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约伯回答说:」
2 「你们真是子民哪,你们死亡,智慧也就灭没了。」
3 「但我也有聪明,与你们一样,并非不及你们。你们所说的,谁不知道呢?」
4 「我这求告神、蒙祂应允的人竟成了朋友所讥笑的;公义完全人竟受了人的讥笑。」
5 「安逸的人心里藐视灾祸;这灾祸常常等待滑脚的人。」
6 「强盗的帐棚兴旺,惹神的人稳固,神多将财物送到他们手中。」「你们真是子民哪」(
2节 )),原文的意思不能确定,可能是「你们真是重要人物」。既然琐法说神的「智慧高于天,你还能做什么」(
十一8 )),约伯就回嘴说「你们死亡,智慧也就灭没了」(
2节 )),指责他们自认为像神一样、垄断了智慧。
琐法说约伯是一头毫无知识的「野驴」(
十一12 )),约伯则回嘴说:「我也有聪明,与你们一样,并非不及你们」(
3节 ))。也就是说,如果他是「野驴」,三位朋友也是「野驴」。事实上,三位朋友所说的因果报应只是普通人的常识,「谁不知道呢」(
3节 ))?但这些人云亦云的观念,却不能满足约伯灵里的饥渴(
六15 ))。因此,「你们所说的,谁不知道呢」(
3节 )),这句话实际上是约伯对自己过去的否定,因为这些「谁不知道」的道理,并不能完全解释约伯所观察到的现实(
14-25节 ))。
「我这求告神、蒙祂应允的人竟成了朋友所讥笑的」(
4节 )),可能回应以利法所说的:「你且呼求,有谁答应你」(
五1 ))。
「安逸的人」(
5节 )),可能指三位朋友,他们自认为没有犯罪,所以才蒙神祝福、生活安逸。因此,他们「心里藐视灾祸」(
5节 )),不但无法体会别人的苦难,反而认定受苦者都是因罪受罚。我们若在「安逸」中站着「说话不腰疼」,冷漠、超然地定罪别人,一旦自己落在苦难之中,那套因果报应的肤浅神学必然会「等待滑脚的人」(
5节 ))。
琐法劝告约伯,只要诚心向神祷告(
十一13 )),「就必稳固」(
十一18 )),所以约伯用「惹神的人稳固」(
6节 ))来反驳他。三位朋友的偏见,使他们有选择地列举事实作为论据,却对「强盗的帐棚兴旺」(
6节 ))视而不见。「惹神的人稳固」怎么能算是神的赏赐呢?约伯一针见血地证明,自己的智慧并没有不及三友,反而看出了他们的盲点。
「神多将财物送到他们手中」(
6节 )),也可译为「把他们的神带在手中」(英文ESV译本)),意思可能是「强盗手中的武器就是他们的神」。
琐法的无礼大大刺激了约伯,使他从争辩变成了讥讽。这是约伯第一次反唇相讥,琐法说一句(
十一1-20 、
共20节 )),他竟然反驳了四句(
十二1-十四22 、
共75节 ))。之前,约伯的情绪汹涌澎湃,有时发言支离破碎。但现在,他的思路突然变得异常清晰,语调变得非常平静,但口气也变得更加尖酸刻薄。这就是人肉体的本相:当我们的智慧之火被点燃时,腐败气息也随之散发。约伯以前从来不知道自己也会这样没有涵养,竟然会罔顾朋友的善意,把他们的盲点一概看作「讥笑」(
4节 )),冷静而尖刻地嘲讽不远千里来看望他的朋友。
上图:英国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年)的版画《约伯被他的朋友们指责 Job Rebuked by His Friends》,描绘「公义完全人,竟受了人的讥笑」(伯十二4)。
7 「你且问走兽,走兽必指教你;又问空中的飞鸟,飞鸟必告诉你;」
8 「或与地说话,地必指教你;海中的鱼也必向你说明。」
9 「看这一切,谁不知道是耶和华的手做成的呢?」
10 「凡活物的生命和人类的气息都在祂手中。」
11 「耳朵岂不试验言语,正如上膛尝食物吗?」
12 「年老的有智慧;寿高的有知识。」「走兽」(7节 ))、「飞鸟」(7节 ))和「海中的鱼」(8节 )),是神在大洪水之后所提到生命的顺序(创九2 、诗八7-8 ))。 7-10节说连禽兽都知道一切都是「耶和华的手做成的」(9节 )),包括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因为「凡活物的生命和人类的气息都在祂手中」(10节 ))。言下之意,是琐法连禽兽都不如。约伯的挖苦使比勒达耿耿于怀,所以后来责问约伯「我们为何算为畜生」(十八3 ))。三位朋友在指责别人的时候都觉得很痛快,但受到一点挖苦,就会觉得很痛苦,我们岂不也和他们一样? 第9节是约伯与朋友们的谈论(三-三十七章))中唯一用「耶和华」来称呼神的地方。 「耳朵岂不试验言语,正如上膛尝食物吗」(11节 )),可能是一句格言,表示约伯很用心地听三友的话,想明白自己哪里有错,但怎么「试验」也分辨不出正确,怎么「尝」也品尝不出滋味(六6-7 ))。 「年老的有智慧;寿高的有知识」(12节 )),可能是约伯引用比勒达的话(八8-10 )),意思是「我怎么看不出年老的就有智慧,寿高的就有知识」?还不如禽兽,能从神的作为中去找答案(7-10节 ))。
13 「在神有智慧和能力;祂有谋略和知识。」十二2到十三5是一个完整的对称结构,以人的智慧(2节 ))开始、又以人的智慧(十三5 ))结束,而本节中神的智慧乃是中心: A. 讽刺三友的智慧(十二2-3 )); B. 约伯向神求告(十二4 )); C. 约伯的智慧并没有不及三友(十二5-6 )); D. 当从神的作为中寻找智慧(十二7-12 )); E. 神的智慧和能力(十二13 )); D1. 当从神的作为中寻找智慧(十二14-25 )); C1. 约伯的智慧并没有不及三友(十三1-2 )); B1. 约伯向神求告(十三3 )); A1. 讽刺三友的智慧(十三4-5 ))。
14 「祂拆毁的,就不能再建造;祂捆住人,便不得开释。」
15 「祂把水留住,水便枯干;祂再发出水来,水就翻地。」
16 「在祂有能力和智慧,被诱惑的与诱惑人的都是属祂。」
17 「祂把谋士剥衣掳去,又使审判官变成愚人。」
18 「祂放松君王的绑,又用带子捆他们的腰。」
19 「祂把祭司剥衣掳去,又使有能的人倾败。」
20 「祂废去忠信人的讲论,又夺去老人的聪明。」
21 「他使君王蒙羞被辱,放松有力之人的腰带。」
22 「祂将深奥的事从黑暗中彰显,使死荫显为光明。」
23 「祂使邦国兴旺而又毁灭;祂使邦国开广而又掳去。」
24 「祂将地上民中首领的聪明夺去,使他们在荒废无路之地漂流;」
25 「他们无光,在黑暗中摸索,又使他们东倒西歪,像醉酒的人一样。」「放松君王的绑」(18节 )),意思可能是「除掉君王的朝服」,代表废去权柄。 以利法说「祂打破,又缠裹;祂击伤,用手医治」(五18 )),但约伯却不提任何积极面,而是描述邦国兴起之后又败落(23节 )),人只能「在黑暗中摸索」(25节 ))。 琐法说「祂的智慧高于天,你还能做什么?深于阴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十一8 )),但约伯却针锋相对地说,神能「将深奥的事从黑暗中彰显,使死荫显为光明」(22节 )),亲自来启示人。 以利法说,恶人「白昼遇见黑暗,午间摸索如在夜间」(五14 )),但约伯却针锋相对地说,「地上民中首领」(24节 ))也会「在黑暗中摸索」(25节 )),并不能断言他们都是恶人。 约伯列举了万物的浮沉(15节 ))、人类的兴衰(17-25节 )),却不提任何道德因素,而是三次强调了神的「智慧和能力」(13 、16 、22节 ))。人若诚实地观察,就会看到神的作为「善恶无分,都是一样」(九22 )),「被诱惑的与诱惑人的都是属祂」(16节 ))。但是,人只能承认这些事都在神绝对的主权之下(15-25节 )),却无法测透「完全人和恶人,祂都灭绝」(九22 ))的原因,因为只有「在祂有能力和智慧」(16节 )),只有神能「将深奥的事从黑暗中彰显」。因此,人不能用有限的智慧去揣测无限的神,更没有资格要求神按照人肤浅的公义标准赏善罚恶。世事错综复杂,人所认定的善,未必是真善,人所认定的恶,未必是真恶;因此,三位朋友也不能一口咬定约伯是因犯罪受苦,强迫他为认罪而认罪。 14-25节,实际上是约伯宣告自己的「神观」。神使用琐法的无礼,刺激约伯重新思考自己所信的是怎样一位神。三位朋友心目中的神黑白分明、赏善罚恶,非常符合人的想法,但却与世人发明的宗教没有任何区别——「所有的宗教都是劝人为善」,只需要努力、不需要信心。但是,约伯的观察更加诚实、思考更加深刻,他并没有用自己能理解的善恶框框去套神,而是用信心仰望人类智慧无法测透的神:这位神对义人并非一昧施恩,也会「拆毁」(14节 ))。实际上,约伯对神的第一句宣告,就已经接近了真相:「祂拆毁的,就不能再建造;祂捆住人,便不得开释」(14节 ))。换句话说,神所「拆毁」的,只有祂能「建造」;既然神已在约伯身上「拆毁」,祂就必要在约伯身上「建造」!
