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约伯回答说:」
2「你们要细听我的言语,就算是你们安慰我。」
3「请宽容我,我又要说话;说了以后,任凭你们嗤笑吧!」
4「我岂是向人诉冤?为何不焦急呢?」
5「你们要看着我而惊奇,用手捂口。」
6「我每逢思想,心就惊惶,浑身战兢。」
本章很特别。在第二回合的辩论中,三位朋友都围绕着约伯所说的「强盗的帐棚兴旺,惹神的人稳固」())大作文章(、、、、)),因此,约伯在本章逐一引用了他们的说法,详细指出了他们「错谬」())的谎言())。表面上,约伯始终在反驳三位朋友,并没有转向神;但约伯「岂是向人诉冤」())呢?本章实际上是他在神面前理清思路,一面确认自己并非因罪受罚,一面也思考自己为什么需要「救赎主」())。
以利法曾把自己的话说成是「神用温和的话安慰你」()),但约伯实在不想再听他们空洞的说教了。如果三位朋友能一直沉默倾听()),可能是对约伯最大的「安慰」())。我们和三位朋友一样有限,都应该学习「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因为用心聆听比用口说教更能安慰肢体,安静思考比急躁争论更能进入真理。要操练「彼此相爱」()),肢体之间最需要的是「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而不是置身事外、「仿佛神逼迫」())他们。每个人都必须自己顺着圣灵而行,在神的面前,「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
「请宽容我」()),意思是「请忍受一下」。
「说了以后,任凭你们嗤笑吧」()),意思是约伯知道自己无法说服三位朋友,他们还会继续用「嗤笑」来代替「安慰」。因此,本章与其说是约伯驳斥三位朋友,不如说是约伯向神陈明自己思考的结果(、))。
「我岂是向人诉冤?为何不焦急呢」()),可能是说约伯相信神是他一切苦难的源头,所以必须从神身上找答案。实际上,三位朋友也相信约伯的苦难是出于神,但却大胆地替神回答:「神追讨你比你罪孽该得的还少」())。
「你们要看着我而惊奇,用手捂口」()),原文是命令句。约伯请朋友们仔细看看他,他的苦难值得他们因惊奇而「用手捂口」())、安静聆听。
每当约伯思想下面的事实,「心就惊惶,浑身战兢」()),因为这些事实与传统的理论完全相反。三位朋友认为:罪必导致苦难,苦难证明有罪;但约伯却诚实地观察到,许多现实完全不同,这些思考将带出他更深层次的惧怕——「所以我在祂面前惊惶;我思念这事便惧怕祂」())。
7「恶人为何存活,享大寿数,势力强盛呢?」
8「他们眼见儿孙,和他们一同坚立。」
9「他们的家宅平安无惧;神的杖也不加在他们身上。」
10「他们的公牛孳生而不断绝;母牛下犊而不掉胎。」
11「他们打发小孩子出去,多如羊群;他们的儿女踊跃跳舞。」
12「他们随着琴鼓歌唱,又因箫声欢喜。」
13「他们度日诸事亨通,转眼下入阴间。」
「势力」()),原文的意思是「力量、效率、财富」。
琐法曾断言恶人将壮年而亡()),但约伯却看到恶人「享大寿数,势力强盛」())。
比勒达曾断言恶人「在本民中必无子无孙」()),但约伯却看到「他们眼见儿孙,和他们一同坚立」()),「他们打发小孩子出去,多如羊群;他们的儿女踊跃跳舞」())。
以利法曾断言义人「必知道你帐棚平安」()),但约伯却看到恶人也是「家宅平安无惧;神的杖也不加在他们身上」()),但这杖却始终不离开约伯())。
琐法曾断言恶人的「家产必然过去;神发怒的日子,他的货物都要消灭」()),但约伯却看到「他们的公牛孳生而不断绝;母牛下犊而不掉胎」()),享受经济的繁荣。
琐法曾断言「恶人夸胜是暂时的」()),但约伯却看到「他们随着琴鼓歌唱,又因箫声欢喜」())。
以利法曾断言「恶人一生之日劬劳痛苦」()),但约伯却看到「他们度日诸事亨通」())。
「转眼下入阴间」()),也可译为「平安下入阴间」(英文ESV译本))。
7-13节是一首交错平行的诗歌,前后对称(、)),中心是恶人的繁荣兴旺())。这首诗对恶人逍遥生活的勾画,与以利法对义人蒙福生活的描绘类似())。约伯一开始所问的「为何」()),可以应用在每一个事实上。约伯诚实地说出了这些事实,但却不明白神为什么允许恶人也能和义人一样兴旺。
14「他们对神说:离开我们吧!我们不愿晓得祢的道。」
15「全能者是谁,我们何必事奉祂呢?求告祂有什么益处呢?」
16「看哪,他们亨通不在乎自己;恶人所谋定的离我好远。」
既然这些恶人无忧无虑,繁荣兴旺,生前没有长期患病,死时也没有痛苦挣扎,所以「他们对神说:离开我们吧!我们不愿晓得祢的道」())。既然有神没神都一样,事奉和祷告就是白费功夫,根据因果律,「我们何必事奉祂呢?求告祂有什么益处呢」())?这从来都是世人的普遍观点,他们不觉得需要神,不想知道神的旨意,不愿承认神的权柄:既然倚靠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与一位处处限制自己的神有瓜葛呢?为什么不自由自在地活出你自己呢?
