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Ⅱ扫罗:第一位王(撒上十三~三十一)
A扫罗作王期间的关键事件(十三~十五) i. 约拿单攻击非利士人的防营 1.既然即将开始叙述扫罗的统治,就插入撒母耳记与列王纪伴随每一位元君王之记录的格式语(如:;,,却少了必须有的数字,如现中注、RSV 旁注所说明的。这资料有可能从一开始就脱漏了,或是受到误解,所以后来的抄写者认为原有的数字不正确,而将它删掉了。101 2.扫罗作王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建立一支由精选之战士组成的常备军,希望倚靠他们的专业能力。他自己指挥两队(「千」),约拿单指挥一队。约拿单有权采取行动,而扫罗也认同他。 3.约拿单打败了非利士人在迦巴的防营,因而促发了一场危机。这地名与基比亚类似,后者有一非利士人的防营已经驻扎在该处,而约拿单与他的部队却驻扎在那里,遂引起一些人提议说,这里的经文应该也是基比亚(参:思高)。这两个城镇之间的距离大约只有四哩(6.5公里),而密抹又在迦巴之外偏北方两哩(约3公里)。虽然崎岖的地形需要格外的卖力,却也为游击战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扫罗要充分利用约拿单的得胜,遂吹起号角来发布警报:要使希伯来人听见。或者这也可能是非利士人的喊叫:「希伯来人叛变了!」(参:思高、NEB 的译修,是根据 LXX)。 在这段上下文,「希伯来人」(希伯来: ʿiḇrîm )究竟意味什么?以色列人通常不用这字眼称呼指自己的百姓,而由于4节接着的话:「以色列众人听见……」这句话会促使我们问:「听见谁?」可假设有第三个团体。事实上,迦南居民仍然住在这地,有些还占据战略要城(如:耶路撒冷),他们与以色列人一样,都受到非利士人入侵的威胁。此外,还有山上未受奴役的战士,他们随时准备受雇担任佣兵。从非利士人的观点看来,这些地区的居民全都视为效忠于非利士大君主的臣民,非利士人优越的组织与技术,赢得控制权与影响力。迦南山区的所有居民全都可能成为奴隶,生产食物,并担任受雇之劳工或佣兵。根据哥特瓦尔德(N. K. Gottwald)的说法,这就是「希伯来人」的意义从社会、政治因素来区分,而不是从种族或经济因素区分的社会族群。102然而其他人却主张这词语有种族上的含义,代表希伯来的后裔,所以是指比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后代更广泛的一群人,但也将他们的后代包括在内。103这符合此处的含义,因为属于扫罗的人有许多都擅离职守,现时格外需要他们,一听见号角召唤,这些部队都回来,重新投入作战的行列。 4.一般人都推崇扫罗为英雄,所以当他一动员部队集结在吉甲(他曾在那里被立为王,,就有很多人支持他。 5~7.非利士人压倒性之优势军力在装备与数量上都占优势取得了扫罗曾经占据的有利阵地,控制了伯特利(这是伯亚文的另一个名字,参:以东的山区。扫罗的部队受到极大威胁,甚至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躲藏在许多山洞中,以及其他岩石穴中。 「或是渡过约但河渡口」(吕译、思高、现中、今圣、RSV)是个修订后的读法(参:吕译注、RSV 旁注),和合、AV 的有些希伯来人过了约但河……则是根据希伯来经文。正如我们所主张的,这些「希伯来人」既然是受扫罗吸引来跟从他、不受约束的新兵,特别提及他们的行动就可以理解了;没有必要修订经文。佣兵逃之夭夭了。 8~10.扫罗照着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这几乎绝不可能是暗示,而是假定这一次也作了类似的指示;可能撒母耳保证在遭逢任何危机时,总会在七日之内前来。约拿单奇袭迦巴时,并未受到任何这类约定的束缚,或许因为那不是一场全面的战争。 扫罗知道:如果不想让整个军队溃散,就必须要迅速采取行动。他坐立不安,焦急不耐地等待撒母耳前来献上作战前应献的祭物,这祭物是表明以色列人信靠耶和华。这是一次试验。当撒母耳还没有出现,扫罗就动手献上燔祭。他才刚这么作,撒母耳随即就抵达了;扫罗上前问安,彷佛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一样。要不就是扫罗对属灵的问题感觉迟钝,不然就是他厚颜无耻,因为他的不顺服正是向撒母耳的属灵权柄挑战,所以也就是向耶和华的权柄挑战,因为撒母耳乃是祂的先知。 11~12.扫罗回答撒母耳的问题时,宣告自己是有罪的。他的确是处在进退维谷中,发现自己无法逃脱,所以就招认了,而讽刺的是,他竟然说自己还没有「求主的帮助」(今圣、吕译、思高、现中);他当然大可在私底下如此作(像哈拿一样),而不干涉撒母耳的特权。无疑地,他当时的焦虑是解除了,信心也更新了,但正确的仪式才是重要的。 13~15a.你作了糊涂事了:是远比我们料想更为强烈的定罪,因为在圣经中,糊涂愚昧的人在道德上与属灵上均是可咎责的,不只是在智慧上有所缺欠而已。扫罗曾经见过耶和华在亚扪人之战中为他负责,他曾经听过耶和华借着撒母耳所说的保证言语,但他才刚开始受到压力,就不顺服耶和华他的神。刑罚是严厉的:你的王位(现中:王朝)必不长久,也就是说,扫罗必定不能建立一个王朝。这是个严厉的审判,我们可能会认为撒母耳反应过度了,他使扫罗陷于没有必要的长久等待中,为的就只是要定罪他。104撒母耳费尽苦心想要一次即永远建立起来的,乃是以色列人要与列国的君主政体在本质上的不同。在以色列,耶和华是王,顺服祂乃是最重要的;因此,想要独立行动的任何迹象都是不合格的;它就等于是背叛耶和华。耶和华已经拣选了扫罗的继位者,他乃是一个合祂心意的人,准备让耶和华借着祂的先知所说出的旨意,成为他生活的引导。 撒母耳的离去,象征他与扫罗之间已决裂,扫罗被弃绝了,得不着任何指引打败非利士人,祭物的献上只完成了一半,也就让他自行其是了。 15b~18.在这之前,扫罗已经又取得了靠近迦巴山区的有利阵地,约拿单与他的军队驻扎在那里,他们所有的兵力算起来只有六百人。在他们与非利士人之间有一道极深的峡谷屏障,非利士人安营在山谷另一边的密抹,但从附近的有利地点,却可以轻易发现敌军的一举一动。非利士人分批往三个方向出发突袭:向北往俄弗拉,向西往伯和仑与他们自己的领土,向东南往死海附近的洗波音。