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撒母耳记上 第3章


圣经综合解读

1「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事奉耶和华。当那些日子,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

「童子」())的意思是「少年、仆从」,此时撒母耳大约是十二岁())。
「稀少」())又被译为「宝贵」())。只有当神的「言语稀少」的时候,人才感觉到神话语的「宝贵」,在黑暗中越发盼望神话语的光照。
「默示」())又被译为「异象」()),是神直接启示人的一种方式。
神是喜欢说话的神,祂借着话语创造万有,「说有,就有,命立,就立」());祂也用话语来带领自己的百姓,出埃及、进迦南的时候,都是神一路对人说话、亲自作王。但在士师时代,因为百姓不肯顺服神的话,所以「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以致「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神不说话,就是祂最大的管教。当一个教会中有活动、有方法,有各种「心灵鸡汤」,能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但却「耶和华的言语稀少」的时候,就是陷入神的管教了。这时我们就应当赶快回转到圣经里,免得「没有异象,民就放肆」())。

2「一日,以利睡卧在自己的地方;他眼目昏花,看不分明。」

3「神的灯在神耶和华殿内约柜那里,还没有熄灭,撒母耳已经睡了。」

「神的灯」())就是圣所里的金灯台())。神的灯「还没有熄灭」()),指天亮之前。因为金灯台要常常点着,永远也不能熄灭()),大祭司要早晚在金香坛上香时收拾这灯())。
虽然此时神的灯「还没有熄灭」,祭司以利还是每天点灯,但他却成了一位「眼目昏花,看不分明」())的人。在整个士师时代,祭司都没有成为神话语的出口,神的光在以色列人心里已经非常暗淡了。但神的灯「还没有熄灭」,神还是让这光继续亮着,让百姓在黑暗中还有一条出路。
上图:金灯台示意图。会幕里的金灯台在所罗门建了圣殿之后就没有再提到,上图是比较接近「山上的样式」的一个示意图。

4「耶和华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说:『我在这里!』」

5「就跑到以利那里,说:『你呼唤我?我在这里。』以利回答说:『我没有呼唤你,你去睡吧。』他就去睡了。」

6「耶和华又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起来,到以利那里,说:『你呼唤我?我在这里。』以利回答说:『我的儿,我没有呼唤你,你去睡吧。』」

7「那时撒母耳还未认识耶和华,也未得耶和华的默示。」

撒母耳在睡梦中听到呼唤,立刻回答「我在这里」()),表明他从小就学会了顺服。虽然那时他「还未认识耶和华」()),但他既然能顺服神所设立的权柄,就能顺服神自己;既然他能不厌其烦地三次对以利说「我在这里」()),就能对神说「仆人敬听」())。一个对地上的权柄不会说「我在这里」的人,在神面前也不懂得说「仆人敬听」。
撒母耳听到呼唤,马上「跑到以利那里」()),表明他不但顺服、而且殷勤,即使在睡梦中被唤醒,还是很快地跑到以利那里,与以利的两个儿子的不顺服完全不同。
「还未认识耶和华」,指还没有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也未得耶和华的默示」()),指还没有经历过神,直接从神得着启示。

8「耶和华第三次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起来,到以利那里,说:『你又呼唤我?我在这里。』以利才明白是耶和华呼唤童子。」

9「因此以利对撒母耳说:『你仍去睡吧。若再呼唤你,你就说:“耶和华啊,请说,仆人敬听!”』撒母耳就去,仍睡在原处。」

以利做了一辈子祭司,居然等了三次,才明白是神在呼唤,可见他属灵的眼睛也是「眼目昏花,看不分明」()),对神的经历不多,所以没有办法给撒母耳属灵的带领。
「请说,仆人敬听」()),这是人在神的话语面前正确的态度,也是我们读圣经的正确态度。
虽然神没有直接向以利说话,但以利却没有因为神越过他向撒母耳直接说话而嫉妒,而是教导他在神面前正确的态度,这是以利忠心的地方。在人看来,体贴肉体的以利并非一无是处,也能教导人、也能事奉神,只有局部的不顺服。但在神的眼里,有一点不顺服,就是全然不顺服,所以「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

10「耶和华又来站着,像前三次呼唤说:『撒母耳啊!撒母耳啊!』撒母耳回答说:『请说,仆人敬听!』」

「请说,仆人敬听」()),这句话是撒母耳接受先知职事的开始。「仆人」是地位,「敬听」是态度。服事主的人,如果不站正确的地位、存正确的态度,人永远也不能成为合神使用的器皿。
主耶稣说:「文士和法利赛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因此,当人发表神的话语的时候,不管说话的是谁、口才如何,我们正确的态度都是「敬听」;不必对说话者的口才、榜样评头评足,只要关心自己如何「谨守遵行」。

11「耶和华对撒母耳说:『我在以色列中必行一件事,叫听见的人都必耳鸣。」

12「我指着以利家所说的话,到了时候,我必始终应验在以利身上。」

13「我曾告诉他必永远降罚与他的家,因他知道儿子作孽,自招咒诅,却不禁止他们。」

14「所以我向以利家起誓说:“以利家的罪孽,虽献祭奉礼物,永不能得赎去。”』」

撒母耳作先知的第一个考验,就是把一个「听见的人都必耳鸣」())的坏消息带给他的属灵长辈。我们传好消息容易,传坏消息实在是太难了。但神要我们传福音,不能只传「神爱世人」()),却不传「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不能只传「信子的人有永生」()),却不传「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故意只传一半的福音,就是「别的福音」())。
在人看,以利此时已经八、九十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两个儿子也已经成年,所以没有精力管教儿子,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神面前,这些都不能成为免受追讨的理由。若是以利有心管教,就没有什么难处能够阻挡他,因为神必然会赐给他足够的精力和能力;但以利的心却是「知道儿子作孽,自招咒诅,却不禁止他们」()),因此,任何一点难处都会成为人推卸责任的理由。
今天,有些父母也是以「孩子大了、环境影响、朋辈压力(Peer Pressure))」等理由,作为自己不「殷勤教训」())儿女的理由。结果却是害了自己的孩子,以致「耶和华想要杀他们」())。
祭司若诚心悔罪,是可以用祭物赎罪的())。但如果祭司定意不听从神的命令,献祭只是成了贿赂神的形式,「虽献祭奉礼物,永不能得赎去」())。

