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使徒行传 第16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腊人。」

保罗从特庇到路司得的顺序,与十四6正好相反,因为这次保罗是沿陆路从东面来的。
年轻的「提摩太」是路司得人,他的希腊人父亲已经去世()),信主的母亲叫友尼基,信主的祖母叫罗以())。当时犹太人与异族通婚所生的儿子究竟算不算是犹太人,圣经学者尚无定论。有的说,严谨的犹太人不会承认异族通婚,也不接纳这类的婚生子())。但也有的说,按犹太人拉比所定的规条,若母亲是犹太人,孩子就算是犹太人。
上图:保罗从叙利亚的安提阿出发,经陆路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徒十五41),再从东向西依次经过特庇、路司得、以哥念(徒十六1-2)。

2「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

3「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就给他行了割礼。」

4「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

5「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

「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指耶路撒冷大会关于外邦人是否要守律法的决议())。
「众教会」())的成员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耶路撒冷教会信函中的条规不但有助于犹太人和外邦人信徒之间相处融洽,而且有助于得着更多的犹太人。

6「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细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

圣灵不单会有积极的带领,还会有看似消极的「禁止」。主的工人不必担心主不记念祂的工作,遇到「禁止」应该安息祷告等待,不可被工作本身吸引,却忽略了寻求策划和管理工作的神的旨意。
亚细亚一带的教会正在兴旺之中()),圣灵却「禁止他们在亚细亚讲道」,这在当时令人费解,但时至今日,我们可以从历史看到圣灵的美意:1) 圣灵要尽早把传福音的根据地从亚洲转移到欧洲;2) 亚洲的政治和宗教环境即将变迁,犹太人将会被分散到世界各地,伊斯兰教将会兴起,限制福音在亚洲的传播;3) 欧洲将会有一段时期领先于世界,殖民各大洲,欧洲人勇于开拓的个性比亚洲人更适合广传福音。
「弗吕家加拉太」,当时小亚细亚分成好几个种族的区域,如弗吕家、加拉太等,而罗马的省份则加在这些固有的区域之上。弗吕家一部分位于亚细亚省,称为「弗吕家亚细亚」,一部分位于加拉太省,可能被称为「弗吕家加拉太」。
「加拉太」原是塞尔特 Celtic 人定居之地,是大加拉太省的核心,大加拉太省还包括有彼西底、以哥念等地区。

7「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

上图:保罗经过弗吕家加拉太向西到了每西亚的边界,圣灵禁止他们往南边的亚细亚省讲道(徒十六6),又不许他们往北边的庇推尼省(徒十六7),所以他们只能向西直行穿过每西亚,到达地中海边的特罗亚港(徒十六68)。

8「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

上图:特罗亚城遗址。

9「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

10「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

11「于是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坡里。」

「撒摩特喇」是爱琴海的一个岛。
「尼亚坡里」是马其顿省腓立比城的外港,离城约16公里,今名卡瓦拉(Kavalla))。从特罗亚到尼亚坡里有大约200公里航程,若风向顺,两天可到达。
上图:保罗从亚洲的特罗亚开船,经撒摩特喇,到欧洲的尼亚波利港,然后走16公里到腓立比(徒十六11-12),开始向马其顿宣教。

12「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我们在这城里住了几天。」

「腓立比」是马其顿省东部的古城,主前360年由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立二世起名。
「罗马的驻防城」指罗马的殖民地,不受马其顿省的管辖,行政制度仿效罗马城,公民在罗马法律下享有自治权,且可免纳税。有许多罗马退役官兵定居于此。

13「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

会堂的设立必须至少有十个男人,腓立比的犹太人稀少,这里没有提及男人,可能因为男人不够,因此没有会堂。
「祷告的地方」是虔诚的妇女们惯常聚集祷告的地方,可能在屋里。因为政府不许犹太人在城内集会,她们在城外靠近甘阐河(Gaugites))或克理耐河(Crenides))边的地方聚会,离城约有安息日可走的距离。
上图:腓立比城外的Gaggitas河,可能就是虔诚的妇女们「祷告的地方」,离城约有安息日可走的距离。

14「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神。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

15「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或译:你们若以为我是忠心事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

16「后来,我们往那祷告的地方去。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她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

17「她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

18「她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就心中厌烦,转身对那鬼说:『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那鬼当时就出来了。」

19「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

20「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

21「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

保罗在腓立比所受的逼迫,不是来自犹太人,而是外邦人。在使徒行传中,外邦人反对福音的两次主要事件发生在腓立比和以弗所()),都是因为危害他们既得的经济利益。每当福音的工作涉及世人的既得利益时,攻击和苦难便会随之而来。
这些人因为经济利益逼迫保罗,提出的理由却是冠冕堂皇的。第一个罪名是保罗和西拉破坏社会稳定,并借口他们是犹太人,好利用当时普遍的反犹太情绪())。大约在此之前一年,罗马皇帝克劳第下令驱逐犹太人出罗马城())。犹太教是罗马帝国承认的合法宗教,但不可向罗马人传教,罗马人尚不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分别,只把基督教当作犹太教的一个分支。
第二个罪名是保罗和西拉传不合罗马人的规矩的福音()),这就将赶鬼事件扩大为整个宣教运动。罗马人是不准信外国异教的,但这个原则弹性很大,事实上只要不冒犯罗马风俗,他们信什么都可以。

22「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

23「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

「众人」())所赞同的事,不一定就合乎真理与公义,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制度并不就是公义制度:苏格拉底是被民主投票处死的,希特勒是经过民主选举上台的,主耶稣是众人「一齐喊着」())除掉的,保罗是众人「一同起来」())攻击的。今天许多「民主国家」的政客为了取悦选民,罔顾真理,并不比所谓的「专制政府」更公义,因此福音所要改变的不是政治制度,而是人心、生命。
「剥了他们的衣裳」()),按罗马惯例,先剥除犯人的衣服,再施行棍打。官长未经审判就假定他们有罪,又利用群众反犹太人的情绪,当场执法。这是保罗三次被棍打中的一次())。本来罗马公民是不应该被打的,但官长并不知道保罗的身份。
上图:古罗马时代的腓立比监狱,保罗和西拉很可能就被关在这里。

24「禁卒领了这样的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

25「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神,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上图:腓立比监狱的牢房。保罗和西拉就在这样的牢房里唱诗赞美神。

26「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

27「禁卒一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要自杀。」

28「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29「禁卒叫人拿灯来,就跳进去,战战兢兢地俯伏在保罗、西拉面前;」

30「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31「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32「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

33「当夜,就在那时候,禁卒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

34「于是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给他们摆上饭。他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

得救不能只靠念几句信仰告白或经文,而要清楚地明白所信的「主的道」())。
虽然保罗和西拉将传福音放在自己的舒适之前,禁卒却先照料他们才受洗,然后又再进一步地照料他们())。这举动反映出禁卒生命的改变,也表现出信徒的相交与喜乐。
禁卒的家可能就在监房的楼上或隔壁())。

35「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

36「禁卒就把这话告诉保罗说:『官长打发人来叫释放你们,如今可以出监,平平安安地去吧。』」

37「保罗却说:『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他们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又把我们下在监里,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吗?这是不行的。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

「平平安安的去吧」())这句犹太人祝福的话()),也成了外邦信徒的用语。
保罗和西拉都是罗马的公民,罗马公民都受到罗马法律的保障,未经公开审讯不得定罪,未定罪时也不得用刑())。保罗说这些话的用意不是要讨回公道,而是为了避免他们的遭遇成为日后宣教士被任何恶待的危险先例,同时也避免使腓立比的信徒遭受官长的苛待。

38「差役把这话回禀官长。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

39「于是来劝他们,领他们出来,请他们离开那城。」

40「二人出了监,往吕底亚家里去,见了弟兄们,劝慰他们一番,就走了。」

官长自知理亏,对他们只能好言相劝,又怕他们留在城里,恐会再度引起骚乱。
当时在腓立比已有一群门徒,并且在吕底亚家里开始了聚会。保罗日后再探访腓立比,不再受到任何干预())。保罗和他们保持了特别亲密的关系,从后来他写给腓立比教会的腓立比书的语气可看出。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信心的儿子

保罗自从在特庇与路司得宣道,至今已经历时五年,但是当他回到这地方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为他所十分疼爱的青年,他的内心一定为此欢欣快乐。保罗要找一个人替补马可,是很自然的事。他总是注意到训练新的一代去从事那摆在前头的工作的必要。他发现青年提摩太正是他所要的那样的人。保罗为提摩太行割礼,显然有点问题,因为他才赢了一仗,宣布割礼并非必要。然而提摩太是犹太人,而保罗从未说过犹太人不必行割礼。不必行犹太人生活方式中的礼仪的,乃是外邦人。

事实上,保罗把提摩太作为犹太人接待,他正表示他对犹太思想多么脱俗。提摩太是异族通婚者的儿子。严格的犹太人根本不会承认这样的婚姻;事实上,如果一个犹太女子嫁给一个外邦男子,或是一个犹太男子娶一个外邦女子,他会视那犹太男子或女子为死了,有时还真正举行丧礼。保罗接受由这种婚姻而来的儿子,表示出他多么确实地打破了一切种族的壁垒。

提摩太是个先天很好的孩子。他的母亲和外祖母都好。在以后的日子,他每每作了保罗的信差。当保罗坐牢的时候,提摩太与他同在罗马。,门1 )提摩太与保罗的关系非常特殊。保罗写信给哥林多教会时,称他为我所亲爱的儿子。他写信给腓立比教会时,说没有别人像提摩太那样与他同心。保罗很可能视提摩太为他放下工作时的继承人。一个人能以见到他训练的人,在他放下担子时能以挑起,该是多么高兴呢?

