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使徒行传 第27章


圣经综合解读

1「非斯都既然定规了,叫我们坐船往意大利去,便将保罗和别的囚犯交给御营里的一个百夫长,名叫犹流。」

2「有一只亚大米田的船,要沿着亚细亚一带地方的海边走,我们就上了那船开行;有马其顿的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和我们同去。」

3「第二天,到了西顿;犹流宽待保罗,准他往朋友那里去,受他们的照应。」

4「从那里又开船,因为风不顺,就贴着塞浦路斯背风岸行去。」

「风不顺」从西顿到每西亚直接的航线应是沿塞浦路斯岛的西岸向西北行,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的回程从帕大喇往推罗()),正是走这一路线。但地中海夏末初秋的风向大多偏西或西北,不利于西行的船只。
「塞浦路斯背风岸」指塞浦路斯岛东岸,因为背风,沿着岸边比较容易航行,又可以争取海岸的晚风。圣灵带领路加详细记录本章的细节,让后世的人有据可考,证实使徒行传的真实可靠。
上图:保罗一行搭乘亚大米田的船(徒二十七2),沿岸经过西顿,到达每拉,换成亚历山大的大船(徒二十七6)。

5「过了基利家、旁非利亚前面的海,就到了吕家的每拉。」

6「在那里,百夫长遇见一只亚历山大的船,要往意大利去,便叫我们上了那船。」

7「一连多日,船行得慢,仅仅来到革尼土的对面。因为被风拦阻,就贴着克里特背风岸,从撒摩尼对面行过。」

8「我们沿岸行走,仅仅来到一个地方,名叫佳澳;离那里不远,有拉西亚城。」

上图:因风向不顺,保罗搭乘的亚历山大运粮船从每拉向西缓慢经过革尼土(徒二十七7),到达克里特岛南岸的佳澳(徒二十七8)。

9「走的日子多了,已经过了禁食的节期,行船又危险,保罗就劝众人说:」

10「『众位,我看这次行船,不但货物和船要受伤损,大遭破坏,连我们的性命也难保。』」

11「但百夫长信从掌船的和船主,不信从保罗所说的。」

「禁食的节期」())指赎罪日,犹太历七月初十()),主后59年的赎罪日是阳历10月5日。当时在地中海航行的安全期是在阳历9月中旬以前,9月中旬以后风浪逐渐增大,危险较大。11月中旬到3月中旬航行完全停顿。
保罗的警告,除了根据他在地中海多次旅行的经验,也可能是出于圣灵的指示())。

12「且因在这海口过冬不便,船上的人就多半说,不如开船离开这地方,或者能到菲尼基过冬。菲尼基是克里特的一个海口,一面朝东北,一面朝东南。」

13「这时,微微起了南风,他们以为得意,就起了锚,贴近克里特行去。」

14「不多几时,狂风从岛上扑下来;那风名叫『友拉革罗』。」

佳澳不背风,不适合过冬。「菲尼基」())是今日的Lutro,是向东背风的港口,适合过冬。
从佳澳到菲尼基向西北航行只有一天的航路,又有了「温和」的南风()),似乎不难到达。
人算不如天算,经验丰富的水手们没想到风向会突变。「友拉」())是希腊文「东风」,「革罗」())是拉丁文「北风」,二词合在一起指「东北风」。当时用大帆靠风力行驶的船若遇此风,往往不是翻船便是搁浅。

15「船被风抓住,敌不住风,我们就任风刮去。」

16「贴着一个小岛的背风岸奔行,那岛名叫高大,在那里仅仅收住了小船。」

17「既然把小船拉上来,就用缆索捆绑船底,又恐怕在赛耳底沙滩上搁了浅,就落下篷来,任船飘去。」

18「我们被风浪逼得甚急,第二天众人就把货物抛在海里。」

19「到第三天,他们又亲手把船上的器具抛弃了。」

20「太阳和星辰多日不显露,又有狂风大浪催逼,我们得救的指望就都绝了。」

该船的主要「货物」())乃是粮食。「船上的器具」())指帆桅、木板、帆桁等。
「太阳和星辰」())是古代航海者计算船只方位的惟一方法。现在他们在茫茫大海中无法测知船的方位和航程,既不知离岸多远,也不知附近有没有礁石,似乎绝无求生之路了,所以船上一片绝望。

21「众人多日没有吃什么,保罗就出来站在他们中间,说:『众位,你们本该听我的话,不离开克里特,免得遭这样的伤损破坏。」

22「现在我还劝你们放心,你们的性命一个也不失丧,惟独失丧这船。」

23「因我所属所事奉的神,祂的使者昨夜站在我旁边,说:」

24「“保罗,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凯撒面前,并且与你同船的人,神都赐给你了。”」

25「所以众位可以放心,我信神祂怎样对我说,事情也要怎样成就。」

26「只是我们必要撞在一个岛上。』」

「你们本该听我的话」())保罗并不是苛责或幸灾乐祸,乃是建立他说话的权威,使众人对他下面的话能够信服。
过了「多日」())的狂风大浪,直到「昨夜」()),神才差遣祂的使者来对保罗说话。我们等待神,一样不能着急,神永远不会误事。
「你必定站在凯撒面前」()),不一定是直接站在罗马皇帝面前,通常是交由他指定的法庭审讯。「与你同船的人,神都赐给你了」()),表明保罗在大浪中曾为众人的安全而向神祷告,并得到神的应允。信徒无论到何处,也应当成为别人蒙福的关键())。天使的话印证了二十三11的启示。
25节正是「我们在一切患难中,祂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

27「到了第十四天夜间,船在亚得里亚海飘来飘去。约到半夜,水手以为渐近旱地,」

28「就探深浅,探得有十二丈;稍往前行,又探深浅,探得有九丈。」

「第十四天夜间」()),航海专家们曾仔细研究了本章所描述的海难细节,从「高大」岛())附近遇上从东北刮起的大风,一直到在马耳他岛的海岸附近搁浅,航行了870公里左右,在强风中需要航行超过13天,与路加的记载一致,证明路加是亲身经历此事的目击证人。
「亚得里亚海」()),现在指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之间的海峡,古代包括西西里岛和克里特岛,马耳他岛位于这地区的西端。水手们认出接近陆地,可能是根据浪涛声。
「探深浅」()),即把系有绳子的铅锤放入海中,以探测水深。
上图:保罗搭乘的船从高大岛向西飘流14天,到达马耳他岛。

29「恐怕撞在石头上,就从船尾抛下四个锚,盼望天亮。」

30「水手想要逃出船去,把小船放在海里,假作要从船头抛锚的样子。」

31「保罗对百夫长和兵丁说:『这些人若不等在船上,你们必不能得救。』」

32「于是兵丁砍断小船的绳子,由它飘去。」

水手们可能认为大船既无港口可供停泊,则迟早必要撞毁沉没,因此不如自己先乘坐小船逃走,免得届时须受众多乘客的连累())。
保罗劝别人「放心」()),但并没有从此高枕无忧、袖手旁观,而是仔细观察,及时采取对策。神虽然应许所有船上的人一个也不失丧()22-24节),但真正出于信心的「放心」,应该警醒地尽自己的本分,用信心的工作来配合神的作为,这才是与神同工。
「砍断小船的绳子」())虽然可以防止水手爬上小船,但也使上岸更困难。

33「天渐亮的时候,保罗劝众人都吃饭,说:『你们悬望忍饿不吃什么,已经十四天了。」

34「所以我劝你们吃饭,这是关乎你们救命的事;因为你们各人连一根头发也不至于损坏。』」

35「保罗说了这话,就拿着饼,在众人面前祝谢了神,擘开吃。」

36「于是他们都放下心,也就吃了。」

「吃饭」())才能维持正常的体力来应付所面临的险恶环境,并游泳登岸())。神的保守并不等于我们不必再尽自己的本分。
保罗以身作则,照着犹太人的常规祝谢、擘饼,见证了主里的安息,也让众人「都放下心」来())。擘饼的过程和主耶稣叫五千人吃饱())、最后晚餐())和以马忤斯门徒吃饭时的情景())相同。

