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Ⅱ大卫和所罗门的王国
A王国转移到大卫 历代志作者对扫罗的描述十分特别。除了是许多现代读者阅读历代志的起点,扫罗出现在这个叙述段落的开头,这表明在历代志作者版本的以色列历史中,从扫罗过渡到大卫的重要性。这个与所谓申命记式的历史(申命记-约书亚记-列王纪下),是一个非常不同的起始点,那是从以色列进入应许之地相关的事件作为开始的。历代志作者的心目中最重要的,不是进入应许之地,也不是归回这地。尼希米的世代,似乎是以此为中心议题的最后一个世代。历代志作者的关键议题,却是以色列人如何能够继续生活在这地,以及在一个似乎是君王长久统治的角度下,他们的身分是什么。虽然家谱已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但这叙述现在才提供一个更完全的回应。 这是为了回应关于神在以色列的王权,因为好像有一股暗流怀疑:神是否仍然管理这国家的命运(参:。问题的形式似乎正好与扫罗成为国王之前百姓所问的反向。那时最大的议题是要不要有一个王(撒上八),但是现在是如何在以色列当中保存任何王权的观念。不过,实际上,它们两者都是反映一个基本的议题,到底神是以色列的君王是何意义?第一阶段的回答在第十至十二章可以找到,表明了一个王国如何首先在以色列中被建立,对被掳归回后的以色列人确定了王国观念的重要性,即使当时对大卫的脉络,尚未出现即时恢复的盼望。 历代志中扫罗事件记载得如此简短,是长久以来的谜。实际上,整个扫罗统治的早期记录(撒上八~撒下一)是被省略的,这里只包括他最后的战败和死亡。这里显然假设读者应该熟悉他统治时期的其他事件。照样,有关大卫的记载以他就任君王统治全以色列为开始,也显得非常突兀。完全不提撒母耳记上十六章到撒母耳记下四章对于大卫逐渐掌权的详细叙述,以及撒母耳记记载的重要事件,诸如撒母耳私下膏立大卫、他与扫罗扩大的冲突,和他七年半对犹大的统治(对于后者的简短描述可在,找到)。作者假设读者知道许多大卫早期的生活事件,就如至的几个引述所表明的。 作者刻意省略撒母耳记上下如此多的材料,以使历代志能够在第十至十二章集中在王国的两个方面。第十章,以色列的王权从扫罗家转移到大卫家(13~14节),对这个改变的重要性更进一步的资料是在。第二个特色,可以在第十一至十二章找到,它回溯了大卫王国逐渐地扩张到「所有的以色列」,,也重复强调扫罗先前的臣属如何转而支持新的国王。在这方面,第十至十二章成了大卫和所罗门治理下的联合王国的导论,但是对于历代志作者同时代的人而言,以色列王权和权威真正的性质为何,也不易厘清。关于这个材料在历代志作者那时代有何实际上的含义,他没有提出直接的建议,并且确定没有宣导反叛波斯(或是希腊)帝王的主张。他仅仅简单地指出:以色列的王国从扫罗转移到大卫,那也是神国度的一部分。107i. 扫罗家的结局
「所以耶和华……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 ,参: 历代志对扫罗的描述,一般有两种不同看法。有学者以为这仅是大卫事件的前言或衬托(von Rad、 Galling),晚近的则认为这是至终导致被掳的一个模式(Mosis、Ackroyd 、Williamson)。 然而第十章,包含了关于其自身意义的两个重点。首先,这个结构强调在基利波山战役不寻常的意义。虽然这个战役本身只被总括成一个经节(1节),但本章其余的篇幅仍是专注于扫罗战败所带来的影响。君王的死亡(2~5节)、他的尸体被侮辱(8~10节)、他被忠诚的基列雅比的居民埋葬(11~12节)等细节,仍分别在军事、政治(5~6节),和神学影响(13~14节)之摘要中,相互交织。这整个事件,借着关键的片语,例如以色列军队逃跑的事实(1、7节),和特别是扫罗这边家室的死亡(5、6、7、13、14节)而呈现出特色。 第二个要点是历代志作者对他的来源的加添(撒上三十一)。第6节和第14节的两个改变,特别值得注意。并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这个陈述(6节)显示出一个万劫不复的危机。扫罗的家族实际上透过他瘸腿的孙子米力巴力/米非波设仍延续着,这是历代志作者也确认的,。