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d. 大卫呼吁以色列百姓奉献
这最后的聚集,包括整个百姓(1、9、10、20、25节;其他人,的附注〕,持续了两天(参21节)。它有双重的目的,一为圣殿接受礼物(1~9节),其次是确定所罗门的王权(21~25节)。 1-2.大卫首先回顾了圣殿预备工作的早期阶段(二十二,二十八章)。所罗门已被拣选(,,但是他没有经验(,然而这职任是大的(。大卫已经预备(希伯来文 haḵînôṯî ,也在,大量贵重的材料(、13)。现在更详细列出这些礼物,特别是宝贵的金属,不过一些专案的翻译是不确定的;如红玛瑙可能是「红玉髓」(NRSV、REB、NEB),蓝玉可能是「锑」(NRSV、RSV),「彩石」(NRSV、RSV)正常是用在布料上,只有这里是用在石头上,而汉白玉有时候的意思是「雪花石膏」(JB)。「我为我神的殿已经尽力」(2节,GNB;「我已经尽力」,NRSV)可能是有意回应「我在困难之中」,GNB;「在极大困难当中」,NIV、NRSV、RSV)。「宫殿」这个不寻常的字词(1、19节,RSV、GNB、NEB;宫殿的建筑,NIV)是一个被掳归回后的用字(希伯来文 bîrâ ,正常的意思是「山寨、营楼、首都」,但是在是指圣殿(亦参:。在这里或者是指被掳归回后圣殿入口的防城,及整个建筑的重要部分( pars pro toto 代表整个的部分),或者也可能是象征圣殿是神君王的居所(参11节)。 3-5.大卫现在从他个人的府库奉献更多的礼物(「私人的储藏」,REB、NEB)。以现代的标准来说,这数量是非常庞大,虽然不如那种史无前例之多。不过我们别忘了,大卫是以色列以来最成功的勇士,大部分他的财富是来自于战利品(也看下面的7节)。240俄斐金是纯金的同义词,所罗门大量进口=;=;参:,;;。大卫如此慷慨献上,导致他呼吁每一个人奉献自己(「慷慨地奉献」,GNB)。历代志用到这不寻常的希伯来文语词,是根据在设立祭司时的用词(如:;,在旧约圣经中特别自我分别为圣奉献给神(亦在;自我分别为圣另一个非常不同的形式,见:。它提供一个奇妙的深邃洞见,就是:历代志将其意义扩展到寻常百姓有一日亦将承担起祭司的角色。 e. 圣殿的礼物 首领和百姓(参17节)都留心这呼吁。首领就是那些列名在第二十七章的(特别是1、16、31节),而耶歇掌管府库是在,提到。所奉献的质(6、9节)和量(7~8节)都是可观的,金子和银子的总量再一次几达大卫礼物的一半。包括的金子达利克(7节),是在大利乌一世时首次铸造的铜币(主前522~486年),不会早于主前五一五年,是一个明显的被掳归回后的用法,假设是等同一个古老计量单位。这个数量(一万达利克大约等于八十五公斤)明显的比五千他连得(大约等于十五万公斤或是一百五十吨)是少太多了,却较为合理,但是我们不可能从现在来了解久远的历代志里大数目的完全含义。 为圣殿筹募基金经常被认为,得自建造会幕的灵感(参:,,;参如Braun,pp. 279~280),不过几个显著的不同点,表明出两事件各自独立。举例来说,这些礼物是由领袖所奉献而不是全体百姓,礼物的范围也比较小,也没有那种奉献超过所需。他们「乐意奉献」(9节,NRSV、RSV)在本章是一个关键字(希伯来文 hiṯnadde ̄ḇ ,5、6、9、14、17节)。如此的甘心乐意也是对会幕(如:、22、29)和第二圣殿(如:,,奉献的特色,但在这里,一个人奉献自己,和奉献物质的东西,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区分,这点非常令人注意。如此慷慨的牺牲是从「诚心」而来(9节,RSV;,是一模一样的片语),因为这个奉献是直接对神的(参:而不只是对一个计画(参5、17节;。当他们看见如此的一个回应时,百姓和君王一起欢喜快乐(参17、22节)。241f. 大卫的祷告
这个波澜壮阔的祷告,毫无争议地证明了历代志的优先次序是敬拜的心而不是其形式。其兴趣不是在大卫或是在圣殿上,乃是在于神本身和祂的国度。这个祷告主要是在赞美和祈求,因此难以归类,比较像是诗一四五篇神国度的诗。242神的国度不只是赞美的物件(10~13节)也是财富的来源,为圣殿的基金奉献也是来自于此的(14~16节)。甚至大卫的呼求(17~19节),将来的世代也能够对神常存相同的态度,正是对神统治的呼求(耶和华,亚伯拉罕、以撒,和以色列的神啊,18节)。祷告用语充满旧约圣经的引句和引述的,反映出历代志作者的时代和大卫时代的用法,但无法确定其精确的出处和每个语词的日期。 这个祷告自然的分成三个段落:24310~13节,14~16节,17~19节。 10-13.耶和华,国度是祢的(11节)。这个开头是诗歌体的段落,非常类似诗一四五篇的部分(参:、11~12),赞美神因为t是如此的一位神。有一个简单的交叉平行架构: a. 赞美(10b、13节); b. 神的拥有和礼物(11a 、12b节); c. 神的国度(11b~12a节)。 中心的焦点是(11b~12a节)神在祂的国度为无上的领导和统治者。神的特性就像是王室所拥有的,难怪这语词能力和荣耀……是祢的(11节)是与主祷文中的「国度」直接相关联。这种确认,是以两个陈述来支持,形容什么是属于耶和华的(11a节,凡天上地下的都是祢的),而什么是神所乐意给予的(12b节,「在祢手里有大能大力,使人尊大强盛都出于祢」,JB)。神拥有万物并且也乐于赐给万人,对于每个读者来说这都是很大的激励。接下来,所有的都以赞美为背景,特别是对神的信实(10b节)和t的名(13节)。纵使这主题不是新的(10节),却不断地被每一个世代所念诵。 14-16.「万物都从祢而来,我们把从祢而得的献给祢」(14节,NRSV)。这不是第一次提到,对神的本性和计画的领悟,所带给自己和本身行为的认知(问题:我算什么,我的民算什么?14节,几乎是与那些在较早的祷告中一模一样的,。每一件美好的事,包括物质上的成功和人性的仁慈作为,都是神的礼物,能如此体认,是一种成熟的记号,就如耶稣这礼物所带出的最极致的彰显(参:。甚至以色列的慷慨也是被神的恩典所激发的(14、16节)。大卫借着两个特别的例子肯定这个要点。首先(15节),他从诗的引句来提醒他的读者,他们对于应许之地没有权利,因为他们仍然是客旅和寄居的;参:!),甚至在世的年日,就像是影儿飞逝(参:。再者,这些不只是社会政治的状态,或是对一般信徒身分的暗喻,更是认知到: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属灵的情况,都是神慷慨所赐的。244其次,甚至在圣殿礼物的所有丰富中(16节),也不能够被认为是一个自发的奉献,因为那也是从祢手中而来的。 17-19.求祢使祢的民常存这样的心思意念(18节)。最后这个祷告转成恳求,虽然前面是对神更进一步的描述(17节),这一次是根据。为百姓(18节)和为所罗门(19节)的两个请求,针对一个单独的目标,一种正确的心态(这字在第17~19节出现五次)。「给得甘心乐意」(17节)是来自一颗「诚实的心」(19节,RSV,,,但是如此的态度也只能被神保守,因为t也察验人心(17节)。有意思的是,「心思意念」(18节,NRSV、RSV;愿望,NIV)在希伯来文是与,人内心「终日所思想的」一模一样(RSV,参:。不过,倘若不是神,人内在的动机是「充满邪恶的」,然而这样的内在动机尚且能够透过祷告变成讨t喜悦的(,一模一样的语词)。神所赏赐的这种态度,是手中事工致胜的基本要素(19节)。 最后(20节),全体会众回应大卫的命令,应当称颂耶和华你们的神。就如先前的情况,他们纷纷颂赞神的名(参13、16节,,使圣殿不致沦为沉默的见证。 祷告在历代志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特别在大卫的记载。这个祷告是一系列三个伟大祷告的最后一个(,;三个都有共同的文辞、神学和结构。每个祷告都强力赞美神的本性和守约的信实,而每一个也都以祈求神继续持守t的应许作退出。这些与大卫的认罪祷告和祈求,共同强调:在王权中成为一个祷告的人,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他们也强调:身分和成功都是神的礼物。更强调:祷告应更多赞美及仰慕,过于个人的祈求。 耶和华啊,国度是祢的(11节),是这祷告的核心,并衬托出历代志作者的整个神学。历代志很少直接提到神的王权(,;,但是这种观念清楚地在其他地方传达出来,特别是在祷告里(如:,。在这些经文中所表达的观念,对了解历代志解释大卫之约和大卫王朝都很重要。只有神的国度和能力是绝对的。所罗门,坐在「耶和华所赐的位上」(23节),并且「列国」(30节)都同等是隶属于神的统治管理。另一个要点是,神的国度不会局限在人类或被人类的代表所限制。其根基是神本身,t的特质、属性,和行动,并且其自由和名声,也不因大卫和他后裔的失败或不存在而受束缚。既然万物都从神而来(14节),人的成功和兴盛至终也都从t而来。 