37「我们在船上的共有二百七十六个人。」

38「他们吃饱了,就把船上的麦子抛在海里,为要叫船轻一点。」

39「到了天亮,他们不认识那地方,但见一个海湾,有岸可登,就商议能把船拢进去不能。」

40「于是砍断缆索,弃锚在海里;同时也松开舵绳,拉起头篷,顺着风向岸行去。」

上图:2005年,在马耳他 Salina海湾打捞出一只罗马时代的一吨重铅锚,上面刻有埃及女神ISIS和SARAPI的拉丁文名字,表明这船可能来自埃及的亚历山大,而保罗正是乘坐亚历山大的船来到马耳他的。

41「但遇着雨水夹流的地方,就把船搁了浅;船头胶住不动,船尾被浪的猛力冲坏。」

42「兵丁的意思要把囚犯杀了,恐怕有洑水脱逃的。」

43「但百夫长要救保罗,不准他们任意而行,就吩咐会洑水的,跳下水去先上岸;」

44「其余的人可以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东西上岸。这样,众人都得了救,上了岸。」

罗马的法律规定,若有囚犯「脱逃」()),看守的人便要代受逃犯的刑罚。
43节又是神的手在背后掌管一切,祂的应许一句也不能落空())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开始最后一次的旅程

保罗着手他的最后旅程。有两件事一定曾经使他心志高昂的。其一是一个陌生人的慈心:在整个旅程中,罗马百夫长犹流用慈心关照保罗超过常礼。据说他隶属亚古士督营,可能是在国土与地方之间,负有联络官作用的特殊部队。果然如,则犹流必是富有经验,而且有优秀的军事经历的人。更可能的是保罗与犹流,两雄相遇时,彼此就惺惺相惜了。另一使他高兴的事则是亚里达古的忠诚。有这样的一个说法,亚里达古可以陪伴保罗走这最后的旅程,惟一的办法乃是加入队伍,作为奴隶。可能亚里达古宁愿作保罗的奴隶而不愿意与他分离──忠心大抵至此而已。

旅程先沿海上至西顿。第二个港口是每拉,可是事情却困难了。每年这个时候,流行刮西风,而他们惟有贴着居比路背风岸航行,才能到每拉去。在每拉他们找到一艘由亚力山大开往罗马的船。这可能是一艘载运谷米的船,因为埃及是意大利的粮仓。我们查看地图,可能他们要走了一条长长的弯路,可是强烈的西风使他们不能直达。一连多日他们都被风所阻,便贴着革哩底背风岸行过,来到一个小港名叫佳澳。

水路的危险

保罗很显然是那船上最老练的旅客。禁食的节期指的是犹太人的赎罪日,在那年是十月的上半月。按照当时的航海惯例,九月以后是有疑问的时间,而在十一月航行则是不可能的事。要记得古时代的船没有六分仪,也没有罗盘,在阴暗的天气之下他们便无法找到他们的航路。保罗劝他们在佳澳过冬,其时他们已在佳澳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船是亚力山太的谷米船,船主可能就是承包商,承运谷米货物去罗马的。在船上,百夫长是个高级官员,有最高权力。保罗是个在押的囚犯,获准发言而且劝告又得接纳,这事却是意味深长。但是佳澳不是甚好的海港,也不靠近任何相当大的城市,给船员们可以过冬的;因此百夫长拒绝了保罗的劝告,却接受了那船主和承商的建议,沿岸去非尼基,那是一个比较方便的海港,也是一个较大的城市。

出乎意料之外,吹了一阵南风,使这计划似乎易行;后却刮来了可怕的东北风。那是一阵强风,其危险则是,如果他们把握不住那船,他们便必然吹到赛耳底沙滩上去,那是在北非洲之外,不少船只曾经葬身其间。(这沙滩被称为地中海的古得文沙滩。 )这时候他们已经设法得到那系在船后的小艇,上了船,以备船或进水或被冲碎了。他们开始把多余的用具抛掉,以减轻重量。既无太阳,又无星宿,他们竟不知身在何方,而赛耳底沙滩的恐怖笼罩住他们,所以他们以为绝望了。

放心吧!

船的危险这时已经是很严重的了。这些谷米船并不小。大的可能大到长一四○呎,宽三六呎,吃水三三呎。可是在风暴时却有若干重大的短处。船头船尾一样,只是船尾翘起像一鹅颈。这些船不像现代的船,没有舵,只靠船尾两边伸出的两枝大桨来指方向,所以难以驾驶。而且,这些船只有一枝桅杆,这桅杆上有一张大方形的帆,这帆有时有布造的,有时是针缝的兽皮造的。像这样的帆不能经风。最坏的是,那单桅大帆使船的木料所受的张力太大,以致在风暴中,他们一开行,船便沉没。为了避免这种情形,他们把船索縳紧,意思是把大绳索放在船底下,拉紧了绞盘,使船身紧凑,像扎紧一件包裹一般。

我们很容易明白他们的危险。接着发生了一件非常的事。保罗在指挥船了,囚变成船主了,因为只有他一个人仍有勇气。

据说基尔弼爵士(Sir Humphrey Gilbert )有一次航行,船员都手足无措;他们觉得他们在迷雾,狂风和大海中迷失了。他们求他回头,他却不肯。他说,‘我在海上和在地上一样与神亲近。’属神的人,在别人心中已为恐怖所侵时,他的勇气依然兀立不摇。

盼望天亮

到了此时,他们对船已经完全失却控制。船飘来飘去,侧着船身前进,横过了亚底亚海;却不知身在何方。在黑夜里,他们听到远方岸边传来东西破碎的声音;他们从船尾放下了锚,以减低船身漂流的速度,免得撞在那些他们看不见的石头上。就在那时,保罗采取指挥的行动了。水手想要坐小船逃走。这些小船对二百七十六人可说毫无用处;但是保罗破坏了他们的计划。船上的人必得同生共死。以下便发生了一件最富人性,也最富暗示性的插曲:保罗劝他们吃饭。保罗是一个属于神的,有远象的人;但是他也是一个极讲实际的人。他深信天助自助者。他并非那种‘全心望天,于世无用’的人。他知道饿肚的人不能工作;于是他集合了船上的人来到他旁边,叫他们吃饭。

我们读到这记载:在那风暴中,却像来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平静。这一位属于神的人,莫名其妙地,竟叫他们都确信神在掌管一切。世间最有用的,乃是那些自己镇静而又给人以信心的秘诀的人。保罗固然如此;而每一个跟从耶稣的人,应在别人扰攘不安时,能以屹立不摇。

逃出大海

这位罗马百夫长的善良品格又见突出。士兵们想杀了囚犯,以免逃逸。这不能怪他们,因为罗马法律规定,一个人逃掉,看守的人一定要代受逃犯的刑罚。可是百夫长进去,救了保罗和其它与他一同被囚的人。因此这个可怕的故事用一句话结束了,就像咳的一声,放下了心。船上的人全得救了。他们幸亏有保罗。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使徒行传第二十七章

九往义大利的旅途

写完了好几章审讯和讲辞之后,路加相当详尽地转述保罗由巴勒斯坦上义大利的航程,栩栩如生地做个结束。这段叙述的长度,与全书的比例,占很显著的份量,尤其是骤然看来,叙述的历程对使徒行传的神学目的,似毫无贡献。路加可能也受当时写作风气的影响:航海故事,沉船风险,从古时荷马的作品以至今日,都是很受读者欢迎的。此外,有人说可能路加心目中想针对一流行的观念,说一个坏人必遭溺毙的命运,罪有恶报310;他于是叙述保罗怎样从深海逃生的故事。同时,保罗在大半记载他个人角色的故事中,以英雄姿态出现,对水手们预告风险,在危难中安抚他们,甚至在救了一船的水手乘客上建了功劳。这里强调的,是神掌管保护保罗的性命。这样,这故事岂不切合了作者文学及神学上的用心311

