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使徒行传 第28章


圣经综合解读

1「我们既已得救,才知道那岛名叫马耳他。」

2「土人看待我们,有非常的情分;因为当时下雨,天气又冷,就生火接待我们众人。」

3「那时,保罗拾起一捆柴,放在火上,有一条毒蛇,因为热了出来,咬住他的手。」

4「土人看见那毒蛇悬在他手上,就彼此说:『这人必是个凶手,虽然从海里救上来,天理还不容他活着。』」

5「保罗竟把那毒蛇甩在火里,并没有受伤。」

6「土人想他必要肿起来,或是忽然仆倒死了;看了多时,见他无害,就转念,说:『他是个神。』」

保罗被毒蛇咬住()),是出于神的旨意,叫保罗在踏上马耳他岛上的第一时刻,就引起所有岛人的注意。
「天理」())一字是大写字母,表示是希腊公义女神,也可能是马耳他人的另一位同等神明。
第5节应验了可十六17-18的预言。
「肿起来」())原文是医学上指发炎的用语,新约里只有路加使用过这词。

7「离那地方不远,有田产是岛长部百流的;他接纳我们,尽情款待三日。」

8「当时,部百流的父亲患热病和痢疾躺着。保罗进去,为他祷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

9「从此,岛上其余的病人也来,得了医治。」

「热病」())是马耳他岛流行的一种肠胃炎病症(Malta Fever)),由岛上所产山羊奶内的微生物引起。
保罗在船上成了全船人的福分()),在马耳他岛上又成了全岛人的福分())。信徒无论在何处,都应该是属天祝福的管道,给四围的人带来福分。

10「他们又多方地尊敬我们;到了开船的时候,也把我们所需用的送到船上。」

11「过了三个月,我们上了亚历山大的船往前行;这船以『宙斯双子』为记,是在那海岛过了冬的。」

12「到了叙拉古,我们停泊三日;」

13「又从那里绕行,来到利基翁。过了一天,起了南风,第二天就来到部丢利。」

「叙拉古」())是西西里岛的首府,位于该岛的东海岸。
「利基翁」())位于意大利半岛的西南尖端,与西西里岛的东北角相对峙,中间仅隔非常狭窄的海峡。「部丢利」())是罗马南方约120多公里那不勒斯湾北岸的大海港,是亚历山大粮船的主要卸货港之一。「南风」())在这段航程中是顺风。
上图:保罗搭乘另一只亚历山大的船,从马耳他经过叙古拉、利基翁到达部丢利港。

14「在那里遇见弟兄们,请我们与他们同住了七天。这样,我们来到罗马。」

15「那里的弟兄们一听见我们的信息就出来,到亚比乌巿和三馆地方迎接我们。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

16「进了罗马城,(有古卷加:百夫长把众囚犯交给御营的统领,惟有)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

17「过了三天,保罗请犹太人的首领来。他们来了,就对他们说:『弟兄们,我虽没有什么事干犯本国的百姓和我们祖宗的规条,却被锁绑,从耶路撒冷解在罗马人的手里。」

18「他们审问了我,就愿意释放我;因为在我身上,并没有该死的罪。」

19「无奈犹太人不服,我不得已,只好上告于凯撒,并非有什么事要控告我本国的百姓。」

20「因此,我请你们来见面说话,我原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这链子捆锁。』」

罗马皇帝驱逐犹太人离开罗马的命令())在此之前已经取消,所以有许多犹太人又回到罗马居住。「犹太人的首领」())指犹太公会和民间的领袖人物。保罗每到一处地方,往往先向犹太人作见证。
向凯撒上诉是被犹太人认为不爱国的行为,所以保罗必须解释其原由())。
「以色列人所指望的」())就是弥赛亚的来临。

21「他们说:『我们并没有接着从犹太来论你的信,也没有弟兄到这里来报给我们说你有什么不好处。」

22「但我们愿意听你的意见如何;因为这教门,我们晓得是到处被毁谤的。』」

23「他们和保罗约定了日子,就有许多人到他的寓处来。保罗从早到晚,对他们讲论这事,证明神国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

罗马犹太人说完全不知道这件事()),可能因为他们是法利赛人,只有撒都该人才热心控告保罗。也可能因为先前为弥赛亚的争论,曾使犹太人一时被逐出城,所以他们不愿再争论。
保罗虽然被囚,但他一直利用每一个环境和机会传福音())。

24「他所说的话,有信的,有不信的。」

25「他们彼此不合,就散了;未散以先,保罗说了一句话,说:『圣灵借先知以赛亚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

26「祂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27「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28「所以你们当知道,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

29「(有古卷加本节:)保罗说了这话,犹太人议论纷纷地就走了。」

26-27节引自赛六9-10。
「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意思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30「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

31「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

保罗此时不可能靠织帐棚赚取生活所需,很可能是靠各地教会给他的馈送和帮助维生())。保罗的属灵生命在主后60-62年这两年期间进入高峰,神使用他写了四本「监狱书信」,即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腓利门书())。在这两年之后,保罗曾经获得了短暂的释放,后来再次被捕,最后于主后64年尼禄皇帝迫害基督徒期间为主殉道。
使徒行传开始于「神的国」()),又结束于「神的国」。保罗信主后就全人奉献给「神的国」,虽然身被囚禁,还能「放胆」())、喜乐,最后又勉励每一个爱慕主的人:「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祂显现的人」())。
上图:保罗被押往罗马受审旅程:1、保罗在耶路撒冷被捉,送到凯撒利亚(徒二十一27-二十三30);2、在凯撒利亚被囚两年,受审后送往罗马(徒二十三31-二十六32);3、保罗被押乘船经西顿、每拉到了佳澳(徒二十七1-8);4、保罗等在海上历经风浪的危险到了米利大(徒二十七9-44);5、从米利大经叙拉古、利基翁、部丢利,到了罗马,在罗马等待受审两年期间继续传道(徒二十八1-17)。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米利大的欢迎

保罗和船上的人原来是来到了米利大。钦定本对米利大人不太厚道,称他们为barbarous人。(译注:英语barbarous一字、可解作野蛮的、也可解非希腊的 但以前一解释较为常人所习知。 )希腊人诚然称他们为barbaroi;但是对希腊人,barbarian一字,乃是指的说barbar的人,那就是不说漂亮的希腊语而说一种难解的外国语的人。我们只称他们为土人(natives, R.S.V. ),意思才较接近。

这一段间接地给我们关于保罗性格的一个活泼生动的说明。第一,他有可爱的,朴实无华的性质,不能闲着不作一事。他们生火取暖,保罗便去拾一捆柴助火。我们又一次看到,就各方面观察保罗,他是一个极其讲求实际的人,尽管他那么伟大,可是,绝不耻作小事。

据说博克华盛顿(译注:美国黑人教育家Booker T. Washington, 1858-1915 )青年时,要走几百哩路去上一所收受黑人学生的大学(那时收容黑人学生的大学不多 )等他到步,才知道已经额满。学校给他一份工作,是替人整理床铺和打扫地方。他接受了;他打扫地方,整理床铺,做得很好,不久以后,学校接受他入学,后来他做了黑人中最伟大的学者和行政人员。惟有小人物才拒绝小差使。

还有,我们看到保罗的为人是冷静沈着。因为热度,使一条毒蛇醒了,从一捆柴里出来,悬在他的手上。我们很难说这是神迹与否。至少现在在米利大是没有毒蛇这东西了;在保罗的时代,有一种蛇,很像毒蛇,但是无毒的。比较上,很可能在蛇未刺破他的皮肤之前,保罗把蛇捽掉了。总之,他似乎并未把这事当一回事去处理。在米利大人看来当然像件神迹,但是很清楚地,保罗并不太大惊小怪!

