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马利亚各处。」
2 「有虔诚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为他捶胸大哭。」
3 「扫罗却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按犹太口传律法《密西拿 Mishnah》,被石头打死的罪犯只可草草埋葬,不许为他们举哀。这些人「捶胸大哭」(2节 ))是向当权者的抗议,极可能惹祸上身。「虔诚的人」(2节 ))可能是信徒(二十二2 )),也可能是敬虔的犹太人(二5 、路二25 ))。 扫罗乃是当时策划逼迫耶路撒冷教会的主要人物()二十二3-5;二十六9-11;林前十五9;加一13,22-23;腓三6;提前一13)。
4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
5 「腓利下撒马利亚城去,宣讲基督。」
6 「众人听见了,又看见腓利所行的神迹,就同心合意地听从他的话。」「腓利」(5节 ))是耶路撒冷教会七位执事之一(六5 )),后来被称为「传福音的腓利」(二十一8 ))。传统的犹太人虽然鄙视撒马利亚人,但说希腊话的腓利却不介意向他们传福音。撒马利亚人根据申十八15,相信将来必有一位拯救者(约四25 )),但他们所等候的那一位是教师和赐律法者,不一定是君王。 腓利被迫分散到撒马利亚城,却发觉那儿的人对福音很敞开,被犹太人视为异端的撒马利亚人竟然愿意接受福音,这正是出于神的拣选和安排。
7 「因为有许多人被污鬼附着,那些鬼大声呼叫,从他们身上出来;还有许多瘫痪的、瘸腿的,都得了医治。」
8 「在那城里,就大有欢喜。」
9 「有一个人,名叫西门,向来在那城里行邪术,妄自尊大,使撒马利亚的百姓惊奇;」
10 「无论大小都听从他,说:『这人就是那称为神的大能者。』」邪灵也可以行「邪术」(9节 )),因此我们不要把一切超自然的奇事都当作是从神而来的。离开真理盲目追求神迹奇事,很容易落入撒但的圈套。根据撒马利亚人殉道士犹斯丁(Justin Martyr))的资料,西门后来迁往罗马,仍操邪业。早期教父爱任纽记载,他带着一个女子周游各地,说那女子是「意念」(诺斯底的一种能力))的化身。 出于圣灵的神迹总是荣耀基督,出于邪灵的邪术是荣耀人自己。
11 「他们听从他,因他久用邪术,使他们惊奇。」
12 「及至他们信了腓利所传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连男带女就受了洗。」
13 「西门自己也信了;既受了洗,就常与腓利在一处,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和大异能,就甚惊奇。」
14 「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马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
15 「两个人到了,就为他们祷告,要叫他们受圣灵。」
16 「因为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
17 「于是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受了圣灵。」神在彼得、约翰没来之前没有赐下圣灵,可能是为了向使徒们印证,撒马利亚人所受的圣灵与他们在五旬节所受的是同一位圣灵,正如哥尼流受圣灵时向彼得印证「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十一15 ))。神要祂的教会明白,祂已经悦纳撒马利亚人,无论是犹太人、撒马利亚人还是外邦人,「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十二13 ))。 使徒行传特别记录了四次圣灵降临:1、五旬节降在犹太人门徒们身上(二1-4 ));2、降在犹太人与外邦人混杂的撒马利亚人身上(八16-17 ));3、降在罗马人哥尼流和他的亲友身上(十44-46 ));4、降在以弗所十二位施洗约翰的门徒的身上(十九7 ))。此外圣经并未再提及圣灵降临的实例,甚至记述五旬节那天三千人信主(二41 ))、另一天五千人信主时(四4 )),也没提圣灵降临之事。因此,这四次圣灵降临具有代表性的意义,他们代表所有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信徒「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十二13 ))。
18 「西门看见使徒按手,便有圣灵赐下,就拿钱给使徒,」
19 「说:『把这权柄也给我,叫我手按着谁,谁就可以受圣灵。』」
20 「彼得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你想神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
21 「你在这道上无分无关;因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
22 「你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或者你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
23 「我看出你正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西门并不认识神的作为。「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十七3 )),人若没有真正认识神、认识耶稣基督,即使自称「信了」、又「受了洗」(13节 )),也不能得救。 凡是想为自己的荣耀有所追求,即使是追求「属灵的事」,在神面前也是「心不正」(21节 ))。 「苦胆之中」(23节 ))是希伯来的比喻式讲法,说到一个人拜偶像、离弃神,必给他自己和他所欺哄的人带来苦果(申二十九18 ))。
24 「西门说:『愿你们为我求主,叫你们所说的,没有一样临到我身上。』」
25 「使徒既证明主道,而且传讲,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马利亚好些村庄传扬福音。」
26 「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那路是旷野。」
27 「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个衣索匹亚(就是古实,见以赛亚十八章一节)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衣索匹亚女王甘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
28 「现在回来,在车上坐着,念先知以赛亚的书。」「不料」(27节 ))腓利因顺从圣灵的感动,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遇到一位「有大权的太监」(27节 )),福音从此传进了非洲。我们对圣灵的感动和引领,虽然有时难以理解,也当完全顺服,才能叫许多奇妙的事,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 「太监」(27节 ))在此有可能只是指在宫廷内任职的人,是对诗篇六十八31的应验;也可能指真正的太监,是对赛五十六3-8的应验。这位太监「上耶路撒冷礼拜」(27节 )),表示他是个敬畏神的人,可能已经归化了犹太教,参加了耶路撒冷的朝圣节期,如今在回途中。 「衣索匹亚」(27节 ))又译「埃塞俄比亚」,旧译「埃提阿伯」。 这位太监不但敬畏神,并且也热心追求认识神。
29 「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
30 「腓利就跑到太监那里,听见他念先知以赛亚的书,便问他说:『你所念的,你明白吗?』」
31 「他说:『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于是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圣灵当时可能是借着天使说话(26节 )),也可能是直接在人的灵里说话。圣灵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我们的灵中作的(罗八16原文 ))。 旧约都是指着那将要来的基督说的,基督就是开启它奥秘的钥匙(路二十四25-27 、44-47 )),若「没有人指教」(31节 )),就不能完全明了。同样,新约也是指着那已经来的基督说的,基督是开启整本圣经的钥匙。
32 「他所念的那段经,说:祂像羊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祂也是这样不开口。」
33 「祂卑微的时候,人不按公义审判祂(原文是祂的审判被夺去);谁能述说祂的世代,因为祂的生命从地上夺去。」
34 「太监对腓利说:『请问,先知说这话是指着谁?是指着自己呢?是指着别人呢?』」32节的这段是赛五十三7-8节预言救赎主基督的经文,是向犹太教背景的人传福音最理想的开场白。这使我们清楚地看见神引导的手,圣灵带领腓利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与太监会面,并听见他读的那段经文,绝非巧合。 赛五十三7-8预言神的仆人忍受各种凌辱,担当别人的罪,成为赎价,最后被神高举。当时犹太教对谁是神的仆人意见纷纭,有的认为是指以色列民族(赛四十四1-2 )),有的认为是指先知自己(耶十一18-20 )),有的认为是指弥赛亚。因此,太监不明白这些话。
