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导航 |
≡ 页面菜单 | ▶ 播放
| ♥ 收藏
1 「此后,约伯开口咒诅自己的生日,」
2 「说:」
3 「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
4 「愿那日变为黑暗;愿神不从上面寻找它;愿亮光不照于其上。」
5 「愿黑暗和死荫索取那日;愿密云停在其上;愿日蚀恐吓它。」
6 「愿那夜被幽暗夺取,不在年中的日子同乐,也不入月中的数目。」
7 「愿那夜没有生育,其间也没有欢乐的声音。」
8 「愿那咒诅日子且能惹动鳄鱼的咒诅那夜。」
9 「愿那夜黎明的星宿变为黑暗,盼亮却不亮,也不见早晨的光线(原文是眼皮);」
10 「因没有把怀我胎的门关闭,也没有将患难对我的眼隐藏。」1-10节,是约伯「咒诅自己的生日」(
1节 )),表达生不如死的痛苦。他既不是咒诅神(
二9 )),也不是咒诅自己,而是「咒诅自己的生日」。本章是约伯的第一篇哀歌,文体是诗歌。本书只有一至二章和四十二7-17是散文,其它部分都是诗歌。
「不在年中的日子同乐,也不入月中的数目」(
6节 )),指约伯生日那天是多余的,最好从日历中取消。
「没有欢乐的声音」(
7节 )),可能指没有庆祝孩子出生的欢乐声音。
「鳄鱼」(
8节 ))的音译是「利维坦 Leviathan」,是古代中东神话中巨大的海兽(
诗七十四14 、
赛二十七1 ))。圣经中的诗歌有时引用古代神话中的事物作为比喻,就像中国的诗词使用典故,只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并非证实这些事物的真实性。
「黎明的星宿」(
9节 )),指黎明时分出现的金星和水星。
经过了七天七夜,安静、忍耐的约伯变成了悲愤、焦躁的约伯,一开口就是「咒诅自己的生日」。他并不认为自己有罪,但也不能质疑神不公;「完全正直」(
1节 ))的约伯绝不允许自己「以口犯罪」(
二10 )),既不能咒诅别人,也不能亵渎神。因此,他在重担之下,无法摆脱煎熬,只能「咒诅自己的生日」,希望还不如没有出生。
上图:英国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年)的版画《约伯的绝望 Job’s Despair》,描绘「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伯三3)。
11 「我为何不出母胎而死?为何不出母腹绝气?」
12 「为何有膝接收我?为何有奶哺养我?」
13 「不然,我就早已躺卧安睡,」
14 「和地上为自己重造荒丘的君王、谋士,」
15 「或与有金子、将银子装满了房屋的王子一同安息;」
16 「或像隐而未现、不到期而落的胎,归于无有,如同未见光的婴孩。」
17 「在那里恶人止息搅扰,困乏人得享安息,」
18 「被囚的人同得安逸,不听见督工的声音。」
19 「大小都在那里;奴仆脱离主人的辖制。」11-19节,是约伯希望自己还不如「出母胎而死」(
11节 )),一出生就死亡。
「重造荒丘」(
14节 )),原文是「建造荒丘」。指历史上的显赫人物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坟墓,现在都已成为荒丘。
约伯在痛苦之中,所以把死亡想象得十分可爱,以为死亡是受苦之人最好的解脱,可以消除一切善恶、阶级和劳苦重担(
17-19节 )),却忽视了「死后且有审判」(
十四3 、
来九27 ))。
约伯敬畏神,但还不够认识神,所以还不明白人生的目的,以为人只是在地上渡过一生,最后不论贵贱善恶都在死亡中「安息」(
15 、
17节 ))。所以他所盼望的,只是平平安安地渡过一生,最后「躺卧安睡」(
13节 ))。
上图:法国版画家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e, 1832-1883年)1870年的圣经版画《约伯和他的朋友们 Job and His Friends》。
20 「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心中愁苦的人为何有生命赐给他呢?」
21 「他们切望死,却不得死;求死,胜于求隐藏的珍宝。」
22 「他们寻见坟墓就快乐,极其欢喜。」
23 「人的道路既然遮隐,神又把他四面围困,为何有光赐给他呢?」
24 「我未曾吃饭就发出叹息;我唉哼的声音涌出如水。」
25 「因我所恐惧的临到我身,我所惧怕的迎我而来。」
26 「我不得安逸,不得平静,也不得安息,却有患难来到。」20-26节,是约伯希望自己快快死去,生命对他已经成为难负的重轭。所以约伯希望自己不曾被怀胎(3节 ));若是怀了,希望没有出生(7节 ));若是生了,希望立刻夭折(11节 ));若是长大,希望很快死去(21节 ))。约伯这样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非不够属灵,而是表明痛苦的真实。人的痛苦若是真实的,又怎能无动于衷?只有真实经历过痛苦的人,才有可能体会罪的可怕。人若对痛苦的认识只是蜻蜓点水,对罪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头脑里;人若轻视痛苦,就是轻视基督。 约伯认为,如果人生终究都躲不过「患难」,最终只是「愁苦」,为什么还需要活着呢(20节 ))?他在痛苦之中,已经看不见神造人的美意。但是,约伯的叹息和世人的抱怨有着最根本的不同,因为他相信神在一切之上掌权,所以这信心使他更加痛苦。 「为何有光赐给他」(20节 )),意思是造化弄人,受苦的人反而还要活着。「光」与「生命」(20节 ))对应。 「切望死」(21节 )),原文是「等候死」。 「永生」并不是长生不老,人若与神隔绝,长生不老就会成为「永火」(太十八8 ))的煎熬。「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赛五十九2 )),「与神隔绝」(西一21 ))的罪人终究有一天会和约伯一样,体会到与神隔绝的痛苦,「求死,胜于求隐藏的珍宝」(21节 )),那就是地狱「永火」的感觉了。 23节是约伯在哀歌中第一次提到神。在撒但的眼中,神是「四面圈上篱笆围护」(一10 ))约伯,但在受苦的约伯眼中,自己却是被神「四面围困」(23节 )),找不到出路。约伯之所以对苦难困惑不解,是因为他对神的信心。人若不相信神既是公义良善、也是大有能力的,就不会对苦难产生疑惑。因为在一个没有神的世界里,人根本没有资格抱怨;在一个神没有爱、或者神软弱无力的世界里,人根本没有理由质疑。 「未曾吃饭就发出叹息」(24节 )),意思是叹息就是他的食物。 约伯「所恐惧的、所惧怕的」(25节 )),表面上是所遭遇的那些「患难」(26节 )),实际上是因为这些「患难」意味着他失去了与神的「密友之情」(二十九4 ))。敬畏神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敬虔之人不会无动于衷地漠视贫穷、看淡亲情、压抑感受,假装没有疾病痛苦。相反地,人与神的关系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申二十八1-14 )),并能借着生活知道这关系是否正常(申二十八15-68 ))。因此,苦难让约伯发现,他似乎已经失去了与神的「密友之情」(二十九4 )),这是他最大的痛苦。所以约伯虽然痛苦,但他的哀歌并没有定睛在苦难上,既没有咒诅自己,也没有控诉天灾人祸的肇事者,更没有质问苦难的原因,而是关注自己与神之间的关系。 在三至二十八章的长篇辩论中,约伯常常自言自语、内心挣扎,或是转向神、一次又一次地向神呼吁。约伯并不是冷冰冰的「属灵正确」,而是有温度的人,他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原原本本地告诉神,虽然令三位朋友震惊,但却是最真诚的祷告。三位朋友谈论神,但约伯却是对神说话,这使他成为最终唯一真正认识神的人(四十二7 ))。
约伯的哀歌 我为何不在诞生时就死去?(三1) 作者笔下这个新的约伯一开口说的话,首先,是看生命已没有意义而求解脱的绝望哀呼。他还没有心情想到神学。倒不如说,他遭受身体、精神上极度痛苦的打击,只希望自己死了。他咒诅自己的生日(3节、4-5节 )和母亲怀胎的那夜(3节、6-10节 )。他问,为甚么他不是死胎(11-12节 )?因为那时他便能立即在阴间 的阴影中获得安息(13-15节 )。或者更好的是,他为甚么不在产期前流产呢(16节 )?因为那时他在下界会更早得到安息(17-19节 )。只有在这种绝望和痛苦的悲伤之后,约伯(20节 )才在他的话语中引进少量争论的味道,纵使这些争论是试验性质而且是间接的。(一 )在旧约别处,有约伯咒诅他生日和描述在阴间 (Sheol )生命暗淡相对应的经文,但那些经文不能与这首诗的悲观绝望相比。先知耶利米,在他更加孤独的时刻,也希望自己不曾被生下来。耶利米书二十章十四至十八节 ,他也咒诅他母亲生他的那一日,但他下一个咒诅是对那个把喜讯报给他父亲的人:你岂要行奇事给死人看么? 难道阴魂还能起来称赞你么? 岂能在坟墓里述说你的慈爱么? 岂能在灭亡中述说你的信实么? 你的奇事,岂能在幽暗里被知道么? 你的公义,岂能在忘记之地被知道么?(10-12节 )
这离保罗写那有力而肯定的哥林多前书十五章十九至二十节 之前,相距了很多世纪:‘我们若只在今生靠基督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但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那在旧约时代的人正是只在今生 有指望。倘若他有后裔(约伯现在已经没有后裔了 ),他可能指望他的名字会在他的后裔中间被尊崇。他若生病、受逼迫或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任何医治或平反,都要在今生临到才行。读旧约的基督徒,信自己永远不死,要再次不断提高警觉。对于旧约的人来说,在天那边并没有幸福的地方,能令今生的问题得以解决、今生的不公平可以纠正;又或以色列的智慧教师所坚持的赏罚(若他们在地上未得着或未遭受的话 ),能在那里实现。以色列那些穷苦或受压迫的人,想到死之际,又想到这世界有财有势的人有一天会像他们一样死掉并化为尘土,可能会聊以自慰。以赛亚在一首动人的嘲讽歌里,用下列这些话,描述其他大人物的阴魂欢迎巴比伦王来加入他们行列的情形:使大地战抖, 使列国震动, 使世界如同荒野, 使城邑倾覆, 不释放被掳的人归家, 是这个人么?(赛十四16)
