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ii. 扫罗秘密受膏
撒母耳已经同意设立一位君王,但对于谁是那位君王却毫无头绪。撒母耳必须等多久呢?我们并不知道,但在撒母耳蒙启示得知这位君王的身分之前,作者就先一步向我们这些读者介绍了。 1~2.扫罗的父亲基士是个大财主(和合小字;参:吕译):最后一句话并未发挥希伯来文的含义 gibbôr ha ̄yîl 比较是暗示「大能的勇士」(和合、AV)。他的家谱颇长,证明这一家人在便雅悯人当中有重要地位,他的儿子扫罗还有另外一个长处,就是身材非常高,而且格外俊美,资质非常杰出。 3.一个不利的意外事件走失了珍贵的驴使扫罗必须离家去办一件徒劳无功的差事。在光秃秃、遍满石灰石的山上,没有篱笆,石头筑成的墙总是残缺失修,牲畜很容易迷失。「基士的驴」(RSV)应该读作基士的几头驴,这个构造中有定冠词,是确认故事所论及那些特殊的驴。94 4.这里提及之山区的准确位置,已经无法确定了,但以法莲山地(或以法莲山)说明了,大致的方向是朝向扫罗的家乡基比亚的北方,。扫罗和仆人巡回走了一趟,回到靠近拉玛的地方,虽然这里并没提到撒母耳或他的城市。读者知道撒母耳是从苏弗地来的,吕译),所以他和扫罗不同,他知道这趟旅程的重要,它将会带给扫罗惊喜。便雅悯地(希伯来文没有「便」字;参:思高)几乎可以肯定不是原来的读法,这地区一定是在以法莲;这里显然是以一个熟悉的地名取代另个比较不为人所知的地名。 5~6.故事中一个令人百思不解、经常被人注意到的特色是:扫罗竟然不认识撒母耳,但那有可能是误解了作者的意思,他所要表达的,毋宁是扫罗对于前途毫无所知。这时扫罗正要退出整个冒险的旅程,每件事都有赖他的仆人,他相信神人可以给他们需要的引导。在有需要的时候拜访一位元神人,是希望改变整个处境,而这个人之所以杰出有二个原因: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尊敬他,而他所说的话全都应验(参:;所以他已通过真先知的试验。 7~8.扫罗想要回家,指出他们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神人了(这是个有趣的间接启示,说到先知的经济来源);但仆人「碰巧」有一块四分之一舍客勒的银子,一般认为这是足够的了,所以扫罗的疑虑就消失了。 9.在现代书籍中,这节经文一定是摆在注脚里。它指出扫罗与撒母耳相会的故事,如何衔接在该段撒母耳的故事上。曾经提及他乃是「先知」(希伯来: na ̄bîʾ ),讲述者认为这应是描写撒母耳的适当字眼;但扫罗与他的仆人仍然要他帮助他们辨明失去的驴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预言家或「先见」(来自希伯来: ro ̄ʾeh ,「看」)的职责,这两个字后来交替使用,因为在历代志上的经文中,撒母耳被称为 ro ̄ʾeh ,并没有任何不协调,,。 10~14.上坡要进城:在时下的英国并不常见,然而这在运河与铁路问世以前的中古时代曾经出现过;甚至今天在以色列,古老的山顶都已经盖满了住家,令西方的访客印象非常深刻,认为这是当地风景的一个特色。泉源与井水通常都在城南,所以需要每天去打水,这工作习惯上是落在少年女子身上(参:。虽然先见正在访问她们的城市,但她们不能疏忽例行的打水工作;无论如何,她们并没有受邀参加筵席。扫罗抵达的时间恰巧可以遇见撒母耳,这又是神的旨意掌管一切的另一个征兆。加强这点的是,当扫罗与仆人进到城门的时候,撒母耳恰巧从城门口走出来。在这城市,「高处」(RSV;参:思高;和合:邱坛)并不在城墙里面,而是在附近的另一处高地上;事实上,拉玛这名字有着双数字尾,暗示着有两座山顶。这敬拜中心可能是撒母耳建造的。在旧约圣经中,只有这里提到为祭物祝谢。 15~16.前一天,耶和华已经「打开撒母耳的耳朵」(参:吕译),吩咐他等候一个便雅悯人来到,并且膏他作以色列人的君(希伯来: na ̄gîd )。这里刻意避免使用「王」这字,因为耶和华才是以色列人的王。撒母耳将要借着私下的膏抹说明耶和华在委派君王时的选择。这仪式象征分赐神的恩赐,以完成他蒙召去从事的工作,使接受者成为 ma ̄s ̌îaḥ 或「受膏者」;尤其是他将要率领以色列人抵挡非利士人的压迫。 17.当撒母耳看见扫罗的时候,耶和华确认说:这就是那要「治理」以色列民的人,这里又避免使用浅显易懂的动词「法治」(虽然思高、今圣、RSV 用了这词),用来代替的动词通常的意义是「约束」(希伯来: ʿa ̄ṣar ),说明这是在耶和华的君王职分之下,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 18~19.