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申初祷告的时候,彼得、约翰上圣殿去。」
早期耶路撒冷的信徒仍然上圣殿祷告、聚会、传福音(
)),此后几十年里神慢慢地兴起环境,逼使教会离开圣殿、离开耶路撒冷、离开犹太会堂,不再受犹太教的影响。
「申初」即下午三点,是献晚祭和会众祷告的时间。当时犹太人每天有三次定时的祷告:「巳初」上午9点、「午正」中午12点和「申初」下午3点。「申初」是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断气,至圣所的幔子裂开两半的时间(
)),「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借着祂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
)),「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
)),向神祷告。
上图:大希律扩建的第二圣殿的模型,位于耶路撒冷博物馆。
2「有一个人,生来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来,放在殿的一个门口(那门名叫美门),要求进殿的人周济。」
3「他看见彼得、约翰将要进殿,就求他们周济。」
5「那人就留意看他们,指望得着什么。」
许多信徒常常说「要看神,不要看人」,但彼得却说:「你看我们」())。一个传福音的人,「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才能见证基督、让别人在我们身上看到基督。
我们来到主面前,「指望得着什么」())呢?是金银,是平安喜乐,还是永生的生命?主耶稣说:「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
6「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
7「于是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来;他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健壮了,」
8「就跳起来,站着,又行走,同他们进了殿,走着,跳着,赞美神。」
彼得是教会的领袖,许多信徒变卖田产家业、凡物公用,可供彼得管理支配的金银很多()二45),但他却说「金银我都没有」()),因为他知道自己只是「金银」的管家,必须照着神的心意去使用「金银」。神没有让彼得把教会的「金银」平分了周济穷人,而是要给人更好的。
「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们必须先有所得着,然后才能给人,我们所得着的金银是有限的,基督却是无限的。今天许多信徒和教会「金银」都有了,却没有了「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也失去了叫生命残缺的人重新得着恢复的能力。
「奉耶稣基督的名」())就是为祂的旨意行事、依靠祂的权能行事、让祂自己来行事,所成的事也归于祂的名下。
若只靠人的手,虽然天天「抬」()),即使抬了四十年()),瘸腿的仍然瘸腿;若只靠着「金银」())去帮助人,即使天天帮,也只能解决眼前的难处,却不能解决永远的需要。只有靠神的手,才「拉」())了他一把就立刻痊愈;只有靠着我们「所有的」())基督,才能供应生命,让人残缺的生命得着恢复,满足人永远的需要。
「走着,跳着」())应验了「那时瘸子必跳跃像鹿」())。瘸子复原后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和使徒一同进殿赞美神,正如主耶稣在世时一样。「同他们进了殿」())按照旧约律法,凡是身上有残疾的人,是不能接近神的圣所的,也不可献祭())。
9「百姓都看见他行走,赞美神;」
10「认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门口求周济的,就因他所遇着的事满心希奇、惊讶。」
11「那人正在称为所罗门的廊下,拉着彼得、约翰;众百姓一齐跑到他们那里,很觉希奇。」
12「彼得看见,就对百姓说:『以色列人哪,为什么把这事当作希奇呢?为什么定睛看我们,以为我们凭自己的能力和虔诚使这人行走呢?」
「所罗门廊」())是圣殿区的外围两个长的开放式柱廊之一,有高约8米、排列成行的石柱,并有香柏木筑成的顶盖,可以容纳许多人聚集,免受日晒雨淋;这两个柱廊在外邦人院的边缘成直角相会合,一个叫王廊,另一个就是所罗门廊())。
众百姓以为使徒们本身有特别的能力,或者非常虔诚,以致神垂听他们的祷告施行神迹。但彼得却把他们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神迹的源头,见证复活的基督。我们在传福音时,必须先让人「看我们」()),但却不是一直让人「定睛看我们」,而是借着我们的见证「定睛看耶稣」。事奉的功效,既不在于我们的「能力」()),也不在于我们的「虔诚」()),乃是出于圣灵的能力())。事奉神的人在受人赞誉之时,真的能从内心否认是「自己的能力和虔诚」())吗?。
13「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们列祖的神,已经荣耀了祂的仆人(或译:儿子)耶稣;你们却把祂交付彼拉多。彼拉多定意要释放祂,你们竟在彼拉多面前弃绝了祂。」
14「你们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求着释放一个凶手给你们。」
15「你们杀了那生命的主,神却叫祂从死里复活了;我们都是为这事作见证。」
彼得的第二篇讲道对主耶稣的身份有了更进一层的教训。「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是为了让在场的犹太人明白自己是承受神圣约的子孙())。「祂的仆人耶稣」()),表明主耶稣乃是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那位「受苦的仆人」(赛四十二1-9;四十九1-13)。「荣耀祂」指赛五十二13的预言应验在主耶稣身上,主耶稣经过死而复活、升天,被显明是神的儿子(、、、、))。
「圣洁」())原文意思是「分别出来归于神」。「公义」())意思是「与神、与人、与事都是对的」。「凶手」())指巴拉巴())。
16「我们因信祂的名,祂的名便叫你们所看见所认识的这人健壮了;正是祂所赐的信心,叫这人在你们众人面前全然好了。」
17「弟兄们,我晓得你们作这事是出于不知,你们的官长也是如此。」
18「但神曾借众先知的口,预言基督将要受害,就这样应验了。」
19「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
20「主也必差遣所预定给你们的基督(耶稣)降临。」
