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书亚人比勒达回答说:」
2 「这些话你要说到几时?口中的言语如狂风要到几时呢?」
3 「神岂能偏离公平?全能者岂能偏离公义?」
4 「或者你的儿女得罪了祂;祂使他们受报应。」
5 「你若殷勤地寻求神,向全能者恳求;」
6 「你若清洁正直,祂必定为你起来,使你公义的居所兴旺。」
7 「你起初虽然微小,终久必甚发达。」「比勒达」(1节 ))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困惑的爱」。朋友们希望以利法的长篇讲论可以使约伯哑口无言,没想到以利法说了多少(四1-五27 、共48节 )),约伯就回了多少(六1-七21 、共51节 )),所以比勒达说:「这些话你要说到几时」(2节 ))? 「口中的言语如狂风」(2节 )),与约伯所说的「绝望人的讲论既然如风」(六26 ))针锋相对,是责备约伯的言语对神不恭敬。 「神岂能偏离公平?全能者岂能偏离公义」(3节 )),比勒达高举神的「公义」,却忽略了神的怜悯,其实是用人肤浅的神学去限制神。「耶和华有恩惠,有公义;我们的神以怜悯为怀」(诗一百一十八5 )),祂为了挽回走迷的罪人,甚至用「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彼前三18 ))。如果「公义」就是立刻惩罚罪孽,地上还有几人能活到今天呢? 约伯非常关心儿女的灵性,经常为他们献祭赎罪(一5 )),失去儿女是他极大的伤痛。但比勒达却断言有果必有因,无端揣测「或者你的儿女得罪了祂;祂使他们受报应」(4节 )),无疑是雪上加霜。实际上,苦难并不都是因为当事人的罪,也可能「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约九3 ))。 「向全能者恳求」(5节 )),意思是请求赦罪。 神两次称赞约伯:「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一8 、二3 )),但比勒达却按着自己的逻辑由果循因,论断约伯没有「殷勤地寻求神」(5节 )),并不「清洁正直」(6节 ))。 「你起初虽然微小,终久必甚发达」(7节 )),这只是比勒达的臆想,并不是真理的原则,但却被一些人当作励志成功的金句、建立巨型教会的应许。他们按照比勒达的建议,用「寻求神」和「清洁正直」来交换「兴旺」(6节 ))、「发达」(7节 )),恰恰证实了撒但的指控:他们「敬畏神,岂是无故呢」(一9 ))。实际上,神最后责备了比勒达似是而非的议论(四十二9 ));而约伯所寻求的,根本不是物质的兴旺发达,而是与神恢复「密友之情」(二十九4 ))。
8 「请你考问前代,追念他们的列祖所查究的。」
9 「我们不过从昨日才有,一无所知;我们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儿。」
10 「他们岂不指教你、告诉你,从心里发出言语来呢?」比勒达承认自己「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儿」(9节 )),但却不承认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以为只要倚靠长寿的古人的经验,错误积累多了,就可以变成真理。 人的道理越幼稚,就越爱高举传统,以为只要诉诸传统,就能带上权威光环。比勒达自己缺乏理论深度,就抬出古人的教训当作权威(8节 )),「拉大旗作虎皮」。
11 「蒲草没有泥岂能发长?芦荻没有水岂能生发?」
12 「尚青的时候,还没有割下,比百样的草先枯槁。」
13 「凡忘记神的人,景况也是这样;不虔敬人的指望要灭没。」
14 「他所仰赖的必折断;他所倚靠的是蜘蛛网。」
15 「他要倚靠房屋,房屋却站立不住;他要抓住房屋,房屋却不能存留。」
16 「他在日光之下发青,蔓子爬满了园子;」
17 「他的根盘绕石堆,扎入石地。」
18 「他若从本地被拔出,那地就不认识他,说:我没有见过你。」
19 「看哪,这就是他道中之乐;以后必另有人从地而生。」「蒲草」(
11节 ))生长于埃及的尼罗河沿岸,迦南地也很常见。「芦荻」(
11节 ))是「蒲草」的别名。蒲草可以长到3米多,但若缺水,就会迅速枯萎。「蒲草没有泥岂能发长?芦荻没有水岂能生发」(
11节 )),意思是「忘记神的人」(
13节 ))既然离弃神,就会像蒲草离开泥和水一样很快枯干(
13节 ))。
「蜘蛛网」(
14节 )),原文是「蜘蛛的房屋」,与后面的「房屋」(
15节 ))对应。比喻恶人的倚靠就像蜘蛛网一样脆弱。
16-19节把「不虔敬人」(
13节 ))比喻为爬墙的蔓子,看起来非常茂盛,但却很容易被连根拔除。「道中之乐」(
19节 )),意思可能是「腐烂在路上」,被别的植物取代。
人的道理越肤浅,就越喜欢煽情,以为只要修辞够好,论证就有力量。11-19节是非常出色的诗歌,比勒达对恶人的描绘与以利法对义人描写恰成一对(
五17-26 )),但这种因果报应的简单模式,只能出现在诗歌之中,与复杂的人生现实并不相符。文采虽然斐然,但却空洞无物。