但约伯在这段经文中的讽刺手法是颇独特的。那吸引他的并不是死亡──‘那伟大的平等主义者’──而是一个使其他人害怕的静寂无声的地方。那些君王、谋士和王子在约伯的阴间那里,都愿意放弃他们在地上的负担,并乐于停止权力和财富的追求。甚至恶人都安息了。罪犯不再惧怕被逮捕,囚犯也不再被狱吏的叫声吵醒。奴仆对他主人的召唤可以充耳不闻,地上所有疲倦的人,终于找到有福的宁静。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三20) (三 )到此为止留意听约伯悲鸣的人──我们可假定他三个朋友正在聆听──极可能已瞥见在这哀鸣的凄酸和哀恸的背后,乃是发出哀悼的人的心境中,那些最困扰的含意。还有比失望和绝望更甚的么?约伯希望在他的胚胎成形及被生下来这两个时候,混沌的状态能暂时回来。他是否愤世疾俗地暗示,这混沌的状态其实在不少的时机中,在所谓宇宙创造主的默许下已经回来了呢?而且他这样渴望死,又这样不寻常地居于阴间的安息,是否愠怒地暗示他自己被拘禁于地上,并渴想在那唯一的地方使他可以逃避那天上狱吏的注意,确知他不会追捕他吗?鉴于约伯第三段开端的话语在那个方向有较强的暗讽,我想我们可以作肯定的答复。约伯对神的控告取代了他的悲观情绪时,整个气氛肯定变得愈来愈充满火药味;神的名字到此为止已很难从那个新的约伯口里听到了。(四 )神的名字在这一章的头十九节中实际上只被提到一次──在第四节,对约伯生日所发一连串咒诅之中,在那些用‘愿……!’开始的句式里不容易察觉到。第二十节也用一种非人称的形式:‘受患难的人为何有(生命的 )光赐给他呢?’但这一次在原来的听众中无一人会被骗。只有神能赐生命,虽然约伯现在是间接地,但却是无误地暗示神在他命运中;不但在他的命运中,而且也在他身边以外更多人的命运中。接着是一个图像,其大胆的描述是颇令人惊异的。约伯使我们联想到其他苦痛的人群的存在,他们被描写为在发掘死亡,像盗墓者发掘宝藏一样,当他们掘开储存陪葬物的墓室时,便发出胜利的欢声。盗墓,尤其是盗大人物的墓,在那里有贵重物品放在尸体旁边,使这些大人物在下界能购买一个有特殊权益的地位(或考虑到我们近期对于阴间的描述、我们可说阴间是一个颇为优越的地方 )。盗墓,在古代很普遍,这种行为对那些考古学者来说是要命的事。发现一座未被搜劫的墓,像少年法老杜唐卡门(Tutankhamun )的墓,的确是一件罕有的事件。这种劫掠在以色列亦无法幸免,这从西罗亚附近的一个官员墓石上,三行哀伤的希伯来文铭刻中可以看到。它的年代与那著名的西罗亚引水道碑铭大约同一时期(主前七○○年 ),现存于英国博物馆。(方形括号内的文字、很可能经过复用 )碑文这样说:(a )这是管家〔希班耶〕〔the tomb of Sheban(iah )之墓〕。这里没有金银,(b )只有〔他的骸骨〕和与他一起那个女仆的骸骨。愿咒诅临到(c )开启这墓的人!我若是盗墓者,我想这样的警告会使我伸手去取我的工具,而不是就此罢手!而且正如一个旧约学者一样,我无法不自忖这样的观点怎样与以色列的信仰调和。但它给约伯强有力的隐喻提供了何等适当的例证!(五 )二十三节终于引进神的名字,不过只在一个附属子句中。约伯抱怨的,似乎是他和那些像他一样遭遇的人,注定被一个敌对的神所围困,而且事前并未给予警告。然而这一节真正尖刻之处,见于一个讽刺的双关语中。动词‘围困’(to hedge )是撒但在一章十节 反讽时用的双关语,说约伯作为德行的典范是容易的,因为神在他和他的家周围圈上一个保护的篱笆(hedge )。约伯当然对发生在天庭的事一无所知,他的讽刺是无意义的。但这字用来强调他心境的改变是何等有力呀!从前把他包围在祂爱中的神,现在把他困住,使他窒息。(在数句描述他激动和恐惧状态的话语之后 )我们暂时离开这一个人,他在他患难开始时,很想为神圣的公正辩护,但过了几周孤单痛苦的沉思后,现在正演变到要对这公正作正面猛攻的边缘。一生合乎正统虔敬的本能,正丧失约束他的能力。--《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约伯记第三章 Ⅱ约伯与他朋友们的讨论(三1~ 二十七23) 在马所拉经文现在的内容中,这一段落至少有十七次的讲论“约伯九次、以利法三次、比勒达三次、琐法两次;若是把琐法从假设是失去的讲论第三循环的材料恢复过来(见导论:“Ⅶ约伯记的编成”的第六阶段),这数目还要增加,我们还没有把第二十八章或二十九至三十一章算在约伯的讲论中;但第二十七章被介绍为一个不同的讲论,结束了与朋友之间的讨论,使约伯讲论的总数变为十次。 我们很难知道该怎么称呼这个段落。“讨论”听起来仿佛是有些学者在谈论一个问题,有些释经学者(如 Jones)说到每一个人的“贡献”,好像把本书主要的兴趣放在苦难的理论问题之观念,或可能的解决方法上。称之为“辩论”,暗示着较具有争议性的,但这也传达了一个错误的印象,以为是一个智力的练习。在这里所报导的谈话不是哲学座谈会,约伯的垃圾堆不是一个即兴而作的智慧学校。这些讲论若称为会话,甚至对话就太长了。它们之间没有足够的关联性,可以藉着逻辑来追溯其论证。在这一点上,以及在诗歌的形式上,人为的编排是最为明显的。每一次的讲论都是一整篇,它内部的完整性使许多完整的观念可以一气呵成。这是“争论”文学一种典型的手法一种争论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奖品是颁给以最好的讲论来说服别人的人。讲论是以其固有的素质及清晰性来判断的,而不是由它们驳倒对手的果效来判断的。 这暗示着有听众。发言的人并不试着要说服对方,甚至当他们向着对方说话时都是如此,这正是何以一个讲论与下一个讲论之间经常很难找出关联性的原因;这也是当论证进行时难以追溯出发现真理之过程的原因,这也是难以将一个一贯而界定得很好的“立场”划归这四个发言人中的每一个的原因,虽然曾经尝试作过广泛的性格描写114 。也没有使用正式的逻辑来检视所作之主张的正确性。对生活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漫无方向的讨论,比起只是由作者的傀儡人物对一个主题所作的慎重研究更为真实(虽然有着上面所指出的正式技术)。这些讲论经常都是情绪化的,有时候还诉诸于个人的人格。我们经常在一个讲论中,找不到对前一个讲论的直接答覆,看不出彼此间的关联性。对于论证是如何进行的究竟是约伯最先发言,然后他的朋友们轮流回答115 ,或者约伯的每一个讲论是否针对着朋友刚刚所说的而作的回应116 释经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这些讲论的脉络并未帮助我们作出这类优美的分析,不过总是值得尝试去寻找连续的讲论彼此间的关联,仿佛每一个人都是以某种方式来回应(就算是只有一部分或间接地)刚才所说的话117 。 约伯的讲论与他朋友们的那些讲论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它强化了这个印象在这种言语的冲突中,没有多少心灵的交会。他们对约伯谈论神,约伯也谈论神,有时候是对他们说的。在这里是为了要找出某种像是争论的东西。但约伯的发言许多都是针对完全不同的方向,约伯不是在争辩一个论点,他是试着要了解他的经历,因此,他经常是自言自语,在自己的内心中挣扎着;他也试着要保留(或恢复)他与神之间失落了的友谊,因此,他一次又一次地向神呼吁,他的祷告可能会令他那些虔诚的朋友们震惊,但他至少是不断对那不留意的神说话。他的朋友们谈论神,约伯则是对神说话;这使得他变成本书中唯一真正的神学家。 注意到约伯讲论的这个特色,对了解这整本书而言,是很重要的。神最后赞同约伯的立场,并不意味着他所作的每个神学陈述都是正确的,或说他朋友们所说的就是错误的。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若单独来看,本书的每个命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的。本书不是针对任何“理论”所作的争论。约伯的祷告有些是古怪的,对他那些尊贵的朋友们而言,一定是很危险的。他试着要触及神的心思是大胆的,令我们喘不过气来,一定也令他慎重的朋友们忧心。他是多情善感的,他们则是冷冰冰的。约伯是非常认真的,也是率直诚实的,他把他的感受、他的想法原原本本地告诉神,几乎找不到比这更好的祷告了。 约伯讲论的另一个一般特征,我们无论如何强调它,都不算强烈。有些学者认为他在对话中如火山爆发似的暴怒,与他在序言中的平静完全不同118 ;但他们忽略了这个事实约伯从来没有为他在第一章中所受的损失,或第二章中的疾病而悲伤,在这一点上,他绝对是前后一致的。他从头到尾所关注的都是神,不是他的财富或健康,而是他与神在一起的生活。他之所以如此痛苦,乃是因为他似乎已经失去神了。这个敏锐的意识并未将他人类生活中的细节他的工作、他的家庭与他的身体当作是与神无关而从舞台上除去。对约伯及以色列人来说,他们从来都不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把一个人的价值局限在他与神的关系上,使人对贫穷冷漠,对死别没有感觉,对痛苦毫不在意。相反地,与神的关系却正是在这些普通的事上,并且藉着它们才能得知的;没有了它们,约伯不仅失去了人性,也失去了神。我们已经准备要接受一个答案,这答案的出现,不是在(只有)神与约伯(单独)会遇时,而是当我们在神的世界中找到祂时(雅巍的讲论),以及约伯发现自己再次被动物、朋友与家庭环绕之时。
