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这事以后,保罗离了雅典,来到哥林多。」
上图:保罗离了雅典,来到哥林多(徒十八1)。哥林多是当时罗马帝国亚该亚省的首都,在主前146年为罗马所毁,后来凯撒大帝重建新城。它的位置险要,扼守希腊本土与伯罗奔尼撒半岛之间哥林多地峡,也沟通东西坚革哩 (徒十八18) 和 Lecaeum 两港,商业十分繁荣。
2 「遇见一个犹太人,名叫亚居拉,他生在本都;因为克劳第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新近带着妻百基拉,从意大利来。保罗就投奔了他们。」
3 「他们本是制造帐棚为业。保罗因与他们同业,就和他们同住做工。」
上图:哥林多古城的集市(Agora)。亚居拉和百基拉夫妇很可能在集市里有自己的摊位,保罗可能在此与他们同住做工。
4 「每逢安息日,保罗在会堂里辩论,劝化犹太人和希腊人。」
5 「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的时候,保罗为道迫切,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
6 「他们既抗拒、毁谤,保罗就抖着衣裳,说:『你们的罪(原文是血)归到你们自己头上,与我无干(原文是我却干净)。从今以后,我要往外邦人那里去。』」可能西拉和提摩太从腓立比教会带来了资助(腓四15 )),可以使保罗不必再织帐棚,可以全周宣教,不单在安息日去会堂。提摩太从帖撒罗尼迦教会带回的好消息也大大鼓舞了保罗(帖前三6 )),因此他写了帖撒罗尼迦前书,这是新约第一封保罗书信。 「抖着衣裳」(6节 ))是犹太人向外邦人表示断绝往来的举动(尼五13 、十三51 )),保罗借此向那些不信的犹太人表示,他们如此顽梗不信,必须自己承担其后果。信徒传扬福音是为还债(罗一14-15 )),我们若忠心地传了,别人仍旧不信,这债就不在我们身上,乃归到那些顽梗不信的人身上。拒绝接受福音的人,最终伤害的其实是自己。
7 「于是离开那里,到了一个人的家中;这人名叫提多·犹士都,是敬拜神的,他的家靠近会堂。」
8 「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还有许多哥林多人听了,就相信受洗。」「敬拜神的」(7节 ))指参与犹太会堂的敬拜、但未受割礼的外邦人。「提多·犹士都」(7节 ))是个罗马名字,提多的家「靠近会堂」(7节 )),有利于在会堂外给进出会堂的人传福音。 「管会堂的」(8节 ))是犹太人的领袖,他全家的信主必然会引起犹太教势力更大的反击(17节 ))。
9 「夜间,主在异象中对保罗说:『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
10 「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不要怕」(9节 ))暗示当时保罗的心里有些惧怕。保罗初到哥林多时,他的确是「又惧怕,又甚战兢」(林前二3 ))。主耶稣在异象中对保罗说的话与旧约中神对祂仆人说的话相合(出三12 、申三十一6 、书一5 、9 、赛四十一10 、四十三5 、耶一8 ))。 在哥林多这样荒淫败坏的商业城市里,竟然有许多已经被神拣选、但尚待听福音的百姓,因此我们不能单看外表环境。这里用「百姓」(10节 ))来指尚未信主的人,表示神已预定那些人会信从福音。保罗之所以能在难处中坚持下去,并非因为他的勇气、觉悟,而是因为主的「同在」(10节 ))和恩典的带领。主的应许一一应验,保罗在逼迫中蒙保守(十八12-17 )),福音大大兴旺(十八11 ))。
11 「保罗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将神的道教训他们。」
12 「到迦流作亚该亚方伯的时候,犹太人同心起来攻击保罗,拉他到公堂,」
13 「说:『这个人劝人不按着律法敬拜神。』」经过18个月,哥林多教会已经被建立,所以圣灵允许犹太人借着更换执政官的机会「起来攻击保罗」(
12节 )),为要带领保罗离开,继续在外邦人中的福音使命。保罗无论是留是走,都在圣灵的掌管之中。
「迦流」(Junius Gallio))是罗马皇帝尼禄的私人教师、斯多亚派哲学家辛尼加(Seneca))的兄弟;是一个公正冷静的人物,对于宗教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只要宗教不妨碍政治,就不予过问。「方伯」(
12节 ))是罗马帝国元老院直辖行省的首长,地位相当于巡抚或总督。在希腊德尔斐(Delphi))城所发现的「迦流碑铭」证明,迦流在主后51-52年担任亚该亚方伯,成为确定保罗来到哥林多和写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时间的最重要的标志。保罗在受审之后不久就坐船往叙利亚去(
18节 )),说明这事发生在适合航海的七至十月;辛尼加说迦流并没有完成他的任期,因此此事不应该发生在主后52年,而是发生在主后51年七至十月之间。
「公堂 Bema」(
12节 ))是个石造台阶,位于城的市中心,遗址如今尚在。
「律法」(
13节 ))可以指罗马法律,也可以指摩西律法。当时在罗马帝国境内禁止非经罗马法律承认并许可的宗教,犹太教被罗马政府列为合法的宗教之一,这些犹太人可能指控保罗所传的并非犹太教。迦流可能看透了他们以违反罗马法律为名,实则仅牵涉对摩西律法的理解,所以说「你们的律法」(
15节 ))。
上图:在希腊德尔斐(Delphi)发现的迦流碑铭(Gallio Inscription)之第6片,从上数下第四行希腊文Gallio清晰可见。这块碑铭是罗马皇帝克劳第(Claudius)的御函,指出亚该亚方伯迦流最近报告欲复兴徳尔菲,日期是主后52年4至7月。据此可推论之前一年迦流也担任亚该亚方伯(方伯每个任期一年),因此保罗在哥林多的18个月(徒十八1-11)包括主后51年。徒十八11-16所记的方伯迦流之前没有历史资料支持,曾是圣经批判家们几个世纪来用来批判路加的热门话题,直到1905年发现了迦流碑铭,才证明路加福音的精确性。
上图:古哥林多城废墟中的演讲台,于主后44年由蓝白大理石造成,是一又高又宽大的四方形平台,被称为Bema。一般认为这就是保罗在迦流面前受审的Bema,中文译为「公堂」(徒十八12)或「台」(罗十四10;林后五10)。保罗所说的「站在神的台前」(罗十四10)和「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林后五10),就是指接受神和基督的审判。
14 「保罗刚要开口,迦流就对犹太人说:『你们这些犹太人!如果是为冤枉或奸恶的事,我理当耐性听你们。」
15 「但所争论的,若是关乎言语、名目,和你们的律法,你们自己去办吧!这样的事我不愿意审问』;」
16 「就把他们撵出公堂。」
17 「众人便揪住管会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这些事迦流都不管。」保罗原预备答辩的,却被方伯打断了,根本不被立案,与罗马法律无关。「冤枉或奸恶的事」(14节 ))指有关民事或刑事的问题。 迦流认为犹太人控告保罗的罪名只是宗教上的争执,并非违犯罗马法律,因此不予立案。迦流的判决后来成了各地巡抚和方伯援用的先例,在主后50-60年代对教会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应验了主的应许(10节 ))。 17节的「众人」如果指哥林多群众,可能是他们见迦流拒绝插手犹太人的事端,就发泄反犹太人的情绪,把管会堂的所提尼打了一顿;如果指犹太人,可能所提尼站在信徒一方(林前一1 )),犹太人就抓住所提尼施予三十九下鞭刑(林后十一24 ))。
18 「保罗又住了多日,就辞别了弟兄,坐船往叙利亚去;百基拉、亚居拉和他同去。他因为许过愿,就在坚革哩剪了头发。」「许过愿」大概是指拿细耳人的一种暂时性的誓愿(民六1-21 )),犹太人在患病或遭遇危难时,常许下誓愿,在某时期内禁止剪发、吃肉和饮酒,这样的愿要在耶路撒冷献祭后才算完成(22节 ))。 此处和大多数经文在提到百基拉、亚居拉夫妇时,将妻子百基拉的名字放在前面(26节 、罗十六3 、提后四19 )),很可能她在教会中的事奉比较多。 「叙利亚」的首都就是保罗传道旅程的起点安提阿。「坚革哩」是哥林多向东航行的海港。