协助与医治

在米利大,岛长似乎是一个虚衔;而部百流很可能是岛上那一部份的,罗马政府的首席代表。他的父亲病了,保罗能以运用他的治病恩赐,使他痊愈。但是在第九节有一个很有趣的可能性。那节说岛上其余的病人,也来得了医治。这里所用的字是接受医药照顾的意思;有些学者认为这很可能是说,他们不只来就保罗,也来就路加,路加给他们以医药的照顾。果然如此的话,这段落便给我们一幅最早期的,医药传教士的工作的图画。这里有一件尖刻的讽刺:保罗可以行治病的恩赐,而他自己却要常常带着肉体的刺。许多人能使人得到他自己得不到的恩赐。例如贝多芬(Beethoven )给世人以不朽的音乐,而他自己却是完全聋的,绝对听不到。这些人做了赐福的媒介,自己却从未享受到,但是绝不以为苦,反而觉得心满意足,这便是恩典的一个奥秘。

这样我们来到罗马

过了三个月,保罗和同船的人,设法坐上那在米利大过冬的另一艘谷船到意大利去。那时候的船都有破浪神(装饰船头的人像 )。航海的人所喜爱的有两个神灵,那便是天神双子(中文圣经‘丢斯双子’ ),即迦斯托与坡吕克斯;这船刻了他们的像作破浪神。前次的航行是不幸的。这次的倒是顺遂的。

部丢利是罗马的港口。保罗心里一定免不了心惊胆战,因为此刻他是到了世界之都的门口了。一个渺小的犹太帐棚匠如何在这世界最大的都市中过活呢?北边便是米士南港,为罗马兵舰的驻在地;保罗遥望这些战船,心里一定想到罗马的威力。附近有贝爱海滩,是‘意大利的白来登’(译注:白来登"Brighton"是英国南部的海滨浴场 ),海滩上挤满了人,也挤满了富有的罗马人的五彩缤纷的帆船与游艇。部丢利有码头,有仓房,有船只,有‘古代世界的利物浦’之称。

当保罗几乎是独对罗马时,他心里一定免不了起过一阵的震动。接着发生了一些奇妙的事。亚比乌市离罗马四十三哩,离三馆则是三十三哩。他们是在那从罗马到海岸的亚比乌大道上。一位罗马基督徒的代表来迎接他们。希腊字代表一词,所用的是一个城市的,出去迎接一个作为将军或君王的胜利者的代表。他们来迎接他,把他当作世上伟人之一,他便感谢神,也放心壮胆。甚么事情使他那么心情高张的呢?一定是他突然明白,他并不是独自在那儿。

基督徒绝不孤单。(一 )他知道有不可见的许多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他。(二 )他知道他属于一个普世性的团契。(三 )他知道他无论何往,神都在那里。(四 )他确知他的复活主与他同在。

冷漠的犹太人

保罗不论何往,一开始便与犹太人同在。这是一件极其奇妙的事,因为过去三十多年,犹太人尽力设法阻止他,要抵销他的工作,甚至要杀害他,他却仍是先给他们提出他的信息。保罗在罗马也是先向犹太人宣道,试问有没有像他这样的,抱不能挫败的盼望和难以移易的爱心的行动呢?

到末了,他的结论用以赛亚书的话暗示出来。这也是神的作为:犹太人拒绝耶稣这事,正是为外邦人打开了门。万事万物都有定旨;在事物的机枢之处便有那不可见的舵手──神。犹太人所关闭了的门也就是那给外邦人开了的门;而且这还不是结局,因为有一次,到了末后的日子,便都成了一群,并且归在一个牧人手下。

毫无障碍

到了世界的末了,保罗仍是保罗。钦定本有一个地方含混不清。它说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这话的真正意思乃是他自己负担生活所需的一切费用,他自己维持生活。甚至坐牢,他的双手仍然供给自己的需要;无论如何他不会闲着的。他坐牢时写了腓立比书,以弗所书,歌罗西书与腓利门书一。他也从不会完全孤单。路加与亚里达古与他同行,而且路加直到末了仍在。提摩太常常与他在一起,门1 )。有时推基古与他在一起。有一段时间以巴弗提陪他。又有时马可与他同在

时间也不白费。他告诉腓立比的信徒,说这一切都更是叫福音兴旺。因为他受的捆锁为御营全军所知,那更是如此。他住自己的私人住处,但是不分昼夜,都有一个兵士与他在一起。这些大本营的兵,乃是皇帝所选的部队──御营。这些人当中,许多在两年之内都必须与保罗共度漫长的日子;而许多也必然在完成他的警卫责任时,有基督在他的心里。

使徒行传在胜利的呼声中结束了。在希腊文,并没有人禁止(和合本 ),没有受到甚么阻碍(现代本 ),乃是一个字,而那字却像是一个得胜者的呼喊。这是路加故事的峰巅。我们詑异,为甚么路加总不告诉我们保罗后来如何:被处死了,还是被释放了。理由是这并不是路加的目的。一开头路加便给我们他写使徒行传的计划,那是他告诉我们,耶稣如何吩咐他的门徒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以至地极,作祂的见证。如今故事已经完结,三十多年前在耶路撒冷开始的故事却在罗马结束了。这全是神的神迹。使徒行传开始时的教会数目可以十计,如今却不能以万计。关于拿撒勒人被钉十字架的故事,依其征服的路线横扫全世界,直到如今,没有人禁止他在世界之都罗马宣讲了。福音已传到这世界的中心,并且可以自由地宣讲──路加的任务也到达终点了。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使徒行传第二十八章

.遇难的人上了岸,才知道是米利大,即当今的 Malta(见注)。布鲁斯(Book p.512)说这字是“避难所”的意思,是当地所用的同族语,不过路加是否知道这一点,则未可知。

