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使徒行传 第2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我们离别了众人,就开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罗底,从那里到帕大喇,」

2「遇见一只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

3「望见塞浦路斯,就从南边行过,往叙利亚去,我们就在推罗上岸,因为船要在那里卸货。」

从帕大喇直接开往腓尼基方面的航线需要横渡地中海,航程约有640公里,必须换大船。「腓尼基」())是叙利亚省沿海一带地方的总称,推罗为其主要海港。
古代地中海的船只都是客货两用,每到一港便要装卸货物,因此需要有若干天的停留。
上图:保罗在米利都话别以后,经过哥士、罗底到帕大喇(徒二十一1),在帕大喇换大船横穿地中海到达推罗(徒二十一2-3)。

4「找着了门徒,就在那里住了七天。他们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5「过了这几天,我们就起身前行。他们众人同妻子儿女,送我们到城外,我们都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

6「我们上了船,他们就回家去了。」

7「我们从推罗行尽了水路,来到多利买,就问那里的弟兄安,和他们同住了一天。」

8「第二天,我们离开那里,来到凯撒利亚,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

9「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

10「我们在那里多住了几天,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从犹太下来,」

11「到了我们这里,就拿保罗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说:『圣灵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里。』」

12「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亚迦布」())曾经预言天下将有大饥荒,结果应验了())。
先知亚迦布只是预言保罗将要在耶路撒冷被捆绑,却未说主不许他前去()),因此他们的苦劝阻止显然是出于人的爱心,而非圣灵的意思。

13「保罗说:『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

14「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15「过了几日,我们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16「有凯撒利亚的几个门徒和我们同去,带我们到一个久为(久为:或译老)门徒的家里,叫我们与他同住;他名叫拿孙,是塞浦路斯人。」

17「到了耶路撒冷,弟兄们欢欢喜喜地接待我们。」

当时正值五旬节期间,耶路撒冷到处人满为患,很难找到住的地方。凯撒利亚的几个门徒为了能让保罗等人有地方休憩,特意一路伴随,安排住处。
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开始于十八23,结束于本节,时间大约是主后52年春天至57年夏天。从此保罗不再长期外出传道,而是被捕下狱,受尽磨炼,最后被押往罗马。

18「第二天,保罗同我们去见雅各;长老们也都在那里。」

19「保罗问了他们安,便将神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一一地述说了。」

「雅各」())是主耶稣的肉身兄弟()),他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
保罗一路虽然在会堂开始传道,也有犹太人信主,但大部分归信的都是外邦人。

20「他们听见,就归荣耀与神,对保罗说:『兄台,你看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并且都为律法热心。」

21「他们听见人说,你教训一切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对他们说,不要给孩子行割礼,也不要遵行条规。」

22「众人必听见你来了,这可怎么办呢?」

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许多犹太信徒仍然深受犹太教的影响()),热心遵守摩西的律法,继续生活在犹太教的传统里。但耶路撒冷教会的长老们对向外邦人传福音并无成见,所以「归荣耀与神」())。
保罗有关摩西律法的教导是:1) 人得救是因着信,不在于遵行律法());2) 外邦人信徒在信主得救之后,没有必要再去受割礼、遵行律法());3) 割礼之类的律法条规都不过是预表基督的影儿,惟有基督才是实体());4) 其实信徒「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这律法不是字句的律法,乃是基督的律法())。保罗并没有教导犹太信徒废弃摩西的律法,反而他自己还遵行一些律法的礼仪:他自己曾经许愿并剪发()),「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
对21节的谣传如果处理不当,会破坏教会的合一。

23「你就照着我们的话行吧!我们这里有四个人,都有愿在身。」

24「你带他们去,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替他们拿出规费,叫他们得以剃头。这样,众人就可知道,先前所听见你的事都是虚的;并可知道,你自己为人,循规蹈矩,遵行律法。」

25「至于信主的外邦人,我们已经写信拟定,叫他们谨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与奸淫。』」

「愿」())指拿细耳人的愿()),是为了向神感恩而许的。
教会领袖建议保罗用实际行动澄清谣言。根据摩西律法中拿细耳人的愿,在离俗归耶和华的日子,不喝酒,不剃头,避免沾染不洁;当满了离俗的日子,须还愿献各种祭,最后要剃头,然后将头发放在平安祭的火上烧掉())。按后来犹太拉比加上的规条,有钱的人可以代替穷人拿出规费来实现其作拿细耳人的誓愿,这是犹太人所公认的敬虔举动。
保罗被劝如此行,是为了体恤犹太信徒的软弱:「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耶路撒冷教会并没有要求外邦人信徒也如此行,外邦人原则已在第十五章耶路撒冷大会中确定了,在此再宣告一次。

26「于是保罗带着那四个人,第二天与他们一同行了洁净的礼,进了殿,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只等祭司为他们各人献祭。」

27「那七日将完,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看见保罗在殿里,就耸动了众人,下手拿他,」

28「喊叫说:『以色列人来帮助,这就是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着希腊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

29「(这话是因他们曾看见以弗所人特罗非摩同保罗在城里,以为保罗带他进了殿。)」

保罗的麻烦并没有来自犹太信徒,而是从亚细亚来的不信主的犹太人,他们可能是上耶路撒冷过五旬节。
外邦人只被允许进入圣殿的外院,不准进入内院。犹太人若带外邦人进入,两者都要被处死,这项规定获得了罗马政府的许可。
以弗所的犹太人认出外邦人「特罗非摩」())是他们的同乡。
上图:考古学家发掘到的圣殿石碑。上面用希腊文刻着:外邦人不得进入围绕圣殿及四周地域的矮栏。违例者处死,咎由自取。

30「合城都震动,百姓一齐跑来,拿住保罗,拉他出殿,殿门立刻都关了。」

31「他们正想要杀他,有人报信给营里的千夫长说:『耶路撒冷合城都乱了。』」

32「千夫长立时带着兵丁和几个百夫长,跑下去到他们那里。他们见了千夫长和兵丁,就止住不打保罗。」

33「于是千夫长上前拿住他,吩咐用两条铁链捆锁;又问他是什么人,做的是什么事。」

「殿门」())指连接在内院与外院之间的门,关闭殿门是要避免圣殿受更多的亵渎。
在圣殿的西北角处设有罗马军营,居高临下以防暴乱,有两道楼梯与外邦人院连接。「千夫长」())统管千名士兵。
「两条铁链」())可能用来将保罗的双手连锁于两个兵丁,一边一个,应验了亚迦布的预言())。
上图:在新约时代圣殿的外邦人院和内院之间,有隔断的墙。

34「众人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千夫长因为这样乱嚷,得不着实情,就吩咐人将保罗带进营楼去。」

35「到了台阶上,众人挤得凶猛,兵丁只得将保罗抬起来。」

36「众人跟在后面,喊着说:『除掉他!』」

「营楼」())即指罗马兵营。据说这营楼是大希律为纪念他的好友马可安东尼而建的,名为「安东尼营楼」。
「除掉他」())这个口号也曾应用在主耶稣的身上())。
上图:安东尼营楼模型,紧挨着圣殿。

37「将要带他进营楼,保罗对千夫长说:『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他说:『你懂得希腊话吗?」

38「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吗?』」

39「保罗说:『我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对百姓说话。』」

40「千夫长准了。保罗就站在台阶上,向百姓摆手,他们都静默无声,保罗便用希伯来话对他们说:」

保罗用希腊话向千夫长请求,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说亚兰话。
根据犹太史学家约瑟夫的记载,曾有一个埃及假先知率众进入橄榄山,为要夺取耶路撒冷。他应许人们必能眼见城墙倒蹋。腓力斯总督把他的随从杀的杀、擒的擒,唯独假先知自己逃脱了。
「基利家」())是罗马帝国的行省之一,「大数」())基利家省的首都,是当时出名的大学城。保罗解释他是有教养的犹太人,并不是暴乱分子。
「希伯来话」())指亚兰语())。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绝不退却

这纪录加速了。当保罗将近耶路撒冷时,便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特别突出的有两点。(一 )保罗不愿前途任何事,真正决心要去。推罗的门徒和该撒利亚的亚迦布的警告都是极其确实的,可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延阻保罗所已选定的行程。西班牙内战时,在一次被围中,驻防地里有人想投降,但是他的一个同志却说,‘我宁死不降’。保罗便是这样。(二 )奇妙的事实乃是,保罗无论所至何处,总有一班基督徒等着欢迎他。归属于教会的一个大好处便是无论到那里去,他都确实知道,有一班同心同志的会接待他。在教会的家庭里的人,全世界都有朋友。

