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使徒行传 第10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在凯撒利亚有一个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营』的百夫长。」

2「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济百姓,常常祷告神。」

3「有一天,约在申初,他在异象中明明看见神的一个使者进去,到他那里,说:『哥尼流。』」

4「哥尼流定睛看他,惊怕说:『主啊,什么事呢?』天使说:『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达到神面前,已蒙记念了。」

5「现在你当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

6「他住在海边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房子在海边上。』」

「申初」())是下午三点钟,是犹太人祷告的时辰()),哥尼流正在祷告())。「异象」指肉眼可以看见的特殊景象,或指魂游象外时心眼所看见的景象())。
「惊怕」()),哥尼流的反应表明,他看见异象时神智十分清醒。「主啊」())是尊称,相当于「先生」。
天使虽然向哥尼流显现,却不直接向他传福音,神把传福音和教导人的责任托付给教会,要借着彼得来教导他,使他认识神的道,又让他受洗归入基督的身体。
上图:硝皮匠西门的家,位于约帕旧城。

7「向他说话的天使去后,哥尼流叫了两个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个虔诚兵来,」

8「把这事都述说给他们听,就打发他们往约帕去。」

这「虔诚兵」())也是敬畏神的人,这样比较容易和彼得沟通。
凯撒利亚离约帕大约48公里,需要走一天的时间。

9「第二天,他们行路将近那城。彼得约在午正,上房顶去祷告,」

10「觉得饿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预备饭的时候,彼得魂游象外,」

11「看见天开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系着四角,缒在地上,」

12「里面有地上各样四足的走兽和昆虫,并天上的飞鸟;」

13「又有声音向他说:『彼得,起来,宰了吃!』」

14「彼得却说:『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洁净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

犹太人每天有三次定时的祷告:「巳初」())、「午正」())和「申初」())。古时以色列的房顶是平的,从屋外沿墙筑有土梯可以登上去,适于独处祷告。
「魂游象外」())指恍如作梦,却又不是睡着的状态。
摩西律法规定,走兽、昆虫和飞鸟分成洁净的和不洁净的,犹太人不可吃不洁净的物())。此项饮食条例的设立,用意在使犹太人和外邦人有所分别,归神为圣。律法最大的功用是预表基督,把人引到基督面前。现在基督已经来了,祂满足了律法,律法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了。如果使徒们还停留在律法的阶段上,就跟不上神的计划。
「主啊」())是尊称,相当于「先生」。

15「第二次有声音向他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16「这样一连三次,那物随即收回天上去了。」

「圣」和「俗」())的分别,只在于是否被神洁净过;无论是人、事、物,都适用这个原则。
神一连三次把异象显给彼得看,等于向彼得宣告,旧约中洁净和不洁净的食物之间的分别,从此已经取消了,信主的犹太人此后可以吃任何食物,不再顾忌沾染不洁了())。食物既不可分俗和不洁净的,所以「无论什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因此彼得可以放心与外邦人来往,把福音也传给他们。

17「彼得心里正在猜疑之间,不知所看见的异象是什么意思。哥尼流所差来的人已经访问到西门的家,站在门外,」

18「喊着问:『有称呼彼得的西门住在这里没有?』」

19「彼得还思想那异象的时候,圣灵向他说:『有三个人来找你。」

20「起来,下去,和他们同往,不要疑惑,因为是我差他们来的。』」

彼得此时面对着一个严肃的选择:是继续留在律法的观念里,还是不顾舆论的压力进入恩典的真理里呢?这时圣灵就进一步清楚地引导他,正如主耶稣所应许的:「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祂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
20节所说的「他们」是哥尼流差来的,但圣灵却说是祂差来的。人若顺从神的旨意,神就认可人的行动就是神的行动。

21「于是彼得下去见那些人,说:『我就是你们所找的人。你们来是为什么缘故?』」

22「他们说:『百夫长哥尼流是个义人,敬畏神,为犹太通国所称赞。他蒙一位圣天使所指示,叫他请你到他家里去,听你的话。』」

23「彼得就请他们进去,住了一宿。次日,起身和他们同去,还有约帕的几个弟兄同着他去;」

24「又次日,他们进入凯撒利亚,哥尼流已经请了他的亲属密友等候他们。」

因着圣灵先在彼得的心思里做了工,他才肯打破犹太人和外邦人的隔阂,前往哥尼流的家,打开了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门。彼得并没有单独行动,而是和六位犹太弟兄同去,他们都愿意顺服主,放下了自己的成见,他们后来成了这事的见证人())。
哥尼流不但自己敬畏神,也关心他「亲属密友」())的灵魂。

25「彼得一进去,哥尼流就迎接他,俯伏在他脚前拜他。」

26「彼得却拉他,说:『你起来,我也是人。』」

27「彼得和他说着话进去,见有好些人在那里聚集,」

28「就对他们说:『你们知道,犹太人和别国的人亲近来往本是不合例的,但神已经指示我,无论什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

29「所以我被请的时候,就不推辞而来。现在请问:你们叫我来有什么意思呢?』」

30「哥尼流说:『前四天,这个时候,我在家中守着申初的祷告,忽然有一个人穿着光明的衣裳,站在我面前,」

31「说:“哥尼流,你的祷告已蒙垂听,你的周济达到神面前已蒙记念了。」

32「你当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他住在海边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

33「所以我立时打发人去请你。你来了很好;现今我们都在神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

34「彼得就开口说:『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

35「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

36「神借着耶稣基督(祂是万有的主)传和平的福音,将这道赐给以色列人。」

37「这话在约翰宣传洗礼以后,从加利利起,传遍了犹太。」

38「神怎样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这都是你们知道的。祂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神与祂同在。」

39「祂在犹太人之地,并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们作见证。他们竟把祂挂在木头上杀了。」

40「第三日,神叫祂复活,显现出来;」

41「不是显现给众人看,乃是显现给神预先所拣选为祂作见证的人看,就是我们这些在祂从死里复活以后和祂同吃同喝的人。」

42「祂吩咐我们传道给众人,证明祂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审判活人、死人的主。」

43「众先知也为祂作见证说:“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

真正从神而来的异象,必定给当事各方都有同样的带领,让他们可以彼此印证,而不是一方强加给另一方。「神不偏待人」()),一方面恶人不能指望神在审判时会偏袒他们()),另一方面,没有一个人需要担心神会因偏心而不接纳他。
照着犹太人的传统观念,外邦人若不借着割礼先归入亚伯拉罕,就不会蒙神「悦纳」()),使徒们若还拘泥于这种想法,教会的建造就要受打岔。因此圣灵使彼得看出,「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神都愿意接纳他们归入基督的身体。因为他们之所以能「敬畏主、行义」()),乃是出于神的拣选,所以他们必然会乐意接受福音,因信耶稣基督之名得蒙赦罪())。
主耶稣复活以后,并没有向所有的犹太人显现,而是「显现给神预先所拣选为祂作见证的人看」())。因此,祂的显现并不是为了让世人信祂,而是为了坚固、装备已经信祂的见证人。祂上十字架也不是为了让世人见到死而复活的神迹而信祂,而是为父神交给祂的选民成就救恩。
福音的信息若只讲救赎、讲爱,却不讲主耶稣「要作审判活人死人的主」()),就不是全备的福音。「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信徒更应该警醒活在神面前。
正如在第一个逾越节,以色列人得救的唯一根据,是因为躲在门口涂抹了羔羊血的房子里());今天,「在基督里」())也是神悦纳人的唯一根据。「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这话并不是直接引自旧约,而是「众先知」())在旧约里面预言的总结())。「凡」())字表明不但犹太人能因信主而得救,像哥尼流那样的外邦人也能因信主而得救,不必凭借守律法。

44「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

45「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

46「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

「奉割礼」()),指犹太人信徒。
犹太人怎样在五旬节受圣灵,又用方言赞美神,这时外邦人也接受了完全相同的恩赐,因此教会也应该同样接纳外邦肢体。「方言」())指「别国的话」()),并不是每个被圣灵浇灌的人都会说方言,撒马利亚的信徒就没有())。圣灵有时会使人说预言()),有时则会使人得着各种不同的恩赐())。