19 「到了以弗所,保罗就把他们留在那里,自己进了会堂,和犹太人辩论。」「以弗所」位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东岸、凯斯特(Cayster))河口附近,靠近海港,是个商业重镇、罗马帝国的驻防城,商品由海外运来,必须经过以弗所送到各地,而东方往爱琴海的商品也必须经过以弗所,从幼发拉底来的大路、南方由凯斯特(Cayster))及迈安德(Maeander))谷来的路都在以弗所汇合。 以弗所是宗教中心,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亚底米女神庙(十九27 ))和大剧场,行邪术之事非常普遍(十九19 ))。当地犹太人口比较多。
20 「众人请他多住些日子,他却不允,」
21 「就辞别他们,说:『神若许我,我还要回到你们这里』;于是开船离了以弗所。」保罗可能为了赶在逾越节之前回到耶路撒冷,所以不能多留。通常地中海的海运在冬季暂停,约在3月初重开,而主后52年的逾越节是在4月初,所以时间紧迫。大约在这年秋天,保罗履行了他的诺言,重返以弗所,并在那里住了将近三年多(十九1 、10 、二十31 ))。 「神若许我」(21节 )),信徒凡事都当顺从神的安排,我们只当说:「主若愿意,就可以作这事,或作那事」(雅四15 ))。
22 「在凯撒利亚下了船,就上耶路撒冷去问教会安,随后下安提阿去。」
上图: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把福音传到了欧洲,先是马其顿后是希腊,在哥林多写了帖撒罗尼迦前书后书,加拉太书也可能是在哥林多所写:1、保罗和巴拿巴被差遣从耶路撒冷到安提阿(徒十五22-38);2、保罗和巴拿巴因马可起了争执,巴拿巴和马可去塞浦路斯(徒十五39);3、保罗走遍叙利亚和基利家坚固众教会(徒十五40-41);4、保罗到特庇、路司得和以哥念(徒十六1-5);5、圣灵禁止保罗在亚细亚传道,保罗就经弗吕家、加拉太、每西亚,在每西亚的边界想去庇推尼,圣灵却不许,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保罗夜间看见马其顿的异象(徒十六6-10);6、保罗到腓立比(徒十六11-40);7、保罗到帖撒罗尼迦、庇哩亚(徒十七1-14);8、保罗到雅典、哥林多,在哥林多住了一年半(徒十七15-十八18);9、保罗到以弗所(徒十八19-21);10、经凯撒利亚返耶路撒冷(徒十八22)。
23 「住了些日子,又离开那里,挨次经过加拉太和弗吕家地方,坚固众门徒。」
24 「有一个犹太人,名叫亚波罗,来到以弗所。他生在亚历山大,是有学问(或译:口才)的,最能讲解圣经。」
25 「这人已经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训,心里火热,将耶稣的事详细讲论教训人;只是他单晓得约翰的洗礼。」
26 「他在会堂里放胆讲道;百基拉、亚居拉听见,就接他来,将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亚波罗」(24节 ))是亚波罗尼亚(Apollonius))的简写。「亚历山大」(24节 ))位于埃及三角洲的西北岸,是罗马帝国第二重要的城市,犹太人口很多,是教育哲学的中心,犹太哲学家斐罗就来自这里。亚波罗流利的口才和辩驳的本领,应该源于他在亚历山大所受的教育。 「约翰的洗礼」(25节 ))重在消极方面的对付,借着将人浸入水中,表明将他已往离弃神的罪行,作个结束,所以又称作「悔改的洗」(十九3-4 ))。这与基督徒奉主耶稣的名受洗不同,因为基督徒的受洗,是重在与基督的联合,与基督同死,也与基督同活(罗六3-5 ))。「主的道」(25节 ))原文是「主的道路」。 百基拉和亚居拉移居哥林多时接待保罗(2-3节 )),又与保罗同往以弗所(18-19节 )),以弗所教会初成立时很可能就在他们的家中聚会(林前十六19 )),现在又接待亚波罗,并在属灵的事上帮助他。前后两位被主重用的仆人,都从他们得着肉身和灵性双重的益处。「神的道」(26节 ))原文是「神的道路」。
27 「他想要往亚该亚去,弟兄们就勉励他,并写信请门徒接待他(或译:弟兄们就写信劝门徒接待他)。他到了那里,多帮助那蒙恩信主的人,」
28 「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驳倒犹太人,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亚波罗后来给哥林多教会信徒的帮助很大,以致保罗说:「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林前三6 ))。「弟兄们」(27节 ))指以弗所的信徒,是保罗短期工作的果子(19-29节 )),也是百基拉亚居拉工作的果效(林前十六19 ))。 亚波罗的特别恩赐是与犹太人辩道,他对圣经的熟识,使他可以引经据典证明主耶稣就是弥赛亚。
在最坏的城市里(十八1) 在这里我们对于保罗所过的生活有清晰的见解。他是拉比。按照犹太人的惯例,拉比一定要有一职业。他不能以讲道及教授收取金钱,反之一定要自食其力。犹太人推崇工作。他们说,‘要爱好工作,’‘不教儿子一门技艺便是教他偷盗。’他们说,‘最好是研究律法兼一门属世的职业;因为操这两门职业,使人忘却罪恶,但是只有律法而无工作,到底是失败,并且引致罪恶。’因此拉比从事各项正当职业,意思是他们绝不会成了遗世独立的学究,却常常了解工人生活的实况。保罗,依照叙述,乃是制造帐棚的。大数是在基利家,在那省份里有某种山羊,为数既多而又有一种特别的羊毛,由这种羊毛制成一种名叫基利深(Cilicium )的布,这种布是制造帐棚、帘子和帷幕所习用的。毫无疑问的虽然希腊语这字不只指制造帐棚者,它也指制革工人,保罗却必是在这行业中工作,而且他一定是个精巧的技工。他常常以未负累他人为荣(帖前二19 ,帖后三8 ,林后十一9) 。但是很可能西拉和提摩太到来的时候,带给他一份礼物,这礼物也许是腓立比教会所赠的,这教会很疼爱保罗,这礼物使保罗能以用他的全部时间去讲道。主后四十九年革老丢把犹太人驱逐出罗马,亚居拉和百基拉一定是那时到哥林多来的。正当保罗需要的时候,神对他说话。他一定已经为他在哥林多所面对的任务而惊骇。他是个情绪紧张的人,而且他一定常常有气馁的时间。但是神给人任务时,祂也给人力量。保罗从神的临在之中得到勇气和力量。公平的罗马审判官(十八12) 犹太人通常都是要找保罗的麻烦。很可能在迦流才上任作方伯时,犹太人企图强他采取反对基督徒的行动,在他还没有安定下来之前便设法影响他。迦流是个出名慈祥的人。他的弟兄辛尼加说他,‘最爱我兄弟迦流的人还未尽心爱他,’而且,‘从未有人泛爱众人有如迦流者。’犹太人想利用迦流,可是他却是个公平的罗马人。他很明白保罗和他的朋友并未犯过任何罪过,而犹太人在设法利用他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审判台旁,他的属吏配备他们的官式棍棒,他命今他们把犹太人逐出公堂以外。钦定本把第十七节的后半译作,‘迦流对那些事都不管。’通常这话的意思是迦流漠不关心;但是它的真正意义乃是他绝对公道,而且不容自己受人左右。从这段里面,我们看到基督徒生活的不容争辩的价值。迦流知道保罗和他的朋友没有过失。回到安提阿去(十八18) 保罗正在回去的路上。他的路径是经坚革哩──哥林多港──然后去以弗所。后来他到该撒利亚;从那里他上去问候他本来要去见的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以后他便回到他出发的地点──安提阿──去。因为许了愿,他在坚革哩剪了头发。犹太人要为一些福份特别感谢神时,便许拿细耳人的愿(民六十一21) 。要完全实行那愿,便要三十天不吃肉,不喝酒,而且留长头发。三十天满了,他在圣殿中献上某些祭;便剪头发,并且把头发在坛上烧了,作为祭品献给神。不必怀疑的,保罗乃是想到神在哥林多所赐给他的一切好处,而许愿以表示他感恩。第三次传道旅程 第三次传道旅程的记载起自使徒行传十八章二十三节 。开头是经过加拉太和弗吕家去坚固当地的门徒。保罗然后向前移往以弗所,在那里逗留了差不多三年。他从那里去马其顿;然后穿过去特罗亚,而经米利都,推罗和该撒利亚前往耶路撒冷。亚波罗加入(十八24) 基督教在这里形容为神的道。在使徒行传里,一个最普通的名称乃是‘道’(九2 ,十九9、23 ,二十二4 ,二十四14、24) ,而这名称马上给我们指出,基督教的意思并不只是相信某些事物,而是把所信的付诸实践。亚波罗来自亚力山太,其地约有犹太人百万之众。力量之大使当地所分五区之中,有两区属犹太人。亚力山太是学者聚居之地,尤其是那些相信旧约圣经的寓意解释学者之地。他们相信,旧约不只记载历史,而且每一记载下来的事件,都有一个深入的意义。因此亚波罗对说服犹太人便绝顶有用,因为他可能在整部旧约中找出基督来,更可以给他们证明,旧约壹直预期祂的降临。在这一切的事工上,他却缺少一项训练。他只晓得约翰的洗礼。到我们论到下一段时,便更清楚明白那意思。但是如今我们可以说的,是亚波罗一定已经明白悔改的必要,而且已经承认耶稣为弥赛亚;但是他仍然未知道耶稣为世人的救主和圣灵大能的降临这福音。