福音来到欧洲

有一个时期保罗似乎是到处碰壁。圣灵阻止他去罗马的亚西亚省,在他一定觉得奇怪;亚西亚省包括以弗所和启示录中受信的七个教会。比推尼也使他不得其门而入。圣灵如何给他信息呢?可能是由先知的话;可能是异象;可能是由内在的,不能逃避的觉悟。但是使保罗不能到这些省份去旅行的,可能乃是由于身上的刺,以致健康不良。

使这成为可能的乃是,第十节冷不提防地出现了‘我们’的段落。故事开始不用他称而用自称叙述。这告诉我们,路加在场了,他是目击者,是保罗的伴侣。为甚么他这么突然登场呢?路加是个医生。还有甚么比这更可能呢?──因为保罗需要医疗服务,他生病了,不能如愿去旅行,路加便在此时会晤保罗。果然如此,则可能反映出保罗以软弱与痛苦作为神的使者。

最后是一个由马其顿来的人的形像给保罗以指引。保罗在异象中所见的人是谁呢?有些人以为是路加本人,因为路加可能是个马其顿人。有些人说,这个问题不必提出,因为梦境无需这样的解释。但是有一个最富吸引力的说法。有一个征服世界的人,他是亚力山大大帝。似乎整个情境乃是专门要叫保罗记起亚力山大的。特罗亚的全名是为了纪念亚力山大而称为亚力山大特罗亚的。过了海便是腓立比,是纪念亚力山大的父亲的。更远的便是帖撒罗尼迦,是纪念亚力山大的异母姊妹的。这地区充满对亚力山大的纪念,而亚力山大曾经说过,他的目的是“使东西联婚”,以求四海一家。很可能是保罗在异象中见到亚力山大,就是那征服世界的人,而这异象给保罗一个新的冲力,要使世界全归基督。

欧洲的第一个信徒

尼亚波利──现代的卡伐拉(Kavalla )──是腓立比的海港。腓立比历史悠长,一度称为克连奈(Crenides ),意思是‘泉’。但亚力山大的父亲腓立比加强防御工事,竟使它作为防阻特拉吉亚人的壁垒,而他的名字便用作这个地方的名字。有一个时期这里拥有着名的金矿,可是保罗的时候,却已经开完了。后来,在亚古士督(译注:罗马帝国第一代皇帝Octavianus Caesar的尊称 )赢得罗马帝国时,此地是世界最著名战役的战场。

腓立比是罗马殖民地,罗马殖民地通常是战略中心。罗马政府在其中安置小团的退役军人,他们穿罗马装束,说罗马语言,行使罗马法律,到处如是。罗马公民权在这些前哨地方最是吃香。

开头的时候,腓立比并没有会堂。但是在没有会堂时,犹太人有一个祷告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通常是在河边附近。保罗和他的朋友在安息日到那地方去,与在那里聚会的妇女谈话。

保罗在腓立比的工作中的一件非常的事,乃是他为基督所赢得的人,属于使人深感惊异的种类。吕底亚来自社会的最上层;她是个卖紫色布疋的人。紫色染料要一滴一滴地从某种甲壳类动物搜集而得,非常珍贵,染一磅的羊毛要费大约相当于一百五十金镑的价值。吕底亚,是个富有的妇人,是商场巨擘,却被赢归基督了。

她马上的反应便是要用她的家来款待保罗和他的朋友。保罗叙述基督徒的品格时说‘客要一味款待’。彼得督促信徒履行基督徒本分时说,“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基督徒家庭是经常开门迎客的。

疯狂的使女

如果吕底亚来自社会的最上层,这使女便来自最下层。她是那种称为‘辟多’(Pytho )的,就是能给神谕指示人以未来的人。她疯狂,而古代人对疯人有特殊的尊重,因为他们以为神灵把他们的智慧除去了,为要把神灵的心志放进去。她或许有也一种天赋,自然的才能,可以说话使人以为不是从她口中出来,而是从其它地方来的。她落在无耻的人手上,他们竟利用她的不幸去发财。保罗医好了她的疯狂,这些人不为一个人的康复而欢欣,却因为他们失去了财源而暴怒。他们狡猾,他们玩弄暴民的民族‘反闪主张’,(anti-semitism是指别的民族反对闪族的意识与行动。闪是挪亚的长子、他的后裔、现今主要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但在古代还包括巴比伦人、叙利亚人、亚兰人、迦南人和腓尼基人。编者注 ),他们迎合罗马殖民地的特性,以‘罗马的’为荣,居然使保罗和西拉被捉拿了。他们不只被捉拿,更被关进内监,加上脚镣,也许不只脚,连手和颈也都加上枷锁。

可悲的乃是保罗西拉为行善而被捉拿,被苦待。每当基督教攻击既得利益时,苦难便随之而来。人类的特性是一触到他们的钱包,他们便起来反抗。人人都有本分自问,‘我是按劳得值的赚钱吗?我赚钱之法是服务同胞还是剥削他们?’许多时候,为基督作战,其最大的障碍乃是人类的自私。

腓立比的禁卒

如果吕底亚来自社会的最上层,而使女来自最下层,则罗马禁卒属于构成罗马文官的中等阶级。这一来,这三者使社会的全范围都齐备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段的场面。这是一个常常发生地震的区域。门都用木条锁上,分成两闩,而脚镣也同样地束紧。地震把木条松开了,囚犯都去掉脚镣,门也洞开了。禁卒就要自杀了,因为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囚犯逃脱了,禁卒要代受同样的罪。

我们来看看人物。

第一个是保罗。关于保罗,我们注意三件事。(一 )半夜他在内监被木狗架住,却能唱诗。基督徒所有的而永远不会被人夺去的,乃是神和耶稣基督的临在。有神同在,便是在半夜,仍然有光;在监里仍有自由。(二 )禁卒把保罗监中的门关上,保罗却很乐意为禁卒打开得救的门。保罗的性格里没有怨恨。他可以对那把他加上锁镣的人讲道。(三 )他能保持他的尊严。他要求人家承认他罗马公民的权利。折磨罗马公民是一种罪行,可以被处死。但是保罗保持他的尊严,并非为他自己,而是为他留在腓立比的基督徒。他要他们知道他们还有个有力的朋友。

其次是禁卒。关于这禁卒,有趣的是他马上用行为证明他归信。他归信基督之后,就为囚犯们洗伤,而且为他们摆上饭。使人慈爱的基督教才是实在的。不用行为的改变来保证,却说是心灵改变了,那是假的。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使徒行传第十六章

二保罗再回特庇与路司得

保罗从叙利亚和基利家,直穿过称为基利家门户的山峡,来到第一次宣道旅程的加拉太南部。路加对这次探访记了两件事:征召提摩太为宣教士,以及把耶路撒冷大会的决定告诉各教会。

1~3.特庇和路司得的次序,与所记相反,因为这次保罗从东面来。既然路司得之名排在后面,自然提摩太是路司得人,而不是特庇人了。保罗称他为“我亲爱有忠心的儿子”,可见他是保罗亲自带领信主的;他必然是在保罗上一次的行程中决志归主的。他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父亲却是希利尼人这里的写法意指他不是信徒,而且已经去世,希腊文动词的时态赞同这观点)。从,我们知道他母亲叫友尼基,又有一位信主的祖母叫罗以;显然他们全家都已信主。把提摩太后书的证据视为基督教传说的看法(赫肯 p.478 n.3)是不合理的。保罗所以注意这位青年人,是由于邻近地区信徒对他的赞许,包括路司得本城,及十八哩外(31公里)的以哥念。这样的好声誉,是信徒领袖不可少的品质说,在众人前有好名声是教会领袖的条件。)保罗希望提摩太做他的旅伴,协助宣道的工作;他的位置可能和约翰马可先前一样,虽然文中亦没有表示他被视作接替马可的人。可是,当时有一个困难。提摩太的父母种族不同,因此他的身份很特殊。犹太人本不该与外邦人结婚,但一旦结了婚,儿女则算犹太人,要守割礼。提摩太却没有受过割礼;也许是他母亲没有严守犹太职责,也许是他父亲不肯给儿子行割礼。文中并未提到。路司得有会堂,也很可能母亲已不再是奉行律法的犹太人了。可是保罗的宣道事工必然会接触到犹太人,而该地区犹太人都晓得提摩太未受割礼;因此,保罗为他行了割礼。

对保罗的举动争端颇大。有一派认为,他行事不依原则,因为他视割礼为无关重要的事,又明明禁止外邦人归服这一个礼节,恐怕有人会误以为这是靠行为得救的途径(赫肯 pp.480~482)。其实这次的状况有所不同。提摩太应属犹太人,o因为母亲与外邦人通婚,他的身份可能被视为不合法232。无论如何,必须使他在将来工作范围内的犹太人眼前,有良好的身份。这件事并没有涉及原则的问题。看加拉太书写于这件事之后,那末可能就是因误解这件事而对保罗的攻击。不过,这种对加拉太书日期的看法不可靠。其他学派认为,整件事皆属虚构,也许源于路加对对保罗攻击的误解。对赫肯来说(p.481),写的保罗,决不会有这样的举动,他何不索性叫提摩太守全部摩西律法?可是赫肯把视割礼为得救的途径,与视之为一项法律行为,以除去提摩太的障碍,两件事混为一谈了,所以他的反对毫无力量。