「他们亨通不在乎自己」()),意思是这些事的主权都在于神,因为神也会「光照恶人的计谋」())。但既然这样,神为什么要造恶人呢?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最终只能由神自己来回答,祂将问约伯:「你且观看河马;我造你也造它」())。
约伯清楚地知道,拒绝神的恶人也可能兴旺()),但他却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恶人所谋定的离我好远」())。实际上,恶人所拥有的牲畜()),也是约伯原来的主要财富())。约伯从来「没有违弃那圣者的言语」()),但所蒙的福(、))却与恶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撒但看来是很不划算的。但是,约伯的心里却没有任何不平衡,因为他敬畏神并非为了财富,与撒但所指控的因果报应、利益交换())毫无关系。而这种「无故」())的敬畏,并非约伯缜密思考、权衡利弊的结果,不但撒但无法理解,连约伯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17「恶人的灯何尝熄灭?患难何尝临到他们呢?神何尝发怒,向他们分散灾祸呢?」
18「他们何尝像风前的碎秸,如暴风刮去的糠秕呢?」
19「你们说: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我说:不如本人受报,好使他亲自知道。」
20「愿他亲眼看见自己败亡,亲自饮全能者的忿怒。」
21「他的岁月既尽,他还顾他本家吗?」
22「神既审判那在高位的,谁能将知识教训祂呢?」
23「有人至死身体强壮,尽得平靖安逸;」
24「他的奶桶充满,他的骨髓滋润。」
25「有人至死心中痛苦,终身未尝福乐的滋味;」
26「他们一样躺卧在尘土中,都被虫子遮盖。」
「你们说: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原文是「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这句话根据上下文,应该是引用三位朋友的话())。他们认为「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那些恶人虽然寿终正寝,但他们的罪孽必将报应在儿女身上。
「他的岁月既尽,他还顾他本家吗」()),意思是恶人死后,根本不会理会自己的后代是否遭报。
「神既审判那在高位的,谁能将知识教训祂呢」()),意思是人不能用「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这样拙劣的说法来替神解释。
三位朋友说恶人不会亨通;而约伯则反驳:他们「诸事亨通」())。朋友们回答:亨通也不会太久,「恶人的亮光必要熄灭」());而约伯则反驳:「恶人的灯何尝熄灭」())?朋友们可能换个说法,说恶人的后代会遭报应(、));而约伯则认为这会鼓励犯罪,因为恶人根本不会在乎后代遭报()),所以「不如本人受报,好使他亲自知道」()),才算公义的审判())。而神也说:「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凡吃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
17-26节并不是说好人总是受苦、恶人总是亨通,而是说「不一定」。三位朋友认为义人总是亨通,而恶人总是失败,但约伯却看到人生比这更复杂。人的祸福与善恶没有直接的关系,恶人可能「至死身体强壮,尽得平靖安逸」()),义人也可能「至死心中痛苦,终身未尝福乐的滋味」());而义人和恶人最后又同样难逃一死,死亡对每个人的判决都是一样的()):「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样,永远无人记念,因为日后都被忘记;可叹智慧人死亡,与愚昧人无异」())。因此,现实告诉我们:当人活着的时候,善恶并不能解释人生不同的命运;而当人死亡的时候,道德也不能解释人生共同的结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27「我知道你们的意思,并诬害我的计谋。」
28「你们说:霸者的房屋在哪里?恶人住过的帐棚在哪里?」
29「你们岂没有询问过路的人吗?不知道他们所引的证据吗?」
30「就是恶人在祸患的日子得存留,在发怒的日子得逃脱。」
31「他所行的,有谁当面给他说明?他所做的,有谁报应他呢?」
32「然而他要被抬到茔地;并有人看守坟墓。」
33「他要以谷中的土块为甘甜;在他以先去的无数,在他以后去的更多。」
「诬害」(
))原文是「错误对待」。「我知道你们的意思,并诬害我的计谋」(
)),指约伯知道三位朋友的想法并不诚实,他们的逻辑简单而肤浅:恶人才会受苦;既然约伯受苦,所以约伯必定是恶人。所有的论证、修辞,其实都是装腔作势,只是为了自圆其说。
「霸者的房屋」(
))、「恶人住过的帐棚」(
)),都是三位朋友以前提到过的(
、
、
、
、
、
))。琐法说「亘古以来,自从人生在地」(
)),恶有恶报就是一个常识。但约伯却认为那根本不是常识,因为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过路的人」(
))都可以证明,事情恰恰相反:「霸者的房屋」、「恶人住过的帐棚」都还存留得好好的,默默地见证「恶人在祸患的日子得存留,在发怒的日子得逃脱」(
))。
「他所行的,有谁当面给他说明?他所做的,有谁报应他呢」(
)),指那些恶人生前并没有遭到报应,而这显然是神允许发生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比勒达断言恶人的记念「在地上必然灭亡;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
)),但约伯却看见恶人「要被抬到茔地;并有人看守坟墓」(
)),死后备极哀荣,送殡行列浩浩荡荡。
「以谷中的土块为甘甜」(
)),比喻安然去世。
「在他以先去的无数,在他以后去的更多」(
)),指恶人的善终鼓励更多人的效法,使人更加谄媚恶人,遮眼不看他们的罪孽。
上图: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于主前5世纪列出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清单,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分别为:埃及吉萨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弗所亚底米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波斯摩索拉斯王陵墓、希腊罗得岛太阳神铜像、埃及亚历山大灯塔。这些广为人知的宏伟建筑,实际上都是「霸者的房屋、恶人住过的帐棚」(伯二十一28)。真正的敬畏神的人,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流传至今。
34「你们对答的话中既都错谬,怎么徒然安慰我呢?」
约伯的结论是:三位朋友的话「都错谬」())。这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识不够,而是因为他们的偏见,使他们成了「编造谎言的,都是无用的医生」())。
「徒然」())原文又被译为「虚无」())、「虚空」())。如果我们与神没有生命的关系,真理只是没有生命的标准答案,教条只是生搬硬套的「错谬」()),脱离现实、空洞无物的说教怎么能「徒然安慰」())人呢?
神使用第三个工具的横加指责,引发了约伯的深刻思考,使他越来越确信因果报应的「错谬」。既然恶人不一定都受罚,义人也不一定都亨通,约伯也不一定是因罪受罚。但是,虽然约伯已经看出了传统理论的「错谬」,但却不明白神为什么允许善恶结局颠倒(、、))。既然恶人和义人「一样躺卧在尘土中,都被虫子遮盖」()),自己为什么还需要「救赎主」())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洗刷罪名、追求一个「公断」())吗?