2.米利大的人属腓尼基族,本土语言是 Punic 方言。在乡村地方,人们多用本地语言,不用希腊语,因此路加称他们为蛮族(RSV 作土人),这字不过是指他们不懂希腊语而已,也有暗示他们是单纯的村民。这样的人,有希腊作者印证,多半仇视陌生人,但这一回他们却对落难的海客,表示十分的情谊,生火欢迎他们。赫肯(p.713)说得对,虽然当时气温不会低过华氏五十度(摄氏十度),但船客遭难后,自然又湿又冷的了。他却认为二七六人围一个火,似乎难以想像,所以他说路加只是说信徒们而已。保罗这时看来也很自由,在这情况下也不算出奇;人们一旦上了岛,像保罗这样的人,又怎能逃脱呢。无论如何,他立意要在该撒面前受审的。

3.这样,保罗得以帮忙拾柴生火,当他把其中一根柴丢进火去时,竟然是条蛇。布鲁斯(Book p.521),提出一个现代的例子,是从“亚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出来的,说一条蛇从火里一捆柴中钻出来。希腊文直译是毒蛇,引起人们的存疑,因为该岛上如今并没有毒蛇。不过,在场的人当作毒蛇,可能是看错了;不少现代人见草蛇以为是毒蛇呢。不过无论怎样,现代米利大的生态状况,并不一定可作古代状况的指南,人们若明知岛上没有毒蛇,也不会以为它是毒蛇。

4.布鲁斯( Book p.522 注11)引用一首希腊诗,说到一个谋杀凶手,在海上风浪中逃走,在利比亚 Libyan 岸遭沉船,结果被毒蛇咬死。在当时的思想形态下,米利大人对保罗的反应是很易理解的。凶手虽然免了葬身海上,还是逃不出报应。天理(Justice)一字是大写字母的,表示是希腊公义女神,不过米利大人可能指他们自己另一位同等的神明。

5~6.但保罗只一手把它甩在火里,并没有受伤。我们不晓得他到底当它有毒还是无毒;若是当它有毒,他是否看自己在神的保证下;马可福音较长结尾(the longer ending)中的应许,可能是根据这件事而来,而非此事件是根据马可福音的应许。米利大继续留意看他,深以为他的咬伤会红肿,甚至会倒毙,可是他一点事也没有。于是人们随即转念,说他一定是一个神。

路加当然不会认为保罗是个神,但他显然相信使徒们具有异能。他视他仍具有古代公认的那种“神人”的品质,不过近来的研究显示,这一词要小心应用。在这件事上,似乎路加用意在讽刺人们的迷信程度,可以转眼间由一极端转为另一极端。换言之,若“神人”的含义存在的话,路加的用意必然是批判意味的318

7.接着是保罗在米利大的第二个故事(7~10节)。这是个神迹故事,与福音书的相似,类似耶稣医治彼得岳母及一群病人的故事。保罗登岸的地方,近罗马统治者在岛上的产业。他的衔头叫做岛长,在碑刻中有所印证。路加记载他名叫部百流 Publius(希腊文作 Poplios),这个名字的用法有点不寻常,不过也并非未出现过。岛长接待他们,款待他们三日。是不是全体遇难的船客都在款待之列,并不清楚,但保罗及叙述者则必然在其内了。

8~10.部百流的父亲患了热病和痢疾(这是该地特盛的病症,称为米利大热症 Malta Fever)。保罗藉祷告按手把他治好了,并且治好岛上闻风而至的病人。保罗治病活动的结果,人们带礼物来送给他和同伴们,并为他们预备旅程所需的。这里用我们,有人认为路加也运用了他专业所长,与保罗同工。这也大有可能的,但路加只一心关注保罗所作的。

这故事的结束似乎很精彩。这里没提及保罗传讲福音,也没有提及人们的反应,只说他们对所领受的表示感激(试对照,保罗与居比路方伯之关系相类似的记载)。不过,理由可能很简单,当日没有人信主,保罗出现在故事中,主要是担任救援同伴出险的角色。

11.三个月代表航海封停的时期。也有其他船只被冬季所阻,逼得逗留等春天才复航。因此,有另一艘由亚力山大来的船,在米利大耽搁,也就不出奇了,它也是乘运麦子的,这里记下了多采的细节,说那船以丢斯双子为记,就是 Castor and Pollux 是航海的守护神,他们的星座(Gemini)若在风暴时得见,则表示好运(这些记戴与内容无甚相干)。

12.这船先到叙拉古,是西西里的首府,在那里停了三日。这等资料对故事并无关连,也就更证明是真实的了。

13.这里说他们绕行,然后来到利基翁,就是义大利脚趾端的地方,实在有点奇怪,因为那地就在叙拉古的直线航程上。这词语可能是航海上的专有技术名词。布鲁斯认为是指他们一进入 Messina 海峡,就转换了方向。至于亚力山大版本则用“放松”一词,就是放松船锚(,不过锚是紧急情况下才会放松的;若接纳这一版本,则也能解作抛开缆索。从利基翁起行北上,遇着南风,就顺利来到部丢利319。部丢利就是当今的 Pozzuoli,是麦子贸易的主要商港,不过后来被 Ostia 占了上风,因为位置上更接近罗马。

14.部丢利这样大的都,当然有信徒在那里居住,还有犹太殖民集团。不少解经者觉得,保罗竟能自由地在那里与信徒停留一个星期,相当令人费解。赫肯(p.719)视这一段日子是一种文学手法,容许一段时间把保罗抵达的消息传到罗马去,又使信徒可派代表去见他。Hanson(p.253)认为百夫长要先到罗马去请示,但其实他早该知道手续的了,除非因冬航的耽搁,原定计划有所变更。不过,路加没有写出原因来,并不等于没有原因的。

这一节末句说他们来到罗马,再看看下面第16节,就有点令人困惑。可能强调的是“这样”一字,就是经过这许多艰险的长征,终于到了;从部丢利前行是陆路,没有海途之险。也许该译作:“经过这样的旅途,我们来到罗马320。”

15.保罗未到达罗马,就受到欢迎了。他抵达的消息在他来以先已传达,当然是部丢利的信徒报讯的了。当时有两处地方的信徒来迎接他,一是从亚比乌市来,离罗马四十三哩(69公里),另一个是三馆,离罗马三十三哩(53公里 )。这两地都是罗马经部丢利到义大利南部的大路上必经之路。他们来接保罗,使他大得鼓励,知道在城里有朋友。近代解经家指出,保罗接触的全是犹太人集团。有人认为路加一心想把罗马信徒撇开不谈,使保罗以先锋宣教士姿态出现;但又碍于不能抹杀他们的存在,就先让他们在未入罗马时见了保罗,解决了这件事(赫肯 pp.720, 730)。不过,这样的建议是不必要的。路加在此不过只描述保罗初抵罗马的头几天,先与犹太人接触,他并没有着力记载保罗与现存教会的关系罢了。路加至少已表示保罗受着信徒的欢迎,但他主要的目的,却放在保罗对犹太人的态度上,因为全书的重点,系在犹太人与外邦人与福音的关系。