他知道耶稣给人去作的任务,但是他还未完全知道耶稣给人去作这工作的助力。他由亚居拉和百基拉的话,得到比较充分的教导。结果是亚波罗本来已经知道耶稣为历史人物,如今更知道祂会活活地临在;而他宣道的能力一定大大的增加了。在以弗所 使徒行传第十九章主要是关于保罗在以弗所的工作。他在那里逗留了差不多三年,比在任何其它地方都长。(一 )以弗所是小亚细亚的市场。当时贸易要依河流的流域进行。以弗所位于盖斯德(Cayster )河口,所以控制了小亚细亚最肥沃的内陆。启示录十八章十二 ,十三节叙述以弗所的贸易。以弗所被称为‘亚洲的宝库’,又有人称它为‘小亚细亚的浮华市场’。(二 )它是一个巡回法庭的城市,就是说,在特定的时间,罗马的大官来到这里审讯大案。它是罗马权势和罗马法律显赫之处。(三 )它是泛爱澳尼亚运动会所在地(Pan-Ionian Games、爱澳尼亚人是古希腊四种居民之一、编者注 ),而这运动会是全国人民都要来看的。作这运动会的会长和负责它的组织乃是人人所梦寐以求的荣誉。那些居这高位的人称为亚西亚首领(Asiachs ),在十九章三十一节 曾提到。(四 )它是罪犯的渊薮。亚底米神庙具有收容所的权力。那就是说,罪犯到达那庙宇的范围便安全,所以,无可避免地,以弗所成了古代罪犯的渊薮。(五 )它是异教迷信的中心。它以符咒──称为‘以弗所’符箓──著名。这些符咒保证出入平安,无儿女者有儿女,变爱成功,生意兴隆。人们从世界各地来买这些魔术性的文书佩带,作为符咒。(六 )以弗所最大的光荣乃是亚底米庙。亚底米与黛安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亚底米是希腊名字,而黛安娜则是拉丁名字。这庙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计有四二五呎长,二二○宽,六○呎高;共有一二七根柱,全由一二七个国王赠送,全是灿烂夺目的,巴卢(Parian )大理石造成,其中三十六根更是巧妙地镀金和镶金的。大祭坛是希腊最伟大的雕刻家蒲拉克西蒂利(Praxiteles )所造。亚底米的像并不美,是一座黑色的,蹲着的,许多乳房的像,象征多产。这像很古老,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更不知道它的材料,传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使徒行传第十八章 七哥林多(十八1~17) 哥林多和以弗所是保罗宣教的旅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城。他在两地都逗留了相当的时间,建立教会,好向邻近地域传福音。他的活动亦同样受到犹太人的威胁,他们像腓立比帖撒罗尼迦两地一样,拉拢地方政府的权势,要阻挠宣教士的工作。他们求助无效,保罗得以顺利地作工。不过,从他给哥林多的书信,知道保罗面对另一种难题,是内部的分化,不平衡的观念在膨大,这对属灵生命成长,比外在的逼迫更加危险。路加并没有记载这些困难(可能是保罗离开后才爆发的);他所注意的,是描述教会的建立(见二十29、30) 。 1. 哥林多是当时罗马亚该亚省的首都。这著名的古城在公元前一四六年,为罗马所毁,后来凯撒大帝重建新城。它的位置险要,在希腊本土与 Peloponnesian 半岛间的地峡上,是沟通的中心,通地峡的南北,也通东西 Cenchreae 和 Lecaeum 两港(十八18 ;罗十六1) 。它是个商业中心,吸引了一班犹太人少数民族。现今发现了一所会堂门楣上的碑文,是出自这个时期的258 。这里道德十分败落,正如哥林多前书所见。保罗离开雅典后,就以这城为目标,正因它位置的重要性。 2. 不论保罗到哥林多的动机是什么,也不论他离开雅典时如何灰心失意259 ,他到了哥林多,却大得鼓励。首先,他遇到一对信主的夫妻,亚居拉和百基拉。他们是散居的犹太人,丈夫用的是罗马名字(意即飞鹰),妻子亦然,百基拉原是 Prisca 的缩写(罗十六3 ;林前十六19 ;提后四19) 。百基拉的名字多半放在她丈夫之前,表示在信徒角度来看她的身份更重要,亚居拉原籍本都,却是罗马居民。革老丢下令犹太人迁离罗马(因为犹太人动乱,[根据 Suetonius 是基督徒的煽动行径;impulsore Chresto]。这道谕旨的日期很可能是指基督徒传道,在犹太人社团中引起的纠纷)260 。这一项出境令可能是公元四十九至五十年,但也未能十足肯定。无论如何,这命令并未能在罗马所有犹太人集团中,完全执行,即或出了境的也势必逐渐潜回罗马。假如罗马书十六章是对罗马写的261 ,那未成书之时,亚居拉百基拉必然已离开旅居的哥林多和以弗所(十八18 f . ),回到罗马去了。 3 ~4.这里表示他们遇见保罗之先,已经是基督徒了,否则路加必然提及他们信主的经过。罗马必然很早之时就有福音传到,因为是首府大城,旅客往还频密(参二10) 。两夫妻与保罗还有一样共通点,就是同一行业。拉比的宗教律法任务,是不收费的。因此他们必须有别的入息。保罗的职业是织帐棚的262 。帐棚是用山羊毛的布料造成,称为 Cilicium,是保罗家乡本土的制品,此外也有用皮革造的。因此,“制造帐棚”可能是泛指“制皮革的人”,这里意思大概正是这样。于是保罗与亚居拉百基拉同住,与他们一起工作,供应自己的需要,又可享受信徒相交之乐。同时,开始了传道的工夫,亚居拉百基拉也自然同工了。如往常一样,保罗利用会堂的集会,为基督的道理分辩(十七2) 。这次在犹太人和参加会堂的外邦人中,布道的工作相当成功。 5. 第二件可鼓舞的,是同工西拉(在使徒行传这是最后一次提及他),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了(见十七14 注)。他们来了,保罗就专心迫切传道(NEB,参 GNB, NIV。RSV 译文未表达出这一点)。根据林后十一9 ,保罗并没有加重哥林多教会经济上的负担,因为他的需用已由马其顿信徒供应足够了(腓四15) 。因此可能西拉提摩太来时,把马其顿人的金钱资助带来,使他在哥林多不再分心自养,可以全周作宣教工夫,不单在安息日了。因此,他向犹太人传讲耶稣就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就更显精力充沛。 6. 传道工夫加强,有果子,但也遭到了犹太人反对(也许出于嫉忌,参十七5) ,他们的话在信徒眼光看来,是属于亵渎性的,于是保罗就离开会堂,但先尽量表明他们拒绝福音的严重后果。他把衣裳上的尘埃抖下(尼五13) ,表示相交的关系已决绝,这是他先前也作过的举动(尼十三51) 。这举动本来是犹太人向外邦人作的,现在的含意就是说在宣教士的眼中,拒绝福音的人,就与外邦人无异,在神真子民中无份。若犹太人至终发现自己果真被弃绝了,是他们自取其咎,保罗已忠心地传讲了,他们的反应,责任不在他身上。从此以后,他理直气壮地不再理会他们,而转向外邦人,包括归化者及其他人(十三46 ,二十八28) 。 7. 既不能在会堂继续作工,就转向其他地方,找到了一个外邦人的家,他本是归附会堂的(参十2) 。这人必然是保罗领他信主的。提多犹士都是个罗马名字,如在哥林多保罗带领归主的几个人的名字一般(罗十六21~23 ;林前十六17) 263 。Ramsay 为他们研究出一个三段的罗马名字,给他一个“该犹”的姓,说他是哥林多的一位信徒,名字出现在及林前一14 ,及罗十六23 ,是那位接待保罗,也接待全教会的该犹。这推测十分合理,却无以证实。提多的家就在会堂隔壁,这在相处上并不容易,但对出会堂的人的影响,却占有利地位。 8. 搬到附近地点一举,效果甚佳。许多哥林多人听了讯息,信了主受浸;路加特别提出一位基利司部,是管会堂的(或管会堂者之一)(参十三15) 。保罗提及他和该犹,是他替他们施浸的(林前一14) 。对犹太人来说,领袖倒向保罗一方,必然大大吃不消,而且形势似乎会变本加厉(见17节)。赫肯(p.540)认为基利司布该在保罗与会堂破裂以先信主的,而且保罗搬到提多犹士都的家,也该在早一点时期。这观点认为保罗安排可用的场地,好在会堂不使用的时候可以用,而正因这新场所的成功,引起犹太人的反击。当然,这构想也是可能的,o要把第七节看作不按时间次序放进去的便可;不过,路加这记载也同样合理,同样有可能。 9. 路加在此并没有提供什么因由,说明保罗这时所得的属天异象,为要坚固他在哥林多继续工作。不过,读者从使徒行传前面的事迹,知道保罗会预料犹太人的反击,因为保罗夺取了他们的领袖,和许多他们的归附者。此外,记得保罗说他初到哥林多的时候“又惧怕,又甚战惊”(林前二3) ,需要属灵的鼓励。赫肯(p.540)的说法更进一层,说保罗通常在一城o停留很短的时间,若没有神的鼓励要他多留,他就会快快离开。不过,保罗在以弗所同样的情况下逗留(十九8~10) ,却未见有这样的鼓励,可见这假定不实。