当扫罗需要人指示往先见家去的方向时,竟然与撒母耳不期而遇,这是多么不寻常啊!我就是先见,是个令扫罗惊奇的回答,但还有更令他惊奇的,先见竟然有信息要给他。他受邀参与献祭,以及接下来的筵席;但至于他期待的解释,却还得等到第二天早晨。 20~21.扫罗可以把有关驴的事忘了,因为已经找到了。他的旅程进入一个新而奥秘的层次。尊荣正要降临在他和他一家人身上,但他并不了解为何会这样,并且提出异议,说他的支派是小的(大部分的人都在一场惩罚性的战争中被杀死了,;便雅悯又是雅各十二个儿子中最小的),而他的家世并不显赫(亦参1节)。就像之前的基甸一样,他感觉自己配不过那尊荣(无论那是什么),并且因着生命中这突如其来的新发展吓了一大跳。故意减低自己社会地位的重要(尤其是在神的先知或使者面前)也可能是很好的态度;但在扫罗身上,这谦逊似乎结合了害羞的气质(参:。 22~24.不管扫罗是不是害羞,他与仆人都受招待入席,并且坐在首位上,这位子是特别保留的,他们乃是贵客!分开来收存的腿肉是归给祭司的分,「那……举祭的腿,……是归亚伦和他儿子的,这些都要成为圣」。扫罗一定会感到困惑,这不仅出乎他意料之外,并且俨然当他是个祭司看待。他仍然不知道自己就是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拣选的第一位君王,要成为耶和华的受膏者,被赋予特殊的权利,包括分给他腿肉在内。 25~27.扫罗回到城里,在凉爽的屋顶上过夜,却一早就被叫醒了;吕译、RSV 在此读作:「有人在房顶上给扫罗铺床」,是根据七十士译本,和合本、AV 与 NIV 则保留了希伯来经文:「他〔撒母耳〕和扫罗在房顶的说话」,表达的意思较合适。在城外,撒母耳要私下与扫罗说话,所以要求仆人先走。【】「有一个便雅悯人,名叫基士,是便雅悯人亚斐亚的玄孙、比歌拉的曾孙、洗罗的孙子、亚别的儿子,是个大能的勇士(或作“大财主” )。」
扫罗离开家乡基比亚向北行,寻找失落的驴,走过许多地方,最后听仆人的话来到拉玛,要见撒母耳。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扫罗的家谱: 代上 8:29-339:36-39 撒上 14:50-51 。
●「大能的勇士」:指「具备大能力」或「大财富」,因此翻成「大能的勇士」或「大财主」。
◎9:1-10:16扫罗和大卫受膏都有三个阶段:一是私下被膏抹,二是公开被选,三是战场的印证。
――《蔡哲民查经资料》
身世:扫罗是便雅悯人基士的儿子。
「亚斐亚」、「比歌拉」、「洗罗」和「亚别」:乃族中祖先而非直系亲属。
「大能的勇士」:大概是指基士在社会上颇具影响力;这个字原文又可解作「大财主」,。
有关扫罗更详的家谱可; ; ; 8:29-33 ; 9:35-39。
――《串珠圣经注释》
【基士的身分】
传统译本把基士形容为「大能的勇士」,但新国际本之「有地位的人」可能是比较正确的译法。战功固然可以带来地位,但很多圣经用这句话来形容的人,都没有战士的名声。故此这句话可能有较广义的用法。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关于扫罗的血统请见。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从三个方面介绍以色列的第一位王扫罗的背景:①他的家庭(1节 ):他出生在便雅悯支派富裕的家庭;②他的外貌(2节 ):他身强体健、高大的身材和俊美的容貌;③他的品德(3-4节 ):极其孝顺,甚至为了寻找父亲丢失母驴,走遍了以法连的全地寻找。对出于已意而要求立王的以色列百姓而言,扫罗是最理想的领袖。遗憾的是,他没有成为合神心意的人(13:13-14,15:11)。只有排除人欲的时候,信心之人才能作正确的选择。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用五个阶段记录了扫罗登基作以色列第一任君王的过程:①与撒母耳相遇(9:1-27);②受膏(10:1-16);③掣签立扫罗为王(10:17-27);④被百姓拥戴为王(11:1-15);⑤撒母耳的劝勉(12:1-25)。经过几番周折之后,扫罗登上了王位,自(13章 )起就正式记录了扫罗的统治。因此,本文(9-12章 )可以说是扫罗统治的绪言。本书的主要人物(撒母耳、扫罗、大卫 )之一扫罗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①从撒母耳手中接管以色列(9-12章 );②统治初期(13:1-14);③王位被交在大卫手中(15:1-18);④与大卫之间的矛盾(18:10-28);⑤没落(28:3-31)。第一个时期的主要行踪如下 :扫罗的初期行踪刻画了他的谦卑与升高。