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四本福音书全都清楚指出,耶稣和犹太当权者之间一个主要的冲突点,是关于守安息日的恰当方式。犹太人严谨地守安息日(在米示中有一整册是讨论这件事的)。有许多拉比的学生坚信安息日是一件赏心乐事,但守安息日的律法当然是很复杂、很压抑的。关于耶稣的态度,有趣的是:祂不仅主张压抑性的规条应该放松,采用较自由的态度;祂更说祂的反对者已经全然误解了这个圣日。他们若真了解它,就会看耶稣那怜悯人的作为不只是可行的更是当行的(参,。
1. 安息日的主
门徒们掐麦穗来吃的举动,引发了一场争论,把话题转到耶稣那引人注意的宣告:祂是安息日的主。
1~2.有一个安息日,当耶稣从麦地里经过的时候,祂的门徒们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旅行的人可以设法解决他们饥饿的问题,所以他们抗议的,不是这个行动本身,而是在安息日做这事。法利赛人一定是认为掐麦穗违反了收割的禁令,而用手搓的动作则是违犯了打b的禁令,把壳抛开可能代表簸b,而吃则证明他们已经预备了食物。一点食物竟违反了安息日的四个禁令!他勒目认为收割与碾b不比一个干无花果更该受责备( Shabbath 70b),所以少量的东西还是很重要的。
3~4.耶稣的答复,是把法利赛人的注意力导向大卫吃陈设饼的举动。这个饼是用指定的方式预备的,只能用在圣殿的服事上。就着法律来说,大卫的举动是违反了律法,因为只有祭司才可以吃这饼。但他那一队人的需要越过了法律上的细节,也没有人责怪他。人的需要不必屈服于愚昧的律法主义。
5.现在耶稣加上进一步的、非常不同的辩解。祂说祂人子是安息日的主。这是令人惊吓的宣称,因为安息日是神所设立的制度。成为神圣礼仪的主,的确是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有些人认为人子的意思是指「人」(就如原来的亚兰文经常如此)。他们将这节经文解释成:人是比安息日重要的。这说法可以灵活地适合于前文,但却有其困难。耶稣从未教导说人是超越制度之上的主。再者,人子在福音书中一律是指耶稣。祂一定是在指祂弥赛亚的职务。这句话是在提及大卫的举动之后,这可能是意味深长的。那被称为是主的,正是大卫的儿子。如果大卫可以逾越律法而不受指责,更何况是那更为伟大的大卫之子呢?
2. 医治枯干的手
路加加上了耶稣在安息日所行的一个神迹的故事,来强调他的论点。耶稣是用行动来证实祂的主权超越了日子和疾病。如果会危及性命,拉比并不反对在安息日治病,他们宽大地解释这一点:「无论何时,只要是有性命危险,这就越过了安息日的限制。」( Yoma 8U6)但若没有危险,他们的态度可就是坚定不移的,这种医治是不容许的。
6.路加不只一次地不对事件的日期详加说明,只说是又有一个安息日。耶稣正在会堂里教训人,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根据他的特色,他告诉我们说枯干了的是右手。枯干是用来指植物或干木头的一个字,这里可能是指某种肌肉萎缩症。
7.反对又是从文士和法利赛人而来。他们窥探(这个动词的意思是「详细查看」)耶稣,盼望能看见祂治病,因而找出告祂的把柄。他们感兴趣的是控告,而不是医治。
8~9.耶稣感受到这种挑战,并且予以迎头痛击。路加没有告诉我们说祂怎么知道他们的意念,这可能是他带出我们主的神性的部分方式。耶稣吩咐那一只手残废的人来和祂站在一起,显然是在一个很显眼的地方,众人对那里所发生的事将无可置疑。然后祂对反对的人说话,用问题来向他们挑战U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那样是可以的呢?祂不认为有中立的可能性。「除了行恶或行善之外,耶稣不承认有其它选择的余地。不肯救命就等于是害命一样」(Manson)。没有中立地带。在祂面前的这个人,正过着受伤害的生活。在安息日甚么事都不做就是毁坏生命。耶稣来了,是为要拯救。
10.既已表明了祂别无选择的余地,耶稣显然是停顿了一会儿,周围看着他们众人。这给他们机会来回答祂,但他们并没有把握这个机会。所以祂吩咐那人伸出他的手来。照着做,发现手复了原了。
11.对法利赛人和他们同党的影响是U他们就满心大怒(「他们就怒不可遏」,NEB)。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忿怒的原因,是耶稣反抗他们,从他们的窥探中成功地脱逃了。但他们似乎是甚么也不能做,这可能就是他们彼此商议的理由了。耶稣把案件放在他们面前,问哪一个是对的,却没有得到答复。祂可以正当地宣称他们有机会可以说究竟哪件事该做,但他们却没有把握这个机会。
12.含糊不清的日期(那时)不只是一次而已。路加对于正确的顺序不大注意。耶稣正面临着重要的抉择。前面的那些事件显出祂的仇敌正逐渐增加中。有一天,他们会杀了祂。祂该怎么办?路加特别告诉我们,祂祷告,然后祂就拣选了一小群人,可以在祂之后接续祂的工作。
13.天亮的时候,耶稣叫祂的门徒来。这是一群无拘束地喜爱祂的人。门徒是个学习者、一个学生;但是在第一世纪,学生不只是修读一门学科,他乃是跟随一个老师。「门徒」带有一种个人喜爱的因素在内,是「学生」所没有的。从这较大的一群伙伴中,耶稣挑选十二个人。这是以色列人支派的数目,说明耶稣正在建立真以色列人神的百姓。在耶稣和跟从祂的人身上,「人们可以看见旧约圣经中的一幕戏,描绘神带领以色列十二支派前往应许之地」(Tinsley)。耶稣从未设立一个组织,这十二个人就代表了祂的行政机构。他们当中有些人显然是杰出人士,但整体而言,他们似乎不在一般水准以上,大部分在教会历史中都没有留下甚么痕迹。那时候和现在,耶稣同样喜爱透过完全平凡的人来工作。
耶稣称这十二个人为使徒。这词是从动词「差遣」而来的,意思是「奉差遣者」、「使者」。路加用了六次(使徒行传中用得较多,共二十八次),但其它福音书的作者却只有各自用过一次而已(马可可能用了两次,其中一次要看我们如何处理抄本问题)。在福音书中,经常只用「这十二个人」来指这一群人。马可解释说,耶稣拣选他们,是「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并给他们权柄赶鬼。这带出了宣教的观念,以及他们服事的中心传道。
14~16.这份名单的顺序有些微的差异;但如果我们将这些名字分成三组(四人一组),那么在我们所有的名单中每一组都有相同的名字。每一组带头的名字一样,虽然组内的次序有变化。所有名单中的头一个名字是西门,耶稣给他取了另一个名字,叫彼得,意思是「盘石」。从现在开始,路加总是用这个名字,不像前面一样用西门。他没有说这名字是甚么时候取的(见约壹42)。后面的西门称为奋锐党的,可能是属于激进的族群(「奋锐党」,他们是以用暴力抵抗罗马人而出名的),或者这名字可能是指他性如烈火。关于雅各布的儿子犹大再次出现),马太和马可是用达太,这好像是同一个人的另一个名字。马太、马可、路加全是以加略人犹大退出,并且提及他的卖主,但只有路加说到他「变做」(吕译、思高、现中)出卖主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显然是忠心的。「依斯加略」(思高)的意思可能是「加略人」,加略是犹大或摩押的一座城。若是如此,那么犹大就是十二人中唯一的非加利利人。