约伯与三位朋友第二回合的辩论到此结束了。在这个回合里,神使用第一个工具以利法,激起约伯心中不死的「指望」());神又使用第二个工具比勒达,引导约伯看清这个「指望」的内容:神不止是他的「密友」()),而且是他的「救赎主」());神也使用第三个工具琐法,引导约伯思考自己到底为什么需要「救赎主」?虽然约伯已经成功地指出了三位朋友的「错谬」(、)),但还不明白什么才是「正确」;虽然约伯已经否定了过去的自己(、、)),但还没有拒绝现在的自己。因此,神还要第三次使用这些工具,让约伯直面内心真正的惧怕())。
约伯我岂是向人诉?约伯头两回合,每一次都选择在最后的言论中,才直接对付他三个朋友的议论。第一回合朋友自始至终都为天道的一贯性辩护,而约伯则加以攻击;只有在十二至十四章他才觉得能把自己神学的力量整合起来,使朋友一时乱了阵脚,并把他们逐出阵地。在这过程中他扬弃了自己对神本性和目的那些较狂妄的概念;但他对控制世界的神权能的分析,既冷静又阴郁,指世上居民在他们一生之中都看不见有希望或意义,替约伯在舌战中赢了第一回合。第二回合,朋友不敢再捧出他们的神教理作辩论武器。相反地,他们拿约伯简略提及的话向他攻击,他们在第二次的言论中试图向约伯证明他言论的反面才是实情。他们为甚么转移交锋阵地,在我们看来明显比第一回合的为弱,这是难以置信的。但我们应当牢记,那些朋友是代表一种极度自信的道德体系。在箴书中,那些作者把人类分为两种,智慧的或善良的与愚昧的或败坏的;或预言每一类人都会得到他们应得的赏与罚,他们这样做时不会感到不安。那些朋友并不认为他们是处于较弱的一方,但他们将要发现,由于约伯被琐法无情的长篇大论所迫,要他干脆放弃他在狂乱中寻求的一位不存在的神,因此他断然决定不再理会他们。(一 )约伯讽刺地把他们给他提供的‘神的安慰’,跟他给他们提供的唯一的安慰构成对比,就是因听真理而得的安慰。他讲完之后,他们可以嗤笑,约伯说的话无疑是参照他们三人就恶人的命运冗长的议论,他们毫不掩饰的定约伯的罪。他们极想使他难堪(他们的残忍已害人不浅 ),可是他极不想令他们难堪。他的抱怨基本上不是对人,乃是对神(祂对他造成的伤害更加深 )。是神对约伯所作的,引致他在第一回合末了描绘一幅悲哀的图画,描述神摧毁了忠信的普通人的希望,使他们生活在不幸和挫折中。而且是神作在他身上的事导致他现在得出同样悲痛的结论。在神的处理中,那些应归于忠信的常人的奖赏,却落到那些明目张胆犯罪,并藐视一般礼仪法则的人身上。他的朋友为甚么这样反对现实所带来的刺痛呢?让他们忘记他们的课本,并注视那广大的世界,看看在那里实际所发生的,他们就会哑口无言。让他们分担他的绝望,并就他所发现的与他一同战栗吧。恶人的灯何尝熄灭?(续 )(二 )约伯冷静并有力地循着三条路线发展他的论题。第一,在七至十六节他对无神的人外在的成功只作一般的描述。不可思议的是,他的描述反映了许多旧约章节,在那里那些随同义人的福气,阐明得那么具吸引力(例如诗一和一二八篇 ,!神的杖并不加在恶人身上,而且他们得享长寿,儿孙绕膝,他们的家宅平安,他们的群畜生养众多,到处都有音乐和欢乐的声音,而且他们也安然进入坟墓。然而他们不承认神,也不上祂的圣殿,公然夸口漠视祂反而逃避了惩罚。‘求告祂有甚么益处呢?’(15节 )可能是他们的标语。约伯在十六节表示他的嫌恶,憎恨他们竟那样容易成功;但他不怀疑,他们那样行,是神任凭他们的。第二,在十七至二十六节约伯反驳那些朋友提出支持他们那一方理由的一些论据。他在十七、十八节一连串的问题证实比勒达在及以下各节所说,恶人的亮光必要熄灭,各种灾祸必追上他们,其实是谎言。然后约伯在提出反驳,这可能是隐藏在朋友的言论中,而非明确的议论,。虽然如此,它乃是构成旧约别处报应教义的必要部分,即出现于第二诫的,不过也许最好从耶利米和以西结二人所引证的古谚来了解:‘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酸倒了。’在约伯看来(如在那两个先知的情形 ),如果父亲自己的牙酸倒了和他们自己因全能者的忿怒而受苦就会更合理!。为了清晰的缘故,二十二节应像十九节一样,在开头加上‘你们说’(19节的希伯来原文并无这短句、但标准修订本加上了。译按:和合本同 )。约伯在这里不是表示虔敬,而是提及那些朋友时常讲的一个题目,,,即神的智慧是不用怀疑的。在辩论报应的背景中,他们的意思当然是指祂实际分配的赏罚。换句话说,有些恶人,人由其行动而得知他是恶人,有很多别的人,其人如何只有神才知道。惟有神使那些人卑微,祂对他们施行可见的审判时,他们的朋友才会得知他们的为人。这当然是那些朋友把约伯置于恶人行列的方法之一,纵使这不是最主要的方法;而且约伯自己已感觉到这种论据邪恶的力量。在那些朋友和他自己看来,他的悲剧和疾病都是神不悦的明证;所不同的,只是他们各自所得出的结论罢了。约伯对这论据的驳斥是间接的,但其敏锐的悲观论调是传道书所重视的,。有人至死十分安全,身壮力健,有人与不幸结不解缘,终身未尝美物滋味。约伯不是说一人是罪人,另一人是义人,更没有说死亡临到他们是否有迟有早。他没有准确的说,因为并没有分别。死使人一律平等,并放弃比较,或是依据他们所知的情况,或是依据他们那时的公众人物,那不但是可憎的,也是徒然的。第三,在二十七至三十三节约伯预期朋友可能会反问他:‘试举出证据来证明我们错在哪里。试指给我们看看有哪一个傲慢自大之霸者的房屋仍然屹立( 在这里,关于‘霸者(或君王 )’具轻蔑性的用法,请以及非常类似的词语),或有哪一房屋(帐棚 )仍为真正的恶人所占。’约伯在回答这种想象的痛时,并未请求他们用他们自己眼见的证据,因他怀疑在面对滔天恶行时,他们按着他们心思运作的方法,极有可能会称那邪恶为良善。相反地,他诉诸人类一般的判断,并请他们把他们的问题问任何有阅历的人。他们公正的表白就会是:那邪恶而又有权势的人总是避过那些临到少数人的灾难。无人胆敢控告他们,无人够力量反对他们。不错,他们会死,但他们大有尊荣地被抬到坟地,由无数尊贵的送丧者陪同,甚至他们在阴间(在‘谷中的土块’中 )的阴魂对他们来说都是甘甜的。(三 )约伯在这时候清楚地与那些朋友绝交了。自从以利法首先发言以来,他们所说的都没有带给他一点见地或安慰;他们的忠告留下来的一切都是错谬和虚言(34节 )。以利法会在下一章作最后一次混乱且极其恶毒的尝试,要说服约伯,但约伯不给他面子,连回答都不回答。诚然,我们若认为可能不属于原作(理由见下 )部分的话,那么复数的‘你们’便不会再出于他的口了。今后,神的那个‘祢’,是他惟独会关注的了。(四 )只有当我们从约伯朋友的眼界去看约伯所给他们的答案,我们才会感到约伯在这一章所作的(或者更正确的说、这卷书的作者藉着他所作的 )是何等具革命性的事。我们目击希伯来智慧的整座华厦(或者、无论如何那支持这华厦的神学与伦理的思辨 )崩溃了。从此以后,敏感的犹太人或基督徒(我不提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的翻版人物、他们在每一世代都出现、而且──啊呀!