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扫罗仍然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话,去见大祭司,」
2 「求文书给大马士革的各会堂,若是找着信奉这道的人,无论男女,都准他捆绑带到耶路撒冷。」扫罗对耶路撒冷逼迫信徒的效果(八3 ))还不满意,仍然想大干一番。当时不少门徒已逃离耶路撒冷,他要把他们追回来,囚禁在耶路撒冷。 「大马士革」(2节 ))即今天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位于耶路撒冷东北约240公里,当时受罗马叙利亚省管辖,是底加波利自治城市联盟的一员,有不少犹太人居住在那里。当时公会的权势仅限于犹太地,但大马士革的会堂也尊敬耶路撒冷大祭司的地位,所以会接受其文书通告。此时大约是主后34年。 「这道」(2节 ))原文是「这道路」。
3 「扫罗行路,将到大马士革,忽然从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
4 「他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
5 「他说:『主啊,祢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6 「起来!进城去,你所当做的事,必有人告诉你。』」第3节所讲的正是正午时分(二十二6 ))。 扫罗所逼迫的是教会,但主耶稣说扫罗在逼迫祂,因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基督是教会的头,人对付教会就是对付基督(太二十五40 、45 )),基督不允许教会受祂所不许可的创伤。 主耶稣当时还说「你用脚踢刺是难的」(二十六14 ))。 第5节的「主啊」在此只是尊称(十4 )),相当于「先生」。主耶稣告诉扫罗,逼迫信徒就等于逼迫主耶稣(路一16 )),而他所逼迫的主耶稣已经被神悦纳高举,这证明扫罗向神的热心实际上是攻击神,因为神已经叫主耶稣从死里复活。 虽然主耶稣亲自呼召保罗,但却引导他去接受别人的引导和帮助。圣灵总是把信徒带进基督的身体里,让肢体彼此配搭、彼此印证,而不是让信徒活在个人里,单凭个人的感觉来做事。让人自我陶醉、脱离教会的灵,必然不是圣灵。
7 「同行的人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
8 「扫罗从地上起来,睁开眼睛,竟不能看见什么。有人拉他的手,领他进了大马士革;」
9 「三日不能看见,也不吃也不喝。」主暂时拿走扫罗肉眼的视力,目的是要打开他的心眼,使他能专心仰望神,可以被主差遣到同样心眼昏蒙黑暗的世人当中,「要开他们的眼睛,使他们从黑暗中转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二十六18 ))。扫罗开始传道之后所行的第一个神迹,也是叫人「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十三11 ))。 扫罗禁食三天,逐渐体会自己的罪孽深重,而满心懊悔,仰望神的引导和印证。
10 「当下,在大马士革有一个门徒,名叫亚拿尼亚。主在异象中对他说:『亚拿尼亚。』他说:『主,我在这里。』」
11 「主对他说:『起来!往直街去,在犹大的家里,访问一个大数人,名叫扫罗。他正祷告,」
12 「又看见了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进来按手在他身上,叫他能看见。』」「亚拿尼亚」(10节 ))与欺哄圣灵的那个亚拿尼亚同名(五1-5 )),圣经仅在这件事上提到他(二十二12 )),他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主却使用他带领未来的「外邦人使徒」保罗。没有一个信徒可以妄自菲薄,以为自己毫无用处,只要我们能被主使用,就有永远的价值,不虚度此生。 「直街」(11节 ))指大马士革从东到西的一条又长又直的大街。扫罗本来是要「进各人的家」去追捕信徒(徒八3 )),如今竟被信徒主动来探访。 「看见」(12节 ))指扫罗在异象中的看见,因为他那时还没有恢复视力(18节 ))。主一面让扫罗看见祂是教会的元首(3-5节 )),一面又让他经历基督身体里的一个小肢体,叫他深刻地认识了基督的身体。
13 「亚拿尼亚回答说:『主啊,我听见许多人说,这人怎样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祢的圣徒,」
14 「并且他在这里有从祭司长得来的权柄捆绑一切求告祢名的人。』」亚拿尼亚对扫罗的顾虑乃是人之常情,他可能是害怕会遭对方捉拿,也可能是害怕给对方「按手」(12节 ))会被误认为与恶人联合。主所引导我们去作的事,有时似乎是违反常理,但基督徒不是按常理来判断事物,乃是按是否有主清楚的话。这里把信徒称为「圣徒」(32 、41节 、二十六10 )),表示信徒是分别出来事奉神的「成圣的人」(二十六18 ))。 「求告祢名的」(14节 ))是信徒的一个标记(林前一2 ))。
15 「主对亚拿尼亚说:『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
16 「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十二使徒大都是没有学问的加利利渔夫(四13 ))。为着把福音传扬到外邦人世界,主耶稣特别拣选熟悉希伯来宗教、希腊文化和罗马政治的扫罗(二十六5 、24 ))。主能使用各样的「器皿」,甚至连那些反对祂启示的人,祂也能得着并使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15节 )),扫罗一生就向这三类人作见证。 16节是扫罗此后一生的写照,他为了宣扬主的名,比别人更多受苦难(林后十一23-28 )),与当初他加害信徒成了鲜明的对比(13节 ))。主与我们同工,并与我们同受苦难,所以我们将来也必与祂同得荣耀(罗八17 ))。
17 「亚拿尼亚就去了,进入那家,把手按在扫罗身上,说:『兄弟扫罗,在你来的路上向你显现的主,就是耶稣,打发我来,叫你能看见,又被圣灵充满。』」
18 「扫罗的眼睛上,好像有鳞立刻掉下来,他就能看见,于是起来受了洗;」
19 「吃过饭就健壮了。扫罗和大马士革的门徒同住了些日子,」
20 「就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说祂是神的儿子。」亚拿尼亚既不是使徒,也不是长老,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门徒,然而他却受主差遣为未来的「外邦人使徒」保罗施洗。凡是真实相信主、乐意受主差遣的门徒,都能够为别人施洗。扫罗信主的时间大约是主后35年。 圣灵的工作必然是把人带进基督的身体里,一个人得救以后必然喜欢与其他的信徒来往交通。 扫罗到大马士革各会堂的目的原是追捕信徒,一旦他被主得着,就变成了「宣传耶稣」(20节 ))。我们一旦蒙恩得救,人生的目标必然会转向基督。我们的人生的目标若没有转向基督,恐怕还没有进入永生。 扫罗一信主就立刻开始宣教,并不表明新信徒不需要经过基要真理的装备。扫罗已经有足够的旧约基础,他宣讲的重点是主耶稣是「神的儿子」(20节 )),即犹太人所盼望的弥赛亚(诗二7 )),熟悉圣经的犹太人一旦认识主耶稣就是「神的儿子」,立刻可以开始宣教。
21 「凡听见的人都惊奇,说:『在耶路撒冷残害求告这名的,不是这人吗?并且他到这里来,特要捆绑他们,带到祭司长那里。』」
22 「但扫罗越发有能力,驳倒住大马士革的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
23 「过了好些日子,犹太人商议要杀扫罗,」
24 「但他们的计谋被扫罗知道了。他们又昼夜在城门守候,要杀他。」
25 「他的门徒就在夜间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扫罗不逼迫主耶稣了,就成了为主耶稣受逼迫的人。当我们反对神的时候,世界与我们为友;当我们亲近神的时候,世界就与我们为敌。
「过了好些日子」(
23节 ))这段时间大约有三年,保罗去了大马士革东边的叙利亚沙漠地带阿拉伯,在那里与神独处,后又回到大马士革(
加一17-18 ))。
把守城门的是大马士革亚哩达王手下的提督,属拿巴田(Nabataeans))阿拉伯王国(
林后十一32-33 ))。可能保罗刚从阿拉伯回来,引起了阿拉伯犹太人的不满,因此说服提督捉拿保罗。在新约时代,大马士革隶属于罗马帝国的叙利亚省,但罗马帝国第三任皇帝卡里古拉(Caligula、
