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约伯记 第24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全能者既定期罚恶,为何不使认识祂的人看见那日子呢?」

「那日子」()),是回应以利法所说的「黑暗的日子」())、琐法所说的「神发怒的日子」())。
「全能者既定期罚恶,为何不使认识祂的人看见那日子呢」()),意思是既然神「心志已定」()),定意要刑罚罪恶,为什么不让敬畏祂的人知道日子呢?约伯的感受是正确的,神确实「不使认识祂的人看见那日子」。人若因清楚地「看见那日子」而敬畏神,岂不正是撒但所指控的「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吗?

2「有人挪移地界,抢夺群畜而牧养。」

3「他们拉去孤儿的驴,强取寡妇的牛为当头。」

4「他们使穷人离开正道;世上的贫民尽都隐藏。」

5「这些贫穷人如同野驴出到旷野,殷勤寻找食物;他们靠着野地给儿女糊口,」

6「收割别人田间的禾稼,摘取恶人余剩的葡萄,」

7「终夜赤身无衣,天气寒冷毫无遮盖,」

8「在山上被大雨淋湿,因没有避身之处就挨近磐石。」

9「又有人从母怀中抢夺孤儿,强取穷人的衣服为当头,」

10「使人赤身无衣,到处流行,且因饥饿扛抬禾捆,」

11「在那些人的围墙内造油,榨酒,自己还口渴。」

12「在多民的城内有人唉哼,受伤的人哀号;神却不理会那恶人的愚妄。」

「挪移地界」()),指非法挪移界石,侵犯别人的产业,这是古代严重的罪行()),也是神赐给以色列人的律法中严令禁止的())。既然如此,神为什么不立刻施行报应呢())?
「他们使穷人离开正道」()),可能指恶人强迫穷人让开大路,先让他们过去,代表社会的不公。
「从母怀中抢夺孤儿」()),可能指把儿女当作抵押品,或以儿女为奴偿还债务。
「围墙」()),可能指梯田的围墙。古代的农夫修筑梯田,在山坡上种植橄榄树。
2-12节描述了恶人当道、社会不公、穷人受欺的悲惨光景。但「神却不理会那恶人的愚妄」()),难道那些受苦的人都是罪有应得、正如琐法所说的:「神追讨你比你罪孽该得的还少」())吗?
上图:位于耶路撒冷西南6.4公里的Battir梯田,大约有4000年历史,长满了橄榄树。

13「又有人背弃光明,不认识光明的道,不住在光明的路上。」

14「杀人的黎明起来,杀害困苦穷乏人,夜间又作盗贼。」

15「奸夫等候黄昏,说:必无眼能见我,就把脸蒙蔽。」

16「盗贼黑夜挖窟窿;白日躲藏,并不认识光明。」

17「他们看早晨如幽暗,因为他们晓得幽暗的惊骇。」

「他们看早晨如幽暗,因为他们晓得幽暗的惊骇」()),意思是黑暗就是盗贼开始工作的早晨,他们在「幽暗的惊骇」())掩护下偷盗。
13-17节描述了「杀人的」())、「奸夫」())和「盗贼」()),他们的罪行都在黑暗的掩护下进行,所以并没有「义人看见他们的结局就欢喜,无辜的人嗤笑他们」())。这些都是神赐给以色列人的律法所严令禁止的。既然如此,神为什么不立刻施行报应呢())?