约伯 我成了朋友所讥笑的(十二1) 约伯因琐法的冷酷而情绪激动,备受打击,但他在第一回合的最后一次发言中(十二至十四章 ),显出几分沈着的态度而且思想清晰,这是可喜的,也是预料不到的。比起琐法和另两个朋友,他更加认真地对待他们的论点,藉这应急的权宜之计,以解除敌对,他表明自己对神有远比他们所有更为有价值的观念。所以,正如他在十三章所津津乐道的,他有资格控告他们,以为自己比神更能为神的论点发表议论。若要控诉一个神学家,有甚么比这控诉更恶毒的呢?约伯以打垮地上对手得到的自信,设法用类似的自恃与神较量,再次发出挑战,要求祂出现并为自己作出解释。这挑战,是老老实实厚着脸皮,混和着感人的信心表达出来的,几乎当场感动神介入,即使不是为了他,至少把他安放在适当的处境、地位。但神显然还未准备答复,让约伯再次为自己可怜的命运哀哭,这哀歌在那篇言论完毕时,扩展为人类面对一种未识且敌对的天道,因无助而发出的极其沈郁撞击人心的抗议。(一 )约伯开始讽刺地痛三个朋友向他传讲陈腐的道理,因为复述在他耳中的,彷佛是他们最先发现的(即属神的那些属性──圣洁、权能、智能并其他 ),那都是属于一般宗教的要素。他们以为这么了不起的见识就使他们有权利瞧不起他么?于是语带伤害(多过轻蔑 ),他谈到对准他的反讽,曾一度享受过神福分的良善公义的人,变成他们和他周围其他人讥笑的人物。那些健康有钱的人处于神恩宠下感到安心,就向那些有病的人或落入艰难时世的人表示轻视。想到灾祸埋伏,以待那些被生活障碍绊跌的人,他们因此得到乐趣么(5节 )?劝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真正的恶人身上,放在那些虽然藐视真实的神而昌盛的人身上,放在一味追求他们的罪行和贪婪的人身上(这大概是第6节那有神秘含义的第三句话所指的 ),那样就会更好。令人惊异的是,约伯并未充分利用这尖刻的反驳。不久,那些朋友显然渐渐被那谴责他们严正的正统智慧,而不计生活明显的事实因素所触怒。因为他们在下一回的发言中,极力设法使约伯相信恶人确实会得到他们应得的刑罚。约伯在十九章虽然再次绝望地叫那些朋友怜悯他,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他对他们的控告,他们似乎几乎以他的受苦为他有罪的标记而沾沾自喜。我不能不联想到我的本土苏格兰,在那些颇不相同却同样严厉的神学制度下苛刻的注释家所作的坏事。加尔文高派逻辑也要求把人类分成两种;不论如何诚恳仁慈、因原罪而被定罪的人(多数 ),和不管他们可能犯下任何罪而蒙神圣恩典拯救的人(少数 ),在那里从不缺少像柏恩斯(Robert Burns )的诗‘两群 ’(The Twa Herds )中,像罗素(克尔玛诺〔Kilmarnoc祂〕市高派教会之罗素约翰牧师 )那样的人,想代表神执行祂永远的判决:啊呀,你住在诸天之上的, 你随自己的美意, 使一个上天堂、使十个下地狱, 一个为了你的荣耀, 他们在你面前并没有做 任何好事或坏事! 我称颂赞美你无比的大能, 当你让数以千计的人留在黑夜里时, 为了恩赐和恩典, 我在这里站在你面前 给这一个地方 作燃烧照耀的光。
当我们苦思柏恩斯在这首诗中所说的,以及它跟约伯在这里所说的话的关联时,我们对它这种尖刻的幽默,便不会开怀大笑了。你们要为神争论么?(十二7 ,十三12) (二 )但约伯在这个关头,最关心要对抗的,是那些朋友对神的见解,而不是他们对人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第七节的‘你’是单数。那大抵是指琐法,现在主要是他在发言。他现在是要与朋友对神的‘智慧和能力’作出他自己的评估(13节 ),而他自然把注意力集中于琐法在十一章对这题目所说的。但约伯在作那评估之际,也设法在以利法(第五章 )和比勒达(第八章 )的言论中加入一些有力的讽刺。约伯重新用讥讽的话,谴责琐法无谓地教导他轻易就可以从鸟兽、植物、鱼类学到的教训。大自然出于本能全都知道谁管理它的命运,谁把生命和气息赐给一切活物。(第9节论到‘耶和华的手’、用以色列的神特别的名称、是被认为作为外邦人的约伯不会用的 但只要约略看一看经文汇编就会显示这用词在圣经中是多么常见、作者大概是照一般惯用的语法、几乎像我们律法上的用语‘神的作为’。 )那么琐法声称(十一11) 神知道谁是恶人,这话为甚么这样值得注意呢?正如约伯心目中想到这同一位朋友在十一章十二节 的讽可能会说的,那甚至是‘野驴’都能明白的。但琐法真正所指的,当然是指他──约伯──是邪恶的。琐法真的以为约伯看不见他区别美食与腐败食物同样方式的游戏是甚么吗(十二11) ?倘若那就是琐法要达致的对神智慧的赞美方式,那么他──约伯──就不会用它。倘若那就是比勒达那样热诚吹嘘的‘老者’的‘智慧’所要教导的,那么约伯便庆幸自己拒绝了这种教导。(三 )十三至二十五节的形式──用经常模仿的诗语体──构成约伯另一段抒情的发展部分。但正如在九章四节 及以下各节一样,他的用意并非要灌输钦羡和敬畏感。它清楚说明任何人以明晰的眼光看世界,便明白实际上那是神的能力和智慧设计出来的。人没有办法与神对抗(14节 )。凶猛的大自然要服从祂忽发的奇想(15节 )。神把两种人(即那些像约伯的朋友确信自己得知祂智谋的人、和那些像约伯一样曾被他们设法欺骗的人 )的命运都掌握在祂手中(16节 )。而且神尤其是(17节及以下各节 )为了自己隐藏的目的,控制历史的进程。国家的部长、审判官、君王、祭司和所有其他大人物,他们以为他们的抉择对世界进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其实不过是随着祂的曲调跳舞的傀儡。他们或遭遇不好的结局,又或者计划化为乌有。二十二节在这样的上下文中,大概不是指神向约伯或向任何别的人指明一切。因此,或者约伯是爱用反语,我们应在句末加上一个感叹号,或是指那些将会曝光的黑暗事情,是那些统治者、政治家的阴谋和野心(赛二十九15) 。使邦国兴旺又衰微的是神,这期间它们的领袖漂泊,像那些失丧的灵魂,或像盲人在黑暗中摸索,或像醉酒的人无助地摇摇欲坠。这是对人间景象和监督它的神那不可测度的天道所作的可怕评论,不过这是在冷静的抽离下作的,这种冷静的抽离,与第九章的烈怒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那里,约伯在绝望中描述世界被神交在恶人手中。在这里,约伯描写的邦国形势和地上首领的自命不凡,都是铁证。在那里他抗议神不义。在这里他陈述他对神的智慧特殊的明证,并声称它向明眼人显示的要比琐法所说的更接近真相。而且我们可以加上一句,假如世上强壮的人和聪明人都要被神这样压制,那么,世上的穷人和卑微的人,照以利法所说(五9) ,神对他们是有偏见的,还有甚么话说呢?实际上,约伯在他的‘诗’中唯一没有提到的那些人是恶人。其含义是明显的。他从神以智慧管理世界的方法中,发现没有甚么能使他改变在第六节表示的意见,即‘强盗的帐棚兴旺’。(四 )约伯既对‘案情事实’作了他自己的分析,在十三章一、二节 再次声言他知道神的属性像那些朋友一样多。