35 「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
36 「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监说:『看哪,这里有水,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
37 「腓利说:『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说:『我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有些古卷有本节)。经过腓利的讲解,太监相信主耶稣就是基督,所以他没有什么理由不受洗了。一个真正信主的人,必然会渴望按着主耶稣的吩咐,受洗归入祂的身体。 37节在某些古卷才有,内容是正确的神学,但风格不符合路加,而版本的证据也不足,可能是别人加上去的话。
38 「于是吩咐车站住,腓利和太监二人同下水里去,腓利就给他施洗。」
39 「从水里上来,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太监也不再见他了,就欢欢喜喜地走路。」太监是敬畏神的人,早已熟悉旧约,所以只需要相信主耶稣是基督,就具备了受洗的资格。今天的慕道者在受洗之前虽然不必熟悉整本圣经,但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所信的是什么,早期教会把这些基要信条总结为《使徒信经》。 太监虽然不见了腓利,却仍旧「欢欢喜喜地走路」(39节 )),因为他已经领受了圣灵。信徒得救以后,不可一直倚靠引领我们的人,而该仰望主耶稣(来十二2 ))。
40 「后来有人在亚锁都遇见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传福音,直到凯撒利亚。」
教会的灾难(八1) 司提反之死乃是迫害发难的讯号,迫害驱使基督徒散开,到边远地区去寻求安全。在这短短的一段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 )使徒站立得稳。别的人可能逃走了,可是他们却冒着任何可能来临的灾祸;这有两个原因。(甲 )他们都是勇士。康拉得(译注:英国小说家Joseph Conrad 1857-1924 )说,他年轻时做海员,学习驾驶帆船,一阵狂风来了。那教他的老人只给他一项意见。他说,“迎着风去,常常迎风驶去”。使徒决心要面对任何有威胁性的危险。(乙 )他们都是善人。他们是基督徒,但是他们有些东西赢了众人的尊敬。据说有一次,一项污蔑性的罪状控告柏拉图。柏氏的答案却是,“我要过一种生活。使人人都知道那控诉是谎话”针对使徒的谎话,说得那么动听有力,使人印象深刻,在那迫害的期间,使人们不敢与他们交往。(二 )经文说扫罗残害教会。在希腊语这个词所指的是兽性的残酷,是用以指野猪蹂躏葡萄园,和野兽狂咬一个人体的。这一章里的那个残害教会的人和下一章那个降服于基督的人,两者之间的对比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在撒玛利亚(八5) 当基督徒散开到外地去的时候,那崭露头角,在七十人中杰出的腓利,到了撒玛利亚,在那里讲道。在撒玛利亚工作这一件事是异乎寻常的,因为人人都知道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是没有来往的(约四9) 。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的争执,历史悠久。远在主前八世纪,亚述人征服了北国,而北国的首都便是撒玛利亚。正如当日的征服者一样,他们把大部份的人口搬走了,安置了一些陌生人进来。主前六世纪时巴比伦人征服南国,南国的首都在耶路撒冷,其中的居民便被掳去巴比伦;可是那些人完全不甘失去他们的身份,仍然固执地作犹太人。主前五世纪,他们获准回去,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领导之下,重建他们那个曾遭破坏的城市。一方面,北国那些被留下在巴勒斯坦的人,与那些被掳进来的外族人通婚。当南国的百姓回来,要建造他们的城市时,那些在撒玛利亚周围的人要来帮忙。可是被他们轻蔑地拒绝了,因为他们再不是纯种的犹太人了。从此以后,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便有了无法弥缝的裂痕和深刻的仇恨。腓利在那儿宣讲,而对他们宣讲的乃是耶稣的信息,这一事实说明了教会在无意中采了历史上最重要的步骤,而且发现了基督乃是普天下人的基督。我们对腓利所知不多,但是他总是基督教会的建造者之一。我们一定要注意基督教给人们带来的是甚么。(一 )它带来了耶稣生平的事迹,以及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慈爱信息。(二 )它带来了医治。基督教会绝不只是宣言的宣教。(三 )结果,它自然给撒玛利亚人带来了他们从未知道的喜乐。给人带来忧郁气味的是假基督教;真基督教放射出喜乐的光芒。不能买卖的东西(八14) 在古代,西门是一种很平常的人名。那时有许多占卜星相家和巫术师,而在那个轻易入信的时代,这些人很有影响力,也过着舒适的生活。甚至二十世纪还不能摆脱相命占卜,差不多每一家流行的报纸杂志都可见到,对这种事我们是不会大惊小怪的了。不要以为西门和他的行家都是故意欺骗人。他们当中,许多是先自欺了才去欺人,而且相信他们自己的能力的。要了解西门的目的,我们必要了解初期教会的气氛和实际情形。圣灵临到人与某些可见的现象有关,尤其是说方言的恩赐(徒十44) 。他经历过一次精神昏迷状能,就是说些无意义的话,是奇异的现象。对犹太人,按手是很普通的习惯,他们认为这样便把一个人的某些能力传给另一个人。不要以为这完全代表一种圣灵的传递之唯物的观点,主要的因素乃是那按手者的品格。使徒受人尊敬,甚至被人崇拜,以致人们觉得,只要受他们的手抚摩便是深深的灵性经验。我可以说个我个人的回忆。我很记得我被人带去见教会一位大学者和圣者。我很年轻而他很年老。有短短的一阵子,我被留下来与他相对,那时他按手在我头上,祝福我。今天,五十多年以后,我仍然感到当时那种震惊。早期教会的按手便像这样。西门对按手的显而易见的效能,印象深刻,便想设法买到使徒这种能力。西门在语文上留下了他的名字,因为西门尼(Simony )一语仍然是指教会职位的不正当的买卖。西门有两个缺点。(一 )他不关心将圣灵带给他人,只关心自己得到能力和威望。高抬自己必然是传道者和教师的危险。诚然他们要激发人的视觉;但是,正如邓尼(苏格兰格拉斯哥协和自由教会大学的神学教授James Denney 1856-1917、格拉斯哥协和自由教会大学神学教授 )所说的,我们也诚然不能同时表现我们的聪明而又彰显基督的奇妙。(二 )西门忘记了某些恩赐是要看品格而定;是金银买不到的。宣道者和教师又要当心。‘讲道是透过人格的真理’。人要把圣灵带给他人,他一定不要是个财主,但是他自己一定要有了圣灵。基督来就一个埃提阿伯人(八26) 这路从耶路撒冷经伯利恒,希伯仑而汇合大路到迦萨以南的埃及。迦萨有两个。主前九十三年的战争把迦萨摧毁了,主前五十七年在南面建了新的迦萨。第一个迦萨称为旧迦萨或旷野迦萨,以别于另一个。这由迦萨过去的路可能是全世界过半数的交通所必经。在车上的是埃提阿伯的太监。他是干大基手下总管银库的。干大基不见得是一个适当的头衔,却是埃提阿伯所有女王都有的头衔。这太监曾经上耶路撒冷去礼拜过。那时候世界充满了厌烦多神和各国道德松弛的人。他们来到犹太教,从中找到这一位神和那严格的道德标准,这才给他们人生以意义。如果他们接受了犹太教,也受了割礼,他们便被称为归化者;如果他们没有到这个地步,却继续上犹太人的会堂去,也读犹太教的圣经,他们便被称为敬畏神的人。这位埃及阿伯太监一定是这样的一个探求者,却在犹太教中安顿下来;他或是一个归化犹太教者,或是一个敬畏神的人。他在读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腓利便从这里开始,给他讲解耶稣是谁。他作了信徒,便受了洗。外邦人加入犹太教要受洗礼和割礼。在新约的时代,洗礼大都是成人洗礼。这并不是有任何反对婴儿洗礼的意思,而是在那早期教会里,人们都从别的宗教来,而且亦未有时间发展成基督化家庭。在早期教会的洗礼,只要可能便都是行的浸礼,而且在流水中举行。洗礼象征三件事。(一 )它象征洁净。正如人身用水洗净,灵魂要在基督的恩典中洗澡。(二 )它表示清楚的划分。据说一个传教士为归主的人施洗礼,在河的这岸进去,却叫他从另一岸出来,犹如在洗礼的剎那,在他的生命中划出一道界线,叫他出去一个新的世界。(三 )洗礼是与基督的真正联合。水淹过人的头,他便好像与基督同死,而当他抬出头时,他便是与基督同复活。(书六1) 据传说,这太监回去以后,便使埃提阿伯的人信基督教。至少我们可以确知的,是这欢欢喜喜的走路的人,是不能不叫人分享他才发现的新喜乐的。--《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使徒行传第八章 五司提反死后(八1 b~3) 这短短的一段,结束了司提反的故事。本段略提他怎样被埋葬,但最重要的则是为下面的故事铺路:司提反之死引起信徒四散,福音因此得以广传(八4~40 ,十一19~30) 。此外,本段藉强调扫罗之名,指他为教会的逼迫者,衬托出他后来的改变何等奇妙(九1~31) 。这几节不大连贯,第2节的事应该在第1节之先,而第3节实在是第1节的伸展,也许故意后写的目的,是要加强与第2节的对比。 1b. 司提反被害,成为耶路撒冷整个教会受逼害的先兆,这无疑是同一群人的行径。这是使徒行传中第一次用“逼迫”一字(除了七52 用的动词)。