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F安营站口表
这段长篇的经文列出了以色列从兰塞起行,直至抵达摩押平原曾经安营的四十个地点。第一个段落(3~18节)不但列出了安营的站口,更提到某些地点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可说是出埃及记十二章至民数记十二章地理资料的概览。中间的段落(18~36节)只列站口,民数记其他经文并无平行之处。但,亦回应了本章30~33节。站口表最后一个段落(37~49节)和第一个部分一样,除了地名以外,还忆述了一些史实。它和民数记二十至二十二章的地理资料相平行,然地名却不尽雷同。本表触发了好几个复杂的地理与批判学难题,增注将会详细讨论。 我们在此先要推敲的,是本段的神学宗旨是甚么?它为何会在民数记这个地方出现?为甚么特别提到这些站口?本段省略了几个别处经文曾经提及的地点,如:他备拉、玛他拿、拿哈列、巴末,又加插了很多其他经文没有提及的地名(13、19~29节)。 由于摩西的伟大成就在所提的站口发生,本表可说是有作为他讣闻的功用;民数记适宜在此加插讣闻。但本表还有其他的功用:它总结了出埃及记和民数记的主题。又提醒读者,他们的国家在逃出埃及,横越西奈沙漠时,所克服的一切障碍。神既长久以来帮助以色列,亦必然会赐他们能力达成目标,进入迦南。是以在此回顾历史,对于直接讨论土地问题的最后一组律法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序言。他们即将在神向列祖所应许之地运行上述律法,神以往对以色列的眷顾是他们的保证。 然而除了它们的名字以外,我们对于大部分地点都一无所知,圣经又为甚么要列出这许多的站口呢?这四十个中途的站口不可能代表四十年旷野的流浪,出埃及记说得再清楚也没有了:他们只用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就经过十二个站口到达西乃。教父时代的解经家291指出在马太福音中,主耶稣的家谱包括了(3×14=)四十二代,本段正好列出了四十二站。这个观察本身虽然无法为解释本章,提供丝毫的亮光,它却带起了站口数目是否偶然的问题。 把站口分为六组,就可看见有趣的规律:| 1. 兰塞 | 8. 汛的旷野 | 15. 利提玛 |
| 2. 疏割 | 9. 脱加 | 16. 临门帕烈 |
| 3. 以倘 | 10. 亚录 | 17. 立拿 |
| 4. 比哈希录 | 11. 利非订 | 18. 勒撒 |
| 5. 玛拉 | 12. 西乃旷野 | 19. 基希拉他 |
| 6. 以琳 | 13. 基博罗哈他瓦 | 20. 沙斐山 |
| 7. 红海 | 14. 哈洗录 | 21. 哈拉大 |
| 22. 玛姬希录 | 29. 曷哈及甲 | 36. 普嫩 |
| 23. 他哈 | 30. 约巴他 | 37. 阿伯 |
| 24. 他拉 | 31. 阿博拿 | 38. 以耶亚巴琳 |
| 25. 密加 | 32. 以旬迦别 | 39. 底本迦得 |
| 26. 哈摩拿 | 33. 加低斯 | 40. 亚门低比拉太音 |
| 27. 摩西录 | 34. 何珥山 | 41. 亚巴琳山 |
| 28. 比尼亚干 | 35. 撒摩拿 | 42. 摩押平原 |
| 1/8 | 神迹:长子被杀/吗哪与鹌鹑 | |
| 2~3/9~10 | 不详 | |
| 4/11 | 击败埃及人/亚玛力人(出十四,十七) | |
| 6/13 | 食水/食物过剩//民十一) | |
| 7/14 | 米利暗//民十二) |
| 3~5节 | 17节 | |||||
| 6节 | 31~33节 | |||||
| 7~8节 | 及下 | 36节 | ||||
| 8节 | 及下 | 37~39节 | ||||
| 9节 | 40节 | |||||
| 10~12节 | 41节 | |||||
| 14节 | 43节 | |||||
| 15节 | 44节 | |||||
| 16节 | 及下 | 48节 |
监证原址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关乎五经结构之批判理论的产物。这理论大致相信创世记至民数记的背后,有J、E、P三个主要来源,并且这三个来源在很多问题上都不一致,旷野流浪的路线是其中之一。因此,纵使(E)说神带领以色列人从埃及前往迦南时,不走沿海之「非利士的道路」,好几位有名的学者却辩称这是另一个来源(P),相信他们行经非利士的道路。他们的根据包括把比哈希录、密夺、巴力洗分监定在埃及东北部的沿海,并且假设红海(芦苇海,Sea of Reeds)就是西尔博尼斯湖(Lake Sirbonis)。至于民数记三十三章,一般看法认为它是很晚期的作品,所根据的是分散在出埃及记和民数记中的晚期「P-行程笔记」,以及西奈地区一条古老的朝圣路线。按照挪士(Martin Noth)和克尼希(J. Koenig),这路线从阿卡巴湾顶端通往阿拉伯。296以上对民数记三十三章的分析,最近受到大卫斯大力抨击。297他认为只需删除各样后来加插的资料,本章余下的就是从埃及到摩押平原,一个可靠的行程表。然而在考据途中地名时,戴氏对于出埃及记和民数记中各地所发生的故事,同样觉得有置诸不顾的必要;理由是他相信记叙和地名是后来才连在一起的。例如我们不能倚靠西奈半岛苦水井的位置,来监定摩西使水变甜的玛拉在甚么地方。因为故事和这个称为玛拉的地方最初是互不相干的:玛拉的故事和地名来自不同的来源。