18「这些恶人犹如浮萍快快飘去。他们所得的分在世上被咒诅;他们不得再走葡萄园的路。」

19「干旱炎热消没雪水;阴间也如此消没犯罪之辈。」

20「怀他的母(原文是胎)要忘记他;虫子要吃他,觉得甘甜;他不再被人记念。不义的人必如树折断。」

21「他恶待(或译:他吞灭)不怀孕不生养的妇人,不善待寡妇。」

22「然而神用能力保全有势力的人;那性命难保的人仍然兴起。」

23「神使他们安稳,他们就有所倚靠;神的眼目也看顾他们的道路。」

24「他们被高举,不过片时就没有了;他们降为卑,被除灭,与众人一样,又如谷穗被割。」

25「若不是这样,谁能证实我是说谎的,将我的言语驳为虚空呢?」

「快快飘去 קַל/kal」())原文与「咒诅 קָלַל/kä·lal’」())谐音。
「不得再走葡萄园的路」()),指恶人的葡萄园没有收成。
「有势力的人」())、「性命难保的人」()),都是指恶人。
18-20节可能是约伯总结三位朋友对恶人下场的讲论,所以也可译为:「你们说,这些恶人犹如浮萍快快飘去……」(英文ESV译本))。21-23节则是约伯所看到的另外一面:许多恶人本来应该「性命难保」,但神却不但「用能力保全」())他们,还让他们「仍然兴起」())。第24节又进一步说:恶人「被高举,不过片时就没有了」()),最后「与众人一样」())都死了。神到底有什么美意呢?为什么在神面前「善恶无分,都是一样」())呢?对于这些问题,约伯百思不得其解,陷入僵局。一切似乎都已准备就绪,可以开始约伯最后的申述(二十九-三十一章))和神的回答(三十八-四十一章))了。但是,神却不肯就这样放过约伯,本书才刚刚来到中场!
上一章几乎每句都充满了「我」()),而本章却几乎每句都回避了「我」())。这个明显的对比提醒我们,约伯的「我」刻意把自己隐藏起来了,所以本章提到的都是与「我」无关的恶人。当约伯发现自己内心的「惧怕」())以后,就开始不断质疑神为何不报应恶人()),装作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因此,本章虽然修辞流畅,其实是重复前文());虽然理直气壮()),其实是回避「惧怕」。我们若把自己归入义人的行列,当然会对恶人没有立刻遭报而愤愤不平())。但若我们知道自己就是那恶人,恐怕就会感谢神「不理会那恶人的愚妄」()),也感谢「神用能力保全有势力的人」()),允许「那性命难保的人仍然兴起」())了。「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我们都是恶人的后代;即使我们现在还不是那恶人,有了机会也必会成为恶人。若不是神用祂「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领我们悔改,今天地上连一个活人也不会存留。因此,神在从旋风中回答之前,还要借着比勒达挖下最后一锹,把藏在约伯内心深处的那个「自以为义」())的「我」挖出来,大声地告诉他:「你就是那人」())!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关于二十四至二十七章的注解:误置或未完成的片断

然而这两个达致高潮的情景,却延迟出现,引人入胜:第一个情景,在二十四至二十八这五章,除了几节指明为比勒达的话之外,全是约伯说的,而且很多是重复的,甚至矛盾的;第二种情景,在三十二至三十七这六章,一个新来的人,名叫以利法,在其中发言,说得相当长,而且用相当夸大的词藻,把它加以分析后,却属无关重要的。我们若要保持这长长两段,如我们现在所作的,便难免以它们作为戏剧功能主要的结论,即藉着分开并强调真正重要的两段经文:即约伯在其中为自己的正直作最后激昂的辩护,与神最后的介入,把他和我们所有的人,置于我们的本位上,以增强紧张气氛。

(a )二十四章非常费解而且没有系统,又保存得不完整,正如希伯来原文与古希腊文译本(七十士译本 )之间差异数目异常多;

(c )二十八章是一篇抒情诗,本身是完整的,并不配合约伯或那些朋友具争议性的言论。

约伯给以利法的答复(续 ):,二十一节(有几节重加排列 )。

约伯给比勒达的答复:

坡卜教授不认为二十八章属于原书,因此把二十九至三十一章作为约伯给琐法的答复,和他最后向神的恳求。(关于在现代版本中类似的编排、请参现代英文译本和耶路撒冷圣经。 )

、九节、十二节、二十一至二十三节、和二十五节属于二十一章约伯的言论;

属于三十一章约伯最后的言论;和

我倾向于赞同威斯特曼教授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清楚承认约伯与他友人之间的争论实际上终止于二十三章;但我不期望有像他那样精确的做法,我们很难相信这些片断曾被置于某处,然后再移置于它们现在的位置;或者它们是为将来修订用的草稿,可是我也看不出我们有足够的证据知道作者要把它们放在哪里,至多只是推测而已。我接受以下的假设:作者撰写并保存了这些章节,以备日后作修订之用,而且由他的一个门徒,或后来的一个抄写者发现它们与约伯记原稿在一起,便把它们插入现在所在之处,因为他(像坡教授一样 )觉得作者要给我们与头两回合篇幅相称的第三回合。

(另一方面、我视二十八章为原作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虽然我不相信这是约伯说的、只因它在现在的经文中与二十七章连结在一起、而又没有要作为一个新的开端的暗示。更合理的想法是:它有希腊戏剧‘合唱部分’的作用、对正在进行的事情提供外来的解说。正如我已指明的、我会把它归诸一个‘关注的旁观者’。在我提到的学者中、安德逊博士和威斯特曼教授大致采取类似的见解。 )

这几节是属约伯言论的一部分,他在其中谴责神让行残暴并压迫人的恶人逃脱,不理会那些受害者的哀呼。有证据显示当前这段经文被误置;例如第九节的位置显然不当,二十五节简直不能接续二十四节。为了使其意义更加清楚,我曾作了一些重新编排的工夫,但不能确定我作对了。那里甚至可能有两个片断,一个是与恶人虐待无助者有关,另一个则与一般的穷人勉强维持生活的困难有关。关于从这卷书较早的部分论及类似的观点,请,而尤其是二十一章。

虽然这几节可以与上一段经文连贯在一起,但它们似乎是自成一单元的。这些杀人凶手、通奸者和盗贼,并不像在(甲 )部分那些公然压迫穷人和困苦人的恶人;他们是在暗中干他们的勾当,而且不像亨通的恶人,以公然反抗神为夸耀。恶人暗中的成功不是这卷书的一个主题,并显然对于约伯记中的内容并无加添些甚么;若此段经文真的触及内容,我也怀疑作者是否会利用这一段经文。

这几节并不属于约伯的言论,因此在标准修订本的十八节加上另起的开端语‘你说’。它们可能是要补充琐法在十一章的言论,那里没有一段论这个题目,或是代替第二回合那些朋友的言论任何一部分。

