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Y银子的比喻
这个故事与马太福音二十五章那个才干的比喻很类似,有些人认为,这两个比喻都是一个原初比喻的变体,但其间的差异证明这种看法是危险的(见安得的讨论)。比较有可能的是耶稣不只一次地使用了这个基本观念。在马太福音中,祂所关心的是拥有不同才能的人,根据他们的能力指派他们工作。在那个比喻中,金额非常庞大,代表所运行的工作是严肃的、重要的。在这里的金额较小,并且交给所有人同样的数额,而仆人所受的试验则是要看看他们究竟是否适合较大的工作。马太的比喻提醒我们:我们都有不同的恩赐;路加的比喻则是提醒我们:我们都有一个基本的工作,就是活出我们的信仰。马太的故事集中在仆人与他们的交易上;但路加却提及一个贵胄得国以及他的臣民的态度。有些人主张这意味着:这是经由路加或他的来源将原来两个分开的比喻异文汇编而成的;这是可能的,但也可以爽快地照着现存的比喻来解释。
11.路加描写往耶路撒冷去的旅程已有一段时间了(见注释)。耶利哥离耶路撒冷约有17哩,所以这个旅程已经快要退出了。这使得有些人认为高潮已经在望,神的国快要显出来。高潮的确已经在望,但却是与这些人所想象的非常不同的一种高潮。这个比喻就是要矫正他们。
12.贵胄往远方去要得国,使我们不禁想起一个封臣专程前往罗马,要被立为王,大希律正是如此得到他的国家的。他照着自己的意思把国土分给三个儿子,他们全都要在适当的时间到罗马去求取他们的所有权。亚基老离开犹太地时还保有国王的头衔,但百姓憎恶他,派代表要求罗马不要把国家赐给他。他给了他们很好的理由来恨恶他,举例来说,在他继位后的第一个逾越节,他大举屠杀他的臣民,大约有三千人(Josephus, Bellum ii. 10~13)。他是个坏透了的统治者。但罗马帝国却批准他的权威,但拒绝赐他「国王」的头衔,直到他证实自己配得到它(他从未达到)。在这个地区暗指亚基老特别恰当,因为他曾经在耶利哥盖了一座辉煌的王宫,也为了灌溉目的开了一条渠道(约瑟夫,《犹太古史》xvii. 340)。我们可能必须以寓意的方式处理这些提及国度的经文。耶稣即将要在耶路撒冷退出祂的行程,意思就是说祂要离开世界,但祂将会在合适的时候得国回来。提及远方,就证明不能期望祂会很快就回来。
13.这贵胄将他的工作安排妥当,这样,不在国内期间,这些事务仍然可以进行;他把钱交给了他的十个仆人(不是奴隶,因为一个奴隶不会拥有处理交易所需的权柄)。锭的原文是弥拿( mna ,见和合本小字),希腊钱币,值一百得拉美(一得拉美是一个工人工作一天的工钱;译注U锭在吕译作「百日工钱」,另注释),这金额并不大,但是,神的仆人大部分的能力都有限。主人吩咐仆人去作生意,显然每个人在运用钱的手法上都是相当自由的,虽然他们都知道自己将要在适当的时候交账。
14.君王的主题再次出现。这贵胄辖管下的百姓并不喜欢他,所以他们就竭尽所能地要拦阻他获得君王的权柄。在亚基老的事例上,他们有理由这么做,虽然没有成功,但我们不能把这一点转接到这个比喻上,因为耶稣是那完 全的 君王,没有任何事可以妨碍祂的君王职分,但众人却反抗祂所代表的一切,这一点是我们不该忽略的。
15~19.这贵胄得国回来,他把仆人叫来,要他们把作生意的账目作个交代。头一个和第二个分别赚了百分之一千与百分之五百,两个人都不邀功,反倒谦卑地把这收获归功于主人的钱财U你的……银子已经赚了……。两个人都获得称赞,也都被拔擢,照着他们获利之比例得到城。所得的赏赐不是歇息,而是更广大服事的机会。
20~21.主耶稣另外只讲了一个仆人交账的情形,让我们自己去想象在其它七个仆人身上所发生的事。但这已经足够了,因为至终只有分成两种人:那些善于利用金钱的人,以及那些没有好好使用金钱的。这第三个人没有怎么使用他的银子,只不过把它包在手巾里存着,这么做,甚至不符合安全规定最起码的要求,那是需要把钱埋在地里的(他勒目, Baba Metzia 42a )。他很清楚地说明了自己的动机乃是惧怕,他将他的主人描写成严厉的人,所用的形容词 austēros 的意义是「严格的,苛刻的,是一个想要从石头中榨出心血来的人」(MM)。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显然是句谚语,表示靠别人努力,自己却不劳而获。
22~23.主人以这仆人的话作为他被定罪的根据。如果这仆人真的相信他自己论到他主人的话,他应该会做点甚么事才对。如果不想冒风险,起码可以把银子交给银行,赚取利息。那时当然没有我们今天所谓的银行,这个希腊文的意义是「在桌子上」,也就是经营贷款业者的桌子(我们顺便提一下,「银行」的英文 'bank' ,是从 'bench' 经营贷款业者的板凳而来的),这样就可以使这些银子获得利用,但这个受惊的仆人却甚么也没做。