──仍然在我们中间 )就不会抱着完全赞许或从容的态度去读箴,或诗第一篇,或第三十七篇,甚至第四十九篇或第七十三篇了。他会在这些作品中,发现极多教诲、警告、安慰及支持他的话,但他无法不抱着认真的保留态度来分享它们的作者清晰的信心,就是世上只有两种人:神总是或至终祝福的义人,和祂总是或至终指定灭亡的人。约伯记永远摧毁了德行与报偿之间,和罪与刑罚之间简洁的方程式,就是智慧运动所依据的方程式──或者更精确的说,它摧毁了可以称为神管理祂的创造的法规的方程式。报应不会再被视为神对待人经常采用的方式。约伯自己在这阶段,是否已了解他所说的一切推论是另一个问题。不久我们便清楚知道约伯其实并不了解,正如他现在竟能称神为他的救赎主究竟是甚么意思,他自己并不充分了解。坦白说,约伯可能已对付了那些朋友(而且到末了神会承认他作得非常好 ),但神仍然要对付他。--《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约伯记第二十一章 vi. 约伯 约伯这篇讲论从几个角度来看,都是很不平常的。这是唯一的一次,他把他陈述的对象限定在他朋友们身上,而没有落入一篇独白或一篇祷文;推翻他们立场的时间已经到了。其次,在进行这个反击时,约伯重温了前面的许多讨论,以至于可以找到许多前后参照所讲过的话;如果可以找出来,这些前后参照之处,对解释是很有价值的指引。第三,约伯引用他们的话来反驳他们,愈来愈接近正式的辩论;虽然他的言语十分情绪化,其中却很少有恶言谩骂的情形。 约伯在一个地方(28节),明确地将引述的问句称为朋友们所问的;但是,归于他们的这个问题却无法以这形式在他们的任何一篇讲论中找到325;比勒达、以利法,与琐法,全都以此种或彼种方法提及恶人的“帐棚”,因着神的忿怒而荒废了。这样,约伯正是提及这个论点,而不是逐字引用的;他是自由地引用,但不是不公平地。这引致进一步的问题:当我们发现约伯所说的一些事,似乎与他所相信的相反,听起来反倒像是朋友们所说的,或者可能说:虽然约伯自己并没有作如此分类,我们是否应该把这类的陈述确认为更多这种的引句呢?大部分的学者都相信第19a节是另一个这类的引句,译者补充了“你们说”,是希伯来文所没有的;哥笛斯认为第22与30节也是相同种类的(pp.267f.),他很可能是对的。 2~6.约伯为了朋友们缺乏设身处地为他着想而生气。更适合这类事情的反应是惊奇(5节)与默不作声(5b节),像他们最初的时候一样。只要细听(2a节)就是你们安慰我(2b节),也就是:“你们给我的安慰”(思高、NEB)。他们不了解他浑身战兢的真正原因(6节)。虽然第4a节不是完全很清楚326,它似乎是暗示神是人类患难的肇因,而不是人;但朋友们在处置这个问题上一直假定神是约伯患难的肇因,琐法甚至大胆地说:“神追讨你,比你罪孽该得的还少”;或许约伯是在说:即使朋友们可以巧妙地表达某种安慰,仍然无法应付他的需要。他请求怜悯,却被琐法当作是个“羞辱”。在临别一击中,约伯说他们的话既空又假;如果他们喜欢,尽可继续嗤笑(3b节),因为那就等于是他们的安慰327。 7~16.朋友们的论点是:罪产生苦难;他们的推论是:苦难证明罪。约伯同时否认这两者。他对恶人逍遥自在的生活之勾画相当有魅力,与以利法稍早对好人的描绘类似。 7.琐法刚刚断言恶人过早就死了;约伯的主张恰恰相反:他们享大寿数,甚至身体健康。译作势力的希伯来字,可以同时指身体上的强壮、经营上的效率,与物质的丰盛。在诗歌内向性的结构中,第7与13节相当,那里的他们度日意味着“度尽他们的寿数”。 8.比勒达曾经断言恶人无子无孙而死,这时的约伯看起来就是如此。约伯反驳这一点,恶人儿孙满堂、家庭幸福,就跟其他任何人一样。这里又是内向性的排列。第10节提及家畜,环绕在前后的,是第8~9节与11~12节对欢笑嬉戏之孩子(用了四个不同的希伯来字)的描写。 9.以利法断言约伯的“帐棚”一定会平安无事,约伯否认这一点。恶人的家宅(其意义可以是家庭或房产)平安无事;神的杖这是约伯正在感受到的也不落在他们身上。 10.朋友们似乎并没有指名说多产的公牛与生殖力强的母牛为神给祂所宠爱之人的恩赐,而将不孕与流产的兽群赐给恶人;但这观念却是很平常的,以耶和华为神的人,也蒙应许有意想不到多的羊浴⒂肷产力强的母牛;约伯认为处在这种福乐状态的,乃是恶人,不是义人。这节经文很令人好奇地读作“他的公牛”与“他的母牛”(参吕译字旁小点),大部分的译本,包括昆兰他尔根在内,都改为复数。董姆(Dhorme, p.311)正确地解释说单数代名词是受单数名词的影响。这一切都可以撇下不谈,只要把它们看作是集合用法就可以了。 因为第7~13节清楚的内向性结构证明它们乃是一个单元,开始的问句为何?就应该应用在每一个陈述上。约伯并不认为这些事实有什么疑问,他所要寻求的,乃是它们的理由。 14~15.恶人享受这一切,正是在他们作出最放肆之亵渎行为时。他们不要与神有任何瓜葛;在他们的经历中,祷告是在浪费时间。 16.这节经文的意义并不清楚,它在这篇讲论中的地位也不明确。新英语圣经在这里开始一个新的段落,但中文译本与修订标准本则将第16节依附在前面一段,修订本注脚加上“你们说”,使它成为一个引句,而约伯将之归于朋友们。它听起来有点像是约伯在所说的,给人的印象是:恶人以他们自己的“手”为他们的神。但这样的观感可能是不敬虔之人的蔑视的一部分,哥笛斯将之与第14~15节结合在一起。第16b节听起来像是约伯所作的否认,甚至是一个虔诚的读者恐惧的叫声,328但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则是不得而知了。在约伯曾经指控神偏袒“恶人的计谋”。 17~22.当朋友们说恶人不会亨通时,约伯回答说:“他们的确亨通!”朋友们对此的回答是:“但不会太久!”约伯反驳:……何尝……呢?比勒达曾经宣称“恶人的灯”必熄灭,诗人曾经说恶人就像糠秕被风吹散;约伯问:……何尝……呢?如果刑罚延迟了,朋友们可能会换个说法,说儿女会为他们父亲的罪恶受报,;约伯认为这是畸型的,鼓励更多的邪恶:“我们可以犯罪,我们的儿女会受报!”约伯愤怒地问:“他们在乎什么呢?”(RSV)朋友们的这个理论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19a节)是个露骨的藉口,在彰显神的公平上毫无用处(22节)329。只有当恶人亲身经历自己败亡作他们的受报,才能看见施行公平。 23~26.约伯的论点不是好人总是受苦,而恶人总享安逸;事实上,这种通则不比他朋友们的公式(义人总是亨通,而恶人总是失败)更真实。生命比这复杂多了,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模式来,死亡总是最后的判决,而它给每个人的判决都是一样的。在这个阶段,约伯很现实的观察越来越接近传道者的了等)。罗利(Rowley)总结得好:“在生命中,没有道德差异可以解释他们命运的分歧;在死亡时,它们同样无法解释他们共同的命运”(p.189)。 27~28.约伯发现朋友们的想法是如此不诚实,一定是出于恶意的330;虽然很少在他们的指控中公然表露出来,他们的逻辑却很明显:恶人受苦,约伯受苦,所以约伯是恶人。 29.琐法曾装模作样地诉诸于普通的常识;约伯反驳说他没有太多常识,任何一个旅行的人都可以告诉他:事情恰恰与他所说的相反。 30~33.第31节是困难的,但新英语圣经可能是对的将质问的谁确认为否定的“没有人”(旧约圣经中充斥着其他的例子)。恶人没有曝光(31a节)、没受报应(31b节);相反地,他们事实上却在祸患的日子得以存留与获救,这似乎是指神所作的。本诗剩余的部分评论说:众人都喜欢谄媚富人(32~33节),遮眼不看他们的罪孽。恶人非但没有羞愧而死、无人记念(比勒达在第十八章、琐法在第二十章所主张的),反倒备极哀荣地结束他的一生:奢华的葬礼、浩浩荡荡的送殡行列、豪华的坟墓,这一切全都代表着荣誉与尊崇。 34.约伯所得的安慰都是 hebel ,传道者最爱用这个字来指“虚空”(RSV:“空无一物”)或人生每一件事的徒劳无益(徒然)。325 事实上,罕用字“霸者”只有约伯用过君王)。
