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c. 最后的胜利
这一小段的经文记载亚扪人战役,就是撒母耳记下十一和十二章的浓缩版。撒母耳记下的这两章,是以拔示巴的风波为主。对这个重新组合的暗示,可从第 1节和第 2节之间奇怪的转接看到,接下来是谜一样的片语,大卫仍住在耶路撒冷(1节;参:。历代志作者的版本中可以找到两个目的,都是根据撒母耳记。首先,虽然历代志作者不是不清楚大卫犯了大罪(,他却希望加强撒母耳记里的结论,强调乌利亚和拔示巴悲剧里大卫的悔改、赦免,和复兴~25;参:。因犯罪不会使得这个人在神国度中失去当领导者的资格,对于被掳归回后和新约圣经的信徒,这都需要继续被提醒(参:,;。 第二,那些与大卫分享领导权的人之贡献被强调出来,就如在非利士人战争的事件上。在这里是约押而不是大卫来「率领军兵」的(1节,GNB),并且,接下来所记载的,是大卫的手下打败了非利士人。这件事是发生在「到列王经常出战的时候」(GNB),因此这例子显得十分讽刺。这显然不只暗示,在神百姓当中,多头领导很重要,更是为了要能够互相帮补他人的不足(参:;;。 这冠冕(2节)是属于亚扪人国王的(NIV、NRSV、RSV),或者有一些古代的译本(LXX、Vulg.),认为是亚扪人神明米勒公的(GNB、REB、NEB)。其主要的特色是出众的宝石和重量(大约叁一十公斤)。从希伯来的句法来看,可能是这冠冕而不是珠宝(驳GNB、REB、NEB)戴在大卫的头上,不过它的重量可能会使得任何加冕典礼都非常简短!许多亚扪人被派做苦工(3节),179并且有一些被纳入大卫的军队中,就像其他臣服的国家(,特别是39、41~47节)。 大卫对亚扪的统治,似乎是帝国在以色列地之外,复杂的四个阶层体系行政工作的一部分。180琐巴是一个附庸国,但是为了加强掌控,强迫摩押进贡,参6节),在大马色和以东设立营房或治理者。亚扪是所有附庸国中最受严格控制的,明显地被贬为一省。非利士人的角色并不清楚。虽然迦特比其他非利士人的城市遭受到更严重的摧毁,却容许保留他们本族的统治者。非利士人整体上臣服于所罗门,并且此后一百年之久没有再来骚扰以色列人。 iii. 对非利士人的胜利 「非利士人就被打败了。」,GNB) ,参: 大卫战争的故事,包括三次与非利士人精彩而突出的争战。这三次可能都和大卫袭击迦特有关,因为他的三个对头中,有两个是来自于那个城市(5、6、8节)。非利士人的战士也被叫做「利乏音人」(RSV)或是利乏的后代(「巨人」,NRSV),他们是在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前就在迦南的族群(如:,并且以身材高大闻名(参6节)。这些人民在其他地方以「亚卫人」(或是亚围)为人所知,是首先被非利士人赶逐出去的,在那里迦斐托人,即克里特人,也就是非利士人)。此外,还有「亚纳人」(或亚纳金),他们大概也被非利士人蹂躏过,因为约书亚曾把他们赶走,只留下三个非利士人的城市,包括迦特。 这个段落与其它的经文有几点相关。例如:与一样,说到大卫的军兵而非大卫本身才是真正的英雄。强调联合领导权是最有意义的,因为非利士人是以色列几十年来以来最顽强的敌人。此外,与大卫之约有关。在第4节(参:加上就被制服(「打败」,GNB),更强烈地暗示,打败非利士人,正是实现了神在的应许,因本节用了相同的希伯来文字词。甚至与约书亚的时代相关联。描述非利士人是利乏音人或是伟人的后裔(4、6、8节),就等于说他们就是那些曾经使摩西的探子惊慌害怕的人(参:;,。只是这些害怕现已转成信心,因为大卫和他的勇士,至终已圆满完成约书亚的征服,这成就只有在神持守t应许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成(,。 然而对以色列军事上的最高成就,应该从未来来展望。因为旧约圣经里面对大卫和他王朝的盼望,还未攀上高峰(参如:,「我就将列国赐你为基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如此的盼望,只有在大卫的后裔耶稣里才能实现。t要征服每一个反对势力和成为每一个国家的主,并不是透过军事上的势力,乃是因为t被钉在十字架上,,;。 伊勒哈难打败迦特人歌利亚的兄弟拉哈米(5节),这引起一个重要的难题。根据,「伯利恒人雅雷俄珥金的儿子伊勒哈兰」,他本人也胜过歌利亚,明显地是与大卫在撒母耳记上十七章著名的胜利相矛盾。学者们常常假设:历代志作者为了改正这个混淆,因此发明拉哈米是出自撒母耳记下二十一章的「伯利恒人」。虽然没有简单的解答,(因为撒母耳记上清楚地纪录了歌利亚的两个结局),但有一些特点,的确是支持历代志作者的版本,就如早先的注释家有的时候所理解的(如Keil)。