24~26.所以这些银子就被夺走,交给那已经证实自己可以妥善利用它的人。听见主的话而插嘴的人(25节)究竟是耶稣的听众或故事中其它的仆人,我们并不清楚,也无法十分肯定下面的话(26节)是贵胄或耶稣所说的。无论如何,这些话铺陈了这比喻所要表明的原则。耶稣不是在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些话必须根据上下文来解释。那丰富的,证实他已经善用了他所有的钱财,因此将会得到更多;那「没有的」(像第三个仆人),证实他没有善用他的机会,将会失去他所仅有的,。有人可能会抗议说:把一两银子给那已经有十两银子,又有权柄管十座城的人,是毫无理由的。但这却涉及一个原则,最小的恩赐都必须善用,在基督徒生活中,我们不该闲站;使用我们的恩赐,我们就能长进,不然就会失去我们已有的。
27.这故事是以一个惊人的严厉语调退出的。那些弃绝贵胄,在他之后打发使者去的人(14节)并未被遗忘。贵胄顺利地就任国王,并处理完仆人们交账的事后,命令人把那些反对他的人杀了,他清楚地称他们为我那些仇敌;他们采取行动来反对他,现在必须自食其果。曼松对这一点的解释可能是最好的:「我们或许会对这严厉的结论起反感;但是在这严肃的意象之下是一个同样严肃的事实,这事实就是耶稣来到这个世界,是要试验每一个人,强迫每个人作出抉择,那个抉择不是无关紧要的事,而是生命与死亡的事。202」
202 SJ , p.317.
1. 胜利的前进
这整个过程是胆大包天的。当权者对耶稣充满了敌意,并且已经下令:任何人若知道祂在哪里,都应向他们通报,以便逮捕祂。但是耶稣非但没有躲藏起来,反倒公然以凯旋的姿态来到耶路撒冷;因为祂现在还很受百姓欢迎,所以当权者还不能采取行动(48节)。但我们既不该忽略大祭司一党人恶毒的敌意,也不该忽略耶稣与祂的朋友们所表现的勇气。 28.耶稣讲完了刚刚所记载的比喻之后,显然立刻就离开耶利哥。祂在门徒前头走,迈步向前(这个希腊文的意思可能只是「向前走」,就像林尼所主张的;但参,。路加再次告诉我们:祂上耶路撒冷去,保持路加一贯的特色,强调这座城是这趟旅程的目的地。 29.伯大尼是距离耶路撒冷大约2哩的村庄,在橄榄山东边的山坡上。伯法其的位置无法肯定,但显然就在附近,在他勒目中,它显然是耶路撒冷的郊区,被视为是这座城外围的界限。译作橄榄的希腊文,意思是「橄榄的」或「橄榄园」(吕译、Moffatt;只有一个重音符号的差别)。英文的 "Olivet" (橄榄山)是从拉丁文 olivetum 「橄榄园」而来的。 30~31.耶稣吩咐祂的两个门徒到村庄里去,为祂找匹驴驹来。祂没有说村庄的名字,只说它是对面村子,这可能是伯法其,但我们无法确定。耶稣说:你们……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驴驹(RSV、NIV:「驹」)这个字的希腊文可以指马或驴的「犊」,路加从未说是哪种动物;然而,马太与约翰却都清楚说明是一匹驴子,在七十士译本中,这个字经常是毫无保留地用来翻译希伯来文的「驴」字,路加只是照着七十士译本的用法。他告诉我们说没有人骑过这匹驴驹,意思可能是:这动物未曾被使用过,也因此未遭损伤,适合神圣的用途(参,;。耶稣另外还说:若有人拦阻他们,就说主要用。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需要用到这只动物的似乎是耶稣;但在祂整个服事期间,「主」这个头衔根本不曾用在祂身上,若有,也是很少见。因此就启人疑窦:到底未经解释的「主」这个字,是不是足够用来指称耶稣。有人认为似乎我们应该以「主」为指神说的,也就是说,服事神需要用到这只动物,这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们却很难理解:旁观之人如何能从这个字引出这个意义来。在语言学上,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是「的主人需要」,这是可能的意思,如果这驴驹的主人当时是与耶稣在一起的话;但第33节证明这匹驴子的主人超过一个人,并且他们是与驴子在一起,不是与耶稣在一起。总而言之,最好的解释似乎是把这句话看作预先安排好的口令,当这动物的主人听见这句话的时候,他们就会知道是耶稣要使用这匹驴子,就会让他们把驴子牵走。 32~34.门徒们遵照耶稣的指示,驴驹的主人们对主需要这动物的消息作出回应。复数的主人,可能是表示贫困,甚至连这么小的一只动物都是共有的。 35~36.他们把自己的衣服搭在驴驹上面,显然是当作一种鞍。路加不是说耶稣骑上驴驹,而是说门徒们扶着祂骑上;他们采取主动。当祂往前走的时候(这是从开始耶稣的旅程以来,第十次使用 poreuomai 这个字,路加强调旅程的主题),他们或其它人跟着就把他们的衣服铺在路上,这样就铺成了一条凯旋的地毯,耶稣就骑着驴子从其上走过(参,。路加没有说到把树枝铺在路上的事,虽然其它福音书的作者全都提及此事(约翰并且说是棕树枝)。 37.正下橄榄山的时候,「全群的门徒」(吕译)全都狂热起来,当门徒们都欢乐起来时,那真是一片快乐的景象。他们赞美神,是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也就是耶稣从祂服事的起头到末了所行的神迹,这些作为如此明显地证明是从神而来的。路加从未解释他们的狂热,但马太与约翰却都引用了锡 安的 君王将要骑着驴驹子前来的预言;毫无疑问地,群众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耶稣的进城,并且以迎接君王的心情来欢迎祂。