最后这条路线是跟着险峻的峡谷穿过群山。 19~22.这几节经文描绘出非利士人先进的技术知识最新的兵器与维修知识,他们慎重而尽可能长久地独占这种知识。以色列人还处在青铜器时代;而他们的仇敌来自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在赫人独霸的局势于主前第十二世纪被打破之后,就成功地从赫人那里学会发展最新的铁器。非利士人显然将兵器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并工具,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迫使以色列人与山区的其他居民要依赖他们。在圣经中就只有这里提及锉,重1/4盎司,或7、8公克(重量从它们上面所刻的字可以发现),约值三分之二舍客勒;舍客勒是用来秤金和银的,在钱币于主前第六世纪通用以前,就是以金银来交易的。顾客既然别无选择,非利士人就可以要求高价。结果是只有扫罗与约拿单配有刀与矛,敌军也知道他们的军队拥有的兵器是那么少。 23.非利士人在密抹的隘口建立了一个防营,对以色列人进一步构成威胁。此地就在隔开两军的峡谷边;情势变得愈发紧张。【】「扫罗登基年四十岁;作以色列王二年的时候,」
本节原来的数字显然在传达的过程中已经失传。理解本节的一种方法是:“扫罗登基的时候年岁,他作以色列王又两年”。另一种看法认为本节应作:“扫罗登基的时候是一又岁,他作以色列王两年的时候,就从以色列中拣选了三千人……”。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有的抄本作:“扫罗登基年三十岁,作以色列王四十二年。”希伯来文旧约中无“三十”及“四十二”等数字;《七十士译本》无本节。本章记述扫罗为王的情况。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 13:1 原文破损,但可以翻译为「扫罗在他登基作王的时候....岁,作以色列王二年。」,看不出来扫罗作王时几岁,有些七十士译本的古抄本作「三十岁」。此处「二年」的原文与旧约圣经其他地方的「二年」写法不同,可能也是经文破损导致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确定扫罗到底作王几年。约瑟夫的犹太古史对扫罗作王的年代有两种讲法:四十与二十年, 徒 13:21 说扫罗作王四十年。
――《蔡哲民查经资料》
「四十岁」:原文并无数字,可能是抄录时遗漏了。从文字上推测这数字必是二十或以上;从常理推断,约拿单已成年,能率领军队打仗,说扫罗是四十岁也是十分合理的。
――《串珠圣经注释》
【的正确数目是多少?】
马所拉或留传至今的经文中,失去了一个在原稿中有记载的数字。将马所拉经文的直译如下:「扫罗是……的儿子,当他登基的时候,年……当他在以色列统治两年,当(直译是「和」 )扫罗从以色列中为自己拣选三百人。」,四十岁的字下有虚线 表示原文无「四十岁」 )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当扫罗登基时,他超过二十岁。因为假如数目是十九或以下,「年」这个字应作众数写法(sanim );但本节经文中「年」字是单数写法(sanah ),所以我们可以说年之前的数目必定超过二十(参看E.Kautzsch-ed.Gesenius’1910 )#134.2 and Rem1)。(这条关于数目的特别的句法规例 在阿拉伯文中也有应用。 )
翻译作「扫罗统治一年」(KJV )是不正确的,因为希伯来经文并非记载「统治」,而是「当他作王(bemolko )的时候,扫罗是年之子」。翻译作「扫罗登基年[四十]」,纯粹出于臆测,关于这方面,边注也已说明(译按中文和合本于「四十」之下加虚线。 )
英文圣经NASB依照「四十」这个臆测的说法,但再加上一句同是臆测的经文:「他统治以色列三十[二]年」。假如第一节末及第二节首如上述方法处理,NASB的做法是不需要的。RSV不加推测,照着马所拉经文空白的地方,不加任何字句:「扫罗登基年……他统治以色列……和二年。」耶路撒冷圣经完全省略第一节,但在边注处将马所拉经文的第一节毫不修饰地直译出来。
NIV的第一个数字作「三十」,第二个数字则作「[四十]二」。在NIV的注脚建议读者参阅,该处有如下记载:「后来他们要求一个王,神就将……基士的儿子扫罗,给他们作王四十年。」若依照,扫罗作王只有四十年,我们就难以解释的记载——扫罗作王四十二年。因此,正如上文所显示的,毋须将的第二个数目字加以修改;而只简单地翻译成:「作以色列王二年的时候,就从以色列中拣选了三千人。」(译按中文和合本亦如此翻译。 )这句经文,正好作为一个引子,带出约拿单于密抹的辉煌战绩。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
以色列开始实施君王统治之后,满了两年才废弃昔日散漫的招兵制度(11:6-8),具备了常备武力。但是,国防力量的增强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而诱发了与邻邦的持续性武力纷争。因为他们更相信人的力量和组织,而非信靠他们的力量之源——神(17:47,。当圣徒依赖神之外的存在时,就必然失败。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记述了扫罗王在位第二年(B.C.1048 )所发生的“密抹战争”,这是一场独立战争。当时非利士发达的铁器文化(13:9)而作了巴勒斯坦的宗主国,以色列与之抗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战争始末如下:①战争的导火线:扫罗攻击非利士的防营(13:1-4);②非利士的讨伐军队出征(13:5-7);③扫罗献祭得罪神(13:8-15);④非利士人开始作战(13:15); ⑤扫罗的儿子约拿单只身攻击敌营(14:1-5);⑥以色列发动总攻击并胜利(14:16-23);⑦扫罗下达禁食命令(14:24-26)。尽管扫罗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但违背神的命令犯下了最为致命的错误,撒母耳先知便宣告神必废弃他的王位(13:13-14),倘若蒙召做神工人的,不顺从神的命令和话语,从此他就不再是神的工人。扫罗的统治初期是他一生的第二个阶段,其主要事迹如下。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就从以色列中拣选了三千人:二千跟随扫罗在密抹和伯特利山,一千跟随约拿单在便雅悯的基比亚;其余的人,扫罗都打发各回各家去了。」