主后37-41年在位 ))将帝国东部的省份恢复为附庸国的地位,可能由亚哩达王(
主前9-主后40年在位 、是希律安提帕的岳父))管理大马士革。因此,保罗逃离大马士革发生在主后37-40年间。
此时已经有一批追随扫罗的「门徒」(
25节 ))。
古代中东很多房子就建在城墙上,故住家的窗户下临城墙外空地(
书二15 ))。
上图:1890年拍摄的大马士革城墙,保罗从这里缒下。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26 「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
27 「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么向他说话,他在大马士革怎么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都述说出来。」扫罗戏剧性的悔改和四处传道的消息应该早已传回耶路撒冷,但耶路撒冷的门徒还是对这位过去的逼迫者非常谨慎,「不信他是门徒」(26节 )),这在当时逼迫的环境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是扫罗信主后的第一次耶路撒冷之行,与加一18-20所记的应该是同一件事,时间是扫罗信主之后「过了三年」(加一18 )),大约是主后37年。 神在教会中既赐下警醒看守教会的门徒(26节 )),又赐下「劝慰子」巴拿巴(四36 )),用爱心去接纳人、鼓励人。领受圣灵各种恩赐的肢体彼此配搭,才能建立基督的身体。
28 「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
29 「奉主的名放胆传道,并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扫罗在此期间与使徒彼得和主耶稣的兄弟雅各来往(加一18-19 )),同作见证。 扫罗生长在基利家省的大数,擅长希腊话,他在耶路撒冷的传道主要是针对「说希腊话的犹太人」(29节 )),就是从罗马帝国各地回归耶路撒冷定居的犹太人,所以他说「那时犹太信基督的各教会都没有见过我的面」(加一22 ))。扫罗过去和「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一起参与司提反被害(七60 )),现在却和司提反一样向「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传福音(六9 )),又像司提反一样被「说希腊话的犹太人」逼迫。
30 「弟兄们知道了就送他下凯撒利亚,打发他往大数去。」
31 「那时,犹太、加利利、撒马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
32 「彼得周流四方的时候,也到了居住吕大的圣徒那里;」
33 「遇见一个人,名叫以尼雅,得了瘫痪,在褥子上躺卧八年。」彼得「周流四方」(32节 )),在耶路撒冷以外的教会教导信徒和传福音,一直到地中海东岸的约帕,可能是为了跟进腓利在这一带的福音工作(八40 ))。「吕大」(32节 ))位于耶路撒冷通往约帕的路上,即旧约时代的罗德(代上八12 )),特拉维夫国际机场就在这里。 「以尼雅」(33节 ))是个希腊名字,这是一个与外邦人杂居的地区。
34 「彼得对他说:『以尼雅,耶稣基督医好你了。起来!收拾你的褥子。』他就立刻起来了。」
35 「凡住吕大和沙仑的人都看见了他,就归服主。」
36 「在约帕有一个女徒,名叫大比大,翻希腊话就是多加(就是羚羊的意思);她广行善事,多施周济。」
37 「当时,她患病而死,有人把她洗了,停在楼上。」「约帕」(36节 ))即现代的雅法(Jaffa))海港,位于吕大以西约19公里。 「大比大」(36节 ))是亚兰文,「多加」(36节 ))是希腊文,意思都是「母鹿、母羚羊」。「大比大 Ταβιθά」原文与主耶稣叫睚鲁的女儿「闺女」的亚兰文「大利大 ταλιθά」(可五41 ))只差一个字母。 按犹太人的习俗,死人埋葬前须洗身。但这些人并没有把大比大膏抹埋葬,却停在没有人干扰的楼上,表示他们指望大比大会复活。犹太人知道旧约里的先知以利亚(王上十七19 ))和以利沙都是在楼上(王下四21 ))使人复活的。
38 「吕大原与约帕相近;门徒听见彼得在那里,就打发两个人去见他,央求他说:『快到我们那里去,不要耽延。』」
39 「彼得就起身和他们同去;到了,便有人领他上楼。众寡妇都站在彼得旁边哭,拿多加与她们同在时所作的里衣外衣给他看。」
40 「彼得叫她们都出去,就跪下祷告,转身对着死人说:『大比大,起来!』她就睁开眼睛,见了彼得,便坐起来。」
42 「这事传遍了约帕,就有许多人信了主。」约帕的信徒相信大比大会复活,所以请彼得立即前来。 「大比大,起来」(40节 )),这句话的亚兰文「Tabitha Cumi」与主耶稣叫睚鲁女儿复活的「大利大,古米 Talitha Cumi」(可五41 )),只差一个字母。 「圣徒」(41节 ))就是信徒。
43 「此后,彼得在约帕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住了多日。」「硝皮匠」是制造皮革的工匠,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动物的尸体,所以经常不洁净(
民十九11-13 )),是法利赛人所远避的。彼得愿意在他家住宿,表明他愿意不介意犹太人的旧礼仪。
彼得这一次的出外工作,在主的计划中最重要的不是行神迹、传福音,而是要把祂带到约帕,在不洁净的「硝皮匠」家里等候主所要做的一件大事,为教会向外邦人的工作做新的预备。
上图:硝皮匠西门的家,位于约帕旧城。
降服(九1) 这一段给我们历史上一个最著名的归主的故事。我们一定要尽力设想保罗的心境。这样一来,我们便会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归正,而且突然的降服。关于司提反的一些事情老是萦回在保罗心中,不能把它排除。一个人怎么能这样死法?为了使他的顽强的疑惑宁静下来,保罗可能掉进最极端的行动去。首先他迫害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这却使事情更加恶化,因此他须得自问,这些纯朴的人,虽然曾陷于痛苦,灾难,损失,却能处之泰然,毫不畏缩,秘诀在那里呢?可是他仍然干下去,到公会里去。有犹太人之处,便有公会的拘捕令(传票 )。保罗听说某些基督徒逃到大马色去,他便去求文书,好叫他可以到大马色引渡他们回来。这一行又是使事情更坏。由耶路撒冷到大马色大约有一百四十哩,步行需时约壹周。与保罗同行的旅伴只有公会的官员,一些类似警察的人物。因为他是法利赛人,他可以不必理会他们;因此他踽踽独行,他边行边想,因为他没有别的事好作。路经加利利,而加利利使耶稣在保罗心中更其生动活现。他内在的我的紧张更甚。于是他行近大马色,世界最古旧的一个城市。在将到大马色时,要爬登黑门山,而大马色则在其下,正是绿色平原中的一个可爱的白色城市,‘翡翠杯中的一些珍珠’。那地区有这样的特殊现象,平原的热空气与山脉的冷空气相遇时,便会发生强烈的风暴。就在那当儿,一场闪电的风暴来了,基督就在那风暴中对保罗说话。那一剎那间,长期的战役过去了,保罗降服于基督。因此他进大马色时是一个改变过来的人了。那变化多么大啊!他原来要像复仇的怒汉般的进大马色,如今却瞎了眼睛,无能为力,被人拉住他的手进城去。在那复活的基督对保罗说的话,‘起来,进城去,你所当作的事,必有人告诉你’里含有基督教的要旨。直此时此刻,保罗所行的,是他所喜欢的,他以为最好的,他的意志所指使他的。从此以后,他却要人告诉他当作的事。基督徒就是停止作他要作的事,而开始作基督要他作的事的人。基督徒的欢迎(九10) 无可置疑的,亚拿尼亚是基督教会中一个被遗忘了的英雄。果然如此,则教会为保罗应感谢司提反的祷告,而教会也诚然应为保罗感谢亚拿尼亚的友情。神给亚拿尼亚的信息,叫他一定要去帮助保罗;而指示他去‘直’街。这不只是大马色从东到西的直街,更是大街。这街分三部,中间的一部是给车马交通用的,两边的人行道则是步行的人熙来攘往,商人坐在他们的小摊位上做买卖的所在。这个信息传到亚拿尼亚时,他一定觉得生气。像一个人要作不高兴的事那样,他很可能用猜疑的态度去接待保罗;他又很可能一开头便责骂;但是并不;他第一句话却是‘兄弟扫罗’。好一个欢迎啊!这是基督徒爱心的最崇高的榜样。这是基督所能作的。格林卜良(Bryan Green )说,他在美国有一次布道之后,他请各人在最后一次聚会之中,站起来,用几句话,说出布道会对他有甚么益处。一个黑种女子起立。她不是一个会说话的人,她只能把几句话凑集起来。她说,‘我在这布道会中找到了基督,祂使我能以饶恕那杀我父亲的人。’