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iv. 扫罗被确认为王
亚扪人无意中提供机会给扫罗采取主动,让他除了向自己,也向一般以色列人证明,他能「拯救」百姓脱离压迫。亚扪人虽与以色列人有血缘关系;,但其性格具有侵略性,一直从他们的领土进一步朝东骚扰约但河东的支派,十一;参:。他们宣称约但河东岸是属于他们的。在耶弗他的故事中,耶弗他在主动发起的战争中,显然只有率领来自外约但的军队,其集结点就是在基列的米斯巴,这正是耶弗他的家乡;而约但河西的以法莲人在这关键时刻,却没有派兵帮助他。在他们这一面,基列雅比的居民没有参与惩处便雅悯的行动;所以在目前面临的威胁中,基列雅比人几乎没有什么惯例的渊源,可以期望西边的支派前来帮助他们。 1.亚扪人的王拿辖,稍后提及时乃是大卫的同盟,但他在这里的策略是把以色列人的右眼剜出来,藉此残害他们,使他们无法在作战时瞄准,是既不人道又残忍的。99 基列雅比,可能就是现代的亚布卡拉兹废丘(Tell abu Kharaz),在雅必河道(Wadi Yabis)*1,现在仍保有这个名字(希伯来: ya ̄ḇe ̄s ̌ = 英文:Jabesh,「雅比」),距离约但河大约只有二哩(3公里),从河西很容易就可以抵达。便雅悯人与雅比人的联姻,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形成扫罗作王的部分背景。 雅比人的处境如此绝望,城中的居民甚至判断他们只能投降,并且接受对方的条件,他们只有任凭亚扪人摆布。 2~4.拿辖对于驾驭当时的处境如此有把握,以致作出不可理喻的要求,甚至准许雅比人向以色列人领土的其余部分求援。根据他的判断,似乎不可能有人伸出援手。七日的时间仅够使者抵达整个以色列地,然后再回来。当他们到达基比亚时,当地的百姓非常关切,甚至为了雅比人的困境放声而哭,但都没有采取行动的计画。 5~6.使者抵达时,扫罗并不在场;当众人痛哭到了极点,扫罗「碰巧」赶着他的牛回家。当他听明了原因,神的灵突然抓住他,激起他义愤填膺,并且感动他采取行动,像士师时代发生在蒙神赋与领袖职分之人身上的一样。 7.扫罗的行动是经过仔细筹画,用意在唤醒人想起士师记十九章记载的事件:从以法莲来的利未人在基比亚过夜,他的妾却在那里被杀。他将这件罪行带到所有以色列人面前,寻求公平的裁决;他召集众支派的方法正是扫罗刻意模仿的。扫罗将牛切成块子,并且对那些拒绝回应他召唤出兵之人提出警告,说他们的牛将与那对牛遭受类似的命运。扫罗将撒母耳也算进去,根据扫罗是在回应神的灵这件事看来,这意味他期望先知陪同他参战。以色列人的战士立即一致支持,扫罗强势的领导确保了所有支派的合作(与反向)。 8.比色(现代的邑积遗址 Khirbet Ibziq)是在以法莲精选的集结点,与基列雅比相对,距离约但河对岸只有大约十哩(16公里)。集结之人的数目可能应该解释为军事单位,而不是「千」(希伯来: ʾala ̄p ̄îm ),像在一样。 9~10.所以,使者就能够带着有军事援助的积极消息回去,使被围困的雅比人领袖能够通知亚扪人,说明日将是决定性的日子。我们出来归顺你们是明显的意义,但希伯来文动词 ya ̄ṣa ̄ʾ (字义:出去或出来)可以有军事的含义(如:,思高作:他〔大卫〕「便在军民前往来出入」〔作他们的指挥官〕),以致这资讯机智地含有模棱两可的意义,然而其意图却是要给对方投降的印象。 11.扫罗采用经过多次磨练的战术,将军队分成三队,以包围敌军;基甸与亚比米勒也曾经这么作,。他也利用了出人意表的拂晓攻击,在将近正午时就将敌军击溃了。 12~13.因着扫罗的得胜,群众要求处死那些质疑扫罗拯救以色列之能力的人,他曾经允诺要解救他们(9节),而现在耶和华已经施行拯救,所以在全军和雅比人面前为扫罗辩白了。扫罗洋溢着新的确信,不将任何人处死,他在此时还没有犯下任何错误。 14~15.在米斯巴,扫罗曾经被拣选并宣告为王,但他并没有得着所有人拥戴;现在既然已经以行动证明,他将要受众百姓拥立,所以撒母耳的话「来,我们……重新建立王国」(思高、RSV;参:吕译、现中)意味一致支持扫罗。在吉甲的仪式「更新」国度,其含义是不再有人反对了;平安祭意味复和,「众百姓」都立扫罗为王。 