4.保罗和同伴继续行程,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向各教会交代。使徒大会的决议,对耶路撒冷以外的教会同样生效。不错,该决议o是写给安提阿、叙利亚及基利家,因此在加拉太南部也同样宣告,的确有点奇怪。甚至连亚西亚省也知道这些规定,后来又传到了高卢;不过,保罗在处理哥林多教会吃祭肉的问题时,却并没有提及它。显然这个决议明说外邦使徒不必守割礼,而这里又特意提这条规,就分明表示他们认为提摩太是犹太人,他的经历与外邦人该守什么全无关涉。同时,把决议宣告出来,可以更进一步平息教会中任何犹太与外邦的冲突。因此,保罗在此运用这个决议,并没有不合宜之处。该决议虽然指明是为安提阿,和邻近的地域,但从安提阿出去传道的更广地区,也同样适用。保罗在哥林多及其他地方,虽然可以坚持要他们与一般教会行动一致他却不提这些条规,表示他宁可从基本原则着手理论,不愿一开始就用权威来施压。

5.宣教士探访的后果,就是教会得着坚固,福音工作更加昌盛。保罗的宣教策略,就是再一次访问先前传道的地方,显然奏效。这里描述的辞为与论耶路撒冷犹太教会被建立的情况,十分相似。

232 犹太人对于混族通婚的儿女,到底合法还是不合法,意见并不一致。 SB IV: 1, pp.379, 383。

三马其顿呼声

路加没有解释保罗对这宣教行程的计划到底怎样,抑或他到底有没有计划。他本来也许打算去亚西亚西岸的以弗所,但这一段记载却极其强调神用各样方法,引导保罗的旅程,使宣教士进入新的工作领域。整个记载写来速率惊人,给人的印象是,一连串无可抗拒的事件,把保罗带到了马其顿。

6.从以哥念向西的旅途,记载得很令人不解,说他们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

(1) 希腊文法结构表示,这个词是指一个地区,“弗吕家加拉太地区”233,弗吕家一部份位于罗马亚西亚省内,一部份位于加拉太省内。234前者本称为“弗吕家亚西亚”,而蓝赛说后者可能被称为“弗吕家加拉太”235。该区在以哥念以西,保罗往每西亚必经的地方。依这一个观点来看,保罗就没有进过加拉太当地民族的地域,当时是塞尔特人( Celtic )住在那里。

雷克(BCV. pp.231~237)和赫肯(p.483)认为(两人稍有差异),路加指的是两个地区,弗吕家和加拉太。依这个看法,保罗经过这一带塞尔特人的地方,传福音给他们,后来就写加拉太书给他们。可是这看法从这区的地理角度看来很有问题,正如布鲁斯所指出的236

最可能的,是保罗并没有向加拉太这一区传福音。因此,加拉太书就不是写给加拉太省北部的塞尔特族,而是写给该省南部的以哥念及其他市镇的居民。从路加的叙述中,看不出这一段旅程中有没有布道。无论如何,宣教士们被引导离开原本想在亚西亚作工的目标,不得不向北走。这段叙述很符合一种旅途,就是向北走亚西亚的边界,朝向小亚西亚西北角的每西亚。圣灵到底怎样拦阻他们依原意进行,我们不知道;这里或是指一种内心的催促,或是透过一位同工受圣灵感动所说的话。

7.每西亚在罗马亚西亚省的西北部,亚西亚省延展及于小亚西亚整个西岸,每西亚的东部和北部,是庇推尼另一个罗马省份,其东部与本都省接壤。圣灵再一次阻止他们继续向这方向走。这里用很独特的名字称圣灵为耶稣的灵,强调是耶稣自己透过圣灵,引导福音的进展;至于引导的方式,也没有明说。

8.他们经过了每西亚(不是 RSV 所说越过,和合本亦同),就来到了罗马殖民地特罗亚,是通往马其顿的海港。亚历山大特罗亚是此城的正名,它是个重要的中心,后来当地成立了一所教会237

9.保罗从特罗亚原可以向几个方向航行,但是一个马其顿人的异象,决定了他们的取向,那人催他过去帮助他们。古时以为梦是从神来的指引(见,保罗和同伴立即觉得这梦是神的呼声,叫他们传福音到马其顿去。他们深知这一种“帮助”是他们可以给那地之人的。保罗从梦中人所讲的话,可以知道他是马其顿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在这时刻神用这种方法引导他们。有人用心理学来解释,说刚巧有马其顿人(包括路加)来特罗亚探问保罗,而引起这梦,这种讲法纯属推测。

10.见了这异象之后,他们随即想过马其顿去。但此时记叙的语气却突然改用“我们”决定怎样做,这第一人称复数形式一直沿用到,又从再用。最明显的解释,就是叙述者这时记述他本身所参与的部份。另一可能性,就是叙述者开始借用另一个人以第一人称的忆述,但却忘记更正文法。不过,以使徒行传作者这样审慎的作风看来,这种说法极不可能,赫肯(pp.489~491)认为,读者必然会以为,上文所引述的人物(西拉、提摩太)这时开始讲述了。这也极不可能,读者不会自然这样想,反而会觉得是本书的作者把自己纳入故事了。又有人认为,“我们”是一种文学手法,为使故事更生动,这也同样不大可能。因此,我们就要问,保罗的同伴中,这时有谁在场,而记述了这一段事迹呢?相信这人是路加的理由,详见导言。

233 有人认为弗吕家:'Phrygia (n)',不能在这样的句子里用作形容词,C. J. Hemer 表示这看法毫无根据,'The adjective "Phygia", JTS 27, 1976, pp.122-126; idem , 'Phygia: A Futher Note', JTS 28, 1977, pp.99-101。
234 小亚西亚分成好几个种族的区域,如弗吕家,加拉太等等,而罗马的省份统治体系,则加在这些固有的区域之上。因此弗吕家就分占在亚西亚和加拉太省里了,而加拉太原是塞尔特 Celtic 人定居之地,就变成大加拉太省的核心,大加拉太省还包括有彼西底,以哥念等地区。
235 Ramsay's 的见解分载于好些不同作品中: See especially W.M. Ramsay, The Church in the Roman Empire (London, 1893); A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St Paul's Epistle to the Galatians ( London, 1899 ) .
236 F. F. Bruce, 'Galatians Problems: 2. North or South Galatians?', BJRL 52, 1969~70, pp.243-266, especially pp.257-258. See further C. J. Hemer, 'Acts and Galatians Reconsidered', Themelios 2: 3, May, 1977, pp.81-88.

237 See C. J. Hemer, 'Alexandria Troas', Tyn . B 26, 1975, pp.79-112.

四腓立比:第一个马其顿教会

宣教士来到腓立比,就在奉犹太教的妇女中,兴起了成功的宣教工作。又由于保罗行了赶鬼的神迹,就在这罗马势力强大的市镇,招来了逼迫。不过,逼迫监禁并不足以阻碍福音的进展,反而助长了它;神用地震把宣教士释放了,显明保护他们的神是大有能力的,结果狱卒信了主。同时,这件事表示罗马当局不想控告宣教士。他们虽然被逼提早离开,却已留下一小撮信徒,保罗日后再探访该地,也未受到任何干预、6)。

保罗在腓立比的故事,写来十分生动,刻划出基督教宣教士在罗马人的环境中所经历的考验,因为福音对当地人的固有生计产生了影响。这一次造访,结果成立了一个教会,保罗和他们保持特别亲密的关系,从后来他写信给腓立比信徒的语气,可以看出来,这封信和其他文献证实这故事的历史真实性。腓立比人亲自证实,信徒在异教环境底下,怎样不断遭遇迫害,而保罗可以对读者这样说:“你们的争战,就与你们在我身上从前所看见,现在所听见的一样。”书信中没有提及吕底亚和那位狱卒,似乎有点奇怪;不过,信上除了那两个发生争执的女人,和革利免以外,并没有提及其他信徒的名字。然而,由此可见保罗在教会中有姊妹同工,这种资料也与使徒行传所刻划的相符。从帖撒罗尼迦前书,我们也有第一手证据,记述保罗在腓立比,被害受辱,就是使徒行传所记,他前往帖撒罗尼迦之前所遭受的。根据,对保罗来说,官员非法施行鞭笞,不算太特别。

这故事本身带有历史的风格,一开始(11~15)就用“我们”的资料,其可靠性,决无疑问。同样,宣教士的被补,监禁和释放(19~24,35~40)的实录,也没有什么可疑的理由。下面的注释说明其中的法律细节,十足可信。不过,对两处带超然能力的记叙,却有人怀疑其历史性,即赶鬼(16~18),及狱中的地震(25~34)。赫肯(pp.499~504)从怀疑的论点,提供了详尽的最新分析资料,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保罗的赶鬼活动及关于他的狱卒信主的故事,在腓立比的确流传,o是他认为,路加把这些加以铺张修饰,为要夸耀保罗,同时把官长的不公,化成间接为保罗护教。赫肯所提及的部份疑难,在此略作讨论,赶鬼的故事实无需引起任何困难,在保罗生活的时代,赶鬼并非特殊的事(,而当他看见人受邪恶捆绑,便奉基督之名赶鬼,并非不合理。当然,现代的读者也许会对该女子的病况另作解说,但这故事本身的记载,并没有什么不可接受。至于监牢的故事,有人反对它,因为其他传说文献也有类似的教材(例如 Euripides , Bacchae ,及 Testament of Joseph );同时该地震似乎对官长及城内其他地方没有影响。赫肯认为,删去这故事,对行文的衔接性并没有影响。这许多反对意见累积的力量,固然不容忽视,但到底是否足以全面推翻这事迹的历史性,则大成问题。若有其他虚构作品,细节与此故事有类同的地方,并不能推翻它的真实性,同时,若地震的故事绝非真事,又何须硬要编撰上去呢238