事实上保罗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多半足够他建立好教会,除非遇到逼迫,才会离开。 保罗的异象从“主”来的,也就是耶稣。留意这些话的语句,与旧约中神对祂仆人说话相合(Stahlin p.245;比较七9 ;出三12 ;申三十一6 ;书一5、9 ;赛四十一10 ,四十三5 ;耶一8) 。新约里把与父神同等的地位和功能给耶稣。旧约逢有神异象的显现,都用“不要怕”来安抚见异象者的惶恐。不过这里是安慰保罗自己在哥林多迎敌的恐慌。保罗不但不怕他们的行径,更放胆宣告神的话。希腊文的时间式表示,保罗要继续讲下去,正如他目前作的一样。 10. 这吩咐有主的应许相伴,祂必与保罗同在(赛四十三5) 。这一类应许是神对蒙召事奉者的保证,他们必能完成祂所吩咐的(士六12 ;得二14 ;路一28) 。既有神的保护,就没有人可以伸手害他。再者,神在城内有许多百姓。这句话的意思与上述连贯起来,就是说神在城中有许多人尚待听福音,因此保罗传道的工作,必不受敌方行径所阻,直到神的计划达成。不过,这话的讲法相当特别,因为用百姓来指尚未信主的人,这表示神已预先知道福音工作在哥林多必然大有果效(参十三48) 264 。保罗有了这些话壮胆,就勇往直前,深知它必双重成就,一是他在逼害中蒙保守(十八12~17) ,二是传道工作大大兴旺(十八11) 。路加却不用详细说明应许怎样应验,尤其是第二部份:既然是主的应许,就足以保证必然实现的了。 11. 读者要自己推敲,保罗延长在哥林多逗留的时间,传讲神的道,结果许多人加入了教会,这些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推敲了。那十八个月的确实日期,要从下一节的资料可知。 12. 迦流作罗马亚该亚省方伯的时候,天上异象的预言就实现了。路加记述犹太人抓住新方伯上任的机会,攻击保罗。Marcus Annaeus Novatus 是著名斯多亚哲学家 Seneca 的兄弟,是西班牙演说家之子,来到罗马,就被收养在 Lucius Junius Gallio 家里,承用了养父的名字。亚该亚是个二等省份,由尚未取得方伯(是罗马高级知事)265 阶级的人所统管。因此,迦流就在作了司法官,未作方伯之前,来到亚该亚。他性情驯良,但缠绵病榻。他的死因,是因为尼禄王视他家庭为嫌疑份子。他作方伯的正确年日,可从 Delphi 发现的碑文得知,约在公元五一年七月上任266 。(官长坐公堂之时,犹太人就把保罗带了出去。公堂是个石造台阶,位于城的市中心,遗址如今尚在)。至于保罗是被强力拉到官长面前,还是自愿出庭答辩,则不甚清楚。 13. 犹太人所控诉的,就是保罗劝人不按律法敬拜神,这句话若是指劝犹太人违反犹太律法,问题就来了,官方到底是否有责任执行犹太人自己的律法呢?若是这样,这项控诉的重点,就是基督徒没有权利享有犹太教的保障,而犹太教是被视为 religio licita 的就是国家所容纳的宗教。布鲁斯( Book p.374),认为他们想把基督教定规为非法宗教,未免太过分了,因为到底是否有这条例,仍有可疑。此外,亦可能控诉保罗劝人违反罗马律法来敬拜,这似乎是犹太人较上算的控诉途径。Sherwin-White(pp.99~107)进一步建议,说犹太人可能采用 Claudius 的法令,保证他们得享民族传统的安宁,而指控保罗干扰了他们的太平,和一贯的生活方式。 14. 保罗原预备答辩的,却被方伯打断了,说根本就不成案。这事迦流需在一般刑事法外作判决,在这种情形下,他有相当裁判的自由,依当地风俗习惯或他自己的机智按正义宣判。可是,迦流回答说,保罗被控的行为,根本就不属违反国法的刑事案;若果刑事案,官员就要审慎侦查,严重处理。 15. 相反,这不过是犹太人内部的争论,有关他们自己律法上的要求。的确o是关乎言语、宗教,名目之争,最低限度迦流觉得是这样。犹太人必须在他们权力范围内自行处理,方伯无意卷入漩涡去,这事与他无关。所以不管犹太人存心如何,迦流视他们提诉的律法,是他们犹太人自己的律法,他作为罗马司法官,根本没有责任管这些事。 16. 最后迦流把犹太人赶出公堂,表示不要再听他们的控诉。到底是字眼上的比喻,还是真施暴力使差役撵他们出去,则不大清楚。不过若犹太人迟迟不散开,后者也很有可能的。 17. 最后发生的事件,由迦流的态度,更加强暗示立场,信徒不必怕罗马省方长官干涉犹太人的事情,若实际事情发生,仍可以公开辩论。根据早期的不同抄本(把众人当作希腊民众),当时在场的哥林多群众,眼见犹太人在罗马官长面前受挫,就趁他无意干与的良机,发泄他们反犹太人的仇情,把管会堂的所提尼打了一顿。这也可以有另一个解释。所提尼可能是站在信徒一方的人,林前一1 与保罗一同写信给哥林多人的,也有一个叫所提尼,也归依了基督,这也相当有可能。因此可能是,迦流既不肯执行犹太人的法例,犹太人就抓住所提尼,施予三十九下鞭刑(会堂刑法;林后十一24) 。两种解释中,迦流都是拒绝插手在犹太人的事端上。前者,他容让犹太人受不公之待遇;后者,则他没有保护信徒免受会堂的苛待。
258 Barrett, Background , No. 48.
259 林前二3 不应作为保罗在雅典经历的反映。
260 Chrestus 和 Christus 读法相同,Tacitus 提及基督徒时用 Chrestiani 。
261 并非如一些学者认为是对以弗所说的。
262 Haenchen (pp.534, 625) 否认保罗是拉比,或追随拉比的路线,这看法是没有根据的;见二十二3 。
263 有版本作“提多犹士都”(Titus Justus),不过这不可能是原本字眼,也不可能是保罗的同伴提多,他在使徒行传中没有提及。
264 这一节的意思,不该解作因为城内许多使徒,所以反对福音的人就无法害保罗了。
265 从公元15至44,亚该亚在 Moesia 的管治下,到了公元67之后,尼禄王让它与及其他地区,有部份自治权。
266 Barrett, Background , No. 46,较近期对碑文的研究,并没有对年代更改多少,这年代该是正确的,或仅早一年迟一年而已。见 C. J. Hemer's article in D. A. Hagner and M. J. Harris (eds.), Pauline Studies (Exeter, 1980)。
VII保罗在亚洲的宣教运动(十八18~ 二十38) 一保罗离开哥林多(十八18~21) 下面几节经文里,路加把保罗的行程浓缩起来,说他从哥林多经以弗所,到耶路撒冷及安提阿,然后又回到以弗所,开始了他宣教工作的下一个主要阶段。若果事实不是这样发生,而路加偏要这样叙述,这是很难理喻的。不过,他的叙述中,有关保罗的动机与活动,也着实引起一些难题。 18. 也许由于迦流不肯支持犹太人攻击保罗,就促使保罗逗留在哥林多一段时间。他决不愿留下一个印象,叫人觉得他在逃城,虽然他也觉得城内工作已完成,或该转移做别的工作。他当前的目标,是回叙利亚去,安提阿就是首都,而犹大也是叙利亚的一部份。我们可以假设保罗有个人的原因,要在这时“休假”。他与百基拉亚居拉同行,而他们要去以弗所,这大可解释他为什么要先经以弗所而不直接去叙利亚;其实,这路线也没有什么出奇之处。 路加似乎回头补充了一项资料,说到了坚革哩,就是哥林多向东航的海港,保罗就因许过愿而剪了头发。犹太人向神许愿,是为过去的祝福表示感恩(就如保罗在哥林多蒙保护),或为将来的祝福祈愿(就如保罗前行路程的安全);从上下文似乎切合前者的解释。短期的拿细耳许愿,要禁止喝酒和剪发。完结的时候,就把所有头发剪去,同时在耶路撒冷圣殿里献祭(民四1~21 ;徒二十三21~26) 。若保罗许的是这种愿,则表示他打算上耶路撒冷去。有学者奇怪何以保罗在坚革哩剪头发,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说可以在许愿的开头剪发的。这样,另外的看法就是保罗这样做,是结束了先前许过的愿。不过,反对这看法的,说许愿是不能在耶路撒冷以外完结的。事实上,献祭必须在耶路撒冷,剪头发却可以在别的地方(M, Nazir 三6 ,五4) 。有些学者认为历史上的保罗,决不会这样死守犹太法规,说这些话完全是路加的虚构,要表示保罗是个忠心的犹太基督徒。此外,或许解经家对于信徒也向神许这样的愿,感到多少尴尬不安,因为这表示信徒与神之间是一种报酬的关系。但是,保罗无非想表达对神的感恩,就用当时传统的犹太人方法罢了。他甘愿向犹太人就作犹太人(林前九20 ;参徒十六3 ;二十一23 f . );他的行动在历史上是可能的,在神学上说得通。 19. 以弗所是罗马省份亚西亚的主要城市,位于 Cayster 河口,是入内陆的重要商港。以弗所是个自由港,有自己的公会(十九39) ,又有著名的亚底米女神庙。这海港如今已淤塞,城址亦已荒废了,但发掘出来的遗迹却是可观,剧场也在其中。该城是各类文化的交杂地,犹太人口甚众,并享有特权。 