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v. 撒母耳与扫罗最终的对质
「扫罗是为了复仇而奉差来的」,这并不是近来才有的误解,而是自古以来即有的。亚玛力人习于游击战,住在犹大南方边界、别是巴南方与埃及之间的沙漠上,但也向南延伸进入西乃半岛。他们就曾经在最后提到的这个地区,试图要在以色列人神迹式地渡过红海后,拦阻他们抵达西乃,由于他们这样反对神的拯救计画,亚玛力人遂注定要遭受毁灭;参:;。运行神判决的任务就落在扫罗身上,使这件事与扫罗其他一切战役变得截然不同,他是在从事一场「圣战」,与侵略战或防卫战都不同;这是根据神的命令所进行的战争,作战乃是祂的审判,也是代表祂而战。得胜是耶和华的,所以军队没有物质的利益,战争的所有掳物都属于耶和华,所以都是圣洁的。为了这缘故,人与财物同样都禁止留下,没有一个人可以占有。战士的观点很容易就理解,准会埋怨自己冒险犯难,结果却从战役中得不着任何好处。然而这原则非常容易理解,因为在攻打耶利哥与艾城时已经运用了,并且构成征服迦南地的基础。这些是曾经献给其他神只的城市;耶和华为祂的百姓宣告:「将它们交在他们手中」,但耶利哥城(举例来说)居民、财产却必须「尽行毁灭,归于耶和华」;参:吕译),惟一的例外只有喇合,她隐藏了以色列人的探子,证明她是在耶和华这一边的。 于是,有罪的以色列国成了耶和华打败另一个有罪国家的代理人。在神一直前进的旨意中,有一个必要的阶段,就是完成拯救人类的工作,我们需要从这角度理解,不可忘记:以色列人的不忠,也在亚述人与巴比伦人手中遭到了类似的毁灭(虽然比较不彻底)。这件事使我们想起:反对永生神真是件可怕的事。 1~3.撒母耳忽然出现在扫罗面前,是要向他指出:他之所以是君王,主要不是由于民众的欢呼拥戴,而是由于耶和华的指定。所以,他的职责是要遵行神的命令,尤其是这命令:去击打亚玛力人,灭尽他们所有的!动词 heḥerîm (「灭尽」)在这事中用了七次,彷佛是以重复的方式强调这个分别为圣、归给万军之耶和华的特殊举动,是祂引导并赐以色列军队得胜的。 4~7.扫罗立刻作了反应,召集战士到提拉因;举了一个地方叫「提链」,列在犹大南界的城市当中,其位置尚未确认,然而从作战的地理位置看来,一定是在南地某处;而提链是属于犹大的。在扫罗所召集的部队中,特别提及犹大支派,在总数两百的分遣队(原文作两百「千」)中,他们拥有十个分遣队,或者是在那两百个之外又加上去的。亚玛力的城(注意和合本字旁小点)模糊得不可思议,据我们所知,并没有一座城有这名字,但也可能是这支沙漠住民定居后建造的,作为国王与宫廷的中心。 基尼人自摩西时代开始,就与以色列人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定居在犹大的南地;参:b~22,,,;。他们虽然是独立的,却是以色列的盟友,所以扫罗攻击亚玛力人时,不愿不经意地将他们牵连在内。他们似乎是金属品专家(名字的意义为「铁匠」),定居在其他民族当中,担任技术专家。但是他们一听见扫罗的警告,就迁移离开亚玛力人了,避免在战争中遭受池鱼之殃。 扫罗击败亚玛力人成效卓著,从哈腓拉直到书珥。哈腓拉曾在提及,是在距离数百哩之遥远的非洲,紧邻红海南端;除非在南地有另一个哈腓拉,否则这名字就是在承传的过程中被改变过。一个可能的原文是「从山谷」(参5节,希伯来: mnḥl ,它可能是被的名字同化了)。书珥是在埃及东边的边界上。 8~9.在战争余波,扫罗以自己的方式解释撒母耳的指示。虽然所有居民都按照神的命令毁灭,归给耶和华了,扫罗和百姓都怜惜亚甲,也爱惜上好的牛、羊……;这显然暗示扫罗要屈服在舆论之下:亚玛力人是罪无可赦的,但是把上好的家畜杀掉可就太可惜了! 10~12.我立扫罗为王,我后悔了:耶和华这句话似乎与撒母耳在后面所说的矛盾(参29节)。就着耶和华改变旨意这含义而言,祂不改变心意,但祂不能再使用扫罗了。扫罗要为本身的态度和行动完全负责任;全权的神仍然完全掌权,所以祂毫无困难地可以克服人类的行动,并且在必要时调整祂的计画,但仍能达成祂终极的目标。撒母耳如此「生气」(RSV;AV:悲伤;和合、NIV:忧愁;思高:不安;吕译:着急;现中:不高兴),以致整夜祷告哀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首先,他的神学受到了质疑,他在立王的事上有分,宣告扫罗就是耶和华所拣选的,,就已经违反了他较佳的判断。现在,那「必不致说谎,也不致后悔」(29节)的耶和华似乎改变心意了,而撒母耳无法接受这样挑战神的主权。其次,以色列人的领袖职分会变成怎样呢?国家陷入空前未有的困境中。最后但也重要的是:撒母耳自己由于神的话语而茫然不知所措,需要先在耶和华面前平息自己的烦乱。在撒母耳的一生中,可以看见个人为了事奉所付的代价,尤其是在这段经文中。 撒母耳料想扫罗仍在南地,就向南方前进,结果却发现自己走错方向了。扫罗已经从攻打亚玛力人的战役中回来,并且已经在迦密(参:;此地在希伯仑南方大约十哩,勿与迦密山混为一谈),设立了一座纪念碑,以资庆祝。由于以色列人快传的情报,撒母耳可免去一趟漫长无谓的旅程,发现扫罗就在比较靠近的吉甲那里,他就是在那里确立他的王权的。 13~16.这将是撒母耳与扫罗之间最后一次对质;但扫罗由于打了胜仗而神采飞扬,热切地向撒母耳问安,错误地深信自己已经达到所有要求了。撒母耳问说,哪来围栏牲畜的吵杂声,扫罗回答时仍然漫不经心的:百姓……他们爱惜上好的牛羊,要献与耶和华你的神。「你的」这不重要的字眼充分证明了扫罗的光景,他不说「我的神」。令人怀疑的是,当他们决定要留下上好的牲畜不杀时,可能不只是出于献祭的愿望,而是打着比较自私的念头;但扫罗懂得如此开脱,使情势变得对他有利。其余的我们都灭尽了,这句话泄露出他全然没有了解 ḥerem 这字的所有含义将每一样东西归给耶和华,包括从战争中得来的「赏」,和敌人的国王在内。 17~21.扫罗企图将罪咎推到百姓身上,现在却自食其果。他岂不是国王吗?那么他就该负责。他的王权是由于耶和华的拣选,耶和华也曾赐给他一个使命去完成,他怎么能不照着遵行呢?但扫罗继续以他对事件的解释来坚持立场。 22~23.撒母耳在一段有名的先知言论中,宣告了:在需要顺服的时候,企图依赖礼仪上的献祭永远是枉然的,没有仪式可以弥补悖逆神与祂的命令之态度,因为顽固地抗拒神,会将自己的任性高举到权威的位置,但那位置是单单属于神的;这正是为什么它与(靠邪灵)行邪术一样糟,又与拜虚神和偶像相同,因为另一个神自己已经篡夺了祂的位置。最后两行的平行陈述(在希伯来文中共有五个字)说明了定罪的公平。扫罗剥夺了自己在以色列作王的资格,已经拒绝顺服神的王权了。 24~26.扫罗终于承认有罪了,但他并没有以非常严肃的态度面对撒母耳的定罪。他在这种情形下毫无疑问会蒙赦免并继续执政吧?在他的认罪中说,我……违背了耶和华的命令,「违背」是一个普通词语的翻译,字面的意义是「越过」(我们会说:「我忽略了」);然而这么解释就浮现出用词的矛盾了。扫罗感到需要人民的支援,不能拒绝试探,而容许百姓从得胜中捞取一些物质利益,以巴结他们。撒母耳重复说明他对扫罗被弃绝所作的宣告,这判决是不可能撤销的了。扫罗自己所作的选择,必须自食恶果。 27~31.到了这时候,扫罗才彻底醒觉到自己被弃绝的含义;当撒母耳转身要离开他时,扫罗企图抢救自己些许的声望,就抓住先知的外袍,将衣襟撕断了;撒母耳被撕裂的外袍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说明国度与扫罗断绝了,转赐给比他更配得着的人。虽然扫罗仍会继续作王,这一天却变成他作王历史中决定性的日子,因为,套用巴兰想要颠倒耶和华赐给以色列人之祝福的话:「神非人,必不致说谎;也非人子,必不致后悔」;的确不会。但耶和华也不能轻忽人冥顽不灵地、刻意拒绝祂的旨意,因为那是否定祂的主权。扫罗仍然不愿颜面扫地,想要借着撒母耳的同在,而显出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遂恳求说:求你在我百姓的长老和以色列人面前抬举我。撒母耳动了怜悯之心,遂在扫罗敬拜的时候陪伴着他。 32~33.撒母耳尚未完全履行先知职务。虽然他已年迈,而且据我们所知,到目前为止,他一生中从未杀过任何人,却必须完成扫罗没有作完的工作,将亚玛力人的王亚甲处死(吕译、RSV 的「砍成块子」,或现中的「斩碎了」是根据武加大译本;这个希伯来文动词只有出现在这里,其意义难以确定)。而将他归给耶和华。如此,撒母耳就履行了自己吩咐的命令(3节),证明他愿意并且能够作到他吩咐别人去作的事,最重要的是:他顺服了耶和华的命令。 34~35.最后的分离终于发生了,基比亚与拉玛相距不到十哩,但撒母耳再也没有见到扫罗。 撒母耳……为扫罗悲伤:撒母耳从扫罗年轻时就认识了他,也逐渐喜欢他,他为着他们决裂了的关系深感痛苦。甚至连耶和华也为立他作以色列的王而「悲伤」(NIV)。 