326 RSV 的“抱怨”(思高)与 NEB 的“意念”相反,后者是 s*i^h] 较正确的译法,指内在的骚动。
327 使役主动( hiphil )动词意味着最高程度的嘲笑。中英文没有表达出从复数的宽容跳到嗤笑的改变,仿佛只有琐法是特别被挑出作为嗤笑者。遗憾的是,本当可以告诉我们这个字该如何读的 II Qtg Job 恰巧在此辜负了我们的期望。
328 现中、TEV:“但这种想法我不同意”。
329 这是一个推断,第22节适合哪里并不清楚。哥笛斯认为它是一个引句,是朋友们问约伯的话,为要结束他的探索。
330 和合本、RSV 强调计谋的伤害,多于身体的暴力,11 Qtg Job 似乎证实了这一点。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约伯回答说:」约伯用亲身的体验说明三人道理的不充分。正直人享快乐、罪人遭苦难似属常理,但何以恶人总是“享大寿数,势力强盛”(7节 )?可见这道理并不周全。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恶人尽享安泰:约伯指出朋友的说法不正确,其实恶人一生昌盛,连葬礼也极隆重,而且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串珠圣经注释》
本章既是约伯对琐法的第二辩作出的抗辩,也是对三个朋友的答辩。此辩论在本书所记录的约伯的所有辩论中占有独特的位置:①约伯专注于驳倒朋友的辩论,并没有祷告;②本文具备论辩的格式。约伯逐一指出朋友们的错误论证,从客观的角度进行驳斥。约伯在本文中的强烈主张如下:①“这世界充斥着各样矛盾”。在今生,恶人不但没有困境,反而常常得享繁荣、亨通(18节 ),从呱呱落地之日到进入坟墓之时都得享荣耀与尊贵(31-33节 )。然而,圣徒不应当随从世上的风俗,而应当走在信仰的正道上。因为我们确信神的公义必然会得到实现,,,;②“对任何人而言,人生都是无意义的”。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最终,所有人都必归到坟墓。既然人生是如此可怜,就不必因富贵安逸而欣喜,也不必因贫寒困苦而苦恼(23-26节 )。面临如此虚妄的人生,圣徒决不应陷入悲观主义或逃避主义或享乐主义里面。作为心怀永恒盼望的人,在这世上应行走不属这世界的窄路,18:36)。
――《圣经精读本》
◎21:1-34这是约伯唯一把说话的对象限定在自己的朋友身上,没有变成独白或者变成一篇对神的祷告。整个形式很像正式的辩论,约伯专心推翻朋友们的立论。
【】
约伯主动要求指控者细听他的话。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要求朋友聆听他的话。
――《串珠圣经注释》
【】「“你们要细听我的言语,就算是你们安慰我。」
「安慰我」:回应以利法的话(15:11)。
――《串珠圣经注释》
【】
约伯为了朋友们缺乏设身处地为他着想而生气。更适合这类事情的反应是惊奇(5节 )与默不作声(5b节 ),像他们最初的时候一样。只要细听(2a节 )就是你们安慰我(2b节 ),也就是:「你们给我的安慰」(思高、NEB )。他们不了解他浑身战兢的真正原因(6节 )。虽然第4a节不是完全很清楚326,它似乎是暗示神是人类患难的肇因,而不是人;但朋友们在处置这个问题上一直假定神是约伯患难的肇因,琐法甚至大胆地说:「神追讨你,比你罪孽该得的还少」;或许约伯是在说:即使朋友们可以巧妙地表达某种安慰,仍然无法应付他的需要。他请求怜悯,却被琐法当作是个「羞辱」。在临别一击中,约伯说他们的话既空又假;如果他们喜欢,尽可继续嗤笑(3b节 ),因为那就等于是他们的安慰327。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请宽容我,我又要说话。说了以后,任凭你们嗤笑吧!」
说了以后,任凭你们嗤笑吧: 约伯的口吻无比坚定、断然,本节含有以下内容。①约伯再也不想说服朋友们。虽然如此,约伯却认为有些部分必须要交待清楚,就想明确地表达出来;②约伯悖论性地要求朋友们节制,不必一味地嘲讽讥笑他;③约伯已厌倦了与朋友们继续争论,只求向神倾诉(4节 )。
――《圣经精读本》
●「宽容」
:「赦免」、「忍受」的意思,这里应该是取「忍受」的意义。
【】「我岂是向人诉冤,为何不焦急呢?」
●「诉冤」:「诉苦」的意思。
●「我岂是向人诉冤?为何不焦急呢?」:意思是「我因为是向神诉苦,所以无需保留,不免显得焦急」。
【】「你们要看着我而惊奇,用手捂口。」
约伯视朋友的“安慰”为重负,请他们最好“捂口”不言。从1节开始用“你们”,可见约伯乃向三友发言。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用手捂口」:即不作声(29:9,40:4)。
――《串珠圣经注释》
用手捂口: 意指不可随意开口说话,要求朋友们静静聆听约伯的话。
――《圣经精读本》
●「你们要看着我」
:原文是「命令句」,意思是约伯要朋友转过头来仔细看他焦急诉苦的样子,然后为约伯的遭遇觉得惊奇而缄默不再发言(用手摀口 )。
◎约伯在此要求朋友们重新注意约伯的现况,不要只陷入言词的辩论中。约伯认为自己目前的言论焦急,是因为他正在向神诉苦,而他的苦难,值得朋友惊讶而缄默,就像当初他们看到他的反应一样。而约伯每次想到自己的遭遇与人世间恶人的状况,就惊慌害怕。
【】「我每逢思想,心就惊惶,浑身战兢。」
【】「恶人为何存活,享大寿数,势力强盛呢?」
琐法曾强辩说恶人在用尽强壮之力之前就遭灭亡(20:11)。对此,约伯反驳说很多时候都会长久地享受繁荣。强盛: 意思接近“勇士”,与天使长“迦百列”同义。在这里,则包含着身体的强健与事业上的昌达。借着亲身经历的困境,约伯更加看到了现实中的矛盾,并因此看破今世虚无与对来世的期待。
――《圣经精读本》