15「撒母耳睡到天亮,就开了耶和华的殿门,不敢将默示告诉以利。」

16「以利呼唤撒母耳说:『我儿撒母耳啊!』撒母耳回答说:『我在这里!』」

17「以利说:『耶和华对你说什么,你不要向我隐瞒;你若将神对你所说的隐瞒一句,愿祂重重地降罚与你。』」

18「撒母耳就把一切话都告诉了以利,并没有隐瞒。以利说:『这是出于耶和华,愿祂凭自己的意旨而行。』」

撒母耳所领受的信息,与神人向以利发表的信息相同()),但撒母耳原来可能并不知道。神把同样的信息启示两次,一面是向以利宣告神已经选召撒母耳为先知,一面也是让撒母耳学习怎样顺服神、作神话语的出口。
撒母耳「不敢将默示告诉以利」()),但神却让以利去催促撒母耳顺服神,借着环境来训练撒母耳作神话语的出口。第一个功课就是:神所要说的话,一句也不能「隐瞒」())。
以利教导撒母耳要顺服,催促他不要隐瞒神的话,否则「愿祂重重地降罚与你」());但他教训自己两个不顺服的儿子,却从来没有说出这么重的话。因此,这都是神在使用以利,好训练撒母耳学会作顺服的话语出口。以利是正直的,但也是软弱的;他教导撒母耳顺服自己,自己却不能顺服神的话。这就是人的肉体本相:「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愿他凭自己的意旨而行」()),原文是「愿祂照自己眼睛看为好的去做」。以利已经是第二次听到神的严厉谴责,虽然说「愿祂凭自己的意旨而行」,绝不姑息,但还是「不禁止他们」()),所以他的两个儿子最后还是死了())。因此,凡做父亲的,「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

19「撒母耳长大了,耶和华与他同在,使他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

20「从但到别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华立撒母耳为先知。」

21「耶和华又在示罗显现;因为耶和华将自己的话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这话传遍以色列地。」

撒母耳学会了第一个顺服的功课:神所要说的话,一句也不能「隐瞒」())。神就让他继续学习第二个顺服的功课:神不要说的话,一句也不能出口。撒母耳「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是因为「耶和华与他同在」()),管理他的口、只说神所托付的话。只有一个顺服的生命,才能被神自由地使用作话语的出口
假先知「所显的神迹奇事虽有应验」()),但不会所有的都应验,所以「先知托耶和华的名说话,所说的若不成就,也无效验,这就是耶和华所未曾吩咐的,是那先知擅自说的,你不要怕他」())。只有「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的先知,才是真先知。
「从但到别是巴」()),就是从以色列最北的城邑到最南的城邑,代指以色列全地。撒母耳是以色列人历史上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位士师,他的影响力不是局限于某几个支派,而是遍及全国。
以利和撒母耳代表两种不同的事奉,这两种事奉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撒母耳成为先知

在第三章撒母耳渡过孩童长大成人。他直到现在才出现似乎颇为被动,一直居于幕后;但在第三章结束,他俨然成为全国知名的人物。(但和别是巴是以色列境内最北和最南的城市 参看下图 )这种发展基本上不是他个性的力量,而是他经验被呼召作先知这个事实。他被推荐作祭司的工作,执行圣所的礼仪,奉献祭牲,辅导敬拜者,照管圣约柜(在3节提及 详见第五章的描述 )。稍后数年,我便知道他真的执行一些祭司的职务,而且是最早和最重要的先知。

先知也是一种宗教的功能,可能与圣所有些联系,好像撒母耳起初一样。但他与祭司有一个重要不同的地方,他主要的工作是传达神的话语,透过异象、异梦、超自然的经验等各种方法,启示给他。通常,祭司之所以成为祭司,是因为他们生于祭司的家庭;但是成为先知,却必须有这职事的个人蒙召经验。跟着,这章圣经讲到撒母耳蒙召的故事:他重复听到神的声音(故此必不会错 ),而且很清楚这是神的异象(10节 )。以利也可为撒母耳听到神的呼召作证,所以这个呼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无疑的。其他先知的蒙召也都很重要(看赛六章 耶一章 ),但撒母耳的蒙召更为重要,因为他不单要忠告和引导个别的以色列人,而要在一个充满试探的历史转变时期,成为整个国家的领袖。相比之下,在第二章的隐名先知,只是神的代言人,他没有职责,只是传达信息;但撒母耳却是神指派的国家领袖和祂的代言人。

这位新任先知的第一篇信息与以利有关,不单证实三十六节的预言,而且更清楚指出应验的时候已经来到。以利是个有尊荣和解了职,很可怜的人,在这章圣经开始突出他的年纪和衰弱,他道德方面的软弱,无力处理他的儿子,在十三节重复提及。他曾经尝试,但却缺少作以色列领袖的条件,现在应移交给别人承担。在那些政治变动不定的日子中,国家领袖的老化本身是一个问题,这也是撒母耳年老时的一个问题。时间无情地过去,最终总算带来最光辉的领导榜样。神显明对以色列爱护备至,在以利临死前,祂已经为她准备一位全国认识的更佳领袖人选,就是撒母耳。他特在未来黑暗的日子中,给国家带来稳定、安慰和保证;特别是,他很有才干,也是先知,在任何环境里,能够将神的旨意、希望和训诲向同胞显明出来。

今天的政治领袖,当然没有赐下担当先知的角色──我们可能盼望他们会如此!但普通的基督徒不应再倚赖祭司和先知;因为神的灵和基督的心思已经住在最平凡和最卑微的基督徒里面。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撒母耳记上第三章

iv. 耶和华呼叫撒母耳a)

无论有多少书论及神的呼召这题目,对每一个接受呼召的人而言,那呼召仍旧是个奥秘:这真的是从神而来的信息吗?若是,我们如何能够得知呢?撒母耳透过可听见的声音接受呼召,但他最初并未准确辨识它的来源。他接受的资讯具有真理一切最直接的力量,但只有在后来才终于能证实,他的确听见神的声音当事情证明神的话语是正确的时候。他很可能宁愿自己没有听见这段话,这试验出他的坚强与决心。

1.撒母耳仍是一个年轻的门生,跟着以利学习,并且顺从他。没有任何迹象显露出,耶和华即将要开创一个新时代;事实上,耶和华的言语稀少(希伯来: ya ̄qa ̄r ,「非常珍贵」);人以前显然曾经历过更大祝福的时代,那时人更欣然预备接受耶和华的引导。在这种情形下,撒母耳尚未有机会接受神谕或异象。

2~4.一日……耶和华呼唤,正是这个意思,中间的说明更清楚地将背景展现出来。以利的视力衰弱,撒母耳必须睡在神的殿中(参:吕译、思高、现中、今圣),以便尽他的职责;从晚上烧到早晨的灯还没有熄灭,所以这时最有可能是一大早。

