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使徒行传 第11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

2「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说:」

3「『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

「奉割礼的门徒」())指犹太人门徒。「割礼」())指切割男性的包皮,作为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记号和证据()),表明在他们的身上有神立约的证据,有别于外邦人。「割礼」预表基督使人脱去肉体的情欲()),受割礼则表示不再依靠自己天然的肉体,而是单单顺服神、信靠神。凡只在肉身上有割礼的记号,但在生活行为上没有表现出割礼的实际功效的人,圣经认为他们并未受割礼())。
耶路撒冷教会中有一些信徒一面信奉主耶稣基督,一面也严谨地遵守旧约摩西的律法,他们认为外邦人信徒也须受割礼才能得救()),并且还要遵守犹太人饮食的规矩())。旧约禁止犹太人吃不洁净的食物(利十一)),犹太人为避免误食不洁之物,从来不跟外邦人一起吃饭。

4「彼得就开口把这事挨次给他们讲解说:」

5「『我在约帕城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看见异象,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系着四角,从天缒下,直来到我跟前。』

6「我定睛观看,见内中有地上四足的牲畜和野兽、昆虫,并天上的飞鸟。」

7「我且听见有声音向我说:“彼得,起来,宰了吃!”」

8「我说:“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而不洁净的物从来没有入过我的口。”」

9「第二次,有声音从天上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10「这样一连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

11「正当那时,有三个人站在我们所住的房门前,是从凯撒利亚差来见我的。」

12「圣灵吩咐我和他们同去,不要疑惑(或译:不要分别等类)。同着我去的,还有这六位弟兄,我们都进了那人的家。」

13「那人就告诉我们,他如何看见一位天使站在他屋里,说:“你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

14「他有话告诉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

15「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

16「我就想起主的话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受圣灵的洗。”」

17「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神呢?』」

彼得强调,外邦人所经历的与五旬节圣灵降在他们身上时一样,可见外邦人在基督里和犹太人的地位是一样的。
彼得从外邦人的经历中看出这是主耶稣应许的应验())。外邦人受圣灵等于受了圣灵的洗,因此理所当然可以接受水洗,否则就阻碍了神的旨意。虽然圣灵的恩赐已经印证了这些外邦人的信心,但他们仍需通过洗礼当众承认信仰。
彼得知道哥尼流一家人整个得救的过程都是神一手带领的,他实在不能、也不敢拦阻神在外邦人中展开的救赎大工。

18「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19「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塞浦路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

20「但内中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有古卷:也向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传讲主耶稣)。」

21「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

在安提阿之前,门徒只向犹太人传福音())。现在从塞浦路斯和古利奈来的犹太人把福音传给安提阿的希腊人,这是教会大规模向外邦人传扬福音的开始。
当耶路撒冷教会的一些犹太门徒对向外邦人传福音心存疑虑的时候()),主亲自参与向外邦人传扬福音的工作,安提阿教会建立了。如果不是主的同在,靠人的力量来执行大使命乃是枉然())。

22「这风声传到耶路撒冷教会人的耳中,他们就打发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为止。」

23「他到了那里,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

24「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

25「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

26「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

主兴起安提阿教会,就会负责兴起有造就教会恩赐的人。巴拿巴深知扫罗是神所预备向外邦人宣教的器皿,所以甘心乐意地去寻找扫罗。不久之后,在对外邦人的传道事工上,扫罗就超过巴拿巴成为了主要人物())。
「基督徒」())原是一个轻蔑的绰号()),门徒们却把它当作一个光荣的头衔())。「基督徒」指跟随基督的人,他们里面有基督住着,外面活着像基督())。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与败坏的环境格格不入,因此被当作一群奇特的人看待。安提阿当时是一个色情行业兴盛的城市,充斥着偶像和庙妓,人们的道德观念低落,生活糜烂、行为败坏。
上图:安提阿城模型。

27「当那些日子,有几位先知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

28「内中有一位,名叫亚迦布,站起来,借着圣灵指明天下将有大饥荒。(这事到克劳第年间果然有了。)」

29「于是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送去供给住在犹太的弟兄。」

30「他们就这样行,把捐项托巴拿巴和扫罗送到众长老那里。」

耶路撒冷的犹太信徒因为拘泥于传统,在合一的问题上出现破口())。主却兴起了安提阿教会,借着关怀受灾的犹太弟兄,显明了教会在生命上的合一实际。安提阿的信徒并不像耶路撒冷教会实行「凡物公用」()),各人仍旧拥有自己的财产。而信徒在财物上的奉献,并没有明文规定任何作法,乃是由信徒各人自愿自发捐献。
30节的圣经中首次提到教会的「长老」())。长老的职分主要是为着治理教会()),又称为监督())。这里只提及耶路撒冷的「众长老」,却没有提到使徒,可能使徒已将这责任交给了别人()),当时被设立负责这工作的七人可能已经沿用了犹太会堂领袖的头衔被称为「长老」。这是扫罗信主后的第二次耶路撒冷之行,很可能与加二1-10所记的是同一件事()),时间是扫罗信主之后「过了十四年」()),大约是主后48年。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彼得的辩白

从这件事所占的篇幅,可见路加对这事的重视。古代作者的篇幅绝对有限。书籍的形式那时还未存在。作者所用的是一卷称为蒲纸的东西;蒲纸是纸张的先驱,是用蒲草的心造成的;蒲草则是一种芦苇类的植物。书卷是笨重的。所用的书卷,最长的有三十五呎,差不多正是要写上使徒行传所需的长度。在这篇幅里,路加有无限的材料要放进去。他必须十分小心选择放进去的材枓;可是他却觉得彼得与哥尼流的事迹这么重要,他竟把它全部叙述了两次。

路加是对的。我们通常都不领悟到基督教几乎成了另一种的犹太教。初期基督徒全是犹太人,而犹太教的全部传统和观点很可能使他们把这新奇的宗教据为己有,而相信神绝对无意于给予外邦人。路加认为这件事是教会在教会在摸索世界归主的构想路上一个值得注意的里程碑。

使人信服的阅历

彼得最初受审讯乃是由于他与外邦人一同吃饭(第3节 )。彼得这一行动违反了祖传的律法和民族的传统。彼得的辩白并不是争论,却是叙述事实。不管批评他的人怎么说,圣灵却以最为人注意的方法临到这些外邦人身上。在第十二节有一个重要的间接说明。彼得说他带了六位弟兄同去。连他在内,一起有七个人在场。犹太人都很明白,按埃及的法律,要完全证明一个案件,必须有七个证人。犹太人也都很明白,按照罗马的法律,要证明一件真正重要的文件,必须有七个印章。因此彼得实际上是说,‘我不与你们争论;我们告诉你们事实,而对这些事实我们有七个见证人。这案子便是证实了。’

基督教的证据常常在于事实。如果用口头证明和逻辑说明总是可疑的。基督教的证据乃是它有作用,它改变了人,它使坏人变好,它使神的圣灵临到人身上。当人的行为揭露出他的言语虚谎时,最使人不信任基督教,人的言行一致最能使世人接受基督教的论证,因为基督教不能容忍人在行为上的否定。