祂使我能饶恕……这是基督教的真髓。在基督里,保罗与亚拿尼亚,两个积不相能的仇人聚首,变成了弟兄。为基督作见证(九19) 这是路加关于保罗归正以后的记载。如果我们心里要有关于整个时期的年表的话,我们必须也读保罗在加拉太书第一章第十五至二十四节 自己关于这事的记载。我们把两个纪录合起来,发现事情的先后大致如此。(一 )扫罗在大马色路上归正。(二 )他在大马色讲道。(三 )他远走亚拉伯(路一17) 。(四 )他回来在大马色讲道有三年之久(加一18) 。(五 )他去耶路撒冷。(六 )他从耶路撒冷逃到该撒利亚。(七 )他回到叙利亚和基利家境内(加一21) 。由此我们可知保罗开始时作了两件事情。(一 )他立刻在大马色作见证。在大马色有很多犹太人,因而会有许多会堂。保罗最初便是在大马色这些会堂中高声为基督作见证。那是一件需要最大的道德勇气的行动。保罗求取文书作为犹太教和公会的正式代表,要去捉拿基督徒的地方便正是这些会堂。本来如果他在别的地方,人们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的历史;在这样的地方开始他的基督徒见证,不会对他不利,也可能容易得多。保罗是在说,‘我是一个改变过来的人,而我决心要叫那些最认识我的人都知道这事。’他已经在宣告,‘我不以基督的福音为耻’。(二 )他所作的第二件事──他去亚拉伯(加一17) ,路加根本未提及。保罗的生命起了一个极为剧烈的改变,他暂时要单独与神同在。在他面前摆开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以致他需要两件事,对那完全陌生的前途的指导,和执行他所接受的,几乎不可抗拒的任务的力量。他向神所要的是这两件。仅以身免(九23) 这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可以说明圣经的记载,几个字便可能含有很多意思。路加说在大马色过了好些日子便发生这些事。这句短语所指的时间至少三年(加一18) 。保罗在大马色工作和讲道三年之久,犹太人决心要杀害他,其至在城门设立监守的人,以防他逃走。但是古代的城市都有城墙,而这些墙通常都相当宽广,足以供车辆行驶其上。在这些墙上有房子,而这些房子的窗都伸过墙外。深夜里,保罗被送到这样的一所房子里,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他就这样偷偷地走出了大马色,走上了去耶路撒冷的路。保罗此时才在为基督冒死的入门之处,可是这里他仍然是仅以身免。(一 )由这事可见保罗的勇敢。他必然曾经在会堂见过反对他的大群人。他知道司提反的遭遇,他知道他所打算对基督徒要作的事,而他又知道他可能的遭遇。基督教对他,清楚地不会是一件轻省的事,可是在明眼人读来,这件事情的情形,表示出保罗倒喜爱这种危险。这些事让他有机会表示出他对于这一位他曾迫害过,如今却爱上的主,新发生的忠诚。(二 )也是保罗宣教效力的明证。犹太人在辩论中哑口无言,既无法招架,便用暴力。无能的人不会受人迫害。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有一次说,对一个作者最大的敬礼便是把他的书烧掉。又有人说,‘狼不袭击绘成的羊。’虚伪的基督教常常安全,真正的基督教却常常在危险之中。受迫害是应得的最大的敬意,因为这确实证明了人们认为我们真正有重要性了。见拒于耶路撒冷(九26) 保罗到了耶路撒冷,却发现自己被人视为极其可疑的人物。为甚么呢?他曾在这城市里破坏教会,抓人下监。我们知道在保罗生命的紧要关头,某些人为何帮助教会去赢得保罗。教会应感谢司提反的祷告。然后教会应为保罗感谢亚拿尼亚的饶恕精神。如今教会应为保罗感谢巴拿巴宽宏大量的爱心。别人都避开的时候,巴拿巴却接待他,保证他。巴拿巴就这样表示出他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一 )他坚信他人的善。当甚他的人怀疑保罗是探子时,巴拿巴却相信他诚实无伪。世人大致可以分成信人为善与信人为恶两类;而人生一个奇怪的事,就是通常我们把对别人的想法,便把他们当作那样的人。如果我们坚持怀疑一个人,结果会使他作出那可猜疑的事来。如果我们坚持信任一个人,结果会使他证明那信任是对的。‘爱不计算人的恶’。如果有人像耶稣那样的相信人;他就足以成为像主的门徒。(二 )他绝不因人的过去而敌视人。通常的情形是因为人一次犯了错误,便永远受责备。神的心的特性便是不因我们过去的罪而敌视我们。我们绝不应因人一度失足而责备他。我们从这段经文里知道保罗采取了特殊的行动;他与说希腊语的人辩论。司提反便是这些希利尼人之一;而很可能保罗上那曾经反对司提反的那同一间会堂,要见证他的生命改变了。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保罗的生命陷入危险。在他,生死已经成了间不容发,九死一生。出了耶路撒冷,人们把他送下该撒利亚,然后到大数去。他又依循他生平言行一致的原则,因为他回到故乡来,告诉他们,他的生命已经改变过来了,而使他改变的乃是耶稣基督。彼得的作为(九32) 保罗曾经一度是剧中的主角;可是彼得又一次博得人们的注目了。这一段实际上是接自八章二十五节 ,它说到彼得的作为。不过还不止此;它用最确切的方法,告诉我们彼得能力的来源。彼得医好了以尼雅,他不说‘我医好了你’,他说,‘耶稣基督医好了你。’他未对大比大──大比大是gazelle 的希伯来字,而多加则是同一字的希腊语──说话之前,先祷告。彼得所求的不是他自己的能力;乃是耶稣基督的能力。我们想到我们所能作的事太多了,而很少想到基督能透过我们去作的事。在这段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字。在吕大的基督徒两次被称为圣徒(第32节与41节 )。在本章较早的地方,亚拿尼亚用同一个字(圣徒 )形容耶路撒冷的基督徒(第13节 )。这是保罗常常用来形容教友的字眼,因为他常常写信给在某处的圣徒。希腊字是hagios ,这字意义深远。有时这字译作圣洁,但是它的根本意义乃是不同。基本上,基督徒乃是那与世上的一般人不同的人。但是那不同在甚么地方呢?以色列人用hagios 这字有特别的意思。他们是特别圣洁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其不同之处乃是神从万族中拣选他们去从事祂的工作。以色列却并未达成任务;她背逆了,而因她的行动,她失去了她的特权。教会成了真以色列族;而基督徒就变成了不同的民族,他们的不同乃在于事实上,他们是为神的特殊目的而被拣选的。那么,我们基督徒的所以不同于其它的人,并不是我们被选在今生享受较大的尊荣,我们之所以不同,乃是被拣选作更大的服务。我们得救是为了要服务。--《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使徒行传第九章 八保罗悔改的蒙召(九1~19 a) 腓利猝然从故事中消失,而青年保罗也同样猝然再度出现,十万火急地追逼信徒。在大马色路上,他经历了大光的照耀,又有耶稣的声音吩咐他不要再逼害祂,并要准备做新的工作。与此同时,大马色一信徒受指派去见他,一方面医治他的眼瞎,一方面为他施洗。神启示亚拿尼亚,使他知道扫罗将在外邦人和犹太人面前,为耶稣作见证,且要为祂受苦。 这段故事以后还有两次复述;二十二3~16 保罗向耶路撒冷群众的演说157 ,,,和二十六4~18 他在亚基帕和非斯都面前的见证158 。那两次是以亲口叙述的方式写出,与这里的记载稍有不同。以往的评论者会辩论路加是否有三种不同的译本,可是近期的趋势(假定路加对保罗几篇讲辞都没有作准确的报导),则认为路加o根据一种内容,不过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而已。若果真如此,我们便不必费心把这两三个有相当出入的故事融合起来,那些差异不过是文章的手法而已,路加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保罗的悔改,蒙召作宣教士,是决无疑问的。他自己在哥林多前书十五8、9 ,加拉太书一12~17 ,腓立比书三4~7 ;提摩太前书一12~16 都有提及。这段语文描述他怎样逼迫教会,又因异象中得见耶稣,蒙召作使徒(参林前九1) ,奉派向外邦人传道。从加拉太书一16、17 推测,他蒙召后随即到了大马色,然后去了亚拉伯,又再回到大马色来。使徒行传的叙述较详细,其实路加和保罗的内容基本上一致,这是相当明显的。问题在于使徒行传记述这事的方式。这件事的叙述,第一手资料必然出自保罗和亚拿尼亚。虽然保罗在自己的信上从没有详述细节,使徒行传的记述,是否根据他的口述呢?要同意这说法,应当毫无问题。