16.保罗终于到达他的目的地了。路加在此最后一次用第一人称的复数代名词。经文告诉我们,保罗获准有自己的住所,不是坐监牢,是个私人住户,有看守的兵同住(30节)。这与罗马的做法相符合,至少后来的文献如此。

西方版本对这一点有较详尽的说明:“百夫长把众囚犯交给御营的统领,惟有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这样又引起官方办事手续的问题,旧有的观点认为这里接收囚犯的官员,是 Princeps Peregrinorum ,就是以罗马为基地的御营的统帅(见注)。可是,这单位似乎在二世纪他雅努 Trajan 时代之前,并未存在。另一个可能,是指 Praefectus Praetorii ,是皇帝卫队的首长,依他雅努绐 Pliny 的信上表示,各省押送的囚犯交由他经营的。这个说法是 Sherwin-White(pp.108~111)所推论的,他说这里的官员是 Princep Castrorum ,乃是首长的副官。因此,西方版本可能根据这个办事程序写的。至于法律的程序,请看30节注。

nbsp;
310 G. B. Miles and G. Trompf, 'Luke and Antiphon: The Theology of Acts 27-28', HTR 69, 1976, pp.259~267.

311 对于像约翰牛顿这样的航海信徒,这段经文收纳在圣经中的价值,大可不必引什么证据了。
312 西方版本指出这航程共十五日,不管是否路加手笔,这也是个合理的估计。
313 R. M. Ogilvie, 'Phoenix', JTS 9, 1958, pp.308-314.
314 C. J. Hemer, 'Euraquilo and Melita', JTS 26, 1975, pp.101-111 (103).

315 Codex Vaticanus 用了个奇特的字:that land was resounding 而不是 that land was approaching(“陆地的回响”,而不是“陆地接近了”);这样的表达在观感上也许是贴切的,亦可能是原本的字眼,但也可能是经研究过而更改的经文。
316 J. Jeremias, The Eucharistic Words of Jesus (London, 1966), p. 133 n.6.
317 A. Acworth, 'Where was St. Paul Shipwrecked?' JTS 24, 1973, pp.190-193; see, however, C. J. Hemer, 'Euraquilo and Melita', JTS 26, 1975, pp.100-111.

318 Conzelmann (p.147) 认为路加在此的态度没有批判的意味,这意见不宜采纳,可对照。路加不会自相矛盾至这地步,尤其是全书到了高潮的阶段。
319 Haenchen 的德文本,是七海里半。
320 F. A. Mecham, 'And so we came to Rome', Australian Catholic Review 50, 1973, pp.170~173 (as reported in NTA 18, 1973, §181) translates houtos as 'as follows'.

十保罗与罗马的犹太人

路加记述保罗在罗马的行事,有两点没有提及,却正是我们很想知道的:他向该撒上诉的结果,他与罗马已有的基督教会的关系。这里的记述全集中在他与非信徒的犹太人的关系上。他请了他们的代表简略地解释他来罗马的因由,乃是犹太地犹太人对他提出的控告;这样他有机会向他们解说基督教讯息的本质;不过,听的人反应大有分歧。当时他们意见又不合,保罗斥责他们的盲目顽梗,不肯听福音,并向他们宣称,自己将转向外邦人传福音了。路加所记的余下两年时光,保罗真的向外邦人传讲救恩。因此,读者所见保罗的最后一副画面,就是他最后向犹太人呼吁,与他接受向外邦人作工的呼召。这里所传递的印象,就是保罗一向事奉的心意,都是先向犹太人尽上责任,他们拒绝了,才走向外邦人。这情况与罗马书九~十一章,保罗对他的呼召那种充满感情的心意,十分吻合。同时,这段也成为全书的高峰,的宣教大计来到一个决定性的关键:福音已传至国都,且毫无阻拦地传向外邦人,教会面对新的扩展边缘,保罗向西班牙开拓的心愿,意味着更广远的进程。因此,教会有了新的开步走号令:罗马只是路上的一站,并非终点。原则上,他们可以撇开犹太人不管,至少暂时如此,专向外邦人进发。

路加所刻画的图画,全以保罗的使命着眼。罗马的犹太人已有机会直接对保罗所介绍的福音,表示回应;当然他们应该早已从定居罗马的信徒,得知福音讯息的了。也就是说,路加除第15f外,没有提及罗马本身教会的存在和活动,而这可能会令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其实这种集中主题的记述,就与路加福音最后一章的手法一样,他记载耶稣的复活显现,似乎全集中在耶路撒冷及附近地区,同时集中在复活主日,虽然耶稣在其它地方也有显现,路加后来才说明复活的显现延续四十天之久。

17.保罗在新的居所一安顿好,首先就请了罗马的犹太人领袖来。对于罗马的犹太社团的情况,资料不足,无以知晓这里的首领到底是什么人。他请他们来,因为他显然不能出去访问他们,他处身于室内监禁中。他向他们报导来罗马的因由。他宣称自己并没有作什么事干犯本国的百姓,和祖宗的规条(。可是,他却被犹太人交给罗马人。这里的辞句与福音书写耶稣的相似,可能路加想读者看出耶稣与保罗的际遇相呼应的地方。有人说这话与路加前面的故事相违,前面说保罗是由罗马人从犹太人手中取过来的。不过,路加关注的是事情的核心,不是细节;这里很真实地描述出犹太人怎样在腓力斯和非斯都面前,极力逼控。虽然许多犹太人想指控保罗为患于罗马,但事实上,他们是因他触犯犹太人而一心想要罗马人定他们的罪。

18.罗马的审询,并没有查出犹太人的控罪来,他没有犯了该死的罪,本该无罪释放了。保罗说罗马人愿意释放他,这有点奇怪,因为罗马巡抚实际上并没有释放保罗的念头,非斯都想送保罗往耶路撒冷受审,因此保罗才被逼上诉该撒。反而是亚基帕认为若保罗没有上诉该撒,就可以释放了,可能非斯都当时也同意他的话。因此,保罗这话,可能是前述事件的概述而已。

19.保罗说上诉该撒的原因,是由于犹太人不服罗马人想释放保罗,这话一定是指,犹太人的控诉中这使非斯都问保罗是否愿意上耶路撒冷受审。若然,f的含意,就是若犹太人没有对保罗提出诉罪,非斯都就会放他自由的了。这也十分有道理,因为非斯都可能认为,拘留了保罗两年之久,即或犯了犹太人什么律法,也受了足够的刑罚了。所以这两处记述是吻合的。保罗清楚表明,他并非对本国首领的作为,有什么攻击的用心。这番话是求和的话,保罗承认犹太人若认为他犯了事,依这样的途径对付他,也是他们权利以内的事。