1. 群众
耶稣站在一块平地上(可能是在山坡上,所用的字不是指平地的常用字),和祂在一起的不仅有许多门徒,还有许多百姓。显然有些还没有效忠耶稣的人,受到祂教训的名声所吸引,想要多听一些祂的教训。他们有些人是盼望病得医治。他们来自遥远的地方,如远从东南方的耶路撒冷或北方的推罗、西顿而来。有病的人得了医治,路加特别提起那些被污鬼缠磨的(见注释)。耶稣医好了他们。2. 论福
这些福与下面所论及的祸,嘲笑了世界的价值观。它们高举了世界所蔑视的,却拒绝世界所推崇的。 20.耶稣看着祂的门徒,清楚地向他们说出下面的话,称他们为贫穷的人(,说他们是有福的。祂所祝福的不是贫穷的本身;贫穷可以和福分一样,轻易地变成咒诅(参,。祂也不是(像有些人所主张的)宣称,一种社会阶级的祝福要超过其它所有的阶级(「福音并不褒扬任何一种社会地位」,Talbert),这种社会阶级并不是他们自己所选择,若是能够,他们也一定要脱离这种贫穷的状态。耶稣所谈的乃是祂的门徒,他们是贫穷的人,也知道自己没有其它财源;他们依靠神,而且也必须依靠祂,因为他们一无可靠的。正是这种精神,所以在旧约圣经中「贫穷的人」经常几乎等同于「虔诚的人」(如:,。马太用「灵里贫穷」(吕译)来表达这个意义。这个世界上的富足人经常都是自恃的;但贫穷人不是如此,而领受神的国(见注释)的正是这些谦卑的人。耶稣说是你们的,而不是「将会是你们的」。这些贫穷的人现在就已进入国度里面了。 21.马太福音中,在饥饿的人的祝福之后,还加上了「饥渴慕义」,清楚说明了这里所暗示的。但强调需要也是路加的特色。将要饱足的,正是那些有需要的人。路加所说你们哀哭的人的这个福,马太没有这样说。这个福与前两个很切合。它不是指那些在个人的痛苦中甘之如饴的人,而是指感受到邪恶、感受到世人敌挡神,以及感受到世人后来之苦难的人。最后将要喜笑的,正是那些看出生命的这些现实景况的人。 22~23.下一个出乎意料的福乃是给遭受逼迫的人。耶稣所说的不是普通的受苦,而是为人子而受苦。那些因此而受苦的人不是要受到同情;他们是有福的。耶稣吩咐他们要欢喜跳跃。他们有永远的奖赏。他们是在属神的传承中,先知们也是遭受这样的对待,神的百姓不能期盼有别的待遇。耶稣应许跟随祂的人,说他们一定可以有不合理的快乐,但他们永远不会脱离麻烦。3. 论祸
这些祸(只有路加福音才有)与福是很自然地连在一起的。它们对普世之人所视为可羡慕的社会地位和状态作了惊人的评估。世界的祝福可能可以鼓舞一个自满自足的态度,但对属灵的成长却是致命的伤害。有祸了并不能传达耶稣所用之 ouai 真正的力量,这个字较接近「哀哉!」(NEB)或「何等可怕!」(GNB)。表达的是悲叹与同情,而不是恐吓。 24.头一个有祸了的是你们富足的人。这不是对门徒们说的,因为他们并不富足。它可能是与「你们贫穷的人」(20节)有自然之关联。或者耶稣可能是对「许多百姓」(17节)中的有钱人说的。财富容易使人认为自己一无所缺,因此就依靠财富,而不是依靠神。他们的态度与那受赞赏之人的完全反向(20节)。耶稣对富足的人说: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祂所用的动词是经常用在收据上的字,意思是「完全付清了」(见MM)。这意义在当时一个有趣的例证是「他们已经收到了!」的说法。当一个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是属世的财富,那他事实上是个贫穷人,这种的财产伴随着内在的虚空。安慰不应被误解成祝福。 25.你们饱足的人,意义跟「你们富足的人」是一样的,却更强调人们关注的状态。他们不只是富足的,并且拥有所想要的一切,感觉到一无所缺;他们在生活中认为他们所拥有的已经是全然丰足了,让物质的财产成为一切的一切,认为自己不需要神。主耶稣断言这样的人说:你们将要饥饿。这不一定是指身体上的饥饿,因为饱足的人经常都是终身饱足的。耶稣是指终极的实际,他们正是神国度中贫穷的人,有一天他们要亲自看见这一点。 你们喜笑的人必须作类似的解释。耶稣显然不是那么反对喜笑的人。祂的整个服事,就是在抗议那令人扫兴的态度;祂享受人生,一定是经常喜笑。祂的门徒们也是如此。但有一种的喜笑是表面的肤浅表现(「满足于现今之成功的无忧无虑的表现」,Fitzmyer)。引向悲哀和哭泣的,正是这个肤浅的欢乐。 26.当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是件危险的事,因为若不是牺牲一些的原则,很少能够如此。「在教外有好名声」的确是重要的,但那却和受到普世的欢迎不同。赢得广泛喝采的乃是假先知(参,;真正的先知总令人不舒服,无法受到大家的欢迎。4. 爱
这篇讲章的重点,乃是爱的需要。耶稣强调说:跟随祂的人必须爱那不可爱的,像爱那些讨他们喜欢的人一样。「爱」在希腊文中有好几个字。耶稣所要求的,不是 storgē (天然的感情),或 erōs (浪漫的爱情),也不是 philia (朋友的爱);祂所说的乃是 agapē ,意思是爱那不可爱的,这种爱不是因被爱的人身上有甚么优点,而是因着这个事实:施爱之人选择成为一个爱人的人。 27.你们的仇敌要爱他,这是不可妥协的。就如马太在叙述同一句话时所说的:人们总是爱他们的邻舍,却恨他们的仇敌;但耶稣却超越这个。跟随祂的人在爱这件事上是不具选择性的。他必须爱所有的人,包括他的仇敌在内。这是他们主的精神;使爱的范围变宽,最早是出现在耶稣的教训中155,这还不足以避免敌对的行为。恨他的,他还必须要待他好。对于那些生活在被占据之领土里的人而言,这些话听起来一定很古怪的。难道不能反对、恨恶,或伤害罗马人吗?对于具有强烈国家主义倾向的人来说,耶稣的教训完全是不道德的。但是,正如盖德所说的:「报仇的人认为他是勇敢地抵抗侵略;但事实上,他是在对邪恶作无条件的投降。」 28.信徒的爱彰显在他们的言语上。有些人会咒诅他,但他却要为他们祝福,这跟一般人所预期的反应正好是反向的,世人在遭遇类似的处境时绝不会如此做。有些人会凌辱他,他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来报复,乃是要为这样的人祷告。 29.耶稣举身体的暴力来说明。脸是 siagōn ,应该是咽喉部位。耶稣所说的,是殴打咽喉旁边,而不是在脸上轻打一巴掌。对于这种殴打,自然的反应是迎头痛击。耶稣却吩咐跟随祂的人要那边的脸也由他打。祂所谈论的与态度有关。当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不可想法子报仇;如果有需要,我们反倒预备要接受另一次这样的伤害。遵行这个命令的最好方式,并不一定就是照字面地把另一边的脸转过去(参,耶稣自己对殴打的态度,。有一个世界上的智者建议说:「总要饶恕你的仇敌,别再激怒他们。」外在的饶恕可能并未显出真实的爱来。但耶稣所要的乃是爱,这蕴藏在祂关于外衣和里衣(外衣, himation ,是指一般的外袍;而里衣, chitōn ,或短袖衣服,通常是指内衣)的话语背后。对于拿走外衣的人,不该用忿怒来反应,反倒要让他把里衣也拿走。 30.再一次地,重要的乃是这句话的精神。