上图:尼罗河岸边生长的芦荻,也就是蒲草。
20 「神必不丢弃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恶人。」
21 「他还要以喜笑充满你的口,以欢呼充满你的嘴。」
22 「恨恶你的要披戴惭愧;恶人的帐棚必归于无有。」20-22节听起来是正面的劝勉,实际上是断言约伯就是那「邪恶人」(20节 ))。 「神必不丢弃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恶人」(20节 )),这句话并不能当作公式到处套用。比勒达的逻辑继续发展下去,实际上就是犹太领袖们在十字架下对主耶稣的戏弄:「祂倚靠神,神若喜悦祂,现在可以救祂」(太二十七43 ))。 比勒达是神用来对付约伯、造作约伯的第二个工具,他的观点与以利法相同,但修养却差了不少。他简单地把人分成「完全人」和「邪恶人」,堆积修辞来描述「不虔敬人」(13节 ))的下场,认定约伯就是应当悔改的「恶人」(22节 ))。患难见真情,但真情未必是真理。比勒达不远千里地来表达同情,一旦发现约伯不肯接受自己的观点,竟然转而妄加揣测、横加指责。人的劝勉和安慰若是出于肉体,表面上是为了别人的好处,实际上是为了填补自己灵里的空虚;所以常常为了坚持而坚持,无论是引用权威、还是煽情修辞,都不是根据真理,所以并不能造就人。 三位朋友的言语越来越重,对约伯的打击也越来越大,而神在约伯身上的工作也越来越深。我们平时感到一点委屈、受到一点不公,心里就已经很难忍受了,何况苦难中的约伯呢?但这三位朋友都是神所使用的工具,神正是要让他们自以为是地论断约伯,好一点一点地拆毁他、清理他里面深处的生命死角。今天,当我们受到对付、受到打击、受到委屈的时候,有没有看到那些工具之后神做工的手呢?
比勒达 请你查问前代(八1) 在狄更斯的小说《旦彼与儿子 》(Dombey and Son )里面,说到一位菲德先生,指‘他像手摇风琴的一种人,经常来来去去奏那几首曲调,毫无变化。’那三个朋友从这时起,正当他们和他们面前那个受苦者之间的裂缝愈来愈阔之际,几乎符合这种情况。但在比勒达来说就尤其恰当,他在这里被引进来,对约伯的咒,作了十分戏剧性的衬托。再没有比这两个人更加不同了。作者彷佛知道他的读者会因约伯在第七章的大胆无礼而万分震惊,遂决定立即对抗那些咒,而且用它最倔强又最不妥协的话,以一直感动他的正统信仰作这样厉害的抗议。我确信他要读者们因比勒达的无情(正如这卷书通常美妙地表达的 )而震惊,正如他们因约伯那些无礼的问题而震惊一样。(一 )比勒达的第一首曲调是最简单的曲调,按定义神是不会做错的。他的第二首也同样简单:神赏善罚恶。但在他的演唱曲目中没有关于不该受苦之问题的曲调。在他看来,那是根本不存在的,在神的世界中那更大的邪恶和悲剧的问题也成为不存在的。每一代那些多么使人感到混乱和悲哀的大灾祸,和在我写这些话时,每日在电视上所看到的埃塞俄比亚饥饿儿童头胪萎缩、肚腹肿胀的惨状,这一切绝不会令这个半盲的教条主义者皱上半条眉毛。在比勒达对他熟悉的人类宣判刑罚以前,对现实作的唯一让步是对时间尺度的看法:有时会延迟授予适当的奖赏。在此他给约伯找到一个出口。他对约伯愤慨地向天发出那些问题的含意,感到非常气恼(称那些问题为‘狂风’、他的意思大概不只指它们乃空洞浮夸之词、而且对那些古老且为人珍爱的信仰加以毁灭性的威胁 ),而且深受诱使要为此把约伯列为恶人。然而假如 他确实是清洁而且正直,正如他从前的生活所显示的,又假如 他立即终止他对天道疯狂的攻击,转而向神谦卑的恳求的话,那么,对于约伯来说就可能仍然有希望。他的儿女已经死了,所以他们必定是犯了罪,不可能有别的解释;因为神对祂的仇敌是公正的。但约伯仍然存活,而且还没有受苦到那种情形。神可能仍然要判定他从前的良善强过他现在的背叛,若是央求得够适当的话,神甚至可能引进所期望的祝福日子;因为祂对属祂的人也是仁慈的哩!(二 )把比勒达勉强的承认(在‘假如’的子句内、6节上 ),与以利法热切承认约伯遭灾病前的模范品德相对照,是有启发性的。注意比勒达怎样直指约伯的儿女早死乃因他们的罪,也是有启发性的。他作出非常无人性的错误判断而无良心不安,那种判断,是我们的主在西罗亚楼事件(路十三4) 和那生来瞎眼的男孩那件事上,毫不含混地谴责的(约九2) 。最后,留意比勒达怎样避免提出约伯乃受神试验或被神惩治的可能性,和包含在那个民间故事中无辜受苦问题的答案,以及用以利法在第五章末了的言论自娱,也是有益的。比勒达十分愿意他所指的那一类恶人被剪除净尽。在他看来,正如在箴书里面一样,人类分为两种人:智慧人和愚昧人,或──同一回事──义人和恶人。而且教义指定他们的命运应与他们所作的相称。例外的情况间或发生──恶人昌盛,义人受苦──而且这些令他烦恼;不过他乐于把这些交给神──一位暂缓定意执行其法规的神。若问为甚么祂容许这些例外,这举动在比勒达看来是不敬虔的;在他看来,惯常模式获得保持就足够了。简言之,这是传统的两条道路 的教理,在诗第一篇有十分简明的陈述,现在比勒达宣布(8-10节 )这是一般公认的智慧的总和。他断言,比起固执地像约伯依据我们自己短暂、孤立而又单一的经验去争论(或比如以利法所作的、就那件事谈到获赐私人异象的新真理 ),和依赖我们祖先历代以来流传给我们的教训要好得多了。