扫罗在基比亚(Tell el-Ful)的家乡,一般都同意已经挖掘出土了,但究竟是他建造的,或从非利士人手中拿来的,却犹有争议。它是一个大型的矩形建筑物,在仍然残存的一个角落上,有一座塔作为防御工事。107与大卫后来建造的宫殿相比,扫罗的城堡是个非常简单的建筑物(更遑论与所罗门的宫殿相比了,,其设计毋宁是为了防御,而不是为了威信。他的节制可能是受到撒母耳的影响,撒母耳素来反对与君主政体常有关联之自我扩张;紧接着扫罗的继位者,既没有落在像撒母耳这样伟大之先知的阴影底下,就毋需犹豫不决,以煞费苦心地安排建筑物来提高自己的重要。 扫罗在基比亚作王时,撒母耳是否继续从拉玛的家施行审判呢(参:?108任何人处在扫罗地位上,都需要格外的谦卑、恩典与智慧,才能够成功地保持百姓的支持,并且将适当的权柄赐给那位年长的领袖、耶和华的先知。 圣经经文对于扫罗作为一个人与作为君王,似乎给予不同的评价。首先,他被宣告为耶和华的受膏者,得着神的灵的装备,并且被百姓拥戴为耶和华所拣选的人;他很快就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装备可以赢得耶和华百姓的争战,并且严肃地就任己位。他这次对敌人非常宽大,拒绝将反对他的人处死,同时他对自己获得的尊荣又极谦卑,甚至是胆怯,。然而他看起来颇有才能,因为他长得很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群众的最佳人选。这样,我们该如何解释是错在哪里呢? 扫罗的立场从一开始就很不利,因为以色列人的传统(是在摩西时代与飘流旷野时期之平等主义社会中发展出来的)反对以人为王的观念;耶和华才是王。所以当基甸应邀建立一个世袭的君主政治时,他知道正确的答案;而亚比米勒「飘u在众树之上」,成功地设立自己为主,但却很快就失败了。撒母耳坚定地固守传统;他同意革新显然是心不甘情不愿的。然而,撒母耳对耶和华拣选扫罗毫不疑惑,也有证据显明撒母耳后来也爱扫罗。 撒母耳当然是代表全权的耶和华神,神的话必须是至高无上的;撒母耳肩负着耶和华的教训,他的任务正是设法将那些教训明确地付诸实行。没有任何文化是国王必须在人面前屈从于神的代表,这一点考验了扫罗。扫罗无疑想要作出正确的事:他等了撒母耳七天,却没有耐心等到足够的时间。他在抵挡非利士人入侵时,谨慎地寻求耶和华的引导、18),并且小心翼翼地履行誓言,即使是对他自己不利~45);他不容许任何人违反礼仪律法,纵使情况是独特的。尽管扫罗关心遵守律法,却发现撒母耳在定罪时,隐隐约约地迫近他,两度告诉他说:他的国度不能继续下去,他将要被一个合耶和华心意的人所取代,。 以色列人中这位英雄式的君王扫罗,实在有些不幸。他正逐渐发挥自己在以色列人神权政体里面的君王权力时,立刻就面对撒母耳的批评。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在后期的历史中司空见惯,其实,在这时就已经发生了。就如近来一位作家所评论的:「我相信,扫罗的故事是圣经中『令人不快的』故事之一。」109我们永远无法感到十分满意的一件事是:我们相当了解,大卫从一开始似乎就极为得宠,然而他却犯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罪,是扫罗从未犯过的。那么为什么扫罗受到如此严厉的审判,而大卫犯错后仍然得着赦免,并且留下拔示巴作妻子?可是,扫罗似乎从一开始作王就注定要失败了。 顾恩(David Gunn)详细地检视笼罩在扫罗身上谜样的命运。他提出一个问题:「扫罗作王失败,是不是因为他作为人内里有欠缺,或者是因为他受到外在力量或环境拖累呢?」110故事到目前为止(因为虽然扫罗被弃绝已成定局,但他的统治却绝对还没有退出),国王已经有许多进退两难的困局必须要面对:约拿单引发了密抹的战役,而扫罗眼睁睁看着军队逐渐涣散,感觉到不得不履行仪式上的要求(本该施行这些仪式的撒母耳却还没有出现)。约拿单又再主动出击,由于他大大得胜,于是将父亲和所有军队也牵涉在内,全面追击非利士人。扫罗许了一个愿,将之强加在军队身上,要表明他们对耶和华的委身,但所许的愿却使约拿单陷于困境,并且使士兵无法从疲乏中恢复过来。最后,在亚玛力人的事件中,扫罗承认自己「因惧怕百姓而听从他们的话」,违背了耶和华借着撒母耳所传的至高命令。这一切难道是等于一股对立的「命运」神对待人类的「黑暗面」吗? 当然了,扫罗似乎受到一些限制,使他无法作主导,在某些地方他毫无疑问早应受责备的,但难以理解的是:在扫罗失败的事情上,谁有那种成熟的生命与属灵的洞察力可以成功呢?就像教会初期的亚拿尼亚与撒非喇一样,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君王,似乎受到最高的理想所判断,不容许有犯错的余裕;同时,也没有考虑到撒母耳所列举与王权有关的许多罪恶中,扫罗都避免了。 有人认为,扫罗如果不那么谨慎周到地期望得着耶和华的引导(坐等指示,而不是边往前行动边等候引导),而且不那么执着确定自己是受欢迎的(无论是蒙神恩宠或人民支持),那么他可能会作得比较好。「他坦诚(却焦虑)地关切与耶和华一起站在正确的地位,这实际上是个拦阻,使他无法充分获取得胜之战果」,这是一位作家对的注释;111在一些场合,扫罗总是焦虑、不确定,使他无法行动。这件事本身就是人格上的缺陷,不适合担任领袖的资格,因为君王是受期许为决策者。撒母耳一定不会从那个角度看扫罗的优柔寡断,反倒会认为那是扫罗顽固地敌对他的结果(因而也是敌对耶和华的话)。后来有位先知警告人,不要行在自己火把的光中:「凡行在暗中、没有亮光的人,愿他倚靠耶和华的名,仗赖自己的神」,NIV)。这正是扫罗感到不可能作到的,所以他的余生才会遭受那么多痛苦,到目前为止的统治,也才会呈现为一出悲剧。扫罗很可能会感觉:如果没有撒母耳,他这君王一定可以非常称职;若是如此,那么从这时候开始,他就有机会可以证明了。他曾忠心跟随,也曾是个伟大的战士,但他的生命中却缺少了某种极重要的素质。 回顾前文,挑选出来列入扫罗作王时期故事中的「关键事件」,都是强调他受到弃绝,却是从有利的角度描写约拿单。约拿单率领以色列人争战,获致重大的胜利,使他极孚众望,甚至连父亲都不能对他造成任何伤害。约拿单「得着这么多蒙神称许的迹象,这样受到百姓拥戴,好像适合担任君王,特别在他父亲受弃绝的背景中」。112所以整幅景象都是准备让那些比扫罗更好的人兴起,以及他的出现所造成的一切紧张状态而安排的。 101MT「有扫罗是『一岁之子』」,也就是说,一岁大(思高注,现中注);有两份希腊文抄本作「三十岁」,但既然连约拿单都已经是个战士了,这读法也难以使人信服。其他一些希腊文抄本将这一节删除。E. Robertson, 'Samuel and Saul', BJRL 28/1 (1944), 175页及下,根据一份表列清单,其中因为用了希伯来字母 be ̄ṯ nûn 当作数位,故而主张五十二岁。至于他作王的长短,MT 的「两年」(现中注、思高注;参:和合、吕译、AV、RV)被绝大多数释经学者认为时间太短了。有「四十年」,约瑟夫也是如此(《犹太古史》6. 14. 9)。虽然他后来算的是二十年(《犹太古史》10. 8. 4)。这两个年却又都认为太长,它们可能是根据提及的二十年,或者可能是将撒母耳与扫罗联合治理之时间也一并纳入计算。 102Gottwald, p. 401.103参 IBD 2, 'Hebrews', 626~627页;McCarter 1980, 240~241页。
104Gunn 1980, 66页即如此说。 105有趣的是,这事件表明了:君主政体早期的宰杀可以不带有献祭意义。「这段与及下的密切关联是:它再也不能大胆地认为,它是企图在后期君主政体中制定一种不具有献祭意义的宰杀」,J. G. McConville, Law and Theology in Deuteronomy (Sheffield: JSOT Press 1984), 47页。 106见 A. Dale, The Winding Ques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论扫罗的那一章。 107W. F. Alberight 重组的城堡平面图复制在他的书中, The Archaeology of Palestine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49), 121页,以及 IDB 2, 390~391页 'Gibeah'。近来对该地之挖掘工作的评价,见 IBD 1, 557~558页 'Gibeah'。要决定谁建造了那座城堡是不可能的。 108在以色列,君主基本的功能之一是施行公义,大卫与所罗门都描绘为尽了这职责;。K. Whitelam 在 The Just King (Sheffield: JSOT Press, 1979) 第一章标题为「典范」中指出:君主的司法责任在古代近东地区非常受重视。扫罗很可能会感觉到:他的审判官职责被剥除后,地位就不及以色列的君主了。 109Gunn 1980, p. 9.110同上,115页。