但是,这故事和犹太人的神话传说,有好些吻合的地方:(一)纥留多如(Heliodorus)想私下盗取圣殿库银,被天上来的骑士异象所阻挠,摔倒在地上(玛喀比二书三章);(二)亚仙纳斯(Aseneth)悔改,约瑟的埃及妻子相信神的经过(见犹太恋爱史约瑟与亚仙纳斯)。对于这些类似的故事,最多o能说使徒行传的写作形式,受到犹太传说的影响,而与史实本身并没有受影响。不过,我们也必须知道,三处记述有出入,尤其是第二十六章耶稣在路上对保罗的差派,在第九及二十二章里,却是后来亚拿尼亚在大马色才对他说的;这表示路加并不打算作精确的报导,o是概括的记述,把事情的重点说出来。 1 ~2.故事一开始,就提醒读者八3 所载保罗逼迫信徒的行径,暗示他对耶路撒冷运动的后果,不甚满意,仍然想大干一番。他四处散播威吓的话,说使徒若不停止活动,他就必采取行动杀害他们。他有没有权柄合法行刑,则大有问题(参二十二4 ,二十六10) ,所以这话可能是指他期望这样处置使徒。当时不少使徒已逃离耶路撒冷,他要把他们追回来,囚禁在耶路撒冷。因此他向大祭司(当时是该亚法,公元十八~三七年)取得文书,可以在大马色的犹太人社团中行事。大马色是个要镇,距离耶路撒冷一百五十一哩(242公里),其中犹太人口不少。它受罗马叙利亚省所管辖,是底加波利自治城市联盟的一员。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一32 说到一个亚哩达的提督(亚哩达是拿巴田亚拉伯人〔Nabataean Arabs〕的王),把守大马色城,不容他逃出来。至于这位官员是大马色王的代表,照管当地亚拉伯人,抑或当时大马色仍在拿巴田的管辖之下,就不太清楚了159 。 无论如何,犹太人的社会必然有相当的自主权,以维持本身的法律与治安。问题出在到底大祭司有没有权干涉他们的事务。赫肯(p.320 n .2)说得对,先前的学者从玛喀比一书十五15~21 这些经文中,引伸出毫无根据的推论,那些经文说的o是较早的另一回事;至于他认为路加也是错解马喀比前书人士之一,我们就不能苟同了。韩森(p.112)的说法可能更近真相,他说“保罗”从公会取得特权,可以伤害或拘捕信徒的领袖,而算无罪。这里用“信奉这道的人”来形容信徒,是使徒行传中特殊的用法。“这道”一词,显然是指基督教的信仰(九9、23 ,二十二4 ,二十四14、22) 。这个词的背后有一观念:“主的道”(十八25、26) ,就是救人的道(十六17) 。神已经定规,人若要得救,就要以这道为生活方式(参考十二14) ;信徒认定他们所走的道路,就是这条神唯一的道,以致这个词有特定的用法。奇怪的是,昆兰派及其他宗教集团,也有类似的用法(I QS 九17、18 ,十21 ,十一13) 160 。 3 ~4.保罗将到大马色的路途中,忽遭阻碍。约正午时分(二十二6) ,一道强烈的光突如其来地把他包围,又有声音对他说话。这是神启示显现的两种征兆。大光是神的荣耀的表现,又因一般人都知道没有人能看见神,难怪这光的能力会导致眼瞎。当彼得在监里的时候,天使的显现也同样带有大光(十二7 ;参太十七5) 。声音也是神启示的特征(出三1~6 ;赛六8 ;路三22 ,九35) ,不过这一次是耶稣自己的声音。因此,可以说保罗曾与复活的耶稣相遇,听见过祂的声音。在其他经文,保罗提及神将祂儿子显现给他(加一16) ,又更进一步说见过耶稣(林前九1 ;参十五8) 。从九27 ;二十二14、15 及二十六16 三处经文看来,这一节的解释也是如此。路加并没有说明耶稣以什么形象显现给保罗看;保罗必须问说话的是谁,是有很特殊的涵义。这儿记载的,是耶稣从天上的显现,而不是祂升天之前的显现,因此我们不能当祂以普通的形象显现,以致人会将祂与一般旅客混淆(路二十四15) 。这一段记叙的重点,全落在对保罗所说的话上。你为什么逼迫我?这话直接针对保罗当前的任务而发;他以为要去攻击的是一群以异端方式敬拜神的人,其实他乃是攻击一个在天上有代言人的团体;攻击信徒,就是攻击这位属天的人物。 5 ~6.保罗的回答充满胡疑困惑,“主啊,你是谁?”这话并不一定表示他认出那发言人的身份;“先生”(即主啊),这称呼是对任何属天人物理所当然的尊称(十4) 。他所得的回答,明明说是耶稣对他说话,正是他所逼迫的那一位。因此,这异象对保罗的作用,就是告诉他,逼迫信徒就等于逼迫耶稣(路一16) ;更重要的,就是他所逼迫的耶稣已经有了属天的位份,证明祂已被神悦纳高举。这样,保罗向神的热心,却变为攻击神,因为是神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这种生活方式必须终止,他要起来往城里去,接受未来工作的新指示。这个带权威的命令,保罗若真心事奉神,就必然顺从。在几段类同记载中,这些对话似乎稍有出入,但是每次记载的整个情景,内容上并没有基本上的偏差。这段记载中后来由亚拿尼亚向保罗说的话,在二十六16、17 却正是在大马色的路上主对他说的。 7. 当时的启示o有保罗看见,同伴并没有份儿。不过,他们也看见不寻常的景象(孔瑟曼 p.58)。他们停步,说不出话;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根据二十六14 ,他们看见光,就仆倒在地,又根据二十二9 ,他们看见光,却听不见声音。布鲁斯(Book p.197)认为这段经文中的声音,是指保罗的声音,同伴所困惑的,是保罗与一个看不见的人说话。不过,这似乎不大可能,因为这句说明是紧接着耶稣的话,而且用字与二十三9 相似。参阅二十二9 的解说。 8 ~9.保罗被烈光刺激的本能反应,自然是闭起眼晴。等到他开张双眼时,却仍然看不见东西。这现象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寻常,可是从他得治愈的方式看来,这却是一种超自然的作为造成的。他软弱无力,要他的同伴领着,来到大马色。在那里他禁食三天,必然仍在震惊中,尚未复原,也可能逐渐体会自己的罪孽深重,而满心懊悔。 10 ~12.同时,主已为他的呼召作下一步的行动。一位叫亚拿尼亚的信徒(参二十二12 论及他的品德),作了一个梦,主对他说话;这情景叫人想起撒母耳记上第三章,撒母耳听见神呼唤他,不过这里的主一定是指耶稣。亚拿尼亚要到“直街”一间屋子那里去,他会见到一个大数人叫扫罗。扫罗正在期待他到访,因为他在祈祷中也得一异象,见一个叫亚拿尼亚的人来替他按手,医治他。因此,这个安排有双重异梦的印证(参哥尼流和彼得的故事,十1~23) 。 13 ~14.亚拿尼亚对扫罗这名字并不陌生,他抗议说,照他所知道的,这个人是教会的劲敌。多方消息传来,说他在耶路撒冷大施毒手;他到大马色之行的目的,也很快传开了。这句话的效果,刻画出保罗悔改的奇妙,同时将他昔日的生活形态,与他行将投身的新使命,作了强烈的对比。这里还有两个描写信徒的新字眼。圣徒(九32、41 ,二十六10 ,参二32 ,二十六18) 是保罗常用的字,表示信徒是分别出来事奉神的,必须有合宜的品格。一切求告堂的人回应了二21 (珥二32) ,又在二十二16 再度出现,吩咐保罗要受洗(再阅林前一2) 。 15 ~16.或许有人觉得亚拿尼亚这话,表示他对神不顺服,他应该知道神比他更清楚!可是他这样说是十分自然的,而且在这一段话里;更引入神选召保罗作仆人的宣告。二十二14~16 同样事件的记载中,这句话是由亚拿尼亚向保罗说的,论及神对他未来角色的指示。神已立意呼召保罗作祂的工人,他的任务是要在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面前,宣扬神的名161 。这儿神选召的观念,与二十二14 ,,,及二十六16 相符合,也与保罗在加拉太书一15 所表白的相合。宣扬我的名( to carry my name )是个很特别的用法,表示为耶稣作见证(参九27) 。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代表了三大类人,保罗后来果真在他们面前作见证;这些字的排列次序很特别,强调出保罗奉派去外邦人中间作工。宣扬神的名并非易事,包括要为耶稣受许多苦难,这与当初他加害信徒成了尖锐的对比(九13) 。忠心为主作见证的代价极重,传福音的人因此多受苦难;对于这一点,使徒行传仍丝毫没有掩饰。 17 ~19.于是亚拿尼亚照神所吩咐的做了。他把自己的疑窦放开,亲切地称保罗为兄弟,并按手在他身上。这个举动必然是医治的表征(路四40) 并传递神的祝福。这段经文中,是否包括了赐圣灵给保罗,并不清楚;似乎没有,因为这是在洗礼之前的举动,而一般来说,受圣灵多半与洗礼相连。当时,亚拿尼亚向他表示,差他来的主,正是向他显现的主,要叫他得医治,并受圣灵。保罗恢复视力,眼睛上有鳞片般的东西掉下来(正如多比雅〔 Tobit 〕的故事一样, Tobit 三17 ;十一13) 。他受了亚拿尼亚的洗(无需由使徒到这里),然后便结束了禁食。
157 此后将采用扫罗人所共知的别名保罗,虽然路加要到十三9 才用它。