论人类堕落这几节乖张而又有恶意的话,更能显露说这话的那个人的内心,多于听这话的那个人(约伯 )的内心。这几节在它们现在的上下文中是出于比勒达的口,但在比勒达的言论中,并没有任何一段类似的言论。它们其实与以利法在及以下各节所传悲观的信息要相近得多,而且极可能要用来加强他其中一篇言论。

这些辛辣讽刺的开端,也许是要为约伯在二十三章的言论而说的,二十三章就像它现在一样,并没有引言;又或是为他在第九章的言论作的,在第九章那里引言只有半节。

这些壮丽的经节往往被评论家归于比勒达而且与上面的(丁 )连结在一起,但据我看来,这些经节必定是要归于约伯的。它们称扬神的创造,所用的词语使我们偶然联想起创世记一章,但更常联想起诗体的经节,这种经节都取材自古代的宇宙论和神话,像及以下各节,;又或从这卷书较后出自神的言论,及以下各节而来。它们尤其可以与那诗歌体的经文作比较,在那里也提到拉哈伯(混沌状态中巨大海兽的别名 译按:巨大海兽、和合本译作鳄鱼 )。无疑地,它们像那经文一样,是要带着讽刺的色彩来理解。约伯时常都熟知神的大能与威严,在必要时,能比那些朋友把它描述得更加有力;但他更加关注的是神的公正,而且是他真正想要诘问的。

(庚 )约伯论自己的正直

(辛 )约伯论恶人的命运

(壬 )一位朋友论恶人的命运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约伯记第二十四章

.下一首诗又回到一个熟悉的主题上:约伯自己经历到被撇在黑暗中,与不能把他的案件带到神面前以求辩正,只不过是许多例子当中的一个;朋友们的宣称神在世界上一丝不苟地厉行公平得不着事实的支持。根据修订标准本,约伯问神为什么没有草拟好的法院开庭日程表,以致那些认识t的人可以去找祂。言下之意是应该要有这样的安排,而约伯是在挑剔神的治理,因为它没有这个日程表343,原来的经文非常不清楚,所以做出这么轻率的结论是很不智的。

尽管有着我们所说过的这些不一致,第2~16节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罪恶清单,这样,第17节可以与第1节连起来做为安置这幅图画的框架。就像在第二十一章中一样,约伯对于恶人不受限制的繁茂提出他的见解,答覆他朋友们相当对立的宣称;他在这里照样回答以利法在第二十二章论及不敬虔之人的话,这样,其要点就是神显然不作任何事,以拦阻每天发生的恶事。使这份清单令人不安的是:大部分的恶事,就如挪移地界(2节),是耶和华赐给以色列人的律法中再三禁止的事;所以问题是:祂为什么不厉行律法?

4.我们不清楚“推着穷人离开大路”(吕译)为什么那么严重,以至于必须提起它;这里需要有比“推挤”(NEB)更该受谴责的原因,它或许是比喻拒绝了公民权。

5~7.约伯描写社会上无助之人可怜的光景,遭受无情的牺牲,任何亲切的人都会因这类的伤害而感到愤慨,而约伯自己的同情心也表现在他自己的抗议中。

8~11.在某个点上,整个的叙述是从被抢夺之人的光景,转变到劳力过度之工人的悲惨:受低工资的剥削、衣衫褴褛、为着营养充足的主人收割庄稼却忍着饥饿、踹葡萄却忍受干渴。(不需要把第6节往前挪到第2节,使田间接近地界石,也不需要把第9节挪到第3节与第4节之间,以一起处理贫穷问题。令人惊讶的是:批评者认为这首诗是杂乱无章的,因为它不是以仓管人员写货单的方式写成的。这可不是开列整齐清单的时候。)

12.这里以垂死的呻吟到达悲伤感的高峰。但希伯来文读作人(和合本同;参 NIV 边注),新英语圣经把暗示转成明喻。提及受伤的人可能是预示第14节。

第12c节是单行诗的杰出例子,完成重要的结构意图。它是第2~12节之罪恶清单与第13~17节之罪犯清册之间的铰链。神对这一切(或似乎是)漠不关心。马所拉经文读作 tip{la{h (愚妄),像在一样;因为 s*m (“放”)是 ntn (“给”)的同义词,这些陈述基本上是一样的,神不把任何不适合的事归咎于这样的举动。然而,和合本、修订标准本把 ya{s*i^m 看作是常见片语“留意”的简写(,读作 t#p{illa{h (“祷告”,吕译;参思高、现中),有小部分的抄本的支持。

神既不矫正第2~12节中所描写被践踏之人的受虐,也不抑止第13~17节描写的罪恶;很容易就可以猜想,并且说:前者一定是罪人,正接受他们应得的报应(照着琐法的说法,他们所得的还比应得的少,,后者稍后也会得着他们该得的;既然神是无限圣洁的,最轻微的罪都是无限的冒犯,没有一个刑罚是太严厉的。约伯将自己认同于第2~12节的不幸不能接受这样一种冰冷无情的神学,神不行动并不足以证明祂的疏远。