111Hertzberg, p. 116.112Jobling, 8页。他接着指出:到目前为止的叙述中,扫罗与约拿单之间的职责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所不同。他认为:约拿单窜升的意义,「无疑要从他后来扮演的仲介角色理解,就是:从扫罗的王权转接到大卫的王权」。
【】「撒母耳对扫罗说:“耶和华差遣我膏你为王,治理他的百姓以色列;所以你当听从耶和华的话。」
“听从”。即存顺服的心去听。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所以」:原文是「现在」。
◎ 15:1 说明扫罗权力的来源是神,因此他应当顺服神的命令。我们是否也清楚我们的权力来源是神,所以我们应当顺服神的命令来行使权力。
――《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母耳寻找扫罗看起来好象是从(13:15)两个人分开后,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撒母耳对扫罗的不顺从行为予以审判性的警告(13:13-14),很久以后,再次找扫罗,这意味着神还没有丢弃扫罗,并赋予他悔过自新的机会。因为神是恒久忍耐,等待罪人悔改的慈悲之神。圣徒若像本章的扫罗一样,继续走不顺服的道路,就不再是“不信”神,乃是犯了“藐视”神的罪(2:30,,。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扫罗奉命灭尽亚玛力人:亚玛力人在犹大南部至埃及的沙漠一带过游牧生活。
――《串珠圣经注释》
【】
神的命令(1-3节 )和扫罗的反应(4-9节 )。神命令扫罗要“灭尽亚玛力人所有的”,扫罗却心存怜惜,“不肯灭绝”(9节 )。一句话扫罗的罪就是对神话语的不顺从(22-23节 )。这不顺从的罪和亚当夏娃的原罪是一脉相传,成了所有罪恶的起点。顺从才是人在神面前最美好的态度。。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扫罗王再次受责:扫罗先前的不法举动(13 )已使他的王朝不得长久,这次再度违命,结果连本身的王位也不保。整件事是以色列人与亚玛力人之役为背景,出征前神命令百姓要将亚玛力人灭尽,因他们曾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时趁火打劫,结下仇怨。 一如往常,扫罗并没有完全遵守神的命令(13:8-10),擅自保全了亚甲王及上好的牲畜并且加以掩饰及卸责 (15- 21 ) , 结果遭神弃绝。
――《串珠圣经注释》
本章扫罗奉神灭绝亚玛力的命令(1-3节 ),去讨伐了亚玛力,这是扫罗在神面前显示自己对神的绝对顺从和委身的最后一个机会。但在这种情况下扫罗又因贪恋物质,犯了不顺从的罪(9节 ),从而被神完全弃绝(23-26-28节 ),根据人的标准和属世的动机而立的王扫罗(8:7-20,9:2)走向没落。从16章开始神拣选的大卫登场,从而他主导以色列的救赎史。这就为我们展现出,人的历史因罪越来越陷入绝望的旋涡,而神的国度却日益清晰。本章再次向我们证明神对以色列的计划,断不会失败,,。本章到17章,讲述了扫罗行踪的第三个时期,内容如下图。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在路上亚玛力人怎样待他们,怎样抵挡他们,我都没忘。」
“亚玛力人怎样待他们……我都没忘”。直译作:我会因亚玛力所作的而临到(惩罚 )他。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 15:2 的背景是 出 17:8-13民 14:43-45申 25:17 。
●「我都没忘」:原文是「临到」、「眷顾」、「惩罚」。此处应该是「惩罚」的意思。
●「亚玛力人」:此民族住在犹大南方与埃及之间的沙漠上,习惯游击战。这个民族祖先是以扫 创 36:12,16 。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玛力……抵挡他们: 指出埃及的时候,亚玛力人掠夺当时往西乃半岛行军的以色列人的事件。当时的亚玛力人对以色列的抵挡行为,事实上与抵挡耶和华没有分别。不仅如此,后来亚玛力人也继续与以色列人为敌。因此,亚玛力人被定为抵挡神的民族,神曾经宣告将他们从地上彻底剪除,。现在神要施行曾宣告的刑罚。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关于“灭尽”的命令,看注。亚玛力人如何对待以色列人,见;。撒母耳考验扫罗,看他是否真能忠于神的命令。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 神为甚么吩咐要彻底除灭亚玛力人?因为他们是游击部队、恐怖分子,靠攻击、掳掠人口与财物为生。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他们首先攻击以色列人,以后凡有机会,都劫掠以色列人的营地。神知道只要亚玛力人存在,以色列人就不能在应许之地安居;祂也知道他们败坏的、拜偶像的习俗,会危害以色列人与祂的关系。保护以色列人身体与灵魂的惟一方法,就是将这个好战的民族,连同他们的一切财物,包括偶像在内,都彻底毁灭。
――《灵修版圣经注释》
【】「现在你要去击打亚玛力人,灭尽他们所有的,不可怜惜他们,将男女、孩童、吃奶的,并牛、羊、骆驼和驴,尽行杀死。’”」
“灭尽”。直译作:取缔。根据,3。取缔就是把城镇、人、牲畜和财产交给耶和华去毁灭。参看的脚注。虽然这做法是严厉的,却是一个公正的惩罚。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这场战争的性质跟耶利哥 书 6:17-20 之战一样,以色列国成为神的审判的代理人。这种战争不像其他战争,战士不会获得物质上的好处。
●「灭尽」:「奉献」、「圣化」、「完全地毁坏」。这个字在整章中出现7次 15:3,8,9,15,18,20 (15:9),是本章的关键词。
●「骆驼」:在石器时代的雕刻中就已经出现过骆驼,不过公元前1800-1200年间亚述人的文件很少提及骆驼。有一张人骑着骆驼的图画在伊拉克某处被发现,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000-2900年。资料翻译自http://nabataea.net/camel.html亚玛力人是沙漠的游牧民族,所以使用骆驼当交通工具。
◎ 15:3 中神与撒母耳不知道是不是预知扫罗可能会犯错,所以预先警告扫罗不可以怜惜亚玛力的人民与财物。
◎当然以今日的观点来看,这样灭尽全族的战争是残酷过份的,不过当时这样的作法并不罕见,这样的命令对当时的以色列人具有特殊的意义。神也对恶贯满盈的迦南人下了一样的灭绝令。
――《蔡哲民查经资料》
「灭尽他们所有的」:原文为「灭尽他们所有的归」,既然所有的要灭尽献给神,人就不能取出据为己有;扫罗违背这清楚的命令实在难辞其咎。
――《串珠圣经注释》
灭尽: 具有“不同情”之意。讨伐亚玛力既然是神的公义审判,就不可能受人同情心影响。 尽行杀死: 字面意思是“放在禁止之下”,正如;12:2,3;20:16-18的话语,意味着对耶和华的完全委身和毫无瑕疵的奉献。要将尚有气息之物杀尽,将那没有生命之物原封不动地献给神。这种灭绝具有的破坏力,超过外邦的复仇,显明神不能挽回的审判和震怒。以上事件表明,征服迦南后,以色列人履行的圣战都是属灵的审判,而非出于民族或个人的领土争夺战或种族纷争。同样,今天的圣徒蒙召征服属灵的迦南(神国的建设 ),代神行公义审判,实现神之公义统治,是面对所有苦难与纷争的根本动力,为了这一呼召,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绝对的委身和绝对的圣洁。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于是扫罗招聚百姓在提拉因,数点他们,共有步兵二十万,另有犹大人一万。」
“提拉因”。可能是所指的提链,这城位于南地,在别是巴以北数英里外。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提拉因或在犹大南部的西弗附近,或者就是提炼。不过确实位置不详。本节提到步兵人数时,象以前多次一样,把犹大人的数目另列,似暗示犹大支派在以色列的部族联盟中地位较为独立。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提拉因」:字义是「绵羊」,地点应该在犹大南部。可能就是书 15:24 的提炼。