适切地理解这个真理,对于以色列在被掳归回之后的幸存是非常重要的。这阶段的其他文学作品都有相同的要点,有的时候明显地提到波斯皇帝,如:「遵着以色列神的命令和波斯王古列、大利乌、亚达薛西的旨意」(参:;。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也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参3、34~35节)。 在新约圣经,这主题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耶稣是神国度的拟人化启示,在人和神的层面上联合。现在t坐着「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并且「教会是t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教会,就像是大卫的以色列国,也必须信靠神的国度,即使这个世界上的国似乎是更为明显和更为切实的。但是神的国度也有其属地的特性,诸如t百姓慷慨的奉献、17~18;林后八~九)。因为这个国度是更为永存的,基督徒蒙召就像历代志作者同时代的人物,是与那些「在耶稣的患难、国度、忍耐里一同有分」的人作同伴的。他们也是有信心地等候神的介入,无论是在今生;或是主第二次再来;。历代志作者和新约圣经的作者都证实,顺服神国度的真实性,会对整个的生活提供一个稳妥的架构。根据大卫,如此的醒悟绝大部分是透过祷告和赞美得着的,。 g. 所罗门受膏立为君王 第二天聚集(21节)的重点在所罗门的膏立(22节)。根据MT,这是第二次(22节),表明是比在(参:所形容匆匆忙忙的典礼,更为正式。然而「第二次」却被LXX(A),P和 Vulg.所省略,大部分的注释家假设,在MT的语词,是根据在错误注解所致。245然而,这个观点却没有解释这两者之间的重要差异。这么多的出席会众和数以千计的献祭(21节),若是在基遍的典礼当中显然不太可能。历代志作者并没有忽略较早期的记载,有好几个引自其中的叙述,包括所罗门被指派为君王(22节,「王子」,NRSV、RSV、REB、NEB;参:;参:的注解〕,并且大卫的众子宣誓忠诚(24节,NRSV、RSV)。历代志上二十二至二十九章的骨架也是根据的,并且第23节是仔细根据。最后,所罗门不可能投注在大卫为圣殿的预备工作,除非他已经稳稳继位(见二十二章介绍的附注〕。在所有这一切的参考资料之下,似乎更有可能的是,所罗门确实有两次受膏立(参:大卫三次的受膏,;,。历代志按其典型的作法,把列王纪中比较个人的事件,改为强调所有以色列人在接续大典上的角色(21、23、25、26节)。 撒督的受膏立(22节)也是问题。因为他在大卫的内阁当中已经是祭司了,他或者是升迁为大祭司,或者是在新王之下再次被指派。亚比亚他在参与亚多尼雅的叛变之后不能再被信赖,并且他最后的被废、35)也只会更确定撒督的职分。第23节把作了重大的改变(所罗门坐在耶和华所赐的位上,接续他父亲大卫作王,改为「坐他父亲大卫的位」,并且他万事亨通,以色列众人也都听从他,改为「他的国甚是坚固」),表明历代志的兴趣超越列王纪上一至二章的喧闹骚动事件,而在其神学意义上(参:。如此对神国度超越性和实在性的认识(见导论的注解,,导致这非比寻常的结论(25节),就是前王尚未驾崩之前就已写下新王的成就。 vi. 对大卫的结语 历代志把对大卫在统治的结语扩大,虽然只有可与之比较(27节,被修正如以上的23节)。大卫在希伯仑统治以色列七年(27节),是根据,而不是根据在,以更为准确的细节记载他对犹大七年半的统治。大卫的财富和尊荣(28节)和所罗门的威严(25节),必须被解释为:从神的信实所兴起的约的祝福。 提到以先知的写作当作更进一步消息的来源(29节),在,的参考资料之下,可能是指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历代志记载大卫的主要阶段都可看到这些神人先知的介入,就是:撒母耳处在扫罗的国度转移到大卫的时刻(参:,,拿单在应许大卫一个家室(参:,以及迦得在选择圣殿的位置(参:,18-19)。以色列与其他土地上的列国之接触(30节,是历代志独有的语词,参:,,也是先知话语的主题,,,第29~30节暗示历代志作者叙述的大卫事件,是根据神对先知启示的权威。 183撒下二十四章,显然是尽可能界定在接近所罗门事件的位置,因为在所罗门的圣殿中,接着就要建立一个常设的献燔祭的祭坛(参,Hertzberg, pp. 410~411, 415~416; McCarter, pp. 516~517)。 184参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 I (London: SCM Press, 1962), p. 350; O. Kaiser,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Oxford: Blackwell, 1975), p. 177. 185比较下列的叙述,所达成的是十分不同;「就像大卫与拔示巴的奸淫是撒母耳记下陈述大卫统治中的关键,在历代志上二十一章中大卫的数点百姓,这放肆数算神百姓的举动,便是在历代志上陈述大卫统治中的枢纽」(Johnstone, 'Guilt', p. 123)。 186「再一次」在是指回到,并且是在撒下二十一章和二十四章之间的几次相连之一。两章都有一个类似的架构,包括神的忿怒和审判,大卫因为以色列人而悔改,且祷告得应允(特别参:。没有直接指出原因,因为神的忿怒并不是指神行事专横和缺乏道德的意思(见A. Schenker, Der Mächtige im Schmelzofen des Mitleids , 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82, pp. 19~20, 67~68)。 187和包括了动词「激动」(希伯来文 he ̄sît )惟一的两次用法,带有负面的内涵和以神为主词。当 he ̄sît 有正面的用法且也带有神作主词时;,有拯救或救赎的反向意思。 188也见A. Schenker, op. cit. , pp. 19~21,但与这里所提出的注解意义不同。 189A. Schenker, op. cit. , pp. 16~18, 64~67. 190亦参:,7、13、15一个类似的用法。其他出处的主要群体是在,,(也参:会要求赎罪,和/或补偿的含义,然而没有提到神的忿怒。 191「所有的以色列人」,简单地是「以色列人」)不必然会包括南国。虽然这个出现只是惟一的一个出处,历代志作者在记载联合王国时用这个辞汇指到北国,但他在记载大卫的王国时也有几次这样的用法(如:,。既然「所有的以色列人」在代下十章到三十六章(Williamson, IBC , pp. 102~110),是分开地用来指北国和南国,我们便很难看见能够以甚么立场,来否认在大卫统治当中如此的弹性用法,尤其是在这个事件上,历代志作者特别是受到他的来源所影响的。 192「三年」在第12节是正确的读法(与MT在的「七年」不同)。也没有必要修订「败走」(希伯来文 nispeh )来与在「逃走」(希伯来文 museḵâ )相吻合,因为 sa ̄p̱â 的被动式(Niphal)常常是用在军事方面。 193参在《公祷书》( Book of Common Prayer )这书中对神的形容,「……t的本性总是有怜悯的」。 194见F. M. Cross, The Ancient Library of Qumrân (London: Duckworth, 1958), p. 141; E. Ulrich, The Qumran Text of Samuel and Josephus (Missoula: Scholars Press, 1978), pp. 156~158. 195这个主题在旧约圣经其他地方出现的,是在4QSama的碎片中,它提出无法令人信服的P. E. Dion 的论证,为要解决祭坛分歧这个被掳后期神学上的议题('The angel with the drawn sword [1 Chr 21, 6]', ZAW 97, 1985, pp. 114~117)。在任何情形,关于祭坛在以色列的辩论一定包括被掳后期时代。 196更完全的详情,参Williamson, pp. 148~149; Willi, CA , pp. 157~158. 197「摩利亚山上」和「摩利亚地」之间的不同是否有意义,则不是很清楚。 198对的句子构造和文学的历史,参Williamson, p. 151. 199 He ̄ḵîn ,带有「坚定、确认」的意思,也用在第9节,指大卫的国,但这是根据,与第二十二章其他经文无关。 