这里的用法意思是攻击某人,或苦劝或用暴力,使他放弃宗教信仰;或者单指为宗教理由攻击别人。信徒为持守所信的,就逃往逼迫者无心再追的远地去。他们o需逃往犹太和撒玛利亚的郊野,就可以躲避风险了。有些信徒甘愿居留在撒玛利亚,而撒玛利亚人也并没有恶待他们,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也许耶路撒冷的逼迫,主要是来自司提反的对手,他们主要是针对教会中与他有关的人。使徒可能没有被牵连,他们仍然留在耶路撒冷(自然与其他信徒在一起),可以证明o是司提反一组人被逼迫的理论。 2. 虽然危机重重(第2节放在第1节后目的在此),仍有敬虔的教会人士把司提反正式埋葬。被处死的囚犯是可以收殓埋葬的141 ,但后来犹太的规章中规定,不许为他们举哀;若这规条在第一世纪已经执行的话,此处举哀的人就是公开抗议司提反被处极刑,因此极可能惹祸上身。“虔诚”一字在别的经文是指敬虔的犹太人(二5 ;路二25) ,但后来也用来描写亚拿尼亚,说他“按律法是虔诚人”(二十二2) ,虽然他也是信徒。因此,这里可以当作意指信徒。 3. 扫罗领头攻击教会,这是另一种宗教狂热的表现。他进各人的家,拉他们下在监里,连女人也不放过。扫罗这番行径,广义而言可以从他自己确凿的见证中证实(林前十五9 ;加一13、22 、23;腓三6 ;提前一13) 142 。不消说,罗马当局默许了这些事。不过,这番攻势大概为期不长(长期急剧的逼迫似乎不常见),不少使徒见风声缓和,就潜回耶路撒冷了。
141 在 Giv~at ha-Mivtar 的考古学发现证实这事。参 NIDNTT , I, p.393
142 依照以上清楚的资料,保罗亲自写明的这些活动,o能发生在耶路撒冷及其邻近地域;这样,保罗在加一22 说:“那时犹太信基督的各教会都没有见过我的面”,那是他归主后三年的事,就必然不是说那些人从来未见过保罗了。
六福音传至撤玛利亚(八4~25) 信徒四散,导致教会使命踏上最重要的一大步。我们可以这样说,有了逼迫,他们才能实践一8 的命令。使徒迁至新的地方,发觉那儿的人对福音的反应很好,撒玛利亚人的表现就是一个例子。腓利的讲道,也有各样神迹奇事相伴,正如耶稣和使徒的工作一样;对于受洗的呼召,反应也很热烈。腓利传道的对象,本来是受到邪术的西门所迷惑,因此就更稀奇了。宣道的成功引来彼得约翰的访问,他们发现信主的人还未受圣灵,就按手使他们受圣灵。连西门也想有所得着,他不但想得圣灵,更想有能力使人受圣灵。不过,他被严严地责备,指斥这个要求是犯罪、没有悔改的表现。 这故事有两个重要性。第一,它记录撒玛利亚人接受了福音;他们是犹太人深恶痛绝,视为异端的;不过,双方都各怀敌意。对撒玛利亚的宣道,我们很容易把它当作教会第一次尝试向外邦人传福音,可是这解释并不正确。犹太人看撒玛利亚人不是外邦人,而是分离分子,是“以色列迷失的羊”之一(耶弗尔 pp.113-132)。对路加来说,虽然撒玛利亚人曾对耶稣的门徒表示敌意(路九52~56) ,但他们遵守律法,比许多犹太人更虔诚(路十33~37 ,十七11~19) 。所以,在这记述的背后,我们看见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因对耶稣共同的信仰,而克服了彼此的敌意,因此我们不好说,这个故事是表明犹太人与外邦人合一的大困难,已经推进了一步。若这思路没有错,撒玛利亚人要等使徒按手才受圣灵的疑难,就有线索可寻了。他们藉此正式归属于整个教会,不单属于教会的希利尼组。这个解释,比撒玛利亚人对福音信息并未完全响应的看法更可取,其他的看法,如必须经使徒按手,才可以受圣灵等,都与使徒行传中路加全面的叙述相违(参九17) 。 第二,这故事的主角是行邪术的西门,他后来的恶名是他成了诺斯底派异端。其实西门到底是不是诺斯底派,持异端的看法,像后来的作者对他的评价,或是他不过是个法术师与密医,后来的诺斯底主义套用了他的名字143 ,还很难确定。不过,有些较偏激的新约学者(就如赫肯 pp.303、307),对教会的基督论审慎万分,决不将其归诸于耶稣的思想,但却轻易相信公元二世纪的诺斯底信仰,西门在第一世纪前,真已经持守了,这实在令人费解。也许较可能的状况是,西门的某些言论令跟随他的人将他视为诺斯底派,而他自己并未深入到那个地步。 4. 故事的开始,表明耶路撒冷的教会,受逼迫结果却是好的,那些被赶逐离家,或自己觉得要走避的人,在各处传扬福音。有意思的是,作者没有将这次运动的推进归于圣灵特别的指引,像教会扩展的其他重要阶段一样。他似乎认为,流浪的信徒传福音是很自然的结果,也许机会是自然出现的,因为人们会问起他们离家的理由。 5. 腓利是去撒玛利亚的人之一(八1) 144 ,他显然就是六5 七人名单中的一员。他传讲弥赛亚,至低限度引起听众的注意,因为撒玛利亚神学坚信未来必有一位拯救者(称为 ta~eb ,或“复兴者”)(约四25) ;这期待是根据申命记十八15 以下;他们所等候的那一位,是教师和赐律法者,而不一定是统治者。 6 ~8.腓利的听众,十分留神听他,似乎造成一种群众运动。他们的贯注,是由于所见所闻而来。腓利与使徒一样,有行神迹的能力,成为他信息的印证。他像彼得一样(五16) ,能赶逐污鬼,众人听见鬼大声喊叫,从附着的人身上出来(参路四33 ,九9 ;可一26) 145 。他们又看见瘫痪的、瘸腿的行走;在此腓利的作为又与彼得(三1~10) 和耶稣相符。这些医治的大能叫众人大大欢喜。不过,这里并没有提到他们真正相信福音。虽然有人说没有信心的,耶稣不会医治(可六5、6) ;但对神的信心与感恩反应不足的人,也有得医治的例子。(路十七17~19) 。 9 ~11.路加叙述人们信主的事以先,把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腓利未到达前当地的状况。城里有一个人叫做西门,妄自尊大,以邪术异能迷惑百姓。百姓被他蒙蔽,甚至称他为神的大能者。西门的事迹与后世的传说,已经混为一谈。根据殉道士犹斯丁(Justin Martyr)给我们可靠的资料(他自己是撒玛利亚本地人),说西门曾经住在那里,后来迁往罗马,仍操邪业。后来,爱任纽记载,他带着一个叫赫兰 Helen),本来作女奴的女子周游各地,说她是“意念”(诺斯底的一种能力)的化身。希波利图 Hippolytus),另一位专写异端的作家,告诉我们一个动听的故事,说他与彼得争辩之后,挫败不起。最后西门说:“若他活着被埋葬,就可以在第三日再复起。于是他命令门徒,掘一个坟墓,把他埋在里面。门徒遵命做了,他却直到今日仍在地里。因为他不是基督。”这类故事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我们很难衡量。路加最早记载这人的事迹,他所写西门的话,是经百姓证实的,我们必须视为真实。西门到底自认是谁,我们虽不肯定,但至少他说自己有天上来的大能。他大概不可能自称是弥赛亚。赫肯(p.303),认为他自称是“大能者,就是神”。但哈克(K. Haacker, NIDNTT , III p.456~458)却证明了“大能者”是神明的称号,而“神的”一词是路加的附注。也有可能神的大能者是一种诺斯底派的神,源自至高神。不过,最可能的看法是,西门以神明自称,而后来诺斯底派的人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说。无论如何,路加纯粹把他视为骗人的术士,而这术士的身份,正是所要贬抑的。 12. 腓利传道的结果,就是人们留意听从他(6节),不听西门(11节)。他们“信了腓利所传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这主题的组合很奇特,显明早期教会继续传耶稣所传的信息,但同时逐渐说明其途径,就是神的国度权柄已经透过耶稣的大能,在当代彰显出来。有人认为,路加是说人们信了腓利,不是信了福音,或信了耶稣。此处的文法结构是用 pisteuo (译注:希腊文“相信”)的间接受词,邓恩 Baptism p.65 )说,这是表明理性上的同意,而不是心灵的投入。可是这结构在十六34 及十八8 却是指真正对神的信心。问题要点其实是:腓利传福音时,那些人对他的相信,是不是可以解作信心不完整?人们接着便受洗,看来腓利并没有怀疑他们的诚意;故事中也没有表示他是个不够资格的传道者。总之,我们没有足够证据,可说他们的信心只是表面的,缺乏实质。 13. 可是西门怎样了?他也信了,也受了洗,又跟住腓利(参三11 的瘸子)。不过,他跟从腓利,含着迷信和惊异的成份:他见腓利行的神迹奇事,满心惊奇(从18~19节可见),而且很渴慕也有这本领。那么,西门到底是真信徒吗?他的信心固然大有缺失,但我们必须读完全文才可以公正地衡量他的信仰。 14. 这里没有直接说,为什么耶路撒冷使徒在听见撒玛利亚人乐意接受神的道,要派两人去视察。不过,福音传到撒玛利亚,是很大的迈进,使徒很自然要去看看那里的情形,以了解这个教会发展的新事件。后来,福音在安提阿传给外邦人,十分成功,耶路撒冷也差巴拿巴去视察(十一22) ;彼得领哥尼流信主后,教会也开会讨论这事。这样看来,似乎耶路撒冷教会对每一个新步,都作着审慎的视察;耶路撒冷教会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很保守的教会,本身从不作任何新的发展。 15 ~17.教会的两位代表,彼得、约翰抵达之后146 ,便为信的人祷告,叫他们受圣灵,并为这缘故按手在他们头上。路加解释说,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见十44 ,十一15 同样的话)。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147 。这也许是使徒行传中,最特殊的一句话了。其他经文中,总是说人奉主名受洗就必受圣灵二38) 。十九1~7 以弗所的十二个人又不同,他们并未奉耶稣的名受洗。按手并没有与受圣灵相提并论,除了十九6 的特别情况之外。