骑在驴子上的君王是很独特的,驴子是和平之人商人或祭司的座骑;君王偶尔也会骑着驴子,但比较有可能的是骑在雄骏的战马上。撒迦利亚的预言把弥赛亚看作是 和平之 君。这些来自加利利的门徒们,现在正要涌进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他们知道耶稣曾经行了许多大能的作为,他们曾经长久观察,并等待祂宣称自己就是他们所盼望的弥赛亚,现在他们认为祂正要如此作呢!祂进入京城的方式正应验了先知的预言,正是证明祂自己是弥赛亚。但他们却没有驻足深思:祂也曾宣称自己是个和平之子,对他们爱国主义的热情并不支持。他们要一个弥赛亚,现在他们看见一位了。 38.所有四卷福音书全都告诉我们:群众喊着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参,,但只有路加和约翰说他们称耶稣为王(约翰加上「以色列」);马可则是提到国度而不是君王;但是,无论有没有说,却都含有这个意思。群众想要看见弥赛亚宣告祂的国度,现在他们看见祂好像正这么作,遂极度地兴奋起来。只有路加告诉我们,说他们的欢呼声中包括了在天上有和平(,「神与人类复和了」(Arndt),因此祂的荣耀得以彰显出来。这可能也是论及撒但的受挫所造成的情况。路加省略了外来字「和散那」(其它福音书皆有),用荣光来代替。 39~40.群众中有几个法利赛人(从加利利来的朝圣者?)说:夫子!责备你的门徒吧!我们之所以得知这件事,必须归功于这本福音书的作者。他们是按着一般的原则而抗议这种狂热的情形,他们当然也不想看见耶稣被宣称为弥赛亚。他们不喜欢使用武力,除非直接牵连到他们的宗教行为;他们一定会反对任何一件足以激起罗马人干预的事。劝这些激昂的人保持安静是无济于事的,所以他们要求耶稣叫他们安静下来。耶稣用惊人的话语,断言这种呼喊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众人闭口无声,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这可能是一句谚语(参,。2. 为耶路撒冷哀哭
这一小段是只有路加才有的,它证明耶稣知道祂所目击的狂热会有甚么下场。有些学者主张这段话是后来的作品,是在耶路撒冷城毁灭后才写成的。他们的理由是,这段经文若是在耶稣的时代所说的,就太过详细了;但是,暂且把耶稣说预言的能力撇开不谈,这里没有一件事不是那时候常见的围城技巧,有许多都还曾经出现在旧约圣经中呢!毫无理由可以考虑这一段的权威性,参曼松:「把这几节经文说成是事件发生后基督徒的作品,是种放肆的作法,使严肃的批判主义蒙上恶名。203」 41~42.这次哀哭的地点接近耶路撒冷,但路加并未精确地说明是在那里。它与群众的喜乐形成惊人的对比。哀哭可以译作「恸哭」,当耶稣为着所失去的机会而哀叹时,忽然大声哭泣起来。耶路撒冷人不知道关系……平安的事,这是一个暗讽,因为「耶路撒冷」这个名字部分的意义是「平安」(参,;但那些身处在平安之城中的人,却不知道关系平安的事!在希伯来人对平安的领会中(由新约圣经所接续),尤其重要的是与神之间的和平关系,即在受造之物与创造者之间正确的关系,这是真平安不可或缺的要素,耶路撒冷人没有体会的正是这一点。他们无法掌握神的信息,是具有决定性的;耶稣说:这些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 43~44.这座城的毁灭是无可避免的了。耶稣所描写的是典型的围城,祂说仇敌必筑起土垒(作为他们自己的保护,也是他们可以发动攻击的据点),城要被彻底围困(参,。译作土垒的这个字( charax ),基本的意思是木桩(举例来说,用来支撑葡萄树的),其引伸意义则是用来构筑营帐的木材,这里的单数是集合用法,指围绕一座城的围栅。约瑟夫告诉我们:当罗马人围攻耶路撒冷时,筑起围城的工事( Bellum v. 262, 264),其中一定有大量的木材,因为犹太人用火把它们给烧毁了( Bellum v. 469ff;罗马人用一座墙来代替)。耶稣更进一步说仇敌要扫灭(新旧库:「倾倒在地」;思高:「荡平」)你和你里头的儿女(参,,意味着彻底的倾覆。这座城不仅要被掳掠,更要被彻底地毁灭。重复使用的你(两节共享十次;译注:和合本为七次)清楚说明这全然是非常个人性的。耶稣在退出时说明了理由: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最后这句话相当普遍,它的意思可以指任何的访问时候,无论是为了赐福或为了咒诅,但在这段上下文中,它毫无疑问是指神的访问,就是藉着弥赛亚降临在他们中间,但百姓却不知道「神的时候」,就像NEB所译的一样。有一种的无知是无辜的,但也有一种无知是该受责备的。这些人从旧约圣经得知了神的启示,他们也从耶稣的生平与职事中继续证明神是积极的,从祂里面就可以看见神并没有忘记祂的百姓;对他们而言,要欢迎耶稣的理由确凿,像祂的门徒们所做的一样。但是,他们却拒绝接受这一切的证据,他们弃绝了神的弥赛亚,他们现在一定得自食他们弃绝的结果。正是这一点使耶稣流泪。【】「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