亚迦布是一很有趣的人物。犹太先知有某种习惯。当词语不能尽意时,他们便把信息戏剧化地带出来。旧约圣经里有许多这种例子。比如,,四节;;以西结书四章

在耶路撒冷妥协

保罗到了耶路撒冷,却给教会带来一个问题。领袖们接待他,也知道神的大能在他的工作之中;但是谣言散播开来,说他鼓励犹太人离弃祖传的信仰。保罗绝未这样作过。诚然,他主张犹太教的律法与外邦人不相干;但是他从未叫犹太人离弃他们先人的习俗。

领袖们找到一个办法,使保罗能以保证他自己的行为是正统的。有四个人许了拿细耳人的愿。这愿是为了从神手中得了一些特殊的福气,表示感谢而许的。这愿包括戒酒戒肉三十天,并且在这期间留长头发不剃。有时,至少是最后七天,要完全在圣殿的院子里过。到完结时要献某种祭──一只一岁的公羊羔作赎愆祭,一只公绵羊作平安祭,并一筐子无酵调油的细面饼和抹油的无酵薄饼,并同献的素祭和奠祭。最后要剃头发,并且把头发放在祭品里,在坛上烧掉。这显然是件破费的事。工作要停下来,而献祭的各项物品也要买来。这事在许多人真是力不从心。于是一些有钱的人便代那些许愿的人支付这些费用,而这举动也被视为敬虔。这便是他们叫保罗为这四个人去作的,而保罗也同意了。这样一来,他可以表示出来,而众人也可以从此明白,他本人是个守律法的人。

这事无疑是保罗所厌恶的。在他看来,这类事情早已过时了。可是他为教会的缘故而能厌抑自己的愿望和观点,这表示他真是伟人。有时妥协并非表示软弱,而是表示力量。

污蔑的罪状

保罗的妥协竟引致不幸。那是五旬节的时候,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在耶路撒冷;而若干由亚西亚来的犹太人也在那里。这些人当然知道保罗在亚西亚的工作等收效。他们在耶路撒冷看到保罗与特罗非摩同在,而他们都很可能认识这人。这许愿的事使保罗频频到圣殿院中去,以致这些亚西亚的犹太人以为保罗与特罗非摩同进圣殿。

特罗非摩是外邦人,外邦人进入圣殿是一件骇人的事。外邦人可以进外邦人院,但是在这院与妇女院之间有一道壁垒,而在这壁里面,有入墙的板子,板上刻有文字,说:‘外邦人不许进入栏杆之内,也不可进那绕圣殿的围墙之内,任何违者当场拿获,他应该知道,他所受的处罚就是死。’连罗马人都重视这事,准许犹太人对犯这罪的人执行死刑。

后来这些亚西亚的犹太人控告保罗毁坏律法,玷辱选民,亵渎圣殿,发动要对他施以私刑。在圣殿区的西北角有大希律所建的安多尼亚营楼。在大节期间,当气氛紧张时,由一个千夫长守卫。罗马政府重视秩序,暴乱乃是不可饶恕的罪,对发动乱事的老百姓和让它发生的长官都是一样。千夫长听到这事,带了兵丁到来。保罗被捉拿了,而且两臂都被锁上,连到两个兵丁的臂上。千夫长在一片混乱中,从那些激昂的暴民中,得不到一致的罪状,而保罗实际上是由那群情鼎沸的暴民带进营房去的。保罗这一次真是处于空前的,千钧一发的险境,那罗马的公正法律却救了他的命。

面对暴民的愤激

安多尼亚营楼由北边和西边两磴阶梯连到圣殿外院去。兵丁正向阶梯挣扎,要到自己的营房去避难时,保罗作了一个非常的请求。他请求千夫长准许他对那声势汹汹的暴民说话。保罗实行他的一贯政策,要面对暴民。

千夫长听到这一位为群众所要处以私刑的人,居然说出有教养的希腊话,很觉惊异。约莫在主后五十四年左右,一个埃及人带了一队敢死队出去橄榄山,应许他们说,他能使那地方的城墙倒下来。罗马人很迅速而有效的对付他所率领的人,但是他自己却逃走了,而那千夫长便以为保罗乃是那革命的埃及人回来了。

那埃及人的徒众乃是匕首党,是暴烈的民族主义者,是计划周详的刺客。他们把匕首藏在斗篷里,与暴民混在一起,伺机行事。保罗提出了他的资历,千夫长知道,不论如何他总不是个刺客;因此让他讲话。当保罗转过来说话时,他作了个手势叫他们安静,就像神迹般,那群咆哮的暴民完全安静下来。新约再没有别处,像这样地表示出,保罗命令那要处他私刑的暴民安静下来这件事中,表示出保罗人格的力量。神的真正大能当时藉着他涌出来了。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使徒行传第二十一章

Ⅷ保罗被捕入狱

一保罗往耶路撒冷

米利都一席话,结束了使徒行传记载保罗的宣教事工。从此他前往耶路撒冷,被捕下狱,受尽控诉磨炼,最后送往罗马见该撒。在此我们看出耶稣的一生事工与保罗相呼应的地方。耶稣也是往耶路撒冷的,途中预言将要受苦害,他被捕受控,在犹太人和罗马人面前受审。他受死,复活。当然,保罗在使徒行传中决没有真经历死与复活,但有人觉得他这最后一程,在航程上免沈船溺死之险,也接近耶稣的经历(

往耶路撒冷的一程,记载得相当详尽,包括途中各站的情况。内容必然根据保罗旅伴之一的日记:其中用“我们”的写法,表示是路加的手笔。保罗一路上所受的欢迎,和不断加深他预感受苦的先知的警告,这些都是其中最具意义的特点。尽管如此,保罗仍坚持要达成神在他身上的计划。

1.保罗及同行的人难分难舍地,离别了米利都的朋友。他们向南航行到哥士岛,第二日到了罗底,是罗底岛上的港口。这时他们已来到小亚西亚南角的尖端,然后继续沿南岸向东,来到帕大喇。西方版本加上每拉,是向东约五十哩(80公里)的地方,该地是通往叙利亚较大的一个港口285

2~3.保罗在这里(帕大喇和每拉)转了船。起初那艘船可能就停在那地,或继续逐一港口慢慢前行。保罗赶路心切,时间匆促,因此另选一艘直航大洋的船前往,航线约有四百哩(644公里)。路加轻描淡写地提及腓尼基、叙利亚和推罗这些目的地。推罗是腓尼基的主要城镇,而腓尼基是叙利亚境内一地区。船从居比路南部经过,就是陆地(路加用了恰切的航海用语),于是直趋推罗,要在那里卸货。

4.保罗一早既然匆匆赶往,在推罗竟安然逗留了七天,实在奇怪。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一路上赶路,如今足有余暇可以停留。也可能他必须留几天,等那艘船启程(见布鲁斯 Acts p.385,假设第六节的船是同一艘船),或要找另一艘往该撒利亚的船。保罗用这段时间寻访信徒,多半是所述的避难者及悔改归主的人。这群信徒中有作先知的,凭着圣灵警告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这样看来,保罗深信是神的指引,要他往耶路撒冷去,而先知的警告却似乎与他当初的引导相违了。最简单的解答,就是推罗的信徒得圣灵启示,知道保罗会在耶路撒冷受害,却以自己的心意劝他不要去。其实不去也不是最完善的办法,若圣灵预言保罗要在耶路撒冷受苦,那末没有什么能阻止的了,不顺服神却是甚有可能犯上的(保罗在提及)。推罗的信徒可能对预定论的细节没有深切认识,所以以为可以对保罗说:“若这事要发生在你身上,就不要去了吧。”

5~6.保罗没有依警告行事,船快启行了,他就与同伴起程。动身前也有一幕动人的话别,与米利都的情景相仿。当时的肃穆,表示他们深知不再见保罗了。这儿,似乎是顺笔无意地提起妻子儿女,表示一种历史性的逼真感。保罗和同伴在这短短的日子里,已获得接待他们的家庭深切的眷爱。

7.RSV 作航程尽了,表示他们在多利买就上岸了。这港口离开推罗不过四十哩(64公里,海路需时一天),保罗何以竟等了七天,o为了一天的航程?他大可以走陆路更快到达。不过,希腊动词可解作“继续航程”(参 NIV),表示他们从多利买继续航行到该撒利亚。多利买就是当今的 AKKO (Acre),有一所使徒教堂历史可追溯至所述的时代。他们在这里也有相交的时间,并渡过了一夜。