13~17.约伯挑选了谋杀人的、奸夫与盗贼,因为他们所犯的罪是在黑暗掩护之下进行的,结果,他们就喜爱黑暗、恨恶光明,这点在这首诗中出现数次,就像的恶人一样,他们的价值观是倒反了的,黑暗的来临是他们的早晨(17a节),必须起床工作;那令别人惊骇的乃是他们的同党(17b节);最糟的是:他们认为那使人无法察觉他们的黑暗,也把他们隐藏起来,使神看不见他们,他们就像以利法所描写之不敬虔的人一样,认为“必无眼能见我”(15节),包括神在内。事实看似如此。这与以利法的信念相反,他认为显露他们的恶行会在公众面前带给义人满足

18~25.依附着这一小段的问题,已经在导论:“Ⅶ约伯记的编成”中第六阶段及本部分第三段中提过了。我们不应该太匆促把这些话从约伯口中挪走,只是因着它们听起来不大像是我们认为他应该说的话。这可以三种方式来处理:把它们整个拿走,看作是一个虔诚的注解,使约伯听起来比他实际的更正统;把它们移交给朋友们之一,或是比勒达(NAB),或是琐法(现中、彭马文;思高将之挪到与14节之间,将之与一起归于琐法);把它们当作是约伯所引的话,是他朋友们所说的(RSV,加了“你们说”,并以第21~24节为约伯的答辩,或哥笛斯,他把第18~24节整个看作是引文)。

虽然我们承认这些困难由于原文特征的问题而益形复杂,但却不相信约伯不会说出这些话。约伯从没有说过恶人不会来到以利法、比勒达、琐法所描写之不好的结局,当他问:“恶人的灯何尝熄灭?”,他所暗示的答案不是“绝不曾”,他的想法更是:神对待好人、坏人是一样的,在亨通的人中有义人,也有恶人;灾祸袭击邪恶的人,但也袭击有德行之人。最后,死亡临到所有人身上。换句话说,约伯在对抗朋友们时,并不过度夸大他自己单方面的看法,宣称神敌意正直人,是弯曲之人的共犯。他的立场比较平衡,但也比较挣扎。他只是不能了解神的公平如何在他自己的案件中表现出来,他体会到这案例只是许许多多案例之一而已。所以,他再次夸示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他把一首关于罪人豁免于神的干预之诗(13~17节),与另一首关于他们的事业被死亡或其他挫败所打败的诗(18~24节)放在一起。这里所表达的一些心境,与约伯已知的观点是兼容并蓄的;这从和合本、修订标准本等欣然让他拥有第21~24节即可看得出来。这一点所含的特质,可以帮助我们松开这首小诗中的几个环结,甚至了解它们如何编织在一起。这么作并不能肯定,因为我们不常清楚,所描写这些举动的执行者究竟是神或是恶人。和合本、吕译、修订标准本等都以这样的自由来处理希伯来经文,所以较不可靠;钦订本虽然不是没有它的缺点,但我们认为它好得多了,虽然它的忠于原文也复制了原文的隐晦不明。希伯来经文藉着它的字汇提供了几条线索,可以与早先的讲论连接起来;所以,第18节的葡萄园景象可以回溯到第11节;雪水与断裂的树之比喻前面也有用过;第20节提及之胎与虫子(遗憾的是,吕译 RSV 把它们修改了,或漏掉了;幸好 NEB 又恢复了)与第21节连起来,并且为这类风格提供了一线微光;一旦麻烦的“供给”(21节,RSV;和合本:恶待或吞灭)被辨认为“女伴”(,我们就可以假设这整段是一连串的咒诅,以第18节开始,那节是个祈求,而不是一个陈述,就像文法所显出的一样;所以这是一幅富于变化的图画。即使我们承认约伯在此是希望恶人在暂时的胜利之后,最后有可能被蹂躏;但这并不代表着向朋友们的信念投降,这只是他所呈现之复杂图画的一小部分,绝不是他对这题目所作的结论。

337 SBT 2, XI, 1968, p.62。
338 这正是他在第二十九至三十一章所作的。
339 或许是指罗盘的标示。
340 嘴唇这两个词带出了这重要的事实:约伯的义不是在伦理上顺服道德规律,而是个人忠心于一位永活的耶和华。
341 译注:这是希伯来文法术语,此时介系词 beth 等于希腊文的 en ,英文的 in,中文可作“在……里面”,参吕译注:“在于一”;见 Gesenius' Hebrew Grammar , by E. Kantzsch & A. E. Cowle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 1910, §119i。
342 “主教的死,使裂缝成为桥梁,
通往那不合道理而三裂的神;一个必朽的出生,

其经纪人却是属于不朽的。”

Francis Thompson, An Anthem of Earth.