安提阿的大事

这几句简约的话说明了历史上一件最大的事件。如今福音是第一次故意的对外邦人宣讲了。一切事一直都在为此准备,而在这进程中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腓利对撒玛利亚人讲道:但是撒玛利亚毕竟是半犹太裔,在当时只是犹太与外邦世界之间的桥梁而已。其次是彼得接纳哥尼流;但是主动的乃是哥尼流寻求基督教会,而不是基督教会寻求哥尼流。尤有进者,这事强调哥尼流是个敬畏神的人,所以他是个在犹太教边缘的人物。第三,在安提阿,教会既不到犹太人或半犹太人当中去,也不等待外邦人来求接纳,却立意不等待人邀请,便对外邦人宣讲福音。基督教终于发了它的普世布道运动。

这里我们有件真正使人激动的事。教会采了最为划时代的步骤,而我们却连采取这步骤的人姓甚名谁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是从居比路和古利奈来的人;因此在历史上他们乃是基督的无名先锋。教会里常有的不幸现象,乃是有些人作了一些有价值的事,便希望得人注意,扬名声。教会所经常需要的,或许比其它任何事物更需要的,乃是那些绝不理会谁得那份光荣,但求事情办妥的人。这些人的名字也许在人的历史书上没有记下;可是他们的名字已经永远记在神的生命册上了。

另一个突出的特色则是:这事件揭开了使徒行传的,以安提阿为中心的段落。在当时的世界,安提阿是世界第三大都市,仅次于罗马和亚力山太;位于俄隆提斯河(Orontes, 译注:叙利亚最大的河流、从利巴嫩谷经安提阿流向西北 )口附近,约离地中海十五哩。安提阿是可爱的,四方杂处的地方,却以奢华淫乐名闻于世。安提阿以其赛车及认真夜以继日,苦心寻乐为世所知;其中最为着名的则是崇拜大斐尼(Daphne, 希腊神话月桂树的化身、本为沙神之女 )这女神的庙在城外五哩的月桂树丛中。传说大斐尼是个少女,为亚波罗所爱,他追踪她,她为安全便变为月桂树。大斐尼庙中的女尼乃是神奴。崇拜者与这些女尼每晚便在这些月桂树中,重演这种追踪。人所共知的,‘大斐尼的道德’这话,乃是放纵的意思。基督教在这样的一个城市作大踏步的,要作普世性的宗教,似乎是难以置信的,然而却是千真万确的事。由此我们必须记得,没有不可能的事。

巴拿巴的智慧

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听到安提阿的情形,自然派人去调查实情。

神的恩典使他们派去了一个恰当的人。他们可能派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去,把律法当神明,被规条束缚住;但他们派了教会中一个心胸最宽大的人去。人人猜疑保罗的时候,巴拿巴已经帮助保罗,支持保罗。巴拿巴对患难中的弟兄的慷慨好义,已经证明了他的基督徒的爱心。巴拿巴看到赢得外邦人进入教会的团契,很是高兴;可是他认为一定要有人主持这项工作,而这人一定要有双重背景;是犹太人,在犹太传统中长大,却能与外邦人相处得来;他一定要有勇气,因为在安提阿作基督徒领袖绝非易事,他也必须长于辩论,以应付犹太人和外邦人双方的攻击。

巴拿巴认识这样的一个人。有九年上下我们不知道保罗的消息了。最后一次我们稍为知道的乃是他逃了出来,从该撒利亚上大数去。无疑的,在这九年中,他在故乡为基督作见证,但是现在他必须担负的任务已经给准备了。巴拿巴深谋远虑,使他去主持。

门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这个头衔开始的时候是个绰号。安提阿人以轻易给人滑稽的绰号著名。后来那长了胡子的皇帝犹理安来访问他们,他们给他起个‘山羊’的绰号。原文‘基督徒’一字的字尾iani表示属于××帮;例如Caesariani,意思是属于该撒帮(党 )。基督徒(Christian )的意思是基督族。这是一个轻蔑的绰号;可是基督徒接受了,而且叫普天下的人都知道。基督徒用他们的生活使这名字不再是轻蔑,而是尊重,钦敬,甚至神奇。

灾难中的援助

先知在这里出场了。在初期教会,先知十分重要。以后在,十节再提到。广义的说,在初期教会有三组领袖。(一 )有使徒。他们的权威不限于一地;他们的文书遍及整个教会;他们被视为真正是耶稣的继承人。(二 )有长老。他们是地区的职员,而他们的权力限于他们被选立之处。(三 )有先知。

他们的作用从他们的名字上可以得知。先知兼有预言家(fore-teller )与先言者(forth-teller )之意。他们预言未来!而他们更先说了神的旨意。他们没有规定的范围;他们也不隶属任何一教会。他们享受最高的尊崇。十二使徒遗训大约是主后一○○年的书,其中载有教会最初的礼拜程序,编排好了圣餐礼拜的仪节,但是其后又说,先知可以随意主持礼拜。人们知道他们有特殊的恩赐,但是他们也有特殊的危险。在先知的工作中,人可能不是出于最崇高的动机而承担,却是出于最低级的动机。假先知曾经有过,他只是贪图教会的慈善款。同一部十二使徒遗训警告人,要提防那些一见面便要钱要饭的先知;它教导人,要常常款待先知一夜;但是说,如果那先知想逗留长久些,却不作工,他便是假先知。

这件事很重要,因为它这样表示出,初期教会的人已经了解教会的合一。巴勒斯坦有饥荒,安提阿教会的第一个自然的行动便是要帮助。一部份教会有困难,而另一部份却袖手旁观,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他们的视野超越了堂会的范围,他们有远大的眼光,把教会当作整体看。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使徒行传第十一章

.路加认为,若不如上第四幕,描述这件事所带来的影响,哥尼流归主的故事就不够完整。路加所关注的,是使徒,就是教会的领袖,以及众弟兄,就是一般信徒;他也提到在犹太的教会,包括耶路撒冷的会众,和分散在邻近地区的信徒。这些犹太信徒对外邦人接受福音的反应,对将来的影响十分重大。

2~3.彼得一回到耶路撒冷,质问彼得的,是奉割礼的人。 RSV 的译本令人产生误会,希腊的辞语意思不过是说,“那些属于割礼的人”,也就是“那些生为犹太人的”(NEB)。教会在这阶段,并没有具体的“党派”,尤其是当时割礼问题仍未扩大,成为令人分党分派的局面。不过,历世以来的犹太传统,使他们对彼得的所作所为提出尖刻的批评,尤其是他居然与外邦人一同吃喝。外邦人虽然信主了,问题依然存在。犹太信徒若被犹太食物律例所局促,就不能与外邦信徒相交(更不能接触不信主的外邦人),除非外邦人受割礼,又守犹太人饮食的规条。这个难题绝不是路加的想像虚构,且看的事件,当时问题依然存在,并未消减(当时甚至连彼得也回复起初的行径呢)。在犹太信徒这种强烈反应的背后,可能有种恐惧,怕一旦抛弃了犹太教的习俗,就会被犹太同胞所攻击,像司提反和他的同伴一样。这种状况是绝对有可能的,因此对于狄比流(pp.109-121)的疑窦,说与外邦人吃喝的问题,在原来的故事中,没有这回事,我们大可不必苟同。

