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d. 在洗革拉时支派的支持:便雅悯人121
大卫停留在洗革拉,第19~22节也论及,属于他与非利士人同在十六个月的时期(见:撒上二十七~撒下一)。大卫的随从因增加了二十三个骁勇善战的士兵而扩展,他们来自扫罗的支派(也参16、29节),不过相同支派的其他人仍然对扫罗的家室忠诚,甚至在扫罗过世之后亦是(参29节和。以实买雅得以加入三十个勇士(看十一章的注解〕,乃是大卫对他先前的对手信靠的表示(4节)。以下可辨明的地名是便雅悯人的:即基得拉(4节)、哈律弗(5节)、可拉(6节),而基多(7节)仍然是不确定的,不过有人主张是位于犹大地。 e. 在山寨时支派的支持:迦得人 这个段落与第16~18节是指大卫早先被扫罗逼迫的时期。山寨可以是亚杜兰或是隐基底,,不过大卫用到许多类似的地方。十一个从迦得支派来的英勇官长加入大卫(9~14a节),迦得在外约但的基列南方(8、15节)。第14节或许是描述他们的领导特质(就像是NRSV和古译本,特别是Vulg.、LXX),122不过更常被视作表明他们的勇气(NIV、REB、NEB等)。他们与一切住在河谷的人打仗(15节,参NRSV、RSV),最好翻译为「他们阻挡所有的河谷」(例如Rudolph)。 f. 在山寨时支派的支持:便雅悯人和犹大人 就像是第8~15节,这个段落与山寨相关的,不过是尖锐地处理从犹大和便雅悯来的人(17节)不确定的忠诚,而不是处理他们支派的起源。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一直深受内部分裂所苦。这问题延续到大卫的统治时期,特别因押沙龙背叛,并且最后王国分裂,北方支派的口号直接反对亚玛撒合一的预言(参Ackroyd、Williamson)。然而在这里,百姓是如此地与神同心,甚至是一个军人也说到预言(18节)。亚玛撒应该是与押沙龙军队的元帅亚玛沙同一个人,他后来被大卫复职,而较不可能是亚比筛(参:。这预言是肯定神对大卫已经宣告过的目的,灵(希伯来文没有冠词,参NRSV、REB、NEB)可能是由神所差派来的灵或者就是神自己(即圣灵,RSV、NIV)。「神的灵感动亚玛撒」是一个按希伯来文字义的翻译,但也是颇惊人的翻译,这个片语出现在旧约圣经,只有在和。然而,它有一个强烈的回响,就是耶稣对初代基督徒的应许:将会「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平安」的资讯(或是成功,NIV、GNB)和帮助是本章的关键,不只是这些士兵,也是所有支派的希望。123g. 在洗革拉时支派的支持:玛拿西人
七个领导玛拿西的人,在扫罗最后即将战败之前投效大卫。历代志假设读者已经知道:非利士人在战争之前拒绝大卫的协助(19节,参:撒上二十九),和关于大卫接下来胜过亚玛力人袭击部队(20~21节,参:撒上三十,特别是8、15节,在那里「部队」这个字,RSV;「袭击的团体」,NIV,再次出现)。帮助的主题在第18节之后,是特别地显著(19、21,22节)。在这个上下文中,大卫从非利士人军队的撤退可视作是神的眷顾。第22节可能是摘要整个第1~21节,不过也可连到第23~27节。根据,在他迁移到洗革拉之前,大卫个人军队的数目是六百人。八年之后在希伯仑,应该有相当的增加,就像是成了大军(NIV、NRSV、RSV;参GNB、REB、NEB),特别当扫罗出征的军队是如此地小撮。希伯来文最后的片语字义是「像神的营/军队」,或许暗示从神而来肉眼不能见的支持,就如同这个片语在其他的惟一出处一样,MT,3节)。 h. 在希伯仑时支派的支持 这段经文列出了从各个支派来到希伯仑士兵的数目,并且补充了首领之名单。王国从扫罗转移到大卫的叙述(23节)确定了(归与,,的「转移」是相同的希伯来文动词),并且看这些支派的行动为对神已宣称的目的之回应(「根据耶和华的话」,23节,NRSV、RSV)。这个名单的真实性,从一些出乎意料的因素可见一斑:犹大投诚部队的弱小(24节)和对十三个支派的描述,包括利未人(26节)和两个约瑟的支派(30、31、37节)。北方支派的(29~37节)数目庞大和犹大(24节)及利未(26~28节)的数目微小形成强烈的对比。历代志特别重视犹大和利未支派。或许这个名单排除那些已经对大卫公开宣称效忠的人,就像在他早先受膏成为犹大君王的时候,因为甚至犹大自身也是逐渐地才对大卫表明效忠(16~18节)。北方的支派一般而言至今仍效忠扫罗的家室,就如几个评注所显示的(29、31、33节)。所以这个名单主要的目的乃是:在这随着扫罗死亡而犹豫不决的时刻,确认转移到大卫的外来支持有多少。有些附注,特别是第27~28、29、31、33节,出自历代志作者本身。 26-28.尽管利未人有宗教职责,他们从来没有被禁止参与军事行动。根据,耶何耶大是比拿雅的父亲;及下)在此他被称作大祭司(参REB、NEB),虽然他与大卫的祭司亚比亚他;,等)的关系并不清楚。撒督,在这里是一个年轻人,在亚比亚他加入亚多尼雅反叛计谋之后及下),至终取代了亚比亚他,并且成为所罗门的大祭司及下)。 32.关于以萨迦的附注模糊不清,不过没有证据可以把这个支派与占星术相连(驳Williamson、Rudolph等)。在上下文中,这个附注是指他们为自己的年日来寻求辨明神的旨意。124i. 在希伯仑庆祝大卫为王
这是对第十一至十二章的总结,并且紧紧地与相呼应。它扩大这个百姓的贡献(以色列众人,38节),特别是军人(参23~27节)和以色列其余的人(38节)。后者的片语(希伯来文 s ̌e ̄rîṯ ,「剩下」),可能是指先前依附扫罗国度的人,也可能包括对余民的一个引述,而因此指向被掳归回团体合一的可能性(也参:;。这个段落整体显明,神的百姓乃是本章真正的英雄。不过,这些以色列人成为后世的表率,就是当神的百姓彼此委身、顺服(参考遍及本章之中帮助的用法)服事神所拣选的君王时,他们就得着合一和喜乐(参:。 三日的节庆(39~40节)是这个约的高潮。所有种类的立约,素以一同用餐来庆祝(如:;,其中包括主的晚餐,也是庆祝新约的宴席。大卫王权的节庆被丰盛和喜乐所凸显,是百姓对彼此和对他们君王实际关心的例证。它简单的描绘出神、君王,和百姓之间真正合一的可能性,或许是旧约圣经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107Willi 以超过历代志的证据,提倡说,在被掳归回后,以色列中的主要议题,是以色列丧失政治上的独立( CA , pp. 10~11)。 108可能是「因害怕而颤抖」(参Tg.),但是目前的翻译较吻合上下文。 Rudolph 假设说取消一个尼法(Niphal)的形式(如NEB)是不必要的,因为MT或许能够被读成是一个字尾音消失的哈法(Hophal)。 109Mosis, UTCG , pp. 24~26; P. R. Ackroyd, 'The Chronicler as exegete', JSOT 2, 1977, p.6.110对这些表达的细节,参 Williamson, pp. 94~95; P. R. Ackroyd, art. cit., JSOT 2, 1977, pp. 7 ~9.
