而是由于马太的笔法非常简洁之故。其它两个福音先说睚鲁来见耶稣,告诉祂说他的女儿快要死了,后来有个使者来说那女孩死了;马太则是把这两段话放在一起,缩短了这个故事。
2. 血漏妇人b~48)
现在有了一件事情打岔,这一定很让睚鲁感到挫折,虽然这些记载全都没写一句抱怨的话。
42b~44.在古代城狭窄的街道上,群众无可避免地会造成拥挤。路加说众人拥挤着耶稣,他在这里所用的动词也在比喻中用来指荆棘将麦子挤住了,这一定是十分拥挤的了。在群众中,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这疾病本身一定很痛苦,而其影响不仅是在身体上的,也在社会关系上,因为这病使她在礼仪上变成不洁净的及下),患者不许参加圣殿中的敬拜或类似的活动。她的不洁净随时都会传染给人(只要触摸一下,。所以,众人一定得回避她,免得从她沾染不洁。这不洁虽然是暂时的,却也很麻烦。由此看来,生活一定非常艰难。可能就是她的病的性质,使她只有暗地里偷偷地靠近耶稣;如果她公开露面,群众可能从一开始就不许她靠近耶稣(混在群众中就比较容易了)。此外,她可能得在所有人面前说明她的病情。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她宁可偷偷地摸耶稣。路加并没有像马可一样告诉我们说:她在好些医生手里受了许多的苦,又花尽了她所有的钱,病势非但没有好转,反倒更重了。他既然是个医生,省略不说也许反而较自然些。他也没有说她之所以从后头来、杂在众人中间,是因为她想只要能摸耶稣就必痊愈。路加把焦点全专注在医治上。这女人摸祂的衣裳Z子,也就是说,方形外袍末端的Z子,这外袍披在左肩上,垂在背后及下)。这应该不是位于较低的边缘,因为在这种情况中不可能摸到。她一摸到这Z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
45.耶稣问U摸我的是谁?对拥挤的群众中任何一个人来说,这一定是个令人好奇的问题,而且每一个人也都不会承认。一定有些人推挤着耶稣,但他们并不想要摸祂,所以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不是耶稣所说的那个人。彼得更代表众人毅然指出众人拥拥挤挤紧靠着祂,意即暗示:既然有这么多人碰触到了耶稣,那么这问题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46.但耶稣却坚持,祂解释说U我觉得有能力从我身上出去(。在此有个奥秘:是否随便一摸,就会有能力从耶稣身上出去呢?有没有可能能力流出去,而祂却不知道是谁得了这能力,也不知道这能力有甚么作用?看来,似乎不是这么回事,有可能的是耶稣十分清楚所发生的事,这似乎是后面那句「那女人知道不能隐藏」的意思(47节)。祂要把这女人摆在众人面前,理由显然不只一个。首先,对她来说,这是好的,她的确需要让她的痊愈广为人知;她所有的熟人一定都知道她在礼仪上长期不洁的状态,如果她要被人接受、重回正常的宗教与社交活动,就必须让她的痊愈变成众所周知的事。也有可能是祂要为这女人做点别的事;在她的观念中,认为摸了耶稣的Z子就能带来医治,无可否认的,这有点迷信的成分在内,与她对话,使耶稣可以指示她:有价值的是她的信心,同时也使祂可以和她建立起个人的关系。这些话似乎也在说明:祂医治了她,自己并非不付任何代价的,因有能力从祂身上出去了。
47.那女人知道不能隐藏。她原来以为可以摸一下耶稣,得着医治,然后就可以溜走而不被人注意到。其实她可能已经开始开溜了,因为福音书中记载说她来,她看见耶稣知道了,除了前来之外别无他法。但她却因着焦虑而战战兢兢的前来。难道她摸耶稣是做错了吗?她的痊愈是否会被夺去呢?所有的人会怎么想呢?这对她来说一定是个糟透了的时刻。但耶稣在等着,所以她只得进前来,俯伏在耶稣脚前。她当着众人,把她所做的事、为何如此做,以及她如何得医治全都说出来。这是完全开诚布公的谈话。现在,每个人都知道她痊愈了。