5~9.撒母耳一大早就爬起来三次,以回答他认为是以利的呼叫声,大大说明了他的自律。他心甘情愿的顺服,乃是接受神话语的资格。

那时撒母耳还未认识耶和华:他还没有亲身的经历可资辨识耶和华的呼叫(参:1节)。

10.耶和华又来站着,所以就成为可见的,并且说话。撒母耳现在同时领受了话语和异象。

11.都必耳鸣,是宣告特别严厉之刑罚时所用的词语

12~14.在刑罚中首当其冲的又再一次是以利,因为他身为一家之长,看见亵渎之事却未加以阻止,就当负起责任来。他的儿子不顺从的历史,无疑可以追溯到他们年轻时代,那时候应该还有可能管教他们。照着目前的状况,全家人都必受到定罪,以利家的罪孽,虽献祭奉礼物,永不能得赎去。在祭祀礼仪中有为祭司犯罪而设的献祭,但这样的祭物只涵括不经意而犯的罪;参:、27)。故意无视神的律法、「傲慢地」犯罪(像以利的儿子所犯的),却不能以任何祭物解决。以利自己曾经预见了灾祸的审判,有位先知已经宣告了他一家人的败落;现在,耶和华亲自宣告以利一家人不可逃脱的灭亡噩运。

15~18.撒母耳受到如此严厉之资讯的重压之下,仍然睡到天亮。他怎么能够向这位年高德劭的老人,提出这样的话题呢?他不需要害怕,因为以利主动且严肃地吩咐撒母耳,将整个资讯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而且,他柔顺地接受了听见的一切;虽然在他年迈时听见神进一步宣告祂的审判,只能加添极大的悲伤与为着未来而忧虑;然而,凡是耶和华所说的都是好的,以利在祂的旨意中默然顺从。

撒母耳就这样被带进先知的呼召。虽然他早就已经委身于祭司的服事,他的服事现在又进入一个新层次,因为他已经领受了耶和华的话语,在他的祭司职务上,又结合了先知的工作。在人需要知道耶和华对他们所说的话之时代,这使他成为这地上非常突出的角色,因为他们正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撒母耳已经知道:无论是对那要传讲的,或是要领受的听众,祂的话并不都是那么轻易入耳的,但他仍要继续传讲神的资讯,无惧于后果究竟如何,以致能在这地上确立神的法则。

19~a.撒母耳长大成人了,突显出这一点的,乃是群众持续看出耶和华与他同在,撒母耳所说的都经证明为对,这事实更确认了他的服事。所以,从但到别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也就是从北方的边界到南方的边界),都一致承认撒母耳具有神所赐的权威。事实上,他乃是耶和华的先知,是继续领受祂话语之启示的,一位 na ̄bîʾ ,蒙神呼召承担特别职责传扬祂的话语。 na ̄bîʾ 这希伯来词语的字源与意义,曾经有过非常多争议,但最有可能的一个来源是亚喀得文动词 nabû (「呼召来尽职」,尤其是指一个人蒙诸神呼召)。67撒母耳在这一章中,以及他一生中的经历,完全支持这样的字源,因为整个着重点都在于耶和华的主动。耶和华说话,祂的仆人就倾听、顺服。撒母耳别无选择,他自己的意志是降服于神的命令。在耶和华这一面,祂尊荣祂的话语与祂的仆人;仆人可以在神里面稳妥无虞,所以能够坦然无惧地站立在世上大人物的面前。撒母耳的角色完全不同于一个想要诱使神只顺应他欲望的宗教家;事实上,恰好反向:撒母耳毫不含糊地代表了耶和华对祂百姓的命令。结果一定是悔改与革新,不然就是某种刑罚。

撒母耳就像摩西一样,应该列在以色列人出类拔萃的领袖行列中,因他亲自担负了士师、祭司与先知的使命,然而最清楚显明他的伟大的,乃在于他设立其他人扫罗与大卫作这地上的君王。所以他的焦点不在于自己,而在于耶和华的受膏者;借着祂所膏的人,「耶和华必审判地极的人」

增注:耶和华在示罗的殿

众所周知,耶和华的殿是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造的;但旧约圣经却未对示罗这座殿作任何解释,会幕在征服迦南之后就是支搭在这里;示罗是整个士师时期中以色列人的圣所,但木头架构的帐幕何时被一个比较持久的建筑物取代,就不得而知了。 Hêḵa ̄l (「殿宇」、「宫殿」)这字所假定的乃是一座建筑物,用来指所罗门殿中的圣地,但不是指会幕的相关区域。同样地,「门」、「门框」这两字一定是指一座坚固的建筑物,不只是有着可移动的幔子的帐棚。

示罗之所以是中心圣地,是由于约柜安置在这里,但它可能不是士师时期耶和华在以色列惟一的一座圣殿。根据记录,但支派在他们改名为但的城市中,设立了一处敬拜中心;它将会被耶罗波安一世采用为祭祀中心,他也重新修葺伯特利为敬拜场地。大约与所罗门圣殿同时建造的,乃是在亚拉得(Arad)的殿宇,这是惟一被挖掘出来的以色列殿宇。阿何尼(Yohanan Aharoni)斩钉截铁地说:

这无疑是一座以色列人的殿,完全符合那个字的意义,是圣经中用来指雅巍之殿的词语,而不只是以色列时期建造的一座神龛。……在挖掘的不同阶段中,甚至没有发现过一样东西是与偶像崇拜有关的。……而且里面还发现了一些碑铭,其上载有已知之祭司家族的名字,如巴施户珥、米利末,以及可拉的众子。所以,这无疑是以色列人的一座圣殿。68

它与耶路撒冷圣殿的设计图,在一些重要方面截然不同:它只有一个房间,而不是两个;并且是一间宽阔的房间,与耶路撒冷圣殿细长的构造反向。在西边长墙的凹处形成一个壁龛,这是一种「至圣所」,而东边长墙外的院子包括有祭坛,是由土和没有凿过的石头构筑成的。院子四围的小房间方便当值祭司住宿。迦南时期类似的殿宇有一宽阔的房间与中央壁龛,也已经在夏琐、拉吉与米吉多发现了;所以,示罗的圣地很可能也是属于相同的式样,符合乡村的习俗。

这种建筑很符合撒母耳记上一~三章的描述。撒母耳睡在殿内,「神的约柜就在那里」,在沿着西墙构筑的壁龛中;而以利却住在外院四围房间某处。亚拉得殿的构造图,甚至显示出在门的每一边都有一张长板凳,就如以利通常所用的一样。69献祭的所有仪式与献祭者的预备祭物,当然都是在露天的院子进行的。

一九二○与三○年代,丹麦挖掘队无法找到示罗殿的证据。示罗的挖掘在一九八一年重新开始,是以色列学者对以法莲人地区所作之区域研究的一部分。他们开挖了九个地区的洞穴,其中有些接近他们早期对但所作的探险区。从那时候以来,关于示罗的历史已经获取了一些重要的结论,虽然还是没有发现殿的痕迹,可能是因为废墟堆(Tell)的顶端,也就是最有可能的所在地,已经由于风化而埋藏在底部了。然而从往上的建筑物最早之平面上,已经找到敬拜时所用的物体:

在这遗址上,有累积的证据显示此地持续供人祭祀从中铜纪第二期(the Middle Bronze II)开始;也就是说,示罗的神圣传统早在以色列之前很久就已开始了。可能早在中铜纪时期(主前1650~1550年),这里就已经有了一座圣地,可能对外地的发展具有重要关键。即使是在中铜纪坚固之楼堡毁灭之后……晚铜纪时代仍然继续进行着祭祀的活动,尽管缺少任何真正的居民(尽我们所能判断的)……示罗在青铜器时代中期与后期的历史帮助我们了解:为何示罗会被选为以色列人的第一个祭祀中心。70

勘查显示:以法莲地区在以色列人抵达之前不久,只有一小撮定居的居民常住在此;事实上,示罗是敬拜的古老传统位置,故此,选择它作为会幕的所在是很合适的。

环绕着示罗圣所的组织,是何时形成的呢?显示其日期的迹象,可从废墟堆西边挖掘出来的建筑物所得,芬克斯坦(Israel Finkelstein)认为,它们是较远山坡上之祭祀复合体的加添建筑,有大量的储藏器皿。事实上,「铁器时代(the Iron Age)的示罗陶器,是早期以色列遗址发现的陶器中,累积最多的其中一处」。71这些器皿可能曾经用来保存由敬拜之人带到圣所来的祭物。这座建筑的日期大约在主前一二○○至一○○○年。

在示罗三至四哩的半径范围内,已经发现了二十二处定居地是属于这个时期的,比到目前为止在以法莲其他任何地方所发现的居民密度都高。

有大量证据显示,示罗之建筑物曾经遭到剧烈毁灭。前面提及的保存器皿全都有烧过的痕迹,在芬克斯坦的照片中清晰可见;一个广口瓶中仍然留有烧焦的葡萄干。安置这些陶器的建筑物因烈火而坍塌,日期大约在主前第十一世纪中叶,符合非利士人在以便以谢战胜后所发动的攻击。虽然这件事没有记录在撒母耳记上,却始终为人记得,并非常配合耶利米针对耶路撒冷迫在眉睫之毁灭而提出的警告;参:

52D. J. Wiseman, EOPN , 147~149页,将所谓「士师」(希伯来: S ̌o ̄p ̄e ̄ṭ )的职务比拟为马里(Mari)文件中的「统治者」( Sa ̄piṭum )。这些地区性的统治者代表那些指派他们的最高统治者办事,却必须为着法治外交、征税与商业交易负责。

53J. T. Willis, 'An Anti-Elide Narrative Tradition from a Prophetic Circle at the Ramah Sanctuary', JBL 90 (1971), p. 307.

54M. Haran, Temples and Temple Service in Ancient Israel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8), 307~309页,有一段的标题是「家庭年龄」(The Yearly Famliy Sacrifice)。

55可确定的是:以色列人征服迦南时,有人在该处居住;此时与早期的居住有数百年的差距。见增注:「耶和华在示罗的殿」, 73页。

56参 G. J. Wenham, The Book of Leviticus , NICOT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79), 79 页 n. 12。这三段为「燔祭……生小孩之后所需的洁净祭(利十二)……与平安祭」,最后一样是为了还愿。温汉(Wenham)也指出:「一伊法细面大约是三倍于与一只公牛同献之细面的数量」,正好与三只公牛相符。

57Alter, p. 86.

58W. F. Albright, Yahweh and the Gods of Canaan (London: Athlone Press 1968), p. 18.

59R. Tournay in Orbis Biblicus et Orientalis 38 (1981), pp. 553-573.

60Albright, Yahweh and the Gods of Canaan , p. 11.

61比较详细的讨论可见于 McCarter 1980, 57-58页;他解释说:「见证与此处不符,因为插入哈拿之歌造成了混淆」。可能确是如此,但都可以有别的解释。七十士译本在,为「她往拉玛去了」。

62Albright, Yahweh and the Gods of Canaan , p. 18-19.

63撮述于 Gottwald, 505页。M. Dahood, 'Are the Ebla Tablets Relevant to Biblical Research? ', BAR 6/5 (1980), 58页,证明这个动词字根在艾伯拉(Ebla)经文中有这意义。

64Kirkpatrick 1880, 51页,「哈拿之歌是段真正的预言……没有认出这一点来,造成批评者否认这首歌的真实性,却揣测说是某首古代战争凯旋欢乐之歌,被本书编者误置在哈拿口中」。

65Gottwald, p. 540.

66详见 Gordon 1986, 86页。

67W. F. Albright, From Stone Age to Christianity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21957), 303页即如此认为:「君王被反复称为『伟大的诸神……所呼召的那一位』。」

68Y. Aharoni, The Archaeology of the Land of Israel (London: SCM Press, 1982), p. 229.

69同上,第31张照片,重新构筑之亚拉得(Arad)圣殿摸型。

70I. Finkelstein, 'Shiloh Yields Some,B ut Not All, of Its Secrets', BAR 12/1 (1986), p. 39.

71同上,38页,上面有一张照片显出八种不同形式的广口瓶。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侍奉耶和华。当那些日子,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

「不常有默示」,可译为「不普遍有异象」。箴有一句话说︰「没有异象,民就放肆。」神的子民一没有异象,事奉就失去目标,许多的混乱就要接踵而来。

他们虽然仍诵读摩西五经,那不过是留传下来的话语,是神从前所说的话,而不是神今日所说直接而新鲜的话。神的话语一稀少,生命就得不到供应;神的子民定规死寂、下沉,缺少该有的活力。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应译作「耶和华的话语稀少,异象也罕见」,这是一幅可悲的图画,描写当时以色列人灵性的荒凉:神的启示停止了。

──《串珠圣经注释》

“不常有默示”。离经背道和缺乏预言,是以利时期的特色。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渐渐长大,此刻应是少年,(犹太史家约瑟夫推算他此时为12岁 )。耶和华神的启示在士师时代一直很少,先知寥寥可数。因此神给小撒母耳的启示便显得分外重要。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童子」:「少年」、「仆从」之意,犹太古史作者约瑟夫推测此时撒母耳大约十二岁。

●「稀少」:「珍贵的」、「罕有的」。

●「当那些日子」:许多学者认为是指士师时代,也有学者认为是以利当祭司的年代。

●「耶和华的言语稀少」:整个士师时代很少有神的启示,士师记仅记载两位先知 士 4:4 6:8 ,与五次由神来的启示 士 2:1-36:11-23 7:2-11 10:11-14 士 13:3-21 。

●「默示」:「异象」、「启示、「神谕」。

●「不常有」默示:「没有广传的」。

――《蔡哲民查经资料》

童子: 犹大的历史家约瑟夫认为撒母耳时值十二岁。以色列人认为孩子到了十二岁,就是成年人。因此推测撒母耳是在十二岁时开始预言活动。 耶和华的言语稀少: 指出当时对耶和华的话语漠不关心的腐败光景。神的话语对灵性迟钝的人毫无价值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这里给我们看见,神殿内柜前的灯虽然还没有熄灭,会幕的外表虽然还是与以前一样,但是神的同在快要离开了。这时,神不呼唤以利,却呼唤撒母耳;神不是把话告诉以利,而是把话告诉撒母耳。——《撒母耳记上》圣经研读