吉甲是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率领下,首先立足迦南之地,并在此承认耶和华为他们施行大能,此外也在该处表明他们是属于祂的,。于这个古老的圣地,可通往约但河东支派的地方,能在耶和华面前立扫罗为王,藉此拒绝了任何世俗的君王风格,而扫罗则公认为是在耶和华的王权底下带领以色列人。神权政治毕竟尚未完全弃绝;平安祭后的筵席是极欢乐的。「以色列人欣喜拥有这样一位君王,扫罗欣喜成为这样一位君王,雅巍设立了君王的模式,这君王维持了祂与以色列人的关系:祂是他们的神,而他们是祂的子民。」100只要如此理解君主政体,冲突的观点与利益就可获解决;但这职位的含义仍然有待清楚说明。【】「亚扪人的王拿辖上来,对着基列雅比安营。雅比众人对拿辖说:“你与我们立约,我们就服侍你。”」
第十一章指出扫罗怎样克胜最初的对敌,以及这位王怎样证明自己配得做王。基列雅比以及亚扪人(罗得的后裔 的土地,都位于约但河以东。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亚扪人的历史,看及注。“拿辖”的意思是“蛇”,很可能是他们的王,故此处经文加有“的王”二字。基列雅比在约但河东的雅比河谷,此河自东流入约但河。《士师记》二十一章记有基列雅比四百个处女嫁给快灭绝的便雅悯族男子的事,与扫罗所属的便雅悯族有姻盟关系。基列雅比有难,专使急报远在基比亚的便雅悯族求援。
亚扪人住在约但河东,与迦得支派的业地为邻,士师时代曾图侵占以色列的土地,败在士师耶弗他手上(士十一章 )。现在大概听到以色列人西疆有事,打算乘隙卷土重来。以色列人已失抵抗能力,只求苟安。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亚扪人」:居于摩押人的东北方,在公元前十三世纪末左右立国,跟以色列一样。亚扪人跟以色列人有血缘关系创 19:38申 2:19 。亚扪的首都是拉巴(今日的安曼 )。士师时代亚扪人曾经想要占领以色列的土地,不过败在耶弗他手下 士 11:1-33 ,现在可能因为以色列西边有非利士人的威胁,所以由东方再次入侵。
●「拿辖」:字义是「大蛇」。他在基列雅比的失败并没有影响他的王位,直到大卫作王还与大卫关系不错。
●「基列雅比」:意思是「基列地的雅比」,「基列」在约但河东,「雅比」是基列地主要的程序之一。位于伯善东南方14.5公里,约但河以东3.2公里。基列雅比人是玛拿西的后裔,与便雅悯人有比较近的血缘关系(都是拉结的后裔 )。
――《蔡哲民查经资料》
「基列雅比」:属约但河东迦得支派之地。
――《串珠圣经注释》
亚扪人的王拿辖: 亚扪与以色列之间具有血缘关系,在征服迦南时,两国颇为友好。然而,进入士师时代,因领土纷争,11:13,12:1-3)加剧,最后导致两国发动武力事件,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撒旦,在我们平安或软弱时,不放掉任何可趁的机会来诱惑我们。所以,我们需要时刻警醒。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基列雅比】
基列雅比是外约但的城市,大概是位于约但河支流之一,流经基列北部山地的雅比斯干河河畔。当地好几个地方都有人提出是基列雅比的遗址,但具有说服力的却一个也没有。可能性最高的是雅比斯干河一个河曲之处北岸的玛克卢布遗址,这地区有铁器时代一期(主前1200~1000年 )文物的详细证据。圣经描述这城从士师时代开始,已经与以色列有条约关系(士二十一 。要到扫罗死后,基列雅比才归并为以色列的一部分。参:。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亚扪人袭击基列雅比时,以色列处于毫无防备状态。扫罗在这样绝对败亡的危机中登场。扫罗的胜利,打消部分人的忧虑(10:27),顺利登上以色列的王座(15节 ),通过这次战役扫罗的沉默和等待(10:26-27)结出了果子。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扫罗战胜亚扪人,证明具领袖的才能:扫罗虽已被选为王,但因仍有不少人反对 (10:27) , 未能令百姓立刻信服,扫罗只有隐退田园等候时机的来临 (参5 )。 不久,亚扪人进袭约但河东的基列雅比,给扫罗带来发挥领袖及军事才能的良机。
――《串珠圣经注释》