――《蔡哲民查经资料》
「提拉因」:犹大南部的一个城(或称「提链」 。
「另有犹大人一万」:这里特别提到犹大支派,或许因为亚玛力人最接近他们的境域,这次战争与他们最有关连,所以他们派出这么多人参战。
――《串珠圣经注释》
【军队的大小】
扫罗在撒母耳记上十三章有士兵三千,大卫攻打亚玛力人只用了四百人。这些经文译作「千」的字眼,应当采取另一个字义,译作「部队」或「分队」。有学者提出每宗族可能各自派兵参战,部队人数没有一定,而是按宗族人丁数目而定。随着历史的发展,部队人数才以一千为标准,但在此以前每队可能少至十人。如此,来自以色列的是二百个部队,十个则来自犹大。士兵人数却不可考。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扫罗照撒母耳的话做了(8节 ),只是留下了亚玛力人的王亚甲和一部分牛羊。他因此干罪、被弃。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扫罗将亚玛力人打败:扫罗通知亚玛力人的邻居基尼人离开,因他们一直以来都善待以色列人,跟着扫罗将亚玛力人打败,把所有的杀尽灭绝,却保留了亚甲王、上好牲畜与美物。
――《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到了亚玛力的京城,在谷中设下埋伏。」
“亚玛力的京城”可能为亚玛力人的王所在地,原文无“京”字,应为界于提拉因和加低斯巴尼亚之间的一个城。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京城」:原文仅是「城」而非「京城」。
●在「谷」中:「河谷」、「河床」。
――《蔡哲民查经资料》
「城」:亚玛力人居无定所,「城」大概指当时他们住的地方。
――《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在亚玛力的首都设下埋伏,好象不是为了袭击亚玛力人,而是为要分离居住在亚玛力的基尼人(6节 )。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扫罗对基尼人说:“你们离开亚玛力人下去吧!恐怕我将你们和亚玛力人一同杀灭,因为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你们曾恩待他们。”于是基尼人离开亚玛力人去了。」
“基尼人”。过游牧生活的米甸人从古时开始已经支持以色列人,,。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基尼人为南部游牧民族,历代和以色列人友好,,。当年有一部分偕以色列人同入迦南,。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基尼人」:是游牧民族,这名称意指「金工工人」,与亚玛力人关系密切。但跟以色列人关系良好 出 2:16-18 出 18:9-12民 10:29-32 。摩西也娶过这一族的女子为妻。 士 1:16
●「恩待」:「善良」、「慈爱」、「忠诚」。
――《蔡哲民查经资料》
。「基尼人」:属游牧的米甸族,摩西的妻子为基尼人。
――《串珠圣经注释》
你们曾恩侍他们: 讲述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经过旷野时受摩西岳父帮助的事情,――《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基尼人】
在圣经之中的基尼人,与以色列有互不侵犯的关系。有学者提出「基尼」是指金工,基尼人是游行的金属匠人。他们通常居于犹大东南边界接近以东的地方。很多基尼人都和摩西有关,。有人提出他们有礼仪专家的地位。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扫罗击打亚玛力人,从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书珥,」
这战役从“哈腓拉”(亚拉伯西北部 )向东推进至“书珥”,即埃及的东界附近。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哈腓拉的确实位置不详,大概位于西奈半岛与亚拉伯地西北之间。书珥在以色列与埃及交界处。这一带为以实玛利的后代所居。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哈腓拉」:字义是「圆圈」。
●「书珥」:字义是「墙」。位于埃及东边的边界上。
――《蔡哲民查经资料》
「从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书珥」:大概是传统的术语(参串 ),哈腓拉在亚拉伯,而书珥则在埃及的东界。
――《串珠圣经注释》
哈腓拉书珥: “从哈腓拉直到书珥”指亚玛力人分布的几乎所有的领域。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扫罗遵照神要剪除亚玛力人的命令,几乎使亚玛力全地都成为荒场。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生擒了亚玛力王亚甲,用刀杀尽亚玛力的众民。」
扫罗所少的只是亚玛力人中一个民族。大卫时代,亚玛力人仍很强盛,,。所以,“用刀杀尽亚玛力的众民”是说凡在这次战役中见到的,尽都杀了;但留下了亚甲。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亚甲」:字义是「我会在万人之上」,可能是名字,也可能是一个头衔(如「法老」 )。
●「杀尽」、「尽都杀了」:「作为当灭之物」、「作为奉献」。
◎此处扫罗除灭的应该只是亚玛力人的一个支族,因为撒上 27:830:1,18 记载大卫时,亚玛力人还有相当的势力。
――《蔡哲民查经资料》
【】
扫罗放过亚甲,又留下上好的战利品,违反取缔亚玛力人的命令,不听从神借撒母耳所说的话。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扫罗和百姓却怜惜亚甲,也爱惜上好的牛、羊、牛犊、羊羔,并一切美物,不肯灭绝;凡下贱瘦弱的,尽都杀了。」
扫罗和百姓所灭绝的牛羊只是“下贱瘦弱”的,却为自己留下“上好”的。为耶和华而战变质为自私的搜括。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 15:9 这样的举动等于是把下贱瘦弱的献给神,是一种藐视神的行为。
――《蔡哲民查经资料》
【】「耶和华的话临到撒母耳说:」
【】记述撒母耳责备扫罗。当日立扫罗为王的条件就是要遵行神的命令。既违神旨(11节 ),只有为神所弃(23节 )。这是扫罗作王后第二次犯罪,第一次见。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
本文展现了不懂得悔改的人怎样走向破灭的过程。先知撒母耳为了指出扫罗的罪远道而来,扫罗却不肯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15-21-24节 ),反而及于辩护自己的正当性(15-21-24节 ),倘若扫罗此时象日后的大卫一样,正直地向神悔改认罪,也许可以得到饶恕。但是扫罗因他的不信,错失悔改的最后机会。扫罗让我们联想到加略人犹大,直到最后的一瞬间,耶稣仍然关怀他,给了他悔改的机会,他却最终还是选择拒绝,走上了背叛之路。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我立扫罗为王,我后悔了,因为他转去不跟从我,不遵守我的命令。”撒母耳便甚忧愁,终夜哀求耶和华。」
“我后悔了”。并非显示神的本性可以改变,,而是表达祂看见扫罗犯罪背叛祂而生的悲伤。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后悔」:「遗憾」、「悲伤」、「极度忧伤」。参考撒上 15:29 神不后悔,但是会「遗憾」、「悲伤」。
●「甚忧愁」:「发怒」、「燃烧」。
●「哀求」:「哭」、「哀号」、「呼喊」。
◎此处显出撒母耳非常在乎扫罗,以致听到神的话,撒母耳的反应是又伤心又难过。
――《蔡哲民查经资料》
「后悔」:按照神的计划,以色列的君王并不出自便雅悯支派 , 但神仍乐于使用扫罗来开拓国境,为王国铺路。
「后悔」在此是指神因扫罗的失职而大感失望。
「撒母耳...... 哀求耶和华」:撒母耳求神不要废掉扫罗的王位,但显然不得要领。
