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保罗和西拉经过暗妃坡里、亚波罗尼亚,来到帖撒罗尼迦,在那里有犹太人的会堂。」
上图:保罗从腓立比沿罗马大道经过暗妃波里、亚波罗尼亚,来到帖撒罗尼迦(徒十七1)传福音,被犹太人逼迫,逃到庇哩亚继续传福音(徒十七10节)。犹太人追到庇哩亚(徒十七13),保罗就坐船到雅典(徒十七14)。
2 「保罗照他素常的规矩进去,一连三个安息日,本着圣经与他们辩论,」
3 「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又说:『我所传与你们的这位耶稣就是基督。』」「素常的规矩」(2节 ))不是指保罗守安息日,而是指他每到一个地方,便会利用犹太人在安息日聚集会堂的机会,对犹太人传福音。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会堂「一连三个安息日」(2节 ))辩论,并不表明他在帖撒罗尼迦的传道只有三个星期。他可能在会堂之外和外邦人中间工作了更长时间,所以四天脚程之外的腓立比教会有机会多次供给保罗的需用(腓四16 ))。 「基督」(3节 ))始终是保罗所传福音的中心。
4 「他们中间有些人听了劝,就附从保罗和西拉,并有许多虔敬的希腊人,尊贵的妇女也不少。」
5 「但那不信的犹太人心里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类,搭伙成群,耸动合城的人闯进耶孙的家,要将保罗、西拉带到百姓那里。」信主的有犹太人和归附会堂的外邦人。「尊贵的妇女」(4节 ))可能指上流的社会人士或上流人士的妻子,当时犹太人也出入上流社会。 不信的犹太人所「嫉妒」(5节 ))的是保罗使外邦人信主的成效。「百姓」(5节 ))原文指为了讨论公共事务而召开的市民大会,可以在市民大会上投诉控罪。「耶孙」(5节 ))是接待保罗的主人家,如果他是犹太人,犹太名字应是耶书亚,「耶孙」是希腊名字。
6 「找不着他们,就把耶孙和几个弟兄拉到地方官那里,喊叫说:『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
7 「耶孙收留他们。这些人都违背凯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犹太人抓不到保罗,就抓住耶孙和一些信主的弟兄,但可能担心市民大会会宽待这几位本地居民,所以把他们带到「地方官」(
6节 ))面前投诉。「地方官」原文是Politarchs,圣经批评者认为希腊文学从没有采用这个词来指地方官,所以质疑路加记录的准确性。后来人们在帖撒罗尼迦古城发现了一道拱门,拱门上载有若干地方官的名字,还把地方官称为Politarchs,路加福音的准确性因采用这词而获得证实。「搅乱天下」(
6节 ))意即煽动颠覆政府的革命(
7节 ))。
罗马帝国禁止百姓预言王位的更迭(
7节 ))。
上图:帖撒罗尼迦主后2世纪的城门石,上面有6个地方官(Politarchs)、财政官、教育官的名字,证实徒十七6、8用希腊词Politarchs来称呼「地方官」是准确的。这块石头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8 「众人和地方官听见这话,就惊慌了;」
9 「于是取了耶孙和其余之人的保状,就释放了他们。」
10 「弟兄们随即在夜间打发保罗和西拉往庇哩亚去。二人到了,就进入犹太人的会堂。」
11 「这地方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
12 「所以他们中间多有相信的,又有希腊尊贵的妇女,男子也不少。」主体恤祂的工人,在庇哩亚预备了愿意寻求主的人,好叫祂的工人得着安慰。「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11节 ))指庇哩亚的犹太人比在帖撒罗尼加的犹太人对真理的态度更认真,他们没有出于传统而反对,也没有圄囵吞枣地接受,而是自己查考圣经,要看看到底保罗说的是否属实。圣经能使人「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提后三15 )),人越认真「考查圣经」(11节 )),就越能相信主。 12节暗示妇女比男子信主的人数更多。
13 「但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知道保罗又在庇哩亚传神的道,也就往那里去,耸动搅扰众人。」
14 「当时弟兄们便打发保罗往海边去,西拉和提摩太仍住在庇哩亚。」
15 「送保罗的人带他到了雅典,既领了保罗的命,叫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他这里来,就回去了。」
16 「保罗在雅典等候他们的时候,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
17 「于是在会堂里与犹太人和虔敬的人,并每日在市上所遇见的人,辩论。」雅典是个自由城,有著名的大学,在希腊帝国时代是古代世界的文化中心,这时已进入衰弱时期。雅典城既有超脱的、理性的哲学,又有偶像的迷信,城中庙宇林立,街头巷尾竖立各种偶像,艺术水平极高。但保罗看到的不是精美的文化、艺术,而是以神的眼光去观察一切的人事物,「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16节 )),求主也给我们这样属灵的眼光。 「虔敬的人」(17节 ))指归信犹太教的外邦人。「市上」(17节 ))市场也是当时举行哲学性讨论或辩论的集会场所。
18 「还有伊壁鸠鲁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与他争论。有的说:『这胡言乱语的要说什么?』有的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这话是因保罗传讲耶稣与复活的道。」「伊壁鸠鲁和斯多亚」是当时希腊最主流的两大哲学学派,各走极端,常有争论。 「伊壁鸠鲁派」是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主前341-270 ))所创的学派,它教导人生最高的美德是「快乐」,应该从互爱、勇敢、中庸之道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他们倾向物质主义,认为神根本就不存在,即使存在也离世人太远,无法影响世事。到了保罗的时代,这种哲学已沦为「享乐主义」。 「斯多亚派」是希腊哲学家哲诺(Zeno、主前340-265 ))所创的学派,它教导人生最高的美德是「自足」,人应该顺应理性而活,克己制欲,使自己完全不为情感因素所左右;他们倾向泛神主义,认为神是世界的灵魂,理性是宇宙建构的原则。到了保罗的时代,这种哲学已变为「禁欲主义」。 他们指控保罗「传说外邦鬼神」,和从前雅典人指控苏格拉底不敬虔相似。
19 「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说:『你所讲的这新道,我们也可以知道吗?」
20 「因为你有些奇怪的事传到我们耳中,我们愿意知道这些事是什么意思。』」
21 「(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亚略·巴古」(
19节 ))意思是「亚里斯山」,亚里斯是希腊神话中的雷神和战神。亚略·巴古位于雅典上城正西及市集南面,是一个高约十米的岩石小山丘,该处设有议会,在宗教和教育方面颇具权威。保罗所参加的可能是雅典人在亚略·巴古山的非正式聚会,也可能是雅典议会对周游讲学人士的资格审查,有亚略·巴古议会的成员在场(
34节 )),但未必是一场正式的开庭。苏格拉底曾被「带到亚略·巴古」审判,后被处死,路加可能是把保罗和苏格拉底的命运做对比。
若我们对于听道的态度就像雅典人一样,只将道理当作「新闻说说听听」(
21节 )),并没有渴慕寻求的存心,无论听道多少年,还是不会有属灵的长进。
上图:从雅典卫城俯瞰亚略·巴古山丘。
22 「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
23 「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保罗在亚略·巴古向雅典人所讲的,实际上是用希腊哲学的语言讲述了罗马书一至三章的要理。「敬畏鬼神」(22节 ))的思想乃是与生俱来的,与人们的文化水平无关。并非野蛮未开化的人才会迷信。在场的听众中虽然有倾向物质主义的「伊壁鸠鲁派」,但保罗指出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敬畏鬼神」的倾向。 雅典虽然产生了举世闻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但雅典人却不认识真神,因为世人凭自己的智慧不能认识神(林前一21 ))。无知的世人虽然不认识神,但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敬拜神的倾向,怕因疏忽而开罪任何神祇,所以还供奉一个「未识之神」(23节 ))。
24 「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
25 「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神若是创造者,又是主宰,就自然不住人手造的殿(王上八27 、赛四十六6 、可十四58 )),也不必人雕刻偶像来敬拜祂。这种观点是斯多亚派哲学所能接纳的,但「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24节 ))表示这位神乃是一位有位格的创造主宰,与斯多亚派哲学的的泛神论不同。 神无需人的供应,这与伊壁鸠鲁派哲学的观点相符;祂是一切生命的源头,这与斯多亚派哲学的观点相符。赛四十二5指出神是「气息」(25节 ))的源头,但保罗用当时流行的词汇,把「生命、气息、万物」(25节 ))三者并用。 「生命Zoe」(25节 ))原文通常与希腊至高神宙斯(Zeus))的名字相提并论,所以保罗可能是暗指:神才是生命的源头,而不是宙斯。
26 「祂从一本(本:有古卷是血脉)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27 「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祂离我们各人不远;」