一定是文士抄写的错误,以「雅雷俄珥金」的名字为例,应该是像此处的睚珥。这关键的字「伯利恒人」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这个形式在其他地方只有用来形容过耶西;MT bêṯ hallaḥmî ;伯利恒人伊勒哈难,= ,可能是另一个人,用了一个不同的形式),因此可能比写成拉哈米更不好。而伊勒哈难和拉哈米之间有敌对也是十分可能的,可能是大卫因为歌利亚的死亡而攻击迦特。 这二人在迦南和非利士人爱琴海的原始家乡的殊死战,都被确认是一种战斗的方式。其好处是能够摆平这个冲突,而不必对阵激战和造成更多的死伤。181最后,拉哈米的武器,枪杆粗如织布的机轴,也是得知真有其物,不是如一些人所主张的非历史上的虚构。它事实上是一把枪,枪杆上有环结和绳索,可射得更远更稳,并且在主前十二世纪于爱琴海区域就有。甚至在旧约圣经的记载中,曾有一人从另一个非以色列人的身上夺取过它。182162根据 Michaeli, p. 107.
163报导说,流便人占领幼发拉底河区域的土地,但并不知道是哪一时段和多久发生这事的。除非它是与大卫和/或者所罗门的统治相关联,否则与百姓或是以色列国度的建立都无关。 164见A. Malamat, in D. J. Wiseman (ed.), People of Old Testament Tim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3), pp. 141~143; idem , in T. Ishida (ed.), Studies in the Period of David and Solomon (Tokyo: Yamakawa-Shuppansha, 1982), p. 196.以为基础,也曾经有人主张,砍断蹄筋(4节)是一种对佣兵军队夺来的马匹所施以的处罚(McCarter, p. 249). 165Y. Yadin, The Art of Warfare in Biblical Lands (London: Wiedenfield & Nicolson, 1963), p. 285; Y. Ikeda, in T. Ishida (ed.), Studies in the Period of David and Soloman (Tokyo: Yamakawa-Shuppansha, 1982), pp. 215~238. 166根据11节和的「这些也是」(NRSV、RSV),Rudolph主张第8节所增添的最后语词,是撒母耳记下第八章所用到的来源。 167见 R. Borger, ‘Die Waffenträger des Königs Darius', VT 22, 1972, pp. 385~398.纵使这字的意思也能够作「弓盒」,但这个用法是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环境才有,而不是叙利亚-巴勒斯坦中。 168D. J. Wiseman('"Is it peace?"- covenant and diplomacy', VT 32, 1982, pp.311~326, 参 p. 319)曾提议陀乌的使命只是一个初步的外交行动,以迈向缔结合约,成为藩属国的身分。 169进一步见J. Begrich, 'Sōphēr und Mazkīr. Ein Beitrag zur inneren Geschichte des davidisch-salomonischen Grossreiches und des Königsreiches Juda', ZAW 58, 1940~41, pp. 1~29; G. W. Ahlström, Royal Administration and National Religion in Ancient Palestine (Leiden: Brill, 1982), pp. 27~31. 170对指派某人的儿子和一个利未人,作为共同的个人祭司,参:。亦参G. J. Wenham, 'Were David's sons priests?' ZAW 87, 1975, pp.79~82. 171虽然在第3节中,三个不定词的次序(「来详察和来倾覆和来窥探」(NRSV、RSV)严格来说是不合逻辑,但MT认为,最后一个不定词是把前两个不定词的意图再重述一次,这说法是可接受的。(与「倾覆」相关的连接词 "来",可能是强调用,参GK ## 114p, 154a1)。Michaeli「做一趟旅游」或是Rudolph修正的「来详察」( welaḥpo ̄r for welahap̱o ̄ḵ )似乎没有必要。 