「耶利哥」:交通要塞、又是交易中心,物品以香油为主。所以耶利哥成为当时巴勒斯坦课税最高的中心。──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众人看见,都私下议论说:“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
「议论」:私下讲话,蜜蜂嗡嗡声。──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交银与十仆的比喻要义解法如何?】
【主必再来】答:耶稣讲了这个比喻,和,按才干受职任的比喻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所解释的真理却是一致的(参四五题 ),为要教训信徒对主忠心,殷勤作工,忍耐等候,直到主再来的时候交账,好得报偿,其要义解法如下:
①比喻中的人物——有一个贵胄往远方去——表示主耶稣升天去,。要得国回来——这国表示天国,得国回来,表示耶稣二次降临再来,本已经得了国,,,还是等候,因为外邦人的数目还没有满,,。便叫了他的十个仆人来,给他们十锭银子——表示叫了主的十个门徒,将家业交给他们(锭原文作弥拿 maneh 等于中国十两 )。他本国的人却恨他……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的王——就是以色列人不接待主,恨祂,弃绝祂,不愿意祂来作王(约壹11,,,他们成为王的仇敌。
②良善忠心的仆人,——主是交给十个门徒十锭银子,他们各人所得的本钱相同,去作生意,头一个赚了十锭,第二个赚了五锭,意思是二人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恩赐,尽心竭力,忠心于主所托付的圣事,去把握机会为主作了善工,得人归主,结了属灵的果子,,,,。到主再来的时候,要知道他们的成就如何,把所领受的到主面前交账,主称赞他们是良善而又忠心的仆人,头一个人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第二个人管五座城,这意思是将来的工作受审判时,主要照着他们工作多少得报赏,。
③懒惰恶的仆人,——他将主所交的一锭银子包在手巾里存着,意思是没有为主生利,没有把握机会,按照他自己的本能和恩赐,去忠心为主作工,完成主所托付的圣事,一无结出属灵的果子,到主再来的时候,要他交账,他原是害怕知道,主的严厉,被主称他为恶仆,要定他为罪,并且「夺过他这一锭来,给那有十锭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意思是他不肯将这一锭银子为主运用,日久在他手中便失去价值,成为无用之物,对那决心尽力善用的仆人,还要将更多特别的恩赐加给他,对这懒惰的仆人,非但不能增加他的恩赐,连他原先所有的也要失去了。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新约圣经时时提醒我们,主必有形的再临这地上。这类鼓舞的话,同时也勉励我们要常作准备以迎见主面。福音书的作者从四个角度来读这个真理:马太提到脚,马可提到眼;路加提到手,约翰提到心。
「到了半夜,有人呼喊说:『新郎到啦!你们都(走 )出来迎接他!』」
「正像一个人出外远行,把家务交给仆人们管理,分配每一个人的工作,又吩咐门房当心(看管 )门户。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你们不知道主人什么时候回来。」
「动身以前,他把他的十个仆人召来,每人给了一个金币(在他们手里 ),说『我不在的时候,你们拿这钱去做生意,看看能够赚多少。』」
「耶稣又对他们说:『你们心里不要愁闷,你们要信上帝,也要信我,我去为你们预备地方以后,要再回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使你们跟我同在一个地方。』」
当我们的脚、眼、手、心都预备好时,基督会对你说:「很好啊,你可以上来了。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便叫了他的十个仆人来,交给他们十锭(注“锭”原文作“弥拿” 一弥拿约银十两 )银子,说:‘你们去做生意,直等我回来。’」
「锭」:原文是一「弥拿」,价值等同于当时的一百银圆,而一个银圆是当时工人一天的工资。──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他既得国回来,就吩咐叫那领银子的仆人来,要知道他们做生意赚了多少。」
「他既得国回来」:直译是「正当他回来的时候」。──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又有一个来说:‘主啊,看哪,你的一锭银子在这里,我把它包在手巾里存着。」