因此,这一段记述的历史性,就自然遭受挑战了。不少学者认为,这一段航海记叙若把保罗的名字删去 、21~26,、43),余下的就是一个海上的故事,路加拿来作保罗行程的背景罢了(Dibelius p.204~206 参 Conzelmann p.146f)。他们也承认这故事是根据事实来的,所以 Hanson(p.243)反问得好,他说:“真巧合了!一个不见经传的故事,记载同一方向的航程,细节详尽,却与 Conzelmann 附录中的记载配合不起来,这发现实在有幸!”不但如此,故事中的细节,尤其是关于人物方面,正配合路加的目的,硬说他把保罗编造上去,实在是难以相信的。当然,很多人都会议论说,路加要另找一个资料来配合故事,绝对可能;但这里的故事合得如此妥贴,正是所描写的地点之间航程的险急实况,决不可能是虚构,或从别处借用过来的。James Smith of Jordanhill 的古典作品 The Voyage and Shipwreck of St. Paul (London 1856 ),描画出故事的逼真性,后来的侦查也未有人能推翻这结论。不过,保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真有点奇特:被押往受刑的囚犯,真会产生这样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是不是路加着意要把他捧成英雄?要留意,若要把文中提及保罗的部份删去,并不如 Dibelius 等人看得这样简单,剩下来的部份,与删去的有很大的关连,看出是从同一资料出来的。此外,这航程是使徒行传的“我们”部份,作者写的是一手经历。最后,保罗也决非不可能有那种,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个性气质。赫肯(p.711)讥诮地把路加刻画的保罗,“刚勇不屈,百战百胜的神的宠儿”,与保罗自己的写照比较,为自己的性命灰心绝望,然后经历神叫死人复活的神迹 f . )。其实这矛盾是不存在的,保罗在徒二十七的自信,是从对神的信靠而来,神往往容许人落到深渊,然后拯救过来。保罗和领队的百夫长一定打好了密切的关系,同时百夫长对这未曾定出罪名的囚犯,有很好的印象,对他的话很看重,这也是不难理解的事吧。

1.罗马巡抚既决定遣送保罗和他的同伴(这里再用“我们”)往罗马去,就安排了百夫长和一小队兵,押送他们和其他囚犯回去。这里描述保罗及同伴上罗马,似轻描淡写;事实上,只有保罗是受捆锁的,除非亚里达古(第2节)也是。路加自从上一段“我们”的记叙 之后,到底留在何方,我们并不知道,多半认为他留在巴勒斯坦,搜集福音书和使徒行传前半部的资料,这当然有可能,但没有实证。(他们)交给这含糊的说法,一定是指罗马当局。犹流是监管囚犯的罪过官员的外邦名字。据说他属于奥古斯丁兵团,查出来是 Cohors Augusta I,是奥古斯丁时代驻叙利亚的辅助步队,可能是在 Batabea(亦即巴珊 Bashan,加利利海以东),当时是希律亚基帕二世时代。问题是,一个辅助步队的百夫长,会被派遣送囚犯上罗马吗?Ramsay 说(pp.315, 348)犹流是 Frumentarii 之一员,专任王上的快信递送,不过第一世纪来说,从这些人的名称看来,任务在监察各省对罗马的粟米供应,后来才负有警卫的功用;因此,这一看法大可删去了(Sherwin-White p.109)。

2.保罗的航程对古代海路,提供了鲜明的一瞥。一般而言,船只多沿地中海岸航行,且避免冬天行船的。这一行人起初乘的船,从亚大米田来(亚大米田位于小亚西亚西岸上端的一海港,离特罗亚不远),可能正要沿亚西亚各港口回母港去。百夫长的心意是希望在其中一个港口,可以把这班人转上往义大利的船上去。

路加补充说同行的人中,有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这补述最自然的解释是他乘这艘往爱琴海地区的船回家去。他在门24及再有出现过,不过,却是保罗的同伴,一同坐监的。若这些书信是保罗从罗马监牢写的,那末这时亚里达古可能是陪伴保罗上罗马的了。无论如何,路加一定与保罗同行至罗马。这里提亚里达古,在故事情节上并没有补充什么,不过却表示了此乃实录可信。

3.船从该撒利亚前行至西顿,有六十九海哩距离(不是布鲁斯, Book p.501所说的陆上哩程)。因此可以一日之间航行很远。保罗获准往朋友那里去,受他们的照应,就如享受他们的陪伴,或吃一顿饭(我们不知道古代船上的膳食如何,也许也不会太上乘的了),同时接受他们赠送的旅程资助(。希腊原文“朋友”作“那些朋友”,指明可能是基督徒,正如所说的。这字眼在第一世纪别的集团也有使用,但 Sta/hlin(p.314)认为信徒用这字源于耶稣门徒之间的用法f)。凡是熟稔沿岸航行的人,都知道船只靠岸后,势必花相当时日上货落货的,搭客自然会上岸,打发时光。不过,囚犯则该留在船上以策安全,百夫长却宽待保罗,让他上岸,当然会有一兵士监视着他。

4.离开西顿,要往每亚去,直接的航线应是沿居比路岛西岸行,保罗先前从帕大喇往推罗,正取这一路线,不过相反方向就是了。可是由于夏尽初秋时节,风多偏西或西北,因此沿居比路东面背风岸,则较为容易,沿着岸边行,又可以争取海岸的晚风。

5.绕过居比路,船就驶出了大海,可能仍沿岸边行,经过基利家旁非利亚,有晚风和西海潮相送,一直来到了每拉,是吕家的海港312

6.从埃及到义大利,有一条很吃重的贸易航线,专运粟米供应罗马广大的人口。由于古代船只未有足够的抗风设计,从亚力山大的船自然就要顺势向北先到每拉,然后依傍着亚西亚海岸,作第二段的航程。粟米贸易操纵在私营商人手上,由于罗马命脉所系就承受特别优厚的待遇,监管保罗的百夫长,必毫不迟疑地打算利用这一艘船上罗马去了。

7.我们假设这艘亚力山太的船向西开行,一心想在冬风来临前到达义大利,否则航行就有困难了。可是一从每拉起程,气候就不容他们达成愿望了。因为当时吹的是西北风,船只好不容易才向西走到革尼土,花了好多时日;革尼土是小亚西亚西南尖端的半岛。经文说的风阻,不清楚是指往革尼土受阻,还是从那里起行受阻(RSV)。一般航线是从革里底北岸沿海经过的,这次却绕过了革里底的东端(撒摩尼角),为要沿着岛的南岸(背风岸)继续向西进发。

8.即或如此,航程仍然十分困难,勉强来到最近的一个海港佳澳:从古代资料查不出这个地方来,但现在辨认出是当今的 Limeonas Kalous(或 Calolomonia),位于 Matala 角以东十二哩(18公里),那里海岸线向北弯上去,因此不能避风。佳澳是个开敞的港湾,在恶劣的天气里,甚不理想。路加加插说佳澳近拉西亚城,(考古出来是邻近的遗迹,也就是 Pliny 长老所提及的 Lasos 城。)

9.这一程已走了好一段日子,船也似乎再也离不了海港,因为天气仍然十分恶劣,结果冬天前航海的日期已过了。路加用禁食的节期来说明,就是犹太人的赎罪日,是提斯利月(即十月)十日;不过由于犹太历法是阴历,月份的位置每年不同,大概在九月到十月这段时期。根据布鲁斯,( Book p.506),公元五九年的赎罪日落在十月五日,这就正配合罗马军事作家 Vegetius 的话,说九月十五日起航行已有危险,而十一月十一日至三月十日则完全停航。这个观点有一个困难,水手花了两星期才由革哩底来到米利大,在米利大停留了三个月才再启程。依这样计算,他们再度启行时,约在一月底或二月初,远在三月十日以先。这难题可以这样解释,在良好的情况下,航行可以在二月就恢复(如 Pliny 长老的见解),又或如 Conzelmann (p.141) 的提议,说路加用的是叙利亚犹太历法,那末 Trishri 月十日落在十月二十八日。无论如何,公元五十九年似是最合他们航行的年份了,因为接上一年的犹太节期,日期更早。