彼得责备犹太人的罪行()),但却体恤他们的软弱,因为他知道他们是「出于不知」()),正如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凡不体恤人的软弱、不爱罪人的人,就没有资格定罪人,也没有资格传福音。「出于不知」意味着还可以蒙赦免,但如果犹太人还不肯承认因无知而犯的罪、并且悔改,就是故意犯罪了,如此则罪不可赦,「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当时许多犹太人认为主耶稣是死于律法的咒诅之下,因此不是弥赛亚(、)),彼得指出弥赛亚也有受苦的一面。犹太人因无知而犯的罪,竟成就了神的计划。
真正的「悔改」())是和「归正」())连在一起的,「归正」就是「转向神」。「涂抹」()),当时地中海沿岸的人用蒲草纸书写,所用的墨中没有酸质,不像现代墨会蚀进纸里,只是留在纸的表面,只要用湿海绵擦拭,就可以「涂抹」所写的字。「安舒的日子」())指基督再来在地上建立千年国度,神重新统治以色列的日子,也就是犹太人盼望的「弥赛亚的日子」。
犹太人「悔改归正」()),基督耶稣才会再度降临。因此,主耶稣不会立即再来,必须等到神借众先知预言的话完全应验,以色列全家悔改得救时())才会降临在地上,建立千年国度。
21「天必留祂,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就是神从创世以来、借着圣先知的口所说的。」
22「摩西曾说:“主——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们兴起一位先知像我,凡祂向你们所说的,你们都要听从。」
23「凡不听从那先知的,必要从民中全然灭绝。”」
24「从撒母耳以来的众先知,凡说预言的,也都说到这些日子。」
25「你们是先知的子孙,也承受神与你们祖宗所立的约,就是对亚伯拉罕说:“地上万族都要因你的后裔得福。”」
26「神既兴起祂的仆人(或译:儿子),就先差祂到你们这里来,赐福给你们,叫你们各人回转,离开罪恶。』」
「天必留祂」())指已经升天的耶稣基督要等到神预定的时候才会再来。「万物复兴的时候」())指基督再来建立千年国度的时候,这时万物必将复归神起初创造的样子。在此以前,一切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一同叹息劳苦,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
22节引自申十八15。
23节引自申十八19。
「撒母耳」())是继摩西之后作先知的()),先知学校是从撒母耳开始的()),圣经以他为众先知的代表人物())。「这些日子」())并不是指主再来的日子,而是指弥赛亚的时代,即新约时代。
犹太人是「先知的子孙」()),是神与亚伯拉罕所立之约的继承人,理当先得着神所应许的福分。「后裔」())原文是单数,特指基督())。「地上万族」())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
「就先差祂到你们这里来」()),这是使徒行传中第一次直接指出,福音是「先」())传给犹太人。主耶稣在地上事奉犹太人,「赐福给你们」()),是要叫犹太人「回转,离开罪恶」()),得以接受祂带来的丰盛的属灵恩赐。既是「先」,也表明犹太人若不领受,福音就会转向外邦人。
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成就了犹太人的一天是从早上六时至晚上六时算的。敬虔的犹太人有三个祷告的时间──早上九时,中午和下午三时。他们承认在任何地方祷告都有效;但是他们觉得在圣殿的院里祷告更是加倍的好。有趣的是使徒继续他们所已养成的习惯。彼得与约翰进圣殿去守他们的祷告时刻。他们已经接受了新的信仰,可是他们并不拿这当借口,放肆地去违反律法。他们觉得新信仰与旧纪律可以并行不悖。在东方,乞丐习惯是坐在圣殿或祠堂的入口处。这地点被视为最好的位置,因为当人去崇拜神时,对他们的同胞更会慷慨。流浪诗人大卫斯(W. H. Davies )说,他的一个到处漂泊的朋友告诉他,每逢到一个新地方,便找一个尖顶有十字架的礼拜堂,开始在那区域里行乞。爱人与爱神是一定要并行的。这事件叫我们要处理使徒时代的神迹问题。有若干明确的事要说明一下。(一 )这样的神迹确曾发生过。说及公会知道,他们必得接受那神迹。如果可能的话,基督教的仇敌会率先否认神迹;但是他们从未试图否认。(二 )为甚么神迹停止了呢?对此曾有若干见提出过。(甲 )有一个时期需要神迹。当基督教才开始向世界进击时,要有神迹作为真理的保证和表示基督教信息的能力。(乙 )在那时候,两种情形相汇合了。第一,有还活着的使徒曾与耶稣基督有过以后不会再有的亲历的密切交往。其次,当信仰正达高潮的时候有一种期待的气氛。这两件事合拢来产生出这种独特的效果。(三 )真正的问题不是‘为甚么神迹停止了?’而是‘神迹有没有停止过?’一项简单的事实便是,现在的医生或外科医生所能作到的事,在使徒时代可能被视为神迹了。神给人启示新的真理和新的知识,人们藉着那启示,仍然在施行神迹。正如一位名医说的,“我用绷带裹伤,但是神医好他们”。基督徒如果用眼细看,则人人的手都仍在行神迹。十字架的罪这里发出了初期基督教宣道中,三个支配性的调子。(一 )初期的宣道者经常强调钉主在十字架是人类最大的罪行。每当他们说到这事,在他们的声调中便带上一种使人战兢的恐惧。他们要使人明白十字架这一件真正的罪行,来刺透人们的心;他们好比是说,“你们看看罪恶多利害啊。”(二 )初期的宣道者经常强调复活的证明。事实很简单:没有复活,教会便绝不会存在。复活证明祂不朽坏的,也证明祂是生死的主。它也坚决地证明了,在祂背后的神,所以是一股不能停止的力量。(三 )初期的宣道者经常强调复活主的大能。他们绝不以自己为能力的泉源,却只是能力的渠道。他们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但也深知复活主藉着他们,和与他们一起,便有无限的能力。此中便是基督徒生活的秘诀。基督徒想到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身份,他们只有失败,挫折与恐惧。但是当他想起‘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时,便只有平安和能力。讲章的大纲这一短短的段落差不多把早期基督教的宣道大纲都说出了。(一 )它以混合怜悯和警告的话开始。犹太人由于无知犯了这钉主在十字架上的大罪行,但是再不能无知了,所以他们仍然拒绝耶稣基督便没有了借口。知识的骇人责任在新约圣经中全都提到。‘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我若没有来教训他们,他们就没有罪;但如今他们的罪无可推诿了’。‘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得见神启示的完全荣光是最大的特权,可是也是最骇人的责任。(二 )这种知识所招致的义务乃是悔改和归正。悔改与归正两词是密切地相辅而行的。悔改可能只指人心的改变;而改变心意比较改变生活容易。这种改变心意乃是以离去旧路,踏进新路为发端。(三 )这种悔改会有若干效果。它会影响过去;罪恶会给抹除掉。抹除是一个生动的字眼。古代的书写乃在蒲纸上,而墨中又没有酸质,所以它不像现代墨样蚀进蒲纸去,却只在纸面上。要擦掉便只要用一块湿了的海绵抹掉它,神便是这样抹掉那些蒙赦免者的罪。它影响未来;它会带来多次的更新。它会便生活在软弱中有力量,在劳顿中有休息。(四 )彼得跟着说到基督再来。除了这教义还有其它的意义之外,它的意思是:历史是在向着某些地方前进。