而历代志作者也应该知道,伊施巴力/伊施波设,扫罗的儿子,也短暂地统治过北方的以色列。但是若论及以色列的领导阶层,则扫罗「家」已经退出了。而以色列的神,却没有被打败。在t的手中,这危机成为一个转机,就是「t把国归给大卫」(14节,NEB、REB)。类似程度的危机后来也因王国的分裂而再现(参:,在那里「事情的转变」是出自相同的希伯来文字根 sbb ,就如在这里的14节)而被掳的时刻亦然,但是扫罗的死亡所造成的改变,却造成最大的影响。对这种转变的论述重复出现在历代志中,,,最主要是与大卫之约有关。历代志作者毫无疑问是在诗(如:,和先知书之中,受到神对于大卫永存之约的影响和激励,;,因此刻画出:大卫之约永远的特质,一直影响着被掳归回的以色列。 在新约圣经中,大卫的国度和约受到更多注意。在那里它们被转移到耶稣身上,「比伟大的大卫更伟大的子孙」(J. Montgomery),t是旧约圣经盼望的转捩点和延续。至终,是耶稣而不是大卫,使得这个约不再需要转换;;。历代志上第十章因此不是一个前言也不是一个模式,虽然两个因素都包括在内。它强调出一个结合点,那就是:在耶和华的统管下,立下一个永远的根基,不只影响历代志中其后的历史,也影响整个圣经的历史。 a. 扫罗的死亡 扫罗最后被打败是在基利波山,位于耶斯列平原东南边,是一个连接北边和南边支派的十字路口。这个战役的策略并不清楚,毫无疑问的是,扫罗的绝望和害怕驱使他进到非常不利的地位。非利士人能使够用战车在平原上得到最佳的优势,也靠当地迦南人城邦联盟的支持。扫罗王的大灾难,真是个悲剧性的讽刺,因为神和百姓曾拣选他去打败这些仇敌,他也曾略尝得胜的滋味,最后却仍死在他们手中(撒上十三~十四)。 撒母耳记下第一章,有关扫罗死亡的亚玛力人的故事被忽略,或许是因为其真实性在古代和现今的时代都被质疑。拿兵器的人不肯(4节)退出扫罗的悲苦,可能是因为扫罗受膏者的身分(参:,,或者是保护他本身不致受到血仇报复。扫罗射伤甚重(3节),108但是他宁可选择自杀,也不要被敌人羞辱。圣经中提到自杀的其他以色列人只有:大卫的参谋亚希多弗、心利(作王一星期,和加略人犹大;。 b. 扫罗家族的退出 对撒母耳记上第三十一章最主要的改变是在第6节(请看之前的附注)。建议说,部分约但的河谷和耶斯列都沦入非利士人手中。伊施巴力苟延残喘的王国的京城,是在外约但的玛哈念,这事实似乎确认了这个。扫罗最后在非利士人手中失去的土地,比从他们手中获得的更多,也使得王国原先的盼望成为一个笑谈。 c. 扫罗的尸身 这些来自撒母耳记上第三十一章的几节经文,究竟作了多少改变,并不容易数算,其中还有经文监别的因素(看Myers、 Williamson)。最有意思的是特别提到扫罗的头和大衮的庙并没有偶像的名字),似乎特别以此对比大衮仆倒在约柜前和歌利亚仆倒在大卫面前,衬托出扫罗失败的惨状。那两个人和扫罗一样,都丧失他们的头。109大衮在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叙利亚非利士人-巴勒斯坦,从主前三千年以来就广受膜拜。他可能原是农神,而在旧约圣经中特别与非利士人相关。一个微小的经文变化(「报信与他们的偶像」,9节,RSV,取代「报信与他们庙里的偶像」),强调在耶和华和非利士的神只之间极大的不同。后者并不知道他们的军队已经打赢了,而耶和华却是完全地掌控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13~14节)。 d. 扫罗的埋葬 比一个更为简单的版本。在这里未提焚烧扫罗损坏的尸身,可能是避免联想到他与犯罪有关(参:,;。提到埋葬和禁食七天(参:;,以免对扫罗的陈述显得不够厚道(更多的尊荣则见于扫罗和约拿单两者身上,在接下来的。把罕见字「柳树」,其他地方只有在改为较通用的字「橡树」(12节,REB、NEB、NRSV、RSV),是历代志用以简化罕见或模糊辞汇的手法一个很好的例子。 e. 扫罗王国的转移 这是对于扫罗一个独特的神学评论。用三个理由来论到扫罗的失败:他对神不信(和合本:干犯神),没有遵守神的话,并且没有正确地寻求神(RSV,等)。第一个和第三个是历代志中的典型用法,并且经常是与神的审判有关(不信,参如:,;,,在没有寻求神方面,参如:,。第二个在申命记中更为普遍,而在历代志中另只出现在。