西奈半岛没有人不断在同一处地点定居所构成的第一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一切的监定,因此永远不能越出假设的范围。但另一方面,笔者觉得来源批判学所造成的疑难,却是超乎其实的。赛门斯(J. Simons)298对这问题的处理方法,在逻辑上远为优胜。赛氏的论点是,由于这么多地点的考证都在假设范围之内,寻找前后一致的路线,反而没有这么费时失事。即使批判学构想中的来源,真的对出埃及的路线各持不同的看法,我们总可以合理推测在经文最后编纂者的心目之中,所有资料都是符合一条路线的。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假定路线只有一条,除非有无可推诿的证据,证明地名不可能全在同一个行程表中,我们才会考虑路线超过一条的说法。 因此在下面的讨论之中,笔者将会大幅采用赛门斯和哈勒尔(M. Harel)299按这方法作出的研究,并且在有需要时按照大卫斯著作所提供的较新资料,修正他们的结论。笔者为求行文方便,不会一再提醒读者监证的臆测成分极高,其实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些推测是很不可靠的。我们虽然不能完全肯定以色列人渡过红海、领受律法、得吃吗哪的地点,但从神学角度看,这些地点无法确定,也不会比加略山和基督升天地点不能确定来得严重。事件确然发生才最是重要,至于它发生在甚么地方虽然值得思考,却和我们信仰的精髓无关。 从歌珊到摩押平原的旅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歌珊到红海、红海到西乃山、西乃到加低斯、加低斯到摩押。旅程开首和最后的部分追溯起来还比较有把握,红海到加低斯两部分却很不可靠。下面将依次讨论几个部分的行程,并且详细研究红海、西乃、加低斯的位置。 a. 从歌珊到红海(3~8节) 以色列寄居埃及时,定居在尼罗河三角洲东部边缘的歌珊;。他们从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城市兰塞出发,与歌珊的位置很吻合。根据学者一般的监定,兰塞不是肯迪尔,就是泰尼斯,今日称为桑哈贾尔(San el-Hajar)。以色列人从兰塞走到大概位于廷萨湖和苦湖之间的土米拉河谷(Wadi Tumilat)一带的疏割和以倘,;。换言之,他们在歌珊启程之后,是向着沙漠朝东南方前进。 然后他们奉命「转回」,在比哈希录前,密夺和海之间,对着巴力洗分安营;。埃及文献记载在土米拉河谷附近,有两处分别名叫密夺和巴力洗分的地方,但却没有提供更准确的位置。然而「转回」也是以色列人路线的线索。他们改变方向,不再对着东面的沙漠直走。由于西行北行都会使他们更加接近埃及,南面大概是最有可能的方向。这样一来,他们到了苦湖岸边时,就被埃及人追上,困在湖滨。但以色列却靠着神所赐下的东风,在夜间渡过对岸;。苏彝士运河开凿之前,当地是一段窄而且长的浅水地带,宽约贰一哩,可以涉水横越。以色列渡过红海,最可能就在此处。 中文「红海」(及英文 Red Sea)所指的,是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外海。由于希伯来文传统上译作「红海」的 yam sûp ̄ 一词,直译应该是「芦苇海」,有人就认为这是以色列人渡过的是个内湖,不属红海一部分的证据。但这论证是错谬的,因为在某些经文中, yam sûp ̄ 指阿卡巴湾(即红海北部的东支),是一点也不模棱两可的(如:;。因此苦湖古时直接与红海相连,是可能性更高的看法。其实当时海拔只要比现代低六尺(2公尺),就能如此了。另一个可能是, yam sûp ̄ 的词意或许比我们所用的「红海」广泛,把内陆邻近的苦湖也包括在内。 b. 从红海到西乃(8~15节) 至于渡过红海之后的路线,意见多有分歧。牵连最广的是西乃的位置。按照大卫斯的考据,具有历史性的传统只有一个;这传统以穆萨山(阿拉伯语「摩西山」)为西乃山。把穆萨山认同为西乃山的最早证据,来自主后四世纪末叶的基督教著作,但大卫斯300相信犹太人在两个世纪以前,已经有此结论了。 赛门斯301与大卫斯302依照西乃山是在西奈半岛南端的假设,对中途站口的位置提出了如下的监定。玛拉;是今日的哈瓦拉泉(Ain Hawarah),以琳;是加兰德尔河谷(Wadi Gharandel),红海边的安营处是马尔哈(el-Marhah)平原(赛门斯)或塔伊巴河谷(Wadi Tayiba;大卫斯)。赛门斯试图进一步将到达西乃之前的其他地方,监定于附近各处。大卫斯则认为可靠性过低。 由于西乃山事件和宣称这山位于西奈半岛南端的传统,彼此相隔了一千五百多年,不少现代学者都尝试在别处,寻找更符合圣经描述的地点。把穆萨山监定为西乃山的疑点,包括了:圣经为甚么说它离开埃及只有三天路程,等)?西奈南部宜于捕鱼,他们为甚么埋怨没有鱼吃?时至一九三七年,西奈南部的出产还是只够养活一千四百名居民,纵有吗哪神迹,当时的西乃怎能供养这么多人?以色列人从苦湖南行时,为甚么不在水源充足的阿雍‧穆萨(Ayun Musa)逗留,而要一直走到远为逊色的哈瓦拉泉?既然按照南路的假说,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沿海的平原前进,为甚么只有一个安营地点,特地指明是在红海海边呢?以上的问题,加上其他的疑点,驱使学者对西乃山的位置,提出了其他的可能。相信西乃是个火山的,提出一个位于阿拉伯半岛的地点。又有人提出是在加低斯附近。但圣经明言西乃和埃及的距离是三日的路程,和加低斯‧巴尼亚是十一日,与这两个说法不相符;。 哈勒尔303的理论较为可取,他认为西乃就是位于苏彝士西南三十哩(50公里)的辛比沙山(Jebel Sin Bisher)。它不但能够免除其他理论的疑难,对于考证红海与加低斯之间的其他站口,也很有帮助。哈氏把玛拉;监定为苏彝士以东九哩(14公里),距离渡海地点二十五哩(40公里)的莫尔井(Bir el-Murr),当地有一个咸水井。