158 保罗的悔改,和路加心目中的保罗,请看 Burchard; Lo/ning; Stolle; G. Lohfink, The Conversion of Paul (Chicago, 1976)。
159 有学者认为 Gaius 王(公元37~41)可能把这城委托了给亚哩达;不过,若是如此,就该在保罗离该城之后(参十一29 注)。另一可能,就是亚哩达可能在公元32打败希律安提帕之后,乘乱占领的。
160 G. Ebel, NIDNTT , III, pp.935-943. 161 这是希伯来的表达形式,参罗九22 “可怒的器皿”。
九保罗开始传道(九19 b~31) 路加强调,保罗一归主,蒙召作耶稣的见证,立刻就开始履行他的使命,与大马色当地信徒相交,向不信的犹太人传道。可是不多久,他的工作招来对抗,迫使他狼狈不堪地逃城而去。到了耶路撒冷,信徒不欢迎他,幸而有巴拿巴支持他,向使徒推荐他。于是他与教会一同在讲希利尼话的人中见证主,直到后来太危险了,几乎遭受毒手,就如他当日所行的迫害;于是他再一次逃走,这回到了大数。 这段记载有一件事,可以从保罗自已的见证的轻易地获得历史的印证,就是大马色的逃亡(林后十一32、33) ,这可以提醒我们对其余的记载不予置疑。不过,从加拉太书一16~24 ,我们所得的印象却大不相同。根据该段经文:(一)保罗信主后并没有与人商量,也没有去见耶路撒冷的使徒;(二)他却到亚拉伯去了,然后回到大马色;(三)三年后,他到耶路撒冷去,停留了十五日,o见过彼得和雅各,犹大各教会的人并没有见过他;(四)然后他到叙利亚和基利加去了。这段记录下面有一句誓言说这是真话,表示当时有人在传相反的讲法。其实,要把保罗往亚拉伯之行,夹入使徒行传的记述中,并不困难;至于保罗信主后三年,耶路撒冷的信徒仍然对他存疑心,同时他已见过了“使徒”,又公开在耶路撒冷传道,这些就很难与加拉太书的话配合了。赫肯(p.334)认为路加不知道保罗往亚拉伯之行,以为他信主不久就到耶路撒冷去。不过,赖特福( J. B. Lightfoot )162 则解释说,由于两段记载的读者不同,所以有所差异。虽然如此,这两段记载仍给人互相冲突的印象。 19 ~22.保罗在大马色与使徒共处的一段短时间,无疑是在加拉太书一16、17 所提他往亚拉伯之前。虽然他在加拉太书中说,他没有与任何人商量,就立即往亚拉伯去,我们却不必把它当作一成不变的字面解释。他所强调的,是他没有接受任何大马色或耶路撒冷使徒领袖的指示。正如使徒行传所记述的,他由迫害者立刻转变成宣教士。当他来到大马色的各会堂之时,已不再是追逼信徒,而是宣传耶稣。 他宣讲的要义,就是教导耶稣是神的儿子,这一点很值得注意。使徒行传其他经文并没有描写耶稣是神的儿子,o有十三13 保罗在讲道中提及。不过,这个名称是保罗神学的钥辞,留意在加拉太书一16 述及他蒙召的事,和罗马书1~4所提他蒙召作使徒,都与这名称相关连。因此,我们的结论,就是保罗在异象中见到耶稣后,便确保祂是神的儿子;路加的说法很正确,保罗早期讲道的重心正是这个名称。保罗并非首先将这个名称用在耶稣身上的人。这名称表明耶稣以弥赛亚的身份(撒下七14) ,被神高举,坐在神的右边(诗二7) 。 当时听保罗讲道的人,一定大大震惊,因为他们知道他上大马色的原意。犹太人口中的话,无疑是路加撰写的,为要表明他们的态度;留意他用“残害”来描写保罗的活动,与保罗自己在加拉太书一13、23 所用的字一样(这字在新约别处并没有再用过)。“求告这名”一辞是基督徒的口吻(九14) ,犹太人显然已沿用了。他们的敌对态度,o有叫保罗这新归正的人更加迫切,令他们无法驳倒他说耶稣是弥赛亚的道理。 23 ~25.路加所记“过了好些日子”可能相当于保罗在加拉太书一18 所提,他上耶路撒冷之前的那段日子。那儿“过了三年”的说法,可能是一种把前后算在内的讲法,可能实际的时间不超过两年。保罗往亚拉伯的期间,应该就插入这里,然后他才回到大马色。根据使徒行传,犹太人商议要杀保罗,在城门守候不让他逃脱。可是他们的计谋不得逞,保罗被人用筐子从城墙上的房子窗口缒出去。然而依保罗自己的记述,把守城门的是大马色亚哩达王手下的提督,属拿巴田亚拉伯王国。这段与哥林多后书十一32、33 的记载很配合,因为既然保罗刚从亚拉伯回来,很可能他传的道已挑起那里犹太人的不满。当然大马色的犹太人与提督同谋,甚至招揽他支持迫害保罗,163 也有可能。 26. 保罗安全逃出了,但他视这样走避为一种耻辱(林后十一30) 。他来到耶路撒冷,尝试与信徒们相交。可是,根据路加,他们对他有防避,怀疑他是奸细。解经家对这情况甚为不解,因为保罗戏剧性的悔改,以及后来四处传道的消息,在时间上显然足够传回耶路撒冷的了。他们难道以为保罗这样明显的悔改,是深谋远虑的布局? 27. 无论如何,巴拿巴当时的反应,正切合使徒行传对他个性的介绍,他能接待一个人人都未能接纳的人,而教会对保罗过往的逼迫,却缓于宽恕,对他仍疑惧不安。巴拿巴领保罗去见使徒,又陈述他自己所深信的事,若信徒领袖接纳这些事,就会改变保罗在他们心目中的形像。巴拿巴特别提出保罗怎样放胆为耶稣发言,甚至不顾自身安危164 。从路加的角度来看,保罗与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所以有联络,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但对保罗来说,他写信给加拉太信徒,讲到自己初信的过程时,却很想强调他自己的独立性。他坚持说,他的信仰不是从人来的,而且强调他往耶路撒冷之行甚匆促,仅有十五天,o见过彼得和雅各两使徙(加一18~20) 。 28 ~29.在这段短促的逗留中,保罗与使徒们密切来往(同一辞参一21) ,并继续公开奉主耶稣的名讲道。对路加来说,保罗能与使徒同列作见证,因为他也是被复活的主所召出来服事祂的。不过,不管使徒曾有什么行动,保罗却有感动要追随司提反的步履,向说希利尼话的人作见证。他也和司提反一样,被他们追逼而必须逃亡。这段保罗传道的记载,似乎很难与保罗自己在加拉太书一22 的见证切合,“那时犹太信基督的各教会都没有见过我的面。”165 ,我们不能肯定“犹太各教会”是否包括耶路撒冷的信徒,还是o指周围的村庄。答案要视加拉太书一18、19 是不是说保罗o见过彼得、雅各,而没有去拜访任何教会的聚会;若他去过教会,则不必见过其他使徒,除非他们都不在耶路撒冷。不过,很可能保罗在加拉太书中乃是要对付一项指控,说他在犹太时参加了一次宣教工作,而那时他乐意坚持守割礼(加五11) 。赖特福说:“所以,耶路撒冷大部份信徒可能未见过保罗,而犹太全地的信徒,则必然未亲眼见过他了。不过,虽然两处记载并不矛盾,路加的记载给人的印象,实在需要用保罗自己更准确的记述来调整。”166 根据使徒行传,保罗的工作是在说希利尼话的人中间,就是从分散的各地回归耶路撒冷定居的犹太人;这样,他就显然没有在犹太村庄地区做传道的工作了(参二十六19、20 注)。 30. 由于保罗的性命受到威胁,朋友就把他先送到该撒利亚海港,然后送回大数他的本乡去。这里也切合保罗自己的记述,说他到了绽亚和基利家境内167 。大数是基利家的首都,是地位很高的学术中心。关于保罗与它的关系,参阅二十二3 和二十一39 。 31. 至此保罗暂时退场,直到十一25、26 才再出现。可是,路加的故事至此已完成一个重点。一切的预备都已完工,教会下一步的宣教工作即将迈向外邦人。于是路加停下来,将当时的状况作个总结。虽然当时对保罗的逼迫兴起,但由于他离开了现场,教会所受的迫害便停顿了,暂时教会可享受一段平安的日子。这时教会已遍布整个巴勒斯坦,虽然路加并没有提及在加利利的布道活动,但他一定认为,耶稣在世时的门徒已经成为教会的成员,并在自己的家乡传福音了。路加提到教会(译注:单数)遍布整个地带,颇值得注意。教会视自己为一有机体,各地的小组联合成一体(参加一22 ;帖前二14) 。由于敬畏神,又得圣灵的能力扶持就得以坚固,人数不断增多。 【徒九2 】「求文书给大马士革的各会堂,若是找着信奉这道的人,无论男女,都准他捆绑带到耶路撒冷。」
「文书」:「信件」、「书信」、「信函」。原文是复数,指多封书信。既然是由大祭司发出,等于是犹太公会的公函。──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九2 】
“这道”一词,显然是指基督教的信仰(九9、23 ,二十二4 ,二十四14、22) 。这个词的背后有一观念:“主的道”(十八25、26) ,就是救人的道(十六17) 。神已经定规,人若要得救,就要以这道为生活方式(十二14) ;信徒认定他们所走的道路,就是这条神唯一的道,以致这个词有特定的用法。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3 】
由耶路撒冷到大马色大约有一百四十哩,步行需时约壹周。与保罗同行的旅伴只有公会的官员,一些类似警察的人物。
大马色,世界最古旧的一个城市。在将到大马色时,要爬登黑门山,而大马色则在其下,正是绿色平原中的一个可爱的白色城市,『翡翠杯中的一些珍珠』。