4~17.彼得对这质问的反应,是挨次把事情的本末叙述出来(挨次一词可,相信当人们听了正确的报导(而不是他们所知道片段的,或经扭曲的报告),就必然看出是神引导他作此行动了。于是,他把故事从头到尾略述一遍,与前章的一段没有多大分别,o是篇幅缩减,同时以第一人称从彼得的角度来叙述。

这段叙述自然先从彼得个人经历开始,而不是从哥尼流开始了。他描述自己魂游象外,见到一块大布从天而降的异象,布里面满了各种活物(除了前面曾列的活物之外,这o多了“野兽”一项)。天上的声音与彼得的对话,这次是重述没有什么变动。异梦以后,随即有三个人来请他去该撒利亚;彼得听见圣灵的指示,叫他要与他们回去,不要分别等类(见注),意即不要有所歧视(指与犹太人比较)。于是他和六位弟兄到了“那人的家”,那人当然是指哥尼流,这里不提名字,固然是因为彼得的听众(早已对这事有所听闻)和路加的读者,都必然知道指谁。因此,对于赫肯(p.355)的见解,认为这段记载彼得的听众根本听不懂,我们必须提出异议。此外,这两段记载中,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自相矛盾可寻。赫肯所见的矛盾,是第11节说,当哥尼流的使者来时,那六位约帕的犹太信徒,已经在硝皮匠西门家里了。这一点其实微不足道,而且从第十章也不能证明他们那时不在屋内。第13节,哥尼流追述他如何看见天使,这里叙述的语气也是为路加的读者写的,并不等于彼得对听众的交代很含糊。不过,我们在这里才知道,天使的信息是答应哥尼流,他和他全家将会得知救恩的途径(14节)。这个细节解释了哥尼流的话。天使的用语与早期传道人相吻合(,都用“得救”一词,不过这里在旧约已经常用,因此对犹太人或归化者都不会造成困扰。还有一个疑难,就是彼得说“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听众身上,而第十章则说,他讲了好一会儿之后,事情才发生。不过,这也o是个很表面的难题。彼得所要说的不过是他还没有讲完,而“开始”一字,在希伯来化的希腊文中,不宜过份强调。

彼得这番话带出一项事实:外邦人所经历的,与当初即五旬节圣灵降在他们身上时一样。他把外邦人的经历,与那日在楼房上的门徒相提并论,而不是与最先从犹太教信主的人相比较,这一点颇重要。外邦人绝不是“二等公民”。此外,彼得更从外邦人的经历中,看出这是耶稣在之话的应验,祂对门徒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受圣灵的洗。从这句追述,可以引出两件事:第一,外邦人受圣灵,就等于受了圣灵的洗(看这辞的意思),因为它与五旬节的经历相同,而后者是耶稣预言的第一次应验。第二,若外邦人已经受了圣灵的洗,他们自然理所当然可以接受水礼了。这推论表面似乎不太明显,因为16节(似乎把水礼与圣灵的浸作成对比;不过这话可能是说:“约翰(o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还要受圣灵的洗(不单o受水礼)”181。教会既然施行洗礼,就有义务替信主的外邦人施洗,否则,就阻碍了神的旨意成就。从这话看来,彼得认定凡信主耶稣的人,就必有圣灵的恩赐;洗礼乃是对人承认信仰的回应。虽然圣灵的恩赐已经印证了这些外邦人有信心,但可能他们在受洗时,必须要承认信仰。

18.彼得的辩辞显然大有说服力,不仅令原来批评的人无话可说,而且众人都赞美神,因为祂叫外邦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有机会悔改得永生。这机会是藉听福音而来的。

彼得的理论,无形中宣称外邦人为教会正式的成员,因此割礼和守律法与得救无关。此外更广的含意,就是犹太人对于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和人的区分,已经废除了。可是,对犹太人说来,这观念实在太令人震惊,非经过搜索枯肠,诸多争论,难以被接纳。路加没有立刻讨论这个题目,我们不知道彼得的行动所代表的意义,耶路撒冷教会当时领会了多少。使徒行传下一段显示,向外邦人传道的动力,由耶路撒冷转移到安提阿;至于耶路撒冷教会是否已预备依从彼得的榜样,并不清楚。第18节并不表示耶路撒冷从此大大热心于外邦人的传道使命。事实上,他们似乎从未如此做过,结果,耶路撒冷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失去它的重要地位。

168 See F. Bovon, 'Tradition et Re*daction en Actes 10, 1~11, 18', TZ 26, 1970, pp.22-45, 他认为同一历史根据下,有两种独立的传统。
169 这字代表敬拜耶和华的外邦人,他们也参加会堂,o是没有受割礼。路加所用的希腊字(敬畏神,或敬拜神)并没有专有名辞的意味,可以指任何敬拜神的人,不管他受了割礼没有可能受了割礼,这儿则没有);见 K. Lake, BC V pp.84-88。
170 从不洁中分别为圣,必然同时表示从不洁的人中分别出来(Schu/rer II p.396)。
171 有些版本作“两人”,把兵丁当作守卫,不是使者,里,他的角色却更吃重点。
172 译作“不要疑惑”一句,可能是“不要分门别类”的意思。见用这动词的另一形式;在新约希腊文中,这两种形式是否同义,则不大明确。
173 犹太人接待外邦人,与犹太人接受外邦人的款待,是两回事(见 Harvey p.437)。
174 第30节希腊文十分混乱,这里说:从第四天直到这个时候,我在家中守着申初的祷告,忽然有一人……站在我面前。”英文是 from the fourth day until this hour, I was praying at the ninth hour in my house, and a man stood before me. 这里 from the fourth day 可能是四天前的意思(即三天前,实际日数计算法);真正的困难在 until this hour,这句使下面的句子不通。这句也许该译作“大约这个时候”,(About this hour RSV),意即哥尼流见异象的时刻,正是当时的时刻,不过这推测也没有什么根据,更可能是在起初版本上,就有了差错。也许有一位抄写者认为哥尼流花了足足四天时间祈祷;其他抄写者亦采这样的看法,更有一位抄写者好心地加上,哥尼流还在禁食呢。
175 E. Tiedtke, NIDNTT , I, p.587.
176 K. G. Kuhn, TDNT , VI, P.741.
177 (1)依字面看,36~38节是这样:'(36) The word ( accusative ) [which-omitted in some MSS] he sent to the sons of Israel, preaching the good news of peace through Jesus Christ - he is Lord of all - (37) you know, the event ( or word) which took place throughout all Judea, beginning (nominative masculine) from Galilee after the baptism which John proclaimed, (38) Jesus (accusative) of Nazareth, how God anointed him with the Holy Spirit and power, who went about doing good and healing all who were oppressed by the devil, because God was with him.'
1. The RSV ( cf. GNB ) has retained 'which' in verse 36 and regards 'the word' as the object of 'you know' in verse 37; it then takes 'the word' in verse 37 (a different Greek word) as being in opposition to 'the word' in verse 36, and paraphrases 'took place' as 'was proclaimed', and it regards 'Jesus' in verse 38 as really belonging to the 'how God anointed (him)' clause.