「手巾」:指「擦汗的汗巾」。【】「我原是怕你,因为你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 」──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严厉的人」:原意是「榨干」。 「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可能是当时流行的说法,描述那些斤斤计较,追求个人利益的人。──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为什么不把我的银子交给银行,等我来的时候,连本带利都可以要回来呢?’」
「银行」:原意是「放在桌子上」,后来演变成「银行」的意思。 「带利」:原文此字并非表示高利贷的利息,而是合法的一般利息。──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主人说:‘我告诉你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没有的」:原文时态表示「继续不拥有的」。──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将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那里,就打发两个门徒,说:」
「伯法其」:位于橄榄山,在耶路撒冷以东一点六公里。 「伯大尼」:位于橄榄山东侧的村庄,离耶路撒冷约叁一公里,是拉撒路(死里复活的那一位 )的故乡。 「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那里」:也可以译为「产橄榄的伯法其和伯大尼」。──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耶稣在棕枝主日进耶路撒冷,究竟有多少驴子参与其事?一只或两只?】
关于耶稣进耶路撒冷一事,马提及有两只驴,是母驴和它的驴驹。但马及路的平行经文,就只提及那只驴驹,却没有记载母驴。三段经文并非互相矛盾;因为三卷福音书都指出,耶稣是骑着一只未曾被人骑过的驴驹(Polos )进耶路撒冷;因此,问题只在于那只母驴。马引述了先知,指出基督的象征性行动应验了撒迦利亚的预言,后者记载:「谦谦和和的骑着驴(hamor ),就是骑着驴('a-tono-t )的驹子('ayir )。」马太继续指出,当耶稣骑在驴驹上时,那母驴走在前头(7节 )。
将母驴也包括入这段经文内,有何用意呢?只要稍为思量,也知道个中原因了。一只驴驹从未被人骑过(这样才符合象征意义 ),那么,在它心理或情感上,必定仍然依赖母亲;纵使在那时候,它已完全戒了奶。因此,要使驴驹驯服,最好就是由母驴领路,走入耶路撒冷城。虽然驴驹从未被人骑过,亦未有接受训练沿着路面行走,若母亲走在前面,它必定会跟随。
撒迦利亚书亦没有指明在胜利进城的那一刻,是由母驴担任有象征意义的角色,先知只不过是为符合诗体的平行句法,而指驴驹为「驴的驹子」。无论如何,马太亲睹耶稣进城(马可及路加却没有这经历 ),知道母驴走在前面,领驴驹及耶稣进城。故此,马太与另外两卷符类福音是没有冲突的;上述记载更肯定了马太是当日情境的目击者。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他们解驴驹的时候,主人问他们说:“解驴驹做什么?”」
「驴驹」:「幼小的公驴」。──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耶稣进耶路撒冷是骑母驴呢?还是骑驴驹呢?还是更番的两只驴都骑过呢?】
路加只提到一只驴,我们相信主耶稣是骑在那一只“后来没有人骑过的”小毛驴之上。可是马太福音的口气乃是,他们“牵了驴和驴驹来……耶稣就骑上”,似乎他一个人骑两只驴。马太也引用的话说:“你的王……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就是”二字,不论在希伯来文或是希腊文都可能译成“也”字。那就是说:主耶稣骑着驴,“也”骑着驴驹子。因此,有解经家认为,主耶稣是更番的骑两只驴,使母驴与驴驹都有机会分享主的荣耀,同时也有机会互相休息一下。母驴又预表老年传道人,驴驹可预表青年传道人,均应有机会被主使用。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他们说:“主要用它。”」
「主」:这个字通常用来称呼罗马皇帝,在七十士译本中此字用来翻译希伯来文的「神」字。──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他们说:主要用它。」】
哦,但愿你会这样关心我,我的主啊,这里有两条道交叉着。我已经许久地站立,等候我的目的可以实现,能够工作的,也是青年应有的活力。
在你救赎的工作中有极大的需求,过湖的船、钓鱼的绳、喂饱群众的饼与鱼、装零碎的篮子、盛酒的杯、装菜的碟、供大家思想的讲题、小孩子,还是抹在瞎子眼睛的泥土、服事的妇人、传福音的使徒。你能为我预备一个供你使用的工作吗?