保罗和同行的人来到这里,就留下百基拉亚居拉,自己继续前往。至少这是路加原本的用意,但经文却说保罗留他们在以弗所,自己却到会堂去了。似乎这句子由第19节开始,接到21b节去,而中间的话的插入显得有点笨拙。赫肯(p.547)采取的看法,认为路加加插这些话,是要把以弗所第一位基督徒传道人的美誉,加给保罗;而事实上早在他开始在此工作之先,已有别的犹太基督徒小组在作工了。其实,保罗这时曾逗留以弗所,是不会有疑问的,而且他极不可能不抓住机会传福音。 20. 保罗在那里逗留很短,虽然当地人对他的讯息反应十分好,他也不再延期了。根据西方的经文,他想在“节期”以前到达耶路撒冷;虽然可能是抄写者依二十26 所加插上去的,但也该与事实符合。若这节期是逾越节,那末,保罗就得赶紧动身,因为冬后航线开放,与节期之间的时间很短(布鲁斯, Book p.378)。 21. 于是保罗与他们告别,答应着神许可必再回来。他用的字眼反应一种异教的形式,是基督徒采用过来的(二十一14 ,四15) ,也许是由于马太写主祷文相似的字眼所致(太六10) 。 二保罗往该撤利亚及安提阿去(十八22~23) 22. 虽然第18节说保罗的目的地是叙利亚,但事实上他这次归程却先到了该撒利亚。就风的方向来看,似乎船只航行至该撒利亚,就比西流基容易了。西流基是安提阿的港口(十三4) ,约在西北二五○哩。路加的叙述并没有说明保罗是故意去该撒利亚,还是o因天气而致。接下去说保罗“就上……去问教会安”,这句话照一般的解释,是说他上去耶路撒冷,见当地的教会;这样,正好吻合保罗许的愿要在耶路撒冷献祭才完结。若这假设不错的话,则保罗每次宣教旅程都始于耶路撒冷,也终于耶路撒冷。保罗也必然会把他自己的工作情况向教会报告。不过,这说法也不是毫无漏洞的,路加可能o是说保罗向该撒利亚教会问安,关键在乎路加用“随后下去”,是否指由该撒利亚海港下到安提阿,而不是由耶路撒冷到安提阿。不过,总括来看,前者看法较可取。 23. 保罗在安提阿过了一段时间,才开始下一次旅程。他的目的地是以弗所要取内陆路线前往,好在途中探望先前宣教所建立的各使徒团体,在属灵上鼓励坚立他们。加拉太弗吕家地区,大概是徒十三至十四章传道所至的南加拉太地方。不少学者认为这里所提,以及十六6 所提的(虽然字眼上略有出入),是指加拉太民族,不过这可能性较微。这里的描述至少该包括徒十三~十四章所建立的教会。 三亚波罗来临(十八24~28) 路加未继续叙述保罗回以弗所的故事以先,他加插了亚波罗出现的记载。这样,读者可以了解保罗不在的时候,以弗所发生的事情。亚波罗日后在哥林多教会成为很重要的人物,甚至成为与保罗对垒的焦点。这段经文表示,亚波罗虽然没有受保罗的教诲,但他也在保罗的同侪下受教,所以他也势必与保罗在神学观点上,看法一致,事实上保罗也有这表示(林前三5~9) 。 24. 亚波罗是亚波罗尼亚(Apollonius)的简写,他本乡是亚力山大,他一切的才学,都与这一项资料切合。亚力山大是个教育哲学的中心,犹太哲学家斐罗,就在这地工作。所以,亚波罗流利的口才,和辩驳的本领,都源于他在亚力山大长大。作为饱受教养的犹太人,他最能讲解圣经,且善用他的知识来服事主。 25. 我们不晓得亚波罗在哪里信主。若说他早年在亚力山大信主,理由也很充份,不过,我们对亚力山大的基督教起源,一无所知,最早可知的基督教信仰,则染有诺斯底主义的色彩。因此若亚波罗在那里承受一些窜改了的基督教教义,是不足为奇的。这里描述他的信仰景况,实在是十分古怪的。他在主的道上已受了教训,能正确地将耶稣的事教训人,又心(灵)里火热(罗十二11) ,可是他o晓得约翰的洗礼。这描述带来相当困难的疑问:路加是不是说,亚波罗接受了圣灵,却又未受使徒的水礼?又若亚波罗未受使徒的水礼,他何以不与以弗所的十二个人一样受洗(十九5) ?E. Ka/semann267 对这一点的处理,则认为路加面对当时的异教徒,不能包容像亚波罗这样的自由宣教士,与教会主流不相联系的人。因此他必须说明他要经过百基拉和亚居拉正规的指导,才能作个有效的宣教士。他不敢报导一个人重受浸礼,而他已经有圣灵,又有传道事奉的恩赐。于是他o好营造出亚波罗o受过约翰的洗礼,同时用那十二个以弗所人受洗的事连贯起来,这样希望至少使人对亚波罗产生“联想上的差错”。正如赫肯(p.551)所说,路加不敢多说,o能说亚波罗“不明白”使徒的洗礼。 这种看法面对许多强烈的反对。首先,根据亚力山大早期基督教异端的性质,亚波罗学了一些不太正确的道理,也不足怪。其次,以弗所十二个人的情况,表示有人自以为是信徒,却o知道有约翰的洗礼(除非我们根据 Ka/semann 的看法,否认他们自以为是基督徒)。第三,路加知道有例外的情况,有人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接受圣灵与受水礼(十44~48) 。亚波罗和那十二人的分别,就是他们明明未受圣灵,而他则可能已受了圣灵。第四,也可能有一些施洗约翰的门徒,后来相信了“那将要来的一位,却未奉耶稣的名受洗的。路加是不是避免记载像亚波罗这样有能力的传道人,也要再奉耶稣的名受洗的历史事实?这讲法正好与 Ka/semann 对这段的见解相反,不过,更可能的解释,就是亚波罗既已受了圣灵,就不必用水再受洗了。 26. 亚波罗来了,开始在会堂传道,百基拉亚居拉看出他在真道的了解上有缺欠,就接他来私下教导他,好叫他对真道有更正确的认识。我们大可假定他受的必然是保罗代表性的教义了。 27. 他所受的教导非常有功效,以弗所的信徒对他十足信任,甚至他要去亚该亚时,他们乐于为他写信介绍给那里的信徒,“弟兄们”是指以弗所的信徒,是保罗短期工作的果子,也是百基拉亚居拉工作的果效;其中也许包括一些别处来的信徒。从林前十六19 ,知道他们在百基拉亚居拉家中聚会。RSV 版本说他们鼓励亚波罗去亚该亚,不过经文亦可解作他们鼓励哥林多信徒接待亚波罗。这种介绍信,可见罗十六1 ;林后三1 。亚波罗去了不久,就证实他造就教会教会的效能,保罗后来也印证这一点(林前三6) 。“帮助那蒙恩信主的人”,可作凭他的恩赐帮助信徒:这两种解释都通,不过后者较可能。 28. 亚波罗的特别恩赐,是与犹太人辩道,他对圣经的熟识,使他能以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参十八5) 。因此,他不但是教会的好牧者,也是个有力的布道者。
267 E. Ka/semann, Essays on New Testament Themes (London, 1964), pp.136-148.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徒十八1 】「这事以后,保罗离了雅典,来到哥林多。」
「这事」:原文是复数「这些事」,应该指在雅典发生的总总事情。──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八1 】
哥林多是当时罗马亚该亚省的首都。这著名的古城在公元前一四六年,为罗马所毁,后来西泽大帝重建新城。它的位置险要,在希腊本土与 Peloponnesian半岛间的地峡上,是沟通的中心,通地峡的南北,也通东西 Cenchreae和 Lecaeum两港(十八18 ,罗十六1) 。它是个商业中心,吸引了一班犹太人少数民族。现今发现了一所会堂门楣上的碑文,是出自这个时期的。这里道德十分败落,正如哥林多前书所见。保罗离开雅典后,就以这城为目标,正因它位置的重要性。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2 】「遇见一个犹太人,名叫亚居拉,他生在本都;因为革老丢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新近带着妻百基拉从意大利来。保罗就投奔了他们。」
「亚居拉」:拉丁名字,意思是「鹰」。──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八2 】
他到了哥林多,大得鼓励。首先,他遇到一对信主的夫妻,亚居拉和百基拉。他们是散居的犹太人,丈夫用的是罗马名字(意即飞鹰 ),妻子亦然,百基拉原是 Prisca的缩写(罗十六3 ,林前十六19 ,提后四19) 。百基拉的名字多半放在她丈夫之前,表示在信徒角度来看她的身份更重要,亚居拉原籍本都,却是罗马居民。革老丢下令犹太人迁离罗马(因为犹太人动乱 根据 Suetonius是基督徒的煽动行径 impulsore Chresto。这道谕旨的日期很可能是指基督徒传道 在犹太人社团中引起的纠纷 )。这一项出境令可能是公元四十九至五十年,但也未能十足肯定。无论如何,这命令并未能在罗马所有犹太人集团中,完全执行,即或出了境的也势必逐渐潜回罗马。假如罗马书十六章是对罗马写的,那未成书之时,亚居拉百基拉必然已离开旅居的哥林多和以弗所(十八18) ,回到罗马去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2 「一个犹太人名叫亚居拉……带着妻百基拉。」】