在这方面他不需要他们教导。他的愿望当然不是要争论关于神的事,而是到祂那里同祂争论。甚至他们说的陈词滥调,不断蚕食他的心,他们对他一点帮助也没有。因此他在忿怒中控告他们,当面谴责他们所说关于神的谎言,用虔诚的粉饰来掩盖神铁一般的真实作为。他们给这位被折磨的人开的药方是无用的。作为智慧的医生,只要他们够智慧,持守他们时常力劝他的缄默就好了!当约伯暗示他的朋友讲得太多,而他自己的论据却是他们三倍之多时(十一3) ,这实在是不太公平的。但他现在向他们作尖刻的猛攻,无疑完全有理。他们在那里,在他病榻旁,唱着陈腔滥调,惊异神的伟大和威严与不可测度,然而他们时常只把神概括的提一提!他们怎敢以祂的名义说假话欺骗人!神自己不徇情面(申十17) ,而他们现在竟要偏袒神,‘接受祂外貌’(钦定本的译法、第八节的希伯来原文按字义是:‘你要使祂仰起脸来么?’ ),为对祂有利而歪曲判决,这是何等放肆!神在他们的法庭中是个哀求者,渴望得到他们一句仁慈的话语么?他们会是为神而作了‘特别的恳求者’么?他们藉着这样限制祂在他们自己有限的想象中,他们把祂贬低,并按照他们自己微小的形像把祂重造。而且藉着祂必袒护他们的无耻假定,他们就把自己置于致命的危险中了。第九节,约伯辛辣地把他们对他吐露的恐吓回敬他们。神不容那所谓信徒的轻慢,一如祂不容公然敌对祂之人的轻慢(加六7) ,而且祂会注意此事,追捕并适当地刑罚他们。十三章十节 的‘暗中’,大概指他们的意见乍听起来很动听,但细察时只不过是令人厌恶的阿谀之词。至少约伯本人是畏惧神的。假如他们表示同样的畏惧,不以为神是任由他们操纵的,那就好了。他们的护教论 (apologetic、替信仰辩护的那门神学术语 )是一种欺哄,而他们经常轻易脱口而出的格言,一经人类的生活实践加以检验后便粉碎无遗了。因此,约伯便把历代专业神学家(他们撰写哀婉动人的专文、以证明神待人之道是正确的 )解到被告席上,连同所有牧师、传教士(他们在讲章或牧养探访中称颂神奥秘莫测、还对每个宗教问题都作中肯的答复 )都一并解上。他的话对我们这些人(即接受了传道呼召的人、为疲乏、受苦、有罪的人类带来安慰劝勉的人 ),均是可畏的警告。这份可敬的表白令人向往──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但肯定只要我们保持正确的观点,并敬畏神(实事求是地去做 ),知道我们前述为神所做虚伪的护教,其实是在玩火,那就好了。只有在那时我们才能避免自己陷入所有阴间最幽暗的地方(那些对神以恩人自居、并冒称担当护卫祂荣誉任务者的阴间、因为他们心坎里、并不肯定祂可以为自己这样做 )。祂虽杀我,我仍要倚靠祂(十三13) (五 )为那些朋友感到有点难过是在所难免的,正如好心人必定受过的,他们因严重受挫而天旋地转。说起来,那伤害倒是他们该受的;尽管他们的动机很好,却利用一个好人的生命和声誉来捉弄神。但约伯怎样又把先前刺进去的那把刀掉转过来啊!而一旦他记起他的决心(第3节 ),不与猴子理论,而是与街头摇手风琴的卖艺者理论时,他把他们击败于田野,并转过来与主敌交战!从这时开始一直到十四章末了的演讲,是约伯所有演辞中最高尚的。它没有第九章无礼的激情,或十九章非言语所能表达的哀伤,或三十一章激昂的狂妄自大。或者更正确地说,他是用较恬静的语调发表意见的。但这言论也包含了大胆对抗的精神,是他的其他言论所没有的。这个最不幸的人,已临近死亡的门,然而他仍然能透过幽暗的一、两条希望的光线,表达出(彷佛以前从未表达过、而且此后大概也不会的 )我只能称之为人控告神的案件。至终它是站不住脚的案件;却至终 是起作用的话语。那些朋友因那话语而愤慨,也许任何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应当这样。但为了神的缘故(我是按这被滥用的惊叹词的字面解释而言 ),让我们不要急于在这一刻使这个争辩的人安静下来。倒不如容我们让神在适当的时候来临,由祂亲自去作那事,并问祂现在为甚么愿意让这个人有发言机会。而且让我们总结,正如这卷书作者确实要我们所推断的,即约伯在这里说的事是神要他说的,是祂从旋风中发出听得见的声音以前他必须要 说的事。十三章十三节 约伯开始演讲时,仍然向他的同僚讲话,并要求他们不作声,我会猜想他们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相当乐于让步,直到能重新调配他们被击溃的力量。约伯清楚知道自己企图传讯,召请神出庭是怎么一回事,令他胆颤心惊。但那不是在第九章折磨他的惊恐(即他会在莫测高深的神面前慌乱而又张口结舌 ),而是势不可挡的大能,最后他会自定己罪。第十三章的这个约伯,对神关心公义信心十足,宣称决不容‘不虔诚的’人站在祂面前(第16节 )。这个形容词在旧约通常是形容一个惯于亵渎的人,而且八章十三节 比勒达便是按这种意义使用(译按:和合本作‘不虔敬’ ),在那里它与‘凡忘记神的人’这用语并列:请也参十七章八节 ;二十章五节 ;二十七章八节 (译按:和合本均作‘不敬虔’ )。在亚兰文中有个有关联的字则指‘背弃’回教者。但在亚兰文和拉比用的希伯来文中它的意思可能指‘假冒为善’(钦定本的译法 )或‘谄媚者’。后面这些意义正是当前这上下文中所需要的。约伯断言:神没有时间作阿谀者,像那些朋友一样,但(祂若留意倾听任何人的话 )神会尊重真诚的恳求者,像他自己一样言出肺腑的人。歌底斯博士(Dr. Gordis )从他勒目(Talmnd )引用一个合适的例证,说:‘众先知知道他们的神是说实话的神,祂是不受阿谀的。’约伯既在惊骇中瞥见了一位公义的神,于是准备好把他的命放在自己手中(14节 )并在神面前为自己的正直辩护(15节 ),确信(16节 )他的自觉无辜能令他经得起神裁判。(六 )那句常常被人引用的话,就是在这种勇敢的意向声明中间出现的(15节 ),这句子在钦定本译作‘祂虽杀我,然而我要信靠祂’,但是在那些现代的译本中,通常的译法几乎意思相反。我们不容易确定哪一种译法才正确──钦定本还是现代译本的译法。因为二者的译法都能依凭较早期犹太人的传统。广被接受的希伯来文经文有lo这个字,按这种拼法是‘不(或无 )’的意思;但边注(学者们称为马所拉学者的附注Massoretic notes 马所拉学者乃中古时代犹太人的文士和经文专家 )有同一个字而拼法稍有不同,意思是‘向(祂 );期待(祂 );在祂里面’(to, for, in him )。我们可以把这个和英文的同音异义字像son (儿子 )与sun (太阳 ),或bare (光秃 )与bear (承担 )相比。那些现代译本都仿照这段经文的这一节,指出约伯是从绝望深处唤起勇气,而且令他在中流突然改变速率,并承认信靠或寄望于神,就会减少它对抗的力量。他是向一位对待他彷佛仇敌的神恳求(24节 ),而且非常迫切地恳求,但在他内心深处知道他的祈求不会蒙神垂听。因此:祂可能杀我桽桽我还能期望甚么别的呢?(摩法特译本 )
我已丧失了所有的希望,因此神若杀我有何不可?(现代英文译本 )