“伯特利山”。更可作:伯特利的山区。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旧约首次提到约拿单,他是扫罗的长子。密抹在伯特利东南。这些大概都是聚集在吉甲欢迎扫罗为王的人。他留下了三千,其余都打发回家。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就」从以色列中:原文没有「就」。 13:2 就是表明扫罗选了常备兵,建立职业军人制度。
●「千」:一种军队的单位,不一定是「一千人」,当成「一队」看待比较适当。
●「密抹」:在「迦巴」东北3公里,高度是海拔600公尺。
●「约拿单」:字义是「耶和华已给予」是扫罗的长子 14:1 。
――《蔡哲民查经资料》
「密抹」:便雅悯的小镇,位于耶路撒冷之北约十四公里(九英里 )。
――《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带领二千人驻扎的密抹与伯特利山,位于非利士防营所驻扎的迦巴北部;约拿单率领一千人驻扎的便雅悯基比亚则位于南部。扫罗和约拿单似乎要夹攻非利士。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常备军的大小和性质】
扫罗所拣选的三千人大概是精选的侍从或禁军,不是志愿参军打这场仗的总人数;后者数目将会更大。古代近东的常备军由受过专职训练的军人和雇佣兵组成。他们负责镇守防营和边疆的哨站,以及作为王宫的卫士。三千可能只是代表三个部队(一队由约拿单指挥 两队由扫罗指挥 )。迦巴并非大城,在正常情形下驻防人数应该不会超过几百名。但以色列人在不久的将来,却要面对非利士的联军(见5节的注释 )。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密抹】
密抹高达海拔二千呎,其遗址(现代之穆克马斯〔Mukhmas〕 )是在伯特利西南四哩半之处。当地铁器时代的遗迹十分稀少,以致部分专门学者认为北面半哩多,有当代人在此定居迹象的哈拉福卡废墟(Khirbet el-Harael-Fawqa ),是更有可能的地点。本区的丘陵地带对战车的使用构成障碍。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约拿单攻击迦巴非利士人的防营,非利士人听见了。扫罗就在遍地吹角,意思说,要使希伯来人听见。」
“要使希伯来人听见”。即听见约拿单的胜利。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迦巴」:在「基比亚」东北约6.5公里。和密抹隔着一个峡谷。
●「防营」:「驻军」、「柱子」、「行政长官」、「军队指挥官」。此处很可能就是「军队指挥官」。
●「希伯来人」:通常犹太人不会彼此自称「希伯来人」,这是外族人称呼以色列人的名词。
●「要使希伯来人听见」:七十士译本作「希伯来人叛变了」。
――《蔡哲民查经资料》
迦巴在便雅悯境内。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约拿单这次的突袭,意味着以色列人摆脱非利士人而独立。
「迦巴」:位于耶路撒冷东北偏北的十公里(六英里 )处。
――《串珠圣经注释》
【非利士人在迦巴的防营】
迦巴按考证是耶路撒冷北面约六哩,今日名叫贾巴的村落。当地未有进行挖掘,但表层勘测结果显示有铁器时代的遗迹。这地与密抹在司文尼干河的峡谷两边遥遥相对,俯瞰从北面通往耶路撒冷一带,横越这深谷的战略性渡口。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以色列众人听见扫罗攻击非利士人的防营,又听见以色列人为非利士人所憎恶,就跟随扫罗聚集在吉甲。」
“防营”。这词可译作“长官”。这次暗杀是暴乱的导因。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早已和扫罗约定,要在吉甲聚集并献燔祭。扫罗被立为王的一个大目的是要领导以色列人消灭非利士人,不受其辖制。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吉甲」:是扫罗被立为王的地方。
――《蔡哲民查经资料》
攻击非利士的是扫罗之子约拿单(3节 )所带领的军队。他们回到当时的首都吉甲,重新整顿军队,以色列人为非利士人所憎恶:非利士人之所以仇视以色列,直接原因是自己的防营遭到了袭击,但更深刻的原因则是以色列立了自己的王(被视作独立宣言-10章 )击败亚扪之后,确保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吉甲到密抹的距离】
上文已经谈过,名叫吉甲的城镇有好几个,其确实位置不明。的吉甲似乎在迦巴附近。扫罗安营之处若是约书亚时代的吉甲,它就会在东面很远的约但河畔,距离密抹约贰一十哩。如此一来,扫罗离开战区就十分远了。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非利士人聚集要与以色列人争战,有车三万辆,马兵六千,步兵像海边的萨那样多,就上来在伯亚文东边的密抹安营。」
有些译本作“三千辆”,而不是“三万辆”。发动战役的山区不能容纳三万辆战车。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非利士人在迦巴的前哨受到约拿单的攻袭,又听见扫罗正在吉甲结集兵力,也来到密抹,准备战争。
“有车三万辆”:有的抄本作“三千辆”。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车」三万辆:「战车」,埃及、亚述的战车,每车有两个马兵,赫人的战车,每车有三个马兵。由于这样的配置,可知战车三万辆,马兵只有六千,不太合理。应该是依照某些七十士译本的写法,战车三千辆,马兵六千。
●「马兵」:「驾驶战车的人」。