保罗进哥林多城,他的名声在犹太人的环境中可谓非常熟悉,因为他在手艺方面谋生,为多人所知晓的,现在他又在找工作的机会,也由于这种情形使他认识亚居拉与他的妻子百基拉,他们最近从罗马被驱逐出境。那是他们还没有信主,以后受使徒的话劝导而归向了主。所以与使徒一同作工。
保罗内心多么急切地要将福音传给群众,他们在哥林多热闹与阳光的街道上,保罗真想带他们一个个进入救主的国度。有人也真像保罗一样有急切的心,在讲台上看见那么多的眼睛看他们,但却不关心个人的灵魂。主不是这样,他2愿出去只找一个撒玛利亚妇人。祂也在树下站住,呼召一个税吏。腓利与主相像,在途中与一个太监谈道,他热切的心与在撒玛利亚传道一样。这位使徒也曾热切向禁卒、吕底亚及提摩太传道,又向群众传扬福音。
这不是神秘密的试验吗?我们如果不关怀一两个人,祂也不会使用我们领多人归主,我们向个人传道的经验,就配备我向多人工作,神的国是一个一个地进入的,如果基督的工人先着手领邻居信主,这会有多大的果效。
【徒十八3 】
当时犹太人都要他们的儿子学一门手艺,将来可以谋生。所以保罗所学的那一行,是用山羊毛来织帐棚。
──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徒十八3 从新约圣经中可以获悉,一般犹太人的职业约有若干种?】
这里告诉我们,保罗来到哥林多,投奔亚居拉,因为他们同是制造帐棚的。何以保罗到海外传道了一个时期后,竟然重操旧业,再造帐棚,只在安息日去讲道?
原来犹太人由十三岁起到三十岁,每一男子必须选择一种工作,学习若干年,然后出去谋生。三十岁满,才作会堂正式会员,有资格轮流在会堂内诵读圣经(路四章16节 )。
拉比时常题醒以色列人:“若不教你儿子学习一门技艺,你就是教你儿子去偷窃”。又说:“男人有一技之长,等于你的葡萄园有了围墙”。以下是新约圣经中可以找得到的犹太人的职业一览:
一、木匠,那稣也是木匠。
二、制造帐棚,中东居民出门须要携带帐棚。
三、打鱼,彼得约翰均是渔夫。
四、打猎,主那稣曾题及两支麻雀值一分银子(太十章29节 路十二章6节 ),有许多人以打猎为生。
五、葡萄园工人(太二十章 )。
六、种橄榄者(客西马尼为橄榄园 )。
七、陶器工人(太二十六章10节 窑户 即制造陶器的人 )。
八、漂布工人(可九章3节 )。
九、硝皮匠(徒九章43节 )。
十、建筑工人(太七章24节 )。
十一、牧羊人(路二章8节 )。
十二、制酒者(路五章37节 )。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徒十八3~4 】这里表示他们遇见保罗之先,已经是基督徒了,否则路加必然提及他们信主的经过。罗马必然很早之时就有福音传到,因为是首府大城,旅客往还频密(二10) 。两夫妻与保罗还有一样共通点,就是同一行业。拉比的宗教律法任务,是不收费的。因此他们必须有别的入息。保罗的职业是织帐棚的。帐棚是用山羊毛的布料造成,称为 Cilicium,是保罗家乡本土的制品,此外也有用皮革造的。因此,“制造帐棚”可能是泛指“制皮革的人”,这里意思大概正是这样。于是保罗与亚居拉百基拉同住,与他们一起工作,供应自己的需要,又可享受信徒相交之乐。同时,开始了传道的工夫,亚居拉百基拉也自然同工了。如往常一样,保罗利用会堂的集会,为基督的道理分辩(十七2) 。这次在犹太人和参加会堂的外邦人中,布道的工作相当成功。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5 】「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的时候,保罗为道迫切,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
第二件可鼓舞的,是同工西拉(在使徒行传这是最后一次提及他 ),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了。他们来了,保罗就专心迫切传道(NEB 参 GNB- NIV。RSV译文未表达出这一点 )。根据林后十一9 ,保罗并没有加重哥林多教会经济上的负担,因为他的需用已由马其顿信徒供应足够了(腓四15) 。因此可能西拉提摩太来时,把马其顿人的金钱资助带来,使他在哥林多不再分心自养,可以全周作宣教工夫,不单在安息日了。因此,他向犹太人传讲耶稣就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就更显精力充沛。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5 】「西拉和提摩太来的时候,保罗为道急切。」
比较第十七章十六节 :「保罗等候他们的时候,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急。」──信徒无论何在:或在信徒群中,或在异地独处,当有同样急切救人的心。―― 倪柝声
【徒十八6 】「他们既抗拒、毁谤,保罗就抖着衣裳说:“你们的罪归到你们自己头上(注“罪”原文作“血” ),与我无干(注原文作“我却干净” )!从今以后,我要往外邦人那里去。”」
「抖着衣裳」:原来是犹太人向外邦人表示断绝来往的举动,保罗用这样的肢体语言,对犹太人来说是相当强烈的。──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八6 】
传道工夫加强,有果子,但也遭到了犹太人反对(也许出于嫉忌 十七5) ,他们的话在信徒眼光看来,是属于亵渎性的,于是保罗就离开会堂,但先尽量表明他们拒绝福音的严重后果。他把衣裳上的尘埃抖下(尼五13) ,表示相交的关系已决绝,这是他先前也作过的举动(尼十三51) 。这举动本来是犹太人向外邦人作的,现在的含意就是说在宣教士的眼中,拒绝福音的人,就与外邦人无异,在神真子民中无份。若犹太人至终发现自己果真被弃绝了,是他们自取其咎,保罗已忠心地传讲了,他们的反应,责任不在他身上。从此以后,他理直气壮地不再理会他们,而转向外邦人,包括归化者及其它人(十三46 ,二十八28)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7 】「于是离开那里,到了一个人的家中,这人名叫提多犹士都,是敬拜神的,他的家靠近会堂。」
「提多犹士都」:拉丁名字,「犹士都」是「公正的」意思。这人有可能就是罗十六23 的该犹,不过这指的是传福音的地方,而不是居住的地方。因此此人也不一定是该犹。──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八7 】
既不能在会堂继续作工,就转向其它地方,找到了一个外邦人的家,他本是归附会堂的(十2) 。这人必然是保罗领他信主的。提多犹士都是个罗马名字,如在哥林多保罗带领归主的几个人的名字一般(罗十六21~23 ,林前十六17) 。Ramsay为他们研究出一个三段的罗马名字,给他一个“该犹”的姓,说他是哥林多的一位信徒,名字出现在及林前一14 ,及罗十六23 ,是那位接待保罗,也接待全教会的该犹。这推测十分合理,却无以证实。提多的家就在会堂隔壁,这在相处上并不容易,但对出会堂的人的影响,却占有利地位。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7 】家近会堂而敬拜神的人很不多。―― 倪柝声
【徒十八8 】「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还有许多哥林多人听了,就相信受洗。」
「基利司布」:这是一个拉丁名字,意义是「卷起的」,这人是保罗亲自施洗的。(林前一14 )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八8 】
搬到附近地点一举,效果甚佳。许多哥林多人听了讯息,信了主受浸;路加特别提出一位基利司部,是管会堂的(或管会堂者之一 )(十三15) 。保罗提及他和该犹,是他替他们施浸的(林前一14) 。对犹太人来说,领袖倒向保罗一方,必然大大吃不消,而且形势似乎会变本加厉(见17节 )。赫肯(p.540 )认为基利司布该在保罗与会堂破裂以先信主的,而且保罗搬到提多犹士都的家,也该在早一点时期。这观点认为保罗安排可用的场地,好在会堂不使用的时候可以用,而正因这新场所的成功,引起犹太人的反击。当然,这构想也是可能的,祇要把第七节看作不按时间次序放进去的便可;不过,路加这记载也同样合理,同样有可能。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8 】信而受洗。―― 倪柝声
【徒十八9 】「夜间,主在异象中对保罗说:“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