但是,自从登上王位之后,便开始骄傲,多次犯下过失(13:5-15),终被神离弃。扫罗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神高举谦卑之人,降卑骄傲之人的旨意。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在人看来世间的事情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那些事件背后却隐藏着神的计划,,32 )。本章所记录的细小事件之所以重要,正是因里面隐藏着神深奥的旨意。本章带给我们的教训是:①神介入到生活的细微之处。扫罗的父亲丢失母驴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儿事情决非偶然,乃是神的旨意;②拣选最微不足道的人(21节 ),从而彰显神的主权与智慧;③神会最大限度地使用人的理性、判断力和经验,成就自己的旨意。神借着扫罗的登场,结束以色列的士师制度。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他有一个儿子,名叫扫罗,又健壮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没有一个能比他的;身体比众民高过一头。」
●「健壮」:「青年人」、「年轻男人」的意思。
●「身体比众民高过一头」:原文是「他的肩膀以上高过众百姓」。
◎这里描述扫罗的家世不凡,身材、体魄、容貌都很不错。
――《蔡哲民查经资料》
外貌:扫罗具备了好些堪当军事领袖的条件:
1年青有为;
2面貌英俊;
3体格高大;
4身手敏捷。
――《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的父亲基士丢了几头驴,他就吩咐儿子扫罗说:“你带一个仆人去寻找驴。”」
●「驴」:当时常见的骑乘、载货用的牲口。「几头驴」也算是一笔不小的财产,不过对于财主基士而言,应该还不是什么致命的损失。
――《蔡哲民查经资料》
【 扫罗的家境如何?】
扫罗的父亲吩咐他去寻找丢了的驴。驴有多种用途,在圣经时代是载运货物的牲口,用来运货、拉车与耕作,是当时必需的劳动生活资源,就连最穷苦的家庭也会养一头驴。驴多是富有的象征,驴丢了实属不幸。扫罗的父亲有许多头驴,证明他相当富有。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扫罗奉父命寻找失驴
「沙利沙地」:又称巴力沙利沙。
「沙琳地」:大概是介乎亚雅仑与拉玛之间的以法莲山地。
――《串珠圣经注释》
【】
扫罗往访撒母耳:神借着扫罗寻找失驴小事把他带到撒母耳那里,好印证他是神所要膏立的人。
――《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就走过以法莲山地,又过沙利沙地,都没有找着;又过沙琳地,驴也不在那里;又过便雅悯地,还没有找着。」
寻找驴子的事把扫罗从基比亚家乡带往北部,经过“沙利沙地”和“沙琳地”(位置未能确定 ),再穿过便雅悯地返回拉玛——撒母耳的家乡,。扫罗私下接受撒母耳膏立之后,便经过神的山(Gibeathhaelohim)返家去。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法莲山地」:包括了「沙利沙地」、「沙琳地」和「便雅悯地」。
●「便雅悯地」:可能是「雅悯地」,因为扫罗自己就住在「便雅悯地」。
――《蔡哲民查经资料》
【】
到了苏弗地: 扫罗从故乡基比亚出发,走遍沙利沙地、沙琳地、便雅悯地经过约40km的长途跋涉之后抵达苏弗地(1:1)的拉玛附近。这一过程反映出扫罗的孝心和诚实。然而,人性的优点,若不升华为相信神的信仰人格,就不会永远存留,也无力改变一个人的悲剧性命运。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到了苏弗地,扫罗对跟随他的仆人说:“我们不如回去,恐怕我父亲不为驴挂心,反为我们担忧。”」
“苏弗”。以法莲山地的一个地区。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苏弗地是撒母耳居住的地区。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苏弗地」:参考 撒上 1:1 撒母耳的父母住的「拉玛」就在此地。
――《蔡哲民查经资料》
「苏弗地」:撒母耳的故乡(1:1)。
――《串珠圣经注释》
【】
仆人提议请教先知:扫罗可能山身于小城,故此对撒母耳的事情知道不多。
――《串珠圣经注释》