114 试着要为每一个朋友找出一个不同的宗教“模式”,甚至到用尽讽刺来描绘的地步,并没有产生一致的结果。他们的外观有着太多的重叠,他们太过人性了,以致无法将之固定起来。
115 以利户的断言(三十二2~5) 暗示着朋友们曾试着要驳倒约伯。参 W. E. Hulme; Dialogue in Despair (1968)。
116 Jones, pp.74~96。
117 把每一个讲论分成两部分,头一部分是针对刚才所说的话而作的回应,第二部分则是发展一个新的题材以供下一个人来答覆,这类的分析则失之太过了。然而,约伯的讲论比别人的长而且多偶尔也赋予它们自己有这类的分析。
118 关于使用这个所谓的相反来把散文体与诗歌体归于两个不同的来源,见导论:“Ⅶ约伯记的编成”的第一阶段)。
A约伯的哀歌(三1~26) 在第一篇讲论中,以相当难以抵抗的剧烈手法呈现出人类不幸的惨状。约伯茫然而若有所失,因为他无法否认对他做了这一切事的乃是耶和华自己。比他的问题“为何?”(这是他朋友们最好的答案也无法令人满意的)更可怜的,是他拼命地想要找回他失去的这位朋友。在这些情况下,几乎是不能对朋友们有所苛责的,纵使他们好意的努力加重了约伯的愁烦,多过令他平静(十六2) ;因为至终只有耶和华自己能医治约伯最深处的心灵,并不是祂对问题的回答比朋友们好(祂似乎根本就没有回答它们),而是在祂说话之后,约伯已经把问题完全撇在一边了。 1. 打破长久之沉默(参二13) 的是约伯,他已有足够的时间来沉思令他心碎的事,他因着难以承受之忧愁的重压而恐惧,而被压碎。因为他的生活曾获得如此多的应许、蒙受如此多的赏赐,更强化了他的悲伤。他并不是将人类普遍的情形哲理化,虽然这种伸张是很容易发展的;凡他所说的,每个受苦之人都可以把它应用在自己身上。他现在的光景,迫使他不相信神将他造成一个人时之良善;神最佳的作品,充其量也不过是如此尔尔,约伯自己是一切中最好的,是神自己所以为荣的(约伯并不知道这一点),他是勤奋的、尊贵的、敬虔的,是世人的模范;现在却坐在尘土中,他的过去已经失落了,他的未来是虚空的,他的现在则是痛苦的。或者,他若想起将来,它所能提供的一切,就只有死亡。这死亡是受欢迎的,因可以释放他脱离现在的绝望;但这死亡也是受憎恶的,因是对那无意义之生活至终的嘲笑。在这样的心情中,一个妇人或孩子可能会哭泣;但对一个男人而言,比较恰当的是咒诅。约伯开口、咒诅119 。这里很重要的是,要注意约伯并不是咒诅神。起初,神曾经咒诅那紧接着我们第一对祖先的罪而来的可悲光景。神并未咒诅人;约伯也没有咒诅他自己,他是咒诅自己的生日(直译为“他的日子”),响应了神自己的咒诅。他尚未质问神,更遑论责备祂了,那是后来才发生的事。他并没有问神,为什么会打发暴风与恶人把一个人的成就给毁坏掉;他也没有好奇地想要找出这不该受之苦的原因;也就是说,在神身上找出一个能令人信服的解释。即使他的朋友们能够为这类的问题带来无法反驳的答案,令他惊骇的事实仍然会存在。人类的存在可以是多么的可怜啊!可怜到这种地步,甚至迅速结束生命还更好,最好的则是根本没有存在过。约伯如此抱怨着。他咒诅他的出生(3~10节),他切望死亡(11~19节),他悲悼生命(20~23节),以一段悲叹来结束(24~26节)。 这篇讲论中所流露出来那令人吃惊的心境,并不意味着约伯已经在压力下崩溃了,这一点无论如何强调,都不算太强烈。本书丝毫没有一点说撒但终于证实了他的论点。支配着西方基督教界(尤其是在清教徒传统)习俗之中产阶级的礼仪,对于约伯讲论的正确性毫无指引。有时候,自制与不显露出自己的情绪是相当不同的。约伯不是斯多亚派(Stoics)的人,努力挣扎要脱离一切的感觉而获得纯洁的心思;圣经对于这类剥除人性的哲学一无所知。但我们却站立在一段漫长而苍白的敬虔传统中,这种敬虔以尊贵(但却属异教徒)之斯多亚的伦理混淆了基督徒的道路120 。进一步的曲解是由各式各样的诺斯底派(Gnosticism,或摩尼教 Manichaeism)所助长,直到把基督徒的完全界定为理智胜过情感121 ,有时还以保罗的词汇“灵”与“肉体”作为伪装呢!它为受苦之人所开的处方,是麻木地认命于神不可质问的旨意,严厉地抑制所有的感觉,或者至少抑制这些感觉的外在表现,连带地非难那些不能沉着地以“不受情感烈火搅扰的平静”122 行走在火炉中之软弱的多数人。这个传统不以约伯为它的守护圣徒,认为雅各提及他的“忍耐”123 是不可思议的,他难以压抑的悲伤124 、他的爆发怒气是不属灵的,这也就不足为奇了。但约伯却是丧失家属的、受辱的、在痛苦中的一个人,他的皮肤化脓溃烂,他的神经系统有如火烧;石头或铜造成的人(伯六12) 可能仍然可以不为所动,但一个真实的人却是全然受到骚动的。耶和华的试验不是要看看约伯能否像块木头一样不为所动地坐着。 2. 约伯的哀歌与圣经中其他悲伤的诗包括耶二十14~18 或与耶利米哀歌三1~18 同属一类,这一切全都汇集在耶稣那可怕的被弃中(太二十七46) ,作为被弃绝之人性的真实呼喊,试图要找到它所失去的神。所以,毫无疑问地,约伯所说的不能加以非难。形式批判学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讲论的普通目的。虽然是以一种阴惨、精心设计、过分夸大的咒诅形式,它的目的是要为一个人的不幸而悲伤,从而唤起人与神的同情125 。诗歌体掌握了这种粗犷的呼喊,呐喊的声音很长,文法很困难,几乎到了不连贯的程度。译经者使之顺畅,反倒把作者的技巧给破坏了。这些特色对于那些力求用语纯正之人显为困难的,却可能保留了作者用心良苦的结果,不应归咎经文后来的退化。 3. 在这首诗的开头几行,我们已经陷入这类的困难当中,诗歌平行句中的项目不相配合。未加定冠词的日(译经者加上定冠词那)与加定冠词的那夜相对。动词改变了它们的形式:我生(未完成时态)与怀了(完成时态)两者皆指过去的时间126 。大部分这类的问题都可以不经修正经文就解决,但是为结论辩护所需之专业的讨论,却是超过这类的注释书之范围了。说这个字是本节最大的困难,这不大像是将那夜位格化以说话,并“为了在它里面所发生的事作见证”127 ,或是“将之向至高者报告”128 ,参 RV、RSV、AB。将这动词当作非人称动词(AV)也是不容易的。比较粗劣的对策,诸如把说改成“当……之时”,并没有其他经文的支持。若是把这个麻烦的字干脆删掉了,诗歌的平行就可获得改善,这样,“(当)我生的那日”与“(当)怀我为男胎的那夜”就可以更密切地配合了,这两行在长度上也比较接近;但是,容许以偏见在诗歌平行句的同义词中尽可能使两行接近的作法,在批判学上是个错误的方法。我们仍然得考虑到把出生放在怀胎前这个不合理的次序。既然孩子的性别只有在出生时才能知道,“男”这个字(它使第二行变得比第一行长很多),可能应该是两行同时都有的。比较耶利米书二十15 的暗示:说是指向父亲报告出生的消息,这是接生的高潮,耶利米咒诅那作这件事的人。怀胎不像是独立地报信的,叫耶利米的父亲内心欢喜的,主要是生了一个男孩子;但约伯却认为他自己的生日是个灾祸。 4. 日与夜的平行仍然继续着,每一个阶段都较为扩充:那日是在第4与第5节受咒诅的,那夜则是在第6~10节受咒诅的。一个人不应该太过卖弄学问而把怀胎的那夜与出生的那日分开来,夜与日一起构成了二十四小时,希伯来文没有特别的字可以指这个时期。约伯是以一般的词句谈论他生命的肇端。那日的咒诅是由两首三行诗所组成的,将它们修剪为比较单纯的双行单元(像许多释经学者所作的一样),是没有收获的。事实上,这六行形成了一个写得非常好的样式,因为第一行引介了整段,而最后一行则将之结束了129 。一般性的观念是很清楚的;既然神的关怀导致时间与季节存在,约伯希望神不曾想到那特别的日子,或它最好留在黑暗中。 5. 那日可能是属于黑暗的,所以,愿黑暗……索取那日,把它从外人手中赎回来,将之取回为它自己的(RV),因为它们是同类的。希伯来字根 g~l 也出现在约伯记十九25 意思是“赎回”。钦订本(AV)译作“玷污它”(思高),是基于后来的一个意义“污损”,这个解释存留在新英语圣经(NEB)的译法“弄脏”中。其选择是释经学者仍持续存在的争论。江森(Aubrey R. Johnson)作了另一个提议,译作“遮盖”,带有“保护”的可能意义,而不是“污损”130 。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出现在第5节的最后一行,因为我们不知道 kmryry 这个字的意思究竟是“苦”或“黑”。 6. 关于那夜,约伯表达了类似的期望。它也要被黑暗所抑制(参思高),并且,实际将它从日历中涂抹掉。新英语圣经把祈使句译作命令句,破坏了诗歌的流畅。修订标准本(RSV)的译法比较是直译的,应该优先考虑(它仍然是罗利所偏爱的131 ),虽然它的同乐(和合本同)与钦订本的“参加”都应该予以舍弃。达户(Mitchell Dahood)经常引人注意相同的平行句在创世记四十九6 的用法,引用比较的证据来支持“被看见”的意义132 。 7. 译作没有生育(RSV)的这个希伯来文 galmu^d ,意思似乎是,“如石头般的”,相当照着字面的意思用在约伯记十五34 。石头子宫是一个不孕妇女相当好的一幅图画,她不像好土一样接受种子133 ,若是如此,约伯就是在重复第3节的思想。但是这里说要成为如石头般的乃是那夜,下一行将此与欢乐的声音作对比,暗示那夜的无生产力是没有活动的安静;但是,应该记得的是:受咒诅的不是那夜,而是发生在其中的生产事件。 8. 因为衮克尔(Hermann Gunkel)在一八九五年首先倡议:日子应该读作 ym “海洋”134 ,稳定地累积下来的支持证据逐渐赢得较多学者的赞同,以致现在新英语圣经译作“那些甚至可以以魔术把深海的怪物捆绑起来的人”。这在化除古老迦南观念的神话上可能失之有过,在以色列人的文学作品中,这类的观念已经变成仅具装饰性的意象而已了。不容置疑地,译作鳄鱼的这个字( Leviathan )是古代神话中的混沌龙(chaosdragon),平行体很强烈地赞同新的读法135 ;然而,8b节的困难仍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平行句是有所帮助的,暗示着使用黑暗权势来巧妙处理天上的现象,以致古老的混沌龙将会引起月蚀136 。译作能(NEB“容易的”)这个字的意义并不清楚,惹动(NEB“驯服”)这个字也是一样。