――《串珠圣经注释》
我……后悔了: 并非意味着神像人一样善变,而是用拟人手法表达了神为扫罗的变质而悲伤的心情。这句话预示扫罗的末日已临近。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根据母耳记上的记载,神因为自己立扫罗作王而后悔了。这节经文是否暗指神不预先知道扫罗有如此差劲的表现,当他拣选扫罗时,神已犯了错误?又或许这节经文只是人类对于神在此事上的感受的阐释?(D* )】
神知道万事,他当然预知基士的儿子扫罗会在统治晚年彻底失败。虽然是这样,神仍认为可以在扫罗统治初期,使用他来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她的异教仇敌。事实证明,扫罗攻打亚扪人、亚玛力人和非利士人,足以令以色列十二支派重新获得勇气,并为着自己的国家而骄傲。然而,神预知扫罗的不顺服及反叛,他将完全弃绝扫罗,而施恩予耶西的儿子大卫。事实上,借着雅各临终时的预言,神早已显示了犹大支派将会永远作以色列这立约之国的王。扫罗属便雅悯支派,并非犹大族(大卫却是 ),由此看来,神拣选了大卫,这是毫无疑问的了。
无论如何,扫罗不尊重神借着撒母耳而给予他的谕令,将自己的意愿代替了神那已经显明了的旨意,这是令人极感遗憾的事情。因此,神对撒母耳说:「我立扫罗为王,我『后悔』了。」(经文所用的字眼是niham 这词暗示了很深的情感 而且有其他人牵涉入内 )。这节经文并非暗示了神对扫罗的期望是错误的,却只显明因着扫罗,并因为他走离顺服的路径而使以色列国失败及受苦,以致神深感苦恼。第二十九节使用相同字眼,陈明神不会改变主意而采取其他计划。反之,他仍会进行原定的计划:「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致说谎,也不致后悔,因为神并非世人,决不『后悔』。」无论是或二十九节,无疑都是先知撒母耳在神默示之下所写成的,却不代表出自人类的会错误的阐释。在同一章圣经里的一个字——niham,却拥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希伯来字拥有两个或以上的意思,是常见的。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 神说祂立扫罗为王“后悔了”,这是否说神也犯了错误呢?】
神说这话是内心忧愁的意思,并不是承认错误。全知的神不可能有错,可见神并没有改变祂的心意,只不过扫罗既然变坏了,祂就改变对扫罗的态度。扫罗的心已不再属于神,只想到一己的私利。
――《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母耳清早起来,迎接扫罗。有人告诉撒母耳说:“扫罗到了迦密,在那里立了纪念碑,又转身下到吉甲。”」
“迦密”位于希伯仑以南七英里半(12公里 )。“立了记念碑”。纪念他的胜利。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迦密不是山名,而是犹大地南部的城,离希伯仑很近。近东一带国家的王都爱立碑志功绩。扫罗打了胜仗,趾高气昂,为自己立了丰功碑,然后回到他被立为王、也是首次为神所弃的吉甲。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迦密」:不是迦密山,而是犹大南部的一座城。字义是「花园地」。位于希伯仑以南11公里。
●「立了记念碑」:原文是「为自己立了记念碑」,意在表彰自己的功绩。对照 11:12-13 ,当时的扫罗得胜后把功劳归给神,很明显的,这几年来,扫罗已经改变了。
●「吉甲」:是扫罗被选立为王的地点。
――《蔡哲民查经资料》
「迦密」:此地位于犹大支派境内,在希伯仑的南面。
「吉甲」:扫罗下到这里,大抵要为是次战役献感恩祭。
――《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立了纪念碑: 在亚玛力人之役中获胜之后,除了违背神话语的不顺服之罪以外(9节 ),又连续犯下了四项罪: ①在迦密,为自己立纪念碑的骄傲之罪(12节 ),;②假冒伪善之罪(13节 ;③把自己的错误推卸给百姓而回避责任之罪(15-21-24节 ;④在神圣洁的祭祀活动中,搀杂自己过犯的不敬虔之罪(15-21节 )。扫罗虽在表面上与亚玛力人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在内在的战场上,扫罗与撒但 的战斗中却屡战屡败。这些现象也见于今天的一些基督徒身上,他们追求与圣徒身份不相称的名誉、物质和快乐。须知,只有首先击败内心的仇敌撒但,才能征服世界,也才能获取信仰生活的真正胜利。此事件再次印证了贪爱“金钱”(物质 )就是万恶之源的使徒保罗的警告。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到了扫罗那里,扫罗对他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耶和华的命令我已遵守了。”」
◎不知道扫罗是装蒜还是真的不知道, 5:13 中扫罗还是认为自己已经完全遵守神的命令。可能他以为打败亚玛力人就是完全遵守神的命令。
――《蔡哲民查经资料》
耶和华的命令我已遵守了: 如同“恶人虽无人追赶也逃跑”,罪人因自己过去的过犯,凡事惯于辩解,因此无论遇见什么样的情况都不能脱离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扫罗为了隐瞒违背神命令的事实,没等撒母耳说话就先开口说谎言。这就是假冒伪善的伪君子狡诈的本性,,。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扫罗为自己辩解而归咎于百姓。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说:“我耳中听见有羊叫、牛鸣,是从哪里来的呢?”」
【】「扫罗说:“这是百姓从亚玛力人那里带来的,因为他们爱惜上好的牛羊,要献与耶和华你的神。其余的,我们都灭尽了。”」
扫罗为自己辩护,把责任推给百姓,又找新借口,说留下上好牛羊是要献给神。撒母耳见亲手所立的王背叛、自大、说谎、毫无悔意,内心难过已极(11节 ),叫扫罗“住口”(16节 )。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扫罗将责任推卸在百姓身上。
「要献与耶和华你的神」:这话表面看来有充分宗教理由,事实上却违背了神的命令,因为献祭的人虽在一些情形下可分享祭肉,但这些掳掠得来的牛羊是要全部归给神的(3 ), 百姓无权享用。
――《串珠圣经注释》
【】「撒母耳对扫罗说:“你住口吧!等我将耶和华昨夜向我所说的话告诉你。”扫罗说:“请讲。”」
昨夜: 暗示撒母耳彻夜祷告时(11节 ),神再次告诉他神已离弃了扫罗。传达神话语的人首先要象撒母耳那样恳切地向神祷告,以便刚强壮胆正确地传讲神的话语。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对扫罗说:“从前你虽然以自己为小,岂不是被立为以色列支派的元首吗?耶和华膏你作以色列的王。」
“以自己为小”:看。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以自己为小」:见 9:21 10:22 的记载。
●「以色列支派」:原文是复数型态,意思是「以色列众支派」。
――《蔡哲民查经资料》
扫罗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在谦卑之时,被神高举(9:21),在骄傲之际却又一落千丈。耶稣曾教导我们“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扫罗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这一点。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撒母耳认为扫罗实在是狡辩,他身为国君,没有理由受百姓左右而违背神的命令,对整件事他理应负上全责。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差遣你,吩咐你说:‘你去击打那些犯罪的亚玛力人,将他们灭绝净尽。’」
●「击打」:意思是「使圣化」、「奉献」、「灭绝」。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你为何没有听从耶和华的命令,急忙掳掠财物,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呢?”」