10.这时保罗插手干涉了。他简单地警告当前的危险,任何人见当时的月份和气候不顺,都会这样说的。这时出海,船和货势必受损,船手和乘客也难保。这里有两点不大肯定,第一、未知保罗是否在作启示式的预言(;若这常理式的见解有从神来的启示,记述中没有明文说出,但保罗并非说可能遭难,而是肯定指出危难当前,这样大可支持有神的指引在背后的假设。第二、这里没有说明他对谁说的。Ramsay(pp.332~335)说当时是水手与乘客的集会,百夫长充召集人。我们没有根据去推翻这可能性,不过作为囚犯的保罗,能参与这种讨论,倒也奇怪。或说是一般谈话的场合,但第21节却暗示保罗得以对整船的人发言。保罗若可以接近百夫长,显然他必已这样做了,而又被视为受捆的罗马公民,尚未定什么罪名,那末他可以向百夫长建议,又可以对掌船的说话,就并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了。要记得,当时船上相当挤逼的情况,不容许船长、船员、乘客等,有多少分隔的可能。

11.百夫长看来是船上掌权的人,Ramsay 说该船是皇家军船,因此船上的军官就成了船员的指挥了。不过这看法近代学者不大同意,认为这船不是国家操管的,只不过服务国家而已。因此较有可能的,就是掌船的询问百夫长的意见,而百夫长则信赖船员们航海的专门知识。掌船的本在船主之下,船主不过刚巧在船上吧了。前者负责实际航行,后者则承担全部责任。

12.掌船的考虑佳澳不是个过冬的港口,因此前两节所讨论的,只是关于把船驶到沿岸另一好过冬的港口,而不是要不要驶往义大利了。J. Smith( The Voyage and Shipwreck of St. Paul p.84)说在恶劣的天气下,甚至沿革哩底岸到别的好港口,也极为惊险。他们心目中的地方叫做非尼基,它朝向西南及西北风 (RSV),意即向着这些风向(中文译为一面朝东北,一面朝东南)。这正是今日的 Lutro,正向东。不过这样解希腊文这字眼,似乎很不自然,我们认为该是个向西的港口。今日这半岛上切合这地方的,叫做 Phineka,保留了古代的名字,如今已淤塞了,古代则较为便利313

13.就此开始了风暴沉船的险剧,印证了保罗的推测。预期的旅程很短,不过是一天的路,有了温和的南风,似乎不难达成。于是船启程了,小心翼翼地贴着岸行驶。

14.可是水手没有预算风向会突变,一股劲风从岛内陆吹来,从山向东北而下。那风名叫友拉革罗,在拉丁碑文中印证这字314。似乎是希腊字 Euros (东风),和拉丁字 Aquilo (北风),两字的揉合;因此,可能是水手给东北风的名号。

15.船在风暴中困住了,古时的船在大波涛中根本无能为力,水手只有任船随风而去,别无他法;赫肯(p.701 注4)表示当时一定在用前帆,否则根本无法驶舵。

16.船贴着小岛高大的背风岸行,高大是当今的 Gavaho 或 Gozzo,离革哩底约二十三哩(37公里)。在那里水手几经艰难才把小船拖了上来。小船平时拖在大船后面,但在暴风中,很容易撞打在大船上而毁坏。这里用“我们”一字,可能表示路加亲手帮忙,也可能是乘客或旁观者,把自己投进当时进行的抢救中的讲法。

17.水手再做了一重保卫工夫,用缆索捆绑船底(RSV),意思并不清楚。这里有两个字,第一是解“帮助”,可以泛指防卫措施,也可更明显地指航海用的工具,例如缆索,或一组滑轮。后者似乎较合文意,但也没有别的旁证可以肯定。第二个字是“捆绑船底”,有几个意思,一、用绳垂直地把船旁的板绑紧(布鲁斯, Book p.509);二、用绳垂直地把船身由船头至船尾纵线式绑起来加强它(赫肯 p.703 n.1);三、用绳在船舱内横绑起来以加强它:四、用绳纵线式从船头到船尾拉紧,防止船背破折(H. J. Cadbury BC. V. pp.345~354)。依现有的知识,很难肯定谁是谁非。唯一可以肯定的,缆索是希腊战船的装备之一,是绳子或缆,通常有四至六条,且(至少在一个例子中)足够纵线绕船一圈之长度。此外,我们知道第一种方法是当今仍证实有用的,而第四种方法则用于古埃及船,以防背受折。

水手们恐怕船难免会冲向赛耳底,这是流沙浅滩的地带,在利比亚 Libya 海岸外,传说是航海的险地,正如今日的“百慕达三角”一样。虽然那时还距离有三百八十哩(611公里),但水手们别无选择。第三个措施,就是“落下篷来”。同样,这里的意思不大明显。可以解作放下主帆,或把它升起(set),或把支撑帆使暴风更易吹动船只的主桅降下,或把后备用的帆篷丢弃,(可是“落下”与“抛弃”难以作同样解释),又或者解作放下某种锚,使船慢下来,可以向北转行,避开危险地带。

18~19.可是这些措施都无能为力,船遇着大风浪,可能有水入了船上,于是开始把货物抛下海去(。到了第三日,为减轻船的重量,继续把船上的器具抛下海去;这是指后备用的篷,可能是笨重的主帆和桅杆。这里说水手们亲手这样做,这句很令人狐疑,因为除了双手别无工具了。后来的版本就把“我们抛下”改为“他们抛下”,稍为通一点。又或者说他们没有起重的工具,如在港口所用的?

20.风暴到了顶点,水手们根本不知身在何方,离岸多远,近不近石头浅滩,天气恶劣得连日月星辰都不见,以至无以辨认方向。依人看来,似乎绝无求生之路了,船上一片绝望情景。

21~22.这时保罗来了第二次干预。开始先说众人没有吃什么东西,这一点直到第33节才再提及。这里却足以描昼当时船上人们那种绝望的景况。也许因暴风以至船上所余食物已不多,而且人们晕浪虚弱,沮丧绝望,没有胃口。若他们留在佳澳,就不会有这时的危难险阻了,保罗提说他们没有听从他的劝告;他预言伤亡损失已应验了,虽然事实上这时为止只有船受损(到最后也是只损失船),而船上的人并未受损,正如他所预言的。他用先前预言的实证,在这时鼓励众人,他相信船虽会破坏,人却不至丧失。

23~24.保罗说出他信心确据的因由,是他前一晚得的异象,有神的使者向他显现。天使的报讯,是印证的启示,说保罗必然安抵罗马;神的计划要他在该撒面前作见证。因此他肯定自己在这场风险中,必安然无恙,而且神也告诉他,船上的人也赐给他了。这话意思是保罗一直为同行的人祷告,如今神应允他了。这与亚伯拉罕为所多玛人祈祷的例子相类似,他求神为了那少数的义人,把全城的人拯救过来

25~26.于是保罗劝慰他们,叫他们放心,并且叫他们同样对神有信心,神应许的必然成就。保罗的预言不单只是求安全的希望,而是很着实地说他们会撞在一个岛上。因为如果船要失去(22节),人却获救的话,就必然如此了。

保罗这番话又遭受严重的批判。可是这完全与保罗从神得异象的经历相符,而且他与同船的人分享自己的信念,也是很自然的事;况且这记载是目击者的见证,我们实无需怀疑保罗这番话的。赫肯(p.709)很怀疑保罗能在大风大浪的船上,发表这样的演说;可是,他心目中以为保罗像公开演说的形像,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恰当的。

27.保罗的预言应验了。过了两星期,大概是指离开佳澳之后。人们计算过这段行程距离(约475海里,885公里)在这样的风涌之下,正要这么多日子。我们还要容让有风向的转移,这是理所当然的。今日的亚底亚海,是指义大利和巴尔干半岛之间的海峡;但古时的用法,则包括西西里和革哩底的地域。米利大岛位于这地区的西端,在西西里之南。水手们认出近陆地的迹象,可能是从浪涛声得知的315

28.于是他们就测量船下海的深度。这数字虽然与当今在该沉船地测得的相符,Conzelmann(p.144)却仍认为只是个写作的创作,理由是路加不可能站在抛铅锤的人旁边;这种疑窦实在无稽之极。

29.水这样浅,又加上浪涛的声音,必须采取安全措施;于是水手们抛下四个锚。依今日的眼光,这些锚一定很轻,所以用四个之多。锚是从船尾抛下,使船头不会绕转过来;只要等到天亮,就趁时机找合适的地点让船冲上岸。这时只有企盼天明。