【 扫罗带领以色列人战胜亚扪人,靠甚么?】
以色列人此时易受其他部族的侵略和劫掠,住在约旦河以东的亚扪人就上来攻击他们。扫罗领导人民,与这好战的部族争战,有助于他统一全族,亦证明他有军事领导的才能。他救人民免受亚扪人的羞辱以后,他的王位得以巩固,他也没有计较曾讥诮他的人。
――《灵修版圣经注释》
【】
记录基列雅比之役,此战役是扫罗确立王权的决定性战役:①争战之因(1-5节 ):亚扪王拿辖入侵基列雅比;②战斗的经过(6-11节 ):扫罗组织33万名以色列联军,突袭击溃亚扪军;③战斗的结果(12-15节 ):扫罗得到百姓的信任,在吉甲登基为王。但这场战争的胜利并不代表以色列人要求立人为王是正当的行为。正如撒母耳的评语所示(12:12-15),即使以色列没有王,只要他们坚定依赖神,神也必拯救他们。包括这次战役在内。在本书中扫罗共参加了七次战役。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亚扪人拿辖说:“你们若由我剜出你们各人的右眼,以此凌辱以色列众人,我就与你们立约。”」
失去右眼会使战士失去能力,因为左眼的视线通常被盾牌遮挡。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剜出右眼不只凌辱,也使敌人失去作战能力。战士左手拿盾,护住全身,要靠右眼视物,射箭也靠右眼瞄准。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剜出....右眼」:除了是残酷的刑罚外,也使得战士作战时无法准确瞄准,有效削减战力。照犹太古史作者约瑟夫的说法,古时打仗,左眼用盾牌保护,右眼是攻击、防御时主要使用的眼睛。
●「凌辱」:「辱骂」、「毁谤」。
――《蔡哲民查经资料》
拿辖之所以要剜去所有男人的右眼,目的是要他们永远失去作战的能力,因为通常人拉弓射箭时,是用右眼瞄准的。
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则有另外的解释,他说:战士打仗时习惯用盾牌掩左眼,剜去右眼便无法打仗。
――《串珠圣经注释》
由我剜出你们各人的右眼: 表明了拿辖的果断,他拒绝签定和平条约,不仅要征服基列雅比,甚至要征服整个以色列。他的这些豪言告诉我们,当时以色列的国力是何等微弱。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雅比的长老对他说:“求你宽容我们七日,等我们打发人往以色列的全境去,若没有人救我们,我们就出来归顺你。”」
拿辖同意这个建议,因为他显然不准备用武力取得这个城市,而且也不认为有人会过来帮助雅比的人。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雅比人的一线希望在便雅悯人来援,使者一来一往需要好几天时间。亚扪人也许以为以色列人绝无反击能力,给了七天的宽限期;其自大而无防备,可自扫罗夜袭一举奏功看出。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出来归顺」:原文仅有「出来」,没有「归顺」,不过这也是「开城投降」的另一种说法,如 王下 24:12赛 36:16 。
◎很多学者都对拿辖居然愿意宽限七日觉得奇怪,当然七天也仅够使者跑遍以色列地。大概拿辖自认以色列不可能有人出来抵抗他,所以他乐于进一步证明以色列没有拯救者,也没有人可以敌对他,这样就进一步「羞辱」以色列人。也难怪以色列人听见这种消息,就放声大哭,因为这真是羞辱的消息。
――《蔡哲民查经资料》
雅比的长老不向扫罗求救,表明他们仍未知悉有关立王之事或根本不承认立王这事。
――《串珠圣经注释》
求你宽容我们七日: 拿辖采纳基列雅比长老们的要求是因为:①政治上的预测:以色列正与西南部的非利士相对峙,无力支持基列雅比;②军事上的自信:即便整个以色列全体都来对抗,也可以战胜他们;③帝国主义的野心:与其取得局部性胜利而留下复仇之恨,不如借着全面胜利使以色列永远沦为殖民地。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亚扪人凶残傲慢霸道,难道忽发慈悲?】
亚扪王拿辖为甚么给基列雅比人七天宽限,让他们去搬救兵?因为以色列人仍然是一盘散沙,他深信不会有人上来援助这城。他想兵不血刃,不战而夺城。也许他还未完成备战攻城,因为围城可能需时甚长。