47「于是彼得说:『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

48「就吩咐奉耶稣基督的名给他们施洗。他们又请彼得住了几天。」

神向外邦人开启了福音的大门,乃是非常重大的事件,不能让教会有丝毫的疑惑,更不可给撒但留半点地步。所以神做了许多的工作,先用异象来引导彼得()),后用圣灵的恩赐向众犹太门徒印证()),要让全教会都进入真理,都同意给这些外邦人施洗,归入基督的身体。洗礼是接纳人成为神子民的外在标志,表明涤净罪恶与得蒙赦免()),也是里面受圣灵之洗的外在标志。外邦人既已蒙圣灵所洗,当然就有资格接受水礼。
受洗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人若明白了真理、真心悔改信主,就应该受洗()),并且越早越好。
上图:腓利和彼得的传道行踪:1、腓利下撒马利亚去宣讲基督,福音临到了撒马利亚人(徒八5-13);2、彼得和约翰再去撒马利亚(徒八14-24);3、使徒回耶路撒冷,一路在撒马利亚各处传扬福音(徒八25);4、腓利在下迦萨的路上传道给埃塞俄比亚的太监,福音临到了含的后裔(徒八26-38);5、腓利在亚锁都和凯撒利亚传福音(徒八39-40);6、彼得周流四方,到了吕大,许多人信主(徒九32-35);7、彼得到约帕,医治多加(徒九36-43);8、彼得见异象后去凯撒利亚的哥尼流家传道,福音临到了雅弗的后裔(徒十1-48)。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一个虔诚的军人

使徒行传十章所说的故事,乃是教会史上一个转折点。接纳外邦人加入教会的团契,这是第一次。哥尼流既然在教会史上这么重要,我们要尽力搜集能从他身上学习到的资料。

(一 )哥尼流是罗马驻扎在该撒利亚的一个百夫长。该撒利亚乃是巴勒斯坦政府的总部所在。译作营字的希腊原文乃是‘大队’(译注:约步兵三百至六百人 )。罗马的军事编制,第一是军团,有六千人之众,所以约莫等于一个“师”。每一军团有十个大队,所以每一大队有六百人,也接近一营的人数。每一营分作若干百人队,每一队之上,设一百夫长。所以百人队约莫相等于一‘连’。在我们(译注:指苏格兰 )的军事组织上,与百夫长相当的乃是连部曹长。这些百夫长乃是罗马军队中的中坚份子。一位古代史学者叙百夫长的资格是,‘百夫长不要血气之勇,不要卤莽,要作良好的领袖,有稳定而又谨慎的心理,不轻易采取攻势,不随便发动战事,但当挫败和艰难来临时,能以站立在他们的岗位上坚定不摇’。所以哥尼流是早已了解勇敢和忠诚的人。

(二 )哥尼流敬畏神。在新约时代,这几乎是那些外邦人厌倦他们祖先信仰所带来的多神、不道德与挫折而加入犹太教者的专门名词。他们并未接受割礼和律法;但是他们上会堂去,他们也信一位神和犹太教的纯洁伦理。所以哥尼流是一个寻求神的人,而当他寻求神时,神找到他了。

(三 )哥尼流乐善好施,赒济人,是个充心仁慈的人。他追求神使他也爱人,而爱人的人便离神国不远。

(四 )哥尼流是个祷告的人。或许他仍未清楚认识他祷告的神;可是他按照所得的光照,过着接近神的生活。

彼得学了一个教训

在哥尼流未受欢迎加入教会之先,彼得要先学习一个功课。严正的犹太人以为神对外邦人没有关系。有时他们甚且极端的说,外邦女人生育时,切勿给她帮忙,因为帮忙她便是多带一个外邦人进世界来,在哥尼流进入以先,彼得必须忘掉这些事。

有一点表示出彼得已经在忘掉他一向受教的一些严峻性质。他和一个名叫西门的硝皮匠同住。硝皮匠的工作对象乃是动物的尸体,所以他经常不洁净。严正的犹太人绝对不会接受硝皮匠的款待。西门所以要住在海边上,离开市区,就是因为他的不洁。无疑地这位硝皮匠是一个基督徒,而彼得已经开始明白基督教废止了这些无聊的规矩和禁忌。

彼得在正午上房顶去祷告。房顶是平的,因为房子小,里面也拥挤,人们为了私隐,往往走到房顶去,他在那里见到一个异象,有一块大布降下。说不定在那平顶上张了一个凉篷防止太阳的热浪;又,也许这布篷在彼得的幻境中成了一块大布。布字与船的帆是同一个字。也许彼得在房顶上看出去地中海的青波,看到远处的船帆,这些在他的视觉里构成了异象。

无论如何,一块布,布上有动物,出现在他面前,有声音叫他宰了吃。原来利未记第十一章记载了犹太人所有的,关于食物的严格条例。大致说来,犹太人可以吃的只是反刍的和分蹄的动物,其它的一概不洁,也是禁吃的。彼得震惊起来,而且抗辩,说他从来没有吃过任何不洁之物。那声音却告诉他,神所洁净的,不可当作不洁。这样一连三次,那不会是有可能的误会托词,去闪避这教训。以前彼得曾称外邦人为不洁;但是现在神已经准备好他去接见那要来的访客了。

彼得与哥尼流的会面

在这一段里,最使人惊诧的事发生了。我们再一次要记得,犹太人相信,其它民族简直是神的怜恤之外。认真严正的犹太人不与外邦人接触,甚或不与不守律法的犹太人接触,尤其不会接待这样的客人,甚或在不守律法的人那里作客。记住了这一切,我们来看看彼得所作的。当哥尼流的使者来到门前──他们认出了犹太人的态度,站在门外──彼得请他们进去,招待他们(第23节 )。彼得到了该撒利亚、哥尼流迎接他;无可置疑的,彼得跨过了门坎,进去了(第27节 )。阻障就这样奇妙地开始撤除了。

这是基督的典型作为。一位传教士说,他有一次在非洲主持圣餐礼。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位长老,他是俄尼(Ngoni )族的偤长,称为孟理荷(Manlyheart )。这位老偤长可以记得当年俄尼族的年青战士撇下一堆战后的废墟,带着敌血染的矛戟和被俘的妇女回来的情景。他们当时所破坏蹂躏的是那些部落呢?是森格(Sengn )和谭北卡(Tumbuka )。现在坐在这里领圣餐的是谁呢?俄尼、森格、谭北卡,并肩坐在一起,他们的敌意已经在耶稣基督的爱里忘却了。早期基督教的特征是撤除障壁;而今天有机会时它仍然能一样作到。

福音的中心

我们这里所有的只是彼得对哥尼流说话的一个最直率的提要;而其所以被视为重要,乃是因为它是最初传讲耶稣的极基本之点。

(一 )耶稣是神差来的,而且是神给祂圣灵和能力的。所以耶稣是神给人的恩典。通常我们的错误是以为神恼怒了,要一位温柔的耶稣作些事来使祂平定下来。早期的宣道者从来不这样讲。他们认为耶稣的亲自降临乃是由于神的慈爱。

(二 )耶稣实行医治的任务。祂的伟大愿望乃是除去世人的痛苦愁烦。

(三 )他们钉死了祂。在这些话里又一次给那些能明白事理的人强调钉死耶稣是绝对可怕的事,而这就是人类的罪恶所会作出的事。

(四 )祂复活了。耶稣所有的权能是不会失败的。它能克胜人所能行的最大的恶,而且至终能战胜死亡。

(五 )基督的宣道者和教师乃是复活的见证。他们并不以耶稣为书中的人物或者是风闻有关祂的事。祂乃是他们所曾邂逅的活生生的临在。

(六 )这一切的归结乃是罪得赦免和神的新关系。在人与神之间,透过耶稣,那应该常存的友谊而被罪恶拦阻了的,人类已经渐渐明白了。

外邦人的加入

就在彼得还说话的时候,事情开始发生了,这事情连犹太的基督徒也不能争辩,那就是圣灵降临到哥尼流和他的朋友身上。他们被提到神游状态之中,并且开始说方言。这对犹太人而言,乃是神也把祂的圣灵赐给外邦人的惊人事实之绝对证明。

在这段里有两项间接的证明。

(一 )这些外邦人的归正者,正如在使徒行传所常记载的一样,便在当时就地受了洗。在使徒行传里找不到只有一类人能施洗礼的痕迹。主要的真理乃是,接纳这些归信者的乃是基督教会。我们最好记着,今天的洗礼中,接纳一个人加入教会的不是牧师,乃是教会代表耶稣基督接纳他,并且也为他接受了责任。

(二 )最后的一个短语是有意义的。他们请彼得住了几天。为甚么呢?当然是为了要他多教导他们。我们加入教会作教友,并不是一个终点,却是一个起点。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使徒行传第十章