(五 )彼得坚决主张,所发生的事,全都预言了。犹太人不肯接受那位神所拣选的必须受苦的这种观念;但是彼得坚决主张,他们查考他们自己的圣经(译注:指旧约 )便会在那里面找到了。(六 )彼得唤醒他们民族上的特权。犹太人在一种很特殊的意义上,乃是神的选民。(七 )最后,他们坚决提出无可避免的道理:很特殊的特权带来很特殊的义务。它不是特殊荣誉的特权,而是特殊服务的特权。--《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使徒行传第三章 Ⅱ教会与犹太官长 一医治瘸腿者 使徒行传三至五章的主题,就是初期信徒的见证,怎样造成与犹太领袖的冲突,那些领袖尽力要制止他们讲道,却徒劳无功。这里记载了两次事件,,中间穿插了一件使徒集团内部的问题。每一次事件,都是因为使徒行了大能的神迹,而犹太人想禁止他们。这两次事件相似的地方很多(加上第一、二章的资料),以致有些学者怀疑,是否是同一件事的分别报导;可是其中不同的地方甚多,远远超过相同之处。第一个事件可分三部份,在神迹的记述之后,是彼得解释的一番话(约翰福音亦数次使用类似的方式,/ 25~59),最后是使徒的被捕。 医病的故事与福音书的记载很相似,不过细节相当详尽。彼得奉耶稣的名,能行主所行的:藉此表明了教会的见证即是耶稣工作的延续。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件事和彼得其他的事迹,与保罗的经历相互辉映。不过,这段记述的主旨,乃是表明耶稣大能的名字继续能行各样奇妙的医治神迹;在福音书中,这些异能则是天国或神统治之权的兆头。 1.这件事成了所说奇事神迹的例证。发生的背景,就是所说上圣殿去的时候。申初,就是下午三时,是下午献祭和会众祷告之时分(见注)。这里提到约翰与彼得在一起,使许多注释家大惑不解,因为他在这件事中并没有任何重要的地位。有人怀疑他的名字是后人加上的(参4节,他的名字似乎是后来想起再加上的),也许是为了后来在公会前需要有两个证人,为主的道作见证。不过,约翰在场也很可能是历史事实,因为早期使徒习惯两个两个出去工作,而且约翰(西庇太的儿子,和彼得也常常在一起。这里没有说明加上约翰的名字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可能o是依据传统而写。 2.这件医病神迹的来由,是当时有个瘫子被一班朋友抬到圣殿,放在殿门口求乞。犹太宗教里,Q济是一项特别的善举,因此在虔诚人进去敬拜必经之处求乞,是很合宜的事。这人生来是瘸腿的,更显出即将出现的神迹多么奇妙。至于圣殿的美门到底在哪里,至今未能确定。有三个可能:(一)是包围圣殿的东墙的“书珊”门,这门由殿外通进外邦人的院子。(二)在外邦人的院子里,有妇女的院子,是由东面的门通进去的,o有以色列男女才可进入这院。约瑟夫说“尼坎诺”(Nicanor)门就在这里(又称哥林多门,是用铜造的)。多半学者以这门为美门。(三)由妇女的院子再进去,有门通入以色列院子,o有以色列男人才可进去。拉比传统称这门为尼坎诺门,不过有些证据显示,他们对圣殿的图形并不正确。大部份学者采用第二个观点88。第五世纪以来的基督教传统却采第一个观点。不过,有人提出圣殿的东门,并非求Q济的有利据点,因为从城里走西门进圣殿的人会更多。 3~5.这乞丐开始大声向入殿的人求Q济,包括彼得、约翰在内。他们回答他说,有东西可以给他,于是他的注意力就全集中在他们身上了。这段描写骤然看来,似乎有点累赘;但司达林(Stahlin)说得对,这段捕捉了求乞者那种患得患失的感觉,一方面竭力哀求,一方面又因经常失望而漫不经心,这种心情一下子变成真的企盼,指望必有所获。施舍本来只是机械化的动作,此刻却变为瘸腿者与使徒互相注视的个人接触。 6.彼得的回答,故意把“金银我都没有”放在前头,很可能立刻就把刚升起来的希望熄灭了;但接着却是更好的应承。彼得要给的是医治,他吩咐那人起来行走,奉耶稣的名注),意思就是“凭耶稣的权柄”。古代魔术也采用这一类公式,但彼得的话却不是魔术的法术。这里所要表达的意念,就是使徒承继了耶稣的大能;而耶稣自己无需凭藉再高的权柄,如神的名等(见,。留意彼得其实并非没有金银,不过他要给这人更好的,解决他基本的难处。这故事不是要禁止以物质来帮助贫病者,也不是意指教会只需提供属灵的拯救,而不给与物质的援助毕竟这里是讲医好肉身的病,而不是讲属灵的拯救!不过,这故事却可成为教会优先次序的借镜。 7~8.彼得一面说话,一面用手把那人拉起来,他的踝子骨立刻好了,可以活动自如,不但可以站起来,还可以行走,快乐地跳跃着呢。他复原后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和使徒一同进殿赞美神,感谢祂为他成就的。正如耶稣在世时一样,经上的话再度应验:“那时瘸子必跳跃像鹿”。 9~10.人们看见了这本来瘸腿的人,又行走又赞美神,就知道他真的得医治了。这人经年在那里行乞,人人都认得他,绝无疑问,因此他的痊愈也绝对真确。希奇惊讶是这一类神迹的记载末尾的模式,,,但也确实是人们当时的反应。不过,这样的反应未必表示他们对行神迹的神产生信心;人可以被惊人的事迹所震慑,但对于其中的意义,神的大能和恩慈,并无反应。88 J. Jeremias. TDNT , III, p.173 n.5; G. Schrenk, TDNT , III, p.236.
二彼得解释此事 五旬节事件的模式又再出现,一件奇特的事发生了,彼得接着就向震惊的群众说一番话,解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一次彼得仍然先解释众人可能产生的误解,进而说明复活的耶稣的大能,怎样医治了那人。他抓住机会强调一点,就是犹太人所杀的这位耶稣已被神高举,祂现在仍然在作工。这一般言论大可就此结束,当前的目的已经到达了。可是彼得是个机敏的传道者,不会错过这大好的机会。他已经令群众自知有份于钉死耶稣的罪行,又接着说他们是出于无知;其实神正在成就弥赛亚的计划,使犹太人如今可以悔改,指望耶稣再来所带来的祝福。这项宣召亦以先知预言作后盾:耶稣就是摩西预言的那位先知。不顺从祂的人必被审判。但同时,彼得的听众正是承受神之约的人,理当最有资格领受耶稣所带来的祝福。因此,他们就该离开罪,接受耶稣为弥赛亚。这里虽然没有明说,但似乎暗指着他们不听,福音的祝福就会临到别人的身上了。 这一篇信息的特点,在于对耶稣的身份有更进一层的教训,祂是神的仆人,圣洁公义者,生命的,像摩西的先知。这表示对于耶稣的身份,已经根据旧约作了不少思量。有些学者认为这是路加本身相当成熟的思想,但若认为这根本就是初期教会的观念,也很合理;雏型时期的教会,在神学思想上着实有前所未见的发展。这篇信息中另一个神学的因素,就是主再来与神的祝福相提并论;这是前所未有的说法,更加表明这是初期教会最原初的传统。 11.被医治的那人一直跟着他的恩人们,众百姓连群而来,到了所罗门的廊下,即外邦人院子的东面。若医病的地点是书珊门,则这里正是紧邻;若医病的地点是往妇女的院子途中,则彼得和同伴们就正好要出外了。这也很合理,因为妇女的院子不大合宜作为聚集的场所,而路加也没有必要详叙角色的每一个行动。 12.彼得抓紧机会解释事情的缘由。即使下述的讲章o代表路加认为彼得会这样说,而并非真是彼得演说的总结,它也十足传神地捕捉了当时的气氛。彼得看见众百姓全神贯注在他和约翰身上,诧异他们竟有奇特的大能,可以治好这病人。众人一方面可能以为他们本身具有独特的大能,另一方面可能认为他们虔诚十足,以致神垂听他们的祷告,施行神迹。