――《灵修版圣经注释》
【】「使者到了扫罗住的基比亚,将这话说给百姓听,百姓就都放声而哭。」
●「基比亚」:距离「基列雅比」大约67公里。
――《蔡哲民查经资料》
【】「扫罗正从田间赶牛回来,问说:“百姓为什么哭呢?”众人将雅比人的话告诉他。」
扫罗在米斯巴被选为王,回到基比亚,此时尚未正式登位,仍度原来的农家生活。他为王后,生活也得简陋(看“扫罗为王的生活” )。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扫罗虽然被选立为王,但是他目前的生活跟平常一样,还是到田里工作。可以看出扫罗这时还是谦虚顺服的,也可以看出以色列人其实还没有真正接纳扫罗为王。
――《蔡哲民查经资料》
扫罗……赶牛回来: 当选为王之后(10:6),扫罗就回家等待确立王权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扫罗依然从事农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勤奋,但又表明了他对神之呼召的犹豫不决。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扫罗听见这话,就被神的灵大大感动,甚是发怒。」
有神的灵同在,软弱的人可显大勇。士师如俄陀聂、基甸、耶弗人和参孙都曾有神的灵同在,,,,,但神的灵也可以离开一个人。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甚是发怒」:「怒气极其燃烧」。
◎此处对扫罗的形容,与士师记中对士师的形容类似,如士 14:6,1915:14 。也就是说神兴起扫罗如同兴吉士师拯救以色列人一般。
――《蔡哲民查经资料》
就被神的灵大大感动: 这不同于新约时代的圣灵充满。在新约中,所谓圣灵充满是指保惠师圣灵临到重生圣徒身上所作的工作,旧约时代,被神的灵感动,只是指成为圣灵的工具,6:34,10:25,14:6,15 14 )。扫罗虽曾被圣灵感动(10:6-10),也曾被恶魔所扰乱(16:14-16,18:10,19:9)。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扫罗被能征善战的耶和华之灵所感动,迎来了一生中最令人激动的一刻。当时以色列丝毫也没有备战,谁也没有勇气对抗气势汹汹的亚扪。神借着人的危机,彰显他的作为,重新给人希望。虽然以色列人犯了罪,神却赐恩典给扫罗,使他大获全胜。神的爱必超越人的所思所想而得以成就。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他将一对牛切成块子,托付使者传送以色列的全境,说:“凡不出来跟随扫罗和撒母耳的,也必这样切开他的牛。”于是耶和华使百姓惧怕,他们就都出来,如同一人。」
◎ 11:7 中扫罗的作法,可能是刻意仿效以往造成便雅悯人、基列雅比人几乎被杀光的事件 士 19:29-3020:46-48 21:9-12 。
――《蔡哲民查经资料》
扫罗仿效昔日士师时代某利未人的做法,激起全国人民救援同胞的热诚且带有严厉威吓警告的意味。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使百姓恐惧: 表明神在使用扫罗。掌管众人心的是神,徒16 14 )。政治家或教会的领袖,当铭记当以神为中心。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扫罗在比色数点他们:以色列人有三十万,犹大人有三万。」
“比色”位于示剑以北十七英里(27.3公里 )。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比色在以色列地中部示剑以北约27公里,距约但河约15公里,与雅比隔河相对,是集结大军进攻的恰当地点。此处将犹大人的数目另列,暗示终扫罗一生,其影响力未及犹大。他死后最先立大卫为王的便是这个支派。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比色」:距离「基列雅比」大约十五公里。