】灵性堕落而偏离真理的个人和共同体,无法倚靠自身的力量、通过改革来达到敬虔和圣洁。因为他们的灵性已枯竭,其行为和思想均处于麻痹状态。宗教热情已冷却的以色列正处于这种光景(1节 )。不可能实行自我拯救的以色列,为了使他们灵性复苏,神便呼召了主导以色列改革运动的撒母耳。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确认,腐败的人只能继续堕落下去,只有荣耀的神才能救赎罪人。并且神向撒母耳启示自己,且使他传讲神的启示,更新了以色列的先知预言功能,以色列灵性的冬季已结束,迎来了起死回生的复苏的春天。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一日,以利睡卧在自己的地方。他眼目昏花,看不分明。」

以利虽住在圣殿里,却因眼目不专一向主以致昏花,即使异象摆在眼前,他也看不见了。同时他又睡觉,失去儆醒祷告的生活,就是神要向他说话,他也必定听不见了。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昏花」:原文是「开始(完成式 )模糊」,意思是「已经模糊」。

――《蔡哲民查经资料》

他眼目昏花: 这对年近九十岁高龄的人来说是自然现象(4:15)。但他的问题并非肉眼,而是属灵的眼睛。因他的属灵眼睛已昏花,因此:①误解哈拿的祷告(1:14);②未能忠实地教育子女(13节 );③没有马上分辨出神的话语(5-6节 )。若要正确聆听和领悟神的话语,就需要属灵的聪耳和慧眼(19:8,119:18,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睡在哪里?】

神的约柜存放在会幕的至圣所中,是最里面的地方,只有大祭司才可一年进去一次。在它的前面是圣所──一个小房间,里面放着圣所的其他器物(香坛、摆陈设饼的桌子、灯台 )。圣所外有院子,里面有祭司居住的小房间,撒母耳和其他祭司大概就住在那里,离约柜不远。

――《灵修版圣经注释》

】「神的灯在神耶和华殿内约柜那里,还没有熄灭,撒母耳已经睡了。」

在圣殿里的灯,照主的吩咐是要常常点着的。但事奉神的人睡着了,无人修剪、加油,所以那灯差不多要熄灭了。

撒母耳由于年纪太轻,究竟负不起太多太重的责任,所他在晚间也很自然的去睡了。这就是圣殿暗淡的原因。今天教会的光景,老的太老,幼的又太幼,少有人能负起教会的责任,为此教会的见证就不够强。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神的灯...... 还没有熄灭」:大约是在深夜时分,天还未亮的时候,因为约柜前的灯只在夜晚点燃,到破晓时分便熄灭。

──《串珠圣经注释》

“神的灯”(圣所里的金灯台 )从晚上到早晨在幔子外面点。破晓时分,当撒母耳在约柜旁边躺下的时候,耶和华委任他肩负先知的事奉。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耶和华殿”指设在示罗的会幕,此时或为有门、有卧室的半永久性建筑物。“神的灯…还没有熄灭”是说守夜的时间将过,就快天明,灯仍点着。“神的灯”指圣所中正对陈设饼桌子的金灯台;依规定这灯应常常点着

本节也可作“神的灯还没有熄灭,撒母耳在神的殿内约柜那里睡了”。有的解经家认为这几节所记的是当日一种住殿听神谕的过程,象所说的经验。住殿听谕的人应该彻夜不睡,但睡觉也无妨碍,尤其象撒母耳这般年少。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神的灯....还没有熄灭」:「神的灯」指「金灯台」 出 25:31-40。这灯不可以在清晨以前熄灭,因此表示此时夜间将过,快要天明。代下 13:11

●「在神耶和华殿内约柜那里」:直译是「撒母耳睡在耶和华殿内,神的约柜在那里」,而非是「神的灯在殿里」。约柜所在的地方是至圣所,照说应该是大祭司一年只能进去一次的地方,但以利居然安排撒母耳在该处睡觉。

●「耶和华殿」:指位于示罗的会幕。

◎看起来以利把许多重要的事奉都交给撒母耳,甚至自己去睡自己的房间而让撒母耳睡在圣殿至圣所中,这似乎显示出以利并不是非常重视律法的规定,对神的敬虔不足。我们自己是否会因为从事太过规律枯燥的事奉而失去了敬虔的心。

――《蔡哲民查经资料》

古代近东的培梦】

初民相信在庙宇及其范围之内睡觉的人能够得知神明的计划。有些人甚至进行献祭仪式,在庙宇之内留宿一宵,以求得到这种启示。这种礼仪称为「培梦」(incubation )。在上古文学中,培梦都是纳兰辛和古德等君王寻求信息的方法。在士师时代乌加列的阿赫特(达尼珥求子 )和凯雷特(凯雷特求子 )的史诗,都提到过这种作法。撒母耳虽然是执行日常事务,明显没有期待启示的意思,他的经历仍可从庙字和启示普遍被视为有密切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存的古代近东文学,并没有这种非故意培梦的例子。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说:“我在这里!”」

】撒母耳所听到的实实在在是神的声音,神与人建立人格化的关系。直到此时撒母耳未曾与神直接对话,因此不能分辨神的声音(7节 ),为此神连续呼唤他-8-10节 ),欲与他交通。在这里,我们能得到的教训是:①神主动向人施慈爱和恩典直到人响应为止;②如果不能常常警醒,勤于与神的交通就不能领会神的旨意(5:17);③神喜悦与人对话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的梦?】

主临到撒母耳,和他说话,他就起床到以利那里(10节 ),故此现代读者通常不会认为他的经历属于梦的一种。然而按照初民的定义,这些成分与梦是没有抵触的。

在古代近东文学中(美索不达米亚、埃及、赫人 甚至希腊 都有例证 ),有一类异梦称为「听觉信息梦」(auditory messagedreams )。埃及法老杜得模斯四世(主前十五世纪 )、赫人君王哈图西利斯(主前十三世纪 )、巴比伦王拿波尼度(主前六世纪 )的梦,都是这个种类的著名例子。在这些例子中,这些梦的作用都是证实他们的王权或所推行的事业。

神明在听觉信息梦中显现(见10节 ),有时能把人惊醒。梦的内容是神明说出来的信息,不是事件或象征性的形像。人说话回答神明的例子,也有好几个(如拿波尼度 )。故此,按照古代近东的标准,撒母耳的经历也可算为梦。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就跑到以利那里,说:“你呼唤我,我在这里。”以利回答说:“我没有呼唤你,你去睡吧!”他就去睡了。」

●「跑到」以利那里:「奔跑向」,显出撒母耳是听话机警的小孩,即使在睡梦中被唤醒,还是很快的跑到以利处。

――《蔡哲民查经资料》

】「耶和华又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起来,到以利那里,说:“你呼唤我,我在这里。”以利回答说:“我的儿,我没有呼唤你,你去睡吧!”」