172E. C. Ulrich, The Qumran Text of Samuel and Josephus (Missoula: Scholars Press, 1978), pp. 152~156. 173B. Mazar, 'The kingdom of David and Solomon in its contact with Egypt and Aram Naharaim', BA 25, 1962, pp. 96~102, 特别是102页。 174有人提议「城邑」的另一选择是「约柜」(Curtis and Madsen, following Smend)和「祭坛」(REB、NEB边注),但缺乏适当经文上的支持。 175参L. C. Allen, The Greek Chronicles II, SVT 27 (Leiden: Brill, 1974), p. 142; Rudolph, p. 138. 176或是「从幼发拉底河的区域」(参REB、NEB,「从幼发拉底河最大的弯道」)。因为 beʿe ̄ḇer , me ̄ʿe ̄ḇer , 「在这区域的,地方的旁边」,见J. P. U. Lilley, 'By the river-side', VT 28, 1978, pp. 165~171. 177这非人称的动词,「他们差派……他们带来」(16节,NRSV)可能是比被动式较好的表达,就像在亚兰文的用法,参:,「哈大底谢差遣和调来……」。 178可能性的位置,请看 IBD , 2, p. 633. 179MT可能会读成「他割锯」(参AV),但是,和古代近东普遍的怜悯战囚的条例上,却支持这里的注解。 180在以色列境内的阶层也是复杂的,因迦南城邦国家没有完全被征服,而北方支派仍保存他们自身独立的传统。 181A. M. Snodgrass, Early Greek Armour and Weapon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64), p. 189; T. Dothan, The Philistines and their Material Cultur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19. 182Y. Yadin, The Art of Warfare in Biblical Lands (London: Weidenfield & Nicolson, 1963), pp. 354~355; idem , 'Goliath's javelin and the ! ygra rwnm', PEQ , 1955, pp. 58~69; T. Dothan, op. cit. , pp. 19~20.【】「过了一年,到列王出战的时候,约押率领军兵毁坏亚扪人的地,围攻拉巴。大卫仍住在耶路撒冷。约押攻打拉巴,将城倾覆。」
过了一年。直译是“新年开始”。这是一年的春天。军队通常在那时出兵打仗。多雨的冬天不合适军事行动。但到了春天雨停了,庄稼成熟了,正好为入侵的军队提供食物。亚述的文献记载军队通常在尼散月开始行动。尼散月是亚述和巴比伦年历的一月份。也是希伯来宗教年历的一月,,称为亚笔月 ,并且有可能是分裂后北方以色列国民用历的一月。犹大人的民用历是秋天的提市黎月(七月份 )开始的。
住在耶路撒冷。《撒母耳记》从这里接着讲述大卫与赫人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的通奸。
约押攻打拉巴。到了围攻的高潮,约押请来了大卫,以便最后攻陷该城。
――《SDA圣经注释》
“过了一年”。即到了春天。“大卫仍住在耶路撒冷”。大卫与拔示巴犯奸淫并谋杀其丈夫乌利亚的丑闻(撒下一一 )在这时发生。“拉巴”。亚扪人的主要城市,现在称为安曼,是约旦的首都。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大卫与拔示巴的淫乱事便发生在这段时间。拉巴为亚扪人首邑,即今天约旦国的首都安曼。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拉巴」:进攻亚扪首都拉巴乃战争的最后阶段,而大卫却在这时与拔示巴犯了淫乱之罪。
「列王出战的时候」:见注。
――《串珠圣经注释》
大卫仍住在耶路撒冷: 大卫将征伐亚扪的指挥权交给约押,自己则在城中休息。当手下在疆场流血奋战之时,领袖却独享安逸,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大卫之罪或许正来自这种懒惰。本书作者用大卫仍住在耶路撒冷简单地进行描述。