──《每日研经丛书》
【徒九3~4 】保罗将到大马色的路途中,忽遭阻碍。约正午时分(二十二6) ,一道强烈的光突如其来地把他包围,又有声音对他说话。这是神启示显现的两种征兆。大光是神的荣耀的表现,又因一般人都知道没有人能看见神,难怪这光的能力会导致眼瞎。当彼得在监里的时候,天使的显现也同样带有大光(十二7 ,太十七5) 。声音也是神启示的特征(出三1~6 ,赛六8 ,路三22 ,九35) ,不过这一次是耶稣自己的声音。因此,可以说保罗曾与复活的耶稣相遇,听见过祂的声音。在其它经文,保罗提及神将祂儿子显现给他(加一16) ,又更进一步说见过耶稣(林前九1 ,十五8) 。从九27 ;二十二14、15 及二十六16 三处经文看来,这一节的解释也是如此。路加并没有说明耶稣以什么形象显现给保罗看;保罗必须问说话的是谁,是有很特殊的涵义。这儿记载的,是耶稣从天上的显现,而不是祂升天之前的显现,因此我们不能当祂以普通的形象显现,以致人会将祂与一般旅客混淆(路二十四15) 。这一段记叙的重点,全落在对保罗所说的话上。你为什么逼迫我?这话直接针对保罗当前的任务而发;他以为要去攻击的是一群以异端方式敬拜神的人,其实他乃是攻击一个在天上有代言人的团体;攻击信徒,就是攻击这位属天的人物。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5~6 】保罗的回答充满胡疑困惑,“主啊,你是谁?”这话并不一定表示他认出那发言人的身份;“先生”(即主啊 ),这称呼是对任何属天人物理所当然的尊称(十4) 。他所得的回答,明明说是耶稣对他说话,正是他所逼迫的那一位。因此,这异象对保罗的作用,就是告诉他,逼迫信徒就等于逼迫耶稣(路一16) ;更重要的,就是他所逼迫的耶稣已经有了属天的位份,证明祂已被神悦纳高举。这样,保罗向神的热心,却变为攻击神,因为是神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这种生活方式必须终止,他要起来往城里去,接受未来工作的新指示。这个带权威的命令,保罗若真心事奉神,就必然顺从。在几段类同记载中,这些对话似乎稍有出入,但是每次记载的整个情景,内容上并没有基本上的偏差。这段记载中后来由亚拿尼亚向保罗说的话,在二十六16、17 却正是在大马色的路上主对他说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7 】「同行的人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
当时的启示祇有保罗看见,同伴并没有份儿。不过,他们也看见不寻常的景象(孔瑟曼 p.58 )。他们停步,说不出话;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根据二十六14 ,他们看见光,就仆倒在地,又根据二十二9 ,他们看见光,却听不见声音。布鲁斯(Book p.197 )认为这段经文中的声音,是指保罗的声音,同伴所困惑的,是保罗与一个看不见的人说话。不过,这似乎不大可能,因为这句说明是紧接着耶稣的话,而且用字与二十三9 相似。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7 在大马色路上,保罗的同伴也听闻那从天上来的声音吗?】
使徒行传首次记载保罗于大马色路上遇主是九7 ,第二次记载在二十二9 ;关于与保罗随行的人,第一与第二次记载显然有冲突。究竟他们是否听闻从天上来的声音呢?使徒行传九7 记载:「同行的人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听见声音(akouontes mentes phones ),却看不见人。」
但使徒行传二十二9 却指出:「与我同行的人,看见了那光,却没有听明那位对我说话的声音(ten de phonen ouk ekousan )。」
希腊原文的意思根本没有冲突。若只闻声音而不懂其含义,希腊文的「听」用所有格动词;若闻声并懂其义,则用宾格动词。因此,将使徒行传九7 及二十二9 放在一起,可知当时随行的人只闻声音(十二28 ,天父向圣子说话 群众还以为是打雷 ),唯独保罗才了解声音的含义(九7 ,乃宾格 )。声音初响起来时,保罗也还不了解其意义;徒二十二7 ;「我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ekousa phones )我说」。但无论九7 或二十二7 ,都未有用宾格动词指随行的人听见声音。
同时参阅前后两段记载可知,随行的人闻声但不解其义,也看不见复活主的荣光,却只见一团光。使徒行传二十二9 说他们看见光,而九7 指明他们看不见在光中的圣子。两段经文清楚显出保罗与随众在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
──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徒九8~9 】保罗被烈光刺激的本能反应,自然是闭起眼晴。等到他开张双眼时,却仍然看不见东西。这现象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寻常,可是从他得治愈的方式看来,这却是一种超自然的作为造成的。他软弱无力,要他的同伴领着,来到大马色。在那里他禁食三天,必然仍在震惊中,尚未复原,也可能逐渐体会自己的罪孽深重,而满心懊悔。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10~12 】同时,主已为他的呼召作下一步的行动。一位叫亚拿尼亚的信徒(二十二12) ,作了一个梦,主对他说话;这情景叫人想起撒母耳记上第三章,撒母耳听见神呼唤他,不过这里的主一定是指耶稣。亚拿尼亚要到“直街”一间屋子那里去,他会见到一个大数人叫扫罗。扫罗正在期待他到访,因为他在祈祷中也得一异象,见一个叫亚拿尼亚的人来替他按手,医治他。因此,这个安排有双重异梦的印证(参哥尼流和彼得的故事 十1~23)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11 】
上帝给亚拿尼亚的信息,叫他一定要去帮助保罗;而指示他去『直』街。这不只是大马色从东到西的直街,更是大街。这街分三部,中间的一部是给车马交通用的,两边的人行道则是步行的人熙来攘往,商人坐在他们的小摊位上做买卖的所在。
──《每日研经丛书》
【徒九12 】「又看见了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进来按手在他身上,叫他能看见。”」
「又看见」:原文是第三人称单数,是指扫罗祷告中「看见」异象。──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九13 】「亚拿尼亚回答说:“主啊,我听见许多人说,这人怎样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你的圣徒,」
【徒九13~14 】亚拿尼亚对扫罗这名字并不陌生,他抗议说,照他所知道的,这个人是教会的劲敌。多方消息传来,说他在耶路撒冷大施毒手;他到大马色之行的目的,也很快传开了。这句话的效果,刻画出保罗悔改的奇妙,同时将他昔日的生活形态,与他行将投身的新使命,作了强烈的对比。这里还有两个描写信徒的新字眼。圣徒(九32、41 ,二十六10 ,二32 ,二十六18) 是保罗常用的字,表示信徒是分别出来事奉神的,必须有合宜的品格。一切求告祢名的人响应了二21 (珥二32) ,又在二十二16 再度出现,吩咐保罗要受洗(林前一2)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14 】「并且他在这里有从祭司长得来的权柄,捆绑一切求告你名的人。” 」
「祭司长」:原文是复数,指的是祭司长那一伙人。──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九15~16 】或许有人觉得亚拿尼亚这话,表示他对神不顺服,他应该知道神比他更清楚!可是他这样说是十分自然的,而且在这一段话里;更引入神选召保罗作仆人的宣告。二十二14~16 同样事件的记载中,这句话是由亚拿尼亚向保罗说的,论及神对他未来角色的指示。神已立意呼召保罗作祂的工人,他的任务是要在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面前,宣扬神的名。这儿神选召的观念,与二十二14 ,,,及二十六16 相符合,也与保罗在加拉太书一15 所表白的相合。宣扬我的名(to carrymy name )是个很特别的用法,表示为耶稣作见证(九27) 。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代表了三大类人,保罗后来果真在他们面前作见证;这些字的排列次序很特别,强调出保罗奉派去外邦人中间作工。宣扬神的名并非易事,包括要为耶稣受许多苦难,这与当初他加害信徒成了尖锐的对比(九13) 。忠心为主作见证的代价极重,传福音的人因此多受苦难;对于这一点,使徒行传仍丝毫没有掩饰。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17 】「亚拿尼亚就去了,进入那家,把手按在扫罗身上说:“兄弟扫罗,在你来的路上向你显现的主,就是耶稣,打发我来,叫你能看见,又被圣灵充满。”」