28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祂所生的。”」「一本」(26节 ))指一个先祖,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亚当的后裔(创二7 ))。这个说法与雅典人的迷信不同,他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是由雅提迦(Attica))的土壤而生。「预先定准」(26节 ))表明列国的兴衰和各族定居的区域,乃是出于神预先的计划,并非伊壁鸠鲁派哲学所认为的万事万物均随机遇。 神造人的时候,「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传三11 )),让人经历神的良善,又「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26节 )),让人知道自己的有限,目的是让我们按着神赐的本能去「寻求神」(27节 ))。神虽然伟大到「不住人手所造的殿」(24节 )),但「其实祂离我们各人不远」(27节 )),祂「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罗十8 ))。对于愿意寻求真神的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太七8 ))。 「揣摩」(27节 ))表示人在黑暗中摸索寻找神,罪阻挡人找到神(罗一20-21 ))。 「祂离我们各人不远」和斯多亚派哲学的思想相似,但他们心目中的神只是没有位格的理性上的存在,但保罗所论的是一位有位格的活神,「凡求告耶和华的,就是诚心求告他的,耶和华便与他们相近」(诗一百四十五18 ))。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28节 ))引自克里特诗人伊庇麦尼德(Epimenides、约主前600年 ))的诗《克里特家》:「圣洁至高者阿!他们为你造了一个坟墓,克里特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然而你不是死的;你永远兴起,永远活着,因为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你。」保罗在别处曾引用了这段诗的另一句(多一12 ))。 「我们也是祂所生的」(28节 ))引自基利家诗人亚拉塔士(Aratus、约主前270年 ))的诗《费诺缅那》,克林特斯(Cleanthes、约主前300年 ))所著的《宙斯颂》也有同样的话。 这些希腊诗句中所说的至高神其实是希腊神话中的宙斯,而斯多亚派哲学中的宙斯其实是「道」(理性))。保罗抓住异教哲学中有关神性的一点亮光,从这些研究哲学的外邦人能同意的地方讲起,介绍真神的本性。
29 「我们既是神所生的,就不当以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
30 「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
31 「因为祂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祂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祂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斯多亚派哲学认为人有「神性」(29节 )),所以保罗顺着他们「我们既是神所生的」(29节 ))说法,指出人既然有神的形象,体会神是个灵,就不应该以为可以用没有生命的偶像来代表「神的神性」。保罗并不是说不信的人里面也有神的生命,只有信徒才是由神重生的,里面有神的生命和性情(约壹五12 、彼后一4 ))。 希腊哲学家教导人通过思想的转变来皈依某一哲学,但保罗却教导人通过「悔改」(30节 ))来归向神。人无知与摸索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如今认识神的真知识已经在基督里完全启示出来了,神不再宽容人的无知,听见福音的人要用「悔改」来响应圣灵的光照。 希腊哲学认为历史会一直继续下去,没有最终的审判。但保罗却宣告神已经定了审判的日子,而且审判者已经委任好了,并且已经从死里复活了。「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约五22 )),人子耶稣就是「祂所设立的人」(31节 )),祂的死里复活,是公义的审判必将到来的「可信的凭据」(31节 ))。
32 「众人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有讥诮他的;又有人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
33 「于是保罗从他们当中出去了。」
34 「但有几个人贴近他,信了主,其中有亚略·巴古的官丢尼修,并一个妇人,名叫大马哩,还有别人一同信从。」希腊哲学相信灵魂不灭,但排斥肉身的复活,因为他们认为肉身是罪恶的,而灵魂是神圣的。对于不信的外邦人来说,不单十字架是愚拙的,复活也是愚拙的。然而「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林前一18 、21 、二5 )),「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林前一21 ))。 「亚略·巴古的官」(34节 ))指议会的成员,传说「丢尼修」(34节 ))后来成了雅典教会的监督。「大马哩」(34节 ))作为一个妇人能够参与亚略·巴古的集会,必然是一个受过教育、颇有社会地位的外邦妇女。
在帖撒罗尼迦(十七1) 基督教传到帖撒罗尼迦是一件绝顶重要的事。从亚得里亚海到中东的罗马大道称为爱格纳大道(Egnatian Way );而帖撒罗尼迦的大街实际上乃是那条路的一部分。基督教如果能在帖撒罗尼迦稳妥地建立起来,便可以沿着这条路延伸开去,以致它成了神国进展的真正大路。本章第一节是写作简约的一个出色例子。它有点像愉快的漫步;但是就事实说,从暗妃波里到腓立比有三十三罗马里,而从亚波罗尼亚到暗妃波里则是三十里;亚波罗尼亚离帖撒罗尼迦是三十七里。一句话便把一个一百里的路程打发了。保罗像平常一样,从会堂开始他的工作。他的大成就在那些隶属于会堂的外邦人当中比在犹太人当中为好。这却激怒了犹太人,因为他们视这些外邦人为他们的‘禁猎区’,而保罗竟然偷走他们。犹太人不惜采用最低级的方法去阻挡保罗。他们先煽动暴民,然后他们把耶孙和他的朋友们拖到地方官面前,控告这些基督教传教士传讲政治上的反叛。他们知道自己的控诉是谎话,可是仍用尽暗示的方法表示出来。他们说,‘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美国修正本译作:‘那翻天覆地的人!’ )犹太人都绝对知道基督教是绝顶有效的东西。格洛佛(译注:英国圣经学者T. R. Glover )很得意地引述一个孩子说新约圣经最后一卷是‘革命。’(译注:小孩误启示录Revelation为革命Revolution )基督教真正采取行动时,必定引起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革命。继续往庇哩亚去(十七10) 庇哩亚在帖撒罗尼迦之西六十哩。在这段里有三件突出的事。(一 )保罗的宣道有圣经的根据。他赞扬庇哩亚人查考圣经。犹太人确定耶稣不是弥赛亚,因为祂被钉十字架了。在他们看,一个被钉十字架的人乃是被咒诅的人。毫无疑问的,保罗曾叫庇哩亚的人,从那些像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的经文去找有关耶稣工作的预言。(二 )犹太人继续加害。他们不只在帖撒罗尼迦反对保罗,他们还跟踪他去庇哩亚。可悲的是他们毫不怀疑地,以为设法制止保罗讲道,乃是从事神的工作。人不把自己的目标降服于神的旨意之下,却把他的目标当作神的旨意,乃是可怕的事情。(三 )保罗的勇气。他曾经在腓立比被囚;他在生命发生危险的时候,在黑夜里离开帖撒罗尼迦;而在庇哩亚他还得再度逃难。大多数人对于那似乎结局必是被捉拿和死亡的挣扎,势将放弃了。可是有人问李文斯顿(译注:苏格兰在非洲的医生传教士1813-72 ),他将往那里去,他回答道,只要是往前,甚么地方我都去。保罗也是一样,从来没有退缩的念头。独自在雅典(十七16) 保罗逃出庇哩亚以后,独自在雅典。不论有同工在一起,或者只是自己一人,保罗从不停止传讲基督。雅典的黄金时代虽早已过去,却仍不失为全世界最大的大学城;世界各地要寻求学问的人,都不得不到这里来。这是一个多神的城市。据说雅典一地的神像多于希腊其余各处神像的总和,而且在雅典见神灵还易于见人。人们在这大城市的方场上会面,谈话,因为他们在雅典不大作别的事。保罗很容易便找到人谈话,哲学家们也很快便发现了他。以彼古罗派。(一 )他们相信万物的发生都由于机遇。(二 )他们相信人死了便完了。(三 )他们相信神灵远离世界,而他们也不理会神灵。(四 )他们相信人生的目的在享乐。他们的意思并不是指肉体的和物质的享乐;因为最高的享乐乃是结果不会带来痛苦的。斯多亚派。(一 )他们相信万物都是神。神是易于发怒的灵。那灵在物质上不敏感,但是它却在万物之中。予人以生命的乃是那住在人中的灵的一点的火花,人死时它便回到神那里去。他们相信万物的发生都出于神的旨意,所以人一定要毫无怨言地接受。(三 )他们相信每隔相当时间,世界便在大火中分解,而又依照同样的次序从头再来循环。他们把保罗带到亚略巴古(希腊语是马斯山 )。这是山名,也是他们会面的法庭的名。这法庭的成员是精选的,也许只有三十人。它处理凶杀案件,并且监督大众的品行。保罗要在这全世界最有学问的城市里,在最孤高的法庭面前陈说他的信仰。在别人也许会害怕起来!可是保罗绝不以基督的福音为耻。在他看来,这乃是神所赐,又一次为基督作见证的机会。对哲学家的讲章(十七22) 雅典有许多未识之神的坛。在这之前六百年,曾经有一场可怖的疫症临到这城市,却没有办法遏止。有一个革哩底的诗人,名叫伊皮麦尼德(Epimenides )的,提出一个办法。从亚略巴古放出一群黑羊和白羊,到处的走。每一只躺下的羊,便就地献祭给最近的神;如果在那附近没有已识之神的庙宇,便把它献给‘未识之神’。保罗以此为出发点,在他的讲章里有一系列的步骤。(一 )神是造物主,不是受造之物;创造万物的主不能受人手所造的东西去拜。人确然常常拜他们手所造的东西。人如果把他的全部时间,思想与精力都献给某些事物,他便显然是在拜人造之物了。(二 )神在引导历史。在过去,祂在万国兴亡的幕后,如今祂的手也在控制一切。(三 )神造人,使人本能地要渴慕神,并且要在黑暗中摸索祂。(四 )摸索与无知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人在影像中寻找的时候,人不认识神,祂原谅他们的愚昧和错误;可是如今神的知识已经在基督里完全揭露,而原谅的日子也就过去了。(五 )审判日快到了。生命既不像以彼古罗派的看法,是向着灭亡前进;也不像斯多亚派的看法,是被神所吸收的路;生命是到神的审台前去的旅程,在审判台前的审判官乃是耶稣基督。(六 )基督的卓越性的证据乃是复活。并没有未识之神,却有复活的基督,祂乃是我们所要交往的。雅典人的反应(十七32) 就整体看,保罗在雅典的成就不如在别的地方。雅典人所求的只是讲,这是典型的。他们不要行动;他们尤其并不需要结论。他们只要心智上的奇技和对“心智漫步”的刺激。有三个主要的反应。(一 )有些人讥诮。他们觉得这个奇特的犹太人的真挚诚恳使人喜爱。把人生开玩笑是可能的;可是这样作的人却可能以喜剧始而以悲剧终。(二 )有些人把决定延搁下来。人发觉谈论未来多么容易的时候,便是最危险的时候了。(三 )有些人相信。明智的人知道,唯有愚人才会拒绝神的好意。提及两个归信者的名字。其中一个是亚略巴古的丢尼修。正如已经说过的,亚略巴古的法庭或许不过三十个人;因此这丢尼修一定是雅典知识分子中的第一流人物。有一个是大马哩。雅典妇女的地位很受限制。端庄贤淑的妇女根本不可能会在市街方场。可能她是从可耻的路上转到生命的路上来。我们又一次看到福音能投合各色人等的意愿。在哥林多的讲道 哥林多因为地位的缘故成了希腊的重要城市。希腊差不多被海分割为二。一边是撒伦湾(Saronic Gulf )和坚革哩港,另一边则是哥林多湾和利剑(Lechaenm )港。