200特别见H. G. M. Williamson, 'The accession of Solomon in the books of Chronicles', VT 26, 1976, pp. 351~361; D. J. McCarthy, 'An installation genre?', JBL 90, 1971, pp. 31~41; R. L. Braun, 'Solomon the chosen temple builder', JBL 95, 1976, pp. 586~588. 在指派其他领袖,也包含私下和公开的指派(摩西,;扫罗,;和大卫,和,,并且被百姓完全地接纳(见:;,;。 201欲知更多的细节,看R. L. Braun, 'Solomon the chosen temple builder', JBL 95, 1976, pp. 581~590. 202在所描述边境上的小冲突,明显地是不算的,推测是因为它们并没有在以色列境内发生。 203见本章的引言。 204对这个共同摄政的详情和背景,请看E. Ball, 'The coregency of David and Solomon (1 Kings I)' , VT 27, 1977, pp. 268~279. 205可能属于较早期圣殿预备的阶段,不过肯定性是不可能的,清楚地是大卫在第二十二、二十八至二十九章言论的摘要。 206对这功用在代上二十三至个类似的观点,参J. W. Wright, 'The legacy of David in Chronicles: The narrative function of 1 Chronicles 23~27'; JBL 110, 1991, pp.229~242. 207对此持谨慎态度的例子,参H. G. M. Williamson, 'The origins of the twenty-four priestly courses', SVT 30, 1979, pp. 251~268. 208就是这个因素导致Williamson来辩论这「校订者」,他认为负责第二十三至二十七章中几个部分的这位元「校订者」,比历代志作者只晚一个世代(同上引书,266页)。 209参J. W. Wright, 'The legacy of David in Chronicles', JBL 110, 1991, pp.229~233. 210参Kleinig, Song , pp. 40~41. 211关于搬运会幕(26节)而非约柜(,的出处,不能够简单地解释成是依附在P上的不同作者(民三~四),以藉此反对历代志作者是更常根据申命记(Rudolph、Williamson,参von Rad, GCW ,pp. 107~109)的说法。改变的理由肯定地在上下文里找得到。然而二十一到二十九章是关于整个的圣殿和其中的一切,会幕也是直接地与此来作比较的,十五到十六章集中在约柜上,而没有提到圣殿。 212在NEB中的一般修订,是不必要的,如在MT也能够有分配的含义(参Keil)。 213Barthélemy, CTAT , pp. 463~464,根据MT;Rudolph,则修订了MT。 214亚比亚他的父亲也被称为亚希米勒,但以色列人有的时候孙子与祖父有相同的名字。 215除了约瑟夫( Antiquities VII: 365~367, Life 2)提到二十四个班次体系的出处之外,主后第三或第四世纪,从该撒利亚的一份残简中也出现其描述(Y. Avi-Yonah, 'A list of priestly courses from Caesarea', IEJ 12, 1962, pp. 137~139),同样也在几个拉比的文章里面。在昆兰(Qumran),或许是与耶路撒冷的运作反向,共有二十六个班次。这个是建立在太阳年历共五十二星期之上(Y. Yadin, ed., The Scroll of the War of the Sons of Light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p. 204~206; P. Winter, 'Twenty-six priestly courses', VT 6, 1956, pp.215~217)。拉比的来源证明:班次的数目在最后被确定之前,不只一次被改变过。 21631节最后的片语不能够被准确地翻译,不过一般性的意思是清楚的。最简单的解答是对「家族」的母音做了一个细微的改变,读成「较大的家族伴随较小的」(参REB、NEB、JB)。NRSV、RSV(参GNB)把这个片语首先的两个字对调了。 217如Rudolph; H. G. M. Williamson, 'The origins of the twenty-four priestly courses', SVT 30, 1979, pp. 251~268, 特别是第255~257页。 218希伯来文 ṣa ̄ḇa ̄ʾ 在、35、39、43,也用到利未人上。 219对于第1节读成「先知」有一些较少数经文上的支持(参JB),但这个并不被第2、3节类似的字词所支持。 220亦参 J. Kleinig, Song , pp. 153~157, 184~185. 221D. L. Petersen, Late Israelite Prophecy , SBLMS 23 (Missoula: Scholars Press, 1977). 222不过 ʾaḇîhem (6节)曾经被用为「分配」的意思(「父亲」;NIV也是,Keil),这个字是单数,并且除了从MT最后三个字词,第6节只有指到希幔的家庭。 223「颂赞他」字义是「抬高他的角」。这个是指所加添的力量和身分之俚语(如:;,从来不是用来指吹奏一种乐器而言(反向于JB、Dhorme)。 224对不同的翻译,见如:Curtis and Madsen; D. L. Petersen, op. cit. , pp. 64~66. 225参 Barthélemy, CTAT , pp. 467~468. 226米施利米雅的祖先(1节)可被追溯到「亚比亚萨」(REB、NEB、JB)而非「亚萨」(NIV、NRSV)。虽然后者是MT的读音,但这是受到与「可拉族」有关联(参1节)和在诗的篇名「亚萨族」的影响。支持这种改变是来自(亚比亚萨);和(EVV;MT,22节),。 227在(62)(68)之间数目的改变,可能是因两个不同的世代。有趣的是,这数目代表一种轻微的降低,意在不想强调神的祝福会自动增添于每一个世代中。 228关于守门者辅助正规军的角色,参J. W. Wright , 'Guarding the gates: 1 Chronicles 26: 1~19 and the role of gatekeepers in Chronicles', JSOT 48, 1990, pp. 69~81. 229也看M. J. Selman 在A. R. Millard 和 D. J. Wiseman (eds.), Essays on the Patriarchal Narratives (Leicester: IVP, 1980), p. 126. 230J. W. Wright, op. cit. , p.76. 231特别看W. Zimmerli, Ezekiel , Hermeneia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3), vol. 2, pp. 416~418; G. C. Heider, The Cult of Molek , JSOTS 43 (Sheffield: JSOT Press, 1985), pp. 392~394. 232参J. Maier, The Temple Scroll , JSOTS 34(Sheffield: JSOT Press, 1985), pp. 35, 90~91.另外,第17节第一个片语,按照LXX,把MT的「利未人」改为「每日」(NRSV、RSV)可能也较合适。反向的,Barthélemy 的辩解没有说服力( CTAT , pp. 469~470)。 233RSV、REB、NEB、JB曾仿效LXX,省略包括密基罗名字的子句。 234英译本正确地采纳LXX「在……记上」(in the boo祂),取代MT明显是重复的误写「在数目上的」。 235进一步见R. L. Braun, 'Solomon, the chosen temple builder', JBL 95, 1976, pp. 581~590, 特别是588~590页。 236请比较对于「渴望」的正面注解,与希伯来文中其对等的意思「思想背后的动机」。也比较J. G. McConville对于神的寻找在中的正面观点,不过他没有区分「寻找」的不同意义,而他对于;的用法更是牵强('1 Chronicles 28:9; Yahweh "seeks out" Solomon', JTS 37, 1986, pp. 105~108)。 237第19节直接谈话的用法有点突兀(11~18节以报导式的言谈)。既然问题在再次出现,人物的改变很可能是原始的,因此需要再加上「大卫说」(NIV、GNB)。