111亦参 Zalewski, 'The purpose of the story of the death of Saul in 1 Chronicles X', VT 39, 1989, pp. 449~467. 112特别见Williamson, pp. 96ff.; idem , 'We are yours, O David', OTS 21, 1981, pp. 164~176. 这个注释书对Williamson架构作出一些的修正,特别在第十一章。 113参Rudolph, p. 97. 这个指出:代上十至二十九章的主要主题,是大卫的王权,而不是约柜( contra Mosis, UTCG , pp. 44ff.)。 114K. M. Kenyon, Jerusalem (London: Thames & Hudson, 1968), pp. 50~51. 接下来的片语, weʿaḍhassa ̄ḇîḇ ,是可疑的,因为 sa ̄ḇîḇ 没有在其他地方以名词出现,并且在这里的意义是不肯定的。根据,似乎宁可认为它是一个重复的误写,而接受一般的改正为「和宫殿一样地远」。 115参N. Na'aman, 'The list of David's officers ( s ̌a ̄li ̄s ̌îm )', VT 38, 1988, pp. 71~79; D. G. Schley, 'The s ̌a ̄li ̄s ̌îm ( sic !): officers or special three-man squads', VT 40, 1990, pp. 321~326. 116与39的名单比较下,显出有大量的变化,特别在名字的拼音上。经文上的差异出现在很多的方面,包括抄写的错误,相同名单存在其他可能的版本,以及在古代时候对名字没有标准的拼法。对名字比较的名单,见Myers, 1 Chronicles , p. 80, and Braun, pp. 161~162. 117参Rudolph, pp. 99f.; Hertzberg, pp. 406f.; 两人都采纳K. Elliger. 三十个勇士的名单,包括整整三十个人的名字,却没有亚撒黑。 118MT不清楚他们到底是属于那一个团体,NIV在第20、21节的翻译,更是混淆扩大的一个例证(「亚比筛……是三个中的首领……并且成为他们的元帅,纵使他并没有包括在他们当中」)。 119见十一章介绍的注解。 120Ginsberg提议把「那些帮助的人」(希伯来文 ʿzr ,1、18节)译为「战士」('A Ugaritic parallel to 2 Sam. 1.21', JBL 57, 1938, pp. 209~213, cf. pp. 210f., n. 4), 虽然经常被采纳,却可能是不必要的。它是根据在一个乌加列文的同音异义字,但是这两个字根可能是属于同一个,因为它们的语义族类重迭(参,Williamson,p. 106, 更进一步的出处,参考J. Barr, Comparative Philology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8, p. 139, n. 332)。一些人也已经对这相同的动词找到一个亚兰文的拼音,「来帮助」,在33、38节( ʿdr ),虽然这个在33节可能是合适的(参LXX、Vulg.),但是却不适合在38节(与Rudolph不一致)。适合这两处经文的翻译可能是「勇敢」(NEB)或是「聚集」(Bertheau, p. 209)。 121MT的第5节,在英文翻译版本的第四节以「耶利米」做为开始,自此,在本章中,希伯来文的节数因而比英文的翻译版本多出一节。 122他尔根在这里的意思比起有时候所假设的较为模棱两可,参 TC , 1, p. 69. 12318节是历代志惟一的诗歌,没有与撒母耳记-列王纪或诗直接平行的。这个可以充分佐证这经节也是借来的,但却是从一个不知名的来源来的(G. E. Schafer, 'The significance of seeking God', Louisville Th. D., 1972, p. 22)。 124这个被J. P. Weinberg所间接确定('Der Mensch im Weltbild des Chronisten, seine psyche', VT 33, 1983, pp. 295~316, especially pp. 307, 311),他作结论说:历代志作者对人类理智能力,一直是从实用性的角度,通常适用于像政治上的决定和活动。纵使他认为的「知道」是惟一的例外,但事实上并没能构成历代志作者对知识和智慧实用取向的好例子(MT yôḏeʿê ḇînâ ,字义是「那些知道明白的人」)。【】
「大卫因怕基士的儿子扫罗,躲在洗革拉的时候,有勇士到他那里帮助他打仗。」
洗革拉。犹大西南部的一座城市。在扫罗时代,非利士人占领着该城。大卫逃到非利士时,迦特王亚吉曾把洗革拉给他作为住处。
有勇士到他那里。本章的资料在圣经其他地方是没有的。1-22节记录了大卫逃避扫罗时投奔他的勇士;23-40节列出了在希伯仑拥大卫为王的各支派战士。
――《SDA圣经注释》
《撒下》的名单止于赫人乌利亚。本章在乌利亚以后,继续记述下去,以迄;所依据的资料不详,但包括了十二支派的勇士,连扫罗所属的便雅悯支派也在内。这说明全民都诚心要立大卫为全以色列的王(38节 )。
关于大卫“躲在洗革拉”的事,看《撒上》27章。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在洗革拉的时候」:参撒上27章。
――《串珠圣经注释》
洗革拉: 非利士王亚吉,将此地赐给四处躲避扫罗的大卫作居住地。
――《圣经精读本》
◎洗革拉时期记录于 撒上 27:1-12 ,但是此处的名单并未被记载于圣经其他地方。
◎这应该是大卫人生最低潮的时候之一,因为大卫得要躲到敌国非利士,臣服于迦特王亚吉,获得洗革拉作为根据地。 ●「躲」:SH 6113+SH 6440,除了「躲避」的意义之外,有「限制」、「关闭」、「阻碍」的意思。 ●「洗革拉」:字义是「回绕」。――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洗革拉这座城……】
