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历代志上 第9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以色列人都按家谱计算,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犹大人因犯罪就被掳到巴比伦。」

2「先从巴比伦回来,住在自己地业城邑中的有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尼提宁的首领。」

「以色列人都按家谱计算,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原文是「全体以色列人都登录在家谱里,看哪,它们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这句话结束了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家谱,与二1-2呼应。
「犹大人因犯罪就被掳到巴比伦」()),原文是「犹大人因不忠实就被掳到巴比伦」,表明犹大被掳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神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背叛了与神所立的约。因此,回归的百姓不可再重蹈覆辙。
「被掳」())原文是双关语,可被译为「显露」())或「被掳」())。犹大「被掳到巴比伦」()),表面上是人的失败,实际上是神的得胜;表面上是仇敌掳走了神的百姓,实际上是神彻底「显露」了百姓的肉体本相,然后再恢复他们())。所以这里立刻提到神领百姓「回来」())。
「先从巴比伦回来」()),指跟随所罗巴伯第一批回归的百姓()),他们包括四类:十二支派的百姓、祭司、利未人、尼提宁人())。这些人离开已经生根的巴比伦,回到「自己地业城邑中」()),乃是为着跟随神。而「自己地业城邑中」这句话,正是提醒他们,虽然百姓因为犯罪暂时被掳,但神恩典的应许却永远不变。神不是一位无助地盼望浪子回头的父亲,祂有能力「又击打又医治」()),管教之后再将他们「从地极领回」())。
「尼提宁」())原文意思是「献身的人」,是八百多年前基遍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与约书亚立约()),在会幕中事奉;后来服事利未人()),成为在圣殿工作的仆役。这些迦南人离开了祖宗所敬拜的偶像,不但没有被神拒绝,反而成了永远事奉神的人;不但不再灭亡,反而和喇合全家一样长久地活在应许之地;不但能事奉神,更能亲近神,以劈柴挑水的特殊方式「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尼提宁」始终忠心事奉神,成为外邦人归向神的美好见证。
上图:主前743年以后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扩张,以色列人被亚述掳走。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强迫迁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以穏固亚述帝国的统治。

3「住在耶路撒冷的有犹大人、便雅悯人、以法莲人、玛拿西人。」

百姓刚回归的时候,耶路撒冷非常荒凉,还没有城墙保护,需要抽签入住。「百姓的首领住在耶路撒冷;其余的百姓掣签,每十人中使一人来住在圣城耶路撒冷」())。而「凡甘心乐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为他们祝福」())
住在耶路撒冷的,不但有南国的「犹大人、便雅悯人」()),也有北国的「以法莲人、玛拿西人」()),他们代表了十二支派整体的见证,显明了神恢复全以色列的心意。

4「犹大儿子法勒斯的子孙中有乌太。乌太是亚米忽的儿子;亚米忽是暗利的儿子;暗利是音利的儿子;音利是巴尼的儿子。」

5「示罗的子孙中有长子亚帅雅和他的众子。」

6「谢拉的子孙中有耶乌利和他的弟兄,共六百九十人。」

4-6节记录了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大人。
「示罗」())可能就是「示拉」())。
《尼希米记》记录「住在耶路撒冷、法勒斯的子孙共四百六十八名」()),这里的「六百九十人」())还包括「示罗的子孙」())和「谢拉的子孙」())。

7「便雅悯人中有哈西努的曾孙、何达威雅的孙子、米书兰的儿子撒路,」

8「又有耶罗罕的儿子伊比尼雅,米基立的孙子、乌西的儿子以拉,伊比尼雅的曾孙、流珥的孙子、示法提雅的儿子米书兰,」

9「和他们的族弟兄,按着家谱计算共有九百五十六名。这些人都是他们的族长。」

7-9节记录了住在耶路撒冷的便雅悯人。
《尼希米记》记录记载「其中迦拜、撒来的子孙共九百二十八名」()),这里的「九百五十六名」())是住在耶路撒冷的其他四族。

10「祭司中有耶大雅、耶何雅立、雅斤,」

11「还有管理神殿希勒家的儿子亚萨利雅。希勒家是米书兰的儿子;米书兰是撒督的儿子;撒督是米拉约的儿子;米拉约是亚希突的儿子。」

12「有玛基雅的曾孙、巴施户珥的孙子、耶罗罕的儿子亚大雅。又有亚第业的儿子玛赛;亚第业是雅希细拉的儿子;雅希细拉是米书兰的儿子;米书兰是米实利密的儿子;米实利密是音麦的儿子。」

13「他们和众弟兄都是族长,共有一千七百六十人,是善于做神殿使用之工的。」

10-13节记录了住在耶路撒冷的祭司家族。
「耶何雅立」())是两约之间的祭司马加比家族的祖先。
「管理神殿」())这个头衔,从波斯帝国开始用来称呼大祭司())。
《尼希米记》记录祭司一共有1192名()),这里的「一千七百六十人」())可能包括圣殿建成后回归的祭司。百姓被掳七十年,表面上国破家亡、千疮百孔;实际上神却暗中保留了许多「善于做神殿使用之工的」()),显明了祂的绝对主权,这是对回归百姓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15「有拔巴甲、黑勒施、迦拉,并亚萨的曾孙、细基利的孙子、米迦的儿子玛探雅,」

16「又有耶杜顿的曾孙、迦拉的孙子、示玛雅的儿子俄巴底,还有以利加拿的孙子、亚撒的儿子比利家。他们都住在尼陀法人的村庄。」

14-16节记录了住在耶路撒冷附近的利未人。
「尼陀法人的村庄」())在耶路撒冷附近())。

17「守门的是沙龙、亚谷、达们、亚希幔,和他们的弟兄;沙龙为长。」

19「可拉的曾孙、以比雅撒的孙子、可利的儿子沙龙,和他的族弟兄可拉人都管理使用之工,并守会幕的门。他们的祖宗曾管理耶和华的营盘,又把守营门。」

20「从前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管理他们,耶和华也与他同在。」

21「米施利米雅的儿子撒迦利雅是看守会幕之门的。」

22「被选守门的人共有二百一十二名。他们在自己的村庄,按着家谱计算,是大卫和先见撒母耳所派当这紧要职任的。」

17-22节是守门的利未人的职责。
「王门」())是君王进殿的正门。
「非尼哈」())是士师时代的大祭司。
「被选 בָּרַר/bä·rar’」())原文是一个特殊的词,意思是「洁净、炼净、分别」())。这个词表明这些守门者不是人推选的结果,而是经过了神的拣选和洁净。

23「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按着班次看守耶和华殿的门,就是会幕的门。」

24「在东西南北,四方都有守门的。」

25「他们的族弟兄住在村庄,每七日来与他们换班。」

26「这四个门领都是利未人,各有紧要的职任,看守神殿的仓库。」

27「他们住在神殿的四围,是因委托他们守殿,要每日早晨开门。」

23-27节是守门者的班次。
圣殿一共有24个守门的岗位()),每日分三班,日夜看守,需72人,每七日换班一次())。这些利未人就住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村里。
守门是「紧要的职任」()),不只是为了保护圣殿不被入侵,更是为了保护以色列人不致误闯圣殿而招致神的击打())。可拉因悖逆神而被神击打,他的后裔却被神使用担任守门的重任()),保护以色列人不因愚昧而招惹神的怒气。人的罪性虽然会遗传,但罪行却不会遗传,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行为接受神的审判,「不可因子杀父,也不可因父杀子;凡被杀的都为本身的罪」())。

28「利未人中有管理使用器皿的,按着数目拿出拿入;」

29「又有人管理器具和圣所的器皿,并细面、酒、油、乳香、香料。」

30「祭司中有人用香料做膏油。」

31「利未人玛他提雅是可拉族沙龙的长子,他紧要的职任是管理盘中烤的物。」

32「他们族弟兄哥辖子孙中,有管理陈设饼的,每安息日预备摆列。」

28-32节是管理器皿的利未人的职责。
管理器具的职责,人可能会认为是杂事,但在神的安排里却是「紧要的职任」()),并且应当忠心地「按着数目拿出拿入」())。只要是出于神的事奉,我们所当关心的不是岗位是否「重要」,而是自己是否「忠心」。
上图:陈设饼桌示意图。四个金环的位置与约柜不同,在桌子四脚上方靠近桌面的角上。

33「歌唱的有利未人的族长,住在属殿的房屋,昼夜供职,不做别样的工。」

本节是负责歌唱的利未人的职责。
歌唱的利未人必须「昼夜供职」()),专心唱歌,「不做别样的工」()),甚至还要「住在属殿的房屋」()),不可住到耶路撒冷之外的村庄,可见诗歌赞美在敬拜中的重要性。

34「以上都是利未人著名的族长,住在耶路撒冷。」

本节是3-34节的结束,作者以「住在耶路撒冷」())开始、又以「住在耶路撒冷」())结束,首尾相连,刻意把祭司放在中间,以突出圣殿的敬拜:

3-9节: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
10-13节:住在耶路撒冷的祭司;
14-34节:住在耶路撒冷的利未人及其职责。


本书可能成书于所罗巴伯完成圣殿重建之后,这样守门、管理器具和歌唱的利未人才能执勤。
出于神的事奉都有次序、有规矩,但事奉的岗位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祭司在至圣所的事奉固然关键,守门、管理器具也是「紧要的职任」())。最重要的是事奉的人都必须蒙拣选、被洁净,才能分别为圣、合乎主用。
上图:所罗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回归耶路撒冷的路线。