8.第二天就来到该撒利亚,是往南四十哩(64公里)的距离。他们在这里与腓利共聚,腓利自从说他到了该撒利亚之后,就一直未提及了。他被称为传福音的腓利,为要与使徒腓利有别。不过后来的传统中,两人常被混淆。“传福音的”头衔很贴切,因为他虽然是七个被按立的执事之一,处理教会中的贫苦人,他却传道得力,该撒利亚的教会可能是他建立的。

9.路加补充说他有四个女儿,都未出嫁(处女),且作先知说预言。虽然未婚和守寡的在教会中,常占特殊的位份,但路加是否有意把处女和说预言连在一起,则不清楚。最奇怪的,就是她们虽有说预言之能,却并没有预言保罗的际遇。赫肯(p.601)说得不错,这一情节是路加自己采用的资料286

10~11.虽然如此,有关保罗却真有更进一步预言,来自一个先知叫亚迦布,是从犹太来的。他在上面已经出现过,这里却重新以新人物介绍。这表示路加在此根据“我们资料”来记载,其中未曾介绍过这个人。亚迦布的预言有行动,加上说话解释,叫人想起旧约先知的行动表征。保罗穿着一条腰带,是一条长长的布,包在腰围上(,亚述布拿起来,捆上自己的手脚,法国怀疑学者 Loisy 直截认为绝不可能的事。接着他发出严肃的预言,圣灵说就相当于旧约先知口中的“主如此说”。犹太人要如此捆绑保罗,把他交给罗马人。这动作叫人想起耶稣向彼得预言自己将被交在外邦人手里。这预言并没有依字面实现,保罗虽被犹太人捉拿,却没有交在罗马人手上,反而罗马人把他抢救保押起来。亚迦布的言辞分明是想对比耶稣与保罗的际遇。无论如何,保罗落在罗马人手中保押起来,也是犹太人带起的后果(,虽然罗马人并没有任何直接理由控告他什么罪名。

12~13.亚述布这突然活现的预言产生戏剧化的效果,十分有力。保罗的同伴(第一次记载)和本地的人,都劝保罗明知将如此遭遇,就不要上耶路撒冷去。正如第四节一样,这感应是自然的,但并不合逻辑。不过,这也加强表现出保罗完全忠贞的顺服神。一个人明知要吃苦也甘愿牺牲,是不容易的;他明知所爱的人会因此伤痛,又苦劝他不要这样作时,要作这个决定就更不容易了。他们这样哀伤苦劝,令他心碎。但保罗心意已定,不但预言中的苦楚,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他也愿意。若单为受苦而受苦,原没有什么价值,但若为耶稣的名而作,就是信徒服侍主所必行的,就有价值了。

14.人们见保罗坚决不移,就放弃不再苦劝,顺服在主的旨意里了。他们这话叫人想起耶稣在客西马尼,表示愿意依从神的旨意,虽然话里似乎暗中希望神的旨意没有他们预期的可怕,事实上至少有一方面如愿了,保罗并没有死在耶路撒冷(他们并没有听见清楚的预言,所以这样恐慌,这乃是他们自己的忧虑而已)。

15~16.于是来到旅程的终点。收拾行李可能是指上好马鞍上路,这一程约有六十四哩(104公里),骑马总比徒步更快了。该撒利亚有几个信徒与他们同行,他们很可能是要到耶路撒冷参加以基督教形式庆祝的五旬节。他们又作领路的,带一行人到了拿孙的家,这人“久为门徒”。依经文看,拿孙的家应该是在耶路撒冷,这看来很合理。不过,西方版本却说拿孙的家在往耶路撒冷途中的一个无名小镇里,保罗在此过了一夜。其实,这也并非不可能,这一程要走两天。但路加o提途中接待保罗的主人,却不提在耶路撒冷的接待者,则似有不通。拿孙是居比路人,十一l9f,,可能属于分散各地受希利尼影响甚深的犹太信徒,先前曾与保罗有所接触;这样背景的人在耶路撒冷接待保罗,其可能性远高于一般传统式的犹太信徒。

285 Haenchen (p.53) 认为这是抄写者错误的增补(根据,因为帕大喇到 Myra 的距离,一天航程是到不了的;可是那距离并不比哥士到罗底,或罗底到帕大喇远多少,他反对的理由并不充足,西方版本也可能保存了正确的资料。
286 有解经者认为这一节说这些女儿向保罗发预言,但这里用的希腊动词,是描写他们的个性,而不是指某一项行动。
二保罗在耶路撒冷被捕

保罗在耶路撒冷受到信徒热切的欢迎,o是路加没有提及他们怎样接受保罗带去的捐款,保罗本身其实也担心这笔钱是否受欢迎,可能教会中偏右派的人,对这事截然冷淡。为了表明保罗不是与传统犹太基督教对抗,以解除人们的疑窦,就有人提议他参与一项犹太人的许愿仪式,包括在圣殿献祭。保罗这样作并没有在神学上作妥协,这项献祭并没有抵触耶稣献上自己作赎罪祭。可是,这一来却招致大祸。于是引起一个问题:路加是否认为保罗为息事宁人,却采取了错误的行动呢?虽然,这行动引至实现神对他的旨意。保罗被群众包围,结果罗马守卫的士兵把他带进营楼查问。

17.保罗到了耶路撒冷,受到教会的欢迎。这里似乎是教会会友领袖与保罗非正式的会面,赫肯(p.607)认为这是指希利尼化的犹太信徒,就是拿孙等人;因为第22节说耶路撒冷大部份信徒,都尚未知道保罗已抵达。这说法极有可能。

18.第二日,就与雅各及各长老会见,他们这时全面领导耶路撒冷教会。而与保罗同去的,有同上耶路撒冷的各地教会代表。他们和保罗一同去,很可能是为了送上带给耶路撒冷的捐项,路加却o在后面才对腓力斯顺带提起,说明保罗此行的目的。从路加的角度来看,代表们在场,是证实保罗所讲述的宣教事上,确实成功兴旺。

19.保罗的报告如前一样f,12;也许加上,是向教会陈述宣教事工,详细述说神的恩惠怎样临到外邦人。使徒行传的故事,明明地看出保罗虽然在会堂开始传道,也有犹太人信主,但大部份归信的人,是归化犹太教的人,和其他参与会堂聚会的外邦人,再加上一些与犹太人没关连的外邦人。这一切成功,全归荣耀于神;不管犹太人心目中对外邦人这使命,仍有什么疑惑,神已经引导计划这一切了。

20.所以,保罗的听众除了为所听见的归荣耀给神,赞美神之外,别无可说。可是,他们深知当时还有不少人对保罗存疑甚深,虽然他们本身并不同意这些人的观点。他们说,信主的犹太人中,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仍热心于律法。这些人也许就是指所说信主的法利赛人。他们被称为热心份子(Zealots 即奋锐党),因为他们高举律法为神赐给以色列的;后来“热心者”这词,染上了臭名,代表那些热中于律法如传统犹太人生活形式的人,他们力争国家不受外力统治,诉诸暴力以求达到目的。保罗自己也曾如此若未过也差不多了,热心于祖宗的遗传,后来遇见耶稣基督,就放弃了以律法在神面前称义的途径 f . )。其他犹太人却觉得不易放下昔日的生活形式,而继续生活在犹太教的文化里。

经文说多少万信徒,有几位学者认为相当夸张,甚至根本不可能,因为耶路撒冷的居民相当少;不过,可参阅。有些解经者索性避开这难题,说信主的是经文的附注:雅各和同工们惧怕城中不信主的犹太人,所以这样说。不过无论如何,他们心目中也必然有些顾虑。这样的修辞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教会中有传统派犹太人的集团,已是证据确凿的事。不过“多少万”可能是雅各言辞间的夸大罢了。

