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导读:使徒行传 第6章


圣经综合解读

1「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

2「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对他们说:『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

3「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

4「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

「神的道」())是为了造就教会,「管理饭食」())是为了堵住教会的破口,两样工作在神面前都必不可少。但十二使徒没有努力去兼顾「神的道」和「管理饭食」,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神给自己的恩赐和交托是「神的道」,而不是「管理饭食」。所以当他们觉得担子太沉重的时候,没有自己努力去包办一切,而是立刻把这担子放在主的脚前,另选一批领袖来「管理饭食」。若是主所交托的担子,我们必会觉得轻省,因为这担子是主替我们背的。若是我们觉得担子太沉重,越事奉里面越没有平安喜乐,就要及时地回到主面前反省、交托,不可碍于自己的面子、骄傲或责任感硬撑着。人若靠自己的「硬撑」来事奉,实际是出于肉体,也是对神的不信任,这样摆上的都不能蒙神悦纳。
教会选执事不是按着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也不是按着人意的协商,而是接受圣灵的管理:1) 是「从你们中间」()),也就是跟随主的「门徒」中间());2)「有好名声」()),在人面前有美好的见证;3)「被圣灵充满」()),在神面前有属灵的追求;4)「智慧充足」()),有从圣灵而来的治理恩赐。「七个」())是犹太人的惯例,特别的职务大都选出七位委员负责。
传福音必须先有「祷告」()),一个传福音的人,必须是一个祷告的人。

5「大众都喜悦这话,就拣选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圣灵充满的人,又拣选腓利、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并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

6「叫他们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

这七位候选人是由会友提出来的,他们全是希腊名字。犹太地的犹太人也有用希腊名字的,如使徒安得烈和腓力,但这里除了腓利之外,其他希腊名字都不像是犹太地的人取的,很可能他们都是生长在外邦的「说希腊话的犹太人」())。
「按手」())仪式代表委任,委任拉比时也有同样的仪式。旧约时献祭者按手在牲畜的头上,表明献祭者与祭物联合,祭物的流血、被杀如同献祭者流血、被杀,他的罪因此就得以赦免());而新约的按手则表明按手者和被按手者的合一())。

7「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

8「司提反满得恩惠、能力,在民间行了大奇事和神迹。」

9「当时有称利百地拿会堂的几个人,并有古利奈、亚历山大、基利家、亚细亚各处会堂的几个人,都起来和司提反辩论。」

上图:哥拉汛会堂主后3世纪的遗址。主耶稣时代,加利利地区有很多这样的会堂。

10「司提反是以智慧和圣灵说话,众人敌挡不住,」

11「就买出人来说:『我们听见他说谤讟摩西和神的话。』」

12「他们又耸动了百姓、长老,并文士,就忽然来捉拿他,把他带到公会去,」

13「设下假见证,说:『这个人说话,不住地糟践圣所和律法。」

14「我们曾听见他说,这拿撒勒人耶稣要毁坏此地,也要改变摩西所交给我们的规条。』」

15「在公会里坐着的人都定睛看他,见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

这次兴起逼迫的不是说希伯来话的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而是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他们把司提反带到说希伯来话的公会那里控告他。
司提反被控告的罪名非常严重,情势凶险,但主却让司提反里面满有安息,所以人看见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主大能的膀臂扶持着司提反,祂不会让祂的见证人独自面对任何属灵争战。作者路加并未见过司提反,他的描述大概是根据保罗的印象,因为保罗是当时的目击者之一())。信徒若常常与主交通,敞着脸观看主的荣美,也就会在脸上返照主的荣光())。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最初的职员

随着教会的发展,教会开始要考虑制度的问题。犹太人是对困苦同胞最有责任感的民族。

在犹太人的会堂里有一种惯例。每逢礼拜五早上,有两个收捐员到市场上和私人住宅去为贫困的人搜集金钱和物品。当天便把这些搜集了的金钱和物品分发出去。那些暂时困难的人得到充分的接济,使能自己维持以后的生活;那些经常不能自给的人,得到是供十四餐的接济,那就是以维持下一礼拜每天两餐。这种款项来自‘篮子’(Kuppah )。除此之外,每天又为急切需要的人举行挨户收捐,这叫作‘盘子’(Tamhni )。