二哥尼流信主

彼得在约帕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事,神带领他的传道工作踏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将外邦人纳入教会中。两个异象促成了这决定性的际遇。第一个异象,是一个敬畏神的罗马百夫长,受到神的指示,要他去请彼得来;第二个异象,是预备彼得接受邀请,告诉他礼仪上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已不需要区分了。因此,(他可以与外邦人吃饭,有暗示的意义),不必心存介蒂。于是彼得启程往该撒利亚去,见到哥尼流一家及他的朋友,又应他们的要求讲述福音的道理。当他讲道的时候,圣灵就降临在聚集的人身上,那情景叫他想起五旬节,体会到神若这样接纳外邦人,他也应该接纳他们,使他们藉洗礼归入教会。回到耶路撒冷后,他必须澄清为何与外邦人吃饭(奇怪,并不是问他何以替外邦人施洗);于是他提出辩护,陈述事情的始末。神的引导既一分清楚,他就为那些圣灵已降临于其身的人施洗。这番话不但平息了指责,而且引致教会承认外邦人也可以同得救恩。

这故事所占篇幅极长,而且其实叙述了两次(见的总结),表示路加十二万分重视它,在整个使徒行传中,给予它重要的位置。这件事乃是有关早期教会历史中一项关键性的问题,就是福音不单是为犹太人,也是为外邦人的,同时它清楚指出,这个决定不是人为的,乃是神明明的引导。当时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障碍,就是意味这守律法的犹太人竟要接触他们认为不洁的人,以及不洁净的食物。彼得的异象就是要解决这个障碍。不过,对于解除这项律法要求的神学根据,这时还未作说明。后来,外邦信徒是否要受割礼,是否要遵守摩西的律法,成了强烈的争议;不过,正如路加所见,这时问题尚未产生,等到让外邦人加入教会时,困难才出现。

这故事的根据,引起很多争论。我们大可承认,彼得在第十一章叙述的故事,是路加觉得彼得当时会这样讲,他把概要记述出来,而不是精确记录彼得的话。同样,彼得在哥尼流家中的沟通,也是如此。不过要注意,这篇讲道非常切合上下文,而有些特点可看出路加是依据某种传统而写的(史坦敦〔Stanton〕 p.67~85)。另有人提出更大的疑问,说这里本来是两段记叙,一则是一位外邦人信主的故事,一则是论犹太人食物律法的异象,与前者毫无关连,但在这里被合并起来,而其中之一是虚构的,或两者皆然,这类分析,狄比流(p.109~122)及赫肯(p.355~363)有不同的界说,不过近代学者如韩森(p.119f)及魏尔逊(Wilson,p.171~178)168,却对他们的见解存疑。例如,他们说彼得的异象与外邦人信主,是两回不相干的事;但上述总论中已说过,这件事与彼得的状况有很大的连带关系。他们又说,若彼得已在原则上知道神悦纳这事,而后来又不肯与外邦人一同吃饭,岂不奇怪?可是,这个论点没有考虑到彼得已动摇的可能性(在福音书中这是彼得为人所公认的特质),尤其是在重重的人为压力之下,放弃原则是很可能的。还有一个论点认为,路加把接纳外邦人进入教会的决策,描写作经过一个转捩事件便达成的,而事实上耶路撒冷教会必然经过很长的时期,才接受这个观念。因此,可以说,路加或是自创了这故事,或把事实重写,用这故事来对照耶稣对外邦百夫长的态度,而以彼得为这决定性行动的主角。神迹的成份完全被他们拒绝,赫肯(p.362f)甚至说,神直接插手指挥教会的方向,教会就像祂手中的玩物。这在神学上是不合宜,必须摒弃。这种彻头彻尾的质疑,是没有道理的。不错,耶路撒冷的确花了一段时间才接受外邦人的差传使命;而且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说,耶路撒冷教会向外邦人有进一步的传道工作。可是,这一点不足以作为怀疑这事件历史性的根据。我们最多o能说,路加用这故事为媒介,作外邦差传工作所牵涉到的主要问题的焦点,并没有否认这问题仍可能还经过好一段时间的争论。这样看来,这故事就像一幅标题旁的图案,把故事的基本难题以戏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故事的本身,却无疑地确有其事。若说是路加的虚构,实在极不可能,其中彼得的角色,圣灵在施洗前临到外邦人身上,如此史无前例的情节,根本没有可能是自创的。

1.这故事可分作四景,9~23a,23b~48,第一景在该撒利亚,是希律大帝新建的城,成为罗马政府统治犹大地的行政中心。这里住了一位叫哥尼流的百夫长。这个名字十分普遍,无数奴隶在公元前八二年被哥尼流苏拉(p. Cornelius Sulla)释放,获得自由,便以此为名。舒温桓(p.160f)指出,取用罗马名字三个字中之一为名,是当时军队中常见的。百夫长在现今的军阶,相当于 NCO (中士)。他所属的义大利营,原是从义大利招募来的军队。又因犹大地没有罗马的兵团,o有所谓辅助军队,所以这营一定是后者的一部份,履行守卫的职责。公元三十九年起,叙利亚有义大利兵屯驻,这一点有史实证据可寻。赫肯(p.346 n2)说,路加强把稍后发生的史实搬到这里来,因为公元四十一~四十四年,希律亚基帕一世统治犹大,做附庸之王,那时并没有罗马军队驻在犹大地。不过,这个反对的论调,忽略了这故事可能发生在公元四十一年之前,当时的确有罗马军队,或是哥尼流这时可能已经退伍。

2.对路加来说,哥尼流一家是敬畏神的人,比他的军阶更重要。他归服神的表现,并不o是表面的;从他Q济穷人,常常祷告,就可以看出来。不过,哥尼流并没有受割礼,从可知。他不是个归服犹太教者,遵行犹太教者,是完全接受犹太宗教,履行割礼;他o是个“敬畏神的人”(~43,169;这种人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眼中,仍然是异教徒,但分散各地的犹太人,对他们的态度却较为开放。因此,可能哥尼流来巴勒斯坦之前,已经是个敬畏神的人。耶路撒冷初期教会对这些敬畏神的人,表现出犹太人的态度;不过信徒的态度逐渐改变了。路加显然看出,从异教徒到悔改信耶稣,这是很重要的一步。请注意哥尼流与(尤其是第5节)的无名百夫长相似的地方。

3~6.这段故事哥尼流看见天使的异象启幕,那时正是申初(下午三时)。这个时候是耶路撒冷圣殿的祷告时刻,可能路加认为哥尼流在祷告;此外也许另有一个用意: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现的异象,不会是他想像出来的幻觉。天使叫他的名字(;使,哥尼流表现的惊怕,是人对超然事物自然的反应,也是这一类故事中必然出现的情况。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天使来对他保证,神已经听见他的祷告,纪念他的善行。这里的字句是形容祭物的烟上升到神面前。布鲁斯( Book p.216)认为,哥尼流的祷告在神面前有献祭的功效。这个句法早已成了传统;多比雅,因此,这里的用法大概是传统的用法,而不是直接引用的意思(像布鲁斯的看法)。其含义是,神会回应哥尼流的祷告。不过,这时回应的实质尚未透露。哥尼流要打发人去约帕,找一个叫西门的人来,注意这里用他的犹太名字。依从这个命令,是信心与顺服的表现。

7~8.哥尼流顺命差了三个人去,两个是家仆,一个是虔诚的兵士,有相同的信仰,可以向彼得解释真情。两地的距离有三十哩(四十八公里),他们大概是骑牲口去的;司达林(p.151)说,他们可能另外多带了一头牲口给彼得。

9~16.镜头如今转向在约帕的彼得,看看当这些带信的人在路上时,他在做什么。他走到房顶上,为要找一安静处所,在正午时分祷告。那些坚守一日祷告三次的犹太人,大概以此时为固定的祷告时辰。当时彼得的思潮似乎因肚饿而从祷告中分心了。其实那时并不是犹太人一般进餐的时候;周间,他们在上午过一半时,吃一顿便餐,然后下午稍晚之时,再吃一顿大餐。当那家的人在预备食物给他吃的时候,彼得魂游象外,看见异象。控制这异象的因素有三:彼得正在祷告,表示他的情况足以接受从神来的信息;路加常强调神在人祷告时对人说话(如。彼得肚子饿,可能塑造了异象的内涵。有人说,那家人的房顶若装置帐冬篷以遮蔽太阳,这可能会在彼得的头脑里,形成一幅大布系着四角缒下来的图画。

大布里盛有旧约所列的三类生物。然后彼得听见有声音叫他起来,宰了吃;由于这是个梦,我们不必问这命令该怎样执行,最重要的是所表达的原则。大布内的生物是不洁净的,犹太人根据利未记十一章的律例,是不可以吃的;至于其中有没有洁净的生物,就如反刍又分蹄的,这里没有提,但字里行间似乎表示没有。因此彼得提出抗议,说自己从不吃俗物和不洁净的东西。他称对方为“主”,或“先生”;单从这称呼,我们无法确定彼得认为谁在说话。那声音回答说,神所洁净的,人不可再称之为俗物。这样一连两次,然后便是一片静寂,大布不见了。这异象等于向彼得宣告,旧约中洁净可吃的,和不洁净的食物之间的分野,已经取消了,信主的犹太人此后可以吃任何食物,不再顾忌沾染不洁了。