35「在基遍住的有基遍的父亲耶利。他的妻名叫玛迦;」

36「他长子是亚伯顿。他又生苏珥、基士、巴力、尼珥、拿答、」

37「基多、亚希约、撒迦利雅、米基罗。」

38「米基罗生示米暗。这些人和他们的弟兄在耶路撒冷对面居住。」

39「尼珥生基士;基士生扫罗;扫罗生约拿单、麦基舒亚、亚比拿达、伊施·巴力。」

40「约拿单的儿子是米力·巴力(就是米非波设);米力·巴力生米迦。」

41「米迦的儿子是毗敦、米勒、他利亚、亚哈斯。」

42「亚哈斯生雅拉;雅拉生亚拉篾、亚斯玛威、心利;心利生摩撒;」

43「摩撒生比尼亚;比尼亚生利法雅;利法雅的儿子是以利亚萨;以利亚萨的儿子是亚悉。」

44「亚悉有六个儿子,他们的名字是亚斯利干、波基路、以实玛利、示亚利雅、俄巴底雅、哈难。这都是亚悉的儿子。」

35-44节在形式上重复了扫罗的家谱()),文字上略有不同,实际上是下一章扫罗事迹的序言。作者采用古代中东文学的手法,在叙事之前,首先引入故事主人公的家谱。如:创五1-32先引出挪亚的家谱,然后才叙述挪亚的事迹;创十一10-32先引出亚伯拉罕的家谱,然后才叙述亚伯拉罕的事迹。而35-44节这段家谱,功用是结束序言,正式开始叙述国度和圣殿的历史。
第一章列出了从亚当、挪亚、亚伯拉罕到以色列的家谱,显明全世界都在神的救赎计划之中,但神的救赎是借着对单个家庭的拣选预备和延续。第二至八章列出了以色列十二个儿子的家谱,单个的家庭变成了一个民族,神的选民照着祂的应许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神借着这一批满了残缺和软弱的选民,赐福给「地上的万族」())。而本章的家谱则鼓励回归的百姓:这些在波斯帝国统治下的卑微小民,仍然是神所拣选的百姓。虽然经过了浩劫,但神仍然有条不紊地恢复他们、安排他们事奉,好像过去的失败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波斯帝国会过去,但神的国度和圣殿的旨意却永远不会过去;神在救赎计划中为自己的百姓所预定的,乃是一个荣耀的未来,因为「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历代志上第九章

viii. 支派名单的退出

本节是支派名单的退出,是与平行的,(不属于第九章的余下部分)。所有的以色列人是包括所有的支派,不只是那些出现在形成历代志作者本身的团体而已(那些列名在的人)。事实上透过这些名单,历代志作者强调神对这地的应许,已经表明他对当时情况合理的不满,(因此强调从雅各以及从他的众子,直到被掳的延续性)。提到被掳就指出现今的情况并不是偶然的,乃是对神不忠实的结果(见的注解)。扫罗王国和北国(及南国的倾覆,全都可以追溯到相同的原因。这经节所内含的性质暗示出,「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是属于那些被掳的,这与历代志对北国和南国的形容相当一致。99因此,「以色列和犹大列王的记录」(参JB和应该优于「以色列诸王的记录」(参:,而不必理会MT的标点。100这个来源指出:人口普查的名单可能被部分家谱所采纳,也可能是包括以色列家谱和历史的一个较长的官方来源。

77H. G. M. Williamson, 'Sources and redaction in the Chronicler's genealogy of Judah', JBL 98, pp. 351~359.

78详见 Johnstone, 'Guilt', pp. 116~138.

79「她的儿子们」(18节)这单数词尾,暗示只有一个妻子。

80N. Avigad, Bullae and Seals from a Post-Exilic Judean Archive , Qedem 4 (Jerusalem: Hebrew University Press, 1976), No. 14; 参H. G. M. Williamson, 'The Governors of Judah under the Persians', TB 39, 1988, pp. 59~82, 特别是 pp.69~77.

81参 M. Dijkstra, 'A note on 1 Chr. IV 22~23', VT 25, 1975, pp. 671~674; Williamson, p. 61; 也见 NEB.

82M. D. Johnson, The Purpose of the Biblical Genealog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 62~68.

83把几个地方-人名与约书亚记十九章作比较可看出不同。最为有趣的是沙拉音(31节;沙鲁险,;参实忻,,以坦、陀健(32节),可能是以帖的对等字(参:和巴力(33节,RSV、NEB)或者是巴拉特(NIV、GNB、JB),一个巴拉比珥较短的形式

84译成「含的百姓(字义:帐幕)」(参NIV、NEB),第41节MT作「他们的帐幕」(如RSV)。

85参 Williamson, pp. 293~294.

86更完全的讨论和其他的例子,请看M. J. Selman,'Comparative customs and the patriarchal age', 在A. R. Millard and D. J. Wiseman (eds.), Essays on the Patriarchal Narratives (Leicester: IVP, 1981), pp. 113~114, 126.

87REB和NEB采纳Rudolph,尝试将出生权归给犹大,这是严重的败笔。虽然它部分是根据LXX,却引发一个在第2节极端不确定的加添(「他的,不是」)和在第1节的结尾一个(隐藏的)矛盾。再者,旧约圣经没有任何其他地方认为犹大是长子继承权权的拥有者,特别是身为以色列第四个儿子。

88参 H. Donner, in J. H. Hayes and J. M. Miller (eds.), Israelite and Judean History (London: SCM Press, 1977), pp. 425~432. 这个事件一般是与亚述的非利士人的战役相关联在主前七三四年,而不是他与大马色在主前七三三~七三二年的战役。

89 ANET , p. 283.

90T. N. D. Mettinger, Solomonic State Officials (Lund: Gleerup, 1971), p. 39.

91这个使得第23~26节不像是后来的加添(反对 Williamson 的意见)。

92A. Lefèfre, 'Note d'exégèse sur les généalogies des Qohatites', Recherches de Sciences Religieuses 37, 1950, pp. 287~292; 参 M. D. Johnson, The Purpose of the Biblical Genealog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 71~73.

93对这个议题的讨论和奥伯莱(Albright)观点的一个护卫,认为这名单是从大卫时代的一个历史记录,参 C. Hauer, 'David and the Levites', JSOT 23, 1982, pp. 33~54.

94第12b节是指便雅悯人,参H. G. M. Williamson, 'A note on 1 Chronicles VII 12', VT 23, 1973, pp. 375~379.

95对这个家谱更进一步的讨论,参 N. Na’aman, 'Sources and redaction in the Chronicler's genealogies of Asher and Ephraim', JSOT 49, 1991, pp. 99~111, 特别是 pp. 105~111.

96进一步见 D. Edelman, 'The Asherite genealogy in 1 Chronicles 7:3~40' Biblical Research 33, 1988, pp. 13~23; N. Na'aman, art. cit., pp. 100 ~105, 109 ~111.

97Wilcock, pp. 44~45.

98「希约」(14节,NIV、RSV、NEB、GNB)几乎肯定应该写成是「他的兄弟」(JB,带有轻微母音的改变)或者是「他们的兄弟」(与路西安校订本,LXX【L】)。

99参 Williamson, IBC , 特别是 pp. 102~109.

100这个观点在 W. Johnstone, 'Guilt', p. 138, n. 25. 是被独立采用的,也参Braun, p. 130.

C再次定居耶路撒冷的人口

历代志上第九章是由两份名单所组成的:第2~34节,那些再次定居耶路撒冷的人;以及第35~44节,扫罗的家谱。前者主要的主题事件是耶路撒冷居民的名单,因为后者的段落实际上是介绍扫罗王朝(十章)。占据耶路撒冷在以色列的被掳归回上是一个关键,因此在历代志强调地理的自然结果,特别是在犹大和便雅悯的段落。这名单几乎肯定是有意写成一个完整段落,即使其内容是不平均的,并且与尼希米记第十一章有很大的不同(请看下面)。特别有意义的是,除了之外,它是历代志惟一接近作者本身时代的部分。

第2~17节与有几个类似点,但是有何关系并不十分清楚。有许多的注释家(如Curtis、Madsen、Ackroyd)相信,历代志和尼希米记,两者为了他们各自的计画,都用到共同来源,但也有可能历代志及尼希米记是彼此的来源。为了显示出其困难,迈尔斯 ( Myers ) 曾经注意到大约有八十一个人的名字在尼希米记的名单,而七十一个是在历代志里,但是只有三十五个人在两个名单中是相同的。事实上,最有可能的解答就是历代志是借用者,有以下四个考虑因素。首先,在历代志的数目一直是比较多,虽有不同处也不是很多。举例来说,比较九百五十六个便雅悯人(9节)对比在的九百二十八人,和七个有名字的利未人(14~16节)对比在的六个人。第二,描述的是尼希米开始在耶路撒冷定居的政策,而在历代志人名数目比较多,是它们对那政策延续的反映,会比较合理。第三,第2节提到圣殿的仆人(希伯来文 neṯînîm ;和合:尼提宁)在历代志只出现这一次,后来的名单中未再出现,但是却经常出现在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如:。最后,第2节(= 在尼希米记十一章已经是编辑结构上的一部分,而不是名单本身(Rudolph、Williamson等学者)。

至于两个名单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可能定位得更为准确一点。历代志上第九章的数目,只比尼希米记第十一章中的稍微增加,而许多个别的人名则相同,暗示有一个新的世代已经部分地取代早先家族的首领(参9、13、34节),而且历代志上第九章或许是比晚半个世代。