――《圣经精读本》
拉巴是亚扪人的首都,现代约旦王国安曼所在地。
──《灵修版圣经注释》
◎此处作者省略大卫与拔示巴的事件 撒下 11:2-12:25 ,只记载与亚扪人战争的胜利。不过历代志的读者都读过撒母耳记,因此 20:1「大卫仍住在耶路撒冷」, 20:2 立刻变成「大卫夺了亚扪人之王....」的逻辑突兀,其实也会让读者想起大卫在耶路撒冷犯过的罪恶。
●「列王出战的时候」:当时的战争多发生在冬天雨季结束之后,也就是春天的好几个月的时间。到了收割季节,男丁都要下田工作,也不适合作战。亚述和巴比伦的年表很多都提到战役在阳历的三到五月开始。 ●「拉巴」:字义是「伟大」,亚扪人的首都,如今约旦的安曼。 ●大卫仍「住在」耶路撒冷:「坐」、「停留」。――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本书略去大卫与拔示巴犯奸淫一事,是想隐瞒甚么?其实是──】
【】列王出战,大卫却留在耶路撒冷,就在这时犯了奸淫罪(参撒下11-12章 )。历代志上略去这件事不提,可能因为这卷书重点在记载神对以色列人的眷顾,和神如何祝福象征神同在的圣殿。大卫与拔示巴犯奸淫的事,不合这卷书的宗旨。在本章与下一章之间提及的年代中,曾发生押沙龙的叛乱事件(参撒下15-18章 ),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也略去不提。
――《灵修版圣经注释》
【】「大卫夺了亚扪人之王所戴的金冠冕(“王”或作“玛勒堪” “玛勒堪”即“米勒公” 亚扪族之神名 ),其上的金子重一他连得,又嵌着宝石,人将这冠冕戴在大卫头上。大卫从城里夺了许多财物,」约押远征亚扪: 本文记录了以色列军队彻底杀戮叛乱的势力根源亚扪人的事实。巴勒斯坦的冬天是雨季,因考虑到农事尽量避免战争。在前章约押之所以没有乘胜追击攻占亚扪人的城邑而暂时退到耶路撒冷恐怕也是此原因(19:15)。攻陷亚扪之后大卫非常残忍地杀戮了其俘虏(3节 ),原因有二:①代神施行神的审判:大卫想要除去对抗神的选民而兴起的势力;②对背叛的惩罚:亚扪以污辱与轻蔑回报了大卫的友好(19:1-5),故大卫的愤怒自然会加倍。并且,在执行此战斗的过程中发生了拔示巴事件(撒下11章 ),但本书却省略未记。这必定是因历代志作者想要尽可能向归还的百姓介绍光辉的王国史,使他们拥有自信与异像,因此故意省略大卫的失败。
――《圣经精读本》
“一他连得”。约壹千二百安士(75磅或34千克 )。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亚扪人之王”可译为“亚扪人的米勒公”(他们所拜的假神名 )看。大卫戴这么重的金冠冕只是一次象征式的行动。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倾覆」:SH 2040,「破坏」、「摧毁」。
●「王」:可能是一般名词,也可能是专有名词「米勒公」王上 11:5,33 ,两个字一样。 ●「一他连得」:三十四公斤重。所以这个「王」比较可能是神像「玛勒堪」,带着那么重的冠冕,实在是太累了。大卫戴这王冠应该也只是象征性的戴一下子,表示自己已经征服亚扪。――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将城里的人拉出来,放在锯下,或铁耙下,或铁斧下(或作“强他们用锯 或用打粮食的铁器 或用铁斧作工” ),大卫待亚扪各城的居民都是如此。其后大卫和众军都回耶路撒冷去了。」。
――《圣经精读本》
放在锯下。注释。指大卫强迫亚扪人用这种工具劳动。KJV版为“用锯锯他们”。
――《SDA圣经注释》
本节说的人可能只是指士兵。由于希伯来原文很晦涩,一些解经家提供的可能解释是,这些人成了服苦的劳工(参看撒下一二的注释 )。
——马唐纳《历代志上》
“铁耙”。有尖刺的铁制工具。学者对于在拉巴之俘虏的命运,有两个不同的看法,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放在锯下…”指叫这些人做苦工。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 20:3 有人认为大卫是残杀亚扪人,不过后面说「大卫待亚扪各城的居民都是如此」,显然大卫不可能杀掉所有的亚扪人,因此此处应该是强迫亚扪人做苦工,而非杀害他们。