2. Alternatively, we may drop 'which' in verse 36 from the text, thus obtaining two separate sentences, verse 36 ('He sent the word. ...') and verses 37f. ('You know the event which took place ..., (namely) how God anointed Jesus. ...'). This interpretation (NEB : NIV) is probably better; but neither approach is free from difficulty.

3. H. Riesenfeld has revived a suggestion made by J. A. Bengel that 'the word' in verse 36 is in apposition to the preceding clause. He translates, 'Truly I realise that God does not show partiality, but in every nation anyone who fears him and does what is right is acceptable to him; (this is) the word which he sent to the children of Israel, proclaiming good news of peace through Jesus Christ - he is Lord of all. You know what took place throughout all Judea. ...' On this view the good news is that God does not show partiality. This translation makes good sense of the passage. (H. Riesenfeld, 'The Text of Acts x. 36', in E. Best and 'R. McL. Wilson (ed.), Text and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1979), pp.191-194; similarly, Jervell, p.73).

178 H. Beck and C. Brown, NIDNTT , II, pp.776-783.
179 See M. Wilcox, "Upon the Tree" - Deut.in the New Testament', JBL 96, 1977, pp.85-99.
180 这一节经文与及,是福音书以外,唯一提及第三日复活的经文。
181 Marshall, Commentary , pp.145f. (following J. Jeremias).

三安提阿教会

在犹太教会的宣教区域发生这些事的时候,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信徒,就是由于司提反之死被迫离开耶路撒冷的人,已经向北扩散,直到安提阿这大都会。他们所到之处,福音便传开了。不过,惟独到了安提阿,他们才向非犹太人传讲,而且得多人归主。教会增长极快,这消息促使耶路撒冷教会差遣一位代表去看看情形怎样。他们指派的巴拿巴,对这工作的价值毫无疑惑,并立刻积极参与,又从大数叫了保罗来帮忙。教会传福音的工作令当地人印象深刻,以致他们给信徒一个别号,叫做“基督徒”。这教会的会友很清楚自己与耶路撒冷的关系,因此一听见那里将有饥荒的预言,就捐款去援助教会。

安提阿教会的形成,对教会的扩展,和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使命,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这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可以十分肯定,那里的外邦信徒不必受割礼或守犹太律法,而且他们在教会中的人数可观,虽然我们不能证实他们是否占多数,犹太律法的难题,o因为耶路撒冷来的人想勉强他们遵守,方才产生

早期解经者认为这一段资料,是从“安提阿文献”来的,可能是由西拉传给路加的。其中可能本来包括,就是司提反的故事,因它与有相关。较近期的解经者,如赫肯(pp.368~372),对这假设存疑。他们指出,这一段缺少了事实的细节,又有路加自己的字汇和思想在内。赫肯认为,路加o拥有零星的历史资源,包括巴拿巴从耶路撒冷来,而在教会很活跃,后来又与保罗同往耶路撒冷去。赫肯说,其实巴拿巴和古利奈人路求是安提阿教会的创始者,而路加所写的巴拿巴,却是耶路撒冷来的“观察员”,身份完全不同。赫肯(pp.375~379)又觉得,耶路撒冷的先知在这样早的年代来拜访,很难接受;他更指出饥荒的预言并没有实现,安提阿信徒没有可能为此送捐款去援助;因此,他推断路加算错了亚迦布预言的日期,又把保罗带捐款去给耶路撒冷这事弄错了。路加于是部署了一幅不正确的图画,视安提阿教会与耶路撒冷教会保持密切的联系,而且几乎受其管制。

这种重新构思的理论纯属揣测。其价值的轻重,要看赫肯所指现存经文的困难之处,是否真有问题。我们很容易会说,路加两面不讨好:若他的叙述欠细节,就有人说他手头没有文献资料;若他的描绘细致详尽,又有人指为粉饰传说。事实上,这段叙事相当详尽,主要情节也没有什么不可信之处。赫肯特别怀疑,那些从耶路撒冷被逐逃亡的说希利尼话之人,竟会急于支援“杀人的城市”;他这样说,不但表示他不相信信徒慈善行动是真实的,同时,他也忽略了他们送捐款是给教会的。至于保罗和巴拿巴带捐款去耶路撒冷的旅程,和整件事的时间问题,最好的解决法是认为这次即是的记载。这个解答赫肯不接纳,却提不出充足的理由。

19.路加这一段的序言,带读者回到,即司提反的死引起教会受逼迫的浪潮,信徒四散。这些人很可能是本来分散各地的犹太人,这时他们自然会迁移到犹太地以外的地区,包括这里所提的三个地方。腓尼基(现今的黎巴嫩)是沿海一片狭长的地域,由迦密山而下,直延至一百五十哩(即242公里),主要市镇有多利买、推罗、撒勒法和西顿,这些地方后来都有信徒聚集,无疑是这时候组成的。居比路,前面已提过这是巴拿巴的家乡,早在公元前第二世纪(玛克比一已有犹太居民。它也是后来巴拿巴和保罗第一次出外传道的第一布道站。这就是说,巴拿巴、保罗未到以先,居比路已经有信徒,这个事实与路加的记载并不抵触,即或他在那里并没有提及(孔瑟曼 p.67)。第三个地名安提阿,是故事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安提阿是罗马省份叙利亚的首都,发展奇速,成为罗马帝国第三大城市(在罗马、亚历山大之下),人口约达五十万。安提阿是西流古一世(Seleucus I)所建,冠以他父亲安提阿古(Antiochus)之名,以示崇敬(共有十六个城市用同一个名字作纪念,。那里犹太人口甚为可观182

20~21.放逐的犹太人在新的家乡,起初o向犹太人传福音。带动转变的,则是从居比路和古利奈来的犹太人,他们传耶稣的福音给安提阿的希利尼人183

当时,向外邦人的福音工作,显然有一段蓬勃的时期,而且没有要求信主的人守犹太律法。教会何以会走上这一步,我们不知道。彼得需要从神来的指引才被说服,踏出这一步;这里却似乎自然而然地成就了,而且从开始到后来,都没有引起原则上的困难。也许这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只要记住在散居的犹太人地区,外邦人与会堂接触的机会甚多,因此教会面对向他们传福音的问题,必然比在犹太地更多更直接。若传福音的人中,有些本身是归化犹太籍的外邦人,这一步就更自然了。此外,这新成立的信徒团契,必定很快就脱离了会堂,因此不再受制于犹太律法,与耶路撒冷强烈的犹太背景大不相同。我们不晓得哥尼流的归主是否已经发生,以致在安提阿也为人知晓,成为先例。