这一些共同形成了对扫罗向神的态度的综合性控诉,并且可看出是典型的圣经风格,说明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失败背后的真正原因。110对这些神学上的解释,有两派的注解。一派是视它们为展现一种模式而以被掳的审判为高潮,并以扫罗的统治与大卫作对比(特别是 (Mosis))。另一派较令人信服,认为它们是指在扫罗生活当中各样的事件,例如明显地提到他寻求隐多珥灵媒的例证(撒上二十八)。这个观点也是由:从神而来却被扫罗拒绝的话语,以及重复地提到扫罗的国度转移到大卫,、26,这些叙述所支持的。111这些叙述因此确认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表明国度如何及为何从扫罗转移到大卫。第14 a节并不是与相抵触,乃是更证明属灵的真理,那就是:我们要全心全意寻求主,否则找不到(参:;;。扫罗的心怀二意,正是旧约圣经中以色列人不信实的缩影。也是与「第一且是最大的命令」相抵触的;。【】
「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人争战,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在基利波山有被杀扑倒的。」
本章直到,都是以色列王国未分裂前的史事,着重介绍显赫辉煌的大卫与所罗门王朝时代。
本章的记事也见《撒母耳记上》三十一章。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扫罗战死基利波山】◎ 10:1-12 与 撒上 31:1-13 几乎完全一致。
◎这一段直接由扫罗的死亡开始,应该是假设读者都已经熟悉扫罗的事迹,所以就省略扫罗作王的历史,直接透过扫罗的死切入大卫王朝的开始。 ●「基利波」:字义是「隆起之堆」,海拔517公尺。――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当时以色列人在扫罗的领导下截断了非利士人通往内陆的商路;非利士人为了从以色列人手中夺取主要通路的控制权,冒险把军队开入耶斯列谷。虽然基利波山一役非利士人终获胜利,可是本身亦实力大损,无力往东继续推进。有关此役的历史、地理等资料,注及三十一章注释。
——《串珠圣经注释》
这段描述扫罗之死的经文,跟撒母耳记上第三十一章相同。参看那里的脚注。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扫罗之死:历代志的历史部分是由十章开始,首先复述以色列首任君王与顽敌非利士人的最后决战,内容与撒上31章大同小异。
作者为什么不从扫罗的登基说起?大概他假设读者(被掳归回后的犹太人 )对扫罗的生平已有基本的认识。
那么作者编排本章的用意又何在呢?有人认为这是给日后大卫的登位作个引子;有人认为作者利用扫罗悲惨的收场比对大卫的成功;又有人认为作者是借扫罗在位时政治宗教的败落,影射王国后期甚至被掳归回后的光景,而大卫的出现即是指民族救星的来临。
――《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之死: 对作者而言本书的主人公是大卫而不是扫罗。因此本章截去了扫罗在以色列历史的转换期所作之工,仅仅记述了其最后的结局,自然地引出了大卫王朝之史:①扫罗的悲惨命运体现了违背神的旨意而偏行己意者的末路。关于他所犯的罪请参照8:33的注释;②扫罗王政的失败既是以色列国史的阴影,同时也是对王政的警告。
――《圣经精读本》
【】以大卫家族为中心的以色列历史: 至此,本书以家谱为中心介绍了以色列历史的大致内容。自10章起历代志作者则以大卫家族为中心记录了真正的以色列王朝史。作者为了强调大卫统治的正统性,对比了扫罗的王政失败与大卫的伟大信仰。撒母耳记记录大卫时而犯罪、时而痛哭,时而则痛苦地向神悔改,赤裸裸地描绘了其人性的一面,然而,本书所记载的大卫生涯无瑕疵而全备。大卫不仅平定了扫罗死后混乱的以色列社会而建立统一王国,而且成功地完成了对外征服事业。尤其是,借着安置约柜及预备建殿工作昭然显明了大卫以神为第一的信仰。总而言之,大卫既是英勇无比的征服者与卓绝的艺术家,同时也是出色的政治家与信仰之人。
――《圣经精读本》