“急忙掳掠财物”。即象捕食的鸟一样猛扑向猎物。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急忙」:「贪婪急进」、「猛抓猛抢」、「唯恐来不及」。
◎撒母耳直接说出扫罗和以色列人的动机:出战就想要取得物质上的报答,所以看到上好的东西就想要拿回去当战利品。
――《蔡哲民查经资料》
【】「扫罗对撒母耳说:“我实在听从了耶和华的命令,行了耶和华所差遣我行的路,擒了亚玛力王亚甲来,灭尽了亚玛力人。」
扫罗仍强辩,坚持自己无罪。
――《串珠圣经注释》
【】
扫罗尚未承认自己的罪,继续为自己辩护。接着15节扫罗反复申辩,留下上好的牲畜,是为了“献与耶和华神”。即使这是事实,扫罗依然不能免去违抗神命令的罪。因为目的无法使手段合理化。若不是通过正当的管道预备的礼物,即便是再好的,神也不会悦纳,。尤其是,神会彻底拒绝人外在的形式上的献身。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百姓却在所当灭的物中,取了最好的牛羊,要在吉甲献与耶和华你的神。”」
【】「撒母耳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
一个听命的以色列人当然不会忽略应献的祭。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单献祭物却没有顺服的心,这种献祭毫无价值。从撒母耳的话可看出,先知对献祭的要求是听神的话重要过物质。祭牲的“脂油“为最好的部分,要烧在坛上献给神,但仍不及“顺从”宝贵。22~23两节文字为诗歌体,是圣经中常为人引用的金句。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听命」:原文是「看阿!听从」。
●「顺从」:「留心」、「专注」。比「听从」更进一步。
●「脂油」:指「祭物中最好的部份」,此部份用来献给神。利 3:16-177 23-25 。
● 15:22-23 节是用诗歌体的方式写成,因此有平行、对偶的句型。
――《蔡哲民查经资料》
听命胜于献祭: 撒母耳之后的先知,多次强调这是蒙神悦纳的礼拜所当具备的基本态度。诗的作者,51:16-17)、以赛亚、耶利米书、何西阿书、弥迦书,以及真先知耶稣基督都曾强调,12:9)。这句话教导我们:①敬拜者的心态比敬拜形式更重要,;②当以全人诚实地服事神;③顺从的对象——神的话语,才是所有信仰生活的标准。但是,倘若错误地理解这话语,就有可能认为它否定了对神的所有敬拜。须知,这里所主张的基本思想是唯有借着顺从和真正委身献上的祭祀,才是最有意义的祭祀。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这两节为诗体,道出顺从神的重要,针对扫罗不听从神,却以献祭敷衍神的错谬。日后先知对宗教礼仪也有相同的观念,强调礼仪与信仰生活一致的重要性,; ;。
――《串珠圣经注释》
【】「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王。”」
“行邪术”。占卜。参看。“顽梗”。傲慢或放肆。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神的刑罚已不只是扫罗王位不长久,而是“厌弃”。神的灵后来离开他,儿女背离他,部下不服从他,一直到他和三子都死在非利士人手下(三十一章 )。不过这些刑罚并未立即来到,可能因扫罗已认罪(虽仍带着自义 ),撒母耳也允偕他回去,暂维其王位。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悖逆」:「不顺服」或「背叛」。
●「行邪术的罪」:见 利 19:26 民 22:7申 18:9-12 。
●「顽梗」:「侮慢无礼」、「表现强势」。指内心「高傲自大」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态度。
●「厌弃」:「藐视」、「拒绝」、「轻看」。
◎我们的态度如果对神是谦卑的顺服的,神也看重我们,反之神也会轻视、拒绝我们。
撒上 2:30――《蔡哲民查经资料》
邪术厌弃耶和华的命令: 反复强调这话语的重要性(26节 ),人犯罪的根本原因是弃绝神话语。神话语的最具体、完美的演绎就是神的独生子耶稣基督。在这种意义上,弃绝、故意不认识耶稣基督,就等于弃绝神,因而也被神离弃。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古代近东背景中罪行之对比】
和合本译作「悖逆」的字眼,在希伯来语中是与坚持己见有关。这字曾经用来形容以色列人在旷野时的争闹。在此则指扫罗尝试为自己的行动辩解开脱。撒母耳把它和占卜(和合本「行邪术」 )相提并论。占卜者相信借着各样的指标(例如祭牲的脏腑等 ),能够得知神明的作为和动机,宣称无需神明提供具体资料,便能知道如何取悦他。扫罗亦同样(不顾耶和华具体的命令 反而 )坚称自己知道怎样能够取悦神明。他的论点是他有知道怎样能够取悦神的内幕消息──这正是占卜据称能够提供的资料。和合本译作「顽梗」的希伯来语字眼,是用来形容人坚持采取某个行动。撒母耳正确地把它与拜偶像(他特别提到「特拉芬」 相比,因为偶像通常是用来操纵神明、强逼神明做事的。将食物和礼物献给神的用意,是要神觉得有应允祈求或赐下福气的必要。撒母耳暗示扫罗计划将一切牛羊献上给神,所做的正是这种行径。扫罗试图用礼物操纵神,就和拜偶像的人没有两样。
──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扫罗对撒母耳说:“我有罪了,我因惧怕百姓,听从他们的话,就违背了耶和华的命令和你的言语。」
◎扫罗认为自己犯罪的原因是「害怕百姓」,他可能觉得自己的权力来源是百姓的拥护,以致要讨好百姓,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权力来源是神的选召。我们会不会也和扫罗犯了一样的错误。
――《蔡哲民查经资料》
我有罪了: 扫罗的这个告白不能当作真正的悔改。理由:①他本不承认自己的罪,在撒母耳宣告审判之后(23节 ),才迫于无耐承认自己的罪。②为自己辩护,而将责任推卸给百姓(24b-25节 )。真正的悔改不是来自嘴唇,而是来自忧伤的灵。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扫罗认罪求赦:并恳求撒母耳公开参与敬拜给他留面子。甚至逼切得将撒母耳的衣襟撕断,撒母耳遂以撕断的衣襟为喻,声言扫罗与王位断绝,有更合适的人会代替他作王。「我好敬拜耶和华」:从30节看来,扫罗显然另有目的,对神的敬虔实在不足。
――《串珠圣经注释》
【】「现在求你赦免我的罪,同我回去,我好敬拜耶和华。”」
◎「回去」:应该指回到吉甲的祭坛处。
――《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母耳对扫罗说:“我不同你回去,因为你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以色列的王。”」
虽然扫罗在多方面都合乎作伟大领袖的资格,但他任性的态度叫他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质。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坚决拒绝扫罗的要求,从而展现了真先知的风貌。当属神的人拒绝罪人出于已意的邀请,而单单跟从神旨意时,就能拥有属神之人的权威。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转身要走,扫罗就扯住他外袍的衣襟,衣襟就撕断了。」
●「衣襟」:衣服的「边」或「角」。
●「扯住....衣襟」:这种举动通常表示恳求和屈服 亚 8:23 。
――《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母耳对他说:“如此,今日耶和华使以色列国与你断绝,将这国赐与比你更好的人。」
●「比你更好的人」:直译是「比你更好的朋友」或「比你更好的同伴」。
――《蔡哲民查经资料》
明确地宣告扫罗被废。(13:14)仅仅是警告扫罗在位的时间将缩短,但这里更进一步,以“今日耶和华……比你更好的人”来清楚地宣告扫罗已被废。自此扫罗虽身居王位,实则却不再是王。这一事实严峻地教导我们,对神的不顺服将会夺去人所曾拥有过的一切特权与恩典,,,。 比你更好的人: 字面意思是指“比扫罗更好地遵行神旨意的人”,具体指大卫(13:14)。并且,撒母耳还不知那是何人的情况下述说扫罗王位的继承者。但紧接着16章里撒母耳因神的带领知道耶西的儿子大卫就是下一任君王(16:1-13)。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说谎,也不至后悔。因为他迥非世人,决不后悔。”」