48.耶稣温柔地称呼她为女儿,根据记载,这是唯一一个被祂如此称呼的女人。祂接着指出是她的信心救了她,并且吩咐她平平安安的回去。除了开头所用的「女儿」这个称呼不同以外,这句话跟祂对那个罪人所说的完全一样(见该处的注释;RSV在用字上稍有不同,但希腊文都是一样的)。
3. 睚鲁女儿死里复活
这个打岔延误了耶稣往睚鲁家的行程,但却没有拦阻它。路加继续说明这小女孩是如何复活的。
49.马可和路加都说:当耶稣还在对那女人说话的时候,从睚鲁的家里有消息传来说他的女儿死了。使者继续说U不要劳动夫子。他显然对耶稣的能力可以超越死亡毫无概念,在建议祂不必到家里去时,暗示他是为着这位忙碌夫子着想,但也显示出在信心上和理解上的限制。
50.睚鲁没有说话,但耶稣却听见这话,立刻吩咐他停止忧虑,祂说U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我们若是可以强调路加所用的简单过去时态,信的意义就有点像是「作个信心的举动」、「你要信靠我」(虽然我们不该忽略马可所用的是现在时态:「继续信」;两者都强调现在这个时候之信心的重要性)。耶稣当然清楚告诉管会堂的,面对着打击他的这疾病,他必须要有信心。其它任何事都不重要。
51.前一个神迹发生的时候没有人注意到,但耶稣却坚持要使它变作众所周知。正如我们已经看过的,这显示祂为那女人设想。现在同样也是为了那小女孩设想的缘故,除了女孩的父母和祂内圈的门徒以外,祂不许任何人与祂一起进到房子里。这样,当她从死里复活以后,她才不会发现自己是目瞪口呆地注视她的群众的中心。这是祂头一次把彼得、约翰和雅各布三人挑选出来,但在其它场合中,也同样是照着这个次序挑选这三个人的,;。把雅各布放在约翰之前的,见,,。
52~53.为她哀哭捶胸的众人,指的是谁?并不十分清楚。他们当然会包括家人(除了与耶稣在一起的父母以外)以及邻居。正如我们在所看过的,职业的哭丧者是必然在场的,马太还说到有些吹手,他们似乎都毫不浪费时间地、辛勤地从事他们的职业。耶稣对那些制造吵杂之哀恸气氛的人说:「停止哭泣!」(不要哭的结构意思是停止继续一个已经在进行中的动作,而这动词指的是大声地恸哭,而不是安静的啜泣)。祂解释说U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有些人感觉应该照字面来解释这句话,认为耶稣的诊断结果是这女孩事实上还活着。然而,这很难与路加的陈述U他们晓得(不是「想」)女儿已经死了,以及后面的话:「她的灵魂便回来」(55节)调和。较好的解释是把这些话的含义看作:对众人来说是死亡,对耶稣而言只不过是睡觉(参,;在新约圣经中,从来没有说信徒死了,都是说睡了(参,。耶稣的话引来一阵嘲笑(有意思的是:在新约圣经中清楚记载笑的只有这群哭丧之人)。哭丧之人晓得那女孩已经死了,当时耶稣还未进到房子里。
54~55.想必耶稣是在这时进入死者的寝室。祂拉着这个死去之女孩的手,说U女儿!起来吧!马可保留了亚兰文的语句,是这女孩的母亲在清晨时用来叫唤她的,但路加则把亚兰文的词句翻译出来(就像他通常所做的一样)。他很简单地叙述这个神迹U她的灵魂便回来,她就立刻起来了。耶稣接着吩咐他们给她一些东西吃。甚至在惊人神迹的高潮,祂也不忽略实际细节的重要性。当然了,这些话再次显出,耶稣为那些与祂接触之人的日常需要设想。
56.路加就像他经常做的一样,用这神迹的果效来退出这故事:这女孩的父母惊奇得很。耶稣接着吩咐他们,不要把所发生的事告诉任何人。这很可能不是为要使这件事不为人所知:毕竟,有一群哭丧之人已经聚在一起,准备进行殡葬事宜,一定得告诉他们必须取消这事。这孩子的父母自然会热心于谈论所发生的奇妙之事。对他们来说,更好是专注在女孩的安宁上,没有必要将之公诸于众。
【】「过了不多日,耶稣周游各城各乡传道,宣讲神国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个门徒,」
「周游」:原意是「走过大路」,后引伸为「各处旅行」。──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还有被恶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经治好的几个妇女,内中有称为抹大拉的马利亚,曾有七个鬼从她身上赶出来;」