343 NEB 洒脱地把第一个字为何?给除掉,形成的结果与第二十三章较为调和,留给人的印象是:神适当地组织了每一件事,虽然人“不明白它的日期”;但很值得怀疑的是:约伯记中是否含有最后“算帐的日子”的观念。解决的方法毋宁是保留 MT 现存的形式,但还找不到一个是这么作的,AV, RV, RSV 等全都采自由译法。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全能者既定期罚恶,为何不使认识他的人看见那日子呢?」

约伯抱怨神没有设定惩罚行恶之人的时间,叫世人看见祂确实会惩罚行恶者(比较12节 )。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约伯询问:神为何不订定一个时间来审问一切恃强凌弱的人,刑罚罪人,为正直的人伸冤?神一定已经定了这个审判的日子,但为什么不让正直人知道。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那日子」:恶人遭报的日子。

――《串珠圣经注释》

全能者既定期……为何: “期”是指神施行公义审判的日子,众先知,2:1-11)常以“耶和华的日子”来指这一天。在这非人道而残酷的时代(2节以下 ),约伯抱怨神竟然使这种现实得以持续。但是,约伯也并没有一味地抱怨,他的怨言之中蕴含着对将要临到的神之公义审判的强烈期待(24:20)。有人认为神的应许耽延了,但这只是因神以怜恤来恒久忍耐罪人。因此,圣徒都当常常仰望等待主的日子,并以预备的心时刻警醒,13:33)。

――《圣经精读本》

●「定期罚恶」:原文中只有「定期」,不过由后文可以看出这里的确是指「定期罚恶」、「定期审判」的意思。

●「既定期」:原文是「不储存或珍藏时间」。

◎24:1-17约伯在此详细的描述当时代作奸犯科、欺压贫穷的人的罪行,也清晰的描绘出被压迫者走投无路的悲惨。这些描述,都做为24:1 他对神提问的支持:「为什么不让我们看见恶人被惩罚?」。

约伯看见穷苦人遭遇压迫,暴力猖獗,他就心怀不平,质问神为何不理会。

――《串珠圣经注释》

】「有人挪移地界,抢夺群畜而牧养。」

“挪移地界”去偷取别人的产业。参看的脚注。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约伯描述的世间不平现象(2~12节 )的确触目惊心:赤身无衣的人在寒夜战栗,为人醡酒的人自己口渴。这些现象到今天仍存在。他的朋友讲的道理解释不了这些不平现象。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挪移地界: 意指滥用权力和力量而夺取他人之地。强者压榨,掠夺弱者是神最恨恶的罪行,是惹动神的咒诅与审判的直接原因

――《圣经精读本》

挪移地界】

非法挪移界石(地界的标志 )被视作极严重的罪行。地界的作用是保护家庭的物业(通常为土地 )。美索不达米亚的界石刻有地界的描述,和对侵犯界石罪犯的厉害咒诅。咒诅所形容的,通常是针对犯者身体的病症。讽刺的一点是,这些界石咒诅在美索不达米亚人对疾病的看法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料。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约伯描述世上邪恶的猖獗,而那情况显然是神所容许的。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他们拉去孤儿的驴,强取寡妇的牛为当头。」

】「他们使穷人离开正道;世上的贫民尽都隐藏。」

「正道」:或许指公民权利。

「隐藏」:即被逼逃亡,乏人照顾。

――《串珠圣经注释》

我们不清楚「推着穷人离开大路」(吕译 )为什么那么严重,以至于必须提起它;这里需要有比「推挤」(NEB )更该受谴责的原因,它或许是比喻拒绝了公民权。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世上」

:「地上」。

】「这些贫穷人如同野驴出到旷野,殷勤寻找食物。他们靠着野地给儿女糊口,」

如同野驴出到旷野: 表明了贫穷人的困苦。在当时社会中,野驴提供重要的劳动力,必须早出晚归。同样,贫穷的人每日虽然辛苦劳作,却依然深陷穷苦当中。靠着旷野: 与所作的劳动相比,收获甚少。因此他们很难摆脱贫富分化的恶性循环。

――《圣经精读本》

约伯描写社会上无助之人可怜的光景,遭受无情的牺牲,任何亲切的人都会因这类的伤害而感到愤慨,而约伯自己的同情心也表现在他自己的抗议中。

——《丁道尔圣经注释》

】「收割别人田间的禾稼,摘取恶人余剩的葡萄;」

穷人要偷取富人(恶者 )的农作物以补不足。

――《串珠圣经注释》

】「终夜赤身无衣,天气寒冷毫无遮盖,」

】「在山上被大雨淋湿,因没有避身之处就挨近盘石。」

】在某个点上,整个的叙述是从被抢夺之人的光景,转变到劳力过度之工人的悲惨:受低工资的剥削、衣衫褴褛、为着营养充足的主人收割庄稼却忍着饥饿、踹葡萄却忍受干渴。(不需要把第6节往前挪到第2节 使田间接近地界石 也不需要把第9节挪到第3节与第4节之间 以一起处理贫穷问题。令人惊讶的是批评者认为这首诗是杂乱无章的 因为它不是以仓管人员写货单的方式写成的。这可不是开列整齐清单的时候。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又有人从母怀中抢夺孤儿,强取穷人的衣服为当头,」