21.这等热心于律法的人士,听信谣传,指控保罗教训住在外邦中间的犹太人,放弃割礼。说他们自己既已受割礼,就无法补救(有些犹太人真个如此行,见玛喀比一书15),o有禁止替孩子行割礼。他们又不遵守条规。不错,分散各地的犹太信徒的确有这样的做法:一个犹太人对保罗在,和对外邦信徒的劝勉,加以认真地实行起来,就会下结论认为他也同样不需守律法了。同时,保罗也宣称他不是个传割礼的人,这是对外邦人说的。从这些迹象看来,就不难想像谣传怎样萌生了。不过无论如何,这结论是错谬的。尽管保罗怎样宣称基督已成全了律法,也无法证明他积极劝告犹太信徒放弃替孩子行割礼,或其他犹太习俗。从罗十四至十五章,林前八至十章,可见保罗承认犹太弟兄(软弱的弟兄)的存在,他们对食物的看法与外邦人不同,保罗维护双方的权利与立场,也要彼此接纳。在哥林多,保罗似乎在袒护犹太妇女敬拜时蒙头的习俗。此外,保罗也令提摩太守割礼,又据,他自己也许了拿细耳的愿。因此,这样的疑控是没根据的。

22.可是,怎样处理这些谣传,仍然大成问题。那些相信谣传的信徒,很快就会知道保罗已在耶路撒冷了。根据西方版本,会友一知道保罗已到,就必立刻召集教会大会的了,因而必须准备怎样应对。

23~24.于是教会领袖提议保罗要有点实际行动,清楚表明这样的控告是不属实的。教会中有四个人有愿在身:剃了头表示这是拿细耳的愿(见。许愿结束时要在圣殿献祭,有人提议保罗为他们付出规费,这是犹太人所公认的敬虔举动。约瑟夫记述希律亚基帕第一,曾吩咐许多拿细耳人剃头,表示他付了他们的费用(根据布鲁斯 Acts p.393 n)。问题却在保罗自己也要一同行洁净之礼,当时的情况却甚不清楚287

保罗这样作就表示他守律法,但不少学者却怀疑保罗本人是否会真同意这样的建议。A. Hausrath 的抗议写得最生动;他说垂死的加尔文遗命留下金衣给天主的母亲,比保罗肯答应这样作更可置信。有人说这是路加自己虚构的事件,为表明保罗遵守犹太律法。甚至 Sta/hlin(p.277)也坚持说保罗不会依第24节的话,虽然他也承认保罗在的原则,是容许他这样行的。这样,真相似乎是保罗愿意向律法下的人,作律法下的人;虽然,他主要是为了争取未信主的犹太人,而不是讨好犹太信徒。这里的记述不是路加创作的,若赫肯(p.611f)说它来自较早的版源288是不错的话,就更属实了。当时的情况似乎保罗肯作协调的表示,但他自己的见证仍采定,他不再活在摩西律法下,乃活在基督的律法下。布鲁斯( Book p.432)说:“像保罗这真正释放的心灵,不会受捆于自己的释放里的。”

25.保罗被劝如此行,并不等于其他外邦人也要如此行。外邦人基本的自由,已在第十五章大会中奠立了,在此再宣告一次。耶路撒冷的通告在此一字一句地向保罗复述一遍,似乎奇怪,因保罗本该熟知内容的了(。因此雅各这番话主要是向保罗同行的人说的(假设他们仍在),又或是文笔上的技巧,用以对读者提醒。还有一个可能,这通告在“我们”的经文中第一次出现,路加可能忽略了把前文第十五章已出现的通知,做点编辑的工夫(试比较介绍亚迦布,有如前面未提过一般)。

26.保罗接纳了这请求,第二日就上圣殿行洁净之礼,也报明那四人的拿细耳许愿日期已满,和他自己洁净之礼于第七日同时完结。

27~28.RSV 译作七日将完,令人误会保罗的骚动起自洁净周的末期。希腊文原文却表示,保罗事发于七日期末到圣殿完成洁净礼的时候。我们若的日子计算,从保罗到达耶路撒冷至在该撒利亚发言,共有十二天,那末就没有时间可以容下七日的洁净期。至于布鲁斯( Acts p.394、424 与他在 Book p.433的说法相反),则认为该译作“将要进入这七日”,把事发时间放在一周之始。此外,若依赫肯(p.654 n.2)的见解,十二日是留在耶路撒冷的日子,问题就没有了。

保罗的麻烦,并不是在那些他一直想与之协调的耶路撒冷严谨的犹太信徒,而是亚西亚来的犹太人(即以弗所),大概是上耶路撒冷五旬节朝圣的。他们耸动众人,下手谋害他。说是保罗像司提反一样,踏践犹太民族团结一致的标志,就是神子民,律法和圣殿(,灾诙陨慷的话立刻反应。他们尤其强调保罗要带外邦人入圣殿,玷污了它。这样的控罪实在矛盾,保罗自己正在行洁净之礼,不可能污秽圣殿的!这正是“悲剧”最贴切的文学含义了。

耶路撒冷的圣殿分成一层一层的长方形院子注)。外邦人o可进入最外层的外邦院子,不可进入另一层“女人院子”,更不可进入内层的以色列院子了。那里有一道矮栏,用希腊文及拉丁文写着:“异邦人不得进入围绕圣殿及四围地域的矮栏。违例者处死,咎由自取。”罗马政府对违犯此犹太圣殿规例的罗马人,也照样执行死刑,就是证明这条例多么地严重,(也看出犹太人对圣殿的洁净,贯注了何等殷切的感情。难怪对保罗的控罪会引起这般激愤的民情了。

29.其实控罪的根据甚弱,以弗所犹太人认出特罗非摩是他们的同乡,就硬说保罗把他带到圣殿去了。有些解经者认为这指控也许有点根据。布鲁斯( Book p.436n)则认为保罗不会这样笨,这样招引犹太人的疑窦。赫肯(p.616)补充说,犹太人对保罗不遵守律法的举动,不管什么证据也会相信的,这就足以解释这控罪了。又有说保罗可能自己闲逛,走进了禁区,这就等于说有人溜进克姆林宫的私人房间去观光一样无稽。

30.骚动一下就散播了。赫肯(p.616)把路加的合城太字面化了,认为不可能这样快展开庞大的动乱。 Lake Cadbury BC IV , p.275),则用今日的火警讯号,和斗狗(!)消息传播的快捷来作比较。灾谝黄肜茨米”B蓿拉他出殿。圣殿主持人立即把门关了,防止里面再生事。 Jeremias 的见解应该没错,他认为这门是指分隔内院与外邦人院的门,而不是整个圣殿范围的大门289

31~32.动乱的消息不久就传到罗马的营楼,位于圣殿西北的安东尼亚堡。堡的高度足以监视下面,并且有两道楼梯与外邦人院连接。耶路撒冷的营楼是罗马军队的一支,名义上应有七六○步兵,二四○队兵,由一千夫长 Tribunus Militum 统辖(约等于陆军少校或上校之军阶)。千夫长立即采取行动,对付刚爆发的动乱。他带领百夫长辖下的强大兵力,跑到现场来。罗马人一到,就足以叫犹太人放手,停住不打保罗。

33~34.保罗既是生事的起因,就被捕了,至于那打他的人下落如何,则没有记载。若千夫长怀疑保罗触犯了圣殿规例,则他对犹太人自行执法就不太在意了;不过,依正当手续,则应由圣殿的卫警对付保罗的。保罗双手被手镣与两个兵丁连锁着正应验了亚述布的预言,虽然不是一字不误,他的双脚亦未被绑。接着千夫长对查问他是什么人,作的是什么事。赫肯(p.617)认为千夫长问的是灾冢不是问保罗。劳斯布表示不知道保罗听得懂他的语言。这是有可能的,但也可能当时千夫长开始查问保罗,灾诰颓雷挪遄欤急于先告状,当时情况大乱(,千夫长决定把保罗带入营楼较为妥当,在营楼安静的环境下,才可能平心静气地审查囚犯和控方。

35~36.但群众又再哄动起来,保罗无法安全上台阶进营楼,兵丁只得把他抬起来。赫肯(p.618)反对这说法,认为把他抬起来,更容易成为袭击的目标,他说路加把真正原因瞒住,是因为保罗经这风波身体已太虚弱,无法自己行走(虽然等一会对他对灾谒祷笆比床恍槿酰。赫肯甚至怀疑那手镣的历史性,因他假定囚犯已近昏迷状态了。他说路加提及手镣,为的是表示保罗从此不再是自由之身。这些推断都是没有根据的。灾谠谝稣受审时,向彼拉多喊除掉他!,这时他们也喊着要治死保罗(