【】洗革拉原是非利士的城邑,大卫逃避扫罗王的追杀,投奔了非利士王亚吉。亚吉乐见以色列的勇士向他投诚,却不知道大卫对他只是假意顺从。亚吉王将洗革拉给了大卫,好安顿他的家眷和军队。大卫的住处并不是高级秘密,所以有许多效忠他的人前去投奔归他。
――《灵修版圣经注释》
【】来自便雅悯支派的勇士:这二十三位勇士排列最先,大概是因为他们背叛了回族的扫罗家,而且武功高强,他们特出的本领是射击,而且左右手皆能用。
――《串珠圣经注释》
投奔大卫的勇士:大卫虽流亡在外,仍吸引了许多英雄豪杰前来归依,这里把他们按宗族分为四组。按次序,本段应放在11:9之后,不过,作者显然有意先叙述大卫作全以色列王的光荣史,然后才记他流亡时的日子。
――《串珠圣经注释》
【】选择大卫的洗革拉之士:在居住于洗革拉之前大卫与其勇士,不过是势微力轻的军队。然而,自从居住在洗革拉之后,他们便迅速地扩张了势力。这都藉助于来就大卫的勇士,大卫也靠着他们的帮助辅垫了登上王位的基石。扫罗所属便雅悯支派的一些人不顾扫罗尚在世而支持大卫,引起了大卫的怀疑(17节 )。他们突然的支持甚至使大卫误认为他们是扫罗所派的奸细。然而,大卫在确信是神差他们来此之后便接纳了他们(18节 )。借着神差来的不曾相识的人,我们认识到只要时候一到,神便为了使用自己所拣选的人,或在暗处或在明处给予帮助,使自己的计划终得以成就。
――《圣经精读本》
【】助大卫建立王政体制的众勇士: 本章亦与前章相同,记录了为了拥大卫为王而尽忠的勇士。他们可大致分为扫罗生前归于大卫的勇士(1-22节 ),和扫罗去世后归顺大卫的人(23-40节 )。有些学者认为本章是历代志作者的个人收集材料,因为本章的内容未见于其它史书(Curtis )。本章刻画了拥戴大卫者的特征,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神的工人所当具备的品格:①受圣灵感动的人(18节 ):神喜悦分别为圣的服侍者,当蒙受救恩之人大发热心时神的工就会得以完成。事实上,没有蒙神恩典的确信而作神之工是不可能的。因为此种人的工作乃是不诚实的;②顺服管理历史之神的人(32节 ):我们曾见过不知时代的发展走向,却逆行时代走向而灭亡之徒。神在每个时代都彰显了自己的作为。认识神的此番旨意而遵行神话语的人,正如以赛亚“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劝告一样,惟有神应许之时人才能领受,且不错失机会;③并非表里不一之辈(33节 ):或许那些乘权力之风之徒看似把握了历史的潮流,然而,他们为个人的利益而出卖国家与民族甚至是神之圣名的行为必不免受审判,。神拣选诚实之人来显明自己的旨意。除此之外,大卫还与他们一同吃喝以示庆祝。这些事实暗示在耶稣基督里面成就的天国是何等荣耀而充满喜乐之地。
――《圣经精读本》
「他们善于拉弓,能用左右两手甩石射箭,都是便雅悯人扫罗的族弟兄。」
扫罗的族弟兄: 究竟是什么促使便雅悯支派的一些勇士不顾扫罗尚在世却来就大卫呢?①恐怕是扫罗的暴政与不信之举,以及严重的精神病症状使得他们无法期待明政;②大卫已开始受以色列百姓的青眯,其对神为中心的信仰在以色列百姓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共鸣。今天,有许多社会团体形成了以血脉为中心的家族体制,甚至连有些教会都沾染了这种现象。这种体制只会给少数几个人带去利益,在整个组成成员之间却造成莫大的隔阂。然而,便雅悯支派的一些勇士,不受人情或血统的局限,只为了神和正义而作出信仰决志。圣徒也并非从血气或情欲而生,乃是从神而生,故当走上以神为中心的道路,。
――《圣经精读本》
●「善于拉弓」:SH 5401+SH 7198,「配备弓」、「操作弓」、「弓箭手」的意思。
◎ 士 20:16 记载便雅悯人擅长远距攻击的武器。――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两手同利的战士】
左手便利在古时不被接受,因为普遍被视为与邪恶或鬼魔有关。由于他们在很多情况下都不能使用左手,左撇子尽都两手同利。然而两手同利在战场之上却能提供独特的优势。例如在作战时逼使敌军移向左方是很常见的战略。这样一来,使用右手的士兵(用左手 )所持的盾牌便远离敌人,而全身暴露在敌方攻击之下。两手同利的士兵只需把盾牌交到右手,作战能力便不会受到损害。藏身在树木或石头后面的弓箭手可以射击更广的范围,因为他们能够在两边放箭,而不会暴露于敌军攻击之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古代战场上使用的武器可真多!】
【】弓箭手和甩石之人皆有特别的武器。甩石之人用一根皮带或山羊毛的绳子系在浅浅的皮囊袋两旁,甩石前将吊带绕着头抡起来,当一端松开时,石子就射向目标。弓箭是数千年来的兵器,因为非利士人垄断冶铁业,所以以色列人用石头、木头或骨头做箭头,箭杆则用芦苇或木头,弓弦则用动物的肠子或皮革制成。
――《灵修版圣经注释》
【】「为首的是亚希以谢,其次是约阿施,都是基比亚人示玛的儿子。还有亚斯玛威的儿子耶薛和毗力,又有比拉迦,并亚拿突人耶户、」 ●「亚希以谢」:字义是「我兄弟是帮助」。
●「约阿施」:字义是「神的赏赐」。 ●「基比亚」:字义是「多丘陵的」。 ●「示玛」:字义是「流言」。 ●「亚斯玛威」:字义是「刚毅至死」。 ●「耶薛」:字义是「神的集会」。 ●「毘力」:字义是「释放」。 ●「比拉迦」:字义是「祝福」。 ●「亚拿突」:字义是「祷告蒙应允」。 ●「耶户」:字义是「耶和华是他」。――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基遍人以实买雅,他在三十人中是勇士,管理他们,且有耶利米、雅哈悉、约哈难和基得拉人约撒拔、」 ●「基遍」:字义是「小山丘」、「多丘陵的」。 书 9:3-27记载这个迦南民族逃避以色列人将之灭绝的事迹。