11.保罗和同伴取海道从特罗亚起行,旅程迅速,经过一个岛叫做撒摩特喇(也许在那里过了一夜),两日之间来到尼亚波利。一百二十五哩(200公里)的旅程,若风向顺,在这样的时间之内,是可以到达的,只是在那趟回程,却花了五天。尼亚波利即现今的卡发拉( Kavalla ),是腓立比的港口,约离城十哩(16公里)。

12.腓立比是个古城,公元前约叁一六○年由马其顿的腓利取了这个名字。谋害凯撒大帝的布鲁特斯和开西雅( Brutus & Cassius ),就是公元前四二年在这地被安东尼和奥大维(后来的奥古士督大帝)所败。这城于是成为罗马的驻防城,就是罗马退伍军人定居的地方;在罗马法律下,他们有自治权,且可免纳税。公元前三一年,安东尼和奇利奥百得拉( Antony & Cleopatra )在艾克丁( Actium )败亡以后,就另有一批退伍军人集居在那里。根据 RSV 译本,它“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和合本亦同),依字面来看,这是毫无意思的一句话。马其顿是罗马省份中很特别的一个,它分成四个次级省份,而腓立比则属于第一个,但该省的省城是安腓波立( Amphipolis )。此句的希腊原文相当混淆,抄本有好几种不同的句法,明显在早期就已经遭窜改; GNB TNT 写作“马其顿头一区的城市”,则可能更贴切原意。路加的描述透露出他对当地的认识(舒温桓 p.93),用意在为以下的记述铺路,说明保罗第一回在罗马境域内的遭遇,和与罗马官员的接触239

13.保罗一向的宣教作法,是先到会堂去向犹太人及归化犹太籍的人,宣告弥赛亚已来临注)。因此,他等到安息日,才到犹太人的聚会地方去。 RSV 译本说,我们假定那里有祷告的地方,表示保罗和同伴并不肯定知道犹太人在那里聚集,而且他们也不曾与犹太人同住。若当地的犹太人聚会o有几个妇女参加,而且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归化者,这一点就不足为奇了,宣教士o能仰仗当地人所提供不甚明确的资料。然而这节经文也甚含糊,可能本来的意思是“经常祷告的地方”,因而没有说找这个地方有任何困难。会堂的设立必须至少有十个男人,这里既没有提及男人,所谓祷告的地方可能o是妇女们惯常聚集祷告的地方(可能在屋里);不过,这一辞也可以指会堂的建筑。这地方可能是在城外,因为政府不许犹太人在城内集会。那地方近河边甘闸河( Gaugites )或克理耐河( Crenides ),一条小溪,是离城约安息日可走的距离,可能原因是犹太人洁净的仪式中,需要有水。

14.聚集祷告的妇人中,有一个来自推雅推喇,该城位于小亚西亚称为吕底亚地区,那妇女的名字即是原居地之名;她是卖紫色布疋的,吕底亚地以紫色染料著称。推雅推喇有犹太人的社团,吕底亚就是在那里,或其他地方,归化了犹太教。这时,她对保罗的信息有所回应,他的信息必然是论及耶稣就是弥赛亚(。她信主,这里说是主开导她的心(同是;玛喀比二;这样,主印证了宣教士顺服祂的命令,过到马其顿来的行动。

路加强调人信主是神的工作,祂开启人的心,就是开导人的心思去接受祂的话。这个观点,正与保罗的见解相合,他说人不信主,是被今世的神弄瞎了心眼;而人若信主,是因福音“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这种说法,并没有减轻宣教士劝导说服人接受主道的责任,也没有免除听者悔改接受福音的本份。

15.吕底亚是否与保罗首次谈道后,立即受洗,我们不清楚。不过,应该不会隔很长的时日,这样她的洗礼才真正成为她接受救恩的外在表示,也显明出她的信心。洗礼之举也包括了她一家的人。主张婴儿洗的人,很容易抓住这节经文,及其他类似的经文,争论说一家人之中有婴儿的可能性很高。反对的人则指出,经文中从未明文提及小孩子,尤其是婴儿。吕底亚既然从事生意,极可能她是独身的,或是寡妇,她家里的人大概包括仆人或她供养的人240

吕底亚一信主,立刻接待保罗和他同行的人;因此,她不但很快就遵从早期信徒接待人的作风,而且能将自己的财物与教导神话语的人分享、共享物质

16.故事的下一段带我们到犹太人世界之外,接触到希利尼人流行的迷信。保罗后来再去祷告的地方,就碰见一个有法术的使女,她藉占卜替主人赚了许多钱。路加说她的能力是从“巫鬼”来的,字面意思是“一个灵,庇通( Python )”。“庇通”原是蛇的意思,特别是指卫护供奉在德尔斐( Delphi )的文告的那蛇,它结果被亚波罗( Apollo )所杀。这个字又可解作腹语者。腹语者也是占卜者,因为们所发出的奇特声音,产生一种神秘的效果;别人很可能以为他们有邪鬼附身。这里的使女可能讲话也像腹语者,有巫术的能力,所以路加说她有一个灵附着(邪恶的灵),就是指她会用腹语。

17.使女在街上碰见保罗及他的同伴,就跟在后面大声喊说,“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传说救人的道”。这样形容至高神,在别的地方也曾出自异教徒的口,但是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也有这种讲法,也许异教徒仿效犹太人的用法,如此称呼他们的神。救恩是基督教信息的统称。使女的呼叫,可能o是根据一般人对宣教士在腓立比工作的了解;不过,这故事的写法,很像福音书中赶鬼的故事,其中被鬼附的人宣告他们知道耶稣的真正身份,似乎夸耀他们将凌驾于祂之上。路加很可能把使女的知识,视为由邪灵附身而来。新约其他经文中,对于鬼附、精神不平衡与江湖术士,界线也同样难以划分。

18.使女一连多日,见了保罗就这样呼喊,给他们带来意外的宣传作用。保罗一开始并没有立刻处理这事,原因不明。使女的呼喊可能最初似乎没有危险性,事实上也看不出她对宣教士有任何敌意。但后来保罗看出她是被邪鬼所支配,就奉耶稣的名赶它出来。故事并没有说使女有没有信主;路加的注意力单集中在保罗及他同伴因这事后而经历的一切。因此,我们就不能凭这一件事,来作今日教会对赶鬼的结论。这次赶鬼明显的果效,就是那使女失去了预卜吉凶的能力或意愿。

19.不管使女的主人们当时在不在场,他们很快就发现不但邪灵离开了她,而且他们得利的途径也没有了(路加在18、19节用同一个动词,是有意的幽默),他们知道是什么人干的。正如后来在以弗所一样,福音的效果破坏了靠迷信和邪恶行径取利的行业。于是那些主人,加上朋友和路人的助力,立刻便采取行动,捉住保罗和西拉,拖到市上去见首领,要控告他们。同行的其他人(提摩太和路加)并没有牵连在内(“我们”的写法到第17节起便终止了),也许由于他们不是主力,也许他们当时是在别处(还是如布鲁斯, Book p.335 所提议,当时o捉拿了其中的纯犹太人?)市中心广场是贸易中心,考古学家已发掘出来了。

20~21.第19节把审判官泛称为首领;这里却给他特别的称号。他们正确的头衔叫做 duoviri ,已有碑文可证实。这儿的希腊字 strategoi 可能是最接近这个字的希腊字了(舒温桓 p.92f ),但它也可以翻译一个更堂皇的头衔 praetores 。较旧的注译认为此处的审判官可能有这个头衔(正如公元前一世纪在迦普亚(Capua)的审判官一样;布鲁斯 Book ,p.335);不过,这种古老的用法似乎不大可能在当时仍然通行。值得留意的,是当控告者提出控诉时,谋利的因素退隐到幕后,其他藉口出现了。罪名其实分为两部份:其一就是保罗和西拉掀起了民间骚动;这一点更以他们是犹太人作为支撑,好利用当时很普遍的反犹太情绪(见~17)。第二部份罪名,就是保罗和西拉传不合罗马人的规矩。这样,便将赶鬼事件扩大为整个宣教运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该殖民地的罗马人意识。按照规定,罗马人是不准奉外国异教的,但在事实上,o要不冒犯罗马风俗,他们信什么都不成问题。这个原则显然弹性很大,有需要时可以随时诉诸于此。第一世纪之后,若异教引至犯罪行径时,就动用此原则。这里的控诉是古调重弹,说此种异教“不合罗马”的规矩。曾有人认为他们不许禁止犹太人传教,不过这件事似乎并非如此(舒温桓 p.78~83)。

22.当时围观的群众站在使女主人的一方,显然是被控诉的激昂陈辞扇动了。那些人控诉之后,下一步便是由官长把被告者逮捕监禁,等候巡抚审询。当时不但逮捕,还把犯人鞭打了。犯人的衣服先被剥除(这也是依罗马惯例),然后由官长的侍从用棍打作差役,他们带看一束棍子(拉丁文作 fasces ),作为审判官权柄的标志)。这一次被打,无疑是保罗在所列使徒的艰辛,三次被打之中的一次了。本来罗马公民是不应被打的,o是当时官方并未知道保罗的身份。这样施行棍打,表示审判官假定了宣教士有罪,又利用群众反犹太人的情绪,就当场执法;可能他们根本就o是想扣留犯人一夜,就打发他们离境。