他认为就是以琳;的阿雍‧穆萨,今日有十二个井和一个小棕树林,他们当日在此稍作停留,应该也很适宜。下一个哈氏认为可足监定的地方是利非订;。以色列在那里缺乏食水,并且与亚玛力人打仗。食水所以不足,是因为以色列人离开了沿岸的平原,往内陆的提赫沙漠前进。提赫高原的东北角宜于放牧,这可能就是亚玛力人为何被这地所吸引,而要攻打进侵之以色列人的原因。 以色列在利非订的胜利,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来到西乃旷野;。哈勒尔把它监定为苏德河谷(Wadi Sudr),这是西奈半岛北部好几条通商要道汇集之处,有充足的食水和牧原,甚至还有一点可供耕种的土地。这是一个很适合众支派在此居住年余的地方;。辛比沙山(海拔1,900尺,即618公尺,山顶比平原高出300公尺)巍然独立在平原中央,山名的意思是「律法的宣布」或「人的律法」。 大卫斯304以如下理由,反对哈勒尔的监定。第一,〔哈氏所监定的〕玛拉和西乃之间只有三十哩左右,即使假设以色列人有很多的牲畜行李,每日只能走一小段距离,要把七站挤在两者中间仍是十分困难。但大卫斯却未免高估以色列人行进的速度了。玛拉若是位于哈瓦拉泉,西乃若是穆萨山,玛拉到西乃的七站就有八十五哩,红海到玛拉三日的旅程则是七十哩。贝都因人迁移营地的速度是每日六哩。305 第二,大卫斯以资料来自晚期的P来源为由,不赞成哈勒尔利用所提及的露水,以及以色列人长期在西乃居留,作为考据这些地点的线索。他承认哈勒尔立场最有力的论证,是圣经一再提到神的山十分接近埃及,,离开边界显然只有三日的路程,。戴氏在此也是假设问题是不同来源所构成的。一个来源说神的山接近埃及边界,另一个来源则认为西乃是在西奈半岛南部。 大卫斯的反证并不有力。首先,说何烈山就是神的山,戴氏亦同意何烈亦即西乃。其次,即使接受了多个来源的存在,又接受各来源对于发生史事的地点可能有不同的意见,组合这些来源的依然是一位编纂者,他亦相信所写下来的十分合理。他虽然没有现代地理学家的技巧,但他以西乃为神的山的信念,;参十六;,却似乎很坚定。因此哈勒尔的方案虽或不符合最早期的来源,却仍可说是代表五经编者对流浪旅程的理解。 c. 从西乃到加低斯(16~36节) 按照至,耶和华的山和巴兰旷野之间停站之处只有三个:他备拉、基博罗哈他瓦、哈洗录~35)。但却列出了二十二站,在西乃的旷野起首,到「寻的旷野,就是加低斯」退出。除却首尾两站以外,基博罗哈他瓦和哈洗录是两个行程表之间惟一共通之处,。 按照西乃山在半岛南部的传统理论,哈洗录可以监定为穆萨山东北的胡代拉特泉(Ain Hudeirat)。以旬迦别是在阿卡巴湾头,加低斯则位于以旬迦别和地中海的中间的加得斯泉,或其附近的地带。其他站口无从考证。306 西乃若是辛比沙山,西乃和以旬迦别之间还是只有一个合理的地点:利提玛可能是辛比沙山东面十三哩(20公里)的拉思玛泉(Ain Rathmah)。然而,哈勒尔307则觉得民数记十一至十三章和的直接描述比较可靠,后者形容以色列经过西乃和加低斯‧巴尼亚之间「那大而可怕的旷野」。这用来形容辛比沙和加低斯之间的地区十分合适。哈氏把它监定为盖满了碎石,水源不足,植物甚少的巴兰沙漠。以色列自然会缩减安营的次数,尽快走过这个地区。按照的时间资料,以色列人大概在三十日内(其中七天住在哈洗录,,走了一百二十哩(200公里)。308哈氏相信民数记三十三章提及的其他站口,是以色列众支派流浪三十八年间安营的地方。 d. 从加低斯到摩押(37~49节) 按照圣经的记录,由以色列到达加低斯起,直至他们终于离开为止,几乎经过了四十年的时光。提到他们初次离开加低斯,开始流浪生涯,是在探子回报之后不久。可是,由于库代拉特泉和加得斯泉是全西奈半岛产量最高的水泉,学者一般都假设众支派定期回到此地,并且是在其中一次回来之时,启程绕过以东,。他们离开加低斯之后的第一站是何珥山,。按照古老的传统,这是彼特拉附近的内比哈伦山。但若果把加低斯监定为加得斯泉的话,何珥山就必须在亚拉巴以西另觅新址。下一个位置有把握的地点是普嫩,即死海以南三十哩(50公里)左右的费楠(Feinan)。这表示以色列是从何珥山309启程之后,大致上是朝东的路线,到了普嫩才在以东和摩押富庶山地的东缘改道北行。295至于这句话的意思,请参看注释。
296M. Noth, 'Der Wallfahrtsweg zum Sinai', Palästinajahrbuch , 36, 1940, pp. 5~28; Noth, pp. 245~246。J. Koenig, 'La localisation du Sinaï et les traditions des scribes', Revue dʾhisoire et de philosophie religieuses , 43, 1963, pp. 2~31及44, 1964, pp. 200~235. 297G. I. Davies, The Way of the Wilderness (CUP, 1979), pp. 56 ff. 298J. Simons, The Geographical and Topographical Texts of the Old Testament (Brill, 1959), pp. 234 ff. 299M. Harel, Masei Sinai (Tel Aviv: Am Oved, 1968).300Davies, The Way of the Wilderness , p. 24.
301Simons, Geographical Texts pp. 251~253.302Davies, The Way of the Wilderness , pp. 83~84.
303Harel, Masei Sinai , pp. 224 ff.304Davies, The Way of the Wilderness , pp. 67~69.