●「以实买雅」:字义是「耶和华会聆听」。 ●「耶利米」:字义是「耶和华所指定的」。 ●「雅哈悉」:字义是「神看见」。 ●「约哈难」:字义是「耶和华已赦免」。 ●「基得拉」:字义是「一堵墙」。 ●「约撒拔」:字义是「耶和华已赐与」。――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伊利乌赛、耶利摩、比亚利雅、示玛利雅、哈律弗人示法提雅、」 ●「伊利乌赛」:字义是「神是我的力量」。
●「耶利摩」:字义是「他是至高者」。 ●「比亚利雅」:字义是「耶和华是主」。 ●「示玛利雅」:字义是「耶和华所保守的」。 ●「哈律弗」:字义是「拔出」。 ●「示法提雅」:字义是「耶和华已审判」。――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可拉人以利加拿、耶西亚、亚萨列、约以谢、雅朔班、」
「可拉」:并非犹大的地方。
――《串珠圣经注释》
可拉人: 这句话意指可拉的后裔,,,这与(4-5-7节 )的基遍、哈律弗、基多皆为地名有所不同。
――《圣经精读本》
【】「基多人耶罗罕的儿子犹拉和西巴第雅。」●「可拉」:字义是「光秃的」。
●「以利加拿」:字义是「神已经拥有」或「神已经创造」。 ●「耶西亚」:字义是「耶和华会借予」。这个名字原和合本用「耶西亚」,与 代上 7:3 的「伊示雅」同拼音,不同人。 ●「亚萨列」:字义是「神已相助」。 ●「约以谢」:字义是「耶和华是帮助」。 ●「雅朔班」:字义是「百姓将回来」。――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基多人」:有学者认为抄录时误加上去的。
――《串珠圣经注释》
【】●「基多」:字义是「墙壁」。
●「耶罗罕」:字义是「表示怜悯」。 ●「犹拉」:字义是「愿他有益」。 ●「西巴第雅」:字义是「耶和华所赐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迦得支派中有人到旷野的山寨投奔大卫,都是大能的勇士,能拿盾牌和枪的战士。他们的面貌好像狮子,快跑如同山上的鹿。」
山寨。位置不详。可能指亚杜兰洞。
快跑如同山上的鹿。。
迦得支派中。8-15节列出了大卫在旷野藏身时跟随他的迦得支派人。
――《SDA圣经注释》
“山寨”。亚杜兰洞。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狮子」:形容相貌凶恶。
「鹿」:形容他们擅长攀山。
――《串珠圣经注释》
盾牌和枪: 是犹大子孙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而使用的武器。这暗示了今日的圣徒为要在属灵争战中获取胜利而必备的信仰武器。关于圣经所记录武器和其意义请参照上文图表。
――《圣经精读本》
◎ 12:8 的意思是这些人凶猛善战,又速度飞快。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来自迦得支派的勇士:这班勇士来自约但河东,特长是善用短距离的武器。
――《串珠圣经注释》
迦得支派勇士的决志: 迦得支派为业之地是约但河东的基列,此处土壤肥沃树林茂盛,是适于放牧的佳美之地。但是,迦得支派的勇士为了一同参加大卫的事工,毅然离弃自己肥沃的土地,佳美的家乡而选择了荒芜贫脊的战场。今天,许多人享受着现代文明所创造出来的舒适,安逸的生活而陷入了懒惰。安然的生活有时会成为使我们的信仰懒惰起来的原因。迦得人的决志如此责问我们:①有没有勇气为了神的宣教事工而选择艰苦的生活;②为了建设神的国度,是否在接受着勇猛于狮子,迅捷于跑鹿的信仰训练;③有没有像他们一样持守信仰并与撒但争战?正如迦得人与大卫一起建设神之国度,我们也当倾注全力与基督一起建设天国,胜过世俗的安逸与懒惰生活的诱惑而在与撒但的属灵争战中获取胜利。
――《圣经精读本》
【】
【】「第一以薛,第二俄巴底雅,第三以利押、」 ●「以薛」:字义是「宝物」、「财富」。
●「俄巴底雅」:字义是「耶和华的仆人」。 ●「以利押」:字义是「我神是父」。――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第四弥施玛拿、第五耶利米、」
这里的“耶利米”跟第13节在希伯来文的拼写上略有不同。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弥施玛拿」:字义是「肥胖」。
●「耶利米」:字义是「耶和华所指定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第六亚太、第七以利业、」 ●「亚太」:字义是「合适的」。
●「以利业」:字义是「我的神是神」。――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第八约哈难、第九以利萨巴、」 ●「约哈难」:字义是「耶和华已赦免」。
●「以利萨巴」:字义是「神已赐与」。【】「第十耶利米,第十一末巴奈。」 ●「末巴奈」:字义是「主的联系」。――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这都是迦得人中的军长,至小的能抵一百人,至大的能抵一千人。」
军长。即军官。
至小的能抵一百人。根据上下文,似乎是指这些军官手下的人数。――《SDA圣经注释》
军长: 并非指一般的指挥官,乃是指军队的领袖。
――《圣经精读本》
【】「正月,约旦河水涨过两岸的时候,他们过河,使一切住平原的人东奔西逃。」◎历代志作者很少提及迦得支派的事迹。
●「军长」:字义是「军队首领」。――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正月。尼散月(或亚笔月Abib ),指犹太人宗教年历的一月,相当于我们的三月底到四月底。这时雨季结束了。这些英雄没有等到约旦河水变浅的夏天,而是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涨水季节冒险过河。