可是,到底神什么时候取消这分野的呢?当然就在这宣告的时刻了。可是后来信徒发现,取消这个律例,正是耶稣带来新模式的一部份;耶稣所讲的一些话,暗示犹太人洁净与不洁净的分界已被废除。耶稣曾说,为了宗教仪式而饭前洗手(与卫生理由有别),是不必要的;马可说明道:“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同样,保罗也说:“我凭着主耶稣确知深信,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我们也可相信,哥林多的犹太信徒接受这个观念,他们很可能是从彼得这个观念;保罗想教导他们的,不单是一般食物都是“洁净的”,就是献给偶像的祭肉,若在街市上卖,也是“洁净的”。因为偶像根本不存在。由此看来,从很早的时候起,彼得和其他犹太信徒已经体会到,任何食物都是可吃的,旧约的规例已不再有效,可以不予理会了。

彼得的梦境与当时环境的关连,并不是所有解经家都认同的;有些人试图把这异梦寓意化,就是宣告人人都是洁净的,因此彼得不必怕去外邦人家。这种寓意化的解说太勉强,也太人工化,虽然可从找到根据;因此,已有人认为这梦o是故事里附加的一部份而已。其实,最有可能的,就是主的这道命令排除了彼得的一切疑虑,他可以自由去外邦人家,吃他们所摆上的食物。先承认外邦人的食物是洁净的,再迈一小步就可以承认外邦人也是“洁净的”了170

17~20.彼得正清醒过来,在猜疑这意外的梦到底是什么意思,哥尼流所差的人就已经来到这栋可能相当简陋的房子,在门口询问他是否在内。他们这时恰巧的到来,显然是要表示这乃是出于神的安排。他们还在门前,彼得就从圣灵获得内在的引导。这种引导的方式,与异象完全不同,也许是暗示他内心的信念渐长。圣灵告诫他说,有三个人在门前找他171,他要跟他们去,因为是神差他们来的(圣灵用“我”字为神说话)172。从这里就可看出,彼得的异梦是为要预备他而出现的。

21~23a.于是彼得下去,接待差来的人,作自我介绍。他们就复述口信,着意要给彼得一个好印象,说他们的主人是个敬畏神的人,由于天使的吩咐,差派他们来找他,为要听他的话。最后这一点就读者来说,是新的资料。路加为加强文字的戏剧性,刻意把这一点留到如今;我们可以意会,起初天使对哥尼流的话里,已包含这一点在内。那时天色已晚,无法动身回该撒利亚,彼得就接待他们过一夜。这做法并没有越过守律法的犹太人的规范173。彼得虽然本身是客人,仍可以充当主人。硝皮匠西门必然也是个信徒,而必以使徒之尊待彼得。

23b~29.第三景开始了。第二天,彼得和一些约帕的信徒动身到该撒利亚去,从可知,与彼得同去的有六个人,后来他们成为整件事的见证人,虽然当时他们可能o是为好奇而去。这一行人走了一天才到该撒利亚。哥尼流已经召聚了亲属密友在等候他们。哥尼流必定对西门彼得以及这个传遍各地的新宗教略有所知,所以他召聚了家人朋友来听彼得的话。哥尼流大概预测到他在什么时候会抵达。他见彼得的第一个举动,就是俯伏在他脚前拜他,以示尊崇。但正如新约壹贯所载,彼得拒绝这样的尊崇,o有神可以受这样的敬拜。于是两人走进屋里,像同等的人一般谈着话,彼得发现众人已聚集要听他了。彼得一开口就公开声明,解释他愿意与外邦人交往的新转变,同时请他们解释请他来的因由。从他的话可以知道他对自己异象的解说;他体会到食物既不可分“俗的和不洁净的”,人就更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他体会到神已经用新的命令,取替了犹太人的疑忌。这里表示,彼得对他的异象,有了新的实际应用。

30~33.哥尼流的回答基本上是重复读者已知的一段174。第三节的天使改为“穿着光明的衣裳”的人(,是为使文字多点变化。两段记载中,天使的话稍有用字的出入,并不重要,同时亦再度反映出,新约作者并不在意于逐字记载对话或讲章。最后,哥尼流感谢彼得的光临,并请他说话。其中有一句形容他们的聚集是“在神面前”,这句穿插的说明表示,人们聚集来听福音(或信徒会众聚集),都是在神面前的。新约如此用这句话,似乎o此一次,但人一切行动均在神面前的观念,则很普遍。至于同样的思想以其他方式表达,则可参阅

34~35.这样全神期待的听众,真是难以再找得到了;彼得很敏锐,立刻以这种场合作为讲章的起点。路加用了一句相当严肃庄重的辞句来引介这篇讲章(彼得就开口说,,可以看出这番话的重要性。不过,更可能的解释是,这不过是古代惯用的语句罢了。彼得表示,他如今明白,神接纳一切敬畏祂又行公义的人,不分种族。神并不看人的情面。这“不偏待人”的原文,是第一次在新约中出现,为翻译希伯来文“抬起(某人的)脸”的成语,就是“偏待偏袒”之意175。神不偏心这样,一方面恶人不能指望神在审判时会偏袒他们;而另一方面,没有一个人需要担心神会偏心而不接纳他。信徒也要表现出同样的态度。神这种态度,与旧约强调以色列是神特殊的选民,两者之间怎样协调,彼得并没有过问。然而,神拣选以色列人,纯粹是出于祂的心意,丝毫不是因为他们有何善德;所以,这与神同样接纳各种民族的人,并不矛盾。人若敬畏神,行义(,就蒙祂悦纳。保罗在罗马书第二章,也是这样教导,犹太教中也有同样态度的迹象176。这并不是说,人可以在耶稣基督的代赎以外得救,而是基于祂的死与复活,凡是愿意接受,又承认自己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有份于这福音。若哥尼流说:“我的善行足以赚取神的悦纳,不需要福音”(这正是法利赛人所说的),这样,不用说,他必不蒙神接纳。善行惟有在叫人自知不足,并愿意接受福音的情况下(或者若一个人有机会听福音,他的善行会产生这种功效的话),始为神所悦纳,而哥尼流要听福音。

36~38.彼得既清楚听众们想听福音,就立刻传讲。这篇讲辞与使徒行传中其他讲辞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稍提及耶稣早期的生活,而不是一开头就讲犹太人领袖弃绝耶稣,钉祂十字架。理由可能不过是路加喜欢在文章上多点变化;也就是说,他把这个题材留在这里写,前面的讲章不提,并不表示那些场合中绝对没有提及这些事。而由于听众不是犹太人,可能他们对耶稣的认识,不及彼得在耶路撒冷的听众,因此在这里讲及这一点也很合适。对这个观点,表面上有一个反对的理由:彼得一开始就说:“这都是你们知道的……”,似乎哥尼流早已熟知这些事,不必再听一次。所以,魏肯斯(pp.65~67)认为,路加的观念中,哥尼流和他的亲友在彼得讲话以先,已经信主了,彼得不过确定他们已有的知识与信仰而已。不过,史坦敦(p.19~26)很正确地指出这个理论的弱点,他说,彼得乃是要补足哥尼流对耶稣认识的不足,正如他在所行的(那儿同样用“你们知道”一辞)。

这篇讲章的内容独特,显然是根据传统而写的(史坦敦 p.67~85)。最容易看出来的,第36~38节句子结构的繁复(英文译本把它简化了)177。第36节的用字,包含了两处旧约的引用,,“他发命医治他们”(译注:“发”原文等于“赐”,“命”等于“道”),以赛亚书五十二“那报佳音,传平安……这人的脚……”(译注:“报佳音”等于“传福音”,“平安”等于“和平”)。这样,信息一开始就确定了耶稣是对旧约应许的实现,要把平安带给祂的子民以色列;“和平”一字在此含有最深的意思,与“救恩”是同义词,不但是指神与人之间的争斗敌对消除了,而且也指双方在和好的状况下所开展的积极祝福178。不过,这信息并不o局限于犹太人中,虽然是赐给以色列人,却是为万民的,因为,正如彼得所加强语气的注解,耶稣,这位平安的主,是万有的主。这个辞汇外邦作者与犹太作者都通用,因此很适合用来指出这一点。