287 有三个主要的解释: (1) Bruce (Book, pp.430f.),看出保罗这时无法进入一项拿细耳誓愿去,因这愿的时日是三十天而那些人的愿o有七日。他说那些人可能在许愿之中,沾染了不洁,这样他就要等七日,然后剃头,再在第八日献祭f)。Bruce 显然认为保罗虽然无份于沾染不洁,但也同时守那仪式。这看法却未解释到第26节第一次上圣殿洁净之行。 (2) Haenchen (pp.611f.)认为从外邦之地来耶路撒冷的人,就是不洁,不能入圣殿。保罗既然要在圣殿参与拿细耳仪式,就必须先行洁净礼,在第三日第七日行洒水礼。路加所提供的资料,就是保罗安排自己七日洁净礼的完结,与拿细耳愿的完结,同在一个日子里,这样,第26节就是保罗往圣殿去预先说明他这意愿。不过,路加浓缩了记叙,叫人得了个印象是保罗同守拿细耳愿七天之久(,马利亚洁净之礼与婴儿奉献礼合在一起举行)。 (3) Stolle, (pp.76-78) 反对说一个普通朝圣者保罗,竟要洁净了才入圣殿,但他同意若要参与拿细耳许愿的,就需要行洁净礼。他认为保罗先前已许了拿细耳愿,如今想与四位海外回来的拿细耳人,同时献完结的祭。他们就都需要七日洁净期,再加上三十日才完结这愿(他们没有履行这三十日)。因此第26节是指洁净的第三日,而27节指第七日。这个见解的困难,在于必须假设那四人从海外来,同时保罗好几年前访巴勒斯坦许的愿,至此还未完结。这几个解释都各有难处,但第二个较少,是第26节要看作保罗自己洁净,其他四个人则o是在场而已(参 Sta/dhlin, p.279),同时又假定保罗必须先洁净,才可以协助其他人完结他们的愿( pace Stolle)。
288 可是 Haenchen 认为,资料是“我们─资料”来的,并非使徒行传作者所写。那些认为路加是资料作者的,就不能用这形式来辩证了,却可以说路加作为目击者,资料亦必会正确。
289 J. Jeremias, Jerusalem in the Time of Jesus , p.210.
三保罗在群众前分辩

千夫长把保罗带进营楼的策略,被保罗打岔了,他请求对群众说话。他的一番话强调自己是个严紧的犹太人,他对祖宗宗教热心,单看他逼害基督徒可知。可是他在往大马色的路上,正要执行他的任务,却遇见一大异象,大光中听见耶稣的声音,从此他知道所逼迫的是天上的主,他必须服侍祂。到了大马色,一位敬虔的犹太人来探望他,证实确是神把弥赛亚向他显现,现在吩咐他不要再逼迫,要作祂的见证。最后的肯定是当他回到耶路撒冷进入圣殿,就是后来被控玷污的圣殿,在那里耶稣的另一个异象警告他,需离开那里以保安全,要到外邦人那里去。这时群众再一次打岔,他的话令他们再也吃不消了,动乱再一次掀起。于是千夫长打算用苦刑,好叫他照实招供。保罗这时宣称自己是罗马公民,免受这等刑罚,千夫长o好尽早与犹太掌权的人一同处理。

从这一段起,开始了保罗在耶路撒冷,该撒利亚被监禁受审。接着上罗马最高法院的旅程的一大段冗长的记述。这段记载既然这样长,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一,表示在作者眼中,重要性极高。他描述了保罗几次出庭的现场。且不o三次记录了长篇演说,其中两次又复述徒九章所记保罗的事迹。路加的用心,是不单介绍保罗作为一个宣教士、教会建立者,更是个为福音受审的见证人。保罗面对犹太人的控告,又在罗马人面前受审,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耶稣基督的见证。他至终的答辩,就是他本是个敬虔的犹太人,被耶稣呼召事奉祂,他别无可选择的余地;同时他分辩说,犹太教的正确诠释,应该以信靠耶稣为终极。他的讲辞用各种缜密的变化演述,来引入这一点。

这段记述的骨干固然是历史性的,虽然有某些方面的法律程序并不完全清楚。不过讲辞方面,就如往常一样有真伪的疑问了。讲辞的安排有作者细心的编撰在其中,当然我们不怀疑路加保存了保罗的辩辞的精神,不过表达的字句却是他的手笔。在当时的场面之中,根本就不可能有人用速记写下讲辞(虽然目击者会记得其中纲要)。保罗当时决没有时间思量说什么话,且经过一番粗暴蹂虐,他根本就不适宜说话。不错,保罗在各场合中说的话,都有圣灵的引导 f . ;但若说圣灵一定用不寻常的方法,把保罗每一次的发表言辞,一字不差地指示路加,这样就未免误用了启示的教义了。

37.保罗被带进营楼之际,他决意争取机会辩护,就开声请求与千夫长说话。千夫长很奇怪他会说希腊话,虽然那是当时古代世界的通用语。他大概以为保罗是个不学无术的老粗,且可能是个犹太人。

38.千夫长于是以为他是从前在旷野掀起动乱的那埃及盗匪。根据约瑟夫 ( Bel ,有一个埃及假先知带领三万人,进入橄榄山,为要夺取耶路撒冷。他应许人们必能眼见城墙倒蹋。腓力斯总督把他的随从杀的杀,擒的擒,唯独先知自己逃脱了。千夫长显然以为这人卷土重来;使徒行传中的随从人数,与约瑟夫所记载的相差很多,约瑟夫本来就以夸大的作风著称,因此千夫长的估计会更准确。这先知原属于一个等候弥赛亚的集团(这一点约瑟夫着意地冲淡了),他们期望神在旷野向他们显奇事。从 f . 可见实例。福音书警告,不要被这种假冒的人迷惑。千夫长称这先知的随从为凶徒( Sicarii 由于他们用的短刃而名之,拉丁文作 sica ),这字用来指反罗马的极端份子,他们出现于腓力斯在位时,而在公元六六至七○年间,反叛罗马。赫肯(p.621f)认为千夫长误认这先知的随从,就是这集团的人,虽然约瑟夫着意地把他们分别出来。这样清楚的划分,令人狐疑到底有没有可能。(笔者写这些话的时候,没有多少个记者能正确地分辨出爱尔兰各军事集团的正名呢)。赫肯又奇怪何以千夫长一知道保罗会说希利尼话,就对他身份改观,因为希利尼话也是埃及的用语;不过,这可能是翻译上的错误,也许该这样说:“你懂希利尼话么?那末,你必定是那埃及人……”290

39.保罗的回答,固然是顺带解释基督徒与犹太革命份子,毫无关涉;但路加插这段对话的动机,是否只为了这个,就值得疑问了。保罗一心是要确定他是有教养的犹太背景,和他公民的身份:他不是在圣殿煽动暴乱的那种人。他是犹太人,又是大数的公民。这不是指他的罗马公民身份到这后面才披露出来;他乃是表示他属于一个自治城,并以这身份为荣。自从 Clandius 大帝起,一个人可能同时持罗马公民的身份,及当地公民身份(见,Conzelmann p.124 f . )。

40.他一透露这身份,就批准他对群众说话了。他从台阶上俯视群众,摆手叫他们安静,就用他们的乡音说话(使用了明智的策略),希伯来话可以指亚兰语(见

整段事迹引起许多历史性的疑难。赫肯说保罗根本在体力上,不可能有精力发言,且千夫长也不可能批准他,没有不得已的理由就批准他发言,群众当时更不可能肯听他。除了以上几点外,还要考虑前面已提过的问题,就是不能把讲词当作保罗逐字的写录。这等困难也许都过份夸张了,可能是由于路加的记载太简略,这里只是一幅戏剧化的台景,而不是细微的摄影或录音。最重要的,是保罗所传递的教训,从而认识他是耶稣基督的见证。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我们离别了众人,就开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罗底,从那里到帕大喇,」

保罗及同行的人难分难舍地,离别了米利都的朋友。他们向南航行到哥士岛,第二日到了罗底,是罗底岛上的港口。这时他们已来到小亚西亚南角的尖端,然后继续沿南岸向东,来到帕大喇。西方版本加上每拉,是向东约五十哩(80公里 )的地方,该地是通往叙利亚较大的一个港口。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在这里(帕大喇和每拉 )转了船。起初那艘船可能就停在那地,或继续逐一港口慢慢前行。保罗赶路心切,时间匆促,因此另选一艘直航大洋的船前往,航线约有四百哩(644公里 )。路加轻描淡写地提及腓尼基、叙利亚和推罗这些目的地。推罗是腓尼基的主要城镇,而腓尼基是叙利亚境内一地区。船从居比路南部经过,就是陆地(路加用了恰切的航海用语 ),于是直趋推罗,要在那里卸货。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找着了门徒,就在那里住了七天。他们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被圣灵感动」:原文是「借着圣灵」。