恶人把寡妇的婴儿抢来,养大后逼使他终身为奴。

「衣服」:或作「儿女」。

――《串珠圣经注释》

从母怀中抢夺孤儿: 在2-8节,约伯暴露了时代的黑暗,亦即那些连最基本的衣食住问题都没有得到保障的穷乏软弱之人,不但没有受到保护,反而遭到凌虐与剥削。本节则描绘了无比凄惨、暗淡的光景。母怀: 意指母亲的乳房,这句话是指从母亲的怀抱中抢夺尚未断奶的婴孩卖为奴隶。无论以前还是现在,社会中总有一群受凌辱的人们,教会应当格外关心这些人。因为具体体现基督大爱的途径就是给饥饿的人食物,给饥渴的人水喝

――《圣经精读本》

抢夺婴儿还债】

在美索不达米亚,婴儿有时被用作贷款的抵押,有时更被债主在欠债者无力还债时强夺。但债主这种行为是算为不法的。又请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使人赤身无衣,到处流行,且因饥饿扛抬禾捆。」

这些赤身捱饿工作的可能是奴仆,他们只有工作而没有报酬。

――《串珠圣经注释》

】「在那些人的围墙内造油、榨酒,自己还口渴。」

梯田上的橄榄树】本节译作「围墙」的字眼「舒尔」(shur ),很可能是指梯田的围墙。这些梯田使人能够在山坡上种植橄榄树。又有解经家相信这词是指处理橄榄油的装置。玛利沙洞穴(Maresha Caves )中的二十二个橄榄油工厂,为橄榄油的制造过程提供了详细资料。橄榄首先在石盆上用凸镜状石头的侧面,辊在橄榄上压榨。第二阶段则是将盛满了橄榄果浆的芦苇篮子放在石上凿出来的榨床,然后用悬挂在梁子上的石块,将剩余的油榨取出来。亚喀得语中可以解作篮子的字眼,有一个是舒鲁(shuru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酒醡】

本节描述酿酒的最后一个步骤。葡萄在酒醡中用脚踩压,汁液则从此流入酿盆中。考古学家在巴勒斯坦发现了好些酒醡。这些酒醡通常呈正方形或圆形,开凿自岩床或泥土之中,表面墁以灰泥或铺以石块。造酒时将葡萄放在酒醡之中踩压,压出来的汁液引入较低的容器(酿盆 )。发酵是在这个容器之中进行。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在多民的城内有人唉哼,受伤的人哀号;神却不理会那恶人的愚妄。」

「那恶人的愚妄」:应作「那些人的祈求」。

――《串珠圣经注释》

2-12节与13-17节罗列了恶人的罪名与罪状,本节则指出了约伯罗列这些的目的。神却不理会那恶人的愚妄: 为了辩护自己的立场,约伯列举了恶人猖獗、罪恶横流,无罪之人遭受痛苦的现实。就现实而言,神并不眷顾被苦待之人的困苦(2-11节 ),也并不阻止邪恶的行为(13-17节 )。然而,我们也可以说约伯强烈盼望神的公义得以实现(24:20-24)。若亲身经历了恶人横行称霸而敬虔人却遭到逼迫与嘲笑的事,我们亦会发出“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为什么远离不救我?”的叹息。然而,神以火焰般的眼睛一一鉴察着世界的每一角落(28:24,,必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

――《圣经精读本》

这里以垂死的呻吟到达悲伤感的高峰。但希伯来文读作人(和合本同 参 NIV 边注 ),新英语圣经把暗示转成明喻。提及受伤的人可能是预示第14节。

——《丁道尔圣经注释》

】「“又有人背弃光明,不认识光明的道,不住在光明的路上。」

又有人背弃光明: 意指拒绝理性、良心、律法等神的光而专行恶事之徒 。他们与真理全然没有关系,且没有领悟到世上有真光。因此,他们不仅厌恶神,而且存心喜悦不义之事,并以肚腹为自己的神。

――《圣经精读本》

神好像纵容作奸犯科者,没有惩罚他们。

――《串珠圣经注释》

神的默默无语反让本节至17节所说的恶人可以横行。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约伯挑选了谋杀人的、奸夫与盗贼,因为他们所犯的罪是在黑暗掩护之下进行的,结果,他们就喜爱黑暗、恨恶光明,这点在这首诗中出现数次,就像的恶人一样,他们的价值观是倒反了的,黑暗的来临是他们的早晨(17a节 ),必须起床工作;那令别人惊骇的乃是他们的同党(17b节 );最糟的是:他们认为那使人无法察觉他们的黑暗,也把他们隐藏起来,使神看不见他们,他们就像以利法所描写之不敬虔的人一样,认为「必无眼能见我」(15节 ),包括神在内。事实看似如此。这与以利法的信念相反,他认为显露他们的恶行会在公众面前带给义人满足