基督教显然沿用了这个习俗。但是在犹太人本身当中却有一种分裂。在基督教会里有两种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他们说古代传下来的亚兰语,而以他们的生命中未有外族混入为荣。又有一些从外国来的犹太人,他们为五旬节上来,却发现了基督。这些人,许多离开巴勒斯坦已经许多年;他们忘了他们的希伯来语,只说希腊语。其结果自然是那些说亚兰语的,在灵性上自负不凡的犹太人,鄙视那些由外国回来的犹太人。这种轻蔑的态度影响了每天的供给,说希腊语(希利尼语 )的犹太寡妇便埋怨,说他们忽略了──可能是故意的──她们。使徒觉得他们牵涉进入这类的事是不合宜的;所以举了七个人来处理这事。

最早的职员选出来不是为宣道而是为实际服务,这事非常值得注意。

一位自由斗士的出现

教会选用这七个人,影响远大。大致说来,大的斗争已经开始了。犹太人常常自视为选民;但是他们误解了选字,以为他们是被拣选来享受特权的,而且以为神视其它民族为无用。最坏的就是他们竟然宣称神创造外邦人,乃是要他们作地狱的柴火,比较温和的,相信有一天外邦人会作他们的仆役。他们从未梦想过,他们蒙拣选,乃是为了服务,为了要把万民都带进像他们所享有的,与神的关系。

这事似乎无关宏旨,而实在却是关系重大。这还不是一个引进外邦人的问题。所牵涉的乃是说希腊语的犹太人。但是七人中没有一个有犹太名字,而其中一个名叫尼古拉的则是外邦人而进了犹太教的。司提反则有一个全世界信主的远象。犹太人视为特别珍贵的两件东西──惟一献祭和真正崇拜的地方──圣殿,和绝对不可变更的律法。可是司提反却说圣殿一定要废去,而律法不过是到福音去的一个阶段,而基督教一定要传遍天下。没有人辩得过他,于是犹太人采用武力,把司提反捉拿了。他的生涯虽然短促;但是他是最先明白基督教并不是赏给犹太人的,却是神要给全世界的人。

司提反的申诉

当克伦威尔为他的儿子理察计划他认为必要的教育时,他说,‘我要他知道一点历史。’司提反所要引起人们注意的,便是历史的教训。他确切相信,最好的防御方式便是攻击,于是对犹太民族全部历史作了一次鸟瞰,也引用了若干事实来谴责他自己的民族。

(一 )他认为在以色列历史中真正的大人物乃是那些听从神的命令,‘你要离开本地和亲族,’而又不怕遵行的人。司提反以这样的冒险精神,暗暗地与当时犹太人但求因循的维持现状,而以耶稣和祂的信徒为危险的改革家的态度,作一对比。

(二 )他坚决主张,早在未有圣殿以前,人便已经敬拜神。犹太人视圣殿为至圣之所,便不喜欢司提反所坚持的事实──神并不只住在人所造的任何殿宇之内。

(三 )司提反坚决认定,犹太人把耶稣钉十字架,不过是完成他们的一贯政策,因为历代以来,他们都迫害先知,也弃绝神所兴起的领袖。

这一切都是那些自以为选民的人所难以忍受的真理,难怪他们一听到了便光火。我们在研究司提反的伸辩时,一定注意这些常常重复出现的意见。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使徒行传第六章

Ⅲ教会开始扩展

一委任七人

使徒行传头五章论及耶路撒冷教会的建立,和因传讲耶稣而招致的敌对。下面一大段开始看见教会在各方面发展宣教的工作。第一、耶路撒冷教会不断增长,传至说希腊语的犹太人,这带来了司提反的殉道111。第二、教会扩展至撒玛利亚。第三,一个埃提阿伯人信主。第四,扫罗归主,他将成为最重要的宣教士,向外邦人工作。犹太人对信徒的逼迫,在司提反殉道的事上达到高峰,同时这件事却带来教会在地域上的扩张,信徒开始超越犹太教的范围,向外作见证。这就成了非犹太人进入教会这尖锐问题的背景。

这段记载的开始,是说希腊语的信徒埋怨教会照顾贫困者不周,于是一直照管这事的十二使徒,开始体会自己的担子太重,在最重要的职责上分心了。于是选派了七人,经过按手的仪式,委任他们负责这工作。留意教会这等工作,也选派属灵的人去作。