「不要怕」:原文的时态显示这是「停止惧怕」的意思,显示保罗处于惧怕的状态下。──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八9 】
路加在此并没有提供什么因由,说明保罗这时所得的属天异象,为要坚固他在哥林多继续工作。不过,读者从使徒行传前面的事迹,知道保罗会预料犹太人的反击,因为保罗夺取了他们的领袖,和许多他们的归附者。此外,记得保罗说他初到哥林多的时候“又惧怕,又甚战惊”(林前二3) ,需要属灵的鼓励。赫肯(p.540 )的说法更进一层,说保罗通常在一城祇停留很短的时间,若没有神的鼓励要他多留,他就会快快离开。不过,保罗在以弗所同样的情况下逗留(十九8~10) ,却未见有这样的鼓励,可见这假定不实。事实上保罗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多半足够他建立好教会,除非遇到逼迫,才会离开。
保罗的异象从“主”来的,也就是耶稣。留意这些话的语句,与旧约中神对祂仆人说话相合(Stahlin p.245 七9 ,出三12 ,申三十一6 ,书一5、9 ,赛四十一10 ,四十三5 ,耶一8) 。新约里把与父神同等的地位和功能给耶稣。旧约逢有神异象的显现,都用“不要怕”来安抚见异象者的惶恐。不过这里是安慰保罗自己在哥林多迎敌的恐慌。保罗不但不怕他们的行径,更放胆宣告神的话。希腊文的时间式表示,保罗要继续讲下去,正如他目前作的一样。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10 】「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
这吩咐有主的应许相伴,祂必与保罗同在(赛四十三5) 。这一类应许是神对蒙召事奉者的保证,他们必能完成祂所吩咐的(士六12 ,得二14 ,路一28) 。既有神的保护,就没有人可以伸手害他。再者,神在城内有许多百姓。这句话的意思与上述连贯起来,就是说神在城中有许多人尚待听福音,因此保罗传道的工作,必不受敌方行径所阻,直到神的计划达成。不过,这话的讲法相当特别,因为用百姓来指尚未信主的人,这表示神已预先知道福音工作在哥林多必然大有果效(十三48) 。保罗有了这些话壮胆,就勇往直前,深知它必双重成就,一是他在逼害中蒙保守(十八12~17) ,二是传道工作大大兴旺(十八11) 。路加却不用详细说明应许怎样应验,尤其是第二部份:既然是主的应许,就足以保证必然实现的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11 】
布道与教导亦有紧密的关系。保罗两者同样重视,教会的质与量同样重要。当我们的教会没有量的增长时,我们不要自我安慰,以为我们重视质素便足够了;同样我们不能只求人数加增而忽略教导。
──《新旧约辅读》
【徒十八12 】「到迦流作亚该亚方伯的时候,犹太人同心起来攻击保罗,拉他到公堂,」
迦流作罗马亚该亚省方伯的时候,天上异象的预言就实现了。路加记述犹太人抓住新方伯上任的机会,攻击保罗。Marcus Annaeus Novatus是著名斯多亚哲学家 Seneca的兄弟,是西班牙演说家之子,来到罗马,就被收养在 LuciusJunius Gallio家里,承用了养父的名字。亚该亚是个二等省份,由尚未取得方伯(是罗马高级知事 )阶级的人所统管。因此,迦流就在作了司法官,未作方伯之前,来到亚该亚。他性情驯良,但缠绵病榻。他的死因,是因为尼罗王视他家庭为嫌疑份子。他作方伯的正确年日,可从 Delphi发现的碑文得知,约在公元五一年七月上任。(官长坐公堂之时 犹太人就把保罗带了出去。公堂是个石造台阶 位于城的市中心 遗址如今尚在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12 ,17迦流和所提尼是何等人?】
答①迦流——意系靠奶生活的,为罗马亚该亚省之方伯(参一六O题 ),这省是由元老院管辖的,派他作方伯治理,他是生于哥他瓦(Cordova ),是罗马著名的哲学家辛尼家(Seneca )的长兄,在该撒提庇留即位时始来罗马,主后四十四年,革老丢(参一五六题 )重改亚该亚为罗马行省,从此可知迦流被任为该省方伯必是在年以后也。保罗于第二次旅行布道初次到哥林多时,被犹太人控告于其前,迦流不愿审问,因系关于宗教方面的指控,并给涉及到刑事问题,按罗马律法不能定保罗为有罪,是以不待保罗辩护,即把他们撵出公堂去了。(徒十八12-16) 。
②所提尼——意系拯救,系犹太人,为哥林多犹太教继基利司布(徒十八8) 管会堂者,(会堂Synagogue为犹太人聚会之所 ),大半是由长老选出,其职务乃经理集会之事,如选人读律法及先知书,或宣道,或令人遵守秩序,责管会员等(路十三14 ,徒十三15) 。保罗在他的会堂宣讲真理时,激起犹太人之反对,在迦流方伯面前控告保罗,所提尼因此亦受连累,被犹太人揪住扑打堂前,这些事迦流都不管,至于此人是否与林前一1节 中的多提尼同为一人,难以确定,若是指为一人,他所受的鞭打之苦,乃是与他有益,使他终于悔改归主,成为保罗一同具名书信的弟兄了。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徒十八13 】「说:“这个人,劝人不按着律法敬拜神。”」
犹太人所控诉的,就是保罗劝人不按律法敬拜神,这句话若是指劝犹太人违反犹太律法,问题就来了,官方到底是否有责任执行犹太人自己的律法呢?若是这样,这项控诉的重点,就是基督徒没有权利享有犹太教的保障,而犹太教是被视为religiolicita的就是国家所容纳的宗教。布鲁斯(Book p.374 ),认为他们想把基督教定规为非法宗教,未免太过分了,因为到底是否有这条例,仍有可疑。此外,亦可能控诉保罗劝人违反罗马律法来敬拜,这似乎是犹太人较上算的控诉途径。Sherwin-White(pp.99~107 )进一步建议,说犹太人可能采用 Claudius的法令,保证他们得享民族传统的安宁,而指控保罗干扰了他们的太平,和一贯的生活方式。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14 】「保罗刚要开口,迦流就对犹太人说:“你们这些犹太人!如果是为冤枉或奸恶的事,我理当耐性听你们。」
保罗原预备答辩的,却被方伯打断了,说根本就不成案。这事迦流需在一般刑事法外作判决,在这种情形下,他有相当裁判的自由,依当地风俗习惯或他自己的机智按正义宣判。可是,迦流回答说,保罗被控的行为,根本就不属违反国法的刑事案;若果刑事案,官员就要审慎侦查,严重处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15 】「但所争论的,若是关乎言语、名目和你们的律法,你们自己去办吧!这样的事我不愿意审问。”」
这不过是犹太人内部的争论,有关他们自己律法上的要求。的确祇是关乎言语、宗教,名目之争,最低限度迦流觉得是这样。犹太人必须在他们权力范围内自行处理,方伯无意卷入漩涡去,这事与他无关。所以不管犹太人存心如何,迦流视他们提诉的律法,是他们犹太人自己的律法,他作为罗马司法官,根本没有责任管这些事。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16 】「就把他们撵出公堂。」
迦流把犹太人赶出公堂,表示不要再听他们的控诉。到底是字眼上的比喻,还是真施暴力使差役撵他们出去,则不大清楚。不过若犹太人迟迟不散开,后者也很有可能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17 】「众人便揪住管会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这些事迦流都不管。」
由迦流的态度,更加强暗示立场,信徒不必怕罗马省方长官干涉犹太人的事情,若实际事情发生,仍可以公开辩论。根据早期的不同抄本(把众人当作希腊民众 ),当时在场的哥林多群众,眼见犹太人在罗马官长面前受挫,就趁他无意干与的良机,发泄他们反犹太人的仇情,把管会堂的所提尼打了一顿。这也可以有另一个解释。所提尼可能是站在信徒一方的人,林前一1 与保罗一同写信给哥林多人的,也有一个叫所提尼,也归依了基督,这也相当有可能。因此可能是,迦流既不肯执行犹太人的法例,犹太人就抓住所提尼,施予三十九下鞭刑(会堂刑法 林后十一24) 。两种解释中,迦流都是拒绝插手在犹太人的事端上。前者,他容让犹太人受不公之待遇;后者,则他没有保护信徒免受会堂的苛待。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18 】