这世界上那些黄金年代的人物(在希伯来人的传统中、像挪亚或亚伯拉罕这样的族长 )活得长久而又丰盛,他们已苦心摸索出人类行为的原则。其余通情达理之人,在这较微不足道的世代不多的岁月里获派定要做的,便是聆听并默想古时的智慧,且使那智慧成为他们自己的。比勒达在他那冗长的总结中稍微改变了方针,不过实际上他只是重申他的基本立场。他首先描述(11-19节 )所有忘记神的人充沛的活力会突然消失。他们像埃及的蒲草,和生长于尼罗河沙洲的芦荻(创四十一2) ,水多时便很茂盛,没有水时便比任何其他青草都更快枯萎。支持他们的一线希望(七6、) 便突然消失了。他们信赖的是蜘蛛网(希伯来文是房屋 ),因此他们依靠他们自己的房屋时,房屋也会倒塌。他们是深深扎根于石堆的坚柶植物,但园丁把它拔出来时,它便在路上腐朽,并被别的植物取代了。他们‘喜乐’的方式便是这样。但神不会这样丢弃完全无可指摘的人(20节 ),在此我们注意到改变的出现。较早以前怨恨的语调沉默了,而那些条件亦消失了。现在假定约伯是无可指摘的,他在流泪(诗一二六2) ,并在那些恨他的人挫败他之后能期待喜笑。(三 )对这一段以如此不客气语调开始的言论来说,这个结语似乎颇为宽宏。但哪一部分给我们显露出比勒达的真面目呢?我们考虑到他根本未说话以前,他自己已受到约伯那样令他难受的谴责,比勒达在他最后那些话语中成功地使措辞变为温柔,这可以说是他的光荣,他给予他的老朋友有复元的盼望。然而他开头所用的那些强烈的、尖锐的而又无可避免的‘假如’给我们留下恶劣的印象。以利法的言论中便没有这样的情形。而且比勒达对约伯不幸的家人卑鄙的裁判,充分表明他内心的真正状况。我自己面对比勒达言论的印象是,他并非衷心相信约伯为善良的人,他差一点以反调作结,并在绝望中作最后的努力搭救他昔日的朋友,免得他沉沦。绒手套里隐藏着一个心胸狭窄而固执的保守者的拳头,他连一丁点儿异端的迹象也不能容忍。这一字在希腊原文的意思是‘选择’;换句话说,这是指一个人对宗教问题既有自己的见解,又像比勒达一样,发现让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发现重要的一点是:他不像以利法,不论怎样都不向约伯采取理智的行动,而坚持一种对正统信仰的诠释,甚至比在这个民间故事所信奉的正统信仰更狭窄。在此已经这样严格地划上底线了,像约伯这样一个受苦和埋怨的人,他会被挤进唯一的裂缝,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他意识到审判之斧已高高举起,而且就要以最凶猛之势落在他身上,这种做法在宗教团体中(就是在像比勒达一样的人管理的宗教团体中 ),似乎是为那些背道的人所保留的。--《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约伯记第八章 iii. 比勒达(八1~22) 1~3.约伯与他朋友们之间的不一致,在比勒达的第一篇讲论中变得更为扩大。他并不是像以利法一样谦恭有礼地开始的,而是粗鲁地指控约伯是一个饶舌的人,猛烈但却空洞(2b节)。摩法特的译文“凶猛而混乱的言语”是相当引人注目的。 比勒达在他有关神与人的讲论中作客观的分析,结果呢?他就成为一个灵巧但肤浅的思想家,他是一个道德家。在他简单的神学中,每一件事都可以根据两种人来解释完全人( ta{m ,20a节;伯一1 所用的)与鬼祟的恶人( h]a{ne{p ,13b节);在外观看来是一样的,但神却把他们分开来,使一个兴盛,另一个毁灭;他并且暗示说事情永远都是这样,不然就是怀疑神的公平。而根据比勒达的说法,这就是约伯正在做的,所以他说: “神(El)岂能偏离公平? 全能者(Shadday)岂能偏离公义?” 这两行证明了跨越两个平行行的诗歌笔法,这些字组成了一个片语;这不是同义平行句,因为神的名字是 'El Shadday'(译注:“全能的神”),而祂所做的事是“真的公平的”( mis%pat] s]edeq )。两行的动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整个等于是一个单一的句子:“难道全能的神会颠倒真正的审判吗?” 4~7.约伯没有说过这些话,他相信神的公平,但他无法看见。书亚人在约伯无法回答的问题中看出危险的暗示来;因为神的行动是配合人的行为,他能够回溯出理由来,一定是约伯的儿女犯了罪。这是逐渐接近事情的核心了,因为约伯曾经非常关心这一点,并且为了他们的罪(甚至是隐藏的罪)而献祭赎罪(伯一5) 。比勒达并不认识赦免的可能性,没有什么可以介入罪与其后果之间。唯一的选择就是清洁正直(6a节;第二个字是在序言中用来指约伯的一个字)。在这个基础上,约伯可以寻求神,就能获得赏赐,神必使约伯富足(和合本、修订标准本之起来的另一可能译法),恢复属他的财产222 。 这样,他的生活一定会从小起点变到辉煌的结局(7节)。有些释经学者认为恳求(5b节)直译为“恳求恩宠”的劝勉与前面的思想不一致;我们不应该认为这里表示比勒达赞同恩典教义,神的恩宠是公义的赏赐,而不是悔罪的赦免;在这一方面,他比以利法更为严厉。 8~10.就像经常发生的一样,论据越弱,陈述得越有确信。比勒达诉诸于古代的智慧,仿佛他正在说的是普通常识一样。