305Harel, Masei Sinai , p. 111哈勒尔认为三日从埃及到西乃,和十一日从西乃到加低斯,是理想的行军速度,和安营的站口无关。 306挪士和克尼希说很多地点都是在阿拉伯半岛,Davies, pp. 87~89对这假说提出反驳。 307Harel, Masei Sinai , pp. 277~279.308二月二十日在西乃出发+ 三十日旅程(西乃到加低斯)+ 四十日探子窥地= 五月初(希伯仑葡萄初熟之时,。
309若把何珥山监定为内比哈伦山,就是描述以色列人从阿卡巴湾头的以旬迦别出发,沿着亚拉巴和死海东面的高地向北行进。 G关乎土地的律法 i. 占据那地 全本民数记既然一直展望以色列在应许之地定居,它以六条主题是占据迦南的律法作结,当然十分合适。| 33:50~56 | 要求驱逐迦南人及其宗教 | |
| 34:1~15 | 界定应许之地的边境 | |
| 34:16~29 | 指定分配土地的人选 | |
| 35:1~8 | 指定给予利未人的城邑 | |
| 35:9~34 | 说明如何从土地中清除流人血的罪 | |
| 36:1~12 | 规定土地永归所属的支派,不得转让给其他支派 |
“所行的路程,记在下面”——本章所记的,不过是以色列人安营之要地,民二十和二十二章的表 )。有些地方圣书上没有记(36注-45注 )。本章的名字和别处的名字有时不同,有几种缘故:1好些名字是以色列人自己起的;2有的名字是因着本处之地形起的,或是属小村庄的,故此摩西在本章上用一个名字,百姓另用别的名字指着一个安营的地方(18注 );3有的时候以色列人同时在两处安营(参45-49注 )。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本章所记为以色列人从埃及的兰塞起程到达摩押平原,沿途扎过营的四十个地方。第一部分(3~17节 )不只记营地的名字,还择要记下旅程中发生的大事,有如《出埃及记》十二章至《民数记》十二章的摘要。中间一部分(18~36节 )只记营地名;最后一部分(37~49节 )又是地名与大事同记。
摩西一声事业与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密不可分,这章旅程表有同他的生平简史,也是《出埃及记》和《民数记》二书主题的综述,说明以色列人如何克服万难,终于抵达约但河畔;迦南在望,神必领他们进入美地。
这四十个地名,有的已可确定其位置,有的则不详。很多地名只是扎营的地方,并非城市。
──《启导本圣经注释》
按着军队: 这说明以色列出埃及时,象军队一样有组织有秩序地出来的。他们在埃及时,虽然象奴隶一样过着悲惨的生活,但是自从神以大能使他们脱离埃及的束缚以后,作为以神为元帅的属神的军队,显出了威荣。只有创造并统治着一切的神才能改变一个人(民族 )的气质、品格以及属性。
--《圣经精读本──民数记注解》
【】
若对照圣经其他经文及现今的地理资料,本章提及的地点及路途有很多地方尚待澄清,且牵涉非常复杂的考究和分析。原因如下:途中很多地点都是以色列人暂时驻扎之处,不会有悠久文化的痕迹(特别是在旷野的地方 ),可供考古学考究。其次,基于政治或宗教因素,有些地点的名字后来被更改了,所以现今以圣经地名命名的,可能已不是原来的地点,而一些圣经地名甚至已失传了。虽然如此,重要中途站(如加低斯 )的地点,是可稽考的,地图上的位置也是可靠的。至于其他小站的位置,则多靠猜测来判定,有待新发现来改进。
本段并未列举所有的站,例如他备拉(11:3), 玛他拿、拿哈列、巴末 (21:19) 等都没有在此记录。另一方面,某些地点在圣经中只在此出现一次(13- 19-29 )。 如此,作者为何选录这些地点?从圣经多处看来,数字往往有象征的意义(参上文28章 29章 太1章的三个「十四代」 ),是圣经作者刻意编排的。我们从本章的编排也可发现一些象征性意义。四十二为七的倍数、四十二站表列如下:
第一程(5-10 )
1兰塞;2疏割;3以倘;
4比哈希录;5玛拉;6以琳;
7红海边;
第二程(11-17 )
8汛旷野;9脱加;10亚录;
11利非订;12西乃旷野;13基博罗哈他瓦;
14哈洗录;
第三程(18-24 )
15利提玛;16临门帕烈;17立拿;
18勒撒;19基希拉他;20沙斐山;
21哈拉大;
第四程(25-31 )
22玛吉希录;23他哈;24他拉;
25密加;26哈摩拿;27摩西录;
28比尼亚干;
第五程(32-41 )
29曷哈及甲;30约巴他;31阿博拿;
32以旬迦别;33加低斯;34何珥山;
35撒摩拿;
第六程(42-49 )
36普嫩;37阿伯;38以耶亚巴琳;
39底本迦得;40亚门低比拉太音;
41亚巴琳山;42摩押平原。
若留意各站的数目及发生的事,可发现一些编排上的特征。
1在第四、五、六程的第六站,是亚伦和摩西死的地方:亚伦死
在何珥山(20:22),葬在摩西录(即摩西拉 ,摩
西死在亚巴琳山。
2神供水的地方玛拉和加低斯 (20:1-), 分别是
第一和第五程的第五站。
3神在第一站领以色列民出埃及来,在第七站过红海,在第十二
站(西乃山 )颁发律法。
这些都不似巧合,而是在数字上有象征的意义。
另外第一程与第二程各站发生的事完全类同:
站数发生的事
18神迹奇事:杀长子及天降吗哪
2-39-10无记载
411争战得胜:败埃及人和亚玛力人
613供应水和食物
714米利暗事件
――《民数记串珠圣经注释》
【行程表】
【】行程表的体裁在古代近东的年表中十分常见,例子之一是主前九世纪 * 亚述王的年表。他们描述战役的方法,是列数所停的各站和征服的各城。比较接近本段所述之时代的,还有埃及多次远征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记录之中,所保存的行程表。
上述名单颇为彻底地记录了入侵以前,从埃及的兰塞前往约但河渡口的旅程。但此表也略去了一些重要的地点(玛撒、米利巴 ),表示它也非完备。以色列人的行程包括几个阶段:(一 )从埃及到西乃旷野(5~15节 其中不少地点都已经在出十三~十七的注释中个别讨论过 );(二 )从西乃旷野到以旬迦别(16~35节 );(三 )从以旬迦别到寻的旷野之加低斯(36节 );(四 )从加低斯到摩押(37~49节 )。不少地名已无从稽考,因为只在圣经此处出现,其他古代史料和现代地理与考古研究都未能提供进一步的资料。