另一方面来看,圣灵可以在受洗之前降下(十44~48) 。因此,受圣灵与洗礼不一定同时发生。那末,为什么这次圣灵暂时没有赐下呢?所谓按手是第二次受圣灵,可能带来特别的属灵恩赐一说,绝无可能性;第16节明明否定这个说法。圣灵也不一定要使徒按手才赐下,因为在别处没有按手,也有圣灵赐下(二38) ;有时十二使徒根本不在场(九17) 。还有,腓利为埃提阿伯太监受洗时,就接受了圣灵,并没有其他步骤。o有两种解释可能正确。第一,神在彼得、约翰未来之先,暂且保留不赐下圣灵,为要使撒玛利亚人完全与耶路撒冷的信徒集团契合他们乃是在五旬节接受圣灵的148 。这看法可从哥尼流受圣灵的情形得着支持;彼得明明作证,说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正如起初临到门徒身上一样,两种经历是一致的十一15~17) 。第二个观点则认为,撒玛利亚人的回应与委身有缺失,他们未受圣灵便表明了这一点(邓恩 Baptism , pp.55~68)。邓恩说,撒玛利亚信徒需要确据,就是他们已经真正被信徒团体接受,然后他们才能完全相信。可是,这里必须强调,路加从没有这样说过。而且,这里也没有说他们的信心有什么缺憾,要补充修正才可以受圣灵,彼得、约翰并没有向他们讲道,o是为他们祷告,求神赐圣灵给他们。这样看来,第一个观点较可取149 。留意这里的前提,一个人有没有受圣灵,可以看得出来。这必然与属灵的恩赐有关,(例如十46 便印证了十45)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每次都有属灵恩赐的彰显,而其他较不突出的用语,如喜乐的感受,也足以作为圣灵同在的明证(十三52 ,十六35 ;帖前一6) 。 18 ~19.西门看见使徒有赐圣灵的能力,他不但想自己得圣灵,而且想得能力,可以赐圣灵给别人。使徒当时有没有为西门按手,赐他圣灵,这里没有明说,不过17节的总括似乎表明他也在内。这段经文不是要考究西门有没有“重生”(正如后来的神学词汇),这里侧重的是他想得圣灵能力的恶欲,理由不正,取得能力的途径也不对。拥有属灵的权柄是很严肃的责任,不是一种特权;有这权柄的人,必须时时警觉不落入试探,去辖制在灵性上受他照管的人;更要提防不用自己的地位取利,不管是财利,或是自我高抬(彼前五2、3) 。西门把赐圣灵看作一种魔术手法,甘愿付钱买这特权,更显出他完全误解了圣灵的本质。因此,用钱或贿赂买教会地位的恶行,被称为西门尼(Simony),就是从这事件而来。 20 ~23.彼得的回话决绝极了。腓利浦(J. B. Phillips)的译文大胆地将第一句译为“To hell with you and your money!”听来好像是粗话,但希腊文确是这样说的。这是对西门的咒诅,判定他和他的钱一同毁灭。这就等于把他从教会逐出去,或者说得正确点,这话是对西门严重的警告,让他知道,他若不改变态度,结局会如何。以为用钱可以买神的恩赐的想法,表明他对神的本性、神的恩赐,完全误解了。我们也许可以稍为同情西门,他刚从异教背景出来,很容易误解这吸引他的新宗教。不过,这误解非常严重,虽是幼芽也必须一手摘除。这个想法显明西门的基本态度与神不合(参诗七十八38) ,因此,他一旦如此存心,就一日在这道上无分,即得不着福音的福气(参申十二12 ,十四27 的用语)。所以他应懊悔这罪恶,祈求主,或者他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参诗七十八38) 。“或者”的含意是神会赦免还是不赦免,解经家的见解不同。可能这话的重点o是,西门不能倚恃神的怜悯,视之为理所当然的。彼得最后加上一句话,说出西门的景况十分严重,正是“苦胆之中”,这是希伯来的讲法,回应申命记二十九18 所说“有恶根生出苦菜和茵陈”的危险。这里似乎是比喻式的讲法,说到一个人拜偶像、离弃神,必给他自己和他所欺哄的人带来苦果(参哀三15、19) 。彼得也就是说,西门为自己招来可怕的审判,这是被罪恶捆绑的人(参赛五十八6 同样的句法)不能避免的。 24. 西门的反应是求使徒为他祈求,好叫所说的审判没有一样临到他。另有些版本加上一句有趣的描述,说西门不住哀哭苦求。不管他明白的有多少,单从经文上,看不出他有什么不诚心的地方。后来传说西门成为基督教的劲敌,异端的头子。不过,这里看不出这些,因此表明路加所写的,早于后来对西门的记述。彼得再给西门机会悔改,和他对亚拿尼亚不同;我们很难知道路加怎样区分这两个人,或者他觉得亚拿尼亚比西门更有机会认出自己的罪行,因此他是故意犯罪(参路十二47、48) 。无论如何,这故事表示受了洗的人虽犯了严重的罪,仍有可能蒙赦免。 25. 这故事以一句叙述结束,说明使徒回耶路撒冷途中,在许多撒玛利亚村庄讲道传福音。这句话的主辞不明确,但一定包括腓利在内,如此就为下一个故事开了路。这句结语也很笼统,不过,目的在说明腓利所开始的撒玛利亚宣教工作,由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进一步推展。这样,撒玛利亚人归入教会,就被肯定了;到了九31 ,撒玛利亚已理所当然是教会整体的一部份了。
143 参 W. A. Meeks, 'Simon Magus in Recent Research', Religious Studies Review 3. 1977, pp.137-142, for a survey of the voluminous research.
144 RSV 作“撒玛利亚的一个城”。最古版本则作“那撒玛利亚城”,GNB 则把它阐译作“撒玛利亚主要的城市”。若后者正确的话,句法就很突兀,而 GNB 的译法也不是理想的方式。可能的市镇有,Sebaste (是希律大帝给旧约的撒玛利亚的新名);或示剑,或 Gitta,就是西门的出生地。不过,无论它是指什么地方,对这故事本身并无影响。
145 七节上半部在希腊文中,写得很累赘,好像路加未将该句作最后修正似的,不过意义却是清楚的。
146 Neil, p.122,对照约翰在路九54 的态度。
147 Bovon, p.251f 说洗礼和按手通常合起来成为一个礼仪。若是这样,何以腓利省略了仪式的一半呢?
148 G. W. H. Lampe, The Sea of the spirit (London, 1967), pp.70-72. 149 关于这事背后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自古以来的分裂,参阅 M. Green, I Believe in the Holy Spirit (London, 1975), pp.136-139.
七埃提阿伯人悔改(八26~40) 下一个故事也是以腓利为主角,同样是关于教会宣道工作的扩展。前一个故事是撒玛利亚人群体的归主,而这里却是一个从南方来的人悔改。前一个故事中,福音的进展并没有神特别的指引,而这里却每一步骤都看出圣灵掌管着一切。这故事说到一个外邦人信了主,至于他是否已归化犹太教,我们不能肯定。当时教会对外邦人信主,仍未有明确的立场,不过,由于他随即回到远方本乡去了,对教会并没有立刻造成困难。这个问题后来因为一连串事情发生,才催使教会正视,寻求解决。记载这事的目的,一方面是有关腓利,另一方面也因为它构成教会迎向外邦人过程中的一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首先把福音带给外邦人的,不是彼得,而是希利尼信徒。那位埃提阿伯人信主的经过耐人寻味,他是因为发现耶稣应验了先知的预言,便相信了。腓利能够独立工作,不需要使徒来辅助。 若这个故事是史实,就必定是出于腓利自己的追述。不过,当然路加把他认为特出的要点,更加意地刻画:就如神记念各地敬畏祂的人(十34、35) ,先知预言应验在神仆耶稣身上(三13) ,还有圣灵在传道工作上的角色。这故事的写法,很像那位“陌生人”与两个旅客同行的故事,他对他们讲解圣经,又同守一项圣礼,然后就不见了(路二十四13~35) 。 26. 这故事从主的使者吩咐腓利开始,叫他离开成功的传道工场,丢到一个决不适宜推进福音工作的地方。主的一个使者,叫人想起旧约中这一位的角色(王下一3、15) 。我们不知道何以到了29节,圣灵代替了天使做神的使者(参五19 ,十3 ,十二7~23 ,二十七23) 。在犹太人的观念中,两者似乎十分相关(二十三9) 。这段的要意,是表明腓利这趟旅程,是神所发起的,也是神心意的一部分。教会向外邦人传道,并非出于偶然,而是配合神特定的旨意。腓利得到指令向南走,但此句的希腊文也可以译作“正午时分”150 ;现今的译本中,没有一个如此翻译,不过可能是原文的意思;这个译法会令腓利的呼召更超乎寻常,让人不解:酷热的正午时分不会有旅人151 。这里的路是由耶路撒冷向南通往希伯仑,再向西朝海岸到迦萨。那路是旷野,路加的解释强调了这吩咐的奇特性。 27 ~28.于是腓利立刻遵命而去。奇怪得很152 ,竟遇见另一位旅客,这人从今日称为苏丹(不是今日的依索匹亚 Ethiopia,此字在和合本中译为埃提阿伯)而来,是任宫廷要职的太监,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手下总管银库。太监通常是指被阉的人,在犹太律法中,是不许进入圣殿的(申二十三1) ,以赛亚书五十六3~8 却绐他们有将来的指望。因此,如果这人是这样的一个太监,他就不是个归化犹太教的人。不过,这字有时单单用来指在宫廷内任职的人,这里很可能是这个意思。可是原文的句子将几个名词叠在一起,表明这个字有其单独意义,与有大权(英文作 Minister)并列;而从路加对旧约的用法看来,他可能是要读者看出这是以赛亚书五十六3~8 的应验。此外,他可能认为这里应验了诗六十八31 。这位官员是有大权的宫廷财务的大臣,这一点表示:这个信主的人不是个等闲人物呢!他到耶路撒冷礼拜,表示他至少是个“敬畏神的人”(参十2 注)。虽然他不能作十足的归化者,至少他已竭尽所能的事奉神。他大概参加耶路撒冷的朝圣节期,如今在回途中。他乘的是“车”,正合他高位的身份;一路上以阅读犹太经卷解闷。 