在这一小段中,有着轻微之讽刺文学的笔触;约伯记的作者在此似乎要暗示出他这本书的目的之一:要质疑这类的传说,打败那盲目地持守它的人。比勒达与约伯从相同的起点开始:我们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儿(9b节;参七7、16) ;但他们却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进,两个人都承认:我们一无所知。一个人有限的经历必须由过去所累积的经历来扩大,或更好是由黄金时代起初较纯的智慧来扩大223 。追念224 列祖225 的寻索结果,是可靠知识的来源。 11~19.作者并没有把比勒达塑造成不重要的小人物,这是他的部分技巧。他说的话陈述得非常好,并且是用最好的诗歌写成的。他跟着对恶人的毁灭所作的描绘是非常出色的,这跟以利法在伯五17~26 对善人所作的愉快的描写恰成一对。 它是以修辞疑问句开始的:蒲草没有泥,岂能发长?226 即使有非常繁茂的叶子,但除掉宝贵的水气,它们就比百样的草先枯槁(12b节)。相关的材料再次被诗歌给分散了,硬要把它们凑在一起,会冒渎作者的艺术。所以,他在16节继续描述不虔敬人(13节)227 的蔓延。首先,“他在日光之下带着汁液而膨胀”(德里慈),“他们吸枝228 爬满了他的园子”(16节)。这类的繁盛并不比蜘蛛网好(14b节),他自己的社裕本地,18节)将会否认他,除非“我没有见过你”这句话是代表神的弃绝(参太七23) 。在这里的本地这个字似乎往回连到七10 ,多少带有恶意地暗示:约伯的前景就像恶人的一样。 遗憾的是,由于原文含糊不清,这首乐章在第19节的高潮因而蒙上乌云,没有人能够穿过。几乎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有一个以上的意义或含义,结果译本为读者提供了较广的选择范围。乐这个字含有暗讽之意,但许多较不重要的改变可以产生相当不一样的结果,诸如新英语圣经的“它的生命必要枯萎”(参思高:“看,它要腐烂在路上”)。 20~22.比勒达沿着智慧教训常见的路线,将他对恶人与义人相反的命运所作的分析撮要起来。枯萎之草与繁茂之树的比较是常见的比喻,那些信靠耶和华的人就像在灌溉河道旁繁茂的农园一样(诗一3 ,读作集合名词),信靠自己的人就像沙漠中矮小的灌木一样(耶十七6) 。完全人(20节)的欢呼声,必因神恩典的额外证明他的仇敌的降卑(22节)而提高。 这就是比勒达的智慧,作为生活的一般指引是有帮助的;但是,当神的朋友们是那些受到最大苦难的人时,这智慧则是陈腐的,甚至是残酷的。比勒达将一切简单地划分成善与恶,约伯很久以前已不再这样把人划分为此两种。他知道所有的人都是罪人,包括他自己在内;他希望能够藉着赦免而蒙神赐福(伯七21) 。他已经享受过那个关系,并且身为神的“仆人”(一8) 已经达到那截然不同种类的、只有藉着信心才有可能的完全(一1 ,八20) 。比勒达断言说神必不丢弃完全人(20a节),使他成为那些以同样逻辑讥诮耶稣之人的先导:“祂倚靠神,神……可以救祂”(太二十七43) 。约伯有着较小的加略山,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加略山;但是当我们知道神对耶稣的弃绝时,我们的受遗弃就永远不会再像约伯的那样黑暗了。
222 第6节最后一个片语的一般译法,如和合本之公义的居所 (参吕译、思高、RSV、Gordis),不仅忽略了我们在五3 的注释已经指出之广义的 na{weh ,也忽略了 s]edeq 的法律含义,这个字在第3节译作公义 。而且,这里所用的动词 s%ille{m 字面的意义可能是“使健全”,而不是“偿还”;然而,后者的意义的确适合比勒达严格的律法主义,参第20节。
223 片语前代 (直译:“第一代”)的精确意义被很多人讨论过。
224 H]e{qer 的意义是“调查”,或是指已经由列祖完成的调查(RSV),或现在研究他们的发现。无论如何,根据第9节看来,其中暗示着古人的长寿容许他们洞察出我们不再能够获得的事。
225 希伯来文直译的他们的列祖 曾经引起许多的讨论,产生许多解决的方法。费兹梅〔J. A. Fitzmyer;根据 W. F. Albright 在 Yahweh and the Gods of Canaan , 1968, p.142(p.124 in the London edition)〕提议作“他们的鬼魂”;但是,不单比勒达不可能是在推荐降神术作为从过去获得知识的方法,布罗梅德(Blommerde, Northwest Semitic Grammar and Job , pp. 50f.)现在更举出类似的例子来支持传统的读法,就是相当符合平行体的。
226 关于这种谜语的智慧特性,请见六5、6 的注释;参 Gordis, pp.178f。
227 这个字在约伯记中是很重要的,用了八次,有不同的含义,这里似乎是指一般的含义,因为没有列举特殊的罪。
228 这里可能是玩弄字技,因为集合名词 yo{naqto^ 是子孙的一个简单比喻,同时意味着很快成长与吸奶的孩子。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伯八1 】「书亚人比勒达回答说:」