把「手」按在:是复数型态,表示「用双手」按在扫罗身上。──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九17 】「兄弟扫罗,在你来的路上,向你显现的主,就是耶稣,打发我来。」
我们往往能从一些我们本来可能很轻视的人身上得着帮助!当那位眼睛失明的扫罗到达大马色时,他所知道的,就是有一位神所差遣的使者要将所该做的事告诉他。最初没有人来看他,直到经过了三天的黑暗日子,终于有人来了,但那人不过是一位「门徒」。从路加所采用那简单的称呼,我们断定亚拿尼亚虽是一个可敬的虔诚人,但也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弟兄而已。他没有任何特点,叫他够资格去帮助那位神所定规赐给教会的大使徒。
至于亚拿尼亚这一方面,他早已知道这位有名的大数人扫罗,也很有理由对他感到惧怕,但他现在既奉差遣,就必须把心中所感的恩典奇迹,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来。从他简单问安的话中,他明显承认保罗是基督里的一个肢体。因此,他们两人在同一个灵里(现在都是弟兄了 ),彼此供应,从而产生震动全世界的属灵果效,这一切都是神所命定的。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徒九17~19 】
于是亚拿尼亚照神所吩咐的做了。他把自己的疑窦放开,亲切地称保罗为兄弟,并按手在他身上。这个举动必然是医治的表征(路四40) 并传递神的祝福。这段经文中,是否包括了赐圣灵给保罗,并不清楚;似乎没有,因为这是在洗礼之前的举动,而一般来说,受圣灵多半与洗礼相连。当时,亚拿尼亚向他表示,差他来的主,正是向他显现的主,要叫他得医治,并受圣灵。保罗恢复视力,眼睛上有鳞片般的东西掉下来(正如多比雅〔Tobit〕的故事一样 三17 ,十一13) 。他受了亚拿尼亚的洗(无需由使徒到这里 ),然后便结束了禁食。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21~22 】当时听保罗讲道的人,一定大大震惊,因为他们知道他上大马色的原意。犹太人口中的话,无疑是路加撰写的,为要表明他们的态度;留意他用“残害”来描写保罗的活动,与保罗自己在加拉太书一13、23 所用的字一样(这字在新约别处并没有再用过 )。“求告这名”一辞是基督徒的口吻(九14) ,犹太人显然已沿用了。他们的敌对态度,祇有叫保罗这新归正的人更加迫切,令他们无法驳倒他说耶稣是弥赛亚的道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23~24 】
路加说在大马色过了好些日子便发生这些事。这句短语所指的时间至少三年(加一18) 。保罗在大马色工作和讲道三年之久,犹太人决心要杀害他,其至在城门设立监守的人,以防他逃走。但是古代的城市都有城墙,而这些墙通常都相当宽广,足以供车辆行驶其上。在这些墙上有房子,而这些房子的窗都伸过墙外。深夜里,保罗被送到这样的一所房子里,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他就这样偷偷地走出了大马色,走上了去耶路撒冷的路。保罗此时才在为基督冒死的入门之处,可是这里他仍然是仅以身免。
──《每日研经丛书》
【徒九23~25 】路加所记“过了好些日子”可能相当于保罗在加拉太书一18 所提,他上耶路撒冷之前的那段日子。那儿“过了三年”的说法,可能是一种把前后算在内的讲法,可能实际的时间不超过两年。保罗往亚拉伯的期间,应该就插入这里,然后他才回到大马色。根据使徒行传,犹太人商议要杀保罗,在城门守候不让他逃脱。可是他们的计谋不得逞,保罗被人用筐子从城墙上的房子窗口缒出去。然而依保罗自己的记述,把守城门的是大马色亚哩达王手下的提督,属拿巴田亚拉伯王国。这段与哥林多后书十一32、33 的记载很配合,因为既然保罗刚从亚拉伯回来,很可能他传的道已挑起那里犹太人的不满。当然大马色的犹太人与提督同谋,甚至招揽他支持迫害保罗,也有可能。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26 】「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
保罗安全逃出了,但他视这样走避为一种耻辱(林后十一30) 。他来到耶路撒冷,尝试与信徒们相交。可是,根据路加,他们对他有防避,怀疑他是奸细。解经家对这情况甚为不解,因为保罗戏剧性的悔改,以及后来四处传道的消息,在时间上显然足够传回耶路撒冷的了。他们难道以为保罗这样明显的悔改,是深谋远虑的布局。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27 】「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么向他说话,他在大马士革怎么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都述说出来。」
无论如何,巴拿巴当时的反应,正切合使徒行传对他个性的介绍,他能接待一个人人都未能接纳的人,而教会对保罗过往的逼迫,却缓于宽恕,对他仍疑惧不安。巴拿巴领保罗去见使徒,又陈述他自己所深信的事,若信徒领袖接纳这些事,就会改变保罗在他们心目中的形像。巴拿巴特别提出保罗怎样放胆为耶稣发言,甚至不顾自身安危。从路加的角度来看,保罗与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所以有联络,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但对保罗来说,他写信给加拉太信徒,讲到自己初信的过程时,却很想强调他自己的独立性。他坚持说,他的信仰不是从人来的,而且强调他往耶路撒冷之行甚匆促,仅有十五天,祇见过彼得和雅各两使徙(加一18~20)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27 】
当甚他的人怀疑保罗是探子时,巴拿巴却相信他诚实无伪。世人大致可以分成信人为善与信人为恶两类;而人生一个奇怪的事,就是通常我们把对别人的想法,便把他们当作那样的人。如果我们坚持怀疑一个人,结果会使他作出那可猜疑的事来。如果我们坚持信任一个人,结果会使他证明那信任是对的。『爱不计算人的恶』。如果有人像耶稣那样的相信人;他就足以成为像主的门徒。
──《每日研经丛书》
【徒九28~29 】在这段短促的逗留中,保罗与使徒们密切来往(一21) ,并继续公开奉主耶稣的名讲道。对路加来说,保罗能与使徒同列作见证,因为他也是被复活的主所召出来服事祂的。不过,不管使徒曾有什么行动,保罗却有感动要追随司提反的步履,向说希利尼话的人作见证。他也和司提反一样,被他们追逼而必须逃亡。这段保罗传道的记载,似乎很难与保罗自己在加拉太书一22 的见证切合,“那时犹太信基督的各教会都没有见过我的面。”,我们不能肯定“犹太各教会”是否包括耶路撒冷的信徒,还是祇指周围的村庄。答案要视加拉太书一18、19 是不是说保罗祇见过彼得、雅各,而没有去拜访任何教会的聚会;若他去过教会,则不必见过其它使徒,除非他们都不在耶路撒冷。不过,很可能保罗在加拉太书中乃是要对付一项指控,说他在犹太时参加了一次宣教工作,而那时他乐意坚持守割礼(加五11) 。赖特福说:“所以,耶路撒冷大部份信徒可能未见过保罗,而犹太全地的信徒,则必然未亲眼见过他了。不过,虽然两处记载并不矛盾,路加的记载给人的印象,实在需要用保罗自己更准确的记述来调整。”根据使徒行传,保罗的工作是在说希利尼话的人中间,就是从分散的各地回归耶路撒冷定居的犹太人;这样,他就显然没有在犹太村庄地区做传道的工作了(二十六19、20)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30 】「弟兄们知道了,就送他下西泽利亚,打发他往大数去。」