介绍了扫罗和他的仆人进到撒母耳的城邑拉玛的动机。本书的作者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不是扫罗的为人或虔诚,乃要指出带领扫罗的是神,还有扫罗的仆人的帮助。扫罗能够找到先知是因为神的直接介入与仆人的同工。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仆人说:“这城里有一位神人,是众人所尊重的,凡他所说的全都应验。我们不如往他那里去,或者他能将我们当走的路指示我们。”」
“这城”指撒母耳居住的拉玛,。扫罗是个很大意的人,似乎从未听过撒母耳的名字。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 9:6 中可看出扫罗对撒母耳似乎一无所知,反倒是仆人居然愿意拿出自己的钱来解决问题,似乎表示他对撒母耳有相当的认识与信心,可能扫罗跟他的感情也不错。
――《蔡哲民查经资料》
「神人」 : 与9节的「先见」同为先知的别称(参先知书总论 )。
――《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对仆人说:“我们若去,有什么可以送那人呢?我们囊中的食物都吃尽了,也没有礼物可以送那神人,我们还有什么没有?”」
●没有「礼物」:圣经中只出现这一次,有学者认为这是「见面礼」的专用名词。
――《蔡哲民查经资料》
我们……送那人呢: 近东的礼仪是,拜访尊敬的长辈时,总要带着合乎他身份的礼物。当然扫罗也可能想到那是占卜的代价。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仆人回答扫罗说:“我手里有银子一舍客勒的四分之一,可以送那神人,请他指示我们当走的路。”」
“一舍客勒的四分之一”。十分之一安士(3克 )。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一舍客勒的四分之一」:一舍客勒约等于11.4公克,此处大约只有三公克重(现值约台币40元 ),仅是很少量的银子。
――《蔡哲民查经资料》
「银子一舍客勒的四分之一」:古时未有铸造钱币之前是以重量计算价值。他们剩下的银子很少,只有三克(十分一盎司 )重。
――《串珠圣经注释》
【】「(从前以色列中 若有人去问神 就说我们问先见去吧!现在称为先知的 从前称为先见。 )」
这句话给后来的读者清楚解释,“先见”(源自“看见” )后来被称为“先知”。两者可能曾经有区分,但到了本书写作时已经没有两样(比较11节 )。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先知是神的代言人,有神特别赐的异象、异梦,将神的旨意传达给人。“先见”是先知较古的一个称呼。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现在称为先知的,从前称为先见: 这是圣经中的第一次使用先见,这种表达方法。以下图表对比了先知与先见 : 先知和先见均具有锐利的分辨力,与将从神那里得到的启示传讲给百姓的能力。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扫罗对仆人说:“你说的是,我们可以去。”于是他们往神人所住的城里去了。」
【】「他们上坡要进城,就遇见几个少年女子出来打水,问她们说:“先见在这里没有?”」
●「打水」:通常是年轻女子的责任,打水时间通常是黄昏时刻。
――《蔡哲民查经资料》
【】
撒母耳往邱坛献祭:邱坛本为迦南人拜神的地方,后来以色列人在未有圣殿前也在邱坛敬拜耶和华。撒母耳主持的大概是该城居民为庆祝初收而献的平安祭;按照规矩,仪式完毕后,参加献祭的人会一同欢宴。
――《串珠圣经注释》
少女们对寻找先见的扫罗所作的回答,带出了以下三种信息:①在丘坛献祭(11节 )。耶路撒冷的中央圣所尚未确立的当时,以个人或家族为单位预备与神相交的场地,18:30-38);②撒母耳是众所信赖的卓越领袖,他的行踪甚至被少女们所熟知;③在用餐之前,由撒母耳作祝福祷告(13节 )。耶稣也曾如此作了谢餐的祷告,保罗也曾强调谢餐祷告的重要性。通过此事表明当时用餐祷告已经普遍,暗示他们凡事寻求神并感谢神。撒母耳一人的虔诚使他的居住地拉玛城变成敬虔的城邑,甚至连年少的少女也都被他所感化。本文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属灵领袖巨大的影响力。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女子回答说:“在这里。他在你们前面,快去吧!他今日正到城里,因为今日百姓要在邱坛献祭。」