很可能这七个人是从教会希腊语会众选出来的,起初提出不满的,就是他们。其中二人,司提反和腓利,后来亦与十二使徒一样,同样做传道的工夫,大有成绩。我们将发现,司提反的一番话,可以解作他对圣殿和律法的批评。有不少学者因此认为,救济品分配不均的怨言,o是一个更深问题的表层征象;真正的问题是说亚兰语的信徒与说希腊语信徒分作两派,后者对犹太教更具批判态度。这里经文所记述的,其实是选出一批希腊语信徒领袖。

这一类的建议颇有可能性;不过有些学者的看法则太极端,他们把初期教会分成两大派系,各持不同的神学观点。我们不如说,当时两组人关系仍很密切,虽然各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崇拜,十二使徒仍作整体的首领,那七人则做希腊语部份的领袖。虽然路加记载他们正式的委派是救济工作者,他也没有隐瞒实际上他们是属灵领袖和传道者。

1.路加指出,这次教会问题的来由,是由于人数逐渐增多。“希伯来”和“希利尼”显然是一个对比。经过许多研究,大部份人都同意希伯来人是指说闪族语系的犹太人,他们也懂一些希腊语。我们大可以肯定,几乎每一个犹太人都至少懂一点希腊语,因为这是地中海以东世界的通用语。他们所用的闪族语系,大概是亚兰语,不是希伯来语。相对之下,希利尼人则是说希腊语的犹太人,他们完全不懂亚兰语,或o懂一点点。这两班犹太人很可能是用自己的语言敬拜,他们信了主之后,也仍然这样行。前者主要是巴勒斯坦原籍的人,后者则主要是分散各地的犹太人,后来定居在耶路撒冷。后者比前者更易于接受各方面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强调,他们仍十分重视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希利尼犹太人对圣殿有很强的亲切感112。希利尼人的怨言,就是教会在供给穷人的事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那时分散各地的犹太人,不少寡妇回耶路撒冷终老。她们不能工作自给,一旦用尽所有的,或钱财施赠完了,就会陷入困境。

2~4.路加在这里才开始把使徒称作十二使徒(见,可能是与下面的“七人”相对照。他们回答这批评其实是指向他们的,他们承认同时教导和济贫,担子太沉重。事实上,他们两样都未能做得完善。一方面照顾穷人的事遭受批评,一方面自己也觉得在祷告和传道的事工上,未能专心。这不是说管理饮食比祷告传道低一级,乃是说十二使徒被选召的本意,是见证和传道。解决的办法,就是另选一批领袖来管理饮食。虽然管理一字与译为“执事”的一字为同一字根,注意路加并没有称这七人为执事;他们的工作并没有正式的名称。七人的选派,正合犹太人的惯例,特别的职务多选出七位委员负责。这七人特出之处,就是具有智慧和圣灵,也就是有圣灵所启发的智慧,这点与约书亚蒙选召相似。

5~6.十二使徒的建议,是在教会的一个聚会中提出,得着大家的赞同。七个候选人是由教会会友提出来的,不是使徒所提。七人的名字全是希腊文,表示他们全都不是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当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也有用希腊名字的(安得烈、腓力),但除了腓利之外,这些名字都不像巴勒斯坦人会取的。司提反和腓利列在名单最前头,原因是他们在后面故事中地位重要;作者更让我们多认识司提反,描写他是大有信心的人。最后的一位是个进犹太教的人,他也可以算作正宗的犹太人。这里的腓利不是作使徒的腓力(见。人既选定了,就带到十二使徒面前,把工作委托他们,为他们祷告并按手在他们头上113。整个故事叫人联想起选马提亚时的情形,但最接近的故事,就是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被按手委任,记在。这仪式代表了权力的委任,伴随的祷告就是求圣灵充满受托的人(。委任拉比时也用同样的仪式,不过我们不清楚这仪式可否追溯自第一世纪。

7.路加描述委派七人的效果,是信徒的见证大为兴旺。他用一个惯用辞句:神的道兴旺起来114;传扬的工作兴旺,得人归主的果效也兴旺。因此门徒的人数继续增加,甚至有些祭司也信了,可见使徒在“希伯来人”中的工作大为扩展,跟着在8节之后,又提到在希利尼人中的工作。祭司大概是指属于耶路撒冷圣殿的祭司,那时为数甚多(估计有一万八千祭司和利未人;他们每年轮值两个礼拜,。有一理论说,这些祭司属于昆兰集团,是被圣殿解职的,这种说法不大可能。信从了这道,就是顺从了福音中信心的呼召(