――《SDA圣经注释》
“正月”。三、四月间,当时约但河正水涨,这使他们的行动显得更见勇敢。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犹太历的正月为阳历三、四月间,正值春季,山区雪溶,约但河水泛滥。此时过河表现出战士的英勇。
这些事(8~15节 )很可能是大卫逃居亚杜兰洞时发生的。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正月...... 时候」:春天黑门山的冰雪融解,常令约但河泛滥。
「使一切...... 西逃」:这句可译作「截断低地东西岸的所有通路」。
――《串珠圣经注释》
正月: 就以色列的宗教历史而言是“尼珊月”(1月 ),相当于今日阳历的“3,4月”。
――《圣经精读本》
●住「平原」:SH 6010,「山谷」、「平原」。
◎ 12:15 指的是那一个事件已经不可考,但是可以理解的是这些人在约旦河水涨到最高的时候,还是渡过约旦河,让住在对面河谷的人措手不及,只能四处逃窜。12:16-12:18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高水位时渡过约但河】
【】正月是公历三月,春季的温度使高山雪融,导致约但河水泛滥。亚述王撒珥根二世(主前八世纪 )在一个值得留意的碑文中,宣称自己在高水位时率兵渡过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二河,如行干地。
渡河者一方面须冒大险,但另一方面(正因如此 )由于没有人想到有人在这种情况下渡河,奇袭才有可能成功。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又有便雅悯和犹大人到山寨大卫那里。」【】从便雅悯和犹大来的勇士:亚玛撒率领三十个勇士前来襄助,大卫要他们先发誓效忠、答应不出卖他。在此之前,大卫曾被以东人多益 (撒上21-22章 ) 、 基伊拉人(撒上23章 )及西弗人(撒上26章 )所告发,先后共三次。
――《串珠圣经注释》
【】便雅悯与犹大支派的献身: 便雅悯与犹大支派是统一王国分裂之后也依然支持大卫家族的势力。他们之所以支持大卫家族是因为圣灵感动了他们(18节 )。当时,大卫受到许多人的欺骗,几乎怀疑所有人都是骗子。他对本文的两个支派亦持有相同的态度。然而,大卫全然信靠了公正之神,听到他们的信仰告白之后,便接纳了他们。事实上,教会之内也有圣徒不能彼此信任,若是真心想作主的工作,追随主,便应尽快消除相互间的不信与反目。在彼此不能信赖之时,我们不能期待基督居于其中。
――《圣经精读本》
「大卫出去迎接他们,对他们说:“你们若是和和平平地来帮助我,我心就与你们相契;你们若是将我这无罪的人卖在敌人手里,愿我们列祖的神察看责罚。”」
“我心就与你们相契”即联盟之意。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责罚」:可作「审判」。
――《串珠圣经注释》
【】「那时神的灵感动那三十个勇士的首领亚玛撒,他就说:“大卫啊,我们是归于你的;耶西的儿子啊,我们是帮助你的。愿你平平安安,愿帮助你的也都平安,因为你的神帮助你。”大卫就收留他们,立他们作军长。」●「和和平平地」:SH 7965,「健全」、「平安」、「和平」。
●「相契」:SH 3162,「共同地」、「一起地」。 ◎ 12:16-17 显出大卫并不相信这一批人,担心他们根本是来确定大卫的位置,然后要把大卫出卖给扫罗。但是大卫还是出去迎见他们,并且向他们表达自己在神面前的无辜,与对同伴的欢迎。――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关于圣灵在旧约的工作,参看的脚注。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神的灵「感动」:SH 3847,「穿」。
●「神的灵感动」:原文是「神的灵穿在....身上」。 ●「三十个勇士的」首领:如果按读型SH 7991,「军官」。如果是写型,意义就是「三十」。此处可能翻译为「军官领袖」比较合乎上下文。 ●「亚玛撒」:字义是「重荷」。 ●「平平安安」:SH 7965+SH 7965,连续两个「平安」,作为加强语气之用。 ●「收留」:SH 6901,「接受」、「接纳」。 ◎ 12:18 面对要投靠的领袖的不信任,亚玛撒用大卫的关注来回答大卫:「神帮助大卫」,所以他们也要投靠、帮助大卫。这样的回答消弭的大卫的戒心,就接纳他们,立为军队首领。――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大卫从前与非利士人同去,要与扫罗争战,有些玛拿西人来投奔大卫,他们却没有帮助非利士人,因为非利士人的首领商议打发他们回去,说:“恐怕大卫拿我们的首级归降他的主人扫罗。”」
“与非利士人同去”:参《撒上》29章。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这一段的时空背景记载于 撒上 29 。
●「投奔」:SH 5307,「俯伏在地」。――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从玛拿西来的勇士:当非利士人出发前往基利波山与以色列军队会战之时,首先把大卫及同党送走,以防他们在阵上倒戈相向。大卫回去洗革拉时可能取道玛拿西支派的领地,号召该地的头目脱离扫罗的政府,改而支持他。
――《串珠圣经注释》
【】玛拿西支派对大卫的忠诚: 在扫罗战死之前,亦即基利波之战尚未开始之前,继便雅悯和犹大之后,玛拿西支派也有一些人离开扫罗而投奔大卫。他们是玛拿西支派的千夫长(领袖 ),当亚玛力人掳走大卫之妻与妇人之时,他们曾与 大卫并肩作战,击退亚玛利人而夺回大卫之妻与众妇人(12:21,。
――《圣经精读本》
【】「大卫往洗革拉去的时候,有玛拿西人的千夫长押拿、约撒拔、耶迭、米迦勒、约撒拔、以利户、洗勒太,都来投奔他。」 ●「押拿」:字义是「愉悦」。