】「那时撒母耳还未认识耶和华,也未得耶和华的默示。」

我们的生命若是幼稚,就会不认识神的声音。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在直接从神得启示的经验方面,撒母耳“还未认识耶和华”。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尚无直接与神接触的经验,未得过神的默示。“认识”指的是与神直接交通。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认识」耶和华:「知道」,「藉由经验中体认」,圣经以此字来描述「性行为」。

●「还未认识耶和华」:意思是「还未与耶和华建立合宜的关系」。

●「未得耶和华的默示」:直译是「雅威的话也未向他揭示」。

――《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母耳虽借着文字(通过学习律法 )遇见过神,却还没有建立全人格的关系。信仰不能只限于知识上,乃要在生活中经历神。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耶和华第三次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起来,到以利那里,说:“你又呼唤我,我在这里。”以利才明白是耶和华呼唤童子。」

●「明白」:「分辨」、「了解」。

◎看起来以利的教导也不怎样,撒母耳和他自己一点都没想到神会对撒母耳发言。不过以利还算机警,至少知道神是活的神,所以三次以后就教导撒母耳正确的应对。我们现在的教导,是不是也否定了神会向人说话。

――《蔡哲民查经资料》

】「因此,以利对撒母耳说:“你仍去睡吧!若再呼唤你,你就说:‘耶和华啊,请说,仆人敬听!’”撒母耳就去仍睡在原处。」

●「耶和华啊,请说,仆人敬听!」:七十士译本没有「耶和华啊」。3:10 撒母耳的回答与七十士译本此处的记载一致。而且以色列人习惯不妄称神的名,连「耶和华」的元音位置都忘记,此处要撒母耳直呼「耶和华」,似乎不太可能。

――《蔡哲民查经资料》

对撒母耳说: 以利终于分辨出了神的话语,便亲切地教导撒母耳如何聆听神的话语:①他没有具备立刻认识神之临在的属灵的分辨力。40多年来担任士师兼祭司职务的宗教领袖(4:18),都尚且如此,可想百姓的信仰状况;②以利为人忠厚。这一点体现在祝福哈拿的事情上(1:17),以及虽然是咒诅自己的预言,但明白那是出自神的话语,就立即接受(18节 )。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耶和华又来站着,像前三次呼唤说:“撒母耳啊!撒母耳啊!”撒母耳回答说:“请说,仆人敬听!”」

撒母耳虽幼稚,却肯接受带领,就是以利的指教,他也谦卑接受。不然,将必因幼稚而失去神向他说话的机会了。许多青年人不能达到老练,常是因为自傲而看不起年长的人。

神一共四次前来呼唤撒母耳,这说出神是何等的忍耐,且是出乎爱心的忍耐。神若能找得到合适的对象可以说话,祂就迫切地要向他说话。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敬听”。这字词的意思是:静听而且准备遵从。撒母耳正在聆听神的话,并且决意顺服神。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像前三次」:原文是「像前几次」。

◎「又来站着,像前三次呼唤说」:显示此处是用可见、可听的方式显现。

――《蔡哲民查经资料》

耶和华又来站着,暗示撒母耳不仅听到神的声音,也看到了神的形象。 请说,仆人敬听: 撒母耳按照以利的吩咐(8节 )作了回答。这就体现了撒母耳甘愿顺服师命的温柔性情。“敬听”意味着不论神吩咐什么都会如实遵从的顺服。在信仰生活中,实践属灵经历的推动力和勇气比经历本身更加重要。倘若做不到这一点,属灵的经历只会使人骄傲。正因如此领受恩赐的人,较容易骄傲。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神在四次呼唤撒母耳之后,发出了以利家将惨遭灭亡的预言(2:31-34)。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耶和华对撒母耳说:“我在以色列中必行一件事,叫听见的人都必耳鸣。」

本节至14节所记的神给撒母耳的启示,是神人对以利说过的话。撒母耳把听到的告诉以利,以利立刻明白确是耶和华向少年撒母耳说话。他顺服地接受这刑罚(18节 )。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我在以色列中」:和合本此句前面少翻译一个「看阿!」我在以色列中。

●「耳鸣」:「两耳都必刺痛」。

――《蔡哲民查经资料》

一件事: 指神对以色列与以利家的审判(4:1-22)。属灵领袖的无力与渎职不仅会毁灭自己,也会推毁整个共同体。本节用事实证明了领袖必需极度谨慎。 耳鸣: 表明神对以利家族的审判将会大大冲击众人。唤醒良心已经麻痹的人,是神的审判的目的。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作先知的第一个考验,就是把一个刺耳的、不幸的信息带给以利。他通过了这个考验,成功了。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我指着以利家所说的话,到了时候,我必始终应验在以利身上。」

神借着年幼的童子向年老的长辈说话,这是不正常的光景。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始终」:「从开始到末了」、「完全」、「彻底」。

――《蔡哲民查经资料》

】「我曾告诉他必永远降罚与他的家,因他知道儿子作孽,自招咒诅,却不禁止他们。」

“自招咒诅”。就是使自己变得卑劣受咒诅。“禁止”。更可作:责备。一个家庭悲剧的缩影:孩子反叛家长管教失败。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因他知道儿子作孽,自招咒诅,却不禁止他们」:应该译为「他知道这罪孽,自己的儿子自招诅咒,却不禁止他们」。

――《蔡哲民查经资料》

凡定意不听从神命令的,即使是献祭,也不能赎罪或得神的喜悦,这是旧约先知一向传讲的资讯。

(参撒上15 22-23 ──《串珠圣经注释》

】「所以我向以利家起誓说:‘以利家的罪孽,虽献祭奉礼物,永不能得赎去。’”」

●「赎去」:「赦免」、「遮盖」。通常祭司犯的罪是可以用祭物来赎罪的 利 4:3-12 。

◎撒母耳领受的信息与 2:27-36 神人的信息一致,不过撒母耳年纪小,应该不会知道神人的预言。照说同样的事情神不必启示两次,因此这个启示主要是要让以利知道神已经选召撒母耳。

◎当时的人相信在庙宇中睡觉能够得知神明的计划,有些人甚至用一些献祭仪式来求梦。不过撒母耳显然不是刻意求梦,而当地的文献并没有出现这种「非刻意求梦」的例子。

――《蔡哲民查经资料》

祭物: 指流血的牺牲祭。 礼物: 指不流血的素祭。以利家受到严厉的警告之后(2:27-28)仍然继续犯罪,故律法所规定的祭物也不能赎其罪。“听命胜于献祭”(15:22)。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睡到天亮,就开了耶和华的殿门,不敢将默示告诉以利。」