不过,无论他们怎样想,彼得却把他们的注意力,从使徒身上转移到神迹的源头上。 13.直接的解释到第十六节才出现,彼得看见首先要铺叙背景。这件事的成就,归根究柢在于神的作为,就是那向列祖显现的神,那召以色列为自己子民的神。读第25、26节,就知道他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了。这位神已荣耀了t的仆人,这乃是的辞句,是论耶和华的仆人的经文最后一段的第一节,换言之,这预言应验了,因为彼得说,如今成就在耶稣身上的,就是神的仆人得着天上的荣耀。,,都把耶稣与神的仆人相提并论。新约中o有这些经文把这名称应用在祂身上,但关于受苦仆人的预言,则,;;;;等经文,都曾引用或提及。综合这些引用的经文,可以看出对耶稣最原始的体认,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的书信及其他著作都没有这种说法。 这样宣称耶稣是已得荣耀的神的仆人,似乎很突兀;他岂不是已经死于刑场?但彼得却坚持说,这件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犹太人自己在耶稣受彼拉多审询时,弃绝了祂;拉多本来查不出祂有任何死的罪,打算把祂释放(。 14~15.彼得再进一步指责犹太人。他已经斥责犹太人罪行昭彰,将无辜之人定罪;这里更强调他们弃绝的这一位,是圣洁公义的。我们不晓得犹太人是否认为这些品德是某位人物所有,还是某种职位的特性。“神的圣者”这个片语,曾用在以利沙和亚伦身上;;也曾很独特地用在耶稣身上,邪灵与人都曾如此指认。及再次指明耶稣这个身份,表示使徒以它为弥赛亚的代称。不过,这里可能是强调耶稣与神有特别的关系(;。同样,公义一词强调了耶稣道德上的正直;;这说法也可能与对神仆人的描写有关。相对之下,犹太人竟然要求彼拉多释放一个凶手巴拉巴。另一个对比,是耶稣被称为生命的主。 arche{gos 这个字在也出现(,意思比较是“领袖”,但这里(却似乎是指“源头”或“始创者”。视救恩为生命的观念,除了本处之外,,,也都有这个含意(这个字在亚兰语是同一个字);这里可能故意用来反衬“你们杀了”。神却叫祂从死里复活了这就是祂“得了荣耀”(13节)使徒正为此作见证。 16.背景既说明白了,便可以解释瘸者得医治的事。这里希腊文句的结构有点含糊,而且句子是重复的。不过,两个要点却很清楚。第一,这个人所皆知的人在众人眼前,身体得以完全康复,是由于耶稣的名所带出的能力。第二,这能力所以生效,是由于信耶稣的名。这种信心是透过耶稣而来的:就是说,宣扬耶稣的大能,就使人有相信的机会。当然,故事中并没有说那人如何表明信心,但从他被治好之时大大的赞美神,可以看出这点;另一方面,此处的信心可能是彼得的信心。无论如何,这段话刻意澄清这个神迹绝对没有任何魔术的成份89。 17.引发这番话的因由已经交代过了。不过,彼得既提出了犹太人的罪行,不能就此搁置不提;于是他进一步继续布道及劝告。一开始就承认,犹太人和领袖们所作的,是出于无知;,因此(没有明说),就可得赦免;。这话背后的含意是:如果这时犹太人仍不肯承认因无知而犯的罪,并且悔改,就是故意犯罪了,如此则罪不可赦(摩西的律法中对于这样的罪没有赎罪祭)。 18.可是,犹太人无知而犯的罪,竟成就了神的计划,正如神藉众先知的口,预言弥赛亚将要受害,,。路加很爱用众先知,;;但我们会问,实际上并非所有先知都明文预言弥赛亚受苦吧。因此这句话是强调式的讲法。旧约其实并没有明文说到一位受苦的弥赛亚(甚至“弥赛亚”一辞在旧约也不是作头衔用的)因此可能最主要有关的教训是仆人的受苦(赛五十三),还有其他先知和诗的经文,可以视为弥赛亚受苦的预表或预言;;;诗二十二,六十九)。这包括了四本后期先知中的三本(以赛亚,耶利米,十二先知书;以西结除外),还有诗。 19.神的作为开启了犹太人悔改得赦罪的机会。悔改的意思,加上“归正”,或“转向(神)”就更清楚了。这个动词代表转离往日的生活方向,尤其是拜偶像;转向新的生活,以信心顺服神为基础,,,,,;;。悔改立刻带来的效果,就是“罪得涂抹”,控告他们的罪行,得以撤除(,这是罪得赦免的另一个讲法。 还有两个结果。第一,就是安舒的日子将从神来到。这独特的辞句,注释家一般认为是指救恩的最后阶段。若是这样的话,复数的日子也许就是指这段时期的长度,(也许是“外邦人的日子”,这里也许与的“日期”相关,指神重新统治以色列。 20~21.第二个结果,就是耶稣从天降临。这里把祂描写为“所预定给你们的弥赛亚(基督)”,就是说为犹太人所预定的。有学者认为,这是说神预定耶稣在再降临时,才成为弥赛亚;意思是说,此处乃是一种原始的基督论,认为耶稣要等到再来时才成为弥赛亚。但这是对经文的错解,这里乃是说,那位将再度降临的耶稣,已经被神预定作犹太人的弥赛亚。就犹太人朝夕渴望的“弥赛亚的日子”,或神国度的来临,全在乎他们是否接纳耶稣作弥赛亚。但是,耶稣不会立即降临,必须等到神藉众先知预言的话完全应验,才会临到。“复兴”一字(英文作应验或建立),与“复兴”的字根一样。因此,这句话是指神藉先知所应许的一切将完全成就,而其中最重大的,就是神国度的建立。因此,“日子”,就不是指可降临前的时期,在那段时期中,先知所预言在主降临前要发生的各种事都必须应验;“日子”乃是指主降临的预言实现的那段时期。这一切表示,主降临之前必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否称为“耽延”,则大可斟酌;因为那就表示,早期教会其实以为主立刻会降临,但过了好些年日还不见实现,才重新修正他们的期望(和论这期望的经文),承认这段等候的日子比当初所想的要长得多。不过,更可能的是,当时有人以为主很快就会降临,而教会必须要提醒他们,正如耶稣的教训,主降临的日子不会立即来到。又有人认为,这段经文表示耶稣从升天到降临的日子期间,在天上不作任何事。这种看法极不可能,因为使徒行传许多处表明耶稣活跃非常,不但浇灌圣灵,透过使徒大行奇事神迹。 22~23.彼得的信息这时有了新的方针,提出新的重点。他引用的经文出自,。摩西警告以色列人,不可用法术来求神的旨意。神必兴起一位先知,有摩西的能力,知道并宣告神的心意;他们要听从这位先知,若有人不听从,神要定他的罪,把他从民中剪除。这段经文原本的意思,似乎是神在不同情况下,会兴起不同的先知来。不过,经文的单数式结构,又似乎叫犹太人指望有一位先知出现,虽然这证据甚弱(参约壹21、25,;同时,有人期望弥赛亚就是第二个摩西90。最显著的,就是昆兰派的期望,他们相信末期有一位先知要来(IQS9:1Of),他们的文献之一也引用这处经文(4QTest5-7)。显然在撒玛利亚和基督教圈子里,这段经文也解作承继摩西的那位先知91。彼得在此暗示,耶稣就是那先知(。因此,摩西预言了耶稣的来临,同时对不顺从耶稣的警告,充份表示支持。 24.其实所有众先知都是如此,他们都企盼这日子来到,就是如今业已印证实现的。整本旧约其实都是见证耶稣,和教会的设立。因为所有先知都关注将来要成就的,而不单是当代的事。这是新约时代一般对先知的了解;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昆兰派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经历的各种细节,都是圣经曾经预言的;当然,他们的解经大有问题。可是基督徒的解经是否有根有据?现代学者强调先知主要论及当代的事,和将近来临的事。就拿撒母耳来说,他的言论记载本来就不多,他怎能称得上是耶稣的先知?