22~24.安提阿所发生的事,风声传到耶路撒冷教会,这一点也不稀奇,因为两城之间交通相当频繁。耶路撒冷的领袖先前曾派代表,处理域外地区的差传工作,这一次的情况也需要他们表示关切。他们的举动,未必是出于疑惑,更不会是出于敌意。最多o能说,是以一些行动来平息耶路撒冷的右翼犹太信徒,他们后来引起很大的麻烦,而现在可能已经反对外邦人不受割礼便加入教会。这里看不出这批人在教会声势浩大,不过领袖们尽力缓和他们就是了(参韩森 p.130)。

耶路撒冷教会对安提阿传来的消息,基本的态度是同情的,从他们差派巴拿巴做代表前去,我可以知道。巴拿巴虽来自侨居的犹太家庭,但耶路撒冷教会对他信任十足,他是教会中说希伯来语与说希利尼语成员之间的枢钮与连系。他的个性很适合这岗位,他的属灵生命品质十分卓越;使徒行传中,路加再没有以“好人”形容第二个人,他的属灵恩赐,与司提反并驾齐驱。他在安提阿看见教会的增长是神亲手成就的,就为神的恩满心欢喜。他不但没有催迫他们遵行律法的要求,反而劝他们要在信心上坚固;由此可见巴拿巴实不愧称为“劝慰子”。巴拿巴能够有属灵的悟性,认出神的计划在安提阿实现了,这一点成为教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25~26.巴拿巴体会当时是个发展的大好良机,又看出在传道教导上,都需要更多人手帮忙,于是他去寻找在大数工作的老友保罗,劝他加入安提阿的事工。保罗是否觉得他在大数的工作已经可以告一段落?我们无从知晓,也没有听说他以后与该地有任何联络;不过,他虽然已在那里好一段日子,而他日后传道的策略,是在每地停留足够的时日,让教会得以建立,然后才移往别的地方去。巴拿巴和保罗在安提阿的工作,这里说是“教训”会友,但这个词可以指传福音,也可以指培育信徒。

这一番活动的结果,就是门徒首次被称为基督徒184。路加特别在这里提出来,是因为他执笔的时候,基督徒在某些地区已成为很熟悉的名称了。第二世纪早期,罗马、小亚细亚及安提阿都可证实有此名称出现;说它是由安提阿发源,绝对有可能。这字( Christians )的字尾,表示它是拉丁字,正如“希罗底”(Herodian)一字一样,它指跟随基督的人。因此,“基督”就成了耶稣的专有名词,虽然其本来的用法是指“弥赛亚”,是一个头衔。“称为”(译注:被动式)这动词,很可能表示“基督徒”是安提阿民给他们起的绰号,他们大概已把“基督”当做专有名词了,虽然这时候信徒仍以它作为一种头衔。不过,这名称不久就逐渐成了耶稣的名字了。“基督徒”很可能带有嘲弄的意味(,它在新约中o出现于这几处经文)。信徒们喜欢用其他名字自称,如“门徒”,“圣徒”和“弟兄”。

27~28.早期教会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先知的活动,他们是有属灵恩赐的传道者,或属某地方教会,或作巡回的事工(见注)185。他们的功能各有不同,包括劝勉与说预言,他们可能会向会众诠释旧约,凭属灵的悟性说明旧约预言怎样应验在教会的兴起上。他们的活动,与教会因着圣灵的恩赐而获得的新启示,大有关连。这批人从耶路撒冷下安提阿去,并不稀奇(o是赫肯 p.376 对他们大惑不解)。不过,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去的目的和结果,o提到其中一位叫亚迦布的(他在再度出现),预言将有大饥荒,会延及天下,即罗马帝国。饥荒是信徒对末世的预期事件之一,这预言可能是警告末日近了,不过经文中没有涉及这一点。事实上,在革老丢(Claudius)统治期间,并未发生全国性的饥荒(其他时期也从未发生)。不过,根据历史家绥屯纽(Suetonius)说,饥荒是经常有的,这就足以应验这预言了。公元四六年,在犹太地的确有饥荒,约瑟夫记载亚地亚宾(Adiabene)的赫琳娜(Helena)送粟米给耶路撒冷的贫民充饥。耶利米亚(Jeremias)说,当时犹太人仍遵守第七年安息休耕的律法,因此若饥荒正是休耕年,则灾情会更重。所以他认为,这饥荒应该与公元四七~四八年写的安息年相关186。当然,这预言必在事发的早几年之前就说了。

29~30.这预言激励了安提阿信徒送捐款给耶路撒冷的弟兄,好购备粮食渡过难关。这是信徒相契合的举动,亦即教会成员自动按力量参与。捐款是送给教会的长老,这是第一次提及耶路撒冷的众长老。有人对这里o提长老,而没有提使徒大感意外,而前面有提及使徒在负责济贫的工作。不过,使徒其实已将这责任交给别人,当时设立负责这工作的七人,这时可能已以“长老”著称,沿用了犹太会堂领袖的头衔。他们与使徒合力同工、22、23,。捐项是由巴拿巴和保罗带去的。有人表示异议,说下一章便记载教会受逼迫,在这当儿,他们两人怎可能在耶路撒冷?他们怎能丝毫未受牵连?不过,这里并没有明说他们那时在耶路撒冷;年日的推算仍属悬案187。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段记载与加拉太书一、二章,保罗总论他早期与耶路撒冷教会的关系,二者如何相连。保罗除了记述匆匆逃亡的那一次到过耶路撒冷之外,o提过另一次再度造访,是与巴拿巴和提多同去的,为要讨论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问题,那次的结果是叫他要“记念穷人”,他说“这也是我本来热心去行的”。这次造访,是否就是使徒行传十一章的这一次?以下有些异议:(一)使徒行传十五章另有一次耶路撒冷之行,是专为讨论外邦人问题的。使徒行传十五章和加拉太书二章,细节上有所出入,是否指同一场合,大有可疑之处,而且也不可能是同一件事,重复两次进行。但其实,一件难题经过多次讨论才达成协议,并没有什么不可,任何参加过会议的人都晓得。(二)加拉太书二章处理的是神学争论,而使徒引传十一章是捐项的事务。不过,若路加要把讨论问题押后在第十五章,也说得过去。况且,可说保罗本已热心记念穷人,而且正在这样做188。若是这样,两段之间就没有真的冲突了。因此,结论是,这一段所载,极可能正与是同一件事189