●「约撒拔」:字义是「耶和华已赐与」。 ●「耶迭」:字义是「神使自己为人所知」。 ●「米迦勒」:字义是「有谁像神」。 ●「以利户」:字义是「他是我的神」。 ●「洗勒太」:字义是「黑暗」。 ◎ 12:20 中,一般认为这些人是带兵要与扫罗的军队集结前,发现状况不对,于是转而投靠大卫。――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这些人帮助大卫攻击群贼。他们都是大能的勇士,且作军长。」
群贼。可能指洗劫上述洗革拉的亚玛力强盗。――《SDA圣经注释》
「群贼」:大概是指当时的游牧民族──亚玛力人(撒上30章 )。
――《串珠圣经注释》
【】「那时,天天有人来帮助大卫,以致成了大军,如神的军一样。」●「群贼」:SH 1416,「军队」、「袭击的群伙」。原文是单数型态,指的应该是攻击洗革拉的亚玛力人。
◎ 12:21 指的应该是 撒上 30 追击亚玛力人的事迹。 12:22描述神帮助下的大卫,势力蒸蒸日上,而作者描述这支军队是「如神的军一样」。除了数量的庞大之外,应该也包含了这支军队由「流氓、土匪」变成「信仰坚定的军队」。――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天天。扫罗失败和死亡之后,拥戴大卫为领袖的人越来越多。
如神的军一样。喻指数量大。23-40节里的实际数目与国家的全部兵力相比,是比较少的,但是与大卫在流亡之初跟随他的少数失去法律保护的不幸者相比,那是很了不起的。
――《SDA圣经注释》
「如神的军一样」: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去了解,一方面大卫具有领导才华,而且能高瞻远瞩,前来投奔的豪杰络绎不绝,终于结成革命洪流;另一方面,大卫既是「真命天子」,「替天行道」,那么,他的军队就如神的军队一样。
――《串珠圣经注释》
【】如神的军一样: 如同滴水穿石,始于两个人的大卫军队以破竹之势发挥出了惊人的威力。作者藉此称大卫的军队为神军。如今,他们不再是掌握一地霸权的军事力量。他们是以色列的希望与梦想,也是为了使神的旨意成就在这地而竭尽全力的先锋队。归回之民梦想着大卫时代的强盛统一王国(神之国度 ),维持了他们的理想和信仰。今日的圣徒是以基督的能力装备的军兵,不断地抵挡撒但的权势而与之争战。即便肉身会疲倦,若以对神之国度的信仰装备自己,便可借着基督守护我们的力量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圣经精读本》
「预备打仗的兵来到希伯仑见大卫,要照着耶和华的话,将扫罗的国位归与大卫。他们的数目如下:」
勇士的总人数约有三十五万(经文没有说明以萨迦的人数 32节 ),他们从以色列的各支派而来,可见大卫已得到广泛的支持。
――《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将本节至37节所记战士数目加起来,共为340,822人。这末多的人来到希伯仑欢宴三日(39节 ),是很少可能的。一个解释是:前来参加的只是所说的千夫长和百夫长等首领。例如犹大支派的战士6800人,代表参加的只有六个千夫长,八个百夫长。这也可从28节和32节所记撒督率族长22人及以撒迦支派族长200人得到证明。依此法计算,参加宴会的约近600人。
但解经家还有其他的解释:1,原文中的“千”字其实是指一个队,例如犹大支派有“六千八百人”,是说有六队共八百人。2,每个支派中的每一族在理论上都应有一个千人的战士队伍,实际人数则甚少。3,“千”字原文为elep,与“首领”的原文allup在读音上近似,故犹大支派的“六千八百人”实为六位军官,八百兵士。
不问用那种解释,作者的用意至为明显:大卫获有全民的支持,所拥有的大军如神的军队一样多(22节 )。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预备打仗的兵」:「武装军的领袖」。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在希伯仑拥护大卫登基的军旅:本段在解释上的最大困难是数字的庞大。学者为把数字降至合理水平,提出三个不同的计算法:
1「千」作「单位」解;如此24节是「犹大支派 ...... 有六个单位,共八百人」;
2「千」是一种笼统的数字,实际数目远比记录的为低;
3「千」的读音和解释应作「将军」,24节因此可译作「八百人由六位将军率领」。
以上的计算法并不为一般保守派的学者所接受,事实上圣经内军队的数字都是很大的,例如出埃及早期百姓共达六十万零三千五百五十人,后期有六十万零一千七百三十人;大卫作王后期军队至少有一百多万人,;按此比例,这里的数十万人实在是不足为奇的。
――《串珠圣经注释》
【】希伯仑众勇士: 扫罗战死之后,大卫被以色列百姓立为新的统治者。虽然,以伊施波设为中心的扫罗之后尚在世,百姓却认识到大势所向,为了成为大卫旗下之兵而陆续前来投奔。作者借着本文记述了以色列百姓和解的过程,我们可以类推出以下事实:①当以色列联成一体时,就能向周边世界显示出莫大的力量:事实上,今日的教会虽然在一位神里面抱有同一个志向,却似乎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教会分裂之时,就象无力的以色列百姓倍受周边列强之折磨一样,许多灵魂就会遭受被撒但试探的羞辱。然而,当在基督里成为一体时,便能发挥世界的光与盐的作用,撒但也就失去其立足之地;②当以色列联成一体时,他们之中有喜乐与和平。在历史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民心分裂后的国家会被一切混乱与罪行所染,终未能克服危机而灭亡。然而,借着本文我们认识到当我们放弃自己的固执而为共同体的发展与利益献身时,真正的和平便会随之而来。若按支派详细区分来投奔大卫的人,就如以下图表。
――《圣经精读本》