「抹大拉」:位于加利利海西岸的渔村。──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约亚拿,并苏撒拿,和好些别的妇女,都是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
「希律的家宰」:指西律安提帕王府内的管家。──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有落在盘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
「一出来」:指植物的发芽。──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
「在荆棘里」:直译作「进入荆棘里面」。
「挤住」:直译是「挤在一起」。──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耶稣说了这些话,就大声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
「百倍」:通常的收成少于十倍,这里提到的百倍丰收是罕有的。──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门徒问耶稣说:“这比喻是什么意思呢?” 」
「问」:原文显示门徒是迫切,而且一再重复的问。──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那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
「挤住了」:直译是「挤在一起」。──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耶稣回答说:“听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就是我的母亲,我的弟兄了 。” 」
这里的「母亲」和「弟兄」原文前没有定冠词,是泛指着血亲的关系,而不是特定的母亲与兄弟的亲属关系。──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正行的时候,耶稣睡着了。湖上忽然起了暴风,船将满了水,甚是危险。」
「起了」:「降下」的意思。
──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门徒来叫醒了他,说:“夫子!夫子!我们丧命啦!”耶稣醒了,斥责那狂风大浪,风浪就止住,平静了。」
「夫子、夫子」:连叫两次、表示门徒的急躁。
「我们丧命啦」:原文的时态表示进行中的动作,可以翻译成「我们正在丧命了」。「大浪」:意思是巨浪带着狂风。
──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他们到了格拉森(注有古卷作“加大拉” )人的地方,就是加利利的对面。」
「格拉森」:大概是今日加利利海东岸,名叫「卡尔沙」之地。「加大拉」:邻近东岸的峭岩边,有一个地点就叫「格拉森」。
──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马(加大拉被鬼附者 ),与马及路(格拉森被鬼附者 ),如何能和谐一致?】
上述两段记载(马可及路加的记述 基本上是相同的 ),但有两项重要差异。首先是事件发生的地点:究竟是加大拉、格拉森,抑或是Gergesa(参sinaiticus Coridethian the BohairicCoptic.Family l of the minuscules )?参看巴勒斯坦加利利海以东的地图,便可知格拉森(现称为Jerash )远在加利利海东南方,在约但河谷以东二十哩之处。圣经记载这段事迹在革尼撒勒湖东岸发生,那么,实难以将格拉森与此事连在一起。