在两者之间有一块狭长的陆地,宽度不到五哩,哥林多便这峡地上,希腊一切南北交通都要经过哥林多,因为此外无他途。人们称它为‘希腊之桥’。但是航行希腊南端却是极其危险。最南的角是麻利角(Cape Malea ),要绕过它便等于绕过和仁角(Cape Horn )。希腊人有句格言,‘让那想航过麻利的人立下他的遗嘱。’因而地中海由东到西的贸易也经过哥林多,因为人们选择这条路径而不冒绕过麻利的危险航程。哥林多乃是‘希腊的市场’。哥林多不只是一个庞大的商业中心,而且是峡地运动会的会场。峡地运动会规模仅次于奥林匹克运动会。哥林多又是一个邪恶的城市。希腊人有一个动词‘作哥林多人’,意思是过一种灯红酒绿的淫荡生活。‘哥林多人’一字到了英语,便形容在摄政时期的放荡不羁,喜好闹饮的纨裤子。在希腊,在戏台上出现的哥林多人总是酗酒的。亚科坡利山耸立在哥林多,这山不只是一座堡垒;它也是亚福罗底德(Aphrodite )的庙。这庙在兴旺的时候有一千名亚福罗底德的尼姑,这些人乃是神奴,到了晚上便到市上的街道从事营业。成语有说,‘不是人人都能花得起钱去哥林多。’圣保罗在这城市居住,工作,并且有过一些最大的胜利。他写信给哥林多教会时,列出各种邪恶。‘你们岂不知,不义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么?不要自欺!无论是淫乱的,作娈童的,亲男色的,偷窃的,贪婪的,醉酒的,辱骂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国。’然后接上一句得胜的话,你们中间也有人从前是这样(林前六9) 。哥林多的真正罪恶乃是基督的机会。--《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使徒行传第十七章 五帖撒罗尼迦及庇哩亚(十七1~15) 保罗从腓立比直接转移到马其顿首都帖撒罗尼迦,在那里的犹太会堂工作,很有成效,犹太人及外邦人归信的都有。这次的麻烦来自犹太人的嫉妒,眼红于保罗在外邦人中的成果。既无法找着保罗,就把他的朋友抓到地方官那里,控告他们叛乱。官长为保太平,就把被控的保状取走了;信徒们却把保罗、西拉打发到邻近的庇哩亚去了。在那里他们仍一无所惧,照常往犹太会堂工作,同样有很好的成果。从帖撒罗尼迦来的犹太人来,就挑唆众人拒抗保罗。保罗不得不再一次逃亡,就来到雅典。 这段记述没有什么无法解说的历史困难,不过要找帖撒罗尼迦前书的印证,才可对这事有完整的画面。赫肯(p.513)却认为此卷书信并没有指出,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遭遇,是犹太人引起的;他说行事的是一个外邦人反基督教的运动:“你们也受了本地人的苦害,像他们(犹太地的教会)受了犹太人的苦害一样”(帖前二14) 。与这见解相左的,就是帖前二l5f 所指的,保罗在犹太人手下的遭遇,无疑是指读者所知的,他在帖撒罗尼迦的经历了;所以第14节就是指城内反对教会的外邦人与犹太人了。 1. 称为 Via Engnatia 的罗马大公路,由尼亚波利经腓立比,暗妃波利(十六12 注),亚波罗尼亚,帖撒罗尼迦,再向西横过马其顿,到爱琴海岸的 Dyrrachium,从那里可渡海到意大利。保罗的宣教行程有这样上乘的公路,即古代的快速公路,十分便利,甚有助于他的进展。他们走了三十三哩(五十三公里)到暗妃利亚,二十七哩(四十三公里)到亚波罗尼亚,再走三十五哩(五十六公里)到达帖撒罗尼迦;若这样的距离表示一天的行程的话,则他们必然是骑马去的(见二十一15) ,不过可能路加o是开到他们途径的主要市镇罢了。此外,在那些地方若有宣教工作,路加也没有记下来;也许当地没有会堂(的确没有会堂的佐证),又或许保罗一心要到省内的大都市工作。帖撒罗尼迦正如腓立比一样,是个古城,在希腊时代有了复兴的生机。公元前四十二年,罗马人设为自由城,有合法的自主权,依希腊而被罗马体系统治(Sherwin-White pp.95~98)。那里的犹太人口,可能超过可成立会堂的数目。最近考古证明后来城内有撒玛利亚的会堂。 2. 保罗每到一个新地方,进入会堂的惯例不单是参加敬拜(见十三4~12 注)。而是要向与会的人传福音(参路四16) 。他在帖撒罗尼迦继续这活动,有三个安息日(RSV 版本)。他逗留该城的日子,可能不止这样短,因为我已知道他至少收到腓立比来的礼物241 (腓四16) ,又要自己亲手作工自给(帖前二9) 。 3. 路加对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逗留,没有叙述什么人悔改的故事,他前面已经很详尽引述过保罗一般在会堂里传讲的讯息(十三16 f),所以在此o概括地记叙保罗的传道工作。保罗的根据必然是圣经,是犹太人和信徒同样接纳的权威,他传递的方式是辩论。他讲解陈明圣经的话(路二十四32) ,作为讯息的印证。他说弥赛亚必须受苦(即受死,一3 注),然后从死里复活,这话势必令犹太人大大震愕;他又辩论说,既然耶稣应验了这些条件,他也就是弥赛亚了。这里所说的“必须”,全在神的旨意,又为耶稣所接纳(路九22) ,且在圣经上说明出来(路二十四26 f)。保罗在林前十五3~5 也用同样的句子论弥赛亚,原是根据早期基督教传统教训而来的。因此这里并不是自创的一句话,而是复述早为使徒接纳的教训而已。这里所用的经文,大概是诗二,十六,一一○,赛五十三,还可能有申二十一23 (见二十六23 注)相信也不会错的。 4. 保罗的讯息大有功效,信主的有犹太人,还有好些归附会堂的外邦人,妇女也有那些妇女称为尊贵的妇女,意思可能是上流的社会人士,也可能指上流人士的妻子,一些早期版本明明有这意思,两个意思都不足为怪,因为犹太人也出入上流社会,甚至尼禄的情妇 Poppaea,亦以亲近犹太见称(Jos; Ant二十195) ,赫肯(p.507)说这些大有影响力的妇人,竟无法抑止该地及庇哩亚对信徒的逼害,实在奇怪,不过,他显然忘记了两处的逼害,都是犹太人发动(这些妇女大概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力),不是城市当局发动的。路加说有些信主的人附从保罗西拉可能他们自成一组,在会堂以外集会,虽然是在一个叫作耶孙的家里。 5. 保罗招聚外邦人的成效,挑起犹太人的嫉妒。外邦人是犹太教的宣教对象,可是保罗比会堂更有果效,能劝服他们全心归依,不少外邦人虽然被犹太教的属灵品质吸引,但未肯进一步行割礼,o是满足于作一个敬畏神的人,因此,犹太人采取行动,他们似乎有两个可行的途径。帖撒罗尼迦是不自由市,有人民的大会(经文中用百姓,希腊文 de{mos ),可以投诉控罪。犹太人这时就企图把保罗和西拉带到人民大会去,他们利用一群市井匪类,引起骚动,这样,犹太人顺势便得到控告攻击的利器,说宣教士引起骚动,破坏太平,这样在人民大会上的投诉就更为有利了。乌合之众群集在耶孙家门外,以为可以找着保罗。耶孙当然就是接待保罗的主人家,赫肯(p.512)的意见相当有趣,他说起初耶孙o是给宣教士一点工作,又收留他们住宿,后来接触多了才信了主,我们不晓得他到底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若是犹太人,他的犹太名字应是耶书亚,用耶孙这近似的希利尼名字,则在希利尼环境下用(参书, Jos., Ant 十二239) 6. 可是犹太人的计谋落空了,宣教士们不在家,苦恼之间,就随手抓住房子里的人,耶孙和一些信主的人(作者的角度来看,称他们为弟兄)这次他们并没有带到大会去,反而采取另一条途径,带他们到地方官那里去了。这地方官的头衔称为 Politarchs ,是马其顿非罗马城市官长一个不寻常的称号,不过古碑文上的刻字,也证实这里采用的名号是正确的,至于为什么改变了步骤,则不大清楚,可能觉得把帖撒罗尼迦人带到地方官面前投诉,更为合宜,也或许恐怕市民的大会,会宽待自己的居民。他们的控诉是说那搅乱天下的来到他们的城里了,这句话当然大为夸张,但至少表示在腓立比的乱事已传到帖撒罗尼迦,也许对宣教士先前从巴勒斯坦到小亚西亚的旅程,也有所听闻和忖测。把天下翻转的译法,未必正确,当然我们很相信福音真能达到这个地步,“搅乱天下”意思较为适合一点。 7. 来到控诉本身了。耶孙收留宣教士,又归服他们。笼统的控罪,就是他们违背该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这样的描绘,耶稣被称为主(参十六31) 实在对福音正确内容是很贴切的。同时,这也表示早期教会传道的重点,已经很自然地由耶稣工作时所讲的“国度”,转移为传扬一位“王”了。使徒这样宣称,很容易引致误解,以为骨子里在攻击罗马皇帝(当然有彼前二17 的教训),尤其是基督的宣告,被看为与罗马王不能相容。有关该撒的命令到底在指什么,这里写得不太明确。 Sher-win-White (pp.51, 96, 103)认为 Claudius 的御旨中,有提到“犹太人是煽动份子,布满天下传播瘟疫。”242 ,但是,这与叛国反王是两回事,所以他认为路加的记述是窜改过的。 E. A Judge 可能提供了答案,他说保罗在讲道中,可能真令人觉得他在预言一位新王将上任,在帝国律令中,这样的预言是违例的。这条律令是在人宣誓效忠该撒时生效,由地方官推动执行的243 。 8 ~9.众人和地方官尽管为这控罪惊慌,但后者作为自由城的官长,似乎未必会看得太严重,让罗马人去管这些事吧!于是o取了耶孙的保状,即是要他们保证不让保罗再逗留,又不可再回城去。这辞语的用法是拉丁语法,其中程序则事实已经证实了。 10. 信徒们可能怕再惹起群众暴力,就在夜间暗中打发保罗西拉走了。这里似乎没提及提摩太,他在十七14 的故事中再出现。宣教士就到庇哩亚去了(现代的 Verria),在帖撒罗尼迦西南偏西约四十五哩(七十二公里)244 ,保罗当时可能不再往前行,希望不久就可以回到帖撒罗尼迦去;可是照他自己所记:“撒但阻挡了我们”(帖前二18) 。可是,他们并非游手好闲地等,保罗也没有因近日的经历而沮丧。他直往会堂去,并开始传道。 11 ~12.(保罗在庇哩亚所得的待遇的记载,是那些较有涵养的,心胸较为广阔(RSV 作较高贵)的犹太人,对福音反应的标准描述。他们很热烈要听保罗的讯息,便日日去听他(不o是在安息日)。并且他们不是圄囵吞枣地接受,而是自己查考圣经,要看看到底保罗说的(正如门2f.),是否属实。这是以知识作根柢的确信,而不o是对福音情感上的反应。结果不少人信了主,有犹太人,也有尊贵的希利尼人,包括男女;不过开列的次序表示,在这新的信徒集团中,女人特别吃重。 13. 即或在不信的犹太人中,也显然对宣教士没有任何敌意。等到从帖撒罗尼迦来的犹太人,发现保罗在那里,就挑唆众人,又引起麻烦,正如先前一样。Sherwin-White (pp.97f) 说在帖撒罗尼迦对宣教士的法律制裁,在别的地方是无效的,而且省内也没有一贯的政策对付从一城走到别城的囚犯。因此犹太人由唯一可循之途,就是重操故技了。 14 ~15.信徒决议以保罗离开为上策,因为他是袭击的中心人物,于是就打发他们到海岸上去。从那里带回一些庇哩亚同伴,乘船往雅典去245 。西拉和提摩太留在庇哩亚,但保罗送信吩咐他们往他那里去会合。使徒行传中虽然没有明说,但看来他们依从他的吩咐到了雅典,与他会合,又再从雅典被差回马其顿去(可能分别到腓立比和帖撒罗尼迦),然后保罗到达哥林多时,又再与他会合(十八5 ;帖前三1~6) 。
241 这一节的正确翻译(除了 JB 之外,大部份近代译本都错译了),请阅 R. P. Martin Philippians (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 (London, 1959 ), pp.180f.