182 这遗迹近年已开发;见 G. Downey, Ancient Antioch (Princeton, 1963).
183 路加必然是指外邦人,不过经文并不清楚。其他大部份版本不用希腊人(Greeks)(包括 Codex Vaticanus)而用希利尼人(HelIenists),即所用的字眼,指说希腊话的犹太人。经文的研究指出后者的根据甚强,若采用这看法,则这里是指安提阿说希腊话的各种族混合的居民(Metzger pp.386-389)。
184 W. Grundmann, TDNT , IX, pp.536f.
185 E. E. Ellis, 'The role of the Christian Prophet in Acts', AHG pp.55-67 (Ellis pp.129-144); D. Hill, New Testament Prophecy (London, 1979), pp.94-109.
186 J. Jeremias, 'Sabbetjahr und neutestamentliche Chronologie', ZNW 27, 1928, pp.98-103.
187 Knox, p.36.
188 虽然 Haenchen (377f) 否认这个解法,却是最有可能的解说。见 D. R. Hall " St. Paul and Famine Relief: A Study in GalatiansET 82, 1970~7l, pp.309-311.
189 见 F. F. Bruce "Galatian Problems. 1. Autobiographical Data." BJRL 51, 1968~69, pp.292-309 注。R. Jewett 在 Dating Paul's life (London, 1979) 一书中指出年期的困难。他认为加拉太书二章往耶路撒冷之行,不可能像我们这般理论这样早,他把这次访问(他把这次与徒十五看作同一次,路加所记没有照先后次序。)放在保罗在哥林多工作之后。这看法把的三年十四年,合成十七年,而保罗从大马色逃出来,不可能在公元三十七年之前。这两个假定都大有可疑。保罗在加拉太书说的年份,可能是把前后年日算在内,同时他逃出大马色也可以在公元三十七年之前,因为依照 Bruce Acts p.205,在公元三十七年前,有 Aretas 王的代表在大马色。Jewett 说徒十一章上的耶路撒冷之行为虚构,又徒十五章之行与实相同,这实在对路加的准确性,打了莫大的折扣。有关 Jewett 的年期算法,见注。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 」

「使徒」:原文型态是复数,指「众使徒」。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从这件事所占的篇幅,可见路加对这事的重视。古代作者的篇幅绝对有限。书籍的形式那时还未存在。作者所用的是一卷称为蒲纸的东西;蒲纸是纸张的先驱,是用蒲草的心造成的;蒲草则是一种芦苇类的植物。书卷是笨重的。所用的书卷,最长的有三十五呎,差不多正是要写上使徒行传所需的长度。在这篇幅里,路加有无限的材料要放进去。他必须十分小心选择放进去的材枓;可是他却觉得彼得与哥尼流的事迹这么重要,他竟把它全部叙述了两次。

──《每日研经丛书》

「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说:」 「奉割礼的」:应该是指着耶路撒冷教会中严格谨守犹太律法的信徒。对他们来说,更严格的遵守律法与向神敬虔是一致的。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彼得一回到耶路撒冷,质问彼得的,是奉割礼的人。 RSV的译本令人产生误会,希腊的辞语意思不过是说,“那些属于割礼的人”,也就是“那些生为犹太人的”(NEB )。教会在这阶段,并没有具体的“党派”,尤其是当时割礼问题仍未扩大,成为令人分党分派的局面。不过,历世以来的犹太传统,使他们对彼得的所作所为提出尖刻的批评,尤其是他居然与外邦人一同吃喝。外邦人虽然信主了,问题依然存在。犹太信徒若被犹太食物律例所局促,就不能与外邦信徒相交(更不能接触不信主的外邦人 ),除非外邦人受割礼,又守犹太人饮食的规条。这个难题绝不是路加的想象虚构,且看的事件,当时问题依然存在,并未消减(当时甚至连彼得也回复起初的行径呢 )。在犹太信徒这种强烈反应的背后,可能有种恐惧,怕一旦抛弃了犹太教的习俗,就会被犹太同胞所攻击,像司提反和他的同伴一样。这种状况是绝对有可能的,因此对于狄比流(pp.109-121 )的疑窦,说与外邦人吃喝的问题,在原来的故事中,没有这回事,我们大可不必苟同。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段叙述自然先从彼得个人经历开始,而不是从哥尼流开始了。他描述自己魂游象外,见到一块大布从天而降的异象,布里面满了各种活物(除了前面曾列的活物之外 这祇多了“野兽”一项 )。天上的声音与彼得的对话,这次是重述没有什么变动。异梦以后,随即有三个人来请他去该撒利亚;彼得听见圣灵的指示,叫他要与他们回去,不要分别等类,意即不要有所歧视(指与犹太人比较 )。于是他和六位弟兄到了“那人的家”,那人当然是指哥尼流,这里不提名字,固然是因为彼得的听众(早已对这事有所听闻 )和路加的读者,都必然知道指谁。因此,对于赫肯(p.355 )的见解,认为这段记载彼得的听众根本听不懂,我们必须提出异议。此外,这两段记载中,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自相矛盾可寻。赫肯所见的矛盾,是第11节说,当哥尼流的使者来时,那六位约帕的犹太信徒,已经在硝皮匠西门家里了。这一点其实微不足道,而且从第十章也不能证明他们那时不在屋内。第13节,哥尼流追述他如何看见天使,这里叙述的语气也是为路加的读者写的,并不等于彼得对听众的交代很含糊。不过,我们在这里才知道,天使的信息是答应哥尼流,他和他全家将会得知救恩的途径(14节 )。这个细节解释了哥尼流的话。天使的用语与早期传道人相吻合,都用“得救”一词,不过这里在旧约已经常用,因此对犹太人或归化者都不会造成困扰。还有一个疑难,就是彼得说“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听众身上,而第十章则说,他讲了好一会儿之后,事情才发生。不过,这也祇是个很表面的难题。彼得所要说的不过是他还没有讲完,而“开始”一字,在希伯来化的希腊文中,不宜过份强调。

彼得这番话带出一项事实:外邦人所经历的,与当初即五旬节圣灵降在他们身上时一样。他把外邦人的经历,与那日在楼房上的门徒相提并论,而不是与最先从犹太教信主的人相比较,这一点颇重要。外邦人绝不是“二等公民”。此外,彼得更从外邦人的经历中,看出这是耶稣在之话的应验,祂对门徒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受圣灵的洗。从这句追述,可以引出两件事:第一,外邦人受圣灵,就等于受了圣灵的洗,因为它与五旬节的经历相同,而后者是耶稣预言的第一次应验。第二,若外邦人已经受了圣灵的洗,他们自然理所当然可以接受水礼了。这推论表面似乎不太明显,因为16节似乎把水礼与圣灵的浸作成对比;不过这话可能是说:“约翰(祇是 )用水施洗,但你们还要受圣灵的洗(不单祇受水礼 )”。教会既然施行洗礼,就有义务替信主的外邦人施洗,否则,就阻碍了神的旨意成就。从这话看来,彼得认定凡信主耶稣的人,就必有圣灵的恩赐;洗礼乃是对人承认信仰的回应。虽然圣灵的恩赐已经印证了这些外邦人有信心,但可能他们在受洗时,必须要承认信仰。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第十二节有一个重要的间接说明。彼得说他带了六位弟兄同去。连他在内,一起有七个人在场。犹太人都很明白,按埃及的法律,要完全证明一个案件,必须有七个证人。犹太人也都很明白,按照罗马的法律,要证明一件真正重要的文件,必须有七个印章。因此彼得实际上是说,『我不与你们争论;我们告诉你们事实,而对这些事实我们有七个见证人。这案子便是证实了。』

基督教的证据常常在于事实。如果用口头证明和逻辑说明总是可疑的。基督教的证据乃是它有作用,它改变了人,它使坏人变好,它使上帝的圣灵临到人身上。当人的行为揭露出他的言语虚谎时,最使人不信任基督教,人的言行一致最能使世人接受基督教的论证,因为基督教不能容忍人在行为上的否定。