“邱坛”。一个膜拜和献祭的高地,位于山上或人造的平台上。这种膜拜的观念主要来自迦南人,但以色列人在圣殿建成之前,也使用这种设备。参看的脚注。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邱坛”是山丘上献祭的地方。示罗被毁后,撒母耳在拉玛设邱坛,成为以色列的一个宗教中心。所罗门王时代,以色列人仍有在邱坛献祭的事。圣殿建成,才照律法规定,集中在一处敬拜神。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正到城里」:「进入城中的日子」,此城应该是撒母耳居住的拉玛城,不过 7:16 提到撒母耳平常巡行几座城审判以色列人,因此也不总是在此城中。
●「邱坛」:原文是「高处」、「高地」、「山脊」。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后,仿效当地的习惯,在山冈的高处建立祭坛敬拜神。后来甚至连邪淫的宗教仪式都仿效起来了。此时应该是因为示罗被毁,约柜、会幕不在一个可公开敬拜的地方,所以权宜之计就是用「私设的祭坛」来敬拜神。不过撒母耳已经统治这么久,没有建立集中敬拜地方,导致邱坛成为以后的问题,也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蔡哲民查经资料》
痔疮灾带来的教训:①灾难是对罪人的审判。即是对玷辱神荣耀的罪和偶像崇拜的惩罚(6节 );②唯有耶和华是掌管人类生死祸福的真神。这次灾难表明大衮是无能的,而耶和华是大能之神;③不肯悔改的罪人将灭亡;④罪人与其说是因自己的罪而受审判,不如说是因没有悔改自己的罪而在罪恶中死亡。此原理同样适用于国家或个人的命运。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邱坛】
邱坛(希伯来语作 bamah )是有祭坛运作的崇拜场所。通常不是露天,而是室内的设施,有分别为圣的陈设,场地大得足以供祭司服务(但我们不能假设它们全部建于山丘之上 )。米沙碑文证明这些神庙也是摩押崇拜的一环。米吉多和纳哈里亚(Nahariya )等遗址都找到了可能是邱坛的例子。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在邱坛献祭】
圣经虽没说明这城的名字,大部分学者都相信这是撒母耳的家乡拉玛(拉玛琐非。他在示罗陷落之后于拉玛筑坛,当时约柜流亡,这城大概就是以色列的中央圣所。献祭通常与筵宴有关,在此亦不例外。本节大概是月朔祭礼,是个庆典。另一个可能是登基祭礼,是预知扫罗来访之撒母耳特别召开的。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在他还没有上邱坛吃祭物之先,你们一进城必遇见他,因他未到,百姓不能吃,必等他先祝祭,然后请的客才吃。现在你们上去,这时候必遇见他。”」
【】「二人就上去。将进城的时候,撒母耳正迎着他们来,要上邱坛去。」
将进城的时候……正迎着他们来: 15,16进一步说明了这次的相遇是因神的旨意和介入所成全的。智慧的神甚至借着平凡的事情,来成就他自己远大而明确的目的。圣徒的生活中并没有偶然,故当在凡事中聆听神在事件背后所说的话。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扫罗未到的前一日,耶和华已经指示撒母耳说:」
●「已经指示撒母耳」:原文是「已经打开撒母耳的耳朵」。
――《蔡哲民查经资料》
【】
在遇见扫罗的前一日(15-16节 )和当天,神打开了撒母耳的灵眼使他能够认出扫罗。神将能够洞察事件和事物属灵的能力赐给人,使他们能够成就神的旨意并彰显神的荣耀,。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明日这时候,我必使一个人从便雅悯地到你这里来,你要膏他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他必救我民脱离非利士人的手;因我民的哀声上达于我,我就眷顾他们。”」
膏立就是一种奉献,或为了事奉而把某人分别出来。这是一种宗教的行为,使神与王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让君王充当神的代表,治理百姓。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膏他”:用油膏一个人为君是将此人分别出来侍奉神,作祂特别差遣的工作。看注。扫罗被膏,要他作以色列人的领袖,领导他们作战。故说“救我民脱离非利士人的手”。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必「使」:「差遣」。亦即保罗遭遇失驴的事情,其实是神介入的结果。