在这句话中,大约是在由神创造的能力所抑制之毁灭的权势,与约伯期望他的生日至少能再次被混沌所索取之间,有所关联;我们不需越过这一点,毫无保留地将之诉诸于魔术师或以祷告来许愿。 9. 约伯怎样希望太阳在他出生的那日不曾升起、在他受孕的那夜永不落下,他现在也照样说:愿那夜黎明的星宿变为黑暗。整节经文描写天亮的三个阶段,在希伯来文字汇上作了仔细的区别。它是以夜晚最后的星宿不发光开始的(9a节),在这里提及的亮(9b节)是特别指太阳说的,太阳的升起(使早晨来临)受到阻碍,甚至妨碍了黎明前的微亮(9c节),生动地称这微亮为“沙哈(shahar)的眼皮”137 (见和合本小字)仍然隐而未现之太阳的光圈。这种呼唤的形像与荷马为新日之色彩而欢呼吻合;但对于约伯而言,日出时的柔和之美嘲弄了它所造成的丑陋。 10. 这节完成了对约伯生日的咒诅。它(吕译、思高、现中)可能意味着那夜没有把授精的精液给关在外面,或是指没有把胎儿关闭起来的那日。但在旧约圣经中,把一个妇女的子宫关闭或打开的乃是神(只有神),最好是把这里所暗示的主词看作是“神”。使用双数的门(在三十八8 又使用相同的形式)逼真地指阴唇,而不是子宫,但仍然没有解决它们究竟是为了受胎或生产而打开的这个问题。“我母亲子宫的”(RSV;参思高)的译法,或“怀我的子宫的”(NEB;参和合本、吕译)的改写,都失去了简洁,这句话在希伯来文只是“我的肚腹”。词尾加词显然是“我的”可能是个古老的所有格字尾,约伯提及“下腹部的双重之门”,可能是表达出希望他的母亲仍是处女(参歌四12)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是有赖于10b节,这在现今的翻译中与10a节并没有多少平行之处。也没有将患难对我的眼隐藏,是个完全不同的观念,仿佛约伯现在是在谈论一般生命中令人疲乏的事;但是眼睛所见的患难,似乎是太过表面了,无法描写出约伯对他自己艰难的命运所作的埋怨。这个字是形容辛劳以及它所引起的苦难,所以提及生小孩时竭尽全力的情形相当适合这里的上下文。若不念 me{-`e{yna{y ,某种形式的 me{~ayim 就可辨认出来。我们现在就有平行句了,因为这个字意思是指胃或小腹部,配合 bet]en ,内腹部138 (和合本译作胎)。 现在每一件事都各就各位了。这一节的否定词同时连接两行,这是长久以来已获公认的。约伯期望神曾经介入他母亲分娩的过程中,使他可以仍然稳妥地留在母体的封闭之门内139 。如果这里所提及的主要意义,是出生而非受孕,第10节就结束了有关那日的谈论,完成了第4与第5节的谈论,虽然第6~9节是处理那夜。但是,无论是用哪种方式来表达,约伯都是希望他不曾被生下来。 11. 这时约伯的讲论从咒诅转向质问,在此有思想的连贯。他希望他不曾被怀在母腹中;若是怀了,他就希望能胎死腹中;若不然,就希望不曾被生下;若是生下了,就希望他能立刻就死了;或者,既然他已长大成人,就希望能很快死掉140 。修订标准本以“出生时”取代了吕译、钦订本与修订本(RV)的“从母胎”。介系词 min 可能是位置格的,意思是“在……里面”,有许多译本,包括七十士译本在内,都支持这个译法。这样,这里的想法就是指在出生前或出生后死去141 。但是修订标准本中所作之同义词平行句(和合本、思高亦同)却是有必要的,出母胎与出母腹、死与绝气都是互相配合成对的。我们一旦将第一行的“为何”与“不”看作是同属两行的,把第二行的“出”也看作是同属两行的,立刻就可以看出这一节的完整性了。这句诗经过巧妙修饰的结果,变成极简洁,中英文译本中完整的译法就变得稍嫌冗长了: “我为何不(出)母胎(而)死; (我为何不)出母腹就绝气?” 12. 创世记五十23 暗示12a节是指父亲接纳新生儿;但提及“我母亲的膝”(NEB,参现中)跟以赛亚书六十六12 一样是以整个第12节来描写第一次的哺乳行动。 13. 如果约伯早就死了,不管是怎么死的,那他一定早就获得解脱了,并不是因为死亡提供补偿或喜乐,只是因为它结束了生命中的不幸而已。 死亡是约伯记这卷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如我们在导论:“Ⅹ约伯记中的苦难问题”已经见过的,下一个世界中赏赐与刑罚的教义,并未以今生不相同之命运的道德问题的答案而出现在约伯记中,约伯也没有指望死亡能矫正他不当受之苦难的不公平,只要结束它们就够了。在这卷书的神学中,审判不是延期到来生的,它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意义说到生命动乱的减少(13节)与生命中的不平等变为毫无关联的(14~19节)。虽然对阴间生活处境的描写是含糊不清的,可清楚相信的,却是死后个人仍旧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与身分。本书对后来的末世论中蒙福的天堂或受折磨的地狱一无所知,但是绝无人死如灯灭的想法;事实上,约伯提供了一份颇长的阴间住民的名单,从那些已经获得最高要职的人(君王与其他人,14节),到那些一无所成的人(流产的胎儿,16节)142 。他羡慕这一切的人,因为在坟墓里不会发生任何事。 14. 社会的不平等在坟墓里全都扯平了,这一点浓缩在第19节,那里说小的与大的、奴隶与他的主人,现在全都一样了,两种极端很恰当地被条列下来,每种都包括四种人:在第14与15节的君王、谋士、建造者、王子(或富人);在第17与18节的恶人、困乏人、被囚的人、督工。第16节恰巧位于中间的适当位置,很清楚地分成这两匀耍而第19节将把两种阶级放在一起,将整个作了撮要。 第14b节的意义从未获得阐明,虽然曾经有过许多的尝试。君王并未为自己建造荒邱,而且,虽然 bnh (建造)的意义有时候是“重造”(吕译、思高、现中),这类的工程并不是像原来的建筑物一样具有纪念意义的。荒邱并不是像金字塔一样意味着某种古老的事物,不像是用来指墓穴,虽然这意义颇切合上下文一般论及的死亡。就跟王子(15节)不能把他们的财富带到阴间里一样;君王的建筑物现在已经荒废,照样嘲笑他们在世界上的辉煌,因为他们在死亡中与奴隶没有什么差别143 。 15. 类似的考虑也暗示王子储存金子、银子的房屋不是他们的坟墓(在坟墓里,宝藏是埋起来的),而是指他们丰裕的家,这在阴间里对他们是毫无价值的。 17. 阴间是安息与释放的地方(13节);甚至连恶人,非但没有获得他们长期未兑现的刑罚,反倒是得以歇息。他的意思比较不像是说他们现在受了拦阻而“停止了骚扰”别人(吕译、思高、现中);在第26节末了,也使用同一个字来形容约伯现在的“烦扰”(吕译)。它是暗示恶人活在情绪不安的状态中,对他们而言,这个状态在死时终于可以快乐地结束了。我们已经接近了苦毒的思想为善或为恶在末了并没有差别。 18. 既然被囚的人在阴间所得着的是安逸,而不是释放,他们就不是在牢狱里的人,而是受到残忍的强迫劳力的“被掳的人”(吕译),所以这一节所提及的,可能只有一个阶层的人,而不是两个。 19. 就如我们已经说过的,这节经文结束了所列的名单。形容词“小”与“大”可以指面积、年纪、地位、或财力,见一3 的注释\cf0,“大”在那里的意义是“富有的”。新英语圣经的“高与低”,是社会阶层的对比;修订标准本的“小与大”,比较不明确,但把结合第14~19节的交错配列模式保留下来: A 特权的(14~15节) B 没有特权的(17~18节) B' “小”/“奴仆” A' “大”/“主人” 第19b节常见的翻译以和合本及修订标准本为例:奴仆脱离主人的辖制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因为整段经文的趋势是所有的社会差异在阴间里都消失了,而不是奴仆在那里变成了自由人。 h]op{s%i^ 精确的专业意义是个显著的问题,在较大的注释书中,以极长的篇幅来讨论。它似乎是指奴仆、自由人、与主人(未必是奴隶的主人,而是拥有土地的公民),代表社会中的三种阶层,在死后全都消失了144 。 20. 到目前为止,约伯已经发现生命是难以忍受的(3~10节),死亡则是可羡慕的(11~19节)。现在,他更深地探讨问题的内部,问这一切的事为何会发生。光与生命是类似的,因为死亡的境界是黑暗的。为什么神恩赐生命的结果竟然是:有生命的希望能除掉它呢145 ? 21. 他们切望死。虽然自杀是个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但却从未列入考虑;死亡也必须是神的恩赐,对于现在的约伯而言,这已变成证明祂的良善的唯一可能。 22. 这里用来描写死人大喜的字眼他们寻见坟墓是非常生动的。 Gi^l (译注:极其欢喜)是描写跳舞时狂放不羁,充满快乐的情形,但有些学者利用平行句来找出另一个字指坟墓,且有亚拉伯文的同源字支持146 。 23. 这节经文重复了第20节的思想,结束了这个乐章。希伯来文的残缺不全,由和合本及修订标准本缓和了,重复使用第20节的为何有光赐给(注意和合本字旁小点)。但其间的关联是可以正确领会的。所用的字眼甚至更为愁苦,因为有着撒但在一10 所说的话的反讽回响。撒但视神的围困是个保护,约伯却认为那是个束缚,他感觉到受限其中。 24. 约伯这篇讲论的最后三节经文,在希伯来原文中很难理解,所以译经者必须作自由的发挥,才能确保中英文的合理性。叹息与唉哼不够强烈,后者所描写的是狮子的吼叫,读作 km-ym ,而不是 k-mym ,不需要改变经文,却产生一个较为有力的明喻:“我怒吼的瀑布就像海洋一样”。前一行明显地提及“我的食物”(吕译、思高),令所有释经学者深受挫折,除非“我的肉”147 可以提供一点线索。要表达约伯悲惨的愁苦,叹息是太过柔弱无力了。所传达的印象是:从他整个身体发出呻吟。 25. 约伯在他兴盛之时不曾自满,他小心谨慎,以免丧失神的恩宠(一5) 。然而灾祸打击照样临到。比较修订标准本(恐惧;译注:英文为现在式)与新英语圣经(“耿耿于怀”;译注:英文为过去式),就可以证明动词时态的困难。钦订本的译法应该优先考虑。他所恐惧的事失去神的恩宠却偏偏临到他身上,他对为什么会如此毫无概念。 26. 最后这一节有四个清楚的子句,每一句都像把刀一样刺痛人: “我不得安宁! 我不得平静! 我不得安息! 烦扰不断来侵!”