以下是至少暂时可考的地名:兰塞(达巴遗址 ;以旬迦别,位于亚喀巴湾头的海港,若非克莱费遗址(Tell el-Kheleifeh )就是在法尔昂岛上(Jezirat Far'on 这是本区惟一具有大规模海港遗迹的地点 );普嫩(=费楠废墟〔Khirbet Feinan〕 ),在死海以南三十哩;亚巴琳山,在尼波山附近,死海东岸;亚伯什亭(即什亭 ,若非克夫雷因干河(在耶利哥对面 自东至西流入约但河 )畔的汉曼遗址,就是东面不远的克夫雷因遗址(Tell Kefrein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从埃及到摩押沿途各站:本章详细记录以色列人由埃及到摩押平原,中途所经过的地点。总共提到四十二站之多。民数记的内容就是描述在这段路程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并记录神所赐下的启示。作者在本书末部列举沿途各站,使后世倍见神信实的带领。
「从...... 起行,安营在 ...... 」是此段的公式语,但每一次其实都有神的云柱、火柱在帐幕上作指示(9:15-23)。
――《民数记串珠圣经注释》
【】「摩西遵着耶和华的吩咐记载他们所行的路程,其路程乃是这样:」出埃及的整个旅程: 以色列的历史是成就神圣洁计划(建设神国和拯救人类 ),是不会因人的败坏和犯罪而失败的救赎史的精髓。特别是出埃及的旅程是救赎史上的典范。因为出埃及的旅程中神对败坏必死之人不断地赐下恩典,成就了神圣洁的旨意。本章历数以色列百姓在出埃及四十年内安营过的地方,记录了以色列四十年的脚踪。从他们最初的出发地埃及到最后安营的摩押地,是一般旅行者在一周的时间就能到达的短距离,但是以色列百姓却经过了四十年漫长的时间。这惊人长的时间是以色列悖逆和不顺服神的结果,其他理由不过是次要的。神不让违背自己旨意的以色列百姓,很快进入迦南地。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罪进行自我反省,也需要认识自己与神的关系。所以,在这里所列举的四十一个场所并不是单纯的地名,更是以色列的犯罪、苦难和挣扎,眼泪和恩典等活生生的历史记录,我们不能不留意这些地名的大多数是没有水和食物的死亡之地。也就是说,以色列百姓虽然在这样的死亡之地行军了四十年,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饿死(11:33-34),这完全是神的恩典。软弱的我们,生活在象旷野一样充满死亡的世界上,神的恩典是我们能生存的唯一根据,2:7-8)。
--《圣经精读本──民数记注解》
【】「正月十五日,就是逾越节的次日,以色列人从兰塞起行,在一切埃及人眼前昂然无惧地出去。」“摩西遵着耶和华的吩咐,记戴他们所行的路程”——无非是要叫人纪念神的保护。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从兰塞起行”——。“在一切埃及人眼前”——以色列人夜间预备好了,到了天明就起身。“昂然无惧的出去”——(参4注 )。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那时,埃及人正葬埋他们的长子,就是耶和华在他们中间所击杀的;耶和华也败坏他们的神。」正月十五日,……从兰塞起行: 记录了以色列从埃及得解放的时间和场所。这样记录是为了说明以色列出埃及的事件并不是虚无的,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件。这里的“正月”,实际上是以色列民间历的七月。但是神为了纪念以色列的解放和得救,以这个月和这个日为以色列建国的元年,制定了新的月历(宗教历 )。在一切埃及人眼前昂然无惧地出击: 这说明以色列出埃及事件并不是人为的政变,而是神绝对的能力所成就的超自然的大事。神拥有超越这个世界上一切权力的能力,是超越一切的存在,所有的权柄都是从神而来的。这里所说的“昂然无惧”是“高举的手”的意思,是强调神的能力时经常使用的手法。
--《圣经精读本──民数记注解》
“正葬埋他们的长子”——显明那时以色列人本有起行的好机会(3注 )。“耶和华也败坏他们的神”——。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葬埋”一词源于“击打”,“打死”。强调因神审判而被击杀。所以埃及长子的死亡,是因不顺服神旨意所招来的审判的结果。事实上所有的死亡都是因罪恶而产生的结果。也败坏他们的神: “败坏”是“他施行审判”的意思,表明万有之主神践踏外邦神。也就是说,降在埃及地上的灾难并不局限于人和自然,也包括他们所事奉的神。
--《圣经精读本──民数记注解》
【】「以色列人从兰塞起行,安营在疏割。」“耶和华也败坏他们的神”这句话,是指祂降灾给埃及而言,也可以直译为 " 耶和华审判他们的众神 "。
――《灵修版圣经注释》
【】“疏割”——。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从疏割起行,安营在旷野边的以倘。」从埃及到迦南的路程: 按时间的顺序记录了以色列百姓从位于尼罗河东北三角洲的兰塞出发,经过西乃旷野和加低斯巴尼亚等地,到达约旦河下流往东10公里的亚伯什亭安营的路程。这里所提到的地名概括了以下的部分和本书。通过这漫长的旅程可以发现:①虽然属神的百姓居住在这世界,但却是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世界上;②他们作为客旅的生活并不是虚空的,是以永远、荣耀的国度为目标的有目的的生活。
--《圣经精读本──民数记注解》
【】「从以倘起行,转到比哈希录,是在巴力洗分对面,就在密夺安营。」【】「从比哈希录对面起行,经过海中到了书珥旷野,又在伊坦的旷野走了三天的路程,就安营在玛拉。」【】「从玛拉起行,来到以琳(以琳有十二股水泉 七十棵棕树 ),就在那里安营。」“比哈希录对面”——。“经过海中到了书珥旷野,又在伊坦的旷野走了三天的路程”——伊坦旷野,就是书珥旷野。本章6节的以倘,原来在死海旁边。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以琳”——。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 在艰苦崎岖的旷野,有饮用水和可休息的地方,这暗示神特别的保护。特别是“十二”和“七十”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数和长老的数(11:16),从这一点上象征着整个以色列。