如果基督徒照着字面绝对遵行这个命令,很快就会出现一群贫穷的圣徒,一无所有,以及一些幸运的游手好闲者和小偷。耶稣所要的不是这样,而是要跟随祂的人随时准备要给、给、给。基督徒永远不能避免藉着他的财产将爱给出去。爱,必须随时准备好要被夺去每一样东西(若是有需要的话)。当然了,在一些个案中,给不一定是爱的方式。但,决定我们到底是要给或是要保留,必须是爱,而不是顾念我们的财产。附带一提的是,给是继续进行的时态。耶稣正在谈论的,是习惯性的态度,而不是偶尔慷慨的冲动。 31.耶稣将这一切浓缩在黄金律里面: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个原则控制了生活中的一切。如果有任何人照着它来生活,他就不需要再有其它的指引。在基督徒之前,已经有人从反面提出这个律则。例如:伟大的希列(Hillel)就曾对一个询问者说:「你所憎恶的事,别做在你的邻舍身上,这就是整个妥拉(Torah,译注:即律法),其它不过是这一点的解释罢了」( Shabbath 31a )。在 Epistle of Aristeas 207 中也发现有反面的形式,许多不同文化中也有许多哲人提出类似的教训。但饶有深义的是,耶稣用正面的形式提出这条律则,似乎没有别人曾经如此做。跟从祂的人禁止去做他们不喜欢别人做在他们身上的事,这对耶稣而言是不够的。他们在行善上必须是主动的。 32~34.这里举了三个例子,说明基督徒必须超越罪人的原则,藉以证明爱的态度的性质。甚至连没有效忠于神的人也都会行出一些美德来。他们爱那爱他们的人。他们用好行为来回报施与他们的好行为。他们借贷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只要他能确定可以收回他们的钱,或者在自己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再借回来(附带一提的是:借这个动词,意思是「计算利息地借出」)。如果基督徒做这些事,他们所做的并不比世人所做的好到哪儿去。对于信徒来说,感觉在自己里面发现到某个美德,是很容易暗自庆幸的;但在他们可以宣称自己正在顺服基督之命令以前,应该问一问,他们所做的究竟有没有比罪人在类似的环境下所做的更多。 35~36.这里再次提出积极的态度,首先是要爱仇敌,接着是要善待他们,然后则是要借给人。下面的词句有点困难。上下文似乎要求像不指望偿还这样的意义,但动词 apelpizō 在别的地方从来没有这个意义。它用来指「绝望」,这里的意思就成了「总不绝望」(吕译注、思高、RV),或者是「不对任何人绝望」(Rieu)。按一般的意义来翻译这个字似乎是较好的。基督徒应该借给人,不对任何事或任何人绝望。耶稣告诉跟随祂的人,当他们这样生活的时候,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祂从未劝人为了赏赐的缘故而服事,如此做不过是把物质上的自私换成了属灵上的自私罢了。但祂却坚持有赏赐:这是生命的事实之一。勃朗宁(W. R. F. Browning)注意到柯克(K. E. Kir祂)所提出的一点拒绝赏赐的念头易于导向难以捉摸的自我中心:「它使人的心思远离神,强迫它回到自己和自己的成败。」无论如何,必须从与神交通及更多服事机会的角度,来了解基督徒的赏赐。耶稣接着指出:我们根据这个精神来生活,正是完成了我们作为属天家庭成员的呼召。神恩待那忘恩的和「自私的」(RSV;最后一个字较普通,意思是「邪恶的人」,吕译;参和合、思高、现中)。祂是慈悲的。祂美善的恩赐就像撒种时期与收割季节的阳光和雨水是没有分别地赐给所有人的,包括圣徒与罪人。「有其父必有其子」,在父里面所看见的这些素质,正是儿女们应该当作目标的素质。5. 论断别人
这里把许多言论松散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共同的主题是领袖职分,它们当中不只一句可能有双重含义,我们无法完全确定耶稣究竟是指那种意思,或者祂是涵括两种意义在内。这个段落对耶稣所要求的爱作了进一步的应用:爱要在我们判断同伴的态度上看出来。 37.耶稣用一个强制性的命令,来反对我们论断别人:你们不要论断人;祂接着说到结果:就不被论断。接着又是一个类似的强制命令,避免定罪别人,以及饶恕的教导。在这一切命令中,耶稣当然不是否定法律的程序。祂心里所想的不是法庭,而是极为普遍的行为,即专擅于批评、定罪邻舍的权利。祂说我们不可如此做。就不被论断,并不十分清楚到底是指人们现在所作的判断,或者是在将来由神,或由神与人所作的判断。如果我们冷酷地论断别人,我们一般都会发现他们会同样地回敬我们,我们会受到广泛的定罪;然而,如果我们不论断别人,那么我们的邻舍也不会轻易定罪我们。但这些话也可以用来指较为永久的后果。论断别人的人,招来神对他的审判。那蒙饶恕的,正是那用饶恕的态度待人的人。这不是因功得救;这思想乃是:真门徒是不论断人的。当神接纳人的时候,神的恩典改变他们。一个饶恕的灵,证明这个人已经蒙了饶恕。 38.蒙饶恕之人是亲切的,而亲切有其影响力。耶稣命令祂的听众要继续给人,并且提醒他们:当他们如此做的时候,别人也会如此回应,并且不只是用同样的方式,因为祂说是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这个隐喻是源自于测量b子,用此方式来确保所给的有充足的数量。你们的「衣兜」(吕译、RSV)其实应该是你们怀( kolpon )里,指外袍上的一个褶成,做得像是挂在腰上的一样,用来当作口袋。耶稣退出这一小段时,提醒说在生活的事务里,有种相互作用。我们所得到的,正是我们放入生活中的。祂显然是在使用一句箴,这箴曾以一个形式或另一个形式出现在许多拉比的言论中156。 39.耶稣现在转向门徒们的责任,就是使更多的人成为门徒。祂使用了一连串的隐喻,来强调当他们如此做时,必须在生活上有高水准表现的重要性。祂首先说到一个瞎子尝试要带领另一个瞎子。当引导人的所看的不比被引导的人多的时候,这两个人唯一的前途就只有悲惨的下场了。这为那些信靠这种人(如法利赛人)的人惹来麻烦。它乃是警告说:要谨慎你所跟从的是谁。但它也有另一个警告,是与跟随耶稣之人所要运用的领袖职分有关的。基督徒不能盼望扮演别人的指引,除非他自己清楚看见他正往哪里去。缺乏爱,他也不能有这个盼望,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得救之路,他所能带领别人的,就只有把他们领向悲惨的下场了。 40.第二个例证,使这一小群人回想他们作门徒的身分。在别的地方也有一些多少相似的言论;;。这很显然是耶稣不只一次、用不同方式表达的一个思想。学生的进展是受他所得到的教训限制的,他所知道的不能比他的老师多。我们不能从我们自己的处境来了解这一点,因为图书馆和便利的设备把无穷尽的可能性摆在学生面前。在耶稣谈论的时候,门徒只有他的拉比是他资讯的来源,宣称自己 高过 先生是很严重的僭越。门徒的一个目标是 和 先生一样,而他只有学成了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最后这句话所译的动词 katartizō ,意义像「使……成为适合的」或「完工」,用来指修补破洞或充分的供应(如:当世界被充分「设备成」的时候,,吕译)。