119 约伯的第一篇讲论已经是狂怒的了,证明他的愤怒不能只是像侯舍所主张的那样(p.4):是受到他朋友们的刺激才引起的。
120 对于一般译作“节制”(加五23) 之圣灵果子的解释之历史,在这方面是非常有益的。这种节制使一个运动员的能力可以发挥出极好的表现(林前九25) ,后来却枯萎成纯粹消极地抑制欲望,尤其是定罪身体需要的愉悦,甚至(举例来说)禁制性生活,本身都变成一个伟大的美德。
121 只需提及劳威廉(William Law)的《呼召过圣洁生活》〔 Serious Call to a Devout and Holy Life ;幸贞德译,橄榄,1986;中译本所根据之英译本是由马文荷顿(Marin D. Hinten)所改写过的〕反覆述说的主题就可看出。这里是典型的一段:“福音的宗教只是我们最佳机能的精练与提升,就像它只要求一个最高理智的生活一样,它照样只要求我们照着这个世界应该被合理使用的程度来使用它,生活在这样的沉着 中,把它们当作是知性存在物的荣耀……”( Editio princeps , 1729, p.75)。受过那样敬虔训练的解经家的结论是,约伯因情绪化而成了大罪人。
122 佛乐得(R. H. Froude)致喀莱尔(Thomas Carlyle)的一封信中。
123 雅五11 。事实上,这个字是指忍耐、坚定持续的积极美德,参 NEB。
124 耶稣的榜样(可十四34) 应该可以永远叫所有批评约伯的人闭口无言,因为祂的眼泪(“道”取了人的身体,就是为要以这身体来哭泣)使它变为真实的 res est sacra miser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标准礼节深深地持守着“坚定不移”的美德(尤其对男人来说更是如此),可以上溯至西塞罗(Cicero),及其他人对文艺复兴人士所造成的冲击。举例来说,见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的随笔《论悲哀 》( On Sadness )。在我们的时代,坚持这种看法的人继续赞美那些在死别时冷静克己的公众人物。约伯的朋友们显出了有限的能力来“与哀哭的人……同哭”(罗十二15) ;而我们面对悲伤者时的困窘,却是表现出我们太常见的类似失败来。
125 巴比伦人的代求中一个类似的动机,见 J. Nougayrol, 'Une version ancienne du "Juste Souffrant"', RB , LIX, 1952, pp.239-250。
126 希伯来文的时态体系并非如此松散,以致可以将这类的变化仅仅归诿于“风格”(Ho/lscher, 14.)。约伯的 'iwwa{le{d[ (译注:我生 )是一种真正的仿古体,与耶利米古典的(并且显然是更“正确的”) yullad[ti^ (耶二十14) 正好相反。
127 Driver-Gray, p.31。
128 Delitzsch, I, p.77。
129 言词上的编织在希伯来文比较清楚。“不”在第4节的第二行与第三行重复出现,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作为第一行的解释。第5节的头两行是密切平行的,留下最后一行为高峰。全部的六行由言词的记号结合在一起,注意重复使用的其上 。第一行与第六行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切合的,整个乐章是以日 这个字开始并结束的。经文的完整由这类修词上的设计可以获得大量的证实;但是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只能举出一些例证,其余的一切就无法详加说明了。
130 'The Primary Meaning of g~l ' , SVT , I, 1953, pp.67-77。
131 Rowley, p.44。
132 比较方便的参考书目汇集在 Anton C. M. Blommerde, Northwest Semitic Grammar and Job, p.38。
133 在下面的第10节,我们将会引发这个问题:究竟子宫是向精液关闭呢?或者是关起来阻止婴孩出生?
134 H. Gunkel, Scho/pfung und Chaos in Urzeit und Endzeit (1895),p.59。
135 Rowley(p.44)列出两方面的权威。Dhorme(p.29)与 Driver-Gray(p.34)则为“日子”作了很好的辩护。傅理曼对拼字法的研究( EI , IX, pp.35-44)为 ym 提供了一个额外的(在方法论上独立的)支持;因为,受到 ywm 这个字在经文中的频率所影响, ywm 一定是个无知的修正,使一切较能为本节普通的暧昧之处所接受。
136 早期的释经学者即是如此,尤其是德里慈;参约伯记二十六13 。
137 使用迦南人黎明之神的这个名字,纯粹是诗歌体的用法,并不是多神论的污染。
138 这个字在路得记一11 是“肚腹”的同义词,在创世记二十五23 与 bet]en 有同一种的诗歌平行句。
139 参摩法特(Moffat):“肚腹将我关闭”;董姆(Dhorme):“把我躺卧在里面的子宫之门封闭起来”。这些译法并未十分仔细地捕捉到不让子宫打开的意义。这句话在创世记二十18 用来指关闭子宫以阻止受孕,在以赛亚书六十六9 则是用来指阻止生产。我们建议对七十士译本作仔细的研究,将会支持我们的结论。
140 约伯记十18 及下又重复出现相同的思想。
141 达户独创的读作被动分词,译文变成“包藏着”(enwombed),带有相同的一般效果。见 Biblica , XLIV, 1963, pp.204f。
142 这只是把第16节留在它现在的位置,而非像现代译本中所流行的,将它挪走(JB, NEB, NAB)的几个好理由之一。
143 值得指出的是:以色列人认为死亡对所有人来说都一样的这种观念,与埃及人完全不一样。后者相信只有法老,或顶多加上贵族,可以在下一个世界有希望,它反映了所有人在今生都已经是平等的思想。
144 关于指向类似方向的文法争论,见 A. C. M. Blommerde, Northwest Semitic Grammar and Job , p.39 。但仍然剩下许多模糊不清的结论。单数的“他”是个麻烦,因为预料中应该是用复数的。解释性的 Waw(Waw-explicativum)所标示的是同位语,比第二行的简单同位语更难以相信(译注:第19b节的开头在原文有个 Waw ,所谓“解释性的 waw”即:第19b 与19a 节是同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这个 waw 可以译作:“那就是说”。至于作者所说第二行的简单同位语,是指“奴仆”与“自由人”,同指19a节的小 ,与“主人”相反。)为什么在名单中只有一个名词带有附属的 mem (和合本:脱离 )呢?而且,如果主人(=大) 是与奴仆 和“自由人”(=小)成对比的话,单数代名词“他的”就不适合了。
145 虽然译本都一致以受患难的人 与它的平行句心中愁苦的人 作为动词赐给 的间接受词,这令人以为它的意思只是:“神为何继续赐光与生命给这类的人,而不照着他们所喜欢的让他们死了算了呢?”但整个问题是更为基本的:既然它的结果只有困顿不堪(见第10节对同一个字患难 的注释)与幻灭(愁苦是描写一个人没有什么值得活着的事,尤其是指一个孤独的寡妇),为什么还要赐下生命呢?所以,介系词是指恩赐的结果,而不是接受恩赐的人。
146 Rowley, p.48。
147 参 Pope, P.51(伯六7 的注释)。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伯三1 】「此后,约伯开口咒诅自己的生日,」
第一和二章的引言用散文写成,从这里开始,是一首很长的诗歌(三1~ ,四二6) ,但结语(四二7~17) 也是散文。本章带出即将开始的辩论。约伯在这里说了一些激动友人的话,以至他们打破长时间的缄默,指出他受苦的原因。约伯因身体和精神的极大痛苦而说话。他自己的基本假设——即神总是祝福义人,却使恶人受苦——已经证实是错误的。他若以自己的经历来判断,所得出的结论必定是:他的神学观念是错误的,因为他不能把自己对神的观念与发生在他身上的事配对起来。虽然约伯有时作出敌意的响应,但他总是转回,从来没有离弃神。他后来所说的话大部分是夸张、不真实,而且可说是亵渎的,但他从来没有否认神。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本章为本书用诗歌体裁记叙之始。直到四十二6 。读时应记得诗的用语 ,有用比喻和形像来表达的自由,因此解释不可拘泥字面,可先看书前,用祷告的虔敬去领会,才能得到属灵的益处,并享受本书文学的美丽。
约伯经过七天的悲痛沉默,现在开口说话了。他咒诅自己的生日和怀胎的那个夜晚(1~10节 ),巴不得怀他胎的门关闭(11~19节 )。他质问:人既受患难何以求死不得,反要让他活下去(20~26节 )。不过约伯哀叹自己的不幸时,既没有埋怨神不公道,也没有后悔自己行为正直。他没有抗议,只是不明白何以象他这样的人要受苦;生命曾经是欢乐,现在成了难忍受的重担。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伯三1~10 】咒诅出生之日:约伯在肉身和精神上极其痛苦,他一向以为神赐福给义人和使恶人受苦,但现在他受苦的经历恰与他的信念互相冲突,大有矛盾。在这情况下,他发出一连串的咒诅,但毕竟他所咒诅的乃是自己,并未应验撒但的话──背弃神(2:5)。本章是约伯与其三友对话的前言。
――《串珠圣经注释》
【伯三1~26 】「此后,约伯开口咒诅自己的生日,」
第一当患难达到极限时,人便全身心感到受挫折,心力憔悴,缄默不语。约伯也因骤然而至的极度苦难而掉进深深的沮丧与沉默中。尤其是,连妻子都非难约伯的信仰(2:9),这就使他饱尝极度的孤独。正在此时,约伯迎来了三个朋友的探访,便如同决堤一般向他们倾诉苦楚。开口时,约伯本是希望得到朋友们的抚慰与理解,但是,朋友们肤浅而偏于理论的辩论却无比冷酷。约伯的苦恼就越演越烈,甚至发展到在陈明自己信仰时自以为义的地步(10:1-4)。当时,神的启示尚不明朗,但约伯依然没有犯撒但所希望的咒诅神的罪恶,只是为自己的出生发出叹息且切望死。
――《圣经精读本》
【伯三2~3 】「说:“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
约伯但愿自己从来未曾成胎,从来没有生出来(也见于第10节 )。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说怀了男胎的那夜」:即宣布男婴出生的晚上。
约伯咒诅「日」(4-5 )和「夜」(6-9 ),「日」、「夜」乃指同一天(他出生那日 )的白画和黑夜。
――《串珠圣经注释》
约伯的哀歌与圣经中其他悲伤的诗──包括耶二十14~18 或与耶利米哀歌三1~18 ──同属一类,这一切全都汇集在耶稣那可怕的被弃中(太二十七46) ,作为被弃绝之人性的真实呼喊,试图要找到它所失去的神。所以,毫无疑问地,约伯所说的不能加以非难。形式批判学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讲论的普通目的。虽然是以一种阴惨、精心设计、过分夸大的咒诅形式,它的目的是要为一个人的不幸而悲伤,从而唤起人与神的同情125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2~10 】
分三个阶段,约伯咒诅自己的出生: 1)愿自己未曾出母胎(2-10节 ); 2)愿自己死在母腹(11-19节 ); 3)愿自己立时死去(20-26节 )。本文属于第一阶段,以各种形式反复咒诅受孕之日,表现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想象力。在本文中,日夜形成对偶,4,5节是咒诅落地之日,6-10节则咒诅受孕之夜。
――《圣经精读本》