--《圣经精读本──民数记注解》
【】「从红海边起行,安营在汛的旷野。」「从以琳起行,安营在红海边。」
“在红海边”——出埃及记上没有提到在此处安营。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从汛的旷野起行,安营在脱加。」 【】「从脱加起行,安营在亚录。」【】「从亚录起行,安营在利非订;在那里,百姓没有水喝。」“脱加……亚录”——出埃及记上也没有提到这些地方。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从利非订起行,安营在西乃的旷野。」【】「从西乃的旷野起行,安营在基博罗哈他瓦。」“西奈的旷野”——。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从基博罗哈他瓦起行,安营在哈洗录。」【】「从哈洗录起行,安营在利提玛。」“基博罗哈他瓦……哈洗录”——。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从利提玛起行,安营在临门帕烈。」“利提玛”——利提玛三个字是苕菷的意思,大概是因着那地所产的苕菷起名。有注释家以为利提玛就是以色列人在巴兰旷野安营的地方。利提玛或是古名,加低斯【就是圣所的意思】或是后起的名字,因为以色列人在那里住了许久(申-46 )。若是这样,从19节到第36节之十七站,也许是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的站口。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从临门帕烈起行,安营在立拿。」【】「从立拿起行,安营在勒撒。」【】「从勒撒起行,安营在基希拉他。」【】「从基希拉他起行,安营在沙斐山。」 【】「从沙斐山起行,安营在哈拉大。」 【】「从哈拉大起行,安营在玛吉希录。」 【】「从玛吉希录起行,安营在他哈。」 【】「从他哈起行,安营在他拉。」 【】「从他拉起行,安营在密加。」 【】「从密加起行,安营在哈摩拿。」【】「从哈摩拿起行,安营在摩西录。」【】「从摩西录起行,安营在比尼亚干。」“哈摩拿”——有人以为这是黑实门。“摩西录”——这是多数字式,的摩西拉是单数字式。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从比尼亚干起行,安营在曷哈及甲。」“从摩西录起行,安营在比尼亚干”——本节之名字的次序,和之名字的次序不同,或者是因论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后第四十年,从北向南行的那个时候。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从以旬迦别起行,安营在寻的旷野,就是加低斯。」“曷哈及甲”——这地方也称谷歌大。
【】「从曷哈及甲起行,安营在约巴他。」【】「从约巴他起行,安营在阿博拿。」【】「从阿博拿起行,安营在以旬迦别。」“以旬迦别”——就是所罗门制造船只的海口,。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安营在寻的旷野,就是加低斯”——。从以旬迦别到加低斯的路程,共有几站圣书上没有记。有许释家以为或是19-35节所记的地方,次序却不同(18注-31注 )。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从加低斯起行,安营在何珥山,以东地的边界。」
“从加低斯起行”——这是以色列人第二次从加低斯起行。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亚伦死在何珥山”——,。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地后四十年,五月初一日,祭司亚伦遵着耶和华的吩咐上何珥山,就死在那里。」
“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地后四十年,五月初一日”——圣书上只在本处记亚伦去世的日期。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四十年,五月初一日”:参看注。米利暗死后半年亚伦也死了;亚伦死后六个月,摩西也随着去世,三十四章 )。
──《启导本圣经注释》
【】「住在迦南南地的迦南人亚拉得王听说以色列人来了。」「亚伦死在何珥山的时候年一百二十三岁。」
“亚伦死在何珥山的时候,年一百二十三岁”——亚伦站在法老面前的时候,年八十三岁。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亚拉得王”——。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以色列人从何珥山起行,安营在撒摩拿。」“亚拉得”:参看注。
──《启导本圣经注释》
【】「从撒摩拿起行,安营在普嫩。」“撒摩拿”——圣书上除本处以外没有提过这地方。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从普嫩起行,安营在阿伯。」【】「从阿伯起行,安营在以耶亚巴琳,摩押的边界。」“安营在阿伯”——。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阿伯以耶亚巴琳”——。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安营在阿伯……直到亚伯什亭」】
【】「从以耶亚巴琳起行,安营在底本迦得。」{命题29}为何在此所记载以色列人安营地点与早先(民数记二十一章 )所记载的地点不同?