你要求绝对的忠诚——你为童女所生,在空坟墓中埋葬,在未曾用过的驴驹身上坐骑。我不能奉献一个心,以前是没有被占据过的,但我承认现在只为你用,求你取用我,天国是你的。
你要求忍耐与谦卑——但这些也是你所教导的,我曾忍耐地等待,安静谦卑地像一个断奶的孩子。我们不再只为自己求大事。只要你得着荣耀,我愿作一切的事。
你只要求一点事奉——服事主的兴趣必与日俱增,但你也许只要一点事奉。亚拿尼亚只接待扫罗就够了。所以我们随时预备,在生活中就有满足。
── 迈尔《珍贵的片刻》
【】「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看见城,就为它哀哭,」
“哀哭”这词不仅是指眼泪滚滚落下祂的脸颊,而且是暗示祂的胸膛上下起伏,因忧愁而悲泣。没有一个词比这里所用的“哀哭”一词更强烈了。
──《摩根解经丛书》
【耶稣咒诅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究竟发生在圣殿的银钱兑换者被逐之前,抑或之后?】
根据马,基督于棕枝主日入耶路撒冷,就直往圣殿,将里面的买卖牛羊者(牛羊用作献祭 ),兑换钱银者(朝圣者所携带的金钱 需兑换为圣殿库官所接受的钱币 )悉数赶出去。路的记述则较为简短,指出耶稣进入圣殿后,就赶出在里面做买卖的商人。但马却清楚指出,耶稣赶走殿中商人之事,发生于星期一,而在此事之前,耶稣咒诅一株不结果的无花果树(12-14节 )。至于马太福音,在洁净圣殿后才提及咒诅无花果树;路加甚至没有提及咒诅无花果树这事件。因此,我们只需考虑马太与马可的记载。这两段经文,如何能和谐一致呢?耶稣无论如何不会在连续的两天都洁净圣殿,还说了同一句话:「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
设若我们略读马太福音,以了解其记事的技巧,就会发觉马太的作者有时候会将事情按照其性质排列,而没有严格地依照先后次序;但马可及路加的特色,就是按次序来记事。马太五、六、七章的登山宝训,极可能是耶稣一气呵成的宣讲,那时,群众坐在传统上称为祝福之山的山脚,而那山位于加利利海东岸。其实,山上宝训的某些段落,亦有在其他情况下出现,路在平原上的讲论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这意味着耶稣在三年传道的过程中,在巴勒斯坦及其邻近区域,常根据同样主题作出讲论。无论如何,马太倾向于将相同主题的材料放在一起,成为合逻辑的一段段经文;在第十三章有关天国的八个比喻中,马太这种倾向是显而易见的。在展开一个主题后,马太总希望一直承接着,直至有关的事件或讲论结束为止。这是马太福音中常见的情况。
马太及马可均记载,耶稣在棕枝主日入城后,就径往圣殿,;两卷福音书的作者亦同意,耶稣当中有进入圣殿,四周细看;毫无疑问,耶稣极不满于当时圣殿的环境,商人叫卖之声,此起彼落,一片嘈吵。情况混乱,一如三年前神往圣殿时所看见的;在那次,耶稣拿着绳子当作鞭子,将商人赶出圣殿。在那一次,耶稣控告他们将神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马太与马可所记 耶稣在最后一周内入圣殿 。
马可接着记载,在当日(即主日的下午 ),耶稣并未公然表示自己的不满。他便前往伯大尼,可能是撒拉路、马利亚和马大那里,在他们家中留宿。我们可以肯定,当晚他曾用一部分时间来祈祷,向天父求问,明天应该做什么。到了第二天,即是最后一周的星期一,耶稣带着门徒返回耶路撒冷:途中,他看见一株没有果子的无花果树,使他记起以色列国亦是不结果子的。于是,耶稣以此树作为实物教材,教导门徒一番。
无花果树只长叶子,却没有结果子的迹象(以巴勒斯坦的气候来说 无花果树当时还未到结果子的季节 但这株无花果树毫无结果子迹象 只是长满了叶 )。耶稣便使这树立时枯干(显然是在当天就落叶了 ),并以此教导门徒凭信心祈祷的能力(因为耶稣是以祈祷来咒诅这棵树 ),甚至可以成就更伟大的事情,就是将大山投往海里也成,。
照着事情的先后次序,马可记载耶稣重返耶路撒冷圣殿;耶稣引用旧约圣经的说话:「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将那些繁喧叫卖的商人、兑换银钱的贩子,全部赶离圣殿,,。至于马太福音,则照着一贯的风格,将星期一发生洁净圣殿一事,附加入星期日周围观察圣殿的过程中。与马太的作风不同,马可依照先后次序来记事。在咒诅无花果树洁净圣殿熟先熟后这方面看来,路加福音没有问题,因为此卷书没有记载无花果树被咒诅这件事。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但寻不出法子来,因为百姓都侧耳听他。」