111 M. Hengel, 'Zwischen Jesus und Paulus', ZTK 72, 1975, pp.151-206.

112 见 I. H. Marshall, 'Palestinian and Hellenistic Christianity', NTS 19, 1972~73, pp.271-287.
113 L. Morris, Ministers of God (London, 1954), pp.59f, 88, 他认为是会众按手在七人头上。在此无论如何,不会有“承袭使徒”的思想存在。

114 J. Kodell, "The Word of God Grew", Bib. 55, 1974, pp.505-519.

二司提反之争

这时用希腊语的信徒开始向同类的犹太人传福音。司提反做了使徒传道与医病的工作。他遭遇到希腊语会堂成员的攻击,他们终于决定控告他毁谤“摩西和神”;更准确一些,就是他说耶稣要改变摩西传递的律法与规条,还要毁坏圣殿。这些控诉不但触怒了希腊语的犹太领袖,也激怒了坐在公会中听控告的希伯来语的犹太领袖。

路加指出他们的控诉是假见证(13节),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从第七章司提反的讲辞中,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路加认为控诉不实。不过,也可能司提反的确讲过某些话,o是被他们歪曲了。当然,耶稣曾讲过一些话,成为信徒教导的根据(耶稣曾批评文士对律法的诠释,也预言过圣殿被毁)。可是司提反似乎会比十二使徒更强调这些教导。若他攻击文士对律法的夸张,就被算为是攻击摩西;若他的攻击犹太人将神局限于圣殿里,也足够招致他所面临的敌对。注意后来保罗被捉拿,也同样是因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对圣殿那种嫉妒的情怀所造成的。评论家发现,路加在写耶稣受害时,省略了假见证的那一段以下),于是认为他乃是将那一个题目插在这里。然而路加的记载相当重复(11、13、14节),证明他极可能是根据一种资料而写;虽然他特别侧重耶稣与司提反所受的攻击相互呼应。

8.说司提反满得恩惠能力,也许用意在把他和使徒们平列。他是恩赐是由于他被圣灵充满留意这是他未被立为七人之一以前,已经具备的了。恩惠的意思不甚明确,但正如,可能是指神恩惠的大能。

9.司提反的活动,触犯了会堂的成员。可能他在会堂内,或在会堂之外,站起来奉耶稣的名说话。利百地拿(英译: Freedmen )是罗马囚犯(或囚犯的后代),后来获得自由的。我们知道罗马将军庞贝(Pompey)曾俘掳不少犹太人,后来又在罗马释放他们,这里指的可能是这些人。下面几个团体,与利百地拿的关系,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说法,从一个会堂(所有人同属一个会堂),以至五个会堂(每组人一个会堂)都有。布鲁斯( Book p.133)认为是指一个会堂,其中包括四组人里面的利百地拿人(被释放的人);而按希腊文的结构,则似乎两个会堂较恰当,前三者同属一个会堂(利百地拿、古利奈和亚力山太),后两组人属另一个会堂(基利家、亚西亚)。不同地方的人有自己的会堂在耶路撒冷敬拜,是很自然的事115,聚会的人包括移居耶路撒冷的人,和来访的旅客。

10~11.耶稣应许门徒,当他们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祂会赐下圣灵,及智慧。早期教会证实了这个应许。他们有能力持守信仰立场,不被驳倒。司提反的对手敌挡不住,就挑唆一些人当众控告他,说听见他谤摩西和神。虽然后期谤的用法是指妄称神的名,新约此处的用法则较为广泛,指任何冒犯神的大能与威严的事。这项控告的详情,要看13、14节。

13~14.说希腊语的犹太人耸动了百姓和公会的人,他们就下手捉拿司提反,要查究这件事。很奇怪,这里没有把祭司列在公会的成员中。说希腊语的犹太人就在议会中,设下见证攻击司提反。他们一口咬定(依路加看是虚构的)司提反不住的踏圣所和律法。更明确点,就是宣耶稣要毁坏圣殿,又要改变摩西所传的规条。规条一定是指口传的解说,是文士对律法的注释,他们看这些是从摩西来的,正如用文字记载的律法一样。因此,攻击口传的律例,等于攻击全部律例。我们不知道,司提反是否已开始按照耶稣在这方面的教训来教导;而这是十分可能的事。至于攻击圣殿,我们也知道耶稣预言它的毁灭,祂受审时,控辞之一是祂说祂要毁坏圣殿,另建一座。约翰对这段话的说明,就是用门徒属灵的敬拜,代替在圣殿中物质化的敬拜。在这经文的背后,有一个历史核心,即耶稣曾评论圣殿,教导说它会被祂自己取代。祂就是与神相交的新途径,要取代旧的宗教仪式。消极的说,这教训是对当时的圣殿和敬拜尖刻的批判;积极来说,这教训是指出与神新的相交集中在祂身上,取代了圣殿116。如果司提反明白了这一点117,我们就不难了解他的教训可能被敌人解作消极、表面的意思,而成为控告他攻击圣殿的根据,这样,赫肯(p.274)认为路加把耶稣被审时所受的假控告,转移到这段经文上,就成为无须有的解释了。神命定教会代替圣殿这个观念,从可见。