我并非争论这篇伟大的演讲完毕时,约伯最后的结论会是一种悲观的结论。但我觉得有一种较为强有力的理由支持钦定译本的译法,比几乎遭所有现代译本否决(可能引致我们猜测 )都更有力。(只有新国际译本支持它、不过它在注脚中也怓出否定的选择。 )‘向(祂 ),期待(祂 ),在祂里面’这个文本有非常悠久的语源。它是七十士译本 和大多数其他旧的译本先设的文本。在米士拿 (Mishnah、约完成于主后二○○年 )里面也有一段经文,在那里有两个拉比在争论,正像我们今日的情形一样,关于‘向(祂 ),期待(祂 ),在祂里面’的文本与‘不(或无 )’的文本究竟哪一种较可取。但最有深长意义的是那重要的一节(十四14) ,我们不久就要讲到这一节,在这一节里面,约伯简略地想知道是否确实没有来世,而且声明,假如有的话,不管神要多久才答复他,他都会愿意‘等候’。在那一观点上译作‘等候’的那个动词,乃是与钦定本译作‘信靠’,和标准修订本以及其他现代译本译作‘盼望’的同一个动词。在旧约里面就整体而论,这个动词罕见包含‘信靠’这强烈的意味,虽然它往往指‘盼望’,但在约伯记它大多数都是指它基本的意义‘等候’;请参(十四14) 六章十一节 ,二十九章二十一节 ,三十章三十六节 ,三十二章十一节、十六节 。因此,让我们承认钦定本在‘然而我要信靠祂’这精句中(十三15) ,是翻译得夸张了。虽然如此,我们在这一节中,在绝望之外,应另有所见。‘另有’这细微差异,藉着加上那个形容词‘别的’甚至可以分给lo ,就是‘不(或无 )’,正如耶路撒冷译本作的(‘我无其他盼望’ )。但藉着把lo 这文本,‘期待(祂 )’,与‘等候’的译法连结在一起,就能更有效地表达其意。虽然约伯此刻并未见到自己死后的情形,这种思想的种子已栽植在他心思里面,于是在十四章十四节 里他就大声表达出来,不过,就在那当儿,那话语未说完之前,再次被忧郁吞没了。我建议把十五、十六节作如下的意译:我曾经壮健而又快乐, 现在困苦而又患重病, 变得虚弱毫无气力:死亡的恐惧令我不知所措 。
世间乐境无一可靠; 好像风摇动柳树, 也摇动这世界的虚荣:死亡的恐惧令我不知所措 。
现在抓住约伯的就是这种恐惧,不只是召唤来到时对于所要临到‘我’的那种自私的恐惧,而是在内心深处中那种下沉的感觉,即生命(我的生命、你的生命、任何人的生命 )变得毫无意义;生命 ,实际上像麦克白(Macbeth )在他崩溃时,最后那一刻见到的:--《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约伯记第十二章 vi. 约伯(十二1~ 十四22) 约伯的回应很长(只有他在第二十九至三十一章的最后讲论可以超过),出现在对话中极为重要的时刻,标示出第一循环的结果,引向第二循环;这时可以看出约伯的心情有了重要的改变,到目前为止,约伯爆发与绝望迅速转换的情绪,为他的发言注入了汹涌澎湃之气息,有时候近乎支离破碎。他在自制上获得大量的成就,从他下一篇谈话平静的语调与清晰的思想就可反映出来。章数的划分将这篇讲论标示成三个主要的段落。在第十二章中,约伯以他自己对神的行动的解释来抗衡他朋友们所说的。 2. 到目前为止,我们无法同意那些在约伯的陈述中看出讽刺味道的释经学者;然而,他们的看法在这里却是错不了的。他以嘲蔑回报嘲蔑是正当的,因为他感觉到:我……竟成了朋友所讥笑的(4节)。他的嘲弄你们真是(这)子民哪的意义并不清楚(RSV 所用的冠词并没有出现在希伯来文中,这个事实使解释的工作更为困难),因为子民这个字十分普遍,有些人将它改成他们认为比较适合的另一个字;另些人则找出局部的意义,有着优越的含义“绅士阶级”(彭马文)、“品行端正的人”255 等等;也有人提出许多其他的字根,产生出诸如“完全”、“刚强”256 等类的意义;我们仍然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既然只有神才拥有智慧,所有人类的智慧只不过是稍稍分享了特别蒙恩之人的智慧而已,朋友们自称有独占权(2b节),即意味着他们自认为像神一样,这跟第6节中所描写之恶人的态度是类似的。 3. 约伯反驳说他是头“驴子”(十一12) 的污蔑,回嘴说他至少也像他朋友们一样聪明;所用的代名词是复数字,他是在对他们全体说话;事实上,他们所说的都是常识,没有必要不同意。他论到神的话语,似乎表达了这个共同的信仰;但是,仔细查看一下,可以看出约伯加上了他自己的重点。 4 ~6.我们不清楚这几行是如何扮演转接的工作,从他开头的责备转换到第7~25节的主要诗歌。其要点似乎是这样的:朋友们的智慧并未解释在约伯的处境(公义完全人竟成了讪笑的牺牲品)与安逸之强盗的处境间之矛盾;这种相反的情形更为极端,因为约伯求告神,而强盗却“将他们的神放在他们手中”(RSV);将第一句话解释为暗示约伯过去与神良好的关系,似乎是相当率直的,但罗利却认为“这些话是约伯把朋友们嘲弄的话语给陈述出来,他们认为神已经藉着患难答覆了约伯”(p.112),但这是太不可思议了,这里所用的分词没有丝毫暗示现在的光景。约伯时常祷告,恰与那些惹神的人相反,但“将他们的神放在他们手中”(RSV)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十分不清楚了257 。它可能是驳斥那些强盗,他们将自己的安逸与稳妥归功于他们的手所造的神明;或者是指以人自己的力量当作神明的偶像崇拜。 所以,第4与6节所陈述的对比,反驳了他朋友们的理论。犯罪的人安全无虞,敬虔之人却名誉扫地。介于其中的这一节(5节 )出现相当大的困难。根据新英语圣经:“亨通与安逸”(可能是指6节的强盗)藐视“那已经是摇摇欲坠的人”(大概是指约伯);约伯的灾祸只能证明他们的生活方式比他的好(参诗七十三篇)。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约伯是在批评他的朋友们,接续着4a节的思想,说他们采取比他超然的态度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他们没有处在任何灾祸之下。注意约伯对于强盗的帐棚之平安稳妥的描写,驳斥了琐法在七11~19 所作的应许只要约伯向神祷告,他就一定会安稳。约伯以稳固这个字来回答他。 7 ~8.这里从复数变作单数,仿佛约伯现在已经把注意力锁定在他的一个朋友上;但另一个可能是:约伯是在引用他们当中一位对他说过的话,为他那占据本章剩下之篇幅的辩驳作预备。这里没有使用引句的格式如“你说……”来确认说出这些引文之人的身分,是相当微妙的事,对于解释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因为引用的话未必就代表发言之人的意见。许多人更进一步地认为,第12节是朋友们的另一个信仰,是约伯所不同意的,并且在下面的话语中予以驳斥。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朋友曾经提议约伯可以从走兽与其他受造之物习得智慧(但见伯五23) 。这个提议预示出本书的末了,在那里,约伯在神的指引之下,将会透过这样的询问找到他的答案258 。 