●「伯亚文」:此处的伯亚文,跟 书 7:2 18:12 的伯亚文不同,应该是指「伯特利」。
●「聚集」在密抹:原文型态是分词,表示非利士人正在密抹聚集中。
――《蔡哲民查经资料》
「三万辆」:可能是「三千辆」之误。参七十士译本及叙利亚译本。
「伯亚文」:位于密抹之西,伯特利之东的旷野。
――《串珠圣经注释》
有车三万辆: 有些译本译作三千,这种译法比较妥当。因为那山地的战场无法容纳那么多的车辆。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非利士的军队】
在这个场合中,非利士的军队占绝对的优势。他们有战车三万辆(经常被修正为三千辆 ),马兵(驾驶战车的人 )六千。修正数字若是正确的话,每辆车便有两名士兵了,合乎当代埃及、安那托利亚、亚述已知的作法。相比之下,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主前九世纪 )号称率领十二万大军渡过幼发拉底河(伯拉大河 )。亚述各省的总督必须为亚述军队招募士兵,其数目有时高达骑兵一千五百,步兵二万。由于亚述行省超过二十个,亚述大军的人数十分庞大。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非利士人为何能在密抹使用三万辆战车?】
密抹俯瞰一个颇为广阔的谷地,因此,我们想象,在密抹一带地区可以部署五万辆战车。不过,问题却出在战车的数量上。德里兹(见Keil andDelitzsch Samuel-PP.126-27 )指出,根据的记载,非利士人军队中的马兵只有六千,从这一点看来,差不多可以肯定战车的实际数目远较经文记载的为少。圣经关于战事的记载之中,若包括有马兵及战车的话,马兵的数目必超过战车的数目,,。而且,在古代军事强国的大事记中,均没有记载一支军队能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战车;埃及、亚述、迦勒底或波斯都没有。因此,像非利士这个由五个城邦组成的三等国家,极不可能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战车队。德里兹(Delitzsch )认为:「三万这个数目必定是经文起了讹误的结果,我们可以依照亚兰文或阿拉伯文的版本,而把三万[slssim ele-p]读作三千[s'lose-t"la-pim],又或许只是一千。若经文原来的数目是一千,那么,可能是写经文的人忽略了[Yisra'el]这个字中的字母lamed,并出于疏忽地重写了一次。此外,第二个lamed被看作代表三十[因为lamed再加上一点在上面,就代表三十。]
响应德里兹(Delitzsch )的建议,学者要讨论的是:在主前三世纪以前,希伯来文士所采用的数字记法是那一种呢?七十士译本与马所拉经文所记载的读法差不多相同(triakontachiliades har-maton ),这可能是主前三世纪末叶时翻译的。因此,有更大可能性的是,最早期的经文所记载的数目是三千,但在经文流传过程中,「三千」误抄为「三万」。在经文流传过程中,数字及专有名词最容易产生讹误,而撒母耳记上就最常出现这类问题。「圣经无谬误」这个教义,只保障圣经最初之原稿没有丝毫错误,却不表示其他抄本都绝对正确。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
非利士征军驻扎在伯亚文东边的密抹,扫罗的军队曾在这里扎过营(2节 )。以色列人被非利士军队的规模和威势所逼,丧失士气而四处逃命。他们的心中充满由罪而来的恐惧。被罪所玷污的人格通常只能看到眼下的危险,但信仰神的人却不惧怕千军万马的包围和攻击。因为信心之人不会单单看到眼前的现象,他会仰望在背后掌管一切的神。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以色列百姓见自己危急窘迫,就藏在山洞、丛林、石穴、隐密处,和坑中。」
●「窘迫」:「被严厉压制」、「被重重地压制」。
●「丛林」:原文是「荆棘」,由于荆棘不可能躲藏人,所以学者们认为应该是相近的「岩穴」误抄。
●「石穴」:原文是「山崖」。
●「隐密处」:「地洞」。
●「坑」:「井」,这是当时的人存放水用的地洞,有2到7公尺深。
◎由于非利士人的军队,在质与量上都占了绝对优势,所以以色列人害怕、躲藏是很正常的。
――《蔡哲民查经资料》
【藏身之处】
开凿来储水的坑穴和水池在干旱之时,是很方便的藏身之处。通常在城镇地区才有这些设施。古时司文尼干河两旁是森林地带,因此在丛林躲藏也是可以的。司文尼干河和克珥特干河一带的峭壁上面也有很多山洞。巴勒斯坦的洞穴在危急之时往往为人提供保障。山洞有时也可用作家冢。这些不容易到达的地点,当地居民应该熟知其位置。穴居的难民也在犹大坚固城拉吉附近的洞穴中留下了经外的石刻证据。他们在洞壁上写着「怜悯人的神啊,求你怜恤我;耶和华啊,求你怜恤我!」又写道:「耶和华啊,求你拯救。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有些希伯来人过了约旦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扫罗还是在吉甲,百姓都战战兢兢地跟随他。」
「扫罗还是在吉甲」:为了等候撒母耳到来在出征前献祭。
――《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照着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撒母耳还没有来到吉甲,百姓也离开扫罗散去了。」
“等了七日”是照撒母耳的吩咐。以色列人本来就已很害怕(6节 ),时间一长,更是恐惧,纷纷离开。扫罗的核心军队只剩下六百人(15节 )。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经文没有交代撒母耳迟迟不到吉甲的原因,可能他想藉此试验扫罗。
――《串珠圣经注释》
【】
扫罗违背神的代言人的话。他没有等到撒母耳来,便把燔祭献上,以聚集百姓,准备作战。他诉诸于处境伦理,而不是圣经伦理,然后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而不能提供有根据的理由。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