──《每日研经丛书》

「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彼得的辩辞显然大有说服力,不仅令原来批评的人无话可说,而且众人都赞美神,因为祂叫外邦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有机会悔改得永生。这机会是藉听福音而来的。

彼得的理论,无形中宣称外邦人为教会正式的成员,因此割礼和守律法与得救无关。此外更广的含意,就是犹太人对于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和人的区分,已经废除了。可是,对犹太人说来,这观念实在太令人震惊,非经过搜索枯肠,诸多争论,难以被接纳。路加没有立刻讨论这个题目,我们不知道彼得的行动所代表的意义,耶路撒冷教会当时领会了多少。使徒行传下一段显示,向外邦人传道的动力,由耶路撒冷转移到安提阿;至于耶路撒冷教会是否已预备依从彼得的榜样,并不清楚。第18节并不表示耶路撒冷从此大大热心于外邦人的传道使命。事实上,他们似乎从未如此做过,结果,耶路撒冷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失去它的重要地位。

──《丁道尔圣经注释》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塞浦路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

这一段的序言,带读者回到,即司提反的死引起教会受逼迫的浪潮,信徒四散。这些人很可能是本来分散各地的犹太人,这时他们自然会迁移到犹太地以外的地区,包括这里所提的三个地方。腓尼基(现今的黎巴嫩 )是沿海一片狭长的地域,由迦密山而下,直延至一百五十哩(即242公里 ),主要市镇有多利买、推罗、撒勒法和西顿,这些地方后来都有信徒聚集,无疑是这时候组成的。居比路,前面已提过这是巴拿巴的家乡,早在公元前第二世纪已有犹太居民。它也是后来巴拿巴和保罗第一次出外传道的第一布道站。这就是说,巴拿巴、保罗未到以先,居比路已经有信徒,这个事实与路加的记载并不抵触,即或他在那里并没有提及(孔瑟曼 p.67 )。第三个地名安提阿,是故事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安提阿是罗马省份叙利亚的首都,发展奇速,成为罗马帝国第三大城市(在罗马、亚历山大之下 ),人口约达五十万。安提阿是西流古一世(Seleucus I )所建,冠以他父亲安提阿古(Antiochus )之名,以示崇敬(共有十六个城市用同一个名字作纪念。那里犹太人口甚为可观。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另一个突出的特色则是:这事件揭开了使徒行传的,以安提阿为中心的段落。在当时的世界,安提阿是世界第三大都市,仅次于罗马和亚力山太;位于俄隆提斯河(Orontes- 译注叙利亚最大的河流 从利巴嫩谷经安提阿流向西北 )口附近,约离地中海十五哩。安提阿是可爱的,四方杂处的地方,却以奢华淫乐名闻于世。安提阿以其赛车及认真夜以继日,苦心寻乐为世所知;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崇拜大斐尼(Daphne- 希腊神话月桂树的化身 本为沙神之女 )这女神的庙在城外五哩的月桂树丛中。传说大斐尼是个少女,为亚波罗所爱,他追踪她,她为安全便变为月桂树。大斐尼庙中的女尼乃是神奴。崇拜者与这些女尼每晚便在这些月桂树中,重演这种追踪。人所共知的,『大斐尼的道德』这话,乃是放纵的意思。基督教在这样的一个城市作大踏步的,要作普世性的宗教,似乎是难以置信的,然而却是千真万确的事。由此我们必须记得,没有不可能的事。

──《每日研经丛书》

放逐的犹太人在新的家乡,起初祇向犹太人传福音。带动转变的,则是从居比路和古利奈来的犹太人,他们传耶稣的福音给安提阿的希利尼人。

当时,向外邦人的福音工作,显然有一段蓬勃的时期,而且没有要求信主的人守犹太律法。教会何以会走上这一步,我们不知道。彼得需要从神来的指引才被说服,踏出这一步;这里却似乎自然而然地成就了,而且从开始到后来,都没有引起原则上的困难。也许这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只要记住在散居的犹太人地区,外邦人与会堂接触的机会甚多,因此教会面对向他们传福音的问题,必然比在犹太地更多更直接。若传福音的人中,有些本身是归化犹太籍的外邦人,这一步就更自然了。此外,这新成立的信徒团契,必定很快就脱离了会堂,因此不再受制于犹太律法,与耶路撒冷强烈的犹太背景大不相同。我们不晓得哥尼流的归主是否已经发生,以致在安提阿也为人知晓,成为先例。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路撒冷教会对安提阿传来的消息,基本的态度是同情的,从他们差派巴拿巴做代表前去,我可以知道。巴拿巴虽来自侨居的犹太家庭,但耶路撒冷教会对他信任十足,他是教会中说希伯来语与说希利尼语成员之间的枢钮与连系。他的个性很适合这岗位,他的属灵生命质量十分卓越;使徒行传中,路加再没有以“好人”形容第二个人,他的属灵恩赐,与司提反并驾齐驱。他在安提阿看见教会的增长是神亲手成就的,就为神的恩满心欢喜。他不但没有催迫他们遵行律法的要求,反而劝他们要在信心上坚固;由此可见巴拿巴实不愧称为“劝慰子”。巴拿巴能够有属灵的悟性,认出神的计划在安提阿实现了,这一点成为教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 「被圣灵充满」:原文是形容词,「圣灵充满的」。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巴拿巴体会当时是个发展的大好良机,又看出在传道教导上,都需要更多人手帮忙,于是他去寻找在大数工作的老友保罗,劝他加入安提阿的事工。保罗是否觉得他在大数的工作已经可以告一段落?我们无从知晓,也没有听说他以后与该地有任何联络;不过,他虽然已在那里好一段日子,而他日后传道的策略,是在每地停留足够的时日,让教会得以建立,然后才移往别的地方去。巴拿巴和保罗在安提阿的工作,这里说是“教训”会友,但这个词可以指传福音,也可以指培育信徒。

这一番活动的结果,就是门徒首次被称为基督徒。路加特别在这里提出来,是因为他执笔的时候,基督徒在某些地区已成为很熟悉的名称了。第二世纪早期,罗马、小亚细亚及安提阿都可证实有此名称出现;说它是由安提阿发源,绝对有可能。这字(Christians )的字尾,表示它是拉丁字,正如“希罗底”(Herodian )一字一样,它指跟随基督的人。因此,“基督”就成了耶稣的专有名词,虽然其本来的用法是指“弥赛亚”,是一个头衔。“称为”(译注被动式 )这动词,很可能表示“基督徒”是安提阿民给他们起的绰号,他们大概已把“基督”当做专有名词了,虽然这时候信徒仍以它作为一种头衔。不过,这名称不久就逐渐成了耶稣的名字了。“基督徒”很可能带有嘲弄的意味,它在新约中祇出现于这几处经文 )。信徒们喜欢用其它名字自称,如“门徒”,“圣徒”和“弟兄”。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

「教会」:这是路加第一次用「教会」来表达耶路撒冷以外的信仰群体。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安提阿是什么地方?有何重要事迹发生?】