一般而言可以这样回答,预言多半都有一种未来的盼望,是当时并未实现,或o部份实现的;至于神最后的干预,完美国度的建立,这些预言中的盼望,显然在旧约时代并未实现。撒母耳的例子,的确不容易解答,我们最多o能引伸说,他对大卫国度的预言,在大卫子孙的国权中,才得最后的应验(布鲁斯 Book , p.93)。 25.这些预言的应许,是向犹太人发的。他们是“先知的子孙”,因此可以得见应许以色列的话实现,又从其中得福。犹太人也是最早之时神与亚伯拉罕所立之约的继承人,这个提醒更强化了以上的论点。神立这约的时候,应许赐福他的后裔,同时应许地上万族都要因他的后裔得福,,,;。这句经文引用得很有意思,因为原本的经文(七十士译本)是用“万国”,这字可解作外邦人;彼得引用时却用了一个意思类似的字,而外邦人是否包括在内则未置可否(韩森 p.76)。不过,依下一节来看(先差他到你们这里来);很可能“万族”一字兼指犹太人和外邦人,然而在这个阶段提到外邦人,o是很轻微的提示而已(与对照)。再者,原本的说法是指亚伯拉罕的那名“后裔”(Seed 译注:单数),RSV 译本用后代(Posterity)有点含混不清,叫人不能肯定到底是泛指亚伯拉罕的后代子孙,还是单指一个。保罗在,则清楚解说这里是单数的名词,指耶稣而言:祂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万国要因祂得福。彼得在此正是这意。 26.彼得很清楚说明,神怎样兴起祂的仆人,叫当时听的人得以回转,离开罪恶,因而蒙福。因此,神与亚伯拉罕立约,又藉耶稣而赐下的福,就是使人离罪,得以接受弥赛亚所带来的属灵恩赐。“兴起”一字可能与第22节的用法相同,就是把某人带进历史的舞台;也同样可能解作使人从死里复活(。那小小的一个先字,决不容轻视,这是使徒行传中第一次直接指出,在历史上,福音首先是传给犹太人的。而前一节的应许中隐含了“也传给外邦人”的意思;其中也许带有警告的意味:犹太人若不领受,使徒的使命就会转向外邦人。89 这一点是驳斥 J. M. Hull, Hellenistic Magic and the Synoptic Tradition (London, 1974) 的见解。他说路加觉得教会有神奇的能力,与异教邪术师的分别,只在强弱之差而已。
90 J. Jeremias, TDNT , IV, pp.848-873.
91 BC , I, pp.404-408.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申初祷告的时候,彼得、约翰上圣殿去。」
「申初」:原文是「第九个小时」,就是下午三点的意思。这时也是圣殿下午献祭的时间(早上也献祭一次 )。当时的犹太人每天祷告三次:清晨、下午三点和黄昏日落时。早上和下午的祷告时间则与圣殿献祭的时间一致。──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
这件事成了所说奇事神迹的例证。发生的背景,就是所说上圣殿去的时候。申初,就是下午三时,是下午献祭和会众祷告之时分。这里提到约翰与彼得在一起,使许多注释家大惑不解,因为他在这件事中并没有任何重要的地位。有人怀疑他的名字是后人加上的(参4节 他的名字似乎是后来想起再加上的 ),也许是为了后来在公会前需要有两个证人,为主的道作见证。不过,约翰在场也很可能是历史事实,因为早期使徒习惯两个两个出去工作,而且约翰(西庇太的儿子 和彼得也常常在一起。这里没有说明加上约翰的名字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可能祇是依据传统而写。
──《丁道尔圣经注释》
【】
犹太人的一天是从早上六时至晚上六时算的。敬虔的犹太人有三个祷告的时间──早上九时,中午和下午三时。他们承认在任何地方祷告都有效;但是他们觉得在圣殿的院里祷告更是加倍的好。有趣的是使徒继续他们所已养成的习惯。彼得与约翰进圣殿去守他们的祷告时刻。
──《每日研经丛书》
【犹太人每日析祷几次?】
彼得、约翰在“申初”上圣殿去祷告,以后在说哥尼流也在申初祷告时看见异象。
古时的犹太人,每日祈祷三次,即“晚上,早晨与晌午” )。晚祷又称为“晚祭” ),“早晨的祷告”是很重要的 )。
但以理被敌人陷害,但仍然一日三次,朝向耶路撒冷祷告神 ),这是最清楚的说明犹太人一日祈祷三次的事实。
犹太人被掳七十年后回国,祈祷增加到每日五次。除上述三次外,又加上“申初”与“日落”两次。五次时间如下表:
早晨——日出(早上六时 )
晌午——午正(十二时 )
申初——下午(三时 )
日落——下午(六时 )
晚上——晚上(日落后两小时 )
主那稣曾说过一个葡萄园的比喻(太二十章 ),在该处曾题及几种不同的时间,即巳初(上午九时 ),午正(十二时 ),申初(下午三时 ),及酉初(下午五时 )。见附图,在四方格内者为晚上时间。大圈内为现今时间计算法,小圈内为犹太人计时法(英文圣经用犹太人的说法照原文直译 即申初为第九时 以此类推 )。
主那稣在十字架大声祷告说“以利、以利”,也是在“申初”,即下午三时 )。
犹太人每人每日最少要两次背诵“示玛”祷文(SHeMA ),即的话:“以色列阿,你要听”,听字原文在一句之前,该音为“示玛”(9梆 )。
犹太人祈祷时是很虔诚的,“犹太口传法令”说,当你祈祷的时候,就是有君王向你敬礼,也不要还礼,如果有一条蛇来缠绕你的膝盖,也不必理它。
回教徒一日也祈祷五次,即使在路上旅行的时候,也依时祈祷。
彼得曾在午正上房顶祈祷,看见异象 )。
保罗提倡“不住的祷告” ),及“随时多方祷告祈求” ),则已打破传统的祈祷习惯,获得祷告的真自由了。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有一个人,生来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来,放在殿的一个门口(那门名叫美门 ),要求进殿的人周济。」
「生来是」:直译是「在他母亲的腹中就是」。这样的人脚跟本没正常过,所以在当代应该是没有什么医治的希望。「美门」:目前已经不确定圣殿的门中,哪一个是美门。不过很可能是圣殿东面的「书珊门」或是指圣殿大殿前的第十扇门,该门是用哥林多铜镀成。而后者比较可能,因为耶路撒冷城内的居民进圣殿,会走西边的哥林多铜门,这里出入的人数也比较多。 「赒济」:「施舍」。这在犹太人的信仰中,是一种特别的善举,因此到圣殿旁乞讨,是很有效的方法。──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
『美门』是从外邦院通往妇女院的门。外邦院一度是所有圣殿各院中之最大而又最热闹的,因为任何人遵守常规,行为端庄便可以进去。兑换银钱的,贩卖祭牲的,他们的摊位便在那里。在圣殿区外界周围有两个柱廊。这两个柱廊在外邦院的边缘成直角相会合。这便是王廊,就是另一个所罗门廊。这些地方也挤满了人,来崇拜的,来观光的人,显然这整个事件可能得到最广大的宣传。
──《每日研经丛书》
【「放在殿的一个门口,那门叫美门。」】
这是你的情形吗?你是神的百姓,你的名字在选民的册上登记,但是你是瘸腿的,须要别人来照拂,自己从来不会走,更不会跳耀来赞美神,你至多能到美门的外面,却无法进去,享受丰富完美的生命。在奉献的门口传出圣乐的声音,有圣徒穿着白衣事奉,那种理想的生命是你没有得着的,你只能在外面,靠着那些进去的人周济。多么可怜!为什么不能得着神赐予最好的恩典呢?