【】「犹大支派,拿盾牌和枪预备打仗的,有六千八百人。」 ◎ 12:24 中,即使记载的人数可能只是「军队领袖」,犹大支派的人数也不太合乎比例。不过犹大支派早就立大卫为王,此处可能只记录扫罗势力范围的犹大军队领袖数量。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西缅支派,能上阵大能的勇士,有七千一百人。」【】「利未支派有四千六百人。」
【 利未人入伍?可以吗?】神在 50节之中说到,不用数点利未人(不要他们服兵役 )。这里为甚么又把他们中许多人列在大卫的军队中?因为他们虽然可以不被征召入伍,却主动地支持大卫,为拥立大卫作王而努力。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何耶大是亚伦家的首领,跟从他的有三千七百人;」【】「还有少年大能的勇士撒督,同着他的有族长二十二人。」
26和27节记了利未人和亚伦家。但作者添上撒督,以增强祭司在整个历史中的地位,也为撒督后来作大祭司埋下伏笔。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便雅悯支派、扫罗的族弟兄也有三千人,他们向来大半归顺扫罗家。」 ●「向来大半归顺扫罗家」:直译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大多持守扫罗家的职务」。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以法莲支派、大能的勇士,在本族著名的有二万零八百人。」【】「玛拿西半支派,册上有名的共一万八千人,都来立大卫作王。」
册上有名的。即登记下来的。这个用语还见;。
――《SDA圣经注释》
【】
「以萨迦支派有二百族长,都通达时务,知道以色列人所当行的,他们族弟兄都听从他们的命令。」
通达时务。这些以萨迦人有明白时务的智慧,能提供聪明的见解。他们显然看到大卫是时代的俊杰。以色列人接受他是出于审慎的考虑。――《SDA圣经注释》
「通达时务」:分析时事的专家。
――《串珠圣经注释》
【】●「通达时务」:「通晓时势」。
◎此处记载具有军事实力的以色列各族都来拥护大卫做王。12:27-28 更说明祭司也支持大卫做王。――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西布伦支派能上阵,用各样兵器打仗,行伍整齐,不生二心的,有五万人。」
行伍整齐。希伯来语是la`ador,其词根是动词`adar,词义可能是“建立战斗秩序”,或“聚集”。在七十士译本为“帮助大卫”,把`adar 拼写为`azar。`adar 只出现在这里和第38节,故无法确定其词义。在38节,它与ma`arakah (意为“排” “队伍” “战线” )连用。两个词合起来意为“行伍整齐”。
――《SDA圣经注释》
【】「拿弗他利支派有一千军长,跟从他们拿盾牌和枪的有三万七千人。」
【】「但支派,能摆阵的有二万八千六百人。」【】「亚设支派,能上阵打仗的有四万人。」【】「约旦河东的流便支派、迦得支派、玛拿西半支派,拿着各样兵器打仗的有十二万人。」
【】「以上都是能守行伍的战士。他们都诚心来到希伯仑,要立大卫作以色列的王;以色列其余的人也都一心要立大卫作王。」能守行伍。见第33节注释。
一心。整个民族一致拥戴大卫为王。
――《SDA圣经注释》
本节至40节是欢庆大卫受膏为王的宴会的记录,全民与王在此立约,共誓协力建设一个强大的王国,和平欢乐。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他们在那里三日,与大卫一同吃喝,因为他们的族弟兄给他们预备了。」●「守行伍」:SH 5737+SH 4634,「列阵」。当时的战争都是靠双方列阵互相攻击,能够「列阵」就是熟练战争技艺。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靠近他们的人,以及以萨迦、西布伦、拿弗他利人,将许多面饼、无花果饼、干葡萄、酒、油,用驴、骆驼、骡子、牛驮来,又带了许多的牛和羊来,因为以色列人甚是欢乐。」「一同吃喝」:是庆祝立约的一个重要节目。
――《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甚是欢乐」:原文直译是「以色列欢乐」。 ◎这一段是描述以色列众人都一心一意,快乐的要设立大卫做王。希伯仑人当然欢迎这件事,事实上其他支派的人也供应这个三天宴会的需求,一同庆祝大卫作王。大卫成为神与全以色列共同设立的君王。 ◎我们的日子好像充满苦闷,「欢乐」这个元素在信仰中好像不常出现。但是此处描述神让大卫作王时,以色列是充满欢乐的。我们能让「喜乐」这个元素常常出现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之中吗。――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大卫作王,百姓欢喜,只因……】
扫罗不顺服神,在位之日人民受尽了痛苦(10:13),人心思变,期望改朝换代。大卫受膏作王,民众自然喜乐洋溢,大事庆祝。兴高采烈地敬拜神,全心全意地庆贺赞美,是理所当然的事,神既然是我们喜乐的泉源,祂也要与我们一同欢乐。
──《灵修版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2章 )】
1大卫立耶城为京(11:4-9),又收揽各方勇士(12:17),可见他是一位怎样的人才?
2勇士们归顺大卫,除了因为大卫个人的因素之外,更因为受神的灵感动(18 ),并且看见神帮助大卫。这对今天作属灵领袖的有什么启发?
3按照这段经文的提示,统计一下大卫登基时军旅的数目。试投入在场者的心情,想象这些军旅与其他官员一同拥戴大卫作王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4对于一些学者所提出军旅数目庞大的困难,你会怎样回答?这些难题和释经的疑惑,会影响你对圣经的信心吗?