答:在使徒行传中有两个同名不同地方的安提阿,皆为使徒们旅游传道外邦经过之城。一、是叙利亚的安提阿,建于主前三百年,在罗马帝国时代的都市中位居第二,其大街长达四里,以其建筑著名,它乃是从地中海通往那些东部大公路的门户,在安提阿有许多门徒,乃因司提反被害的事,四散的基督徒,直到这城传讲耶稣,保罗和巴拿巴从这城被差遣作第一次旅行布道,安提阿历数百年,一直为教会的中心,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这里起行的,参四三三题 ),保罗二、三次旅行布道,周游教会,也是由这里起行的,由此可知,除了耶路撒冷以外,这城乃为基督教会福音传遍外邦为首之发祥地也。二、是小亚细亚之弗吕家省内彼西底的安提阿,原是一座大城,以后成为一片荒丘,保罗,巴拿巴第一次旅行布道时,经过此地讲到,有许多外邦人信主,但遭犹太人之嫉妒,把他们赶出境外,当他们周游转回的时候,又在这里坚固门徒的心,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中,曾经述说他在这里遭受了何等的苦难与逼迫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先知的作用从他们的名字上可以得知。先知兼有预言家(fore-teller )与先言者(forth-teller )之意。他们预言未来!而他们更先说了上帝的旨意。他们没有规定的范围;他们也不隶属任何一教会。他们享受最高的尊崇。十二使徒遗训大约是主后一○○年的书,其中载有教会最初的礼拜程序,编排好了圣餐礼拜的仪节,但是其后又说,先知可以随意主持礼拜。人们知道他们有特殊的恩赐,但是他们也有特殊的危险。在先知的工作中,人可能不是出于最崇高的动机而承担,却是出于最低级的动机。假先知曾经有过,他只是贪图教会的慈善款。同一部十二使徒遗训警告人,要提防那些一见面便要钱要饭的先知;它教导人,要常常款待先知一夜;但是说,如果那先知想逗留长久些,却不作工,他便是假先知。

──《每日研经丛书》

早期教会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先知的活动,他们是有属灵恩赐的传道者,或属某地方教会,或作巡回的事工。他们的功能各有不同,包括劝勉与说预言,他们可能会向会众诠释旧约,凭属灵的悟性说明旧约预言怎样应验在教会的兴起上。他们的活动,与教会因着圣灵的恩赐而获得的新启示,大有关连。这批人从耶路撒冷下安提阿去,并不稀奇(祇是赫肯 p.376对他们大惑不解 )。不过,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去的目的和结果,祇提到其中一位叫亚迦布的,预言将有大饥荒,会延及天下,即罗马帝国。饥荒是信徒对末世的预期事件之一,这预言可能是警告末日近了,不过经文中没有涉及这一点。事实上,在革老丢(Claudius )统治期间,并未发生全国性的饥荒(其它时期也从未发生 )。不过,根据历史家绥屯纽(Suetonius )说,饥荒是经常有的,这就足以应验这预言了。公元四六年,在犹太地的确有饥荒,约瑟夫记载亚地亚宾(Adiabene )的赫琳娜(Helena )送粟米给耶路撒冷的贫民充饥。耶利米亚(Jeremias )说,当时犹太人仍遵守第七年安息休耕的律法,因此若饥荒正是休耕年,则灾情会更重。所以他认为,这饥荒应该与公元四七~四八年写的安息年相关。当然,这预言必在事发的早几年之前就说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革老丢此人是谁?】

答:革老丢——意思是有名望的,为罗马第四个该撒皇帝(参八十题 ),主后四十一年即位,到五十四年崩逝。他即位的时候,亚基帕(参五及一五七题 )在犹太为分封的王,主后四十四年亚基帕卒,革老丢不再用分封王治理犹太国,就将犹太国降为罗马帝国的一省,只派巡抚管理。在革老丢年间,犹太地方有大饥荒,果然应验了耶路撒冷先知亚迦布(意蚂蚱 )的预言,主后四十九年,革老丢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他虽然下了这样的命令,但是还有犹太人居留在罗马而久不归矣。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于是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送去供给住在犹太的弟兄。」 「捐钱」:原文只是「服事」,不过应该也是捐款的服事。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这预言激励了安提阿信徒送捐款给耶路撒冷的弟兄,好购备粮食渡过难关。这是信徒相契合的举动,亦即教会成员自动按力量参与。捐款是送给教会的长老,这是第一次提及耶路撒冷的众长老。有人对这里祇提长老,而没有提使徒大感意外,而前面有提及使徒在负责济贫的工作。不过,使徒其实已将这责任交给别人,当时设立负责这工作的七人,这时可能已以“长老”著称,沿用了犹太会堂领袖的头衔。他们与使徒合力同工。捐项是由巴拿巴和保罗带去的。有人表示异议,说下一章便记载教会受逼迫,在这当儿,他们两人怎可能在耶路撒冷?他们怎能丝毫未受牵连?不过,这里并没有明说他们那时在耶路撒冷;年日的推算仍属悬案。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段记载与加拉太书一、二章,保罗总论他早期与耶路撒冷教会的关系,二者如何相连。保罗除了记述匆匆逃亡的那一次到过耶路撒冷之外,祇提过另一次再度造访,是与巴拿巴和提多同去的,为要讨论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问题,那次的结果是叫他要“纪念穷人”,他说“这也是我本来热心去行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例证

「原是个好人。」】

这是圣灵论巴拿巴的品德与生命,这与战士与政治家的墓志铭不同,由主的口舌所说的,比一般名人的英雄谱更有价值,对这样一个好人,真是值得称赞。好人的特点有以下数项:

他在教会之外也有被看为好人——安提阿教会的起源,是由一群无名的难民,从逼害的魔掌下逃脱。他们信了主就将教会建立起来。我们知道这些人是古利奈人与居比哩人。他们突破了历代的阻碍,因为传道给外邦人,很多人就得救了。耶路撒冷的教会仍怀疑有这种新的发展,所以派巴拿巴去调查,他看见实况之后,知道这些都是真实的情形,又看见主的作为,于是就欢喜了,在他的判断中没有嫉妒,也无偏见与猜忌。

他愿意别人与他分享收割之乐——他到大数,找到他的往日的知己,可能正是同着保罗。整年他们两人在相爱的团契中,教导许多人。

他切望人们都可信主加入教会——好人愿意许多信主的可以加入教会。最好会学施浸约翰,只要作新郎的朋友,不须他求。

── 迈尔《珍贵的片刻》

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这个头衔开始的时候是个绰号。安提阿人以轻易给人滑稽的绰号著名。后来那长了胡子的皇帝犹理安来访问他们,他们给他起个『山羊』的绰号。原文『基督徒』一字的字尾iani表示属于××帮;例如Caesariani,意思是属于该撒帮(党 )。基督徒(Christian )的意思是基督族。这是一个轻蔑的绰号;可是基督徒接受了,而且叫普天下的人都知道。基督徒用他们的生活使这名字不再是轻蔑,而是尊重,钦敬,甚至神奇。

──《每日研经丛书》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