琐法刚刚断言恶人过早就死了;约伯的主张恰恰相反:他们享大寿数,甚至身体健康。译作势力的希伯来字,可以同时指身体上的强壮、经营上的效率,与物质的丰盛。在诗歌内向性的结构中,第7与13节相当,那里的他们度日意味着「度尽他们的寿数」。
——《丁道尔圣经注释》
●「势力强盛」:也可以指「身体强壮」、「财富丰盛」,这里应该是「身体强壮」的意思。
【】
提出质疑──恶人为甚么享福?他们的后裔及家产岂不是繁多?家宅岂不是平安。
――《串珠圣经注释》
【】
跟琐法的理论)相反的是,恶人往往都会兴旺。第13节的意思是,恶人有时会一生都亨通,并且安然死去。约伯在第16节承认,就是恶人的“亨通”,也同样来自那统管全人类的主。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朋友们的论点是:罪产生苦难;他们的推论是:苦难证明罪。约伯同时否认这两者。他对恶人逍遥自在的生活之勾画相当有魅力,与以利法稍早对好人的描绘类似。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眼见儿孙和他们一同坚立。」
约伯说,恶人既不理神的道,也不祷告、侍奉、却事事亨通,发生在约伯身上的事一点也未曾落到他们身上(14~15节 );他们不但自己长寿,家宅平安,连儿孙也沾不到神的怒气(7~9节 ),和三友所说的,刚好相反。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比勒达曾经断言恶人无子无孙而死,这时的约伯看起来就是如此。约伯反驳这一点,恶人儿孙满堂、家庭幸福,就跟其他任何人一样。这里又是内向性的排列。第10节提及家畜,环绕在前后的,是第8~9节与11~12节对欢笑嬉戏之孩子(用了四个不同的希伯来字 )的描写。
——《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伯举出实例来说明拒绝认识神的恶人还是享有三友所说的「只属于义人」
的各项福分。但即使恶人不一定遭遇患难,约伯还是陈明自己拒绝恶人的筹算,坚守义人的立场。
【】「他们的家宅平安无惧,神的杖也不加在他们身上。
」神的杖没有加在恶人身上、却加在约伯身上(9:34)――《串珠圣经注释》
以利法断言约伯的「帐棚」一定会平安无事,约伯否认这一点。恶人的家宅(其意义可以是家庭或房产 )平安无事;神的杖\cs8──这是约伯正在感受到的也不落在他们身上。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的公牛孳生而不断绝,母牛下犊而不掉胎。」
牛羊众多,表明蒙神赐福。
――《串珠圣经注释》
畜牧业是古代近东地区的主要生计来源,故以牛羊之数计算财富的多少。圣经多处应许敬畏耶和华之人将会拥有成群的子孙和不可胜数的牛羊,。神将这些应许赐给以色列百姓的终极目的,是为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永恒救赎计划,而并不只是为要保障现世的祝福。约伯的朋友们未认识到这一点,一味地坚持敬虔人必得现世祝福的因果报应逻辑。与此相反,约伯则根据自己的经历,为混乱迷茫的世界秩序叹息。
――《圣经精读本》
朋友们似乎并没有指名说多产的公牛与生殖力强的母牛为神给祂所宠爱之人的恩赐,而将不孕与流产的兽群赐给恶人;但这观念却是很平常的,以耶和华为神的人,也蒙应许有意想不到多的羊?、与生产力强的母牛;约伯认为处在这种福乐状态的,乃是恶人,不是义人。这节经文很令人好奇地读作「他的公牛」与「他的母牛」(参吕译字旁小点 ),大部分的译本,包括昆兰他尔根在内,都改为复数。董姆(Dhorme- p.311 )正确地解释说单数代名词是受单数名词的影响。这一切都可以撇下不谈,只要把它们看作是集合用法就可以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们打发小孩子出去,多如羊群,他们的儿女踊跃跳舞。」
【】「他们随着琴鼓歌唱,又因箫声欢喜。」
【琴、鼓、箫】这几样都是当时典型的乐器,主前第三千年纪以降,已经在古代近东的文献、浮雕、绘画中出现。琴是木制的弦乐器,手提式的。按照古代的浮雕,鼓是圆框蒙皮的手鼓,不如现代的铃鼓般,会叮当作响。箫则是青铜或芦杆制造的双管乐器。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们度日诸事亨通,转眼下入阴间。」
【】「他们对神说:‘离开我们吧!我们不愿晓得你的道。」
【】恶人享受这一切,正是在他们作出最放肆之亵渎行为时。他们不要与神有任何瓜葛;在他们的经历中,祷告是在浪费时间。
——《丁道尔圣经注释》
【】
恶人藐视神和自恃。
――《串珠圣经注释》
【】「全能者是谁,我们何必侍奉他呢?求告他有什么益处呢?’」
全能者是谁?我们何必事奉他呢: 这与埃及法老对摩西所说的话相仿。古往今来,那些将神视为满足属世需求的对象或将人高举在至高、绝对之位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这样的话。并且,对这些天性不愿认识神的不信之人而言,信仰或敬虔生活都只是无意义的时间浪费 。
――《圣经精读本》
【】「看哪,他们亨通不在乎自己,恶人所谋定的离我好远。」
上半节似暗示神有分使恶人昌盛。
「恶人所谋定的离我好远」:约伯不会因为羡慕恶人而行恶。
――《串珠圣经注释》
恶人所享受现世的富贵荣华并不是他们自身的能力或努力所结的果子,乃是因着神的护理。然而,恶人却认为自己的通达靠的是自己的努力,约伯主张恶人的价值观异于自己的价值观。“离我好远”这句也含有“距离甚远”的意思。不认识神的人认为自己很富饶,约伯却主张,自己虽身陷苦难,仍不同于他们。
――《圣经精读本》
这节经文的意义并不清楚,它在这篇讲论中的地位也不明确。新英语圣经在这里开始一个新的段落,但中文译本与修订标准本则将第16节依附在前面一段,修订本脚注加上「你们说」,使它成为一个引句,而约伯将之归于朋友们。它听起来有点像是约伯在所说的,给人的印象是:恶人以他们自己的「手」为他们的神。
——《丁道尔圣经注释》
【】「“恶人的灯何尝熄灭?患难何尝临到他们呢?神何尝发怒,向他们分散灾祸呢?」
本节是一个怀疑问句。约伯怀疑这事真的发生过多少次。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
神根本没有使恶人败亡,人若为神的作为辩护,说恶人的儿女会担当上一代的惩罚,也不是不合理的,因恶人应自己受报应。
――《串珠圣经注释》
当朋友们说恶人不会亨通时,约伯回答说:「他们的确亨通!」朋友们对此的回答是:「但不会太久!」约伯反驳:……何尝……呢?比勒达曾经宣称「恶人的灯」必熄灭,诗人曾经说恶人就像糠秕被风吹散;约伯问:……何尝……呢?如果刑罚延迟了,朋友们可能会换个说法,说儿女会为他们父亲的罪恶受报,;约伯认为这是畸型的,鼓励更多的邪恶:「我们可以犯罪,我们的儿女会受报!」约伯愤怒地问:「他们在乎什么呢?」(RSV )朋友们的这个理论──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19a节 )──是个露骨的借口,在彰显神的公平上毫无用处(22节 )329。只有当恶人亲身经历自己败亡作他们的受报,才能看见施行公平。