约伯的另一友人比勒达发言。他不理约伯痛苦的呼喊,反施冷酷的责备。他不相信神会不公平,约伯儿女乃因罪而死亡。约伯须谦卑痛悔向神认罪,才能脱离苦难。
以利法根据所见的异象发言,重心为神的启示,比勒达则以古人的智言慧语为依凭,道理本诸传统的经验和智慧。比勒达力言犯罪乃人受苦之因。他深信约伯有罪,责他说话太狂妄。他的谈话分三部分:1,确认神的公正(2~7节 );2,引述古人的智慧(8~17节 );3,结论(20~22节 )。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神公义无私:另一位朋友比勒达发言。
――《串珠圣经注释》
比勒达称约伯的言语为「狂风」(伯八2) ,以约伯为狂妄.他坚持神对待他的方法,都是正直的.约伯的受苦,适足以证明他的罪恶;如果约伯归向神,就会凡事顺利了。
约伯在质疑神的公义时仍声称无辜,令比勒达很不满意。比勒达有关神公义的论点的基点是对的,但他对神公义的概念却是错的。比勒达的论点是:神不可能不公义,神必不惩罚义人;因此,约伯一定是不义的。比勒达认为,运用他的论点时没有例外。像以利法一样,比勒达也错误地认为,人们只是因为犯罪而受苦。比勒达甚至比以利法还欠缺同情心。他说约伯的儿女是因为他们所行的恶而死的。有关比勒达,请参28章的附表。
――《雷建生约伯记解读》
【伯八1~3 】约伯与他朋友们之间的不一致,在比勒达的第一篇讲论中变得更为扩大。他并不是像以利法一样谦恭有礼地开始的,而是粗鲁地指控约伯是一个饶舌的人,猛烈但却空洞(2b节 )。摩法特的译文──「凶猛而混乱的言语」──是相当引人注目的。
比勒达在他有关神与人的讲论中作客观的分析,结果呢?他就成为一个灵巧但肤浅的思想家,他是一个道德家。在他简单的神学中,每一件事都可以根据两种人来解释──完全人(ta{m-20a节 伯一1) 与鬼祟的恶人(h]a{ne{p-13b节 );在外观看来是一样的,但神却把他们分开来,使一个兴盛,另一个毁灭;他并且暗示说事情永远都是这样,不然就是怀疑神的公平。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八1~7 】“比勒达”。同情心较以利法薄弱,他暗示约伯众子被杀是由于他们的罪(4节 )。他对约伯受苦的诊断基本上跟以利法一样;即约伯是由于自己的罪而受苦(5~7节 )。“书亚人”。亚拉伯人书亚的后裔;书亚是亚伯拉罕与基土拉生的儿子(创二五2) 。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责备约伯言论偏激、空洞无物,力证神的公义,表明恶有恶报,约伯的苦难也许出于他儿女犯罪之故,然而他若谦卑、自洁,必再蒙神的怜悯。
――《串珠圣经注释》
【伯八1~22 】本文是比勒达的第一轮辩论,表明约伯与朋友之间的反目和对立日趋严重。以利法彬彬有礼、小心翼翼地引出了序言(4:1-5),相反,比勒达则不由分说地以非难的口吻开始了辩论。比起以利法,比勒达的辩论丝毫没有进展,反而令人觉得更加固守浅显而简单的逻辑。比勒达认为,现实中的许多人可分为“完全人”(20节 )与“不敬虔人”(13节 ),神的公义将会借着完全人的兴旺或不敬虔人的灾难得以实现。我们可以称比勒达为道德主义家,但最为适合他的还是“律法主义者”(8-10节 )。这类人通常忘记律法的真谛与本意,而拘泥于陈腐的形式,容易盲目跟从传统的权威(太15:3 ,可7:8 ,西2:8) 。
――《圣经精读本》
【伯八2 】「“这些话你要说到几时?口中的言语如狂风要到几时呢?」
狂风: 意指约伯的话粗鄙狂妄,隐含着对约伯的责备。
――《圣经精读本》
【伯八3 】「神岂能偏离公平?全能者岂能偏离公义?」
虽然比勒达口口声声说公义,但他并没有认识其真正的含意。不仅如此,他还标榜自己极为幼稚、律法化的神观,他毫不犹豫地驳斥了约伯。比勒达未曾理解约伯“苦难怎会临到完全人?”的苦恼。然而,我们可以借着耶稣的话解决约伯的问题:①人生的所有苦难皆在神的主权之下。对“谁的罪使人生来就瞎眼”这一提问,耶稣回答说“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荣耀”(约9:1-3) 。这意味着神的荣耀将会借着众人的苦难而得以彰显;②世人都在罪的辖制之下。苦难是罪的结果,世人皆受苦难的事实证明,在亚当里面世人都已堕落了(罗5:12) ;③并且,苦难的目的也在于锤炼神的儿女 。
――《圣经精读本》
【伯八4 】「或者你的儿女得罪了他,他使他们受报应。」
直接证明了比勒达的辩论只是主观看法,并没有依据正确的客观判断。因为,1:5曾论到约伯为儿子们作出的好行为。
――《圣经精读本》
【伯八4~7 】约伯没有说过这些话,他相信神的公平,但他无法看见。书亚人在约伯无法回答的问题中看出危险的暗示来;因为神的行动是配合人的行为,他能够回溯出理由来,一定是约伯的儿女犯了罪。这是逐渐接近事情的核心了,因为约伯曾经非常关心这一点,并且为了他们的罪(甚至是隐藏的罪 )而献祭赎罪(伯一5) 。比勒达并不认识赦免的可能性,没有什么可以介入罪与其后果之间。唯一的选择就是清洁正直(6a节 第二个字是在序言中用来指约伯的一个字 )。在这个基础上,约伯可以寻求神,就能获得赏赐,神必使约伯富足(和合本、修订标准本之起来的另一可能译法 ),恢复属他的财产222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八5 】「你若殷勤地寻求神,向全能者恳求;」