●「我民」以色列的君:「百姓」、「国民」加上第一人称单数词尾。表明以色列人是「神的子民」,不是君王的子民,君王只是「管理者」。
◎ 9:16 很清楚的说明任命君王的目的是为了「救我民脱离非利士人的手」,而非作威作福、横征暴敛。我们今天带领基督徒,是否也认清他们是「神的民」而我们只是「管理者」、「带领者」。
――《蔡哲民查经资料》
因我民的哀声上达于我: 神将立扫罗不是因为他合神心意,而是在非利士人支配下的以色列百姓所发的哀声。这是神在震怒中也以怜悯为念的慈爱,表明神为百姓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将真平安和生命赐给百姓。在这种意义上,扫罗并非肩负使命的仆人。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看见扫罗的时候,耶和华对他说:“看哪,这人就是我对你所说的,他必治理我的民。”」
●「治理」:「使限制」、「停止」,有「组织」的意思。
――《蔡哲民查经资料》
【】「扫罗在城门里走到撒母耳跟前,说:“请告诉我,先见的寓所在哪里?”」
神把扫罗带到撒母耳那里,意思是十分明显的。神掌管一切。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寓所」:「房子」、「房屋」。
――《蔡哲民查经资料》
【】
扫罗刚遇撒母耳:先知就立即告诉他三件事:
1他是今次祭事的贵宾;
2失去的驴已经找到了;
3他就是全国期待的救星。
――《串珠圣经注释》
【】
本文更换了三次场景,叙述撒母耳和扫罗之间的对话:①在城门(18-21节 ):撒母耳暗示扫罗将成为以色列的领袖(20节 )。扫罗的回答显出了他的谦卑(21节 ;②在丘坛的客堂(22-24节 ):撒母耳让扫罗坐在参加筵席的30名客人中的首席位置,分给他最好的食物,强烈地暗示他将作王;③在城中(25-27节 ):两人从丘坛走进城谈话,第二天清早就一起走到“城角”举行受膏仪式(10:1)。在两天的时间中,撒母耳为扫罗作以色列的王,给予很多必要的劝勉忠告。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回答说:“我就是先见。你在我前面上邱坛去,因为你们今日必与我同席,明日早晨我送你去,将你心里的事都告诉你。」
◎「你心里的事」:此处我们看不出来扫罗心里想什么事,他应该不会想到要作王,因此可能是想到非利士人的压迫一类的。正好「君王制度」是这些事情的解答。
――《蔡哲民查经资料》
先知请扫罗在自己前面登上邱坛表示对他的尊重。
「将你心里的事都告诉你」:解释有二:
1撒母耳应许扫罗有问必答来证明自己确是先知;
2扫罗年纪还轻,内心充满烦恼,需要有长者辅导(参25 )。
――《串珠圣经注释》
【】「至于你前三日所丢的那几头驴,你心里不必挂念,已经找着了。以色列众人所仰慕的是谁呢?不是仰慕你和你父的全家吗?”」
“以色列众人所仰慕的是谁呢?不是仰慕你和你父的全家吗?”这里把失去的驴子与一切宝贵的或众人所渴望的东西(即君王身分 )作对比。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仰慕」:「渴望」。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你心里不必挂念: 神既然要将使命交托扫罗,就首先解决了扫罗的难处。当今社会,若有人因生活难处而不能跟从神旨意,就当记住此事件,,。以色列众人所仰慕的: “拥有以色列所有的宝贝与珍贵之物的人”之意,强有力的暗示扫罗将被选为以色列的王。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扫罗说:“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悯人吗?我家不是便雅悯支派中至小的家吗?你为何对我说这样的话呢?”」
●「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悯本来就是以色列最小的儿子,在士 20:46 中便雅悯支派还因为惩罚性的战争几乎全部灭亡。
――《蔡哲民查经资料》
扫罗谦卑地以自己家系低微来婉拒撒母耳的暗示。