◎说起来大卫和亚扪人的战争算是一场长期的战役,胜利了以后,大卫大致上还是依照当日的习惯,将战俘强迫劳役。圣经并不掩饰大卫当时的作法,我们也不用强求大卫要有非常高尚的人道思想,毕竟当代对待战俘,比起大卫的作法并没有更加人道。――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后来,以色列人在基色与非利士人打仗。户沙人西比该杀了伟人的一个儿子细派,非利士人就被制伏了。」
基色。见注释。
西比该。见注释。该处所记与非利士人作战的地点是歌伯,显然是基色附近的一个未确定的地方。西比该是大卫军队中一个英勇的指挥官,27:11)。
细派。或“撒弗”。
――《SDA圣经注释》
“伟人”。利乏音人,希伯来文是Rephaim。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本段(4~8节 )的记载和同。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户沙人西比该」:见。
――《串珠圣经注释》
伟人的儿子: (希伯来语-利乏音 ),有些译本译成“利乏音人”,表明地名(14:9)。
――《圣经精读本》
【】●「基色」:字义是「部分」, 撒下 21:18 作「歌伯」。
●「西比该」:字义是「编织者」。 ●「细派」:字义是「筛选」。 撒下 21:18 作「撒弗」。――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三败非利士人:注。
――《串珠圣经注释》
【】「又与非利士人打仗,睚珥的儿子伊勒哈难杀了迦特人歌利亚的兄弟拉哈米,这人的枪杆粗如织布的机轴。」征伐非利士: 本文是关于与非利士人的三次争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之三勇士的记录。虽然大卫屡次击败了非利士人,8:1),但只要一有机会他们便再次对抗以色列,直到南王国灭亡之时,对以色列人来说他们象刺一样,28:18)。直到主再来之日撒但的活动继续被允许。然而,不管撒但如何猖獗,也不能胜过笃实地信仰耶稣之人。
――《圣经精读本》
又与非利士人打仗。据,这次作战的地点也在歌伯。
睚珥。或者“雅雷俄珥金,一个伯利恒人”。
歌利亚。是大卫在年青时所战胜的勇士。迦特是巨人的家乡。
――《SDA圣经注释》
“歌利亚的兄弟”。参看。“织布的机轴”约重十七磅(7.7千克 )。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迦特人歌利亚”:看注。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睚珥的儿子伊勒哈难」 : 作「伯利恒雅雷俄珥金的儿子伊勒哈难」。拉哈米使用的武器和歌利亚的一样。
――《串珠圣经注释》
【】「又在迦特打仗,那里有一个身量高大的人,手脚都是六指,共有二十四个指头,他也是伟人的儿子。」●「睚珥」:字义是「树木丛生的」。 撒下 21:19 作「伯利恒人雅雷俄珥金」。
●「伊勒哈难」:字义是「神是有慈爱的」。 ●「歌利亚」:字义是「光彩灿烂」。 ●「拉哈米」:字义是「我的面包」。 撒下 21:19 作「歌利亚」。 ◎这段经文的问题是:到底谁杀了歌利亚。一般认为大卫一定杀了歌利亚,因为大卫是靠着杀歌利亚才能被扫罗重视、与约拿单结交,进入王宫。历代志上的经文也支持这样的看法。如果是这样, 撒下 21:19 的记载要如何解释:一是认为该处经文错误把「兄弟拉哈米」读成「与伯利恒人」,一是认为「歌利亚」仅是称号,还有人认为「伊勒哈难」根本就是大卫,「雅雷」是「耶西」的误写,「俄珥金」(字义是「织布机」 )是经文跳读的结果。犹太传统是采最后一种看法。――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这人向以色列人骂阵,大卫的哥哥示米亚的儿子约拿单就杀了他。」 ●「示米亚」:字义是「名声」。 ●「约拿单」:字义是「耶和华已给与」。――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这三个人是迦特伟人的儿子,都死在大卫和他仆人的手下。」
●「迦特伟人的儿子」:不是迦特某个特定的巨人的四个儿子,而是迦特那里巨人族的后裔。 ●「大卫和他仆人的手下」:这种说法似乎支持「伊勒哈难」就是「大卫」。――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20章 )】
11-3节是19章的延续,可见少数人的过失,引致严重的后果。这给你什么提醒?
2单看本书,我们断断想不到大卫在军队围攻拉巴之时,竟在耶路撒冷犯了奸淫与杀人大罪。撒下记载了阴暗的事实,代上则只记载了大卫光明的一面。今天,你的生命较像代上的记载,还是像撒下多点?你愿意终此一生时,留下怎样的记录?