这个选择会协调词尾加词「对他」(JB,参RSV),或是在y加上一个罕见第三人称单数的词尾加词(W. G. E. Watson, 'Archaic elements in the language of Chronicles', Bib . 53, 1972, p. 202)。MT分开这经节在希伯来文 hiśkîl 之后,就是「他赐我明白写下来的每一件事情」(计画),因为耶和华的手在我身上,(包括)所有计画的实现(参RSV)。这比把 hiśkîl 降为到第二个子句(NIV、GNB)或是修改它(读为不定词 haśkîl ,NEB、JB)更好。 238这罕见的字 kepôr (17节)翻译成「碗」(RSV、JB)或是「盘子」(REB、NEB、GNB,参NIV)也曾经与在亭拿地方一个主前十二世纪字母楔形文字版上面的 kprt 相连。可能是指一个棕榈纤维所编再涂上沥青的篮子(W. G. E. Watson, art. cit. , Bib 53, 1972, p. 195; D. R. Hillers, 'An alphabetic cuneiform from Taanach [TT 433]', BASOR 173, 1964, pp. 45~50). 239R. E. Clements, The Prayers of the Bible (London: SCM Press, 1985), p. 81. 240为作一比较,所罗门的年收入是六百六十六他连得的金子,不含贸易税收和其他王室的礼物,示巴女王也曾带来一百二十他连得的金子=。 241类似的观点,请参J. G. McConville, 'Ezra-Nehemiah and the fulfilment of prophecy', VT 36, 1986, p. 223, n. 36,他也辩论说既然所有 hiṯnadde ̄ḇ 的出处,除了之外,都出现在历代志、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这些后来的经文,是对首领在士师记五章奉献自己的一种应用,而不是仅仅给出财物的奉献。 242诗一四五篇神国度的意义性,看M. J. Selman,'The kingdom of God in Old Testament', TB 40.2, 1989, pp. 174~175; B. Lindars, 'The structure of Psalm CXLV', VT 39, 1989, pp. 23~30. 243对这祷告一个不一样的分段法,见M. A. Throntveit, Kings , pp. 93~96. 244驳 D. J. Estes, 'Metaphorical sojourning in 1 Chronicles 29:15', CBQ 53, 1991, pp. 45~49. 245如L. C. Allen, The Greek Chronicles , 2, SVT 27(Leiden: Brill, 1974), p. 145; R. Braun, p. 288.【】「大卫王对会众说:“我儿子所罗门是神特选的,还年幼娇嫩。这工程甚大,因这殿不是为人,乃是为耶和华神建造的。」
大卫王对会众说。大卫述说自己为建造圣殿所做的准备,并呼吁以色列中有财富,有地位的人奉献(第1-9节 )。参摩西的经历:他曾遵照神的指示,呼吁百姓为建造圣所而奉献,35:4-9),并得到了慷慨的响应。
年幼娇嫩。;;。
殿(Birah )。源于阿卡德语,意为宫殿或堡垒,7:2,,2:3-5,3:15,。在本文和19节里,指圣殿。
――《SDA圣经注释》
“年幼娇嫩”。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殿」:这字原非希伯来文,圣经中主要用于尼希米记,以斯帖记及但以理书,解作「宫殿」。圣经中只有在这里和本章19节解作「圣殿」。
――《串珠圣经注释》
●年幼「娇嫩」:SH 7390,「娇嫩的」、「柔弱的」、「怯懦」。
●因这「殿」:SH 1002,「宫殿」、「城堡」。此字并非常用的「圣殿」一字,而是后期描述宫殿、城堡的用字 斯 1:2 尼 1:1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所罗门登基──】
所罗门在公元前970年登基作以色列王。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大卫的奉献:他奉献财物不单是为建造圣殿,且要把它装饰辉煌。有许多宝石圣经并没有说明作何用途。
――《串珠圣经注释》
【】
建殿奉献:本段记录大卫及人民为建殿而热心奉献,就好像从前以色列人为会幕热心奉献一样,35:4-9)。
作者在此又采用了好些波斯字汇,因为他自己是生活在波斯时代。
――《串珠圣经注释》
劝勉百姓为建殿奉献: 大卫倾注全力参与了圣殿的建造,且劝勉百姓理当为此而奉献:①希望百姓自发地加入圣殿的建造。大卫本身是奉献的好榜样(3节 ),且嘱咐其子民要尽心尽力地加入这可喜悦的事情;②要求全体共同体的参与。通过统一以色列及征伐列邦,大卫悟到即便是再艰难的事,只有彼此同心合意而鼎力相助,在神里面就没有做不成的事,。百姓心甘情愿地欣然响应大卫的此建议,至此已作好了大力推动圣殿建造的所有准备工作。
――《圣经精读本》
【】「我为我神的殿已经尽力,预备金子作金器,银子作银器,铜作铜器,铁作铁器,木作木器,还有红玛瑙可镶嵌的宝石,彩石和一切的宝石,并许多汉白玉。」
这些宝石是用来装饰大祭司的圣衣。
――《串珠圣经注释》
【各样颜色的宝石】
本节提到各样颜色的宝石(和合本「一切的宝石」 ),反映镶嵌画的使用。
镶嵌画在古典时代十分流行。所用的石块不是人工染色的,而是在什么地方找到不同颜色的石块,就从那里进口,使镶嵌画可以有各种颜色。
最早期的镶嵌画地面是用各种颜色的卵石,拼砌几何图案。要等到后期这些石块才切割成立方体(方格化〔tessellation〕 ),并且用来拼砌图画。
古代近东所发现的镶嵌画,没有一个早于主前八世纪(位于小亚细亚的戈尔迪昂〔Gordion〕 ),但镶嵌工艺早至主前第三千年纪已有存在的证据(出现于吾珥的王纛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大理石】
有些译本把它译作阿拉巴斯特(alabaster 和合本「汉白玉」 )。大理石(marble )必须从希腊进口,但在波斯时代引进到腓尼基之前,它并没有在当地出现的证据。虽然提及过大理石柱子(和合本「白玉石柱」 ),和用这种材料铺砌的石地,大理石制的柱头(柱子顶部装饰性的部分 )却要到主后第一、第二世纪才有在近东出现的考古证据。
近东的阿拉巴斯特是类似碳酸钙的大理石(中文称为「条纹大理岩」 ),与欧洲产的阿拉巴斯特不同,后者是石膏的一种(中文称为「雪花石膏」 )。
圣经时代古代近东全区都是使用这种材料制造上等的器皿和建筑物的石柱。西拿基立的「无比宫殿」主要是用白色的石灰岩,虽然条纹大理岩也是可以供他使用的建材之一。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大卫在信仰上的典范作用: 大卫不仅怀有渴慕建造圣殿的迫切之心,而且亲自奉献了巨大的资财,因此,大卫劝告全体百姓自发地加入圣殿的建造,大卫的奉献,既不是为要自夸,也不是为要从神得到补偿。他的奉献只是出于渴慕耶和华之殿的纯正动机。在我们周围,祈福性信仰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真正成熟的基督徒,必会因施与(事奉、委身、救济等 )而喜乐,。
――《圣经精读本》
【】「且因我心中爱慕我神的殿,就在预备建造圣殿的材料之外,又将我自己积蓄的金银献上,建造我神的殿,」
「自己积蓄」:指的是大卫自己的珍藏。
――《串珠圣经注释》
●「爱慕」:SH 7521,「满意」、「喜爱」。
●「积蓄」:SH 3426,「存在」、「存有」。――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大卫所献的这些礼物,是加在先前的奉献之上;他借此呼吁百姓来奉献,而百姓都甘心乐意地去做。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就是俄斐金三千他连得,精炼的银子七千他连得,以贴殿墙。」
三千他连得。按一他连得等于75.39磅计算,大卫收集的黄金大约有113吨(102公吨 )。但我们无法准确推算古代的重量。
七千他连得。按一他连得等于75.39磅计算,所奉献的银子约有263吨,或239公吨。见上文“三千他连得”注释。
――《SDA圣经注释》