「侧耳听他」:直译是「黏着」,亦即表达出全城百姓都紧紧黏着耶稣的教训,要听耶稣的教训。── 蔡哲民等《路加福音资料大全》
【撒该型的基督徒】
一位朋友走到我的办公室,看见我桌上放置的一些用过的铅笔,发出会心的微笑,他对我说「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说,橡皮是为写错字的人预备的,然而橡皮只对那些愿意把错误改正过来的人才会有用。」当我思及这话时,我就想起路加第十九章所载撒该的故事,他原本是一个富有的税吏,他用不诚实的方法榨取了许多财富,但当他成了基督徒之后,他决心拿出他财产的一半来接济穷人,如果欺诈过谁,他愿意四倍偿还。在他的心里确实有着真实的改变。
主期望每一位基督徒都能洗刷以往的错误,并尽可能不再重蹈覆辙。一个罪人悔改之后,他在上帝面前可以因信称义;但在世人面前,则必须因行为始能称义。
许多年前在美国有一个人得救信主以后,人人都知道他是真的重生了,因为他立刻偿还所有长期拖赖的债务,同时他也清理了他家那口没有水的废井,井里埋葬着许多不义得来的财物。他不但清偿了旧欠,还连连向人道歉,圣灵在他心里动工,叫人一眼就看出他的谦卑来。
基督徒应当学像撒该,把错误擦除,并以正确的作为来 错误的既往。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
包汉博士(DR.Boreham )有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有一个聚会正在进行,当中几个妇女分别在作见证。有一妇人一直保持着漠然的静默。她被邀作见证,但她拒绝这要求。于是便问她理由何在,她回答说:『刚才作见证的四位女士欠我的钱,而我和我家正陷于半饥饿的困境,因为我们没有钱买吃的。』
只尚空谈的见证是一无价值的,除非这见证是以实际的行动作为诚意的保证。
──《每日研经丛书》
【耶稣所在之处“……今天救恩到了这家……”】
德国诗人哥德曾讲过一个寓言,是提到一位穷渔夫所住的简陋茅屋。他说当屋内摆了盏明亮银制的油灯时,整个茅屋里的东西都变成了银色——地板、墙壁的木头、屋顶,甚至家具都是一片银色。
这正是一个家庭让主耶稣居首位会发生的美好景象。曾经是在痛苦、怨恨、疾病蔓延之处,如今却映射主圣洁的光辉和慈爱。
耶稣对撒该说:“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路195 )但撒该不只把耶稣当作客人——他还“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6节 )。基督的拜访对撒该的心灵有了影响,导致他在行为上有极大的转变。他告诉主,他要把所有的一半财产分给穷人(8节 )。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9节 )
耶稣同样也要改变我们的家。但在他如此做之前,我们必须请他进入我们生命中。只有当耶稣是我们的救主和生命的主时,我们才能经历他对我们家庭的丰富恩典。
耶稣是否住在你家?若你以信心回应他,你必经历他的同在与恩典。
哦,赐我们以基督为主的家吧!
在那儿我们读圣经,唱宝贵的诗歌,
在那儿无论是平安或患难,都以祷告为先,
人人都自然而然把赞美挂在嘴边。
若想家中有基督的爱,
就让他在你心中点燃火花。
──《生命隽语》
【继续工作“你们去做生意,直等我回来。“】
在康涅狄格未成为美国的一个州之前,有一次殖民地的立法委员正在开会,浓浓的黑云遮蔽了阳光,有人喊道:“审判的日子来临了,我们赶快回家做好准备吧!“
然而立法委员当中有一位是教会的执事,他站起来并且说:“弟兄们,我不知道这是否审判的日子。神可能现在要来,如果他现在真的要来,我希望他来的时候,看到我仍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我应当做的事,直到最后一分钟。主席先生,我提议拿一些蜡烛来,让我们继续讨论有关殖民地的事。”
中,耶稣讲了一个比喻,有一个贵族要到一个很远的国家,临行前,他把十个仆人叫到跟前来,给每个人一个钱币,相当于他们三个月的薪金。并且说:“去做生意,直等我回来。”不久之后,他回来了,这些仆人都要向他报告他们是如何使用这些金钱的。
耶稣升天了(路2449~53 ),他也是“往远方去”(1912 ),他有可能在任何时候回来。然而在他还没有回来之前,身为他的仆人,我们的职责就是善用自己的才能与机会来服侍他。
展望救主的应许的同时,让我们坚守自己的岗位,并且“继续工作”。
救主曾经承诺要再来,
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让我们努力工作直等到他来,
届时他将奖赏我们。
一个警醒的基督徒也将是个勤奋做工的基督徒。
──《生命隽语》
【】