20.因此,保罗招聚他们,是要叫罗马的犹太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他受审的主因,亦即他一直所坚持的,乃是以色列的“盼望”的真谛,就是弥赛亚的来临与复活。换言之,在他心目中,他是作为一个忠心的犹太人而被罗马捆锁;这就大受犹太人的注视了,因为他们的宗教是罗马合法批准的。

21.罗马犹太人说完全不知道保罗这件事,他们并没有收到耶路撒冷任何指示,要他们在庭上代表犹太人一方控告保罗,耶路撒冷也没有差犹太使者来报告保罗的控案。这原没有什么出奇。布鲁斯( Book p.353)说得好,犹太领袖见案子一移交去罗马,就不会再插手其中的了,因为他们得胜诉的机会甚微。因此,在罗马的犹太人并没有收过任何正式的通传消息;他们也很可能宁愿对这案子不过问,因为先前为弥赛亚的争论,曾逼使他们一时被逐出城注)的经验,记忆犹新。

22.可是,他们也有兴趣听听保罗自己的申辩。他们已知道一点关于这基督教派的事,因为罗马也有个活跃的教会,又知道他们常被攻击。他们也必定听闻保罗和他宣教士的威名,所以对他自辩的言论,和他在耶路撒冷当权者面前失宠的原因,自然十分好奇。

23.约定了日子,就有许多人到他的寓处来。“他的寓处”一词是“接受他款待的意思”,犹太人是他的客人,因为他不能再像以往的方式,到会堂里去;不过,这话并不表示保罗请他们吃饭或其他款待。有人问保罗的房间是否够大容纳这许多人,是个题外话。

保罗的主题不是他自己的景况,而是福音。他讲论证明神国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主题是把传扬耶稣和使徒论及耶稣的教训合并起来,成为一个单元:神的统治,就是神代表者的统治,也即是弥赛亚,耶稣正切合这个身份。凡与犹太人讨论,旧约圣经是主要的印证,所争论的,是对经文的解释,和耶稣的事迹是否符合预言的应验。这里对保罗讯息的描述,与前面他在会堂中一般的总论相呼应f,,正反映出他一贯的作风。

24~25.正如以往的经验一样,保罗所得的反应参杂不一。有人信他所说的,于是彼此不合就散了。他们走了,并没有表示有人有兴趣再来听,但散开以先,保罗说了最后一句话,圣灵藉先知以赛亚,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即“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意思。引用的经文是早期教会所熟习的,耶稣曾引用过,约翰也引用过 f . ),保罗自己向罗马人也写过。这里像f一样,引用了f的全部,是根据七十士译本的。路加在可能故意缩短了耶稣的话,好留在这里全部引用。

26~27.神对子民说,不管他们听多少,看多少,他们永不明白,不晓得神的话;这是神的审判,因为他们自己使心刚硬,听不进神的话;他们使自己盲目耳聋,怕听见看见神搅动人心的话,就得着医治。神的话带来罪的宣判,难以入耳,难以接受,但同时它的刺伤带来医治。人一旦故意轻蔑福音的话,这是个严厉的告诫。

28.这样看来,犹太人应该严肃地面对这个事实:救恩的信息如今传向外邦人,而且他们将会有更好的反应。这到底是不是犹太人最后的弃绝,仍属可疑。保罗的信明显地仍期望他们改变心意。这也可能是路加的想法321。但在当时,使徒的使命就转向外邦人了。保罗不再有“先向犹太人”的责任,而路加也许以他为教会的榜样,跟随他的方向走322

30.保罗继续居留在那房子,有两年之久。“自己出钱的”表示他有收入的来源;有些囚犯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仍操故业的。译作“自己所租用”(RSV. mg)是已经变化的译法,虽然译法可疑,但也准确地表达了当时的实况。这也就是说,保罗不是住在公共监房,而继续如第16节所描述的居住方式。他虽然行动不自由,但仍能充任宣教士,因为人们可以来看他;保罗真的可以说“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样,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

过了那两年又怎样呢?这句话表示后来有了转变(赫肯 p.24)。可能性如下:

(一)路加正在这时写使徒行传,所以不知道事后如何。也许他打算写第三册,从这里开始继续写。这见解的难处,在于使徒行传的成书日期必须很早(也并非不可能)。这本书给人一般的印象,是以较后的观点写的。

(二)犹太人没有人上庭控诉保罗(见21节注),但我们不知道这样是否自动释放。Sherwin-White(p.112~119)反对这看法,说若控方必须在指定的时日出庭,否则案件就告撤消。还有一个更严重的反驳,就是中,明明说保罗要站立在该撒面前的。

(三)保罗受审获释,或罗马政府取消控案。(Sherwin-White p.118f 表示后者有可能。)

第(二)第(三)看法带出一项更长远的问题,就是保罗是否享受了一段自由的日子,然后再度被捉拿处死。从教牧书信看来,事情正是这样发展。因为若书信真的是保罗手笔,则很难放在他早期的工作阶段。这问题争论纷纭,有人说书信是伪作,历史价值可疑,又有人认为是保罗在使徒行传结束之前的工作阶段。但有一件事是一致同意的,就是保罗死于罗马人手上。

(四)最末一个可能,就是保罗受审,并在这时就处刑,路加不想记载他殉道;他在前面已有足够的提示了、38,,他宁愿读者保留保罗在罗马自由地向外邦人传福音的画面。不过,如果路加晓得保罗殉道,和尼禄王在罗马对付基督徒的手段,他竟能把罗马当局和他们对待保罗的态度注),写得如此有好感,就真令人极难明白了。当然,路加所写的是罗马省政府,而罗马中央政府大不相同,也有可能暗示两者的对照。

画面是模糊的,一方面,保罗单为使徒行传的证据而被定罪,会令人很难相信;但另一方面,使徒行传也似乎表示他要在该撒面前受审,死于殉道。

31.不管事实如何,保罗的际遇总次于福音的工作。最后的画面,是保罗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向外邦人宣扬他在使徒行传一直以来所宣扬的讯息,没有人禁止。一切重点都落在最后一句上,表示所有对保罗的控告,都是伪造的,神作他传道工作的后盾。人一切的作为,都无法限制福音的进展,和最终的胜利。

321 Lk.; Marshall, Commentary , p.577; cf.Acts.
322 第29节 (见 RVS) 在最好的版本中是没有的,看来似乎是抄写者的解说。

精选书目

Barrett, C. K., The New Testament Background: Selected Documents (London, 1956). (Barrett, Background ).

Luke the Historian in Recent Study (London, 1961). (Barrett, Luke ).

Blaiklock, E. M.,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 London, 1959).