跟随耶稣的人,必须以「像祂」作他的目标。他不能把爱的命令丢在一旁,相信自己已经通过这个考验了。既然盼望门徒知道得比他的老师还多是不合理的, 那么 老师本身在基督徒道路上有好的长进就很要紧了。他尤其必须防范的,是属灵的瞎眼和缺乏爱。 41~42.耶稣责备假冒为善的人,用的例证是刺与梁木,这是拉比有时也会使用的另一个例证157。我们不该忽略这个事实:耶稣相当擅长于用幽默的心情来提出祂的论点。我们对耶稣教训中所牵涉的许多论题的严重性,经常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致我们忘了耶稣也有幽默感。祂在这里选用了诙谐的方法。祂描绘一个假冒为善的人,当他正热切想要把一根刺从他弟兄眼中拔出时,他自己眼中却突出一根极大的梁木。但是我们不该忽略了这个幽默例证的严肃性。对我们而言,别人身上细微的不完全经常都比我们自己身上更大的瑕疵要显眼,耶稣是在劝勉我们:在我们从事判断之前,必须先严格地自我省察。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梁木从自己眼中除去,介意弟兄眼中的刺则是不重要的。在我们对付自己的缺点之前,我们不可能正确地处理我们弟兄的问题,我们无法清楚地来从事这个工作。6. 树与果子
43~44.耶稣并未解释祂所说的好树与坏树究竟是甚么意思,但下面的话语显出,祂所想的乃是树所生产之果子的种类。无花果与葡萄,是和荆棘与蒺藜相对的。当我们谈到植物的生命时,很明显的,每种树都有其特别的果子。一个人除了从该种树摘取该种果子外,在其它任何一种树上都不可能摘到这种果子。所有其它的树都结不同的果子。 45.善人就像好树一样,会结出好的果子来。善人所结的果子,是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发出来的。决定他的生命会结出那种果子的,乃是他所拥有的内在本质。恶人也是如此,他内在的邪恶所能发出的,就只有邪恶。最后一句话说明了这个原则: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我们所说的话总是有其缘由的。我们的话显明我们内心中所想的。7. 根基
这篇讲章就跟马太福音中的那样,退出时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提醒:遵行耶稣所吩咐之教训的重要性。在细节上则有所不同:在马太福音中,那两个人的不同乃在于他们选择在其上建造的地基;在这里,他们不同的是他们在地基上所做的到底是甚么。 46.很显然地,有些人已经证明自己是假门徒了,所以耶稣问他们为甚么称呼祂主阿!主阿!却不顺服祂。称任何一个人为「主」,乃是承认自己所效忠的对象。而在称呼上的重复,更是强调了这种的承认。但言语却不能代替顺服。 47~48.耶稣现在论到那注意祂所说的话的人。这个人像一个盖房子的人,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盘石上。这是建筑物要坚固的基本要素,但却是耗费时日的、艰苦的工作,所以有些人就逃避它。但是当暴风与洪水来了,建造在盘石上的房子屹立不摇,艰苦的工作是值得的。在属灵生命上显然也是一样。当最后的试验在审判大日来到的时候,要紧的是我们的生活是建造在甚么根基上(参,。这些话当然可以适用在今生的暴风上,有好根基的人不会轻易地被生活的困难所击败;但这里所谈论的,可能是特指那至大的、最后的试验。 49.那盖在土地上、没有根基的房子就不同了。当水一冲,这么盖成的房子随即倒塌了。它禁不起猛攻。听见耶稣的教训却不照着去行的,那人也是这样。他正在建造他的生命,却是没有根基的。他可能有可尊敬的每一种外在表现,他可能以遵奉宗教上的仪式而知名;但缺乏了根基,他就算不得甚么。【】「有一个安息日,耶稣从麦地经过。他的门徒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
「掐麦穗」:这件事本是被许可的,但在法利赛人眼中,掐麦穗等于「收割」,即犯了安息日不可做工的条例。这应该是小麦的麦穗。 「用手搓着」:门徒这样的举动,按照拉比的观念,这样的举动包括了收割、打谷、筛谷、预备食物等项工作。──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
安息日有四类工作是禁止的,这包括了收割、打榖、搧簸谷物和预备食物;在技术上来说,耶稣的门徒把这四项禁戒破坏无遗。掐摘麦穗是犯了收割之罪;手搓麦穗即是打;谷吹掉穗糠便是搧簸谷物;最后吃下麦子更表明他他们在安息日预备食物。对我们来说,整件事看来确属有点滑稽;但我们不要忘记,这在严谨的法利赛人看来,却是死罪;规矩仪文既被破坏,这样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了。
──《每日研经丛书》
【】「耶稣对他们说:“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饥饿之时所做的事,连这个你们也没有念过吗?」
这个“连”字显然有讽刺的意味。这些人是律法的斗士,他们熟悉律法,并且以他们的旧约圣经知识自豪。
──《摩根解经丛书》
【】「又对他们说:“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祂并没有废除安息日,祂来不是要取消安息日,乃是要解释安息日的意义,要避免安息日为人所误解。
──《摩根解经丛书》
【】「又有一个安息日,耶稣进了会堂教训人,在那里有一个人右手枯干了。」
「枯干」:肌肉萎缩。──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文士和法利赛人窥探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不治病,要得把柄去告他。」
「窥探」:「在旁注视」的意思。──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耶稣对他们说:“我问你们,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 」
祂实际上是说,你面对着这样的一个病人,只有一个选择,你不行善,就行恶;你不是救他命,就是害他命;你不是采取行动使他得痊愈,就是使他永远痛苦下去。这两个选择实在形成了惊人的对比。基督用祂的问题,向他们提出激烈的挑战。在面对人类的悲惨和被弃绝时,我们不能采取中立的态度。我们不是设法相助,就是在毁灭他们。我们必须对人行善,否则就是对人行恶。
──《摩根解经丛书》
【】「他就周围看着他们众人,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 」
「复了原」:是一个医学名词,表示「完全」恢复到以前的情况。──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