「非利士人紧追扫罗和他儿子们,就杀了扫罗的儿子约拿单、亚比拿达、麦基舒亚。」
曾与大卫一起共同谱写美好友情的约拿单竟在疆场上悲惨地死去。他是一个懂得重义理而轻骨肉之情、重国家与民族轻私己安逸的人。只是他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未能更加积极地去纠正扫罗的逆行。总之,约拿单及其弟兄之死,是基于神审判扫罗家族而兴起大卫家族的主权性护理。
――《圣经精读本》
【】●「紧追」:SH 1692,「紧紧跟随」、「紧靠」。
● 10:2 中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伊施巴力 )」没有被杀,扫罗军队的元帅押尼珥也幸免于难。――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势派甚大,扫罗被弓箭手追上,射伤甚重,」 ●「势派甚大」:原文是「战事重压扫罗」。
●弓箭手「追上」:「找到」、「发现」。 ●「甚重」:SH 2342,「痛苦扭动」。――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就吩咐拿他兵器的人说:“你拔出刀来,将我刺死,免得那些未受割礼的人来凌辱我。”但拿兵器的人甚惧怕,不肯刺他;」
你拔出刀来,将我刺死: 被未受割礼者所杀与为女子所杀一样是极其蒙羞的事情。扫罗最后以自杀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①他虽然懂得看重世俗的自尊心或名誉,却对真正的羞耻甚是无知;②他的最后行为如实地反映了他的生命中的顽梗之心终于未能得到转变。扫罗的这种态度正是“从脚掌到头顶,没有一处完全的,却尚在悖逆,还要受责打”之辈的行径。割礼: 。
――《圣经精读本》
【】●「未受割礼的人」:指「非利士人」,以色列附近仅有非利士人不行割礼。
●「凌辱」:「戏弄」、「恶意无情对待」。这时代中战争被掳的君王经常会被人伤害成残废,并且终身受尽凌辱。士 1:6-7 16:25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扫罗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拿兵器的人见扫罗已死,也伏在刀上死了。」 ●「伏在」刀上:「跌落」、「倒下」、「仆倒」。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这样,扫罗和他三个儿子,并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
“他的全家”。即所有与他一起打仗的人。他有些儿子和军队却仍存活,。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他的全家”指扫罗的三个儿子和随从,并非所有的家人;因他家中还有其他儿孙,。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并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作者并未忘记扫罗的后人伊施波设和米非波设依然生存,他着重的是「扫罗家」(即扫罗王朝 )的结束。
――《串珠圣经注释》
◎ 10:6 作「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他的全家: 虽然米非波设等扫罗的亲人还在世上,作者却说扫罗一家全都死了。这可能是:①对的简略的概要;②也有可能是意指随着扫罗之死,其家族所拥有的王权也随之结束的事实。
――《圣经精读本》
, 撒上 31:6 作「以及跟随他的人,都一同死亡」。实际上扫罗还有其他的儿孙撒下 2:8 21:8 ,此处的「全家」应该是撒母耳记处的意思,或者是隐喻扫罗的王朝就此走向灭亡。
【】「住平原的以色列众人见以色列军兵逃跑,扫罗和他儿子都死了,也就弃城逃跑,非利士人便来住在其中。」平原。即耶斯列平原。
――《SDA圣经注释》