29 ~31.腓利这时第二次得着神的吩咐。也许是因为通常人不会向达官贵人的座驾搭讪,所以腓利需要内心的确据,知道这是他该做的一步。那车大概o是一辆牛拉的车,比人步行的速度不会快多少,因此腓利追上去打招呼没有多大困难。他走近了,听见有人在朗读也许是奴仆读给主人听,也许是太监自己在读153 。他认出所读的经文是什么,就开口问太监是否明白所读的。太监回答说不明白,需要人向他解释,并邀腓利同坐。他大概从衣着口音认出腓利是犹太人,能够帮助他。不过,他所提出的原则十分重要:旧约没有解说是不能完全明了的,要有钥匙才能开启它的奥秘。耶稣为门徒预备了钥匙(路二十四25~27 、44~47),这时神便要腓利用它来帮助这位太监。 32 ~33. 太监所念的经文,正是传道者宣讲的大好机会。我们清楚看见整件事中神的手在引导,祂带领腓利到正合适的地方,并预备那人与他会面。因此,腓利听见他读的那段经文,恰好是福音信息理想的开场白,就绝非巧合了。以赛亚书五十三7、8 ,预言神的仆人忍受各种凌辱,担当别人的罪,成为赎价,最后被神高举。第一世纪的读者怎样解释这段经文,意见纷纭,因此,太监不明白这些话,就不足怪了。这里引用的几节,意思相当含糊,描写这位仆人沉默无言像一头牲口安静地被牵到宰杀之地,或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被羞辱,受诬告,却不抗议,最后被人治死。 34. 奇怪的是,那太监并没有问这段经文应该怎样解释;他开口就问先知是在指自己,还是指别人。既然耶利米描写自己的苦况,也用同样的语句(耶十一18~20) ,因此,若有学者认为,这几句话是指先知自己的经历,就不足为奇了。还有,别的经文中,神屡称以色列民是祂的仆人(赛四十四1、2) ,那么,把仆人解作以色列民,或以色列的一部份,或神心目中的以色列民,也不足为奇。在犹太教中,这两种观点都很流行。但是,至于“仆人”与他们所期待的大卫的儿子就是在末后要建立神在以色列民中政权的那一位是否相吻合,就不清楚了。我们的看法,有些犹太人可能有这一种见解154 ;最重要的是,耶稣认为自己实现了这仆人的角色155 。 35. “开口”这词用在意义重大的言论之先。因此腓利在此引入谈话的高潮,离开这段经文,传讲耶稣的福音。他的第一步,自然是先表明耶稣就是应验预言的那一位。o要概略描述耶稣的性格,以及他怎样忍受不公平的审判,被定死罪,就足以证明了。当然腓利不会o说这么一点,他必然会讲明耶稣的故事为何是福音。他有没有详细解说以赛亚书五十三章,我们不得而知。有人发现路加个人的偏向,很少论及耶稣担罪代赎的工作,于是归纳说路加神学思想中,不重视这方面。这里所引述以赛亚书五十三章的经文,也有人觉得奇怪,为何路加o引用论耶稣受不公义的苦害的一段,而不提祂担当罪恶,和祂代人受死?这是不是一种无声的强调?这样问法是假设路加凭自己的意思选引这段经文,而不是照事实从腓利或其他资料来源取材写出来。这样的假设不足为信。既然路加在别的经文也提及耶稣为别人受苦(二十28 ;路二十二19、20) 我们实不能因路加不提这一点而下什么结论156 。 36. 腓利对太监讲的话,自然不o35节简短的一点点;因为当他们来到一个溪流的地方,太监就想要受洗。显然腓利已经像彼得在使徒行传二章的信息(尤其是38节),向太监说明了对福音信息应作的回应。同时,也可以看出太监必然已向腓利表示相信耶稣。所以他没什么理由不受洗了。但正因这里没有说明这些状况,有早期的文士就尝试“改良”这故事,加上了附注的句子(37节),腓利说:“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说:“我信耶稣是神的儿子。”这番加上去的话,内容是绝对正确的神学,可是风格就不合路加,而版本的证据也不足。 38. 腓利认为太监已具备受洗的资格,就同意他的要求。太监把车停住,二人下到溪中,腓利就为他施洗。这里没有足够的证据,可表明当时太监是全身浸入水中,还是站在浅水中,用水浇在头上;若新约经文不提施洗的形式,我们也不该坚持某一种形式了。 39. 这里经文说,二人从水上来后,圣灵就把腓利提了去。这个故事如此结尾,相当突兀。另有一个较详细的译本,结尾稍为缓和一点:“他们从水里上来,圣灵降临在太监头上,但主的使者把腓利提了去……。”由于希腊文的“圣”字,就在“灵”的后面,这样就不难看出,以上楷体字的句子可能是意外地被疏漏了。若是这样,较长的译句可能是本来的句子,如此,这故事便很清楚说明太监受洗后,受了圣灵。这个较长的经文译本的证据虽然不强,但也可能是原来的句子。不过,五9 和路四18 都有用“主的灵”,而且神的灵(而不是天使)把一个人提到别处,也见于列王纪上十八12 ;列王纪下二16 ;以西结书三14 等。无论如何,从太监欢欢喜喜上路的情形,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他受了圣灵。 40. 腓利却来到亚锁都,是沿岸的第二大城,在迦萨以北。从这地开始,城乡不断,腓利一边向他们传道,一边向北走,直到该撒利亚。该撒利亚似乎是腓利的家乡;无论如何,使徒行传下次再提及他的时候,他仍在那里定居(二十一8) 。
150 这是字面的意思;由于中午太阳偏南,这句话连带有地理上的含义。
151 参 Unnik, pp.328-339. 论及这一点,及这故事的其他方面。
152 这故事的结构正是为了强调这一点。
153 古时人们多开声诵读,不像今日的人喜欢默读。
154 参 J. Jeremias, TDNT , V, pp.654-717.
155 R. T. France, 'The Servant of the Lord in the Teaching of Jesus', Tyn . B 19, 1968, pp.26-52.
156 参 Marshall, Luke , pp.169-175.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徒八1 】「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马利亚各处。」
司提反被害,成为耶路撒冷整个教会受逼害的先兆,这无疑是同一群人的行径。这是使徒行传中第一次用“逼迫”一字(七52) 。这里的用法意思是攻击某人,或苦劝或用暴力,使他放弃宗教信仰;或者单指为宗教理由攻击别人。信徒为持守所信的,就逃往逼迫者无心再追的远地去。他们祇需逃往犹太和撒玛利亚的郊野,就可以躲避风险了。有些信徒甘愿居留在撒玛利亚,而撒玛利亚人也并没有恶待他们,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也许耶路撒冷的逼迫,主要是来自司提反的对手,他们主要是针对教会中与他有关的人。使徒可能没有被牵连,他们仍然留在耶路撒冷(自然与其它信徒在一起 ),可以证明祇是司提反一组人被逼迫的理论。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2 】
「有虔诚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为他捶胸大哭。」 「捶胸大哭」:应该是「做了大大的哀痛」,也就是举行丧礼的意思。这样的作法跟约瑟安葬耶稣一样,是违反以色列人常规的,因为司提反是重犯,理应不能举行丧礼为他哀痛。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八2 】
虽然危机重重(第2节放在第1节后目的在此 ),仍有敬虔的教会人士把司提反正式埋葬。被处死的囚犯是可以收殓埋葬的,但后来犹太的规章中规定,不许为他们举哀;若这规条在第一世纪已经执行的话,此处举哀的人就是公开抗议司提反被处极刑,因此极可能惹祸上身。“虔诚”一字在别的经文是指敬虔的犹太人(二5 ,路二25) ,但后来也用来描写亚拿尼亚,说他“按律法是虔诚人”(二十二2) ,虽然他也是信徒。因此,这里可以当作意指信徒。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3 】
「扫罗却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
扫罗领头攻击教会,这是另一种宗教狂热的表现。他进各人的家,拉他们下在监里,连女人也不放过。扫罗这番行径,广义而言可以从他自己确凿的见证中证实(林前十五9 ,加一13、22 ,腓三6 ,提前一13) 。不消说,罗马当局默许了这些事。不过,这番攻势大概为期不长(长期急剧的逼迫似乎不常见 ),不少使徒见风声缓和,就潜回耶路撒冷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3 】
经文说扫罗残害教会。在希腊语这个词所指的是兽性的残酷,是用以指野猪蹂躏葡萄园,和野兽狂咬一个人体的。这一章里的那个残害教会的人和下一章那个降服于基督的人,两者之间的对比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每日研经丛书》
【徒八4 】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 「传」道:原文是「传福音」、「传好消息」的意思。因此「传道」就是「传福音之道」、「传好消息之道」。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八4 】
故事的开始,表明耶路撒冷的教会,受逼迫结果却是好的,那些被赶逐离家,或自己觉得要走避的人,在各处传扬福音。有意思的是,作者没有将这次运动的推进归于圣灵特别的指引,像教会扩展的其它重要阶段一样。他似乎认为,流浪的信徒传福音是很自然的结果,也许机会是自然出现的,因为人们会问起他们离家的理由。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5 】「腓利下撒玛利亚城去宣讲基督。」