──《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之所以谦卑的回答,是因为他了解以色列各支派之间的实际势力分布。当时,以色列内部尚未建立健全的中央集权制度(直到大卫时期才建立 ),因利害关系,各个支派残留着派别意识。他的回答表明,当时士师记20章所记录的内战所带来的伤痕尚未完全退去。扫罗是在这些诸多现实背景中,作出了如此谦卑地回答。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领扫罗和他仆人进了客堂,使他们在请来的客中坐首位,客约有三十个人。」
【筵宴的客堂】分给祭司和崇拜者的分,有时规定必须当场吃用。由于筵宴是献祭崇拜重要的一环,神殿往往设有专供此用的房间。本节用来形容这房间的字眼,在其他地方则用来描述庙宇范围之内,接连于神殿的各种房间。考古学家经常挖掘到与主殿相连的副室,但往往无法断定每个房间的用途。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撒母耳待扫罗如上宾:礼待这未来的王:
1让他坐筵席的首位;
2飨以祭牲的腿。
――《串珠圣经注释》
【】「撒母耳对厨役说:“我交给你收存的那一份祭肉,现在可以拿来。”」
【上等的肉】大腿(和合本「腿」-24节 )被视为最上等的肉,通常保留给主持的祭司食用。撒母耳在此把它让给上宾。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厨役就把收存的腿拿来,摆在扫罗面前。撒母耳说:“这是所留下的,放在你面前吃吧!因我请百姓的时候,特意为你存留这肉到此时。”当日扫罗就与撒母耳同席。」
把祭牲的腿给予扫罗,意思是尊崇他为上宾,地位高于所有其它的宾客。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平安祭的祭肉原为给祭司的。撒母耳把祭肉留给扫罗,以示尊敬,也表示他就要成为神的受膏者。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收存的腿」:原文是「收存的腿和那上头的东西」,意义不太清楚,许多学者根据其他文献修改为「收存的腿和肥尾巴」。这应该是归给祭司的份。 出 29:27
● 9:24 有许多经文意义不是很清楚,可能有抄写的错误。
◎撒母耳其实对扫罗很好,也让扫罗分享原专属于祭司的特权。即使后来扫罗是要由撒母耳手中取走统治权,撒母耳还是无私的爱护扫罗。这一点真是值得我们敬佩。
――《蔡哲民查经资料》
「收存的腿」:古代祭祀规矩以前腿为最重要的部分,一般以左前腿给最尊贵的宾客。
――《串珠圣经注释》
收存的腿: 是为接待扫罗而特意准备的,但不清楚是属于祭司的右腿还是平民也可以吃的左腿。不管怎样证明撒母耳对扫罗的特别的待遇。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众人从邱坛下来进城,撒母耳和扫罗在房顶上说话。」
●「撒母耳和扫罗在房顶上说话」:七十士译本作「他们在房顶上给扫罗铺床」。当地的建筑,屋顶比较凉爽是招待贵宾睡觉的好地方。
――《蔡哲民查经资料》
房顶: 是众人都能看到的公开场所,。为使城中的人都能看到自己所尊待的便雅悯人,撒母耳故意在此地交谈。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宿于房顶】
虽然梯级和支柱等证据证明不少房屋楼高两层(甚至三层 ),考古学家却只能在文化层的瓦砾中发现楼房的平面设计。二楼(房顶 )的房间较宜居住和睡眠,因为空气比较流通。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次日清早起来,黎明的时候,扫罗在房顶上。撒母耳呼叫他说:“起来吧!我好送你回去。”扫罗就起来,和撒母耳一同出去。」
【】「二人下到城角,撒母耳对扫罗说:“要吩咐仆人先走(仆人就先走了 )。你且站在这里,等我将神的话传与你听。”」
●「城角」:「城的边缘」、「城的尽头」、「城的末端」。撒母耳私下膏抹扫罗,可能是有些政治考虑,为了避免造成无谓的王位争夺战。
――《蔡哲民查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7-9章 )】
1以色列人这次的得胜有那些远因近因?你从以色列人的经历得到什么警惕与安慰?
2撒母耳在这一次与非利士人的战役中感受「到如今耶和华都帮助我们」,而且立石为记,你曾否有过同样的感受与做法?
3撒母耳和上任士师以利有何共通点?参2:12-17, 22-25。这对身为父母的传道人有何警惕?
4撒母耳已按照神的警告,将人立君主政体的恶果告诉百姓,你认为百姓为何仍坚持要立王治理他们?你是否也经常坚持己见,跟从外邦人为自己的前景频频打算,却不理会神的心意?这样做可能犯上什么错误?
5扫罗是怎么样的人?具有那些品格?3-14, 21节。你认为他是一个理想的王吗?为什么?