因为许了愿,他在坚革哩剪了头发。犹太人要为一些福份特别感谢上帝时,便许拿细耳人的愿(民六十一21) 。要完全实行那愿,便要三十天不吃肉,不喝酒,而且留长头发。三十天满了,他在圣殿中献上某些祭;便剪头发,并且把头发在坛上烧了,作为祭品献给上帝。不必怀疑的,保罗乃是想到上帝在哥林多所赐给他的一切好处,而许愿以表示他感恩。
──《每日研经丛书》
【徒十八18 保罗为什么事许愿剪了头发?】
答:保罗在第二次周游旅行布道,就要回程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来到哥林多以东相约十哩之坚革哩(罗十六1) ,他因为许过愿就在那里剪了头发,至于他为什么事许愿,经上未有提到,难以确知。不过我们可以揣想,是因为许多信主而仍为律法热心之犹太人,反对保罗相信基督已成全了律法,而叫他们离弃了律法和规条的缘故(徒二十一20-22) ,保罗为要表明使众人都可知道,他仍然是遵守律法及古人的规矩,于是就现在坚革哩剪了头发,许了暂时离俗的愿(徒十八18 ,二十一23-24 ,民六18) ,以后就必须往耶路撒冷还这个愿(徒十八22 ,二十一26) ,以期避免犹太人的污秽与摩擦,好使在犹太地的众教会能得到满意,而求在基督里的合一,以致福音工作不受拦阻,更得复兴,想前推展。
(注参拙著旧约圣经问题总解——六五题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徒十八18~23 】
保罗正在回去的路上。他的路径是经坚革哩──哥林多港──然后去以弗所。后来他到该撒利亚;从那里他上去问候他本来要去见的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以后他便回到他出发的地点──安提阿──去。
因为许了愿,他在坚革哩剪了头发。犹太人要为一些福份特别感谢神时,便许拿细耳人的愿(民六十一21) 。要完全实行那愿,便要三十天不吃肉,不喝酒,而且留长头发。三十天满了,他在圣殿中献上某些祭;便剪头发,并且把头发在坛上烧了,作为祭品献给神。不必怀疑的,保罗乃是想到神在哥林多所赐给他的一切好处,而许愿以表示他感恩。
──《每日研经丛书》
【徒十八22 】「在西泽利亚下了船,就上耶路撒冷去问教会安,随后下安提阿去。」
「就上耶路撒冷去」:原文没有「耶路撒冷」,所以有人认为保罗只是去问该撒利亚的教会安。但「上去」的用词常常是用来指去耶路撒冷,「下」则常常指离开耶路撒冷,因此有可能保罗是去耶路撒冷还愿献祭,顺便跟耶路撒冷教会问安。──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八24 】「有一个犹太人,名叫亚波罗,来到以弗所。他生在亚历山大,是有学问的,最能讲解圣经(注“学问”或作“口才” )。」
「有学问」:原文可以指「有学问的」或「善于辞令的」(有口才的 )。
「最能讲解圣经」:原文是「有能力于圣经」。──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八24 】亚波罗是亚波罗尼亚(Apollonius )的简写,他本乡是亚力山大,他一切的才学,都与这一项资料切合。亚力山大是个教育哲学的中心,犹太哲学家斐罗,就在这地工作。所以,亚波罗流利的口才,和辩驳的本领,都源于他在亚力山大长大。作为饱受教养的犹太人,他最能讲解圣经,且善用他的知识来服事主。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24 】
亚波罗来自亚力山太,其地约有犹太人百万之众。力量之大使当地所分五区之中,有两区属犹太人。亚力山太是学者聚居之地,尤其是那些相信旧约圣经的寓意解释学者之地。他们相信,旧约不只记载历史,而且每一记载下来的事件,都有一个深入的意义。因此亚波罗对说服犹太人便绝顶有用,因为他可能在整部旧约中找出基督来,更可以给他们证明,旧约壹直预期祂的降临。
──《每日研经丛书》
【徒十八26 】「他在会堂里放胆讲道,百基拉、亚居拉听见,就接他来,将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
亚波罗来了,开始在会堂传道,百基拉亚居拉看出他在真道的了解上有缺欠,就接他来私下教导他,好叫他对真道有更正确的认识。我们大可假定他受的必然是保罗代表性的教义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27 】「他想要往亚该亚去,弟兄们就勉励他,并写信请门徒接待他(注或作“弟兄们就写信劝门徒接待他” )。他到了那里,多帮助那蒙恩主的人信,」
他所受的教导非常有功效,以弗所的信徒对他十足信任,甚至他要去亚该亚时,他们乐于为他写信介绍给那里的信徒,“弟兄们”是指以弗所的信徒,是保罗短期工作的果子,也是百基拉亚居拉工作的果效;其中也许包括一些别处来的信徒。从林前十六19 ,知道他们在百基拉亚居拉家中聚会。RSV版本说他们鼓励亚波罗去亚该亚,不过经文亦可解作他们鼓励哥林多信徒接待亚波罗。这种介绍信,可见罗十六1 ;林后三1 。亚波罗去了不久,就证实他造就教会教会的效能,保罗后来也印证这一点(林前三6) 。“帮助那蒙恩信主的人”,可作凭他的恩赐帮助信徒:这两种解释都通,不过后者较可能。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28 】「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驳倒犹太人,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
亚波罗的特别恩赐,是与犹太人辩道,他对圣经的熟识,使他能以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十八5) 。因此,他不但是教会的好牧者,也是个有力的布道者。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八1 】这是一个没有道德的城市。它以淫乱出名。当代的人在描述一件堕落的事时,都会这么说:「他们就和哥林多人一样。」在伟大的戏剧表演里,哥林多人总是被描写成醉鬼。最骇人听闻的是,哥林多的宗教也沦落为藏污纳垢之处。它那堂皇富丽的庙宇暗藏了无数的色情与羞耻。很有意思的是,保罗是从这城写信给罗马人。我们读罗马书里对外邦人腐败的描述,很自然地会想到那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哥林多的光景。
──《摩根解经丛书》
【徒十八1 】哥林多因为地位的缘故成了希腊的重要城市。希腊差不多被海分割为二。一边是撒伦湾(SaronicGulf )和坚革哩港,另一边则是哥林多湾和利剑(Lechaenm )港。在两者之间有一块狭长的陆地,宽度不到五哩,哥林多便这峡地上,希腊一切南北交通都要经过哥林多,因为此外无他途。人们称它为『希腊之桥』。但是航行希腊南端却是极其危险。最南的角是麻利角(CapeMalea ),要绕过它便等于绕过和仁角(CapeHorn )。希腊人有句格言,『让那想航过麻利的人立下他的遗嘱。』因而地中海由东到西的贸易也经过哥林多,因为人们选择这条路径而不冒绕过麻利的危险航程。哥林多乃是『希腊的市场』。
哥林多不只是一个庞大的商业中心,而且是峡地运动会的会场。峡地运动会规模仅次于奥林匹克运动会。
哥林多又是一个邪恶的城市。希腊人有一个动词『作哥林多人』,意思是过一种灯红酒绿的淫荡生活。『哥林多人』一字到了英语,便形容在摄政时期的放荡不羁,喜好闹饮的纨裤子。在希腊,在戏台上出现的哥林多人总是酗酒的。亚科坡利山耸立在哥林多,这山不只是一座堡垒;它也是亚福罗底德(Aphrodite )的庙。这庙在兴旺的时候有一千名亚福罗底德的尼姑,这些人乃是神奴,到了晚上便到市上的街道从事营业。成语有说,『不是人人都能花得起钱去哥林多。
』──《每日研经丛书》
【徒十八3 】
在这里我们对于保罗所过的生活有清晰的见解。他是拉比。按照犹太人的惯例,拉比一定要有一职业。他不能以讲道及教授收取金钱,反之一定要自食其力。犹太人推崇工作。他们说,『要爱好工作,』『不教儿子一门技艺便是教他偷盗。』他们说,『最好是研究律法兼一门属世的职业;因为操这两门职业,使人忘却罪恶,但是只有律法而无工作,到底是失败,并且引致罪恶。』因此拉比从事各项正当职业,意思是他们绝不会成了遗世独立的学究,却常常了解工人生活的实况。
保罗,依照叙述,乃是制造帐棚的。大数是在基利家,在那省份里有某种山羊,为数既多而又有一种特别的羊毛,由这种羊毛制成一种名叫基利深(Cilicium )的布,这种布是制造帐棚、帘子和帷幕所习用的。毫无疑问的虽然希腊语这字不只指制造帐棚者,它也指制革工人,保罗却必是在这行业中工作,而且他一定是个精巧的技工。他常常以未负累他人为荣(帖前二19 ,帖后三8 ,林后十一9) 。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