“以色列的大能者”。是神独一无二的称谓,强调祂永恒的本质。名号在这里尤其恰当,因为本段强调祂的不变。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此处和11,35节都用拟人法,以人的思想和经验来描写神,说神“后悔”。其实所要说明的是神因扫罗之罪内心忧伤难过,祂也有人的性情。但神的旨意决不改变。所以本节说“决不后悔”,有的译文作“决不改变主意”。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大能者」:可能是「荣耀」、「永存」、「力量」。
●「以色列的大能者」:旧约圣经中仅此一处这样称呼神。
――《蔡哲民查经资料》
「以色列的大能者」:表明神的永恒与可靠,非变幻莫测,正如下半节指出神决不后悔。
「决不后悔」:补充11节「神后悔」的说法,强调神不像人那样受到欲望、情绪左右而改变。废掉扫罗王位并不是突然改变主意的缘故。
――《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说:“我有罪了,虽然如此,求你在我百姓的长老和以色列人面前抬举我,同我回去,我好敬拜耶和华你的神。”」
扫罗关心他有否失去撒母耳的支持。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扫罗看重的不是神的喜悦,而是在人面前因有撒母耳的支持而受到的尊重。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有学者认为扫罗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所做的事情,可能用心并不邪恶,但却获得了被咒诅的下场。不过我们却认为扫罗几次重要的犯罪,真的都显明他的信仰已经偏离了正轨,不应该仅用「命定的悲剧人物」来看扫罗的遭遇。
◎ 15:30 中扫罗不像 15:25 一样求赦免。
――《蔡哲民查经资料》
面对神已离弃自己的宣告,扫罗也不思悔改,反而,一心想维持自己的体面。扫罗已与神毫无相关,沦为一个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的“不信之人”。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
扫罗要在众人面前掩饰神已废除他王位的事,撒母耳与他一同敬拜神是表示他仍然得到撒母耳的支持。撒母耳与他同往,是要执行神的命令,将亚甲王杀掉,而另有可能是在另一位新王未按立前,不宜将扫罗王被废一事公开,否则会影响局势的安定。
――《串珠圣经注释》
【】「于是撒母耳转身跟随扫罗回去,扫罗就敬拜耶和华。」
撒母耳答允偕扫罗回去,可能因他已认罪、答允敬拜耶和华;但也可能是要去贯彻神灭绝亚玛力人的命令,亲手将其王亚甲杀死。撒母耳以后未再见扫罗。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撒母耳说:“要把亚玛力王亚甲带到我这里来。”亚甲就欢欢喜喜地来到他面前,心里说,死亡的苦难必定过去了。」
“欢欢喜喜的”。希伯来文的意思不易解,可能指“高兴地”或“戴上脚镣”。“死亡的苦难必定过去了”。更可作:痛苦的死亡到来了。
――《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本句原文意思不甚清楚。“欢欢喜喜”也作“恐惧战兢”;“必定过去了”也可译为“就在面前”。
――《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欢欢喜喜地」:原文是「愉悦的」,但是七十士译本作「战战兢兢的」,马索拉经文的原文元音重标之后,也有战兢的意思。
●「死亡的苦难必定过去了」:七十士译本作「死亡竟是如此的痛苦」。整段经文的意义可以由亚甲认为自己会死,到认为自己不会死都可能。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甲就欢欢喜喜 ...... 过去了」:七十士译本则作「亚甲王战战兢兢的来到他面前,心里说:「死亡确实是很苦的!」」。
――《串珠圣经注释》
【】「撒母耳说:“你既用刀使妇人丧子,这样,你母亲在妇人中也必丧子。”于是,撒母耳在吉甲耶和华面前将亚甲杀死。」
●「杀死」:原文是「砍成碎块」。
――《蔡哲民查经资料》
显示亚甲王好战和残忍。
「在吉甲耶和华面前,将亚甲杀死」:将亚甲杀死归神(参3 )。
――《串珠圣经注释》
撒母耳对亚甲执行死刑,是按照神的命令执行的(3节 ),断不可指责这是残酷的行为。须知,亚玛力人本应受到严峻的审判,但扫罗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留下亚甲王不杀,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回了拉玛。扫罗上他所住的基比亚,回自己的家去了。」
「拉玛」:撒母耳居住地方,见7:17注。
――《串珠圣经注释》
【】「撒母耳直到死的日子,再没有见扫罗,但撒母耳为扫罗悲伤,是因耶和华后悔立他为以色列的王。」
◎撒母耳真是爱扫罗,虽然扫罗背弃他传达的神命,他也亲自宣布神弃绝扫罗当王,并与扫罗断绝往来,但他还是为扫罗悲伤。
――《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母耳与扫罗自此没交往(19:23,他们曾见过面 )。
「撒母耳为扫罗悲伤」:撒母耳对扫罗实在有深厚的感情。
――《串珠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5章 )】
1试举例说明「听命胜于献祭」(22 )这句话。
2扫罗不灭绝亚甲与上好牛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参9节。试从他对撒母耳的话(13- 15- 20-21- 24-25- 30 )分析他的个性。你是否同意扫罗注重面子过于他与神的关系?这是否你的弱点。
──《串珠圣经注释》
【 扫罗错在哪儿了?】
扫罗和他的军队并没有按照神的吩咐,将所有的战利品毁灭(15:3)。以色列人清楚知道,神吩咐将战争中夺取的财物分别出来归于祂,并且完全毁灭。凡是神禁止存留的,都要完全毁灭,这是一条律法。神定出这律法,为要防止人舍不得毁灭偶像,因为有许多贵重财物皆是金银做的偶像。违背这条律法的,可能处以死刑(参书7章 )。这里显出扫罗对神的不敬不理,因为保留战利品直接违背祂的命令。
我们掩饰自己的罪行,想保护自己所有的,或想在物质上获益,就违背了神的律法。因为有限度地顺服神,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不顺服。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又会怎样?扫罗想得到的是──】
扫罗为自己立了纪念碑。他与摩西及约书亚有何等大的差别!他们将一切的荣耀归与神。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撒个小谎无关紧要吧……这符合圣经教导吗?】
扫罗以为大胜亚玛力人,但是神看他是大大的失败,因为他没有听从神的命令,又向撒母耳谎报战果。他可能以为自己的谎言不会被人揭穿,或者以为所作所为不算是错,其实乃是自欺。
人心术不正,慢慢就会相信自己编造的谎言,难以看出真话与谎言的分别。相信自己的谎言就是自欺,使你自己与神疏远,也使你在别人面对失去信用,诚实才是得胜之钥。
――《灵修版圣经注释》
【「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
这是一项重要的原则,在圣经中重复着。人容易将宗教与道德分开,以为向神献祭,就可补偿罪恶的行为。但是在每个时代,神的仆人总是纠正这项观念,正如撒母耳对扫罗所说的话,顺服最为重要,单是着重献祭,确是不足的。这是主长久要纠正法利赛人的错谬。
礼仪的重要——我们时常十分惧怕,唯恐外面的礼仪会忽略我们内里的灵性,外表的守礼应是心灵的表现,我们应该尊重,不可以诶礼仪有碍于属灵的生命。但是礼仪确有可能取代心灵的真诚,而不注意道德的失败。一切利未人应守的礼仪怎样完全,仍不能补偿十诫细节方面的失败。神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与诚实拜祂。