●「三十万....三万」:「三百千」、「三十千」,「千」是个军事单位,并非真的是一千人。不过此处暗示扫罗对以色列北部的影响力比较大,对于南部的犹大影响力比较小。
――《蔡哲民查经资料》
「比色」:在示剑东北约贰一十七公里(十七英里 )处。
――《串珠圣经注释》
比色: 扫罗召集 兵力的地方。基列雅比之战,请参考下面的地图。
以色列人……犹大: 地域性的划分早在王国分裂之前就有,这是分裂王国的间接原因。两个地域的人数有明显差距,这是因为两地支派的比例是(10:2),而且犹大正与非利士军队对峙,无法从犹大征集许多兵力。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为何要单独强调犹大呢?】
犹大是以色列族的十二支派之一,圣经很多时都把它与其余十一个支派分开来提,有几个原因。犹大是最大的支派,以色列的君王大多数皆出于这个支派。后来全族被充满敌意的外族掳去一世纪以后,犹大是归回神、能回到圣地的少数支派之一。弥赛亚也要从这个支派而出。
──《灵修版圣经注释》
【比色】
比色的位置考证在约但河西岸,示剑东北十二哩,基列雅比以西约十四哩的伊布齐克废墟(Khirbet Ibzik )。这废墟位于俯瞰玛拿西山地峻峭之拉斯萨珥默(Ras es-Salmeh )山坡的西南面,故此是个宜于渡过约但河,前往基列雅比的地点。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军队的大小】
本节所列的士兵人数,旧约各古译本之间有很大的分别。但后期版本所列的以色列和犹大人数都较庞大。按照不少考古学家的估计,这时代迦南的总人口也仅是这数目而已。学者经常将希伯来语的「千」字,解作是指形容士兵单位的字眼,不是指实数,。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众人对那使者说:“你们要回复基列雅比人说,明日太阳近午的时候,你们必得解救。”使者回去告诉雅比人,他们就欢喜了。」
●「太阳近午」:原文是「太阳正热」。
――《蔡哲民查经资料》
【从比色到基列雅比的距离】
如果现代考古学家对比色和基列雅比的考据都是正确的话,二城就是相隔十三至十四哩了。若是傍晚开始行军,很容易就能在翌日清晨到达亚扪人的阵营。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于是雅比人对亚扪人说:“明日我们出来归顺你们,你们可以随意待我们。”」
●「出来归顺」:原文仅有「出来」,没有「归顺」,不过这也是「开城投降」的另一种说法,与 11:3 的说法一样,但是这次的出来却不是归顺,而是「攻击」,但这种模拟两可的用词,会让亚扪人松懈下来。
――《蔡哲民查经资料》
【】「第二日,扫罗将百姓分为三队,在晨更的时候入了亚扪人的营,击杀他们直到太阳近午,剩下的人都逃散,没有二人同在一处的。」
“晨更”。晚上三更的最后一更,,,时间在大清早的时候。扫罗采取一种奇袭的战略。,15在吉甲举行的典礼包括把王国交在扫罗手中,以及确认君王的委任。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一夜有三更,晨更是最后一更,为凌晨3至6时。扫罗用传统的战术,把军队分为三队,左右呼应,前后支持;更趁对方不备,漏夜突袭,取得大胜。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晨更」:当时的人把晚上分为三更,这里就是指第三更,约为晚上两点到清晨六点。这是敌人睡意正浓的时间,扫罗发动夜袭。
●「太阳近午」:原文是「直到太阳热的时候」。
――《蔡哲民查经资料》
扫罗采用昔日基甸的方法,在夜间秘密行军,清早向敌人施以突袭(参士7章 )。
「晨更的时候」:指早上三至六时这段时间。
――《串珠圣经注释》
晨更: 指清晨,在夜晚的三个时段之中的最后一个时段,,。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百姓对撒母耳说:“那说扫罗岂能管理我们的是谁呢?可以将他交出来,我们好杀死他。”」
●将「他」交出来,我们好杀死「他」:原文都是复数,应该翻为「他们」。
――《蔡哲民查经资料》
这节回应10:27的事情。
――《串珠圣经注释》
【】