这里的法利赛人以异乎寻常的憎恨,对待刚刚援手救治病人的耶稣。这是个突出的例子,显示出世人爱律例法则,过于爱上帝。在教会中,这类的事情可谓屡见不鲜。争端并不在乎有关信仰的大事,而在于教会的体制等支节。李顿(Leghton )曾经说过:『教会的管理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但和平与调协,仁爱与善意,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重视制度胜于上帝,却是层出不穷的危机。
──《每日研经丛书》
【】「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
向神祷告这个词,希腊文是proseuche,意思是祷告的殿,祷告的小室。希腊文新约圣经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确信它是说耶稣整夜在神的祷告之殿中。神的殿,多美的词!
“神的殿”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圣经中,是雅各在路斯大梦初醒的时候。他说,“这不是别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门。”那里没有圣殿,没有会幕,也没有祭坛。那地名叫路斯,他在那里找不到崇拜的地方。他只找到一块石头,就枕在上面睡着了,在梦中他看见了天梯。这就是神的殿。
──《摩根解经丛书》
【】「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 」
“到了天亮,叫祂的门徒来。”是指祂所有的门徒,相信为数一定不少,因为17节明白说到,“有许多门徒。”祂叫他们都来。前一晚他们都离开祂,让祂独处。现在祂要他们来到面前,祂要从其中拣选十二个人。这个拣选的行动充满了权威性。祂没有叫祂所有的门徒来一齐商量,祂乃是亲自拣选,这拣选乃是一种永恒的智慧之举。祂直接拣选了最适当的人。
我们都知道使徒就是使者的意思,但这个词还另有意义,却常被我们忽略了。“使徒”一词在希腊文中,第一个意思是“分开”,第二个意思才是一般所用的使者、代表。这个词指明了一种服务、服事,但它的字根有“分开”的意思。马可福音说到耶稣以一种醒目的方式拣选门徒,祂先设立十二个门徒,要他们与祂同在,然后再打发他们出去。祂使他们分别出来,先与祂在一起,然后再差他们出去,作祂的代表。
──《摩根解经丛书》
【】「耶稣和他们下了山,站在一块平地上;同站的有许多门徒,又有许多百姓,从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并推罗、西顿的海边来,都要听他讲道,又指望医治他们的病;」
【】「耶稣举目看着门徒,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
“贫穷的人有福了,”当然指的是灵里贫穷的人。灵里贫穷的人能够深深认识到自己的贫穷、无用,并且具有极大的谦卑,那和虚假的谦虚大不相同。我们从另一个字“柔和”可以找到相同的含义。耶稣说,“我心又柔和谦卑。”那就是祂所说灵里贫穷的意思,不是拿不定主意、缺乏勇气、没有信心,乃是“虚己”。那些自己感到灵里贫穷的人,一旦站在人面前,为神说话的时候,他就在灵里刚强起来。
──《摩根解经丛书》
【关于「八福」的记载,路加福音的第一福缺少了「灵里」这字眼。原因为何?】
记载八福中的第一福:「虚心(照英文意译是『在灵里贫乏』 )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若参看路,则有如下记载:「……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两者是否有矛盾呢?绝不!两段说话虽同出于耶稣,却是在不同环境、不同场合下说的。
正如「登山宝训」这总题所暗示的,马太五、六、七章是耶稣在加利利的山上时所说的;当时,耶稣说话的对象是门徒,而群众并不在场。至于路加福音所载那段较为简洁的讲论,却不是耶稣在山上说的;刚刚相反,讲论的背境是在平原上(epi topouPedinou 。在路加福音的这一段,耶稣说话的对像并不限于一小撮门徒,听众却是一大群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包括犹太、耶路撒冷、推罗及西顿。马太的第二福与路加的第三福有点相似,但形式有显著不同。马太的第三福则不见于路加之处。马太的第四福就变成路加的第二福,其中却少了「慕义」这字眼。马太的第五、六及七福都是路加所没有的。马太的第八成了路加的第四,用字及形式上却大有不同。由此看来,马太及路加论福的记载,是耶稣在不同时间说出来的:故此,两者根本没有冲突。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贫穷有福「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
【】人都喜欢富足而厌恶贫穷,然而主耶稣却有不同的看法,祂说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他们的,什么缘故呢?贫穷的人在世上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可以倚靠,爱慕,享受,留恋的。所以就能接受福音,盼望得到天国和将来永远的福气,对今生世界失望,就有将来永世的盼望,在地上得不着什么,就盼望从天上有所得着。
但有钱财的人则正相反,所以主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可1023-25 )那个少年财主就是因为财物很多而不肯撇下跟从主,以至忧忧愁愁地走了,世上的财物成了天上荣耀福分的拦阻,何等可惜。那个少年人,所保存的何等少,失去的何等多,他可能成为和彼得,雅各,约翰,安得烈一样的人。在圣城新耶路撒冷里,如同宝石的根基一样,有永远的荣耀。然而,他为了属世的财物,将神的国失去。
今天,有人可能没有多少财物,但心中却贪恋着许多东西,不肯撇下,不能跟从主,那更是何等愚味,可惜,所以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太53 )──《每日天粮》
祂想到的是在神古代百姓的历史中,那一连串光芒四射的先知,他们是神的代言人。他们一直受到迫害,真正的先知总是受人迫害。
──《摩根解经丛书》
【】「你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饱足!你们哀哭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喜笑!」
「饱足」:原意是「拿饲料喂养动物」,路加通常把这个字拿来表达「属灵的食物」喂养。──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人为人子恨恶你们,拒绝你们,辱骂你们,弃掉你们的名,以为是恶,你们就有福了。」
「弃掉」:原意是指「用嘘声把演员嘘下台」。──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