总要多谨慎——我们愿意牺牲时间、钱财与才力,这样奉献,似乎可以原谅自己在行为上的短处,达不到神的标准。其实这是不可的,我们的罪必须除去,试探必须胜过,责任必须尽上。那样对神,必大堆贵重的礼物放在坛上更会得着神的赞赏。
──迈尔《珍贵的片刻》
【】「撒母耳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
这节是这章圣经的钥节,或多或少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挑战:听命胜于献祭。特别是对扫罗,和以后生在以色列和犹大宝座的所有继承者。君王要时常顺服,不可例外,不能因为他们不合意而承认其他人有比上帝更高的地位。此外,在实践中顺从意指顺从 的先知;上帝的话被扫罗所厌弃的(23节 )是在第三节中,撒母耳给他的命令。在某些程度上,以色列君主制度的历史,乃是君王与先知之间的冲突之历史;因为君王拥有政治权力,但先知却拥有宗教和道德的权柄。在公开的宗教礼仪和庆典中,不容许君王不听从先知而不受惩罚。扫罗可能不是伪善者,但必定是沦入对许多君王而言是一种试探,要得到虔诚的声望,而过份浪费在宗教庆典上,目的是尽量向百姓掩饰事实,和他们背后的丑恶、贪婪和不义。——《撒母耳记上》圣经研读
【不听命的王】「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作王的好处,就是再不必听任何人的命令。所以不少人想要作王。这就成了真正的问题。特别是得了胜的王,更难以使他考虑别人的意见,不必说还要听话了。
有一天,以色列的新王扫罗,来了个最不愿接见的客人,就是撒母耳。这些日子以来,扫罗发现那个老人家越来越加啰嗦。撒母耳好像随时知道他在哪里,而扫罗没有不见的理由。撒母耳对扫罗说:“耶和华差遣我膏你为王,治理祂的百姓以色列。所以你当听从耶和华的话。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在路上亚玛力人怎样待他们,怎样抵挡他们,我都没忘。现在你要去击打亚玛力人,灭尽他们所有的…’”
在欠债的人眼中,债主总不会是英雄。扫罗对撒母耳就有这样的感觉。撒母耳说:“耶和华差遣我膏你为王…所以你当听从耶和华…”他听到的仿佛是“我膏你…听我的话”。他感觉撒母耳永远在他上面。这是王最不甘心的事;但百姓显然都很信服撒母耳,因此不得不维持关系。不过,从前他是宁愿把撒母耳摆在前面的,现在他不想那样作了。
但扫罗还是乐意南征的。他知道,这是王者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他动员了步兵二十万,犹大人也勉强出兵一万。以色列人对亚玛力人有夙仇,打了一连串的胜仗,“生擒了亚玛力王亚甲,用刀杀尽了亚玛力的众民;扫罗和百姓却怜惜亚甲,也爱惜上好的牛,羊,牛犊,羊羔,并一切美物,不肯灭绝”。保留亚甲,也许是出于要表现王者的仁慈,或是为了可以在凯旋式中展示俘虏;保留其他他们看为好的,是为了把十分之一献祭,其余的归于自己。当然这违背了神的命令,但“王和百姓”有他们的理由,或说百姓顺从了王。扫罗立了记功碑,心满意足的班师回朝。
最不巧,撒母耳在这时候出现了。扫罗极想掩饰,但牛羊并不懂得合作;推诿给百姓,但耶和华早知道是怎么回事。撒母耳说:“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王。”我们必须小心,在人看来是很成功,是作了好事;但没有遵从神的话,自己作王,得罪神。── 于中旻《撒母耳记上笺记》
【 “听命胜于献祭”,我注重“献祭”过于听命于神吗?】
圣经多次提到“听命胜于献祭”这个主题,51:16-17,,,,,,,,,这里是头一次。撒母耳是否说献祭的事不重要呢?不是,他乃是劝扫罗检讨自己献祭的原因,胜过献祭本身。献祭是人与神之间的礼仪,以物质的行动,表明双方的关系。但是如果人的内心没有真正的悔改,没有真心爱神,献祭就是虚仪。除非人能表现出爱神及顺服祂的态度,否则的话,宗教礼仪或仪式就一点用也没有。如果我们行事不是出于对神的专一与顺服,单单外表“虔敬”(去教会做礼拜 担任教会职务 奉献钱财等 )是不够的。
――《灵修版圣经注释》
【,23听命顺从「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
我们和神有一个基本的关系,那就是我们应当听从神的命令,顺服神的旨意,什么时候,这个关系破坏了,和神的其它关系便也都瓦解了,绝不能用别的事来代替,就是最好的意思来代替也不行,献祭本来是好事,但若不听神的命令,不按神的旨意行。献祭也不蒙悦纳。照样,许多人不听神的话,却想为神工作,对神有所贡献,这是不行的。神不喜欢这样的事奉,顺从神,听神的话才是我们最大的本分和责任。
但是人的天性却不愿意顺服神,乃愿意照自己的意思行。所以容易犯顽梗悖逆的罪,当神的意思和我们的意思不同的时候,容易坚持自己的意思,觉得自己的意思又对又好。其实即或证明自己的意思是错误的,罪恶的,有人仍硬着颈项去行,明晓得与神的旨意不合却硬着心去作。
结果呢,像扫罗一样,不但被废弃王位,并且落得非常悲惨的下场。所以最要紧的是不可顽梗悖逆神,不听神的话,不服神的命令,不管神的旨意如何,只照自己的意思去行,这是绝不可轻忽的大罪。
──《每日天粮》
【严遵主命,勿犯欲情】
「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王。」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在神面前虽然容易遵行神的命令,但也容易犯任意恣情的罪,往往在神的旨意与他的意念有冲突时,要他立即屈服于神旨,就不太容易了。除非神严厉对付他,否则他就难乐意照神旨意而行,很容易任性、凭己意,按着自己的意愿而行,结果就使自身落到神旨意以外,被神废弃了,这从扫罗身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所以说,一个能遵行神旨的、配担负神的使命、合乎神心的工人,在意志上,一定得受严厉的对付,使得在神旨上不敢有过份的自守、自恃,学会了十分谨慎,寻求主旨意,并小心翼翼的去照着行,非到如此地步,就不配作神合用的器皿。
人想要在神手中作成合用器皿的条件,有几个对付(如情感上和理智上 ),还有一个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意志上的对付,必须向神屈服,这也是敬虔生活功课的开端,只有学好了这功课的人,才有希望被使用。
亏缺神的荣耀是唯一的大罪,而荣耀神就是人生的唯一中心。瞎眼是不会荣耀神的,要想荣耀神,必须眼睛得开,看见神的荣耀、神的无所不能、神的慈爱。
荣耀神最基本的,乃是要我们尊主为大,处处以主的脚踪为我们的榜样,在言行上流露出主的爱、主的恩典,让主的名得到荣耀,既让别人从我们身上看到这位奇妙神的一切作为。
“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 李慕圣《晨光》
【 我们都有自我,是否为悖逆顽梗留下了空间?怎样警惕?】
悖逆与顽梗都是重罪,这些罪绝非忽略神、任意而行、个性倔强那样简单。圣经将这两项看作与行邪术(占卜 )和拜偶像的罪相等,都是死罪。,,,18:10,。
扫罗既悖逆又顽梗,难怪神终于弃绝他,将他的王位取去。悖逆神可能是众罪之中最严重的,因为只要人继续悖逆神,就封了蒙赦免、与祂和好之门。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如果神终止了我的前程,我会怎么想,怎么做?今天我该怎样警惕?】
扫罗的推诿,已到了无辞可辩的地步,轮到神向他追究的时刻了。神并没有弃绝他,他仍可以求祂赦免,与祂恢复关系,不过他要想得回国度,则为时太晚了。假使你没有把神交托你的任务尽心尽力地做好,到末后必然设法推诿。将来有一天,我们众人都要将自己所做的,向神陈明,1522:12)。
――《灵修版圣经注释》
【】「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说谎,也不至后悔。因为他迥非世人,决不后悔。”」
『以色列的大能者』,原文没有『者』字。在希伯来文,这句话作『以色列的能力』或作『以色列的希望』。小注作『以色列的得胜』。全部新旧约圣经,头一次题起得胜就是此处。这里说得胜是不会说谎的,得胜是不会后悔者。以色列的得胜是一个人,就是基督!得胜不是你自己的问题,得胜是基督替你活出来。
—— 倪柝声《得胜的生命》
【 我做事是否如扫罗一样重视人对我的看法过于一切呢?】
扫罗关心别人对他的看法过于他与神的关系(15:24)。他请求撒母耳与他一同去敬拜神,以公开表示撒母耳仍然支持他。假使撒母耳不从,百姓就会对扫罗失去信心。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