神向撒母耳说话,目的就是要他代表神来说话。神将话托付给人,人如果惧怕因代表神说话而招致亏损,就不敢传讲;这是有亏神的托付。保罗却是神的旨意,就没有一样避讳不传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殿门」:会幕本身应该没有门,此处指的应该是会幕所在地外围的门。经文中「殿」和「会幕」混用,可能表示会幕此时是建立在比较稳固的建筑物中,有围墙和门保护原先的会幕。

●「不敢」:「害怕」。

――《蔡哲民查经资料》

早晨起来开了殿门“撒母耳睡到天亮,就开了耶和华的殿门”。这句话中,自然有双方的意思;(1 )开了有形的殿门——这是表明童子尽职。以利的儿子,皆年长于撒母耳,独撒母耳早起来,开门扫地,可见他是个殷勤尽职的孩子。(2 )开了无形的殿门——当时神与人的交通,端赖撒母耳,所以那属灵的殿门,更是需要撒母耳来开,殊非有属灵人,不能通灵界,幸有通灵的小撒母耳,可以开启天上的殿门,使神与人藉以交通。我们今天是否像小撒母耳早起开殿门呢!首先要开心殿的门,继而要藉祷告开教会的门

——贾玉铭《圣经要义》

就开了耶和华的殿门: 希伯来原文是“众门”。撒母耳的任务似乎是开启和关闭会幕之门。此门似乎是进入院子的门,而不是进入圣所的门。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以利呼唤撒母耳说:“我儿撒母耳啊!”撒母耳回答说:“我在这里。”」

】「以利说:“耶和华对你说什么,你不要向我隐瞒;你若将神对你所说的隐瞒一句,愿他重重地降罚与你。”」

】「撒母耳就把一切话都告诉了以利,并没有隐瞒。以利说:“这是出于耶和华,愿他凭自己的意旨而行。”」

一个忠心的先知,必定是从神那里听见甚么,他就说甚么;不敢加多,也不敢减少。

「愿祂凭自己的意旨而行」,这并不是信而顺服的态度,凡而是刚硬不肯悔改,流于自暴自弃的光景。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以利并未因神的责罚而积极地改变以往的做法,反倒持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

──《串珠圣经注释》

●「愿他凭自己的意旨而行」:直译是「愿他照自己眼睛(看为 )好的去做」。

◎以利虽然有软弱的地方,但是他基本上还是顺服神而行,即使这结果是要对他不利。

◎不过以利听到两次这种指责,他似乎对其儿子的罪也没有进一步的反应,这似乎显示以利的个性软弱。不然即使他愿意顺服神,照说也可以积极处理罪恶的问题,不必姑息到最后让神自己处理。

――《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母耳……并没有隐瞒: 体现了撒母耳的诚实,他成功地完成了作为先知的第一个任务。真先知丝毫也不能隐瞒或增减神的话语,撒母耳做到了这一点。他是一个幼小的少年,却在以色列的最高领袖以利面前,宣告了他的灭亡。就像在大卫王面前大胆指出君王之罪的先知拿单。。传讲神话语的人必须“刚强壮胆”。 这是……而行: 体现以利的信仰风貌。只要是神欲拯救以色列的旨意,即便自己受到惩罚,以利依然希望它能够如实地得以成就。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长大了,耶和华与他同在,使他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

撒母耳因常活在神的同在中,与神有不断的交往,为此神藉他所说的话,无一不应验,因为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落空”。即不能应验。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所说预言不落空是撒母耳被神立为先知的明证。

――《串珠圣经注释》

这是撒母耳为先知代神说话的证明,因为出诸神,所以一句也不落空。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一句都不落空」:直译是「一句都不落在地上」。

――《蔡哲民查经资料》

耶和华与他同在: 属神的人必须与神同行。只有与神同在时才能过合神心意的生活,才能正确地见证神。绝对圣洁的神,断不会与罪人同在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从但到别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华立撒母耳为先知。」

一个神的仆人如果说话带着圣灵的能力,这就是他蒙召为先知最有力的明证。不需要先知学校的文凭,也不需要任何人的介绍信。一个神所用的仆人,不需要发通告,登报纸来宣传,因神会亲自印证。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从但到别是巴」指以色列全地,由最北到最南

──《串珠圣经注释》

“从但到别是巴”(约150英里 或241公里 )的说法,是指以色列从极北到最南的整个疆界(比较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从但到别是巴”是当时通用的一句形容全以色列地的话。但(拉亿 )在以色列极北,别是巴则在最南端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当神与撒母耳同在,撒母耳讲话就完全成立,以致大家都知道撒母耳代表神发言。这个时代,是否有讲话一句都不落空的传道人呢。

――《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母耳在哪里作先知?】

“从但到别是巴”这句话常指应许之地的全境,但城在应许之地的最北端,别是巴则在最南端。按上下文来理解,这是特别着重让以色列全境的人都知道:神已呼召撒母耳作先知了。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和华又在示罗显现,因为耶和华将自己的话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这话传遍以色列地。」

将神自己默示的话传给神的子民,这是作神仆人独一无二的原则。传道不是传自己的话,传道乃是传神的话。

──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以利生时,撒母耳的生活和工作都在示罗。示罗被毁,他住在自己的家乡拉玛,拉玛便成为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他在这里作他们的士师、先知和祭司,死后也葬在这里。

撒母耳是以色列人历史山最伟大的一位士师,影响力遍及全国,帮助全民过渡到强盛的王朝时代。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显现」:「被看见」、「成为可被看见的」,透过的途径就是后面的「将自己的话默示撒母耳」。

◎ 3:1 说「当那些日子没有广传的默示」,而此处说「撒母耳把神的默示传遍以色列地」,揭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神的默示开始被传开。

――《蔡哲民查经资料》

耶和华将自己的话默示: 指神借着超越人理性的灵感亲自显现并说话。也可视为三位一体神同时作工。以色列黑暗的时期已过去,神亲自说话,并统治的时代来临了。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思想问题(第3章 )】

1神何以选择向撒母耳说话?撒母耳初得启示时,是一个怎样的人?参2:18, 21; 3:1, 7。

2以利对撒母耳的成长有影响吗?你何以晓得?

3以利听见神要施的审判后,以什么态度反应?这是否可取?