242 革老丢给亚力山大人民的信(Barrett, Background, No.45).
243 E. A. Judge, 'The Decrees of Caesar at Thessalonica', Reformed Theological Review 30, 1971, pp.1-7.
244 解经者对它的位置出奇地混乱,有人说距离35哩(56公里),甚至有人说在帖撒罗尼迦正南方,位于伊格那丢大道 Via Egnatia 上。
245 这是 RSV 译出希腊文版本的意思。有些版本第14节作“好像向海边去”,表示保罗的朋友把协助他循陆路离开的用意隐瞒了。
六雅典:亚略巴古讲章(十七16~34) 保罗在雅典的讲章,往往被誉为路加心目中,保罗宣教事业的高峰,不过,也许我们o该把它当作路加介绍保罗对付有教养的异教徒的方法。他一方面描述保罗对有教育的异教徒的接触之法,一方面保罗同时也承认福音对希利尼人是愚拙的,或至少对其中大部份如此(林前一22~24) 。 路加所刻划的雅典城,得不少学者称誉,视为十分传真,乃文字的杰作。在雅典的确同时看到偶像的迷信,和超脱的哲学。保罗的讲章原是向哲学家们说的,往往有人认为对他们毫不贴切,因为内容要针对流行的偶像崇拜。但其实对以彼古罗派十分贴切,因为他们认为不需要寻求神,也不怕祂的审判;对斯多亚派也很贴切,他们对神的观念是泛神主义的。保罗其实在利用哲学家的思想,去攻击雅典人的信仰。以彼古罗派攻击迷信,非理性的神观,就是拜偶像的行动;斯多亚派则强调人类的合一,与神亲密的关系,还有人相应的道德责任。保罗在此与哲学家同一阵线,然后指出他们还不够彻底246 。 讲章有不同的分段法,先有导言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引出主题(22f.),然后主要部份分开三段:(一)神是世界之主;祂不需要殿宇,也不需要祭祀的礼仪(24f.);(二)人是神所创造,人需要神(26f.);(三)神人相连,拜偶像是愚蠢的事(28f.)。接着是用总结,呼唤人离弃对神愚妄的看法,悔改回转(30f.; Dibelius p.27)。 下面三方面的论说甚多:(一)这一幕历史的真实性;(二)这讲章的神学问题;(三)这讲章与保罗在书信中透露的思想的关系247 。历史性的困难,主要是关于保罗面对这样的大会,有他所提及未识之神的坛;这些在下面再讨论。至于讲章的神学问题,就是它到底是“异于新的思想(除十四15~17 外),而与希利尼哲学,尤其是斯多亚派相似”呢?(Dibelius p.63)还是他基本上是依据旧约和犹太人思想呢?(B. Ga/rtner),这问题近来的研讨方向,认为这讲章与希利尼化犹太宗教宣传,甚有关连,它的手法主要是建基于犹太信仰,穿上希利尼式的外衣。宣教策略中,能采用听众明白的辞语,又不更改福音基要讯息的,这方面一向都是上策。此外,一向有人认为保罗在罗马书一章的“自然神学”,与这里的观点不同,而这里的手法不是保罗的。这看法无疑是太极端了。我们的困难在于没有保罗自己对宣教讲章的说明(与路加所表达不同的说明),我们o有他的书信,是对他带领信主之人说的。因此,无法肯定保罗并非如这讲章的方式表达。布鲁斯说得很对,保罗向异教徒讲了罗马书一至三章的要理,与这里所表达的思想脉络相似,W. Nauck 的研究结果也相同,说亚略巴古的演讲的根据,的确是保罗在雅典讲道的记录,这是没有什么置疑的余地。不过 Nauck 也承认,路加所记的讲道,与保罗的腔调不同。这样的评断是公正的,路加用自己的辞句总括了保罗对外邦听众的讲论,这里是特别对雅典人讲的。 16. 雅典虽然曾一度是古代世界的文化中心,这时已进入衰弱时期。雅典是个自由城,有著名的大学,但已渐趋虚有其名了。保罗一到雅典,并没有被它的文化所吸引,反而被到处偶像崇拜的迹象所激怒,“他发现自己置身于偶像之林中”,全城满了无数希耳米的像,尤其是在市集的入口处。保罗很可能就在那里走过248 。 17. 保罗依一向习惯,先向在会堂的犹太人及教堂的人讲论(见十2 注\cf0)。他又与市场中遇见的人谈论。路加记载保罗直接去到异教徒当中(参十四8) ,是很少见的。Conzelmann(p.96)说这一节是路加假作的手法(先到犹太人那里去),不是根据历史记载的,他这讲法并不可信。这里的描述叫人想起苏格拉底的作风,o要肯听他的人,他都与他辩论,路加这里的辩论,自然是指“讲道”而不是争辩了(二十7、9) 。 18. 保罗的听众中,有归附以彼古罗派的,也有斯多亚派的。前者取名于创始人以彼古罗斯(341~270 B.C.),倾向物质主义的观点。对他们来说,神根本就不存在,即或存在也离世人太远,无法影响世事。他们传授一样基本的原子定理,道德观方面则强调欢乐与宁静。不少人把他们视作感官享乐主义,但其实他们对“欢乐”,有很高超的看法,对感官享乐,不屑一提。 斯多亚派 Zeno (340~265 B.C.)所创,取名自 Stoa 或“柱廊”,就是他施教的地方。他们强调理性是宇宙建构的原则,人该依此而生活。对神的观念采泛神观,认为神是世界的灵魂。道德上强调个人自给自足,务要忠于职守。 他们起初对保罗的印象并不佳,蔑视他为“胡言乱语”的。这字原意指雀鸟从沟渠中啄取碎屑,用来代表无聊的闲荡者(即今日随地拾烟头来抽的人),又代表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人。他们说保罗传讲“鬼神”的事,似乎是故意响应苏拉底的传统。这里的“鬼”,是用了希腊文的中性。“神”指“耶稣”和“复活”。“复活”可能是指一个女神的名,而他们对保罗传讲的复活时,存轻蔑排斥的态度,则可能o是其中一种诠释而已。 19. 人们把保罗带到亚略巴古,要再听他详论这道。古雅典有一个议会在亚略巴古开会的249 ,那是一座小山,眺望着亚哥拉(Agora),这议会曾一度有强大司法功能。一世纪时,仍是雅典的最高法庭250 。集合地方可能在山上,也可能在 Stoa Basileios,地点近 agora 的西北251 。解经家不能确定路加所指述的,是(一)法庭公审保罗的教训,不管正式或非正式的;若然,到底开庭于山上,还是在 Stoa Basileios 内252 ? 或(二)雅典人通常在亚略巴古山非正式集合253 。第二个看法较可取,因为保罗的讲辞中,没有什么法律辩辞的迹象,其中也没提任何法律程序。有人争论说,那山不够大容纳这许多人,这是错误的。不过后来提及丢尼修和大马哩(34节),又似乎表示路加确实在描述法庭的大会,确实公开的查询,但可能未必采取法律审询的形式。 20~21. 这场会让保罗有机会传达他的观点。听众觉得他传讲的很奇怪,是前所未闻的,就想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路加用罕有的旁白,说雅典人和旅客都别无所事,o因好奇所催,喜作新闻新事,享受议短论长之乐。路加的意思是指他们不大管听来的是真是假,他的语调分明是讽刺性的。 22. 保罗一开口就夸赞雅典人敬虔拜神。这话可以是正面的用意,也可以是贬抑的说法。保罗很可能是存好意的,为要铺路以得听众的注意254 。不过,路加在二十五9 用同一个字的名词,来表示略带贬抑的含意。也许他的用心,是要读者领略当时形势的讽刺性(参16节)。雅典人尽管怎样敬虔拜神,事实上却迷信透顶,对真神全无认识。 23. 保罗要支持自己的理论,就引述他在城中所见的事物;对当时的听众,这句话也可能是正面的,但对犹太的读者,则至少会有一种贬抑的意味了(偶像;次经智慧书十四20 ,十五17) 。其中特别引起保罗注意的,是路旁一个坛写着未识之神。他急切地抓住这个名称,去介绍他心目中那“未试之神”。当然,他们的未识之神与真神,原没有任何关涉。保罗不是说,他们不知不觉中已拜了真神。保罗乃是引导他们认识真神,指出他们以为是这未识之神所统管的现象,其实都是在祂主权之下。但这碑文到底是什么?希腊游历家 Pausanias(AD150)告诉我们,雅典附近有“知名的神坛与无名的神坛”,其他作家也记载无名或不知名的神坛。可是后来特土良和耶柔米证实有一坛叫作“给未识之众神”,而耶柔米则坚持说保罗故意把字眼改了,以达到他的目的。有些例子可能是在那些被扰乱的坟墓上,放这样的坛,好安抚各方神明鬼魔,免得它们因被亵渎而报仇。有些学者拿这证据来证明,依类别来算根本没有“未识之神”的坛。这样的否定未免太武断,布鲁斯( Book p.356)说得对,若有两个坛同样写着“未识之神”,那末就可以统称之为“未识之众神”了。这是很有可能的,虽然后来的作者找不到保罗所见的坛,但无论如何,它在下一世纪中消失了也并无不可。 24. 保罗宣告说,神创造宇宙及其中万物,因此祂是“天地的主”。他用的言辞是根据旧约对神的描述(赛四十二5 ;出二十11) ,但这话也大可以被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接纳。旧约并没有用世界(希腊文 Kosmos)这字,因为希伯来文没有这相等的字;希伯来文说“天地”,“万有”(耶十16) 。不过这字在希腊语的犹太教中却有用(次经智慧书九9 ,十一17 ;玛喀比二书七23 ,所以这里用它也不足奇(参罗一20) ;保罗用这话,是我们认为说希腊语的犹太人用的,尤其是对异教徒讲的。神若是创造者,又是主宰,就自然不住人手造的殿(参七48 ;可十四58 ;这辞用来指人手造的偶像,对比活神,利二十六1 ;赛四十六6) 。这话也回应着所罗门献圣殿时的祈祷,深觉圣殿也不足以作神的居所(王上八27) 。