至于加大拉,但Wa-shingtonensis Family l-Family 13 Ofthe Minuscules.BohairicCoptic均写为“Gergesenes” ),则位于革尼撒勒湖东南面,与此湖的最南端相距不过八哩。因此,加利利海东南岸地区的政治中心,极可能设于加大拉,而成为地区的首府。因此,经文称耶稣等人来到「加大拉人的地方」,纵使加大拉远在雅姆克(Yarmuk )河的南岸。由此看来,虽然马可及路加都记载是格拉森,但加大拉似乎更为可取,因后者比较接近革尼撒勒湖。
除上文提及的几份抄本外,三卷符类福音都不大支持此事发生于Gergesa,纵使这城就在革尼撒勒湖的东岸,大约是由湖的北端向南走三分一路程之处。单从位置来看,Gergesa当然最为可取,但考虑抄本上的证据时,加大拉更像三卷符类福音原来录下的地名。只不过当后来格拉森较为人所熟悉,文士抄传圣经时,就把加大拉误以为格拉森。在此可能值得一提,希伯来字母的D(daleth )与R(resh )非常相似,因此,由希伯来或亚兰文翻译成希腊文时,GaDaRa’可能被误读为GaRaRa [Da]。Gergesa亦以G-R-开始,于是可能亦被误读以为是G-D-。无论如何,加大拉具最有力的证据,是三卷符类福音原本录下来,真实无讹的地名。
马太的描述,还有一点与路加、马可不同。根据马太的记载,当耶稣到了加利利海东岸,离船上岸时,就有两个被鬼附的人来见耶稣。然而,马可及路加都记载只有一个被鬼附的人。这个问题严重吗?假如有两个被污鬼附的人来见耶稣,那么,最低限度不是有其中一个吗?马可与路加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较为多言的那一个——附上这人身上的污鬼,自称为「群」。 我是神学院的教授,偶然会教一些选修课程,当中只有两个学生。有些时候,我只能记起两者之一;原因很简单,他比较精明,肯主动发问。假如我要写一套回忆录,只提及其中一个学生(他是选修某科的两个学生其中之一 );我这样做,不能说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符类福音的另一段记载,也与这情况相似,就是治愈瞎子巴底买那段事迹。根据马,当时巴底买有一个同伴,也是瞎眼的。路加没有提及任何名字,亦只记载一个瞎子。马可则将巴底买此名的亚兰文(Bar-Tim'ay )与希腊文(huios Timaiou )都写出来。注重巴底买,忽略他的同伴,只因为巴底买较多发言。
走笔至此,要返回我们要探究的问题那里。在驱逐污鬼的这段记载里,细节上纵使有所不同,但三卷符类福音都记载加大拉污鬼的结局:他们被赶到附近山崖上的猪群那里,使猪群(在礼仪上是不洁的 )冲下山崖死了;这些污鬼本来想这样的结局发生在被它们所附的人身上。那群不幸的猪冲下山崖,在革尼撒勒湖里淹死了(参太30-34 ,。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是因耶稣曾吩咐污鬼从那人身上出来。原来这鬼屡次抓住他;他常被人看守,又被铁链和脚镣捆锁,他竟把锁链挣断,被鬼赶到旷野去。」
鬼「屡次」抓住他:也可译为「许久」。
「抓住」:用力抓住。──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耶稣问他说:“你名叫什么?”他说:“我名叫‘群’。”这是因为附着他的鬼多。」
「群」:原为罗马军队编制的名称,每群大约五、六千人。──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鬼就央求耶稣,不要吩咐他们到无底坑里去。」
「无底坑」:象征将来囚禁魔鬼和他的差役之处,可以参考 启 9:1,11 11:7 17:8 20:1,3 。此字在 创 1:2 7:11 是指「深渊」,在罗 10:7 是指接纳死者的阴间,在启示录是指魔鬼的最终居所。──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无底坑是什么地方?】