不过,这个结论只能决定这两段经文彼此关系的性质,却无法确定的日期。关于日期的议题,有两个主要的选择,即,,一是衍自耶路撒冷再次有人定居,可能发生在尼希米管理之下大约再晚半个世代,二是属于尼希米记十一至十二章的名单最后编辑之后。若属后者,则至少是在尼希米之后三个世代,而且一个与尼希米同时代的音乐家名字叫做玛他尼的,应该会被提到,因为玛他尼和在尼希米之下当大祭司的以利亚实,他们的曾孙都曾被提到。前者较可能,因为它容许这样的结论:实在是编辑者在形容他本身时代的改变。或许一些新的名字,特别是在守门者之中,其变化更加被凸显,甚至他本人就认识其中的人。当你观察到:这编辑者对早先的经文材料,在此处比在家谱中其他明显之处,运用更大的自由时,你就更能同意这观点。不幸我们无法确定,也没有办法知道,这个编辑者是否就是历代志作者本身,或是一位较早的文士,而历代志作者把他的工作接手过来。

无论赞成哪一个观点,最要紧的是,第2~34节是一个确定的记号,就是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复兴是一个继续进行的过程。此处在家谱(代上一~九)和叙述(代上十~代下三十六)的会合点上,显明被掳归回的以色列人是赶上神对以色列仍然发展中的计画。他们是从亚当(代上一)和十二个支派(二~八)后裔而来的家谱继承者。以法莲和玛拿西(3节)被加添到,确定是没有错误的,即使关于他们的定居没有最新的资讯。他们回到应许之地(2节),特别是耶路撒冷(3~34节),是一个清楚而看得见的记号,就是以色列在被掳当中存活了(参1节)。神因以色列的「不忠」而降下审判(1节,,结果并没有完全终止以色列的历史。家谱虽一度看似断绝了,现在却又再次存续(参:,并且历代志作者和他的社群,活生生地见证了根植于人类受造的盼望。

这一切意味着历代志把以色列人的历史,比列王纪上下更向前推进一步。虽然列王纪下是以一个真诚的盼望作退出,但它却受到限制,因以色列人仍在被掳中。但现在严冬已尽,而这些名单又是一个肯定的记号,说明春天已经翩然降临了。历代志上第九章的以色列人,对预言性的盼望,是一个看得见的应验(参:。虽然这些名字现在大部分不为人知,但一种共同看得见的历史却带来一种真实的兴奋感,而这部神所干预的历史,正在他们眼前展开。然而,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已经完成了,历代志作者必然很痛苦地了解到这点。但他对圣殿的人事和活动的强调(10~34节),自然会显露出他对圣殿无比的关心(代上二十一~代下七),和他盼望:因圣殿所激发的祷告,会为以色列人的土地,带来更完全的医治和复兴(参:。历代志的作者,因此看见他自己的世代,在神计画要实现的作为中,绝对不是无助的目击者。只要存着信心,借着继续迁徙到耶路撒冷定居(3~9节)和在圣殿中,全心全然地敬拜(10~34节),他们就有机会成为神计画实现的参与者。

i. 再次定居城市

,参:a

本节准确的意义,端视希伯来文 ha ̄riʾs ̌o ̄nîm 的意义。较早的注释家(如 Zöckler、Curtis和Madsen)根据第一至八章的内容,认为它是指被掳前的居民,因此有「先前的」这个意思。另有人把它翻译为「首先」,是指那些在主前五三八年回应古列口谕而归回的人(Noth、Myers),101或是根据类似的字而译作「首领」。不过最可能是一个一般性的陈述,指那些被掳归回的人(1节),在大规模正式迁居耶路撒冷之前(3~34节,MT与第3节的开头作出一个强烈的对比,「但是居住在耶路撒冷那里……」),首先定居在他们自己的城镇(参JB、NIV)。

「他们祖先的地」(NEB,他们本身的产业)是一个很少在历代志中出现的辞汇(只有在。在这里的出现令人想起摩西(如:及下;和约书亚(如:时代其频繁的用法,确定了与早期以色列人的连接。102「以色列」(RSV)在这里所代表的是「以色列的百姓」(GNB,参NEB),就像是在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中的一般用法(如:。圣殿的仆人(「仆役」,和合)是一个经常在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中被提到的群体,但是他们却没有出现在历代志其他的地方,甚至在其他的旧约圣经。他们可能是代表守门者(17~26节),因为圣殿的仆人在接下来的名单中被省略,而守门者也在第2节中被省略,或者更有可能的,他们在其他地方是与守门者有所区分的,他们是圣殿助手的另一个团体,其出现让人想到

这个段落其余的部分(3~34节)是耶路撒冷再次有人居住。这个名单似乎与历代志作者本身同时代,或者是紧接在尼希米的政策施行之后,他下令至少有百分之十的人口应该是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及上文)。历代志分成如下几部分:

ii. 耶路撒冷的百姓

,参:

这里提到四个支派的代表(3节),作为对比的两个支派。虽然那里似乎没有关于以法莲和玛拿西更进一步的资料,他们肯定被包括在第二至个支派的代表(,来指明以色列逐渐的扩张和联合(包括这两个支派的相同例子,参:。犹大的后裔(4~6节)是根据犹大所生的三个儿子来归类的,法勒斯(4节,、示拉(5节,示罗的子孙,和合、NIV、RSV、JB,,和谢拉(6节,~8)。这些名字是那些家族的领袖(参9、34节)。耶乌利没有在尼希米记十一章被提到,乌太应该是就是亚他雅,而亚帅雅可能是与玛西雅同一人

即使两个版本中犹大后裔的家谱有一些不同,便雅悯人的情况其分岐点更凸显(7~9节)。似乎是列出一个家庭的族长和四个其他的官员,而历代志则有四个(或者是五个?)领袖。只有撒路是明显相同的,不过何达威雅,哈西努的儿子(7节)应该与犹大的儿子哈西努亚是同一个人,在希伯来文的差异甚微)。而犹大和便雅悯,比在尼希米时代在数目上小有增加(便雅悯人从九百二十八个增加到九百五十六个)。

iii. 耶路撒冷的祭司

,参:

这里有六个家族领袖的名字(13节),就是耶大雅、耶何雅立、雅斤(10节)、亚撒利雅(11节)、亚大雅(12节),和玛赛(12节 = 亚玛帅,。头三个是古老传统的家庭(参:,而其余两个是属于巴施户珥和音麦家族,他们和耶大雅,属于第一批从巴比伦归回的团体。亚撒利雅属于大祭司撒督的后代,并且与的家谱几乎相同(亚撒利雅可能不是与的西莱雅同一人,而都分别的看待他们)。管理神殿的官员(11节)几乎肯定的是指大祭司(参:

祭司的数目大量增加,超过(一千七百六十人对照一千一百九十二人),但是他们比起最初回来的四千两百八十九人仍然相当少数。至于其余的犹太人,在接受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定居的呼吁时,有些祭司似乎与其余的犹太人一样,保持了沉默(举例来说,哈琳的家庭,,似乎就没有参与)。玛拉基抱怨不是所有的祭司都严肃地对待他们的职责,也似乎是反映这里的情形(参:。在历代志的名单中,这富有意义的数目增加,也可以反映出对这些善于作工的祭司的双重赞赏(NIV、RSV;「负责的人」,NEB),他们投入「服事」(RSV、NEB)或是事奉(参NIV)圣殿(13节,注意到「事奉」也是中,祭司职责的一个重要关键)。

iv. 耶路撒冷的利未人

,参:

这里提出了七个名字,以对照在的六个,并且有一些变化。他们可能被分成四个领袖,是有家谱的,就是示玛雅(14节)、玛探雅(15b节)、俄巴底和比利家(16节),以及三个没有祖先名字的助手(15a节)。这可由拔巴甲被指派为(=八布迦?)「副」而得证明。就如在尼希米记第十一章所指出的,这些是歌唱家,可由玛探雅是从亚萨、俄巴底是从耶杜顿衍生来的而作此推测。他们的祖先在大卫时期是唱诗班的领袖(,并且这个名单中的领袖在尼希米的时代,领导以色列人来赞美

16.比利家没有在尼希米记十一章提到,或许也是一个歌唱家。尼陀法人住在靠近伯利恒处,包括许多的歌唱家,并且以利加拿的出处也可能与比利家与希幔的后裔有关,因为他的后代并没有被包括在被掳归回的歌唱家当中(参:。只有亚萨的后裔似乎已是最先从被掳归回= ,所以其他团体在这里的出现是一个见证,就是越来越渴望看见歌唱家在他们传统的团体里,再次被建立。

v. 耶路撒冷的守门者

,参:

对于耶路撒冷的守门者,只有简单描述,本段则大幅记载。历代志作者多少偏离他列出耶路撒冷人口的主题,这引起一个问题:为什么守门者受到如同这名单上其他的团体那般多的注意?一个颇合理的可能,就是守门者清楚代表了历代志作者的渴望,就是看见利未人扮演一个更突出的角色。虽然他们人数少,但许多人似乎回应呼召,返回耶路撒冷和其周围村庄定居(22、25节)。他们也是历代志里以色列人彼此「帮助」活生生的见证(25节,参:及下,的注解),并且他们表明一个真实的意愿,就是承担额外的职责(26~32节)。后者的情形可能已经造成,因为在被掳之后,以色列人中的利未人普遍不足(参:

这个段落处理守门者三方面的「服事」(19、28节):他们的权威(17~23节)、他们的领导(24~27节),和他们额外的工作(28~32节)。在历代志中,权威的问题经常是诉诸传统,无论是家谱方面或属灵方面。由四个当时的家庭(17节,只有两个出现在透过他们的「领袖」来追溯他们的祖先(17节,GNB)。沙龙可上溯到可拉(19、31节),就是利未支派(103哥辖子孙(参32节)中一个最早的领袖。沙龙的领导角色可从他被安排守东门来确认,这职分在被掳归回之后,又被称作王门(18节,参:。这是一个重要的官职,护卫圣所的门户(19节)。104

他们成为守门者的正式体系,是出于大卫指派(22节,代上二十六),时值米施利米雅的儿子撒迦利亚担任此职(21节,。但是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属灵上的继承,在此以曾经奋力防卫圣所圣洁及下)的祭司非尼哈(20节),以及年轻时是一个守门者的撒母耳(22节)作为代表。这个诉诸历史的主张,可由与摩西时代的用词相关联而获得支持。「营」(18节,RSV,也在19节)和会幕(= 帐幕,19、23节)各出现两次,而会幕的门(21节)是直接来自非尼哈的故事。105「耶和华与他同在」(= 非尼哈,20节,RSV、NIV)显示出,耶和华也与那些在历代志作者的时代,仍然对神保持同样活泼的敬拜传统的守门者同在。他们已经进入紧要的职任(22节,参RSV,也在26、31节),也是一个翻译成「信实,值得信赖」意思的字词(参JB、NEB、Braun)。

第24~32节主要的议题是,所有的这些经节,或部分经节,究竟是指守门者,或是全部的利未人呢?许多注释家赞成指所有利未人,在第23节(Braun)、26a节(Williamson),或是第27节(RSV、NIV)之后分开这个段落。这是根据片语「他们是利未人」(26b节,参31节),和在第26~32节职责的扩张。但事实上,守门者似乎一直萦绕在编辑者的心中。在提到的四个额外角色中:「看管仓库者」(26节),传统上是由守门者充任的、20及下),而夜班守门的职责(26~27节)也不是不妥当的。当然,看管圣殿设施(28~29a节)和预备祭牲(29b~32节)的任务就出乎意料了,但是这些工作也落在守门者和他们的亲戚身上。玛他提雅(31节)是沙龙的长子,首要守门者(17、19节),而哥辖人的弟兄(32节)包括可拉后裔沙龙家。而守门者参与在其他活动,特别是财务方面,也出现在。106

这四个主要守门者(24~27节)就是第17节所列名的人。圣殿的门每个晚上关闭,不过一支钥匙(27节,译按:中文和合本未列)未出现在旧约圣经其他地方。早晨(27节)是赞美(参:和献祭(如:的时刻。a节完全是指圣殿的「器皿」(NEB)或是「器具」。第30~32节提到在准备祭牲时某种特殊的职责。混合香料(30节)仍然是祭司专司的职责(参:,但是沙龙的子孙烘烤一般性的「薄饼」(?)(31节,NRSV)或是献祭的饼,而守门者最近的亲属则是管理陈设饼(32节,

vi. 耶路撒冷的歌唱家

这个经节所指的人是谁不清楚。或者他们与在第14~16节中是相同的团体,但是存在于一个不同的来源(17b~33节),或者这些是带有音乐天分的守门者。第14~16节的一些歌唱者在尼希米之下担当守门者的职责,这或许可支持后者的解释,附注也是关于从其他职责的豁免。

vii. 结论

本节几乎是与一模一样,只增加了利未人。它重新以定居在耶路撒冷的早些名单为主题,与第3节前后呼应,虽然利未人直到第14节才出现。其作文的特性暗示出它是从第八章改编而来的。

101Rudolph也改变「那些定居的人」(希伯来文 hayyôs ̌eḇîm )为「那些归回的人」(希伯来文 has ̌s ̌a ̄bîm ),明显地Myers也是,但是在古代的经文中并不支持。

102相同的字词(希伯来文 ʾaḥuzzâ )也经常出现在以西结书(如及下)。

103沙龙或许与(?25)节的米书兰同一人,但是却没有理由,如同一些注释家所主张的,认为他是与大卫同时代的米施利米雅/示利米雅同一人。

104参 J. W. Wright, 'Guarding the gates: 1 Chronicles 26:1~19 and the roles of gatekeepers in Chronicles', JSOT 48, 1990, pp. 69~81, 特别是第74~76页。

105提及大卫同时代的人撒迦利亚(21节,参:,事实上能够意味着所提到的「帐幕」可能是在基遍的圣所或者是大卫起先停放约柜的地方

106参J. W. Wright, art. cit., JSOT 48, 1990, pp. 76 ~79.

D扫罗家族的家谱

这名单几乎是与一模一样,只有没有重复,详见第八章的注解,重复这名单的理由似乎是在于其不同的功用。第八章的强调是在于三个便雅悯的主要后代的居住地,此处扫罗的家谱是预告第十章他的王权之记载。历代志作者运用叙述体材的经文,附带着合适的名单为开始,在此处与扫罗王朝的倾覆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家谱在扫罗之后连续十二个世代,因此尽管他的王朝崩毁且王权被转给大卫,并没有挪走他的家族在以色列历史所占的位置。他们也是住在耶路撒冷(38节),我们虽不知道在被掳之后是否仍继续居住,但对他们来说仍有盼望的记号。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以色列人都按家谱计算,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犹大人因犯罪就被掳到巴比伦。」

“在以色列诸王记上”。这并不是我们圣经里的列王纪上,而是已经失传的宫廷纪录。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本节上半节为2至8章所记谱系的总结。“以色列人”应作“全以色列人”,包括谱系中所列的各支派。作者希望复国后有一个团结的民族,用心良苦。

《以色列诸王记》是一本已经散佚了的宫廷记录。看注。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以色列诸王记: 这并非指圣经中的列王纪。作者为了记录本书而引用了许多资料,以色列诸王记也是作者所参照的宫廷文书之一,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已失传。圣经是具有历史根据的书,表明我们的信仰基于历史事实。犹大人因犯罪: 作者并没有使用统称神子民的“以色列”或“以色列众人”,而称其为“犹大”,明确了以色列历史的主体并非北王国以色列而是南王朝犹大。之所以强调他们犯了罪,是为了警告后人不再犯罪。

――《圣经精读本》

●「以色列人」:原文是「全体以色列人」、「整个以色列人」。

●「按家谱计算」:SH 3187,「被列入家谱」。

●「以色列诸王记」:应该是一本已经佚失的著作,曾出现于代下 16:11 20:34 25:26 27:7 33:18

◎大部分学者认为此处与 尼 11 相关,不过到底那一份资料比较早,则有争议。似乎较多人认为历代志参考尼西米记,但是历代志的时间较晚,所以定居耶路撒冷名单按照当时的现况修正了。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家谱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

在王室的正式档案中记录家系表有好几个理由。第一,不论土地是王室还是神的赐与,都和家庭有关。因此,财产方面的分争,往往都需要参考家谱的记录才能解决。第二,征召百姓为政府服务,不论是徭役还是兵役,都是以人口统计为根据,课税亦然。人口统计的记录通常是按照家族的谱系分类。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被掳归回后得以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后裔: 分配迦南地时耶路撒冷位于便雅悯支派与犹大支派的分界线,18:16),被掳归回后,除这两个支派之外,还有以法莲,玛拿西的子孙也居住在此城(3节 )。这是因为历经王政时期与被掳时期之后,支派之间的区别实已变得无意义。

――《圣经精读本》

从巴比伦被掳归回者的职分: 被掳归回后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百姓的家谱,将家族,居住地与所委任的职分告知了归回百姓。(35节 )以下则记录了与(8:9-40)近相同的扫罗家谱。下文的图表可以说明我们了解如此相近家谱的原因。(4:1-9)是整个历代志正文的背景;(8:29-40)的扫罗家谱是在被掳归回前的以色列历史过程中记录的 ;(9:35-44)所记录的扫罗家谱则意味着历代志正文的开始。圣经中没有毫无意义的反复句子。

――《圣经精读本》

「先从巴比伦回来住在自己地业城邑中的有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尼提宁的首领。」

“先……住在自己地业”。这名单记载从巴比伦被掳之地返回巴勒斯坦的第一批人。关于“尼提宁”,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本章自此节以后,记的是被掳后归国的以色列人,可分四大类:1,属不同支派的平民(3~9节 );2,祭司(10~13节 );3,利未人(14~34节 );4,尼提宁(2节 即在圣殿内工作的仆役 本为外族人

百姓被掳,国破家亡,政制荡然无存。复国之初,当务之急是建立以圣殿的侍奉为中心的一个新社会,团结全民,共同建国。本章详列祭司、利未人及殿中侍奉者的职守,以确立他们在新社会中的地位。

“先从”指第一批回归的人。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以色列人」:包括以前南北二国的人,即3节中所说的「犹大人、便雅悯人」(代表南国 )和「以法莲人、玛拿西人」(代表北国 )。