【】●「平原」:「山谷」、「低地」,指的应该是「耶斯列山谷」。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次日,非利士人来剥那被杀之人的衣服,看见扫罗和他儿子扑倒在基利波山,」 ●「剥....的衣服」:SH 6584,「剥」、「夺」。意思应该是「劫掠被杀的人」、「劫掠战利品」。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犯罪之人的失败: 选民以色列的失败就是神对自己犯罪之民的惩罚,因为他们丧失了作为选民的姿态。然而,神必审判藐视其名,苦待其民的外邦民族。
――《圣经精读本》
【】「就剥了他的军装,割下他的首级,打发人到非利士地的四境(“到”或作“送到” )报信与他们的偶像和众民,v ●「军装」:SH 3627,「器具」、「用具」。应该是「兵器」。
●「首级....军装」:都是单数,指非利士人仅对扫罗这样做。 ◎扫罗这次的失败是相当严重的,让以色列人直接丧失整块地区的控制权。显然非利士人并不知道扫罗和他儿子已经被杀了,直到隔天整理战场,取战利品时才发现。――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又将扫罗的军装放在他们神的庙里,将他的首级钉在大衮庙中。」
他们神的庙。指“亚斯他录庙”。亚斯他录是美索不达米亚女神亚斯他在迦南的翻版。她是性爱和战争女神。
将他的首级钉。《撒母耳记》没有提到这个细节,而是说扫罗的尸体钉在伯珊的墙上。这是《历代志》所没有写的。
大衮庙。非利士民族的神。
――《SDA圣经注释》
“大衮”。非利士人的神。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大衮为非利士人所拜的神。扫罗的尸体悬挂在伯珊的城头;盔甲置于亚斯他录庙中;头胪挂在大衮庙中。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大衮」:是一个管理五谷和菜蔬的农业神,有文献显示他是巴力的父亲。此神流行于公元前2000年的米所波大米。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他们中间所有的勇士就起身前去,将扫罗和他儿子的尸身送到雅比,将他们的尸骨葬在雅比的橡树下,就禁食七日。」「基列雅比人听见非利士人向扫罗所行的一切事,」 ●「基列雅比人」: 撒上 11:1-11 记载扫罗曾经拯救过这一族人。基列雅比人是玛拿西的的后裔,与便雅悯人有比较近的血缘关系(都是拉结的后裔 )。士 21:8-14也记载了便雅悯人与基列雅比可能的亲属关系。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禁食: 。
――《圣经精读本》
【】「这样,扫罗死了,因为他干犯耶和华,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又因他求问交鬼的妇人,」◎「禁食」:应该是为了表达对扫罗死亡的哀悼之意。
●「橡树」:SH 4244, 撒上 31:13 说是「垂丝柳树SH 8155」。――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因为他干犯耶和华。《撒母耳记》没有这样写。这反映了《历代志》作者的特点。他不断告诉人犯罪的可怕后果和行义的福气。
没有遵守。扫罗的大罪就是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令。
交鬼。扫罗不听神的命令,却通过交鬼的妇人向魔鬼请教。
――《SDA圣经注释》
扫罗的死是由于他不听从撒母耳的吩咐,,并且自己去寻求邪灵的意见(撒上二八 )。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他求问交鬼的妇人: 撒母耳去世后,事实上圣殿未能发挥好其功能,因未能具备集中以色列百姓之信仰的中央圣所与祭司仪式,所以持续了属灵空白期。因此,在百姓中间迅速波及了一种未经分辨的追求神秘的运动(John Bright )。旧约所记录的巫师都是召出死者之魂而占卜的人,。撒母耳去世后,扫罗曾欲顺服律法而驱逐了以色列境内的交鬼之人与行巫术之人。然而,自神的灵因其过犯而离开他之后,他并没有悔改,反而更加刚硬起来,积极地去找交鬼之人。泛滥于现代社会的恩赐宗教运动与其说是使人认识真理,不如说它不过是刺激人的感情并使其兴奋的咒术行为。虽然如此,许多人愚昧地将自己的心灵寄托在这些上面。