——《丁道尔圣经注释》

】「杀人的黎明起来,杀害困苦穷乏人,夜间又作盗贼。」

「困苦穷乏人」:指无力反抗的人。

――《串珠圣经注释》

●「黎明」

起来:原文是「光」起来,应该是指「白天起来」。

】「奸夫等候黄昏,说:‘必无眼能见我’,就把脸蒙蔽。」

】「盗贼黑夜挖窟窿,白日躲藏,并不认识光明。」

盗贼黑夜挖窟窿: 古代巴勒斯坦人一般生活在帐棚或简单的房子,房子的窗户很小,大都以门闩牢牢地别住。相反,墙壁则以泥砖砌成,由太阳光晒干(4:19)。因此,当时的夜贼主要采用挖窟窿的方法来偷窃。

――《圣经精读本》

】「他们看早晨如幽暗,因为他们晓得幽暗的惊骇。」

「因为他们晓得幽暗的惊骇」:原指他们以幽暗为友。

――《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看早晨如幽暗: 直译原文就是“因为对他们而言幽暗犹如早晨”。亦即,白昼很难盗取,而黑夜则易于活动,如同白昼一般。故本节暴露了所有恶人的内心。耶稣基督的真理之光光照人的良心。然而,恶人却因自己的邪恶行为而拒斥耶稣的光

――《圣经精读本》

●「晓得幽暗的惊骇」:「认识黑暗的惊吓」。表示这些作奸犯科很了解怎样运用黑暗的特质。

幽暗的惊骇】

中「惊吓的王」一语,和这字词在的背景,都显示「惊骇」(或「惊吓」 )可以解作死人的灵魂,即被安置在冥界的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这些恶人犹如浮萍快快飘去,他们所得的份在世上被咒诅;他们不得再走葡萄园的路。」

「快快飘去」:恶人好像被洪水冲走,很快消失。

「不得再走葡萄园的路」:指恶人的葡萄园没有收成。

――《串珠圣经注释》

】这里约伯似乎突然站在他朋友的一边在争论。因此一些解经家认为,这段是约伯朋友中的一位说的话。不过我们不该指望约伯提出的论点能保持一致。他也被弄胡涂了。他并不是争辩神在任何情况下都奖励恶人惩罚义人,他只是宣称在这样的情况下义人正在受苦。

──《灵修版圣经注释》

● 24:18-21 可以视为约伯对这些恶人的咒诅,他对他们深恶痛绝。也由此显示出 24:22-23 是约伯对神的深刻抗议。

有人认为本节至24节所记是后来编辑所加,但无佐。有的人认为乃琐法所说,因为第三回合对话中他没有说话。这也只属猜测。也有解经家认为这是约伯引用他朋友的话。这可能,因此有的译文在本节前加有“你们说”数字。

最可能的解释,是这几节为约伯的呼唤,求神让恶人飘去,虫子吃他,不被人纪念,…与众人一样被除灭。唯有这样,才能证明约伯说谎(25节 )。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本段内容与约伯朋友的观点类同:恶人虽兴旺,但神会绳之于法。有学者认为这证明约伯并非完全反对朋友的观点,他只是坚持善人亦会受苦。

――《串珠圣经注释》

依附着这一小段的问题,已经在导论:「Ⅶ约伯记的编成」中第六阶段及本部分第三段中提过了。我们不应该太匆促把这些话从约伯口中挪走,只是因着它们听起来不大像是我们认为他应该说的话。这可以三种方式来处理:把它们整个拿走,看作是一个虔诚的注解,使约伯听起来比他实际的更正统;把它们移交给朋友们之一,或是比勒达(NAB ),或是琐法(现中、彭马文;把它们当作是约伯所引的话,是他朋友们所说的(RSV 加了「你们说」 并以第21~24节为约伯的答辩 或哥笛斯 他把第18~24节整个看作是引文 )。

——《丁道尔圣经注释》

●「浮萍」

:与「咒诅」谐音。

】「干旱炎热消没雪水,阴间也如此消没犯罪之辈。」

】「怀他的母(原文作“胎” )要忘记他,虫子要吃他,觉得甘甜。他不再被人纪念;不义的人必如树折断。」

胎(怀他的母 )要忘记他: 有人认为“胎”就是指“地”,但大多数解经家认为这是指“怀他的母亲”。母亲对子女的爱强烈得近于盲目。虽然如此,恶人甚至被母亲所遗忘。

――《圣经精读本》

】「“他恶待(或作“他吞灭” )不怀孕、不生养的妇人,不善待寡妇。」

】「然而神用能力保全有势力的人,那性命难保的人仍然兴起。」

●「保全」:有「延续」、「延长」的意思。

●「性命难保的人」:也是指「恶人」。 24:18-21 提起这些恶人应该被毁灭,所以他们理应性命难保。

】本文表明恶人发旺也只有在神的认可和主权之下才有可能成为事实,强调了神对人类历史的绝对主权。恶人的亨通取决于神的护理,这句话决不意味着神积极地认可或帮助恶人的行为,而是强调了在遭遇苦难与得享亨通的这一点上,恶人与义人毫无区别。

――《圣经精读本》

】「神使他们安稳,他们就有所倚靠;神的眼目也看顾他们的道路。」

●「眼目也看顾他们的道路」:原文仅是「眼目也在他们的道路上」,不一定是看顾,有可能是鉴察。

】「他们被高举,不过片时就没有了。他们降为卑,被除灭,与众人一样,又如谷穗被割。」

●「降为卑」:原文是「带到低处」,可能也是指「死亡」而非「地位降卑」。

◎约伯并不是说恶人一定享福,他只是觉得神好像没有特别去严惩恶人,虽然他觉得恶人该死,不过他没看到神立即毁灭恶人,恶人跟其他人一样,终究是死亡。这样的话,朋友们所说的「报应」又在哪里?