接着彼得又强调,这平安的信息已于耶稣在世的日子实现了。他的听众对犹大地区发生的事,至少大略知晓。路加福音的特色,就是强调耶稣的工作遍及整个犹太,包括加利利,和耶路撒冷近以南的地区狭义上这也算属犹太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说明祂的工作是由加利利开始,并与约翰于宣传洗礼的工作相关。我们可以拿最早的马可福音书来比较,他也是从这一点开始写。接着,是一段最简括的事迹素描。神以圣灵膏耶稣,这里是用的字来解释在约旦河畔发生于耶稣身上的事,正如耶稣自己在的讲道一样。圣灵的恩赐带来能力,凭这能力,耶稣能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这里的意思是说,医病的神迹把人从令他们受苦的邪恶权势中拯救出来。这里用的动词“行善”,值得留意,那时的统治者,喜欢用这字的名词“行善者”来自称。所以,这里无形中把耶稣与他们相比,显出祂才真正有助于人。这里所流露对魔鬼敌对的观念,也十分重要。这观念出自神的权柄胜过与祂敌对的邪恶势力;而耶稣来,就是要建立神的统治。。这里不再提耶稣的讲道,第36节已经提过了,可见门徒认为,讲道与行奇事二者,都是耶稣代表神而行的工作。

39~41.彼得常常在讲道中把使徒称为复活的见证人。不过,既然他们从一开头就与耶稣在一起,也可以称为祂生平事奉的见证人,包括在犹太地区,以及在耶路撒冷。彼得前几篇讲章是直接向犹太人讲,指控他们把耶稣治死,而在这一篇对非犹太人的讲章里,就不能这样说了。对耶稣在犹太人手下受死,他似乎o轻描淡写地带过,不过重点则放在旧约早已预言这件事;“挂在木头上”一句,显然是的回响也有引用),保罗认为这段经文在耶稣身上是一“应验”179。这位被犹太人钉十字架的耶稣,神却叫祂第三天从死里复活了180。然后,神让一批特选的见证人,目睹祂的复活,这些人是特为这目的而蒙选召的。复活的显现,并非人人得见。原因似乎是,得见耶稣的人,有特殊的见证人身份,他们要向许多未得见祂的人作见证。这责任不会加在一些不适合的人身上,惟独托付给那些长期与耶稣交往,又在祂的使命上有份的人。和祂同吃同喝一句,加强了他们与主共处的真实性

42~43.耶稣复活以后,吩咐门徒传道给众人(指犹太人),信息包括证明耶稣是神所立的,要作审判活人死人的主。耶稣这一职份,在亦有印证,不过在几处复活的耶稣所吩咐门徒传扬的总纲之中,都没有提及。因此,这一点可能是从祂先前的教导中引伸出来的,就是说人子要坐在神的右边,与神同担审判的工作(。最后,彼得宣告说,根据先知的见证,凡信的人必因耶稣的名得蒙赦罪(。我们无法知道彼得心中指的是哪些预言,可能的经文有、11;

44.彼得在43节说凡信的人,可能o是指“凡信的以色列人”,但从34、35节来看,他所指的范围却可能更大。无论如何,他还未有机会多说,圣灵已降临在听的人身上了。由于在其他地方,圣灵是赐给那些悔改相信的人(,所以这里的含义有,在场的外邦人用信心接受所听的信息;第二,神悦纳他们,赐下圣灵作为印记。外邦人一旦有机会听福音,就有所回应,于是神便接纳他们。这一节经文结束了宗教偏袒主义。

45~46a.这时彼得的同伴有所参与了。不管当时彼得对所发生的事惊讶与否,这些人却当真吃了一惊。试图向外邦人传福音是一回事;但讲道被打断,看见他们悔改,清楚接受了神恩赐的印证,却又是另一回事了。当时发生的情景绝无荒谬可言。犹太人怎样在五旬节接受圣灵,又用方言赞美神,这时外邦人也接受了完全相同的恩赐,圣灵降临是否必然有方言的恩赐相随,我们无法确定;不过,由于它时常被提及,保罗又认为它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并不是赐给每个信徒的,那么,方言就不会是悔改的必然表征了。在这场合里,他们接受了这恩赐,强调出外邦人悔改的真确性,叫人无可置疑(不错,方言可以伪装,但真诚的赞美神则不容易假冒。这里整段内容排除了所有疑窦)。外邦人是否因脱离了宗教的自卑感,心里感到莫名地温暖,禁不住用不寻常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感受?

46b~48.若神尚且接纳外邦人,教会就o有同样接纳了。洗礼是接纳人成为神子民的外在表记,表明涤净罪恶与得蒙赦免;同时,它也是内里受圣灵之洗的外在标志;但内在的灵洗,并不取代水礼。外邦人既已蒙圣灵所洗,当然就有资格接受水礼。于是彼得询问与他同来,代表教会的犹太信徒的意见。这里“禁止”一字埃提阿伯太监的故事中也用过,很可能反映出洗礼中的一种惯用语。当时没有人反对,于是彼得就吩咐替信主的人施洗,布鲁斯(Acts p.228)认为,这吩咐是针对悔改的人“受洗”(;不过,更可能他是吩咐在场的信徒,为他们施洗。我们可以保罗作比较,虽然他是创立哥林多教会的传道人,却通常很少替人施洗;洗礼不必一定要使徒才可以施行。更要留意的,就是这段故事中,并没有暗示哥尼流和亲友们受了割礼,反而积极地把这事一笔勾消了(。最后,犹太人与外邦人新的团契得以坚固,因彼得在哥尼流家住了几天。同时,这段时间足以让消息在彼得回去之前,先传到耶路撒冷。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在西泽利亚有一个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营的百夫长。」

该撒利亚是希律大帝新建的城,成为罗马政府统治犹大地的行政中心。这里住了一位叫哥尼流的百夫长。这个名字十分普遍,无数奴隶在公元前八二年被哥尼流苏拉(p. Cornelius Sulla )释放,获得自由,便以此为名。舒温桓(p.160f )指出,取用罗马名字三个字中之一为名,是当时军队中常见的。百夫长在现今的军阶,相当于 NCO(中士 )。他所属的意大利营,原是从意大利招募来的军队。又因犹大地没有罗马的兵团,祇有所谓辅助军队,所以这营一定是后者的一部份,履行守卫的职责。

──《丁道尔圣经注释》

哥尼流是罗马驻扎在该撒利亚的一个百夫长。该撒利亚乃是巴勒斯坦政府的总部所在。译作营字的希腊原文乃是『大队』(译注约步兵三百至六百人 )。罗马的军事编制,第一是军团,有六千人之众,所以约莫等于一个「师」。每一军团有十个大队,所以每一大队有六百人,也接近一营的人数。每一营分作若干百人队,每一队之上,设一百夫长。所以百人队约莫相等于一『连』。在我们(译注指苏格兰 )的军事组织上,与百夫长相当的乃是连部曹长。这些百夫长乃是罗马军队中的中坚份子。一位古代史学者叙百夫长的资格是,『百夫长不要血气之勇,不要卤莽,要作良好的领袖,有稳定而又谨慎的心理,不轻易采取攻势,不随便发动战事,但当挫败和艰难来临时,能以站立在他们的岗位上坚定不摇』。所以哥尼流是早已了解勇敢和忠诚的人。

──《每日研经丛书》

】「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济百姓,常常祷告神。 」

哥尼流一家是敬畏神的人,比他的军阶更重要。他归服神的表现,并不祇是表面的;从他赒济穷人,常常祷告,就可以看出来。不过,哥尼流并没有受割礼,从可知。他不是个归服犹太教者,遵行犹太教者,是完全接受犹太宗教,履行割礼;他祇是个“敬畏神的人”;这种人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眼中,仍然是异教徒,但分散各地的犹太人,对他们的态度却较为开放。因此,可能哥尼流来巴勒斯坦之前,已经是个敬畏神的人。耶路撒冷初期教会对这些敬畏神的人,表现出犹太人的态度;不过信徒的态度逐渐改变了。路加显然看出,从异教徒到悔改信耶稣,这是很重要的一步。请注意哥尼流与(尤其是第5节 )的无名百夫长相似的地方。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段故事哥尼流看见天使的异象启幕,那时正是申初(下午三时 )。这个时候是耶路撒冷圣殿的祷告时刻,可能路加认为哥尼流在祷告;此外也许另有一个用意: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现的异象,不会是他想象出来的幻觉。天使叫他的名字,哥尼流表现的惊怕,是人对超然事物自然的反应,也是这一类故事中必然出现的情况。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天使来对他保证,神已经听见他的祷告,纪念他的善行。这里的字句是形容祭物的烟上升到神面前。布鲁斯(Book p.216 )认为,哥尼流的祷告在神面前有献祭的功效。这个句法早已成了传统,因此,这里的用法大概是传统的用法,而不是直接引用的意思(像布鲁斯的看法 )。其含义是,神会回应哥尼流的祷告。不过,这时回应的实质尚未透露。哥尼流要打发人去约帕,找一个叫西门的人来,注意这里用他的犹太名字。依从这个命令,是信心与顺服的表现。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哥尼流未受欢迎加入教会之先,彼得要先学习一个功课。严正的犹太人以为上帝对外邦人没有关系。有时他们甚且极端的说,外邦女人生育时,切勿给她帮忙,因为帮忙她便是多带一个外邦人进世界来,在哥尼流进入以先,彼得必须忘掉这些事。