15.公会的人注目看被控告的司提反,要听他怎样分诉,就见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这句话很不寻常,次经中的以斯帖书记载,以斯帖说王面貌的荣耀,像天使一般;还有第二世纪著名对保罗的描写,也说他有时有天使般的面貌。这是形容一个人与神十分接近,在神的面前,因此反映出祂的荣美以下)。这是神加给司提反的尊荣,也表明他的辩辞是神所感动的。

115 会堂的核心o需十人可以组成。
116 B. Ga/rtner, The Temple and the Community in Qumran and the New Testament (Cambridge, 1965), pp.120f.
117 A. Cole, The New Temple (London, 1950); but see R. J. MacKelvey, The New Temple (London,1969).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

「天天的供给」:原文是「每天的服事」,由后文看来,就是指「每天的食物供应」这件事。

「寡妇」:基本上犹太社会有制度与系统会去照顾社会上无依无靠的人。但这群寡妇很可能因为是以希腊文为主要语言,被当地以亚兰文为主要语言的社会所忽略,甚至在教会中这群人也可能因为语言的关系成为少数族群,以致需要被忽略。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路加指出,这次教会问题的来由,是由于人数逐渐增多。“希伯来”和“希利尼”显然是一个对比。经过许多研究,大部份人都同意希伯来人是指说闪族语系的犹太人,他们也懂一些希腊语。我们大可以肯定,几乎每一个犹太人都至少懂一点希腊语,因为这是地中海以东世界的通用语。他们所用的闪族语系,大概是亚兰语,不是希伯来语。相对之下,希利尼人则是说希腊语的犹太人,他们完全不懂亚兰语,或祇懂一点点。这两班犹太人很可能是用自己的语言敬拜,他们信了主之后,也仍然这样行。前者主要是巴勒斯坦原籍的人,后者则主要是分散各地的犹太人,后来定居在耶路撒冷。后者比前者更易于接受各方面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强调,他们仍十分重视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希利尼犹太人对圣殿有很强的亲切感。希利尼人的怨言,就是教会在供给穷人的事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那时分散各地的犹太人,不少寡妇回耶路撒冷终老。她们不能工作自给,一旦用尽所有的,或钱财施赠完了,就会陷入困境。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基督教会里有两种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他们说古代传下来的亚兰语,而以他们的生命中未有外族混入为荣。又有一些从外国来的犹太人,他们为五旬节上来,却发现了基督。这些人,许多离开巴勒斯坦已经许多年;他们忘了他们的希伯来语,只说希腊语。其结果自然是那些说亚兰语的,在灵性上自负不凡的犹太人,鄙视那些由外国回来的犹太人。这种轻蔑的态度影响了每天的供给,说希腊语(希利尼语 )的犹太寡妇便埋怨,说他们忽略了──可能是故意的──她们。

──《每日研经丛书》

】「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对他们说:“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

「管理饭食」:原文是「服侍桌子」,可能是「管理食物」或「管理财务」的意思。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路加在这里才开始把使徒称作十二使徒,可能是与下面的“七人”相对照。他们回答这批评其实是指向他们的,他们承认同时教导和济贫,担子太沉重。事实上,他们两样都未能做得完善。一方面照顾穷人的事遭受批评,一方面自己也觉得在祷告和传道的事工上,未能专心。这不是说管理饮食比祷告传道低一级,乃是说十二使徒被选召的本意,是见证和传道。解决的办法,就是另选一批领袖来管理饮食。虽然管理一字与译为“执事”的一字为同一字根,注意路加并没有称这七人为执事;他们的工作并没有正式的名称。七人的选派,正合犹太人的惯例,特别的职务多选出七位委员负责。这七人特出之处,就是具有智慧和圣灵,也就是有圣灵所启发的智慧,这点与约书亚蒙选召相似。