「受过」:原指生意上的价款全部收齐。 「安慰」:原意是「呼叫某人到身边,鼓励、帮助、安慰」。【】──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里的先知却受人赞美。那些被迫害的有福了,被称赞的有祸了。
──《摩根解经丛书》
胜过仇恨的方法就是爱,如果我们真有足够的爱心,足够的行动,足够的恩惠,并且住在与父神的交通中,不久之后,那恨我们的人就会带着礼物和祝福来见我们。我们的主作到了这些。当他们夺去祂的外衣,又为祂的里衣拈扲斗的时候,祂静默无声,一点不抗议。祂是祂自己法律的启示者,也是诠释者。
──《摩根解经丛书》
【】「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
耶稣用一个更高贵的「爱」字(通常用来形容神对人的爱 )来指对仇敌的爱。──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
【】『爱』在希腊文来说,有三个不同的用字。伊蓝(cran )是用来描述男女之间的热爱。非莲(philein )是描述对至近至亲,从心底流露出的爱意。然而这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两个字,而是阿佳盘(agapan );让我们在下文里,把这个字的意思详细的翻译出来。
亚佳盘(Agapan )是指对别人的慈爱,一种活泼的感情。意思是说无论别人怎样待我们,我们却待之以至善;而且我们要刻意的撇下成见,以慈爱之心去实行。
──《每日研经丛书》
先看积极的方面,爱,待他好,为他祝福,为他祷告。要爱谁?爱“你的仇敌”。待谁好?“恨你们的”要待他好。祝福谁?祝福那咒诅你们的。为谁祷告?为凌辱你们的祷告。这些是对待憎恨你们之人的爱的法则,是主动的。另一部分是被动的。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拿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也拿。凡有求于你的,就给他。我们也许会说,这些都是无懈可击的劝导,但不一定实用。别忘了,这是我们的主对祂自己的门徒说的,我们若批评这些话,就是批评祂。应当记住,祂呼召人去达到这个几乎不可能的标准,祂同时也供应恩典和能力,使人能够遵行祂的呼召。
──《摩根解经丛书》
【任人对待「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拿你的外衣,连里衣也……」】
【】基督徒应当效法主那样与人无争,如同羔羊那样柔顺,甚至连仇敌也要爱他。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合理的,不通情的,不去伤害人,也不应受人伤害,应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是公平的法则,是为人的常规,有的基督徒虽没有那样报复,甘心吃亏的人简直是太少了,都以吃亏为羞耻,为懦弱,为愚笨。
但主耶稣有不同的教训,祂叫我们不但不与人相争为敌,而且是要逆来顺受,甘愿吃亏,受辱,有人打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拿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走一里路,就同他走二里(太540-41 )。这的确不像一般人,乃是作天父的儿子,要完全像天父一样(太545-48 )。因为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并且恩待那忘恩和作恶的人(路635 )。我们也要有神那样宽大的心,有主耶稣那样无限的爱。
如果能这样,恐怕恶人,仇敌也能被感化悔改,即或不然,总是为主作了见证,显出神的性情,在地上是有损失,在天上却有得着。将来最像神的荣耀最大,最像主的赏赐最多,与人相争无所得,被人拿去无所损,因为一切都在神的手中。
──《每日天粮》
是启示在爱的法则之下,一切行动的方法。这里重复了登山宝训中的金律。除非我们被爱所管理,我们无法遵行这些。然后祂给他们一些实用的规则,祂三度问道,“有甚么可酬谢的呢?”希腊文里“酬谢”是恩惠的意思。你若单爱那爱你的人,有甚么恩惠可言呢?你若善待那善待你的人,有甚么恩惠可言呢?就是罪人也是如此行。你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甚么恩惠可言呢?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恩惠是超越过对公义、公平、平等的要求。这就是祂对属祂之人的期望,特别是对祂的先知的期望。
──《摩根解经丛书》
【】「你们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要如数收回。」
「借」:此字用于商业交易上,指「放款生利息」。 「要如数收回」:直译是「他们的目的是要全数收回」,依据前面「借」的字义,这里指的当然是「本金、利息」全部收回。──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
「指望偿还」:意思是「绝望」、「希望已经离开」。而不是「期望回报」的意思。──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注“饶恕”原文作“释放” );」
「论断」:原文的时态显示耶稣禁止人有「论断批评别人的『习惯』」,而不是不准有自己的意见或不准下判断。下文「定罪」也是如此。另外原文此字第一个字母是「K」,此字指着审判的意思。另有一字也译为判断或论断,却不是审判的意思。──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
「怀里」:指「衣袋」。当时外衣的上半截,用腰带扎起来,就可以做为袋子用。──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
主说明了祂讲这些事的原因。有关瞎子领瞎子的比喻,可以从祂接着所说刺与梁木的事上找到解释。瞎子不能领瞎子,同样的,一个眼中有梁木的人也不能纠正一个眼中有刺的人。
再一次我们看到,要测验善工的方法,就是看它是否结果子;行善的目的,乃是为了结果子。祂心中一直想到的,就是祂的使徒,他们要成为祂的见证人。
──《摩根解经丛书》
【「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我们都不完全。我们最高的与主最低的仍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停止的,与祂开始的,其间也有很长的差距。我们的亮光与主的荣耀,,相隔还是很远。当我们自行比较,或与邻居相比,这样的标准未免太低了。我们要与亲爱的主相比。约伯在人们看来,他是完全人,但是当他看见神,就厌恶自己,在灰尘中悔改。因为他以前风闻神,现在亲眼的看见了。