这个未标明之引句的可能性,不能立刻就草草了结;但我们有意将第6节以下看作是构成下面之话语不可或缺的要素。约伯的论点是:神所有的行动无论是对待动物的(7~10节)或对待人的(14~25节)都显出相同的特征。约伯详述毁灭的行动,它们显出神无可抗拒的大能来。它们似乎是如此杂乱无章,很难在其中找到任何道德模式。 9 ~10.有关活物的生命(10a节),每一样东西都是耶和华的手作成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当相同的真理应用在人类的气息(10b节)上时,结果却令人倍感困惑。经常有人指出,第9节是诗歌部分唯一一处用雅巍这名字来指神的地方,为这缘故,有许多人曾经怀疑它的真实性,有人遂主张,为了“这个字会把原来的散文内容与附加的诗歌内容分别出来”的想法,而删掉这个字,这是种循环论法。从不同的角度看来,这个字具有无以伦比的重要性,因为它的罕见更使它显得如此引人注意;在这个关键时刻,约伯仍然坚持他最初在一21 所说的话,在那里使用了这个神圣的名字。 11 ~12.既然这几行打断了第10与13节之间的连续性,新英语圣经就把它们放在括弧里259 。这有点道理,因为这问句听起来像是朋友们所发出的旁白,而以智慧为年老的人之特权,似乎不是约伯会持有的见解。第11节所引用的格言可能是试验见解(言语)像品尝食物一样吹毛求疵的一个藉口(品尝言语的比喻已经在伯六6、7 用过了);但它也有可能是在抱怨他的朋友们正在享受优美言语的滋味,这是他对比勒达在八2 之攻击的报复。 13. 第14~25节对于神的行动做了很长的描述,暗示在善恶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大部分例子都证明神破坏了人的成就,关键的想法似乎是“被诱惑的与诱惑人的”同样“都是祂的”(16b节)。为防万一,以免以为这句话在暗示神是反覆无常的,或是盲目的力量,约伯坚持说神的能力总是伴随着智慧260 、谋略和知识,有着可以理解之目的。这些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使人几乎不能看出它们的意义,或道德上的正当理由。 14 ~15.在自然与历史之间,并没有画出任何一条线来区隔。创世记中创造的故事如何毫无打断地转入亚伯拉罕的故事,也可以照样在神绝对地支配一切中,察觉出人们所住在其中的这一个世界,与大地、天空、水,以及它们周围的事情之间的统一性来。如果这里是在说到任何一个特殊事件的话,那就是洪水,举例来说,动词留住正是用在创世记七16 的那个字;但翻字却是倾覆所多玛与蛾摩拉所特有的。 17 ~25.除了第22节听起来比较像是原初创造的状态的例外,这首诗的其余部分都在详细地处理人类历史舞台上所发生的事。所列举之谋士、审判官、君王、祭司、有能的人、忠信人、老人、王子(吕译)、有力之人、首领是一连串的灾祸,不需要去找出特定的历史事件,因为例子甚多,无法计数。这些毁灭并没有被解释为对恶人的审判,以致可以为神的公平辩护。着重点是在于:所有这些大人物在神手指中只不过都是微不足道的人罢了;而且,历史上毁灭的力量并不只是天然灾害如洪水(15b节)而已。约伯已经分析了社会的崩溃,并追溯它的原因到神在人类心智中更为内在的活动去。t将……聪明夺去(24a节),夺走了领袖们讲论(20节)的能力与聪明。虽然注意到偶然之释放(18节)或强大(23节)的行动,却没有追溯任何的道德肇因,并且由相称之掳掠(19节)或瓦解(23节)的举动所抵销。约伯所描写的是普通的事实。在这首诗中使用分词,使它变成在吟诵神的属性,这些属性就等于是祂的名称一样。这是一篇仿造的信经;如果它是模仿以利法在五18 及下的类似诗歌,也已经把它扭曲成一篇诙谐的改编诗文,那里所描写的积极面(受伤后的医治、被掳后的释放)要不是被约伯删掉了,就是被颠倒过来。权势兴起之后又败落,人们在黑暗中结束。 约伯在此证明他自己是个比他朋友们更诚实的观察家、更丰富的思想家,滔滔不绝地说出他的神观,真是精采极了。在以利法、比勒达与琐法之神学中的小神,是很容易想出来,也可以轻而易举地相信的;但是像约伯那样的信心,却把人类的精神放在有奋斗之必要的工作上。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伯十二1 】「约伯回答说:」
【伯十二1~3 】声言自己的智慧不比三友逊色。
――《串珠圣经注释》
【伯十二1~22 】
约伯用三章的篇幅展开反驳,约伯与三个朋友之间的第一轮辩论就此落下了帷幕:①约伯首先反驳了琐法的辩论,主张:i.约伯自己对神之权能的认识并不亚于任何人,故此不必自夸(12:2);ii.恶人兴旺而义人受苦是常见之事,连三岁孩童也知道这一点(12:7-8);②将辩驳的方向转向三个朋友;i.指出他们所提出冠冕堂皇的主张和理论如同炉灰一般虚妄而无用(13:12);ii.反驳他们表面上似乎是在坚持神的真理,其实是急于守护自己的主观思想。约伯发现,与神的要求相比,自己实在是腐败至极,便主张人生的虚无,祈求不如让他一死了之(14:1-5)。在本文中,约伯认为死后的世界几近于灭没之状态,他在苦难中所激起的生之欲望似乎又低落了(10:20)。
――《圣经精读本》
【伯十二2 】「“你们真是子民哪!你们死亡,智慧也就灭没了。」
“你们真是子民哪”等于说“你们真是重要人物”,讽刺他们自以为独占人间智慧。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子民」:大概指佼佼者、顶尖儿人物。
――《串珠圣经注释》
你们死亡,智慧也就灭没了: 这是极具讥讽意味的话语,反映了约伯的机智。起初,约伯的朋友们是以抚慰者和陪谈者的身份探访约伯;然而,在辩论过程中,他们摆出神之代言人的面孔来论断约伯,并且暴露了许多问题,结果招来了使约伯的状态更加恶化的结果。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有价值的信仰陪谈进行一番深思熟虑:①陪谈者要具备丰富的陪谈知识。即成熟的信仰,多方面的经验等;②应首先营造一种可以使陪谈圆满而自然进行的气氛(约4:7) ;③很多时候来寻求帮助的人所倾诉的事情背后往往隐藏着问题的根源。因此,陪谈者应洞悉其伤痛的根本原因而预备解决的方法,不应只是提出肤浅的应变式的回答(约4:16-21) ;④陪谈者应帮助对方自发而积极地开始解决问题(约4:16-18) ,避免强迫性的态度;⑤若想要陪谈成功,首要的事就是正确把握对方的实际状态。因此,陪谈者应努力倾听而不是说个不停(雅1:19) 。
――《圣经精读本》
到目前为止,我们无法同意那些在约伯的陈述中看出讽刺味道的释经学者;然而,他们的看法在这里却是错不了的。他以嘲蔑回报嘲蔑是正当的,因为他感觉到:我……竟成了朋友所讥笑的(4节 )。
他的嘲弄你们真是(这 )子民哪的意义并不清楚(RSV 所用的冠词并没有出现在希伯来文中 这个事实使解释的工作更为困难 ),因为子民这个字十分普遍,有些人将它改成他们认为比较适合的另一个字;——《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二3 】「但我也有聪明,与你们一样,并非不及你们。你们所说的,谁不知道呢?」