答:无底坑一词在,与的阴间,英文圣经均译作Abyss,意系深渊( )意指不可测之地,及( )为死人所在,在启示录中提到无底坑三字出现了七次,英文圣经译作Bottomless Pit,希腊人( )视为堕落天使之所在,撒旦与一切恶魔以及不愿悔改认罪归向主耶稣的人,皆要永远尽禁于其内,而受到应得之刑罚与痛苦也,,,。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鬼所离开的那人恳求和耶稣同在,耶稣却打发他回去,说:」
「恳求他」:原文时态表示「继续不断的求」。──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有一个管会堂的,名叫睚鲁,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求耶稣到他家里去。」
「管会堂的」:负责安排犹太会堂的崇拜程序的人,所以是颇有地位的人。──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因他有一个独生女儿,约有十二岁,快要死了。耶稣去的时候,众人拥挤他。」
「快要死了」:原文是进行式,表示正在死去。 「拥挤」:「挤在一堆」。──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医生手里花尽了她一切养生的,并没有一人能医好她。」
「血漏」:妇科病症、就是月经不停。于宗教礼节上被视为不洁净。可以参考利 15:25-31 。──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她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繸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
「衣裳繸子」:应该是外衣边缘的繸子,这种外衣共有四条繸子,两条在前,两条在后。──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耶稣在世曾叫几个人“还魂”?“还魂”与“复活,,有何分别?】
睚鲁的十二岁女儿死后,主那稣曾使她再活过来,圣经说:“她的灵魂便回来,她就立刻起来了”。这里乃是说,“灵魂便回来”,并不是说“她复活”。英文说“HER SPIRIT CAMEAGAIN”,原文也是这样说。我在此称她的复活为“还魂”,以别于那稣的复活。
此外,拿因寡妇的独生子死去,主那稣在送殡的行列中,也叫他从死中“还魂”,于是他也活了。
第三个“还魂的人”是马大马利亚的弟弟拉撤路,他已经死了四天了,主那稣叫他从死中复活。这三个人的“再活”,我称他们为“还魂”,原因是他们活了之后,再过几十年又离开世界和别人一样。如果他们不再死的话,今天还在世界,便是世界最长命的人了。可是,他们的“再活”与耶稣的“复活”是不同的。他们三个人死了又活了,只是还魂,因为他们以后是会再死去的,如果他们三个人是与主那稣的复活相同的话,复活后就不再死,复活后不再死,纔能称为“真正的复活”。
保罗说主那稣从死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主那稣是第一个真正复活的,在他以前死了又再活的人,只能称为“还魂”。如果他们三个还魂的人也被称为复活的人的话,主那稣只能被称为“第四个果子”了。还有,在以利亚和以利沙
的时代,也有人“还魂”,主那稣便不能称为“初熟的果子”了。所以应称他们三人的再活为还魂。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只信不怕「耶稣……对他说,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
惧怕是令人痛苦的事,但许多人却天天在惧怕中过日子,心中没有平安,怕这样,怕那样。这固然是由于有的人胆小,但也有时是因为事情的确令人担心害怕。像这里所讲的人,他的独生女儿正在危急之中,忽然听到已经死了,是很容易惧怕的。又如门徒在海中遇见极大的风浪,船快沉了,那能不害怕呢?(路824 太1430 )是的,有许多事情是令人害怕的。