况且,这种观点也是斯多亚哲学所能接纳的。 25. 这样的神并不需要人供应祂什么;反之,祂是生命的源头。旧约早已指出神要人照顾是可笑的(赛四十六1 ,耶十5) ,犹太人与异教徒拜偶像者争辩时,也同样看出其愚妄(耶利米书二十五章的信);不过,有教养的异教徒也同样有这体验,文献中有不少领悟这一点的语句(Dibelius pp.42~44)。描写神是气息的源头,是从赛四十二5 出来的(创二7) ,不过保罗用当时流行的词汇,把生命,气息和万物三者并用。由于生命( zoe )一字,通常与希腊至高神 Zeus 的名字相提并论,所以保罗可能间接在说:耶和华才是生命的源头而不是 Zeus。”,狄比留(pp.42~46)和赫肯(p.522)都极力主张这样的思想,完全是希腊思想,不是根据旧约的。不过,在希腊语的犹太教中,确实有这种思想(玛喀比二书十四35 ;玛喀比三书二9) ,且根源于诗五十7~15 ;这样,从旧约发展出来的语句和思想,即或加上了希腊文的用字,也不足以说这话与旧约的精义相违。 26. 保罗从对神的描写,转到祂怎样创造人类上。RSV 把动辞当作“t使他们活”的意思,但更贴切的该是神创造的行动,如第24节,从“一本”就是指从亚当,为人类的始祖。至于是否该译作“万族”,还是“全人类”,则大有讨论的地方。狄比留(pp.27、37)认为前一个译法,就铺成了从亚当以来人类历史中,各民族发展史的圣经观点;后者(他采纳这说法),则代表了一种希腊的观点:“人类是一体的,是一切地上居民的总和”。Sta/hlin(p.234)却也认为后者是合圣经的,新约所关注的,是全人类的命运,过于各民族的情况。这个争论在下一节的翻译继续: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是神对人类各民族发展,有定规的时期(申三十二8 ;但二36~45 ;路二十一24) ,还是指一年中的季节(如十四17) ?“所住的疆界”,是指各民族的地域(申三十二8) ,还是指海陆之间神所定的天然界线(诗一零四5~9 ;伯三十八8~11) ?若采纳后者的解释,则这一节就可成为诗七四17 的诠释(参 I QM 十12 ff,这里把天然疆界同时提出)。不过,似乎前者更可取(Wilson pp.201~205)。无论如何,重点在说神乐于供给人的需要。 27. 神作这一切的目的,是叫人寻求t,为要触摸得着祂。这句的措辞似是希腊哲学用语,说到对真实或神圣的哲理追寻,却没有成功的确实盼望。但若依旧约的情怀看它更好,说人类经历神的良善后,对祂的感激与渴慕(对神寻求的字汇见赛五十五6 ,六十五1 ;诗十四2 ;箴八17 ;耶二十九13 ;摩九12 七十士译本)。揣摩是不奇怪的字,表示人在黑暗中摸索寻找神。保罗接下去说祂其实很近,人却要摸索,表示人在罪中的败坏,无法找到神,正如罗一20 f所说。可是,这里最主要是说其实神是不难寻的,祂离我们各人不远。在斯多亚派哲学中,这是个流传的思想,不过他们指的是个非位格的,o是理性上的存在。保罗所论的是旧约(诗一四五18) 中的活神,虽然高超伟大,却与敬拜祂的人相近(耶二十三23 f)。 28. 保罗用两句根源于异教的话来支持这看法,这两句话也可以用来支持犹太基督徒对神的教义。第一句在 RSV 放在引号内,当作一句引用的话,不过来源的辨认却大有问题。叙利亚作者 Isho*dad(九世纪),引用一段话,是 Minos of Crete 对他父亲 Zeus 说的,目的在反驳革哩底人说 Zeus 在该岛的信念:“他们为你筑墓,啊!至圣至高者革哩底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你并没有死去,你复活了,永远活着,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你。”引句第二行是提多一12 所引用的,一位基督教作家(Clement of Alexandria)说这人是革哩底的 Epimenides,这也该是从保罗来的资料。可惜保罗的句法不是诗句,也不是用人以为他会用的希腊方言。因此,保罗可能o是把引句用一般话讲出它的含意来255 。这些字句不能称为直接引用,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一句,可以指其上的话,也指其下的话。“作诗的人”是众数的,可能是因为下面的话不o一个诗人曾经说过。保罗引用的,是从 Aratus 而来,但也见于 Cleanthes 的 Hymn to Zeus ,虽然稍有不同。这样,保罗取用,本来是表达斯多亚哲学的异教希腊诗句,用在神身上。一项排除神话迷信的工夫正在进行着,斯多亚派的 Zeus,不再是希腊泛神中的至高神,乃是“道”(理性;参18节注)。保罗对异教哲学中有关神本性的一点点真理亮光,也抓紧不放过。希腊思想中有关人的神性,保罗却转之为人是神的形象。神是人生命的源头。 29. 人既是神的儿女,保罗就根据这个来作个结论:拜偶像,是不许可的。不论是金银的小偶像(十九24、26) ,或是庙宇里云石的大偶像,都同样是错谬的。因为人若似神,那末没有生命的形象就决不可能代表说话的神;人若有神的灵,就必然体会神是灵,不可能以物质代表祂。保罗在此站在旧约和犹太思想一方(创二十4 ;申五8 ;赛四十四9~20 ;次经智慧书十三5、15) ,与希腊思想抗衡。虽然赫肯(p.525)说保罗o是攻击流行的希腊宗教,而不是高深的哲学,但在哲学性的观点中,他们仍同时保持相当程度的泛神思想与偶像崇拜。 30. 神藉基督启示自己真本质之先,人对祂仍蒙昧无知;如今基督教讯息终已宣告出来了,对听见福音的人来说,这时代就已告终,再不能以无知为藉口。神原先通融人的无知,如今却不能这样了,祂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有解经家认为这不是保罗的思想,o轻描淡写说神不监察人的罪,他必然会强调因信称义,而不o是叫人悔改,才可面对将来的审判。不过,这个判语是错误的。保罗在帖前一9、10 对外邦人所总括的福音,也正同样强调悔改,像这里一样;可能保罗对犹太人及归化犹太籍的人,特别采用称义的字眼,因为他们相信行法律得救。同时,也要把罗一18 ff 的神学讨论,说到神任凭人犯罪后其后果,与他传福音给异教徒时,强调神宽恕人的无知而施恩慈,两者该辨别清楚(参罗三25 f.)。 31. 保罗呼唤他们悔改的逼切,是因为他继续宣告说,神已定了审判世界的日子256 。他用旧约的字眼,说这审判是公义的(诗九9) ,要藉“t所设立的人”来执行;这说法相当特别,因为其他地方多强调审判者的威荣,这样表达方式,目的是引入下一句,说明审判已是确凿无可变更的事实:审判者已经委任好了,祂已藉神从死里复活了。说了这些话,保罗就回复了在雅典起初讲“耶稣”与“复活”的道理。他视复活为历史事实,用来证明耶稣是被立的审判者。这话背后的意思,是说耶稣复活带来了新的身份(参罗一4) ,早期教会的观点,耶稣复活就是被高举为主,因此有审判权柄。不过这些思想在此并没有发挥出来,我们是从使徒行传其他讯息例子中得知,路加在此集中在保罗对雅典哲学家们谈话独特的地方。 32. 保罗回复他起初的主题,就触动了听者的讥诮。希腊人虽然相信灵魂不死,但肉身的复活是他们所排斥的;他们越来越觉得肉身是属世罪恶的,比之灵魂则是人神圣的座位257 。对外邦人,不单十字架是愚拙的,复活也是愚拙的。听众中另有些人说以后再听他讲这个;有人认为这话o是有礼貌地叫他住口;但若与另一班人的态度对比,却也可能他们真有较好的反应,真希望保罗的话是真的。 33~34. 保罗走后,真有一些人悔改,这证明上面的判语是对的。其中特别的一个是亚略巴古的官丢尼修,这证实保罗当时的听众中,确实有亚略巴古法庭的成员在场,虽然未必是一场正式的开庭。丢尼修是何许人,没有别的资料可考,后来传说也成了雅典第一位监督(这也很合理,因为初期信主的人,多半成为教会领袖,林前十六15 f)。后来更有人把五世纪一些新柏拉图派作品,列在他名下。与那些人一起信主的,有一个名叫“大马哩”的女人,也是没有其他资料的人。至于这时是否成立了教会,甚为可疑;保罗指哥林多的信徒,是亚该亚“初熟的果子”(林前十六15) 。
246 C. K. Barrett, 'Paul's Speech on the Areopagus', in M. E. Glaswell and E. W. Fashole*-Luke, New Testament Christianity for Africa and the World (London, 1974), pp. 69-77. 247 See especially Dibelius, 26-83; N. B. Stonehouse, Paul before the Areopagus (London, 1957), pp.1-40; B. Ga/rtner, The Areopagus Speech and Natural Revelation (Uppsala / Lund, 1955); W. Nauck, Die Tradition und Komposition der Areopagrede, ZTK 53, 1956 pp.11-52; Wilson, pp.196-218; F. F. Bruce, Paul : Apostle of the Free Spirit , (Exeter, 1977), pp.236-247.