腓利是去撒玛利亚的人之一(八1) ,他显然就是六5 七人名单中的一员。他传讲弥赛亚,至低限度引起听众的注意,因为撒玛利亚神学坚信未来必有一位拯救者(称为ta~eb 或“复兴者” )(约四25) ;这期待是根据申命记十八15 以下;他们所等候的那一位,是教师和赐律法者,而不一定是统治者。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6~8 】腓利的听众,十分留神听他,似乎造成一种群众运动。他们的贯注,是由于所见所闻而来。腓利与使徒一样,有行神迹的能力,成为他信息的印证。他像彼得一样(五16) ,能赶逐污鬼,众人听见鬼大声喊叫,从附着的人身上出来(路四33 ,九9 ,可一26) 。他们又看见瘫痪的、瘸腿的行走;在此腓利的作为又与彼得(三1~10) 和耶稣相符。这些医治的大能叫众人大大欢喜。不过,这里并没有提到他们真正相信福音。虽然有人说没有信心的,耶稣不会医治(可六5、6) ;但对神的信心与感恩反应不足的人,也有得医治的例子。(路十七17~19)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12 】
「及至他们信了腓利所传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连男带女就受了洗。 」
腓利传道的结果,就是人们留意听从他(6节 ),不听西门(11节 )。他们“信了腓利所传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这主题的组合很奇特,显明早期教会继续传耶稣所传的信息,但同时逐渐说明其途径,就是神的国度权柄已经透过耶稣的大能,在当代彰显出来。有人认为,路加是说人们信了腓利,不是信了福音,或信了耶稣。此处的文法结构是用 pisteuo(译注希腊文“相信” )的间接受词,邓恩 Baptism p.65)说,这是表明理性上的同意,而不是心灵的投入。可是这结构在十六34 及十八8 却是指真正对神的信心。问题要点其实是:腓利传福音时,那些人对他的相信,是不是可以解作信心不完整?人们接着便受洗,看来腓利并没有怀疑他们的诚意;故事中也没有表示他是个不够资格的传道者。总之,我们没有足够证据,可说他们的信心只是表面的,缺乏实质。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14 】
「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马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
这里没有直接说,为什么耶路撒冷使徒在听见撒玛利亚人乐意接受神的道,要派两人去视察。不过,福音传到撒玛利亚,是很大的迈进,使徒很自然要去看看那里的情形,以了解这个教会发展的新事件。后来,福音在安提阿传给外邦人,十分成功,耶路撒冷也差巴拿巴去视察(十一22) ;彼得领哥尼流信主后,教会也开会讨论这事。这样看来,似乎耶路撒冷教会对每一个新步,都作着审慎的视察;耶路撒冷教会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很保守的教会,本身从不作任何新的发展。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15~17 】教会的两位代表,彼得、约翰抵达之后,便为信的人祷告,叫他们受圣灵,并为这缘故按手在他们头上。路加解释说,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十44 ,十一15) 。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147 。这也许是使徒行传中,最特殊的一句话了。其它经文中,总是说人奉主名受洗就必受圣灵二38) 。十九1~7 以弗所的十二个人又不同,他们并未奉耶稣的名受洗。按手并没有与受圣灵相提并论,除了十九6 的特别情况之外。另一方面来看,圣灵可以在受洗之前降下(十44~48) 。因此,受圣灵与洗礼不一定同时发生。那末,为什么这次圣灵暂时没有赐下呢?所谓按手是第二次受圣灵,可能带来特别的属灵恩赐一说,绝无可能性;第16节明明否定这个说法。圣灵也不一定要使徒按手才赐下,因为在别处没有按手,也有圣灵赐下(二38) ;有时十二使徒根本不在场(九17) 。还有,腓利为埃提阿伯太监受洗时,就接受了圣灵,并没有其它步骤。祇有两种解释可能正确。第一,神在彼得、约翰未来之先,暂且保留不赐下圣灵,为要使撒玛利亚人完全与耶路撒冷的信徒集团契合──他们乃是在五旬节接受圣灵的。这看法可从哥尼流受圣灵的情形得着支持;彼得明明作证,说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正如起初临到门徒身上一样,两种经历是一致的十一15~17) 。第二个观点则认为,撒玛利亚人的响应与委身有缺失,他们未受圣灵便表明了这一点(邓恩Baptism- pp.55~68 )。邓恩说,撒玛利亚信徒需要确据,就是他们已经真正被信徒团体接受,然后他们才能完全相信。可是,这里必须强调,路加从没有这样说过。而且,这里也没有说他们的信心有什么缺憾,要补充修正才可以受圣灵,彼得、约翰并没有向他们讲道,祇是为他们祷告,求神赐圣灵给他们。这样看来,第一个观点较可取。留意这里的前提,一个人有没有受圣灵,可以看得出来。这必然与属灵的恩赐有关,(十46 ,十45)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每次都有属灵恩赐的彰显,而其它较不突出的用语,如喜乐的感受,也足以作为圣灵同在的明证(十三52 ,十六35 ,帖前一6)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17 】
当初,圣灵有时候是自己降在信的人身上,也有的是借着使徒们的按手。到了保罗传道的时候,按手受圣灵的事情就很少了。
──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徒八18~19 】西门看见使徒有赐圣灵的能力,他不但想自己得圣灵,而且想得能力,可以赐圣灵给别人。使徒当时有没有为西门按手,赐他圣灵,这里没有明说,不过17节的总括似乎表明他也在内。这段经文不是要考究西门有没有“重生”(正如后来的神学词汇 ),这里侧重的是他想得圣灵能力的恶欲,理由不正,取得能力的途径也不对。拥有属灵的权柄是很严肃的责任,不是一种特权;有这权柄的人,必须时时警觉不落入试探,去辖制在灵性上受他照管的人;更要提防不用自己的地位取利,不管是财利,或是自我高抬(彼前五2、3) 。西门把赐圣灵看作一种魔术手法,甘愿付钱买这特权,更显出他完全误解了圣灵的本质。因此,用钱或贿赂买教会地位的恶行,被称为西门尼(Simony ),就是从这事件而来。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19 】
「说:“把这权柄也给我,叫我手按着谁,谁就可以受圣灵。”」 「把这权柄也给我」:原文是命令语气,西门以为彼得的能力跟其他邪术一样,也可以用金钱交易。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八20 】「彼得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你想神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
「灭亡」:原文的结构是表达出「期望其灭亡」的意思。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八21 】「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
一切信仰的冒牌货当中,最可恶的一样,就是容许我们的心改变;其实,真正的信仰,必须是把基督的爱,珍藏在我们心中。─ 怀特菲
【徒八24 】「西门说:“愿你们为我求主,叫你们所说的,没有一样临到我身上。”」
西门的反应是求使徒为他祈求,好叫所说的审判没有一样临到他。另有些版本加上一句有趣的描述,说西门不住哀哭苦求。不管他明白的有多少,单从经文上,看不出他有什么不诚心的地方。后来传说西门成为基督教的劲敌,异端的头子。不过,这里看不出这些,因此表明路加所写的,早于后来对西门的记述。彼得再给西门机会悔改,和他对亚拿尼亚不同;我们很难知道路加怎样区分这两个人,或者他觉得亚拿尼亚比西门更有机会认出自己的罪行,因此他是故意犯罪(路十二47、48) 。无论如何,这故事表示受了洗的人虽犯了严重的罪,仍有可能蒙赦免。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25 】「使徒既证明主道,而且传讲,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马利亚好些村庄传扬福音。」
这故事以一句叙述结束,说明使徒回耶路撒冷途中,在许多撒玛利亚村庄讲道传福音。这句话的主辞不明确,但一定包括腓利在内,如此就为下一个故事开了路。这句结语也很笼统,不过,目的在说明腓利所开始的撒玛利亚宣教工作,由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进一步推展。这样,撒玛利亚人归入教会,就被肯定了;到了九31 ,撒玛利亚已理所当然是教会整体的一部份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26 】「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那路是旷野。”」