〔难题〕在民数记第二十一章记载以色列人安营于阿伯、 以耶亚巴琳、撒烈谷、亚嫩河、比珥、玛他拿、拿哈列、巴末、摩押地的毘斯迦的山。但是在民数记三十三章所列出安营地为阿伯、以耶亚巴琳、底本迦得、亚门低比拉太音、尼波的亚巴琳山和摩押平原。
【解答】
若对下列几个重点了解后,就不难理解这两章经文的差别:
(1 )这两章记载行程的地名起始与终点(近约旦以东的耶利哥 )是相同的。
(2 )因为这两章均属于民数记出于同一作者的手笔,因此不应有冲突。
(3 )有些安营起行的地点可能有两个不同名称。譬如:以耶亚巴琳又称为Ijim。
(4 )两章所列的行程并非完整的行程;有些只列出作者他认为重要的。民数记21章列出了介于以耶亚巴琳和摩押之间的六站,但是在33章仅列出3站, 列出较完整的安营地点可能与统计数字有关而列出较少的地点与历史写照有关。
(5 )第三十三章所列出的地名与摩西所在的本部 (head quarter )和会幕所在有关。
(6 )因为当时有百万人,所遍布的地方甚广大,而且可能安营时不只局限在一个城市或地点。
(7 )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泊可能会在同一地点安营两次以上,刚开始他们是走迂回绕行的行程,到后来走直线的路程。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底本迦得”——这名字大概是因迦得人修补底本城起的。从以耶亚巴琳到底本迦得,大概有几天的路程。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从底本迦得起行,安营在亚门低比拉太音。」本章从以耶亚巴琳到摩押平原,只记有四站,却记八站,或者只记重要的站口。那些名字不同,或因以色列人太多的缘故,同时在两处安营,和49节从伯耶施末到亚伯什亭一样。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从亚门低比拉太音起行,安营在尼波对面的亚巴琳山里。」【】「从亚巴琳山起行,安营在摩押平原约但河边、耶利哥对面。」“亚门低比拉太音”——大概这地方后来称为伯底拉他英,是摩押人的一座城,离底本尼波不远。“在尼波对面的亚巴琳山里”——。在本处尼波两个字是城名,,一样;在,是山名。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他们在摩押平原沿约但河边安营,从伯耶施末直到亚伯什亭。」“摩押平原”——。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耶和华在摩押平原约但河边、耶利哥对面晓谕摩西说:」“亚伯什亭”——,。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耶利哥在约但河西,与以色列安营的什亭隔河遥遥相对。此处特别提到耶利哥,因属迦南重镇,也是以色列人进迦南最先攻打的一座城。神吩咐入住迦南地前,除毁灭其民外,必须消灭一切的偶像,根绝异教信仰(53节 )。
──《启导本圣经注释》
“从你们面前赶出那裹所有的居民”——,。“錾成的石像”——。“铸成的偶像”——。“拆毁他们一切的的坛”——但以色列人不遵行,反倒在邱坛上献祭,,。他们且迷信邱坛和在邱坛上拜偶像的事,以为是侍奉耶和华。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复述对待敌人的法则,这在摩西五经曾多次强调,34:11, 利20章 ),如今于入迦南地的前夕,尤其经过巴兰及米甸人一事的教训后,神再提这方面,时间上十分恰当。以色列人不得容许敌人居住其中,也不可容忍敌人的宗教(51 )。分地的法则(54 )乃复述26章的条例。神信实地带领百姓的旅途,为他们击败敌人,将应许之地赐给他们,唯一的要求是要百姓彻底消灭敌人及其宗教 。55-56节是对不服从上述命令者的警告,后来在以色列国的历史中真的应验了。
――《民数记串珠圣经注释》
【】「“你吩咐以色列人说:你们过约但河进迦南地的时候,」征服迦南和土地分配条例: 从这部分到本书的结束,记录了神对迦南的征服和分配的指示。从这意义上来讲,这个部分是本章的结论。这些条例与;;;9:4,5;;的内容一致。同样的指示出现在圣经的不同经卷,说明这个命令是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执行的。以色列在征服迦南的过程中必须要成就的是:①赶出所有被偶像污染的原住民;②除去一切偶像;③拈阄给各支派分地(书13-17章 )。通过这些事实可以发现神国基本的框架。①神所要建立的国家里不允许罪恶存在;②神与外邦神不能共存;③在神的国里公平和秩序受到尊重。
--《圣经精读本──民数记注解》
【】「就要从你们面前赶出那里所有的居民,毁灭他们一切錾成的石像和他们一切铸成的偶像,又拆毁他们一切的邱坛。」【】「你们要夺那地,住在其中,因我把那地赐给你们为业。」【】「你们要按家室拈阄,承受那地;人多的,要把产业多分给他们;人少的,要把产业少分给他们。拈出何地给何人,就要归何人。你们要按宗族的支派承受。」“我把那地赐给你们为业”——地是属乎神的,。所以祂愿意将那地给谁,就能给谁。神特别的拣选了迦南地,故此祂不能不鉴察迦南人的罪,,,。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你们要按家室拈阄,承受那地”——以色列人分地,不但要按支派拈阄,也要按宗族和家属拈闹。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倘若你们不赶出那地的居民,所容留的居民就必作你们眼中的刺,肋下的荆棘,也必在你们所住的地上扰害你们。」后来约书亚按照这里的指示,将应许之地分配给了十二支派。见《约书亚记》十三~十九章。
──《启导本圣经注释》
“倘若你们不赶出那地的居民”——以色列人后来没有赶出那些居民,,,,。“眼中的刺,肋下的荆棘”——又难受,又危险,,。我们若不除掉自己的罪,也是一样。【比方】一个农夫冬日出行,见了一条小蛇,冻得半死,他就可怜那蛇,把蛇搋在怀里暖着,等到蛇得了暖气复苏过来,却把农夫的胸膛咬了一口。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以色列人后来果然未能完全消灭迦南人(士1~2章 )。
──《启导本圣经注释》
【】「而且我素常有意怎样待他们,也必照样待你们。”」刺……荆棘: “刺”的希伯来原文是复数,指很多的刺。“荆棘”源于“锋利”,“冰凉”之意,含有“许多刺”,“许多钩子”的意思。如果身体最敏感的部位眼睛或软肋上扎满了刺,肯定会感到无比的疼痛。以色列百姓违背了神要赶出所有原住民的命令,以后不得不经历苦难。神的命令是绝对的。从这意义上来讲,以色列百姓对原住民的宽容是得罪神的。痛苦与死亡将伴随着凡违背神旨意的人,。
--《圣经精读本──民数记注解》
“也必照样待他们”——显明神不偏待人。
──丁良才《民数记注释》
本节的意思是说:以色列人若不赶出那地居民,耶和华要象毁灭迦南地的人一样毁灭他们。
──《启导本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33- 34章 )】
1有学者认为摩西不单记录了旷野飘流的各站地名,而且是有耶和华的吩咐,把神引领的历史记载下来。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4:4-8; 34:27; ,24。
2从何见得以色列民之应许地是圣地,而不是难民杂居的避难所呢?参33:52, 54。这与今日以色列民坚决要在巴勒斯坦地维持国土有否关系呢?
3「拈阄」分地在实际建立家园一事上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耶和华带领子民的工作有否因子民平安进入迦南地而停止呢?