【伯三3~6 遭咒和不祥的日子】
美索不达米亚的日期表列明每月的凶日(七、十四、十九、二十一、二十八日 )。这些日子不吉利,不宜进行商业活动、建屋、结婚。第七个月的第七日甚至禁戒食鱼和韭葱。此外,美索不达米亚的预兆表又列出了不宜男女行房、孕妇生育,或从事好几种社交活动的日子。再者,某些事情也会令发生当日变得不祥(如畸形婴儿的诞生或君王驾崩 )。《埃拉与伊舜的神话》描述被毁灭之城市的统治者向他母亲说,但愿自己是个死胎或在腹中无法出生,因为这样一来,就不会遭遇这个命运。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三4 】「愿那日变为黑暗;愿神不从上面寻找它,愿亮光不照于其上。」
「它」:指约伯出生的日子。
「愿神不从上面寻找它」:时令为神所定,所以约伯希望神没有定他出生的日子。
――《串珠圣经注释》
日与夜的平行仍然继续着,每一个阶段都较为扩充:那日是在第4与第5节受咒诅的,那夜则是在第6~10节受咒诅的。一个人不应该太过卖弄学问而把怀胎的那夜与出生的那日分开来,夜与日一起构成了二十四小时,希伯来文没有特别的字可以指这个时期。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5 】「愿黑暗和死荫索取那日,愿密云停在其上,愿日蚀恐吓它。」
那日可能是属于黑暗的,所以,愿黑暗……索取那日,把它从外人手中赎回来,将之取回为它自己的(RV ),因为它们是同类的。希伯来字根 g~l 也出现在约伯记十九25 意思是「赎回」。钦订本(AV )译作「玷污它」(思高 ),是基于后来的一个意义「污损」,这个解释存留在新英语圣经(NEB )的译法──「弄脏」──中。其选择是释经学者仍持续存在的争论。江森(Aubrey R. Johnson )作了另一个提议,译作「遮盖」,带有「保护」的可能意义,而不是「污损」130 。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出现在第5节的最后一行,因为我们不知道 kmryry 这个字的意思究竟是「苦」或「黑」。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6 】「愿那夜被幽暗夺取,不在年中的日子同乐,也不入月中的数目。」
关于那夜,约伯表达了类似的期望。它也要被黑暗所抑制(参思高 ),并且,实际将它从日历中涂抹掉。新英语圣经把祈使句译作命令句,破坏了诗歌的流畅。修订标准本(RSV )的译法比较是直译的,应该优先考虑(它仍然是罗利所偏爱的131 ),虽然它的同乐(和合本同 )与钦订本的「参加」都应该予以舍弃。达户(Mitchell Dahood )经常引人注意相同的平行句在创世记四十九6 的用法,引用比较的证据来支持「被看见」的意义132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7 】「愿那夜没有生育,其间也没有欢乐的声音。」
愿那夜没有生育: 意指“不孕的”(barren-RSV )、“坚硬如石块”,15:34则解释为“无生育”。因此,本节是指不能生育的石女。约伯如此埋怨生养自己的母亲,此叹息表露了约伯所遭苦难之巨大。
――《圣经精读本》
译作没有生育(RSV )的这个希伯来文 galmu^d ,意思似乎是,「如石头般的」,相当照着字面的意思用在约伯记十五34 。石头子宫是一个不孕妇女相当好的一幅图画,她不像好土一样接受种子133 ,若是如此,约伯就是在重复第3节的思想。但是这里说要成为如石头般的乃是那夜,下一行将此与欢乐的声音作对比,暗示那夜的无生产力是没有活动的安静;但是,应该记得的是:受咒诅的不是那夜,而是发生在其中的生产事件。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8 】「愿那咒诅日子且能惹动鳄鱼的,咒诅那夜。」
“愿那咒诅……的”。即人们认为能够使人整天遭恶运的巫师。“鳄鱼”。一头虚构的海怪,牠能作出大程度的破坏。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鳄鱼”原文作Leviathan,为传说中的水怪,能吞喝日子,造成日月蚀。约伯借此表达心中的苦痛,希望“那咒诅日子”的人能唤出这海中的水怪,把他出生的那天吞吃掉,令他的生日消灭。诗人引用神话,以加强叙事效果,并非真信其事。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那咒诅日子 ...... 的」:指巫师;他们尝试藉咒语使日子变吉或凶。
「鳄鱼」:原文指神话中的海怪;巫师如用咒语惹动它,会弄到天翻地覆。
整段都是强调约伯希望自己出生那日没有存在。
――《串珠圣经注释》
在约伯时代,人可以雇别人来发诅咒。约伯情愿占卜者呼唤“鳄鱼”吞掉他的生日。
――《雷建生约伯记解读》
因为衮克尔(Hermann Gunkel )在一八九五年首先倡议:日子应该读作 ym 「海洋」134 ,稳定地累积下来的支持证据逐渐赢得较多学者的赞同,以致现在新英语圣经译作「那些甚至可以以魔术把深海的怪物捆绑起来的人」。这在化除古老迦南观念的神话上可能失之有过,在以色列人的文学作品中,这类的观念已经变成仅具装饰性的意象而已了。不容置疑地,译作鳄鱼的这个字(Leviathan )是古代神话中的混沌龙(chaosdragon ),平行体很强烈地赞同新的读法135 ;然而,8b节的困难仍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平行句是有所帮助的,暗示着使用黑暗权势来巧妙处理天上的现象,以致古老的混沌龙将会引起月蚀136 。译作能(NEB「容易的」 )这个字的意义并不清楚,惹动(NEB「驯服」 )这个字也是一样。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8 惹动鳄鱼】
利维坦(和合本「鳄鱼」 )在圣经之中,似乎是个海中的怪兽,代表混沌的势力,但被神所击败(诗七十四14 ,赛二十七1) 。约伯在此求助的对象,是有能力施咒唤醒蛰伏中之利维坦的法师。圣经对利维坦的形容有点类似巴比伦和乌加列的海怪,他们对被造世界的存在构成威胁(四十一1)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三8 这一节挺特别的,是指……】
在约伯时代,人可以雇别人来发诅咒。约伯情愿占卜者呼唤“鳄鱼”吞掉他的生日。
――《灵修版圣经注释》
【伯三9 】「愿那夜黎明的星宿变为黑暗,盼亮却不亮,也不见早晨的光线(“光线”原文作“眼皮” );」
「黎明的星宿」:指在黎明时分出现的金星和水星。
――《串珠圣经注释》
叙述了黎明时分的三个阶段。前半节描绘了临近破晓星辰逝去的场景,中间刻画了太阳升起之前的漆黑场面,后半节勾勒了破晓之景。黎明通常被用来比喻希望与生机,然而约伯却一味叹息埋怨。从本节,我们也可以窥视出约伯所遭苦难的严重性。
――《圣经精读本》
约伯怎样希望太阳在他出生的那日不曾升起、在他受孕的那夜永不落下,他现在也照样说:愿那夜黎明的星宿变为黑暗。整节经文描写天亮的三个阶段,在希伯来文字汇上作了仔细的区别。它是以夜晚最后的星宿不发光开始的(9a节 ),在这里提及的亮(9b节 )是特别指太阳说的,太阳的升起(使早晨来临 )受到阻碍,甚至妨碍了黎明前的微亮(9c节 ),生动地称这微亮为「沙哈(shahar )的眼皮」137 (见和合本小字 )──仍然隐而未现之太阳的光圈。这种呼唤的形像与荷马为新日之色彩而欢呼吻合;但对于约伯而言,日出时的柔和之美嘲弄了它所造成的丑陋。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10 】「因没有把怀我胎的门关闭,也没有将患难对我的眼隐藏。」
「怀我胎的门关闭」:指不孕或不出生。
――《串珠圣经注释》
这节完成了对约伯生日的咒诅。它(吕译、思高、现中 )可能意味着那夜没有把授精的精液给关在外面,或是指没有把胎儿关闭起来的那日。但在旧约圣经中,把一个妇女的子宫关闭或打开的乃是神(只有神 ),最好是把这里所暗示的主词看作是「神」。
——《丁道尔圣经注释》
◎痛苦如果是真实的,人又怎能无动于衷?约伯这样强烈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是许多「有修养的」基督徒觉得难以接受的,但却是理所当然与真实的。
【伯三11 】「“我为何不出母胎而死?为何不出母腹绝气?」约伯经历着肉体上极度的痛苦,以及家庭和财产损失带来的悲哀。他希望自己死也是无可厚非的。约伯的痛苦把他放在信心的十字路口上,许多对神的观念都被动摇了(例如祂使你富有 一直保守你免受麻烦和痛苦 或保护你所爱的人 )。约伯被赶回到信心的起点。他有两种选择:(1 )诅咒神和放弃祂,(2 )信靠神,从祂那里取得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雷建生约伯记解读》
这时约伯的讲论从咒诅转向质问,在此有思想的连贯。他希望他不曾被怀在母腹中;若是怀了,他就希望能胎死腹中;若不然,就希望不曾被生下;若是生下了,就希望他能立刻就死了;或者,既然他已长大成人,就希望能很快死掉140 。修订标准本以「出生时」取代了吕译、钦订本与修订本(RV )的「从母胎」。介系词 min 可能是位置格的,意思是「在……里面」,有许多译本,包括七十士译本在内,都支持这个译法。这样,这里的想法就是指在出生前或出生后死去141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11~19 】约伯希望自己生下来的时候是死的;这样他便可以安息在坟墓里。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愿出生时已经夭折:这里约伯换了口吻,发出一连串的问题。
――《串珠圣经注释》
【伯三11~26 】索弗克勒斯(Sophocles )曾说“不曾出生是至善;倘若已出生,就要归回死亡,这是次善”。从索弗克勒斯到叔本华,以及加缪,有些哲人甚至将自杀合理化(撒上31:3-4) 。然而,约伯对生活的叹息及对死亡的切望有异于上述主张。约伯承认并信赖生命之主—神,他并非论及人到底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只不过是因其痛苦的剧烈而热切盼望死亡。我们可从摩西(民11:10-15) ,以利亚(王上19章 ),约拿(拿4:3) 等处见到类似的例子。根据本文所揭示约伯的死亡观,死后的世界被描述为沉睡的状态(13节 )或接近非存在状态(16节 7:8)。
――《圣经精读本》
【伯三12 】「为何有膝接收我?为何有奶哺养我?」
“为何有膝接收我?”大概指父亲的双膝,人会把新生婴儿放在他父亲的双膝之上(创五○23 ) 。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膝」:或指父亲的膝(创50:23) ,表示父亲接纳新生婴孩;或母亲的膝,指母亲的乳养,与下半节意思相近。
――《串珠圣经注释》
创世记五十23 暗示12a节是指父亲接纳新生儿;但提及「我母亲的膝」(NEB 参现中 )──跟以赛亚书六十六12 一样──是以整个第12节来描写第一次的哺乳行动。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13 】「不然,我就早已躺卧安睡,」
如果约伯早就死了,不管是怎么死的,那他一定早就获得解脱了,并不是因为死亡提供补偿或喜乐,只是因为它结束了生命中的不幸而已。
死亡是约伯记这卷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如我们在导论:「Ⅹ约伯记中的苦难问题」已经见过的,下一个世界中赏赐与刑罚的教义,并未以今生不相同之命运的道德问题的答案而出现在约伯记中,约伯也没有指望死亡能矫正他不当受之苦难的不公平,只要结束它们就够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13~19 来生的概念】