这故事从主的使者吩咐腓利开始,叫他离开成功的传道工厂,丢到一个决不适宜推进福音工作的地方。主的一个使者,叫人想起旧约中这一位的角色(王下一3、15) 。我们不知道何以到了29节,圣灵代替了天使做神的使者(五19 ,十3 ,十二7~23 ,二十七23) 。在犹太人的观念中,两者似乎十分相关(二十三9) 。这段的要意,是表明腓利这趟旅程,是神所发起的,也是神心意的一部分。教会向外邦人传道,并非出于偶然,而是配合神特定的旨意。腓利得到指令向南走,但此句的希腊文也可以译作“正午时分”;现今的译本中,没有一个如此翻译,不过可能是原文的意思;这个译法会令腓利的呼召更超乎寻常,让人不解:酷热的正午时分不会有旅人。这里的路是由耶路撒冷向南通往希伯仑,再向西朝海岸到迦萨。那路是旷野,路加的解释强调了这吩咐的奇特性。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26 「那路是旷野。」】
旷野是无人居住之地,神奇异的带路,使腓利在那里,他被选立为尊贵的执事的职分,也可能承担不少工作,是有关分散在各地的教会。况且他刚完成一项在撒玛利亚的宣教工作,许多人都同心听从他的教导。现在他突然在寂静之中,不大会遇见旅行者,可见证主。这未免太奇怪,他还不如回家,与四个会说预言的女儿在一起呢!(使徒行传二十一章九节 )
在人生中有许多旷野,在异地的孤寂,你在言语方面有困难。在病中的孤寂,没有体力来从事工作,受人误会猜忌而孤寂,虽然人数很多,也无法与人交往。神没有带我们在那里,没有花朵,在光亮中摇撼。
但在每一种孤寂的情况之中,我们若忍耐等候主,必有事奉的机会,常常有人要我们帮助,据传曾有几个修士听人向他们读出启示录。之后各人要选一节其中最喜爱的经句,有的说:神要擦去一切的眼泪。也有的引用这节:得胜的,我要他坐在宝座上。还有人选读:祂的仆人要事奉祂,这就是Thoməs ə Kempis以后写的「效法基督」:
不在事奉你多少,
而在于完全讨你喜悦。
【徒八26~27 】
这路从耶路撒冷经伯利恒,希伯仑而汇合大路到迦萨以南的埃及。迦萨有两个。主前九十三年的战争把迦萨摧毁了,主前五十七年在南面建了新的迦萨。第一个迦萨称为旧迦萨或旷野迦萨,以别于另一个。这由迦萨过去的路可能是全世界过半数的交通所必经。在车上的是埃提阿伯的太监。他是干大基手下总管银库的。干大基不见得是一个适当的头衔,却是埃提阿伯所有女王都有的头衔。这太监曾经上耶路撒冷去礼拜过。那时候世界充满了厌烦多神和各国道德松弛的人。他们来到犹太教,从中找到这一位上帝和那严格的道德标准,这才给他们人生以意义。如果他们接受了犹太教,也受了割礼,他们便被称为归化者;如果他们没有到这个地步,却继续上犹太人的会堂去,也读犹太教的圣经,他们便被称为敬畏上帝的人。这位埃及阿伯太监一定是这样的一个探求者,却在犹太教中安顿下来;他或是一个归化犹太教者,或是一个敬畏上帝的人。
──《每日研经丛书》
【徒八27 】
「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个埃提阿伯(注即古实 见以赛亚18章 1节 )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徒八27~28 】于是腓利立刻遵命而去。奇怪得很,竟遇见另一位旅客,这人从今日称为苏丹(不是今日的依索匹亚 Ethiopia 此字在和合本中译为埃提阿伯 )而来,是任宫廷要职的太监,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手下总管银库。太监通常是指被阉的人,在犹太律法中,是不许进入圣殿的(申二十三1) ,以赛亚书五十六3~8 却绐他们有将来的指望。因此,如果这人是这样的一个太监,他就不是个归化犹太教的人。不过,这字有时单单用来指在宫廷内任职的人,这里很可能是这个意思。可是原文的句子将几个名词迭在一起,表明这个字有其单独意义,与有大权(英文作 Minister )并列;而从路加对旧约的用法看来,他可能是要读者看出这是以赛亚书五十六3~8 的应验。此外,他可能认为这里应验了诗六十八31 。这位官员是有大权的宫廷财务的大臣,这一点表示:这个信主的人不是个等闲人物呢!他到耶路撒冷礼拜,表示他至少是个“敬畏神的人”(十2) 。虽然他不能作十足的归化者,至少他已竭尽所能的事奉神。他大概参加耶路撒冷的朝圣节期,如今在回途中。他乘的是“车”,正合他高位的身份;一路上以阅读犹太经卷解闷。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27 ,28埃提阿伯是在何处?太监何以熬上耶路撒冷礼拜?】
答:埃提阿伯——就是古实,是黑的意思,为含之子古实的后裔所居之地(创十6) ,其古时之版图甚广,位于非洲东部,与埃及为邻,古实人唇厚发卷,是黑族人种Negro(耶十三23) ,曾一度被埃及统制达五百年之久。在主前七百年,古实已自立为一国,改称为埃提阿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阿比西尼亚(Abyssnia ),即现今之埃塞俄比亚国,其首都是阿迪斯·阿贝巴(AddisAbaba )。据教会史家研究宣称,约在主后三三O后,基督教传人埃提阿伯之第一人,确为弗路门丢斯(Erumentius )者,此人是由推罗将福音信息传到那里,以后国王与人民同归基督,他们所使用的圣经,计有旧约四十六卷,新约叁一十五卷,除了公认各书以外,尚有不经之书掺入其间,至于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为女王习惯称号 如埃及王法老 罗马王该撒 )之手下总管银库的那位太监,可能就是具有理财智识,而居于埃提阿伯,臣服女王入宫掌权的一个犹太人,所以他会携有旧约七十士希腊文译本圣经,上耶路撒冷去做礼拜,因于返回途中,得听腓利传道而信主了(徒八28-38) 。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徒八27~28 埃提阿伯女王所统管的领土在何处?何以她的太监会上耶路撒冷做礼拜?】
“埃提阿伯”(ETHIOPIA )人是古实的后裔(创十章6节 ),古时住在今阿拉伯境内,以后由阿拉伯渡海到非洲埃及之南(见圣经地图1的挪亚后裔分图所示 )。
摩西第一妻子是古实人(民十二章1节 )。约瑟夫的犹太古史卷二第一 章详述这事。
古实王曾一度率领兵土一百万攻击犹大,但耶和华使他们战败(一13) 。
古实王特哈加以后曾与犹大王希西家作军事联盟,一同抵抗亚述王的侵略(王下十九章9节 实三十七章9节 )。
古实在古时的国度相当广大,与埃及为邻,占有今日埃及以南的苏丹国。但古实曾一度被埃及统治,达五百年之久,埃及委任一个“古实王子”作总督。
因埃及与以色列及犹大有密切关系,所以不少犹大人前往埃及侨居,以后亦沿尼罗河上游抵达古实。
在主那稣前七百年,古实已自立为一国,改称埃提阿伯,许多犹太人在该国有会堂,诵读旧约圣经。可能这位有大权的太监受犹太侨民宗教生活影响,上耶路撒冷观光和作礼拜,并携有希腊文的旧约圣经(即七十译本 )归国,所以在路上诵读。
波斯王朝,它的领土西以古实为界(斯一章1节 ),以后以色列人便以古实为“西方”的代名词。
在耶利米时代,古实人以伯米勒曾在犹大王宜为太监,并且曾救耶利米一命(一13) 。
古实人皮肤黝黑,代表人性不能改变,耶利米曾有此论调(耶十三章23节 )。
埃提阿伯太监信那稣,可能是应验诗六十八篇31节 的话:古实人要急忙举手祷告。
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CANDACE )并非女王自己的名字,乃是埃提阿伯语“女王”的称号,等于埃及称王为法老、罗马称王为该撒,以东称王为希律一般。当时干大基的首都在“米罗埃”(MEROE )。波斯统治后,则南迁。埃提阿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为“阿比西尼亚”(ABYsslNIA ),今仍用古名,国都在“亚的斯·亚巴巴”(ADDIS一ABABA )。
埃提阿伯国史中尊称那位信主的太监为第一位宣教师,自他以后,埃提阿伯已变为一个希腊教形式的基督教国家。但教会历史专家研究,则宣称埃提阿伯迟至纪元后330年由一位名为“弗罗门丢斯”(FRUMEN一TIus )着、由推罗将福音传人,以后全国信主云。
千大基子下的邵位太监,有人认为可能是侨居在埃提阿伯的得势犹太人,入官掌权,所以他会到耶路撒冷做礼拜而信主云。
埃提阿伯今日的圣经与众不同,旧约计四十六卷,新约叁一十五卷。
犹太“口传法令”有关于埃提阿伯人的事如此说:日耳曼人称洁白为灰白,埃提阿伯人则称灰白为洁白。意即白种的日耳曼要求甚高,黑种的埃提阿伯人容易满足云。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徒八28 】
「现在回来,在车上坐着,念先知以赛亚的书。」
「车」:原文可以指「战车」或「马车」,不过这里应该是「牛车」所以腓利可以追上。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八29 】「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
神的工作必须是由神发起的。一个工人可以直接从圣灵接受呼召,也可以间接借着所读的圣经,所听的信息,或所遇的环境而接受呼召。但无论神用什么方法向人显示祂的旨意,我们必须从其它各种声音中听到祂自己独一的声音。无论那呼召是借着什么器皿临到我们,都必须是祂自己向我们说话。当然,将同工们的意见一下就全然摒弃是不对的,但如果将同工们的意见接纳,而代替了圣灵在我们里面直接的见证,那也是不对的。固然我们切不可脱离身体里其他的肢体而独立行动,但也不可忘记,我们一切的引导都是从元首而来的。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徒八29 圣灵说话】
问:使徒行传八章二十九节 :「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圣灵怎样对人说话?