4以色列人有没有彻底对付迦南地的原居民呢?他们这样做带来了那些后果呢?; ; 。
──《串珠圣经注释》
33:50~36:13本章五十节开始记载得地为业的律例;直至本书末章(36章 )为止。
――《民数记串珠圣经注释》
「摩西遵着耶和华的吩咐记载他们所行的路程。」
神领以色列人出埃及,领他们经过旷野,知道他们一切的脚步。神竟然对他们的行程有了兴趣,特地吩咐摩西逐一记下各站的经过。
出埃及地的行程,是从逾越节开始。羔羊的血,成为生命与死亡的分别,也是自由与奴役的界域。
那一夜之间,形成何等大的不同!当埃及人正埋葬他们长子的时候,“以色列人从兰塞起行,在一切埃及人眼前,昂然无惧的出去。”以后是四十年的旷野行程,在云柱火柱的引导之下,向应许之地进发。
本来从埃及北上,那条南北的古道上,曾留下他们先祖的足迹;当然,其他往来的商贾客旅,也行过那路。再多也不过四十天的路程,竟然走了四十年!,神知道人的心性,“非利士地的道路虽近,神却不领他们从那里走,因为神说:‘恐怕百姓遇见打仗后悔,就回埃及去。’所以神领百姓绕道而行,走红海旷野的路。”
神吩咐摩西记所行的路程,必须有可用的文字。在埃及四百三十年中,以色列人发展了自己的文字,这使他们可以保持自己的文化,以至将神交托他们的圣言,写下神救恩的计划,递传后世。
文字的正当运用,不是夸耀彰显自己,把自己描述成伟大领袖的形象;而是用来记述神的恩慈和忍耐,如何引导他们,成就祂向列祖所应许的。
从旷野路程的记录,使我们知道,全程是由神计划安排。但正如线是由点的延长形成的,四十年的岁月是由每天的时日累积,旷野的路程也是由许多个站,连续的安营与起行,才达到摩押平原的约但河边。回首过去的路程,多少的失败,多少的得胜;有的时间简直像旷野一样的枯燥,更有多少旷废的岁月,是荒凉不毛,完全没有果子,甚至是背叛神,犯罪退后的可耻脚踪。但无论如何,这些站都是不能少的,缺少一个,就到不及现在的地步。不论你喜欢与否,谁也不能删去昨天,正如不能跳越明天。
我们行天路的人,不要为失败而悲哀,也不要为得胜而骄夸,要记得:每一步都是恩典。── 于中旻《圣经研究》
【 我的灵程是直是曲,是快是慢,是稳是摆?是何阶段?有何打算?】
【「从玛拉起行,来到以琳。以琳有……」】摩西遵照神的吩咐,记下以色列人的行程,作为他们属灵与地理上的进度记录。我们是否也常检讨自己灵命的进度?把神的旨意,以及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学到的功课记下来,必定有极大的帮助。灵程进度的记录,可以使我们检讨自己到了甚么地步,避免再犯过去的错误。
――《灵修版圣经注释》
当摩西述说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验,会同时提到玛拉与以琳。但是他不多说百姓的埋怨,却详谈以琳十二股水泉或七十棵棕树,他们在那里安营。多年疲乏的旅行始终使他们不能遗忘这七十棵棕树的气象。
我们记得过往的福分——神使我们容易忘记痛苦,但是回忆却使许多阳春的美景呈现在心灵的画廊。所以我们应该鼓励自己要有信心,思想神的手怎样施恩给我们,给予我们安慰。在旷野你有许多难行的路途,但是无法忘记七十棵棕树。那树叶与花果仍使你身心舒畅。神仍会使你有同样的经验,无论什么时候,有需要,就会赐给你的。只有在祂里面,你才会找到棕树与水泉。
父神不再记得你的罪——这里完全没有提到以色列人在玛拉与利非订发怨言。神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祂必涂抹我们一切的过犯,不再纪念我们的罪。当神赦免之后,祂就完全忘记我们的亏欠,也在册上删去,似乎我们根本没有犯罪。将来我们到天上,看我们的记录,只有爱人与舍己的行为记事,那些我们可能忘记了,神却保持着记录。有些我们耿耿于怀,不能忘记的罪过,却完全消失,无案可查。
──迈尔《珍贵的片刻》
【 神要百姓清除所有带罪物,面对世界和个人,我怎样除罪更新?】
神吩咐摩西,叫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定居以前,要赶出那里所有的邪恶居民,并毁灭他们的一切偶像。保罗在歌罗西书中也吩咐我们,要过合乎基督徒体统的生活,脱去旧人的行为,穿上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神的形像。神吩咐以色列人的话,也同样要我们去实行。要进入属灵的新生活,必须除去犯罪的思想与习俗,我们不能一方面享有新生命,另一方面又过邪恶的生活,在属灵的生活上是不能一脚踏两条船的。
――《灵修版圣经注释》
【 神为甚么让以色列人赶出那地所有的居民?对神的话,我能做到不明白也顺服吗?】
神为何要以色列人灭尽迦南人?有几个重要的原因:(1 )神要消灭极邪恶的国家,除掉其中的恶毒。迦南人自食其果,拜偶像流露了他们潜在的恶欲;最后是拜撒但,完全拒绝神。(2 )神用摩西和以色列来审判迦南,应验中的预言。(3 )神要清除外邦一切的异教崇拜,不愿自己的子民混在其中。以色列人并不明白神的心意,没有完全地执行祂的命令,最后导致了自己的腐败。在人生一切的范围内,即使未能明白原因,也要顺服神的话,因祂是正直、公义的。
――《灵修版圣经注释》
【】
神警告以色列人,如果不赶出那地的居民,那些人到后来会成为他们大受扰害的根源。我们必须除去一切的罪孽,有时却犹豫不决,正如以色列人迟疑不决,没有将迦南所有的恶人完全消灭一样。人不愿意绝对地顺服神的话,是因为轻看罪的危害,也胜不过其吸引力。但是希伯来书告诉我们,应当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我们皆有自己所不愿摆脱的许多“偶像”(坏习惯、与恶人交往及某类的生活方式等等 ),如果容让这些偶像来管理我们的话,必招来极大的艰难和痛苦。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