以色列对于来生的概念,与乌加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邻邦十分相似。但他们不一定如约伯记一般,视死亡为安息之处。死亡(希伯来语称之为 sheol 和合本译作「阴间」 )是实存的地方,死人在此必须吃尘土,喝脏水。按照亚喀得语史诗《伊施他尔下阴间》,阴间还有栏栅闸门将死者拘禁于内。并且该处是黑暗没有光亮,只有寂静的地方。死人在这处境不能赞美神。有关来生概念的进一步资料,可参看:以赛亚书十四章的附论。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三14 】「和地上为自己重造荒丘的君王、谋士,」
“重造荒邱”可译为“建造邱陵现在又已荒凉”。约伯的意思是:要是他一出生就死去,情形会同历史上显赫的人物一样,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现在只剩断垣残壁,自己长埋黄土。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重造」:乃意译,上半节应为「在地上为自己造荒邱的君王」,指在世时曾有伟大建设(如今却已成为荒邱 )的君王。
――《串珠圣经注释》
这节的意义从未获得阐明,虽然曾经有过许多的尝试。君王并未为自己建造荒邱,而且,虽然 bnh (建造 )的意义有时候是「重造」(吕译、思高、现中 ),这类的工程并不是像原来的建筑物一样具有纪念意义的。荒邱并不是像金字塔一样意味着某种古老的事物,不像是用来指墓穴,虽然这意义颇切合上下文一般论及的死亡。就跟王子(15节 )不能把他们的财富带到阴间里一样;君王的建筑物现在已经荒废,照样嘲笑他们在世界上的辉煌,因为他们在死亡中与奴隶没有什么差别143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14~15 】重造荒邱的君王: 指那些拥有财富与权力,修建宏大建筑的君王,就像金字塔或多见于中东的巨大岩石墓群一样,这些建筑凄然而荒凉。约伯期待死后能与世上的名仕一同居住,由此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约伯凄苦的孤独感、对人的思念及对死亡的切望,他被顽疾所缠累,感到与神隔绝。
――《圣经精读本》
【伯三14~19 】约伯巴不得出生时就立刻死去,可以像不同阶级中那些已死的人一般得着安息。
――《串珠圣经注释》
【伯三15 】「或与有金子、将银子装满了房屋的王子一同安息。」
类似的考虑也暗示王子储存金子、银子的房屋不是他们的坟墓(在坟墓里 宝藏是埋起来的 ),而是指他们丰裕的家,这在阴间里对他们是毫无价值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16 】「或像隐而未现、不到期而落的胎,归于无有,如同未见光的婴孩。」
【伯三17 】「在那里恶人止息搅扰,困乏人得享安息,」「那里」:指阴间。
――《串珠圣经注释》
阴间是安息与释放的地方(13节 );甚至连恶人,非但没有获得他们长期未兑现的刑罚,反倒是得以歇息。他的意思比较不像是说他们现在受了拦阻而「停止了骚扰」别人(吕译、思高、现中 );在第26节末了,也使用同一个字来形容约伯现在的「烦扰」(吕译 )。它是暗示恶人活在情绪不安的状态中,对他们而言,这个状态在死时终于可以快乐地结束了。我们已经接近了苦毒的思想──为善或为恶在末了并没有差别。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17~19 】在本文约伯丧失了一切对生命的激情,将坟墓视为释放与自由得以实现的地方。对圣徒而言,死亡意味着进入天国,在那里,所有人都将发现崭新的自我,并且得享真正的“公义、和平与喜乐”(罗14:17) 。
――《圣经精读本》
【伯三18 】「被囚的人同得安逸,不听见督工的声音。」
「被囚的人」:乃指服苦役的俘虏。
――《串珠圣经注释》
既然被囚的人在阴间所得着的是安逸,而不是释放,他们就不是在牢狱里的人,而是受到残忍的强迫劳力的「被掳的人」(吕译 ),所以这一节所提及的,可能只有一个阶层的人,而不是两个。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19 】「大小都在那里,奴仆脱离主人的辖制。」
「大小」:指14节起所提不同阶级与身分的人士。
――《串珠圣经注释》
就如我们已经说过的,这节经文结束了所列的名单。形容词「小」与「大」可以指面积、年纪、地位、或财力,见一3 的注释\cf0,「大」在那里的意义是「富有的」。
新英语圣经的「高与低」,是社会阶层的对比;——《丁道尔圣经注释》
◎此时在约伯的心目中,死亡的观念有如「人死如灯灭」这样,只要死亡,一切的善恶、阶级就会消逝,他的苦难也能一了百了。但是他仍然没有「自杀」的念头。
【伯三20 】「“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心中愁苦的人为何有生命赐给他呢?」「为何有光赐给他」:为何仍要活着。
――《串珠圣经注释》
约伯原本埋怨自己的存在本身,如今却将这抱怨的矛头指向造物主。约伯含有怨恨的诘问并不是在问为何使他降生在这世界,而是为何在这难以煎熬的苦难中延长其生命。所有圣徒都会在苦难中向神提出各样的疑问,而琐法正是对这些疑问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你考察,就能测透神么?你岂能尽情测透全能者么?他的智慧高于天,你还能作什么?处于阴间,你还能知道什么?”(11:7-8)。
――《圣经精读本》
到目前为止,约伯已经发现生命是难以忍受的(3~10节 ),死亡则是可羡慕的(11~19节 )。现在,他更深地探讨问题的内部,问这一切的事为何会发生。光与生命是类似的,因为死亡的境界是黑暗的。为什么神恩赐生命的结果竟然是:有生命的希望能除掉它呢145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20~26 】渴想死亡:对约伯来说,生命是一种负担,只有死才可以解决他的负担,挪去他所受的苦楚,故他想立刻死去。
――《串珠圣经注释》
【伯三21 】「他们切望死,却不得死;求死,胜于求隐藏的珍宝。」
切望死却不得死: 死亡具有双重要素。死亡既是有限的人类所不能逾越的绝望之壁,同时也是艰难辛劳的生命最后的终点。不过,这种死亡仅是肉体之死,圣经描绘了比这更加可怕的死亡。在本节,约伯视死亡为脱离苦难的最后方法;可以说,更加深切地表现出了约伯所受的是何等的痛苦。
――《圣经精读本》
「他们切望死」虽然自杀是个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但却从未列入考虑;死亡也必须是神的恩赐,对于现在的约伯而言,这已变成证明祂的良善的唯一可能。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22 】「他们寻见坟墓就快乐,极其欢喜。」
这里用来描写死人大喜的字眼──他们寻见坟墓──是非常生动的。Gi^l (译注极其欢喜 )是描写跳舞时狂放不羁,充满快乐的情形,但有些学者利用平行句来找出另一个字指坟墓,且有亚拉伯文的同源字支持146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23 】「人的道路既然遮隐,神又把他四面围困,为何有光赐给他呢?」
神圈上篱笆保护约伯(一10) ;约伯却视为骚扰。
――《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本节乃继20节的话而说。约伯发现他的道路突然阻塞,找不到出路。一10 记有约伯蒙福,如篱笆围护;现在他受苦,如篱笆围困。
――《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人的道路既然遮隐,神又把他四面围困: 在1:10撒但曾以“保护的篱笆”来表达神的保护(hedge ),然而在本节约伯则视其为“网罗与障碍”,发出了抱怨的叹息。这就表明了约伯在一定程度上已卷入了撒但的诡计。通过本节,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教训:①若要更加有效地防御撒但的计谋,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混淆不清的情况下,也顺服并依赖神(诗125:1 ,多3:1) ;②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少有像失去生命的方向更严重的问题。因此,圣徒要坚守信仰,并时常为实践信仰而努力(林前10:31) 。
――《圣经精读本》
这节经文重复了第20节的思想,结束了这个乐章。希伯来文的残缺不全,由和合本及修订标准本缓和了,重复使用第20节的为何有光赐给(注意和合本字旁小点 )。但其间的关联是可以正确领会的。所用的字眼甚至更为愁苦,因为有着撒但在一10 所说的话的反讽回响。撒但视神的围困是个保护,约伯却认为那是个束缚,他感觉到受限其中。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23~26 】约伯一直非常谨慎地不去敬拜物质财富,只敬拜神。尽管如此,他仍被灾难淹没,故此他抱怨为甚么自己过正直的生活也有试炼来临。他所有的生活准则都被打碎,他开始失去方向。试炼和悲痛,无论是暂时的或是长期的,都摧毁不了生命的真正目的。生命的目的并非仅是追求幸福和个人成就,更是要服事和荣耀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非建筑在感觉上,而是在无人能拿走的真实之上,那便是神对我们的爱。不要假设因为神真爱你,便会阻止痛苦发生,事实可能刚好相反。 神的爱不能以我们所受痛苦的大小来测度。保罗教导我们,没有东西可以将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罗8:38-39) 。
――《雷建生约伯记解读》
【伯三24 】「我未曾吃饭,就发出叹息;我唉哼的声音涌出如水。」
「未曾吃饭,就发出叹息」:意即我以叹息作为食物。
(诗42:3) ――《串珠圣经注释》
约伯这篇讲论的最后三节经文,在希伯来原文中很难理解,所以译经者必须作自由的发挥,才能确保中英文的合理性。叹息与唉哼不够强烈,后者所描写的是狮子的吼叫,读作 km-ym ,而不是 k-mym ,不需要改变经文,却产生一个较为有力的明喻:「我怒吼的瀑布就像海洋一样」。前一行明显地提及「我的食物」(吕译、思高 ),令所有释经学者深受挫折,除非「我的肉」147 可以提供一点线索。要表达约伯悲惨的愁苦,叹息是太过柔弱无力了。所传达的印象是:从他整个身体发出呻吟。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25 】「因我所恐惧的临到我身;我所惧怕的迎我而来。」
可见约伯所有的遭遇,在他没有遭遇之先,他都已经怕过了。撒但所作的第一件事,是将一个『怕』的心先放在人的里面。你接受那一个『怕』,那一件事就成功在你身上;你不接受那一个『怕』,那一件事就不得成功在你身上。
――倪柝声《初信造就》
约伯在他兴盛之时不曾自满,他小心谨慎,以免丧失神的恩宠(一5) 。然而灾祸打击照样临到。比较修订标准本(恐惧 译注英文为现在式 )与新英语圣经(「耿耿于怀」 译注英文为过去式 ),就可以证明动词时态的困难。钦订本的译法应该优先考虑。他所恐惧的事──失去神的恩宠却偏偏临到他身上,他对为什么会如此毫无概念。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26 】「我不得安逸,不得平静,也不得安息,却有患难来到。”」
◎约伯这时也已经绝望,认为只有死亡才能解除他的苦难。【思想问题(第3-5章 )】
1死亡对在痛苦煎熬下的约伯有何意义?见第3章。你对死亡有什么看法?参罗14:7-9 。你若处于约伯的环境,会有何反应?