有一点表示出彼得已经在忘掉他一向受教的一些严峻性质。他和一个名叫西门的硝皮匠同住。硝皮匠的工作对象乃是动物的尸体,所以他经常不洁净。严正的犹太人绝对不会接受硝皮匠的款待。西门所以要住在海边上,离开市区,就是因为他的不洁。无疑地这位硝皮匠是一个基督徒,而彼得已经开始明白基督教废止了这些无聊的规矩和禁忌。

──《每日研经丛书》
「他住在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

这地方必有极重的气味,使徒住着不会很舒服,由于皮革的臭味,并且可能皮革还带着血,对敬虔的犹太人也在礼仪上不洁,彼得一定也不会很自在。可能他是在不得已的状况下居住的。他当时是教会中最主要的使徒,最近可能从一个很重要的旅行回来,突然他与门徒好似都隔离了,而在硝皮匠的家里住了多日

主对待祂的仆人并不难解释。我们喜欢作工,却不愿与主交往,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好似很刚强,又有成功,又受友人的照顾。但我们需要从人群中退避,从发达的事业中出来。当太阳光遮去,我们的自信十分低落,现在只有一个退避之处,藏在箭袋中,在旷野度过四十天。我们自己生命的冲动逐渐过去,也许我们得投靠撒勒法的寡妇,或道亚拉伯旷野,在硝皮匠西门家中。

当彼得等候的时候,他仍保持祷告的习惯,他的心仍仰赖圣灵的教导,等下次云柱的运转。他就这样得着功课,从以往的经验,对以后的生命作出反应,他退居之后,新的时代就开始了。

── 迈尔《珍贵的片刻》

哥尼流顺命差了三个人去,两个是家仆,一个是虔诚的兵士,有相同的信仰,可以向彼得解释真情。两地的距离有三十哩(四十八公里 ),他们大概是骑牲口去的;司达林(p.151 )说,他们可能另外多带了一头牲口给彼得。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房顶是平的,因为房子小,里面也拥挤,人们为了私隐,往往走到房顶去。

──《每日研经丛书》

,10彼得魂游象外是什么意思?】

答:彼得住在约帕(耶路撒冷西北之海口 ),约在一日午正上房顶去祷告的时候,他「魂游象外」,看见了异象,保罗在耶路撒冷圣殿里祷告的时候,也有这样魂游象外的经历.这里「魂游象外」一词,中文译得非常美好,英文圣经是Hefell into a trance,意思是说「他陷入昏眠状态」,按希腊文( )这一字的愿意,亦即有陷入睡眠状态之意,换言之,是一种超越自己之外的精神状态,就是指着人的灵魂离开自己的身子,站在一旁,五官失守,然而仍有知觉和思想,与五官未失之前无异,似乎进入在梦幻之中,所以彼得在祷告时,他的灵魂好像是一时离开他的身体,便能看见特殊的异象,当他看完之后,灵魂又恢复回到身上了( ( )一字与所译为惊奇二字原文同字,既是有出奇,惊动,诧异等意思)。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觉得饿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预备饭的时候,彼得魂游象外,」

「觉得饿了」:原文是「变成饿了」,这个「饿」只出现在医学文献中,意思是「非常饥饿」,而非普通的肚子饿。而且这个时间并非是犹太人正常的吃饭时间,犹太人通常是早上十吃早餐,下午再吃一餐,所以中午是预备下午餐的时候。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魂游象外】

问::「……彼得魂游象外。」又:「后来我回到耶路撒冷,在殿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问魂游象外何意?

答:魂游象外,就是圣灵叫圣徒暂时离开身体,而入灵的境界中,使他们接受超乎天然之外的异象。约翰之得启示,就是如此。―― 倪柝声

“魂游象外”一词如何解释?】

“魂游象外”一语,英文为FELL INTO A TRANCE,意即“陷入半昏迷状态”。但希腊文则为“一种HEKSTAsIS跌在他之上”。这HEKSTASIS( e\OmoTQ可音译为“赫死他希死”,原意为“站出来”,意即“自己的灵魂站在自己外边”,好像有些人做梦看见自己躺在那里死了一般,一个“自己”是旁观者,另一个“自己”则是死者。

所以英文的口气与原文的口气不同。中文译为“魂游象外”,译得很美。当彼得祷告时,他的灵魂好像暂时离开他的身体,他的第二视力被运用,便看见特殊景象,看完后,灵魂又回到身上。

保罗也有这种在祷告时魂游象外的经验,当时也是用第二视力看见主对他说话。

这个HEKSTASIS在圣经别处则译为“惊奇”,惊奇到神不守舍,参阅

教会历史中有些虔诚人也有这种“自己站在自己外边”的属灵经验,因此可能所见所闻有难以使平常人相信的报导。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彼得却说:“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洁净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

主啊,「这是不可的」:原文是「不可」,这是很强烈的抗议用字,不单只是拒绝的意思而已。可以想见彼得身为犹太人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有多深。即便他知道发言的是神,称之为主,并且感受到身体的需要,还是拒绝命令。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原来利未记第十一章记载了犹太人所有的,关于食物的严格条例。大致说来,犹太人可以吃的只是反刍的和分蹄的动物,其他的一概不洁,也是禁吃的。

──《每日研经丛书》

彼得正清醒过来,在猜疑这意外的梦到底是什么意思,哥尼流所差的人就已经来到这栋可能相当简陋的房子,在门口询问他是否在内。他们这时恰巧的到来,显然是要表示这乃是出于神的安排。他们还在门前,彼得就从圣灵获得内在的引导。这种引导的方式,与异象完全不同,也许是暗示他内心的信念渐长。圣灵告诫他说,有三个人在门前找他,他要跟他们去,因为是神差他们来的(圣灵用“我”字为神说话 )。从这里就可看出,彼得的异梦是为要预备他而出现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a】

于是彼得下去,接待差来的人,作自我介绍。他们就复述口信,着意要给彼得一个好印象,说他们的主人是个敬畏神的人,由于天使的吩咐,差派他们来找他,为要听他的话。最后这一点就读者来说,是新的资料。路加为加强文字的戏剧性,刻意把这一点留到如今;我们可以意会,起初天使对哥尼流的话里,已包含这一点在内。那时天色已晚,无法动身回该撒利亚,彼得就接待他们过一夜。这做法并没有越过守律法的犹太人的规范。彼得虽然本身是客人,仍可以充当主人。硝皮匠西门必然也是个信徒,而必以使徒之尊待彼得。

──《丁道尔圣经注释》
b~29】

第二天,彼得和一些约帕的信徒动身到该撒利亚去,从可知,与彼得同去的有六个人,后来他们成为整件事的见证人,虽然当时他们可能祇是为好奇而去。这一行人走了一天才到该撒利亚。哥尼流已经召聚了亲属密友在等候他们。哥尼流必定对西门彼得以及这个传遍各地的新宗教略有所知,所以他召聚了家人朋友来听彼得的话。哥尼流大概预测到他在什么时候会抵达。他见彼得的第一个举动,就是俯伏在他脚前拜他,以示尊崇。但正如新约壹贯所载,彼得拒绝这样的尊崇,祇有神可以受这样的敬拜。于是两人走进屋里,像同等的人一般谈着话,彼得发现众人已聚集要听他了。彼得一开口就公开声明,解释他愿意与外邦人交往的新转变,同时请他们解释请他来的因由。从他的话可以知道他对自己异象的解说;他体会到食物既不可分“俗的和不洁净的”,人就更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他体会到神已经用新的命令,取替了犹太人的疑忌。这里表示,彼得对他的异象,有了新的实际应用。

──《丁道尔圣经注释》

第三节的天使改为“穿着光明的衣裳”的人,是为使文字多点变化。两段记载中,天使的话稍有用字的出入,并不重要,同时亦再度反映出,新约作者并不在意于逐字记载对话或讲章。最后,哥尼流感谢彼得的光临,并请他说话。其中有一句形容他们的聚集是“在神面前”,这句穿插的说明表示,人们聚集来听福音(或信徒会众聚集 ),都是在神面前的。新约如此用这句话,似乎祇此一次,但人一切行动均在神面前的观念,则很普遍。至于同样的思想以其它方式表达,则可参阅