金子约有三百六十万安士(112.5吨或102公吨 ),银子约有八百四十万安士(262吨或238公吨 )。“俄斐”。参看的脚注。“贴殿墙”。参看至8节。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俄婓金”见注。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三千他连得」:约102公吨。 ●「七千他连得」:约238公吨。精炼的银子: KJV翻译为“choice silver”、“refinedsilver”,意指“精炼的银子”即极品之银。表明大卫将最好的奉献给神。
――《圣经精读本》
【贵金属的数量】
这些数字换算为超过一百吨金子,超过二百五十吨银子。埃及法老献给神明最大的金银数额,是示撒所献的二百吨(有很多是取自耶路撒冷 )。在亚述碑文中,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撒珥根二世、撒缦以色三世等君王甚少列明所得之贡物或战利品中金子的重量,即使有,也通常是十至五十他连得而已。比较可以与本节相提并论的,是亚历山大大帝据称取自波斯首都书珊的九千他连得金子,和四万他连得银子。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俄斐】
卡西勒遗址一个主前八世纪碑文也提及过俄斐的金子。俄斐的确实位置不明,但这些金子从以旬迦别进口,显示它可能位于阿拉伯,但印度和东非洲也一度在考虑之列。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金子作金器,银子作银器,并藉匠人的手制造一切。今日有谁乐意将自己献给耶和华呢?”」
有谁乐意……献给耶和华呢: 倘若现有的资财不足以建造巨大的圣殿,大卫也可以动用权力来强制征收或强迫百姓奉献。然而,圣殿若建造在血泪之上,其中又怎能有恩典呢?大卫熟知神喜悦人纯洁而真实的心,。因此,正如摩西在建造会幕时呼吁百姓自发奉献一样,大卫对以色列百姓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有谁愿意作?”这一提问与“有谁愿意跟从我?”一样,这也是神对我们呼召。
――《圣经精读本》
●「乐意....献给」:SH 5068,「自愿」、「自发性的奉献」。
●「将自己」:原文是「手所充满的」。 ◎ 29:5 是呼召会众自愿奉献给神。而且是以身作则,自己先奉献,然后呼吁众人一起奉献。――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于是,众族长和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领、千夫长、百夫长,并监管王工的官长,都乐意献上。」
「乐意献上」:。
――《串珠圣经注释》
【】
「百姓的捐输:大卫的热诚激发了百姓的参与。
――《串珠圣经注释》
百姓的委身: 并不是只有大卫才拥有建造圣殿的火热之心。为了圣殿,以色列百姓表现出了自己的诚意。他们得到了大卫的劝勉,但其内心已作好了乐意顺服那劝勉的准备。他们并不是因权贵的命令而迫不得已才奉献的。既没有圣灵的感动,也没有真正的感恩之心而献上的,不仅毫无意义,有时甚至会成为陷入试探而犯罪的原因。亚拿尼亚与撒非喇就是因毫无诚意地奉献而犯罪,上演了一场悲剧。
――《圣经精读本》
【】「他们为神殿的使用,献上金子五千他连得零一万达利克,银子一万他连得,铜一万八千他连得,铁十万他连得。」
“五千他连得”。约六百万安士(187.5吨或170公吨 )。“一万达利克”。约贰一千九百六十安士(185磅或84千克 )。参看的脚注。银子总共约有一千二百万安士( 37 5 吨或3 40 公吨 ) 。铜约相等于一百三十五万磅(675吨或612公吨 ),而铁也有七百五十万磅(3-750吨或3-400公吨 )。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达利克”(darics )是一种波斯币制,可能因波斯王大利乌(Darius )而得名。作者用当时等值的通用币制来说明古代黄金的价值,以增读者了解。五千他连得约等于170公吨,一万达利克约等于84公斤。
银子一万他连得约等于340公吨,铜一万八千他连得和铁十万他连得约各等于610公吨和3450公吨。数量的确巨大。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达利克」:波斯王大利乌时(主前五一五年 )开始铸造的金币。作者在这里以此币值代替大卫时代的计算法。
――《串珠圣经注释》
达利克: 是波斯王大利乌一世统治时所使用的货币单位,1达利克是重130克左右的金币。大利乌一世的统治期为B.C.522-485年,与大卫时代相差500多年。历代志之所以使用“达利克”这一词是因为历代志作者以记录当时的货币单位换算了大卫献殿的货币。
――《圣经精读本》
●「达利克」:是大利乌一世开始铸造的铜币,一万达利克大约是85公斤。此处使用这个字,应该是用读者时代能理解的单位来记录以前的重量。
●「五千他连得零一万达利克」:约170公吨公斤。 ●「一万他连得」:约340公吨。 ●「一万八千他连得」:约612公吨。 ●「十万他连得」:约3400公吨。 ◎此处的大量贵金属引起不少学者的争议,我们现在也无从查证大卫与当时的以色列是不是拥有这样大量的财富。这个数量是不是因为单位不同,还是笔误。其实由 29:7「五千他连得零一万达利克」可以约略看出此处的重量单位可能并非后期的「他连得」。因为后面那个「达利克」比起「五千他连得」完全可以省略。不过不论如何,这里描述的是一大批贵金属,不然大卫也不用高兴,不用说自己尽力。――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领袖礼物的数额】
五千他连得金子几乎是二百吨,银子更是双倍的分量。衡量金子的另一个单位达利克是波斯帝国的货币,历代志的作者很明显是把数量换算为当代的单位。
这种金币是主前六世纪末由波斯王大利乌大帝所铸造,达利克很可能是以他为名。这是近东铸造的第一种货币(但希腊世界铸币已有超过一世纪的历史 )。达利克重约十分之三盎司,其上有一个弓箭手的形像。如是者一万达利克就大约是一百八十五磅,即两他连得半。
历代志作者不把它算入其他金子之内,可能因为它在奉献之时已被铸为供贸易用之大小的金锭。即使在发明金币之前,主前第二千年纪已经有限度地使用标准重量的锭(没有一定的装饰或形状 )和环(各种的环形 )作为货币。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凡有宝石的都交给革顺人耶歇,送入耶和华殿的府库。」
「革顺人耶歇」:他的工作是主管圣殿的府库(26:21,耶歇即耶希伊利 )。
――《串珠圣经注释》
●「革顺」耶歇是负责管理圣物府库的(26:20)利未人(23:8,26:22)。
――《圣经精读本》
:字义是「流亡」。
●「耶歇」:字义是「神活着」。【】「因这些人诚心乐意献给耶和华,百姓就欢喜,大卫王也大大欢喜。」
这些人诚心乐意。乐意奉献给神,使人心充满喜乐。牺牲的基督徒乃是快乐的基督徒。人生缺乏快乐,往往是由于缺乏慷慨的精神。
大卫王也大大欢喜。大卫在奉献中得到快乐。百姓因奉献而得的快乐,使他也满心快乐。一个慷慨的基督徒肯定是一个快乐的基督徒。
――《SDA圣经注释》
“诚心乐意”。一种叫神喜悦的奉献态度。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大卫与会众都看到了众人同心合意的美好举动,便将自己的感谢献给了神。借着本文,我们可以默想何为神所喜悦的奉献:①当献上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出于我们的心。神曾明确地对所罗门说“要将你的心归我”;②亦当献上我们的身体:不仅是灵魂,我们的肉体亦是神的圣殿,。神所喜悦的奉献就是献上我们的一切所有,包括身体、内心、才华及钱财。
――《圣经精读本》
●「诚心乐意献给」:「献甘心祭SH 5068,全心献甘心祭SH 5068」。
◎ 29:9 提到大卫王因为百姓在他的呼召之下也乐意全心献祭而大大欢喜。他不是因为百姓忠于自己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忠于神而高兴,我们可以看见大卫这样的领袖与今日的领袖有怎样的不同吗。――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所以,大卫在会众面前称颂耶和华说:“耶和华我们的父,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直到永永远远的。」
建造圣殿为神居所,在百姓中收到的果效有:奉献(3~8节 )、喜乐(9节 )、颂赞(10节 )、称颂的祈祷(11~19节 )和敬拜(20节 )。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耶和华我们的父,以色列的神: 大卫在开始献上感恩祷告之际,就告白了以色列的历史信仰。他不仅想要亲身体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信仰,而且盼望其后裔也能够以这种信仰为生命的基石。尤其是,大卫已悟到了万有万民之主神,单单拣选以色列作选民是特殊的恩典(28:4)。