你们所说的,谁不知道呢: 表明三个朋友的知识过于浅显。他们虽然拥有逻辑性的知识,知道神在天地万物中启示了自己与自己的护理,但这些都仅仅是神的一般启示(7-8节 )。
――《圣经精读本》
约伯反驳说他是头「驴子」(十一12) 的污蔑,回嘴说他至少也像他朋友们一样聪明;所用的代名词是复数字,他是在对他们全体说话;事实上,他们所说的都是常识,没有必要不同意。他论到神的话语,似乎表达了这个共同的信仰;但是,仔细查看一下,可以看出约伯加上了他自己的重点。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二4 】「我这求告神,蒙他应允的人,竟成了朋友所讥笑的;公义完全人,竟受了人的讥笑。」
【伯十二4~6 】约伯的个人经历与朋友所说的相反:恶人尽都亨通,公义并不存在。――《串珠圣经注释》
我们不清楚这几行是如何扮演转接的工作,从他开头的责备转换到第7~25节的主要诗歌。其要点似乎是这样的:朋友们的智慧并未解释在约伯的处境(公义完全人竟成了讪笑的牺牲品 )与安逸之强盗的处境间之矛盾;这种相反的情形更为极端,因为约伯求告神,而强盗却「将他们的神放在他们手中」(RSV );将第一句话解释为暗示约伯过去与神良好的关系,似乎是相当率直的,但罗利却认为「这些话是约伯把朋友们嘲弄的话语给陈述出来,他们认为神已经借着患难答复了约伯」(p.112 ),但这是太不可思议了,这里所用的分词没有丝毫暗示现在的光景。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二5 】「安逸的人心里藐视灾祸,这灾祸常常等待滑脚的人。」
这句经文深奥难解,意思大概是:你们住在自己安舒的环境里嘲笑我是最容易不过的。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本节不易理解,大概是指:身居安乐窝者不会同情陷逆境的人,只会讥笑他们;比喻友人幸灾乐祸。
――《串珠圣经注释》
意指像自己的朋友们那样生活安逸的人,不容易关注受苦之人,反而容易责难论断。
――《圣经精读本》
【伯十二6 】「强盗的帐棚兴旺,惹神的人稳固,神多将财物送到他们手中。」
最后一句可理解为:“将他们的神送到他们手中”。即强盗的神是他们手中的武器。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神多将财物送到他们手中」:此乃意译;原文晦涩,或可译作「将神放在他们的手中」,意即倚靠自己手中力量,奉若神明,或有神授予权力,可恣意妄为。
――《串珠圣经注释》
◎如果我们真的是认同成功神学,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真的是不可能去防备随时可能临到的灾难。也可能倒果为因,把恶人当大善人了。【伯十二7 】「你且问走兽,走兽必指教你,又问空中的飞鸟,飞鸟必告诉你;」
【伯十二7~8 】约伯反过来责备琐法(他曾提到驴子 一一12) ,告诉他“走兽”比他更聪明,因为他们知道灾难可以从“耶和华的手”而来。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为了强调自己的论点,约伯将自然界拟人化。出现在这里的被造物有:①走兽;②飞鸟;③海中之鱼,这也是创造的次序(创9:2 ,诗8:7-8) 。约伯所欲强调的是:①神借着一般启示来显明了自己的护理和主权(诗19:1) ;②在这世界上,恶人昌盛,义人没落并不鲜有。但是,三个朋友却否认这种现象,而一味地坚持因果报应式的理论。这意味着他们是纸上谈兵的空想者,拘于理论而未曾认识到真实的现实。
――《圣经精读本》
这里从复数变作单数,彷佛约伯现在已经把注意力锁定在他的一个朋友上;但另一个可能是:约伯是在引用他们当中一位对他说过的话,为他那占据本章剩下之篇幅的辩驳作预备。这里没有使用引句的格式──如「你说……」──来确认说出这些引文之人的身分,是相当微妙的事,对于解释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因为引用的话未必就代表发言之人的意见。
——《丁道尔圣经注释》
◎ 12:7-8 是说受造物都知道灾难不一定是来自罪恶,也知道生命气息以及随时可能遭遇的灾难都来自神(12:9-10)。原则上年纪大的有智慧,但是人的耳朵也会分辨言语的正确与否,就像舌头可以分辨味道一样,并非什么劝告都可以被接受的。更何况,神比老年人更有智慧,而且有「能力」可以实行智慧。【伯十二7~10 】
朋友所说的连动物也晓得。
――《串珠圣经注释》
【伯十二8 】「或与地说话,地必指教你,海中的鱼也必向你说明。」
「或与地说话」:可作「或与地上的爬虫说话」。
――《串珠圣经注释》
【伯十二9 】「看这一切,谁不知道是耶和华的手作成的呢?」
【伯十二9~10 】有关活物的生命(10a节 ),每一样东西都是耶和华的手作成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当相同的真理应用在人类的气息(10b节 )上时,结果却令人倍感困惑。经常有人指出,第9节是诗歌部分唯一一处用雅巍这名字来指神的地方,为这缘故,有许多人曾经怀疑它的真实性,有人遂主张,为了「这个字会把原来的散文内容与附加的诗歌内容分别出来」的想法,而删掉这个字,这是种循环论法。从不同的角度看来,这个字具有无以伦比的重要性,因为它的罕见更使它显得如此引人注意;在这个关键时刻,约伯仍然坚持他最初在一21 所说的话,在那里使用了这个神圣的名字。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二10 】「凡活物的生命和人类的气息都在他手中。」
【伯十二11 】「耳朵岂不试验言语,正如上膛尝食物吗?」
【伯十二11~12 】既然这几行打断了第10与13节之间的连续性,新英语圣经就把它们放在括号里259 。这有点道理,因为这问句听起来像是朋友们所发出的旁白,而以智慧为年老的人之特权,似乎不是约伯会持有的见解。第11节所引用的格言可能是试验见解(言语 )像品尝食物一样吹毛求疵的一个借口(伯六6、7) ;但它也有可能是在抱怨他的朋友们正在享受优美言语的滋味,这是他对比勒达在八2 之攻击的报复。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二11~25 】
在神的智慧、能力掌管下,人的希望被褫夺,人所定的一切制度要消灭,神的作为终究变幻莫测。
――《串珠圣经注释》
【伯十二12 】「年老的有智慧,寿高的有知识。」
这两个句子也许可理解为问题:“年老的就有智慧,寿高的就有知识吗。
”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年老的有智慧: 强调了年老之人应当是拥有智慧,指出琐法虽年老却缺乏关于人生本质的智慧。