但是你要抬起头来,指望得着什么;留心听,你心中就立刻得着力量,这原是你最缺乏的。瘸腿的脚与踝子骨最需要力量,因为那些完全瘫痪的,尽管外表没有缺陷还是不能行动。可见生活的理想尽管正确,却缺少能力,你必须接受力量。
这力量只有在与主联合才会有的。祂的名(性格 )使你刚强,使你不再为软弱而自怜了,当你靠祂!凡起来顺服祂引导的必有十足的健康与力量,你要敞开心灵来领受圣灵的能力与恩惠。生命的灵在基督耶稣里,使你脱离罪恶与死亡的权势,从软弱与失败中出来。
【 分给基督「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耶稣基督的名。」】
当我们与人交通的时候,我们能给人什么呢?我们所有的一切都不足给人以喜乐,祝福和满足。即或能给人一些帮助和快乐,那只是杯水车薪,表面而已,对人内心无大益处,对人的灵性毫无帮助,因为人心灵的需要只有主耶稣能供应和满足。我们也只有将基督供应出去,才能使人真正有所得着。若不是在基督里的交通,不能长久,不能维持下去,结果一定会使人不满,甚至厌倦。
最与主有交通的人,乃是最能流露,彰显基督的人,他能发出基督的馨香,流露主的爱,彰显主的荣美,带着主的恩典和真理,见证主。每逢和这样的人交通之后,能感到又一次遇见了基督,更多地认识了基督,分享了基督的生命和丰富。
所以不只是我们讲什么,乃是我们是什么,将里面的生命分给人才行,如果只有知识,里面没有主的话,主的灵,主的生命,遇见人的时候,就是勉强说几句道理,劝勉的话,也是空的,死的,对人毫无益处。因为不是活水,不能解人于渴,不是灵粮,不能使人饱足。
──《每日天粮》
【只有主名「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奉……耶稣基督的名……」】
谁能想象几个加利利的渔夫和其他几个犹太的无学问小民(徒413 ),能够将福音传遍天下,一直延续到今天二千年之久,有全世界十几亿人相信那位自己竟彼钉在十字架的耶稣。当彼得开始传道的时候,真是一无所有,无钱、无势,没有任何可以吸引人的地方,凭什么来作这救人的工作呢?
彼得对那美门口的瘸腿乞丐说,「金银我都没有。」但他另外有一样,能够给人的,远超过金银的能力,那就是奉耶稣基督的名,叫他起来行走。何等希奇,有耶稣基督的名就够了,胜过金银财宝,以及人间的一切权势,传道不是靠金钱、才能、势力,乃是靠主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腓29-10 );奉祂的名可以传道、赶鬼、行异能(可1617 路2447 徒410-12 ),叫万膝跪拜,万口承认,归顺基督(太2819 西317 太1818~20 )。的确信的人要作更大的事,因为奉主的名无论求什么,主都必成就(约1412 ~ 14 )。
所以金银都没有,没有关系,只要有耶稣基督的名就够了。我们凭信心和顺服可以奉祂的名行大事,奇事,作救人身体和灵魂的工作。
──《每日天粮》
【】「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
「奉」耶稣基督的名:「靠」、「在....里」。「奉耶稣基督的名」:实际的意义就是「凭耶稣的权柄」。 「起来行走」:有些古抄本仅有「行走」。──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
彼得的回答,故意把“金银我都没有”放在前头,很可能立刻就把刚升起来的希望熄灭了;但接着却是更好的应承。彼得要给的是医治,他吩咐那人起来行走,奉耶稣的名,意思就是“凭耶稣的权柄”。古代魔术也采用这一类公式,但彼得的话却不是魔术的法术。这里所要表达的意念,就是使徒承继了耶稣的大能;而耶稣自己无需凭借再高的权柄,如神的名等,。留意彼得其实并非没有金银,不过他要给这人更好的,解决他基本的难处。这故事不是要禁止以物质来帮助贫病者,也不是意指教会只需提供属灵的拯救,而不给与物质的援助──毕竟这里是讲医好肉身的病,而不是讲属灵的拯救!不过,这故事却可成为教会优先次序的借镜。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于是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来。他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健壮了,」
「扶他起来」:原文是「提起了他」。──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
彼得一面说话,一面用手把那人拉起来,他的踝子骨立刻好了,可以活动自如,不但可以站起来,还可以行走,快乐地跳跃着呢。他复原后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和使徒一同进殿赞美神,感谢祂为他成就的。正如耶稣在世时一样,经上的话再度应验:“那时瘸子必跳跃像鹿”。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们看见了这本来瘸腿的人,又行走又赞美神,就知道他真的得医治了。这人经年在那里行乞,人人都认得他,绝无疑问,因此他的痊愈也绝对真确。希奇惊讶是这一类神迹的记载末尾的模式,,,但也确实是人们当时的反应。不过,这样的反应未必表示他们对行神迹的神产生信心;人可以被惊人的事迹所震慑,但对于其中的意义,神的大能和恩慈,并无反应。
──《丁道尔圣经注释》
【】「那人正在称为所罗门的廊下,拉着彼得、约翰,众百姓一齐跑到他们那里,很觉希奇。」
被医治的那人一直跟着他的恩人们,众百姓连群而来,到了所罗门的廊下,即外邦人院子的东面。若医病的地点是书珊门,则这里正是紧邻;若医病的地点是往妇女的院子途中,则彼得和同伴们就正好要出外了。这也很合理,因为妇女的院子不大合宜作为聚集的场所,而路加也没有必要详叙角色的每一个行动。
──《丁道尔圣经注释》
【】「彼得看见,就对百姓说:“以色列人哪,为什么把这事当作希奇呢?为什么定睛看我们,以为我们凭自己的能力和虔诚使这人行走呢?」
「虔诚」:指「人对神应有的宗教表现」。──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
彼得抓紧机会解释事情的缘由。即使下述的讲章祇代表路加认为彼得会这样说,而并非真是彼得演说的总结,它也十足传神地捕捉了当时的气氛。彼得看见众百姓全神贯注在他和约翰身上,诧异他们竟有奇特的大能,可以治好这病人。众人一方面可能以为他们本身具有独特的大能,另一方面可能认为他们虔诚十足,以致神垂听他们的祷告,施行神迹。不过,无论他们怎样想,彼得却把他们的注意力,从使徒身上转移到神迹的源头上。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们列祖的神,已经荣耀了他的仆人耶稣(注“仆人”或作“儿子” );你们却把他交付彼拉多。彼拉多定意要释放他,你们竟在彼拉多面前弃绝了他。」