Bovon, F., Luc le the*ologien : Vingt-cinq ans de recherches (1950-1975) (Neucha^tel and Paris, 1978).

Bruce, F. F., The Book of the Acts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 Grand Rapids: New London Commentary , London, 1954). (Bruce, Book ).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London, 1951). (Bruce, Acts).

Burchard, C., Der dreizehnte Zeuge Go/ttingen , 1970).

Conzelmann, H., Die Apostelgeschichte Handbuch zum neuen Testament, Tu/bingen , 1963). (Conzelmann, Apostelgeschichle).

The Theology of St Luke (London, 1960). (Conzelmann, Theology ).

Dibelius, M., Studies i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London, 1956).

Dunn, J. D. G., Jesus and the Spirit (London, 1975). (Dunn, Jesus ).

Baptism in the Holy Spirit (London, 1970). (Dunn, Baptism ).

Dupont, J., E!tudes sur les Actes des Apo^tres (Paris, 1967). (Dupont, E!ludes ).

The Sources of the Acts: The Present Position (London, 1964). (Dupont, Sources ).

Edwards, D. M., Good News in Acts (London, 1974).

Ellis, E. E., Prophecy and Hermeneutic in Early Christianity (Tu/bingen and Grand Rapids, 1978).

Franklin, E., Christ the Lord (London, 1975).

Gasque, W. W., A History of the Criticism of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Tu/bingen and Grand Rapids, 1975).

Haenchen, E.,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Oxford, 1971).

Hanson, R. P. C., The Acts New Clarendon Bible , Oxford, 1967).

Harvey, A. E., The New English Bible: Compan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Oxford and Cambridge, 1970).

Hengel, M., Acts and the History of Earliest Christianity (London, 1979).

Jervell, J., Luke and the People of God (Minneapolis, 1972).

Knowling, R. J.,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 in W. R. Nicoll,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London, 1912), Vol. II.

Knox, W. L.,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Cambridge, 1948).

Kremer, J., Les Actes des Apo^tres : Tradition, re*daction, the*ologie (Gembloux and Leuven, 1979).

Lindars, B., New Testament Apologetic (London, 1961)

Lo/ning, K., Die Saulustradition in der Apostelgeschichte (Mu/nster, 1973).

Marshall, I. H., Luke: Historian and Theologian (Exeter, 1970, 19792). (Marshall, Luke).

The Gospel of Luke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 Exeter, 1978). (Marshall, Commentary ).

Metzger, B. M.,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London, 1971).

Neil, W.,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New Century Bible, London, 1973).

O~Neill, J. C., The Theology of Acts in its Historical Setting (Londin, 19702 ).

Ramsay, W. M., St Paul the Traveller and the Roman Citizen (London,1895).

Scharlemann, M. H., Stephen: A Singular Saint (Rome, 1968).

Schmithals, W., Paul and James (London, 1965).

Schu/rer, E., The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Age of Jesus Christ (revised and edited by G. Vermes, F. Millar and M. ck, Edinburgh, I, 1973; II, 1979).

Sherwin-White, A. N., Roman Society and Roman Law in the New Testament (Oxford, 1963).

Sta/hlin, G., Die Apostelgeschichle Das Neue Testament Deutsch , Go/ttingen, 1970).

Stanton, G. N., Jesus of Nazareth in New Testament Preaching (Cambridge, 1974).

Stolle, V., Der Zeuge als Angeklagter (Stuttgart, 1973).

van Unnik, W. C., Sparsa Collecta , I (Leiden, 1973).

Wilckens, U., Die Missionsreden der Apostelgeschichte (Neukirchen-Vluyn, 19743).

Wilcox, M., The Semitisms of Acts (Oxford, 1965).

Williams, C. S. C., A Commentary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Black'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 London, 1957).

Wilson, S. G., The Gentiles and the Gentile Mission in Luke-Acts (Cambridge, 1973).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土人看待我们,有非常的情分;因为当时下雨,天气又冷,就生火接待我们众人。」

「下雨」:原文的时态表示「雨势颇大」。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米利大的人属腓尼基族,本土语言是 Punic方言。在乡村地方,人们多用本地语言,不用希腊语,因此路加称他们为蛮族(RSV作土人 ),这字不过是指他们不懂希腊语而已,也有暗示他们是单纯的村民。这样的人,有希腊作者印证,多半仇视陌生人,但这一回他们却对落难的海客,表示十分的情谊,生火欢迎他们。赫肯(p.713 )说得对,虽然当时气温不会低过华氏五十度(摄氏十度 ),但船客遭难后,自然又湿又冷的了。他却认为二七六人围一个火,似乎难以想象,所以他说路加只是说信徒们而已。保罗这时看来也很自由,在这情况下也不算出奇;人们一旦上了岛,像保罗这样的人,又怎能逃脱呢。无论如何,他立意要在该撒面前受审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钦定本对米利大人不太厚道,称他们为barbarous人。(译注英语barbarous一字 可解作野蛮的 也可解非希腊的 但以前一解释较为常人所习知。 )希腊人诚然称他们为barbaroi;但是对希腊人,barbarian一字,乃是指的说barbar的人,那就是不说漂亮的希腊语而说一种难解的外国语的人。我们只称他们为土人(natives- R.S.V. ),意思才较接近。

──《每日研经丛书》

】「那时,保罗拾起一捆柴,放在火上,有一条毒蛇,因为热了出来,咬住他的手。」

「毒蛇」:原文是「蛇」,不过当时许多人认为所有的蛇都有毒,由下文中也看出岛上居民认为这是毒蛇。今日马耳他岛已经很少有毒蛇,不过2000年前情况怎样,却无法可考。

「咬住」:「捉住」、「缠住」、「咬住」。这个字在希腊文的表达方式是表达「被蛇咬过的」,土人也认为保罗已经被毒蛇咬到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保罗的为人是冷静沉着。因为热度,使一条毒蛇醒了,从一捆柴里出来,悬在他的手上。我们很难说这是神迹与否。至少现在在米利大是没有毒蛇这东西了;在保罗的时代,有一种蛇,很像毒蛇,但是无毒的。比较上,很可能在蛇未刺破他的皮肤之前,保罗把蛇捽掉了。总之,他似乎并未把这事当一回事去处理。在米利大人看来当然像件神迹,但是很清楚地,保罗并不太大惊小怪。

──《每日研经丛书》

他们生火取暖,保罗便去拾一捆柴助火。我们又一次看到,就各方面观察保罗,他是一个极其讲求实际的人,尽管他那么伟大,可是,绝不耻作小事。

据说博克华盛顿(译注美国黑人教育家Booker T.Washington- 1858-1915 )青年时,要走几百哩路去上一所收受黑人学生的大学(那时收容黑人学生的大学不多 )等他到步,才知道已经额满。学校给他一份工作,是替人整理床铺和打扫地方。他接受了;他打扫地方,整理床铺,做得很好,不久以后,学校接受他入学,后来他做了黑人中最伟大的学者和行政人员。惟有小人物才拒绝小差使。