──《丁道尔圣经注释》

彼得表示,他如今明白,神接纳一切敬畏祂又行公义的人,不分种族。神并不看人的情面。这“不偏待人”的原文,是第一次在新约中出现,为翻译希伯来文“抬起(某人的 )脸”的成语,就是“偏待偏袒”之意。神不偏心这样,一方面恶人不能指望神在审判时会偏袒他们;而另一方面,没有一个人需要担心神会偏心而不接纳他。信徒也要表现出同样的态度。神这种态度,与旧约强调以色列是神特殊的选民,两者之间怎样协调,彼得并没有过问。然而,神拣选以色列人,纯粹是出于祂的心意,丝毫不是因为他们有何善德;所以,这与神同样接纳各种民族的人,并不矛盾。人若敬畏神,行义,就蒙祂悦纳。保罗在罗马书第二章,也是这样教导,犹太教中也有同样态度的迹象。这并不是说,人可以在耶稣基督的代赎以外得救,而是基于祂的死与复活,凡是愿意接受,又承认自己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有份于这福音。若哥尼流说:“我的善行足以赚取神的悦纳,不需要福音”,这样,不用说,他必不蒙神接纳。善行惟有在叫人自知不足,并愿意接受福音的情况下(或者若一个人有机会听福音 他的善行会产生这种功效的话 ),始为神所悦纳,而哥尼流要听福音。

──《丁道尔圣经注释》

义人蒙悦「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

神造人的时候,曾将良心,也就是是非之心放在人里面,自古在人们中间都有一种道德观念,虽然标准,细节不同,但基本的原理是一致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系是很显然的,如果以为别人那样对待自己是不对的,自己那样对待人自然也是不对的,众人认为好的事,对人有益的事,是对的好的;而使人受害受苦的事则是错的,坏的。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人都有正义感;好人、坏人、善人、恶人、义人、罪人,是众人所能分别的。

因此,自古以来,虽然许多人丢弃良心、不顾道义、专求利己、任意犯罪。但也有人愿意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人,内无愧于心。因而乐天知命,心安理得,一生行义为善,安分守己,不贪不争,敬神爱人,这种人生活虽然可能艰苦,平淡,没有什么物质的享受快乐,但内心平安快乐,没有人间的荣华富贵,却是坦然无愧,可以立在光天化日之中,放在任何地方,在神在人面前都无可指摘。

而那些违背良心、不顾道德、自私自利、犯罪作恶的人却是心中有愧,毫无平安,永无满足,必受报应的,因为他违反神在人心中所设的律法,损害与人的基本关系,越乎自己当守的本分,罪的结果总是死,但敬畏主行义的人却为主所悦纳,并以永生报应那些恒心行善的人。

(罗26~16 )──《每日天粮》

第36~38节句子结构的繁复(英文译本把它简化了 )177。第36节的用字,包含了两处旧约的引用,,“他发命医治他们”(译注“发”原文等于“赐” “命”等于“道” ),以赛亚书五十二“那报佳音,传平安……这人的脚……”(译注“报佳音”等于“传福音” “平安”等于“和平” )。这样,信息一开始就确定了耶稣是对旧约应许的实现,要把平安带给祂的子民以色列;“和平”一字在此含有最深的意思,与“救恩”是同义词,不但是指神与人之间的争斗敌对消除了,而且也指双方在和好的状况下所开展的积极祝福。不过,这信息并不祇局限于犹太人中,虽然是赐给以色列人,却是为万民的,因为,正如彼得所加强语气的批注,耶稣,这位平安的主,是万有的主。这个词汇外邦作者与犹太作者都通用,因此很适合用来指出这一点。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怎样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这都是你们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神与他同在。」

「周流四方」:原文是「去到各处」的意思。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这里用的动词“行善”,值得留意,那时的统治者,喜欢用这字的名词“行善者”来自称。所以,这里无形中把耶稣与他们相比,显出祂才真正有助于人。这里所流露对魔鬼敌对的观念,也十分重要。这观念出自神的权柄胜过与祂敌对的邪恶势力;而耶稣来,就是要建立神的统治。。这里不再提耶稣的讲道,第36节已经提过了,可见门徒认为,讲道与行奇事二者,都是耶稣代表神而行的工作。

──《丁道尔圣经注释》

对耶稣在犹太人手下受死,他似乎祇轻描淡写地带过,不过重点则放在旧约早已预言这件事;“挂在木头上”一句,显然是的回响,保罗认为这段经文在耶稣身上是一“应验”。这位被犹太人钉十字架的耶稣,神却叫祂第三天从死里复活了。然后,神让一批特选的见证人,目睹祂的复活,这些人是特为这目的而蒙选召的。复活的显现,并非人人得见。原因似乎是,得见耶稣的人,有特殊的见证人身份,他们要向许多未得见祂的人作见证。这责任不会加在一些不适合的人身上,惟独托付给那些长期与耶稣交往,又在祂的使命上有份的人。和祂同吃同喝一句,加强了他们与主共处的真实性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稣复活以后,吩咐门徒传道给众人(指犹太人 ),信息包括证明耶稣是神所立的,要作审判活人死人的主。耶稣这一职份,在亦有印证,不过在几处复活的耶稣所吩咐门徒传扬的总纲之中,都没有提及。因此,这一点可能是从祂先前的教导中引伸出来的,就是说人子要坐在神的右边,与神同担审判的工作。最后,彼得宣告说,根据先知的见证,凡信的人必因耶稣的名得蒙赦罪。我们无法知道彼得心中指的是哪些预言,可能的经文有、11;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众先知也为他作见证,说:‘凡信他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 ”」

众先知也为「他」作见证:可能是「他」指「耶稣」,或「它」指着「这件事」。彼得不是直接引述某个先知的话,而是撮要的说明多位先知的含意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

彼得在43节说凡信的人,可能祇是指“凡信的以色列人”,但从34、35节来看,他所指的范围却可能更大。无论如何,他还未有机会多说,圣灵已降临在听的人身上了。由于在其它地方,圣灵是赐给那些悔改相信的人,所以这里的含义有,在场的外邦人用信心接受所听的信息;第二,神悦纳他们,赐下圣灵作为印记。外邦人一旦有机会听福音,就有所回应,于是神便接纳他们。这一节经文结束了宗教偏袒主义。

──《丁道尔圣经注释》

】「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

神常常打断彼得的话!在变化山上,当他正说话的时候,父神就说话了,「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祂!」后来回到迦百农的房子里,当他刚替他的主答应要纳丁税,且正要告诉主时,「耶稣先向他说,」为要改正彼得对这事的错误观念。而今在该撒利亚哥尼流家里,当彼得还在讲话的时候,圣灵用祂大能的作为,打断了他的讲道,因而他的六个同伴「就都希奇!」所以当他们回到耶路撒冷时,他们支持他的见证,而向教会报导。圣父,圣子,圣灵,曾各自干涉并打断过彼得的讲话。当神自己来截断我们滔滔不绝的话语时,我们应该欢迎这样的打岔。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圣灵之于哥尼流】