5拥戴大卫作王的军旅都是同心合意的,所以他们「甚是欢乐」。比对今天教会的情况,教会中的领袖是神所选派的吗?信徒又是否同心拥戴与支持领袖呢?若这样做会引致什么不同的效果呢。
──《串珠圣经注释》
【 这些勇士,不分支派,跟随大卫,对我们有何启示?】
所列的勇士皆属便雅悯支派,就连扫罗自己支派的人都离弃扫罗转投大卫,他们清楚看出,神已经拣选大卫作以色列下一任的君王。
――《灵修版圣经注释》
【 跟随大卫的人各有所长,神也使用人不同的长处,甚至短处……】
【得道多助】便雅悯人善于射箭、甩石;迦得的勇士则精于枪、盾。以色列人的枪用木头做枪杆,用骨头或石头做枪头,常常从半空朝目标掷去。非利士人的枪是铜枪杆、铁枪头,他们的盾牌是木头造的,外面包上皮革。拿武器的人常拿巨盾走在前面,全力保护作战的勇士。
――《灵修版圣经注释》
「愿你平平安安,愿帮助你的,也都平安。」
大卫在山林里逃避扫罗,过的是危疑艰苦的生活。不但所应许的王位遥遥无期,简直是朝不保夕。但是,有许多的勇士来帮助他,甚至有“便雅悯人扫罗的族弟兄”。这像甚么话!人都说:“血浓于水”,有几个认识理胜于亲?何况扫罗最善于收买人心,任用小圈子内的人;他不是用人惟才,而是用人惟私。有一次,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他公开宣告说:“便雅悯人哪!你们要听我的话:耶西的儿子能将田地和葡萄园赐给你们各人吗?能立你们作千夫长,百夫长吗?”这是说:跟从的可以发财,作地主;可以升官,聪明人该知道跟我靠拢的有这些好处,最实惠不过。
现在,这些扫罗的亲族要来帮助他。人心隔肚皮,大卫对他们不能不有所顾忌,也算是人之常情。因此大卫出去迎接,不敢让他们径入山寨,免得变生肘腋;对他们说:“你们若是和和平平的来帮助我,我心就与你们相契;你们若是将我这无罪的人卖在敌人手里,愿我们列祖的神察看责罚。”那时,神的灵感动那三十个勇士的首领亚玛撒,他就说:“大卫啊,我们是归于你的!…愿你平平安安,愿帮助你的也都平安,因为你的神帮助你。”
大卫那时逃避扫罗王,连家眷都寄居国外,除了头上有耶和华的膏油,此外别无所有,只有一颗为主坦诚的心:“我心就与你们相契”!这有甚么价值吗?值得为这句话撇家离业,冒险犯难吗?这个生命的投资,实在风险极大,没有现实利益可言。但那三十勇士的首领亚玛撒,灵里受到感应,代表发言,在神面前宣告归于大卫:有那颗相契的心就够了;“因为你的神帮助你”,大家同是站在神一边。
就这样,大卫收留他们,接受他们进入山寨,同甘共苦。有广大坦诚的心,能吸引爱主的人归心:“天天有人来帮助大卫,以致成了大军,如神的军一样。”而非利士人的心,是猜忌狭隘,不能容人。这是不同的地方。
主耶稣不勉强人同祂走十字架的路,只要爱主甘心为祂受苦的人跟从。祂给门徒的,只有这简单的应许:“我在磨炼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们。我将国赐给你们,正如我父赐给我一样。”谁愿跟随受苦的耶稣呢。── 于中旻《历代志上笺记》
【 圣灵的同在和感动?好像是触摸不到的事情,但也真实……】
在旧约时代圣灵是怎样工作的?当神拣选人去完成重要任务时,祂的灵也赐给人所需的权柄与技能。例如神的灵赐给比撒列做各样巧工的技巧,赐给耶弗他武艺兵法,赐给大卫治国的权柄,又赐撒迦利亚说预言的权能。这一节讲到圣灵临到大卫的勇士们身上,好使他们达成特定的目标。不过,从五旬节开始,圣灵就降临在所有信徒身上,不但使他们有能力完成神的旨意,也恒常住在他们里面。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我被甚么样的理想吸引着?】
由于天天有人来归附大卫,以致“成了大军,如神的军一样”。许多人因为大卫英勇善战、连连得胜而被吸引归向他。他们愿意看到神旨意的实现,就是立大卫为王。人常常被伟大的理想,以及英勇、顽强去实现这目标的人所吸引。身为基督徒,我们最伟大的使命就是要使全人类得救。我们若英勇,坚定不移且忠心到底地为主献身,别人就会被吸引来与我们同工。
――《灵修版圣经注释》
【 通达时务是否就是顺应潮流?】
以萨迦支派的二百个族长都是“通达时务”之人。他们的知识和判断,令以色列全族知所取舍。现在的教会领袖也必须知晓社会时事,以便能洞察人心背向,为教会作智慧的抉择,并使神的信息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他们(能守行伍的战士 )都诚心来到希伯仑,要立大卫作以色列的王。」】
以色列的统一,在于立为为王,这些战士拥护他们选立的王,他们一起合作,就成为伟大的民族。大卫就位是将整个家带在合一的关系中。这就说明 合一的真谛。我们的合一不是只在思想、行动与组织上。各人必须在心中尊救主为王,在永生的国度里,真正归为一体。
你的心是否完全尊基督为王?读第三十三节:西布伦的战士们「不生二心」。他们十分稳健,全心忠于王的工作。人生唯一蒙福的秘诀在于人们有单纯的心,就是愿接受主的一切,愿我们的心受神的圣灵感动,而且得蒙洁净,使我们全心全意对主,尊祂为王首君王。我们即使不同,不属同一个队伍,却有同一个行动,尊同一位王。
我们能守行伍,并肩作战,在同一步伐中行军,我们都是兄弟袍泽。有些人想从队伍中出来,单独地侍奉主。但是五十个人联合在一起,比五百人分开进行要有力得多了。游击战打起来太不容易,团结便是力量。在撒旦的顽强争斗中,要战胜他们,基督的精兵必须都守行伍,齐步向前挺进。
──迈尔《珍贵的片刻》
【代上十二章 如果我作领袖,我是如大卫般招贤纳士,还是妒才忌能?】
大卫身边有许多大能的勇士,全是以色列军队中的精英。他们配作大卫勇士的资格是:(1 )经过长时期的严格训练,有熟练的技能(能开弓 甩石 使用矛枪等武器 )。(2 )勇猛坚定(12:8)。(3 )体格强健(12:8)。(4 )专心一意地事奉神和大卫。软弱的领导人,常会受干练的部属威胁,但强有力的领袖尽收天下英雄,不会受精明能干的部属左右。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