耶和华……施行拯救: 体现了扫罗的敬虔。但他缺乏敬虔的实意,以这句话为分水岭,他的灵性、道德及人格开始下降。
请参考下面的图表: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扫罗说:“今日耶和华在以色列中施行拯救,所以不可杀人。”」
战争本无胜利希望却获空前大胜;过去反对扫罗的人,众人皆欲杀之,却为扫罗所宽赦,因他知道这是神自己在施行拯救。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虽然圣经中并没有记载神怎样干预这件战事,甚至连撒母耳似乎也没有介入这个战役,但是扫罗还是承认这件战役是耶和华的拯救与干预,不独占功劳。并且他也不因为百姓的拥戴,就趁机去清算那些敌对过他的人,此时他还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君王。
――《蔡哲民查经资料》
表示扫罗具有王者风度,待人宽大。
――《串珠圣经注释》
【】「撒母耳对百姓说:“我们要往吉甲去,在那里立国。”」
●「立国」:「更新王权」、「更新国度」。
――《蔡哲民查经资料》
【】
立扫罗为王的经过:1,撒母耳先在拉玛膏立他;2,以色列人在米斯巴选立他;3,在吉甲举行隆重仪式,正式宣告他为王。这两节是立王仪式的扼要说明,下一章才是详细的记述。
吉甲在耶利哥城东边。当日约书亚领以色列人进迦南,以吉甲为司令部。
平安祭是一种酬恩祭。神在西奈山与以色列人立约,摩西率领全民代表献的便是平安祭。撒母耳率众献此祭,除感恩之外,也让以民知道,与神所立的约仍是立国之本,王和民都当尊神为大。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扫罗终于举行了以色列首任王的加冕仪式。当时扫罗的年龄是40岁,约B.C.1050(13:1),后来统治以色列40年(13:21)。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在吉甲确认王权】
吉甲是撒母耳巡回范围内一个祭仪中心,其位置至今未明,大部分学者相信是在耶利哥附近。此地是最接近战场的神圣地点,因此被选为登基的所在。扫罗虽经两个不同的程序被选为王,却要在如今经过战火考验之后(毋忘百姓想要一位能够率领他们军队作战的君王 ),才得以真正登基。经文没有提到确认先前的选择,只说他们立他为王。美索不达米亚的新年庆典中,有庆贺登基的典礼。古代近东登基时通常包括将王室的标志、宝器授与君王,并且予以膏立。仪式通常亦包括主神确认君王已得天命。然而本节的扫罗不但早已受膏,其正统身分亦已得到确认。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众百姓就到了吉甲那里,在耶和华面前立扫罗为王,又在耶和华面前献平安祭。扫罗和以色列众人大大欢喜。」
●「平安祭」:神与献祭者一起分享祭物的祭,表示与神和好的意思。
◎此时以色列人算是心悦诚服的接纳保罗为王,大家又承认这都是神的美意,于是神和人可以快乐的分享美食与欢乐。我们是否也有这种一同在神面前欢乐的经验呢。
――《蔡哲民查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11章 )】
1扫罗虽被选为王,但仍须等待,直至败亚扪人后才正式登基。你是否相信神从不误时,也不误事?这事对你有何鼓励?
2扫罗认定这次胜仗是耶和华所施行的拯救(13 )。他有此信念是基于什么原因?参6-7节。你有否「离了神,我就不能作什么」的属灵经历?
3扫罗这次的表现有没有可供借镜之处。
──《串珠圣经注释》
【 对罪满怀义怒,还是麻木不仁?怎样化义怒为捍卫公义的动力?】
【今日何日】烈怒难收常常使人以言语或暴行伤害别人,但是因抗拒罪行和受到苦待而发怒,并不为错。扫罗因亚扪人恫吓凌辱同胞而发怒,圣灵使用扫罗的义怒,使同胞获得自由与公平。你若被不公平的事或是罪恶激怒,应当求神,使你把烈怒用有益的方式发泄出来,才会达致正面的结果。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今日耶和华在以色列中施行拯救。」
人很容易得意忘形。作了甚么值得夸耀的事,有甚么特别的成就,总愿意别人知道,常常记念;有时还会自己提出来标榜一番,否则仿佛是衣锦夜行,谁知道你有那么好?