由于保罗的性命受到威胁,朋友就把他先送到该撒利亚海港,然后送回大数他的本乡去。这里也切合保罗自己的记述,说他到了?利亚和基利家境内167 。大数是基利家的首都,是地位很高的学术中心。关于保罗与它的关系,参阅二十二3 和二十一39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31 】「那时,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
至此保罗暂时退场,直到十一25、26 才再出现。可是,路加的故事至此已完成一个重点。一切的预备都已完工,教会下一步的宣教工作即将迈向外邦人。于是路加停下来,将当时的状况作个总结。虽然当时对保罗的逼迫兴起,但由于他离开了现场,教会所受的迫害便停顿了,暂时教会可享受一段平安的日子。这时教会已遍布整个巴勒斯坦,虽然路加并没有提及在加利利的布道活动,但他一定认为,耶稣在世时的门徒已经成为教会的成员,并在自己的家乡传福音了。路加提到教会(译注单数 )遍布整个地带,颇值得注意。教会视自己为一有机体,各地的小组联合成一体(加一22 ,帖前二14) 。由于敬畏神,又得圣灵的能力扶持就得以坚固,人数不断增多。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31 「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人数就增多了。」】
教会增长不只是算术相加,而应是几何倍增。三加三是六,但乘起来就成九了,这是五旬节增长的比率。教会增长有以下的条件。
首先,教会须有平安——我们要在平安的连结中保持圣灵的合一,只要在我们力量的范围之内,要尽力与众人平安相处。让一切恶毒、恼怒、争竞等,都从我们心中除去,我们要彼此和睦、温良,学习神,祂是使人和睦的。
其次,教会要被建立——我们必须被建立在至圣的真道上。当圣灵除去一切不宜的事,必使人在主的恩典与知识上长进。当基础奠定在公义与和平之上,神的城必在纯净的情况中兴起。
这样的教会必行事敬畏神,在日常平凡的生活,心存敬畏的心,不敢得罪十字架被钉受死的主,伤祂的心,我们也要受圣灵的安慰——受安慰师的安慰。圣灵是我们的中保、教师与引导者,我们要常居住在祂荣美的环境中。海草与海中的花卉在岩石周围生长是不同的,它如果取出来放在空气中又是一样。圣灵的施恩,也使人迥然不同。
【徒九32 ,41】
在这段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字。在吕大的基督徒两次被称为圣徒(第32节与41节 )。在本章较早的地方,亚拿尼亚用同一个字(圣徒 )形容耶路撒冷的基督徒(第13节 )。这是保罗常常用来形容教友的字眼,因为他常常写信给在某处的圣徒。
希腊字是hagios ,这字意义深远。有时这字译作圣洁,但是它的根本意义乃是不同。基本上,基督徒乃是那与世上的一般人不同的人。但是那不同在甚么地方呢?以色列人用hagios 这字有特别的意思。他们是特别圣洁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其不同之处乃是上帝从万族中拣选他们去从事祂的工作。以色列却并未达成任务;她背逆了,而因她的行动,她失去了她的特权。教会成了真以色列族;而基督徒就变成了不同的民族,他们的不同乃在于事实上,他们是为上帝的特殊目的而被拣选的。
──《每日研经丛书》
【徒九34 】「彼得对他说:“以尼雅,耶稣基督医好你了!起来,收拾你的褥子!”他就立刻起来了。」
这里译作“收拾你的褥子”的吩咐,一般认为是叫以尼雅把褥子卷起来;不过英文“收拾床褥”的意思是起床后把床弄好,而希腊文的意思本来是弄好床准备躺下。可是,这话又可以解作把椅垫弄好,准备坐席吃饭。这样就与路八55 相呼应。无论如何,这行动都表示他真的痊愈了。有人会用心理因素来解释他得医治,因为的确有些瘫痪是歇斯底里式的。不过,重点是他因耶稣的名得到医治,而当地不少人因见他得痊愈就信了主。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35 】「凡住吕大和沙仑的人都看见了他,就归服主。」
路加用“凡住……的人”,是表示人数很多的写法。当地人可能包括非犹太人在内,因为这是个半外邦的地域,不过这里并没有直接提及。沙仑是由吕大向北至迦蜜的沿海平原。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36~38 】约帕(现代的雅法〔Jaffa〕 )在海边离吕大有十二哩(十九公里 ),那里也有一班信徒,其中一位妇女叫做大比大(亚兰语 )。路加告诉我们,这名字的意思与希腊文多加相同,而 RSV英译表明这两个名字都解作羚羊。她广行善事,多施赒济,这些都是犹太人极推崇的美德,信徒也一直承袭履行。彼得正在附近的时候,她患病死了。她的朋友(希腊文用一个含糊的“他们” 与一般英文用法相似 中文作“有人” )照一般惯例把她洗净,但没有膏抹埋葬,却停在楼上,在没有人干扰之处。这样做表示他们指望大比大会复活;路加的读者一定会想起旧约中类似的记载,说到人把尸体停放在楼上(王上十七19 ,王下四10、21) 。这事或可证明,有些早期教会信徒相信,主再来之前信徒不会死,必然会复活。无论如何,约帕的信徒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她会复活,于是差人请彼得立即前来。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39 】「彼得就起身和他们同去。到了,便有人领他上楼。众寡妇都站在彼得旁边哭,拿多加与她们同在时所做的里衣外衣给他看。」
「拿....看」:原文的型式显示这是多加为这些寡妇做的衣服。──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九39~42 】
彼得一到,就被带至大比大躺卧的所在。当时屋里坐满了哀丧的人,其中有一班寡妇把大比大做给她们的衣服给彼得看,希腊文可以指她们当时穿在身上的衣服。照顾寡妇贫困者,是一个团体必然的责任,信徒圈子中,自然承继了犹太人的惯例,照料孤寡。这些表现,可能用意在催使彼得行神迹。他仿照耶稣在类似环境下的榜样,把所有的人从房间中打发出去(可五40 ,这细节在路加记载同一故事中没有提及 路八54) ,然后祷告(王下四33) 。接着他呼叫那死了的妇人,“大比大起来”。在亚兰语,这句话是 Tabithacumi,与耶稣叫耶鲁的女儿起来的 Talitha cumi(可五41) ,只差一个字母。这巧合引起揣测,说这个故事是从另一故事编撰出来的,不过这种讲法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这位已死的妇人回应了彼得的话,睁开眼睛,坐起来了。这时,彼得才伸手扶她站起来。这神迹纯粹是出于祷告和命令的话语。最后,彼得把信徒和寡妇们叫来,这句话的意思为:“信徒,包括寡妇”,不过,我们不必强说大比大祇帮助信主的寡妇。同样,像以尼雅得医治一样,这神迹的消息传遍那地,就有许多人信了主。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43 】「此后,彼得在约帕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住了多日。」
群众的反应良好,彼得自然会留在那一带,好作栽培的工夫(他在吕大本来也是要这样做 )。有意思的是,他住在一个硝皮匠家里,这一细节所以记下来,是为了指出下面的故事,彼得因此有“地址”可寻(十6) 。解经家指出,硝皮匠是不洁的职业,是法利赛人所顾忌,并尽量避免与之接近的人。不过,彼得曾否有这种顾忌,我们不得而知,因此不知道路加是否特意记这一点,表明他从顾忌中解脱出来。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九17 】他第一句话却是『兄弟扫罗』。好一个欢迎啊!这是基督徒爱心的最崇高的榜样。这是基督所能作的。格林卜良(BryanGreen )说,他在美国有一次布道之后,他请各人在最后一次聚会之中,站起来,用几句话,说出布道会对他有甚么益处。一个黑种女子起立。她不是一个会说话的人,她只能把几句话凑集起来。她说,『我在这布道会中找到了基督,祂使我能以饶恕那杀我父亲的人。』祂使我能饶恕……这是基督教的真髓。在基督里,保罗与亚拿尼亚,两个积不相能的仇人聚首,变成了弟兄。
──《每日研经丛书》
【徒九22~23 】
犹太人在辩论中哑口无言,既无法招架,便用暴力。无能的人不会受人迫害。萧伯纳(GeorgeBernardShaw )有一次说,对一个作者最大的敬礼便是把他的书烧掉。又有人说,『狼不袭击绘成的羊。』虚伪的基督教常常安全,真正的基督教却常常在危险之中。受迫害是应得的最大的敬意,因为这确实证明了人们认为我们真正有重要性了。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