――《圣经精读本》
【】
大卫的感恩祈祷:当建造圣殿的一切准备完成后,大卫献上赞美和感恩,内容与16:8-36相似。整段祷文强调两点:
1圣殿的建造意味以色列民自祖先以来的漂流已经停止(14-15 17:5-9);
2神的国度已经来临(11 )。
――《串珠圣经注释》
大卫的感恩祷告: 大卫招聚众首领参加会议并与他们浑然成为一体,继而便颂赞耶和华的权能,祈愿耶和华保守所罗门以使建造圣殿的计划能够如常进行(19节 )。我们可以从大卫的祷文中挖掘出以下深邃的神学思想:①神的绝对超越性(11节 );②人在神面前的谦卑(14节 );③神的全知全能(12节 );④人之生命的短暂(15节 )。本书作者详细地记录了这些内容,想要以此唤醒激励被掳归还之民的敬虔信仰。
――《圣经精读本》
◎ 29:10-13 承认神才是一切力量与财富的源头。29:14-17 说明以色列民能够奉献,是他们的荣幸,也是他们忠于神的表现。 29:17-18 表明自己奉献的动机纯正,也求神帮助会众能够有坚固的信心。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耶和华啊,尊大、能力、荣耀、强胜、威严都是你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你的;国度也是你的,并且你为至高,为万有之首。」
从大卫告白神之绝对主权的祷文中就可以认识到神的属性。
――《圣经精读本》
●「强胜」:SH 5331,「超卓」、「永续的」、「长存的」。
●「你为至高」:SH 5375,「高举自己过于一切」。――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丰富尊荣都从你而来,你也治理万物。在你手里有大能大力,使人尊大强盛都出于你。」
在你手里有: 这既是大卫的体验,也在救赎史中得到了证明。这句话告白了耶和华掌管着万物和人的生死祸福。此告白中隐含着大卫在神面前的谦卑。
――《圣经精读本》
【】「我们的神啊,现在我们称谢你,赞美你荣耀之名。」
【】「“我算什么,我的民算什么,竟能如此乐意奉献?因为万物都从你而来,我们把从你而得的献给你!」
我算什么?大卫认识到自己一无所有。无论他自己还是百姓,都无法向神奉献什么,除非神亲自把奉献的精神放在他们心中,把奉献的资财放在他们手中。
从你而得的。大卫坦率地承认地球以及其上的一切都是神的。那天他和他的百姓所作的奉献,只不过是归还一点神赐给他们的财富而已。――《SDA圣经注释》
我们把从你而得的献给你: 此告白(上半句 )表现了伟大的信仰,提出了正确的物质观。圣徒须铭记自己只是管家,保管和管理神所赐下的钱财,并且,也要认识到钱财并非永恒之物。人所拥有的一切都理当用在神国度的扩张上。
――《圣经精读本》
【】「我们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与我们列祖一样。我们在世的日子如影儿,不能长存(或作“没有长存的指望” )。 」
如影儿不能长存: 与此相类似的经文有“虚空……虚空”,“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草必枯干,花必凋谢”等。这些都只是表现了人在神面前的脆弱或渺小,而决非虚无意识或厌世主义的表露。因为,在终极意义上,基督徒的历史观与人生观只能是肯定和乐观的(启 绪论-基督教的历史观 )。
――《圣经精读本》
●不能「长存」:SH 4723,「盼望」。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耶和华我们的神啊,我们预备这许多材料,要为你的圣名建造殿宇,都是从你而来,都是属你的。」
这许多材料。即所有这些丰富的物资和财产。
从你而来。以色列人为圣殿所奉献的所有丰盛财富,都来自神的圣手,原来就是属于祂的。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来自神慷慨的手。――《SDA圣经注释》
【】「我的神啊,我知道你察验人心,喜悦正直。我以正直的心乐意献上这一切物。现在我喜欢见你的民在这里都乐意奉献与你。」
察验人心。;11:4;26:2;139:1;;。
喜悦正直。神喜悦正直和怜悯,而不是宗教的仪式和外表上遵守律法。内心的正直会产生仁慈,公正,诚实和良善。神要求是出于内心的宗教,能结出正直人生的果实。
我……乐意献上。这个祈祷里没有虚伪,只有诚意。大卫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甘心乐意。他在这样的奉献中得最大的快乐。
――《SDA圣经注释》
【】「耶和华我们列祖亚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神啊,求你使你的民,常存这样的心思意念,坚定他们的心归向你。」
常存。即神的子民要始终记住当天所表现的愿望和精神。
坚定他们的心归向你。或者“引导他们的心”。 圣灵在人心中运行,彰显神的爱,把他们的思想引向天国。――《SDA圣经注释》
【】「又求你赐我儿子所罗门诚实的心,遵守你的命令、法度、律例,成就这一切的事,用我所预备的建造殿宇。”」
求你赐我儿子所罗门诚实的心: “诚实的心”意指纯全的心,是指能够听从神的诫命与话语的根本心态,2:3)。大卫祈愿儿子所罗门首先是顺服神的人。
――《圣经精读本》
●「诚实的心」:「完全的心」。
◎ 29:19 大卫也祷告神保守所罗门有完全的心,遵守神的命令,并且建造圣殿。29:20-29:25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大卫对全会众说:“你们应当称颂耶和华你们的神。”于是会众称颂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低头拜耶和华与王。」
低头拜耶和华和王: 在大卫时代以前,低头敬拜的对象仅限于以色列的神耶和华,,。然而,在本节中王和耶和华同样受到敬拜。这是因为大卫的王权象征着神的荣耀临到了地上,大卫则预表了单单受敬拜的王基督。
――《圣经精读本》
◎ 29:20 大卫不但自己敬拜神,也要求会众称颂敬拜神。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所罗门登基:以色列人为庆祝建殿筹备的完成,除了举行盛大的宗教庆典外,更膏立所罗门作王,正式进行建殿的工程。
――《串珠圣经注释》
所罗门的登基: 结束感谢祷告之后,大卫与全会众一起献燔祭给神并举行全国性的庆祝活动。之后,所罗门终于被膏为君王。因此,本文的焦点在于所罗门的戴冠仪式。然而,关于所罗门的登基,作者所提供的与撒母耳与列王纪的视角有所不同:①本书描述所罗门的登基似乎是在庆典的气氛下没有遭到任何反对,这符合本书的写作目的;②大卫向耶和华献祭并献上燔祭牺牲。这是为了更加强调所罗门王国的神政特点;③撒督被膏为祭司。撒督不同于亚比亚达,随着所罗门的登基,撒督拥有领导以色列宗教的资格和义务。
――《圣经精读本》
【】「次日,他们向耶和华献平安祭和燔祭,就是献公牛一千只,公绵羊一千只,羊羔一千只,并同献的奠祭,又为以色列众人献许多的祭。那日,他们在耶和华面前吃喝,大大欢乐。」
「大大欢乐」:这次庆祝不是死板冷淡的仪式,而是令人鼓舞兴奋的盛会(参9 12:40)。
――《串珠圣经注释》
奠祭: 是牺牲祭的一种方法,圣经并没有论及其程序。
――《圣经精读本》
【登基祭礼】
燔祭和平安祭是最通用的两个祭礼。前者经常与祈求有关,后者则在节日喜庆时,提供在主面前进行团体性的筵席的机会。这种祭礼在国家层面上的典型应用,是作为缔结条约和联盟的步骤之一。这祭礼的用意一方面是祈求神的祝福,另一方面则是预备为所罗门与出席者建立联盟的筵席。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们奉耶和华的命,再膏大卫的儿子所罗门作王,又膏撒督作祭司。」
“再膏”。跟相同,第一次的膏立记载于。“撒督”被正式任命为大祭司,亚比亚他则由于参与谋反的事件,被褫夺资格。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所罗门第一次被膏见,但《历代志》未记其事,这是第二次的膏立。扫罗和大卫都曾两三次受膏立,,,,。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再膏...... 所罗门作王」:按的记载,由于大卫另一儿子亚多尼雅谋位,所罗门逼得匆匆就位。这次是他正式在全国人民面前登基的大典。