30.下面的记载有好些不同的解释。根据路加,水手(可能只是其中几名)想放下小船(16节),好从船上逃走;他们假作要从船头抛锚的样子在当时的情况下,必须把锚划到离船头稍开的地方放下。可是,不少解经者认为在这种风浪中逃走,又是漆黑一片,不知身在何方,简直与自杀无异。这时最安全的就是留在船上,等候天明。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都记得有一段相似的情景,船在清晨搁浅,水手纷纷乘小船逃命,结果除了鲁滨逊之外,全部丧命。他后来回到船上,说:“我明显看出,我们如果留在船上,都必安全,也就是必安然抵岸。”,Defoe 的故事表示,人有时会冲昏了头脑,做出傻事来;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船上的人误解了水手的用心。

31.不管水手的动机怎样,保罗向百夫长指出,若水手离船,全船的人就都不能得救。赫肯(p.706, 710)说若是这样,保罗就做成大船的损失,因为没有了小船,船除了拢岸就别无他法了(结果拢岸不成功)。不过同时他也承认这是路加插入的虚构情节,把保罗模造成船上乘客的救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他们运气坏,偏撞在浅滩上,而非岸边。也可以说兵丁太鲁莽行事,把小船放走,而不是小心看守它(32节)。路加显然认为是保罗主动建议这样做,且存心挽救局面的。当时兵丁和乘客一片恐慌混乱,误会了水手的用心,也并无不可。古代的浪漫故事中,水手在危急中弃乘客而逃,也不无实例。

33.再来一段保罗的记载。天渐明!船被锚安定下来,保罗就劝船上的人吃东西。这里说他是对全船的人讲的,提醒他们自从风暴以来(21节),已有十四天没有吃什么了。虽然这里没说他们在禁食,呼求他们的神明搭救,但这意见也可能存在的;保罗也就告诉他们,他们的祈求已经应允了,不必再禁食了。同样,保罗在船上占这样具控制性的位置,实有点奇怪,他竟可以指挥全船人的注意了,不过,一个圣人,像保罗的形像,在危急的景况下,会比一个普通人更获得人的顺命。

34.保罗劝他们吃东西,因为这与他们的安危有关:没有养份,他们难以支撑上岸的苦斗呢。他再保证他们性命必得以保存,并用箴的形式说明他们必不受危害(

35~36.保罗以身作则,加强这一番劝勉的话,他拿了饼来,依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常规,向神祝谢了,擘开就吃。这过程似耶稣叫五千人吃饱,最后晚餐和以马忤斯门徒吃饭时的情景。因此,无怪不少解经者认为这里是在吃主餐,或路加称之为擘饼。早期教会的主餐与一般晚餐放在一起的,因此很可能保罗真的在进行信徒的擘饼,而路加及其他人可以共享。但这里描述的举动,与一般犹太人平常吃饭的惯例也相符,且在各式人等面前实行出来。因此,路加所记的很可能是普通的晚餐,而不是信徒的圣礼,或为那些将要信主的人,来一次“预祝”的仪式。保罗把饼分给信徒同伴316,为要作为众人的榜样。

37.路加无关轻重地加插了船上的人数,共有二七六人,有些版本数字低一点(如七六;也许由于抄写者之误);但二七六这数字也绝对可能,因为约瑟夫记载一艘船,同样在爱琴海漂流的航程,船上达三百人之多。这里提及人数,也许是预备下面记述他们怎样登岸的。

38.水手们吃饱,体力增添了,就开始把船上余下的货物再抛下海,要叫船轻一点,免得搁浅,前些时候他们已经抛了好些货物下海(18节),且必须留下一部份作为压舱的重物,因为船在风中漂浮不定。

39.天亮了,就见了陆地,但水手仍不知是什么地方。最重要的发现,就是那里有一个海湾,有岸可登,可以试把船拢岸。

这故事中,传统的地点,就是米利大东北岸的圣保罗湾,湾的进口处有一浅滩,现在已下沉,低过古时的深度,可能就是他们的船搁浅的地方。因此,说爱琴湾的 Mljet 岛才是该遗迹的理论,就不太合理了,这地方离航线实在太远了317

40.水手着手把船靠岸。他们把锚弃在海里,又松开舵绳,就是在风暴中把舵掌缚住以策安全的绳子,此外又拉起斗篷(参15节,当船下了锚时,这帆是张起的),这样,他们好把船驶进岸湾去。

41.但他们的措施行不通,船遇着浅滩,希腊文是指“两个海的地方”(RSV); Smith(op. cit., pp.137~139)认为这是海湾旁边和小岛 Salmonetta 之间的海峡,会引起洪流,及海底积存的黏土,会把船胶住,任浪冲打。赫肯(p.708)却说上面39节注解的浅滩才对,位置较近海湾入口的中央。他又说船尾破了,应该是撞力所致,而不是被浪冲坏(waves 一字,或 RSV 的 Surf,在有些版本是没有的)。

42.混乱之中,兵士想要把囚犯杀了,免得逃跑。若是会游泳的,很容易可以上岸,逃进林野去,再要搜捕就很困难了。有一个难题,就是囚犯该是上了手镣脚铐,无法逃走的,可是,在船破的特殊情形下,可能有不同的措施。

43.保罗又一次成了同船的人安危的焦点。不管百夫长对其他囚犯的态度怎样,他不肯让保罗的性命受危害,尤其是见他在航程中的举动。于是他吩咐人们想办法上岸,会游泳的,就不难抵岸,因为距离并不远。

44.其他的人,就用木板或浮水的东西上。希腊文法结构可以解作,会游泳的人把他们背负着水;这不一定像赫肯(p.708)的看法,认为会游泳的人背着他们游过去,而是他们用救生的方法,使他们安全抵达。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非斯都既然定规了,叫我们坐船往意大利去,便将保罗和别的囚犯交给御营里的一个百夫长,名叫犹流。」

「非斯都既然定规了」:原文没有「非斯都」,仅仅是「既然已经决定了」。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有一只亚大米田的船,要沿着亚西亚一带地方的海边走,我们就上了那船开行,有马其顿的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和我们同去。」

保罗的航程对古代海路,提供了鲜明的一瞥。一般而言,船只多沿地中海岸航行,且避免冬天行船的。这一行人起初乘的船,从亚大米田来(亚大米田位于小亚西亚西岸上端的一海港 离特罗亚不远 ),可能正要沿亚西亚各港口回母港去。百夫长的心意是希望在其中一个港口,可以把这班人转上往意大利的船上去。

路加补充说同行的人中,有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这补述最自然的解释是他乘这艘往爱琴海地区的船回家去。他在门24及再有出现过,不过,却是保罗的同伴,一同坐监的。若这些书信是保罗从罗马监牢写的,那末这时亚里达古可能是陪伴保罗上罗马的了。无论如何,路加一定与保罗同行至罗马。这里提亚里达古,在故事情节上并没有补充什么,不过却表示了此乃实录可信。

──《丁道尔圣经注释》

】「第二天,到了西顿,犹流宽待保罗,准他往朋友那里去,受他们的照应。」

希腊原文“朋友”作“那些朋友”,指明可能是基督徒,正如所说的。这字眼在第一世纪别的集团也有使用,但 Sta/hlin(p.314 )认为信徒用这字源于耶稣门徒之间的用法。凡是熟稔沿岸航行的人,都知道船只靠岸后,势必花相当时日上货落货的,搭客自然会上岸,打发时光。不过,囚犯则该留在船上以策安全,百夫长却宽待保罗,让他上岸,当然会有一兵士监视着他。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从那里又开船,因为风不顺,就贴着塞浦路斯背风岸行去。」

「不顺」:原文是「相反的」,意思是帆船遇到逆风。地中海夏天及初秋吹西风或西北风,对于向西航行的船只较为不利。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离开西顿,要往每亚去,直接的航线应是沿居比路岛西岸行,保罗先前从帕大喇往推罗,正取这一路线,不过相反方向就是了。可是由于夏尽初秋时节,风多偏西或西北,因此沿居比路东面背风岸,则较为容易,沿着岸边行,又可以争取海岸的晚风。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过了基利家、旁非利亚前面的海,就到了吕家的每拉。」

绕过居比路,船就驶出了大海,可能仍沿岸边行,经过基利家旁非利亚,有晚风和西海潮相送,一直来到了每拉,是吕家的海港。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那里,百夫长遇见一只亚历山大的船要往意大利去,便叫我们上了那船。」