──《每日研经丛书》
】「土人看见那毒蛇悬在他手上,就彼此说:“这人必是个凶手,虽然从海里救上来,天理还不容他活着。”」

「天理」:原文是「公义」,宙斯的女儿名字也叫「公义」,这里可能指的就是这个女神或等同的神明。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保罗只一手把它甩在火里,并没有受伤。我们不晓得他到底当它有毒还是无毒;若是当它有毒,他是否看自己在神的保证下;马可福音较长结尾(the longer ending )中的应许,可能是根据这件事而来,而非此事件是根据马可福音的应许。米利大继续留意看他,深以为他的咬伤会红肿,甚至会倒毙,可是他一点事也没有。于是人们随即转念,说他一定是一个神。

路加当然不会认为保罗是个神,但他显然相信使徒们具有异能。他视他仍具有古代公认的那种“神人”的质量,不过近来的研究显示,这一词要小心应用。在这件事上,似乎路加用意在讽刺人们的迷信程度,可以转眼间由一极端转为另一极端。换言之,若“神人”的含义存在的话,路加的用意必然是批判意味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部百流的父亲患了热病和痢疾(这是该地特盛的病症 称为米利大热症 MaltaFever )。保罗藉祷告按手把他治好了,并且治好岛上闻风而至的病人。保罗治病活动的结果,人们带礼物来送给他和同伴们,并为他们预备旅程所需的。这里用我们,有人认为路加也运用了他专业所长,与保罗同工。这也大有可能的,但路加只一心关注保罗所作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过了三个月,我们上了亚历山大的船往前行。这船以“宙斯双子”为记,是在那海岛过了冬的。」

三个月代表航海封停的时期。也有其它船只被冬季所阻,逼得逗留等春天才复航。因此,有另一艘由亚力山大来的船,在米利大耽搁,也就不出奇了,它也是乘运麦子的,这里记下了多采的细节,说那船以丢斯双子为记,就是 Castorand Pollux是航海的守护神,他们的星座(Gemini )若在风暴时得见,则表示好运(这些记戴与内容无甚相干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所乘的船以“丢斯双子”为记,这丢斯双子是什么?】

“丢斯·双子”(希腊文为DIOSKoURIs 但英文圣经根据拉丁文圣经改译为CAsToR与POLLUX 即“双子”的两个名称 ),是罗马人粮船的一种记号。“丢斯”(ZEUS )(参阅149条 有关丢斯的说明 )是假神名,他有两个儿子,即英文圣经所译的卡斯托(CASTOR )与普乐斯(poLLUX ),前者为可死,后者为不死之神。他们被希腊所崇拜,每年在斯巴达城(SPARTA )祭礼他们,称他们为航海的保护者。罗马人往往将他们的神像漆在船头两旁,使乘船的人容易认识。天文学上有“双子星”(GEMmINI )之名,每年由正月至四月,夜间向北观看,见有两粒非常明亮的星,便是这“双子”星座的两粒主要明星(见下图 )。

保罗由米利大岛乘由亚力山大城开来的大船往罗马,正是三四月之间,也正是双子星座最明亮而且在高空的时候,路加加上这句话“以丢斯双子为记”,并无罗马人的迷信成份在内,可能是表示他对于天文学的认识而已。

保罗在较早时间遇着巨风,是在禁食的节期之后,即每年十月的时候,以后,在米利大岛住了三个月 ),然后再启程,所以可能是在第二年的三四月间。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又从那里绕行,来到利基翁。过了一天,起了南风,第二天就来到部丢利。」

这里说他们绕行,然后来到利基翁,就是意大利脚趾端的地方,实在有点奇怪,因为那地就在叙拉古的直线航程上。这词语可能是航海上的专有技术名词。布鲁斯认为是指他们一进入 Messina海峡,就转换了方向。至于亚力山大版本则用“放松”一词,就是放松船锚,不过锚是紧急情况下才会放松的;若接纳这一版本,则也能解作抛开缆索。从利基翁起行北上,遇着南风,就顺利来到部丢利。部丢利就是当今的 Pozzuoli,是麦子贸易的主要商港,不过后来被 Ostia占了上风,因为位置上更接近罗马。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那里遇见弟兄们,请我们与他们同住了七天。这样,我们来到罗马。」

部丢利这样大的都巿,当然有信徒在那里居住,还有犹太殖民集团。不少解经者觉得,保罗竟能自由地在那里与信徒停留一个星期,相当令人费解。赫肯(p.719 )视这一段日子是一种文学手法,容许一段时间把保罗抵达的消息传到罗马去,又使信徒可派代表去见他。Hanson(p.253 )认为百夫长要先到罗马去请示,但其实他早该知道手续的了,除非因冬航的耽搁,原定计划有所变更。不过,路加没有写出原因来,并不等于没有原因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进了罗马城,(注有古卷在此有“百夫长把众囚犯交给御营的统领 惟有” )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

路加在此最后一次用第一人称的复数代名词。经文告诉我们,保罗获准有自己的住所,不是坐监牢,是个私人住户,有看守的兵同住(30节 )。这与罗马的做法相符合,至少后来的文献如此。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审问了我,就愿意释放我,因为在我身上并没有该死的罪。」

罗马的审询,并没有查出犹太人的控罪来,他没有犯了该死的罪,本该无罪释放了。保罗说罗马人愿意释放他,这有点奇怪,因为罗马巡抚实际上并没有释放保罗的念头,非斯都想送保罗往耶路撒冷受审,因此保罗才被逼上诉该撒。反而是亚基帕认为若保罗没有上诉该撒,就可以释放了,可能非斯都当时也同意他的话。因此,保罗这话,可能是前述事件的概述而已。

──《丁道尔圣经注释》

】「无奈犹太人不服,我不得已,只好上告于西泽,并非有什么事要控告我本国的百姓。」

保罗说上诉该撒的原因,是由于犹太人不服罗马人想释放保罗,这话一定是指,犹太人的控诉中这使非斯都问保罗是否愿意上耶路撒冷受审。若然,f的含意,就是若犹太人没有对保罗提出诉罪,非斯都就会放他自由的了。这也十分有道理,因为非斯都可能认为,拘留了保罗两年之久,即或犯了犹太人什么律法,也受了足够的刑罚了。所以这两处记述是吻合的。保罗清楚表明,他并非对本国首领的作为,有什么攻击的用心。这番话是求和的话,保罗承认犹太人若认为他犯了事,依这样的途径对付他,也是他们权利以内的事。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此,我请你们来见面说话。我原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这链子捆锁。”」