──《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

「被圣灵充满」:原文是形容词,应该翻译成「圣灵充满的」或「满有圣灵」,用来描述这人日常的的特质,而不是特殊的经历。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但是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

在服事的工作上,有些是十分重要,如照顾寡妇等的事,但是这些工作仍会耽误继续代祷的职事。他们这群使徒一定十分着重祷告的气氛与精神,也会感到在这一方面似嫌不足,所以他们需要分工,有的管理饭食事务,照顾教会的慈善工作,有的就可以专心在王座前祈求,从天上得着能力与福分,而有智慧与力量,尽重大的责任。

我们在这世上都有许多用处,我们只能拣选一项,是最适合我们的,我们可以好好作的,为帮助这世代的人。在我们忙碌的工作中,我们可能忽略,是我们最能贡献给神国的事。注意我们该专心,祈祷的灵常找最纯洁,最热切的心灵使祂可将自己交托给他们。你要将自己这样献上!

「到那日,」主是指五旬节,「你们可奉我的名祈求。」只有当我们被圣灵充满,才会感到那真正的能力向神求,领受最丰富的福分,不但为我们自己,也为别的人。多有祷告,就多有福分,缺少祷告,必缺少福分,没有祷告,必没有福分。

「神的道兴旺起来。

」(第七节 )

── 迈尔《珍贵的片刻》

十二使徒的建议,是在教会的一个聚会中提出,得着大家的赞同。七个候选人是由教会会友提出来的,不是使徒所提。七人的名字全是希腊文,表示他们全都不是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当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也有用希腊名字的(安得烈、腓力 ),但除了腓利之外,这些名字都不像巴勒斯坦人会取的。司提反和腓利列在名单最前头,原因是他们在后面故事中地位重要;作者更让我们多认识司提反,描写他是大有信心的人。最后的一位是个进犹太教的人,他也可以算作正宗的犹太人。这里的腓利不是作使徒的腓力。人既选定了,就带到十二使徒面前,把工作委托他们,为他们祷告并按手在他们头上。整个故事叫人联想起选马提亚时的情形,但最接近的故事,就是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被按手委任,记在。这仪式代表了权力的委任,伴随的祷告就是求圣灵充满受托的人。委任拉比时也用同样的仪式,不过我们不清楚这仪式可否追溯自第一世纪。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叫他们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

「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原文没有「使徒」,所以也有可能祷告按手设立执事的是众门徒而不是使徒。不过门徒人数众多,而此时这七人是站在使徒面前 ,所以使徒按手还是比较可能。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使徒按手在人的头上有何用意?】

答:关于按手之事,在圣经中记载甚多,其关系各异,如在旧约圣经内第一次提到按手,是雅各按手在以法莲,玛拿西两人的头上,用于祝福时。以后有亚伦及其子孙祭司等按手在祭牲的头上,用于献祭时。有众人按手在咒诅圣名犯罪的人身上,用于行刑时。有以色列人按手在利未人的头上,以示设立继承首领圣职时。在新约圣经内提到按手的事,如主耶稣按手在孩童的头上祝福。按手在病人身上医病。又如使徒按手在信主的人头上,使受圣灵。按手在七人头上,以示专司饮食供给之事,以及为提摩太按手接受圣职之事,皆常行按手之礼,参三四七题 )。按手常与祈祷并举,以期求神赐下需要的恩赐来,但这按手之礼,圣经并无明文必行之礼也

——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

他用一个惯用辞句:神的道兴旺起来;传扬的工作兴旺,得人归主的果效也兴旺。因此门徒的人数继续增加,甚至有些祭司也信了,可见使徒在“希伯来人”中的工作大为扩展,跟着在8节之后,又提到在希利尼人中的工作。祭司大概是指属于耶路撒冷圣殿的祭司,那时为数甚多(估计有一万八千祭司和利未人 他们每年轮值两个礼拜 。有一理论说,这些祭司属于昆兰集团,是被圣殿解职的,这种说法不大可能。信从了这道,就是顺从了福音中信心的呼召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司提反满得恩惠能力,在民间行了大奇事和神迹。」