「仆人」:此字虽有儿子的意思,不过路加只用其「仆人」的意义。七十士译本用这个字来描述「摩西是神的仆人」。因此称耶稣为「神的仆人」,是一种「尊称」,强调神的差遣和崇高的地位。──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你们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求着释放一个凶手给你们。」
「凶手」:指作乱时杀过人的巴拉巴。──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
彼得再进一步指责犹太人。他已经斥责犹太人罪行昭彰,将无辜之人定罪;这里更强调他们弃绝的这一位,是圣洁公义的。我们不晓得犹太人是否认为这些品德是某位人物所有,还是某种职位的特性。“神的圣者”这个词组,曾用在以利沙和亚伦身上,;也曾很独特地用在耶稣身上,邪灵与人都曾如此指认。及再次指明耶稣这个身份,表示使徒以它为弥赛亚的代称。不过,这里可能是强调耶稣与神有特别的关系,。同样,公义一词强调了耶稣道德上的正直,,;这说法也可能与对神仆人的描写有关。相对之下,犹太人竟然要求彼拉多释放一个凶手巴拉巴。另一个对比,是耶稣被称为生命的主。archegos 这个字在也出现,意思比较是“领袖”,但这里却似乎是指“源头”或“始创者”。视救恩为生命的观念,除了本处之外,,,也都有这个含意(这个字在亚兰语是同一个字 );这里可能故意用来反衬“你们杀了”。神却叫祂从死里复活了──这就是祂“得了荣耀”(13节 )──使徒正为此作见证。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们杀了那生命的主,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了,我们都是为这事作见证。」
那生命的「主」:新约中仅出现四次,都是指耶稣。意思是「主帅」、「君王」、「先锋」、「创造者」、「创始者」。──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我们因信他的名,他的名便叫你们所看见、所认识的这人健壮了。正是他所赐的信心,叫这人在你们众人面前全然好了。」
「我们因信他的名」:原文仅有「因信他的名」。至于这信心是彼得约翰的,还是瘸腿的,或者两者兼有?则是可以讨论的。至少我们可以确定彼得与约翰对耶稣有信心。 「全然好了」:原文只有一个字,可以翻译成「健全」。──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
这里希腊文句的结构有点含糊,而且句子是重复的。不过,两个要点却很清楚。第一,这个人所皆知的人在众人眼前,身体得以完全康复,是由于耶稣的名所带出的能力。第二,这能力所以生效,是由于信耶稣的名。这种信心是透过耶稣而来的:就是说,宣扬耶稣的大能,就使人有相信的机会。当然,故事中并没有说那人如何表明信心,但从他被治好之时大大的赞美神,可以看出这点;另一方面,此处的信心可能是彼得的信心。无论如何,这段话刻意澄清这个神迹绝对没有任何魔术的成份。
──《丁道尔圣经注释》
【】「弟兄们,我晓得你们做这事是出于不知,你们的官长也是如此。」
彼得既提出了犹太人的罪行,不能就此搁置不提;于是他进一步继续布道及劝告。一开始就承认,犹太人和领袖们所作的,是出于无知,,因此(没有明说 ),就可得赦免,。这话背后的含意是:如果这时犹太人仍不肯承认因无知而犯的罪,并且悔改,就是故意犯罪了,如此则罪不可赦(摩西的律法中对于这样的罪没有赎罪祭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但神曾藉众先知的口,预言基督将要受害,就这样应验了。」
犹太人无知而犯的罪,竟成就了神的计划,正如神藉众先知的口,预言弥赛亚将要受害,,。路加很爱用众先知,,;但我们会问,实际上并非所有先知都明文预言弥赛亚受苦吧。因此这句话是强调式的讲法。旧约其实并没有明文说到一位受苦的弥赛亚(甚至“弥赛亚”一辞在旧约也不是作头衔用的 )因此可能最主要有关的教训是仆人的受苦(赛五十三 ),还有其它先知和诗的经文,可以视为弥赛亚受苦的预表或预言,,,。这包括了四本后期先知中的三本(以赛亚 耶利米 十二先知书 以西结除外 ),还有诗。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
「归正」:「转向」的意思。
「安舒的日子」:指「新天新地」,苦难完全过去的日子。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神的作为开启了犹太人悔改得赦罪的机会。悔改的意思,加上“归正”,或“转向(神 )”就更清楚了。这个动词代表转离往日的生活方向,尤其是拜偶像;转向新的生活,以信心顺服神为基础,,,,,,,。悔改立刻带来的效果,就是“罪得涂抹”,控告他们的罪行,得以撤除,这是罪得赦免的另一个讲法。
“安舒的日子将从神来到”这独特的辞句,注释家一般认为是指救恩的最后阶段。若是这样的话,复数的日子也许就是指这段时期的长度,(也许是“外邦人的日子” 这里也许与的“日期”相关,指神重新统治以色列。
──《丁道尔圣经注释》
【】
“耶稣从天降临”这里把祂描写为“所预定给你们的弥赛亚(基督 )”,就是说为犹太人所预定的。有学者认为,这是说神预定耶稣在再降临时,才成为弥赛亚;意思是说,此处乃是一种原始的基督论,认为耶稣要等到再来时才成为弥赛亚。但这是对经文的错解,这里乃是说,那位将再度降临的耶稣,已经被神预定作犹太人的弥赛亚。就犹太人朝夕渴望的“弥赛亚的日子”,或神国度的来临,全在乎他们是否接纳耶稣作弥赛亚。但是,耶稣不会立即降临,必须等到神藉众先知预言的话完全应验,才会临到。“复兴”一字(英文作应验或建立 ),与“复兴”的字根一样。因此,这句话是指神藉先知所应许的一切将完全成就,而其中最重大的,就是神国度的建立。因此,“日子”,就不是指可降临前的时期,在那段时期中,先知所预言在主降临前要发生的各种事都必须应验;“日子”乃是指主降临的预言实现的那段时期。这一切表示,主降临之前必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否称为“耽延”,则大可斟酌;因为那就表示,早期教会其实以为主立刻会降临,但过了好些年日还不见实现,才重新修正他们的期望(和论这期望的经文 ),承认这段等候的日子比当初所想的要长得多。不过,更可能的是,当时有人以为主很快就会降临,而教会必须要提醒他们,正如耶稣的教训,主降临的日子不会立即来到。又有人认为,这段经文表示耶稣从升天到降临的日子期间,在天上不作任何事。这种看法极不可能,因为使徒行传许多处表明耶稣活跃非常,不但浇灌圣灵,透过使徒大行奇事神迹。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天必留他,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就是神从创世以来,借着圣先知的口所说的。」