23~24.这次棍打很凶,且随即把他们监禁起来。“嘱咐禁卒严紧看守”一语,有戏剧性的作用,为后面宣教士的神奇逃脱作准备,使读者看出,不管人怎样严紧捆锁,神都可以释放他们。从历史角度来看,官员可能怕这些囚犯有超然的能力,因此必须留意监管才成。于是禁卒把他们下在最严密的内监,用木狗栓住两脚,加倍防范。

25.宣教士一夜无眠,得归功于身上的痛楚和不舒服的姿势。在这样的苦难中,他们藉祷告唱诗赞美神,表现他们对神的信赖和喜乐。在此得见信徒“患难中能喜乐”的实例。他们的祈祷可能o是赞美神,并没有提及求神释放他们;不过,其他囚犯侧耳而听,可能表示他们也认为后来奇妙地的开释,是神听了宣教的祈祷。

26.宣教士欢乐的尊崇神,带来突然的地震,监牢大为震动,监门全开,锁住犯人的链子也从墙上松开了,因此囚犯大可逃脱,o是可能脚镣手链仍未除去。不过,故事的焦点是犯人并没有打算逃走,神迹另有它的目的。

27.现在注意力从囚犯转移到禁卒身上。他被地震吵醒了,一见监门大开,就以为囚犯都必定逃走,因此要自杀。他这样的举动似乎无法合理的解释,为什么他不先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当然,他若因疏忽而让囚犯逃脱,必遭死刑,但若因天灾而出事的,又何须怕什么刑罚呢?不过,这人知道保罗西拉的超然能力,在神奇的现象面前,他神志混乱,手足无措(,和在耶稣坟前妇人们极度的恐慌,

28.保罗的声音从监内传出,拦阻了他的行动,告诉他囚犯都安全无恙。解经家不明白保罗怎会知道囚犯都没有逃走,又知道禁卒想要自尽,因为根据29节,禁卒必须提灯来,才能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不是超然知觉的例子,还是记述的人没有想到这问题?但是,保罗岂不可以从身边周围的声音知道事态,或者也可能微弱的光线,足以让他观察事态?我们所读的,往往是很浓缩的记叙,重点o放在作者的主要用心上,他不太注意繁琐的细节,而日后的历史家却对这些有兴趣,一心想要重演当时场面。

29~30.禁卒叫人拿火炬来,冲进监牢,直奔到保罗、西拉跟前,他认定这惊天动地的事,必然是他们引起的。依当时的场合来说,他的问话相当突兀,唯一的解释是:保罗和西拉在腓立比已有传扬“救恩之道”的名声(17节)。既有超然能力印证他们是神的使者,可见他们的信息也是从神来的,因此禁卒就以尊崇天使的礼仪来崇敬他们(29节),并且寻求他们所传扬的救恩。他的问题,不可能是因刚才发生的事怕上司刑罚,而问如何可得拯救以免于受罚,因为囚犯全部无恙。这件事不必以另一层属灵意义来重新解释(比较一下,“水”可照字面解,也可从属灵层面解;又如福音书中“拯救”可从肉身与属灵两方面看,。反之,禁卒是因见超然的能力印证了保罗和西拉的信息,而体会到自己必须与他们所传扬的神和好。

31.宣教士的答覆,是“得救”的正宗用语,当信主耶稣。这话反映出早期信徒的信仰告白:“耶稣是主”,并且特别指出必须完全信靠耶稣是主,委身于祂(。对那些以耶稣为主的人,祂就是救主。同时,这句话清楚表示,要进到“至高神”面前的救恩之途,唯有透过相信耶稣。救恩不单赐给禁卒,也赐给他一家。新约对家庭的合一十分看重,救恩若临到一家之主,就必然临到全家(包括亲属和仆人)(。不过,他们的条件也是一样,要聆听真道,相信,并受洗。禁卒自己的信心,并不能庇护他们。

32.可是这一切不是一句简短的公式可以解说明白的,于是他们就在那时候对禁卒一家讲解主的道。囚犯们把自己的安舒放在次要,以福音为当务之急。顺便一提的,就是o将福音经文告诉人是不够的,一般而言,需要就个别情况,加以细心教导,又必须有个别的牧养工夫,福音的功效才能长存

33~34.禁卒心的改变,可从他对宣教士肉身需要的照顾看出来,他尽所能的疗治他们前一天所受的棍伤(。接着,他和家人就立刻在监牢里受了洗。注意,虽然保罗和西拉将传福音放在自己的舒适之前,禁卒却先照料他们才受洗。他又再进一步的照料,把他们带回家去,为他们摆上饭,这举动也同时表现出信徒的相交与喜乐,同庆他们一家归主。这顿饭可能包括主的晚餐,不过路加没有明说。然后,宣教士理应再被带回监牢去。其他囚犯也必然已重新锁好。不过,路加没有把这些无关的细节写出来(有早期文士在西方抄本第30节加上这些附注)。

35.天亮之时,官长就打发差役来到监牢,要释放囚犯。他们一定认为打了一场,又监禁了一夜,已够向这闹事的人施以威严,若因这等小事闹上高级法庭,就让自己成为笑柄了。

36.禁卒一得到释放的消息,就告诉监牢里的囚犯,禁卒亲自嘱咐宣教士“平平安安的去罢”,这句犹太人祝福的方式,成了信徒的用语

37.但是,若保罗和西拉就这样离开,会成为日后对待宣教士的危险先例,同时也会使腓立比的信徒,遭受官长任意的苛待。官长们实在有差错,他们不但打了他们,收入监里,没有查明所控的罪名,而且也没有问明他们是不是罗马公民。当时明文规定,罗马公民不可以受刑,当然,天高皇帝远,地方官越权谁也管不了。很可能前一天保罗并没有机会提出他是罗马公民的抗议。从前有一著名的案件,说一名罗马公民被恶名昭彰的西西里总督弗瑞斯(Verres)下令鞭打,他一边喊“我是罗马公民”,也无济于事。但这样的不公是不容忽视的。保罗要求公开道歉:要那判他入狱的官长亲自了结这事。

38~40.差役传讯给官长,登时令他们慌张异常,因为知道这消息一旦传到上层人士,麻烦就大了。于是他们o有尽量补救,亲自来对宣教士说好话(RSV 译作“道歉”似乎过份一点)。不过,他们仍要求宣教士离城,也许怕继续生事;他们不但怕宣教士对非法下监的抗议,也怕当地人,如那使女的主人们,会重新掀起纠纷。官长到底有没有合法的权利驱逐宣教士出境,我们不大清楚;但他们显然有能力这么做(舒温桓 p.77f)。故事圆满结束,宣教士得释放,最后去探望吕底亚和初生教会的其他会友,然后离开。路加则似乎留了下来(见

238 地震在这地区很常有( BC TV p.197)。
239 See further R. P. Martin, Philippianss New Century Bible ), London, 1976), pp.2-9 W. Elliger. Paulus in Griechenland , 那里有关于腓立比,帖撒罗尼迦,雅典和哥林多的考古资料的总览。
240 有兴趣的可以比较两方代表性的言论,in J. Jeremias, Infant Baptism in the First Four Centuries (London, 1960), pp.19-24, and G. R. Beasley-Murray, Baptism in the New Testament (Exeter, 1972), pp.312-320.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腊人。」

「提摩太」:字义是「荣耀神」的意思。很可能是保罗第一次宣教旅程时信耶稣的

「是」希利尼人:动词型态是「过去不完成式」,表达提摩太的父亲应该是已经过世了。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事实上,保罗把提摩太作为犹太人接待,他正表示他对犹太思想多么脱俗。提摩太是异族通婚者的儿子。严格的犹太人根本不会承认这样的婚姻;事实上,如果一个犹太女子嫁给一个外邦男子,或是一个犹太男子娶一个外邦女子,他会视那犹太男子或女子为死了,有时还真正举行丧礼。保罗接受由这种婚姻而来的儿子,表示出他多么确实地打破了一切种族的壁垒。

──《每日研经丛书》

割礼是每一个犹太男人必须接受的。根据犹太人的规条,若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外邦人,生下来的孩子算是外邦人;若母亲是犹太人,父亲是外邦人,生下来的孩子算是犹太人。提摩太的父亲虽是希利尼人,母亲却是犹太人,因此他算是犹太人,保罗也就给他行了割礼。

―― 沈保罗《真知灼见――歌罗西书讲解》

保罗自从在特庇与路司得宣道,至今已经历时五年,但是当他回到这地方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为他所十分疼爱的青年,他的内心一定为此欢欣快乐。保罗要找一个人替补马可,是很自然的事。他总是注意到训练新的一代去从事那摆在前头的工作的必要。他发现青年提摩太正是他所要的那样的人。保罗为提摩太行割礼,显然有点问题,因为他才赢了一仗,宣布割礼并非必要。然而提摩太是犹太人,而保罗从未说过犹太人不必行割礼。不必行犹太人生活方式中的礼仪的,乃是外邦人。

事实上,保罗把提摩太作为犹太人接待,他正表示他对犹太思想多么脱俗。提摩太是异族通婚者的儿子。严格的犹太人根本不会承认这样的婚姻;事实上,如果一个犹太女子嫁给一个外邦男子,或是一个犹太男子娶一个外邦女子,他会视那犹太男子或女子为死了,有时还真正举行丧礼。保罗接受由这种婚姻而来的儿子,表示出他多么确实地打破了一切种族的壁垒。