3你认为什么是大卫和他的仆人战胜非利士人的原因?当你所处的环境似乎被「巨人」(过强的压力 )围困着的时候,你会怎样去寻找解脱的方法。
──《串珠圣经注释》
【「到列王出战的时候……大卫仍住在耶路撒冷。」】
在人生中我们有不同的时间与情况应善自利用与把握。有时我们应该大胆地有所作为,有时却须等候时机。若不及时播种,今秋就没有收成了,有待来年的机会,神的实际应好好把握,为神尝试成就大事。
大卫王又长久繁盛的日子,如果会及时把握良机多好呢!一旦失去,机会不可复得,心中有惧丧,可能陷在很深很低落的试探。
谨防安乐的时间,因为我们很容易会陷入在撒旦的权势之中。很奥热的夏日实在危险,怎么没有防卫的心。主有足够保守的能力,也必有十足的容量使我们得着保障。我们什么时候受试探,不同时可得 。我们不但可以帮助别人,也知道主必差遣我们到祂的葡萄园,有的事情你不会做,你可作其他的事。你可以为人代求,你可以帮助别人敬拜,好似祭司一样。在你的友朋中间你可以成为安慰的使者,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时代邪恶,总要警醒祷告,在安乐的日子尤其需要谨慎,比别的日子更小心。
──迈尔《珍贵的片刻》
【 大卫怠惰时,使试探有机可乘。我是懒懒散散,还是把握机会为主做工?】
【悔改与得荣】列王出征多在春季收割之后,此时农耕的工作轻省下来,军队就能出外争战。他们在冬季策划好将要攻取之地,一俟天气转好,军队便出发;但是大卫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他留在后方,只派约押率领军队出战。就在此怠惰之时,大卫与拔示巴犯了奸淫之罪。你要留意生命中的“春天”,那是神要你作响应的时刻,你要采取主动,遵行祂的旨意。就是在这些关键的时刻我们对试探易有最敏锐的警觉。你要坚定走上神定规的道路,不要懒散让试探有机可乘。
──《灵修版圣经注释》
「人将这冠冕戴在大卫头上。」
在地中海沿岸的地区,雨雪季节随着冬天过去,或是麦秋以后,不仅气候干燥宜于用兵,而且也是收获后争粮的时机。一般小战则派遣将军率领,大举征伐,通常是由列国的王带兵亲征。那年,约押率领军队攻伐亚扪,大卫没有出征“仍住在耶路撒冷”,安逸而生淫欲,就因而发生了大卫与拔示巴犯罪的事件。
神藉先知拿单责备大卫。大卫认罪痛悔,但错已不能改,他也必须承受罪的苦果。不过,神赦免了他;而且也喜爱以后从拔示巴所生的孩子所罗门。大卫的心中,必然会为这件事不安,千夫所指,使他常怀惭愧。
赫人乌利亚的妻拔示巴,变成了大卫的妻子,难免使人议论;但只有桀骜不驯的元帅约押,手上握有大卫的两封信,是实在的证据。想到约押的态度,使大卫如芒刺在背。
忠心的乌利亚,不明不白的阵亡了。与亚扪人的战事,却旷日持久的在进行。约押打发使者到耶路撒冷,向大卫王报告说:“我攻打拉巴,取其水城。现在你要聚集其余的军兵来,安营围攻这城,恐怕我取了这城,人就以我的名叫这城。”战争已近尾声,大卫带领军兵去,只是会同约押胜利进城,算是大卫的战绩。
攻克亚扪的京城拉巴,“夺了亚扪人之王所戴的金冠冕,其上的金子重一他连得,又嵌着宝石。人将这冠冕戴在大卫头上。”这冠冕可能祭亚扪假神玛勒堪,或称摩洛,米勒公,所戴的,众人戴在大卫头上,是对王表示尊崇。
约押不是一向识礼节,明大体的人。他这次表明对王的尊敬,和将士的效忠,于大卫是重要的印证和鼓励。领袖也同样是人,有软弱失败的时候;回转得神的赦免,人民应当接纳。因为神的仆人,“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神的仆人应该谨慎,靠主作信徒的榜样。如果神允许他失败,是要他经历悔改,“把主的道指教有过犯的人”,使他们能回转站立得稳。正如彼得三次不认主,主预先告诉他:“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求主保守我们,不陷入大卫和彼得的失败;也要体恤接纳这样悔改的人。── 于中旻《历代志上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