「尼提宁」:是圣殿的苦役

――《串珠圣经注释》

回来住在自己地业城邑: 耶路撒冷因巴比伦的猛攻而沦为废墟,然而,被掳到巴比伦的以色列百姓却没有忘记此城。古列下诏书之后重返耶路撒冷。“住在自己地业城邑”的人是与圣殿有密切关系的人。本节也给我们暗示以下事实。圣徒在信仰生活中会时常处于逆境。有人或因信心软弱便离神而去,有人或因个人的、经济上的问题而远离教会。尤其是,曾度过信实的信仰生活,却因政治的逼迫而失去信仰自由之人,便会无限地怀念神的话语。然而,神必动工赐给他们重返的机会。愈是经历过苦难的人,肯定会愈想亲近事奉神。 尼提宁的首领: 可能是在圣殿服侍利未人的人。此名的字面含义为圣殿而被组织起来的人,这一点不甚清楚。有人推测他们原没有名字而过着打工的生活,被掳归回后被人称为尼提宁

――《圣经精读本》

●先「从巴比伦回来」:原文并没有这些字。虽然实际的意义的确是如此。 9:2 一开始是「首先住在自己地业、自己城邑中的」。

●「地业」:SH 2722,「继承而得的产业」、「土地」、「财产」。

●「尼提宁」:根据 书 9:3-27 记载,为基遍人的后裔。是被当成殿役,在圣殿中工做杂务的外国人。一般认为尼提宁受利未人管辖。

●尼提宁「的首领」:原文并无「的首领」。

◎「尼提宁」是圣殿的苦役,这些人回来,应该也是担任苦役的工作,但居然有人愿意回来承担这些工作,真是令人敬佩。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介绍返回故土的犹太人之首领:他们可分为四类:平民、祭司、利未人和尼提宁。

――《串珠圣经注释》

回国后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作者在列举以色列族谱的末段,记录了被掳归回后犹太人领袖的名字,组织与一章的内容呼应。整段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以色列人后裔的家谱、祭司利未人的职务及他们分布居住的地方。

――《串珠圣经注释》

「住在耶路撒冷的有犹大人、便雅悯人、以法莲人、玛拿西人。」

住在耶路撒冷的: 被分散到四处的百姓重又聚在神的翅膀之下。曾有预言说被掳的以色列“必一同聚集……从这地上上去”“成为一国”。事实上,被掳归回之后还有许多百姓继续停留在巴比伦。然而,归回之人纪念神的恩典而选择了耶路撒冷。亦即,本节所记录的皆为真正的以色列人,是形成以色列历史主流的人。就像这样,得蒙救赎的决不会忘记神的恩典,他们怀着积极加入神之事工的激情,追根究底,福音之史正是为他们所开展。

――《圣经精读本》

◎ 9:3-17 似乎与 尼 11:4-9 对应。

◎虽然我们知道被掳归回到耶路撒冷的,的确是以南国的犹大、便雅悯人为主,但是 9:3 还是加上了「以法莲人、玛拿西人」,让整个以色列的概念包含在「被掳归回」的百姓中。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重新殖民名单的重要性】

这名单所列的是在耶路撒冷定居的人。本段与上文不同之处,在于上文尽皆记述归回先祖的地业居住。耶路撒冷居民这么少的缘故,是很多家族在巴比伦毁城之时已被屠杀。其他支派来到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必须弃置(甚至放弃 )原属支派的祖业。愿意这样牺牲,以求补足耶路撒冷人口的人特别配受推崇。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犹大儿子法勒斯的子孙中有乌太。乌太是亚米忽的儿子;亚米忽是暗利的儿子;暗利是音利的儿子;音利是巴尼的儿子。」

乌太。;见注释。

――《SDA圣经注释》

●「法勒斯」:字义是「断裂」。

●「乌太」:字义是「有帮助的」。

●「亚米忽」:字义是「我的亲属是尊贵的」。

●「暗利」:字义是「耶和华的门徒」。

●「音利」:字义是「雄辩的」。

●「巴尼」:字义是「建立」。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示罗的子孙中有长子亚帅雅和他的众子。」

“示罗的子孙”应指示拉的子孙。因为作者记归国的犹大人上溯到犹大的儿子法勒斯、谢拉和示拉。但若非误抄,则“示罗”当指示罗城,为以色列民的历史圣地,会幕和约柜一度安放于此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示罗」:应作「示拉」

――《串珠圣经注释》

示罗的子孙……亚帅雅: 示罗是以色列的宗教中心,人们每年在此处守耶和华的三个节期。并且,直到大卫将约柜迁至耶路撒冷,以色列百姓都在此地向耶和华献燔祭。这样的地理位置说明了示罗人亚帅雅的出身,表明他是非常忠心的利未人,被掳归回之后为了遵行利未人的职务而居住在耶路撒冷。借着这些圣徒可以看到他们想要亲近神的圣所而服侍神的热情,我们不论在何时何地也当成为都渴慕神的信心之人。

――《圣经精读本》

●「示罗」:字义是「安歇之地」。

●「亚帅雅」:字义是「耶和华所造」。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谢拉的子孙中有耶乌利和他的弟兄,共六百九十人。」

「六百九十人」:记载法勒斯的子孙只有四百六十八人,比这里的为少,可见「六百九十人」是全支派法勒斯、示拉、谢拉三家族的总人数(参9 )。

――《串珠圣经注释》

●「谢拉」:字义是「升起」。

●「耶乌利」:字义是「神所扫除的」。

◎ 9:6 说犹大的子孙有690人,但 尼 11:6 说有468人。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便雅悯人中有哈西努的曾孙、何达威雅的孙子、米书兰的儿子撒路,」 ●「哈西努」:字义是「发怒」。

●「何达威雅」:字义是「赞美耶和华」。

●「米书兰」:字义是「朋友」。

●「撒路」:字义是「有重量的」。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又有耶罗罕的儿子伊比尼雅,米基立的孙子、乌西的儿子以拉,伊比尼雅的曾孙、流珥的孙子、示法提雅的儿子米书兰,」 ●「耶罗罕」:字义是「表示怜悯」。

●「伊比尼雅」:字义是「耶和华建造」。

●「米基立」:字义是「有价值的」。

●「乌西」:字义是「强壮」。

●「以拉」:字义是「橡树」。

●「流珥耶和华已审判」:字义是「神的朋友」。

●「示法提雅」:字义是「耶和华已审判」。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和他们的族弟兄。按着家谱计算,共有九百五十六名。这些人都是他们的族长。」

◎ 9:9 说便雅悯的子孙有956人,但 尼 11:8 说有928人。此处应该是较为后期的资料(人数增加 )。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祭司中有耶大雅、耶何雅立、雅斤,」

本节至13节记录管理神殿的利未人,录下谱系,证明各人的血统渊源。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耶何雅立: 是在两约之间担当过重要角色的著名的马加比家族的祖先。马加比家族是从叙利亚的逼迫下解放以色列的祭司家族。

――《圣经精读本》

●「耶大雅」:字义是「耶和华所认识」。

●「耶何雅立」:字义是「耶和华抗争」。

●「雅斤」:字义是「他将建立」。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归回的祭司与利未人: 最喜悦古列允许俘掳归回之诏书的首先应该事奉耶和华之殿的祭司与利未人。本文是祭司与利未人的名单,作者查看了他们祖先的家谱,照其产业记述了归回百姓的职分。

――《圣经精读本》

「还有管理神殿希勒家的儿子亚萨利雅。希勒家是米书兰的儿子;米书兰是撒督的儿子;撒督是米拉约的儿子;米拉约是亚希突的儿子。」

「管理神殿」的人是圣殿的负责人,不过这里列举的都是大祭司。

――《串珠圣经注释》

神殿: 被掳归回后,圣殿虽然早已被破坏,但服侍圣殿者的子孙还是得以存留了下来。他们照着先祖的职分而作工,要事奉将会修建的所罗巴伯圣殿。

――《圣经精读本》

●「希勒家」:字义是「耶和华是我的分」。

●「亚萨利雅」:字义是「耶和华已帮助」。

◎「管理神殿」:意思就是「大祭司」。 代下 35:8 也用「管理神殿的希勒家」来描述大祭司这个职位。

●「米书兰」:字义是「朋友」。

●「撒督」:字义是「公义」。

●「米拉约」:字义是「叛逆」。

●「亚希突」:字义是「我兄弟是美善」。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有玛基雅的曾孙、巴施户珥的孙子、耶罗罕的儿子亚大雅。又有亚第业的儿子玛赛。亚第业是雅希细拉的儿子;雅希细拉是米书兰的儿子;米书兰是米实利密的儿子;米实利密是音麦的儿子。」

亚大雅。;见注释。

巴施户珥。;见注释。――《SDA圣经注释》 ●「玛基雅」:字义是「我的王是耶和华」。

●「巴施户珥」:字义是「自由」。

●「耶罗罕」:字义是「表示怜悯」。

●「亚大雅」:字义是「耶和华已荣耀了祂自己」。

●「亚第业」:字义是「神的装饰」。

●「玛赛」:SH 4640字义是「主的工作」。可能就是 尼 11:13 的「亚玛帅」SH 6023。两个字发音近似。

●「雅希细拉」:字义是「神所领回的人」。

●「米实利密」:字义是「回报」。

●「音麦」:字义是「他已经说了」。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他们和众弟兄都是族长,共有一千七百六十人,是善于作神殿使用之工的。」

「一千七百六十人」:所记录的共有一千一百九十二人。

――《串珠圣经注释》

善于作神殿使用之工的: 是帮助作圣殿杂务的利未人,他们以谦卑的心作了神的工作。这种多样化的职分是在大卫时代所设立定的(23:26-32),本节的随从者皆为其后裔。