【不要低估小的】一个人玩游戏,如果不断练习的话,他必然会愈来愈出色;假若疏于练习,他们的技巧便要倒退。又假若我们有纪律的锻炼体格,身体便会扎实强壮;相反的话,便会变得松弛无力。学生学习拉丁文,能够不断努力,那么拉丁文学的宝库便会为他而敞开;反之,便会忘掉一切。如果我们真切的追求良善,克服一次又一次的试诱,新的境界和新的美善,便会为我们开启;相反的话,我们放弃努力,贪图快捷方式,那么以往对诱惑的抗拒能力便告失去,而我们只有从高处一直滑下去。
基督徒的生命并没有静止不动的那回事。我们一是所得的愈来愈多,一是尽失一切。
──《每日研经丛书》
你可以列举一大堆所谓的「小事情」,然而它们却是伟大成就的基石。有谓,「如果有上帝同在,微小亦将变为伟大了!」你当会注意到,门徒寻觅一匹小驴子来扮演重要的角色!上帝的儿子耶稣要骑上这匹小驴子荣显地进入耶路撒冷城。「因为主要用牠」,就使这匹小驴子比巴勒斯丁当地无以计数的驴子都显得更重要。所以,小的事物若让上帝使用,它的价值立刻就不同凡响了。
许多年以前苏格兰有一位忠心的牧者受到执事的批评:「你的工作和讲台一定有问题,不然我们教会去年怎么会只多了一个人,而他还是一个童子!」牧者听了这话十分伤心,他还是照常证道。做完礼拜,他留在圣堂祷告。为主工作了这许多年,令他最痛心的就是有人告诉他:「你的工作不再蒙上帝赐福了!」他流泪祷告了一会儿之后,发现有人站在他的身边。抬头一看,原来是那个「童子」。牧者问,「罗拔特,你有什么事吗?」「牧师,你认为在我受完教育之后,能成为一个传道人,甚至当一名宣教师吗?」牧师停了许久才说,「你的话使我感到欣慰,劳拔特,我相信上帝会使你成为一个杰出的传道人。」Robert Moffat 果真后来成为世界闻名的非洲宣教师。一匹小驴子若被主用,它就变为不凡了。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君临天下“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
一位美国哲学家曾问道:“如果耶稣和柏拉图都回到地上,要在同一个校园,同一时间演讲,我应该去听谁讲?”他接着总结说:“即使柏拉图是如此的伟大,但当你能有机会聆听那本身就是真理的耶稣时,还会有谁去听柏拉图讲解真理呢?”
在第一个圣棕树节,那些群众兴高采烈地簇拥着耶稣,他们的反应就像那位哲学家,他们深知没有人能与耶稣相比,但同时对他也有疑问。耶稣平静地骑着骡子进入耶路撒冷,依当时的情形,耶稣骑一匹庄严的战马可能更合适。他拜访了圣殿,就往伯大尼去了(可1111 )。群众却对耶稣抱有更多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救他们脱离罗马统治,而耶稣却是来救他们脱离撒但的统治,他们深知耶稣是神派遣而来,但他们却完全误解了他属灵的任务。
我们称颂耶稣,是因为他是耶稣,还是因为他能帮我们什么忙?敬重他意味着要服从他,并且去除自我中心的天性。那位哲学家承认耶稣是真理,那些群众认为耶稣是他们救助者,而我们则要顺服他,以他为王――掌管我们内心的王。
骑上,威严地骑上!
在不太盛大的游行中,骑上死亡之路,
哦!基督,你的胜利现已胜过死亡,战胜罪恶。
信靠与顺服是作主子民的必要质素。
──《生命隽语》
【通过基督的眼睛看世界“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看见城,就为它哀哭,”】
演员布鲁斯·马加诺想以他扮演的角色看世界,因此在他为扮演马太福音中的耶稣作准备时,他祷告:“主啊,让我从你的眼光观看这一切是什么样的。”
有一天,神回答了他的祈祷,当时他正在扮演耶稣痛心地指责毫不悔改的城市哥拉汛和伯赛大(太1120~22 )。马加诺在看到他周围的人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哀,他说他看见“人们以神不喜悦的方式生活着”。他比喻他当时的反应好像是父母看到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步入大街,一辆卡车正在逼近。马加诺说他当时的感觉不仅仅是为人们感到惋惜,他的心感到疼痛,以致在行动上有所表现。
当耶稣在人群中走时,他把那些人看作是没有牧羊人的羊群,属灵的无知,失去了永生和希望。由于怜悯的心驱使,他教导他们,用他超自然的力量给他们提供他们之所需要的一切(太935 )。
我们是否也以耶稣的眼睛来看世人呢?我们是否会满有怜悯的心?不仅仅是那种瞬间即逝的内疚,而是应该付诸行动。
那些小心背负重担的人
具有美好的生活;
那些无论何时何地表现同情心的人,
是最真诚的人。
怜悯的心是爱在行动上的表现。
──《生命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