「说」:原文的时态显示这是「不断的说」。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保罗一早既然匆匆赶往,在推罗竟安然逗留了七天,实在奇怪。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一路上赶路,如今足有余暇可以停留。也可能他必须留几天,等那艘船启程(见布鲁斯Acts p.385 假设第六节的船是同一艘船 ),或要找另一艘往该撒利亚的船。保罗用这段时间寻访信徒,多半是所述的避难者及悔改归主的人。这群信徒中有作先知的,凭着圣灵警告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这样看来,保罗深信是神的指引,要他往耶路撒冷去,而先知的警告却似乎与他当初的引导相违了。最简单的解答,就是推罗的信徒得圣灵启示,知道保罗会在耶路撒冷受害,却以自己的心意劝他不要去。其实不去也不是最完善的办法,若圣灵预言保罗要在耶路撒冷受苦,那末没有什么能阻止的了,不顺服神却是甚有可能犯上的。推罗的信徒可能对预定论的细节没有深切认识,所以以为可以对保罗说:“若这事要发生在你身上,就不要去了吧。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去耶路撒冷是神的旨意,为甚么圣灵又感动推罗那里的人,劝保罗不要去耶路撒冷呢?这不是上下互相矛盾么?不,圣灵感动推罗的信徒们叫保罗不要去耶路撒冷,是一种爱心的感动,表现出他们对保罗的关切。保罗是主的使徒,若神不要他去,可以直接拦阻他,不必借着别人的劝告的。

──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我们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

这是当时信徒辞别的方式。他们跪着祷告,在波涛声中老幼都跪着流泪,围着神的仆人,他曾常领他们得着新的生命。这确是最好的态度,当他们的心弦惊动,以颤抖的手捧着祭物放在祭坛上。

信徒本来是永不辞别的。在神的爱里之关系永不破坏,在这样的友情是没有过去或将来的,永远是现在式的。从前怎样,将来也是这样。身体虽然有空闲的距离,陆地洋海中百里分开,但是心灵在祷告中还是相连的。在父的面前是一体,永远是一起,无法分开。

当我们必须与亲爱的分离,我们要跪下祷告,不住地代求,时间与空间是不算什么的,也不是首要的,只要他们是接近王,在天地之间与王相近,是最美好的,因为以后不再有海了。

上船航行,想到旅行的兴趣与景色的迷人,必兴奋不已。那时看陆地远去,亲爱的人逐渐模糊,多么灰色的感受。神特别安慰那些生离死别者。

── 迈尔《珍贵的片刻》

保罗没有依警告行事,船快启行了,他就与同伴起程。动身前也有一幕动人的话别,与米利都的情景相仿。当时的肃穆,表示他们深知不再见保罗了。这儿,似乎是顺笔无意地提起妻子儿女,表示一种历史性的逼真感。保罗和同伴在这短短的日子里,已获得接待他们的家庭深切的眷爱。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从推罗行尽了水路,来到多利买,就问那里的弟兄安,和他们同住了一天。」

「行尽」:原文可能是「结束」或者是「继续」的意思。因此由多利买到该撒利亚也可能是走海路。而且这段路程道路较难行,因此走保罗一行走海路比较可能。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RSV作航程尽了,表示他们在多利买就上岸了。这港口离开推罗不过四十哩(64公里 海路需时一天 ),保罗何以竟等了七天,祇为了一天的航程?他大可以走陆路更快到达。不过,希腊动词可解作“继续航程”(参 NIV ),表示他们从多利买继续航行到该撒利亚。多利买就是当今的 AKKO(Acre ),有一所使徒教堂历史可追溯至所述的时代。他们在这里也有相交的时间,并渡过了一夜。

──《丁道尔圣经注释》

,11~14】

保罗不愿前途任何事,真正决心要去。推罗的门徒和该撒利亚的亚迦布的警告都是极其确实的,可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延阻保罗所已选定的行程。西班牙内战时,在一次被围中,驻防地里有人想投降,但是他的一个同志却说,『我宁死不降』。保罗便是这样。

──《每日研经丛书》

】「第二天,我们离开那里,来到西泽利亚,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

「那七个执事」:原文是「那七位」,指着的七个执事。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第二天就来到该撒利亚,是往南四十哩(64公里 )的距离。他们在这里与腓利共聚,腓利自从说他到了该撒利亚之后,就一直未提及了。他被称为传福音的腓利,为要与使徒腓利有别。不过后来的传统中,两人常被混淆。“传福音的”头衔很贴切,因为他虽然是七个被按立的执事之一,处理教会中的贫苦人,他却传道得力,该撒利亚的教会可能是他建立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

路加补充说他有四个女儿,都未出嫁(处女 ),且作先知说预言。虽然未婚和守寡的在教会中,常占特殊的位份,但路加是否有意把处女和说预言连在一起,则不清楚。最奇怪的,就是她们虽有说预言之能,却并没有预言保罗的际遇。赫肯(p.601 )说得不错,这一情节是路加自己采用的资料。

──《丁道尔圣经注释》

虽然如此,有关保罗却真有更进一步预言,来自一个先知叫亚迦布,是从犹太来的。他在上面已经出现过,这里却重新以新人物介绍。这表示路加在此根据“我们资料”来记载,其中未曾介绍过这个人。亚迦布的预言有行动,加上说话解释,叫人想起旧约先知的行动表征。保罗穿着一条腰带,是一条长长的布,包在腰围上,亚述布拿起来,捆上自己的手脚,法国怀疑学者 Loisy直截认为绝不可能的事。接着他发出严肃的预言,圣灵说就相当于旧约先知口中的“主如此说”。犹太人要如此捆绑保罗,把他交给罗马人。这动作叫人想起耶稣向彼得预言自己将被交在外邦人手里。这预言并没有依字面实现,保罗虽被犹太人捉拿,却没有交在罗马人手上,反而罗马人把他抢救保押起来。亚迦布的言辞分明是想对比耶稣与保罗的际遇。无论如何,保罗落在罗马人手中保押起来,也是犹太人带起的后果,虽然罗马人并没有任何直接理由控告他什么罪名。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苦劝」:原文的时态显示这是「不断的劝告」。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亚述布这突然活现的预言产生戏剧化的效果,十分有力。保罗的同伴(第一次记载 )和本地的人,都劝保罗明知将如此遭遇,就不要上耶路撒冷去。正如第四节一样,这感应是自然的,但并不合逻辑。不过,这也加强表现出保罗完全忠贞的顺服神。一个人明知要吃苦也甘愿牺牲,是不容易的;他明知所爱的人会因此伤痛,又苦劝他不要这样作时,要作这个决定就更不容易了。他们这样哀伤苦劝,令他心碎。但保罗心意已定,不但预言中的苦楚,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他也愿意。若单为受苦而受苦,原没有什么价值,但若为耶稣的名而作,就是信徒服侍主所必行的,就有价值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人们见保罗坚决不移,就放弃不再苦劝,顺服在主的旨意里了。他们这话叫人想起耶稣在客西马尼,表示愿意依从神的旨意,虽然话里似乎暗中希望神的旨意没有他们预期的可怕,事实上至少有一方面如愿了,保罗并没有死在耶路撒冷(他们并没有听见清楚的预言 所以这样恐慌 这乃是他们自己的忧虑而已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过了几日,我们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收拾行李」:可能是指「把行李放上马背」,亦即骑马上路。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于是来到旅程的终点。收拾行李可能是指上好马鞍上路,这一程约有六十四哩(104公里 ),骑马总比徒步更快了。该撒利亚有几个信徒与他们同行,他们很可能是要到耶路撒冷参加以基督教形式庆祝的五旬节。他们又作领路的,带一行人到了拿孙的家,这人“久为门徒”。依经文看,拿孙的家应该是在耶路撒冷,这看来很合理。不过,西方版本却说拿孙的家在往耶路撒冷途中的一个无名小镇里,保罗在此过了一夜。其实,这也并非不可能,这一程要走两天。但路加祇提途中接待保罗的主人,却不提在耶路撒冷的接待者,则似有不通。拿孙是居比路人,十一l9f,可能属于分散各地受希利尼影响甚深的犹太信徒,先前曾与保罗有所接触;这样背景的人在耶路撒冷接待保罗,其可能性远高于一般传统式的犹太信徒。