――《圣经精读本》
◎ 9:13 说祭司有1760人, 尼 11:12-14 共列出1192名祭司。

「利未人米拉利的子孙中有哈沙比雅的曾孙、押利甘的孙子、哈述的儿子示玛雅,」 ●「米拉利」:字义是「苦味」。

◎「米拉利」是利未的第三个儿子,本来负责扛抬会幕的硬质器具。民 3:36-37 4:31-33 。

●「哈沙比雅」:字义是「耶和华已思量」。

●「押利甘」:字义是「抵挡敌人的援助」。

●「哈述」:字义是「考虑周到的」。

●「示玛雅」:字义是「被耶和华听见」。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有拔巴甲、黑勒施,迦拉并亚萨的曾孙、细基利的孙子、米迦的儿子玛探雅,」

亚萨的曾孙: 亚萨是负责在圣殿唱诗的人(6:39-)。本节说明在被掳归回的人群中有负责在圣殿唱诗的家族。

――《圣经精读本》

●「拔巴甲」:字义是「搜寻者」。

●「黑勒施」:字义是「哑的」。

●「迦拉」:字义是「有影响力的」、「有权势的」。

●「亚萨」:字义是「收集者」。

●「细基利」:字义是「值得纪念的」。

●「米迦」:字义是「有谁像神」。

●「玛探雅」:字义是「耶和华的礼物」。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又有耶杜顿的曾孙、迦拉的孙子、示玛雅的儿子俄巴底,还有以利加拿的孙子、亚撒的儿子比利家。他们都住在尼陀法人的村庄。」

尼陀法人。尼陀法是一个村庄,在伯利恒附近

――《SDA圣经注释》

记载,“尼陀法人的村庄”住有歌唱的利未人。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尼陀法人的村庄」:住在这儿的是负责歌颂的利未人。

――《串珠圣经注释》

●「耶杜顿」:字义是「赞美」。

●「示玛雅」:字义是「被耶和华听见」。

●「俄巴底」:字义是「耶和华的仆人」。

●「以利加拿」:字义是「神已经拥有」或 「神已经创造」。

●「亚撒」:字义是「医治者」。

●「比利家」:字义是「耶和华祝福」。

●「尼陀法」:字义是「落下」。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守门的是沙龙、亚谷、达们、亚希幔和他们的弟兄,沙龙为长。」

守门的。第17-26节,涉及到守护门者,描写了他们的数量和他们的职责。比较

――《SDA圣经注释》

守门的: 希伯来语指看守圣殿入口或宫门的人。在现代社会中守门或许是卑贱的职业,然而,从看守神殿者的立场来看,守门是可以歌唱“宁可在神殿中看门,不愿住在恶人的帐棚里”的荣耀之责。他们充满喜乐的工作态度教导我们,在履行我们的职责时,无论事情的性质如何,我们都当以喜乐、感恩的心来工作

――《圣经精读本》

●「沙龙」:字义是「报应」。

●「亚谷」:字义是「险恶的」。

●「达们」:字义是「压迫者」。

●「亚希幔」:字义是「我兄弟是个礼物」。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圣殿有四扇大门(24节 ),“朝东的王门”在东面,为君王进殿的门,由守门的首领看守。非尼哈是士师时代早期的大祭司。米施利米雅的儿子撒迦利雅是大卫时代的利未人。作者将守门人的职务追溯到撒迦利雅和非尼哈。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 9:17-27 是记载守门工作的职责。 9:22 说守门的人有212人尼 11:19 记录有172人, 拉 2:42 记载与所罗巴伯一起归回的守门人有139人。

「从前这些人看守朝东的王门,如今是利未营中守门的。」

“利未营中守门的”。在会幕和圣殿门外守卫的人。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王门」:。这是以前圣殿门户的名称。

――《串珠圣经注释》

王门: 是耶路撒冷圣殿中最重要的门,新约圣经则称为美门。此名源于王从南边的宫殿出入圣殿之时必经之门,被掳时期之后被称为王门

――《圣经精读本》

「可拉的曾孙、以比雅撒的孙子、可利的儿子沙龙,和他的族弟兄可拉人,都管理使用之工,并守会幕的门。他们的祖宗曾管理耶和华的营盘,又把守营门。」

「可拉的曾孙 ...... 」:作者强调看守圣殿是利未人世袭的传统;由于这职任性质特殊而且是一种荣誉,所以他们的名字通常是和利未人分开排列。

――《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的祖宗曾管理耶和华的营盘: 表明自摩西时代以后,利未家族一直看守了会幕周围的门。这些事实说明看门的毫无怨言地继承祖先之职分的顺服态度。

――《圣经精读本》

●「可拉」:字义是「光秃的」。

●「以比雅撒」:字义是「我父已经积聚」。

●「可利」:字义是「哭泣者」。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从前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管理他们,耶和华也与他同在。」

「耶和华也与他同在」:可作「愿耶和华与他们同在!」。

――《串珠圣经注释》

非尼哈……耶和华也与他同在: 旷野生活末期,以色列百姓在什亭犯了与摩押女子行淫的罪,且因拜偶像的大罪而受到耶和华所降的大灾。此时,为了拯救百姓非尼哈照着神的话语除去了行淫的源泉,并建立了贞洁律例,清除了所有不洁。因有这样的功绩,神应许他和他的家族将永远作祭司。通过这样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遵行神旨意时,神必施行救恩

――《圣经精读本》

●「以利亚撒」:字义是「神已经帮助」。

●「非尼哈」:字义是「铜管乐器的口」。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米施利米雅的儿子撒迦利雅,是看守会幕之门的。」

会幕。见对的注释。

――《SDA圣经注释》

会幕: 圣幕、会幕、帐幕都意指神的会幕。

――《圣经精读本》

●「米施利米雅」:字义是「耶和华回报的人」。

●「撒迦利雅」:字义是「耶和华记念」。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被选守门的人共有二百一十二名,他们在自己的村庄,按着家谱计算,是大卫和先见撒母耳所派当这紧要职任的。」

二百一十二名。据,守门的有172名。大卫时代的总数是93名;随以斯拉回归的是139名

先见撒母耳。值得注意的是,撒母耳参与安排圣殿的礼仪。其他地方没有提到撒母耳参与这样的活动。

――《SDA圣经注释》

“撒母耳”为守门员设立的轮更制。他自己从孩童时代开始便担任这个职务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根据记载,圣殿一共有24个守门的岗位,每日分三班,日夜看守,需72人,每七日换班一次。此处记被选守门人的总数为212人,这些人住在村庄,每人隔两周值班一周。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被选守门的人: 看守圣殿的人数根据时代而有所不同。然而,这是单单赐给蒙神拣选之利未家族的特殊职分。这表明虽然守门的看似卑贱,神却只使用分别为圣的人

――《圣经精读本》

●「被选」守门的人:SH 1305,「被选择」、「被挑选」。

●「这紧要职任的」:SH 5300,「坚固」、「忠诚」、「坚定不移」。

◎ 9:22 中这些守门人是「被挑选的」,隐含的意义是这些人不但被人挑选出来,更是被神挑选出来担任这个职位的。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守门的人】

祭司负担最重要的几个责任之一,是管制谁可以进出圣殿场地,即「圣洁范围」(有关这概念的讨论 的内层。圣所若被不洁所污染,就要献上赎罪祭(NIV「洁净祭」 ,并且可能会有惩罚临到个人和百姓身上。守门者必须防止未经许可的人擅进。圣殿里面有很多贵重对象,金银随处都是,对于斗胆擅闯圣所偷窃圣物而无惧于神审判之人来说,这是很大的诱惑。这些贵重的对象也需要保护。圣物若遭不正当的使用,就须献上赎愆祭(NIV「赔偿祭」。守门者的责任就是防止有人犯上这种罪。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按着班次看守耶和华殿的门,就是会幕的门。」

按着班次: 大卫将事奉圣殿的人分成24个班次,区分为祭司、唱诗的和利未人(23:6-26),自此之后,圣殿职分都是照着这种体制得以运行。这样的班次组织即使是在过了500年之后的被掳归回时代也依然适用,归回耶路撒冷的子孙也忠实地履行了其祖先的职分。

――《圣经精读本》

「在东西南北,四方都有守门的。」【】「他们的族弟兄住在村庄,每七日来与他们换班。」

住在村庄。看守圣殿的家庭住在耶路撒冷的郊区。

每七日。可能是安息日

――《SDA圣经注释》

他们的族弟兄住在村庄: 耶路撒冷城不能收容所有的利未人。因此,一些利未人则住在与圣殿相近的地方,第七日上殿换班事奉神。这告诉我们今日的圣徒,当常在心灵深处亲近主,常常守主日

――《圣经精读本》

◎ 9:25-27 中说明这些守门的人,是每一班轮值七天。 代上 26有关于守门人更完整的记载。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这四个门领都是利未人,各有紧要的职任,看守神殿的仓库。」

紧要的职任: 在管辖圣殿业务中,重要的是看守圣殿之事。看守圣殿对今日的圣徒,则是意味着守护自己不为世俗所染。因为圣徒视基督耶稣为主的身体就是圣殿

――《圣经精读本》

利未人的职务:他们的职责包括:

1看守圣殿的仓房(23:32,26:20);

2守卫圣殿和每早晨开门(23:30);

3保管并清洁圣殿的用具陈设(参32 28:13-18,

4管理献祭用的一切器具和材料,并烤制陈设饼,不过制香膏则归祭司负责,7:9,

――《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住在神殿的四围,是因委托他们守殿,要每日早晨开门。」