【伯八5~7 】除了比勒达之外,以利法和琐法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论(5:17-26,11:15-19)。正如约伯日后经历的(42:10),这些言语内包含着真理。然而,比勒达在主张此思想时,却误会了以下三点:①他认为只要约伯悔改,便会蒙祝福。然而,约伯本人却坚信自己是完全的;②主要从物质层面把握了约伯的痛苦。然而,约伯是因似乎被神离弃了而感到痛苦(7:11),即便物质的祝福又临到了他,但对神的认识没有长进,痛苦也就会持续;③他的言论基于极其简单的原理,他公式化地认识神,仅仅将神视为因果报应的主体。 ――《圣经精读本》
【伯八6 】「你若清洁正直,他必定为你起来,使你公义的居所兴旺。」
【伯八7 】「你起初虽然微小,终久必甚发达。」 ◎比勒达的立论与以利法一致,但言论更直接犀利,认定约伯的儿女犯罪,约伯也犯罪,要求约伯悔改。【伯八8 】「“请你考问前代,追念他们的列祖所查究的。」【伯八8~10 】比勒达以先人的教训为权威,期望约伯会听他们智慧的话。――《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比勒达考察过往历史及经验,一再指出恶有恶报的不变法则。
――《串珠圣经注释》
就像经常发生的一样,论据越弱,陈述得越有确信。比勒达诉诸于古代的智慧,彷佛他正在说的是普通常识一样。在这一小段中,有着轻微之讽刺文学的笔触;约伯记的作者在此似乎要暗示出他这本书的目的之一:要质疑这类的传说,打败那盲目地持守它的人。比勒达与约伯从相同的起点开始:我们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儿(9b节 七7、16) ;但他们却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进,两个人都承认:我们一无所知。一个人有限的经历必须由过去所累积的经历来扩大,或更好是由黄金时代起初较纯的智慧来扩大223 。追念224 列祖225 的寻索结果,是可靠知识的来源。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八8~10 传统训诲在古代近东智慧文学中的重要性】
美索不达米亚很多智能文学和圣经其他经文一样(伯十五18 ,申四32 ,八9) ,都强调古人智慧的重要性(如巴比伦神义论〔BabylonianTheodicy〕、《卢鲁彼勒南默基》〔即「我要赞美智慧的主」〕 和各种苏美箴 )。在美索不达米亚传统中,称为阿普卡卢(apkallu )的上古七哲是智慧的持有人,将智慧和文明的科技带给世人。贝罗苏斯(Berossus )的作品中,洪水前七哲蒙授全体的启示知识一语,就反映了这个传统。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八9 】「(我们不过从昨日才有 一无所知 我们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儿。 )」
【伯八10 】「他们岂不指教你、告诉你,从心里发出言语来呢?」【伯八11 】「“蒲草没有泥岂能发长?芦荻没有水岂能生发?」比勒达指出人若没有了神,就象制纸用的蒲草无水又无泥,无法生长;生命本身的力量象蛛网一样脆弱,象爬墙的蔓子很易连根拔除(17节 )。没有了神,人间欢乐短暂可笑(19节 )。约伯须认罪才可得福(21~22节 )。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蒲草和芦荻: 生长于池塘或沼泽地带的植物,若没有水几天之内就会枯干。这两种植物喻指“不敬虔的人”,“泥”和“水”则各自比喻“世上虚妄的盼望”及“虚妄的依靠”。以树木为素材的比喻见于圣经各处。蒲草与芦荻与诗1:3 中“栽在溪水旁的树”相对比,与耶17:6 中“沙漠的杜松”相一致。
――《圣经精读本》
【伯八11~12 蒲草的比喻】
蒲草不独用于埃及,巴勒斯坦也有使用蒲草。乌加列文献描述蒲草产于萨玛克湖(Lake Samak )的沼泽地带。蒲草的用途有很多,包括篮子、席子,和书写用的蒲草纸。蒲草可以长得很高,有时超过十呎,但一旦缺水,便迅速枯萎。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八11~19 】称约伯为“不虔敬”(直译作不信神 )的人,又指约伯的辩护如“蜘蛛网”那么脆弱,只会加添他的痛苦。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不敬虔的人像发旺生长的蒲草,很快枯槁;他所倚赖的并不可靠,终必湮没。
――《串珠圣经注释》