我们将来必得完全,这是我们希望的一环。但是主指什么时候呢?是等到忧虑的时候,神的恩惠来洁净,成就祂的工作;也是等到冰霜遍地,闪电风雨,或大地日月变色的时候;更是耶稣从刚刻的像成为完全的形象,主荣耀的形象完全显露。
我们要像主的完全,我们都要像祂,也要看见祂。这是多么大的盼望,我们变成祂的形样,像祂,好似基甸的弟兄被米甸人认出有王子的仪态。还不得这样,主耶稣先成为人,像我们一样,我们才变为祂荣耀的样式,我们不过是被造者,究竟还有限制,不能与创造的主完全一样。我们的完全,好似山上的湖泽反映辽阔的蔚蓝的天空。
── 迈尔《珍贵的片刻》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刺」:木屑。──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无所求的态度可以致使我们失去圣经中最深远的含意。当我们感到有所需之际,圣经便会焕然一新。蒲脱勒主教(BishopJ.Butler )在弥留痛苦之际,牧师对他说:『主教大人,你忘记耶稣基督是救主吗?』主教说:我从何得知祂便是我的救主?』牧师说:『经上记着说,来跟从我的,我永不丢弃他。』蒲脱勒回答说:『这句话我已念了千百次,至今我才了解其中意义。现在,我可以平安的离去了。』迫切的需求,为他打开了圣经中的宝库。
──《每日研经丛书》
【不可向神掩藏】
在路加福音第六章,记着有一次耶稣在会堂里教训人,当时有一个手枯干的人,耶稣在众目睽睽之下,对他说:『伸出手来!』
当这个人听到耶稣这么说的时候,他很可能会不好意思,连忙把手放到口袋里;但我们看见他不但没那么作,反而顺服了神的吩咐。他将手一伸,在他察觉到他的问题时,神就医治了他。
说:『遮掩自己罪过的,必不亨通;承认离弃罪过的,必蒙怜恤。
』── Raymond C.Ortlund《穿上新人》
【】
他是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耶稣吩咐他把枯干的手伸出来,他并没有争辩;相反的,他真的听从吩咐,并且在耶稣赐给他的能力中,成功的伸直了枯干的手。基督徒的字典里,应该没有不可能这个字。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困难与不可能之别,只在于「不可能」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对付而已。
』──《每日研经丛书》
【】
他们是奇异的混合体。就以其中二人为例──马太是税吏,自是叛徒和卖国贼。西门属奋锐党,奋锐党人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们发誓尽可能要杀死所有的卖国贼和罗马人。作税吏的马太和奋锐党的西门,能够在使徒的圈子里和睦相处,实在是彰显出基督的能力的一个神迹。真正的基督徒相遇,即使是分歧最大、矛盾最深的,也能和洽相处。有人谈及哲斯脱敦(GilbertChesterton )和他兄弟施素(Cecil )说:『他们常在争辩,却永不争吵。』只有在基督里,我们才可以把彼此相处的难题解决;由于对基督的爱,互相敌对的人也可以联结在一起。我们若真的爱主,我们便会彼此相爱。
──《每日研经丛书》
【】「众人都想要摸祂。」
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测度神那奥秘的道路,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定规祂应当如何工作。有一个中小学孩子,当他十二岁的时候,母亲带他到山上的一个庙宇去朝拜,他与母亲一同站在神龛面前,他望着那偶像,心里想:「你又脏又丑,不值得人崇拜。我不相信你能救我,敬拜你有什么意思呢?」但为着尊重母亲,他只得也加入那个敬拜的仪式中。事后,她母亲坐轿下山回家,他却乘机走到庙后的空地去,举目望天说:「神阿,无论你是谁,我不相信你会住在那污脏的神龛里。你是太伟大了,我不知道如何去寻找你,但我将自己交在你的手里,因为罪恶是非常强大的,而世界也在吸引人。无论你是谁,我将自己交托给你。」三十年以后,我遇见他,并将福音传给他。他说:「今天是我第一次遇见主耶稣,但这却是我第二次碰见神。许久以前在那山顶上,已经有一些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了。」
「凡摸着祂的人,就都好了。」(可6∶56 )。神无需经常的向我们解释祂的道路。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称誉是网罗】
"谄媚邻舍的,就是设网罗绊他的脚。”
"他们被高举不过片时,就没有了,他们降为卑,被除灭,与众人一样,又如谷穗被割。”河边有一蚌,它的壳异常坚硬。一天飞来两只鸟,想吃它的肉,可是用尽力气也不能啄破那壳。那两只鸟就想一个聪明的办法;把它合抱起来飞到天空,这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上到高空,想不到现在一步登天,那能不高兴!当它洋洋得意张开壳想高唱的时候,摔在盘石上跌得粉碎,让两只鸟饱餐一顿。
当人被高举得意忘形的时候,很容易目空一切,以为那是自己的聪明智慧,或是自己努力奋斗的成就。有些基督徒在神垂听他们祷告之后,得到很大成功,沾沾自喜,却忘记归荣耀于神,盗窃神的荣耀,而归于惨痛的失败。
"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 ──《为甚么要用比喻》
【】
耶稣给我们的『金科玉律』,吩咐我们待人如己。这一条律例,在许多人的手中,却是以消极的姿态在信条中出现。希列(Hillel )是一位伟大的犹太拉比,有一次,有一个人以单足着地,要求希列在他能够支撑的时间内,把整个律法的内容告诉他。希列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律法的全部,其他皆为脚注。』斐罗(Philo ),亚历山大的一位伟大犹太人说:『自己不愿承受的痛苦,勿妄施诸人。』伊索克拉底(Isocrates ),希腊著名的演说家道:『别人所作的,使你痛苦愤怒不已;这样的事情,不可作在他人身上。』斯多亚派(Stoics )的一个基本律例就是:『你们不愿意别人这样待你,你也不要这样待人。』孔子被问及:『有一言可终身行之者乎?』他回答说:『反求诸己,庶几近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每日研经丛书》
【】「你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
主的仆人除了应该学习接受,还应学习给出。我记得有一次,我决定星期五要搭船往闽江上游一个地方去传道,那时我手头仅有十五元,我必须为旅费仰望神。我一直祷告,但钱仍没有来。星期五早上我再祷告,不但钱没有来,里面反觉得我应该送五元给一位同工。我想起主曾说过「你要给人,就有给你的。」我向来不是爱钱的人,但那天我真是爱惜金钱,觉得很难给出去。我又祷告说:「主阿,若你真要我给出去五元,我愿意。」但里面并不愿意。这是我一生第一次因钱财而流泪。到底我顺服了神,把五块钱给了那位同工。给了钱之后,我充满属天的喜乐。