是因委托……每日早晨开门: 圣殿既是万民祷告的殿,同时也是朝圣者的目的地。因此,守门人当留意自己的职责即开闭圣殿之门。新约记载基督在天亮之前就起来祷告的事实,圣徒若以祷告开始一天的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本文所论及守门人的责任。

――《圣经精读本》

「利未人中有管理使用器皿的,按着数目拿出拿入。」

使用器皿的。指圣殿礼节中所使用的器皿。

按着数目。圣殿的器皿要小心清点,以免丢失。――《SDA圣经注释》

使用器皿: 是圣所献祭时所使用的器皿(28:13),只有利未人才能使用。平时会安放在府库中,到了献牺牲祭时才拿出来使用。

――《圣经精读本》

◎ 9:28-32 是记载管理器具的职责。这些职务,大家可能会认为是「杂事」,但圣经还是一一记载这些敬拜细节有人负责。其实服事的重点常常不是「重要性」,而是「忠诚」。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利未人的其他职责】

祭司阶层需要多种不同的技能。数点圣所的器皿(大部分都是金子制造 )所牵涉的,包括了盘存步骤,对象使用的监管和记录,器皿的维持和保管等工作。消耗品亦要盘点补充,有些调剂需要圣洁配方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又有人管理器具和圣所的器皿,并细面、酒、油、乳香、香料。」【】「祭司中有人用香料作膏油。」【】「利未人玛他提雅是可拉族沙龙的长子,他紧要的职任是管理盘中烤的物。」 ●「玛他提雅」:字义是「耶和华的礼物」。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他们族弟兄哥辖子孙中,有管理陈设饼的,每安息日预备摆列。」

陈设饼。

每安息日。每安息日要更换圣台上的陈设饼。――《SDA圣经注释》

陈设饼: 是作为火祭献给耶和华,每安息日要常摆在耶和华面前的圣洁之饼,有永恒的律例规定要将此饼归给亚伦和他的子孙。耶稣基督将自己比作生命的真粮,亲自显明自己是为人类而献的祭物

――《圣经精读本》

「歌唱的有利未人的族长,住在属殿的房屋,昼夜供职,不作别样的工。」

“歌唱的”。名单列于第14、15节,他们在第十五、十六章有突出的表现。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歌唱的: 在大卫时代,负责担当歌唱职分的唱诗班由24个班组成,有以探、亚萨、希幔(16:36,29:13)。归回之后,担当此职分的人,为了不致在神面前惭愧而彻底献身而完成任务。房屋: 是与神进行属灵相交的隐秘之所。这也是誓约之所,也是祷告之处

――《圣经精读本》

◎ 9:33-34 是记载歌唱的职责。而且可以看见唱歌职务相当被重视,他们是专心只做唱歌的职责,不必负担其他工作。

◎由此处的记载可以猜测历代志是所罗巴伯完成圣殿以后,才写作完成,因为圣殿完成后守门、管器具与歌唱的人才能执勤。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以上都是利未人著名的族长,住在耶路撒冷。」

】「在基遍住的,有基遍的父亲耶利,他的妻名叫玛迦。」

所载扫罗的家谱重记于此,以引入下章就要记述的扫罗之死和王位的终结。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基遍」:字义是「丘陵城市」。

●「耶利」:字义是「神扫除」。

●「玛迦」:字义是「压制」。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扫罗王的家谱:本段与8:29-38差不多完全相同,目的是要引进下一章扫罗被杀的经过。

――《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的家谱: 众所周知,本文与8:29-40相重复。有人认为这是手抄者的失误,即手抄人在(9:34)抄下了与(8:28)相同的内容,之后抄写了8:29以下的家谱。然而,这种看法只能是假设。因为本文中的扫罗家谱是10章之后的历代志正文之背景(9:1-44)。

――《圣经精读本》

◎这一段其实是为了揭开 代上 10 扫罗王朝的序幕做准备。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他长子是亚伯顿,他又生苏珥、基士、巴力、尼珥、拿答、」 ●「亚伯顿」:字义是「屈从的」。

●「苏珥」:字义是「盘石」。

●「基士」:字义是「弯曲的」。

●「巴力」:字义是「主」。

●「尼珥」:字义是「灯」。

●「拿答」:字义是「丰富的」、「慷慨的」。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基多、亚希约、撒迦利雅、米基罗。」 ●「基多」:字义是「墙壁」。

●「亚希约」:字义是「亲如兄弟的」。

●「撒迦利雅」:字义是「耶和华记念」。

●「米基罗」:字义是「棍棒」。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米基罗生示米暗。这些人和他们的弟兄在耶路撒冷对面居住。」 ●「示米暗」:字义是「他们的名声」。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尼珥生基士;基士生扫罗;扫罗生约拿单、麦基舒亚、亚比拿达、伊施巴力。」

尼珥: 是扫罗的叔叔,押尼珥之父

――《圣经精读本》

●「尼珥」:字义是「灯」。

●「基士」:字义是「弯曲的」。

●「扫罗」:字义是「所想望的」。

●「约拿单」:字义是「耶和华已给与」。

●「麦基舒亚」:字义是「我的王很富有」。

●「亚比拿达」:字义是「我父是尊贵的」。

●「伊施巴力」:字义是「巴力的人」。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约拿单的儿子是米力巴力(“米力巴力”即“米非波设” );米力巴力生米迦。」 ◎「伊施巴力」 撒下 2:8 称为「伊施波设」。

●「米力巴力」:字义是「巴力是我的辩护者」。

◎「米力巴力」 撒下 4:4 是「米非波设」。

●「米迦」:字义是「谁像神」。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米迦的儿子是毗敦、米勒、他利亚、亚哈斯。」 ●「毘敦」:字义是「无害的」。

●「米勒」:字义是「王」。

●「他利亚」:字义是「邻居的内室」。

●「亚哈斯」:字义是「他已掌握」。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亚哈斯生雅拉;雅拉生亚拉篾、亚斯玛威、心利;心利生摩撒;」 ●「亚拉篾」:字义是「遮盖」。

●「亚斯玛威」:字义是「刚毅至死」。

●「心利」:字义是「我的音乐」。

●「摩撒」:字义是「泉水」。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摩撒生比尼亚;比尼亚生利法雅。利法雅的儿子是以利亚萨;以利亚萨的儿子是亚悉。」

●「比尼亚」:字义是「泉水」。

●「利法雅」:字义是「耶和华的先锋」。 8:37 叫「拉法」。

●「以利亚萨」:字义是「神已经做成」。

●「亚悉」:字义是「他保留」。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亚悉有六个儿子,他们的名字是亚斯利干、波基路、以实玛利、示亚利雅、俄巴底雅、哈难,这都是亚悉的儿子。」

●「亚斯利干」:字义是「抵挡敌人的援助」。

●「波基路」:字义是「头生的」。可能不是人名,而是「长子」之意。

●「以实玛利」:字义是「神会听见」。

●「示亚利雅」:字义是「耶和华所看重的」。

●「俄巴底雅」:字义是「耶和华的仆人」。

●「哈难」:字义是「他是仁慈的」。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9章 )】

1九章对利未人的分类或工作,记载得特别仔细,你以为有什么原因或用意?这对神的性情与事奉的本质有何提示?

2作守门工作的利未人,似乎享有殊荣(9:17-27)。相比之下,今天在教会作堂役或看堂工作的是否有完全不同的待遇?

39:19强调:一些利未人的祖宗曾担任相同的职务。在今天日新月异的社会,子女未必会继承父业,但你若是教会的执事,或是传道人,你是否盼望子孙能继续你的事奉。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光显出人的罪来】

神是光,在祂毫无黑暗,无不义,无污秽,无罪恶;祂的光照在世人之前,将人的罪,原原本本照出来。神把人的罪光照出来,一方面使人知罪认罪而得赦免,洗净,另方面也可显其救恩。

我有一次在医院,其中有许多古怪病人,(我也是其中之一 )之这些古怪病人的病,平常很好,发起病来,十二指肠出血,或胃部出血,出冷汗,晕过去,平常外表很好,一出血就不得了。在院等照X光之前要先食药,药艰难食,我见旁人,吞下去,吐出有,再食,再吐,三次、四次,见过有五次才食下去的;虽然辛苦难食,也要食下去,因不食,就不能照X光。照过之后,可以看出内便的毛病,才可以施医。神是光,将我们罪照出来,才可以医治。虽觉得圣经太苦,不好听,听了不舒服,这不舒服的东西,是对你有好处的。

这犹大人作者说犹大人犯罪,我们在神前,也要存这个态度,不要隐藏,当主光照之时,应当对主说:「主阿,是的,我有罪,求主饶恕!」这是圣经要我们得着赦罪之恩的途径。

── 曾霖芳《历代志上家谱精义》

因犯罪被掳——神的慈爱却未收回】

犹大人因犯罪而被掳到巴比伦,相隔有二千多里路,神刑罚他们到外国,国亡了,殿被烧,家破人亡,受责受刑,原因他们犯了罪。神是轻慢不得的,祂要追究刑罚犯罪的人。但是神的慈爱没有全然收回,祂最终使被掳的人归回。

神是烈火,火烧是利害的,神是要审判罪恶,不能更改;人犯罪,神就施罚,犹大人是神的选民,属神的,犯了罪,也一样责打、管教。但是祂有爱心,宽容,怜悯,祂说我必不将我的慈爱全然收回。