从埃及到意大利,有一条很吃重的贸易航线,专运粟米供应罗马广大的人口。由于古代船只未有足够的抗风设计,从亚力山大的船自然就要顺势向北先到每拉,然后依傍着亚西亚海岸,作第二段的航程。粟米贸易操纵在私营商人手上,由于罗马命脉所系就承受特别优厚的待遇,监管保罗的百夫长,必毫不迟疑地打算利用这一艘船上罗马去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一连多日,船行得慢,仅仅来到革尼土的对面。因为被风拦阻,就贴着克里特背风岸,从撒摩尼对面行过。」

我们假设这艘亚力山太的船向西开行,一心想在冬风来临前到达意大利,否则航行就有困难了。可是一从每拉起程,气候就不容他们达成愿望了。因为当时吹的是西北风,船只好不容易才向西走到革尼土,花了好多时日;革尼土是小亚西亚西南尖端的半岛。经文说的风阻,不清楚是指往革尼土受阻,还是从那里起行受阻(RSV )。一般航线是从革里底北岸沿海经过的,这次却绕过了革里底的东端(撒摩尼角 ),为要沿着岛的南岸(背风岸 )继续向西进发。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沿岸行走,仅仅来到一个地方,名叫佳澳。离那里不远,有拉西亚城。」

「佳澳」、「拉西亚」:革哩底南边的城市。「佳澳」的字义是「好港口」的意思。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即或如此,航程仍然十分困难,勉强来到最近的一个海港佳澳:从古代资料查不出这个地方来,但现在辨认出是当今的 LimeonasKalous(或 Calolomonia ),位于 Matala角以东十二哩(18公里 ),那里海岸线向北弯上去,因此不能避风。佳澳是个开敞的港湾,在恶劣的天气里,甚不理想。路加加插说佳澳近拉西亚城,(考古出来是邻近的遗迹 也就是 Pliny长老所提及的 Lasos城。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众位,我看这次行船,不但货物和船要受伤损,大遭破坏,连我们的性命也难保。” 」

「我看」:这表示保罗不是以先知的身分发言,而是以熟悉航海的人士身分发言。保罗已经有大约4500公里、二十年的航海经验。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但百夫长信从掌船的和船主,不信从保罗所说的;」

百夫长看来是船上掌权的人,Ramsay说该船是皇家军船,因此船上的军官就成了船员的指挥了。不过这看法近代学者不大同意,认为这船不是国家操管的,只不过服务国家而已。因此较有可能的,就是掌船的询问百夫长的意见,而百夫长则信赖船员们航海的专门知识。掌船的本在船主之下,船主不过刚巧在船上吧了。前者负责实际航行,后者则承担全部责任。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且因在这海口过冬不便,船上的人就多半说,不如开船离开这地方,或者能到非尼基过冬。非尼基是克里特的一个海口,一面朝东北,一面朝东南。」

「一面朝东北,一面朝东南」:原文是「向着西南和西北方」。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掌船的考虑佳澳不是个过冬的港口,因此前两节所讨论的,只是关于把船驶到沿岸另一好过冬的港口,而不是要不要驶往意大利了。J. Smith(The Voyage and Shipwreck of St.Paul p.84 )说在恶劣的天气下,甚至沿革哩底岸到别的好港口,也极为惊险。他们心目中的地方叫做非尼基,它朝向西南及西北风 (RSV ),意即向着这些风向(中文译为一面朝东北 一面朝东南 )。这正是今日的 Lutro,正向东。不过这样解希腊文这字眼,似乎很不自然,我们认为该是个向西的港口。今日这半岛上切合这地方的,叫做 Phineka,保留了古代的名字,如今已淤塞了,古代则较为便利。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时微微起了南风,他们以为得意,就起了锚,贴近克里特行去。」

「以为得意」:「认为把握住目的了」。意即表示他们认为原先计划的目标(到非尼基过冬 )可以达成。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就此开始了风暴沉船的险剧,印证了保罗的推测。预期的旅程很短,不过是一天的路,有了温和的南风,似乎不难达成。于是船启程了,小心翼翼地贴着岸行驶。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多几时,狂风从岛上扑下来。那风名叫“友拉革罗”。」

「友拉革罗」:字义是「剧烈的震动」,可能是东北风。这个字也是希腊字的东风与拉丁字的东北风组合而成。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可是水手没有预算风向会突变,一股劲风从岛内陆吹来,从山向东北而下。那风名叫友拉革罗,在拉丁碑文中印证这字314。似乎是希腊字 Euros(东风 ),和拉丁字 Aquilo(北风 ),两字的揉合;因此,可能是水手给东北风的名号。

──《丁道尔圣经注释》

】「船被风抓住,敌不住风,我们就任风刮去。」

船在风暴中困住了,古时的船在大波涛中根本无能为力,水手只有任船随风而去,别无他法;赫肯(p.701注4 )表示当时一定在用前帆,否则根本无法驶舵。

──《丁道尔圣经注释》

】「贴着一个小岛的背风岸奔行。那岛名叫高大,在那里仅仅收住了小船。」

船贴着小岛高大的背风岸行,高大是当今的 Gavaho或 Gozzo,离革哩底约贰一十三哩(37公里 )。在那里水手几经艰难才把小船拖了上来。小船平时拖在大船后面,但在暴风中,很容易撞打在大船上而毁坏。这里用“我们”一字,可能表示路加亲手帮忙,也可能是乘客或旁观者,把自己投进当时进行的抢救中的讲法。

──《丁道尔圣经注释》

】「既然把小船拉上来,就用缆索捆绑船底,又恐怕在赛耳底沙滩上搁了浅,就落下篷来,任船飘去。」

「落下篷」:原文是「降下器具」,意义应该是「降下主帆」。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这里有两个字,第一是解“帮助”,可以泛指防卫措施,也可更明显地指航海用的工具,例如缆索,或一组滑轮。后者似乎较合文意,但也没有别的旁证可以肯定。第二个字是“捆绑船底”,有几个意思,一、用绳垂直地把船旁的板绑紧(布鲁斯 Book p.509 );二、用绳垂直地把船身由船头至船尾纵线式绑起来加强它(赫肯 p.703n.1 );三、用绳在船舱内横绑起来以加强它:四、用绳纵线式从船头到船尾拉紧,防止船背破折(H. J. Cadbury BC. V. pp.345~354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可是这些措施都无能为力,船遇着大风浪,可能有水入了船上,于是开始把货物抛下海去。到了第三日,为减轻船的重量,继续把船上的器具抛下海去;这是指后备用的篷,可能是笨重的主帆和桅杆。这里说水手们亲手这样做,这句很令人狐疑,因为除了双手别无工具了。后来的版本就把“我们抛下”改为“他们抛下”,稍为通一点。又或者说他们没有起重的工具,如在港口所用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到第三天,他们又亲手把船上的器具抛弃了。」

「船上的器具抛弃了」:「器具」是单数,可能是指着「降下另一个帆」、「抛下另一个锚」或者「抛弃备用的帆」。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太阳和星辰多日不显露,又有狂风大浪催逼,我们得救的指望就都绝了。」

「狂风大浪」:原文是「很大的风暴」。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风暴到了顶点,水手们根本不知身在何方,离岸多远,近不近石头浅滩,天气恶劣得连日月星辰都不见,以至无以辨认方向。依人看来,似乎绝无求生之路了,船上一片绝望情景。

──《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时保罗来了第二次干预。开始先说众人没有吃什么东西,这一点直到第33节才再提及。这里却足以描昼当时船上人们那种绝望的景况。也许因暴风以至船上所余食物已不多,而且人们晕浪虚弱,沮丧绝望,没有胃口。若他们留在佳澳,就不会有这时的危难险阻了,保罗提说他们没有听从他的劝告;他预言伤亡损失已应验了,虽然事实上这时为止只有船受损(到最后也是只损失船 ),而船上的人并未受损,正如他所预言的。他用先前预言的实证,在这时鼓励众人,他相信船虽会破坏,人却不至丧失。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在指挥船了,囚变成船主了,因为只有他一个人仍有勇气。