「行了」:原文的时态表示这是「持续的行」。

── 蔡哲民等《使徒行传查经资料》

说司提反满得恩惠能力,也许用意在把他和使徒们平列。他是恩赐是由于他被圣灵充满──留意这是他未被立为七人之一以前,已经具备的了。恩惠的意思不甚明确,但正如,可能是指神恩惠的大能。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稣应许门徒,当他们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祂会赐下圣灵,及智慧。早期教会证实了这个应许。他们有能力持守信仰立场,不被驳倒。司提反的对手敌挡不住,就挑唆一些人当众控告他,说听见他谤讟摩西和神。虽然后期谤讟的用法是指妄称神的名,新约此处的用法则较为广泛,指任何冒犯神的大能与威严的事。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说希腊语的犹太人耸动了百姓和公会的人,他们就下手捉拿司提反,要查究这件事。很奇怪,这里没有把祭司列在公会的成员中。说希腊语的犹太人就在议会中,设下见证攻击司提反。他们一口咬定(依路加看是虚构的 )司提反不住的蹧踏圣所和律法。更明确点,就是宣耶稣要毁坏圣殿,又要改变摩西所传的规条。规条一定是指口传的解说,是文士对律法的注释,他们看这些是从摩西来的,正如用文字记载的律法一样。因此,攻击口传的律例,等于攻击全部律例。我们不知道,司提反是否已开始按照耶稣在这方面的教训来教导;而这是十分可能的事。至于攻击圣殿,我们也知道耶稣预言它的毁灭,祂受审时,控辞之一是祂说祂要毁坏圣殿,另建一座。约翰对这段话的说明,就是用门徒属灵的敬拜,代替在圣殿中物质化的敬拜。在这经文的背后,有一个历史核心,即耶稣曾评论圣殿,教导说它会被祂自己取代。祂就是与神相交的新途径,要取代旧的宗教仪式。消极的说,这教训是对当时的圣殿和敬拜尖刻的批判;积极来说,这教训是指出与神新的相交集中在祂身上,取代了圣殿。如果司提反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了解他的教训可能被敌人解作消极、表面的意思,而成为控告他攻击圣殿的根据,这样,赫肯(p.274 )认为路加把耶稣被审时所受的假控告,转移到这段经文上,就成为无须有的解释了。神命定教会代替圣殿这个观念,从可见。

──《丁道尔圣经注释》

例证

在犹太人的会堂里有一种惯例。每逢礼拜五早上,有两个收捐员到市场上和私人住宅去为贫困的人搜集金钱和物品。当天便把这些搜集了的金钱和物品分发出去。那些暂时困难的人得到充分的接济,使能自己维持以后的生活;那些经常不能自给的人,得到是供十四餐的接济,那就是以维持下一礼拜每天两餐。这种款项来自『篮子』(Kuppah )。除此之外,每天又为急切需要的人举行挨户收捐,这叫作『盘子』(Tamhni )。基督教显然沿用了这个习俗。

──《每日研经丛书》

】「当时有称利百地拿会堂的几个人,并有古利奈、亚历山太、基利家、亚西亚各处会堂的几个人,都起来和司提反辩论。」

司提反的活动,触犯了会堂的成员。可能他在会堂内,或在会堂之外,站起来奉耶稣的名说话。利百地拿(英译Freedmen )是罗马囚犯(或囚犯的后代 ),后来获得自由的。我们知道罗马将军庞贝(Pompey )曾俘掳不少犹太人,后来又在罗马释放他们,这里指的可能是这些人。下面几个团体,与利百地拿的关系,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说法,从一个会堂(所有人同属一个会堂 ),以至五个会堂(每组人一个会堂 )都有。布鲁斯(Bookp.133 )认为是指一个会堂,其中包括四组人里面的利百地拿人(被释放的人 );而按希腊文的结构,则似乎两个会堂较恰当,前三者同属一个会堂(利百地拿、古利奈和亚力山太 ),后两组人属另一个会堂(基利家、亚西亚 )。不同地方的人有自己的会堂在耶路撒冷敬拜,是很自然的事,聚会的人包括移居耶路撒冷的人,和来访的旅客。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公会里坐着的人都定睛看他,见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

公会的人注目看被控告的司提反,要听他怎样分诉,就见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这句话很不寻常,次经中的以斯帖书记载,以斯帖说王面貌的荣耀,像天使一般;还有第二世纪著名对保罗的描写,也说他有时有天使般的面貌。这是形容一个人与神十分接近,在神的面前,因此反映出祂的荣美。这是神加给司提反的尊荣,也表明他的辩辞是神所感动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