】「若不是这样,谁能证实我是说谎的,将我的言语驳为虚空呢?”」

约伯叫他的朋友即管去反驳他。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思想问题(第24章 )】

约伯发出的一连串问题是否信靠神的人也会提出的?本章的结语(22-25 )却肯定什么事实?你相信这个事实么。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那日子】

「为何不使认识祂的人看见那日子呢?」

当我们看一个喜剧,总想知道如何结束:那主角如何克服困难,从危险中得救,得国,和得家庭团圆。当然,对于造成困厄,损害别人的恶人,也就要遇到他们应得的结局。
我们作为旁观的读者,尚且急欲知道结局,设身处地,那些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心,该是如何的想要见到终卷呢?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基督徒,看到罪恶势力的嚣张,公义受到嘲笑,真理在角落里暗泣。我们的心会焦急的问:“还要多久?主啊,还要多久?”谁不盼望历史展到最后一页,看见神审判世界的那天来临?
痛苦中的约伯,行义而遭受莫名其妙的打击;环视周围那些作恶的人,反倒安逸发达,黑暗在掌权,神的统治主权在哪里呢?“神使他们〔恶人〕安稳,他们就有所倚靠;神的眼目也看顾他们的道路。”表面看来,确实像是这样。同一节经文,也可译为:“神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安逸稳固;然而祂的眼睛注视他们的道路。”这是说,恶人在那里,安心得意的作恶,神却注视他的行动,绝不放过他:“看你横行到几时”!且让他们如禾稼长大,到发展成熟,收割的时候到了:“他们被高举不过片时,就没有了。他们降为卑,被除灭,与众人一样,又如谷穗被割。”这是恶人的结局。
在启示录中,殉道者的灵魂,也是发出类似的呼喊:“圣洁真实的主啊,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流血冤,要等到几时呢?”但神的时候到了,祂就发命令收割地上熟透的葡萄,“丢在神忿怒的大酒醡中”
神审判的时候,总是比苦难中的人所期望的晚,却比作恶的人想的为早。我们所见到的,仅是帷幕这边的情形。连诗人看到恶人的昌盛,也说:

看哪,这就是恶人!
他们既是常享安逸,财宝便加增。
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
因为我终日遭灾难,每早晨受惩治。…

不要为了恶谋成就的心怀不平,更不要羡慕他们的安逸顺利,那可能正是他们将倾败的前一刻。到审判的时候,就没有人愿意站在他们的地位了,因为是在神的震怒之下。到那时,才显出义人的智慧和荣耀。

── 于中旻《约伯记笺记》

「不过片时就没有了。」

约伯在此处描述恶者的下场。他们可能迫害穷人与无辜者,但不久必下到阴间,站在造物者面前接受审判。他们怎样对待穷人,必受同样的报应。他们怎样陷害无辜的人,自己反遭苦害。他们不久必遭毁灭,被惊恐所灭,好似人从睡梦中醒来。主啊,当你睡醒的时候,你必憎恶他们。

敬畏神的人不同。他们得着那不能震动的国。锡安虽必荒凉,耶路撒冷成为旷野,圣洁而美丽的一切也会损坏,但是这些都使我们向往天上的耶路撒冷,外面的事物可以挪去,但那不能震动的仍屹立不移。

你在那里建造你的巢窝,在这世界的树木,经历风雨以人的斧头凿刻的?还是你建造在万古盘石上?你的财宝是人间的友情吗?这在以后会因死亡的尖刀而割碎。还是你在神的爱中?祂永远爱你的,恒久不变。让我们不看自己,转离污秽,不致使我们生命阴暗。我们也远离惧怕及悔恨,我们只向上看,向来看未来。那是比过去好得多了,那里我们所获得的,比我们的梦想更高。

──迈尔《珍贵的片刻》

称誉是网罗】

"谄媚邻舍的,就是设网罗绊他的脚。”
"他们被高举不过片时,就没有了,他们降为卑,被除灭,与众人一样,又如谷穗被割。”

河边有一蚌,它的壳异常坚硬。一天飞来两只鸟,想吃它的肉,可是用尽力气也不能啄破那壳。那两只鸟就想一个聪明的办法;把它合抱起来飞到天空,这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上到高空,想不到现在一步登天,那能不高兴!当它洋洋得意张开壳想高唱的时候,摔在盘石上跌得粉碎,让两只鸟饱餐一顿。
当人被高举得意忘形的时候,很容易目空一切,以为那是自己的聪明智慧,或是自己努力奋斗的成就。有些基督徒在神垂听他们祷告之后,得到很大成功,沾沾自喜,却忘记归荣耀于神,盗窃神的荣耀,而归于惨痛的失败。
"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