问:启者,接到『圣灵的工作』与『天堂何在』二书,所云,五旬节圣灵的浸礼,与哥尼流家相同;窃以为不甚合式。盖五旬节百二十人受主三年教育,早被『圣灵重生,』复活日更得『圣灵自己,』此时急需圣灵能力,作主圣工;故圣灵应时施浸,以验父之应许。若哥尼流,虽然敬畏神,然对于主之救恩,尚未入门,焉能如此躐等而进?纵使哥尼流个人或一家早有豫备,, )然行明言『他的亲属密友,』又言『一切听道的人。』则此许多人皆早豫备好,恐无是理。因此,行所言『当初』二字,恐系彼得初受圣灵重生之时。况云:『在信主耶稣的时候,』岂有彼得在五旬节时,始信主耶稣乎?再者,众人之言,亦云哥尼流家所受之圣灵,乃『悔改得生命』之圣灵。可见为初步之圣灵重生无疑。愚昧之见,未知是否?(安徽宋 )
答:我真不愿意在甚么事上,和神的儿女辩论。对于圣灵的工作,最紧要的点,就是把牠分为重生、成圣、能力三段落而已。该书原意就是要指明给少年的信徒看:圣灵工作的层次,好叫他们知道如何按着步数寻求祂。我们若真得着祂的重生、成圣、和能力,就足意了。至于细点,如哥尼流所得者究竟是圣灵那一步的工作,实无大关紧要。我们尽可自由相信,勿生辩论为愈。
但,我也知你的意思不是辩论。不过,我们要杜渐防微,恐怕在我们中间生起甚么间隔。持着这种的心,或者不至被邪灵所利用。既是这样,我们就可谨慎一谈。哥尼流全家所受的确实是圣灵的浸礼。因为(一 )『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 )(二 )『圣灵浇在外邦人身上,』(45 )(三 )他们『受了圣灵,』(47 )(四 )彼得称之为『圣灵的浸,』, )(五 )和神的『恩赐』(17 )等,都是讲论五旬节圣灵浸礼的光景;这些名辞既不是重生,又不是成圣的工作所用的;牠们是灵浸所用的。你若比较哥尼流家与五旬节的光景,就要见得此二者是相同的。并且他们的结果也是相同的─同说方言。『当初』二字,彼得明是指着五旬节说的。你若看本节的『降在,』并将十六至十七节连起来读,你就要见得他指五旬节而言。『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有两个意思:(一 )这里是主耶稣基督,不是『耶稣;』这是主完全的名号。复活日,和五旬节之前,使徒们虽然信主,然而,是很模糊的,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这是我们读福音时所见的。 )也许到了五旬节,他们纔真正明白相信,所以,彼得不说『信耶稣;』而说『信主耶稣基督。』(二 )彼得此时是对奉割礼的门徒讲说。(2。 )他们在五旬节悔改接受所赐的圣灵。真的,哥尼流家此时所接受的乃是圣灵的浸礼;但是,在经历上,他们所得的乃是悔改得生命。你说他是重生,乃是就他的经历而说,是不错的。但在事实上他所得的却是圣灵的浸礼。当我写圣灵的工作时,就是怕读者不明白哥尼流这一点;所以,纔在末了一页缀了几句注语;但因这书篇幅不多,并因后来尚要再论圣灵的问题,故简而不详;那知这几句太简,致更加使人误会。近日蒙神加增亮光给我,且有此问,故趁着机会,再说几句。
有两件事是我们所当分别的:(一 )神的事实;(二 )人的经历。神的事实,就是神所替人成功的,如十字架的救恩、圣灵的降临等等。人的经历,就是我们在经验上实验过神所替我们成功的。圣灵的浸礼在神的事实上,是逐一信徒所共有的,但在人的经历,则不尽然。照,当所有信徒重生时,就都已在圣灵里受浸了;这是神的事实。但信徒的经历呢?则不一定都有。哥尼流家圣灵的浸礼是开外邦人的门,乃是神为一切古今外邦的信者所成功的事实。神借用哥尼流家成功祂的事实,是因为他们豫备最好。你说得不错,哥尼流当时所受的(在经历上 )只是重生。然而,就是那时圣灵已经把他们受浸合为基督的身体,如所说的了。所以,我们看见在事实上,哥尼流家的事是个圣灵的浸礼;在经历上,他们只得重生而已。我所以在篇末注语里,以哥尼流家为『特别经历』者,就是因为他们说方言─这是经历。但,当我多次读过,再在主前等候之后,我就明白了:哥尼流家的事是特别的;神在那里(合同五旬节 )为教会成就了灵浸的事实,叫他们得了重生。究竟,这也不是大特别的,因为我们重生时,也就在圣灵里受浸合为基督的身体,一如哥尼流然。愿主赐给渴慕成圣和能力的心!愿我们多得着祂。

── 倪柝声《基督徒报》

a】

这时彼得的同伴有所参与了。不管当时彼得对所发生的事惊讶与否,这些人却当真吃了一惊。试图向外邦人传福音是一回事;但讲道被打断,看见他们悔改,清楚接受了神恩赐的印证,却又是另一回事了。当时发生的情景绝无荒谬可言。犹太人怎样在五旬节接受圣灵,又用方言赞美神,这时外邦人也接受了完全相同的恩赐,圣灵降临是否必然有方言的恩赐相随,我们无法确定;不过,由于它时常被提及,保罗又认为它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并不是赐给每个信徒的,那么,方言就不会是悔改的必然表征了。在这场合里,他们接受了这恩赐,强调出外邦人悔改的真确性,叫人无可置疑(不错 方言可以伪装 但真诚的赞美神则不容易假冒。这里整段内容排除了所有疑窦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圣灵的浸礼】

问:圣灵浸礼以何为凭据?有人以的说方言为凭据。圣灵的浸礼,一派以方言为证,一派以灵果为证,这两派谁对?

答:圣灵浸礼,圣经并没有记载有甚么凭据。这都是人的造作。使徒行传里记载人被圣灵充满的甚多,然而,只有三数次说到方言,这证明被圣灵充满的人,不一定都有方言。并且,方言自是圣灵许多恩赐中之一,是「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11节 )所以,不能每一个信徒,都得?方言。灵果证明我们到底有没有接受圣灵的浸礼。勉强的寻求方言,就要引起邪灵的假冒,我们应当小心。―― 倪柝声

b~48】若神尚且接纳外邦人,教会就祇有同样接纳了。洗礼是接纳人成为神子民的外在表记,表明涤净罪恶与得蒙赦免;同时,它也是内里受圣灵之洗的外在标志;但内在的灵洗,并不取代水礼。外邦人既已蒙圣灵所洗,当然就有资格接受水礼。于是彼得询问与他同来,代表教会的犹太信徒的意见。这里“禁止”一字埃提阿伯太监的故事中也用过,很可能反映出洗礼中的一种惯用语。当时没有人反对,于是彼得就吩咐替信主的人施洗,布鲁斯(Acts p.228 )认为,这吩咐是针对悔改的人“受洗”;不过,更可能他是吩咐在场的信徒,为他们施洗。我们可以保罗作比较,虽然他是创立哥林多教会的传道人,却通常很少替人施洗;洗礼不必一定要使徒才可以施行。更要留意的,就是这段故事中,并没有暗示哥尼流和亲友们受了割礼,反而积极地把这事一笔勾消了。最后,犹太人与外邦人新的团契得以坚固,因彼得在哥尼流家住了几天。同时,这段时间足以让消息在彼得回去之前,先传到耶路撒冷。
──《丁道尔圣经注释》

例证

认真严正的犹太人不与外邦人接触,甚或不与不守律法的犹太人接触,尤其不会接待这样的客人,甚或在不守律法的人那里作客。彼得到了该撒利亚、哥尼流迎接他;无可置疑的,彼得跨过了门坎,进去了(第27节 )。阻障就这样奇妙地开始撤除了。

这是基督的典型作为。一位传教士说,他有一次在非洲主持圣餐礼。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位长老,他是俄尼(Ngoni )族的偤长,称为孟理荷(Manlyheart )。这位老偤长可以记得当年俄尼族的年青战士撇下一堆战后的废墟,带着敌血染的矛戟和被俘的妇女回来的情景。他们当时所破坏蹂躏的是那些部落呢?是森格(Sengn )和谭北卡(Tumbuka )。现在坐在这里领圣餐的是谁呢?俄尼、森格、谭北卡,并肩坐在一起,他们的敌意已经在耶稣基督的爱里忘却了。早期基督教的特征是撤除障壁;而今天有机会时它仍然能一样作到。

──《每日研经丛书》

在使徒行传中多次题及使徒们为信主的人施洗,到底他们如何为人施洗?】

对于施洗的方式,教会内一向有不同的两派,一派人士认为要全身浸入水中,另一派人士则认为只要用水淋在额上便够了。这两种说法往往有水火不容之势。圣经中根本没有详细说明施洗的方式,浸礼派与淋礼派各有一百零一个理由说他们的方式才合圣经。如果两者之中有一个是对的,另外一个一定是不对的,既然两者都存在,两者都有人采用,亦有些教会两者兼用,任由信者选择。那么,两派人士实无争执之必要,各人施行各人认为合的便是了。

到底使徒时代的使徒采用什么方式来为信的人施洗呢?使徒行传也未详细说明,这就表示“洗礼的方式”不被重视,但信的人一定要“受洗”。

1966年我在圣地旅行时发现一件有趣的遗物,那就是在该撒利亚城遗址中,考古家发现十字军东征时代曾用过各种不同的印鉴,其中有一个是刻有彼得为哥尼流施洗的图书(见附图 )。哥尼流是浸在一支大水桶中,露出头与上部,彼得则由桶中取水淋在他的头上。印鉴四周刻有彼得为哥尼流施洗的拉丁文:PETRUS BAPTIZANs COBNELIUM等字样。哥尼流是在该撒利亚为罗马驻兵的百夫长,所以这印鉴用在该撒利亚。

看过这幅有趣的图书,便知教会内的“浸”“淋”之争,实属多余,相信使徒施洗的方式是自由的,随环境与需要而定。

另外一幅在英国博物院珍藏的那稣受洗图,为米兰天主教会所赠,图中的施洗约翰站在河边石上,那稣则站在水中,水淹至膝。约翰从河中取水淋在那稣头上。旁边许多人参观。这样,主那稣以双脚“浸”在水中,所以,圣经说他从水里上来,约翰则用水“淋”在他头上,浸淋二者兼而有之。该图下有拉丁文OMNIPOTENS一字,意即“全能者”。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