——《丁道尔圣经注释》
【】◎21:17-26约伯也不是说「恶人获得好处、好人会遭遇患难」
。他看清楚了人生的复杂性,他是说「有人得享福气,有人一生遭遇患难」,跟善恶并无直接关系 21:23-25 ,到最后只有死亡是公平的临到各人。
【】「他们何尝像风前的碎秸,如暴风刮去的糠秕呢?」
【】「你们说: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我说:不如本人受报,好使他亲自知道。」
有人认为恶人亨通,子孙应该遭报应。但约伯认为,要是世间真有道德制裁这回事,刑罚子孙解决不了问题,应刑罚恶人本身(20~21节 )。人也不可以强要神如何对待人(22节 )。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 在本章,为了暴露朋友们的主张是何等虚妄,约伯从多种角度提出反论。①当他们主张“恶人绝不能繁荣昌达,象风前的碎秸一样败亡”时, 约伯以普遍而客观的实例来陈述相反的意见(9-12节 );②当朋友们提出“恶人夸胜只是暂时”时(20:5),约伯就辩驳说有些恶人即便是在坟墓中也得享安逸和富饶(32-33节 );③于是朋友们就强辩“本人所未受到的刑罚会报应在儿女身上”,约伯在本节就是驳斥了这种主张。在;等处神曾说过“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然而,我们不能按照字面意义来理解这些话语。神警告人不可犯罪,意指父辈的错误行经会给子孙带去不好的影响,促使子孙也犯罪而受到惩罚。因为对罪的责任决不会转嫁于子孙身上,本人的罪行所带来的刑罚必须由本人来承担。
――《圣经精读本》
【】
约伯指出,人不能以恶人的子女承受惩罚来解释恶人的兴旺。人死后,他就不管有什么会发生在子孙身上了。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你们说:」
神为恶人:原文没有「你们说」乃是译者加入的,不过这也的确是约伯引用朋友的说法, 21:22 也是性质类似的引用,亦即 21:22 应该是约伯三友的立论,约伯用 21:23-26 来加以反驳。
【】「愿他亲眼看见自己败亡,亲自饮全能者的忿怒。」
【】「他的岁月既尽,他还顾他本家吗?」
恶人死后,并不理会自己的后代会否遭受报应。
――《串珠圣经注释》
【】「神既审判那在高位的,谁能将知识教训他呢?」
本节的意思可能是:神的智慧高深莫测,人若用道德因果律来解释神的作为,实属不智。
――《串珠圣经注释》
【】「有人至死身体强壮,尽得平靖安逸。」
约伯指出有的人死于安乐,有的人死于苦难,但身体进了坟墓,都一样腐烂。在生时,恶人、好人命运不同,无是非标准能作解释;死后同被虫遮盖,同一命运,同样不能解释。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
朋友认为死亡是恶人所得的最大刑罚,但在约伯看来,这观点也不对,因为善人恶人都同样难逃一死。
――《串珠圣经注释》
吐露死亡之虚无: 基于对朋友之见的强烈反叛,约伯竟主张恶人常亨通,义人常受苦。然而,约伯的这种主张也是另一个极端。人生过于复杂微妙,难以用如此简单的逻辑来进行说明。虽然生活是如此千姿百态而难以解释,但“世人都必归于尘土”这一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这里,约伯吐露了传道书的作者曾感悟到的对必死人生的虚无感。
――《圣经精读本》
约伯的论点不是好人总是受苦,而恶人总享安逸;事实上,这种通则不比他朋友们的公式(义人总是亨通 而恶人总是失败 )更真实。生命比这复杂多了,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模式来,死亡总是最后的判决,而它给每个人的判决都是一样的。在这个阶段,约伯很现实的观察越来越接近传道者的了。罗利(Rowley )总结得好:「在生命中,没有道德差异可以解释他们命运的分歧;在死亡时,它们同样无法解释他们共同的命运」(p.189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的奶桶充满,他的骨髓滋润。」
“奶桶”。这词只出现在这里,可能指盛牛奶的桶,或象征身体的肥胖。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他的奶桶充满」:指他的身体满有气力。
――《串珠圣经注释》
●「奶桶」
:不确定是指哪一个器官,有说是腰部,有说是性器官。
【】「有人至死心中痛苦,终身未尝福乐的滋味。」
◎约伯的朋友们认为死亡是恶人所得的最大惩罚,这在约伯看来是错误的观念。因为义人与恶人都难逃一死,死后都是一样的(约伯的看法就是这样 ),死前的状况又与善恶没有直接关系。
【】「他们一样躺卧在尘土中,都被虫子遮盖。」
【】「“我知道你们的意思,并诬害我的计谋。」
【】预期指控者会质问他兴旺的恶人在那里,约伯于是叫他们询问过路的人(29节 )。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约伯发现朋友们的想法是如此不诚实,一定是出于恶意的330;虽然很少在他们的指控中公然表露出来,他们的逻辑却很明显:恶人受苦,约伯受苦,所以约伯是恶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
恶人死后仍得厚葬,这一切都显出朋友的话空洞无稽,与事实不符。
――《串珠圣经注释》
【】「你们说:‘霸者的房屋在哪里?恶人住过的帐棚在哪里?’」
【】「你们岂没有询问过路的人吗?不知道他们所引的证据吗?」
“证据”。出于他们自己经历的证据。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凭经验便可推翻朋友的论点。
――《串珠圣经注释》
你们岂没有询问过路的人么: 过路的行人因没有个人的利害关系,就可以不带偏见地进行判断,因此可向他们询问真情。这句话既指出三个朋友因果报应观的虚妄性,同时也劝告他们不可被固定的观念所束缚,乃要直面现实和人所处的情境。
――《圣经精读本》
琐法曾装模作样地诉诸于普通的常识;约伯反驳说他没有太多常识,任何一个旅行的人都可以告诉他:事情恰恰与他所说的相反。
——《丁道尔圣经注释》
【】「就是恶人在祸患的日子得存留,在发怒的日子得逃脱。」
第二回合对话过后,约伯看出他的三友的道理不容有例外,也不能说明例外,可是世间有的是这种例外,包括他的遭际在内。《传道书》探讨同一问题,得出了一个神不关心人间苦难的结论。