我预备星期五晚动身。我对神说:「原有十五元已经不够,而你叫我给出五元,岂不是更不够了么?」当时我真不知道怎样祷告。我决意乘小火轮先到水口,再坐小木船转到建瓯。我到了水口的旅程只用了很少的钱。当小火轮将要到的时候,我以为不该照我的意思祷告,并且若是不这样做,结果将会好一点。所以我就向主说:「我现在不知道怎样祷告,求你替我做。」我又说:「若是你不给我钱,请你预备一只费用便宜的船。」抵达水口时,很多小船的船夫来兜生意,其中一个只要七元,这价钱比我所预料的少得多,因为按规矩要多好几倍。我问船夫为什么要得这样少,他说:「这只船已经有一个县政府的人包去,我可以让出后舱另外搭一个客人,所以我不在乎船费多少,但你要自己预备伙食。」我本来有十五元,在我给了同工五元,坐小火轮用了几角钱,小木船船费七元,伙食用了一元多之后,我到建瓯还有一元三角。感谢主,赞美主,因祂的安排总是好的。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我认识一位原来常会严厉批评别人的亲爱弟兄,他最得意的见解是:「这是神的手。」如果有人病了,他就要说:「这是神的手在他身上。」有时候他可能是对的。有一天,一位他所不称许的弟兄丧了儿子,不管你相信与否,他写信给这位弟兄说:「这是神的手在你身上」!我看见了这封信,不禁因他如此的论断弟兄,而满怀义愤。还有令我惊骇的,就是当此事发生以后的两星期内,他自己的儿子竟然生病不治而死了。就在这时候,这试探临到了我,我提笔直书:「我亲爱的弟兄,因着你的所失,我与你一同悲伤,但如果那人丧子是因为神的手在他身上,那么,你自己又如何呢?你肯不肯承认,是神的手在你身上呢?」我想,这些话是颇合时宜的。信写完后,神的责备就来了。祂给我看见,我所做的,正是我所不称许的。祂的怜悯,使我能悬崖勒马。我于是把信撕毁了。要是我不愿收割恶果,我就得不要撒播恶种。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我错了“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
我们当中一些人很快就能挑出其他信徒的缺点。我们常常看不见自己的过失或罪恶,而常在“鼓励”、“劝告”的名义下,毫不留情地指出主内弟兄姐妹的过错和缺点。
上述的情形使我想起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的一段经历:一天晚上,她在开车过街时,突然,有一部车紧急左转,差点撞到她的车。她按了喇叭,想让那位驾车人知道,由于他的漫不经心,差点造成一桩车祸。
几分钟后她停妥了车子,那部车子也开到了旁边,驾车人走下车来。他说:“下次你对别人按喇叭时,也许应当先检查自己的车头灯有没有打开。”一点不错,匆忙中她忘了打开车头灯。她当时相信错在别人,而不知其实错在自己。几乎造成车祸的人原来正是她自己。
我们也常常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易于批评别人的行为,指出他们的错误。耶稣则喜欢我们先检讨自己,而且很快地说:“我错了,请原谅。”
批评自己需要极大的勇气,
因为傲慢根深蒂固;
但神将给那些认错的人,
更多的祝福。
快快地检讨自己,慢慢地论断别人。
──《生命隽语》
【蜂蜜或醋?“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
一位圣经教师写过一则例子:两罐看来一样,却装着不同物质的罐子。当一罐倒下时,有醋流出来;另一罐倒下时,则有蜂蜜流出。这两个罐子看起来很像,但是当它们倾倒时,就显出真正的内容是什么。
测试他人品格的最好方法,就是看他在困境和压力下的反应。平时大多数的人都是循规蹈矩的。他们看来一切都很好,但当他们轻忽疏失或是遭受沮丧时,就表现出他们真正的内涵。
当我们被试炼时,深藏在心里的东西才会显现出来。我们对压力的反应可以显出我们是怎样的人。耶稣说:“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路645 )
从你心里出来的是什么――蜂蜜或醋?当有人做出一些你不喜欢的事情时,你如何反应?保持你和神的契合,倚靠圣灵的指引,从你而出的将是纯全美好的。
在被激怒或沮丧时,
你会发怒、烦躁和焦急吗?
还是你的生命有自制。
因为你已经把生命交托给耶稣?
真实的品格会在没有防备的状况下显露出来。──《生命隽语》
【】
言语最足以代表个人的心声。没有人可以讲述上帝,除非有圣灵在他心中动工。没有比漫不经心的说话,更能彰显人的心态。在他天花乱坠之际,他所说的话最能反映出他脑海中第一个印象。假如你向人问路,有人会对你说,就在某教堂的附近;另外一个人则谓是在某电影院附近;另外的一个则会说是在某某足球场附近,还有人会说是在某某公寓的附近。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正好反映出个人心意的自然流露,和他个人兴趣所在。我们的说话许多时候都不自觉的泄漏了我们的心声。
──《每日研经丛书》
【言而无行“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我的话行呢?”】
【】
有位年长的男士在公干期间拜访了一个教会。在几个报告之后,传道委员会的主席站了起来,并郑重地表示在他们的乡镇有两百户人家没有圣经。在一阵沉寂之后,这位年长的访客站了起来并问道:“你是如何取得这两百户家庭的资料的?”这位主席很自豪地说:“这是委员们四处奔波作问卷调查,所搜集来的资料。”这位老人说:“在这次会议中至少有两百个人,如果每个人拿一
本圣经给一户人家,那比你们在这里听报告和资料要少花些时间。你们只是在玩弄宗教,这全都是空谈。”太多教会已经变成充斥委员、董事、活动等的宗教俱乐部,但却毫无建树。假使把花在讨论教会活动的一半精力,转而去播福音,那么必会为基督赢得无数的人。像这些以敬畏神为题的演说和冗长的解决之道,都无法取代传扬神恩典的宝贵信息。让我们少说话多做事吧!让我们一起工作吧!我们都是神的仆人,让我们跟随我们主人的脚步,借着他智慧的慰藉重新得力,让我们尽力去做该做的事。
在该说和该做的都做了之后,通常说的都比做的多太多。
──《生命隽语》
参照,在路加里头,河水并不显示甚么意义;原因是因为路加并不是巴勒斯坦的土著,对当地的情形缺乏了解。而马太则是土生土长的巴勒斯坦人,对比喻中所用的喻象可谓了如指掌。夏天一到,河水都干涸起来,展露出布满砂石的河床。冬天的时候,九月之后,雨季来临,干涸的河床顿时间变成汹涌的急流。有不少人在寻找盖房子的基址时,会贪图沙地平阔之便,便把房子盖在那里。冬天一到,河水把房子冲走,然后才察觉到他的房子原来是盖在湍急的河水之中。聪明人则会选择盘石为基址;在盘石建屋,自然要多费气力,特别是在挖掘根基。当严冬骤至,河水暴涨,而房子总不摇动。无论是正面或是负面,这个比喻教导我们建立正确的生命根基的重要;而遵从耶稣的教训乃是唯一真正的根基。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