248 R. E. Wycherley, 'St Paul at Athens', JTS 19, 1968, pp.619-621.
249 希腊文 Areios Pagos(亚略巴古)意思是 Ares' Hill(亚略山)。而 Ares 是希腊的战神,等于罗马的神 Mars (火星),因此亦作 Mars Hilll(见徒十七22 AV)。
250 T. D. Barnes, 'An Apostle on Trial', JTS 20, 1969, pp.407-419.
251 C. J. Hemer, 'PauI at Athens : A Topographical Note', NTS 20, 1973~74, pp.341-350. 252 Barnes 维护前者,Hemer 则赞同后者。
253 Dibelius, pp.67-69; Haenchen, pp.518f.; W. G. Morrice, 'Where did Paul speak in Athens?', ET 83, 1971~72, pp.377f.
254 K. Grayston, Theology as Exploration (London, 1966), pp.3-6.
255 可比较 Callimachus 怎样模仿这一句颂赞 Zeus 的诗句。
256 这里可能呼应耶稣对人子的教训(Neil, p.192)。
257 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的,希腊诗人 Aeschylus 曾描述亚波罗神否认复活,当时场合正是亚略古巴正式成立之日。( Eumenides , 647f.; Bruce, Book , pp.363f.)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徒十七1 】「保罗和西拉经过暗妃坡里、亚波罗尼亚,来到帖撒罗尼迦,在那里有犹太人的会堂。」
称为 ViaEngnatia的罗马大公路,由尼亚波利经腓立比,暗妃波利(十六12) ,亚波罗尼亚,帖撒罗尼迦,再向西横过马其顿,到爱琴海岸的 Dyrrachium,从那里可渡海到意大利。保罗的宣教行程有这样上乘的公路,即古代的快速公路,十分便利,甚有助于他的进展。他们走了三十三哩(五十三公里 )到暗妃利亚,二十七哩(四十三公里 )到亚波罗尼亚,再走三十五哩(五十六公里 )到达帖撒罗尼迦;若这样的距离表示一天的行程的话,则他们必然是骑马去的(二十一15) ,不过可能路加祇是开到他们途径的主要市镇罢了。此外,在那些地方若有宣教工作,路加也没有记下来;也许当地没有会堂(的确没有会堂的左证 ),又或许保罗一心要到省内的大都市工作。帖撒罗尼迦正如腓立比一样,是个古城,在希腊时代有了复兴的生机。公元前四十二年,罗马人设为弗里敦,有合法的自主权,依希腊而被罗马体系统治(Sherwin-White pp.95~98 )。那里的犹太人口,可能超过可成立会堂的数目。最近考古证明后来城内有撒玛利亚的会堂。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2 】
「保罗照他素常的规矩进去,一连三个安息日,本着圣经与他们辩论,」
保罗每到一个新地方,进入会堂的惯例不单是参加敬拜(十三4~12) 。而是要向与会的人传福音(路四16) 。他在帖撒罗尼迦继续这活动,有三个安息日(RSV版本 )。他逗留该城的日子,可能不止这样短,因为我已知道他至少收到腓立比来的礼物(腓四16) ,又要自己亲手作工自给(帖前二9)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2 】
不是守安息日,乃是趁?他们聚集的机会,与他们「辩论」。―― 倪柝声
【徒十七3 】「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又说:“我所传与你们的这位耶稣,就是基督。”」
保罗的根据必然是圣经,是犹太人和信徒同样接纳的权威,他传递的方式是辩论。他讲解陈明圣经的话(路二十四32) ,作为讯息的印证。他说弥赛亚必须受苦(即受死 一3) ,然后从死里复活,这话势必令犹太人大大震愕;他又辩论说,既然耶稣应验了这些条件,他也就是弥赛亚了。这里所说的“必须”,全在神的旨意,又为耶稣所接纳(路九22) ,且在圣经上说明出来(路二十四26) 。保罗在林前十五3~5 也用同样的句子论弥赛亚,原是根据早期基督教传统教训而来的。因此这里并不是自创的一句话,而是复述早为使徒接纳的教训而已。这里所用的经文,大概是诗二,十六,一一○,赛五十三,还可能有申二十一23 (二十六23) 相信也不会错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3 「基督必须受害。」】
在主生平的后期,祂一直强调这事,基督必须受害,以后必进入荣耀之中。犹太人弃绝祂,因为祂弥赛亚的观念对他们来说太陌生,结果他们摒弃在神的目的之外,一直到现在。
祂是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祂同情人的疾苦,祂深深地饮尽了苦杯,祂若没有赤足来回走,怎能引领羊群走过荆棘之地呢?祂曾受害,所以祂能拯救。
祂为世人的罪成为牺牲——赦免的事必与公义相合,所以耶稣必须偿付赎价,才可饶恕我们。祂必须流血,才可使众人的罪得以洁除,祂自己成为替罪的羊,祂必须无瑕疵将自己完全献上。祂除掉我们天良的亏欠死行,我的才可来事奉永生的神。
祂必作王永远治理世界——在神的宇宙中基本的原则是从受苦、甘心承担,至尊荣作王。祂能从最卑下的,就升至最荣耀的宝座,祂怎样降下,必照样升上,祂怎样取奴仆的样式顺服,也必升上在全能的右边。
【徒十七4 】
「他们中间有些人听了劝,就附从保罗和西拉,并有许多虔敬的希腊人,尊贵的妇女也不少。」 「尊贵的妇女」:意思是「女性的上流人士」,或者是「上流人士的妻子」。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七5 】「但那不信的犹太人心里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类,搭伙成群,耸动合城的人闯进耶孙的家,要将保罗、西拉带到百姓那里。」
「市井匪类」:指「在市场上闲逛的恶人」。「耶孙」:这个希腊名字的意义是「将要医治的人」,如果是犹太人的话,其表达出犹太名字就是「耶书亚」的意思。──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七6 】
「那搅乱天下的...」。除了全能的神之外,世上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这种神圣的生命所发出来的美丽光辉。─ 帕斯卡尔
【徒十七7 】「耶孙收留他们。这些人都违背西泽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
耶孙收留宣教士,又归服他们。笼统的控罪,就是他们违背该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这样的描绘,耶稣被称为主(十六31) 实在对福音正确内容是很贴切的。同时,这也表示早期教会传道的重点,已经很自然地由耶稣工作时所讲的“国度”,转移为传扬一位“王”了。使徒这样宣称,很容易引致误解,以为骨子里在攻击罗马皇帝(彼前二17) ,尤其是基督的宣告,被看为与罗马王不能相容。有关该撒的命令到底在指什么,这里写得不太明确。Sher-win-White(pp.51- 96- 103 )认为Claudius的御旨中,有提到“犹太人是煽动份子,布满天下传播瘟疫。”,但是,这与叛国反王是两回事,所以他认为路加的记述是窜改过的。E. AJudge可能提供了答案,他说保罗在讲道中,可能真令人觉得他在预言一位新王将上任,在帝国律令中,这样的预言是违例的。这条律令是在人宣誓效忠该撒时生效,由地方官推动执行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8 】
「众人和地方官听见这话,就惊慌了,」 「惊慌」:「陷入混乱」、「深受困扰」。一方面是指控的罪名是严重的叛乱罪,却又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因此不容易处理。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七8~9 】众人和地方官尽管为这控罪惊慌,但后者作为弗里敦的官长,似乎未必会看得太严重,让罗马人去管这些事吧!于是祇取了耶孙的保状,即是要他们保证不让保罗再逗留,又不可再回城去。这辞语的用法是拉丁语法,其中程序则事实已经证实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9 】
「于是取了耶孙和其余之人的保状,就释放了他们。」 「保状」:原本是「足够的」,这里当名词用,意思是「担保人」或「保释金」。这里应该是「保释金」的意思。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七10 】
「弟兄们随即在夜间打发保罗和西拉往庇哩亚去。二人到了,就进入犹太人的会堂。」
信徒们可能怕再惹起群众暴力,就在夜间暗中打发保罗西拉走了。这里似乎没提及提摩太,他在十七14 的故事中再出现。宣教士就到庇哩亚去了(现代的 Verria ),在帖撒罗尼迦西南偏西约四十五哩(七十二公里 ),保罗当时可能不再往前行,希望不久就可以回到帖撒罗尼迦去;可是照他自己所记:“撒但阻挡了我们”(帖前二18) 。可是,他们并非游手好闲地等,保罗也没有因近日的经历而沮丧。他直往会堂去,并开始传道。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11 】「这地方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
「天天查考」:不单只是在安息日才查考圣经、听道,这样的积极心态,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七11~12 】( 保罗在庇哩亚所得的待遇的记载,是那些较有涵养的,心胸较为广阔(RSV作较高贵 )的犹太人,对福音反应的标准描述。他们很热烈要听保罗的讯息,便日日去听他(不祇是在安息日 )。并且他们不是圄囵吞枣地接受,而是自己查考圣经,要看看到底保罗说的(正如门2f. ),是否属实。这是以知识作根柢的确信,而不祇是对福音情感上的反应。结果不少人信了主,有犹太人,也有尊贵的希利尼人,包括男女;不过开列的次序表示,在这新的信徒集团中,女人特别吃重。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11~12 】
没有成见去读圣经,自然会信。―― 倪柝声
【徒十七13 】「但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知道保罗又在庇哩亚传神的道,也就往那里去,耸动搅扰众人。」
即或在不信的犹太人中,也显然对宣教士没有任何敌意。等到从帖撒罗尼迦来的犹太人,发现保罗在那里,就挑唆众人,又引起麻烦,正如先前一样。Sherwin-White(pp.97f )说在帖撒罗尼迦对宣教士的法律制裁,在别的地方是无效的,而且省内也没有一贯的政策对付从一城走到别城的囚犯。因此犹太人由唯一可循之途,就是重操故技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13~15 】
保罗的勇气。他曾经在腓立比被囚;他在生命发生危险的时候,在黑夜里离开帖撒罗尼迦;而在庇哩亚他还得再度逃难。大多数人对于那似乎结局必是被捉拿和死亡的挣扎,势将放弃了。可是有人问李文斯顿(译注苏格兰在非洲的医生传教士1813-72 ),他将往那里去,他回答道,只要是往前,甚么地方我都去。保罗也是一样,从来没有退缩的念头。
──《每日研经丛书》
【徒十七14~15 】
信徒决议以保罗离开为上策,因为他是袭击的中心人物,于是就打发他们到海岸上去。从那里带回一些庇哩亚同伴,乘船往雅典去。西拉和提摩太留在庇哩亚,但保罗送信吩咐他们往他那里去会合。使徒行传中虽然没有明说,但看来他们依从他的吩咐到了雅典,与他会合,又再从雅典被差回马其顿去(可能分别到腓立比和帖撒罗尼迦 ),然后保罗到达哥林多时,又再与他会合(十八5 ,帖前三1~6)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15 】