然而主耶稣叫我们不要怕,只要信。可见要想不害怕,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要信,有信心就可以不惧怕,没有信心就必定害怕。为什么相信就可以不怕呢?因为信有一位全能的主,与我们同在,祂能拯救我们,祂愿意拯救我们,祂爱我们,祂有应许。信祂的人必不着急,必不羞愧,必看见神的荣耀(赛2816 彼前26 约1140 )如果相信主管理一切,祂不许可,不会有任何危险临到我们。就是有任何危险,患难,祂也能转危为安,拯救我们,只要将一切交在主手中,相信祂不误事,祂负我们一切责任,就可以安心不怕。不过信心小就要害怕,信心大小在乎我们对主的认识,和与主的关系,平常远离主就不能多认识主。
──《每日天粮》
在这群妇女中,我们看见一班能够实际帮助人的人。身为妇女,她们是不容许讲道的;但她们把财物都奉献出来。有一位年老的鞋匠,他曾经盼望要做传道人,但一直没有机会,他有一位朋友是个年青的神学生;有一天这位年青人奉命履行首次的传道职责,这位老年人要求年青人帮他一个忙。他要求这位年青人准许他在他有生之年,一直为他缝制鞋子,好叫他感受到在讲台上的讲者所穿着的皮鞋,乃是他亲手做的,而这个讲台却是他没有机会可以踏上去的。
──《每日研经丛书》
【】
无论是多困难,责任已落在我们身上;我们不应以服事基督为耻,更不应羞于表露我们的面目。只要我们对这事件认为是正确的,那就不是责任,而是一种权利。
在距离女王伊利莎伯二世加冕前不久,大部分的房舍和商店都悬挂着国旗。有一天,我经过一条乡村小路。就在路旁的小树丛中,我看见一个补锅匠的帐蓬。这个帐篷只是一片很小的营幕。在营幕的旁边,却有一面与营幕差不多大小的英国国旗,在杆上随风飘扬。就好像这位飘泊的补锅匠在说:『我在这世界所有不多;但我要以我所有的来加添这世界的色彩。
』──《每日研经丛书》
【】
隐藏的事,没有不显露出来的。心中有秘密的人是不快乐的;只有那坦荡无私的,才是快乐的人。传说有一位建筑师愿意替柏拉图建造一幢房子,房子里的每一个房间都是外头所看不到的。柏拉图却对他说:『我愿给你双倍的银子,为我盖一幢房屋,房子里的每一个房间,都要让外边的人看得清楚。』一个能够如此说话的人是快乐的。
──《每日研经丛书》
【】
耶稣平静了忧伤的风暴。在每一个人生命之中,总会遇上忧伤的风暴,因为忧伤往往是爱的刑罚,一个愿意付出爱的人,他便会遭遇到忧伤。当溥西(Pusey )的妻子去世,他说:『好像有一只手在我的颔下支撑着我。』在那日子,在耶稣的面前,眼泪得以抹干,破碎的心灵得到抚慰。
──《每日研经丛书》
【第一封电报的内容】
经文:耶稣说,“你回家去、传说神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路839 )。
"耶和华阿,荣耀不要归与我们,不要归与我们。要因你的慈爱和诚实归在你的名下”(诗1151 )。
发明电报的,是美国科学家塞约尔·穆尔斯。在一八四四年应用自制的电磁式电报机,通过漫长的电报线路,拍发了人类史上第一封电报。
科学家塞约尔·穆尔斯,是一位虔诚基督教徒,他不敢把这发明电报的功劳归于自己,他乃是荣耀神。在一八四四年五月二十四日,穆尔斯亲自在国会大厦最高法院会议室,首次通过这条电报线,同正在巴尔的摩的艾尔弗雷德·维尔,互相拍发了第一封电报。他们发出第一封电报的内容为:“神行了何等的大事。”此话完全是引自《新约圣经》路加口福音。为此表现他对神虔诚的心情。
谁都知道发明电报,是一件造福全人类,了不起的伟大功绩。科学家在实验室不知熬过多多少少日日夜夜辛勤劳动,不知付出多少精力与物力,一旦成功,他并没有忘乎所以,他谦卑自己,正如诗人所说的:“耶和华阿,荣耀不要归与我们,不要归与我们,要因你的慈爱和诚实归在你的名下。”
反观我们多少时候,略有一点成就,便沾沾自喜,目空一切,飘飘然大有不可一世之概。岂不知我们在造化主面前,“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47 )?