──《丁道尔圣经注释》

】「有西泽利亚的几个门徒和我们同去,带我们到一个久为(注“久为”或作“老” )门徒的家里,叫我们与他同住;他名叫拿孙,是塞浦路斯人。」

「拿孙」:字义是「存储」、「记忆」,是一个希腊名字,不过这人应该是犹太人。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到了耶路撒冷,弟兄们欢欢喜喜地接待我们。」

保罗到了耶路撒冷,受到教会的欢迎。这里似乎是教会会友领袖与保罗非正式的会面,赫肯(p.607 )认为这是指希利尼化的犹太信徒,就是拿孙等人;因为第22节说耶路撒冷大部份信徒,都尚未知道保罗已抵达。这说法极有可能。

──《丁道尔圣经注释》

】「第二天,保罗同我们去见雅各,长老们也都在那里。」

「长老们」:指「所有的长老」。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第二日,就与雅各及各长老会见,他们这时全面领导耶路撒冷教会。而与保罗同去的,有同上耶路撒冷的各地教会代表。他们和保罗一同去,很可能是为了送上带给耶路撒冷的捐项,路加却祇在后面才对腓力斯顺带提起,说明保罗此行的目的。从路加的角度来看,代表们在场,是证实保罗所讲述的宣教事上,确实成功兴旺。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问了他们安,便将神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一一地述说了。」

「传教」:原文是「服事」,应该包含传福音与募集捐款这些事。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保罗的报告如前一样,是向教会陈述宣教事工,详细述说神的恩惠怎样临到外邦人。使徒行传的故事,明明地看出保罗虽然在会堂开始传道,也有犹太人信主,但大部份归信的人,是归化犹太教的人,和其它参与会堂聚会的外邦人,再加上一些与犹太人没关连的外邦人。这一切成功,全归荣耀于神;不管犹太人心目中对外邦人这使命,仍有什么疑惑,神已经引导计划这一切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些人乃是指犹太人信主的『埃伯纳脱派』,他们拒绝保罗使徒的权柄和书信,并且对耶稣的地位,有错误的解释。

──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众人必听见你来了,这可怎么办呢?」

怎样处理这些谣传,仍然大成问题。那些相信谣传的信徒,很快就会知道保罗已在耶路撒冷了。根据西方版本,会友一知道保罗已到,就必立刻召集教会大会的了,因而必须准备怎样应对。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于是教会领袖提议保罗要有点实际行动,清楚表明这样的控告是不属实的。教会中有四个人有愿在身:剃了头表示这是拿细耳的愿。许愿结束时要在圣殿献祭,有人提议保罗为他们付出规费,这是犹太人所公认的敬虔举动。约瑟夫记述希律亚基帕第一,曾吩咐许多拿细耳人剃头,表示他付了他们的费用(根据布鲁斯 Acts p.393 n )。问题却在保罗自己也要一同行洁净之礼,当时的情况却甚不清楚。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愿是为了从上帝手中得了一些特殊的福气,表示感谢而许的。这愿包括戒酒戒肉三十天,并且在这期间留长头发不剃。有时,至少是最后七天,要完全在圣殿的院子里过。到完结时要献某种祭──一只一岁的公羊羔作赎愆祭,一只公绵羊作平安祭,并一筐子无酵调油的细面饼和抹油的无酵薄饼,并同献的素祭和奠祭。最后要剃头发,并且把头发放在祭品里,在坛上烧掉。这显然是件破费的事。工作要停下来,而献祭的各项物品也要买来。这事在许多人真是力不从心。于是一些有钱的人便代那些许愿的人支付这些费用,而这举动也被视为敬虔。这便是他们叫保罗为这四个人去作的,而保罗也同意了。这样一来,他可以表示出来,而众人也可以从此明白,他本人是个守律法的人。

──《每日研经丛书》

】「至于信主的外邦人,我们已经写信拟定,叫他们谨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与奸淫。”」

保罗被劝如此行,并不等于其它外邦人也要如此行。外邦人基本的自由,已在第十五章大会中奠立了,在此再宣告一次。耶路撒冷的通告在此一字一句地向保罗复述一遍,似乎奇怪,因保罗本该熟知内容的了。因此雅各这番话主要是向保罗同行的人说的(假设他们仍在 ),又或是文笔上的技巧,用以对读者提醒。还有一个可能,这通告在“我们”的经文中第一次出现,路加可能忽略了把前文第十五章已出现的通知,做点编辑的工夫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于是,保罗带着那四个人,第二天与他们一同行了洁净的礼,进了殿,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只等祭司为他们各人献祭。」

保罗接纳了这请求,第二日就上圣殿行洁净之礼,也报明那四人的拿细耳许愿日期已满,和他自己洁净之礼于第七日同时完结。

──《丁道尔圣经注释》

】「那七日将完,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看见保罗在殿里,就耸动了众人下手拿他,」

「耸动」:原文的时态显示是「不断的煽动」之意。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RSV译作七日将完,令人误会保罗的骚动起自洁净周的末期。希腊文原文却表示,保罗事发于七日期末到圣殿完成洁净礼的时候。我们若的日子计算,从保罗到达耶路撒冷至在该撒利亚发言,共有十二天,那末就没有时间可以容下七日的洁净期。至于布鲁斯(Acts p.394、424与他在 Book p.433的说法相反 ),则认为该译作“将要进入这七日”,把事发时间放在一周之始。此外,若依赫肯(p.654 n.2 )的见解,十二日是留在耶路撒冷的日子,问题就没有了。

耶路撒冷的圣殿分成一层一层的长方形院子。外邦人祇可进入最外层的外邦院子,不可进入另一层“女人院子”,更不可进入内层的以色列院子了。那里有一道矮栏,用希腊文及拉丁文写着:“异邦人不得进入围绕圣殿及四围地域的矮栏。违例者处死,咎由自取。”罗马政府对违犯此犹太圣殿规例的罗马人,也照样执行死刑,就是证明这条例多么地严重,( 也看出犹太人对圣殿的洁净,贯注了何等殷切的感情。难怪对保罗的控罪会引起这般激愤的民情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喊叫说:“以色列人来帮助!这就是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着希腊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

「蹧践」:原文是「针对」的意思。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特罗非摩是外邦人,外邦人进入圣殿是一件骇人的事。外邦人可以进外邦人院,但是在这院与妇女院之间有一道壁垒,而在这壁里面,有入墙的板子,板上刻有文字,说:『外邦人不许进入栏杆之内,也不可进那绕圣殿的围墙之内,任何违者当场拿获,他应该知道,他所受的处罚就是死。』连罗马人都重视这事,准许犹太人对犯这罪的人执行死刑。

──《每日研经丛书》

】「这话是因他们曾看见以弗所人特罗非摩同保罗在城里,以为保罗带他进了殿。」

其实控罪的根据甚弱,以弗所犹太人认出特罗非摩是他们的同乡,就硬说保罗把他带到圣殿去了。有些解经者认为这指控也许有点根据。布鲁斯(Book p.436n )则认为保罗不会这样笨,这样招引犹太人的疑窦。赫肯(p.616 )补充说,犹太人对保罗不遵守律法的举动,不管什么证据也会相信的,这就足以解释这控罪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合城都震动,百姓一齐跑来,拿住保罗,拉他出殿,殿门立刻都关了。」

骚动一下就散播了。赫肯(p.616 )把路加的合城太字面化了,认为不可能这样快展开庞大的动乱。Lake 和 Cadbury(BC IV- p.275 ),则用今日的火警讯号,和斗狗(! )消息传播的快捷来作比较。群众一齐来拿住保罗,拉他出殿。圣殿主持人立即把门关了,防止里面再生事。Jeremias的见解应该没错,他认为这门是指分隔内院与外邦人院的门,而不是整个圣殿范围的大门。

──《丁道尔圣经注释》

动乱的消息不久就传到罗马的营楼,位于圣殿西北的安东尼亚堡。堡的高度足以监视下面,并且有两道楼梯与外邦人院连接。耶路撒冷的营楼是罗马军队的一支,名义上应有七六○步兵,二四○队兵,由一千夫长 TribunusMilitum 统辖(约等于陆军少校或上校之军阶 )。千夫长立即采取行动,对付刚爆发的动乱。他带领百夫长辖下的强大兵力,跑到现场来。罗马人一到,就足以叫犹太人放手,停住不打保罗。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于是千夫长上前拿住他,吩咐用两条铁链捆锁;又问他是什么人,做的是什么事。」