作者并没有把比勒达塑造成不重要的小人物,这是他的部分技巧。他说的话陈述得非常好,并且是用最好的诗歌写成的。他跟着对恶人的毁灭所作的描绘是非常出色的,这跟以利法在伯五17~26 对善人所作的愉快的描写恰成一对。
它是以修辞疑问句开始的:蒲草没有泥,岂能发长?226 即使有非常繁茂的叶子,但除掉宝贵的水气,它们就比百样的草先枯槁(12b节 )。相关的材料再次被诗歌给分散了,硬要把它们凑在一起,会冒渎作者的艺术。所以,他在16节继续描述不虔敬人(13节 )227 的蔓延。首先,「他在日光之下带着汁液而膨胀」(德里慈 ),「他们吸枝228 爬满了他的园子」(16节 )。这类的繁盛并不比蜘蛛网好(14b节 ),他自己的社?(本地-18节 )将会否认他,除非「我没有见过你」这句话是代表神的弃绝(太七23) 。在这里的本地这个字似乎往回连到七10 ,多少带有恶意地暗示:约伯的前景就像恶人的一样。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八11~22 】比勒达描述将要临到恶人的患难和灭亡,就像从文学百科全书选取金句而进行罗列。但对像约伯这样陷入困境的人而言,只能是陈旧甚至是残忍的理论。
――《圣经精读本》
【伯八12 】「尚青的时候,还没有割下,比百样的草先枯槁;」
【伯八13 】「凡忘记神的人,景况也是这样。不虔敬人的指望要灭没,」【伯八14 】「他所仰赖的必折断,他所倚靠的是蜘蛛网。」蜘蛛网: 比喻恶人所倚靠之世界的虚无,指出约伯所遭受的苦难必是因他不仰望神、行不义的结果。
――《圣经精读本》
【伯八14~15 】比勒达错误地认为,约伯是信靠神以外的其他保障,所以他指出约伯所信靠的必将倒塌(“他所仰赖的必折断” )。安全感是人生的一项基本需要,人们会不惜一切去寻求保障。然而我们的金钱、财产、知识和人际关系终会失去和变为无用,只有神才可以给我们永久的保障。你生命中寻求的保障是甚么呢?它们是恒久的保障吗?若你以神作为你生命的保障,那么你便不会被不安的感觉侵蚀。
――《雷建生约伯记解读》
【伯八15 】「他要倚靠房屋,房屋却站立不住;他要抓住房屋,房屋却不能存留。」
【伯八16 】「他在日光之下发青,蔓子爬满了园子。」【伯八16~19 】比勒达继续将恶人的昌盛与悲惨的结局,公式化地比作藤蔓的快速成长与瞬间的衰败,不仅固守因果报应的原则,同时论断约伯是罪人。在这里,我们可以再一次感受到失去真正的生命力与爱心的教义所带来的可怕后果 。 ――《圣经精读本》
【伯八17 】「他的根盘绕石堆,扎入石地。」
【伯八17~18 】恶人的倚靠犹如根绕石头而生,往石地下伸展,但时候到了,终被除灭。――《串珠圣经注释》
【伯八18 】「他若从本地被拔出,那地就不认识他,说:我没有见过你。」
【伯八19 】「看哪,这就是他道中之乐,以后必另有人从地而生。」“道中之乐”。大概是一句讽刺的话,意思是恶人只能指望灾难中的“喜乐”。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他道中之乐”:也可译为“他(蔓子 )的生命奇短”,虽有欢乐也极短暂。全句语含讽刺。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这就是他道中之乐」:恶人所有的快乐十分短暂。
――《串珠圣经注释》
【伯八20 】「神必不丢弃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恶人。」
最后三节为比勒达陈词的总结,重申神是公正的,约伯若能听他的劝告,善人必得福,恶人必遭报应。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若极端地发展本节的逻辑,便会招来一个连耶稣基督的自我牺牲都只是罪之代价的错误结果。若真如此,比勒达就站在了犹太领袖的立场,他们曾嘲弄耶稣说“他依靠神,神若喜悦他,现在可以救他”(太27:43) 。而约伯则因无法认识临到自己的苦难之原因和意义,陷进了无法解脱的矛盾纠葛之中。然而,他若认识了全然无罪,却为罪人成为牺牲祭的耶稣基督,可能就会甘心乐意地承受这苦难。
――《圣经精读本》
【伯八20~22 】总结:约伯若悔改归正,神必定赐福。
――《串珠圣经注释》
比勒达沿着智慧教训常见的路线,将他对恶人与义人相反的命运所作的分析撮要起来。枯萎之草与繁茂之树的比较是常见的比喻,那些信靠耶和华的人就像在灌溉河道旁繁茂的农园一样(诗一3 ,读作集合名词 ),信靠自己的人就像沙漠中矮小的灌木一样(耶十七6) 。完全人(20节 )的欢呼声,必因神恩典的额外证明──他的仇敌的降卑(22节 )──而提高。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八21 】「他还要以喜笑充满你的口,以欢呼充满你的嘴。」
【伯八22 】「恨恶你的要披戴惭愧;恶人的帐棚,必归于无有。”」「披戴惭愧」:作者把「惭愧」比喻为一种衣服,恶人披在身上,人人都看得见。
――《串珠圣经注释》
◎比勒达的立论保守,又因为约伯遭遇苦难而认定约伯犯罪,但至终他还是希望约伯悔改,重得丰富,因此 8:21-22 中他还是用正面的方式结束他的讲论。【思想问题(第8章 )】
1试从比勒达的言语找出他一套定型的神学,当中那些方面是正确的?那些犯有错误?参彼前2:21 ; 来10:32-34 。