提摩太是个先天很好的孩子。他的母亲和外祖母都好。在以后的日子,他每每作了保罗的信差。当保罗坐牢的时候,提摩太与他同在罗马。,门1 )提摩太与保罗的关系非常特殊。保罗写信给哥林多教会时,称他为我所亲爱的儿子。他写信给腓立比教会时,说没有别人像提摩太那样与他同心。保罗很可能视提摩太为他放下工作时的继承人。一个人能以见到他训练的人,在他放下担子时能以挑起,该是多么高兴呢。

──《每日研经丛书》

】「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

从以哥念向西的旅途,记载得很令人不解,说他们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

希腊文法结构表示,这个词是指一个地区,“弗吕家加拉太地区”,弗吕家一部份位于罗马亚西亚省内,一部份位于加拉太省内。前者本称为“弗吕家亚西亚”,而蓝赛说后者可能被称为“弗吕家加拉太”。该区在以哥念以西,保罗往每西亚必经的地方。依这一个观点来看,保罗就没有进过加拉太当地民族的地域,当时是塞尔特人(Celtic )住在那里。

雷克(BCV. pp.231~237 )和赫肯(p.483 )认为(两人稍有差异 ),路加指的是两个地区,弗吕家和加拉太。依这个看法,保罗经过这一带塞尔特人的地方,传福音给他们,后来就写加拉太书给他们。可是这看法从这区的地理角度看来很有问题,正如布鲁斯所指出的。

最可能的,是保罗并没有向加拉太这一区传福音。因此,加拉太书就不是写给加拉太省北部的塞尔特族,而是写给该省南部的以哥念及其它市镇的居民。从路加的叙述中,看不出这一段旅程中有没有布道。无论如何,宣教士们被引导离开原本想在亚西亚作工的目标,不得不向北走。这段叙述很符合一种旅途,就是向北走亚西亚的边界,朝向小亚西亚西北角的每西亚。圣灵到底怎样拦阻他们依原意进行,我们不知道;这里或是指一种内心的催促,或是透过一位同工受圣灵感动所说的话。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圣灵....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

在圣经中研究圣灵怎样引导十字架的先锋,是很有趣的一回事。因为他们很容易走错误的路,所以圣灵的引导大半是用「禁止」。

亲爱的,当你要走前面的路的时候,你应该完全让圣灵替你定规,求祂封闭一切的岔路,开启唯一的正路。你该说:「神阿,我把选择的责任完全交托给你,求你不让我的脚步走在一切不是你命定的路上。当我偏左偏右的时候,求你让我听见你的声音。」

同时,在你没有清楚圣灵的指引之先,你应当继续站在你原来的路上,守在你原有的呼召中,除非你得了新的清楚的呼召。亲爱的旅客,耶稣的灵今日等着要启示你,好似当日启示保罗一样。在你这方面,只须小心顺服,连一个顶小的禁止也须顺服;信心的祷告之后,如果圣灵没有拦阻,你只管放胆前进。如果圣灵的答应乃是禁止,那你也不要惊奇。若是左右的路是关闭的,前面的路是开启的,那条路顶清楚是通到特罗亚去的。在那里有异象会指引我们当走的路,在那里有「敞开的门」和机会,在那里也有忠心的朋友路加等着。─ 梅尔

】「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

每西亚在罗马亚西亚省的西北部,亚西亚省延展及于小亚西亚整个西岸,每西亚的东部和北部,是庇推尼另一个罗马省份,其东部与本都省接壤。圣灵再一次阻止他们继续向这方向走。这里用很独特的名字称圣灵为耶稣的灵,强调是耶稣自己透过圣灵,引导福音的进展;至于引导的方式,也没有明说。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

他们经过了每西亚(不是 RSV所说越过 和合本亦同 ),就来到了罗马殖民地特罗亚,是通往马其顿的海港。亚历山大特罗亚是此城的正名,它是个重要的中心,后来当地成立了一所教会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

保罗从特罗亚原可以向几个方向航行,但是一个马其顿人的异象,决定了他们的取向,那人催他过去帮助他们。古时以为梦是从神来的指引,保罗和同伴立即觉得这梦是神的呼声,叫他们传福音到马其顿去。他们深知这一种“帮助”是他们可以给那地之人的。保罗从梦中人所讲的话,可以知道他是马其顿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

「我们」,显示作者路加在此时加入宣教团队。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见了这异象之后,他们随即想过马其顿去。但此时记叙的语气却突然改用“我们”决定怎样做,这第一人称复数形式一直沿用到,又从再用。最明显的解释,就是叙述者这时记述他本身所参与的部份。另一可能性,就是叙述者开始借用另一个人以第一人称的忆述,但却忘记更正文法。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于是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坡里。」

「一直行」:航海术语,「顺风而行」的意思。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保罗和同伴取海道从特罗亚起行,旅程迅速,经过一个岛叫做撒摩特喇(也许在那里过了一夜 ),两日之间来到尼亚波利。一百二十五哩(200公里 )的旅程,若风向顺,在这样的时间之内,是可以到达的,只是在那趟回程,却花了五天。尼亚波利即现今的卡发拉(Kavalla ),是腓立比的港口,约离城十哩(16公里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我们在这城里住了几天。」

「驻防城」:原文是拉丁文,「殖民地」的意思。事实上罗马将腓立比城当成是军事用途的殖民城市。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腓立比是个古城,公元前约叁一六○年由马其顿的腓利取了这个名字。谋害西泽大帝的布鲁特斯和开西雅(Brutus & Cassius ),就是公元前四二年在这地被安东尼和奥大维(后来的奥古士督大帝 )所败。这城于是成为罗马的驻防城,就是罗马退伍军人定居的地方;在罗马法律下,他们有自治权,且可免纳税。公元前三一年,安东尼和奇利奥百得拉(Antony& Cleopatra )在艾克丁(Actium )败亡以后,就另有一批退伍军人集居在那里。根据RSV译本,它“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和合本亦同 ),依字面来看,这是毫无意思的一句话。马其顿是罗马省份中很特别的一个,它分成四个次级省份,而腓立比则属于第一个,但该省的省城是安腓波立(Amphipolis )。此句的希腊原文相当混淆,抄本有好几种不同的句法,明显在早期就已经遭窜改;GNB及TNT写作“马其顿头一区的城市”,则可能更贴切原意。路加的描述透露出他对当地的认识(舒温桓 p.93 ),用意在为以下的记述铺路,说明保罗第一回在罗马境域内的遭遇,和与罗马官员的接触。

──《丁道尔圣经注释》

】「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

「知道」:「相信」、「假设」、「假定」。表示保罗一行也不是完全确知犹太人聚会的地点。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保罗一向的宣教作法,是先到会堂去向犹太人及归化犹太籍的人,宣告弥赛亚已来临。因此,他等到安息日,才到犹太人的聚会地方去。RSV译本说,我们假定那里有祷告的地方,表示保罗和同伴并不肯定知道犹太人在那里聚集,而且他们也不曾与犹太人同住。若当地的犹太人聚会祇有几个妇女参加,而且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归化者,这一点就不足为奇了,宣教士祇能仰仗当地人所提供不甚明确的资料。然而这节经文也甚含糊,可能本来的意思是“经常祷告的地方”,因而没有说找这个地方有任何困难。会堂的设立必须至少有十个男人,这里既没有提及男人,所谓祷告的地方可能祇是妇女们惯常聚集祷告的地方(可能在屋里 );不过,这一辞也可以指会堂的建筑。这地方可能是在城外,因为政府不许犹太人在城内集会。那地方近河边甘闸河(Gaugites )或克理耐河(Crenides ),一条小溪,是离城约安息日可走的距离,可能原因是犹太人洁净的仪式中,需要有水。

──《丁道尔圣经注释》

】「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神。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

「卖紫色布疋的妇人」:有人指出这一行的妇女,很多原本都是奴仆,而后被主人释放成自由人。

「吕底亚」:一个很平常的名字,「辛勤劳动」的意思。这应该是一位外邦妇女,而非犹太人。

「素来敬拜神」:原文无「素来」,「敬拜」特指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聚集祷告的妇人中,有一个来自推雅推喇,该城位于小亚西亚称为吕底亚地区,那妇女的名字即是原居地之名;她是卖紫色布疋的,吕底亚地以紫色染料著称。推雅推喇有犹太人的社团,吕底亚就是在那里,或其它地方,归化了犹太教。这时,她对保罗的信息有所回应,他的信息必然是论及耶稣就是弥赛亚。她信主,这里说是主开导她的心;这样,主印证了宣教士顺服祂的命令,过到马其顿来的行动。

路加强调人信主是神的工作,祂开启人的心,就是开导人的心思去接受祂的话。这个观点,正与保罗的见解相合,他说人不信主,是被今世的神弄瞎了心眼;而人若信主,是因福音“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这种说法,并没有减轻宣教士劝导说服人接受主道的责任,也没有免除听者悔改接受福音的本份。

──《丁道尔圣经注释》

,16,24】

如果吕底亚来自社会的最上层,而使女来自最下层,则罗马禁卒属于构成罗马文官的中等阶级。这一来,这三者使社会的全范围都齐备了。

──《每日研经丛书》

,16,24】

吕底亚来自社会的最上层;她是个卖紫色布疋的人。紫色染料要一滴一滴地从某种甲壳类动物搜集而得,非常珍贵,染一磅的羊毛要费大约相当于一百五十金镑的价值。吕底亚,是个富有的妇人,是商场巨擘,却被赢归基督了。