又「问」:原文的时态表示出这是「不断的追问」。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保罗既是生事的起因,就被捕了,至于那打他的人下落如何,则没有记载。若千夫长怀疑保罗触犯了圣殿规例,则他对犹太人自行执法就不太在意了;不过,依正当手续,则应由圣殿的卫警对付保罗的。保罗双手被手镣与两个兵丁连锁着──正应验了亚述布的预言,虽然不是一字不误,他的双脚亦未被绑。接着千夫长对查问他是什么人,作的是什么事。赫肯(p.617 )认为千夫长问的是群众,不是问保罗。劳斯布表示不知道保罗听得懂他的语言。这是有可能的,但也可能当时千夫长开始查问保罗,群众就抢着插嘴,急于先告状,当时情况大乱,千夫长决定把保罗带入营楼较为妥当,在营楼安静的环境下,才可能平心静气地审查囚犯和控方。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但群众又再哄动起来,保罗无法安全上台阶进营楼,兵丁只得把他抬起来。赫肯(p.618 )反对这说法,认为把他抬起来,更容易成为袭击的目标,他说路加把真正原因瞒住,是因为保罗经这风波身体已太虚弱,无法自己行走(虽然等一会对他对群众说话时却不虚弱 )。赫肯甚至怀疑那手镣的历史性,因他假定囚犯已近昏迷状态了。他说路加提及手镣,为的是表示保罗从此不再是自由之身。这些推断都是没有根据的。群众在耶稣受审时,向彼拉多喊除掉他!,这时他们也喊着要治死保罗

──《丁道尔圣经注释》

】「将要带他进营楼,保罗对千夫长说:“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他说:“你懂得希腊话吗?」

保罗被带进营楼之际,他决意争取机会辩护,就开声请求与千夫长说话。千夫长很奇怪他会说希腊话,虽然那是当时古代世界的通用语。他大概以为保罗是个不学无术的老粗,且可能是个犹太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吗?”」

千夫长称这先知的随从为凶徒(Sicarii 由于他们用的短刃而名之 拉丁文作 sica ),这字用来指反罗马的极端份子,他们出现于腓力斯在位时,而在公元六六至七○年间,反叛罗马。

──《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莫在主后五十四年左右,一个埃及人带了一队敢死队出去橄榄山,应许他们说,他能使那地方的城墙倒下来。罗马人很迅速而有效的对付他所率领的人,但是他自己却逃走了,而那千夫长便以为保罗乃是那革命的埃及人回来了。

那埃及人的徒众乃是匕首党,是暴烈的民族主义者,是计划周详的刺客。他们把匕首藏在斗篷里,与暴民混在一起,伺机行事。

──《每日研经丛书》

】「保罗说:“我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对百姓说话。”」

保罗的回答,固然是顺带解释基督徒与犹太革命份子,毫无关涉;但路加插这段对话的动机,是否只为了这个,就值得疑问了。保罗一心是要确定他是有教养的犹太背景,和他公民的身份:他不是在圣殿煽动暴乱的那种人。他是犹太人,又是大数的公民。这不是指他的罗马公民身份到这后面才披露出来;他乃是表示他属于一个自治城,并以这身份为荣。自从 Clandius大帝起,一个人可能同时持罗马公民的身份,及当地公民身份(见 Conzelmann p.124f.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千夫长准了。保罗就站在台阶上,向百姓摆手,他们都静默无声,保罗便用希伯来话对他们说:」

他一透露这身份,就批准他对群众说话了。他从台阶上俯视群众,摆手叫他们安静,就用他们的乡音说话(使用了明智的策略 ),希伯来话可以指亚兰语

──《丁道尔圣经注释》

例证

拿破仑的教训】

经文﹕“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徒21﹕13 )。
当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时﹐他为自己的权力﹐发动了不断的战争。奥地利人﹐普鲁士人﹐俄国人﹐都受过他的侵略。拿破仑每次胜利后﹐都把自己的亲属安置在那些国家的宝座上﹐他把他的兄弟立为德意志的国王﹐另一个为西班牙的国王﹐一个妹夫为意大利南部国王。妄图建立一个以拿破仑为中心的天下大帝国。
但是他失败了。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滑铁卢一役﹐他彻底被打垮了﹐他被遣送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这时﹐他仅有一个卫兵竟抗上不听他的命令﹐当时拿破仑叹息一声。“啊﹗”世界上只有耶稣基督最伟大﹐想我拿破仑﹐当大权在握时﹐叫谁死谁敢不死﹐个个唯命是从。但如今失败后﹐连卫兵也不听从我使唤了。可是耶稣基督痘手下无一兵一卒﹐自从被钉十架后﹐不知有多少信徒愿意忠于痘﹐为痘死也甘心。
这就是拿破仑一生痛苦中所得出的教训。
历史证实﹐确实是这样。一本教会历史全然是血所写成的﹐不知有多少万千为基督的名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我们就举保罗来说吧﹐当他上耶路撒冷路过该撒利亚时﹐有一位先知名叫亚迦布﹐拿保罗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说﹕圣灵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比捆绑这腰带的主人﹐把他交在邦人手里。我们和本地人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罗说﹕“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徒21﹕10-13 )。
众信徒的眼泪并不能软化保罗甘为主牺牲的决心。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酋长基督徒】

经文﹕“保罗说﹕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撤冷也是愿意的”(徒21﹕13 )。
一位学问广博的英国伯爵﹐傲慢不认识神﹐宣扬知识万能。某次在非洲访问时﹐见一位酋长是一位虔诚基督徒﹐便劝他说﹕“酋长﹐你是一位伟大的首领﹐只是可惜怎么这样幼稚﹐竟听从那些传教士的话﹐相信耶稣﹐他们的目的﹐是想在你们中间捞一把﹐其实现在很多人不相信圣经了﹐世界到了文明的时代﹐信耶稣的人就吃不开了。”
这位高龄的酋长双目闪着泪珠﹐用手指着前面一个染满人血迹的大土灶说﹕“那是我们用过的炉灶﹐你看见了吗﹖我们从前都在里烤人肉大摆筵席。若是没有那批好牧师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本古老的圣经带来给我们﹐向我们宣讲耶稣基督。你的文明能把我们野蛮的人改变成为神的儿女吗﹖你怎么说﹕他们是为了捞一把呢﹖若有捞的话﹐也无非是把我们的野蛮捞去了﹐把我们的黑暗换来了光明。可尊敬的先生﹐若没有他们冒死来捞一把﹐我们今天就会把你的肉捞在这炉灶烤了。你的皮要剥下来做鼓面﹐你的头颅要当酒杯……。”哲学家不禁摸摸自己脑袋﹐自言自语说﹐你这头脑里的知识可太简单啊﹗
是的﹐历代以来不知有多少真正的传教士被主的大爱所激动和感召﹐甘愿献身﹐别离亲人﹐背井离乡﹐冒着生命的危险﹐前仆后继﹐不畏艰难尽心竭力﹐把耶稣基督的福音传遍天下。无怪乎经上记着说﹕“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罗10﹕15 )。
也只有“恶人面带骄傲说﹕耶和华必不追究﹐他一切所想的﹐都以为没有神”(诗10﹕4 )。
大卫王说﹕“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他们都是邪恶﹐行了可憎恶的罪孽﹐没有一个人行善”(诗53﹕1 )。

──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顺服“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就‘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一所神学院的院长在一次正式宴会中作了一次简明扼要的演讲。在长长的节目之后,他被请上台,他说了演讲的题目:“将生命完全交托给神的合理性”。由于时间已经晚了,他仅用了三个要点来概括他的演讲。
第一点:神是全知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什么对我是最好的。
第二点:他是全能的神,有能力为我成就最好的。
第三点:神远比任何人都爱我。
这位院长总结道:“因此,我所能做最合乎逻辑的一件事就是将我的生命交托给神。其余我还能说些什么?又何必多说什么呢?”
使徒保罗也有相同的信念。他知道牢狱和艰苦的日子在耶路撒冷等着他,但他也明白神要他前往那地(徒2022~23 )。即使是那些真心的朋友也识相地说道:“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2114 )他们知道保罗是对的。
不论发生何事,只要按着神的旨意去做,我们便处于世界上最安全无虑的地方。主是全知、全能、满有慈爱的,难道这还不够让你我将生命顺服地交托给他吗?
我将一切顺服于主,
我将所有献上给主;
他同在的每一日,
我愿永远爱他信靠他。
当我们顺服神,顺服的同义词即为得胜。


──《生命隽语》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