2比勒达认为苦难是神刑罚的具体表现,人要悔改归向神,以脱离苦难。苦难除了是刑罚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呢?参林后1:4-5 ; 12:7-9。
【伯八6 】
「你若清洁正直,祂必定为你起来。」
这是比勒达说的,认为约伯若是清洁正直,神必起来拯救他,神拯救正直的,所以凡没有被神拯救的人,他们一定不顾正直与清洁,约伯就是这类人,他的说法就有错谬。事实上神在不利的环境中搭救圣徒,或使他们有外在的兴盛,并不是普遍的事。在历代中,不少神的忠仆遭受苦难逼迫,甚至今日仍有千万个人在牢狱、医院、各种贫困与试炼之中。但这些决不表明神不给予公义与慈爱,也并不说明神的仆人不忠与不义。
神对大我们,决不以物质的丰富与否决定我们属灵的情况或说明神是否喜悦我们。有许多事我们应当考虑。有时外面的贫乏会促进我们内里的力量与成熟。我们外体可以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有时必须从安静与忧患中学习,使那些美德得以成熟,我们不受环境的影响而能支取神无穷的供应,我们要常钉死自己,对自己不再恃靠,却只专心依靠神。我们要与别人也为别人受苦。万事都互相效力,使我们分享祂的圣洁,但是在我们一切的忧苦之中,祂也必定为我们起来。
──迈尔《珍贵的片刻》
【伯八14~15 “没有自己的房屋总是缺少安全感”,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比勒达错误地认为,约伯是信靠神以外的其他保障,所以他指出约伯所信靠的必将倒塌(“他所仰赖的必折断” )。安全感是人生的一项基本需要,人们会不惜一切去寻求保障。然而我们的金钱、财产、知识和人际关系终会失去和变为无用,只有神才可以给我们永久的保障。你生命中寻求的保障是甚么呢?它们是恒久的保障吗?若你以神作为你生命的保障,那么你便不会被不安的感觉侵蚀。
──《灵修版圣经注释》
【伯八20 持久的欢笑】「神必不丢弃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恶人。」
人本的文化,如同瓶中之花,无根之木,所有的只是眼前欢,看来青丽鲜艳,不久就要枯萎凋谢。 比勒达承认人生的短暂,智慧有限,所以对约伯说:“请你考问前代,追念他们的列祖所查究的。”(伯八8) 他注重传统的智慧,似乎要把古人的鞋,给所有后代的人穿,以为必会称心适足;如果偶然不如他所想的,不妨削足适履。 他在发挥其历史哲学,以为公义的神,使刑罚随着罪恶。因此,他看到约伯不幸的遭遇,立即点头说:是了,果然跟我的历史观念符合。因此,他先定下了结论,再去推求证据:他想,那是约伯没有尽到作家长的责任:“或者你的儿女得罪了祂,祂使他们受报应。”(伯八4) 家长应该负责督导儿女,是正确的。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忽略教养的家庭,造成社会的病患,自己也遭受报应。但他套用在约伯身上,就不能适用。他更从错误的根基上,建立其理论,率直而残忍的,指约伯是忘记神,不敬虔的人,所以受到报应,其确定的态度,仿佛诗第一篇的语气,所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于圣灵的启示,而是传统的演绎:
蒲草…芦荻…比百样的草先枯槁, 凡忘记神的人景况也是这样; 不虔敬人的指望要灭没… 看哪,这就是他道中之乐! 以后必另有人从地而生。 神必不丢弃完全人, 也不扶助邪恶人。(伯八11-20)
受苦的原因,虽然多出于罪,但人的情形各有不同,总不能用古人的指教和知识,当作万应的模式。虽然比勒达说得不错:“我们不过从昨日才有,一无所知;我们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儿”,短命的人,不能看到永恒的事。不过,圣经说的:“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诗一5-6) ,并不保证常是立即可见。用来衡量约伯,并不恰合。如果他看到约伯后来的结局,就可知他真是短浅之见了。 今天仍然有人,引用历史传统的知识,戋戋争论,夸夸而言,用来判断别人,常失于不公不道;更严重的是代神立言,说是神的作为必然这样那样,使人对神的旨意有错误的认识,难免给世界带来无尽的问题;可能他立意是帮助人,反会造成争论和伤害。这是何等可惜的事。
── 于中旻《约伯记笺记》
【伯八章 比勒达的论点与以利法的有何异同?】
约伯在质疑神的公义时仍声称无辜,令比勒达很不满意。比勒达有关神公义的论点的基点是对的,但他对神公义的概念却是错的。比勒达的论点是:神不可能不公义,神必不惩罚义人;因此,约伯一定是不义的。比勒达认为,运用他的论点时没有例外。像以利法一样,比勒达也错误地认为,人们只是因为犯罪而受苦。比勒达甚至比以利法还欠缺同情心。他说约伯的儿女是因为他们所行的恶而死的。有关比勒达,请参27章的附表。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