扫罗越权、王位不保:扫罗一开始正式作王,便作了神所不喜悦的事,违背了神的吩咐,私自献祭。表面看来,扫罗听从撒母耳的吩咐,在吉甲等候他七天,但当情势看似不妙之时,扫罗便失去信靠神的心,擅自采取行动。扫罗这种不听从神和没信心的表现于日后与亚玛力人交战一事(15章 )仍旧可见,显示他这次并没有悔改,以致神终于要弃绝他。
――《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叙述了扫罗在撒母耳抵达之前献燔祭的事件,他的行为在以下方面理当受到批评:①违背了撒母耳的指示(10:18);②侵犯了祭司职权;③扫罗献祭不是出于真正的委身,乃是出于恐惧心理,为逃避而献祭(11节 )。由此扫罗的王位未能世袭下来,而被交给合神心意的人(14节 )。这个事件教导我们,若人心急不能等候神的时候,就会酿成巨大的悲剧(12:16)。本文与15章所记录的第二个试验,是以色列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扫罗说:“把燔祭和平安祭带到我这里来。”扫罗就献上燔祭。」
扫罗没有等撒母耳献祭后才开始战斗,反超越自己的职权,作了应由利未祭司担任的工作,又以为凭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可以挽救危急。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由 13:9-10 来看,撒母耳是要献燔祭和平安祭,扫罗僭越,自己献了燔祭,还没献平安祭,撒母耳就到了。所以显然撒母耳不是延迟很多。扫罗虽是君王,但不是祭司,所以不应该献祭。
――《蔡哲民查经资料》
献上燔祭: 或许是扫罗命令与他在一起的祭司亚希亚献了祭(14:3-18)。作者认为扫罗犯罪不仅是对祭司职权的越权行为,而且是不顺从神命令(13节 )。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刚献完燔祭,撒母耳就到了。扫罗出去迎接他,要问他好。」
【】「撒母耳说:“你作的是什么事呢?”扫罗说:“因为我见百姓离开我散去,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来到,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
◎ 13:11 显示扫罗自己献祭的理由是自我为中心的,因为他觉得百姓离开他去了。
◎参考 撒上 7:9-12 撒母耳上次对抗非利士人时,敌人已经进攻到附近,以色列人还是愿意等候献祭完成才打仗。这次吉甲与密抹还有点距离(大约30公里 ),撒母耳就算迟到,也不算迟到太久,扫罗就迫不及待献祭,显出他的信心薄弱。他认为耶和华和其他神一样,一定要「献过祭」才会在战争中保佑他们,却没想到神重视「顺服」远超过表面的仪式。我们是不是也会陷入这样的错误之中。
――《蔡哲民查经资料》
【】
扫罗没有承认自己的罪,却尝试证明自己的做法是合理的。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扫罗列出了不得不献祭的理由:①百姓离开我散去(11节 )。表明当时的情况紧急。但情况的紧迫性也不能使犯罪正当化。人认为可以在迫不得已的时候行恶,这不是圣经的教导;②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来到(11节 ):即使撒母耳延期,扫罗也应该耐心等待。因为等待与其说是法律上的义务,勿宁说是信心的标志。我们也应照神的话语存心忍耐,谦卑地等候主的应许得到成就的日子;③就勉强献上燔祭(12节 ),显露扫罗的形式主义信仰。他只关注律法上规定的外在仪式,而没有思想过那些仪式的本质——信心与顺从(14:33-35,,,。扫罗的此番回答证明他不是真正的信心之人,而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环境可以改变他的价值标准。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所以我心里说:恐怕我没有祷告耶和华,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击我;我就勉强献上燔祭。”」
●「勉强」:「勉强、强迫自己」。
――《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母耳对扫罗说:“你作了胡涂事了,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若遵守,耶和华必在以色列中坚立你的王位,直到永远。」
●「做了胡涂事了」:「行事愚昧」。
――《蔡哲民查经资料》
【扫罗并不属犹大支派,为何神却应许坚立他的王位呢?】
扫罗不等待祭司,私自献祭于坛上,破坏了神的律法。在扫罗献祭后,撒母耳来到,便对他说:「你作了胡涂事了,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若遵守,耶和华必在以色列中坚立你的王位,直到永远。」最后的一句说话,是否就等于神的应许呢?不尽然!因为这句话只陈明了若扫罗仍然信靠神,将会发生何事;扫罗和他的后裔将永远坐在以色列的王位上。但扫罗违背神的命令,没有杀尽亚玛力人,却将亚吉王留下(参撒上十五 )。他更在吉甲侵犯了只有祭司才拥有的特权,扫罗所做的这两件事,都使神失望。神审判扫罗,拒绝他,让犹大支派的大卫坐在以色列的王位上。雅各暮年卧病在床,当他临终时,已透露了十二支派将来的遭遇。远在那时,犹大族已被应许赐予以色列的王位。记载以下应许:「圭必不离犹大,杖必不离他两脚之间,直等细罗来到……」——即是等到弥赛亚耶稣来到。以色列的王位,将会为犹大支派大卫家所保留,神亦早已知道扫罗会不顺服及背叛他。至于只陈明了,因着扫罗自己的不顺服,便丧失了神的应许——他和他的后裔坐在以色列的王位上。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