有一个孩子偷了妈妈的钱,妈妈拿杖要打他,要他承认,并且打他,我劝她:「算了罢!」她走入内,取手帕抹泪,但在外面又喊着一定「打死他」!妈妈的慈爱,不完全收回。我小时也被打过一次,因我脾气不好;有一次,我脾气发起来,要打妈妈。妈妈用杖打我,很痛,我从来未被打过,这次我晓得原来那么痛的;被打之后,很不服气,便昏倒在地。后来醒了,哥哥告我:「差些死了」。妈妈还说:「下次再打,让你死掉!」从此次责打之后,我再不敢闹脾气了,所谓一次管教,永远有效;这次的责打,对儿子有好处的,其实她那舍得打死我呢。

── 曾霖芳《历代志上家谱精义》

对于社会上种种不义之事,我可以怎样表达不满?】

虽然并非全体犹大人都对神不忠,神却使他们全族被掳。人人皆受别人的罪恶株连;即使我们未沾染当今的恶事,也难免受行恶者的影响。单单说“我没有做这种坏事”并不够,我们必须痛斥社会中的罪恶。

――《灵修版圣经注释》

事奉岗位本没有大小之分,我有这样分类吗?】

提到做神的工作,我们常会以为讲道、教导、歌唱等,显眼的领导工作才算数,但是这里特别提到亚萨利雅被拣选管理神的殿这件事。不管你在教会担负甚么任务,在神眼中都是重要的。只要你尽了心,祂就喜欢你的事奉,也欣赏你事奉的态度。

――《灵修版圣经注释》
相处不久】

知道一种境遇的存在不过是暂时情况而已,对我们而言是可慰的。

有一个小女孩在公交车上就经历到一个难忘的经验。她说:「有一个胖女人上车坐到我的旁边,她占了许多地方,把我挤在一边。更糟糕的是她的提袋不断地撞击我的脸,使我防不胜防。」

她哥哥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她少坐一点或站起来,那是你先坐的呀!」小女孩说:「算了,车上的时间总算不长!」

大卫在历代志上二十九章所作的祷告,显然的也表现出他的同感。当时他已经七十岁了,他经历过无数的成功和失败,有许多喜悦也有许多忧伤,他感觉到人生的短暂,他说:「我们在地上的日子像一个影子,片时就消失了」。我们相信,年纪老迈的大卫如果能重新开始他的人生,他的人生一定会显得不同。他会更圣洁、更懂得宽恕、更敬虔,更不去计较世上的得失和声色之娱,更不在乎别人对他的好恶。

朋友,人生是短暂的。所以应给予属灵实际最高的价值。与人相处必须忍耐、仁慈、宽恕、和有爱心。切记,我们相处的时间并不长!时间既然如此珍贵,所以要好好投资。

——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我带着甚么眼光、态度去看别人的事奉?】

守门的人看守圣殿的四个主要入口,每天早晨开门让人进去敬拜神。除此以外,他们每天还要做其他的杂务,使圣殿有条不紊──洁净、预备奉献的祭物、数点圣殿用的器皿与材料等(9:22-32)。守门的人必须诚实可靠。今天在教会中,也有管理献金,管理维修的人员,我们也应当尊敬他们的忠心与事奉。

――《灵修版圣经注释》
神所用的】

神的工作虽不大,但很要紧,今日不是说其大或小;作神工作的人,不论什么,或守门,烤饼,看仓……等小事工,仍是很要紧的。表示凡为神工作的人,神都看为重要的,未必作大事才被神看重。你若尽忠为神出力,在神面前,必被纪念。而且每一件工作,每一个为神出力的人,都被神的记念,他的名字必为神记念。

我年青时就听过一件事,令我一生都记得:某地教会,要建立一新堂,筹得之款不多,远不足所需要的。有富翁彼得是个热心信徒!自愿出款「包尾」,当时人人称赞为难得,不久,新堂建成,开会讨论应用何堂名,结果通过用富翁「彼得」为该新堂的名。晚上,富翁作梦,神告他新堂不能用「彼得」,要用「马利亚」,他醒过来,颇觉奇怪,他想:「马利亚」是谁?后来知道,原来是他的女工人。他就问她,为这新堂捐过多少?「没有」,再问问她为这新堂作过什么事?她说:「我很忙,没有时间为新堂作什么;祗要有时间,我就抽空到礼拜堂,看见马儿辛苦,我就用草喂牠们,此外,我什么也没有作过了。」他就恍然大悟。神要把新堂用她的名,因她已把所有拿出来,尽其所能工作了。

我们作工,只要百分为神,而没有为自己的成分,虽小小工作,神就看为宝贵了。你肯为神用吗。

── 曾霖芳《历代志上家谱精义》
守门的要职】

「被选守门的人…当这紧要职任的。」

世人很少想到,守门的人是重要人物;但却列在圣经的名人录中。这是圣经与世界标准不同的地方。当遇到这种差异的时候,错的不会是圣经,所以我们应当以圣经为标准。
守门的人不是随便的,特别是当从巴比伦归来,一切需要复兴,选择守门的人,必须有一定的规范:

肯为主牺牲

被掳到巴比伦,在异邦经过了常久的年日,除了失去国家之外,他们相当的安定发达;从那里拔起根来,回到残破的犹大地,重新开始,而且要住在耶路撒冷,动手修造,是很难的事,须要付代价。但这工作必须有人肯作。

有忌邪的心

以沙龙为领袖的守门者,并不是平常的人,而是有其光荣的传统;“从前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管理他们,耶和华也与他们同在。”这非尼哈在以色列人犯罪的时候,“在他们中间,以〔神〕的忌邪为心,使〔神〕不在忌邪中把他们除灭。”所以神将平安的约赐给他,使他和他的后裔永远当祭司的职任。在仇敌环伺的环境中,守门的人必须这样的认真负责;而且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必须有神的同在,才可以站立得稳,不看人情,坚持真理,求神喜悦。

有分明纪律

守门不是自己要作的,更不能随己意行动,也不是一二人担当的事。必须是被选的,而且经过安排,按班分位,有一定的时间和次序。他们的先人,是撒母耳和大卫派定的,必然经过考查。这是有纪律的团体事奉。

须诚实忠心

守门的也管理耶和华殿和仓库,其中有各样奉献归主为圣的金银,和宝贵的器皿,都要忠心管理,谨慎负责登记,不能有丝毫马虎。如果由亚干当权,或请卖主的犹大任事,必然会据神的物为己有,纳入了私囊,不仅神家受财物损失,也使主名受亏损。今天有这种教侩败类,混迹教会中的假先知,为了自己得利,使神家被害,所以必须谨慎。
教会的问题,是门比天堂宽了许多,或是不重视守门,以致假先知,假弟兄,容易混入。求主兴起忠心尽职的守门人。

── 于中旻《历代志上笺记》

我对神的敬拜,是否一个荣耀君王当得的敬拜?】

祭司和利未人为敬拜的事费尽心血,既主理复杂的事务(利1-9所记的各种献祭 ),也要照管许多器物。凡与敬拜有关的器物,他们皆小心保养,好让他们和全体人民能专注于神,全心全意地去敬拜。现代人紧张忙碌,很容易毫无准备、匆匆忙忙地跑进教堂作每个礼拜一次的敬拜。敬拜时我们也许仍想着这个星期的难题,祷告的内容也是即兴的,对所唱诗歌的歌词也来不及细想。但是神要我们的敬拜“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这好像邀约贵宾,或与朋友倾谈要事一样,我们应当事前小心翼翼地准备好,再恭敬地到神的面前。

――《灵修版圣经注释》

,29,31,33「被选守门的人……又有人管理器具……歌唱的。」】

这是多么热闹的场合!早晨一到,守门的人先要去打开神殿的门。于是经过献祭之后,就有一群穿白袍的利未人,开始从事特殊的工作。他们各就各位,不会彼此冲突与干预,所以没有混乱,在职分上既无矛盾,互相也没有嫉妒。各人既有固定的工作,就忠信去作,各人都要准时、忠实、认真,整体上就有正当的秩序。

教会也是这样,各人有不同的恩赐,分别为圣而在自己的岗位上忠信。有人看门,引人进入神的国,有人掌厨掌管神家的食用,有人管理器具,维持祷告的殿。有人歌唱,经历赞颂的礼仪,我们不必对别人嫉妒,也不要干预,大家在合一中相处融洽。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与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基督交托给各个忠心的仆人,必可成功地作成,好似交响乐队,各部分的奏出,都配合合适,有和谐的音乐,供听众欣赏,整体与个别配合的成效是必然的。所以主为你派定的,你要满意,你的眼也向祂单纯地仰望,以致凡事都可颂赞父神。

──迈尔《珍贵的片刻》

敬拜神在我生活中有甚么位置?我知道敬拜神的重要,只是我的生活……】

许多以色列人把敬拜神视为首务,以在耶和华殿中事奉为圣职。敬拜就是感谢颂赞神的美德、称颂祂配受赞美,这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中心,而不仅仅是每周短短几十分钟的事情。我们若在各种境遇中与神同在,受祂引领,保持事奉祂的态度,自然就可以整天不停地敬拜祂。你要以敬拜神作为生活的中心,不要把它当作忙碌生活中的一个程序。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代上九章 这一章为甚么编排在这里?】

按年代次序这一章应当放在历代志下的结尾,因为它记载的是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归回者的名单。作者把这一章放在这里,是表示关怀他们的需要:作为一个民族,他们需要回到曾使他们强大的起点上,那就是顺服神。

――《灵修版圣经注释》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