一个人的质量,要在患难中显明出来。对于属神的人,患难总是不虞缺乏的,常是似乎太多。以色列人国事未定,仇敌就来攻击了,正像是要考验新王的处变能力。
约但河外雅博河以南的亚扪人,试探攻击的目标,是基列雅比,是以色列的边区,却邻近他们。亚扪王拿辖,轻视以色列人没有有效的统一政府,就上来侵略雅比,要剜出雅比人的右眼;因为古时战士是以左手挽盾牌,而用右眼瞄射,失去右眼,则失去作战能力,必将永远臣服于亚扪。雅比人与便雅悯族有姻亲关系,向拿辖要求宽限七日,派人报告求援。基比亚人感到亲人的急难,就放声大哭。
没有爱心的人,只顾自己的事,对于别人的患难,事不关己,漠然无动于衷;一般的爱心,只激发同情,为了别人的患难哀哭;但神所膏立的王,不能忍受对以色列的凌辱,“就被神的灵大大感动,甚是发怒”。发怒不一定是坏事,为了神的荣耀,为了爱神的产业,不发怒是不正常的。但徒然发怒,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有所行动。王对于国人的负担,和领袖能力,就表现出来了。
扫罗宽慰使者,要他回报,坚定雅比众人的心;同时发令征集众支派,组成大军赴援。他的行动坚定而迅速,连夜渡河急进,拂晓攻击;正如他所预期的,在太阳近午的时候,彻底击溃亚扪军,解了雅比之围。
扫罗不仅受膏为王,也实际表现他的才能,获得百姓的信服。有人表示,应该刑罚那些异议分子,扫罗又表现他的王者风度,宽容不予计较。只是他回答在撒母耳的前面,缺乏谦逊的表示。因为他知道,是耶和华施行拯救,不是自己作了甚么。可惜,后来的扫罗,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非利士人来骂战的时候,他任由敌人羞辱神的名,而没有圣灵激动的义怒,只为了自己的安全,不采取行动,慎重的深沟高垒,闭门不战。而且失去忌邪的心,对神所要他灭绝的亚玛力人,反表示仁慈,惹神的忿怒。── 于中旻《撒母耳记上笺记》
【「我们要往吉甲去,在那里立国。」】
国家的复兴确有时机。扫罗已经被膏立为王,从他开始君王的时期,士师时期已经成为过去了。在基列雅比的胜利使百姓的热心到达最高峰,现在正是国家中与大好的机会。他们到了吉甲,再行公认扫罗的王权。吉甲有历史的含义,在以色列进入迦南之前,要将未受割礼的咒诅除去,他们必须分别为圣。
基督的王权——父曾按立祂,使祂在圣山上承受王权。我们也要这样乐意拥祂为王。有时我们的热心不足,在不知不觉之中不再努力,没有效忠于祂,所以我们实在需要时时记得祂的王权,敬虔地拥祂为王。
蒙福的回忆——我们该回到原来奉献的情况,翻阅发黄的日记旧页,在祂王权之下,重新思念与尊崇祂的治权,向祂誓忠,欢然感恩,为祂而活。这事要在吉甲作,那是分别与奉献之地,在后面约旦河象征死亡的水流,在前面有应许之地。我们的奉献原只是一次的,但是我们的誓约却常需温习与更新。
──迈尔《珍贵的片刻》
【 领袖受拥护、得爱戴的秘诀是甚么?】
扫罗在拉玛已经受撒母耳膏立(10:1),以后在米斯巴被公开拣选(10:17-27)。他打败亚扪人之后,民心归向他,确定了他的王位,全体百姓此时都承认他的统治。
――《灵修版圣经注释》
【 以色列人和神的关系常反复,我是否也这样?怎样永远忠于神呢?】
以色列人立扫罗作第一任的王,向神献平安祭。利未记第三章有关于献这些祭的规定。献平安祭是表示感恩戴德,象征认识神并遵照祂命令生活之人得到平安。神虽然不愿意祂的子民立人作王,他们却借着献祭表明神仍是他们真正的王。可惜,正如神所预言的(8:7-19),百姓这种诚心并未维持多久。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