据说基尔弼爵士(Sir HumphreyGilbert )有一次航行,船员都手足无措;他们觉得他们在迷雾,狂风和大海中迷失了。他们求他回头,他却不肯。他说,『我在海上和在地上一样与上帝亲近。』属上帝的人,在别人心中已为恐怖所侵时,他的勇气依然兀立不摇。

──《每日研经丛书》

保罗说出他信心确据的因由,是他前一晚得的异象,有神的使者向他显现。天使的报讯,是印证的启示,说保罗必然安抵罗马;神的计划要他在该撒面前作见证。因此他肯定自己在这场风险中,必安然无恙,而且神也告诉他,船上的人也赐给他了。这话意思是保罗一直为同行的人祷告,如今神应允他了。这与亚伯拉罕为所多玛人祈祷的例子相类似,他求神为了那少数的义人,把全城的人拯救过来

──《丁道尔圣经注释》

「祂的使者昨夜站在我旁边说:保罗,不要害怕。」】

神的使者出现,从恶劣的气候、汹涌的海面冲出来,在那摇摇欲坠的船只上。神的儿女啊,你无论在那里,神的使者必注意这你,不久神也会给你视力看见他们。

如果我们要像保罗那样,有天使伺候,使我们有确信没有惧怕,那么我们要像他那样,有两个条件:要真正归属于主,也要有真实的忠诚。

那归属谁?我们的属于神的,因为祂创造我们,买赎我们,也将我们分别为圣,这样的归属感在奴仆身上是最重大事。对我们来说,我们真正成长与获福的基本条件,我们属于神,祂有无限的尊贵,这是我们没有的,也无法照着我们的理想可以实现的。

我事奉谁?事奉是保罗最深切最有效的用词,就是指心灵在神的脚前俯伏,凡得着神的荣耀,必然日夜在祂的殿中事奉,属天的生命在地上开始,却继续下去,有天使侍候,又有星辰在它们的道上为我们争战。

── 迈尔《珍贵的片刻》

】「‘保罗,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西泽面前;并且与你同船的人,神都赐给你了。’」

「神都赐给你了」:保罗可能为船的命运向神祷告,这里表示神答应保守保罗的生命,顺便连与保罗同船的人之生命也当成礼物送给保罗(神答应一并保守众人的生命 )。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保罗劝慰他们,叫他们放心,并且叫他们同样对神有信心,神应许的必然成就。保罗的预言不单只是求安全的希望,而是很着实地说他们会撞在一个岛上。因为如果船要失去(22节 ),人却获救的话,就必然如此了。

保罗这番话又遭受严重的批判。可是这完全与保罗从神得异象的经历相符,而且他与同船的人分享自己的信念,也是很自然的事;况且这记载是目击者的见证,我们实无需怀疑保罗这番话的。赫肯(p.709 )很怀疑保罗能在大风大浪的船上,发表这样的演说;可是,他心目中以为保罗像公开演说的形像,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恰当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到了第十四天夜间,船在亚得里亚海飘来飘去。约到半夜,水手以为渐近旱地,」

「渐近旱地」:原文是「陆地渐近」,学者推测这个地点就是米利大岛东北的古拉角。水手可能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而认为陆地已经近了。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保罗的预言应验了。过了两星期,大概是指离开佳澳之后。人们计算过这段行程距离(约475海里-885公里 )在这样的风涌之下,正要这么多日子。我们还要容让有风向的转移,这是理所当然的。今日的亚底亚海,是指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之间的海峡;但古时的用法,则包括西西里和革哩底的地域。米利大岛位于这地区的西端,在西西里之南。水手们认出近陆地的迹象,可能是从浪涛声得知。

──《丁道尔圣经注释》

】「就探深浅,探得有十二丈;稍往前行,又探深浅,探得有九丈。」

于是他们就测量船下海的深度。这数字虽然与当今在该沉船地测得的相符,Conzelmann(p.144 )却仍认为只是个写作的创作,理由是路加不可能站在抛铅锤的人旁边;这种疑窦实在无稽之极。

──《丁道尔圣经注释》

】「恐怕撞在石头上,就从船尾抛下四个锚,盼望天亮。」

水这样浅,又加上浪涛的声音,必须采取安全措施;于是水手们抛下四个锚。依今日的眼光,这些锚一定很轻,所以用四个之多。锚是从船尾抛下,使船头不会绕转过来;只要等到天亮,就趁时机找合适的地点让船冲上岸。这时只有企盼天明。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对百夫长和兵丁说:“这些人若不等在船上,你们必不能得救。 ”」

不管水手的动机怎样,保罗向百夫长指出,若水手离船,全船的人就都不能得救。赫肯(p.706- 710 )说若是这样,保罗就做成大船的损失,因为没有了小船,船除了拢岸就别无他法了(结果拢岸不成功 )。不过同时他也承认这是路加插入的虚构情节,把保罗模造成船上乘客的救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他们运气坏,偏撞在浅滩上,而非岸边。也可以说兵丁太鲁莽行事,把小船放走,而不是小心看守它(32节 )。路加显然认为是保罗主动建议这样做,且存心挽救局面的。当时兵丁和乘客一片恐慌混乱,误会了水手的用心,也并无不可。古代的浪漫故事中,水手在危急中弃乘客而逃,也不无实例。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天渐亮的时候,保罗劝众人都吃饭,说:“你们悬望忍饿不吃什么已经十四天了。」

天渐明!船被锚安定下来,保罗就劝船上的人吃东西。这里说他是对全船的人讲的,提醒他们自从风暴以来(21节 ),已有十四天没有吃什么了。虽然这里没说他们在禁食,呼求他们的神明搭救,但这意见也可能存在的;保罗也就告诉他们,他们的祈求已经应允了,不必再禁食了。同样,保罗在船上占这样具控制性的位置,实有点奇怪,他竟可以指挥全船人的注意了,不过,一个圣人,像保罗的形像,在危急的景况下,会比一个普通人更获得人的顺命。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以我劝你们吃饭,这是关乎你们救命的事;因为你们各人连一根头发也不至于损坏。”」

保罗劝他们吃东西,因为这与他们的安危有关:没有养份,他们难以支撑上岸的苦斗呢。他再保证他们性命必得以保存,并用箴的形式说明他们必不受危害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以身作则,加强这一番劝勉的话,他拿了饼来,依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常规,向神祝谢了,擘开就吃。这过程似耶稣叫五千人吃饱,最后晚餐和以马忤斯门徒吃饭时的情景。因此,无怪不少解经者认为这里是在吃主餐,或路加称之为擘饼。早期教会的主餐与一般晚餐放在一起的,因此很可能保罗真的在进行信徒的擘饼,而路加及其它人可以共享。但这里描述的举动,与一般犹太人平常吃饭的惯例也相符,且在各式人等面前实行出来。因此,路加所记的很可能是普通的晚餐,而不是信徒的圣礼,或为那些将要信主的人,来一次“预祝”的仪式。保罗把饼分给信徒同伴,为要作为众人的榜样。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在船上的共有二百七十六个人。」

路加无关轻重地加插了船上的人数,共有二七六人,有些版本数字低一点(如七六 也许由于抄写者之误 );但二七六这数字也绝对可能,因为约瑟夫记载一艘船,同样在爱琴海漂流的航程,船上达三百人之多。这里提及人数,也许是预备下面记述他们怎样登岸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吃饱了,就把船上的麦子抛在海里,为要叫船轻一点。」

水手们吃饱,体力增添了,就开始把船上余下的货物再抛下海,要叫船轻一点,免得搁浅,前些时候他们已经抛了好些货物下海(18节 ),且必须留下一部份作为压舱的重物,因为船在风中漂浮不定。

──《丁道尔圣经注释》

】「到了天亮,他们不认识那地方,但见一个海湾,有岸可登,就商议能把船拢进去不能。」

天亮了,就见了陆地,但水手仍不知是什么地方。最重要的发现,就是那里有一个海湾,有岸可登,可以试把船拢岸。

这故事中,传统的地点,就是米利大东北岸的圣保罗湾,湾的进口处有一浅滩,现在已下沉,低过古时的深度,可能就是他们的船搁浅的地方。因此,说爱琴湾的 Mljet岛才是该遗迹的理论,就不太合理了,这地方离航线实在太远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于是砍断缆索,弃锚在海里,同时也松开舵绳,拉起头篷,顺着风向岸行去。」