──《每日研经丛书》

,27「有一个妇人名叫吕底亚……禁卒。」】

这些是典型的情形,成为信徒历代的教训与安慰,每个人都需要主,每个人都会带到真光之中,但是每个人都是在不同的情况。吕底亚的心开放,好像花卉在阳光之触摸下,逐渐地,无可觉察地开放了,都不能说出她新生的确实的时间,禁卒到主面前却很突然,在地震的时候,十分惊人。前者受爱的感召,后者因惧怕所驱使,吕底亚的心归向主,所以主以爱吻她醒来。主对那禁卒,好似跳向他的猛狮一般。

吕底亚——不看外在的表像及情况,没有显著的经验,我们经过生命的汪洋,并不注意经纬的度数,你虽没有体验,品格却在改变的过程中,自己还不知道,神的工作却在你心中。波浪掀起,潮汛日日在上涨,但是退潮也与涨潮一般,不要以经验来量进度,只依靠神,让祂作成。

那禁卒——不要过分低估惧怕的影响,有时内心却不能觉醒,一直到人必须面对罪的后果,才惊醒过来。有时人未必有最高的动机,但必有所感动。信主不只是相信主受死与复活的事,而是信祂是永活的主,能救我们脱离罪恶的权势与刑罚,当信主耶稣,祂是活的主,现在就信靠祂。

── 迈尔《珍贵的片刻》

】「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注或作“你们若以为我是忠心侍主的” ),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

吕底亚是否与保罗首次谈道后,立即受洗,我们不清楚。不过,应该不会隔很长的时日,这样她的洗礼才真正成为她接受救恩的外在表示,也显明出她的信心。洗礼之举也包括了她一家的人。主张婴儿洗的人,很容易抓住这节经文,及其它类似的经文,争论说一家人之中有婴儿的可能性很高。反对的人则指出,经文中从未明文提及小孩子,尤其是婴儿。吕底亚既然从事生意,极可能她是独身的,或是寡妇,她家里的人大概包括仆人或她供养的人。

吕底亚一信主,立刻接待保罗和他同行的人;因此,她不但很快就遵从早期信徒接待人的作风,而且能将自己的财物与教导神话语的人分享、共享物质

──《丁道尔圣经注释》

】「后来,我们往那祷告的地方去。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她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

「巫鬼」:原文是「一个灵,Python」,Python是「蛇」的意思。原指希腊神话中的一条蛇,守护德尔飞(Delphi )的神谕,后被阿波罗所杀此字也可以解释成「腹语者」或「占卜者」。

「用法术」:指「在情绪激昂下说的预言」,在此也就是「占卜」的意思。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保罗后来再去祷告的地方,就碰见一个有法术的使女,她藉占卜替主人赚了许多钱。路加说她的能力是从“巫鬼”来的,字面意思是“一个灵,庇通(Python )”。“庇通”原是蛇的意思,特别是指卫护供奉在德尔斐(Delphi )的文告的那蛇,牠结果被亚波罗(Apollo )所杀。这个字又可解作腹语者。腹语者也是占卜者,因为他们所发出的奇特声音,产生一种神秘的效果;别人很可能以为他们有邪鬼附身。这里的使女可能讲话也像腹语者,有巫术的能力,所以路加说她有一个灵附着(邪恶的灵 ),就是指她会用腹语。

──《丁道尔圣经注释》
】「她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

「至高神」:犹太人用这个希腊字表达「耶和华神」,但希腊人用此自称乎「宙斯神」。这里没有多少犹太人,所以听众听见的领会是「保罗一行是宙斯神的仆人」,而非「保罗一行是耶和华的仆人」。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使女在街上碰见保罗及他的同伴,就跟在后面大声喊说,“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传说救人的道”。这样形容至高神,在别的地方也曾出自异教徒的口,但是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也有这种讲法,也许异教徒仿效犹太人的用法,如此称呼他们的神。救恩是基督教信息的统称。使女的呼叫,可能祇是根据一般人对宣教士在腓立比工作的了解;不过,这故事的写法,很像福音书中赶鬼的故事,其中被鬼附的人宣告他们知道耶稣的真正身份,似乎夸耀他们将凌驾于祂之上。路加很可能把使女的知识,视为由邪灵附身而来。新约其它经文中,对于鬼附、精神不平衡与江湖术士,界线也同样难以划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她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就心中厌烦,转身对那鬼说:“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那鬼当时就出来了。」

使女一连多日,见了保罗就这样呼喊,给他们带来意外的宣传作用。保罗一开始并没有立刻处理这事,原因不明。使女的呼喊可能最初似乎没有危险性,事实上也看不出她对宣教士有任何敌意。但后来保罗看出她是被邪鬼所支配,就奉耶稣的名赶它出来。故事并没有说使女有没有信主;路加的注意力单集中在保罗及他同伴因这事后而经历的一切。因此,我们就不能凭这一件事,来作今日教会对赶鬼的结论。这次赶鬼明显的果效,就是那使女失去了预卜吉凶的能力或意愿。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在现在,不愿意叫灵鬼传道。―― 倪柝声

】「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

不管使女的主人们当时在不在场,他们很快就发现不但邪灵离开了她,而且他们得利的途径也没有了(路加在18、19节用同一个动词 是有意的幽默 ),他们知道是什么人干的。正如后来在以弗所一样,福音的效果破坏了靠迷信和邪恶行径取利的行业。于是那些主人,加上朋友和路人的助力,立刻便采取行动,捉住保罗和西拉,拖到市上去见首领,要控告他们。同行的其它人(提摩太和路加 )并没有牵连在内(“我们”的写法到第17节起便终止了 ),也许由于他们不是主力,也许他们当时是在别处(还是如布鲁斯 Book p.335所提议 当时祇捉拿了其中的纯犹太人? )市中心广场是贸易中心,考古学家已发掘出来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主人们?」

其实撒但是在后面。牠虽然没法,应当离开那使女(18节 ),但牠却另从一个地方,兴波作浪,与使徒们为难。撒但是何等的殷勤作工。―― 倪柝声

】「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

「官长」:罗马殖民城最高行政长官的官衔,此处是复数,因为罗马的都市都由两位最高首长管理。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第19节把审判官泛称为首领;这里却给他特别的称号。他们正确的头衔叫做duoviri,已有碑文可证实。这儿的希腊字strategoi可能是最接近这个字的希腊字了(舒温桓 p.92f ),但它也可以翻译一个更堂皇的头衔praetores。较旧的注译认为此处的审判官可能有这个头衔( 正如公元前一世纪在迦普亚(Capua )的审判官一样;布鲁斯 Book,p.335);不过,这种古老的用法似乎不大可能在当时仍然通行。值得留意的,是当控告者提出控诉时,谋利的因素退隐到幕后,其它借口出现了。罪名其实分为两部份:其一就是保罗和西拉掀起了民间骚动;这一点更以他们是犹太人作为支撑,好利用当时很普遍的反犹太情绪。第二部份罪名,就是保罗和西拉传不合罗马人的规矩。这样,便将赶鬼事件扩大为整个宣教运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该殖民地的罗马人意识。按照规定,罗马人是不准奉外国异教的,但在事实上,祇要不冒犯罗马风俗,他们信什么都不成问题。这个原则显然弹性很大,有需要时可以随时诉诸于此。第一世纪之后,若异教引至犯罪行径时,就动用此原则。这里的控诉是古调重弹,说此种异教“不合罗马”的规矩。曾有人认为他们不许禁止犹太人传教,不过这件事似乎并非如此(舒温桓 p.78~83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

「吩咐」:原文时态是表达「不断的吩咐」,这也可能是保罗没有表明他是罗马人身分的原因,因为在群情激愤下,市长不断的要求属下责打犯人,犯人恐怕连辩白的机会都没有。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当时围观的群众站在使女主人的一方,显然是被控诉的激昂陈辞搧动了。那些人控诉之后,下一步便是由官长把被告者逮捕监禁,等候巡抚审询。当时不但逮捕,还把犯人鞭打了。犯人的衣服先被剥除(这也是依罗马惯例 ),然后由官长的侍从用棍打作差役,他们带看一束棍子(拉丁文作 fasces ),作为审判官权柄的标志)。这一次被打,无疑是保罗在所列使徒的艰辛,三次被打之中的一次了。本来罗马公民是不应被打的,祇是当时官方并未知道保罗的身份。这样施行棍打,表示审判官假定了宣教士有罪,又利用群众反犹太人的情绪,就当场执法;可能他们根本就祇是想扣留犯人一夜,就打发他们离境。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次棍打很凶,且随即把他们监禁起来。“嘱咐禁卒严紧看守”一语,有戏剧性的作用,为后面宣教士的神奇逃脱作准备,使读者看出,不管人怎样严紧捆锁,神都可以释放他们。从历史角度来看,官员可能怕这些囚犯有超然的能力,因此必须留意监管才成。于是禁卒把他们下在最严密的内监,用木狗栓住两脚,加倍防范。

──《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神,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唱诗赞美」:原文的时态表示他们是不断的唱诗赞美神。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宣教士一夜无眠,得归功于身上的痛楚和不舒服的姿势。在这样的苦难中,他们藉祷告唱诗赞美神,表现他们对神的信赖和喜乐。在此得见信徒“患难中能喜乐”的实例。他们的祈祷可能祇是赞美神,并没有提及求神释放他们;不过,其它囚犯侧耳而听,可能表示他们也认为后来奇妙地的开释,是神听了宣教的祈祷。

──《丁道尔圣经注释》

】此地而有此声!难怪众囚侧耳而听。―― 倪柝声

】「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

宣教士欢乐的尊崇神,带来突然的地震,监牢大为震动,监门全开,锁住犯人的链子也从墙上松开了,因此囚犯大可逃脱,祇是可能脚镣手炼仍未除去。不过,故事的焦点是犯人并没有打算逃走,神迹另有它的目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不为地上权力所摇动,所以他们能震动大地。―― 倪柝声