2以利法责备约伯的话(4:3-5)对今日从事辅导、牧养工作的基督徒有何提醒?
3以利法的言词中,有那些见解是正确的呢?这为什么不能帮助或安慰约伯呢?问题出在那里?
4以利法将他的属灵知识当作唯一、完全的知识,并以此判断约伯,这种做法在今日仍可见么?你有否犯这毛病。
【伯三章】
约伯自诅其诞辰,宁愿去世。下文所记,就是各人的谈话了,总计:
约伯共讲九次,以利法三次,比勒达三次,琐法两次,以利户一次,神一次。这些人的谈话,虽然有时盛气凌人,但大体说来都是?和的。要明白各人所讲的要点,甚为困难。他们只注重咬文嚼字;有些长篇大牍,恐连说话的本人都有莫明其妙之嫌;当然有许多篇的言论是非常精采的。他们的意见大都是一致的,但主要的观点,却有差别。?将他们所争执的意见,概述如下:
约伯的三友以为受苦是罪恶的刑罚。如受大苦即证明系犯大罪。如果是秘密的罪;那末受苦,就是揭露他的?密,证明他是一个假冒为善的恶人。
少年人以利户的意见,则认为受苦不是为犯罪而受刑罚,是欲其不再犯罪而加惩戒。与其说受苦是为刑罚,不如说受苦是为管教,是为紏正。
卷尾,神在旋风中说话。神的意见似谓人以有限的才智,欲明白创造与宇宙中的一切?秘,为不可能。人活在世上,每天所见与所接触者甚多,他们尚不能明白,尚无能为力,何况其他呢?
概而言之,本书最大的教训似为约伯的忍耐受苦,至于终得以见神,而获厚报。
――《雷建生约伯记解读》
约伯面对第二次攻击——肉体折磨时的反应,与他受到第一次攻击后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差别(1:20-22)。约伯没有诅咒神,但他诅咒了自己的生日。他觉得被神弃绝还不如不出生好。约伯在肉体、感情、灵性上都有挣扎。他的苦难又深又广。在患难和受苦的日子里,千万不要低估我们的脆弱。我们即使不能解脱,也要持守我们的信心。
――《雷建生约伯记解读》
【伯三1~ 三十一40 】
约伯与三个朋友的辩论:本文在结构上相当于展开部分,以诗剧的形态展现了三个朋友各自所作的三次辩论与约伯的反驳。当时,启示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昭然若揭,三个朋友在本文中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希伯来信仰。简而言之就是:①因果报应逻辑,现实中的一切灾难与祝福皆由罪行与善举而来;②视善行是得救的条件,三个朋友仗着自义(self-righteosness )定他人的罪(太7:3) 。约伯之友欲以上述逻辑来说明约伯的灾难并力图说服约伯,最终却开始责难约伯。有人认为约伯的三个朋友各自象征律法,先知书和智慧书。若除去耶稣基督的恩典,整个旧约就无异于定圣徒之罪的网罗(罗5:11) 。
――《圣经精读本》
【伯三1 】「此后,约伯开口咒诅自己的生日,」
打破长久之沉默(二13) 的是约伯,他已有足够的时间来沈思令他心碎的事,他因着难以承受之忧愁的重压而恐惧,而被压碎。因为他的生活曾获得如此多的应许、蒙受如此多的赏赐,更强化了他的悲伤。他并不是将人类普遍的情形哲理化,虽然这种伸张是很容易发展的;凡他所说的,每个受苦之人都可以把它应用在自己身上。
他现在的光景,迫使他不相信神将他造成一个人时之良善;——《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三1 】
「约伯开口咒诅自己的生日。」
约伯咒诅他的生日。可能有人也会在某种经验当中,真是不想生存在世上,没有出生更好。但他们失去地上一切的希望,走近坟墓,他们就会喊叫说:「为什么我不在出生时就死去呢?」这理由似乎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心太注意短暂与地上的事,却失去未见的与永恒的。既是只想到短暂的世事,对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
信仰最大的考验就是经受苦难。有时在某种情形之下我们会英勇地忍受。我们确实知道有人在那种环境下绝不怨言或流泪,有那种牺牲的精神。他们却无瑕可击,其实在端正的外表之后,仍有骄傲,未能胜己的张狂。
有一种更好的办法,就是谦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省察自己,烧尽一切的杂质,顺服神的旨意,努力在痛苦的经化验中学习功课。在试炼中看出神特殊的恩典,对别人要有同情,向深处增进。
更近我主!更近我主!
十字架将我高举,我更要歌颂赞美!
更近我主!更近我主。
──迈尔《珍贵的片刻》
【伯三11 你如何看待约伯求死解脱的要求?】
约伯经历着肉体上极度的痛苦,以及家庭和财产损失带来的悲哀。他希望自己死也是无可厚非的。约伯的痛苦把他放在信心的十字路口上,许多对神的观念都被动摇了(例如祂使你富有 一直保守你免受麻烦和痛苦 或保护你所爱的人 )。约伯被赶回到信心的起点。他有两种选择:(1 )诅咒神和放弃祂,(2 )信靠神,从祂那里取得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灵修版圣经注释》
【伯三20 存在的困乏】「心中愁苦的人,为何有生命赐给他呢?」
人生一切的问题,皆从有生而来。但愿不曾生,也就不会有生的痛苦。 家财和家人的损失,自己身体健康的损失,情感的创伤,使约伯背负着沉重的痛苦;加上东方人的观念,灾难是罪孽的结果,使他美好的声誉,也受到损失。约伯在痛苦中以为最好是没有生过:“像隐而未现,不到期而落的胎,归于无有;如同未见光的婴孩”;既然这不能得,其次,是求速死,得享安息:“不听见督工的声音,大小都在那里,奴仆脱离主人的辖制”(伯三16-19) 。他把死亡当作舒适的床,可以放下生存的疲倦。虽然他绝没想到自杀,但生存实在是不得已的重担。 约伯没有抱怨神,但他对生命的意义满了疑问:
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 心中愁苦的人,为何有生命赐给他呢? 他们切望死,却不得死; 求死,胜于求隐藏的珍宝。(伯三20-21)
约伯的问题是:神为何使人受苦,使人忧愁?愁苦是由于觉知,觉知是由于存在。如果从开始没有存在,这些问题岂不是压根儿就不会发生?他不是最先有这样感觉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 先知耶利米,在事奉上遇见迫害与苦难;虽然他所受的苦没有约伯那样的深重,但他悲哀的心声,却极为相似:不是行恶遭受报应,而是行义遇到迫害(耶二○14-18 )。 最大的痛苦,是挫败的感觉:“人的道路既然遮隐,神又把他四面围困”(伯三23) ,仿佛是围城的心理。神本来是保护他的坚固城,四面围绕(伯一10) ;现在感到是困羁:前途不明朗,谁知道甚么时候是苦难的尽头,夜尽天明?黑暗捆绑着,围困着,求死亡的突破,都不可能。这真是完全的挫败。这真是极至的悲哀。 但圣徒的安息,不是坟墓和死亡的寂灭,是在基督里面的安息。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一一28) 这真实的安息,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失去,不会因没有出路而恐慌,只是交托主,完全信靠祂,虽遇意外和痛苦,仍然不至失望。
── 于中旻《约伯记笺记》
【伯三23~26 用甚么来衡量神对人的爱,是人领受了多少福分吗?】
约伯一直非常谨慎地不去敬拜物质财富,只敬拜神。尽管如此,他仍被灾难淹没,故此他抱怨为甚么自己过正直的生活也有试炼来临。他所有的生活准则都被打碎,他开始失去方向。试炼和悲痛,无论是暂时的或是长期的,都摧毁不了生命的真正目的。生命的目的并非仅是追求幸福和个人成就,更是要服事和荣耀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非建筑在感觉上,而是在无人能拿走的真实之上,那便是神对我们的爱。不要假设因为神真爱你,便会阻止痛苦发生,事实可能刚好相反。神的爱不能以我们所受痛苦的大小来测度。保罗教导我们,没有东西可以将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罗8:38-39) 。
──《灵修版圣经注释》
【伯3章 受撒但第二次攻击后,约伯的态度有没有改变?】
约伯面对第二次攻击──肉体折磨时的反应,与他受到第一次攻击后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差别(伯一20-22) 。约伯没有诅咒神,但他诅咒了自己的生日。他觉得被神弃绝还不如不出生好。约伯在肉体、感情、灵性上都有挣扎。他的苦难又深又广。在患难和受苦的日子里,千万不要低估我们的脆弱。我们即使不能解脱,也要持守我们的信心。
――《灵修版圣经注释》