――《圣经精读本》
【】●「干犯」耶和华:SH 4604,「不忠实或背叛的行为」。
◎「因他求问交鬼的妇人」: 撒上 28:3-25 记载这件事。――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这两节经文讲出扫罗死亡的两个原因:他“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参看,并且“求问交鬼的妇人”(参看撒上二八 )。历代志的作者对扫罗的评判是:他死是因为他背逆上帝。他全家也与他一同渐渐消灭(正如在末了确实出现的情形 )。他的背逆不但引致自己和他全家的死亡,而在原则上,也引致以色列全家的“死亡”──形容以色列全家已不再享受那维持国计民生之国土的丰富。
——马唐纳《历代志上》
本章几乎一字未易重载《撒上》三十一章,但加了这最后两节,指出扫罗的死因,和把国归给大卫的理由。耶和华神是历史的掌管者,扫罗的过犯包括寻问交鬼的妇人。这罪难逃神的刑罚。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没有求问耶和华,所以耶和华使他被杀,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作者对扫罗之死的评论:他认为扫罗得此下场是由于:
1没有遵守神的话 ── 即不等候撒母耳就自行献祭(参撒上13章 )和没有把亚玛力人全部消灭(参撒上15章 );
2求问交鬼妇人(撒上28章 );
3没有求问耶和华。说扫罗曾求问耶和华,只是耶和华并没有回答他。
──《串珠圣经注释》
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本节从神子民的早期历史过渡到大卫王。《历代志》接下来主要记叙大卫王朝。
――《SDA圣经注释》
没有求问耶和华: 扫罗到了最后一刻也没有求问神,这是因为:①圣灵已离开了他;②不肯信靠神而只愿依靠自己的智慧与能力之人的骄傲与悖逆。
――《圣经精读本》
●「国」归于:SH 4410,「王权」、「王位」。
◎此处强调扫罗的死,是肇因于扫罗对神不忠,所以神将整个王权转移给大卫。 ◎扫罗的死亡,也成了犹大被掳的预告。犹大后期的王一样是背叛神,终究导致被掳的厄运。――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10章 )】
1作者将扫罗的败亡作为全书历史部分的起首,你以为有什么作用?扫罗失败的原因(10:13-14)给你什么警惕?
2扫罗从前追赶敌人,又追杀大卫;现今却被敌人追赶,又被弓箭手追杀(10:1-3),天理循环,神的公义何等真实;这给你什么教训。
──《串珠圣经注释》
【 以上一至九章作者列了那么多人名,原来有其意──】
【肉体的虚骄】历代志上1至9章概括了以色列的历史,从神创造人类直到他们被掳到巴比伦为止(公元前586年 )。作者从这个观点回溯王国奠基之始,讲到第一任君王扫罗,本书以扫罗之死作为开始(有关他作王的事 请参撒上 )。
――《灵修版圣经注释》
「免得那些未受割礼的人来凌辱我。」
扫罗后半生的问题,是被骄傲牵缠着。有时他承认自己的错,却仍然放不下骄傲,要在人前装面子。神已经藉撒母耳告诉他,已经使以色列国与他断绝了,扫罗却说:“我有罪了,虽然如此,求你在我百姓的长老,和以色列人面前抬举我,同我回去,我好敬拜耶和华你的神。”他是说,罪可犯,神可失,国可失,面子不可失!
在他作以色列王二年的时候,非利士人聚集来争战,约定等撒母耳的七天未完,他见时势急迫,不愿叫人知道他不能献祭,在吉甲,为了面子,“勉强献上燔祭”。
非利士的巨人歌利亚来讨战,他无力抵抗,四十天关门挨骂不战。是大卫靠神的大能,杀了歌利亚。但因凯旋的时候,妇女们作乐跳舞,欢呼:“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他认为不够面子,“从这日起,扫罗就怒视大卫”;与大卫为敌,必欲置之死地。。其实,众妇女仍然先提到扫罗,赫赫君王,又何必为此而跟晚辈末流争短长?还不是为了面子问题!