――《圣经精读本》
【伯十二12~13 】
约伯认为老年人虽人生经验丰富,知识广博,但绝不能与神的智慧能力相提并论(20 )。
――《串珠圣经注释》
【伯十二13 】「“在神有智慧和能力,他有谋略和知识。」
智慧与权能都属神,也无人质疑神是那终极的善,约伯据此强调神控驭万事万物,善恶都在他权下(16~25节 )。有人认为约伯责神赏罚任性,并不公正。细读本章,约伯反复申述的是神的权能跨越时空,其他一切都属短暂渺小。自诩有学问、有能力的人都会成为愚笨、倾败(17~19节 )。显赫一时的文明曾几何时便成为废墟(23节 ),唯有神的权能长存。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第14~25节对于神的行动做了很长的描述,暗示在善恶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大部分例子都证明神破坏了人的成就,关键的想法似乎是「被诱惑的与诱惑人的」同样「都是祂的」(16b节 )。为防万一,以免以为这句话在暗示神是反复无常的,或是盲目的力量,约伯坚持说神的能力总是伴随着智能260 、谋略和知识,有着可以理解之目的。这些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使人几乎不能看出它们的意义,或道德上的正当理由。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二13~25 】
在变化多端的现实当中,我们很难维持对真理的客观认识。尤其是,约伯陷入了极度的疾苦,很容易主观地看自己。约伯强烈地认识到神的绝对主权,并对现存的社会秩序持有悲观的想法。总之,他向神呼求:①在飞黄腾达之人大都是恶人或不义之辈(20节 );②掌管着这现实的正是神,这些事实使他倍感挫折(25节 )。
――《圣经精读本》
【伯十二14 】「他拆毁的,就不能再建造,他捆住人,便不得开释;」
「他捆住人」:指把人囚在监牢里。
――《串珠圣经注释》
【伯十二14~15 】在自然与历史之间,并没有画出任何一条线来区隔。创世记中创造的故事如何毫无打断地转入亚伯拉罕的故事,也可以照样在神绝对地支配一切中,察觉出人们所住在其中的这一个世界,与大地、天空、水,以及它们周围的事情之间的统一性来。如果这里是在说到任何一个特殊事件的话,那就是洪水,举例来说,动词留住正是用在创世记七16 的那个字;但翻字却是倾覆所多玛与蛾摩拉所特有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二15 】「他把水留住,水便枯干,他再发出水来,水就翻地。」
【伯十二16 】「在他有能力和智慧,被诱惑的与诱惑人的都是属他。」
「被诱惑的,与诱惑人的」:指所有人。
――《串珠圣经注释》
【伯十二17 】「他把谋士剥衣掳去,又使审判官变成愚人。」
“剥衣”。即有时候统治者也变得智穷才竭。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剥衣掳去」:指夺去他们的智慧。
――《串珠圣经注释》
【伯十二17~25 】
除了第22节──听起来比较像是原初创造的状态──的例外,这首诗的其余部分都在详细地处理人类历史舞台上所发生的事。所列举之谋士、审判官、君王、祭司、有能的人、忠信人、老人、王子(吕译 )、有力之人、首领是一连串的灾祸,不需要去找出特定的历史事件,因为例子甚多,无法计数。这些毁灭并没有被解释为对恶人的审判,以致可以为神的公平辩护。着重点是在于:所有这些大人物在神手指中只不过都是微不足道的人罢了;而且,历史上毁灭的力量并不只是天然灾害──如洪水(15b节 )──而已。约伯已经分析了社会的崩溃,并追溯它的原因到神在人类心智中更为内在的活动去。衪将……聪明夺去(24a节 ),夺走了领袖们讲论(20节 )的能力与聪明。虽然注意到偶然之释放(18节 )或强大(23节 )的行动,却没有追溯任何的道德肇因,并且由相称之掳掠(19节 )或瓦解(23节 )的举动所抵销。约伯所描写的是普通的事实。在这首诗中使用分词,使它变成在吟诵神的属性,这些属性就等于是祂的名称一样。这是一篇仿造的信经;如果它是模仿以利法在五18 及下的类似诗歌,也已经把它扭曲成一篇诙谐的改编诗文,那里所描写的积极面(受伤后的医治、被掳后的释放 )要不是被约伯删掉了,就是被颠倒过来。权势兴起之后又败落,人们在黑暗中结束。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十二18 】「他放松君王的绑,又用带子捆他们的腰。」
大概指神除去君王的统治权,并叫他们降卑、亲手工作。
――《串珠圣经注释》
用带子捆他们的腰: 象征性地表现了降卑成为奴仆而服侍主人(约13:14) 。表明对那些手握令牌而束缚人民的君王和披着宗教外衣而剥削百姓的祭司,神必会按照他们的行为报应他们,告白了神拥有可使他们抱愧蒙羞的绝对主权。
――《圣经精读本》
【伯十二19 】「他把祭司剥衣掳去,又使有能的人倾败。」
「祭司」:指受人尊敬大有影响力的人。
――《串珠圣经注释》
【伯十二20 】「他废去忠信人的讲论,又夺去老人的聪明。」
「忠信人」:指社会上有名望的领袖。
「讲论」:原指嘴唇。
――《串珠圣经注释》
【伯十二21 】「他使君王蒙羞被辱,放松有力之人的腰带。」
「放松...... 腰带」:即失去力量。
――《串珠圣经注释》
放松……腰带: 意指解除权柄,表示那些仗势欺人者必会遭到藐视。
――《圣经精读本》
【伯十二22 】「他将深奥的事从黑暗中彰显,使死荫显为光明。」
【伯十二23 】「他使邦国兴旺而又毁灭,他使邦国开广而又掳去。」
神不仅会干预个人的命运,也会左右国家和世界的命运。虽然神特地拣选以色列为选民,但同时也同样关心历史中的所有国家。神按照自己的判断赐下丰盛的祝福(出1:7-12) ,同时也使用战争。然而,战争的原因总是出于人的邪恶。
――《圣经精读本》
【伯十二23~25 】
神决定“邦国”的结局,祂能使他们的领袖失去聪明智慧。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伯十二24 】「他将地上民中首领的聪明夺去,使他们在荒废无路之地漂流。」
【伯十二24 首领聪明被夺去】君王因追求荣誉而自受其害的例子,古代世界有很多。吉加墨斯为个人追求长生不死,走到天涯海角;拿波尼度为追求宗教(经济? )目的而自我放逐到特玛十三年之久;波斯穷兵黩武的追求试图往西面之地中海扩张,结果惨败收场。这是妄自尊大加上无限制的自我放纵所造成的恶果。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十二25 】「他们无光,在黑暗中摸索,又使他们东倒西歪,像醉酒的人一样。”」
【思想问题(第12- 13章 )】
1约伯为何声称神变幻莫测,并将人的希望褫夺呢?你若是他的朋友,又不同意他的话,会怎样做?