4试从3:19-21了解先知的特征和使命。; 18:15-22。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何故?我能听到神的声音并立即回应吗?】

神在过去虽然以人能听见的方式,直接对摩西和约书亚说话,祂在士师秉政的三百年中却言语稀少。在以利的时代,没有先知传讲神的信息,这是甚么缘故?单单从以利的两个儿子身上就可以看出。他们或者不愿意听,或者他们的贪欲阻碍了神对他们讲话。

要想与神有美好的关系,必须聆听祂的话语,并且有所回应。祂虽然不常常使用人的方式说话,却常使用圣经清清楚楚地对人讲话。要想领受祂的信息,我们必须随时聆听,照祂的吩咐去行。神若吩咐你去做甚么事,你要像撒母耳一样立即说:“我在这里。

”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仆人敬听】

人们常问:「探查神的旨意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我便回问他是否遵照所说的清理他们交往的通道。别人听见我的答复之后,往往用眼睛瞪着我。于是我接着解释,问他们是否还没有把身体交给主使用,他们是否还贪爱世界,心思意念是否还没有受到上帝的恩典的圣化而改变,那么,他们必然无法认知上帝的道路。

有一羣人应征无线电操作员等在外面,他们并没有注意到由扩音器传出滴滴答答的电码声音。突然之间,有一个年轻人冲进经理室。不久,他笑容满面的走出来。「我被录用了。」他宣布说。「你怎么比我们先被录用呢,奇怪?」众人问他,那位青年说,「你们都忙于谈天,因此不注意扩音器所传的信息,电码说第一位译出这电码进到我办公室来的人就被录用。」这个教训很清楚:太多基督徒没有打开他们属灵的收话机,难怪他们不清楚上帝的意念。

本段经文告诉我们,敬虔的青年撒母耳说:「耶和华阿,请说,仆人敬听」。当然,如愿完全顺服主的话,我们必须照着的指示去行。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为何少年撒母耳能获神拣选呢?我呢?】

人多半认为神会将信息赐给以利,而不是童子撒母耳。以利既资深又身居显要职位,但是神的各种命令都是对有信心的人而发的,并不依据年龄或地位。祂找到忠心的信徒,就可能使用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发声。所以我们要装备好自己,随时随地准备接受神的拣选,为祂做工。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和华又来站着,像前三次呼唤说:撒母耳啊,撒母耳啊。」】

看神多么心急!祂四次站在他旁边,呼唤他,站在他门口敲打。最初他只呼唤一次,但是三次都没有少年的回应。神心急起来,重复地叫名:撒母耳!撒母耳!神双重的换叫,圣灵中有七八个例证:亚伯拉罕!亚伯拉罕!扫罗!扫罗!西门!西门!我们怎么知道神的呼召?

神的呼召必持久与紧急——如果你有些心动,却不知道这是怎么有的,最好为这事祷告,尤其多注意神的引导,心灵向神仰望。如果渐渐变弱,就应放弃。如果有力起来,要跟下去,无论怎样都要坚持到底。

神的呼召可有朋友忠告——年老的以利知道神呼召这少年,就忠告他对神回应。我们特殊的恩赐以及环境的安排也可说明神的呼召。

神的呼召会有明显果效——这有否使你舍己?有没有使你从舒适的床起来,走到寒冷的地方?有没有使你帮助别人?你是否因此有爱心,温和谦卑?你的骄傲就降下,你只求神的荣耀,你的响应很快,将神给你的信息毫无畏惧地传出来。

──迈尔《珍贵的片刻》

别以为神不会关心领导者家中的事】

小时上主日学常听到一个故事:小撒母耳睡在他的床上,听到有人在呼唤:『撒母耳!』撒母耳就跑到以利那里说『甚么事?』以利回答说:『你回去睡吧,我没有呼唤你。』同样的呼唤声又起,最后,以利明白了,才对撒母耳说:『孩子,那是耶和华的声音。』故事总是讲到这里而已。神为甚么这样多次呼唤撒母耳呢?神到底想对他说甚么呢?答案就在第十一、二节。神要管教以色列的属灵领袖以利,因为『他知道』,『却不禁止他们。』

连自己的家都管不好的人,能完成好事奉的任务吗?】以利终身事奉神。他的职责是督导以色列人敬拜神,可惜他在努力完成这个伟大任务时,却忽略了对自己家庭的责任。不要因热心事奉神而忽略了家庭,不然你的神圣任务就会大打折扣。更不要为了追求个人的成就,使你的家庭受亏损。

――《灵修版圣经注释》

有人轻视罪,以为事后履行宗教仪式就可得赦免,怎样看?】

“得赎去”是“罪得赦免”的意思。神是说以利家两个儿子的罪不能用献祭来遮掩,必须受罚。

――《灵修版圣经注释》


「这是出于耶和华,愿他凭自己的意旨而行。」
如果我们在每一件事情上看见神,神就会在我们所看见的事情上替我们着上颜色。也许痛苦并没有挪去,环境并没有改变;但是如果我们生活的主,基督,在我们的忧愁痛苦之中,“他必以得救的乐歌,四面环绕我”(诗32︰7 )。如果我们真看见他,确信他的智慧不能错误,他的能力不能失败,他的慈爱不能变更,他最严厉的对付乃是我们灵程上最深的获益,我们就能在丧失、忧愁、痛苦、失败中,象约伯一样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 )。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在每一件事上看见神,能叫我们爱哪些伤害我们,烦扰我们的;能叫我们看见他们不过是神所利用的工具,来完成神慈爱、智慧的目的的;能叫我们完全停止一切的怨言呵叛思。——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司密斯

先知的准备】「耶和华与他同在,使他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

在黑暗,混乱,没有标准,没有盼望的时代,神预备祂自己的器皿,为了祂的百姓,为了成就祂的旨意和信实的应许。
神在每一个时代中,拣选的合用器皿,多是没有奇才异能的平常人,但必须有合神使用的条件。

神的定旨选召

在以利的末年,他眼目昏花,看不清楚。先知是百姓的眼目,他肉身的情况,正代表他不能健康的发挥应有功能。因此神的信息不能传出去。“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事奉耶和华。当那些日子,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如果有一个时代需要耶和华的先知,这就是那个时代。神的呼召临到年幼的撒母耳。撒母耳不是以利训练的成果,更不是效法以利两个恶祭司儿子的榜样,是出于神自己的呼唤,提他的名召他,作时代的先知。

敬畏听神的话

撒母耳对神的回答是:“耶和华啊,请说。仆人敬听。”神不需要向人取得发言权,神要的是一颗敬畏静听的心。从神来的话,只传给会听话的人。没有从神来的信
息,而妄称神的名,假托神的名说出于自己的话,为要达到另外的目的,或是为迎合人,得人的尊崇,或是为自己营利,都是假先知。神的儿女们,必须谨防假先知。

忠心传神的话

忠心传神的话,不是容易的事,也不是受人欢迎的事。年幼的撒母耳,接受了神的话以后,立即临到考验。撒母耳并没有张狂夸耀,逢人便说他得了神的默示;相反的,他默然的作每天的日常工作,“睡到天亮,就开了耶和华的殿门”,只是又一天的开始。是以利老人家,向他逼问神给的默示。他只得作不受欢迎的信使,宣告了神对以利家的咒诅,“把一切话都告诉了以利,并没有隐瞒”,不看人的情面,不怕人的忿怒,也不问人爱不爱听。“耶和华将自己的话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这话传遍以色列地。”这是何等忠诚的使者,诚实的见证人。“撒母耳长大了,耶和华与他同在,使他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这才不愧为神的仆人。
在神的言语稀少的时代,求主兴起这样的先知来。

── 于中旻《撒母耳记上笺记》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