不顺服令人错失事奉的机会,因为他作领袖的资格会被取消。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以色列人的王与邻邦的王不同,他只是神的仆人,要遵守神的律法,听先知的话。扫罗因此受责,王位也不能象别国一样由儿子继承。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现在你的王位必不长久。耶和华已经寻着一个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为你没有遵守耶和华所吩咐你的。”」
●「王位」:「国家」、「王朝」、「统治」。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说起来撒母耳也有责任,因为他没有准时到达军心涣散的以色列军中,导致扫罗因为恐惧就只好自己献祭。不过比起 15:1-35 的记载,此处神似乎并没有完全弃绝扫罗,到了亚玛力人事件,神就完全弃绝扫罗。
――《蔡哲民查经资料》
扫罗虽然继续作王,但只是暂时的,因神已经有了作王的合适人选。
――《串珠圣经注释》
你的王位必不长久: ①揭露一个属灵原理,就是“若王得不到神的信任,其王权就不能在以色列持续下去”;②扫罗的后裔必不得继承王位;③不久后,扫罗就会被废掉(15:23)。结果,扫罗因缺乏等候的智慧,而毁了自己和子孙的将来。今天的基督徒追求速度和简单方便,应从扫罗的过失得到启发。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就起来,从吉甲上到便雅悯的基比亚。扫罗数点跟随他的,约有六百人。」
“从吉甲上到……基比亚”。吉甲在山谷,而基比亚在山上。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就起来,从吉甲上到便雅悯的基比亚」:但是后来撒母耳并没有在基比亚出现,七十士译本作「撒母耳起来离开吉甲回拉玛去,剩下的百姓就跟随扫罗由吉甲上便雅悯的基比亚,与战士们相会」,这样似乎比较合理。
●「六百人」:跟随扫罗的军队人数大量减少,也难怪扫罗自己都慌了。
――《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母耳就起来」:根据七十士译本,上基比亚(扫罗的家乡 )的是扫罗而不是撒母耳(14:2)。
――《串珠圣经注释》
约有六百人: 比起当初的三千名(2节 )相比,少了很多。扫罗和百姓的罪使他们陷入软弱和恐惧,从而使那些士兵分散,兵力也被减少。罪是可怕的仇敌,它无所畏惧地摧毁个人甚至是共同体。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与非利士人对垒:当战事拖延的时候,非利士人已控制以色列整个国家(参17 ),而扫罗身边的军队已由三千人锐减至六百人(兵士大概是战兢而逃走了 )。再者,由于只有非利士人拥有制铁的技术,以色列人除扫罗与约拿单持有刀枪外,其余的只有铜制的武器,在战争开始便已处于劣势。
――《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并跟随他们的人,都住在便雅悯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安营在密抹。」
「便雅悯的迦巴」:显然是当时以色列人唯一可防守的地方,在密抹以南,是个有屏障的深谷。
――《串珠圣经注释》
【】「有掠兵从非利士营中出来,分为三队:一队往俄弗拉向书亚地去,」
“掠兵”指破坏者。非利士人的援兵向以色列的北面、西面和东面远征讨伐(17-18节 )。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掠兵」:原文是「毁坏」、「破坏」,此处应该是指非利士军队中,有一种专门破坏、劫掠敌国领地的兵种。
●「俄弗拉」:位于「密抹」北方8公里。
――《蔡哲民查经资料》
【】
非利士人派了三批军队,从东、西、北三路进掠以色列全地;大概抢掠之外,还有示威性质。
非利士人从密抹派兵三路出击,要使以色列人投降。这三路分别是向北的俄弗拉──书亚路线;向西南的伯和仑路线和向东的旷野路线。
「掠兵」:专事突击的前锋部队。
「洗波音谷对面的地境」:应作「那眺望洗波音谷的地境」。
――《串珠圣经注释》
掠兵: 战斗开始之前,非利士军队为确保战争物资,而大行掠夺。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掠兵的路线】
非利士人的部队往三个不同方向入侵。俄弗拉是密抹以北五哩外的城镇。通往密抹西面约十二哩之伯和仑的道路途经基比亚,应该是非利士平原进入耶路撒冷一带山地的主要补给路线。最后密抹东南面的边疆大道俯瞰的洗波音谷,大概是在密抹和耶利哥两地正中,司文尼干河与克珥特干河合流之处。这是通往约但河谷的主要通道。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一队往伯和仑去,一队往洗波音谷对面的地境向旷野去。」
●「伯和仑」:应该是「上伯和仑」,位于「密抹」西方16公里。
●「洗波音谷」:位于密抹东方。
●「地境」:「边界」、「界线」。
●「洗波音谷对面的地境向旷野去」:原文是「边境下望洗波音谷的旷野去」。
――《蔡哲民查经资料》
【】「那时,以色列全地没有一个铁匠,因为非利士人说,恐怕希伯来人制造刀枪。」
在大卫时代之前,非利士人垄断铁器和金属的工艺,这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拥有优越军事力量的原因。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没有一个铁匠: 与撒母耳的统治时期的强盛形成明显的对比(7:1-4)。巴勒斯坦有丰富的铁,铜等矿物资源,但是侵占以色列的非利士,因着军事目的,就封锁或独占了以色列境内的铁矿资源。近东历史告诉我们,这是获胜的国家对战败国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战略措施。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非利士人独占冶铁工艺,不许以色列人染指,连耕作的农具也须向非利士人购买。以色列人主要用铜具、石头来作战。铜的犁头、斧、铲容易用钝,要磨利也须找非利士的铁匠帮忙。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垄断铁器】