6从耶和华对撒母耳的指示(15-17 ),你对神有什么认识?这个认识对你有何说明。
──《串珠圣经注释》
【】
扫罗当选作以色列首任君王:以色列人既然要求立一个像外邦君主的王,神就先选出又勇猛又能干的扫罗作王,可是从他日后的行为看来,他实在是一个重利轻义、残忍好杀的小人。神让这样的人作王是准备以色列人的心去迎接一个忠心于神的王大卫。
――《串珠圣经注释》
【 我们的一生,是无数个偶然事件的组合吗?】
我们常会以为事件是偶然发生的,但是从扫罗的事可以看出,神可能使用平常的事件,来达到祂的目的。我们要相信一切的境遇皆可能是“神所命定”的,对塑造我们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请你思想最近影响你的顺逆际遇,你能否从其中看出神的旨意?祂可能想使你具有某种素质,或者要领你在另一方面事奉祂。
──《灵修版圣经注释》
【「这城里有一位神人。」】
在城里如果有神人居住,必为人们所共知的。神人的生活圣洁,在他居住的地方有馨香之气,邻居也都知道他。在教会的聚集中,不能没有他们。他们的祷告与劝勉常常带有特殊的圣灵的恩膏。我们呢?我们的敬虔有没有留下印象,使邻居得益?甚至我们离世之后,记忆仍有久远的影响。
敬虔的影响——撒母耳的敬虔也这样被人们公认,他的影响力久远与广大,他人格的感召好似香气一般,无法隐藏。人们提说他「是众人尊重的,凡他所说的,全都应验。」敬虔的人实在令人敬重,他们可靠与稳健,也是在我们友朋之间受人爱戴。
神人的气质——让我们生活也要端正,在今世要有敬虔,竭力追求作神人。我们要记得神将敬虔的人特别分别为圣,归属祂自己。神人是像神的人。他们成为神人,因为他们培养与神交往,亲近神。他们的脸庞满有主的容美,他们的言谈都是主的真理。你与他们稍有交往,就看出他们的庄重、安静、温和与圣洁,这些都是属天的气质。
──迈尔《珍贵的片刻》
【 撒母耳在百姓中的形象是……】
扫罗仆人所说先知住的这个城,可能是拉玛;在示罗附近与非利士人争战以后(7:17),撒母耳搬到那里。扫罗与撒母耳同住在便雅悯的地业以内,竟然不知道他是谁,显出他对属灵事物的无知。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以色列众人所仰慕的是谁呢?」
年迈的撒母耳,显然不复少年时,难符新时代人的期望。他的力量衰弱了,行动迟缓了,腰也弯下了;更使他们不耐烦的,是撒母耳的观念似乎太陈旧,动不动提起神的话,为甚么他那么爱祷告?难道他没有学过进步的统御术,埃及的科学,非利士的航海术,或米所波大米的宗教和人类学?因此,他们看得出时代的需要,求立一个更理想的新领袖。
这样的人出现了。有一个便雅悯人名叫基士…是个大能的勇士。他有一个儿子名叫扫罗;又健壮,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没有一个能比他的,身体比众民高过一头。
扫罗是一个杰出的天然领袖。他有很好的出身家世,不是普通的人家。他的外表英俊,颇像押沙龙,很具有叫人欢喜的条件,而且健壮,体力上够勇武。他也肯听父亲的话,勤劳顺服,走遍许多地方去找寻失落的几头驴,可见是关心家庭。这样的人才多么难得!
只是扫罗明显的缺少一件:他似乎对于属灵的事缺少应该有的注意。先知撒母耳几十年传神的话,叫人的心转向神,以至“从但到别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华立撒母耳为先知”,,扫罗却好像去了另外一个星球,全然无所知。这就像是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德国,却没听说过马丁路德,在瑞士,却不知有加尔文一样的不可思议;而且以色列并不是泱泱大国。扫罗对撒母耳的认识,竟然不如他的仆人,可见其对宗教缺乏兴趣的程度了。
当仆人建议去见神人的时候,扫罗想到的是没有礼物可送他。撒母耳并没有募捐筹款的习惯,更不曾收受贿赂;而贪爱财物,是假先知的记号,,。这显明他对属灵观念的模糊,也许对财物更关心。
但以色列要求立王;他们所要的王,不重属灵和品格,只要能领导全国的王:他们要的是有才能,能提供秩序和安全的领袖,不管其私生活和属灵的事。扫罗能迎合民意,正是他们所要的政治领袖。,
民主并不是最可靠的,因为其没有正确的指导标准。照人的意思,得着所求的,并不是好事。── 于中旻《撒母耳记上笺记》【 扫罗的回答,反应出他是怎样的人?】扫罗吐露出“你为何对我说这样的话呢?”显明他心底将会一再面对的问题──自卑感。他像落叶一样随风飘摇不定,在自己的感觉与信念之间左右摆动。他的言行都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担心。例如,他说自己的家族是以色列人至小的支派中“至小的”,但是9章1节说他父亲是个“大能的勇士”(或作“大财主” )。(便雅悯支派是十二个支派之中最小的 因为他们不道德的罪行导致内战 几乎受到被灭绝的处罚--参士19-21。 )他不愿承担神赐给他的责任。后来,他保留一部分战利品,那是他不应当存留的,因此受到撒母耳的责备,他却将责任推卸到士兵身上(15:21),说他们实在想用那些牲畜向神献祭(15:15)。
他虽然蒙神呼召,有使命在身,却不断地挣扎,心中充满嫉妒、不安、骄横、任性、欺诈。他并没有立志将自己全心全意地献给神,因为不愿意让神的爱充满内心,因而失去平安,所以他从未成为属神之人。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