保罗招聚他们,是要叫罗马的犹太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他受审的主因,亦即他一直所坚持的,乃是以色列的“盼望”的真谛,就是弥赛亚的来临与复活。换言之,在他心目中,他是作为一个忠心的犹太人而被罗马捆锁;这就大受犹太人的注视了,因为他们的宗教是罗马合法批准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说:“我们并没有接着从犹太来论你的信,也没有弟兄到这里来,报给我们说你有什么不好处。」

罗马犹太人说完全不知道保罗这件事,他们并没有收到耶路撒冷任何指示,要他们在庭上代表犹太人一方控告保罗,耶路撒冷也没有差犹太使者来报告保罗的控案。这原没有什么出奇。布鲁斯(Bookp.353 )说得好,犹太领袖见案子一移交去罗马,就不会再插手其中的了,因为他们得胜诉的机会甚微。因此,在罗马的犹太人并没有收过任何正式的通传消息;他们也很可能宁愿对这案子不过问,因为先前为弥赛亚的争论,曾逼使他们一时被逐出城的经验,记忆犹新。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但我们愿意听你的意见如何,因为这教门,我们晓得是到处被毁谤的。”」

他们也有兴趣听听保罗自己的申辩。他们已知道一点关于这基督教派的事,因为罗马也有个活跃的教会,又知道他们常被攻击。他们也必定听闻保罗和他宣教士的威名,所以对他自辩的言论,和他在耶路撒冷当权者面前失宠的原因,自然十分好奇。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和保罗约定了日子,就有许多人到他的寓处来。保罗从早到晚对他们讲论这事,证明神国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

“他的寓处”一词是“接受他款待的意思”,犹太人是他的客人,因为他不能再像以往的方式,到会堂里去;不过,这话并不表示保罗请他们吃饭或其它款待。

──《丁道尔圣经注释》

正如以往的经验一样,保罗所得的反应参杂不一。有人信他所说的,于是彼此不合就散了。他们走了,并没有表示有人有兴趣再来听,但散开以先,保罗说了最后一句话,圣灵藉先知以赛亚,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即“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意思。引用的经文是早期教会所熟习的,耶稣曾引用过,约翰也引用过,保罗自己向罗马人也写过。这里像f一样,引用了f的全部,是根据七十士译本的。路加在可能故意缩短了耶稣的话,好留在这里全部引用。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对子民说,不管他们听多少,看多少,他们永不明白,不晓得神的话;这是神的审判,因为他们自己使心刚硬,听不进神的话;他们使自己盲目耳聋,怕听见看见神搅动人心的话,就得着医治。神的话带来罪的宣判,难以入耳,难以接受,但同时它的刺伤带来医治。人一旦故意轻蔑福音的话,这是个严厉的告诫。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以你们当知道,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 注:有古卷在此有」

犹太人应该严肃地面对这个事实:救恩的信息如今传向外邦人,而且他们将会有更好的反应。这到底是不是犹太人最后的弃绝,仍属可疑。保罗的信明显地仍期望他们改变心意。这也可能是路加的想法。但在当时,使徒的使命就转向外邦人了。保罗不再有“先向犹太人”的责任,而路加也许以他为教会的榜样,跟随他的方向走。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

保罗继续居留在那房子,有两年之久。“自己出钱的”表示他有收入的来源;有些囚犯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仍操故业的。译作“自己所租用”(RSV. mg )是已经变化的译法,虽然译法可疑,但也准确地表达了当时的实况。这也就是说,保罗不是住在公共监房,而继续如第16节所描述的居住方式。他虽然行动不自由,但仍能充任宣教士,因为人们可以来看他;保罗真的可以说“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样,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

这记载就结束第五福音书的内容。这样作结也说明仍有续集。保罗的生平候未终结,他在罗马仍继续工作,这使我们明白圣灵的设计,使徒行传永无结语,甚至延续到今代,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生命,都是链练中的一环,从地上耶路撒冷的小楼,到新耶路撒冷的新房,都是建在一起,由耶稣借着圣灵继续启示与工作。

宣教史不仅从第二十九章继续写下去,现在已有五百章或五千章。从保罗生平至现代工人的行迹,其中还应加插多少宣教传记与轶事,比小说更有趣,比戏剧更生动。

这本书始终没有完成,总继续有人不住传讲关于主耶稣基督的事,也一直有教会在主工人的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现在问题是:你曾否为主工作或受苦,你可否再加上几节经文,使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充实。现在使徒行传续篇一直书写着,有天使借着写者来从事这项巨著。

── 迈尔《珍贵的片刻》

】「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

最后的画面,是保罗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向外邦人宣扬他在使徒行传一直以来所宣扬的讯息,没有人禁止。一切重点都落在最后一句上,表示所有对保罗的控告,都是伪造的,神作他传道工作的后盾。人一切的作为,都无法限制福音的进展,和最终的胜利。

──《丁道尔圣经注释》

例证

人的评判,都根据外表的观察。你环境好,就可得着好评;你际遇差,就难免他人讥刺;你有不测,会得说你「恶有恶报」;你如忽然得意,大家见风转舵,说你「吉人天相」,把你捧上天去。米利大岛上的土人,看见毒蛇咬住保罗的手,就说他是「凶手」,再等一回,见他无害就转念说他是神。但保罗不介意别人的论断,因为连他自己也不敢评定自己,但判断的乃是主。虽然如此,你总不要被「毒蛇」咬住。否则,赶快甩去,则他人对你的态度,就必定忽然转变。

─ 桑安柱《这时候》

这里有一件尖刻的讽刺:保罗可以行治病的恩赐,而他自己却要常常带着肉体的刺。许多人能使人得到他自己得不到的恩赐。例如贝多芬(Beethoven )给世人以不朽的音乐,而他自己却是完全聋的,绝对听不到。这些人做了赐福的媒介,自己却从未享受到,但是绝不以为苦,反而觉得心满意足,这便是恩典的一个奥秘。

──《每日研经丛书》

亚历山大的船以丢斯双子为记是什么?】

答:丢斯双子——希腊文( )直译属丢斯的儿子们,意即天的双子,按古代希腊神话,即丢斯(参一六二题 )有二子,考罗马神道史,大神丢斯的妾名叫利大(Leda )一胎生两子,一名卡斯托(Castor ),一名普勒斯(Pollux ),前者为可死之神,后者为不死之神,在天文学上有双子星,亦取名于此,航海的人是以双子为吉星,为航海的保护者,故常借此以取为船名,是以希腊热以双子为水手们的祖师,大概是把这双子的神像漆在船头的两旁,使人易于认识,保罗是由米利大岛(即今名马尔他岛 在细细里岛之南方六十哩 隶属罗马帝国 ),上了这亚力山太的船往罗马去,可能是一条运粮货的船,这船是以丢斯双子为记的。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