古代炼铁必须克服的科技问题包括如何维持高温,提供足够的气流,混合适当分量的碳和铁(这是将锻铁转化为钢的「渗碳过程」 ),以及析离矿渣的重型工具。没有经过渗碳处理的铁制武器,连青铜武器都及不上。巴勒斯坦在主前十世纪以前,并没有可靠渗碳科技的迹象。炼铁的起源地在何处已不可考,但到了主前第二千年纪末期,在古代近东已经十分普遍(安那托利亚和今伊拉克北部尤然 )。现今学者的看法是,铁器大规模取代青铜不独是因为冶铁科技的普及,制造青铜合金的锡日益难求也是因素之一。值得留意的一点是,经文并没有说以色列冶铁科技落后,而是说他们缺乏铁匠。对以色列人来说青铜武器应该还十分可用。这几节经文可能表示严禁打铁是防止制造武器的手段。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表示以色列人军队的武器极度缺乏。然而,扫罗的致命问题是他离开了决定战争胜败的神。若没有与神同行的约拿单,扫罗可能不会战胜非利士人(14:6-15)。在圣徒的属灵争战中,关键不是武器(知识、财富、体力等 ),而是神是否与之同在。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以色列人要磨锄、犁、斧、铲,就下到非利士人那里去磨。」
“铲”。犁头或刺棒。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但有锉可以锉铲、犁、三齿叉、斧子,并赶牛锥。」
“但有锉可以锉”。更可作:收费是一票(pim 三分之二舍客勒 )。要磨利一些可用来攻击自己的武器,非利士人自然收取更高昂的费用。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锉”字希伯来文作pim,是度量衡的一种,合三分之二舍客勒。本节也可译为“磨铲及犁耙的价钱是三分之二舍客勒银子;磨叉、斧子并赶牛锥的价钱是三分之一舍客勒银子。”非利士人寓禁于征。(一个舍客勒约合12公分或八分之三英两 )。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但有锉可以锉铲、犁、三齿叉、斧子,并赶牛锥」:由于原文破损,此节引起许多争议,学者认为比较可能是「磨锄和犁的价钱是分之二舍客勒(一个「平」 ),为了斧和修整刺棒是三分之一舍客勒」。一个舍客勒大约是11.4公克。
――《蔡哲民查经资料》
本节经文残缺,引起几种不同的解释和译法,其中一个解释是:磨农具的非利士铁匠收费昂贵,犁、耒耜收银三分之二舍客勒,其余则收银三分之一舍客勒。
――《串珠圣经注释》
【铁工的费用】
铁工所收的费用极高昂(NIV「磨锄、犁索价三分之二舍客勒 磨三齿叉、斧子、赶牛锥则索价三分之一舍客勒」 和合本「但有锉可以锉铲、犁、三齿叉、斧子 并赶牛锥」 )。要维修的(锄、犁、斧子、赶牛锥 )都是农具。这些工具是铜制铁制都有可能,但以色列人被禁止不能开铺修理。巴勒斯坦到处都挖掘到这个时代的铁犁。铁锄(显然是某种长柄的锄头 )则在巴勒斯坦南部的詹梅遗址出土。赶牛锥则是尖头的工具,用来驱赶牛只耕地。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所以到了争战的日子,跟随扫罗和约拿单的人,没有一个手里有刀有枪的,惟独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有。」
以色列人只有扫罗和约拿单有刀,在武器上远落人后。后来能打胜仗,益见所倚赖的不是兵器,而是神。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非利士人的一队防兵到了密抹的隘口。」
●「隘口」:指「可以越过峡谷的地点」。
◎非利士人用整套的标准战略对付以色列人,平时先控制武器的制造,战时则利用专门的军队一面示威,一面打击敌军的补给。但这仍挡不住神的介入,最后密抹战役还是以色列人奇迹式的获胜。我们相信神能有这样的力量吗。
――《蔡哲民查经资料》
本节为14章之伏笔,点出非利士防兵的所在。
──《串珠圣经注释》
【密抹渡口】
密抹渡口是从北面通往耶路撒冷一带之路上,横越司文尼干河之深峭峡谷的战略性渡口。有关密抹的进一步资料,参看第2节的注释。一队士兵从非利士营进军到峡谷(或渡口 )的斜坡上,这峡谷将密抹,与基比亚/迦巴和以色列营,分隔开来。此地四面环山,这山形成了河谷的北面。除了连接基比亚/迦巴的渡口以外,无路通往密抹。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思想问题(第13- 14章 )】
1扫罗违命擅自献祭,之后又为自己辩护,这对他的个性与属灵情况有何提示?你认为他对撒母耳所作的答辩(11-12 )是否有理?为什么?
2你认为神对扫罗的处分是否太严厉?为什么?。
3从13-14章看来,扫罗与约拿单这一对父子在个性、智勇与对神的态度上有何差异?
413章里扫罗私自献祭一事显出他个性急躁,在14章他这弱点有否改善?这引起什么后果?急躁虽然不是极大的毛病,却能影响他人,败坏自己。你有无终日不能胜过的「小毛病」,妨碍你与神、与人的关系。
──《串珠圣经注释》
【】
密抹之役:本章与12章之间可能隔了一段颇长的日子,扫罗率领以色列人不断与邻敌对抗,藉以巩固国势。在以色列与非利士再度爆发战争之时,扫罗率领军队在吉甲等候撒母耳前来献祭,以便出征。但扫罗等得不耐烦,竟然擅取祭司的职分,亲自献祭,这是他被神弃绝的起点。然而神仍在这次战役中施恩,扫罗的儿子约拿单闯入非利士人的防营,神使地震动,敌军大为混乱,扫罗趁势追击直至西部的亚雅仑。
――《串珠圣经注释》
【骄傲败坏了扫罗。在他身上,我得的鉴戒──】
约拿单成功攻击非利士人的防营,扫罗却将一切的光荣归于自己。按昔日的社会风气,这种事虽然普通,却不算光明磊落。他的骄傲从小事上渐渐加增,先是夺取儿子胜利的光荣,又对自己的骄傲不加遏制,因此变得邪恶,不能自拔;骄傲毁灭了他自己,也使他家无宁日,甚至危害国家。窃取别人的成就,就表示你已经受骄傲辖制,若发觉骄傲正在你的生命中生根,你应当立刻将荣耀归于配得的人。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新考验会临到,我们能否像过去得胜那样去靠主呢?】