天必「留」他:「迎接」、「接纳」,这里意思是「迎接后留下来」。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彼得的信息这时有了新的方针,提出新的重点。他引用的经文出自,。摩西警告以色列人,不可用法术来求神的旨意。神必兴起一位先知,有摩西的能力,知道并宣告神的心意;他们要听从这位先知,若有人不听从,神要定他的罪,把他从民中剪除。这段经文原本的意思,似乎是神在不同情况下,会兴起不同的先知来。不过,经文的单数式结构,又似乎叫犹太人指望有一位先知出现,虽然这证据甚弱(约壹21、25,;同时,有人期望弥赛亚就是第二个摩西。最显著的,就是昆兰派的期望,他们相信末期有一位先知要来(IQS91Of ),他们的文献之一也引用这处经文(4QTest5-7 )。显然在撒玛利亚和基督教圈子里,这段经文也解作承继摩西的那位先知。彼得在此暗示,耶稣就是那先知。因此,摩西预言了耶稣的来临,同时对不顺从耶稣的警告,充份表示支持。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从撒母耳以来的众先知,凡说预言的,也都说到这些日子。」
「从撒母耳以来的众先知」:犹太人传统上以先知的职份是由撒母耳开始。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
整本旧约其实都是见证耶稣,和教会的设立。因为所有先知都关注将来要成就的,而不单是当代的事。这是新约时代一般对先知的了解;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昆兰派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经历的各种细节,都是圣经曾经预言的;当然,他们的解经大有问题。可是基督徒的解经是否有根有据?现代学者强调先知主要论及当代的事,和将近来临的事。就拿撒母耳来说,他的言论记载本来就不多,,他怎能称得上是耶稣的先知?一般而言可以这样回答,预言多半都有一种未来的盼望,是当时并未实现,或祇部份实现的;至于神最后的干预,完美国度的建立,这些预言中的盼望,显然在旧约时代并未实现。撒母耳的例子,的确不容易解答,我们最多祇能引伸说,他对大卫国度的预言,在大卫子孙的国权中,才得最后的应验(布鲁斯 Book- p.93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们是先知的子孙,也承受神与你们祖宗所立的约,就是对亚伯拉罕说:‘地上万族都要因你的后裔得福。’」
「也承受神....的约」:直译是「也是神与你们祖宗所立的约的子孙」。 「后裔」:原文有冠词,所以是特指「那个后裔」,也就是中解释的「耶稣」。──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
这些预言的应许,是向犹太人发的。他们是“先知的子孙”,因此可以得见应许以色列的话实现,又从其中得福。犹太人也是最早之时神与亚伯拉罕所立之约的继承人,这个提醒更强化了以上的论点。神立这约的时候,应许赐福他的后裔,同时应许地上万族都要因他的后裔得福,,,,。这句经文引用得很有意思,因为原本的经文(七十士译本 )是用“万国”,这字可解作外邦人;彼得引用时却用了一个意思类似的字,而外邦人是否包括在内则未置可否(韩森 p.76 )。不过,依下一节来看(先差他到你们这里来 );很可能“万族”一字兼指犹太人和外邦人,然而在这个阶段提到外邦人,祇是很轻微的提示而已。再者,原本的说法是指亚伯拉罕的那名“后裔”(Seed译注单数 ),RSV译本用后代(Posterity )有点含混不清,叫人不能肯定到底是泛指亚伯拉罕的后代子孙,还是单指一个。保罗在,则清楚解说这里是单数的名词,指耶稣而言:祂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万国要因祂得福。彼得在此正是这意。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既兴起他的仆人(注或作“儿子” ),就先差他到你们这里来,赐福给你们,叫你们各人回转,离开罪恶。”」
彼得很清楚说明,神怎样兴起祂的仆人,叫当时听的人得以回转,离开罪恶,因而蒙福。因此,神与亚伯拉罕立约,又藉耶稣而赐下的福,就是使人离罪,得以接受弥赛亚所带来的属灵恩赐。“兴起”一字可能与第22节的用法相同,就是把某人带进历史的舞台;也同样可能解作使人从死里复活。那小小的一个先字,决不容轻视,这是使徒行传中第一次直接指出,在历史上,福音首先是传给犹太人的。而前一节的应许中隐含了“也传给外邦人”的意思;其中也许带有警告的意味:犹太人若不领受,使徒的使命就会转向外邦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行传三章中美门教会的启示】(一 )美门教会的外表:它有很美的礼拜堂,并且做很多社会关怀的工作,包括慈善救济事业及小区活动,但只是一个外表漂亮的教会。(二 )美门教会的问题:四周有很多心灵「瘸腿」的人,甚至有很多这种信徒,遭受种种束缚,不能自己行动。他们常来教会参加各种活动,但仍然只停留在门外,尚未进入恩典的门内。听很多的道理,却没有行道。他们本末倒置,看重外面的金钱物质,过于里面的生命。总之,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美门教会。(三 )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美好的教会呢?看彼得和约翰的榜样:(1 )他们热切的祷告:祷告是福音的源头,是改变教会的原动力。(2 )彼得说:「你看我们。」这是指他们本身有美好的见证。(3 )承认自己一无所有,只仰望富有的神。(4 )愿意将他们从神所得的一切恩典给人:有进有出,才能得着更多的恩典。我们不可做属灵的「死海」。(5 )以信心奉拿撒勒人耶稣的名,运用属灵的权柄,让人得着生命和圣灵的能力。─《台福通讯》王武聪
【】在东方,乞丐习惯是坐在圣殿或祠堂的入口处。这地点被视为最好的位置,因为当人去崇拜上帝时,对他们的同胞更会慷慨。流浪诗人戴维斯(W.H.Davies )说,他的一个到处漂泊的朋友告诉他,每逢到一个新地方,便找一个尖顶有十字架的礼拜堂,开始在那区域里行乞。爱人与爱神是一定要并行的。
──《每日研经丛书》
【】「……奉拿撒勒人耶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
请思想一下,彼得对坐在美门门口那位瘸腿的人所说的话:「奉……耶稣基督的名。」很清楚的,再也没有别的名,(当然彼得自己的名是毫无用处 )能够带进那同样戏剧性的果效。让我给你一个简单的例证:不久以前,我的一位同工写信给我,要我寄一点钱给他。我读完了他的信,按着他所要求的预备妥当,然后将那笔款交付信差。我这样做,对吗?对的,一定是对的。因那封信有我朋友的亲笔签名,这个签名对我已经很足够了。我是否应该还要查询那信差的姓名,年龄、职业、籍贯等等,也许因着不满意他的身份而打发他空手回去?不,绝对不,因他是奉我朋友的名前来的,而我则是尊重我朋友的名字。
神注视着祂那位在荣耀中的儿子,而不是注视我们这些在地上的人。祂尊重祂儿子的名字。那天在美门门口所发生的,完全是从耶稣这名字的效力所引致的。祂的仆人所以能够与众不同,乃是因为他们有权去运用这全能的圣名。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