耶稣基督对此作了解释。神是既忍耐又恩慈的,正直的人终必得到祝福,人不可依自己短暂且局限的经验来作判断。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
第31节是困难的,但新英语圣经可能是对的──将质问的谁确认为否定的「没有人」(旧约圣经中充斥着其他的例子 )。恶人没有曝光(31a节 )、没受报应(31b节 );相反地,他们事实上却在祸患的日子得以存留与获救,这似乎是指神所作的。本诗剩余的部分评论说:众人都喜欢谄媚富人(32~33节 ),遮眼不看他们的罪孽。恶人非但没有羞愧而死、无人记念(比勒达在第十八章、琐法在第二十章所主张的 ),反倒备极哀荣地结束他的一生:奢华的葬礼、浩浩荡荡的送殡行列、豪华的坟墓,这一切全都代表着荣誉与尊崇。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所行的,有谁当面给他说明?他所作的,有谁报应他呢?」
【】「然而他要被抬到茔地,并有人看守坟墓。」
恶人死后有隆重的丧礼为他举行,他的坟墓也受到保卫。
「茔地」:坟场。
――《串珠圣经注释》
【】
昌盛的恶人,即使对死亡也不是那么排斥。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他要以谷中的土块为甘甜,在他以先去的无数,在他以后去的更多。」
下半节指送终的人无数,或指如恶人般的人先后无数(恶人的遭遇鼓励更多人效法他 )。
――《串珠圣经注释》
在他以后去的更多: 有人认为这句话说明了追悼有权势之人的送葬行列。这似乎是在讽刺甘愿重蹈恶人覆辙的愚蠢之举。世人的钦慕对象是借着人的权术手腕而赚取富饶的人,并且趋之若鹜地追随其后。
――《圣经精读本》
●「谷中的土块」
:形容精选的坟地。
【】「你们对答的话中既都错谬,怎么徒然安慰我呢?”」
约伯所得的安慰都是 hebel,传道者最爱用这个字来指「虚空」(RSV「空无一物」 )或人生每一件事的徒劳无益(徒然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伯最后的指控很真实,如果我们的立论都只是一些陈腐的教条,又怎能安慰那些已经看穿事实真相的人呢?我们的信仰真的建立在稳固的根基上吗?
【思想问题(第21章 )】
1试比较琐法(20 )与约伯有关恶人命运的言论,你同意谁的说法呢?约伯声称恶人至死兴旺,是否说神不存在呢?参22节。
2约伯对恶人的观察在今日仍是真实么?你羡慕恶人的际遇么?他们至终的结局如何。
【听话的艺术】「你们要细听我的言语,就算是你们安慰我。」
通常人有一项误意,以为安慰人必须说话。结果,这样的安慰,反造成伤害,就像许多的误会,是由于解释来的。
最知道言语艺术的智慧王所罗门说:“言语多,就显出愚昧。”他又说:“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可见说话合宜不容易,不当说话的时候能不说话更难。
我们很难相信,约伯的朋友会是愚昧人;但他们的问题似乎是,会说话而不会听话。他们为了说话而说话,所说的话似是字字珠玑,只是太过坚持自己的意见,少体察听话的对象。
向人诉说不能急促:交谈的对象是人,人与神不同,不能了解你的存意,必须思维周到,论理完全,绝不能着急。明显的,说得快,说得多,常不等于说得对;相反的时候更多。所以要安静,不心急发言。
不明白时无言更好:约伯的遭遇,是不平常的事,不能以常理概论。其实,每人是不同的个体,个别的处境不同,神在人身上的旨意也不相同。而且世界上有许多我们不明白的事,远比我们能明白的多。知道自己不知道,掩口禁止多言多语的欲望,是智慧的事,无声胜有声。
选择不答胜过说错:遇到不明白的事,宁可存疑或发问,胜过强行立言,以不知为知的作答。约伯对于不明白的事,向神提出问题,比朋友们愚昧的皇皇高论好。
从约伯与朋友的论辩,可以得到几个有用的教训:
1.要周采兼听。避免择例偏断,不听反例。常见的毛病,是人先定了结论,才找证据,显明自己有理,那不是寻求真理应有的态度。
2.勿延展理想。自己先画下圈圈,然后任意延展,要把所有的事物都包进去。约伯说:“神既审判那在高位的,谁能将知识教训祂呢?”琐法等人是照自己的理想,定下神应该怎样,而非就事论事,成了以他自己为神。
3.要容许矛盾。有些事表面看来矛盾,不要强行统一,那解决不了的问题,留给神判断。耶稣说:神“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所以要容许矛盾的存在,有时包括辩论的对方。
── 于中旻《约伯记笺记》
【】
「谁能将知识教训他呢?」
我们不能向神说祂所不知道的事。我们一切的祷告最热切的是在神怜爱的眼光之下,那不是说祷告没有必要,相反的,祷告更有需要。因为神尽管知道,却仍要我们向祂倾吐。神的应允不在于我们的告诉,也不在于我们的要求,而在乎祂对环境及情况的安排,这些却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你么的父是知道的,祂看见你内在生命的转变。心灵中每一个心思,口舌上每一句言语,内里的一切困难,肉体中的刺,以及仇敌好似剑插入骨头之中,这些在祂眼中,好似比闪电还快,「你看见我的道路,我躺卧,我行走,你都知道。我舌头上的话,没有一句是你不知道的。」所以祂知道一切,比你所了解的更美好。
不要向祂啰嗦,不要自以为是,好似你什么都知道。神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要带诸子进入荣耀。祂必拣选最好的,适合你的需要。祂的道路高于你的道路,祂的意念高过你的意念,你不必将知识告诉祂,使祂的爱增加,你只仰望祂赐你知识与仁爱。
──迈尔《珍贵的片刻》
【 约伯的这句话,反映了他对神的何种态度?】
虽然受了苦又不明所以,但约伯仍坚信神超越知识,因此他问:“谁能将知识教训他呢?”你面对挣扎时的反应,显示出你对神的态度。无论在你生活中发生甚么事,都不要对神恼怒,要继续倚靠祂。神是掌管万有的,虽然有时我们看不到,但我们必须委身于神,这样我们便不会怨恨祂的安排。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如果恶人犯罪仍可致富,我们为甚么还要努力行善呢?】
恶人在今生似乎逍遥法外,但他们将面对更高的法官和未来的审判。正义的审判不是在今生,而是在来生。重要的不是贫或富本身,而是一个人如何在富裕和贫困中去看神。
──《灵修版圣经注释》
【伯二十一章 关于恶人的命运,约伯与琐法的观点迥异,他说的对吗?】
约伯反驳了琐法的恶人从不享有财富和幸福的观点。他指出,在现实世界中确有发迹的恶人。神按其意愿对待每个人,人不能用他们自己的遭遇去衡量自己的善或神的善──虽然有时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对于约伯的朋友而言,成功是建立在外在的表象上;对神而言,成功却是建基于人心上。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