我们若忘记神与我们同在,只看见自己的微小,就会因敌人的强盛而惊惶。以色列人遇上强大的非利士军队就害怕,忘记了自己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因为他们有神的帮助。面对困难与试探,要专一仰望神,信靠祂的帮助。
――《灵修版圣经注释》
〔〕扫罗自己献祭,好像有三个最大的理由︰第一,因为他看见百姓离开他散去;第二,因为撒母耳也不照所定的日期来到;第三,而且非利士人,就是他们的仇敌,聚集在密抹,势将下到吉甲来攻打他。所以他就勉强献上燔祭。扫罗在这里,并不是作甚么恶事,他乃是献祭给耶和华。扫罗的被神厌弃,是因为他太热心,太要献祭,太急于祈祷。他作这事的理由是何等的多;并他的『我心里说』,并非神的命令。神要我们按着祂的吩咐来事奉祂,却不要我们随着『我想』、『我以为』来作祂的工。一切根据于『我想』、『我以为』而作的,都是神所弃绝的。神所要的是人合乎祂的心意。多少时候,我们也像扫罗那样,只看自己的需要和环境的需要,而忘记了等候神的时间,就去作了神所没有命令我们作的。
【 扫罗是好心做错事吗?为何神不原谅?单因此事吗?】
扫罗不等祭司到就自行献祭,这事违背神的律法,也违背撒母耳的明确吩咐(10:8)。扫罗因为非利士军队入侵的情势急迫,就公然违背神,办不应当由他办理的事。他虽然是做一件好事(在大战以前向神献祭 ),却是以错误的方式进行。我们像扫罗一样,受到压力的时候就显出属灵真相。要达到目的,但不能不择手段,因为目的和手段是同等重要的。
――《灵修版圣经注释》
【 礼仪与信心有何关系?危难之际就可以不靠神而任意妄为吗?】
计穷力竭之时,很难信靠神。扫罗觉得时间紧急,就不等候神所定的时候。他以为尽了宗教礼仪就事事顺利,其实是用礼仪取代了信靠神的心。
面对难以抉择的情势,别因急躁而违背神。只要知道是神的心意,就要义无反顾,照祂的计划而行。神常常以延迟来考验我们的顺服与忍耐。
――《灵修版圣经注释》
【「我就勉强献上燔祭。」】
这完全出于扫罗的范围。撒母耳预定在七日之内来到,这日期快要过了,仍旧没有看见先知的影子。扫罗照着他的急性子忍不住了,就自行处理这件事。他没有祭司的职分,却擅自执行。他以后确也表明自己不愿执行这职分,但是这仍不是实话。他曾经违背撒母耳的命令,先知更想将神的事本末倒置。
失败的主因——这件事似乎不大,从表面来看,也不致影响他丧失王位。但却是他道德失败的症结。他没有顺从主的命令,他又怎么可以治理呢?他不能控制急躁的性格,依照神的安排,怎能成为神拣选的器皿呢?他只求方便,却不着重信心,又怎可成为合乎神心意的人?急躁与不稳是现代人心理的特征,却不可影响我们对神的事奉。不然福音的进展受了阻碍,无法成就。
等候的功课——我们必须学习等候神,有时祂似乎没有照预定的日期来到,但祂一定会来。祂要在十分准确的时刻,最恰当的机会,来帮助你。总要忍耐,不可使忍耐破产,你一定要有把握,知道安全必然来到,非利士人决无法来侵犯你。
──迈尔《珍贵的片刻》
【 为自己的错误找理由,其实是想为自己开脱吧……】
【作了胡涂事】扫罗不肯服从神的命令有许多借口,但是撒母耳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命令。”我们像扫罗一样,常常掩饰自己的错误与罪,亦用属灵术语来解释因由,但是,那些借口不能减轻不顺服神的罪,祂鉴察我们真正的动机。只有坦率认罪,祂才赦免我们、复兴我们,赐福与我们。扫罗想找借口为自己开脱,反而失去了王位(13:14)。
――《灵修版圣经注释》
「你作了胡涂事了没有遵守…神所吩咐。」
罗作了以色列的开国君王,果然是年轻有为。他在作王第二年的时候,就建立了常备军,这是过去以色列进迦南后几个世纪来所没有的;虽然数额不大,中央政府终于渐渐成型。
这是在历史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却是与神远离了一步。
神拣选约书亚,继摩西任以色列的领袖,并且规定:“他要站在祭司以利亚撒面前,以利亚撒要凭乌陵的判断,在耶和华面前为他求问。他和以色列全会众,都要遵以利亚撒的命出入。”但进入迦南以后,约书亚以后的领袖,都省略了这一步手续,认为是不必要的;各人任意而行,而不是照神意而行;没有以神旨为首要的选择,只在遇到困难时,才把神当作最后的解救门路。
邻近城邦的王,照当地的风俗,有的也就是祭司领袖,兼管献祭敬拜的事。但神并不许祂的百姓如此作。扫罗平时并没有教导百姓如何倚靠神。因此,当约拿单去攻击非利士人的防营,导致敌人聚集,声势浩大,要来争战,就惊慌起来,各人临危逃命,“藏在山洞,丛林,石穴,隐密处,和坑中,有些希伯来人过了约但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就这样,眼看着军队和王国,都将烟消云散。剩下少数还跟随他的人,也是战战兢兢,局势真是朝不保夕。
扫罗在吉甲勉强撑持了七天,等来等去,还是没有见撒母耳的影子。扫罗为了维系人心,吩咐:“把燔祭和平安祭带到我这里来!”就自己勉强献上燔祭;还没等他继续献平安祭,撒母耳就来到了。信实的神到底不会误事。
撒母耳责备扫罗:“你作了胡涂事了!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你的王位必不长久。”
扫罗的胡涂在哪里?因为他没有专心倚靠神,他对神没有敬畏的心,把献祭敬拜神,当作外邦宗教愚弄民心的仪式,而他自己则像列国的祭司王,代替神的位,下一步还不是自己作神?因此,免去他的王位,是免去他取代神位的机会,免得他更引人民入迷途。
对神没有敬虔的知识,自以为聪明的人,才会作胡涂事。愿作领袖的人,不要只为了牢笼民心,为自己着想,凭恃自己的聪明;要敬畏主,遵守祂的话。── 于中旻《撒母耳记上笺记》
【 没有武器怎能争战?但得胜在神──】
以色列人无力去征服别人,军队没有铁制的武器,也没有改装武器的设备。实际上,如果以色列人想赶磨农具,就要付大量的工钱,请非利士的铁匠代他们打磨,因为非利士人早已垄断了铁匠的行当,而打磨农具收费很高。非利士人既严格地控制了兵工技术,一旦突袭以色列人,就会令对方士气低沉,乖乖就范。面对强敌,形势极其不利,他们怎能梦想可打败敌人?惟有靠神的帮助。神要以色列人不靠刀剑得胜,好使他们知道,力量的真正来源不在自己,而在于神。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