「又膏撒督作祭司」:撒督早已受膏作大祭司,他独自担任此职务则是稍后的事情。有学者认为此句应作「由祭司撒督膏立」;但这也可能是后人的补笔。
――《串珠圣经注释》
本书多次记录了大卫与百姓一起吃喝欢乐的事实(12:39,16:2-3)。本书作者之所以常常记录欢筵的情形,可能是为了让归还之民看到大卫时代的繁荣,以此来给他们带去勇气和希望。膏抹所罗门并举行戴冠式,是为了向满朝文武百官和百姓宣告:①围绕王位的继承而进行的暗斗已结束;②所罗门是作为被神所拣选的人而继承了以色列的王位。
――《圣经精读本》
●「再」膏:SH 8145,「第二」、「再」、「又」。此字被七十士译本、武加大译本省略。
◎ 29:22 记载的应该是 王上 1:28-40 之后的一次。那一次是比较匆忙的典礼。――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于是所罗门坐在耶和华所赐的位上,接续他父亲大卫作王,万事亨通;以色列众人也都听从他。」
「耶和华所赐的位上」:原文只作「耶和华的位上」。这反映一种神学思想──所罗门的宝座就是神的宝座;换句话说,以色列人是生活在神的国度中,所罗门及其子孙只是代神掌权而已。
「万事亨通」:历代志并没有记述大卫晚年儿子夺王位以及外人反对所罗门作王的事(参撒下15-19 王上1-2 ) 。 作者并非隐瞒事实,或者故意让读者以为所罗门是位十全十美的君王。他对这些事只字不提,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取材受了他本人观点和写作宗旨的支配,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知道读者对撒母耳记──列王纪已有充分的认识。
――《串珠圣经注释》
坐在耶和华所赐的位上: 在本书作者看来,所罗门的登基不仅意味着他坐上了大卫王朝的宝座而且成就在神与大卫家族所立的恩约的基础上。因此,作者对所罗门赋予了以色列的历代诸王所未曾得到的荣誉(25节 )。
――《圣经精读本》
◎ 29:23-25 记录所罗门王统治权的稳固。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众首领和勇士,并大卫王的众子,都顺服所罗门王。」
顺服。即保证忠于所罗门。鉴于亚多尼雅的阴谋,这样做是特别重要的。
――《SDA圣经注释》
大卫王的……顺服: 围绕着王权所引发的阴谋、忌恨、嫉妒、反目等都未能遮掩所罗门的登基所带来的荣耀。作者记叙了响彻云霄的欢腾之声,而不是细微的叛逆之声。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刻画了所有王子都支持所罗门的事件。圣经阐明,撒但的势力虽然攻击神的的事工,却决不可能成为历史的主流,只有能力与权能的福音才是救赎史的主题。故本文所体现的思想符合圣经的真理。
――《圣经精读本》
【】「耶和华使所罗门在以色列众人眼前甚为尊大,极其威严,胜过在他以前的以色列王。」
极其威严、胜过: 所罗门之所以能够成为君王,之所以能够胜过以色列的所有君王,都是出于神的护理。正因神与他同在,他才能拥有“智慧聪明”与“富足、尊荣”。神施丰盛的恩典给居住在他里面的人。
――《圣经精读本》
【】「耶西的儿子大卫作以色列众人的王,」
一位一生忠心敬爱神、象牧人一样爱护其子民的大卫,尽管有软弱与失败的时候,但如神所允许的,不只王位坚立,而且生命“丰富尊荣”。这四个字也是作者对大卫王一生的评价。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以色列众人的王: 在以色列历史中,治理整个应许之地的只有大卫与所罗门。因此,作者记录,大卫作为神所拣选的仆人,享受了丰富、尊荣(28节 ),省略了列王纪所记录的其困窘与弱点。
――《圣经精读本》
●「以色列众人」:SH 3605+SH 3478,「全以色列」、「整个以色列」。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大卫统治的总结:注。
――《串珠圣经注释》
大卫去世: 在记录历代诸王的最后事迹时,本书作者往往以王的去世来结束对其一生的描述,12:16),本文亦是如此,在这短短的经文中,作者概括大卫的统治与生涯,以此来悼念大卫王。并且,作者指出自己所做的事是记录大卫中的历史书(29节 )。
――《圣经精读本》
【】「作王共四十年:在希伯仑作王七年,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十三年。」
四十年。按照本书的推测,大卫在位大约是公元前1011年至公元前971年。
七年。。――《SDA圣经注释》
【】「他年纪老迈,日子满足,享受丰富、尊荣,就死了。他儿子所罗门接续他作王。」
从政界隐退之后,大卫的生活决非像历代志作者所表现的那样平安祥和。因此,他生前就目睹了众子之争,临终时的遗言竞是对仇敌的咒诅,与大卫敬虔的形象有一定距离。
――《圣经精读本》
【】「大卫王始终的事,都写在先见撒母耳的书上和先知拿单并先见迦得的书上。」
这些就是用来编写历代志的原始资料。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这里列举的都是作者编写《历代志》的资料。旧约中提到不少已散佚的希伯来的文学历史著作,《先知拿单的书》和《先见迦得的书》只是其中两本。其他类似书卷见诸圣经记载的还有《雅煞珥书》,、《所罗门记》、《示罗人亚希雅的预言书》、《先见易多的默示书》、《先知示玛雅的史记》、以赛亚的《乌西雅言行录》、《何赛的书》等。此外尚有《耶和华的战记》、《大卫王记》、《以色列和犹大列王纪》、《犹大和以色列诸王记》,、《以色列诸王记》、《列王传》、《以色列诸王记》、《以色列王大卫的谕令和他儿子所罗门的谕令》、《先见撒母耳的书》、《哈拿尼的儿子耶户的书》。
这些书虽多已流失,但圣经作者在圣灵的引导下引述了里头的资料,收入本书,并且在此作了注脚,以示对原作的尊重。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先知……先见: 。
――《圣经精读本》
●「先见」:SH 2374,「先知」的早期用法 撒上 9:9 。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历代志所参考的史料】
历代志的作者列出了他用来编纂本书的多个史料。这些文献虽然大都已经亡佚,列为圣经正典的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亦必然包括在内。本节所列的是大卫年间三个知名先知所作的记录,但它们究竟是言行录、选集、预言,还是其他种类的档却不清楚。
现存的古代文学之中,除了圣经所载的以外,没有一个据称是出自宫廷先知的手笔,因此,没有先例供我们推测这些著作的性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先见是……】
先见从异象或异梦之中,领受到神的信息,又传给人民。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他的国事和他的勇力,以及他和以色列并列国所经过的事,都写在这书上。」
围绕大卫王国的“列国”。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国事: 意指大卫与周边国家争战的记录与外交关系等历史事实。
――《圣经精读本》
●「国事」:SH 4438,「王权」、「统治权」。
●「这书上」:实际上是指 29:29 列出的书籍也记载 29:30提到的范畴。 ◎比起 王上 2:10-12 ,此处更详细的描述大卫王朝的成功。――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29章 )】
1大卫要求百姓为神的殿有所奉献,这要求是根据那些理由呢?
2「今日有谁乐意将自己献给耶和华」(5 )是一个怎样的挑战?如果这句话是对你而说,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3从1, 25节看来,神拣选人做的事工时,是否完全因着人的条件?
4大卫为何会爱慕神的殿?留意2-3节重复出现的「我神」。
5在2, 5节都提到「金子作金器,银子作银器 ...... 」 ; 大卫按着各种器具的需要,预备合适的材料,你是怎样的器皿?你的需要是什么?神如何为你预备?另。在教会中,当你看到某些需要时,你的反应如何?
6根据6-9节,会众为什么奉献?奉献什么?如何奉献?你对神的奉献是否也具有这些特质?
7大卫在祷告中怎样论到神?他怎样论到国人和他自己的本质及奉献?他所祈求的是什么?试根据大卫的祷告,检讨你的祷告;你的祷告怎样才能够更扩大、更丰富?
8百姓乐意奉献、甘心称颂耶和华,都是受了大卫的榜样所激励(见3- 6- 10- 20 )。今天,你除了嘱咐晚辈爱神、行善之外,能否以身作则?