虽然哥林多信徒把保罗和亚波罗的成就捧上天,但保罗严肃地给他指出:“亚波罗算什么,保罗算什么,无非是执事,照主所赐给他们各人的,引导你们相信。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长。可见栽种的算不得什么,浇灌的也算不得什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神”(林前35-6 )。
我们应该牢记雅各一句名言:“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作这事,或作那事”那还有什么值得我们自夸呢。
──《为甚么要用比喻》
【】
在耶稣来说,一个人绝不可以作如此的分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极需援助的灵魂。在爱里,从没有以人的重要等级来看待人。
有一位杰出的访客来探问卡莱尔.托马斯。这个时候他正在工作,不容骚扰。但他的妻子珍妮(Jane )同意接待他,并且打开一扇门缝,好让他能睹哲人一面。房中的卡莱尔正埋头工作,心无旁骛,奋笔直书;写下的著作使他名重一时。她说:『这就是世人传颂的卡莱尔.托马斯──而他是我的外子。』珍妮所想的,并不是依据世俗的价值高低,而是以爱出发。
有一位旅客讲述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乔治亚共和国(苏联的共和国之一 史太林是乔治亚人 编者识 )旅行时的事。她被带到小小的茅舍,来探望一位非常谦厚的老妇。这位年纪老迈的农妇问她是否打算前往莫斯科。这位旅客回答『是』。老妇人问道:『这样,可否麻烦你给我的儿子带一包家乡的太妃糖?在莫斯科他是没法吃得到的!』她儿子的名字就是史太林(JosefStalin )。我们通常很难把曾经一度作为苏联的独裁者,和喜欢吃太妃糖的史太林联想起来──但他的母亲却会这样想!在她而言,旁人对她儿子所加的毁誉,丝毫也不重要。
差不多群众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视这妇人为毫不重要。而在耶稣眼中,她是个极有需要的人,因此祂把自己从群众中抽离,将自己的爱心给与她。『上帝爱我们每一个人,就好像只有我们自己一人是值得祂去爱的。
』──《每日研经丛书》
【「耶稣说:总有人摸我。」】
耶稣被群众拥挤着,到处有人挤过来,但是耶稣却感到一个疲弱的手轻轻地抚摸到祂,使祂的医治的能力从身上出去,我们也许会很靠近主,拥挤祂,却没有真正摸到祂,事实上也真无人触上摸祂,无论多么轻,都没有得着需要的恩典。
我们思想主也在天使与义者之灵的拥挤之中。他们的声音里有我们的声音可以听见吗?在多人拥来挤去的情况之中,祂又怎么会感到我们战兢的触摸呢?但是许多人有不同的意图仰赖祂,宇宙的统管使万物都在一起,有没有机会使我们得以呈明我们的需要呢?看,祂赶紧来使死人复活,有不少人好似睚鲁的女儿等着主来唤醒,还有在墓地的死人也等主来叫他们起来,祂肯等我们吗?当然!
祷告与信心的触摸,你试过没有?无论多么简单,响应也不是立即来的。指挥可以发现交响乐队中小乐器奏出的音调。主可发觉任何的低语、叹息、眼泪与触摸。也许这妇人有些错误甚至迷信的想法,以为抓住衣袍就可得到医治,但是祂仍辨认那些行动中含有真正信靠的心。情爱的触摸也立即能感受的,祂知道妇人蹲下吻祂的脚,当时祂没有说什么,以后祂就说出来:我一进来,她就不停亲我的脚,任何发出内心的爱的表示,都不会落空的。
── 迈尔《珍贵的片刻》
【】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查理曼王(Charlemagne )的一个武士罗兰(Roland )的。他奉命统率军队的后?,但突然间,就在朗撒威尼斯(Roncesvalles )被撒拉逊人(Saracens )所包围。战情非常惨烈,他们要和优势的敌人作战。这个时候罗兰身边有一只号角,叫做奥尼云(Olivant ),是从巨人杰特盟(Jatmund )处得来的。号角之声可以远达三十哩以外。由于威力如此巨大,据他们说,当号角的声音划破长空,天上的飞鸟也会跌死。他的朋友奥利花(Oliver )要求他吹响号角,好叫查理曼闻声赶至,以解重围。但是罗兰傲慢成性,拒绝要求。兵士一个接一个的战死沙场,最后只剩下罗兰一人。最后,他以仅余的力气,吹起号角。霎时间,查理曼率兵赶至,可惜已为时太晚,因为罗兰经已死去──只为他过于骄傲,不肯求助。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