「送保罗的人带他到了雅典,既领了保罗的命,叫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他这里来,就回去了。」 「速速」:原文是「最高级的『立刻』」,意即保罗要西拉和提摩太「火速」到雅典来。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七16 】「保罗在雅典等候他们的时候,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
「着急」:「愤慨」、「怒火中烧」、「被刺激」。原文是未完成式,表达保罗内心是持续的感觉到怒火中烧。──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七16 】
雅典虽然曾一度是古代世界的文化中心,这时已进入衰弱时期。雅典是个弗里敦,有著名的大学,但已渐趋虚有其名了。保罗一到雅典,并没有被它的文化所吸引,反而被到处偶像崇拜的迹象所激怒,“他发现自己置身于偶像之林中”,全城满了无数希耳米的像,尤其是在市集的入口处。保罗很可能就在那里走过。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16 】
现在缺乏这样心急的人。―― 倪柝声
【徒十七17 】「于是在会堂里与犹太人和虔敬的人,并每日在市上所遇见的人辩论。」
保罗依一向习惯,先向在会堂的犹太人及教堂的人讲论(十2) 。他又与市场中遇见的人谈论。路加记载保罗直接去到异教徒当中(十四8) ,是很少见的。Conzelmann(p.96 )说这一节是路加假作的手法(先到犹太人那里去 ),不是根据历史记载的,他这讲法并不可信。这里的描述叫人想起苏格拉底的作风,祇要肯听他的人,他都与他辩论,路加这里的辩论,自然是指“讲道”而不是争辩了(二十7、9)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18 】
「还有伊壁鸠鲁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与他争论。有的说:“这胡言乱语的要说什么?”有的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这话是因保罗传讲耶稣与复活的道。」
他们起初对保罗的印象并不佳,蔑视他为“胡言乱语”的。这字原意指雀鸟从沟渠中啄取碎屑,用来代表无聊的闲荡者(即今日随地拾烟头来抽的人 ),又代表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人。他们说保罗传讲“鬼神”的事,似乎是故意回应苏挌拉底的传统。这里的“鬼”,是用了希腊文的中性。“神”指“耶稣”和“复活”。“复活”可能是指一个女神的名,而他们对保罗传讲的复活时,存轻蔑排斥的态度,则可能祇是其中一种诠释而已。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18 】
这里所讲的彼古罗派,这一派人的哲学是主张享受为人生最高的目标。他们不信灵魂不死。
斯多亚是齐诺斯所创的哲学,主张唯物论,和泛神论,他们认为世界就是神。
──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徒十七18 】
以彼古罗派。(一 )他们相信万物的发生都由于机遇。(二 )他们相信人死了便完了。(三 )他们相信神灵远离世界,而他们也不理会神灵。(四 )他们相信人生的目的在享乐。他们的意思并不是指肉体的和物质的享乐;因为最高的享乐乃是结果不会带来痛苦的。
斯多亚派。(一 )他们相信万物都是神。神是易于发怒的灵。那灵在物质上不敏感,但是它却在万物之中。予人以生命的乃是那住在人中的灵的一点的火花,人死时它便回到神那里去。他们相信万物的发生都出于神的旨意,所以人一定要毫无怨言地接受。(三 )他们相信每隔相当时间,世界便在大火中分解,而又依照同样的次序从头再来循环。
──《每日研经丛书》
【徒十七18 以彼古罗,斯多亚两门学派信仰如何?】
答①以彼古罗派(Epicureans )——系希腊、罗马哲学之一派,乃称花园哲学派,以彼古罗是其创始人,是哲学家,主前三四一年生于撒摩岛,初传学与小亚细亚,三十多岁时在雅典授徒,主前二七O年卒,在中国一般哲学书籍中,所译名伊壁鸠鲁,即为此人。他的主张是以享乐为人生主要之目标,认为天上诸神都是居于完全圣洁的所在,过着安静幸福的生活,不理世间的事务,他不相信灵魂不死,也不相信人会复活。在雅典跟从他学说的人们,随意放纵犯罪,尽情享乐,不必受道德观念与理论所约束,因以彼古罗之主张,是以己之思想言行,以求快乐和幸福之生活,盖不以天理良心为主,则无所顾忌以阻其行恶,此派虽以交谊为所重视之品德,顾其所凭仍存私己之心,能依赖而有益者以为友,无益于宇宙之来源,持定所谓小原子凝合而成,与神无关,故此则不信有神之所,不信天堂地狱善恶之报应,不信灵性之界,以为灵魂与人神相似,乃由微小原子而合,人死于后,则灵魂犹如躯体之散于空中而归于无有,所以此派乃是属于唯物思想者,但其所谓神者,亦即是由微妙原子而成的,故此可知实为无神而排斥宗教,保罗在雅典传道时,曾与此派发生了争论。
②斯多亚派(Stoics )——系希腊哲学家之一派,亦称为淡泊派,其创始人为居比路人西诺(Zeno )生于主前三三六年,卒与二六四年,西诺与门徒论道之地,初在雅典城内一间画廊之下,故又称为走廊哲学派,其地名斯多亚逐以为名,中文译为斯多噶派。其讲道历五十八奶奶,教旨本属凡神派Pantheism,为神学及形而上学之理论,谓神与可觉的,及物质的宇宙为同一的,而非人格者,换言之,神即万物,万物即神,西诺注重最重要之品德,即智勇,自制,与公正,他常劝其门人实行严格的自制主义(self control ),无论遇何变故,卓立不变,他们认为人的命运操诸自己的手中,不因人的情欲,喜乐或悲哀之事所感动,他们不信神的身位,宇宙是自然而有的,人死后的灵魂与神一同归于无有,不信人有复活之事。保罗在雅典宣传耶稣复活之道时,曾与此派及彼古罗派之学者相遇,彼此诘难,而讥保罗为狂妄者(徒十七16-32) ,罗马皇帝奥里留马可(Marcus Aurelits )对于斯多亚派之学说,常加以推崇而提倡之。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徒十七18 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门的学说如何?】
一、“以彼古罗”(EPICURUS )为生于撒摩岛的希腊哲学家,属纪元前342年至279年人物(一般中国哲学书籍译为伊壁鸠鲁 即此人 )。他提倡“人生应以享乐为目的”,三十多岁时在雅典授徒,宣传他的“享受主义”(EPICURISM )。初时他的理论是相当高尚的,认为人们应避开受苦的环境与事情,找寻快乐的方法,并且主张作自我检讨,以增加德行。对于神,他认为神早已脱离苦难,居于完全、安静与圣洁的所在,享受快乐,人们应要向他学习,但以彼古罗不相信人会复活。
他的门徒在他死后增加许多理论,认为世界与神无关,乃是由数种元素(风、火、水、土 )偶然集合而成。又有些门徒认为自我检讨太麻烦,使人不能获得满足的快乐,人应尽情享乐,不必受道德观念与理论所拘束。
当保罗在雅典传道时,以彼古罗派已成为“享乐派”了
纪元后1752年考古家在希腊发现以彼古罗氏的许多作品,写在古时流行的埃及蒲草纸上,其作吕包括下列四方面的言论:①物理学。②心理学。③伦理学。④神学。大部份已保存于梵蒂岗藏书楼中。
二、斯多亚(STOIC )派是在纪元前270年居比路人芝诺(ZENO )所创设,他曾在雅典宣传严格的“自我克制主义”(SELF一CONTROL ),认为人们的命运操诸自己手中,人不应为任何情感的事所激动。芝诺在授徒时,众门徒经常站在走廊之内,该廊名为“斯多亚廊”,因此人们称他们为斯多亚派。他们相信有神,但宇宙是自然而有。人死后灵魂归于神,直至与神一同归于无有。人们行事应避免良心不安,人不应有欲念及物质的要求,只要满足于现实即可。
对于神,芝诺的门徒后来有不同的见解,但大都不信人会复活。因此,保罗宣传那稣复活之道,他们以他为胡言(18节 )。保罗在亚略巴古讲道所用的题材(28节 ),许多是引用斯多亚派的学说,因此以彼古罗派的人对他加以讥诮,斯多亚则喜欢再听他(32节 )。
犹太拉比讨厌以彼古罗派,以“EPICURUS”为“情欲”的代名词。
罗马皇帝马可·奥里留(MARCUs AURELIUS )则接受斯多亚派的理论而加以提倡。
有人批评保罗在亚略巴古的大道理是失败的,因为他迎合斯多亚派人士的心理,引用他们的学说,未曾正面宣传主那稣,所以讲完道并无什么效果。但亦有人认为保罗对这些有识的哲学之士应该用这种学术讲道法,而且结果感动了一位长官丢尼修及一个贵妇信主(34节 )。
――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徒十七19 】
「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说:“你所讲的这新道,我们也可以知道吗?」
人们把保罗带到亚略巴古,要再听他详论这道。古雅典有一个议会在亚略巴古开会的,那是一座小山,眺望着亚哥拉(Agora ),这议会曾一度有强大司法功能。一世纪时,仍是雅典的最高法庭。集合地方可能在山上,也可能在 StoaBasileios,地点近 agora 的西北。解经家不能确定路加所指述的,是法庭公审保罗的教训,不管正式或非正式的;若然,到底开庭于山上,还是在 StoaBasileios内? 或雅典人通常在亚略巴古山非正式集合。第二个看法较可取,因为保罗的讲辞中,没有什么法律辩辞的迹象,其中也没提任何法律程序。有人争论说,那山不够大容纳这许多人,这是错误的。不过后来提及丢尼修和大马哩(34节 ),又似乎表示路加确实在描述法庭的大会,确实公开的查询,但可能未必采取法律审询的形式。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19 】
亚略巴古(希腊语是马斯山 )。这是山名,也是他们会面的法庭的名。这法庭的成员是精选的,也许只有三十人。它处理凶杀案件,并且监督大众的品行。保罗要在这全世界最有学问的城市里,在最孤高的法庭面前陈说他的信仰。
──《每日研经丛书》
【徒十七20~21 】
这场会让保罗有机会传达他的观点。听众觉得他传讲的很奇怪,是前所未闻的,就想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路加用罕有的旁白,说雅典人和旅客都别无所事,祇因好奇所催,喜作新闻新事,享受议短论长之乐。路加的意思是指他们不大管听来的是真是假,他的语调分明是讽刺性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21 】
雅典城人说听新闻;庇哩亚人查究圣经(11节 )。许多人有工夫看新闻纸,没有工夫读圣经!―― 倪柝声
【徒十七22 】「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
保罗一开口就夸赞雅典人敬虔拜神。这话可以是正面的用意,也可以是贬抑的说法。保罗很可能是存好意的,为要铺路以得听众的注意。不过,路加在二十五9 用同一个字的名词,来表示略带贬抑的含意。也许他的用心,是要读者领略当时形势的讽刺性(参16节 )。雅典人尽管怎样敬虔拜神,事实上却迷信透顶,对真神全无认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26 】「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注“本”有古卷作“血脉” ),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一本」:原文只是「一」,指着「亚当、夏娃」。──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保罗从对神的描写,转到祂怎样创造人类上。RSV把动辞当作“衪使他们活”的意思,但更贴切的该是神创造的行动,如第24节,从“一本”就是指从亚当,为人类的始祖。至于是否该译作“万族”,还是“全人类”,则大有讨论的地方。狄比留(pp.27、37 )认为前一个译法,就铺成了从亚当以来人类历史中,各民族发展史的圣经观点;后者(他采纳这说法 ),则代表了一种希腊的观点:“人类是一体的,是一切地上居民的总和”。Sta/hlin(p.234 )却也认为后者是合圣经的,新约所关注的,是全人类的命运,过于各民族的情况。这个争论在下一节的翻译继续: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是神对人类各民族发展,有定规的时期(申三十二8 ,但二36~45 ,路二十一24) ,还是指一年中的季节(十四17) ?“所住的疆界”,是指各民族的地域(申三十二8) ,还是指海陆之间神所定的天然界线(四5~9 ,伯三十八8~11) ?若采纳后者的解释,则这一节就可成为诗七四17 的诠释(十12 ,这里把天然疆界同时提出 )。不过,似乎前者更可取(Wilson pp.201~205 )。无论如何,重点在说神乐于供给人的需要。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27 】