最后,到非利士人来攻,耶和华离开他;扫罗王“看见非利士的军旅,就惧怕,心中发颤”。在此时,他仍然可以想到猛将,急速召来大卫;或自知不敌,差遣使者去谈和解的条款;或单方面宣告胜利,而赶快撤退;或趁时让位给大卫,他自己也说过,知道大卫必作王,现在岂不更好?扫罗宁可勉强撑下去。为了面子!全然无力可回天,他仍然要强撑下去,拖着全国跟他遭殃,众子跟他受害。
到了负伤甚重,自己知道逃不了,再也无法扮演比众民高出一头的伟大领袖了,扫罗吩咐拿兵器的侍从说:“你拔出刀来,将我刺死,免得那些未受割礼的人来凌辱我!”自己打不过别人,还要顾面子,鄙视敌人。)其实,他自己妒害身边的大卫,恨人,凶杀,悖逆,自己禁止交鬼,最后竟然交鬼,满心污秽,心灵未受割礼,比肉体未受割礼的非利士人更不如。结果,走上自杀的末路,真是死要面子。
一生为了自己利益的人,到死的时候才是别人的利益。扫罗王骄傲,是跟自己过不去,似乎在努力自杀,终于是大卫作王。神儿女要谦卑,顺从圣灵,除去骄傲自私,行神旨意。── 于中旻《历代志上笺记》
【 这刻神的子民好像都失败了,神在哪里?】
大衮是非利士人最尊崇的神祇,他们相信它能赐雨水,使五谷丰收。非利士人曾在出产五谷的迦南地定居,并为大衮建造了许多庙宇,每遇干旱就求它施怜悯,甚至在庙里杀儿女向它献祭;到了丰收之日,又会在庙宇中作乱七八糟的享乐,例如羞辱俘虏等。但是,大衮和其他的异教神祇一样,无力敌挡真神。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当我看到在位的有不对的地方,我第一个反应是……】
基列雅比的勇士,将扫罗父子的尸体取下埋葬,这种英勇行为提醒我们,要尊重神所赐的领导人。大卫尊重扫罗的地位,不因扫罗追杀他而起杀心(参撒上26章 )。对管辖我们的人,我们很容易对他们吹毛求疵、专挑他们的弱点。我们虽然不能为罪行开脱,却应当尊重在位掌权的,无论是在工作场所、在教会中还是在政府中的。保罗吩咐我们要敬重教会的领袖,和尊重政府的领导人(参罗13章 )。
――《灵修版圣经注释》
【「扫罗死了,因为他干犯耶和华。」】
这里对扫罗的罪过,提到三方面。他不遵守主的道,指他不处决亚摩利人。他求问交鬼的人,就是在战时去求问隐多珥的巫婆。他不求问耶和华,就是他逼迫大卫。
我们有没有求问耶和华?我们找朋友或属灵的教师们忠告。有时我们似乎怀疑神的旨意,没有细心研读圣经,照我们的意思去行事。世人喜欢用迷信的方法来衡量,就是扫罗所干犯的罪,到隐多珥去,人心就是不肯以诚心敬拜神,虔诚地信靠神,所以就给魔鬼留下地步,离弃真神。我们却不可这样,总要谨慎,多多培养领袖的习惯,等候神。如果我们求祂的引导,祂必赐恩给我们。我们必须放弃个人自私的成分,存心认识祂的旨意,目的单纯,心志坚定,甚至愿付任何代价,彻底遵行祂的旨意。
主告诉我们,我们有甘愿的心才可明白祂的旨意,有属灵的领悟力。凡愿意遵行祂旨意的,必定知道属灵的事。亲爱的,你要放心,神拣选你,为的是要你明白祂的旨意,认识祂的公义,存心听候祂的吩咐。
──迈尔《珍贵的片刻》
【 顺服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
扫罗对神不忠心,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他不仅做错事,并且没有做应做的事。他存心谋杀大卫,不理会神的吩咐,甚至求女巫指示,这些都是他主动不顺服神的表现。他作王治国,没有好好求神的引导,即是消极地违背神。顺服神也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单单避免犯错还不够,我们更须积极追求,行在正路上。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撒母耳记上28章记载扫罗曾求耶和华引领,但是神没有半点回复;这里说他“没有求问耶和华”,表面看来矛盾,其实扫罗求问的动机和时机都有问题。他从来不先寻求神,总是到用尽了自己的方法都无效,从别处得不到帮助时才求问神。他到末后才求问,所以神不回答他。他只在适合自己的时候才求问神,神也因他一直顽梗悖逆而拒绝他的请求。
――《灵修版圣经注释》
【 神有祂的时间表,但我的时间表似乎较为迫切吧?】
扫罗在位期间,大卫经常被迫逃亡(参撒上19-30 )。其间大卫有机会杀死扫罗(参撒上24 26 ),早日登上神应许给他的宝座,但是大卫倚靠神的应许,等候神所安排的适当时间。扫罗的王朝何时终止,不是由大卫来决定的。在扫罗与非利士人的战役中,神照祂的应许,令扫罗阵亡。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是神杀了扫罗?仰或是扫罗自己选择了死?】
4节说,扫罗是自己伏在刀上死的,这里为甚么说耶和华使他被杀呢?因扫罗顽梗悖逆弃绝神,神要惩罚他的过犯,遂安排了这场战争使他阵亡,将国度从他的家族收回。即使扫罗不自杀,也会死在非利士人手中。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