9按22节,在理想的社会中,宗教领袖与社会领袖的相互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串珠圣经注释》
【 别人看到我们的教会,会觉得我们的神是个怎样的神?】
人很容易对教堂的宏伟建筑着迷,却忽略真正的教会──就是神的子民。但若完全轻忽教堂建筑物也是不对的。大卫说明这一点,“这殿不是为人,乃是为耶和华神建造的”。我们应当避免奢侈浪费,却必须记住,每一间教会建筑物皆可作为神的一个见证。怎样才能善用你教会的建筑物使世人认识神呢。
――《灵修版圣经注释》
【 今日有谁乐意为神献上……】
大卫将积蓄的金银献上来建造耶和华的殿。他鼓励别人效法他的榜样,他们也乐意为此而献上自己的财物。建会幕与圣殿的材料,都是人民甘心乐意奉献的。我们应当像大卫一样,承认一切所有皆是从神而来的(29:14-16)。我们可能不及大卫富有,但是可以培养这种乐意奉献的心。神并不计较我们有多少,而是看我们乐意奉献之心有多大。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大卫的热心激发其他人效法他:我奉献的心,对其他人又会否有影响?正面?负面?】
这些首领为神的圣工乐意献财物,表明他们处理金钱的正确态度。保罗在说:“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我们心存感谢而慷慨奉献时,我们的态度也能鼓励他人。对神的圣工应慷慨奉献。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稣得胜】「耶和华啊!尊大、能力、荣耀、强胜、威严,都是你的。」
我真想在英文里找一个最好的字来嘉奖。但是好的字那么多,像爱、生命、盼望、勇气,还有父亲、母亲、家庭、喜乐、黎明、阳光等等,实在太多字眼了。还有上帝、祷告,以及最荣耀的名字——主基督。
后来我只想一些普通的字眼。那么就是应该由“VICTORY”(胜利 )这个字得奖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字,它包涵了许多意思。第一个字母V代表德行,第二个字母I代表刚强,C代表勇气,T代表真理,O代表服从,R代表正直,Y代表「是的,我愿意。」
多么美好的字眼儿呀!竞赛场上的队伍,因为得胜而高声欢呼。每一个项目的运动员,不管是跑的、跳的、游的都希望囊括胜利。保罗曾经赞美道:「谢谢使人得胜的神。」
所有人都喜欢胜利的。那是在印度的一个美丽的礼拜天早晨,我和山姆医生夫妇到儿童麻疯医院的教堂作礼拜,小教堂里挤满了男孩和女孩。因为圣诞节过后不久,墙上还留着漂亮的装饰。还有「新年快乐,及让主基督耶稣来医治罪的疾病」的标语。
我应该对这些渴慕,但身体患病的不正常的小朋友说甚么?我谈到曾经看见飞机在蓝蓝的天空吐烟写字,飞机和长痳疯实在没甚么关系,但当我问他们,如果有机会由他们决定,会写甚么句子在天空上呢?有个小女孩马上叫道:「赞美主。」有的说:「神就是爱。」后来我就没参加过这么充满喜乐和单纯信心的崇拜。他们这么快乐地同住在小小福音村里,有些小朋友已经痊愈回家与亲人去渡圣诞,其他小朋友也有相同的信心。
礼拜结束我祝寿完的时候,小朋友们喊了一声「耶稣玛西其在。」山姆医生告诉我,这就是「得胜归于耶稣的意思。」小朋友们通常用这种方式来结束礼拜。我想,这比光说「阿们」好多了。我们何不也来齐声说:「耶稣玛西其在。
」——修·提·卡尔《圣经真道故事》
【「我们在世的日子如影儿,不能长存。」】
人生好似烟云的影儿,在空气中出现,在沙滩上短暂的踪迹;轻风吹拂就会消失的,又如河水上的泡沫一般。对朝圣者、旅行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叹,我们的列祖也是如此承认。但是他们所作的,仍可永久存留。大卫与他的属下所作的虽然短促,但是还存留长存的凭证,见证他们的人生。
我们的生命原不足称道,但这可为神的工作。我们的年日好似一生叹息,但也可影响未来的时代。身体好似帐篷般拆除,但是心灵可以有永恒的触摸,而留下踪迹;有长存的价值:这是神应允的祷告:「求你坚立我们手所的工。」但是我们要问,我们作的工可否坦然放在主面前?
神必在我们里面满有能力。主说:「住在我里面……我就分派你么多结果子,使你们的果子长存。」真正与主联合的,必感到祂荣耀的生命,这生命好似洪流涌入,只有一个结果,在彰显的生命中结果累累,我们的工作在神里面作成,神又弥漫我们的工作,于是这成为恒久的福分。我们在世的日子虽然短暂,若用在祂的面前,必能建造、坚立、排除一切破坏的事。
──迈尔《珍贵的片刻》
【 “我们在世的日子如影儿……”我的时间要怎样运用?】
【奉献的喜乐】大卫将神永恒不变的本质,与人如飞而去的一生相比。除了神那不变的性情,天下万事都无法长存。我们最值得炫耀的行为,有一天在神面前都会消失无踪,那么我们还有甚么可以倚靠呢?只有与神相亲,建立关系,才能有永远的价值。祂的慈爱永不止息,没有人能将祂的爱夺去。
――《灵修版圣经注释》
「我喜欢见你的民,在这里都乐意奉献与你。」
大卫知道,自己在世的年日将尽,已经把王位传给了所罗门;他也知道,神的旨意不是要他建殿,而让他的儿子所罗门负起建殿的责任。眼见神的恩典丰盛,国事平顺,一个老人的晚景如此,该可以满意了。不过,大卫还另有喜乐。他祷告:
“我的神啊,我知道你察验人心,喜悦正直。我以正直的心乐意献上这一切物。现在我喜欢见你的民,在这里乐都意奉献与你。…求你使你的民,常存这样的心思意念,坚定他们的心归向你。”
大卫的喜乐,不是因为后继得人,也不是因为国家富强;他的欢喜,是为了更重要的事。
自己能奉献有不少人奉献,是不得已的,是为了看人的情面,勉强解囊,以“捐”为“损”,钱是付了,却有被勒索的感觉,心有余痛。有的人奉献了,受人称赞一番,心中飘飘然的滋味,以为作了大善事。但大卫是为了自己能够奉献而欢喜:他先有正直的心,才献上所献的物;心在物先,心比物更要紧,因为心不正的奉献,是行邪术的西门受咒诅的原因。因此生命对,心才会对,蒙神悦纳,是该欢乐的事。
于永恒有分大卫的奉献观,是正确的,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1.“万物都是从你而来,我们把从你而得的献给你”,这合于圣经的观点;2.“我们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如影儿不能长存”,正如约伯的智慧话:“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把暂时而不能带走的世物,献上为神永恒的事工,是最智慧的事,因为他的眼光超越了今世。
见人民爱主作领袖的,常是喜见人民拥护他,支持他。但大卫因“心中爱慕我神的殿”,自己乐意尽心预备,尽力奉献;也喜欢看见百姓照他的榜样,乐意奉献,这是改变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旧人心性,建立了爱主的文化,真是十分可喜的事,仿佛是以色列人在旷野为会幕奉献的重现。
大卫献上了他一生的积蓄,儿子继续建殿事工,有百姓合作,含笑闭上眼睛,见神领受奖赏。历史的帘幕在身后闭上。── 于中旻《历代志上笺记》
【 我要向神求一个怎样的心?】
“诚实的心”的意思是把自己完全归主为圣。这是大卫对所罗门的盼望──渴慕事奉神过于一切。你是否觉得难以奉行神的心愿?或者更难有遵行神旨意的决心?神能赐你完全奉献的心,只要你相信耶稣基督,这种心志就已经在你心里了。保罗说:“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
――《灵修版圣经注释》
【 甚么遗产最宝贵?房屋、金钱?属灵遗产?】
所罗门的财富和威严,胜过他父亲大卫。大卫因为与神有亲密的关系,所以将属灵的遗产留给所罗门。我们所留给儿女的金钱与权力,远不及属灵的遗产。你的儿女能从你领受甚么属灵的遗产呢。
――《灵修版圣经注释》
【 若将我的一生也写成书,神在书中会占着甚么位置?】
这一卷书生动活泼地描述人与神保持美好关系是何等的重要。前面九章强调属灵产业的宝贵;第二部分详述大卫的生平。圣经的人物之中,很少有像大卫这样与神亲密的人,他每日与神相交,使他的敬拜有能力,使他更渴慕为神建造殿宇。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与神亲密(借着研读圣经 顺服祂的话语 每日与祂相交 )的重要性。历代志下说明另一方面,在人不能紧紧地倚靠神的时候,人的一生(在灵性上 精神上 社会生活上 )就会急速败坏。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