「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
神作这一切的目的,是叫人寻求衪,为要触摸得着祂。这句的措辞似是希腊哲学用语,说到对真实或神圣的哲理追寻,却没有成功的确实盼望。但若依旧约的情怀看它更好,说人类经历神的良善后,对祂的感激与渴慕(赛五十五6 ,六十五1 ,诗十四2 ,箴八17 ,耶二十九13 ,摩九12) 。揣摩是不奇怪的字,表示人在黑暗中摸索寻找神。保罗接下去说祂其实很近,人却要摸索,表示人在罪中的败坏,无法找到神,正如罗一20 f所说。可是,这里最主要是说其实神是不难寻的,祂离我们各人不远。在斯多亚派哲学中,这是个流传的思想,不过他们指的是个非位格的,祇是理性上的存在。保罗所论的是旧约(诗一四五18) 中的活神,虽然高超伟大,却与敬拜祂的人相近(耶二十三23)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28 】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 「我们也是他所生的」:原文是「因为我们也是他的亲族」。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七28 】
“作诗的人”是众数的,可能是因为下面的话不祇一个诗人曾经说过。保罗引用的,是从 Aratus而来,但也见于 Cleanthes的Hymn to Zeus,虽然稍有不同。这样,保罗取用,本来是表达斯多亚哲学的异教希腊诗句,用在神身上。一项排除神话迷信的工夫正在进行着,斯多亚派的 Zeus,不再是希腊泛神中的至高神,乃是“道”(理性 参18节注 )。保罗对异教哲学中有关神本性的一点点真理亮光,也抓紧不放过。希腊思想中有关人的神性,保罗却转之为人是神的形象。神是人生命的源头。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28 】
这里说到那个『作诗的』,是指离当时三百年前的诗人阿拉脱。
──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徒十七29 】「我们既是神所生的,就不当以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 「神的神性」:原文只有「神性」。这个词常出现于希腊哲学著作中。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七29 】
人既是神的儿女,保罗就根据这个来作个结论:拜偶像,是不许可的。不论是金银的小偶像(十九24、26) ,或是庙宇里云石的大偶像,都同样是错谬的。因为人若似神,那末没有生命的形象就决不可能代表说话的神;人若有神的灵,就必然体会神是灵,不可能以物质代表祂。保罗在此站在旧约和犹太思想一方(创二十4 ,申五8 ,赛四十四9~20 ,书十三5、15) ,与希腊思想抗衡。虽然赫肯(p.525 )说保罗祇是攻击流行的希腊宗教,而不是高深的哲学,但在哲学性的观点中,他们仍同时保持相当程度的泛神思想与偶像崇拜。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30 】「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
「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原文是「神忽略那无知的时期」。──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七30 】
神藉基督启示自己真本质之先,人对祂仍蒙昧无知;如今基督教讯息终已宣告出来了,对听见福音的人来说,这时代就已告终,再不能以无知为借口。神原先通融人的无知,如今却不能这样了,祂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有解经家认为这不是保罗的思想,祇轻描淡写说神不监察人的罪,他必然会强调因信称义,而不祇是叫人悔改,才可面对将来的审判。不过,这个判语是错误的。保罗在帖前一9、10 对外邦人所总括的福音,也正同样强调悔改,像这里一样;可能保罗对犹太人及归化犹太籍的人,特别采用称义的字眼,因为他们相信行法律得救。同时,也要把罗一18 ff的神学讨论,说到神任凭人犯罪后其后果,与他传福音给异教徒时,强调神宽恕人的无知而施恩慈,两者该辨别清楚(罗三25)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31 】「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保罗呼唤他们悔改的逼切,是因为他继续宣告说,神已定了审判世界的日子。他用旧约的字眼,说这审判是公义的(诗九9) ,要藉“衪所设立的人”来执行;这说法相当特别,因为其它地方多强调审判者的威荣,这样表达方式,目的是引入下一句,说明审判已是确凿无可变更的事实:审判者已经委任好了,祂已藉神从死里复活了。说了这些话,保罗就回复了在雅典起初讲“耶稣”与“复活”的道理。他视复活为历史事实,用来证明耶稣是被立的审判者。这话背后的意思,是说耶稣复活带来了新的身份(罗一4) ,早期教会的观点,耶稣复活就是被高举为主,因此有审判权柄。不过这些思想在此并没有发挥出来,我们是从使徒行传其它讯息例子中得知,路加在此集中在保罗对雅典哲学家们谈话独特的地方。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32 】
「众人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有讥诮他的;又有人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
保罗回复他起初的主题,就触动了听者的讥诮。希腊人虽然相信灵魂不死,但肉身的复活是他们所排斥的;他们越来越觉得肉身是属世罪恶的,比之灵魂则是人神圣的座位。对外邦人,不单十字架是愚拙的,复活也是愚拙的。听众中另有些人说以后再听他讲这个;有人认为这话祇是有礼貌地叫他住口;但若与另一班人的态度对比,却也可能他们真有较好的反应,真希望保罗的话是真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34 】「但有几个人贴近他,信了主,其中有亚略巴古的官丢尼修,并一个妇人,名叫大马哩,还有别人一同信从。」 「亚略巴古的官」:原文是指「亚略巴古的议员」。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徒十七34 】
亚略巴古乃是雅典的上议会,丢尼修是上议会的会员。
──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徒十七4 】保罗的讯息大有功效,信主的有犹太人,还有好些归附会堂的外邦人,妇女也有那些妇女称为尊贵的妇女,意思可能是上流的社会人士,也可能指上流人士的妻子,一些早期版本明明有这意思,两个意思都不足为怪,因为犹太人也出入上流社会,甚至尼罗的情妇 Poppaea,亦以亲近犹太见称(Jos 二十195) ,赫肯(p.507 )说这些大有影响力的妇人,竟无法抑止该地及庇哩亚对信徒的逼害,实在奇怪,不过,他显然忘记了两处的逼害,都是犹太人发动(这些妇女大概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力 ),不是城市当局发动的。路加说有些信主的人附从保罗西拉可能他们自成一组,在会堂以外集会,虽然是在一个叫作耶孙的家里。
──《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十七6 】
『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美国修正本译作『那翻天覆地的人!』 )犹太人都绝对知道基督教是绝顶有效的东西。格洛佛(译注英国圣经学者T.R.Glover )很得意地引述一个孩子说新约圣经最后一卷是『革命。』(译注小孩误启示录Revelation为革命Revolution )基督教真正采取行动时,必定引起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革命。
──《每日研经丛书》
【徒十七23 】
雅典有许多未识之神的坛。在这之前六百年,曾经有一场可怖的疫症临到这城市,却没有办法遏止。有一个革哩底的诗人,名叫伊皮麦尼德(Epimenides )的,提出一个办法。从亚略巴古放出一群黑羊和白羊,到处的走。每一只躺下的羊,便就地献祭给最近的神;如果在那附近没有已识之神的庙宇,便把它献给『未识之神』。
──《每日研经丛书》
【徒十七26~27 信心的基础“他……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叫他们寻求神。”】
一位外国政府官员最近发言说,我们无法保证将来那些恐怖组织或疯子不会取得核子武器。有些人对这个官员的话作出回应说,人类正处在自我毁灭的边缘。 然而,大多数的人却对未来充满希望,不认为这样的灾难有可能发生。这种乐观的看法是否既愚蠢又天真呢?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的正确看法是什么呢? 相信圣经的基督徒,因为对神的话语有信心,所以对将来抱着乐观的态度。但以理书第10章让我们看见,一直以来神掌管一切,因此我们可以有信心地说,对那些信靠他的人来说,在世界末日会有美好的结局。但以理曾经禁食祷告了三个星期,但都没有听到什么。最后一位天使向他显现并向他解释说,他曾经被邪灵所阻,直到天使长米迦勒到来帮助他(13节 )。他继续告诉先知说,纵然那善与恶的无形力量会持续争战(20节 ),神肯定将会赢取那场战争(11~12章 )。 神允许恶势力的兴起,但也安排好它们的陨落。这是他伟大计划的一部分,能知道这一点是件令人很欣慰的事。经过这一切,他将未信者牵引他面前,并给他的子女带来永恒的益处。 你现在也许不知道神对你所作的事; 但有一天你将会了解为何如此; 那些侮辱你或困扰你心的问题, 有一天将会得到来自天上的回答。 因为神掌管一切,我们无所畏惧。
──《生命巂语》
【徒十七26 血的教训】现代普遍应用的输血,是医学史上晚近的事。 迟至1920年以后,才发现血型的分类。1933年,德国的领袖希特勒 (AdolfHitler ) 当政,还发表谰言,说是日耳曼是最优秀的人种,具有最多A血型的人。其实,全无根据。但德国纳粹党人,推行种族歧视,残害了约六百万犹太人;而且穷兵黩武,掀起大战,几乎毁灭世界。 美国到1960年代, 才打破种族成见,白人和有色人种的血液,可以合存同用,不必再分开。这是经过大战,为了救命的需要,白人接受非白人的血液,并没有不良反应,才发现并证明而接受这科学事实。
圣经说:神“从一血造出万族的人”(徒一七26) 。早接受圣经的真理,不仅可以各种族和乐同居,也可以救活许多的人命。可见种族歧视是愚昧的恶事。
── 于中旻《喻道集锦》
【徒十七33~34 】
保罗走后,真有一些人悔改,这证明上面的判语是对的。其中特别的一个是亚略巴古的官丢尼修,这证实保罗当时的听众中,确实有亚略巴古法庭的成员在场,虽然未必是一场正式的开庭。丢尼修是何许人,没有别的资料可考,后来传说也成了雅典第一位监督(这也很合理 因为初期信主的人 多半成为教会领袖 林前十六15) 。后来更有人把五世纪一些新柏拉图派作品,列在他名下。与那些人一起信主的,有一个名叫“大马哩”的女人,也是没有其它资料的人。至于这时是否成立了教会,甚为可疑;保罗指哥林多的信徒,是亚该亚“初熟的果子”(林前十六15) 。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