】「禁卒一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要自杀。」

现在注意力从囚犯转移到禁卒身上。他被地震吵醒了,一见监门大开,就以为囚犯都必定逃走,因此要自杀。他这样的举动似乎无法合理的解释,为什么他不先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当然,他若因疏忽而让囚犯逃脱,必遭死刑,但若因天灾而出事的,又何须怕什么刑罚呢?不过,这人知道保罗西拉的超然能力,在神奇的现象面前,他神志混乱,手足无措,和在耶稣坟前妇人们极度的恐慌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保罗的声音从监内传出,拦阻了他的行动,告诉他囚犯都安全无恙。解经家不明白保罗怎会知道囚犯都没有逃走,又知道禁卒想要自尽,因为根据29节,禁卒必须提灯来,才能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不是超然知觉的例子,还是记述的人没有想到这问题?但是,保罗岂不可以从身边周围的声音知道事态,或者也可能微弱的光线,足以让他观察事态?我们所读的,往往是很浓缩的记叙,重点祇放在作者的主要用心上,他不太注意繁琐的细节,而日后的历史家却对这些有兴趣,一心想要重演当时场面。

──《丁道尔圣经注释》

禁卒叫人拿火炬来,冲进监牢,直奔到保罗、西拉跟前,他认定这惊天动地的事,必然是他们引起的。依当时的场合来说,他的问话相当突兀,唯一的解释是:保罗和西拉在腓立比已有传扬“救恩之道”的名声(17节 )。既有超然能力印证他们是神的使者,可见他们的信息也是从神来的,因此禁卒就以尊崇天使的礼仪来崇敬他们(29节 ),并且寻求他们所传扬的救恩。他的问题,不可能是因刚才发生的事怕上司刑罚,而问如何可得拯救以免于受罚,因为囚犯全部无恙。这件事不必以另一层属灵意义来重新解释,“水”可照字面解 也可从属灵层面解 又如福音书中“拯救”可从肉身与属灵两方面看 。反之,禁卒是因见超然的能力印证了保罗和西拉的信息,而体会到自己必须与他们所传扬的神和好。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原文是「你和你一家都当信主耶稣,必得救」。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宣教士的答复,是“得救”的正宗用语,当信主耶稣。这话反映出早期信徒的信仰告白:“耶稣是主”,并且特别指出必须完全信靠耶稣是主,委身于祂。对那些以耶稣为主的人,祂就是救主。同时,这句话清楚表示,要进到“至高神”面前的救恩之途,唯有透过相信耶稣。救恩不单赐给禁卒,也赐给他一家。新约对家庭的合一十分看重,救恩若临到一家之主,就必然临到全家(包括亲属和仆人 )。不过,他们的条件也是一样,要聆听真道,相信,并受洗。禁卒自己的信心,并不能庇护他们。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并不是说,一个家里,只要有一个人相信,就全家都得救了。这乃是说,『你和你一家当信主耶稣,就必得救。

』──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

可是这一切不是一句简短的公式可以解说明白的,于是他们就在那时候对禁卒一家讲解主的道。囚犯们把自己的安舒放在次要,以福音为当务之急。顺便一提的,就是祇将福音经文告诉人是不够的,一般而言,需要就个别情况,加以细心教导,又必须有个别的牧养工夫,福音的功效才能长存

──《丁道尔圣经注释》

禁卒心的改变,可从他对宣教士肉身需要的照顾看出来,他尽所能的疗治他们前一天所受的棍伤。接着,他和家人就立刻在监牢里受了洗。注意,虽然保罗和西拉将传福音放在自己的舒适之前,禁卒却先照料他们才受洗。他又再进一步的照料,把他们带回家去,为他们摆上饭,这举动也同时表现出信徒的相交与喜乐,同庆他们一家归主。这顿饭可能包括主的晚餐,不过路加没有明说。然后,宣教士理应再被带回监牢去。其它囚犯也必然已重新锁好。不过,路加没有把这些无关的细节写出来(有早期文士在西方抄本第30节加上这些附注 )。

──《丁道尔圣经注释》

】撒但以为叫他们下狱,治死他们;那知是神差遣他们入狱,拯救狱卒一家。撒但失算的地方,真是多哩!牠那能与神相算呢?狱卒全家受洗,其中并无婴孩,因为他「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

。知因信神而喜乐,不是婴孩了。―― 倪柝声

】「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

天亮之时,官长就打发差役来到监牢,要释放囚犯。他们一定认为打了一场,又监禁了一夜,已够向这闹事的人施以威严,若因这等小事闹上高级法庭,就让自己成为笑柄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禁卒就把这话告诉保罗,说:“官长打发人来叫释放你们。如今可以出监,平平安安地去吧!”」

禁卒一得到释放的消息,就告诉监牢里的囚犯,禁卒亲自嘱咐宣教士“平平安安的去罢”,这句犹太人祝福的方式,成了信徒的用语

──《丁道尔圣经注释》

差役传讯给官长,登时令他们慌张异常,因为知道这消息一旦传到上层人士,麻烦就大了。于是他们祇有尽量补救,亲自来对宣教士说好话(RSV译作“道歉”似乎过份一点 )。不过,他们仍要求宣教士离城,也许怕继续生事;他们不但怕宣教士对非法下监的抗议,也怕当地人,如那使女的主人们,会重新掀起纠纷。官长到底有没有合法的权利驱逐宣教士出境,我们不大清楚;但他们显然有能力这么做(舒温桓 p.77f )。故事圆满结束,宣教士得释放,最后去探望吕底亚和初生教会的其它会友,然后离开。路加则似乎留了下来

──《丁道尔圣经注释》

「劝慰」不是「受慰」

例证

教会的需要】

保罗和西拉是热心传福音的同工。凡他们所到之处都有许多人悔改信主。「他们经过那些村镇、把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长老们所定下的规章交给他们,吩咐他们遵守。因此,各教会在信心方面得以坚固,人数也一天比一天多起来」

今天的基督徒对出去救灵的工作显得十分冷漠。立志传福音和肯做见证的人实在少得可怜。有人甚至说,今日美国最壮观的事莫过于主日早晨的崇拜了。所有的人坐在那儿就好像是海绵一般——把一切的道理都吸收进去了——却很少人肯在那一个星期中把海绵里吸进的真道压出一点来。据统计,百分之七十五的信徒完全不做教会的工作,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徒不曾向未信主的人作过见证!除非信徒主动地把他们所获主恩的好处去与人分享,否则基督教便显不出它的活力来,现在是停止观望,应当采取行动的时刻了。

约翰贝比洛里(JohnBarbirolli )指挥的百人交响乐团在星期六晚上借一个教堂举行演奏时,听众挤得水泄不通。会后有一位弟兄问该堂牧师约翰杜威(JohnDowell ):「什么时候你能使星期日晚间的聚会也挤满了这样多的人?」杜威博士答得很妙:「只要我有一百位经过良好训练的同工帮助我,我便能和约翰贝比洛里一样吸引这样众多的人!」

你在教会中有些什么服事呢?你曾经向未信主的人谈基督耶稣的事吗。

——H.G.B.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

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禁止!这些人想要往庇推尼去,目的是作主的工,但是主自己反把工作的门关起来。我自己也曾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我自以为成功的路径,反受到了许多拦阻;反对进来催逼我回去,疾病进来强迫我退到荒野去。

有时工作尚未作完;圣灵要我把它放下,这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但是神给我看见,工作是事奉神,等候也是事奉神。要我活动的是神,禁止我活动的也是神。感谢神,我现在知道,多少时候荒野原是最有益的地方。我感谢神,许多我所爱去的庇推尼,我都没有去。

主啊,虽然我的前途常遭挫折,我仍然愿意拣选你灵的引导。今天工作的门似乎开了,明天当我正要进去的时候又忽然关了,这都是你的事情。

求你教导我在等候中看见前面的路径,使我在禁止中寻见事奉你

的新路,并教导我在不作工的时候尽忠──用安静来作工,用等候来事奉。─ 马得胜

】有一个最富吸引力的说法。有一个征服世界的人,他是亚力山大大帝。似乎整个情境乃是专门要叫保罗记起亚力山大的。特罗亚的全名是为了纪念亚力山大而称为亚力山大特罗亚的。过了海便是腓立比,是纪念亚力山大的父亲的。更远的便是帖撒罗尼迦,是纪念亚力山大的异母姊妹的。这地区充满对亚力山大的纪念,而亚力山大曾经说过,他的目的是「使东西联婚」,以求四海一家。很可能是保罗在异象中见到亚力山大,就是那征服世界的人,而这异象给保罗一个新的冲力,要使世界全归基督。

──《每日研经丛书》

】「保罗却说:“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他们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又把我们下在监里,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吗?这是不行的。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

若保罗和西拉就这样离开,会成为日后对待宣教士的危险先例,同时也会使腓立比的信徒,遭受官长任意的苛待。官长们实在有差错,他们不但打了他们,收入监里,没有查明所控的罪名,而且也没有问明他们是不是罗马公民。当时明文规定,罗马公民不可以受刑,当然,天高皇帝远,地方官越权谁也管不了。很可能前一天保罗并没有机会提出他是罗马公民的抗议。从前有一著名的案件,说一名罗马公民被恶名昭彰的西西里总督弗瑞斯(Verres )下令鞭打,他一边喊“我是罗马公民”,也无济于事。但这样的不公是不容忽视的。保罗要求公开道歉:要那判他入狱的官长亲自了结这事。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