答:圣灵是藉?人里面的直觉而与人说话。不是肉耳可以听得祂,也不是心思可以推想祂,乃是直觉可以听见祂。这件事在现在是应当特别注重的。注重理性者就要藉?心思来寻求圣灵的意思。热心而又无圣经的知识和深奥的灵命者,就要盼望要在身体的耳朵里听见圣灵的声音。这些都是引人到错误之途的。受撒但欺骗的,都是这些人。圣灵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我们灵中作的(罗八16) 。人除了他的魂之外,尚有一灵在。这灵最大的机关,就是直觉。直觉就是人灵里的知觉,不是身体的感觉,也不是心思的思想,乃是灵里独立,不必有所依赖而有的知觉。圣灵的声音,在直觉里是可以听得来的。现今的信徒,若非多随从直觉的感觉以服事主,就要时常行出主旨意之外。―― 倪柝声
【徒八29~31 】腓利这时第二次得着神的吩咐。也许是因为通常人不会向达官贵人的座驾搭讪,所以腓利需要内心的确据,知道这是他该做的一步。那车大概祇是一辆牛拉的车,比人步行的速度不会快多少,因此腓利追上去打招呼没有多大困难。他走近了,听见有人在朗读──也许是奴仆读给主人听,也许是太监自己在读。他认出所读的经文是什么,就开口问太监是否明白所读的。太监回答说不明白,需要人向他解释,并邀腓利同坐。他大概从衣着口音认出腓利是犹太人,能够帮助他。不过,他所提出的原则十分重要:旧约没有解说是不能完全明了的,要有钥匙才能开启它的奥秘。耶稣为门徒预备了钥匙(路二十四25~27) ,这时神便要腓利用它来帮助这位太监。──《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32~33 】太监所念的经文,正是传道者宣讲的大好机会。我们清楚看见整件事中神的手在引导,祂带领腓利到正合适的地方,并预备那人与他会面。因此,腓利听见他读的那段经文,恰好是福音信息理想的开场白,就绝非巧合了。以赛亚书五十三7、8 ,预言神的仆人忍受各种凌辱,担当别人的罪,成为赎价,最后被神高举。第一世纪的读者怎样解释这段经文,意见纷纭,因此,太监不明白这些话,就不足怪了。这里引用的几节,意思相当含糊,描写这位仆人沉默无言像一头牲口安静地被牵到宰杀之地,或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被羞辱,受诬告,却不抗议,最后被人治死。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34 】
「太监对腓利说:“请问先知说这话,是指着谁?是指着自己呢?是指着别人呢?”」
奇怪的是,那太监并没有问这段经文应该怎样解释;他开口就问先知是在指自己,还是指别人。既然耶利米描写自己的苦况,也用同样的语句(耶十一18~20) ,因此,若有学者认为,这几句话是指先知自己的经历,就不足为奇了。还有,别的经文中,神屡称以色列民是祂的仆人(赛四十四1、2) ,那么,把仆人解作以色列民,或以色列的一部份,或神心目中的以色列民,也不足为奇。在犹太教中,这两种观点都很流行。但是,至于“仆人”与他们所期待的大卫的儿子──就是在末后要建立神在以色列民中政权的那一位──是否相吻合,就不清楚了。我们的看法,有些犹太人可能有这一种见解;最重要的是,耶稣认为自己实现了这仆人的角色。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35 】「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
“开口”这词用在意义重大的言论之先。因此腓利在此引入谈话的高潮,离开这段经文,传讲耶稣的福音。他的第一步,自然是先表明耶稣就是应验预言的那一位。祇要概略描述耶稣的性格,以及他怎样忍受不公平的审判,被定死罪,就足以证明了。当然腓利不会祇说这么一点,他必然会讲明耶稣的故事为何是福音。他有没有详细解说以赛亚书五十三章,我们不得而知。有人发现路加个人的偏向,很少论及耶稣担罪代赎的工作,于是归纳说路加神学思想中,不重视这方面。这里所引述以赛亚书五十三章的经文,也有人觉得奇怪,为何路加祇引用论耶稣受不公义的苦害的一段,而不提祂担当罪恶,和祂代人受死?这是不是一种无声的强调?这样问法是假设路加凭自己的意思选引这段经文,而不是照事实从腓利或其它数据源取材写出来。这样的假设不足为信。既然路加在别的经文也提及耶稣为别人受苦(二十28 ,路二十二19、20) 我们实不能因路加不提这一点而下什么结论。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36 】「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监说:“看哪,这里有水,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 注:有古卷在此有」
腓利对太监讲的话,自然不祇35节简短的一点点;因为当他们来到一个溪流的地方,太监就想要受洗。显然腓利已经像彼得在使徒行传二章的信息(尤其是38节 ),向太监说明了对福音信息应作的响应。同时,也可以看出太监必然已向腓利表示相信耶稣。所以他没什么理由不受洗了。但正因这里没有说明这些状况,有早期的文士就尝试“改良”这故事,加上了附注的句子(37节 ),腓利说:“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说:“我信耶稣是神的儿子。”这番加上去的话,内容是绝对正确的神学,可是风格就不合路加,而版本的证据也不足。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38 】
「于是吩咐车站住,腓利和太监二人同下水里去,腓利就给他施洗。」
腓利认为太监已具备受洗的资格,就同意他的要求。太监把车停住,二人下到溪中,腓利就为他施洗。这里没有足够的证据,可表明当时太监是全身浸入水中,还是站在浅水中,用水浇在头上;若新约经文不提施洗的形式,我们也不该坚持某一种形式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39 】
「从水里上来,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太监也不再见他了,就欢欢喜喜地走路。」
这里经文说,二人从水上来后,圣灵就把腓利提了去。这个故事如此结尾,相当突兀。另有一个较详细的译本,结尾稍为缓和一点:“他们从水里上来,圣灵降临在太监头上,但主的使者把腓利提了去……。”由于希腊文的“圣”字,就在“灵”的后面,这样就不难看出,以上楷体字的句子可能是意外地被疏漏了。若是这样,较长的译句可能是本来的句子,如此,这故事便很清楚说明太监受洗后,受了圣灵。这个较长的经文译本的证据虽然不强,但也可能是原来的句子。不过,五9 和路四18 都有用“主的灵”,而且神的灵(而不是天使 )把一个人提到别处,也见于列王纪上十八12 ;列王纪下二16 ;以西结书三14 等。无论如何,从太监欢欢喜喜上路的情形,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他受了圣灵。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40 】「后来有人在亚锁都遇见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传福音,直到西泽利亚。」
腓利却来到亚锁都,是沿岸的第二大城,在迦萨以北。从这地开始,城乡不断,腓利一边向他们传道,一边向北走,直到该撒利亚。该撒利亚似乎是腓利的家乡;无论如何,使徒行传下次再提及他的时候,他仍在那里定居(二十一8)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1 】使徒站立得稳。别的人可能逃走了,可是他们却冒着任何可能来临的灾祸;这有两个原因。(甲 )他们都是勇士。康拉得(译注英国小说家JosephConrad1857-1924 )说,他年轻时做海员,学习驾驶帆船,一阵狂风来了。那教他的老人只给他一项意见。他说,「迎着风去,常常迎风驶去」。使徒决心要面对任何有威胁性的危险。
──《每日研经丛书》
【徒八5~13 】
在撒玛利亚工作这一件事是异乎寻常的,因为人人都知道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是没有来往的(约四9) 。
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的争执,历史悠久。远在主前八世纪,亚述人征服了北国,而北国的首都便是撒玛利亚。正如当日的征服者一样,他们把大部份的人口搬走了,安置了一些陌生人进来。主前六世纪时巴比伦人征服南国,南国的首都在耶路撒冷,其中的居民便被掳去巴比伦;可是那些人完全不甘失去他们的身份,仍然固执地作犹太人。主前五世纪,他们获准回去,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领导之下,重建他们那个曾遭破坏的城市。一方面,北国那些被留下在巴勒斯坦的人,与那些被掳进来的外族人通婚。当南国的百姓回来,要建造他们的城市时,那些在撒玛利亚周围的人要来帮忙。可是被他们轻蔑地拒绝了,因为他们再不是纯种的犹太人了。从此以后,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便有了无法弥缝的裂痕和深刻的仇恨。
──《每日研经丛书》
【徒八9~11 】路加叙述人们信主的事以先,把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腓利未到达前当地的状况。城里有一个人叫做西门,妄自尊大,以邪术异能迷惑百姓。百姓被他蒙蔽,甚至称他为神的大能者。西门的事迹与后世的传说,已经混为一谈。根据殉道士犹斯丁(JustinMartyr )给我们可靠的资料(他自己是撒玛利亚本地人 ),说西门曾经住在那里,后来迁往罗马,仍操邪业。后来,爱任纽记载,他带着一个叫赫兰 Helen),本来作女奴的女子周游各地,说她是“意念”(诺斯底的一种能力 )的化身。希波利图 Hippolytus),另一位专写异端的作家,告诉我们一个动听的故事,说他与彼得争辩之后,挫败不起。最后西门说:“若他活着被埋葬,就可以在第三日再复起。于是他命令门徒,掘一个坟墓,把他埋在里面。门徒遵命做了,他却直到今日仍在地里。因为他不是基督。”这类故事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我们很难衡量。路加最早记载这人的事迹,他所写西门的话,是经百姓证实的,我们必须视为真实。西门到底自认是谁,我们虽不肯定,但至少他说自己有天上来的大能。他大概不可能自称是弥赛亚。赫肯(p.303 ),认为他自称是“大能者,就是神”。但哈克(K.Haacker-NIDNTT-IIIp.456~458 )却证明了“大能者”是神明的称号,而“神的”一词是路加的附注。也有可能神的大能者是一种诺斯底派的神,源自至高神。不过,最可能的看法是,西门以神明自称,而后来诺斯底派的人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说。无论如何,路加纯粹把他视为骗人的术士,而这术士的身份,正是所要贬抑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9 】
在古代,西门是一种很平常的人名。那时有许多占卜星相家和巫术师,而在那个轻易入信的时代,这些人很有影响力,也过着舒适的生活。甚至二十世纪还不能摆脱相命占卜,差不多每一家流行的报纸杂志都可见到,对这种事我们是不会大惊小怪的了。不要以为西门和他的行家都是故意欺骗人。他们当中,许多是先自欺了才去欺人,而且相信他们自己的能力的。
──《每日研经丛书》
【徒八20~23 】彼得的回话决绝极了。腓利浦(J.B.Phillips )的译文大胆地将第一句译为“To hell with you and your money!”听来好像是粗话,但希腊文确是这样说的。这是对西门的咒诅,判定他和他的钱一同毁灭。这就等于把他从教会逐出去,或者说得正确点,这话是对西门严重的警告,让他知道,他若不改变态度,结局会如何。以为用钱可以买神的恩赐的想法,表明他对神的本性、神的恩赐,完全误解了。我们也许可以稍为同情西门,他刚从异教背景出来,很容易误解这吸引他的新宗教。不过,这误解非常严重,虽是幼芽也必须一手摘除。这个想法显明西门的基本态度与神不合(诗七十八38) ,因此,他一旦如此存心,就一日在这道上无分,即得不着福音的福气(申十二12 ,十四27) 。所以他应懊悔这罪恶,祈求主,或者他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诗七十八38) 。“或者”的含意是神会赦免还是不赦免,解经家的见解不同。可能这话的重点祇是,西门不能倚恃神的怜悯,视之为理所当然的。彼得最后加上一句话,说出西门的景况十分严重,正是“苦胆之中”,这是希伯来的讲法,响应申命记二十九18 所说“有恶根生出苦菜和茵陈”的危险。这里似乎是比喻式的讲法,说到一个人拜偶像、离弃神,必给他自己和他所欺哄的人带来苦果(哀三15、19) 。彼得也就是说,西门为自己招来可怕的审判,这是被罪恶捆绑的人(赛五十八6) 不能避免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