2约伯责备三友妄言神的义,你认为他有理么?承认所知有限是否比强词夺理更聪明?参13:5。
3约伯为何宁死也要跟神争辩(13-14 ),求神聆听他的陈词?你若有困惑,会向神倾诉么。
【伯十二1~ 十四22 】约伯在这里回应他的三位朋友。他严厉地批评他们(一二1~ ,一三12) ,断言自己的义(一三13~19) ,然后向神作出恳求(一三20~ ,一四22) 。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本章至14章为约伯的答复。他受到琐法的无礼怒责,转取激烈态度,力施反击,指责三友一味取悦神。他知道神智慧且全能,但若不守公平的原则,运用起来必害多于益。他哀伤人生太短,巴不得能躲在坟墓里等候神的忿怒过去。他反讥琐法,说他自以为世上智慧全在他一人身上,他若死了,世间智慧也会跟着消失。他指出没有受过苦的人不能答复他的问题:何以公义完全人反而受苦而恶人却兴旺(5~6节 )。
约伯的答复包括:1,对三友自视高明的态度不满,但承认神的智慧与全能(十二2~25) ;2,决意和神讲理,嘲笑三友道理的空洞(十三1~27) ;3,哀叹人生苦短(十三28~ ,十四22) 。
约伯与三位朋友的谈话,都循先答复人后对神说话的次序。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反唇相稽:约伯的朋友对苦难的论点不但不能帮助约伯,且令他对他们那种自以为是的态度产生反感。在他看来,他们的智慧无异于禽兽,但神的智能却变幻莫测(12章 )。约伯又指责朋友说大堆话谄媚神,而且他们为神的辩证有不尽不实之处(13章 )。最后约伯再次感叹人生短暂,求神让他死前能喘一口气(14章 )。
――《串珠圣经注释》
【伯十二章 约伯是如何反驳三个朋友的?他说的有理吗?】
约伯以极大的嘲讽回答琐法的论点:“你们死亡,智慧也就灭没了。”并对他的三个朋友表示不需要向他说教,他们并没有讲出他所不知道的事情(伯二7-9 ,伯三1-2) ,并完全误解了约伯受苦的原因。约伯虽不知道这原因,但他肯定三个朋友所说的理由是狭隘错误的。于是约伯再次求神给他答案(伯三3) 。
――《灵修版圣经注释》
【伯十二1~9 受教于动物】
生物无论大小,上帝都赋予它们在逆境中求生的能力。最近我读到一段有趣的报导:「自然对各种不同的生物似乎都作地震和其他灾难的预报。」比方说,鱼的外膜对灾难的敏感性比最好的人造探查仪器还精巧十倍。飞鸟亦都预知地震的来临,事前都先飞离灾难区,蚂蚁也懂得把它们的卵迁移到安全地带。其余如熊、老虎、猫等都会逃到空旷的地区以免被殒石击毙。据说最近发生的一次火山爆发事件中,附近所有穴居是生物没有一只丧命的。
也许进化论者会说,必须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会有这样敏锐的知觉。但基督徒宁可相信创世记所记上帝创造天地的真理。我们相信上帝有无限的智慧,他使各类生物具有不同的本能,以便在逆境中逃生。
约伯在年迈时,观察到这事象,他发现上帝给低等动物特别的赏赐时说,「你且问走兽,走兽必指教你,又问空中的飞鸟,飞鸟必告诉你……海中的鱼,也必向你说明。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伯十二9 】
「…是耶和华的手做成的…。」 几年前,在非洲矿中发现了一颗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金刚石。人把它进贡给英皇,做他冠冕上的饰物。英皇就把它送到荷兰阿姆斯特丹,交给一个世上最著名的宝石匠,请他切磋。你想他怎样做? 他拿起这无价之宝来,先刻了一个深痕。然后拿起铁锤来把它很命一击。看哪!一块世上仅有的宝石顿时一裂为二。啊,荒谬!该死的宝石匠,闯了弥天大祸! 事实并不是这样。那一击是曾经过好几星期的考虑和计划。绘图,打样,曾花了许多功夫。它的性质,硬度,和里面的裂纹,都曾经过详细的研究。英皇所委托的这人,是世上宝石匠中第一名手。 你说那一击是击错了么?不。这是宝石匠技术最高的表演。那一击使那块宝石成了世上最玲珑,最炫耀的两颗金刚钻。那一击实在是它的拯救。匠人在这块钻石未经琢凿之前,早经胸有成竹,一劈两半,方能显明它是无上的价值。 有时,在你的生活中,神也把你猛击一下。挂泪,流血,丧志,灰心。你说那一击是击错了。可是并没有,你是神的无价之宝。神是你的宝石匠。 有一天,你将做神冠冕上发光的宝石。现在你既在他手中,他知道怎样对付你。若不是神的爱所许可的,没有一击能临到你。——马克康该(J.H.McC. ) 在乔治‧麦唐纳的著作里,录有二位女士的对话,一是费柏太太,一是桃乐赛女士。 费柏太太恼恨地说︰“我不知道神为何造我,造我有什么用处?” 桃乐赛告诉她道︰“也许目前还没有显明用处,神尚未将你造得完全,但是在神制造你的过程中,而你就对制造者有所抱怨了!” 人们只要相信自己尚在被制造的过程中,并且愿意让造物主随意处理,象陶人处理泥土一样,顺服于神的一切工作,不久人们就会欢迎那双加在他们身上压力的手,虽然有时压得痛苦,但是他们深信,而且认识了神制造的目的,是要把人引导进入光荣之境。——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
【伯十二11 】「耳朵岂不试验言语,正如上膛尝食物呢?」
我们的舌头是最灵敏的,立刻分出苦甜来,好吃与难咽的食物也是一尝就知道了,耳朵对言语也是这样,立即分辨神的话与人的话,我们尤其可以说出圣灵感动的火怎样在人心里焚烧的感受。约伯试验他朋友的话,我们也应同样研究圣经的话。
研读神的话语,有时也会受人的扰乱与摧残。为着批评问题感到困惑,我们不能只随从学者的论调,听信他们。圣经中有神的声音,是神的儿女可以辨明的。新约中有许多引用旧约的经文。一切后世的作者能够辨认旧时神的声音,在新约可以找到旧约的启示,都是神藉圣徒的口舌传出来的:圣灵明说……神藉先知所传的话,以后在爱子的口再晓谕我们。
主的羊会认得祂的声音,跟随着,必避开生人的呼喊。求主抚摸你的耳朵,使你立即辨明好牧人的声音,祂呼喊你,你就立刻跟随祂。
──迈尔《珍贵的片刻》
【伯十二11 智者的自傲】「耳朵岂不试验言语,正如上膛尝食物吗?」
琐法的结语,带着震人的威吓:“恶人不悔改,就再无指望,必然走投无路,悲惨的死去!”(伯一一20) 这样的话,换来约伯尖刻的讽刺:第十二章1节 说:“你们真是自以为智慧化身的那种人,他崩逝了,智慧也就进入坟墓!其实,我约伯哪里不如你们?” 约伯指出宇宙的事理,并不是那样单纯:“恶有恶报”那些老生常谈,尽多相反的见证。显然的,世上的某些人,有最多财富,有最贵的华车,最高的享受,并不标识着他就是最高尚,最好的人;强盗和为害人群,与神敌对的人,岂不照样发达?野兽岂不是弱肉强食?都可以说明这类的事实,证明神的作为,并不是像你说的那么简单。(伯一二5-9) 不要夸口你的聪明才智,不要倚恃你的学问;让听的人来判断,相信别人有分辨的能力:
耳朵岂不试验言语,正如上膛尝食物吗? 年老的有智慧?寿高的有知识? 在神有智慧和能力,祂有谋略和知识。(伯一二11-13)
当然,人的口味可以各有所嗜,说不上甚么对或不对;但真理有客观的是非标准。约伯承认,在一切事上,神有祂绝对的主权,有祂奥秘的旨意,人短浅的智慧,实在没有办法测得透(伯一二13-25) 。约伯说:不论你年纪多大,智能终归有限,他举出许多的现象,都是与伦理相反,看来似乎是矛盾。难道公义的神放任不管不问?他不明白,他烦躁,有时甚至怀疑,但他总不否认神的存在和智慧,除了知道自己无辜之外,他提出问题,多于断语,这使他免陷于错误。 尽管他的朋友们放论神,但只有约伯同神讲话;在和人讲话讲不通,自己想也想不通的时候,约伯转向神。这是虔敬人的特点,是他跟别人不同的地方。 耳聋的人,听不见别人讲话,失去了解别人反应的能力。如果他不是生来耳聋,虽然聋而不哑,能够表示自己的意见,总是自以为是,岂不更可怜?人坚持自己意见,有错误而不自知,就是如此。想要帮助人,或以为能帮助人的,要学习听别人的声音,不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保护自己的理论架构。 求主“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
”(赛五○4 ) ── 于中旻《约伯记笺记》
【伯十二24~25 向人寻求答案有否令你失望?你有没有求神指教呢?】
约伯肯定除神以外,没有一位领袖有真正的智慧,没有任何研究结果或报告可以超出神的意念,也没有任何科学发现或医学进展能令神吃惊。在我们寻求指点来作决定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世上任何智慧都无法与神的智慧相提并论。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