水手着手把船靠岸。他们把锚弃在海里,又松开舵绳,就是在风暴中把舵掌缚住以策安全的绳子,此外又拉起斗篷(参15节 当船下了锚时 这帆是张起的 ),这样,他们好把船驶进岸湾去。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但遇着两水夹流的地方,就把船搁了浅。船头胶住不动,船尾被浪的猛力冲坏。」

「猛力冲坏」:动词的时态表示船尾开始不断被大浪冲毁。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他们的措施行不通,船遇着浅滩,希腊文是指“两个海的地方”(RSV ); Smith(op.cit.- pp.137~139 )认为这是海湾旁边和小岛 Salmonetta之间的海峡,会引起洪流,及海底积存的黏土,会把船胶住,任浪冲打。赫肯(p.708 )却说上面39节批注的浅滩才对,位置较近海湾入口的中央。他又说船尾破了,应该是撞力所致,而不是被浪冲坏(waves一字 或 RSV的 Surf 在有些版本是没有的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兵丁的意思要把囚犯杀了,恐怕有洑水脱逃的。」

混乱之中,兵士想要把囚犯杀了,免得逃跑。若是会游泳的,很容易可以上岸,逃进林野去,再要搜捕就很困难了。有一个难题,就是囚犯该是上了手镣脚铐,无法逃走的,可是,在船破的特殊情形下,可能有不同的措施。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但百夫长要救保罗,不准他们任意而行,就吩咐会洑水的,跳下水去先上岸,」

保罗又一次成了同船的人安危的焦点。不管百夫长对其他囚犯的态度怎样,他不肯让保罗的性命受危害,尤其是见他在航程中的举动。于是他吩咐人们想办法上岸,会游泳的,就不难抵岸,因为距离并不远。

──《丁道尔圣经注释》

】「其余的人可以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东西上岸。这样,众人都得了救,上了岸。」

其它的人,就用木板或浮水的东西上崋。希腊文法结构可以解作,会游泳的人把他们背负着洑水;这不一定像赫肯(p.708 )的看法,认为会游泳的人背着他们游过去,而是他们用救生的方法,使他们安全抵达。

──《丁道尔圣经注释》

】「其余的人,可以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东西上岸。这样,众人都得了救,上了岸。」

保罗上罗马去的那奇异的经历─ 所受的试炼和所得的荣耀 ─ 真是信徒走信心道路的一个好模型。其中最宝贵的教训乃是:在我们所到的一切困难狭窄的地方,都有神特殊的办法和豫备的。

按照人普通的眼光看来,信心的道路,一定是满撒着鲜花,甚么时候神要拯救祂的子民脱离危险,神就会立刻将他们从困难中提出来。事实却正相反。圣经上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见证人都是先受试炼,后得荣耀的。

保罗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神的孩子,无论受多少苦,仍能不在灵里受压。保罗因为在大马色宣传耶稣的缘故,犹太人商议要杀他。我们看见,那时候天上并没有在火焰雷电中降下战车战马来,把这位大使徒从仇敌的势力范围中护送出去,他是用「筐子....从城墙上缒下去」的。你看,被装在一只筐子里面,像一包送出去洗濯的衣服,耶稣基督的仆人竟这样不体面的从城墙上缒下去!

后来我们又看见他被下在监里,我们看见他怎样被亲友遗弃,怎样受残酷的鞭打。就是在神允许拯救他以后,我们还看见他被留在波涛汹涌的海中颠簸。最后,拯救来了,可是天上并没有大船飞下来把这位尊贵的囚犯接出去,也没有天使在水面上平静猖獗的怒涛,船上的人必须有的抓住木板、破船上零碎的东西,有的跳下水去游泳,纔能得救上岸。这就是神对待我们的方法。

这是神给我们安排的生活方式。对于那些生活在日常实际且平凡环境中的人们,这是个有助的福音。

神的应许与神的旨意并不立刻将我们从试炼中提出来,因为神知道经过试炼以后,我们的信心会被成全,故此,神喜欢用祂那爱的金线,交织在我们日常经验的经纬之中。

─《信心道路上的艰难》

例证

】「因我所属所事奉的神。」

当我发觉今后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主的时候,这是一件大事。如果我口袋里的钱是属于我的,我可以有全权来处理,但若是别人托我保管的,那我就不能随意将这些钱去买我所喜爱的东西了,同时我也不敢让它失掉。我们中间到底有多少人,由于认识我们的所有是属主而非属己,因此不敢随意乱用我们的时间、金钱和才干呢?我们是否有这个强烈的感觉,真知道我们自己是有所属,以致不敢浪费一块钱,一小时,或任何精神与力量呢?我们是为神而活,并不是为己而活。真正的基督徒生活,就是从这个认识开始。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归属感是一项福气】

纽约有一位商人,每天搭渡轮去上班。有一天他看到一个新面孔——一个孩子扛着一箱擦鞋的工具。那人就很亲切的叫他来,付了钱请他擦鞋。后来,每次他在船上遇到那个孩子,那个孩子总是对他笑笑,有时还帮他提东西,或替他弹掉衣服上的灰,可是并不希望别人给他酬劳。过一、二星期之后,商人问那孩子。为什么对他特别亲热。

孩子说:「先生,是因为你第一次碰到我的时候,称呼我作『我的孩子』,你知道我父母都过世了,在遇到你之前,我是不属任何人的。你既然称我作你的孩子,还有什么是我不能为你做的呢!」当然,这话打动了那位商人的心,后来他为那个孩子安排一所学校就读,并供他吃住。

说,上帝要作我们的父,我们要作祂的儿女。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是属于上帝的,这是多么大的福气啊!我们不再在风雨之中,而是受天父眷顾着,在困难时祂加添我们力量并安慰我们,感谢我们的主。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我信神祂怎样对我说,事情也要怎样成就。」

几年前我乘船到美国去。这船上的船长,是一个很热心的基督徒。当船离开纽芬兰海岸的时候,他对我叙述下面一段事实:「在五星期以前,我的船上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我灵程上的一个大转变。在我们的乘客中间,有一位别立斯脱城的莫勒先生。那时因为雾大,轮船已经停了二十四小时。莫勒来对我说:『船长,我来告诉你,星期六下午我是一定要到魁别克的。』我说:『这是作不到的事。』他说:『很好,如果你的船不能叫我按时到达,神有别的方法的。五十七年以来,我从来没有对人失过约。让我们下去祷告。』」

「我呆望着这位神的人,心中在想,这个人不知道从那一家疯人院里出来的,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这样的话!我就对他说:『莫勒先生,你知不知道雾是多么厚?』他答道:『不,我的眼睛并不看雾的厚薄,我的眼睛只看活的神,祂是管理我一生的环境的。』」

「他跪下来作了一个很简单的祷告。当他祷告完了,我正想接下去作的时候,他把他的手放在我的肩上,叫我不要祷告。他说:『第一,你不相信神会答应你;第二,我相信神已经答应了,用不着你再求了。』」

「我呆呆的望着他,他对我说:『船长,我已经认识我的主五十七年了;在这五十七年中,神从来没有一次不听我的祷告。起来,船长,把门打开,你看见雾已经全消了。』我立起身来,雾果然已经全消了。星期六下午,莫勒如约到了魁别克。」─ 选

】「水手想要逃出船去,把小船放在海里,假作要从船头抛锚的样子。」

根据路加,水手(可能只是其中几名 )想放下小船(16节 ),好从船上逃走;他们假作要从船头抛锚的样子──在当时的情况下,必须把锚划到离船头稍开的地方放下。可是,不少解经者认为在这种风浪中逃走,又是漆黑一片,不知身在何方,简直与自杀无异。这时最安全的就是留在船上,等候天明。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都记得有一段相似的情景,船在清晨搁浅,水手纷纷乘小船逃命,结果除了鲁滨逊之外,全部丧命。他后来回到船上,说:“我明显看出,我们如果留在船上,都必安全,也就是必安然抵岸。”,Defoe的故事表示,人有时会冲昏了头脑,做出傻事来;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船上的人误解了水手的用心。

──《丁道尔圣经注释》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